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2024-07-02

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精选十篇)

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1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提高英语课堂效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反之, 不注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磨灭, 导致学生苦学、厌学, 严重阻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效率。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学生积极体现主体作用, 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 教师要有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新的教育观

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 首先,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其次, 教师应重建教学模式, 重构课堂教学。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权威, 发挥角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展,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

(二) 以学生发展为本,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

1.尊重学生, 体现民主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教师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不偏爱尖子生, 不歧视后进生。同时, 教师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让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服务中, 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 体会到教师的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 从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信。更重要的是, 教师还要学会欣赏学生, 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 尽量做到宽而有度, 宽而有爱, 努力发现并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2.突显个性, 因材施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S.布鲁姆说过:“学校学习中的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 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 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努力创造条件, 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 尽量给予不同的指导, 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例如, 有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有的学生听觉感知比较发达, 学生在兴趣、爱好、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也都存在个别差异, 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三) 营建师生间的和谐,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 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充分关注学生的创造灵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奇思妙想。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和标新立异的构思, 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随机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并及时将它们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使随机事件成为可用的教学资源, 服务于教学。对这种教学资源, 教师还必须具有“抓在出现时、点在需要处、化在关键时、用在可用处”的能力。

2.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堂上学生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才能真正主动地去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发展自我的空间, 更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做到取长补短, 求得学生间的“和谐”, 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的目的。对有优越感的学生, 教师要加强引导, 鼓励他们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有自卑感的学生, 教师更要多关心, 为他们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容易、循序渐进, 让他们能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乐于参加教学活动。

总之, 英语教学要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时进行, 使交际活动教学与知识教学一体化。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相互尊重, 有利于消除彼此间的障碍, 有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 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培育和谐师生关系,构建高效课堂 篇2

------吴忠市第八中学

李学林

摘要: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诸多因素中,师生关系对教学价值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教学实践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和谐师生关系,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融合活动,在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诸多因素中,师生关系对教学价值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与管理过程中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学效率差的老师绝大多数都存在师生间不信任,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提出者罗杰斯认为,只有在移情性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之间才能彼此更乐意地相互交流,并更加正确地理解交流内容,从而使双方的心理机能得到改善,并在双方关系中彼此满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学习中认识与情感过程的关系,只重视“认知”忽略“情感”,使教学原则、方法等仅依据教学活动中认知过程的规律,忽略了认知与情感互为联系的规律,导致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备课不“备人”,教书不育人,无视学生的人格和需要,缺乏与学生间感情交流,师生关系恶化,造成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效率低下。

一、当前师生关系存在主要问题

1、师生关系存在冷淡化的倾向。受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对越来越相对封闭缺乏真诚相待的氛围影响。师生间感情缺乏交流,情感淡化,师生重视课内忽略课外,重视校内忽视校外,重视知识传授忽视道德 培养,只是“你教我学”的简单职业关系。

2、教师不够大度,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完不成作业的根本原因是不会做,多数教师不是耐心的辅导而是一味批评,从而造成学生怕老师,老师烦学生的恶性循环,学生抵触情绪的增加,最后导致师生成对立双方。

3、物质化左右师生亲疏关系。物质利益来维系非正常的商品式师生关系。我自己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师节前夕,女教师启发学生们去慰问她,一名学生为给老师选购礼物而犯愁,送一支钢笔吧又小又俗气,购买化妆品吧又不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品牌,最后在家长参与下选了一把鲜花满心欢喜的送往老师家中,以表示对老师的节日祝贺。哪知老师开门后见学生的礼品一下沉下了脸,进门对学生说你送的这个是能吃还是能喝呀。随后指着衣架上的大衣和地上的靴子说这是某某同学送的,那是某某同学送的„„,送花的学生听着满脸通红,觉得很丢人,从此不敢正眼看这位老师,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最终成了教师眼中的“差生”。

二、造成不良师生关系的原因分析

社会因素:第一是社会大气候影响,一方面是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表现强烈,传统教育方式与学生实现需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少数教师责任心淡化,以物质利益定亲疏,第二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重业务、轻道德的走过场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对优质资源、优质生源条件下“催生”出来的名师激励推崇、重金奖励,对长期工作在偏远地区、敬业爱岗教育效果突出的教师不够重视。第三传 统教育思想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工作中素质教育的口号、应试教育的行动,主要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思想对教师的压力很大,造成教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严重。第四、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偏低、人格尊严被学生、家长及社会认同度不高。夸美纽斯的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现阶段还只是梦想。

内部因素,教师队伍年龄偏大,课改理念学习、实践不够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尚未被认可,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普遍。第二,多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在现实影响下逐步下滑,职业认同感强,事业奉献心弱。终身学习的理念差,造成与学生共同语言少,第三,不注重自身人格力量,言谈举止、行为习惯起不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认教学活动为本职工作,视教育活动为额外负担的想法普遍存在。

三、如何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

造成不良师生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师生关系最大的特点是教与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永远起主导作用,因而造成不良师生关系直接的、主要的原因在教师。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为学生奠定好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师生互尊互爱、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学校与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学校要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当做学校兴衰的基石工程来抓,大力倡导“爱心”与“责任”,呼唤教师用爱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爱是教师从教的动力,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选择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职业,才会孜孜不倦地去耕耘奉献。爱因斯坦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 师。”

2、学校在管理方面要把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关心教师、尊重教师,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培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教师心情愉悦的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群体之中,为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外部条件。

3、教师要实实在在地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人格修养,“塑造”好教师形象。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遵纪守法,以自身的学识才华、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让学生的心理接受。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爱其业。”让学生喜爱你这位教师,喜爱你教的这门课,才能引发学习兴趣。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学习课改理念、专业知识、教材教法,不断采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大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用生动的实例来增加教学的新鲜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抑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功中体现和谐感。

5、积极融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多活动、多交流,务实避空。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诸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师已安排好的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个性,又能完成教育目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改进师生关系,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6、教师还应有较高的教育机智,在把握好尊重学生的人格、学 会欣赏学生、允许学生犯错的原则前提下对教学的人际关系问题机智地处理,灵活地解决,把不良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了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个观点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的。

总之,新型的师生观要求教师必须放下那让教师本身感觉沉重、让学生畏惧的架子,真正地走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平等友好的、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1-01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广和新课程标准执行的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也全面改革,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应用之一。因此,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往往形成了实际的“管理者”身份,具有较高的权威。为了在有效地是课堂时间内完成知识传播的工作,通常是教师不断地讲,而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方式存在的弊端十分明显。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由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不断深入,要求改变教学活动中地位的现状。学生是知识的主要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应该成为引导者,二者相辅形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好奇心较强,思想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但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和智力发育并不成熟,缺乏足够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经验,具有比较独特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种知识。所以,作为教学活动主导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指导,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体来说,建立平等、自由、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更多、更大的积极作用,在尊重学生在主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反过来说,如果一致保持学校教育中僵化、消极、负面的师生关系,必然会严重阻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而平等、积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学习中互动的结果,是师生双方在民主的氛围中形成的有效情绪,能够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

总体而言,建立起来平等、积极、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心情会比较放松,语文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喜好感增强,喜欢上语文课,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而这种情况,也就是典型的“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去亲近和信赖老师,才有可能深入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重视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到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尽量避免出现不平等、不和谐师生关系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姿态,尊重和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引路人,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实事求是说,由于我国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对学生尊重概念的理解,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进行弥补。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

教师和学生既是相对的,也是一体的,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地课堂活动,缺乏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考验师生关系是否亲密的一个方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融洽、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即便同样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作用对象或不同的教学主体上,都存在差异性。教学质量的提高,单纯地从方法上已经不具备更大的提升空间,而需要结合现实中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在实际的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专门留出10分钟时间,用于教師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学生既可以向教师进行提问,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情感和心理交流。

一方面,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优势,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欠缺;另一方面,使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和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纽带,要提高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也必须从师生关系角度入手。具体的工作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还包括在其他时间进行积极的开拓,形成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平等、自由、融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尊重,体会到地位平等的民主氛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敏聪. 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2:62-64.

[2]陈年喜. 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6:157-158.

[3]蔡翠娣. 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 课外语文,2014,06:90.

[4]丁莉. 浅谈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 吉林教育,2015,26:148.

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4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 我们招收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底子薄, 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挫折承受能力、吃苦耐劳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现状。他们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而对外面的世界和新兴产业确有好奇心。这种现状造成课堂教学难以组织, 学生不愿意学, 教师无从入手教, 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和谐师生关系下高效课堂的要求、环节

1. 教师的教

(1) 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 能抓“两头”促“中间”, 一头是学案编制和预习, 一头是当堂达标测评。“中间”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论的生成过程。 (3) 关注弱势群体, 关注课堂细节, 及时规范学生的自学行为、展示行为、书写行为、合作交流行为、倾听行为、质疑表情等。 (4) 关注学习小组建设与评价, 关注个体的鼓励性评价。一评知识获得;二评情感态度;三评行为习惯;四评动作语言。 (5) 教师点拨、引导、追问要及时、适时、有价值, 切实能启发学生思维。

2. 学生的学

(1) 学生要维护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力争做到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讨论, 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读、写、说、议、评、写贯穿始终。 (2) 个体展示表达时, 力争做到语言通达流畅, 声音洪亮, 声情并茂, 没有语病和口语要能到聚焦处。

3. 具体环节

情景引入, 激发兴趣;初步尝试, 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生生互评;思维拓展, 学习新知;达标测评, 检查验收。

三、和谐师生关系下高效课堂的效果

在和谐师生关系下的高效课堂上, 教师能面向全体同学, 引入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让同学的展示能传递、感染到每一位学生, 引发在场所有人的思考, 调动每一位同学积极思考;学生能通过点评、画图、小品、采访、表演等多种展示形式, 和全体同学交流、互动, 逐步培养起积极参与、认真倾听、乐于质疑对抗的良好习惯。

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5

摘要:师生冲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这既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还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对于课堂师生冲突不仅要看到其负面作用,还要看见其正向功能。本文通过对课堂师生冲突的分析,揭示了课堂冲突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其所具有的正向和负面作用,最后提出了应对课堂师生冲突的策略,旨在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校园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课堂;师生冲突;策略;师生关系

课堂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教学系统,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学生个体、课堂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不可预测的课堂偶发因素。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极为复杂的关系,师生关系形成于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好坏也影响着教育活动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的发生必将使课堂教学秩序遭受负面影响,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计划无法正常完成,而且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和工作,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进而有可能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这不利于良好课堂环境的形成,甚至可能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乃至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课堂师生冲突的定义及表现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师生间产生一些课堂冲突在一定条件下也是正常的。加之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和受教育者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师生冲突更容易发生。

(一)、师生课堂冲突的界定

冲突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美国社会学者乔纳森·H·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在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是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1] 社会冲突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课堂中师生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直接的、公开的旨在遏制对方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过程。[2]师生冲突主要表现在课堂冲突方面。这是因为师生交往互动的时间和场所主要在课堂上,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直接暴露在对方面前。教师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行为传递给不同学生不同的信息。这些行为被不同学生接受、认可,亦或排斥抵制。学生在互动中的行为反应也使教师对不同学生产生不同期待。这种产生于师生之间的不同期待与师生自身条件的局限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这些都说明了冲突在师生之间存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

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型:

1、语言冲突。表现为师生因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严重分歧和矛盾激化,采取直接的语言上的对抗。

2、行为冲突。当学生不服从教师管教时,或老师多次批评不改时教师即采取命令学生站立、走出队列、离开教室或没收学生物品等措施,对学生实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因行为意志受阻,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进行反抗。

3、心理冲突。即教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差生采取的心理惩罚。

(二)师生课堂冲突反应方式

课堂中师生冲突由于条件、情境不同而类型各异。师生课堂冲突可分为一般性冲突和对抗性冲突。

一般性冲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出现的可由教师控制的对立或对抗行为。一般性行为冲突一般不影响课堂教学,仅是课堂中的小小插曲。师生对立不严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威地位控制整个局面。学生的表现往往是消极应对教师合理的教育教学要求,如上课讲话,做小动作,搞恶作剧等。如果不重视对一般性行为冲突原因的诊断,教师的威信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教学质量。一般性行为冲突处理得当,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群体的活力,处理不当则容易转化成对抗性行为冲突。对抗性冲突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激烈的对抗性失控行为,它通常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均以非理智的态度和行为来表示对对方的敌视以及对对方的攻击或诋毁。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控制局面,而往往表现为行为失控。学生在这过程中也往往怀有强烈的抵制情绪。若不控制,双方僵持下去将会产生恶劣的后果,有时会出现过激言语或行为。对抗性行为冲突对师生关系造成深重的破坏性影响。

二、引发课堂冲突的原因探析

课堂师生冲突现象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引发课堂冲突的因素也很多,但课堂师生冲突主要是以教师为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之间的冲突无法协调所。

(一)教师方面

在课堂上,导致师生冲突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学生的违纪、违规问题,表面看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与教师的某些行为有关。导致师生冲突的教师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1、教师教学行为

(1)教师误解学生

有些教师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所有活动都是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畅通无阻,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按照教师的意旨恰到好处地配合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学生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有的对压制表现出不满,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故意破坏课堂,这样师生冲突也就不可避免。(2)教师语言失控

有些教师的急于求成思想严重,盲目冒进,结果却欲速则不达,没有重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和学生的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 “ 对于学业成功者, 教师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 在言语互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对于学业失败者, 教师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进程中, 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充分表达的机会”[3] 许多教师在上课中常常担心纪律问题,管理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轻者训斥、恐吓,重者讽刺、挖苦, 使课堂里责备声不断。这样一来, 实际上把学生看成了威胁教学的力量,教师言语的“出格”,导致师生情绪对立,这样就容易发生师生冲突。(3)教师惩罚学生

有些教师师道尊严的观念严重,过分地强调教师权威,学生如果稍有不从,就会认为和自己过不去,就会体罚学生。虽然教师权威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但它不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压制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尊重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的自愿服从的基础之上。

2、教师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教师缺乏教学法的灵活性往往是引发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部分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没有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教学教研中去,从而导致业务不精,上课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方法呆板。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并不是真正的课堂行为问题,有些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经验,常常担心纪律问题,因而采取生硬的措施控制学生,维护课堂纪律,这样也容易导致师生情绪对立。

3、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存在片面性

教师的期望值过高,教师往往期望学生能够达到某种目标,但是学生往往达不到这种要求。教师就会对学生提出批评。教师在批评的过程中,往往一吐为快,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多元化存在、个体差异性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体验。学生认为自己的尊严、地位等可能受到损伤,就会和教师发生冲突。

如果教师对那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给予高的评价,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出众,但其他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给予负面评价;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就特殊照顾,对不喜欢的学生就置之不理,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怨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就容易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4.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包括智能和非智能因素两方面,前者如知识系统、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后者如监控能力、应激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等。教师智能因素的欠缺会引起学生对其价值功能的质疑和挑衅,教师知识权威的威慑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和组织能力的凌乱也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排斥;而教师对班级问题的监控不力或手足无措使部分学生更加肆无忌惮的捣乱,引起课堂的混乱,爆发师生冲突。同样,教师在职业与生存造成压力时的沮丧与无助,往往引起情绪激昂,一遇到课堂的突发事件时无法适应,会使他们对待学生的方式显得更加非理智性、情绪性。

(二)学生方面

1、学生个性特征发展的差异性

在现行班级授课下,每个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兴趣的选择、目标的追求各不相同。但在实际上,教师还是采用的是整体性的教育,来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这时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做,包括认真听讲、正确回答课堂提问。但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行为的过分张扬,有时就不服教师的管束,就会引起师生冲突。

2、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需要在心理学上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失或不平衡状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有机体就会通过各种行为达到心理平衡。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进度安排上考虑班级的平均水平,有些“学困生”无法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无法满足自己对学习的需求,就会去干扰其他学生。有些“学困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他们不管答案的正确与否,不加思考就回答了,或者在课堂上扮鬼脸、发怪声、骚扰同学等,导致课堂纪律涣散,“易于冲动的孩子更容易引发令人头痛的课堂纪律”[4]这些学生会因为这些行为“引人注目”或“逗人一笑”而获得一种在学习中得不到的情绪体验。

3、学生行为的偏差和品行障碍

行为偏差和品行障碍是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有些品行障碍的学生往往做出违反和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和纪律,妨碍别人的正常学习。这些学生渴望成功,但由于其个人原因,往往得不到期望的表扬的时候,会产生挫折、焦虑,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丧失信心,并直接转换为课堂问题行为,通过捣乱、欺骗、懒散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获得教师的关注,如果教师关注的方式方法不符合他们内心的期望,就会引发师生冲突。

(三)社会方面

1、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教师所传授的文化是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选出来的,是一种理想的文化,而学生与教师有不同的选择吸收文化的特点。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经验等受社会的影响,难以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对立和冲突。

2、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的影响大。单亲家庭、家庭暴力、独生子女、再婚家庭数量的增加,造成学生出现了一些如任性、自命不凡、骄横的问题行为。这些行为一旦在课堂上出现,教师就会出于职责去加以规范,师生之间的交往就易发生冲突。

3、学校的一些针对师生的管理制度和自然形成的心理氛围和师生冲突的产生有关系。严格的师生管理制度,对班级管理失误的教师进行处罚,对学生进行退学,而学生又将教师视为学校的代言人与制度的执行者,将矛头指向教师,导致师生冲突。

4、尊师重教氛围的淡薄。在现实中,社会对师生关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上存在对教师职业理解的片面性,一些家长对教师有消极的、讥讽的、轻蔑的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学生无法对教师产生肯定的情感。

(四)课堂的软件因素

课堂的软件环境则是指与课堂学习有关的软件因素,包括课堂学习气氛、班风、校风等。学校的校风不正、班级的学风不佳,以及某一科目的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厚,都会引发诸多形式的课堂突发事件。而这类课堂的软件因素是在学校、班级的学风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长期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状态,也是引发课堂突发事件的诸多因素中最难以改变的。

三、对师生冲突的反思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冲突就是矛盾,矛盾则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因此,师生冲突具有二重性,它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作用。

(一)师生冲突的正面功能

第一、冲突可以让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者及时发现到自己工作中以及学校规章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然后反思这些问题,从而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向学生提出合理的教育要求和角色期待,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第二、师生冲突也让学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学生是一个未成熟的个体,需要社会化,学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对社会规范的习得和内化来实现。学生正是在与老师的冲突中意识到了社会规范和规则的存在,懂得了遵守它们的重要性以及价值意义,从而真正接受了它们,并且内化了它们,最终向人的社会化迈进了一步。

第三、师生冲突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以及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冲突使师生双方把内心的压抑和不满释放出来,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可以促使双方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以往的教育手段进行再认识,从而努力提高教育的水平;学生则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态度作一个反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师生双方可能以此为契机完善自己,共同成长。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我国教育目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人本主义教育家马斯诺认为:对学生或孩子独裁、专制、过度保护等都是危险的。他们会使孩子失去发展个性的能力。他主张进行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在体验中发现自我,在体验中学会容忍和宽容别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5]因此,过度控制、压抑学生是不能形成其独立个性的,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分歧和对立的存在,即冲突的存在。因为学生在冲突中,可以增强主体意识、独立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

(二)师生冲突的负面影响

第一、如果师生冲突没有得到及时的正确引导和解决,冲突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即冲突次数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深,这样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将无从谈起。第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在冲突中形成的敌对情绪破坏力很大,轻者表现为学生将敌对情绪转移到学业中,荒废学业,不思进取,更严重的是对自我的遗弃。教师则把不满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对学生态度冷漠,不管不问,最终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身心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合格的教师角色的实现。

第三,师生冲突发生到一定程度会引发一系列的法律和社会问题,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和形象,也会导致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学校产生信任危机等等。第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冲突一旦发生教师必定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处理,这样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秩序就被打乱,从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整个课堂教学将会陷入难以控制的混乱之中。

第五、引发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冲突是属于课堂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可能会因为教师的失误而造成学生的伤害,这将会受到行政处理,甚至刑事法律制裁。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将造成终生的遗憾。

四、师生冲突的应对策略

虽然师生冲突的意义是双重的,其正向功能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实际中,师生冲突往往被看成是病态的,非正常的现象,它的“负面影响” 和“负向功能”往往大于其正面功能,因此。需要对师生冲突进行合理的审视,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或者发生了的师生冲突要向其正面功能转换。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念。教师权威包括人格权威和制度性权威。人格权威是建立在专业知识、知识面和阅历的基础上;制度性权威是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由教育制度所赋予的合法地位,这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如教师奖赏或惩罚学生的权力。[6]作为教师,如果仅靠制度性权威,而不注重个人的素质提高,那么这种权威就很难为学生所认可。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真正树立个人威望,增强自身吸引力,2、教师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例如一些课堂突发事件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课堂教学,教师放一放就可以过去,教师就不要去管理;一些课堂突发事件,教师一时无法掌握足够多的资料,或者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教师就不要急于做出处理,待冷静下来,重新分析问题,然后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这样也可减少课堂师生冲突。

3、教师要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不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教师要抽出时间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很多时候学生的课堂过错行为是由于其年龄和生理方面的客观因素所导致的,所以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失败和偶尔的过错行为。

4、教师要树立教育法制观念,依法执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要保证自己在课堂中的行为不侵犯教育法所赋予给学生的权利,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自己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行为、方式限定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不要以自己的非理智行为来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

5、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促成学生良好的纪律行为,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只有各学科教师互相配合,长期坚持,才能让学生养成在教学活动中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才能让学生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和控制,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

6、争取学校的支持,学校对于控制师生冲突也有一定的责任。学校要改革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要给教师和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例如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师生的沟通,增强师生的相互理解和情感的疏通。

7、学校要主动承担心理干预的责任。经常发生冲突的学生心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学校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宣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校要想方设法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免心理矛盾和冲突激化。

和谐师生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6

中国教育有一句古训"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教学上一个最朴素而最有效的道理,那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即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协调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优化师生情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以下两点尝试。

一、幽默的语言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最主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就是语言。而幽默诙谐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而乐于接受。在课堂上,这样的语言更能发挥出它独特的作用。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和孩子们都在对一道难题积极的思考而未果时,有一个同学不小心,走神了 ,老师不用去大声的训斥他而是对大家说:“这道题可真难啊,开来我们是很难解决掉了,咱们请个外援怎么样啊?”生异口同声的说:“好!”“其实,老师早派××同学去请如来佛祖了,不知佛祖可在家?”(老师向那个同学使了使眼色,他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对不起老师,佛祖没在家,只能靠我们自己了。”同学们都笑了。走神的孩子在大家面前没什么不好意思,就像配合老师完成了一次小品中的“抖包袱”环节。让紧张的课堂得到了一次简短的放松,其实只有老师和这个同学知道真正的目的。一句幽默诙谐的话,让犯错误的学生和老师在一切尽在不言中,建立了和谐师生关系;一句幽默诙谐的话,让思维紧张的没有任何思路时,得到放松。才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不知不觉不慌不忙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的宽容和赞赏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有时甚至会跳出我们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范畴。有的老师可能要说不可能他们上课时胡乱说一些与知识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要么就是死气沉沉不说话,哪里来的活跃哦。其实,我个人结合自己的经验认为,孩子们“胡乱说” 不是他们不思考,不动脑,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而是因为他们的思路是混乱的,无序的所以,听起来是那么不着边际,让人生气。如果这时老师能对他们这无序混乱的见解持宽容的态度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并加以适当的赞赏让思路逐渐的变的明晰起来。我觉得这就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当家作主、做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7

一、倾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 想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十分重视课堂氛围的作用, 去创造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氛围, 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想优化好课堂教学氛围, 就要从下面几点入手:

首先, 处理主导与主体关系。没有控制就没有教学艺术,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 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的控制。影响课堂氛围优化的因素很多, 其中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校风、班风等, 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师。教师的教学作风对课堂氛围形成有重要影响。

其次, 重视自身人格的力量。教师的自身人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渗透融合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它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可以给学生带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力, 能为形成良好课堂氛围创造前提条件。

最后,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 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 树立自信心。

二、着力创新师生交流语言

趣味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两个亮点。它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 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幽默的课堂语言, 不仅能使学生在开心的同时领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除了紧张和疲劳,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轻松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当然, 我们提倡课堂语言应该富有趣味性, 而不是要教师专门讲笑话, 哗众取宠, 来迎合学生。否则, 就会使学生觉得课堂语言过于轻佻、庸俗、油滑。这样不仅大大地偏离了主题, 而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当然, 教师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情绪或信息给学生, 透过实际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还可以进行自然且有效的表达, 且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

三、努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很重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对最重要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学生能直观地从教师的脸上解读教师的喜、怒、哀、乐, 看到教师的笑脸眼神, 他们会知道教师对自己的态度, 于是会接受教师、接受教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师生间的情感自然会得以交流。教师应有亲切感人的话语。无论课堂内外, 教师的话语应让人有春风拂面的舒服感, 应像雨露浇灌、滋润学生的心田。亲切之中不乏严厉, 这样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使师生关系融洽。可以说, 教师亲切的话语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剂。

相反, 课堂内外教师的冷漠面孔, 厉声训斥或师生间那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怒目对视, 都将有悖和谐气氛, 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障碍, 也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

2. 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要改变一个人的情感必须依靠情绪共鸣逐渐达到, 而不能迅速、随意地唤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情绪共鸣, 达到情感共鸣。小学课本的内容都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及认知特点的, 如何使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 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 取决于教师灵活、创新的教法。

3. 利用课余渗透学生内心世界,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人性特点, 采取多种方法来了解学生, 渗透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的学生可直接面对面地单独交流, 有的可从侧面巧妙地让他们敢于言表, 吐露心声, 有的可找他 (她) 最信任的同龄人谈……总之, 教师应时时刻刻观察学生的变化, 要有应变能力, 对学生应循循善诱, 消除学生内心的疑惑, 让学生觉得你最可信, 不再对你产生反感、惧怕和抵触情绪,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促进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政治课堂 篇8

一、做有心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学习基础知识上升到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能力,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就目前“90后”的高中生来讲,他们的学习生活比较现代化,接受新知识比较快,因此,我把音乐、动画等更贴近现代化的因素融入课堂,以全新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讲授《处理民主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这节课时,首先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曲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导入新课,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音乐结束后,有的学生就嘀咕了,这节课老师为什么放这首歌给我们听呢?于是我趁热打铁问道:从歌中你们体味到什么了吗?学生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我又提问:为什么各民族能和谐相处呢?学生们已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有的说社会人人平等了,最后我总结:你们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到底还是当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由此推进新课的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质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了讲好一节课,老师要精心准备,课堂知识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那些与课堂无关的小动作才会越少,老师发火批评学生的时间就越短,而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试想,一堂不吸引人的课,如何能完成教学目标,又如何谈得上提高课堂效率呢?

二、做领路人,增强课堂的亲和力

亲和力是新课改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协调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常常以教育上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信和真诚建立起自身的亲和力。

《经济生活》中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常常被我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处理,课堂形式呆板、无味,学生自然也就不想学,由于重视不够,这些内容的教学目标也就不能实现。为了改变这方面教学的不足,我咨询了几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吸取他们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又仔细钻研教材,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量在课堂上营造出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氛围。

当然,要真正具有亲和力,教师必须做好领路人。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台戏,那么教师不仅是演员,而且是导演。在课前,教师要把一堂课设计好策划好,做到胸有成竹,鼓励学生大胆表演,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容易激起成就动机和进取心,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做代言人,提升学生的创造性

卢梭曾说:“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有的学生喜欢一门课就是从喜欢授课教师开始的。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师就是学科的代言人。

高中思想政治课比较呆板无趣,因而,大多数高中生不愿听也不爱听,那么如何使呆板无趣的政治课变成互动有趣的政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代言人的威力,使学生们爱屋及乌。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而且要用真诚的行动来表明自己接纳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以此营造有活力的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最基本的方式。课堂上,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在他们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都要仔细倾听,不要因为他们的观点错误去打断他,甚至阻止他。仔细倾听,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尊重他,促使他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其次,教师可以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学生因为紧张而回答不出来问题时,如果教师投之以鼓励的眼神或送给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或许问题就解决了。

四、做角色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的。在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口号都提得非常响亮,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就变了味,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记,学生答教师评,看似很充实的一节课,其实效率很低,加上政治课本身的特点:枯燥、乏味,教师就更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其实很简单,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学会放手,转变角色。在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扮演朋友和导师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魅力的平台,这样课堂才会活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起来。

五、做激情人,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拉罗什富科说:“具有激情的最笨讷的人,也要比没有激情的最雄辩的人更能说服人。”可见,教师饱含激情的教学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会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学更具有活力。

在开学的第一天上课,老师和学生之间难免有些生疏,特别是任课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接触,因此课前的热身就尤为重要了。于是,我首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教室,微笑着站到讲台上,一句抑扬的“大家好!”唤起了学生们的热情。接下来,我拿出一张人民币,笑着问道:“这是什么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钱!”我再问:“在我们的祖先年代用的也是我手里的钱吗?”教室里一下子就沸腾了,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都有自己的观点要表达。在他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不时地插入“非常好”、“太棒了”等鼓励的话,并不时地睁大眼睛,走到学生的面前,或者做出夸张的表情,等等,在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回到课堂中后才开始本节课《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

心理学家曾说:“激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的激情可以唤起学生极大的学习欲望,当学生的激情和学习欲望被激起、被唤起,能够产生不可想象的动力,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我们更应该把激情带进课堂。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我们都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多渠道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以我们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激情与兴趣,让学生喜欢政治,热爱政治,会学政治,学好政治。

参考文献

[1]蔡汀, 王义高, 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1, (5) :225, 226.

[2]张跃.都是课改惹的“祸”.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6.

课堂中的和谐师生关系 篇9

当下流行的是“启发式”“诱导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是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是把知识像美味的汉堡包一样摆在学生面前, 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言语让学生明白眼前的知识汉堡包是多么富有营养、多么可口, 以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其求知欲, 使他们垂涎三尺, 蠢蠢欲动, 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 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应该说这种模式比起“填鸭式”模式来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因为教师在行动上似乎不再那么专制了, 因此这种模式广受师生欢迎,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

但仔细思考一下, 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在思想上还是学生的主宰。“启发式”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学问题”的设计和提出, 而设计和提出问题的是教师, 也就是说是靠教师来启发。而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启发时却忽视了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启发, 对学生的自我启发就更不注重了。因此在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教师引导”变成了“教师主导”, 学生在一次次回答和教师的一次次纠正中, 成了教师思想的俘虏。“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在这一点上, 这种模式就暴露出其“教师中心主义”的弊端。

究其原因, 还在于教师没有与学生平等对话, 未能形成和谐共享的师生关系。教师不管学生有没有“吃过”这个知识汉堡包就大肆描述它的营养价值和它的美味可口, 这就剥夺了部分没有“吃过汉堡”的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的权利, 更剥夺了那些已经“吃过汉堡”的学生的话语权, 久而久之, 学生自己对文本就没有了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理解, 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 面对美味可口的知识大餐, 我们师生首先应该围绕它平等地坐在一起, 这对学生而言问题不大,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以和学生平等的姿态参与其中。我这里说的平等是指尊严和权利的平等。尊严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 它是要通过权利来体现的, 所以尊重一个人就必须给予他一定的权利, 如若剥夺了一个人的权利, 那也就意味着使他丧失了尊严, 使他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爱默生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平等对话和思想的权利, 它包括思考的权力、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以及与其他人 (包括教师) 展开对话甚至争论的权利。给予每位学生权利就是尊重他们每个人, 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做不仅不会使教师掉架子, 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更亲切, 更欣赏教师, 更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从而取得更好、更有效的成绩。即便是差生也会享受到做学生的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学习的乐趣。

其次, 教师应与学生一同“用餐”, 一起品尝, 并且边品边聊各自的不同感受, 也即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对话, 共享学习的乐趣。语文学科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这就给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通过教学, 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中纵横驰骋, 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怀疑的习惯。比如在品读冯延巳的《鹊踏枝》时, 学生以小组形式就词人所抒发的“闲情”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愁情进行了讨论, 结果答案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认为是男女相思之愁, 有的认为是人生不得意之愁, 有的学生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认为是一种家国之愁, 还有的认为就是一种莫可名状之愁。我在一边都插不上嘴, 只是不断地点头微笑, 享受着他们的快乐。一堂课下来, 我虽没说几句话, 但内心是很满足的, 因为自己的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对这首词的理解已经非常到位了。再比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 有学生提出:课文的悲剧结尾有悖于人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其他学生觉得也有道理, 我没有表明自己的看法, 而是问他们:如果这个结尾有悖于常情,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以大团圆结尾?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以评《孔雀东南飞》悲剧结尾为题, 各抒己见。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悲剧结尾的深刻性和不可更改性, 我首先指出“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其次从焦仲卿、刘兰芝性格入手分析:焦仲卿为孝子, 性格软弱, 刘兰芝虽貌美多才, 但对爱情忠贞不贰, 悲剧结尾难以避免。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原诗的结尾无法改动。

在平等对话的教学模式下,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 思维一直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 教师应不断根据学生的学习思维状态创设和谐平等的情境,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 面对争议, 特别是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 教师不是以独裁者的身份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 而是以一个和学生一样具有平等发言权的引导者, 以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 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选择。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 可以说在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下, 师生双方实现了双赢。因为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共享了教学资源, 以及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观点甚至思想。

论初中体育课堂中和谐师生关系建构 篇10

一、体育课堂中打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1.用学习共同体改善师生合作学习的关系

体育课堂的教学管理和其他文化课不同,因为学生在室外,学习过程又是以活动和训练为主,这就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由于课堂管理的难度大,许多教师都习惯于用强制性的约束来管理课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比较强硬。为了让学生听清楚教师的话,教师经常大声讲,也给学生造成教师态度不好的印象。特别是对那些顽皮的学生,教师必须加强管理,甚至还要经常批评。所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远没有其他学科那么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共同体,学生能主动接受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指导,听从教师的教学安排。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听话就表现在不服从教师的活动分配。由于场地和训练条件的限制,有时候在一节体育课中,可能有好几个活动项目。有的是篮球,有的是乒乓球,还有的可能是投掷,但学生对活动会有不同的爱好,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足球。如果分配到不喜欢的活动项目,有时候他们会自己跑到喜欢的项目中活动,如果教师不注意管理的态度,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不满。

2.用和谐师生关系打造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下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是学习过程相互合作、相互团结、共同配合学习 的过程。在学 习共同体中,他们相互帮助、鼓励、配合去做好训 练,把个人的学习和训练行为转化为统一的学习行为。例如在健美操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再把学习领会快、动作规范的学生选出来,作为每个训练小组的领队和教练。让他们在小组训练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最终收到共同提高的效果。虽然健美操的动作要求规范严格,但由于分组训练,每组都有学生教练一个一个教。不仅节省了学习和小组的训练时间,共同合作使每人都有锻炼 的机会,还培养了 学生团结 合作的精神。在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和训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合作,把个人化学习和合作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

二、初中体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创建

1.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前提

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还有一个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体。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这两个共同体就组成了课堂学习与训练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 共同体中,教师和学 生的相互 合作,和谐的教学关系是主要因素。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彼此间的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 目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完善学生与教师的人格,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的教学需要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其中师生关系就是一个重 要因素。特别 是体育课 堂,教师要教学,还要做好学生的训练保护,防止学生在训练中出现意外伤害。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组织学生学习和体育锻炼就显得十分重要。建立使学生感到和谐和安全的环境,会鼓励学生形成与教师间的积极情感,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2.建立平等的学习关系

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学习关系,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学习关系。在这个团体之间,应该是合作互助 的关系。体育和文化课学习不同,体育的学习和训练还会受到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的限制,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有困难。在体育训练中一定要做好身体素质较差学生的保护和帮助,耐心地加以辅导,让他们在学习共同体中得到收获。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还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训练时,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起到更好的作用。

初中体育教学是活动性教学,需要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需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作用,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和训练,一般都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许多活动都是师生合作的团体活动,体育课堂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体育活动的师生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关系,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体育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互动、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体育学习课堂。

上一篇:高三数学总复习指要下一篇:砂砾(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