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2024-07-08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精选十篇)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篇1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导向,STS教学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 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但是, 由于物理学比较抽象, 概念多且难易理解, 因此, 一些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甚至厌学的情绪, 为此, 笔者根据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 对关于其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时大幅度减少, 对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自习放开, 教师对学生的约束作用降低,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变得更加重要; (3) 高考考查方式更加灵活, 能力要求更加全面, 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接受式学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4) 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部分教师无法适应; (5) 教材结构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 脱离实际、脱离社会,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厌学; (6) 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科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过于抽象, 缺乏针对性和导向性。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

1. 问题导向式教学

(1) 基本模式:教学以问题为核心展开, 教师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协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总结点评来完成教学。法国教育家卢梭对提问教学做了如下阐述:你提出他能理解的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们知道的东西, 不是由于你的告诉, 而是由于他们的理解; (2) 基本特点:以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开端;以问题贯穿学习活动的过程;以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归宿;使学习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

2. 探究式教学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是体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方式,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进而提升思维品质, 学会自主学习。对“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 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新课程, 不追求过程的完整性, 但要提高效率。

3. 实施STS教学

所谓STS, 通常指英文的“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即“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简写。STS内容在理科教学中被强调的教育目标:对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科学态度的培养;对于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对于科学观的培养;对于科学与技术之差别的认识;对于科学 (主要是技术) 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对于科学技术内容之具体应用的认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 以及科学 (主要是技术) 的环境影响的认识;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 加深对科学之本质的理解;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在理解科学技术之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决策之能力的培养。按照STS教育的要求,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独立自主思考与活动的空间, 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了个人、小组、班级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再现生活情景, “体验”科技应用,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1)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物理教学的一大亮点——针对中国学生学习的弱点; (2) 教材在课堂学习、作业、各类实验中都作了体现; (3)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 (4) 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 (5) 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认识, 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6) 不同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三、结束语

总之, 物理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蕴含着许多新的教育理念, 对每一位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自己不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而且也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探究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赵凯华.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陈清梅.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3.20~21.

[4]陈清梅.物理教学中主要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研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6 (7) :2~4.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篇2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 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 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 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 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人教版;实验教学;趣味实验;学生实验

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物理的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发探求欲望有着重要意义。纵观高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现状,我们发现“程式化实验”“试题实验”挫伤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迟迟难以提升。

一、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重视结论、轻视过程,重视知识、轻视方法,重视机械训练、轻视实际体验”等问题。“程式化实验”与“试题实验”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实验,所谓“程式化实验”,即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给出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以获取教材和教师所要求得到的实验结果;所谓“试题实验”,即学生以“笔”代“手”,在大量的实验试题中“做实验”。这些实验美其名曰让学生动手,实际上以单纯的机械化操作为主,学生陷于应试教育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实验教学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二、如何解决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变机械实验为趣味实验

“程式化实验”与“试题实验”之所以让学生深感疲倦、无力应付,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内容的枯燥、操作的机械化,导致实验兴趣难以激发,学生不愿参与到实验中。在设计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所给的内容开展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设计蕴含趣味性的实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实验原理,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铁球碰鼻”的趣味实验:用绳子将大铁球悬挂在教室的天花板上,一位学生将铁球拉离平衡位置,让铁球刚好碰到自己的鼻子,然后释放铁球,在铁球摆过去之前该同学不能移动。当学生看见铁球即将碰到鼻子时又荡回去之后,一定印象深刻,惊叫连连。通过“铁球碰鼻”这样惊险有趣的实验,机械能守恒定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感慨惊叹之余,不知不觉就将注意力都集中到本次课所学的知识上来。

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设计趣味实验不仅是为了丰富实验内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动机,在轻松愉快的实验过程中渗透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教学活动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整体,新课程教学一直在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无论是“程式化实验”还是“试题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都常常被忽视,教师成了实验的主角。我们不否认教师对于学生实验活动的指导意义,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是实验活动得以成功的内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在开展实验活动时,在不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应被充分调动起来。

以“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为例,鉴于该实验难度不大,学生容易完成,因此,组织实验时教师应尽量避免演示实验,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理表面滑动时,决定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教师在实验中可为学生提供两个思路: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是否有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选择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钩码等器材展开实验设计,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高中生的学习个性和创新能力较强,小学、初中阶段的“灌输式”教学明显背离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旨在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避免“程式化实验”“机械化实验”现象的出现。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学会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动了获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

3.变教师评价为师生互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准备实验、自主实验和点评实验这三个环节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参与到实验环节中,渗透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验教研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教学评价对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质量没有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教学评价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活动对于发现实验问题、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在组织实验活动之后,教师经常过于匆忙地开展甚至是疏忽了对学生实验成果的评价。一场实验兴高采烈、有模有样地展开,最后却落了个草草收场的结尾,评价与总结的缺失导致学生频频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实验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在下次实验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犯。

在组织实验活动之后,教师应根据本次实验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点评,对于实验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普遍错误要重点纠正。在合作探究实验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点评,让学生在指出他人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以往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一句对错就给学生的实验过程定了性,将学生引入评价体系,有助于转变评价主体单一的不利局面,优化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在开展高中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随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导教学、情境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物理教师也要关注教研改革领域出现的这些新的面孔,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一步一个脚印,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晓鸣.刍议中学物理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J].江苏(数理化课堂),2011.

[2]孔九生.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A].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集[C],2005.

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篇4

预习作为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的预习不仅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 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因此, 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预习, 建立“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进而促进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 设置问题, 让学生通过问题进行预习

预习是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前奏, 也是高效课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物理教师可以列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预习, 这样就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这一节课之前, 物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知识相关联的问题: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哪些;2.接触并有相对运动物体的时候, 为什么可能就会没有摩擦力呢;3.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式中的正压力怎样才能有效地理解呢;4.物体的正压力一定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 等。通过设置这些问题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思考, 他们也会把这些问题的相关内容当做重点来对待, 这样就减小了听课的难度, 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 有效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例如, 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 学生对科学家比较感兴趣, 如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牛顿等, 在预习的时候, 学生可以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来拓宽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比起教师在课堂上一一讲述的效果要好得多。有效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集中注意力,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能得到提升。

二、重视基础教学——“概念”

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概念与定律。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概念教学, 这是实施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是与其他概念相联系的, 概念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概念学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物理领域的奥妙, 因此, 如果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效率, 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概念知识的讲解。

(一) 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 及时有效地复习旧知识, 能够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 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例如, 在教学“电势的概念”前, 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复习“场强”概念的引入过程。在电场中的某一点, 随着检验电荷电量的增大所受的电场力呈正比增大, 但是电场力与电量的比值是确定不变的, 这就是该点的“场强”。这样, 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导入到“电势”概念。物理教学中, 通过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来导入新课, 在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快速有效地导入到新知识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接受新概念的内涵, 他们学习起来也会简单一些, 也能促进高效课堂的建立。

(二) 通过实验演示, 形成概念, 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在概念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激情, 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 在教学“力的分解”这一概念时, 物理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用一根细线做吊秤砣的实验, 这个简单的小实验不仅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还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力的分解”概念有了较为透彻的认识。

三、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巧妙地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 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一)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例如, 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作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 并得出相应的结论:1.对利用直尺、停表等记录物体下落时的高度和所用的时间进行探究;2.利用单摆进行知识探究;3.利用滴水法探究等。通过多个实验来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 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 通过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实验, 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科技小发明或者小制作, 通过这些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可以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可乐瓶子制作“水火箭”;利用凸透镜原理来制作天文望远镜;根据电动机原理来制作小电扇等。学生在操作这些小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还能够培养创新能力, 明白学好物理知识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 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合理安排物理教学内容, 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与信心, 真正地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理念落到实处, 这样,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才可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邱韵如.速度与速率的定义在物理教学上所造成的迷思[J].物理与工程, 2011 (2) .

[2]郭莉容.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 2012 (1) .

[3]张越, 徐在新, 赵志敏, 沙龙, 李.上海高中物理新教材:推陈出新突出探究注重应用[J].现代教学, 2005 (3) .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篇5

结题报告

一. 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省将实行课程改革,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这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新知的学习情境。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

旧教材大多直接呈现物理规律,几乎没给学生发现的机会,而新课程课标教材则更注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课标教材,标题《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探究空间:“依托碰撞探究谁是不变量”。大纲教材标题《动量守恒定律》,标题直接说明动量守恒,探究空间:“是谁,在哪个过程中动量守恒,以及动量在什么情况下守恒”。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上来看,新教材更适合用探究式教学。附件2(新课程培训心得)

二. 课题界定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的创造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附件1:(问题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方法,形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

1.教师方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的目的。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与学生要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我们希望通过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胜任对学生预习问题的有效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问题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本次实践还是群体协作的结果,我们通过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将收集到的学生问题集体享用,对这些疑难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更是提高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我们希望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践为载体推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2.学生方面:自发的积极的投入到问题情境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的。我们设想通过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主动合作等内涵发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对原有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其次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改变被动的课堂教学现状。

四.课题理论依据

1.布鲁纳认知主义理论

问题情境是指有助于探索形成和提出问题的一切环境要素的总和,科学发现的关键环节是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发现型教学策略的关键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认知主义者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探索一样,“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合或转换,使人获得新的领悟而已”,因而都是发现过程,基于这种认识,新课程积极倡导发现式教学,把学生当作发现的主体。显然,发现型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能力。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强大的诱惑力,同时也存在极大的挑战。科学家的发现毕竟与学生的发现不同,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探知问题的关键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进行的。恰当的学习情境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3.心理学依据

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必要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问题的创设和解决”,力图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课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等。六.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马永毅

负责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素材提供及整理,优秀课反思归纳,参加课题培训会议,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结题报告撰写等。

课题组成员:郭术红,王丽玲(中期论证报告撰写,新课程理念与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张玉欢,赵闯,李春亚(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原则)

孟晓,高曙(优秀课反思归纳,文件资料排版打印)于盼,王晓辉(素材提供及整理)

七.课题主要内容

Ⅰ.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以教学需要而创设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设计情境

成功的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更多的问题,有更多的思维时间和反馈机会,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思维;同样,有些青年教师也在课堂上有很多的问题问学生,但却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这就说明课堂问题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2.以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它能使学习者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能使学习者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之间做出联想,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结构。要利用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就要求在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创设问题。通过有序的问题深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既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又能启发学生不断的从自己的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要注重交互性,注重论辩在课堂交流中的作用

问题该怎么问,这就要考虑问的方法,若教者老问:“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齐声回答,看上去学生积极参与,老师认真启发,实质上是追求表面热闹,而没有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这是不可取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论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强调教学过程和探索性,变学生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为自我探索、积极建构知识。如果我们只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判断性的问题,而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问题的创设和解决中来,这样课堂也就失去了该有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要在学生建构知识时,扮演好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的角色,让课堂教学围绕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展开,在这样的交流中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机协作机制。因此问题的创设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必须符合民主化原则,问题创设要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使问题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

4、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情趣性和生活性。

有关学习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学习中的问题”,另一类是“学习者的问题”,两类问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相互依存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既要从解决学生在学习教材中发现或发掘出来的问题,又要从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三个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问题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对问题的处理过于理想化,模型化,诸如“看成质点的小球,轻杆,光滑水平面”等理想模型的设置使物理教学与生活脱节。而当前,物理知识的应用早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许多内容和客观实际与物理知识有着直接联系。为了把枯燥的物理符号和公式堆积变成丰富多彩的物理大餐,就要求把物理问题与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弥补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使物理教学充满情趣。

5.问题情境的设置应有层次感,应逐层深入的原则

由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问题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问题情境设置时应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渐进的问题系列,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架”,但同时也应注意,所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当不是给学生以明显解决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要避免所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他们在进行一项毫无希望的活动,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以社会科技为背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解决问题的兴趣。

6.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原则 当我们把空洞的、死板的物理规律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物理情境体现出来时,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充满新奇感的气氛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讲《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火烧布鲁诺,从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之中,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再如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些物理现象(演示实验),做一些物理实验(学生实验),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7.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情趣、协调的教与学的气氛原则

8.灵活应用各种教法的原则

要把各种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恰当地用于这一物理学习模式的有关教学环节之中。良好的教法,旨在激起良好的学法,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9.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物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去。

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中。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就要更进一步提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中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也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物理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发现,通于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不同角度

1.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景

物理源于生活,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或者他们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展示了两个实验:在不同高度平抛两个粉笔头,高一些的初速度小一些,低一些的初速度大一些,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先落地。《曲线运动》中学生分组实验,运动的小球在磁铁的吸引下发生偏转等平时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除了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养成平时要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2.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我们每

时每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和物理现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例如在机械波教学中先放视频北京奥运会铜梁龙舞,而后提出相应问题。比如,在《电阻的测量》一节中的导入,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机三元色(红,绿,蓝)的控制电路图,其中有不同阻值的电阻各司其职,从而确保电视机荧屏上出现真彩色,如果某电阻坏了或阻值变化了,电视机会出现泛红,泛绿,泛黄的故障,由此可见精确测量电阻的阻值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电阻的测量.这样一下子便激起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和热情.

再如:讲《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一课时正值我国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让国人为之雀跃,可先用多媒体展示神州五号飞船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实况,铺陈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开始“导”,飞船的运动速度有何特点?学生答“V大小不变,方向一直变。”问:“有无加速度,飞船受力有何特点?”从而激发兴趣,导入本节要点。

3.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景

高中生在学习物理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景。4.复习旧知识,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设置问题情景,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时,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确定感应电流的大小,但电流的方向呢?部分学生会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回答:根据右手定则可确定电流方向。勤于思考的学生马上会反问:若导体与磁场间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感应电流的方向又该怎样确定?

5.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景。

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成为解题的机器,教师出示一题,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题。我们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模式,教师出示的是一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

6.再现物理学史,设置问题情景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中这样导入:“千百年来对天体运动观测,没有发现宇宙运动有减少的迹象。在16、17世纪的哲学家认为,宇宙间运动的总量是是守恒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提出质量和速率乘积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研究碰撞问题时发现:按笛卡儿的定义,两个物体运动的总量在碰撞前后不一定守恒。”新教材标题为《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何会想到碰撞中存在着不变量呢?原来是哲学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在这一段短短的物理学史中却包括了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不妨就从这段物理学史开始今天的探究。

7.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实验 如:讲《电压表电流表》一节,当讨论完如何用表头改装不同量程电压表后,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路,来验证新改装的电压表是否准确,给出器材:“标准电压表一只,滑动变阻器一个,学生电源一个,电键导线若干,及刚被改装好的电压表。”谁设计好了,请画于黑板与大家共享。有四位同学设计了不同方案,首先设计者发言,接着同学共同讨论寻找利弊(教师应重视此环节)。此种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为研究性学习的两个目标),还为课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此种教学方法应倡导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的创设有无数种,即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正确理解物理情境的真谛,努力创设适合物理教学的物理情境,通过趣意横生的物理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分析物理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出知识能力、功底深厚的人才。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7年1月左右,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组成员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从不同班级对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真实想法,并尝试在不同班级探索问题情境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学生学物理很困惑,感觉很难,课也能听懂,但一做题就感觉很难无从入手。有时很长时间也作不了几道题,也下了工夫就是没效果等。基于以上认识,在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的设想,从2006年开始分别在高一张玉欢、赵闯、郭术红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高二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老师的六个教学班中探索和试行。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左右,课题组成员关于问题情景教学的教学随笔,优秀课教案,积累教师的点滴经验。期间马永毅、于盼、孟晓三位教师进行了,高三试题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研究手段,试题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连续性及逻辑性及层层深入的讨论,学生考试后对试题反思的调研,经将近一年的探索研究感觉收获颇丰,再次对学生座谈,大部分学生感觉入门了,遇到物理问题知道怎样去分析了。同年马永毅、张玉欢、赵闯、郭术红四位教师还对新授课里,规律探究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要使学生探究更有效,教师的作用就要使学生始终明确探究的目标,所有的问题情境都应围绕探究的目标来创设。还发现这种课型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非常恰当合理,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否则极容易拖堂。经问卷调查,90%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究式的教学非常感兴趣,马永毅老师的石家庄市青年教师观摩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第三阶段:2008年3月—2009年初,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物理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并撰写心得体会,共同探索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组各成员广泛搜集整理优秀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视频,图片,文本,物理学史,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素材)。同时安排课题组部分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几节现场课,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张玉欢老师的一节《测重力加速度》着重研究学生用不同器材设计实验中情境的创设,郭术红老师授课《光的折射》着重研究在数据处理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高曙老师一节《探究安培力的方向》则着重研究总结规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马永毅老师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则着重研究物理学史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创设,课后课题组成员召开了授课后的经验交流会,会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感觉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试探性教学收获颇丰,相约会写出经验交流的文章。

第四阶段:2009年初—至今,课题组成员对个案进行总结归纳出问题情境教学遵从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角度。对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实验的六个教学班的成绩进行跟踪调查,该六个教学班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部分学生进行调研,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该课题研究已接近尾声,但对问题情境教学的研究只是初步的。

九.课题研究成果

1.《高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研究》课题,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量、反复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教学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问题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使物理课堂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参与课题的教师普遍对课堂中的问题情境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问题情境教学的一般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角度能较为熟练的应用,对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好了准备。

3.部分个案分析及教学随笔已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 《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已发表于《中学物理》2009年第8期

《自制牛顿第二定律探究仪》已发表于《物理教师》2010年第4期

《电压表电流表改装》等创设问题情境的连续在K12教学网上获一等奖

个案素材中有石家庄录像课一等奖,石家庄市评优课一等奖,河北省评优课一等奖,全国经验交流发言稿等。4.研究结论

问题情境教学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问题情境教学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更新观念,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同时它还促进了教师个体以及教研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十.课题反思及建议:问题情境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在素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到: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科学的前沿和最新科技成果;二是要有利于开拓视野,启迪思维,知识的纵深可适当小些,面可以很广。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物理问题.这些新情境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使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均富有探索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兴味盎然,富有激情;三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

十一.参考书目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编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著,1996年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皮连生等译,华师大出版社,1999年)

《中学科学教育》陈志伟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十二.附件

附件1: 问题教学理论 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培养创造能力。

问题的功能

(1)“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先人之见的影响,因为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

能力。”思维还常会陷入滞涩与休眠状态。“问题”的出现,往往造成某种不确定性,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

(2)“问题”促使思维进入“后反省状态”

当一个人碰到令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他就会受到刺激,去进行反省性探究。因此,思维是

从一种怀疑或混淆的“前反省状态”,进入一种满意或以对先前让自己感到怀疑和困惑的情景的控制为特征的“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换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将使学生深受鼓励,同时领略“一种顶峰体验”。这种体验常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和长期忍受疑惑的困扰而感受尤其强烈。贝尔纳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说明:“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4)“问题”可促使“顿悟”的产生 精神高度集中地考虑一个问题,有时可能造成思路的堵塞或误入歧途。而一旦松弛下来,倒可能产生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其实,没有对“问题”的魂牵梦绕、锲而不舍的探究,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也就不可能有“蓦然回着”时的惊喜。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反思。

附件2:

一、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标教材培训心得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而且以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升华和发展了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把科学过程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引入物理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不能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离开了引向结果的过程,而只追求赤裸裸的结果,就等于没有结果。

例如,在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去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培养目标看来,牛顿第一定律则包含着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牛顿以新的视角看待引力,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天上与人间遵从同样的力学。所以,它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今天,物理教学不应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注重过程同时也注重结果

A

B

新课标教材不追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努力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如:开普勒三定律中半长轴三次方与行星周期平方成正比,完全可以拿出第谷所观测到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寻找出物理规律。

例:“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传统的教学过程: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沿圆周切线飞出的事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

△改进的教学过程: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水平桌面上有一曲线轨道,它是由几段稍短的轨道组合而成的。钢珠由轨道的一端滚入,在轨道的束缚下按轨道的形状做曲线运动。在轨道的出口A 处放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珠离开轨道后在白纸上留下一条运动的痕迹,它记录了钢珠在A 点的运动方向。取去一段短轨道,钢珠的轨道出口改在图中B 处,在B 处放一张白纸,记录钢珠在轨道B 点的运动方向。还可以继续取其它位置作为轨道出口进行相同的实验。

分析钢珠运动轨迹跟曲线的关系。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某节《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观摩课片断:

把两个小球同时从两个圆弧槽上相同高度滚下,同时从圆弧下端水平离开圆弧,一个作平抛运动,另一个在它的正下方水平轨道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两球恰好在水平轨道上相碰。由此可知: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事先怎么知道它们会在水平轨道上相碰?

改进的《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方案:平抛运动的速度越大,水平位移越大,是不是平抛的速度越大,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从同一高度以不同速度水平抛出两个物体,发现同时落地,把速度较小的物体改为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和平抛物体同时落地,说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设法描绘出某一平抛运动的轨迹,根据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由运动轨迹分析平抛运动物体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

三、倡导自主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包括教科书在内的教学资源之间互相交流、启发和补充的过程。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多种教学资源的直接联系,丰富和发展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为实现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必须是多样化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就是可以采用的一种。许多内容都可以这样处理。在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近或相似的过程,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树立科学精神。由此可见,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题旧教材中是《动量守恒定律》为动量一章中的第三节,课改教材中是《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为动量一章的开篇。从新旧教材的比较来看,旧教材更注重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接受和理解,而新教材更注重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探索。

对于高中物理科学探究课的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样几个环节,如果想在45分钟的课堂中将每个环节都展现的非常充分是不现实的,只能突出其中的一两个环节。

本节的教学示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这样重要的动量守恒定律物理学史上一定有探究发现动量守恒定律的记载,果然首先是哲学家提出问题,而后许多物理学家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论证。以上述物理学史导入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验证动量守恒的实验方法很多,当然此时最好选择常用的且经适当改进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实验,因此给出实验器材:两个小车(质量已标于车上), 砝码一盒(每个50g), 橡皮泥一块(7.5g), 轨道一个, 电火花计时器一个, 纸带仅一条, 刻度尺一把(自备)。利用纸带仅一条如何测四个速度?及橡皮泥的作用?这样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想到一动碰一静碰后一起运动的具体碰撞,由此进一步设计出实验原理,还可用气垫导轨来设计实验一是器材不足,二是不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气泵嗡嗡响,给人感觉课堂非常混乱。

【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学生实验数据,用EXCEL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学生会非常积极,有种竞争的意味。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快捷方便,又能在短时间内多取几组数据探寻规律,一举多得。

【分析与论证——评估】利用物理学史,评价物理学家的贡献,此项在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自然可引起学生的共鸣,笛卡儿虽然猜错了,但值得敬佩因为他已极接近正确的猜想,牛顿说站在别人肩上获得成功是实事求是。

授课重点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及【交流与合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两个环节才使得本节课在45分钟内完成。

四、从“书本是科学的世界”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这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从常识走向科学。费恩曼曾讲过一个笑话: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还没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60英里呢?这真是天大的笑话!”“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内您将开过60英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妇女不屑一顾地说:“这更是不可能的。只要再有10英里我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显然,这位妇女没有瞬时速度甚至速度的概念,但她不会没有快慢的概念。可是,没有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还会有物理学吗?!

成功的教学不仅在于解决了学生已有的问题,而且应该诱发出新的科学问题,哪怕是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之后,是否还可能诱发出一些问题,诸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何以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智慧博学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铸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够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小或很大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随纬度而异,它有可能随白天和黑夜而异吗?如果真是这样,世界将会怎样?”等等。这样,在学生们的面前,科学的大门开启了,探索真理的道路展现了,他们将会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五、物理课程应该展现科学的人文价值 一种理论认为,科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真求实,人文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求善求美。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对此,有人把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比喻为一个三棱锥塔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在这里,真、善、美将越发接近,并在最高点达到理想的统一。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文化和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文化都是残缺和扭曲的。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素质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对比 问题研究

一、素质化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

现代化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信息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要结合信息化的产品和信息化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突出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体系,具体的实现方式要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教学数据为主要依托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课堂。素质化课堂教学模式还要突出一个个性化教学方式,就是要结合信息教学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教学ppt课件和动画视频短片的制作来完善个性化学習引导机制,根据信息多媒体集中化的个性教学方式的应用来突显视频信息教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原理,确立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生物课堂素质体系建立

要想充分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素质化课堂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建立多动协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建立特色化的课堂素质教育方式,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的表现能力,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引导。同时在素质化课堂教育体系搭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打造专业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调查,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确立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学体验中的学习目标,全方位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课堂素质教学模式打造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于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阶段当中的生物素质教学方式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关相关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素质课堂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教育方式的质量。其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型总结思维。

四、课堂教学体验模式的设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验模式要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全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层次划分,针对在课堂学生的实际变现和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和实际学习情况调查,为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学习排忧解难。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素质水平,打造班级体的课堂体验模式,选择不同的知识讲解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实际选择,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于课堂的知识难点解释模式,做好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知识体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班集体的素质水平。依据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实现和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打造智慧型语文课堂,用三维图像,知识原理分析图像和电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结合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优质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五、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研究

单纯的进行课堂实际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结合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注重信息操作模式的教学,在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于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信息感官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认知,理解课堂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科学化思维,提高知识的感官意识。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准,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满足于知识原理认识需要的前提下,丰富自身的眼界,结合于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信息立体化科学课教学课堂。

六、结语

现代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完善,不断地结合于现代教学理念完善高中生物素质课堂教学体验,满足于学生生物知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欣.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2]黄梅,龙武安.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关系与整合实施[J].教学与管理. 2008(13)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研究 篇7

一、把学习兴趣作为课堂的加油站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学生的兴趣从哪里来来自于教师的教态, 来自于教师的讲课艺术, 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偏好。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从教师的教态、讲课技巧入手, 牢牢把握学生的情绪走势, 把他们深深地吸引到地理课堂上。

1.教师 的 教 态 恰 当 。

要使一堂地理课充满情趣, 教师的教态很重要。什么样的教态才能使地理课充满活力呢? 首先, 教师要自然、得体、适当, 面容要和蔼可亲, 目光要充满期待;其次, 手势、姿势要恰当;最后, 衣着要得体大方。真挚而亲切的感情, 大方的衣着优雅的气质, 能够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愉快地投入学习中。

2.教师 的语言 要 丰富 传情 。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评价教师语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可见, 教师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重要价值。教师的语言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纽带, 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语言清晰、逻辑性强、幽默, 能够做到深入浅出, 且妙趣横生, 能够更生动地表达课程内容, 使学生体验情景, 感知形象, 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 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3.教师 的 感 情 要 真 切 , 做 到 以 情 动 情 。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善于和学生交流, 理解并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需要, 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 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关注度,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耐心疏导情感障碍, 对基础薄弱或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不要动辄批评、训斥, 而要换位思考, 找出学生学习状况不佳的原因, 同时对他们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求予以满足。

4.教师 的评 价要中 肯 。

中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还未成熟的阶段,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 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 尤其是那些有高焦虑心理的学生, 对教师对其成绩和行为的评价反应很强烈, 或因此上一个新台阶, 或因此一蹶不振。因此,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做到中肯, 能予以表扬的尽量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 不要完全否定, 而应从中挖掘积极因素。教师的评价一定要讲究技巧, 以最能令人接受的方式进行肯定或否定。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适度活 动创设情 境。

普通的活动是不能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的。能够激发热情的活动通常都很独特, 如课前举行地理信息发布会:地震、水灾、彗星掠过地球;课后辩论:美国对利比亚动武叙利亚危机。这一系列师生互动, 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阔视野, 还能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2.用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创 设 情 境 。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完全渗透到课堂中, 但是, 怎么运用是关键。比如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 设计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 在讲到用语言很难表述的地方时, 用多媒体演示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一曲优美的音乐, 一段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 能够引发人们情感的强烈共鸣;朗诵一首“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能够在人们内心掀起波澜。在地理课堂上适当穿插地理歌曲、诗歌 (与气候有联系) , 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消除疲劳, 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陶冶他们的情操。

3.通过表 演 创 设 情 境 。

课堂是学生上课的场所, 它不应死气沉沉, 而应充满活力。让学生担当角色, 表演与教学有联系的节目,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在表演中 (或观看节目) 学到了知识。美国盛产玉米, 南非盛产黄金, 巴西铁矿石储量丰富, 教师让学生A扮演巴西人, 让B扮演美国人, 让C扮演南非人, 让他们依据地图分别介绍本国情况。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这三个国家的产出, 而且学会了使用地图,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一举多得。

三、构建脑图, 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 考试也离不开地图, 地图是掌握地理知识的钥匙。高中地理内容十分庞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能在相关图上找到对应点。要学好地理知识,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构建“脑图”, 牢记每幅地理挂图。如“大气分层”、“洋流流向”、“山河分布”、“铁路干线”等。若脑有图, 则考试不愁。但是, 构建“脑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视图兴趣。其实, 地图是最美的画卷, 学生一旦对地图产生兴趣, 就会百看不厌。

地理学科十分庞杂, 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方法各有特点, 只要掌握这些特点, 就一定能探索出最适合的地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宗茜.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 2012 (15) .

[2]崔续昌.高中地理课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87 (2) .

[3]刘倩.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培养作用及教材使用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法研究 篇8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所谓的教学评价就是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 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者是目标, 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进一步改善教育决策。

二、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 过分注重自身学业成绩的评价

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中最为普遍的一种评价方法。在当前的功利主义和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下, 学生将学业成绩看成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成绩好, 一切都好, 完全忽视了学生与生俱来主动学习的本性, 也轻视了他们自身素质的发展。

2. 过分注重甄别和选拔功能

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 都将成绩看的很重要, 并且将成绩作为甄别和选拔的一种工具, 因此大家都很看重优秀生, 而忽视了学困生, 但是, 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 并成为了评价过程的失败者, 评价制度的牺牲品。

3. 过于注重知识本位, 忽略情感目标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 高中生需要记住很多的知识点, 但是学生本身对知识并不了解, 只是机械的背诵, 曹诚历史知识间的脱节, 更不利于价值观的培养。

(二)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1. 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发展, 轻视人格教育

高中生每天的上课时间有限, 但是,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 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很多的老师采取了简单的讲解方式, 直接将重点告诉学生, 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不做过多的解释, 这样盲目的司机硬背导致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的缺失。

2. 教师偏爱优生, 轻视困生

在高中教学中, 教师往往为了升学率, 会更加的偏爱优等生, 而学困生却成了被忽视的对象, 逐渐的这部分学生就会变得对学习缺少热情、会出现缺少自信心的现象。学困生的这种现象, 时间久了, 就是就会彻底的放弃这部分学生, 导致恶性循环。

3. 教师重视结论, 轻视过程

当前的历史教学, 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甚至有些教师会给学生强调, 只需要记住知识点就可以, 不需要知道历史事件爆发的原因及过程, 只要将知道的结论写上就可以了。这种被动式的培养方式,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对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法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1.运用多元评价理念, 倡导评价方式多样性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要学会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 应该逐渐的学会运用多元评价理念, 尽可能的采用开放、反思、对话和发展的多样性的方法去评价学生。比如说,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不把学业成绩看成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转变“分数决定论”的思想, 更要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 做到一视同仁, 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优点, 鼓励其积极上进, 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2.科学合理的作业评价, 提升学习能力

历史教师要学会使用纸笔测验法, 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和相关性。教师还要做好预习检查, 做到赏罚分明, 及时的肯定学生的优点,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对于那些不喜欢预习的学生, 不能一味的训斥, 而应该耐心的指出他们的缺点与不足, 善意的进行劝说。同时, 教师要精心的布置作业, 是历史作业就有兴趣性、探究性, 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巧用激励性评价,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所谓激励性教学评价, 就是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向着自己学习目标不断的努力前进, 最终使学生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历史教师, 其责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传授知识, 而是应该评价学生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 重点评价学生的优点, 有技巧的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 比如说, 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 在做相关的历史题目时的思考能力不足, 教师应该耐心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启, 少做批评。

4.正确运用差异性教学评价, 关注个性发展

差异性教学评价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提倡差异性教学,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 在实际的教学中, 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家庭教育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 分层教学, 打破传统的轻视学困生的现象,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张扬和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 在布置作业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即所谓的差异性作业, 这样能使优等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而中等生又能在作业中感到高兴, 并且寻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

四、结语

但值得强调的是, 虽然我们提倡新的教学评价的同时, 并不否定传统的评价方式, 应该是在传统的教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以便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 运用正确的教学评价方式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5:207.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9

一、认真备课,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 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各有差异, 所以教师在备课及教学阶段不能一成不变, 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只有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第一, 要转变传统观念, 在教师心中要有个体差异这样的理念, 在备课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 在上课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差异性。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信息反馈, 尤其是面对成绩较差的学生, 不能忽视他们。在课堂提问阶段, 面对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设计基础性的问题,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启发学生, 避免跳跃性思维。学生在回答问题阶段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会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成绩出众的学生, 教师要提出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发挥自我优势,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各个环节中都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更加有针对性, 教学效率才会更加明显。

二、转变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方面的教学模式, 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 有的教师把学生当做试验品, 在高中物理的课堂中很多实验课程都被黑板所取代, 整个课堂中教师是一讲到底, 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也没有独自思考的机会。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的水平越高, 学生的积极性越是受到严重的打击。所以,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给学生内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从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第二, 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可以探讨学习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 进行推理研究, 在经过理性的思维概括, 最后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 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实验过程, 在学习第二定律的过程中可以继而学习向心力的发现过程及其内在原理, 要求学生全面分析推理过程, 同时也弄明白各个原理的内在联系, 在推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传统的学习中, 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原理、定理, 然后就让学生埋头在题海战术中, 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低效的学习成果。第三, 要关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关键是学生要亲自去体验, 把握物理学科的学科性质。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教师应该认识到实验过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深刻领悟原理规律。科学研究表明, 在实验教学内容中, 即使教师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也无法企及实验教学。例如,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学生会学习到电路知识, 没有实验教学过程即使学生的知识能满足升学的要求,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的动手能力却比较弱, 甚至存在学生不会简单的电路安装, 在实际生活中不认识电表等等。

三、引导学生, 养成情景分析习惯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练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面的练习也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 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情景文字展现的,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文本中会隐藏物理专业术语, 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审题及知识内化的过程。大部分学生急切地想要获得答案, 会忽视情景分析过程, 胡乱套用物理原理。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情景分析阶段, 在开始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题的方式, 将物理知识明了化。当然, 在很多习题中是没有配图解释的,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有所差距的, 这样习题的解答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合适的物理模型图, 在各种各样的图解中备注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情景分析的学习中加入画图分析, 两者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督促学生, 及时总结学习内容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要善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对物理知识全面梳理的过程, 将散落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整合分析, 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例如, 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不是自己单方面进行知识总结, 而是逐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学生在掌握具体方法后就可以让全班同学参与到知识概括过程中,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知识点。物理教师可以将优秀的课程总结张贴出来以供学生评价学习, 号召学生认真学习总结。不仅要有课堂总结, 还要有阶段总结, 要将这段时间的知识点统一在一张知识简图中。在物理测试和考试之后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答题情况, 总结经验教训, 对错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总之,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每个物理教师需要追求的目标, 物理课堂的有效性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将上述教学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 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艺.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2]蔡丽珍.高中新课程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9.

[3]佟玉满.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潘永城.关于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研究[J].湖南中学物理, 2010 (5) .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篇10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在一些中学,普遍存在物理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物理概念的讲解只是一味的灌输,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物理问题有比较感性的认识,也没办法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所谓的概念和定律对于学生来说就好比是空中楼阁。而物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且涉及到很多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物理概念引入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这一概念引入的原因以及引入这个概念的作用。这样,学生对一些具体的物理现象和事例就会有初步感性的认识,既而就有强烈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在实际的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

1. 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物理概。

其实,物理这门课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学生通常都是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如苹果落地、太阳东升西落、气球飞上天等,虽然是这样,但是他们几乎都只是单纯的知道有这样一些事物和现象,至于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他们并没有理性地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类物理现象的共性,进行加工形成概念,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觉得物理就在自己身边。这种方法形象易懂,简单易行,恰当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但创设了良好的物理环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运用的良好思维习惯。

2. 通过实验现象引入物理概念。

很多物理现象都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有时会很难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描述概念的特征,让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再通过讨论、研究最终形成概念。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很好的将物理概念引入到概念教学中,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等。

3. 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入物理概念。

物理这门学科的很多概念其实都是存在联系的,如磁铁有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的规律,而电流也同样有此类似的规律,异向相吸,同向相斥。所以,在新概念的教授中,要抓住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已经学习的旧概念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导出来。尤其是学生到了高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物理概念,在脑海中有了去联系新知识的认知结构,使新的知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获得心理意义,从而理解知识,将其纳入认知结构中的适当部位,产生对新概念的理解而获得概念,这就是概念同化。

二、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1. 演示实验法。

实验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物理这门学科做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实验能将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缩放,重复演示,甚至能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一个准确、完整、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如讲到力学,力是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的概念,就可以用弹簧秤来诠释力的概念——用手拉弹簧秤,弹簧秤会发生形变,而且有具体的刻度来衡量力的大小。这样就很形象的让学生体会到了力到底是什么。高中物理中有很多概念,如压强、电阻、电场、磁场等概念的教学,都能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

2. 设疑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乂可通过学生自己明辨是非,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如在“惯性”的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有人认为,物体的运动速度是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不是这样呢?”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通过具体的实验归纳物体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从而给出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

3. 类比式教学。

所谓类比就是同类之间的比较,利用同类事物的相似性,将我们已经掌握一种事物的特点迁移到另一种我们陌生的事物上的研究方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类比就是利用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横向比较,把已知的概念的特点迁移到新的概念上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的掌握新学到的概念和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类比教学往往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熟知的物理概念,另外一个是学生陌生的将要学习的概念,在进行类比时,对类比的对象要慎重选择,尽量选择学生彻底掌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核外电子跃迁时能级的概念上,和平时上楼下楼走楼梯进行类比,通过上下楼走的楼梯时整数的,使学生心中有了不连续的概念,再进一步提出核外电子跃迁时和走楼梯是一样的,能级也是不连续的,从而提出量子化理论,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讲解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时,可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进行类比,电场中的功能关系和重力场中的功能关系相似。

4. 逻辑推理法。

“电场”和“磁场”这两个重要概念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入的。由力的概念可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都是直接接触的,而电荷对电荷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直接接触,那么电荷间、磁体间是怎样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由逻辑推理可知,电荷周围和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电场和磁场。这样引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觉得物理这门学科很难,很枯燥难懂,归根究底就是没有掌握好物理概念,从而导致对整个物理知识不能融会贯通,遇到问题就无法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决,继而觉得越学越难学。相反,假如学生能搞清楚这些物理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点,就有很完善的理论基础来学习物理知识,也能很好的进行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也就不会对学习物理有畏难情绪了。作为教师,就要在概念教学这个环节下功夫,不断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学物理,都能学好物理。

参考文献

[1]贾海东.浅析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概念教学[J].时代教育,2010,(5).

[2]李晓猛.高中物理概念教学难点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1,(2).

上一篇: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下一篇:大学英语四级写作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