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理工科院校

2024-08-31

高等理工科院校(精选十篇)

高等理工科院校 篇1

关键词:高等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大批的理工科高校也开办了法学专业。与综合性大学和传统的政法院校相比, 理工科院校相对缺乏开办法学学科所需要的相关人文、社会科学资源, 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经验、学术传统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因而理工科院校在开办人文性质的法学专业中, 如何以教育的自身规律为基础, 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 全面而深刻地调整教学培养方案, 明确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规格, 科学建构适应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课程体系, 并突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由于各个高校的类型不同以及办学层次的不同, 各高校对于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各有千秋,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大体来说, 基于法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各高校关于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有一些共同规律可循, 我们将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法学作为一门学科 (或专业) 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这种内在规律性决定了各学校在法学课程设置中的共性, 表现在课程上主要指教育部法学教学委员会确定的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的开设情况。各高校必须统一把这14门核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 不能核心课程开设不足, 而大量开设其他专业的课程, 否则将偏离本专业的方向。当然, 强调统一性并不排斥多样性的存在, 各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设置一些方向性的课程, 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

2. 系统性原则。

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课程设置只是法学专业的一个环节, 同其他环节一起构成了法学专业的整个培养体系。因此, 在具体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应该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 对进入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通盘加以考虑, 不能够单纯地“就事论事”, 应将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专业特点、社会需要等环节相协调, 从而构筑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整体。

3. 有序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把握好课程之间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内容上的易难关系以及方法上的层次性, 从而合理安排课程的进度和顺序。总结高校实践, 法学课程的设置顺序大致遵循以下思路: (1) 先理论法学、后应用法学; (2) 先总论、后分论; (3) 先公法、后私法; (4) 先普通法、后特别法; (5) 先实体法、后程序法; (6) 先国内法、后国际法等。

4.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也应当体现出创新性, 应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特点及社会对某些特殊法律人才的需求, 适时地调整专业方向, 开设一些前沿的课程, 如在课程设置上可开设《科技法学》《信息法学》《知识产权法学》等课程, 注重培养人才创新本领,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依据上述基本原则, 基于“厚基础, 宽口径”的要求, 根据国家相关文件, 以及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办学实际, 既要考虑到国家关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强制要求, 也要考虑到体现理工科院校办学的自身特色, 我们认为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性改革和创新。

1. 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为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对这些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既要有充分的必修课, 让学生系统掌握法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又需要有丰富的选修课, 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从我校来说, 中国计量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技术监督系统的专门院校, 质量技术监督、标准化以及检验检疫是其优势和特色所在。我院在进行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研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实现学校“培养具有牢固质量观念、明确标准意识和较强计量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法学专业, 我们设置了安全监督管理法、计量与标准化法、检验检疫法、质量认证管理法律制度等与理工科联系紧密选修课程。

2.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从功能上看, 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三大课程模块结构。高校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为方向三者形成良性互动, 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法学是应用型学科, 法学教育应从学科的整体和综合平衡着手, 合理建构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 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 课程内容还应当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在高年级阶段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对研究生、司法、公务员等考试的需求, 各有侧重。

3. 课程体系应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性。

近年来, 随着法学教育的发展, 法学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调整。要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系统的法学知识和技能, 并能与时俱进, 既要不断吸收、借鉴法学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 又要随时掌握法学学科的新进展、新动向和新成果。应紧跟法学发展的客观实际, 及时增加新的内容, 通过具有开放性、前沿性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让学生了解法学学科前沿知识与发展动向。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能够超越课堂和书本,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和解决更深层次的复杂问题。

4. 课程设置应体现法律职业化的要求。

现行的高校法学教育侧重于法学理论教育, 而实践课过少, 通常只是在大四安排两个月的毕业实习, 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传统课程设置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对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把法学职业化教育置于法学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首位, 并在此基础上, 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 我院法律诊所教育已开始运作, 为学生法律职业化的训练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5. 课程设置注意基础性与综合性的协调统一。

高等理工科院校 篇2

来源:http://

成都许博士早教中心

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既为理工类专业后继课程提供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作为一门学科,高等数学有其固有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学习高等数学,学生能够提高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获得严格的逻辑训练和抽象的思维训练,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家华罗庚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就能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好,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而无趣的学习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种负担.而且我们知道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层次不齐并且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因此他们一接触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就会觉得很难,听不懂,时间长了就会对此学科产生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第一,注重上好高等数学的第一节课,第一次课上教师应系统地介绍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高等数学与中学阶段数学的区别、高等数学应该怎么学等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高等数学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好高等数学.第二,教师在讲数学概念、定理的同时,可适时插入一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有关的事例.例如想象三角函数中的正弦曲线,就像茫茫大草原上,疾风吹动后而泛起的绿色波涛具有节奏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草低”和“见牛羊”的地方,正是曲线上的峰谷之处,不仅有和谐美,而且有神秘美.二、应用直观教学

对于高职数学,应该尽量减少繁琐而又难以起到启发思维的逻辑证明.教师要尽量运用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将高等数学抽象的概念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定积分概念中求曲边梯形面积,我们所采用的是局部“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如果我们直接来讲曲边梯形的面积,学生听起来有点抽象,而且很容易厌烦,那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讲,我们可以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局部“以直代曲”,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个平面,一条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三、与专业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应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教学首位,教师应让学生更多了解数学在后续专业课当中的一些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和实际问题,满足就业上岗后岗位职责所需的数学基础.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都参照了职业资格标准,并且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的所需有所不同.我认为在不影响高等数学课程连贯性情况下,将那些支撑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讲深、讲透,而将那些与该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对曲线的凹凸、函数图形的描绘、曲率及变力做功、液体的压力等知识有较高的要求,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这些内容在今后的工作中涉及很少,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些内容上花较多的时间,而应把重点放在今后工作中常接触的单利、复利、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知识上.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我们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强调高等数学为专业学习服务,促使高等数学与相关专业有机结合.四、应用现代技术教学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数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定积分的定义,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演示一下,这样既比黑板上画图省时间,又能形象地将定积分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的思想展现给学生.这种方式既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又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引入数学实验

工科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篇3

【关键词】工科 实践教学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88-01

工科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一方面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而实践教学则是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有效结合的主要途径,其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勤奋、朴实、严谨、创新的工作作风,而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专业劳动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1]因此,实践教学对工科高等院校的学生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就如何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英国高等工程教育普遍实行“三明治”式教学模式,即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工读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作为终极目标;法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学生综合性工程素质的培养,把学生置于包含所有工程应用领域的大工程系统中进行培养。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既有系统性,又有独立性。实践教学既是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途径,又是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因此,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工科高等院校应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学分(学时)。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院校实验室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兴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显的功效。实验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构成了实验科学的特有功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和基地。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新知识,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对实践课程的目的和内容、教学环节设计、指导方法等进行深入改革,在现有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构建“验证——综合——设计——研究”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至少要占70%。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对多种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新器件和新知识能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将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将科研项目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不同学生有较大的可选择性,实现了多样性的因材施教方式。[2]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还应探索一套科学的能促进实践教学健康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的评定实践成绩,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实践的效果,还可以全面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能力强弱和素质的高低。因此,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十分必要。

首先,应该制定明确的成绩考核标准,减少考核的任意性和教师评分的主观性,这样才能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手、动脑能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实践教学考核中,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考核,侧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项目设计能力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更多关注学生技能、设计、分析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实验的任务与要求,让学生自拟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查找有关资料和参考文献,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提出实验思路,由学生归纳总结选出最优方案,以此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标准,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反映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客观、公正。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影响着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应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专业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由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领导实验室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与改革任务,及时将信息科学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技术的先进性;理论课主讲教师同时担任实践课教学任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改变实验专职教师的构成和成长模式,積极支持实验室专职教师承担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进修学习提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重视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充实实验教师队伍,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以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主体,适应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队伍,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实施。[3]

参考文献

1 严亮、刘海涛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120~121

2 包亚萍、胡方强等.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1(8):222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 篇4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将创造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创新课堂教学和创造性课外实践活动, 来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开发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一、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会计教育相比,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在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条件、落脚点、方式以及会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等几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 实施会计教育的前提条件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尽可能多地将会计技术传授给学生, 而忽视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动机。一般地, 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都比较单纯, 但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是否以会计技术从事正义的事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越来越严重就是有力的例证。因此,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正视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性, 以在创新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不断强化会计技术以从事正义的事业为目的。

(二) 实施会计教育的落脚点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将会计技术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 以期待学生识记会计技术条文, 其落脚点在于把握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共性。创新会计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其创新学习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因而其落脚点在于把握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个性。

(三) 实施会计教育的方式不同

传统会计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会计技术为主, 通过教师的讲授, 让学生掌握会计技术。创新会计教育方式则以教师的诱导为主, 讲授为辅。教师通常采用探索法进行教学, 即首先由教师提出会计技术问题, 然后由学生查找资料或进行实验, 独立思考问题, 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 会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传统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单一, 即以“考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质量的优劣。创新会计教育培养人才的衡量标准多元化, 除了考虑学生智力因素以外, 还应特别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即必须综合考虑学生学习会计技术的目的性和在会计技术方面的创造力两个重要因素。

二、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模式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模式是按照会计创新教育目标对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大体框架, 会计创新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决定了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一) 创新精神教育

有效的创新精神教育是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 概括而言,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的创新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

进取精神是创新精神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是一种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过程中, 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对会计技术学习的欲望,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不断进取精神,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是依靠思想教育使学生明辨事理, 使学生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要求。这要求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结合会计技术的发展历史, 结合工科院校的背景以及未来的职业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明白会计技术的价值所在。其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运用生动活泼的事例展示出会计技术本身的内在美, 展示出探索、应用会计技术的过程和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对会计技术的热爱, 使他们的学习建立在不断进取的精神之上。

2.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能动思维的过程, 即在坚持观察事物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作用的过程。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动机, 能使学生对其创新的结果充满希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创新激情;其二是激发学生大无畏的精神, 即学生在探索会计技术的过程中, 要敢于走自己选定的路, 敢冒风险, 不畏艰险, 不患得患失;其三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使学生从成功中获得快乐, 因为学生的大无畏精神才能促使其成功, 而成功又反过来鼓励学生有所作为。

3. 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精神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信、服从、坚持与维护真理。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至于迷信权威, 才能很好地掌握和发展会计技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是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会计学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会计实践活动, 将所学会计技术应用到实践中去, 以检验会计技术对实践活动的重大影响;三是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四是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 用自己实事求是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五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屈从于权威。

(二) 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

在传统会计教育模式下, 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遵循按专业口径设计的原则, 其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程、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和会计专业课程。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较少, 更谈不上具有什么创新意识。因此, 在创新教育模式下, 必须重新设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具体设计时, 必须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精神培养的设计原则。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征:其一是创新性;其二是显著的特色。在具体设置课程体系时, 应消除各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差异, 按照商科大类来设置专业基础课程, 从而消除专业大类之间的差异。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 应根据各专业之间的差异来设置课程模块。此外, 根据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工科背景以及社会需求情况来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还是专业特色课程, 在设置过程中必须侧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独具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 创新会计教育方式

传统的会计教育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即教师将会计技术传授给学生。教师一般采取在课堂上将会计技术全部传授给学生, 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对学生课后的要求, 充其量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部分作业而已。这种会计教育方式, 使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会计技术条文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识记, 不需花多大的工夫即可获得较高的分数, 长此以往, 学生便养成了怠于思考而勤于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创新会计教育方式则以启发诱导为主, 即教师在课堂上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思考和分析会计技术问题。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 即首先由教师提出会计技术问题, 然后让学生检索相关的资料,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验、教师的启发诱导, 使学生在遵循会计技术规律的前提下, 重新去感受会计学者们获得这些会计技术的精彩过程, 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 最后再由教师加以分析、讲解和评论。创新会计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探索会计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的会计技术, 更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全面锻炼, 很好地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在会计技术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总和。教师素质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条件和基础, 一般认为, 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会计创新教育使教师面临着一种创造性的会计教育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会计教育活动是对传统会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要求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 崇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2) 深厚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 (3) 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4) 优异的教学能力; (5)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为使普通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逐步适应会计创新教育,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采取外部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从外部引进人才时, 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创新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严格把握引进人才关;内部培养则可以采取短期进修,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和参加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 制订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以考分论英雄, 而应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替换考分评价标准。目前高等院校在评价学生质量时, 基本上采用综合测评的思路。因此,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沿用综合测评的思路, 只是在具体操作时可在德、智、体三项中增加会计技术创造力这一项, 并相应地调整每一项所占的比例。在具体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时, 可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异, 但必须保证会计技术创造力这一项占较高的权重, 最低限度应达到20%的比例。

合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 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以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有目的地按照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会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知识, 会不断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去努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全面实行弹性学制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的量和质, 并以此作为学生对课程学习、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标准, 同时辅之以导师制的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而弹性学制则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 也可以暂时中断学习、分阶段完成学业或延期毕业的一种灵活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志愿、兴趣爱好、本人条件和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要求选择学习课程, 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只要修够学分, 学生允许在3~5年内完成学业;一学期内, 对于由多位教师开出的内容相似的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这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本身就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因素。再加之制度的合理安排, 给学生以合理的压力, 迫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得不努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创新教育方式,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还要求学校的管理制度能够起到激励教师和学生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总之, 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子系统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的目标。

摘要:本文在分析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内涵与目标的基础上, 探讨了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的特征、会计创新教育模式以及会计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并指出普通高等工科院校会计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子系统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会计创新教育目标。

关键词: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亚军.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如何走向成熟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7) .

[2]郭思乐.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的机制的冲突[J].教育研究, 2003, (2) .

[3]张立文.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4]于玉林.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J].会计之友, 2009, (2) .

理工科院校开设西方经典音乐欣赏 篇5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是使人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视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气质,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肖邦的音乐风格处处透露着优雅、细腻、精致,色彩性的和声处理的很有独特性,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浪漫。在音乐中,有魔鬼的诱惑,有上帝的昭示,有人类的挣扎。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西方经典音乐 大学生 修养

一、西方经典音乐的发展时期

西方经典音乐伴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与当时社会氛围相适应的各类音乐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流派。它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所包括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作品与史料丰富详实。它所承载的异域的人文风情,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了解和欣赏西方经典音乐会使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

西方经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经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特点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时期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得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尔、柴可夫斯基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作曲形式多样,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四个时期——近代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温斯基、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他科学,它反应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隐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思考,就会进入西方经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西方经典音乐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在古希腊,人们将各种美德都归之于音乐,崇尚那种感召心灵的神奇威力。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曾深入地发展了关于音乐对于情感和道德影响的理论。古希腊人把音乐旋律称为法则(Nomoi),由此指明这是典范、神圣的模式。

在古罗马,音乐文化渊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伊特拉斯坎人音乐,但更多地是吸收了外来的、主要来自古希腊的成果。音乐在古罗马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军队中庞大的乐队成为了炫耀军威、鼓舞士气的工具。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尽管仍受着宗教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十八十九世纪,经典主

义,浪漫主义先后登台,各领风骚几十年,西方经典音乐进入了辉煌的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科夫斯基等等。留给了后世无数的佳作。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西方音乐,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经典音乐是人们所追求之物的时代所写的音乐,人们极尽一切力量要有完美形式的音乐,像只漂亮的古希腊花瓶。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有了音乐,人已经不再产生欲望,这种艺术已经完全得到了满足。音乐是各种艺术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达尔文:一个科学家的成功取决于丰富的精神状态和美好的感情世界,而不仅仅是一种理性思考。贝多芬:音乐要使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哲学、一切智慧更高的启示。音乐能使人的心灵与精神境界变得高尚,纯净,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爱乐使人发生着很深刻的变化,人变得很沉,但绝不阴,而是比不沉的人更光明,他观望着现实的世界,构想着美好的超越。他在日常中生活着,同时在另一个理想的空间中活动。爱乐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完美主义者,是理想主义者。

二、西方经典音乐对人文修养的影响

经典音乐的发展普及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明化程度的标志。西方经典音乐是西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经典音乐难于欣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实,经典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西方经典音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或者宁静优美,或者激情高昂,或者意蕴悠长,认真去聆听的能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和深深的艺术熏陶。为什么说欣赏西方音乐对我们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帮助呢?这要从西方音乐,尤其是近二百年的音乐作品产生背景说起。每一部优秀的作品带给人们的都是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理解,和作者本人的思想。例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经典悲剧和它紧相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是由于外界的力量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当我们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作者那种对生活的渴望,向命运宣战的勇敢精神和无畏斗志所深深震撼。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贝多芬的《命运》透过了我们的耳膜,穿越了我们的心灵。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三、高校开展西方经典音乐教育的意义

作为当代理工科院校大学生, 学习欣赏西方经典音乐将是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课。高校开设西方经典音乐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

高等院校工科互动式教学的研究 篇6

【摘要】众所周知,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会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既有利于知识的讲授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的实践做了充分准备。有鉴于此,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对互动式教学有几点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  工科  互动式教學

【基金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8-01

一、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一)在教学方式上

互动式教学突破了“灌注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再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变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拉近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得老师的课堂氛围更融洽。学生与老师一同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探讨问题,师生双方可以互动。

(二)在教学理念上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被教师主宰,难以解决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问题。而“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主要是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教师放弃自己“权威”的地位,变为一个引领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三)在师生关系上

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等级观念。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气氛变得活跃,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有利于教学双方课堂最好状态的发挥。互动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以双向沟通作为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所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师生双方互动的教学环境, 双方围绕某一观点和问题,进行平等的交流、探讨,达到思想、观点的交融,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相处,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二、探讨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目的明确,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逻辑能力比较好;也善于自主学习,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强,愿意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成熟,乐于沟通,同学和老师互动增加,有利于促进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实施。总之研究生较高的综合素养为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生互动式教学开展模式

(一)互动式课堂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提出正是适应了教育工作者以及被教育群体的需求应运而生,它既发挥了导师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开展科研的能力。工科研究生的问题往往来源于实际问题。导师的设计很重要,首先在课堂上导师抛出一个实际问题,给出该问题的产生背景和意义,进而给出该问题涉及到的一些理论知识。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讨论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的方式进行,可以分开学时讨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对该问题的理解以及与给预解决方案。经过充分讨论,找出解决方案后,学生自己着手开展具体工作。

(二)培养互动式实验研究能力

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往往研究的课题需要有实验环节,比如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以及进行数值模拟等等。可见,实验是课题完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实验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在实验过程中,互动主要包括与导师的互动和与实验团队的互动。与导师的互动,可保障理论部分的准确性,推导过程的可行性;与实验团队的互动,可以保障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保障实验的有序进。这其中的互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与高年级师兄的相互学习和有力合作,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为培养高智商高情商的有用人才做准备;也为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科研工作的延续,以及实验室梯队建设做有力准备。

(三)充分利用互动式学术报告会

学术报告会是导师给学生建立的一个有利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汇报最近的学术收获,相关问题的科研进度,同时,这也是学生介绍自己对研究问题的科研思路、科研进度和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一个平台。在汇报的过程中,导师及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汲取他人之长,达到推进自己课题进度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导师学生团队的整体实力。

四、结语

相对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体制而言,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的探索阶段,不断探索才有不断的进步。此外,研究生的培养体质、培养方向的设定以及培养模式的改进,还会受到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的双重影响。所以说,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如何把培养做到实处,做到极致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程。这需要不同阶段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我们提出了适应教育需求的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努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军,李文捷,沈茜.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

[2]程中华.研究生课程互动式教学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通讯作者:

高等理工科院校 篇7

1 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收集原始数据。问卷设计依次参照了第二次国际数学研究 (SIMS) 的问卷和斯潘格勒和托纳等人的研究所用的问卷, 并根据调查的对象不同, 作了适当的修改。问卷的设计以对数学观作出的界定为基础, 将数学观分成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做数学的内容与方式的理解”、“对数学根本特征的感悟”等三个调查度向。为了明确样本的哲学取向, 将数学观按工具主义、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点进行分类, (见表1) 。归类参照了Ernest对这三类数学观的具体刻画, 工具主义的观点把数学看成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有用的事实性结论、法则和技巧的汇集, 这些事实、法则和技巧并不相互关联, 因而“数学是一堆彼此无关但却很有用的

事实和法则。柏拉图主义的观点将数学看成是一个静态而统一的知识的集合, 它通过逻辑将相互联系的结构和真理很好的组织起来, 组成一个永恒不变的高度统一的真理集合。问题解决的观点把数学看成是一个动态的, 由问题推动而发展的学科。数学体现着人类的发明与创造, 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成品, 它的结果是开放的、可修正的, 因而它必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2 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的总体选的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本科生。随机选取了6个班。本问卷调查总样本数178份, 总的有效样本数166份, 有效率为93.2%。问卷的有效性是以问卷中的对偶性问题, 如6与12, 8与16来确定参与者是否认真回答问题的。其中男生85人, 占总人数的51.2%, 女生81人, 占总人数的48.8%。

1.3 问卷分析的方法

由于问卷主要是为了测量被测者对问卷中所提出的观点是否赞同, 是否属于一种测量态度的问题, 因而首先对问卷中的李克特量表的每个等级观点进行了从l到5的赋值:5=完全赞同、4=基本赞同、3=不确定、2=基本反对、l=完全反对。如此赋值的最大好处就是把最后的答案都进行了量化处理以便于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使对问卷的分析建立在比较客观的基础上。第Ⅰ部分 (1—4) 是为了获得有关的背景资料, 问卷的第Ⅱ部分 (5—23) 用于调查学生目前所持有的数学观。这一部分按照“总体情况”, 第Ⅲ部分 (问题24至25) 则针对学生现有数学观的来源, 分析得出影响数学观的因素。然后数据处理用SPSSl4.0统计软件及EXCEL表作对比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工科学生的数学观的总体哲学取向问卷中对数学观的调查度向分为数学本质、做数学 (对做数学的内容与方式的理解) 和数学特征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就调查的结果作阐述。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是数学观中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数学观, 影响以后的学习。在数学本质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是一个知识的统一体;②数学是创造和再创造的活动;③数学是方法和规则的集合;④数学是从公理和定义出发, 根据形式逻辑演绎定理。

不确定的有:①数学就是定义、公式、结论和方法的应用;②数学是由现实问题或数学自身产生的问题推动的, 其结果并不可预见。不认同的有:数学是漫无目的的游戏, 是与现实无任何紧密联系的东西。

在数学特征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中不断会有新的发现;②人们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③逻辑的严密性和精确性是数学必不少的;④有可能得到正确答案而仍然没有理解这个问题。

不确定的有:①数学中学到的极少与现实有关, 很少会在生活中被用到;②数学问题主要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习题和考试中的试题。

在做数学方面学生认同的有:①数学尤其需要形式和逻辑上的推导, 以及进行抽象和形式化的能力;②要在数学上取得成功, 主要在于很好地掌握尽可能多的规则、术语和方法等实用知识;③做数学需要大量应用运算规律和模仿解题方案的练习;④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地用于做数学。不确定的有:几乎每一道数学题都可直接运用熟悉的公式、规则和方法来解题。不认同的有:尝试解题时, 需要找到唯一的正确方法, 否则便会迷失。在Ernest模型中, 工具主义、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的观点构成了金字塔式的相容结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工科学生的数学观哲学取向是以处于工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观点为主的。表2中各条目的平均评估分值也印证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根植于学生头脑中的工具主义和静态的、绝对主义的数学观仍占主流。学生仍倾向于把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的、有严谨体系的、关于图形和数量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

(2) 我们分别用A、B、C、D、E、F、G来表示“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 “教学教材内容与整体编排”, “解数学题”, “数学考试”, “中小学时家庭教育经历”, “同学及数学课堂情境”, “所学的专业”。

分析表3可得出: (1) 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来源的七种因素从大到小的排列是:“解数学题”, “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数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 “数学考试”, “同学与数学课堂情境”, “中小学时家庭教育经历”, “所学的专业”。 (2) 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的主要因素是:“解数学题”, “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教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为了检验所有参与者对评估结果的一致性, 如果很不一致, 则这个评估多少有些随机, 没多大意义, 所以我们用多元变量的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由Kendall协同系数W值大 (显著) , 意味着这7个因素在评估中有明显不同, 可以认为这样所产生的评估结果是有道理的, 即所有参与者对这七个因素的看法是一致的, 在七个因素中影响工科学生数学观的主要因素是:“解数学题”, “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 “教学教材的内容与整体编排”。

3 启示与建议

数学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 具有十分严密的逻辑体系, 是通过数与形的研究揭示客观世界秩序、和谐和统一美的规律的科学;数学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 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知识, 包含有错误、尝试、改正、改进的过程,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 它反映理性主义、思维方法、美学思想, 具有教育功能。因此学生应当从静态的绝对主义、工具主义和动态的易谬主义 ( 问题解决的观点) 、文化主义这四种从不同侧面反映数学特点的数学观来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

3.1 转变教师的数学观是改变学生数学观的首要条件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首先显示出学生的数学观主要是静态的绝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观点, 把数学看成是一个与逻辑有关, 有严密体系的关于图形和数量的精确运算的一门学科, 同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但他们对于数学服务于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的体验并不深刻, 对于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之所以这样, 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堂, 教师的数学观对于学生数学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波利亚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方面看, 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 另一方面, 创造过程的数学, 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但在我们的教学中, 却往往更加重视、强调的理论上严密, 逻辑推理严谨以及运算准确, 忽视了数学的归纳、猜想、合情推理、想象等解决数学问题中更为本质和重要的方面, 淡化了数学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这无形中使学生以为数学是公式的集合, 只须会利用公式进行推理、计算即可。久而久之, 形成静态的绝对主义数学观, 把数学看成是一门枯燥玄虚, 远离常人的学科。而事实上数学也是一种处于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知识, 从而一定包含有错误、尝试与改进过程。这种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非常必要的。故此作为教师应当熟知数学科学中的一些富于启发性的例子并在课堂中随时体现发展的数学观, 这对学生树立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大有帮助。关于学生对数学应用性体验不深, 我们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参照教材。按纯数学的演绎方式来编写的教材虽然涉及应用的问题, 但这些经过加工的问题已经数学化, 变了味道。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无论是数学期望、方差还是置信区间、假设检验, 教材中都是给一些现成的数据, 让学生利用它们进行计算, 从而把应用问题变成了计算问题。二是与“考试文化”有关。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运用。我们的考试内容历来是重视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而不是应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内部的推理演绎上, 而不是与其它学科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上。因此, 作为教师应当加强应用意识, 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不仅要讲清楚数学知识本身, 还要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这不仅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加强, 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树立工具主义的数学观大有裨益, 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3.2 在工科院校中开设各类数学选修课为优化学生数学观提供可能

作为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课程教学的补充和发展, 很多学校开设了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等选修课程。数学建模是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 是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数学实验是使用数学软件进行生动直观的演示模拟, 以高精度, 高速度及图像功能通过实验形式学习和研究数学理论。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门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为主的数学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关联性知识,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 为优化数学观提供可能。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工科院校大学生数学观的现状和主要来源, 发现工科学生的数学观的总体取向是工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为主的;工科学生数学观的主要来源是:“解数学题”, “教师演示教学的方式”, “教学教材的内客与整体编排”。

关键词:工科院校,数学观,影响因素,建议

参考文献

工科高等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漫议 篇8

应用物理学是以应用为目的的物理学专业,是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实验方法及最新成就为基础,来研究其在生产及实践当中的应用。其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物理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反过来推动理论物理的进步。这个专业的特点使目前开设有这个专业的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就业问题

就业是现在各个高校各个专业所关心的最大问题。对于应用物理学专业,很容易出现重物理学基础知识教育而轻工程科学知识的教育,重知识的讲授,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此造成“理论知识比理科专业差,工科知识又比工科专业差”的尬尴境地,对学生毕业以后的竞争力造成了不良影响。据麦克思2010年度主要本科专业失业率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的应用物理学失业率高居第三位。在目前“就业难”这个问题上,应用物理学专业显得特别突出。

1.2 生源问题

一般来说,很多学生选择应用物理学的目的是想进一步深造,考研或者出国,然而作为地方性高校,无论在硬件条件上,还是在师资上,却很难提供这个平台,无法与清华、北大等名牌院校相比。学生在选择地方性高校时,更多的是选择容易就业的专业。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对选择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大。造成这个专业在地方高校的生源量不足,因此对专业建设的发展蒙上阴影。

1.3 条件不足

地方性高校大多是由地方出资建设的高校,其建设资金来源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就给一些地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带来资金问题。就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安阳虽说是一个工业城市,但其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在一百名左右,并且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经济情况决定其仅能为我校提供教师基本工资,或者是在土地方面提供便利。再者,我校是一个新升本高校,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这些不足,给新开设专业建设带来很多不利。

2 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的确立和专业建设及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在专业建设时,提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参考现有名牌高校应用物理学专业的成功办学模式,积极对专业建设进行探索和改革,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和硬件设施以及内涵方面建设。

2.1 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应用物理学是一个应用型而非学术型、复合型而非单一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介于物理学基础性人才和工科技术人才专业之间,兼取两头的优点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存在着不同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为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趋势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应用物理学的培养方向上,应着力于培养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并且依托地方经济特色,制定出适合地方发展兼有地方特色又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专业方向。例如,我校所在安阳市为新型的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光伏材料为新一代环保节能型材料,非常符合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需求。然而其材料生产的高成本、低转换率强调企业要不断革新,这就需要光伏材料类高等层次人才。那么我校就可以建设以光电材料为主要方向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试验技能,并能到相关厂家进行工程技术基本训练,又能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以及现代高新科技综合管理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性人才。

2.2 加强校内和校外合作

硬件设施的不足将是应用物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向学校申请积极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与校内各单位和校外各企业、学校单位的合作。在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协调利用校内相近专业的实验室。同时,要注重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促进校内科研,加强校企合作,两条腿走路,以科研带动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促进科研。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专业的方向和特色以及办学水平,因此在新专业建设中,师资建设必须予以足够重视。首先,要加大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士来校工作,充实师资队伍;第二,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政策,稳定师资队伍;最后,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通过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及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此外,还应充分开拓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给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大体为两个方面:一是兄弟院校同专业的教师,有利于学术交流的开展及共同提高;二是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和社会团体,在这些单位中,高水平的学者专家比比皆是,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做学术报告,承担教学工作,指导毕业设计等等,会给高校教学工作注入活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办学”等方面其意义不可估量。

2.4 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能否达到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其重要因素就是依赖于课程内容是否先进,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和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课程体系。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确定课程的设置及实践环节的安排,根据专业基本要求特色及学校的定位与特色,深入研究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的目的,明确其对实现培养目标的实际意义;其次,将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实践环节当中去,进而确定每门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基本教学要求,在每门课程的衔接过程中不能有断层和冗余,以保证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摘要:根据目前地方工科高等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专业建设及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地方经济特色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并就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学校硬件设施与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硬件设施,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丽霞,王殿生,门福殿,闫向宏,方建会,姚海田.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1).

高等理工科院校 篇9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工科专业的学习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著名数学家谷超豪[1]先生写道“现代高科技的核心就是数学, 数学已成为人类理性文明高度的结晶。因此高等数学是大学中, 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应用技术型工科民办本科院校。由于这些学生的基础层次差异较大, 在加上学生自身素质、教育背景以及主观努力等, 也会使得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方面造成明显的差异。这都给高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研究此问题, 我以2014级电气工程专业和智能专业为研究对象, 来研究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使得教学效果达到理想水平。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分层教学思想在古今中外都有体现。例如, 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干多年前, 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思想。他认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认识到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差异, 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还有, 西方教育学家昆体良在被誉为“整体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雄辩术原理》中提到因材施教包括两个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可以看出前者是手段, 后者是目的。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2]认为:在分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教师要注重导向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和自己的学业需求, 主动学习, 不断的努力, 取得成功。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 准备阶段

对于2014级电气专业和智能专业, 这两个班级的人数相同, 都是80人。同时, 对电气专业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而对智能专业的学生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对分层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

对于电气专业, 我还对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动机进行调查 (将一些数据进行处理) , 分为三类:A类 (高考数学成绩在90-120分) 为考研数学打好基础型;B类 (高考数学成绩在90-60分) 为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型;C类 (高考数学成绩在60分以下) 为期末考试及格型。14级电气专业中, A类学生是15人, B类学生是30人, C类学生是35人。

(二) 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阶段

1. 按教学目标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

对于电气专业学生进行高等数学授课时, 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 识记基本公式和定理; (2) 会做简单的练习题; (3) 对所学公式和定理能灵活应用; (4) 对所学知识进行较复杂的应用, 特别是能做上中档难度的练习题; (5) 会将所学内容进行迁移, 解决考研层次的练习题。对于A类学生达到 (1) — (5) , 对于B类学生达到 (1) — (3) , 对于C类学生达到 (1) — (2) 。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各个层次的学生听得都很认真, 每个层次的学生心里都清楚哪块内容最适合自己去听。我还将课堂练习题按照上述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找同类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有提高, 特别是, C类层次的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幅度很大。但是, 对于智能专业, 将全部的内容对全体学生讲解一遍, 并且要求将讲过的内容尽可能要全部的理解, 课后, 发现很多学生都感觉理解很吃力, 有些基础的东西是听懂了, 但是再听点有难度的就会和刚才听懂的那些混在一起, 结果又都弄不清楚了。并且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干脆就停止不前, 不学了。课堂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没有电气专业的学生积极性高。

2. 按所留作业进行分层。

对于高等数学课后作业, 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 按照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布置。对于A类学生, 选做教材中A类练习题 (较容易) , 完成教材中B组练习题 (历年考研数学真题) , 另外, 我还会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对于B类学生, 要求他们全部完成A类练习题, 并完成B类练习题中档难度的练习题。对于C类学生, 我们要求他只要应用基本公式解决A类练习题中较容易的试题即可。

通过一段时间, 我发现学生做作业的情况明显好转, 学生抄作业的情况明显减少, 并且学生做作业的质量也有显著的提高。其中, A类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很高涨, 一部分C类学生也愿意自己动手动脑来做作业。

对于智能专业的学生, 我留的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结果发现, 基础较好的作业做得比较认真, 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 作业就是抄写别人的。

3. 学习效果的评价分层。

为了检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们通过考试来对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然而, 考试成绩总有高低之分, 学生考出高分, 自然高兴, 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 考出不是自己理想的分数, 情绪自然低落, 如果心理状态调整不好, 可能还会影响其后续学习。因此, 在出考试试卷的过程中, 从书上的习题、练习题中, 选择了80%的内容, 因为书中的题目都是专家经过深思熟虑编出来的, 包含了高等数学中基本的知识点、基本方法, 蕴涵着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方法, 具有代表性。另外, 在试卷安排上, 对于每道试题的后面都标注如下:容易题、中档题、稍难些题、难题。这也是为不同层次学生做题带来便利性。

最后, 我还对电气专业的学生, 对他们的考试成绩是否满意做了调查,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是满意的。特别是C类的学生表明自己有信心学好高等数学。通过这次考试表明, 同一张试卷上分层出题, 能兼顾到各个层次的水平,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同时, 我还对智能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检测, 试卷和传统的试卷是一样的, 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太满意, 有些同学甚至有些心灰意冷, 感觉自己不适合学高等数学了, 而这些学生正是电气专业的C类学生。

四、结论

通过对2014级电气专业进行一个学期的分层教学实践活动, 以及对各个阶段的考试结果比较, 发现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进步较快, 特别是C类学生提高较快, 学习的的信心和态度明显有转变。但是, 对于智能专业的学生, 很多人的进步不是很快, 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 开始对高等数学有厌倦了。

按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能兼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反馈, 让他们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利于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程度等。

按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分层, 可以面向每个层次的学生, 使得每个学生的成绩都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 特别是能够增强C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等。

因此, 实施分层教学活动,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树立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信心的一种教学途径。值得将其推广。

参考文献

[1]谷超豪著.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6.

[3]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4]苏锡锋.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2) .

[5]谷超豪著.奋斗的历程:谷超豪文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王慧兴.日本是如何实施分层教学的?[J].中国教育报, 2003, 3 (29) :4.

[7]程晓亮, 刘影.高等数学教学策略再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21 (02) :78-80.

[8]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6.

高等理工科院校 篇10

一、学籍预警的重要性

“学籍预警”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良情况, 及时提示、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以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预警制度。我院目前拥有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等5个本科工科专业。和其他高校相比, 虽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收的学生生源质量较好, 但和国内一些其他的著名高校的工科专业相比, 我校毕竟是农林院校, 招收的工科专业生源质量远不如其他“985”、“211”高校的工科生源质量。虽属农林院校, 但对于工科专业的特点来说, 工科专业课程重、难度大, 各专业虽稍有不同, 但2008版《培养方案》规定的修满学分基本都在170学分以上, 学生学业压力大, 学生稍有不慎, 考试成绩“不挂即低”, 所以学籍预警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学籍预警的主要内容

学籍预警主要是指学习 (学业) 成绩预警, 即每学期对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进行整体总结和讲评, 并有针对性地将每位学生每学期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 实行学生、家长和学校联动机制, 共同促进学生学业成长, 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学习任务, 成绩合格地毕业。预警的主要内容有:

1. 大一年级学习成绩预警。

学院从2010年开始, 每学期考试结束后, 将所有540名刚刚入校的大一学生的成绩单邮递给学生家长, 每学期寄送一次, 每学年寄送两次, 使得学生家长能全面了解学生一年来的实际学习状况, 实行预警。

2. 高年级学习成绩预警。

院教学办在学年末, 即每年的10月份左右, 对于学籍清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学生, 及时通知学生工作办公室, 由辅导员、班主任及时进行思想干预, 重点对不及格课程每学期超过 (含) 2门的学生, 向家长寄发成绩单, 宣讲试读及退学政策。

3. 四级英语成绩预警。

按照我校的要求, 每位合格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除了专业课成绩合格外, 四级成绩合格 (≥426分) 才能拿到学位证。在毕业前夕, 大三的最后一学期末, 由班主任、辅导员及时联系院教学办, 全面清查英语四级成绩, 对于英语成绩未达标 (<426分) 的同学, 及时预警。

三、学籍预警的学籍管理依据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籍管理规定。

2008年学校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进行了再次修订, 其中第三十五条第1、2款规定:“一年级学生一学年未获得学分达本学年应获得学分的25%以上的;二年级及以上学生一学年未获得学分达本学年应获得学分20%以上, 或累计未获得学分达到25学分以上的应予以退学”, 第四十一、第四十二条规定:“凡因学业原因作退学处理的学生, 可申请试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能试读一次, 试读期为一年;试读期间, 所有重修课程成绩全部及格者, 转为正式学生;凡有一门及以上重修课程不及格, 视为试读不合格。试读不合格者, 给予退学处理。”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授予有关管理规定。

我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第1、2条规定:“全国大学外语四级考试成绩在426分 (相当于百分制60分) 及以上可授予学士学位;补考或重修课程门数累计达6门课程及以上的不授予学士学位。”

四、学籍预警的程序和类型

1. 预警对象摸底。

因为学院学生人数较多, 辅导员、班主任不可能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掌握。所以每学期末的学籍清查工作非常重要, 其结果将作为学籍预警的主要对象。

2. 落实班主任诫勉预警制度。

对于每学期挂科达到1~2门课程的学生纳入诫勉预警范围, 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初对上一学期纳入预警范围的学生进行逐一诫勉谈话预警, 并做好相关预警记录, 填写预警表格。

3. 执行辅导员警告预警制度。

对于每学期挂科达到2门以上课程的学生纳入警告预警范围, 由年级辅导员代表学院, 召集警告预警对象, 召开年级预警会议, 并及时将学生学习成绩单邮寄给家长和家长充分沟通, 并做好相关预警记录, 填写预警表格。

4. 实行院领导重点约谈预警制度。

主要是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对重点学生进行谈话预警。对于每学期挂科达到2门以上课程, 或累计一学年达到退学试读的学生, 由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亲自谈,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情感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 全面检查分析, 电话联系学生家长或请家长及时来校, 共同查找原因, 对于需要退学的学生进行劝退, 对于达到退学条件, 又想试读的学生, 电话联系家长, 经学生本人书面申请, 家长同意, 办理试读手续。

5. 结合学业互勉工程预警。

2010年11月, 学院启动了学风建设“五大工程”, 其中学业互勉工程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主要针对个别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兴趣不浓、考试不及格、试读及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学院实施党员和团学干部、优秀学生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结为“一对一”帮扶对子, 以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 对其进行重点帮扶, 帮助他们寻找差距、分析原因, 树立正确奋斗目标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告别不良行为习惯, 督促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以上5个程序, 程度由轻度到重度的发展, 层次由低到高, 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可相互交叉, 反复运用, 直至达到明显的效果。

五、学籍预警效果显著

我院多年来坚持这一做法, 其中2009年至2011年, 班主任诫勉预警600人次以上, 辅导员警告预警480人次以上, 院领导重点约谈预警62人次以上, 收效显著, 达到了“双减”, 即纳入预警范围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 最后达到退学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减少。其中院领导2009~2011年重点约谈预警情况见下表:

六、学籍预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第一时间联系家长, 第一时间预警。

实践表明, 实行预警的时间越早, 效果越好, 学生受益越大。也避免了个别学生对家长只报喜不报忧, 向家长隐瞒学习成绩, 学生家长因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责怪学校。

2. 合理把握尺度, 帮扶学生为主。

由于学籍预警主要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直接进行警告及帮助工作, 若关注程度过大, 易引起学生的依赖性, 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在工作中必须要把握尺度, 平衡二者的关系。

3. 掌握沟通技巧, 多方接受为主。

沟通包括三方面, 一方面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另一方面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第三方是由学生家长和学生沟通。由于大多家长对学生出现学习问题后不知所措, 对学生采取严厉批评或大为失望的态度, 这样易把紧张急躁情绪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失去信心, 增加工作难度。十余年来, 我院学生工作将本科学籍预警工作作为学风建设的主要工作来抓, 思路清晰, 措施得力, 成效显著。实行学籍预警, 实现了家长参与、学校帮扶、学生努力, 形成了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联动机制, 使得家长对试读及退学政策有了很好地了解, 能有效地督促学生的学习, 提高学习成绩, 也使得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信心, 起到了良好的预警效果, 有利于班级、年级、学院乃至全校的优良学风形成。

参考文献

[1]曹俊芳, 肖影.医学院校学籍预警制度实施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9, 24 (2) :191.

上一篇:预算资金使用下一篇:乡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