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2024-06-25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精选十篇)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篇1

关键词:疾控中心,网络安全,保障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网络应用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目前,疾控中心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的疾控工作模式。在公网及公网vpn上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等10余个卫生监测信息系统及本地局域网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单位财务管理系统、疫苗物资库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等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单位的日常工作支柱。并且在单位内部构成了庞大的计算机网络,覆盖疾控中心的每个部门,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疾控工作平台。

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安全性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如:患者传染病隐私信息泄露或被恶意篡改的情况,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为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疾控网络平台的安全保障及维护管理尤为重要。

1 网络安全基本概念

网络安全(Ntwork Security)的概念是通过各种专业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使网络系统能安全稳定运行,从而确保网络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目前疾控中心绝大多数计算机都是网络系统的一部分,对疾控系统科室普通用户来说,网络安全就是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隐私或机密数据,在使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破坏和篡改,能通过疾控网络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对疾控网络管理者而言,则要站在专业技术和网络全局管理的高度,根据疾控网络发展实际情况,定期分析疾控网络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统筹策划相应安全保障措施,维护疾控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2 影响疾控网络安全的隐患

2.1 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数据安全的头号大敌,它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触发性、破坏性等特点。

目前疾控中心计算机上均会预装杀毒软件,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业务科室计算机没能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版本功能和病毒库,或很长一段时间不查杀病毒,因此没能有效防御病毒侵袭,致使病毒感染本机后又迅速通过网络传播,为黑客打开后门、拥堵网络数据通道、入侵数据库,最终导致疾控系统网络崩溃、数据受到侵害,已严重影响疾控系统网络的安全。常见的网络病毒有后门病毒、冲击波病毒、小邮差病毒、ARP病毒等。

2.2 系统存在安全漏洞

安全漏洞(security hole),百度百科把它定义为:“漏洞是在硬件、软件、协议的具体实现或系统安全策略上存在的缺陷,从而可以使攻击者能够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访问或破坏系统。是受限制的计算机、组件、应用程序或其他联机资源的无意中留下的不受保护的入口点。”

安全漏洞影响的范围很大,包括计算机操作系统、各类应用软件,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漏洞经常被攻击者利用,以获取网络系统的访问权限,入侵并破坏各类数据系统,造成网络系统瘫痪、重要资料损害,危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我们疾控系统各业务科室几乎清一色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安全漏洞主要有:UPNP协议漏洞、升级程序漏洞、帮助和支持中心漏洞、RDP漏洞、帐号快速切换漏洞、Windows Media Player漏洞、热键漏洞、VM漏洞等。特别是微软公司2014年4月8日对windowsxp操作系统停止支持服务,单位相当数量的计算机处于危险之中。

2.3 网络协议自身的安全缺陷

由于业务关系,疾控中心网络与Internet相连,信息共享的同时也面临着被攻击的风险。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并且TCP/IP协议是一种不依赖于特定网络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开放的协议标准,得到各类数据网络的广泛支持。TCP/IP协议在设计开发时着力于强调其开放性和便利性,没有充分考虑安全性,从而留下了许多隐患。TCP协议采用三次握手建立一条连接。第一次握手报文为SYN包;第二次握手报文为SYN/ACK包,表明应答并继续握手;第三次握手报文为ACK包,仅是应答。攻击者可通过监听响应方SYN/ACK报文,假冒连接方向响应方发送报文,在得到响应后,再假冒连接方向响应方发送ACK包,如此便达到了破坏连接的目的,攻击者可借此插入有害数据,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攻击者还会利用TCP收发需要缓冲区和三次握手机制,大量发送半连接请求,耗尽网络系统内存资源,使网络瘫痪。IP协议数据包是不加密的,且不校验IP源地址,攻击者常利用这一缺陷,采用抓包分析和IP源地址欺骗的的手段,获取访问特权,给被攻击方带来巨大损失。

2.4 各种非法入侵和攻击

这是一种最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其危害程度非常大。电脑黑客(backer)利用软硬件在设计时留下的后门或有害程序“开设”的后门、程序和协议缺陷、系统漏洞等,通过网络扫描、欺骗、密码破拆等手段对信息系统进行监听、窃取和破坏;或针对配置和协议缺陷,采取暴力攻击,大量消耗网络系统的CPU、内存、网络带宽等资源,严重影响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甚至致使网络系统瘫痪。从某种意义上讲,黑客对信息安全的危害甚至比一般的电脑病毒更为严重。

2.5 职工网络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一些疾控科室用户严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对疾控中心网络管理员设置的用户口令保存不慎重,如:将用户口令写在纸上并贴在计算机显示器底座上或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等,从而使密码保护形同虚设,易造成操作口令泄漏,机密文件被窃取;疾控职工通过网络下载或对于外来的带毒移动存储介质缺乏杀毒意识,经常无意的传播病毒,攻击中心网络系统,干扰中心网络的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大而空没有可操作性,或有制度但不落实,网络安全管理流于形式。这些,都给网络攻击提供了便利。

3 疾控网络安全保障措施分析

3.1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控制

疾控系统网络中的各终端计算机通常会安装瑞星、360、金山、卡巴斯基、诺顿等单机防病毒软件,这些防病毒软件能在病毒感染计算机之前完成识别、阻拦和查杀,其工作原理是杀毒软件公司将病毒特征程序码写入病毒特征库,并以此为依据扫描查杀病毒,能动态监测和保护计算机免受已知病毒的侵害。

但仅用单机防病毒软件已经很难彻底清除网络病毒,必须部署适合于局域网的网络版防病毒软件,针对疾病控制系统网络服务中所有可能的病毒攻击点设置对应的防病毒软件模块,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防病毒系统的配置,通过定期自动升级和不定期的手动升级,及时为每台客户端计算机打好升级补丁,加强日常监测,使网络免受病毒的侵袭。

3.2 计算机漏洞修补

多数病毒的传播和非法攻击跟系统漏洞密切相关,因此,管理好整个网络内的漏洞是先于杀毒前应该做的工作。现在很多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具有全网漏洞管理功能,通过设定可以在联网状态下,定期或不定期为局域网内所有电脑修复常用和高危系统漏洞。但疾控中心每个科室业务不一样,每台电脑安装的软件也不尽相同,所需漏洞补丁也不同,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很难为他们提供周全的漏洞补丁,此时可使用360安全卫士等单机防护软件扫描并下载漏洞补丁,作为有效补充。

因微软公司已停止对windows xp操作系统提供支持服务,针对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硬件条件允许的可升级安装正版windows 7操作系统;硬件过于老旧,只能继续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应停止接入互联网,将其置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内网,部署内网杀毒软件,禁用或限制使用USB、光驱设备,只启用必须的系统服务,不需要使用的服务全部用安全策略禁止启动。使用软件限制策略,只允许运行管理员确认过的应用软件。这样既不浪费疾控系统有限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硬件资源,又可将危险程度降到可控。

3.3 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认证技术是用户身份认证与鉴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访问控制指系统对用户身份及其所属的预先定义的策略组限制其使用数据资源能力的手段。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作用是保证合法用户访问受权保护的网络资源,防止非法的主体进入受保护的网络资源。

设定疾控系统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方案时,必须根据疾控各种系统的不同平台和不同安全性要求来进行设计,比如,有些公用信息查询系统可能不需要身份认证,而有些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则需要很高的安全性。同时,方案要尽可能的方便、可靠,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系统扩展的需要。

3.4 数据信息加密

计算机加密技术就是适应了网络安全的需要而应运产生的,它为我们进行一般的信息交流活动提供了安全保障,如在网络中进行数据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往来和各类文本文件的签署等。同样信息加密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保障信息的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

数据加密技术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上的作用就是防止隐私或机密信息在网络上被拦截、窃取或篡改。

数据加密的基本过程就是对原来为明文的文件或数据按某种算法进行处理,使其成为不可读的一段代码,通常称之为“密文”。它只能在输入相应的密钥之后才能显示出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达到保护数据不被菲法窃取的目的。该过程的逆过程为解密,即将该编码信息还原成原始数据的过程。

3.5 建立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

防火墙(firewall)常被安装内部受保护的网络连接到外部Internet的节点上,用于逻辑隔离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从内部网或从互联网上产生的活动都必须经过防火墙,如文件传输、用户登录、收发电子邮件等。防火墙能对经过的数据信息进行扫描,过滤掉攻击行为,避免攻击到达目标设备;防火墙能关闭不在使用的端口,禁止特定端口通信,以封锁木马程序;防火墙能禁止来自不明站点、特殊地址的访问,防止入侵事件的发生。但是防火墙技术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防火墙保护的是内外网边界安全,对网络内部主动发起的攻击行为无能为力;防火墙是根据管理员定义的过滤规则对进出网络的数据信息进行过滤和控制的,无法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入侵检测系统(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一个能够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活动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能够发现并报告网络或系统中存在的可疑迹象,为网络管理员及时采取对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但也存在检测速度跟不上数据流速度,而导致漏查;入侵行为特征库未及时更新,而导致漏报。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联动,是一种动态的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模型。在该系统中,入侵检测系统一旦检测到可疑数据,便立即告知防火墙,防火墙则通过修改安全策略对可疑行为进行封堵,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联动控制模块具有学习、判断能力,使得系统具有了自适应性,大大增强了网络的安全防御能力。

3.6 内外网物理隔开

国家保密局颁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第二章保密制度第六条明确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实行内部网和公共网的物理隔离,可确保内部网不会受到外部公共网络的非法攻击。同时,实行物理隔离也为涉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使得网络的可控性增强,便于内部管理和防范。日前,物理隔离技术已成为网络安全保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疾控系统内网上主要运行内部视频会议、自动化办公、安全监控、财务数据、核心疫情、实验室管理系统等核心信息。内网拒绝与外部INTERNET链接,可以避免黑客的攻击和重要信息的泄密。核心数据只对拥有浏览权限的用户开放,要配备相应的内网查杀毒软件,以提高网络安全性。外网又称综合办公网,外网提供INTERNET接口,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邮件服务器、疫情上报系统等等。

传统的物理隔离断开了网络,禁止了数据的交换,造成数据不能共享,信息工作无法深入开展。如今物理隔离技术则是将正常业务需要传输和交换的合法数据经过明确的定义列入“白名单”,在网络之间的边界仅允许“白名单”所定义的数据通过,其它任何未知的数据传输一概被阻挡,并把这一机制用可信的防篡改的专用硬件固化下来,即成为相应的物理隔离装置。这样的技术避免了传统物理隔离的被动、消极方面,变消极防御为积极、主动的防御。

3.7 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

制定出一套满足疾控网络实际安全需要的、切实可行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并将任务分解到岗位,责任明确到人。这样在执行时才会有力度,保障各尽其职。

对网络管理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安全管理意识的网管队伍,使他们从技术上提高应对各中攻击破坏的能力;对中心全体职工进行信息安全知识培训,单位网络管理员应经常向职工灌输一些网络安全常识,这样单位整体的网络安全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制定灾难应急预案。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很难做到临危不乱,因此,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例如:主交换机故障、主干线不通、服务器系统崩溃发生时应采取的措施,及实施小组成员和联络方法),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备份措施,当灾难来临时,才能应付自如。

3.8 建设安全备份及灾难恢复系统

再多再周密的防护措施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防止数据损坏事件的发生,所以必须做好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数据备份技术历经发展,主要有磁带、磁盘镜像、光盘、双机热备份、冗余阵列和网络连接存储和存储区域网络等存储备份技术。

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措施也越发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数据的安全备份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疾控中心网络管理员需要做好详细的安全备份及灾难恢复计划,同时采用多种介质的备份,可用的保护方式包括双机冗余、异地同步复制、数据导出迁移等。(下转第5423页)

目前疾控系统多建设了双机热备份系统和网络连接存储备份系统,通过内网自动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不同类别、不同安全等级的数据,有针对性的应用由疾控管理员预先设定好的安全备份策略,进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当数据系统遭到攻击或因自然因素导致数据的破坏或丢失时,管理员可利用网络安全备份系统的恢复功能,手动或按预设程序,触动恢复功能,灾难恢复系统将自动驱动存储设备,加载相应的存储数据,迅速地恢复网络系统和数据,把损失降到最低。

4结束语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篇2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领导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地病中心)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在防治监测、科学研究、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技术咨询、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地方病防治

1.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 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卫生部与贵州省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方案”。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湖南省开展了针对改炉改灶执行情况的综合督导检查。同时,按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要求,承担消除燃煤污染性氟中毒项目省份每月上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编成“地方病动态”,向项目省份反馈,从总体上达到了促进项目进展的目的。

2.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

协助卫生部组织执行了2009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制定了技术方案,并开展了项目启动、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2010年4月,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总结暨2009项目启动会议在河南郑州召开。会上,总结了2008项目执行情况,讲解了2009项目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并培训了EPI INFO 数据库相关知识。

为了解2009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估项目执行质量,及时发现和指导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难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于2010年6月份,向各项目省了解了项目进展情况并撰写项目进展报告。于2010年7月份组织开展了对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和西藏5个地方病重点省份的技术督导工作。于2010年8月份,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印发的《关于组织开展2009中央补助地方地方病防治项目督导的通知》,收集各项目省督导自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卫生部汇报了督导自查的基本情况。目前正在撰写2009项目总结报告。

在2008项目完成后,地病中心编印了“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子项目技术报告”和“2008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各省报告”2本材料汇编,并发放至相关单位和各项目省份。

协助卫生部编制了2010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经费预算,制定并下发了2010项目技术方案。

3.《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论证 在协助卫生部初步完成《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后,于2010年8月,参加了卫生部在浙江省舟山市举办的“重点地方病十二五防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研讨会”,对在征求意见阶段各省上报的意见进行了讨论。会后,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求各省意见后形成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评估、论证工作,并提出论证意见。10月,受卫生部委托,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对《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论证意见进行研讨、修订。

4.《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数据库的编制

在协助卫生部完成《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编制了《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终期考核评估方案数据库,并将该数据库放在地病中心网站上,供各省下载、使用。

5.完成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的总结工作

2010年1-4月,经过4次调查结果分析会的讨论与修改,2010年5月完成了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报告以 及辽宁、浙江、福建3省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调查技术报告,并在2010年5月15日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上进行交流。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水产品(鱼、虾)碘含量及居民的主要水产品消费量并不高,水产品不是膳食碘摄入的主要来源,而食盐中的含碘量及食盐的摄入量对于膳食碘的摄入量影响很大,盐碘才是膳食碘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规定的标准和本次调查的尿碘、水碘、盐碘及盐摄入量数据,沿海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总体水平上是适宜的。鉴于这种“适宜”是建立在目前的碘盐浓度标准和碘盐覆盖率基础上的,因此,沿海地区还应继续坚持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6.完成了8个省份碘缺乏病省级达标考评及报告总结工作 根据海南、重庆、四川、云南、甘肃、新疆、青海和西藏8省(区、市)的申请,2010年9-11月,由卫生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成的国家考评验收组,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方案》(卫办疾控发„2008‟214号),对上述8省(区、市)进行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达标考核验收。地病中心有6位专家参加了现场考评,并参加8个省考核评估报告的起草工作。考核验收结果显示:四川、重庆、云南、甘肃、海南达到了省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青海、新疆和西藏达到省级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7.开展了“部分城市居民对实行食盐双轨制认知程度的调查” 为了解在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15年后,我国是否具有在市场上同时供应碘盐和不加碘食盐(“双轨制”)防治碘缺乏病的群众基础,2010年4月底,设计了调查方案,编写了数据库,并组织2000年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的17个省份对其省会城市和部分沿海城市居民进行了电话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居民对碘缺乏危害的认知程度差异较大,自主选购碘盐和不加碘食盐的比例差异也较大,目前,我国还不具有开展食盐“双轨制”防治碘缺乏病的群众基础,只能先开展试点工作。

8.新疆自治区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情况调研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支持下,2010年8月24-28日,地病中心专家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聚居区的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调研组根据2007年全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现况调查的结果,挑选阿勒泰市和富蕴县的两个乡4个村,按照当年调查年纪较大、茶氟摄入量较多的原则,走访了40户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现场询问了砖茶饮用情况,采集了水样、茶水样和尿样,同时对受访者进行了临床氟骨症检查。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砖茶使用量相对较高,年均砖茶消耗量在7kg左右,病情检查未发现有临床氟骨症患者。经实验室测定,本次所采集的水样氟含量均值为0.6mg/L;茶水氟含量均值为2.09mg/L;尿氟均值为1.95mg/L。本次调研结果表明,当地饮茶量和砖茶含氟量均较高,尿氟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但病情非常轻,这一现象是否指示饮茶型氟中毒存在民族分布特征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9.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开展了2009年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工作的总结,向考核合格实验室发放了合格证书。完成了2010年含氟、含砷实验室质控样品的制备工作,并召开了2010年质控工作会议,布臵了本的质控任务。进行了氟砷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检测质量认可申报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在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试运行,准备提出认可申请。

10.西藏昌都地区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防治措施现状调查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费支持下,地病中心组织国内相关专家6人,于7月8~23日对西藏昌都重点病区进行了儿童大骨节病病情及病区防治现状调查。共调查6个县11个乡86个病区村的适龄儿童病情及其家庭所在地防治现状。病情数据提示,昌都大骨节病重病区目前整体病情基本稳定,结合近年西藏重点病区监测结果提示,西藏病区总体病情基本达到控制标准,但其中仍有个别村的病情还较严重,如左贡县中林卡乡有3个村的儿童X线检出率超过20%;除丁青县外,其他5个县有9个村检出三联症患儿;特别是在八宿县吉达乡、芒康县措瓦乡、左贡县中林卡乡学龄儿童中检出6例临床Ⅱ、Ⅲ度病人,此种病例在我国其他病区已不复存在。针对这类病情较重的村需加强病情监测和防治措施的落实工作。病情调查结果结合病区基本情况分析提示,在目前病情呈散发状态下,病情检出的严重程度主要还是与病区乡(村)的经济收入、主粮结构和外购比例、适龄儿童体内硒营养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三者间经济是基础,物质交流和硒营养水平依托于经济发展。

二、重点地方病监测、年报统计及标准工作

(一)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 1.召开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总结会

11月20-21日,协助卫生部组织召开了全国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总结会,对2010年饮水型氟中毒、饮水型砷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监测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2010年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2011年监测工作质量及监测方案本身存在问题等有关议题进行了讨论,另外各研究所分别组织专家进行了X光片集体阅片和病例讨论。

2.复核大骨节病部分病区2009年监测结果

2009年西藏、内蒙古、黑龙江部分病区病情监测数据存在较大疑点,为核实病情于2010年5月分别赴黑龙江孙吴县和内蒙古扎兰屯进行了复查,孙吴县检查四所小学350名学生,检出干骺端阳性儿童8名,远低于该县2009年上报的监测结果(24/270);复读了2009年和2010年内蒙古扎兰屯地区(莫旗、阿荣旗、三岔河)7个村688名儿童X线片,检出率为4.21%(2009年上报监测数据为10.13%)。7月赴西藏昌都复读了昌都地区2009年监测所摄600张儿童X线片,八宿县吉达乡普拉村X线阳性率为2.71%、芒康县嘎托镇普拉村为5.05%(其中1-100号X线片因质量问题无法诊断)、丁青县协雄乡协雄村为1.05%,而2009年三县上报数据分别为11.00%、11.00%和10.00%,本次复核结果与今年病情调查结果比较接近,应符合病情实际。上述三地X线复核结果提示,目前各地X线诊断的把握尺度还存 在较大差异,为加强监测质控,监测所摄X线阳性片必须通过集体会读作出诊断,这样才能保证监测的质量。

(二)年报统计工作

1.2009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

完成2009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收集、核对、汇总工作。于2010年2月25~28日在江苏省扬州市组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议。会议核对、确认并汇总2009年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研讨、交流各省撰写的地方病年报分析报告以及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流程及经验,重点就如何提高地方病年报数据质量,建立乡、村级数据库进行讨论。

2.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

开展了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需求调研工作,先后对云南、宁夏、新疆和内蒙4省区8个县进行调研,主要了解建立碘缺乏病网络直报系统的网络配臵、人员配备、碘缺乏病基础数据库等基本情况。调研县疾控中心地病科均配有计算机,网络连通,人员多为兼职,数据尚未完全整合入总数据库,但每基础数据建全,具备开展网络直报条件。

3.地方病基本信息收集

撰写各省地方病基本信息情况,并与各省进行复核确认。这些数据来自地方病年报表、2009年燃煤型氟中毒改炉改灶需求调查、NTTST碘盐监测。地方病年报的病情数据是历史数据,饮水型氟、砷中毒改水工程由各省水利部门实施,有些省水利部门不能将近期的改水工程数据报送给卫生部门,造成改水进度与使用情况不能反应现今防治措施落实的真实情况。

4.完成新版《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改版工作

按照卫生部《关于修订全国卫生业务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的文件精神,组织专家对《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进行了改版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从现场防治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年报表的数据指标项目进行深入详细地讨论后进行了增减,更新了填表说 明。

5.完成新版《全国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省级培训工作 2010年10月15~17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召开了新版年报的培训工作,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0名地方病统计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讲解了新修订的全国地方病工作年报表(包括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高碘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填表指标说明,对克山病、大骨节病、水源性高碘要求以乡为单位上报数据;并汇总氟、砷2005—2009中转项目数据库,发给相应各省,争取建立村级数据库。

6.撰写国家地方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2011—2015年)项目建议书

为了及时、准确、可视化地分析与反映地方病病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人员队伍及科研设备的配臵情况,实现地方病防治的信息化管理,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良好、高效、实用的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平台,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家地方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三)标准工作 1.标准上报

按时上报了“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控制”、“氟斑牙诊断”、“克山病诊断”、“大骨节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判定”、“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大骨节病病区控制”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7项标准。

2.2010年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

向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上报了“2010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并已获得批准。2010-2011年拟制、修订“大骨节病消除”、“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尿中砷的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方法”、“尿中氟化物的测定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标准”5项标准。

3.完成“食用盐碘含量”和“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标准上报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和卫生部卫生监督局的要求,将“食 用盐碘含量”和“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两项标准上报至国家食品安全标委会,并按照要求完成了征求意见后的修改工作。

4.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工作会议

2010年11月在厦门漳州召开了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工作会议。会上,秘书处对第六届卫生部地方病标准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审议了2个标准送审稿,“大骨节病治疗效果判定”和“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讨论了“食用盐碘含量”、“地方性砷中毒控制”和“水源性高碘地区和高碘病区的划定”3项标准;确定了2011年地方病卫生标准制修订计划。

三、技术咨询

1.2010年9月,卫生部成立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孙殿军主任当选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方病防治分委会主任委员;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另有4名同志当选地方病防治分委会委员。

2.2010年10月,在广西省北海市召开中国地方病协会第四届换届会议,孙殿军主任当选为副会长,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为常务理事,另有6名同志当选为理事。

3.协助卫生部对贵州省、云南省开展了针对医改重大专项执行情况的综合调研。

4.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十二五”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项目低氟砖茶价格补贴项目和损坏炉灶更换项目的管理方案和技术方案。

5.协助水利部完成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2010-2013年”》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复核确认工作。

6.参加了卫生部监督局组织的饮茶型氟中毒防控工作部委协调会,在会上对卫生部完成的饮茶型氟中毒防控工作内容进行了汇报。

7.协助卫生部完成了人大、政协两会关于地方病方面的13条提案的回复。

8.为了解杭州市碘营养状况,2010年杭州市拟开展调查工作,碘缺乏病所专家应邀赴杭州对该调查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9.协助卫生部制定了北京市取消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现场评估技术方案和北京市怀柔区大骨节病病区控制考核评估方案。承担了硒检查工作。

10.12月16日,应陕西地方病防治所邀请,对陕西省大骨节病病区停止补硒措施进行科学论证。鉴于陕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已实现了控制大骨节病的目标,专家组成员一致建议,陕西省在全省病区县应停止实施硒盐防治大骨节病措施,在停止硒盐措施后,需加强病区大骨节病病情及人群硒营养水平的监测。

四、学科建设

1.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请

2010年7月,联合公共卫生学院共同申报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2.黑龙江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 2010年5月,按照黑龙江省人保厅的要求,上报黑龙江省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重点学科2008-2009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自评报告和成果统计表;10月参加了省人保厅组织的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汇报,汇报了本学科2008-2009建设成果。

3.编写教材和专著

组织相关专家对《地方病学》进行修稿补充,目前该书内容已经报至人民卫生出版社,一审工作正在进行,有望在2011年出版。组织专家对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进行了修改。

4.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换届工作

2010年10月30日,在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常委会,讨论了换届事宜。于2010年12月1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地方病学分会换届会议,孙殿军主任为前任主任委员,申红梅主任助理当选为主任委员,王铜所长当选为副主任委员,高彦辉当选为常委兼秘书长,另有6名同志当选为 委员。

五、科学研究 1.中标科研课题情况

2010年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课题20余项,中标卫生部行业基金1项,题目为“碘相关疾病的预防与干预研究”,承担其中“碘缺乏病监测体系的完善”和“高碘地区居民碘相关疾病防治和监控”2部分内容,经费255万元;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分别为“氟、铝和茶多酚对破骨细胞氯通道蛋白7(CLC-7)活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砷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对地砷病易感性及尿砷甲基化代谢水平的影响”和“趋化因子在碘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中的作用机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为“碘致甲状腺疾病敏感人群的筛选”。

2.在研课题管理情况

目前,地病中心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共45项,科研经费1111.34万元。各项课题均按计划进行。

3.获奖情况

“中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机制与防治措施研究”分别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人才培养

(一)研究生培养

1.2010年地病中心招收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2名。毕业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17名。目前地病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44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

2.完成了研究生选修课 “地方病学”、“流行病学方法”、“医学分析质量控制”的教学工作。

3.在研究生学院的组织下,完成了2007级研究生答辩、2008级研究生中期考核、毕业考试,2009级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以及2010级研究生的面试及入学等工作。

(二)地方病防治人员培训 1.2010年执行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项,即“全国地方病高级业务骨干培训班”和“克山病监测及防控技术培训班”。

(1)2010年7-8月,分别在成都市、兰州市、吉林市以及南京市举办了4期“全国地市级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培训班”。这四期培训班聘请了国内知名流行病学、项目管理、健康教育和新闻传播等专家做了专题讲座。培训了来自全国各省的地市级地方病防治业务骨干300余人

(2)为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各级克山病防控队伍业务水平,2010年9月24~28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举办了全国克山病监测及防控技术培训班。来自辽宁、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陕西、河北、甘肃、四川、重庆、山西、湖北、内蒙古和云南14个省(区、市)疾控中心,以及克山病所的职工及研究生40余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2.申报2010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项。

3.对来自新疆的10名碘缺乏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甲状腺B超检测技术培训。

七、健康教育

1.第17届防治碘缺乏病日

起草了第17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通知、活动方案,参与设计主题宣传画。参加了卫生部疾控局组织召开的“防治碘缺乏病日”多部门协调会。为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健康之路》栏目编辑“防治碘缺乏病日”科普宣传片提供相关资料。协调《健康报》在5.15期间报道有关防治碘缺乏病科普知识。协调《健康时空》栏目在5.15期间录制、播放有关碘缺乏病科普节目。

2.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库建设工作

2010年继续面向全国卫生行政部门及地方病防治专业机构收集地方病防治宣传教育资料并进行整理,不断充实健康教育资料库内容,并为相关省份提供地方病防治宣传资料。

八、国际合作

(一)减轻砷中毒项目 1.地方性砷中毒数据整理研讨会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2010年6月1-4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了地方性砷中毒数据整理研讨会。在会上讲解了地方性砷中毒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对数据入库说明及格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会后,各项目省份都对本省的地方性砷中毒数据进行了清洁、整理,并上报地病中心。

2.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典型病区居民经济负担调查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地病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于2010年10月分别在山西省山阴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开展了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典型病区居民经济负担调查。本次调查从饮水型砷中毒对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两个方面,综合评价饮水型砷中毒的疾病经济负担基础性数据。调查数据初步分析表明,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癌症的死亡率较非病区高,病区居民癌症患病率较非病区高,砷中毒导致的经济负担以肝癌、肺癌等癌症以及心脏病等砷相关疾病为重,砷致皮肤改变导致的经济负担较轻。

3.地方性砷中毒网络会议

为了交流协作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经验,促进各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地病中心于2010年11月,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地方性砷中毒网络会议。

(二)碘缺乏病项目 1.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2010年5月15日,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以“科学补碘,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为主题的中国防治碘缺乏病高层论坛。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WHO以及国内的知名专家在大会上针对国内外碘缺乏病防治进展、我国沿海地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和膳食碘摄入量调查结果、部分城市居民对实行食盐“双轨制”认知程度和碘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特别邀请了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全国 妇联、中国残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中国盐业总公司等有关部门代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微营养改善联盟驻华代表处的代表和专家参会。

2.《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条例修订

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经费支持下,于2010年3月和4月,分别组织专家赴重庆、上海对碘盐生产、市场供应等有关情况进行政策性调研。于2010年3月、4月、7月和10月,在重庆市、南昌市、舟山市、贵阳市召开了四次《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研讨会,初步完成了《条例》的修订工作。

九、学术交流与宣传

(一)学术交流

1.12月14-1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地方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会议。

2.《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二)《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以下简称《史展》)布展工作 年初,完成了《史展》展览馆装饰工程的审计工作,并在北京召开了《史展》内容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原卫生部主管地方病的老领导和现任领导及专家共计20人,针对目前《史展》稿提出修改建议。先后召开的5次审稿会议,中心领导及各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对《史展》内容进行了集中审阅和修改。同时,对《史展》展出内容的文件和实物进行了查找,并根据展出内容进行布展设计。根据展出空间,对《史展》布展稿文字内容进行了精简和修改,并对布展稿重点内容进行了英文翻译和多次校对。10月份,开始布展工作,目前已大部分布展完成。

(三)宣传工作

1.完成了2010年中心各所处室网页的更新工作,及时报道了地病中心工作新闻。2.发行了14期“地方病动态”。

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以《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正确领导下,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下,做好地方病防治监测、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

一、地方病防治工作

1.协助卫生部做好2010、2011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和重大医改专项技术方案制定、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和项目总结。

2.按照《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的要求,协助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完成碘缺乏病县级考核评估及总结工作。

3.协助卫生部在全国各省开展《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的终期考核验收工作。

4.开展“十二五”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重大项目技术方案的论证准备工作。

5.协助卫生部开展省部合作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考核评估工作。

6.协助卫生部召开全国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探索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可持续消除机制。

7.组织专家支援西藏自治区开展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8.继续组织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氟砷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完成氟砷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检测质量认可。

9.开展非克山病病区的扩张性心肌病患病调查。通过对克山病历史病区和非病区进行现况调查,了解克山病病区和非病区的扩张性心肌病患病情况,以及人群分布特征,为制定克山病病区消除指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方病监测、统计及标准工作

1.协助卫生部修订重点地方病监测方案,制定《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方案》。

2.按照监测方案开展重点地方病监测工作,重点做好技术指导、督导和监测结果汇总分析。

3.收集、核对、汇总2010地方病防治工作调查表数据工作,并准备召开地方病年报统计工作会,撰写分析报告。

4.整理中转项目数据库,建立地方病基础信息数据库,主要是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病区范围、防治进度数据库,争取建立村级数据库。

5.做好地方病信息需求分析,协助卫生部建立全国地方病网络直报信息管理系统。

6.组织完成2011年地方病卫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召开标准工作会议,完成标准评审、报批、培训、宣贯等相关工作。

三、技术咨询

1.按照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计划,做好现场调研、技术咨询工作。

2.针对新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实施可能引起的技术问题做好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

3.继续参加“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条例”修订工作。4.协助卫生部制定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饮茶型氟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病区消除指标。

5.继续参与全国独立机构能力建设论证申请工作。

6.参与北京市大骨节病病区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消除考核验收工作

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1.做好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准备工作。2.加强卫生部及黑龙江省高校病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3.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及其他人才培养任务。

4.完成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办好全国地市级地方病专业人员高级培训班。

5.进行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青年委员会换届工作。

五、科学研究

1.高质量完成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尤其国家级课题和卫生部行业基金,争取在SCI收录杂志多发表高水平文章。

2.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争取获得国家重大课题资助。

3.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鼓励成果转化。

六、学术交流

1.进一步提高《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的质量,争取更名为《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以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分会的名义,举办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3.继续做好《地方病动态》的编辑工作。

4.做好地病中心网络日常管理、维护及网页更新工作,增加全国各省地方病防治工作进展栏目以及地方病防治知识相关内容,不断丰富网页内容。

七、健康教育

1.协助卫生部完成第18届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工作。2.组织设计、制作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相关制品,以满足各省份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健康教育项目宣传的需要。

3.对中央转移支付项目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估,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与模式。

4.继续完善并维护全国地方病防治史展。5.设计、制作地病中心宣传品。

八、国际合作

1.积极争取减轻砷中毒危害项目的下一周期支持,以及地方性砷中毒和氟中毒防控地理信息系统的扩建与开发等相关工作。2.与联合国儿基会合作开展碘缺乏病防治项目。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篇3

【关键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为了满足卫生防病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随着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和“健康中国”等一系列重要战略的启动实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也在这种机遇下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受人员队伍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才能提高检测工作质量,确保检测数据、结果真实、客观、准确,公平公正出具检测报告,以科学证据来指导和实现更加科学精准的疾病防控。

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身职能特性,其实验室设置较多,主要包括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消毒实验室、媒介生物实验室、寄生虫实验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验室等,且每种实验室都有着专门的监测和检验对象。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公共卫生问题也越来越多发,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社会各界对疾疾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质量控制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但质量体系文件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方面

(1)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是保障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还没有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设置单独的保障和供应科室,与此有关的工作分散在不同科室,有的在办公室、有的在检验科、有的在财务室……常常因职责不清,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而造成工作疏漏,直接影响检测工作。

(2)记录的控制

虽然质量体系文件明确了质量活动的记录要求,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问题:一是因整个检测活动都需要详细记录,实验室人员忙于设备操作,嫌填写记录耽误时间,就直接填写一张原始记录表,复印多份,只留下无法复印部分才补充填写,于是出现检测结果忘记填写、检测样品编号涂改、检测结果错填等问题。二是实验活动完成后,不及时规范、完整填写活动中的相关记录表格,等到定期检查才补填,于是出现乱填写、字迹颜色参差不齐、逻辑错误、交差了事等情况。

(3)内部审核

内审是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规定和要求,也是体系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评价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受限,都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内审员既是实验室人员,又有可能是报告签发人、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等,加之内审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为了完成目标任务,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往往默许一名内审员完成整个内审工作,从而使内审流于形式,审核结果无任何价值可用,管理评审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

2.技术方面

(1)人员

在整个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中,人员是其中最具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因素,是其它因素不能替代和无法补救的关键性因素。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大多数是2002年合并成立的新机构,人员素质高低不齐,年龄、能级、学历、专业结构也不合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其所从事工作的需要,尽而影响到实验室检测能力

(2)设施和环境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有的是新建,有的是改(扩)建,因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规划等原因,限制了实验室建设规模、布局、需要与可能等内、外部环境,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不可能严格满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对抽样、检测、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设备和标准物质

设备和标准物质是实验室开展检测/校准工作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也是保证工作质量、获取可靠检测数据的基础。在整个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这个要素出现的问题值得深思:设备、标准物质状态标识混乱、设备档案不齐全、设备到期不检定或漏检、操作人员无证上岗、设备故障频发、办公室乱发放仪器设备上岗证书、标准物质保管不规范等。

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法

1.加强实验室监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最高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并要求全体人员形成共识,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执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由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设置问题,人员普遍存在一人多岗、一人多责现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落实会有实验室检测人员参与,在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中,很难系统地、独立地完成检查。例如,在进行内审、管理评审、实验室间工作比对、期间核查等工作时,会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因而就没有真实的验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否有效地、持续地按管理体系要求运行,最终,效果评价报告无任何意义。因此,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加强体系文件运行监管,严格审查工作质量,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人员素质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需要中心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来源是多方位、多渠道的,涉及质量控制管理的各个方面,收集和反馈这些信息不是仅依靠某个人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客户的需求等宏观环境方面的变化信息,主要依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领导层收集;新技术、新方法方面的信息主要依靠实验室人员完成,体系是否按要求运行、体系文件是否过时或失效等方面的信息,就要依靠内审员质控人员收集。所以,持续、有效的对中心全体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用目标管理、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等各种方法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是实验室的经常性工作。这项工作在各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会千遍一律,只能因人、因事、因时而宜,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个人员都清楚自己的岗位,明确岗位责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好,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增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为了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是一个单位高效运转具有活力的重要保障。实验室有了制度,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相互制衡的领导体制和实验室内部的分工协调,各部门才能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团队合力,实现实验室的管理目标。随着新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出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更为凸显,实验室内部的管理必须随着环境、目标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完善各种制度势在必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对实际存在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完善现行规章制度、科室职责、人员岗位职责或职务说明书等,以便确定其职责、任务、工作条件(环境),任职人员所需具备资格及享有的权利,以及其相应的教育培训要求等规定,详细制定出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工作绩效考评体系,从而更好的对其工作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实验室永葆活动。

三、结束语

鹅消化系统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浅谈 篇4

1强化高危消化道疾病疫苗免疫

针对性接种多价大肠杆菌疫菌苗,重点防范种用产蛋母鹅,于产蛋前15~20d每只肌注1ml,其所产蛋作为自繁自养孵化种用,可有效降低垂直传染几率;雏鹅于7~10日龄进行首免接种,每只注射0.2~0.5ml;高致病性禽流感、小鹅瘟等重大疫病病种需适时进行接种,此类重大疫病应做强制免疫(必免),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规模养鹅的死淘率。

2优化养殖环境

规模化养鹅必须注重良性养殖环境的构建,进出场(舍)关口必要的车辆、人身、用具等消毒措施必须做到位;及时进行鹅舍、栏清扫保洁及消毒灭源,合理控制单位面积上适宜的放养数量,有效降低鹅群各种传染病的感染率;消除不良应激,很多疾病都是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造成的,因此,预防疾病应着重于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如保持鹅舍的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密度适宜、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等;加强日常疫情监测管理,及时发现群内个别发病、病死个体,迅速撤离原发病群,妥善做好隔离治疗及无害化处置措施;科学控制蚊蝇、鼠类、体内外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物,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高度易感群(4周龄以后鹅群),尽量减少发病率;经常性采用安全、高效的消毒方式进行消毒灭源,特别是发病场(舍、栏、群)有必要进行1~2次带鹅消毒,常用“1~3%烧碱液、10~20%漂白粉、20%澄清石灰液、草木灰澄清液、食醋(熏蒸)、艾蒿或大蒜秸秆(烟熏)”等安全高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消毒。

3改善饲养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汇报 篇5

2016年2月17日

各位领导,大家好;根据安排,现将疾控中心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疾控中心现有业务用房1200平方米,设办公、业务、疾病控制、性病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地方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预防接种门诊和检验9个科室。疾控中心核定编制14个,现有在岗职工30人,专业技术人员29名(含借调12名)、工人1名(自收自支);其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4人;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13人,中专学历8人,高中及以下2人。现有常温冷库、低温冷库各8立方米,有原子吸收仪、αβ弱放射性测量装置、Ⅱ级生物安全柜、1/万电子天平、酶标仪、洗板机、PH测定仪、浊度测定仪、低温高速离心机、超净操作台、高压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激光打印机等仪器30余件,工作用车三辆(2018年均需报废)。

二、县疾控中心基本职能

(一)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二)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三)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四)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五)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并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六)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七)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八)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部分项目管理考核工作,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临时性工作;

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情况

(一)加强卫生应急、传染病管理

一年来,修订完善了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等20部应急预案;处置麻疹暴发疫情5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1起,处置率100%。全县累计报告传染病1547例,发病率为351.02/10万,与去年相比较上升47.33%,累计死亡2例(肺结核)。发病前五位的病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猩红热。处置传染病预警信息259起,排除242起,及时对病例进行了规范处置。开展了重点疾病监测,其中呼吸道疾病267例,发热伴呼吸道疾病447例、肠道疾病170例、手足口病67例,采集菌痢标本243份;对321名朝觐回国人员进行了健康监测; 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应急处置演练。

(二)继续巩固免疫规划工作

为适龄儿童开展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免疫规划预防接种75457剂次,应急强化接种34252剂次,6岁以下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98%,建证率96%,单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完成了3月份开学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4月下旬日对全县9月龄-6岁儿童进行一轮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全县应种儿童32457人,实际接种31846人,接种率98.12%。同时针对塔城中学、民和三中、民和红卫小学、南庄子小学麻疹暴发疫情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工作,分别接种177人、217人、1264人、68人;对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医护人员418人和330人进行麻疹疫苗应急接种;10月、11月对2011年11月1日后出生至接种期间满2月龄的儿童开展两轮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继续巩固维持无脊灰状态;

(三)加强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门诊就诊442人,转诊54人,追踪98人;发现各型结核病患者270人,其中新发涂阳病人77人,涂阴病人176人,结核性胸膜炎12人,肺外结核5人;拍胸片228张,痰检1446人。督导访视病人42例。开展了以“你我共同参与,消除结核危害”为主题的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举办了一期“礼来基金会资助耐多药结核病防治培训班”,29所卫生院以及县级医疗机构的防疫专干和专科医生约40人参加了培训。

(四)强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

按照省市疾控机构部署,我县及时推进严重精神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工作,2015年10月下旬召开了全县精神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项目启动会,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细化了工作任务。截止目前,我县筛查出重性精神病1149人,检出率3.1/‰,其中精神疾病患者737人(其中在管病人695人,死亡21人,失访9人,非在管12人),癫痫病人数412人(其中苯巴比妥组管理人数302人,丙乳酸钠组管理人数89人,同时服药21人)。完成人群死因登记管理1324份,完成录入审核肿瘤患者登记管理592份。

(五)完成地方病防控工作

碘缺乏病 完成碘缺乏病项目碘盐监测300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96.3%,碘盐覆盖率97.3%。碘盐合格率为98.9%。采用触诊法检查甲状腺I°肿大1人,肿大率为0.06%,采集8—10岁儿童、孕妇尿样300份送海东市疾控中心进行尿碘测定。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儿童知晓率93.0%,家庭主妇知晓率88.8%。完成“十二五”地方病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终期评估,受到上级部门的良好评价。

包虫病 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包虫筛查B超检查5670人份,采集血清1000人份,采集犬粪2300份,送省地方病防治所待检,全县总人群60%筛查任务已安排各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

鼠疫防治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及鼠疫防控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达200余人次。各医疗机构基本做到鼠疫防治“三不、三 报”制度规定(“三不”制度:(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三报”制度:(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饮水型氟中毒 完成县内74个行政村高氟水源地370份饮用水氟检测及当地儿童氟中毒检查工作,其中转导酒坊、中川八大山、草滩、新民苏家庄4个行政村水氟1.6mg/升以上(超标)。

(六)巩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

全县完成艾滋病病毒筛查检测25495人,现管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38人(接受抗病毒治疗25人,民政救助9人);检测出梅毒2人,丙肝1人;完成第三轮“全国艾滋病防治示范区项目”核定任务,国家级吸毒哨点艾滋病病毒监测401人、孕产妇哨点监测403人,检测出梅毒2人,丙肝1人,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美沙酮门诊年内累计治疗141人,正在治疗26人,保持率70.3%。年内联合县妇联、教育局、住建局等成员单位开展了面对面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参加培训人数约 1450人次。圆满完成了今年的工作任务。

(七)农村环境卫生、食品安全风险、食源性疾病、城市农村饮用水水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生营养监测等七个项目监测检测工作

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采集了西沟等四个乡镇农村土地土样,进行了土样重金属污染物、感染性虫卵检测;开展了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采集各类食品样本进行4轮微生物检测,57份相关样品进行11种卫生指标菌和致病菌检测。进行6轮化学危害因素检测,30份相关样品进行45种化学污染物检测,检出1份样品结果超标,超标结果报上级行政部门;报告食源性疾病37例,全部录入系统并审核通过。开展了2轮农村饮用水枯水期水样检测67份,丰水期水样检测122份,并将结果录入系统;开展职业卫生检测工作,对安监局提供的 38家企业用工信息、职工职业危害体检、农药中毒危害及职业病防治检测数据进行了数据录入;开展了放射卫生监测工作,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及29所乡镇卫生院放射设备使用情况及46名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危害情况进行了监测及数据录入;开展了学生营养监测工作,对新民、巴州、马场垣等乡镇四所学校正在进行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及数据录入;

(八)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

全县录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档案418548条,建档率94.97%;体检25432人,管理高血压患者18445人,规范管理11067人、规范管理率60%;糖尿病患者4380人、规范管理1752人、规范管理率40%;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623人;肺心病患者672人;风湿病患者1081人;类风湿病患者2015人;65岁以上老年人管理31432人;地方病性碘缺乏病患者5人,管理率100%。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检查5轮,考核两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知识培训4次,参加培训约160人次。

(九)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工作

各医疗机构开展以医疗知识讲座、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 料、音影播放、健康教育栏形式开展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6981次。同时,结合“卫生三下乡”、艾滋病、结核病、口腔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宣传日活动进行了各类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年内制作横幅301条,发放印刷材料79000余份,展出展板130块,张贴宣传画300余张,更新宣传栏1320期,播放健康教育影像785次,举办健康知识讲座840次,参加讲座2600人次,接受健康咨询的群众约8万余人,健康教育宣传覆盖率100%。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及时组织参加省卫计委、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所、市疾控中心等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相关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我中心工作人员综合业务水平,积极开展新项目,推广适宜新技术,提高我中心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及日常业务开展能力,更好的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疾病预防控制服务。

(二)加强财务及廉洁自律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制度管人长效机制。强化项目财务监督管理,资金使用公开、透明,较大额度资金开支需经中心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集体会议研究决定,票据由中心主任、分管主任和经手人三人签字后付款,有效防范财务违纪问题,确保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较好执行。

(三)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在现有人员紧张的现状下,认真研究各项目工作特性,整合资源,科学设置业务科室,合理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发挥每个职工特长,积极引导职工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技能水平,提高每个职工工作效 率,全面完成疾控中心各项工作任务。

(四)继续做好卫生应急、免疫规划、重型精神病、地方病、艾滋病、结核病及其他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农村环境卫生、食品安全风险、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生营养、农村饮用水水质等监测、健康教育等工作,加强对乡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更好完成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理论水平,加大对基层督导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提高基层工作质量。

五、对全县卫生计生工作意见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篇6

目前,传染病发病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万/10万下降到现在的341.24/10万,传染病从死因顺位的首位下降到第10 位。20世纪60年代初,商丘市就消灭了严重危害人民生命与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比全球宣布消灭天花提前16年。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和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2003年消灭了丝虫病。1989年以来无白喉病例发生,麻疹发病率与死亡率比1978年降低了95%以上。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的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市1~14岁儿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较1992年下降了88.25%。另外,麻风病、布病、黑热病、 流行性出血热等也相继得到了有效控制。

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更为复杂的疾病防控形势,商丘市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深知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在疾控中心党委的带领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迎难而上,屡创佳绩。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5年有偿献血者艾滋病普查、2008年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救灾防疫、2009年控制手足口病、2010年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等关键时期,义无反顾冲在前,铲除病魔显身手,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疾控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发展的跨越。

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2006年5月,在商丘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2135万元的国债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正式启用,各科室办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心主体工程被河南省建设厅评为“中州杯”优质工程,2007年该中心被市园林局评为“园林式单位”,新建实验室通过了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新建档案室被定为国家二级档案室称号及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疫情监测系统日趋完善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日臻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由通过信函邮寄、人工统计分析,逐步向计算机网络直报、分析过渡,全市乡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从根本上扭转了传染病疫情漏报、错报和迟报现象,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由1997的39.75/10万提高到2011年的341.24/10万,对及时发现和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为平台,传染病哨点医院监测为前哨,各级医疗机构肠道病和发热门诊为依托,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逐步扩大

商丘市自1978年实施免疫规划以来,预防接种覆盖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五苗”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均达95%以上,随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商丘市免疫规划疫苗种类有原来的“五苗”防7病增加到11种疫苗防12种传染病。同时全市所有乡镇实现了以乡为单位门诊化预防接种工作,所有适龄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改善了接种环境,保证了儿童免疫的及时性,减少了疫苗的浪费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

控制艾滋病的能力逐渐增强

根据艾滋病防控形势的需要,商丘市疾控中心配备艾滋病专业防治队伍,在全市疾控中心建立了5个艾滋病确认实验室、5个初筛中心实验室,在16个县级医疗机构建立初筛实验室。通过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工作督导,规范了HIV实验室的管理,提高了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全市的艾滋病控制能力和实验室诊断能力逐渐增强。

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斐然

商丘市的地方病主要有两类,即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碘缺乏病。自1998年以来,商丘市疾控中心技术人员深入基层,走遍全区每一个自然村,采集水样检验分析,入户走访群众,确诊每一个患者。终于摸清了商丘市地氟病、地方性碘缺乏病的区域分布、人群分布、流行强度以及饮用水的卫生学性状,为政府制定地方病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疟疾防治有序开展

商丘市是疟疾流行的老疫区,于1960年、1970年发生两次疟疾大流行,年发病率达2061.9/万和3204.2/万,经采取全民休治、全民预防服药和加强现症病人管理,1992年经省灭疟考核组验收,全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但2005年、2006年疫情有所反弹,根据疟疾流行强度区域分布,对各个县(市、区)疟疾病例实施了不同的疟疾休止期治疗,在疫情流行较重的永城市开展了全民预防性服药,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疟疾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

在每年的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商丘市就着手对手足口病流行形势及时进行预测,调整手足口病防控领导组织和应急队伍,对市县疾控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储备充足的消毒药械,完善实验室检测技术和能力,督导医疗单位和托幼机构落实预防和消毒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由于领导重视、防控科学、措施得力,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防控成效显著。

付出必有回报。近年来,商丘市疾控中心收获了一系列荣誉: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省青年文明号、省艾滋病防治先进集体、省传染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省免疫规划先进集体、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省慢性病防治先进集体、省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省饮用水监测工作先进集体、市卫生系统综合考核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篇7

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决于经济水平, 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组织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产生直接作用。所以, 财务管理是社会实体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日常运转也离不开有效的财务管理, 保证财务资金流动的科学性, 避免资金浪费或者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是促进机构发展的重要关键。但是,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属于非营利性机构的同时具备公益性的性质, 政府将其归属为一类事业单位职能。因此,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各地的财务核算有其自己的具体要求, 比如, 一些地方机构的财务核算是根据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开展的, 一些则直接采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执行收支两条线的模式。从整体上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核算体系还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主, 这是主要因为:首先,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职能以及相关管理程序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其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非营利性缩小了其收入来源的范围, 往往会导致财政拨款受限于预算, 控制成本工作十分重要。所以, 只有在严格控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 有效防范财政赤字问题, 才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进而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社会效益。

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制度不成熟

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性质和工作职能来看, 其运转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上级财政部门拨款、机构收入以及财政补助或其他收入。所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应根据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宗旨, 基于预测和决策的要求来协调资金的收支、分配以及成果之间的关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 疫苗这种生物制品所需要的资金总量机构占机构资金总量的一半以上。疫苗与一般药品不同的是, 其运输保管对冷链贮藏的要求很高, 所以只要在采购或使用过程中产生差错, 都会严重影响机构的正常运转。根据相关疫苗的管理条例, 疫苗分为一类和二类这两种类型, 其中一类疫苗的生产企业及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的采购合同的约定, 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疫苗, 不得向其他单位或个人供应, 属于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而二类疫苗是指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其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的疫苗。在疫苗种类越来越多的趋势下, 其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 一套成熟的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十分重要。

(二) 财务管理工作意识薄弱

疾病预防控制这种公益性机构作为由政府全额核拨的事业单位, 其会计核算和管理也具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 经营管理方式较陈旧, 仍实行收付实现制管理, 上级拨入和使用阶段管理范围之外的成本核算往往被忽视。这种财务管理意识薄弱且管理动力不足的现象, 会导致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措施的缺失, 不利于成本和绩效的统一管理。

(三) 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逐渐暴露编制不足, 人员少等弊端, 导致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现象。本文从疫苗管理这方面入手, 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一些单位购进疫苗的申报计划只由各相关科室负责, 或者是不进行申报就直接采购, 疫苗购进的申报、采购和保管通常只经一人之手, 购入后也存在不办理入库登记的问题;其次, 疫苗的出库仅由购货单位进行不正规的收支款项记录或登记簿记录, 其支付或货款结算的依据只能以疫苗管理部门公开的清单为主, 导致疫苗库存脱离财务管理。此外, 疫苗的有效期较短、使用量偏大, 所以购货的周期较短, 通常以月为单位进行购货。在这种情况下, 供、销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不够严谨甚至未签订合同, 导致价格的波动较大, 加上票据出具和款项结算的不及时, 容易形成相互拖欠的现象, 增加了疫苗管理的工作难度。最后, 成本核算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漏洞如下:成本核算工作不够精细, 缺乏整体性观念,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非流动资产管理的力度不够, 财务管理模式较为陈旧, 难以适应于当下高效运转决策的环境。

(四) 管理体制陈旧

由于一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体制没有及时进行创新, 其会计核算甚至还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那些已经采用计算机核算的单位, 也仅仅停留在数据录入的层面上, 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电算化系统。同时,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核算软件差异明显, 由此容易产生核算不统一以及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五) 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与其他企业相比,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具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而且信息化方面相对薄弱, 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团队结构不合理、业务知识掌握得不够、专业技术不高等等。此外, 一些财务管理人员无法端正工作态度, 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正确的会计方针政策。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完善会计核算方法

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会计核算应参照医院会计制度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问题上, 本文认为,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保障人民的健康, 应根据核算内容的特点选择核算制度。比如, 疫苗等部分核算应采用医院会计制度, 实行权责发生制。就疫苗核算来说, 首先, 应设置明细科目来完善存货会计科目;其次, 对于疫苗成本资金来源的记录, 应明细划分财政补助资金、非财政专项资金和其他资金等。而疫苗的发出顺序应由其有效期的长短决定。最后, 应进行定期盘点, 及时查明疫苗的盈、亏、废、损等情况的原因, 并按照相应的账务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学习内部控制规范, 财务管理要加强对自身的风险评估, 从预算收支业务、建设业务以及合同业务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同时要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 疫苗属于流动资产, 具有实效性以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因此, 财务管理部门应严格把握入库、调拨、发放等过程, 保证贮存运输的安全。实行集体联签制度来制约超额采购行为, 加强处理各项违规行为的力度。最后, 出于防范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带来的风险, 应设立预防接种风险管控基金。

(三) 统一财务核算管理软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软件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软件功能的好坏, 还应高度关注软件开发商的信誉高低, 确保开发商具备充足的实力。其次, 相同地区或区域应统一选择财务软件, 以便实现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模式,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和统计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四) 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致力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转变财务管理理念。财务人员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理念, 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 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财务管理方案, 不断优化财务管理队伍,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 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新的“财务规则”增加了有关财务监督的内容, 体现出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的重要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重视内部监督, 加强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积极配合相关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工作, 并严格落实监督部门的正确决策。

四、结语

总之,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强, 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 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 加强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制度, 以便于能更好地满足新体制下的财务管理需求, 进而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斌.浅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 2012.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篇8

关键词:局域网,用户认证,预共享密钥802.1X,WEB认证

近些年, 随着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在疾病控制领域的投入也逐年增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办公和业务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信息系统建设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基础办公条件的无线网络, 其安全问题理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管理。本文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南纬路) 无线网络用户认证管理系统的改造项目为例, 旨在提出适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路环境特点的无线网络用户认证机制。

1 内容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中国疾控中心 ( 南纬路) 于2013年开通了无线网络, 并利用无线管理系统进行用户认证, 使用SSID ( Service Set 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 为CDC - GUEST的基于共享密钥方式的认证方式〔1〕。

1. 2 研究方法通过现场调查、走访相关系统管理人员、专家访谈、历史故障数据分析等方法, 评价现有用户认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结合用户认证最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对现有用户认证系统提出优化改造方案。

2 结果

2. 1 现有用户认证系统问题分析因南纬路办公大楼位于市区地段, 且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广, 因此大楼无线网络很容易被周边商户破解共享密钥“蹭网”, 对网络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无线网络SSID仅有一个, 未将用户群进行分类, 所有用户共用一个SSID进行无线上网; 且目前无线网络是基于预共享秘钥的认证方式, 网络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在分析众多的网络攻击事件后, 发现绝大多数网络攻击并不是本地用户有意发出的, 而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种植木马或病毒造成的, 若是部分网络用户不能够及时的更新系统补丁和升级病毒库, 则每一个网络用户均有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受害者〔2〕。

2. 2 系统改造总体方案首先, 开启楼层无线网络交换机的802. 1X和WEB认证。无论是基于软件还是硬件, 如需最终控制到端口, 则应采用802. 1X技术。据统计, 目前国内高校中超过700 所高校采用了802. 1X技术进行准入认证, 很大程度上是缘于这种技术可以很好地做到“入网即认证”, 在用户接入的入口, 进行精细的控制。这样做可以将访问授权范围下移至网络的最边缘, 拒绝所有未经授权的流量。

其次, 调整无线网络的认证方式, 区分不同用户群的认证方式。中国疾控中心内部员工采用802. 1X或WEB认证, 访客用户采用二维码授权认证。二维码访客认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授权二维码认证方式, 一种是非授权二维码认证方式。授权二维码模式, 即给某些本地用户下放开通临时账号的权限, 这些用户即担保人, 赋予担保人相应的开通临时账号的级别, 临时账号可以从生效期、开通数量、上网时长等方面进行限定, 担保人开通二维码后提供给访客使用。此模式非常适合小型会议、工程项目人员、小型培训等场景。而非授权二维码模式是指管理员用公共账号创建一个二维码, 将该二维码提供给访客, 访客只需扫描该二维码即可上网。

无论何种局域网网络, 只有从终端入手才可以解决内部网络安全性问题。网络准入的核心问题就是从网络接入客户端的安全控制开始, 使用认证服务器, 安全策略服务器和网络设备, 以及第三方的软件系统, 综合完成接入客户端的强制认证和安全性检查, 以保证网络安全。拟通过此次调整, 解决无线网络共享密钥等带来的其他安全和管理风险。

2. 3 方案设计与实施无线网络使用两个SSID, 如表1 所示。

其中CDC - STAFF用于内部办公人员有上网账号的使用; CDC - GUEST是用于访客用户连接, 需由内部员工或服务员采用智能终端二维码扫描授权上网。

2. 3. 1WEB / MACBy Pass无感知认证在原有的WEB认证方案中, 用户普遍反映移动终端下使用WEB认证体验差, 用户行为是经常利用零散时间使用手机上网, 但每次都需要重新连接SSID, 打开浏览器,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操作步骤多, 而且掉线了还不能够自动登录。

Mac By Pass可以很好解决上述问题, 采用终端的MAC地址做radius认证, 只要在SAM服务器内记录该终端的MAC地址, 该终端即可接入网络, 这样WEB认证用户即可在首次WEB认证后就可以无感知接入网络, 不需要再次进行WEB认证的配置。

客户端配置, 此处以Win7 为例: 第一步: 选择无线网络SSID信号CDC - STAFF, 并点击链接; 第二步: 打开IE浏览器, 随意访问任一网址, 如www. baidu. com, AC将强推弹出WEB认证界面, 输入用户名密码, 点击登录; WEB认证成功后, 界面显示如图1。

当用户第一次WEB认证后, 用户下线。第二次系统检测到移动终端进入到CDC - STAFF的Wi Fi信号区时, 将自动连接到该SSID, AC通过MAC地址认证直接发送报文到SMP, SMP由于记录了该用户首次WEB认证的MAC地址, 发送ACCETP报文给AC, AC记录用户认证成功, 不再推送WEB界面给用户。用户无需任何操作, 即可上网, 故称为“客户端Mac By Pass无感知认证”。

2. 3. 2访客二维码认证二维码授权模式方案是指给单位内部员工下放开通临时账号的权限, 这些用户即担保人, 担保人被赋予相应的开通临时账号的级别, 临时账号会从生效期、开通数量、上网时长等方面进行了限定。担保人开通二维码后提供给访客使用, 安全、便捷。

访客二维码认证步骤如下: 第一步: 访客使用无线网络终端 ( 例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 本案例以笔记本电脑/Win7 系统进行测试) 连接访客对应的无线SSID: CDC - GUEST, 访客终端关联成功以后, 访客打开浏览器输入任意域名, 终端界面将显示二维码认证界面; 第二步: 内部员工使用已认证手机终端为访客进行二维码扫描, 扫描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内部员工使用手机上安装的二维码扫描软件, 扫描后手机终端显示一个访问链接, 内部员工需要点击该链接才可以完成对访客的授权, 授权成功后内部员工手机终端上显示“访客用户使用二维码认证成功”; 部分扫描软件扫描后自动连接通过二维码解析出的链接, 此时减少了内部员工点击访问链接的步骤, 内部员工扫描后直接显示“访客使用二维码认证成功”, 如图2 所示。访客终端将显示授权成功, 此时访客已经成功接入网络。

3 讨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制度、设备、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3〕, 必须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安全技术必须结合安全措施, 而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 且国家疾控信息系统已纳入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项目当中, 因此信息安全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显得更加重要。

通过此次对无线网络认证机制的调整, 实现了疾控中心网络的边界准入认证, 保证了内网安全, 并解决无线网络共享密钥等带来的其他安全和管理风险。认证系统改造是出于整网安全性兼顾用户使用体验而设计的, 为每位用户授权一个账号访问网络, 通过账号与人对应关系建立实名制, 保证全网的安全; 同时构筑统一的、端到端的无线网络环境, 将有效保证应用、保护投资、降低部署的复杂性、减少管理维护工作量, 从而降低总体拥有成本〔4〕。本研究为复杂网络环境认证管理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更加有效地保障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局域网用户的上网安全。

参考文献

[1]曹炳健.利用多SSID的组网方式实现WIFI网络共建[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20:121-122.

[2]孙刚凝.基于EAD的校园网准入/准出统一认证方案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7:29-30.

[3]谢振坛.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维护[J].计算机开发与应用, 2013, 26 (6) :11-12.

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式探索 篇9

随着社会发展和疾控工作内涵的延伸, 社会对疾控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江东区对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已经实施项目管理和考核, 社区公共卫生工作范围有所扩大, 同时要求进一步提高。江东区当前疾控工作模式为: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各负责某 (几) 项工作, 并定期到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此项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但由于指导单位较多, 指导时间有限, 导致指导工作难以深入, 部分指导工作不能完全到位。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考核情况与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没有直接联系, 疾控中心人员指导责任心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 由于目前区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紧张, 专业技术人员少, 多项业务工作仅由个别人员负责, 在遇到重大疫情或其他紧急任务时, 人员安排时常捉襟见肘。

为从根本改变这些弊端, 有机整合全区疾病控制力量, 加强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的指导, 真正实现疾控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 同时通过指导全面工作促进指导员知识面的增加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逐步培养全科疾病控制医师。2008年江东区疾控中心对社区疾控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推出了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制度。

2 制度主要内容

2.1 挑选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下沉社区

从疾控中心责任公共卫生医师中选拔7名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员作为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 各负责一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工作的全面指导任务。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每周确保至少1天 (周一至周四之间) , 到所负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疾病控制工作的指导, 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一起开展社区公共卫生工作, 通过参与具体业务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在下沉工作中主要承担职责有:⑴掌握社区疾病控制工作基本要求和规范, 组织和带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 落实疾控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规范;⑵协调和处理社区疾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必要时联系区疾控中心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指导;⑶针对性地制订社区疾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并组织实施;⑷与各级疾控中心业务部门和社区主管部门沟通, 保证计划任务顺利完成;⑸参与社区对重大疾病的现场调查处理, 并对处理结果进行质量控制;⑹及时向疾控中心及社区主管部门反馈工作进度和工作重点;⑺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责任医师团队疾病控制工作的考核管理。

2.2 明确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在疾控中心的职能定位

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除负责所联系的街道社区疾病控制工作的指导外, 还需同以往工作一样负责疾控中心层面上某 (几) 项业务工作。主要职责:⑴参加上级有关工作会议, 在周五下午集中向其他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传达有关最新工作要求, 并明确各相关业务指导要求和指导重点;⑵汇总相关数据, 及时上报有关报表;⑶就该项工作制作统一格式的指导记录表, 在其他指导员就该项工作指导时出现困难时协助进行业务指导;⑷负责疾控中心层面对该项业务的考核管理。

2.3 设立社区疾病控制工作办公室 (社区疾控办)

社区疾控办包括中心与社区相关科室 (传染病防制科、慢性病防制科、健康教育科) 所有工作人员。社区疾控办主任负责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的管理考核, 明确各相关业务工作指导要求和重点;组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工作考核, 定期组织召开 (周五下午) 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会议 (交流有关情况, 传达最新业务要求, 开展技术培训、明确下周指导重点等) 。社区疾控办各主任同时按职能分工对社区疾病控制某几项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2.4 制度实施的保障措施

疾控中心对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给予后勤物资保障, 同时在指导员正常完成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发放一定工作津贴。给业务指导员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物资和经济保障。疾控中心领导每人负责两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 每月对所联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1次以上的走访, 了解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的工作情况, 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定期召开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座谈会, 就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交流反馈。对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在业务培训、学历教育、中层干部选用等方面给予一定优先考虑。

对社区疾病控制业务指导员工作年底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情况决定指导员年底奖金发放情况;考核情况由三项内容决定: (1) 指导员所负责的疾控中心某 (几) 项业务的考核情况; (2) 负责指导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项目考核情况; (3) 指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资料情况。以考核来督促和评价业务指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 保证社区疾控业务指导的质量。

3 目前制度实施情况

在指导员制度启动前, 各工作项目负责人分别就自己负责的项目制定了统一格式的指导记录表。在下沉社区前, 各指导员就社区疾控相关工作项目接受了封闭式全面培训, 各指导员既做学员又做老师, 互相进行学习和授课。各工作项目负责人分别就自己负责的工作项目的基本知识、工作要求、指导要点进行了授课、解读。指导员每次下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并指导均做好工作日志, 每周五社区疾控办召集各指导员进行会议交流, 反馈指导情况、基层问题和意见, 同时布置下一步指导重点。

4 绩效评估

舍养鸡疾病预防与环境控制 篇10

1 舍内适宜的温度

鸡舍内温度适宜与否直接影响鸡的健康生长和饲料利用率。温度过高,鸡采食减少,饮水量过多,生长缓慢;温度过低,育雏鸡卵黄吸收不良,易引起雏鸡消化不良等疾病,且增加饲料消耗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饲料报酬,降低养鸡的经济效益。

1.1 育雏阶段

此阶段以保温为主,目前育雏一般都采用高温育雏,其好处是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且也符合雏鸡生理需求。一般育雏第1周温度33~35 ℃之间(蛋鸡前3天温度不低于35 ℃),以后每周降2 ℃,到第5周保持在22 ℃左右。生产中除了参考温度表外,更重要的是仔细观察雏鸡在育雏舍内的分布状态,分散是否均匀,是否有张口喘气或尖叫等现象,根据鸡群表现,灵活调节温度,保证鸡群健康生长。

1.2 育成阶段

成鸡所需适宜温度为18~23 ℃,若温度超过26 ℃,鸡群即可表现为轻微的张口喘气,饮水增多,采食下降,产蛋量下降,有的鸡甚至中暑死亡。在高温季节,为防止鸡群产蛋下降或发生中暑,可以采用加强通风、湿帘降温、供足清凉卫生的饮水、带鸡消毒等方法对鸡群降温。若温度低于18 ℃,正常产蛋的鸡群产蛋量会有所下降,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通过提高饲料营养,或增加采食量,舍内生火炉提高舍温等方法来解决。

2 舍内适宜湿度

鸡舍内的湿度对环境卫生影响较大,因此应时刻注意鸡舍内相对湿度的变化,防止湿度过低或过高对鸡群带来的不利影响。

2.1 育雏阶段鸡舍相对湿度一般60%~65%,育成阶段鸡舍相对湿度最好不超过70%为宜。鸡舍湿度过低,育雏前期易使雏鸡脱水,降低育雏鸡品质,影响育雏成活率。湿度过低,舍内的空气干燥,灰尘增多,鸡吸入气管内易造成异物性气管炎,吸入肺脏造成异物性肺炎,甚至引发呼吸性大肠杆菌病。在这种情况下,应对鸡舍洒水或带鸡喷雾消毒以增加湿度。

2.2 鸡舍湿度过高,温暖潮湿,利于细菌、病毒等有害病原微生物滋生,表现为:(1)垫料潮湿度增大,易发生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球虫病及坏死性肠炎等消化道疾病。(2)鸡舍内氨气、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增加,刺激上呼吸道黏膜引发呼吸道疾病。(3)料肉比增高,生长速度缓慢。高温高湿鸡群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多,生长速度减慢;低温高湿鸡群采食量增加,体内消耗增加,生长速度缓慢。(4)鸡烦躁不安,易引发鸡群啄癖现象发生。

2.3 造成鸡舍湿度过大的原因:(1)鸡群有消化道疾病,发生拉稀。(2)饮水系统管理不善,发生漏水。(3)鸡舍地面处理不善,夏季梅雨季节地面返水严重。

2.4 防止措施:(1)根据生产情况,仔细观察临床变化,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鸡群进行投药。梅雨季节鸡舍湿度较大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防止大肠杆菌病(如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等)和球虫病的药物,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在治疗球虫病的同时一定要投服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防止坏死性肠炎的发生。(2)加强饮水管理,防止漏水,每天刷拭饮水器至少1次,保证饮水清洁卫生。(3)加强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排除多余水分。

3 加强通风换气

通风换气是指排除舍内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一氧化碳)和粉尘等,换进外界新鲜空气的过程。持续、高浓度的有害气体可导致鸡贫血,体质变弱,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下降,且特别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和腹水症,降低产蛋率或给肉鸡生产带来重大损失。通风可排除舍内有害气体,换进新鲜空气,排除舍内多余水分,降低舍内温度。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2种,目前规模化鸡场多采用机械通风,以负压通风为主。舍内鸡通风换气:1~3周龄育雏阶段,以保温为主,适当通风换气;4周龄至育成阶段,以通风换气为主,保持适宜的温度。

4 光照管理

光照是影响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鸡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决定性作用,影响鸡的性成熟、排卵与产蛋等。

在肉鸡生产中,肉鸡需要光照主要是为了延长采食时间,促进生长,光线不可过强,只要鸡能走动并吃到饲料和饮水即可。在蛋鸡生产中,育雏和育成阶段鸡正处于生长时期,此时光照应促进鸡健康成长,但要防止母雏过早达到性成熟。此阶段光照时间宜短,不宜逐渐延长,光照强度易弱。产蛋期为使母鸡适时开产并达到产蛋高峰,充分发挥其产蛋潜能,因此光照时间不宜逐渐缩短,光照强度不可减弱。但光照强度太强,鸡发生啄肛、脱肛、产双黄蛋增多等。

5 保证鸡舍环境的清洁卫生

5.1 定期及时清除鸡舍内粪便和杂物,减少有害病原微生物的存留,减少灰尘和氨气等有害物质的产生。

上一篇:独立的文人下一篇:绩效考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