河北省环京津

2024-08-29

河北省环京津(精选七篇)

河北省环京津 篇1

休闲旅游产品

1. 内涵

1899年美国学者凡勃伦提出, 休闲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休闲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 正在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 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因此, 休闲旅游以“休闲”为基本特征, 休闲旅游产品也以情感需求、文化消费和娱乐体验为内涵, 强调休闲和注重文化体验。

2.研究现状

现阶段, 随着国内假日旅游浪潮的兴起和各方面问题的出现, 各界对休闲旅游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 但是针对城市居民假日休闲旅游需求而专门对环城市带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在环城市旅游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太湖旅游带、上海环城游憩带以及武汉旅游圈等地区, 与环京津相关的旅游研究中, 除对区域旅游合作领域进行了较多和较深入的研究以外, 其他领域还存在很大空白。陈传康 (1996) 提出城市周边旅游带的概念并作了开发实证研究。赵振斌 (1999) 提出双休日休闲旅游应成为我国当前国内旅游的主要形式, 并对双休日休闲旅游市场的特征, 双休日休闲旅游产品的类型作了阐述。刘群红 (2000) 认为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成为旅游业中的热点和支柱, 休闲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并认为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呈现出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向。韩百娟 (2002) 分析了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特征和环城市带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条件, 发现环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 地带将是较长时期内城镇居民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冉斌 (2004) 提出通过发展休闲产业可以缓解旅游产品在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供不应求的现象。吴克祥 (2004) 等提出休闲旅游的需求正在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多层次的旅游休闲需求要求改变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应该构建以休闲活动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

1. 优势条件

(1) 时空优势。时空距离短是满足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重复需求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据但新球在进行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客源市场调查中发现, 城镇居民休闲度假以距离居住地50km以内较为适宜, 交通时间以1.5小时左右较为合适。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是指河北以北京、天津市界为基点1小时左右车程的区域, 正好处于这个时空距离范围内, 因此也更容易使京津城镇居民做出出游的决定, 并以其短途、短时、低价的特点满足京津城镇居民经常性、大众化休闲度假的需求, 成为京津城镇居民周期性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

(2) 资源优势。《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河北的海洋、避暑、草原、温泉、冰雪、运动、皇家、狩猎8个旅游特色资源 (英文字母开头均为“S”, 简称“8S”资源) 是河北面对京津的差异化资源。河北依托“8S”资源, 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 打造独具河北特色的休闲旅游产品, 以实现与京津的错位发展。

(3) 交通优势。河北以京津为核心放射出的高速公路、铁路和国省公路干线为轴, 统筹兼顾行政区位、市场区位和资源分布, 围绕“8S”资源打造休闲旅游产业带, 并辐射周边, 形成点、线、面。

2.存在问题

从总体来看,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环京津休闲旅游的蓬勃兴起推动着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日趋深入, 不论是功能类型、规模档次还是表现手法, 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但就整个市场产品结构来看, 大多数还停留在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大众休闲旅游产品阶段, 产品模式单一, 同质化现象严重, 尚未形成系列配套的多元化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从开发档次来看, 产品整体质量不高。一方面, 部分地区对产品的市场定位模糊, 不注意错位发展, 在产品类型和功能上与京津郊区景点雷同, 受区位影响,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 旅游企业对旅游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 尚未形成自身特色, 精品景区较少, 中低档产品比重偏高, 旅游形象不鲜明、文化内涵不突出等问题依旧普遍存在。

从开发程度来看, 新型产品较少。由于受思想理念落后、经济不发达、休闲旅游市场尚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 诸如商务休闲、分时度假等新型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较少, 未能形成完善的、多样化的休闲旅游产品库。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1.市场定位

在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过程中, 河北应深入分析、研究京津客源市场的特征, 开发适销对路的休闲旅游产品。首先, 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京津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爱好;其次, 认真分析京津潜在旅游者的社会构成、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等因素;最后, 根据京津客源市场的特征对河北休闲旅游资源进行筛选, 开发适合京津城镇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和爱好的休闲旅游产品。根据京津旅游市场需求走向和河北旅游资源的特点,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应以京津市场为核心, 立足河北, 拓展周边, 吸引国际, 通过对休闲旅游资源的集约利用, 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从而使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在京津旅游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2. 构建原则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系统性、主题性和多样性的原则。首先, 运用系统论的相关理论, 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体系看作一个整体, 通过对这个整体的有效控制来实现各类产品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次, 在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导下对众多产品要素进行筛选, 选取那些能够直接体现旅游形象定位的产品作为主题产品, 进行重点建设;再次, 在重点开发主题产品的同时, 适当发展多种类别、多种形式的休闲旅游产品, 从而形成主次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3.构建内容

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以旅游形象定位为统帅。旅游主题形象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识别要素, 更多的是要通过旅游产品来体现。可以说, 旅游形象定位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和重点、旅游产品体系的项目内容以及旅游产品的特色。因此, 本文采用以旅游主题形象为主导的模式对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体系进行构建。笔者认为,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围绕主题形象的休闲旅游产品类型策划及围绕产品类型的特色休闲旅游项目设计。例如, 秦皇岛被定位为海滨城市, 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围绕滨海度假展开, 项目内容主要有海滨观光、海水浴场、海洋娱乐和海鲜美食等等。按照主题形象的不同定位,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可划分为七个主要类型 (如表1所示) , 并以此为基础, 在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的统帅下形成多样化的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与体系构建的对策建议

1.优化产品结构

旅游需求结构决定旅游产品结构, 产品结构应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河北明显存在旅游产品的供需矛盾, 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观光产品与新兴的休闲度假产品之间的供需矛盾、冷热点矛盾、淡旺季矛盾等, 因此, 必须在旅游产品功能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季节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此外, 产品组合战略的应用对于优化产品结构的作用不可小觑。产品组合战略可以形成区域整体产品的概念, 有利于旅游营销和面向市场的开发管理, 旅游企业应在确定本地区关键产品的基础上确定哪些产品可以大力发展, 哪些可以维持现状, 哪些应该逐步调整转换结构。

2.深挖文化内涵

文化性是休闲旅游产品的内容和高层次表达, 是休闲旅游产品的灵魂。河北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 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原创性资源。深层挖掘文化内涵是提高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吸引力最为有效的手段, 也是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极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方面。文化内涵的挖掘不仅仅在于对原有民俗、建筑等资源的恢复或重建, 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河北有许多潜在的文化资源, 或隐藏于民间或记载于史书之中, 可组织各大专院校和相关研究所进行专项课题研究, 将其挖掘出来服务于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建设。

3. 打造名牌产品

名牌产品所产生的名牌效应能够使旅游形象更加鲜明, 即在旅游产品体系中找到河北自身的独特之处, 使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名牌化, 从而带动整个产品体系产生名牌效应, 在京津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考虑环京津地区的旅游资源条件、交通区位和市场需求等情况, 结合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可将“海滨休闲度假之旅”、“森林草原生态之旅”、“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太行燕山风光之旅”、“激情红色之旅”、“休闲健身之旅”和“燕赵文化之旅”作为主打产品进行先期开发, 实施休闲旅游产品的名牌工程。

4. 加快产品创新

在市场充分发育之后, 产品创新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 求新求异逐步成为旅游消费者最主要的消费动机, 产品创新也就成为进一步激活市场、扩展市场的基础所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新过程应该是在对环京津休闲旅游资源挖掘、整合、重组的基础上, 打造以秦皇岛、承德、保定等为代表的休闲城市为核心的城市休闲游憩圈, 并最终形成一系列新的休闲旅游产品的集聚。此外, 还应在产品类型上尽可能向文化型、生态型和体验型延伸。

摘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为河北旅游业从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如何根据当前国内、国际旅游发展走向和河北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 开发适合京津城镇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产品, 构建完善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使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在京津旅游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分析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 并对产品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应着重从优化产品结构、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名牌产品、加快产品创新等方面入手, 科学开发资源, 提升产品档次, 完善产品体系。

关键词:环京津,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康保苓.杭州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J].商业研究, 2006-12.

[2].但新球.森林休闲度假区的规划设计[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

[3].杨文华, 林移刚.旅游形象定位与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关系[J].商场现代化, 2007年9月 (下旬刊) .

[4].程道品.桂林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02, (2) .

[5].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6].王慧元, 王斌.河北省名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9) .

河北省环京津 篇2

研究

2014年2月26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1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随着政策的出台,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地区。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概述

回顾历史,对于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由来已久。由最初的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到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委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的“廊坊共识”;再到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和当今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的战略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习近平曾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推进京津双城联动发展,要加快破解双城联动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合作发展的功夫主要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带来的机遇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是最大的受益者。从现实看,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有利于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把河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完善,使服务体系更健全,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特别是高

端制造业,进而加快我省的转型升级步伐,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利于在京津冀城市布局调整中,把握这一区域城市群发展的大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的城市,提高河北城镇化水平;有利于在京津的辐射带动下,更好地消除城乡差距,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改变首都周边塌陷、落差过大的局面;有利于借助国家支持和三方力量,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周本顺也强调,河北省一定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谋划推动工作。中央做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对河北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为我们谋划推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发展理念上看,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树立全局思维,各个方面都必须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从发展定位上看,我们要根据京津特别是首都的发展方向,来研究和确定河北的发展定位,包括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基础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等,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一体发展。从发展方式上看,必须坚持走绿色崛起,改变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产业格局,构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从发展条件上看,我们既要在生态环境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又要在发展环境上有更大突破。

与国内率先发展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及其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一直显得滞后。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北也一直在研究谋划如何借助“两环”特别是京津发展自己,虽有突破,也收到一定成效,但环京津这一区位优势总体上发挥并不充分。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发展时机与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不明晰,无疑是其中重要因素。而今,人们意识到,随着中央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河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大势未到时,事倍功半;大势已来到,事半功倍。

专家坦言,河北省是否积极作为将会是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效果的关键所在。作为京津冀战略展开的腹地,未来我省尤其是县城,在生态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方面承担的任务更多、更重。比如一些位置优越、但又处于京津生态涵养地的地区,就要按照一定强度要求控制开发。此外还需要在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项目上马、建设食品供应基地和交易市场、维护稳定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可以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河北省来说,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河北省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近5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63%,县域GDP占全省的近70%,县域总人口占

全省的83%,全省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但河北省县域经济占全省的面积、人口、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是依次递减的,河北省县域创造的经济总量和财富,与所占面积和拥有的人口不成正比,反映出县域经济拖了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稳则全省稳,县域活则全省活。因此,本文重点就县域的城镇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省县域发展对策

对于一个区域的规划是根据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本文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中重点提到的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对河北省的县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一)城镇建设布局

城镇布局是对于城镇建设的有关项目进行的综合部署和合理安排。它包括县城范围内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交通运输布局、商业以及文化建设布局,还涉及城镇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河北省的城镇布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指引,而且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京津冀总体规划的出台,河北省各城市乃至各县域都会出台具体相关的规划。

首先,明确县域发展定位。各县城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优势,尤其是处于围绕京津地区的一些县市,包括环首都经济圈范围内的河北省的14个县市,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机遇,做好地区的发展定位来更好的促进地区的发展。

其次,根据县域发展定位制定行之有效的区域规划。可以根据地方特点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业转移基地和生态农业基地等。

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主要是充分挖掘地方的旅游资源优势,发挥旅游先导作用,树立旅游精品品牌,加快重点景区的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延伸旅游半径,构建与周边的县市协调的旅游网络,快速提升旅游业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像保定的易县、满城、涞源等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

产业转移基地要充分利用京津向河北产业转移的机遇,切实做好产业对接基地的水、点、路、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产业转接平台,努力争取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扶持重点城镇的工业发展,把迎接外部产业转移培育成全县加快发展的主导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化进程。拥有地缘优势的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地,还有拥有工业基础的唐山曹妃甸和邯郸地区的一些县区等,都应为产业转移做好准备。

生态农业基地重在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平台构建为重点推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促进河北省传统农业向绿色经济农业、生态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精品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型,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和外部先进资源壮大提升改造农副产品加工等。

(二)产业布局

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县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其中县域产业集聚区是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成为提升县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北省县域产业布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大部分县区会建立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但是并没有起到产业集聚效应。

首先,形成以政府推动、资源开发和大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将政府推动作为河北省产业集聚区的主要方式,包括各级政府规划建立的各类开发区、园区等。资源开发型园区是各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而成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当地的资源能源为特色的工业区。大企业带动的产业聚集区是依托于本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的各产业可以与支柱产业提供上游和下游的产业链条,同时大企业又可以通过示范效应和孵化效应形成产业的集聚区。

其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河北省的许多县域都是劳动力密集区,很多都承担着生产加工的产业群体,但是无牌生产、贴牌生产在河北省县域加工产业范围较普遍,自有知名品牌少。贴牌加工造成了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长期贴牌的结果会导致对买主的过度依赖,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风险,一旦品牌商发生变化或者调整,企业缺乏风险规避机制。因此,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色,打造品牌产业,同时努力做好品牌的向外推广,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再次,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含量。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河北省县域产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主要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这些产业主要是以生产原料为主,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生产条件差,现代化企业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县域产业的技术含量的提升。通过引

进和留住专业性人才,加大技术资金投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企业的产品进行推广,同时可以进行网络交易等,信息平台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为企业的发展拓宽了思路,也更能适应新的企业发展模式。

最后,突出县城建设中的文化产业特色。在河北省当前的众多县城建设中,大多是没有自己的品牌产业。因此在发展地区文化品牌产业时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县域文化硬件与软件建设,营造县域文化品牌环境;二是举办文化节庆与拍摄影视作品,传播县域文化品牌形象;三是媒体投放广告,提升县域文化品牌知名度;四是发展旅游产业,注重县域文化品牌体验。

(三)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条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条件下,也是把基础设施作为先行措施,构建了环绕首都经济圈的“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因此,各县域也应该配合国家战略,做好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优质的基础设施可以为应接产业转移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以政府为主导,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以及各方利益。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是一项功在当年,利在后代的工程,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建设资金的筹措、统筹区域内有限的资源、协调相关方面的利益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管理制度。

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融资机制,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主体和其他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加大政府的财政投资力度,尤其是对农村范围内的民生工程的投入。积极引进银行机构的贷款等,最大程度的利用优惠政策为地区建设吸引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公私合营制的投融资模式激活社会投资,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入专业的咨询团队为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可以以更优的程度完成任务。

其次,因地制宜的制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的规划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多领域、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河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且和地方各届领导政策的变换有很大的关系,在京津冀背景下,要将农村和县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地区的顶层设计,根据其具体的功能定位和地区的地势地貌特色,选择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设施,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四)环境建设

“环京津贫困带”的时来运转 篇3

以永定河为界,河北固安县与北京大兴区隔河相望。

过了永定河上的大桥,固安便在眼前了。

在固安的街头,那些红艳的冰糖葫芦和“老北京涮肉”、“炸酱面”的明亮招牌,恍若北京城里的寻常巷陌。

道路不宽,两边铺设着草坡,间植花圃与树木,沐浴着旭日和风,宁静、悠然,不远处错落着一片小别墅。以工业园区著称的固安,竟有几许欧陆小镇的别致。

虽仍是三四线城市的面貌,但很多地段正在开工,街上熙熙攘攘,繁荣而有生气。

这个小县城正在迎接蜕变。

2010年,当地的房价从年初的4000元/平方米一路涨至年末的6000元/平方米——在这个小县城,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涨幅。

像固安一样,在北京城实施了严格的限购政策之后,河北的燕郊、香河、涿州等紧邻北京的地区正在持续地承接北京“溢出”的资金与人力。

北京的新型卫星城

这一次,河北终于等来了机会。

虽然首都经济圈的规划尚未正式敲定,但在首都经济圈核心圈100公里之内,包括固安在内的河北环首都的14个县市已经严阵以待迎接或将是历史上最好的机遇。

“我们有的县委书记说:就像做梦一样,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项目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说明有巨大的市场动力和需求。”当首都经济圈概念出炉,河北省副省长赵勇如此描述各路资金的疯狂涌入。

据悉,位于廊坊市的固安开发区,目前成为各路资金涌入的首选之地。

据固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固安工业园区工委书记姚运涛介绍:固安工业园区在其建园之初,曾花费巨资用于园区规划工作,从而确定了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定位。截至目前,累计签约引进项目309个,项目总投资362.2亿元、1.93亿美元,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规模。

2002年6月28日,廊坊开发区固安园区项目奠基、工业区正式启动,至今已整9年。

整体看,工业园区并未完全成熟,但成长迅速。园区内部,京东方、正兴轮胎等一些厂区的建设已颇具规模,还有一些厂区,刚刚圈出一个轮廓来,正等待着进一步的开发。

在这里,能真切感受到与北京“零距离”所带来的好处。

“固安工业园区是河北的一大亮点,也是河北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作为承接北京溢出产业的一个平台,已经做好准备了。不是有个成语叫待价而沽吗,固安就是待价而沽,就等着上轿子了。” 河北省委省政府经济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薛维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固安工业园区在其宣传手册这样自我定位:这里不只是工业园区,不是北京配套的卫星城,而是站在更有远见的立场,集全球城市经验,建设一个立足新北京、大北京,创造更美好幸福生活的新市镇。

新市镇带给人更多的遐想。业内人士表示,固安其实走的是“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这样的发展路径,也成为很多中国城市选择的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当中,开发区已从纯粹用于地方招商引资的产业园区,逐渐成为集工业与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它们在功能上也已融入城市发展的主流和主体,并成为城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单一的工业园区回归到城市。

由于北京所面临的人口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等问题,也亟须从建设环京津新型卫星城突破。

据记者了解,新的卫星城将不同于北京传统的回龙观、天通苑等“睡城”模式卫星城,新型卫星城就是以开发区为核心,以产城融合的模式吸引市区人口向卫星城转移,同时承担本地区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姚运涛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2011年,工业区的城市功能核心区将全面启动。依托大广高速固安出口,建设行政办公、商务金融、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贸物流、大型公园等城市功能,形成设施完备、性格鲜明的城市新区,总投资将达48亿元。

河北也愁地

与固安一样,那些环京小县城,都期待着在首都经济圈构想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河北,其邻近北京的地理位置,曾被很多专家认为是重要发展优势。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这种区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现实。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北京周边的河北县市一直位于政策红利的边缘,缺乏科学的规划,也缺乏产业的支撑,因此形成了一条漫长的贫困带。

相关数据显示,在京、津以北地区有贫困县、区21个,京、津以南地区有贫困县、区11个,面积达到8.3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272.6万,形成了一个环京、津100公里的贫困带。

使环京津贫困带脱贫,成为河北的重任。去年,河北提出了“环首经济圈”战略,该经济圈的城市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四个地级市,以及涿州、涞水、固安等13个县(市)。这些城市群首尾相连,全长999.5公里,面积达到27060平方公里。

河北省商务厅副厅长史玉强表示,四个城市和13个县(市)区不是齐步发展,其中起领头羊作用的是现在产业发展聚集最强大的廊坊市,主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

开发区是产业发展的引擎。河北已经感受到了发展开发区对于带动经济圈发展的效应。

据史玉强介绍,开发区引进的外资占河北经济的35%,出口占48%,对外开放的示范作用明显。而且开发区是新兴产业的聚集区,80%、90%的新兴产业都集中在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

但即使是在河北,目前的最大发展障碍也是土地。

史玉强坦言:“每年中央、河北省给的指标都非常有限,尽管现在土地的贫瘠程度非常明显,但是省政府还是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向开发区倾斜;虽然已经做了很大的倾斜,但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现在环首都的开发区有好多大项目,大概有几亿美金的外资项目,因为土地问题不能落地生根。”

交通一体化先行

无论如何,这个急于摆脱贫穷的省份正以最大的热情张开双臂热烈拥抱首都经济圈一体化。

北京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首都经济圈”大规划出台尚待时日,北京年内试点交通收费一卡通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助理姚飞日前透露,继京津冀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作为国家战略出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后,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开始启动,未来,京津冀地区居民仅持一张交通卡,既可乘坐地铁、公交,又可缴纳高速费用。而北京将在年内试点和推广交通收费一卡通。

以北京地区为例,预计通过一年的时间推广交通收费一体化后,北京市民可以凭借一张卡乘坐地铁、公交,还可以用同样的卡缴纳高速费,待三地各自的交通“一卡通”成熟后,再进行首都经济圈的交通收费一体化。

“只有交通便利了,京津冀等地的联络才更便捷,更利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随着北京交通收费一卡通年内试点实行,北京到廊坊的轻轨建设也在往前推进。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北京已同意在轨道交通规划中把廊坊与远郊区县放在同等位置对待,廊坊被纳入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北京地铁M6线、轻轨L2线已为对接廊坊做好了预留条件。

截至目前,廊坊和京津道路接口达109个,京津廊无障碍交通圈已初步形成,北京市公交车已通达廊坊7个县(市、区),日发车2770个班次,并开通了廊坊市直达首都机场的客运专线。

河北实施的 “五带环北京”规划也有了新进展。据悉,“五带环北京”规划的14个县市实行交通、通讯和基础设施京冀一体化。河北省政府计划融资200亿元全面对接北京通信等基础设施,力争年底前实现固定电话010区号在上述14县市全覆盖。

据记者了解,目前,三河市的燕郊镇内已开通“010”的区号电话。三河将争取“010”固话在域内全面普及,同时探索三河、北京两地移动电话无漫游的全新对接模式。

关于发展环京津乡村旅游圈的研究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现代旅游主要方式之一。

中央政府及河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河北提出“四大攻坚战”战略,北京建设“七环路”,表明政府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乡村旅游必将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二、环京津乡村旅游圈的现状

1.客源分析。据统计京津地区居民GDP超过10000美元,私家车保有量超760万辆,人口近35000万。同时,环京津乡村旅游游客中京津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可见环京津农村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条件和巨大潜力,市场前景广阔。

对乡村游中京津地区游客的收入情况、职业构成进行调研的结果表明,其中收人情况为:3000元以下占14.8%,3000~6000元占42.2%,6000~10000元占34.6%,10000元以上占8.4%;游客职业结构为:学生占12.5%,工薪阶层人员占50.4%,政府公职人员占22.5%,军人占3.8%,企业高管人员10.8%。

从以上数据看出,一般工薪阶层所占的比例最大,学生、高收入人群旅游市场的份额偏小。其原因不外乎工薪阶层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因而需要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高收入人群则生活品味较高、生活交际圈较广,崇尚时尚、高端的生活方式。可见,不同人群对于产品的需求功能不同,因此,开发形式多样、创新性产品才能吸引更为广泛的人群参与到乡村旅游当中。

2.旅游资源分析。环京津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河北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农业资源丰富,迁西板栗、赵州雪梨、沧州小枣等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历史文化深厚,民俗风情独特,唐山皮影、曲阳石雕、易水古砚等文化特色对京津地区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内环京津,东临渤海,地形地貌齐全,以京津为辐射核心,消费群体集中。这些均为河北环京津乡村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3.针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分析。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政府部门设立了乡村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但在资金来源和使用上存在较大问题,未充分考虑乡村旅游企业发展需要。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仍需加快完善;合理建设道路交通系统,使乡村旅游可进入性不断提高;通信系统全域覆盖,乡村旅游信息传输无障碍;水电等基础设施完整齐备,建设基础扎实乡村旅游接待平台。

三、影响其发展的原因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和AHP分析法得出影响人们进行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产品、宣传和交通,而对于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而言,其产品开发、道路和宣传所占权重较低, 与其资源的丰富程度极其不相符。综合数据分析及与专家学者访谈情况,本文得出环京津乡村旅游目前无法迅速开展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1.产品形式单一,资源利用不足。环京津乡村地区旅游产品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性项目上,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尤其是一些“农家乐”、“民俗游”等内容基本相同,形式缺乏创新性。此外,目前对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未能将产业链进行前后的延伸,没有充分挖掘出资源的发展潜力。同时,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普遍规模小,也限制了其产业链条的延伸。

2. 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目前河北省乡村旅游地的可到达性、可进入性较差,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道路交通不够便捷,公路等级低,设计标准、质量不达标;服务设施落后,道路附近缺乏厕所、停车位、农家乐餐饮点等相应的服务系统,缺少统一的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投入较少,导致部分设施投入使用后不久就遭遇毁坏性破坏。

3.营销渠道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村经营者为村民,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只是等客上门或过分依赖于口碑效应,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更缺少对旅游产品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有限,市场占有率低。如: 保定易县清西陵,由于宣传力度不足,虽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知者甚少。

4.缺乏统一规划,战略目标不明。环京津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发展态势迅猛,但是整体而言,缺乏统一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不明,导致旅游项目建设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地方盲目投资上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精品较少,产品品质不高、特色不突出、规模体量小、建设水平低、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5.管理简单粗放,缺乏相应标准。由于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大多为当地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弱,经营管理中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导致整体接待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协调,影响人们的旅游质量,使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四、环京津乡村旅游升级策略

为构建环京津乡村旅游圈,应以产品开发为核心、以交通建设为基础、以市场推广为手段、以体制建设为保障。

1. 产品升级策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地域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在尊重资源乡村性、文化性、原生性的基础上挖掘自然与文化底蕴,因地制宜来设计开发适宜乡村旅游产品,注重提升旅游者的体验性。此外,要注重将市场导向与引导市场相结合, 并通过市场反馈信息检验产品开发可行性,有选择性地开发和引导市场。同时,结合其乡村旅游资源结构、开发层次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将乡村旅游产品模式划分为以下3种:乡村文化体验类产品模式、乡村度假类产品模式、田园农业生态观光类产品模式。

2.旅游交通体系升级策略。根据出行方式数据分析,78.45% 出游者选择以自驾和包车的方式出行,并且随着国家法定假期制度改革和假期高速免收费制度的试行,高速公路出行必将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鉴于此,本文以现有交通网络为基础, 构建以旅游通道为主干,以曲道为局部主要观光廊道的交通体系,打造环京津的“七环路”。

旅游通道:该道路网络以区际旅游干线公路为基础;辅以指路、警示、安全、设施4类标识系统构成要素;实现含加油站、停车场、卫生间、超市、特色餐饮店、游客信息服务中心、治安亭、医疗点等服务设施的道服务区系统。

曲道:该道路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轮滑径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小汽车道、房车道等机动车游径构成,连通各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系统。曲道建设应充分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沿途主要节点设置驿站、休憩处、自行车租赁点、厕所、停车位、观景点、农家乐餐饮点、售货亭,配置标识牌、垃圾桶、导览图等,使曲道内涵丰富化、功能立体化。

道路标志:制作统一鲜明的标志,在高速公路或景区沿途设立广告牌、宣传指示牌,如通道汽车道入口指示牌、通道自行车道入口指示牌

3.推广宣传策略。

(1)明确目标市场,选择合适营销体系。依据不同地区出行者的心理距离、经济距离、文化距离和感知距离等因素,将整体市场细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确定市场主题。根据客源市场的文化族群、教育程度、需求特征、购买能力、媒体偏好等因素,确定合适的营销模式及策略。

(2)制定旅游主题,塑造品牌形象。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打造“环京津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开展征集旅游宣传口号、旅游形象标志、旅游主题推介等活动,掀起全民参与热潮。推出主题鲜明、大众认同的旅游主题口号,塑造地域特色的旅游形象,如“山水之家,人文冀州”、“上善易水,魅力易州”,以及秦皇岛的“长城滨海画廊,四季休闲天堂”等。

4.保障体制策略。政府要引导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其提供政策、法规、服务等方面的帮助。建立健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体制,设立乡村旅游投诉信箱、投诉网站、投诉电话,处理好各种旅游投诉事件,维护正常的乡村旅游发展秩序。

对处在乡村旅游接待第一线从业人员应进行全面培训,对工艺品制作人才、传统文化继承者等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给予政策支持,扶持其发展壮大,同时培养新生力量,使其技艺传承发展下去。

河北省环京津 篇5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流动;虹吸作用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119

一、河北省人才分布特点

(一)地域分布不平衡。 据2015年河北省统计年鉴得出的结果,河北省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唐山和石家庄。处于后三位的是衡水,张家口,承德,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各项数据均在省平均值之下。

(二)行业分布不均衡。河北省的传统产业主要以机械制

造,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为主,诸如河北钢铁集团,开滦集团,冀中能源全是全国百强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对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强,很多职位每年都会有很多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竞争。但是,河北省其他产业人才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尤其是第三产业,还有一些高新产业,这些产业还有待于大力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这些行业中来。

(三)人才软环境不均衡。21世纪是知识推动社会,人才带动发展的社会。人才作为知识的有效载体,是最值得引进的资源,各地市近几年也逐渐对改善人才软环境引起重视,均制定了落实性较强的人才引进措施,搭建了最优的政策平台,切实为高层次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但是还有一些地区由于观念老旧,政策落实不及时对人才引进缺少实际内容,对于一些具体优惠政策仍需要有效地落实。

二、京津冀一体化下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流动存在盲目性,不合理性。大城市产业聚集最终导致人才的聚集,但是,部分投资商只看重了眼前的利益,表现出了消息的滞后性,盲目性。

(二)人才流动相应的配套制度不健全。当今,很多人由于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房价过高,子女上学难,老人看病难等现实问题,往往有很多年轻人有“回巢”的趋势,但是,他们的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一些社会福利都在北京等大城市,要是回到原籍,还需要办理相应繁琐的手续。有了子女,子女的入学,户籍问题也需要考虑进来。要让高端人才流动起来,必须解决户口,子女就学,收入落差,高房价等现实问题。

(三)京津冀三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经过市场经验分

析,京津冀地区企业的人才培養,一方面可以借助现有的高校资源,为企业培养大学生及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是训练内容的针对性和预期性不够。

三、京津冀一体化下,人才流动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资源共享,改善人才结构。从人才载体上看,

“211”全国重点高校北京有26所,天津4所,河北1所。这些人才培养的硬件措施,在一方面决定了人才培养效率,河北省在人才备战方面处于明显的落后,人才结构不合理,在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河北,天津应与北京达成文化资源共享,一方面,解决了北京产业过于聚集的大城市问题,另一方面,河北,天津也可以享受先进的技术,文化培训,为了更好地承接北京的“溢出”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完善政策制度,保证人才福利。一直以来,人才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域流动,社保关系转续困难,子女就学入学困难,医疗保险迁入迁出困难,这些都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北京人才外流困难,他们要求合适的职位,对各项基本保障水平,还有子女的入学问题要求相对比薪金高。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只是上层建筑的协同,医疗保险,交通,通讯等基本的设施都需要协同,从而保证人才流动顺畅。医疗保险方面,也可实行“一卡通”,健全医保体系,打破地缘的限制,分散北京优秀的医疗水平,也可缓解北京医院挂号难,病号多的问题,一举两得。

(三)改变人才就业传统观念,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力。应届毕业生往年都向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涌进,他们追求更好的待遇,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好的精神食粮的汲取。但是现在随着北京房价的虚高,交通的堵塞,环境的污染,生活成本高,生活质量也没有相应的改善,加之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河北面临着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正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也给了人才向河北流动创造了条件。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要相信,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参考文献:

河北省环京津 篇6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域范围

在河北省的西部、北部及其与北京、天津相邻的地区, 有一个贫困人口非常集中, 面积为8.3×104 km2的地带, 包括承德地区、保定铁路以西的太行山区、沧州黑龙港流域、张家口的燕山和坝上地区等。由于冀北地区的贫困县与京津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环京津贫困带是指京津以北连片的承德、张家口两市所辖的全部县区和保定的涞源、涞水、易县等, 共计24个区县。

1.2 经济状况

改革开放初期,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的32个县与京津二市的15个远郊县基本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 30多年后的今天, 两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2009年,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的县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91 315.9万元、4 132.5万元和2 754.5万元, 仅为全国贫困县平均水平的76.7%, 75.3%和96.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全国贫困县的平均水平。

2 环京津贫困带存在问题分析

2.1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

在环京津贫困带中, 仅张家口区域内的荒漠化面积目前就已达到了9.953×105 hm2,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7%;康保县风蚀土壤面积占到了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1%.环京津贫困带降水量小, 旱灾发生频率较高, 加上区域可供水资源在减少, 地表水供给能力逐年降低, 使永定河和潮白河流域向北京地区实际供水量在逐年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1.23×109 m3, 80年代减少到5×108 m3, 而1997年实际流入官厅和密云两库的水量仅为3.89×108 m3。

2.2 区域资源开发强度大

区域内的水资源主要是滦河、潮白河、永定河和拒马河等河流的地表水, 由于该区域属资源型缺水地区, 因此这些河流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95%以上, 即使在丰水年也无河水入海。区域内主要是以冶金、能源、纺织、烟草、食品等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行业为主导。随着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该区域内的资源短缺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其中, 煤炭资源几乎枯竭, 而冶金行业的原材料则依赖区外的输入。

2.3 区域内人口密度过高

环京津贫困带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140人/km2,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当地的土地出现严重退化, 区内所有可利用的土地几乎全部被人们所开发、利用。在现有耕地中, 绝大部分是因旱、涝而难以保收的中低产田, 基本旱作农田和水浇地只占到该地区耕地总面积的25%.在现有草场中, 绝大部分都是严重退化的草场, 人工草场和得到人工保护的可利用草场只占到草场总面积的8%.土地资源的过垦, 导致了区域内大部分县区的土地纯收益下降。

3 探索环京津贫困带解决途径

3.1“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就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中, 关键是要消除体制上的障碍, 建立一套长久、稳定、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具体来说, 就是要对环京津贫困带实行“造血型”扶持与“输血型”补偿相结合的策略, 并制订有针对性的财政支持政策, 明确合理的生态补偿内容, 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使外部的“输血补偿”有效地转化为贫困县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3.2 协调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能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于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实现各区域经济向跨地区共同市场的转变, 就必须打破当下行政区划割裂开的单个经济模式, 不断创新京津冀三方的合作制度, 这既是河北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入京津冀都市圈和壮大自身实力的需要, 同时也是提升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形象的关键, 因此, 区域各级政府应在产业、信息、旅游、科技和环境等领域为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共同努力。

3.3 强化自我发展意识

与南方相比, 环京津贫困带内的经济发展思想还未彻底解放。在经济发展中, “等、靠、要”的思想不能有, 而应强化区内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并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 努力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有强势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高伟明.张家口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1 (11) .

[2]刘桂环, 张惠远, 万军, 等.京津冀北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4) .

河北省环京津 篇7

京津冀协同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河北省高职教育为重点,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而实现河北高职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环境背景下,促进了河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市场环境下,对于京津发展的双重夹击中,河北省高职教育要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开发与创造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市场扩散效应,进而实现国内教育市场影响力的提升。因此,河北省高职教育要抓住京津冀协同政策带来的发展契机,推进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在教育市场中的综合占比,进而实现河北省高职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优势

生源优势。河北省人口基数相对较大,这就为河北省高职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使其具有较强的生源优势。近几年河北省考生人数在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北省高职院校的招生。据2016年河北省考生人数统计,其考生人数明显出现回暖现象,预示着河北省高职教育即将进入新的发展潮流中,为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市场环境,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为河北省高职教育拓展了生源空间,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

办学优势。教育改革后,河北省高职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办学主体与办学体制方面,当地各级政府也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积极鼓励与倡导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利用对高职教育资源的综合规划与整合,弱化各级部门隶属关系,不断对高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进而有效提高高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促进河北省高职院校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

市场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河北省高职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教育市场环境,在这一发展趋势有产生大量的人才涌入到河北省高职教育事业中,进而使得河北省高职教育具有人才与市场的双重优势,推进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的深入开展,其教育单位与研究单位将大量应用型人才输入到河北省教育领域中。在以往的高职教育发展中,影响其发展进度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短缺与师资力量的薄弱,很多高职院校也针对这一想象进行改革与创新,出台了提高工资待遇、实行现有教师培训等措施,有一定效果,但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京津冀协同彻底解决了河北省高职教育人才的問题,赋予河北省高职教育有利的市场优势,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实现策略

结合发展规划,制定战略目标。对于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首先河北省文化宣传机构要和高校管理部门进行紧密合作,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在地区联盟组织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协调与促进,对高职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结构的调整,逐渐形成河北省层次性文献信息中心分布,提高高职教育资源结构的合理性与协调性,实现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跨地区共享。其次,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发展目标进行资源共享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合理的工作开展计划,向上级部门提交专项资金申请,专门用于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为其资源共享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在此基础上,京津冀重点发展城市要起到引导作用,依据合理分工发展原则,将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发展情况进行谋划,使得发展战略可以有效促进与引导当地发展中需要教育资源的优化,京津城市要对周边城市的教育资源起到辐射引导作用,以点及面的推进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后,要以京津为教育资源纽带,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对人才资源与科研资源的挖掘,积极鼓励与引导全校师生参与到文献信息资源的整理与优化中,同时引导学科馆员积极加入到科研管理中,全面提高京津冀地区文献资源研究水平,实现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增值能力的提升。

强化部门协作,实现资源优化。为了实现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要积极建立资源共享系统平台,主要涉及到高职院校自动化管理系统、高职院校随书光盘资源系统、图书馆门户网站、高职院校在线交流平台等系统平台,进而实现高职图书馆编目数据的高度统一,提高高职教育资源的服务水平,保证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其次,建立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联盟信息中心,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信息采集与管理,对图书馆目录与馆藏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跟进文献采购,安装镜像站点,以便于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教育文献资源的有效管理。最后,要进一步强化图书馆馆藏与文献资源库的建设,合理进行自我定位,防止资源重复,进而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文献资源中心的构建与发展。

加大基础建设,发挥联合作用。在建立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过程中,要加大京津冀交通基础建设,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进而有效强化京津对河北省周边城市的辐射力与作用力,主要以高速公路和互通城际干线以及地铁为交通核心,发展京津冀一体化交通体系,进而为高职院校馆际互借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促进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实现。同时,要将实体资源与虚拟网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拓展高职院系教育资源的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上一篇:公共设施的通用化设计下一篇:大学教育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