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语言规划

2024-07-24

城市语言规划(精选十篇)

城市语言规划 篇1

一、城市层面语言规划的重要性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家层面上的语言规划相对比较成熟, 相关研究也比较充分。语言规划这个术语来源于英语, 也称为“语文规划”或“语文建设”,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在我国学术界通行开来。它指“国家或其行政区域的权力机构按照一定的目标 (一般是为了解决语言纠纷、改善语言环境) 对共同体内部使用的语言、语言变体及其使用方式, 有组织地、人为地加以统一管理”。语言规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出现的问题,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及其使用进行干预和管理, 使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语言规划的目标是为政府决策和语言政策的制定而服务的, 在推广普通话、保护民族语言和挽救濒危语言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宏观的、全局性的语言规划研究已趋于成熟。然而, 着眼于一个城市及局部地区的语言规划正在兴起, 如香港、澳门语言规划, 西部地区语言规划, 这些研究成果对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综合看来,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国家层面语言规划的研究较多, 绝大多数研究都围绕着这个层面展开, 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 由于在实践上城市层面语言规划的开展本身较少或开展的时间较短, 所以相应地, 学术界对于城市层面的语言规划的研究也较为欠缺和薄弱。

(二) 语言及语言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语言是包括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 语言在城市发展中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语言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语言软环境的建设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在城市发展中, 无论是政府层面的语言使用, 还是普通市民日常语言的使用, 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都能说明一个城市的软环境状况。例如, 一个城市的公共标识语出现错别字或不规范语言, 抑或市民的日常语言粗俗不堪, 都可能给投资者或游客留下不良印象, 可能会损害这个城市的对外形象, 进而影响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因此, 在城市的发展中不能轻视语言使用的问题。

鉴于语言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语言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得到凸显。要使城市中各个方面的语言使用能规范化和文明化, 就需要进行语言规划, 使语言的规范使用真正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层面的语言规划对城市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相对于国家层面的语言规划, 我国城市层面尤其是偏远中小城市的语言规划相对比较薄弱。在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 语言规划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系统的语言规划大多还处于空白。这就需要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下, 制定出本地方语言规划, 同时要利用必要的宣传手段强化本地居民规范语言和文明语言的使用意识。

二、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的主要路径——以榆林市为例

榆林作为能源的富集区和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开发, 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榆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是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榆林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但是, 在榆林城市发展中对语言的作用以及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例如, 在榆林市语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 (如公示语的不规范使用, 广告牌匾语言的不规范) , 一些政府窗口行业以及服务行业人员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较差, 广大市民在文明使用语言方面也有较大的不足, 在对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关系等方面人们也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些现象损害了榆林市作为文化大市和经济强市的城市形象, 影响了榆林市的招商引资和吸引投资的软环境, 对榆林市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 在榆林城市发展中要对语言规划问题予以重视。

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是一项综合工程, 既要涉及到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 又要涉及到普通市民的积极参与, 但语言规划的主体是政府职能部门。城市发展中语言规划的具体实施会涉及许多方面, 但要重点突出。具体而言, 笔者认为需要按照以下几个路径来进行:

(一) 相关职能部门总体上对榆林市的语言状况进行调研, 摸清本地有关语言使用情况的相关信息, 建立本地语言及语言使用状况信息库, 从而有助于总体上制定本地的语言规划。

(二) 规范榆林市存在的语言使用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公示语﹑公共标识语) , 进行全面的调查、梳理, 进行必要的整改。

(三) 要加强榆林市窗口单位及服务行业普通话的使用。总体而言, 榆林市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和运用水平还比较薄弱,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榆林的对外交流。因此, 在这个方面要给予重视并强化指导和管理。

(四) 调研并厘清榆林市的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要协调好本地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既能展示榆林方言的魅力, 配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体现本土特色, 又不影响交际, 树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良好形象。

(五) 要规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榆林丰富的方言资源, 把榆林的方言资源应用于榆林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中。方言也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文化资源, 也是地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榆林市方言众多, 在榆林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中, 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方言资源对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 要利用宣传媒介, 引导和动员榆林市民的口头文明语言的使用, 使广大市民自觉地使用文明语言, 从而树立榆林市及榆林市民的良好形象。

三、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语言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认识。语言规划是政府部门工作职能的一部分, 但必须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条件、经济、文化背景, 考虑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才能使语言规划、语言政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样, 处于快速发展的榆林市也要借鉴其他城市在语言规划方面的先进经验, 把语言规划和榆林市社会经济及文化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从而积极有效地的改善榆林发展的语言软环境, 改善榆林市的整体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日]真田信治等著.王素梅, 彭国跃译.社会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2]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马春华.洛阳文化旅游中的语言规划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08.S1.

城市语言规划 篇2

规划

(2015年—2018年)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我校广大师生员工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形成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使之与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发挥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基础性作用,特制定《邹城市石墙镇古路口小学语言文字工作三年规划》(2015-201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客观规律,采取科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基础,以职能部门为窗口,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大力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开展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内容

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分三个阶段推进。

1.全面普及普通话,实现汉字使用规范化。

全校师生员工在教学、工作、会议、宣传和其他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率达到100%。开展多种形式的普通话培训工作,抓 住教师进口关和学生毕业关,确保师生普通话水平达标。将普通话作为教师评优、晋级、调入、聘用的必备条件之一。教职工普通话测试率达到100%,普通话测试达标率和复审合格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学生普通话测试工作,将普通话测试达标作为优秀毕业生评比必备条件之一。

对校园用字开展全面检查,纠正存在的一些不规范字,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纳入学生评教、教学考核之中。校内标牌、指示牌、标语(牌)、印章,各类宣传橱窗(栏)、张贴物、布告、课堂板书、作业批改,以及各种活动的会标等用字规范率达到100%。校本教材、征文、论文、试卷、奖状、证书等印刷品,音像、电子出版物,以及各种宣传资料等用字规范率达到100%。实行语言文字工作与部门、个人考核挂钩,逐步全面实现校园用字规范化。

2.健全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网络覆盖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指定专人负责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按职能逐级管理。各教学班设立监督员,在班主任指导下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结合国家和省语委“推普周”等活动安排,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教导处积极组织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竞赛、书法比赛、推普板报、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深入广泛 地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宣传橱窗,不断拓展语言文字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自觉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舆论氛围。

3.学校将积极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将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纳入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提高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将普通话作为校园的教学用语、工作用语、生活用语,从而使校园语言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确保实施。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氛围。学校将在楼道、教室等公共活动场所张贴标语、悬挂标志,以橱窗、墙报等为阵地,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语言文字政策法规,介绍语言文字的有关基础知识,使全校师生更清楚地认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使“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成为我校良好的校园风尚。

(三)、开展系列活动,注重日常渗透。1.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工作。

2.坚持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评估 活动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列为重要考核指标。

3.开展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增强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感悟学习普通话的快乐,培养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1.组织教师学习语言文字政策法规,普及语言文字标准规范。

2.坚持普通话持证上岗,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3.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评展,开展“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比赛和普通话比赛,开展“优秀课评选”、“教学观摩课”等系列活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

(五)加大教育教学力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1.发挥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听、说、读、写”训练纳入语文教学全过程。

2.通过第二课堂开设书法课、口语与交际训练课等。3.利用重大节日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实践活动。4.充分发挥学校语言文字监督小组的职能作用,在校内外广泛开展“不规范用语、用字稽查活动”。

5.把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班主任工作常规管理,要求学生课上课下交谈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字,并把这一要求作为“班集体评先”、“学生评先”的重要条件之一。

(六)注重积累,做好语言文字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

古路口小学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

城市语言规划 篇3

关键词:语言规划;发展变化;孔子学院;汉语语言规划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77-01

一、语言规划的发展变化

语言规划是一种作用于语言的社会活动,是瑝国家或社会团体为了对语言进行管理而进行的各项工作的统称。语言规划涉及到语言选择与协调,语言规范与完善,科技术语的统一和标准化,文字创制和改革等。语言规划的实际存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语言规划作为学术领域的研究大概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般认为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59年Haugen一篇名为《在现代挪威规划一种标准语》的文章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为迫切解决本国的语言问题,需要对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促使语言规划的产生。语言规划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早期语言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语言问题,这主要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些旧殖民地得到解体,新兴独立国家日渐增多,这些国家在实现该国统一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选择、确定及推广标准语、共同语或者官方语言,并制定其规范标准,以更好地解决交际问题。另一方面,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中大量的移民涌入,文化差异和多种语言使得社会问题变得日益复杂。为了解决当时复杂社会语言问题,就迫切需要对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规划。当时,人们认为语言的多样性是国家贫穷和落后的表现,“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的欧洲模式受到推崇和效仿,消除语言的多样性,拥有一种标准语被看作是发达国家的象征。因此,这一时期语言规划的目标就是解决语言的多样性引起的语言交际问题。但是一味模仿而忽略本国国情使许多国家的语言规划不像预期那样实现了本国的现代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质疑和反思之前的做法,因此语言规划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语言学及相关社会学科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语言规划有了新的发展,并出现了新的研究主题。研究者开始用语言生态的概念来分析语言规划,与传统的语言规划试图消除语言多样性不同,语言生态规划强调维护语言多样性,反对语言帝国主义,维护语言权利和语言人权。语言多样性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而是一种资源,语言多样性也代替之前的语言单一性成为语言规划的主要目标。语言规划具有社会性、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语言规划不仅仅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例如社会学、政治学、人口学和教育学等,语言规划被认为是社会规划的一部分。

语言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不断发展的实践,其成败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协调语言关系可以保障人民语言权利,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增强语言的社会功能,提高交际效率,促进社会交际和国际交流。

二、从孔子学院看汉语语言规划

语言规划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语言规划历史悠久,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秦朝的“书同文”就是一项较早的语言规划实践。中国语言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汉语和汉字为主要对象。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人说汉语,并且汉语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也日益提高。近年来,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非盈利性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汉城成立,目前已经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根据最新孔子学院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球建立的孔子学院要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电视、广播和网络孔子学院。孔子学院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加快汉语走向世界为使命,创造了中外合作开展语言文化交流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途径。

语言地位规划是与语言的外部社会环境相关的规划,包括语言的选择和语言传播等活动。语言传播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规划活动。我国的语言地位规划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确立为国家通用语言,同时政府十分重视我国语言文字事业,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孔子学院的建立体现了我国政府重视汉语的国际推广和文化传播,孔子学院作为汉语语言和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发展迅速,为推动汉语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我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语言教育规划,指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与语言的学与教密切相关。语言教育规划包括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孔子学院不仅为汉语教师和各阶段学生提供汉语教学服务,并为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和机构服务。大多数孔子学院把汉语教学作为主要任务,并开展当代中国研究,使孔子学院成为深入理解中国的重要的途径和平台。为了适应学员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学员的兴趣需要,丰富教学内容。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把汉语教学、文化交流和职业培训三者结合起来,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而且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孔子学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体现了汉语教育规划,促进了各国的汉语教学。我国十分重视汉语语言规划,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建立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促进了汉语的全球传播,提高了汉语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海涛. 《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从定义发展看学科变迁》. 教育部语用所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语言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pp. 55—60, 2006.

[2]陈刚华.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孔子学院的意义[J]. 学术论坛,2008.

[3]王祖嫘. 打造中国走出去的名片—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2003.

[4]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 《当代社会语言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祝畹瑾. 《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语言规划概论》出版 篇4

陈章太先生主编的《语言规划概论》于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语言规划基本研究”的核心成果,主要介绍了语言规划的内容、目标、国内外研究的动态、基本的理论方法、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势等,内容丰富翔实。

该书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这套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由陈章太、于根元任总编。它除《语言规划概论》外,还有于根元主编的《应用语言学概论》,俞士文主编的《计算语言学概论》,庄文中主编的《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戴庆厦主编的《社会语言学概论》,张颂主编的《传播语言学概论》,李如龙主编的《文化语言学概论》,曹先擢主编的《中国辞书学概论》,袁晖、李熙宗主编的《汉语语体概论》。

陈章太先生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语文》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热爱语言文字科学及其应用,在做行政管理的同时,努力著述,现虽已耄耋之年,但仍然笔耕不辍,为语言文字应用科学的基础建设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城市语言规划 篇5

《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是一门研究在城市中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选择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城市园林系统,以便创造卫生、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学科。因此,既需要学习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构成要素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各类绿地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包括的内容有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探析 篇6

1.1 生态型城市。

什么是生态型城市?它是指, 在城市的建设中, 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 将社会发展, 经济和自然充分协调。利用自然资源, 物质和信息。从而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合理的布局。建立生态城市, 是解决目前城市化出现问题的一个最好办法, 只有建立生态城市, 才能使经济发展可持续, 才能为人类提供一个更好地生活环境。他是一种科学的建设模式。

1.2 城市的生态建设。

在建立生态型城市的时候, 我们要注意按照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进行。运用科学的方式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注重利益原有的生态资源, 建立良好的生态型城市。使自然和人类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建设合理的城市结构。在注重保护生态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保护生态文明, 我们在改造世界建造城市的同时, 应该减少因为改造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从而建立一个有序的生态系统, 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 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2 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2.1 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应用生态学原理, 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在生态规划中, 我们要把城市、乡村、人类、和自然环境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实现他们的和谐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得到共同的发展, 才可以实现。而我们建立生态城市的最终目的, 就是咬是自然和人类生活共同协调发展。最终使城市发展达到可持续。

2.2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 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 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 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 其目标是:2.2.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 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 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 并符合生态法则;2.2.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它是在一定的可接受的人类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使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不断的发展。因此, 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污染控制和保护, 而且把当地的地球物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 进行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控制的综合研究与规划, 据此进行城市结构调整、规划设计、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规划建设。

3 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3.1 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 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 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a.城市人类的健康;b.城市环境的持续;c.两者之间的和谐。

3.2 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在处理城市生活排出的污染物时, 我们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处理。还要加强对城市噪声污染的治理。实现城市环境的良好状态, 是人类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

3.3 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 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土地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 确定对城市生存、运行和发展具有关键制约作用的生态因子及其所在的空间区域;通过对城市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弹性研究, 确定城市发展的用地性质、建设项目、建设强度等规定、管理和控制的区域;通过对人类聚居地生态健康分析, 确定聚居地特殊的自然景观区域或人工建立的模拟自然景观区域。

3.4 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 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 乔、灌、草相结合,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4.1 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 (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 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 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 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 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 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 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 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 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4.2 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他是地球的净化机。它是由地球表面上的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湿地的保护。对已经破坏的湿地要进行积极地修复。

4.3 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城市中不仅要有先进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集散地。还应该有一部分空间作为紧张生活的缓冲。这部分地带可以用于休闲和绿化。我们不能只对城市中那些广场公园作出合理的规划, 而对城市周边的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 建立绿化带, 使这一地区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这样可以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完善, 更加整体。而且在与乡村的接壤地带增加合理的建设和规划, 对农从建设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中国视角下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篇7

一、中国的方言和语言

在介绍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境内语言和方言的使用情况做一个概览:各方言和语言的使用分布及其使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对于中国方言的分类问题,国内外学者并没有达成共识。在西方学者眼中,中国的方言为独立于汉语之外的语言,因为各个方言之间,以及它们同汉语在音系、语法,甚至词汇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然而,另一些学者,尤其中国学者则更倾向于把它们统统看作汉语下面的各个方言,因为它们同汉语共用一套书写系统,并且同汉语在历史上存在着诸多联系(Wardhaugh,2000:367;Sun,2006:29-33)。此外,美国著名汉学家罗杰瑞(Jerry Norman)先生认为,之所以方言很难脱离汉语而成为独立的语言,是因为这些方言的使用者同汉语使用者同在一个难以分割的文化圈中(Norman,1988:1-3)。因此,在本文中,我们采取第二种观点。

然而,在对中国的方言数量这一问题上,学者之间亦尚未达成共识。沃德霍(Ronald Wardhaugh)教授认为中国有八种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以及南闽、北闽方言(Wardhaugh,2000:367)。而孙朝奋教授则将中国的方言分为七类,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Sun,2006:29-32)。在本文中,我们采取了孙朝奋教授的分类法,因为该分类法在中国学术界中已普遍被接受(参见胡裕树,1981;邵敬敏,2006;周建设,2006)。

在使用人口方面,这七种方言也显示出了很大的不平衡。其中,北方方言的使用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71%,而其余方言的使用人口仅仅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Wardhaugh,2000:365)。

除了汉语及其诸方言外,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对于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来说,少数民族语言是他们使用的唯一语言。在诸多少数民族语言中,虽然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朝鲜语等使用规模较大,但是非汉语使用者所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5%(Wardhaugh,2000:367)。这些语言的分布状态与中国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态趋于吻合,并且没有完全孤立于汉语存在(布赫,2002:130)。除此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居民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还可以熟练地使用汉语。在社会交往中,汉语往往是他们的通用语(lingua franca)。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多种方言和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并存的国家,而各语码的使用状况并不平衡。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便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之下的。

二、中国的语言政策

语言政策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通过立法来决定某种语言的使用,保障某语言集团使用并维持该语言的权利(Wikipedia,2008a)。许多国家都通过推行语言政策来推广或者遏制某个或某些语码的使用。语言政策有许多种类,其中同化政策(assimilation policy)、不干预政策(non-intervention policy)和有区别的法律法规政策(differentiated legal status policy)最为常见。

同化政策通过使用强制措施来加速一种或多种语言在社会中消亡的速度(Wikipedia,2008a)。同化政策往往是伴随着殖民脚步而推行的。20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在东北实施了语言的同化政策。学校必须教授日语,并且强制当地居民使用日语。而不干预政策,顾名思义,就是不去干涉社会中语言的使用,既不去推行强势语言,又不对弱势语言进行保护。解放前,国民政府在语言使用方面奉行的便是不干预政策。

在多语社会中,有区别的法律法规政策承认某种语言的特殊地位,但是与此同时允许多种语言与之共存。强势语言在这个国家中享有包括推广其语言的各种权利,而弱势语言则被给予特殊的保护(Wikipedia,2008a)。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的便是这种语言政策。如今,汉语在中国的地位是其他语言所不能及的。汉语在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以及大众传媒方面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民族语言也被给予了特殊的保护。在民族自治地区,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得到尊重。例如,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小学和中学使用蒙古语授课,而且自治区级的大学均提供蒙古语授课的课程。在传媒方面,内蒙古地区除了出版发行汉语报刊外,还发行了数量可观的蒙古语报刊。除此之外,也有专门用蒙古语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甚至在首府呼和浩特,公交车报站都使用蒙汉双语。

最重要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已被赋予法律效力。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转引自布赫,2002:135)。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对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做了更具体的规定(布赫,2002:135)。总之,中国政府不仅确保了中国的主体语言汉语的地位,而且还保护并发展了少数民族语言。这是语言政策在中国的体现。

三、中国的语言规划

一个同语言政策相关的概念便是语言规划。在一些学者看来,语言规划是语言政策的一部分(Ricento,2006)。为了论述方便,本文将语言规划视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语言规划,即人为地影响人们语言使用的行为,包括语言的习得、语言的结构以及语言的功能分配(Wikipedia,2008b)。语言规划包括三个维度,即语料规划(corpus planning)、地位规划(status plan-

浅析日常语言中的“礼貌原则”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外学者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并从日常用语入手,总结了人们交际时的礼貌用语,揭示了礼貌原则的普遍性。

关键词:礼貌原则礼貌用语普遍性

上小学时老师就经常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家长也会对孩子说要对别人有礼貌。由此可见,礼貌是一种社会规约,是人从小就要掌握的一种处事方法,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对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制约作用。其中,礼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上。“礼貌通常被人们理解为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策略,比如为了增加或维护交际双方的和睦关系”(何自然,2001)。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甚至语言粗鲁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是不少的。有时两人反目成仇,甚至大打出手,仅仅是由于某人的一句话。

对礼貌的研究和阐述自古就有,但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和总结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随着语用学的发展,礼貌问题逐ning)和习得规划(acquisition planning)。在下文中,我们将从这三个维度来看中国的语言规划。

语料规划一般由一个国家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执行,旨在发展某种或某些语言的多种形式,通常使之标准化,以便其在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发挥的功能(刘润清、文旭,2006:203)。其内容包括发展文字系统、引进外来词、创造新词等(刘润清、文旭,2006:203-204)。在中国,我们曾经做过如下语料规划,如简化汉字的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确立、普通话的推广。这些规划对各地区人民间的交流、教育、媒体、语言信息处理等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例如,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琼、川、滇、贵等地的小部分偏远地区教师仍以当地方言为主要教学语言。在国家制定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之后,该情况得到极大改观。)除此之外,语料规划还体现在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创造文字上,比如今天的壮文就是建国后国家组织一批语言学家经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后创造出来的。

与语料规划不同,地位规划通常改变语言或其方言的功能,及其使用者的权利(刘润清、文旭,2006:203)。在中国,汉语拥有官方语言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大众传媒中起了重大作用。虽然少数民族语言被给予积极的保护,但是其客观上的影响却远不及汉语。

语言规划的最后一个维度为习得规划。习得规划的对象为一个国家内的语言教育和语言学习,其中包括了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Wikipedia,2008b)。在中国,习得规划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一步考察:汉语的教学、外语的教学以及汉语的国际推广。汉语的教学为我们所熟知,从小学一年级起,语文课便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对于母语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来说,学校为其提供汉语文课程,这样汉语是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除了汉语教学外,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如今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国家对外语教育的大纲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关注逐年增大。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充分意识到推广其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性,纷纷成立了各自的语言推广组织。如我们熟知的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ais)、塞万提斯学院(Institute Cervantes)等。中国也建立了旨在向世界推广中国语言、文化的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这便是我国习

步成为这门学科的一大研究主题。下面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中西方学者对礼貌原则这一人际交往准则的论述。

一、礼貌原则

1. 史可夫的礼貌规则

史可夫描述了三种不同的说话人可以遵守的礼貌规则:(一)不要强求与人。(二)给对方留有余地。(三)增进相互间的友情。基本上人们的礼貌用语都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

2. 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与面子观

他们于1978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经过修订后1987年又出版了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其中布朗和列文森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该理论实际上包括三个基本概念: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及礼貌策略。

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礼貌普遍性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A.面子可以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两种,这一点具有普遍性;

B.为了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而采取理性行为,这一点具得规划的第三个角度。

综上所述,我国从三个方面进行语言规划,用以规范汉语的使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指导外语教学,并且向世界范围内推广中文。

四、总结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其语言复杂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因此实施合理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对国家统一、各地区人民间的交往、语言教学,以及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等方面有着战略性意义。合理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可以保证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团结,还可以保持国内各民族多样文化的生命力。本文通过运用相应的理论勾勒出中国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概貌,并借此为各类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正确理解并遵循国家制定的语言政策提供帮助。

摘要:中国的语言和方言众多,其复杂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因此实施合理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对国家统一、各地区人民间的交往、语言教学,以及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使用相关的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理论,展示了中国语言使用现状的概貌,并期望帮助各类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正确理解并遵循国家制定的语言政策。

关键词:语言政策,语言规划,中国

参考文献

[1]Norman,J.Chine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8.

[2]Ricento,T.(ed.)An Introduction toLanguage Policy[C].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3]Sun,C.Chinese: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6.

[4]Wardhaugh,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

[5]布赫.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6]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7]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8]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周建设.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Wikipedia.2008a.Language Policy[OL].http://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_policy[2008年5月2日读取].

城市语言规划 篇8

当电力成为当代社会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及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基本需求的同时, 关系电能输送的电源电网建设, 便无可争议地成为关系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及城市和谐发展的基础性项目。然而, 当前电网建设中的立项、征地、环保、动迁、补偿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老大难”问题。在城市总体规划中, 规划电网建设应优先考虑, 应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浑然一体。以往的电网建设中, 遇到问题通常只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若能将电网规划为列入城市总体规划, 形成常态机制, 专门为电网建设开通绿色通道, 那么电网建设中的不少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可以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电网提供有力保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应该意识到电网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关键意义, 真正给予电网工程建设全方位支持, 保证工程建设畅通无阻,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一经列入整体规划, 就不允许随意更改, 哪里出现阻碍, 哪里的政府就必须解决, 视电网建设为己任, 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将电网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 才能使电网建设拥有发展空间和法律保障, 尤其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相对比较落后的山区县市, 电力规划中显得更为重要。在山区县市, 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区供电负荷增长速度加快, 从而使得原有的电网布点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城市快速发展, 同时又受到地方矛盾影响, 电网建设的地域和空间均受到限制, 使得电网建设矛盾日益突出, 许多亟需新增的各类输变电工程用地和高压走廊的选择在实际操作中都显得比较困难。

面对长年复杂的电网建设外部环境, 必须拓展电网规划思路, 主动和地方政府部门协调, 使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 确保电网健康顺利发展, 对各级电网作出详细规划和展望, 将电力设备设施布点和电力线路通道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做好电网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融合

电网规划和线行选择、变电站建设等项目一直受到用地审批的制约, 前期工作难度巨大。电力企业始终在寻找突破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在进行电网规划时, 应该突破传统的电网规划的概念, 从概念性规划开始就同步考虑电网规划的定位与需求。为了做好电网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融合, 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电力企业必须紧密与地方政府合作, 积极参与概念性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城市总体规划及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 将电力专项规划作为其总体规划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之一来开展。在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时, 将电力专项规划所确定的变电站用地红线、线路走廊等全部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电力专项编制全过程应该由政府牵头, 供电企业主导。供电企业深度参与总体规划编制, 并与城市规划同步开展电力专项规划, 必须能收到以下几点成效。

(1) 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实现全方位对接与融合。

(2) 供电企业的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3) 由政府牵头所编制完成的成果更容易被落实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成果之中去, 能够更有效地落地执行。

2建设绿色环保节能电网

城市的高速发展带动电力负荷强劲增长, 导致电网建设与城市发展土地资源矛盾日趋严重;同时, 降低电网损耗已作为反映社会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指标。节约土地资源、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也是理顺城市总体规划和电网规划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来架空线路随路网建设,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避免对城市用地造成割裂, 但日积月累“蜘蛛网”式的架空线同样有可能成为电网建设中的短板。因此采用电缆埋地方式较优, 为了避免道路反复开挖, 为电缆运行创造比较好的条件, 譬如在道路建设的同时, 应当同步完成电缆管廊的建设, 将节能、环保、高效、和谐等理念全面落实到电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 实现效率最大化、资源节约化、环境友好化、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电网。

在城市规划阶段同步开展电网规划, 确保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按照城市饱和规划, 在变电站布点、线路走廊在规划阶段进行统筹优化,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设计方面, 知识城规划的变电站设计将注重保护周边自然环境, 在建筑艺术和风格的处理上将尽可能与周边建筑一致, 同时将注重对居民住宅等建筑物和绿化的隔音等作用进行优化, 使电力设备设施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设备选型方面, 优先考虑选用占地面积小、维护少、噪声及电磁干扰水平低的电气设备, 同时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 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在建设方面, 由政府统筹在知识城市政道路建设时同步建设电力管廊, 避免了城市道路重复开挖, 也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

摘要:文章阐述了城市电力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面对长年复杂的电网建设外部环境, 必须拓展电网规划思路, 主动和地方政府部门协调, 使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相衔接, 确保电网健康顺利发展, 对各级电网作出详细规划和展望, 将电力设备设施布点和电力线路通道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语言规划 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电网规划,和谐

引言

城市中的电网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也是其中基本的构成部分之一, 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织构架。在促进城市建设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的电网规划也需要同城市的发展规划处于同一水平线, 抑或是可以适当的超前。

在城市建设的电网的规划过程中, 也许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 在此基础之上, 为了避免失误或者是减少损失的程度, 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 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电网工作中比较成功的地方, 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当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第二, 建立起一支作风优良, 经得住考验的电网规划队伍, 同时做好培训工作;第三, 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的实际情况, 富有创造性地展开电网规划工作。

综上所述, 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用高超的技术来武装自己, 提高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工作效率, 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电网规划的科学、合理、可持续性。

1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概况

1.1 现有的电力建设规划还不能满足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需要

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建设的常规做法中,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规划部门在电网的规划工作中, 经常是一起发布的, 在这些既定的规划任务中, 往往还包含了城市的发展形态, 用地规模以及构架等等诸多因素, 同时也涉及到这些因素间的合理安排与规划。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的规划相比较, 城市电网的规划对其专业性与科学性要求更高, 更强。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 电力建设的专项规划还不能完全涉及电网规划中的全部工作内容。在此, 往往会造成规划前期的预测和规划后期的完成程度之间的误差, 这些因素也会阻碍城市建设中电网的规划的效率, 增加以后改造电网规划的难度。

1.2 城市电网规划用地减少与城市用电量增加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城市建设中用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从目前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以及进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调整的情况来看, 城市建设中所需的用电程度是绝不会亚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然而, 在我国政府对国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的同时, 城市电网的规划用地也正在逐步减少。也许城市发展的现阶段还不需要那么多电网规划用地, 那么等到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再进行电网规划就会相当的有难度, 所以, 目前就应该做好城市电网规划的用地设计工作。

1.3 城市建设中电网规划和城市环境间的关系

从城市发展的层面来分析, 如果城市建设的规划没有与城市电网的规划作出有效的结合, 那么这是会严重威胁到城市的环境建设的。电网规划的不合理, 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不便。比如, 电缆、电线分布不合理, 居民们都会潜在地受到高压电的危险;而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力电磁辐射, 其危害也不会很小。所以, 城市的电网规划是与城市发展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必须高度重视它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2 城市建设的规划与城市电网的规划之间的融合

2.1 将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一起实施

不管是城市建设规划, 抑或是城市电网规划, 都必须着眼全局, 从全新的角度和更高利益的角度出发, 这就要求城市的建设规划与城市的电网规划实施的同步性。所以, 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方案进行审核的同时, 也要做好电力部门针对城市电网规划所作出的方案的审核工作, 以确保二者方案审核和发布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协调工作, 增进二者相融合的程度, 在有限的城市资源中, 创造出更好的市容市貌。

2.2 增加当地政府部门支持的力度, 促进规划工作有效实施

无论是城市电网规划还是城市建设规划, 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纠纷, 这时, 就需要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以确保城市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实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 如果是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或者是纠纷, 可以采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的方式, 做好双方的协调工作, 在保证双方共同利益的前提下, 解决好实际难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顺畅的电力保障系统可以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当地的政府部分就应该切实做好电力系统的顺畅与安全。政府部门应该着眼全局, 从长远利益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的作风, 根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 及时有效地做出对策, 与电力管理企业共同维护电网的规划工作, 为城市的健康、繁荣、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3 转变思想观念, 与时俱进, 积极促进城市建设规划与电网规划的融合

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运行中, 城市电网的规划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中电网的规划不合理, 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那么就会对城市建设的进程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假如城市的建设规划方案已经做好了, 而电网规划却没能相应地同步, 那么这时就要求城市建设部门与城市电网部门做好交流与沟通工作, 以确保规划工作的有效、顺利实施。另外, 在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 电网的规划部门还应该与其它城市建设部门进行必要地沟通, 一起为城市的建设出力, 比如电缆、电线等的铺设走向与定位。所以, 针对不同城市的电网规划工作, 在既定的方案发布后, 应该做好各部门间的沟通工作, 减少在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纠纷, 尽可能地减少规划中对城市资源的占用, 切实保护好城市的环境。

2.4 增强环保意识, 做好电网规划中的城市环境建设工作

在城市电网的规划实施过程中, 也许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的环境建设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把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 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运行中,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网规划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做好预测工作。从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些城市的建设没能与电网的规划建设做好沟通工作, 造成城市中不协调的现象出现, 高压电线随处可见, 其电磁辐射会对城市的环境与居民的健康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 在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过程中, 要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 结束语

在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规划的实施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各种潜在的影响因素。在规划前期的方案中对各种影响因素的考虑越充分, 那么, 在后期的实施中遇到的阻碍也会随之越少。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城市规划的思想不能偏离,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在城市电网的规划中多考虑人文关怀的思想方针, 尽量减少电网建设给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建设所造成的危害, 要以最少的成本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为城市打造全新的市容市貌。

参考文献

[1]杨加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论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6) .[1]杨加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论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36) .

[2]许言路.浅谈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4) .[2]许言路.浅谈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4) .

[3]伍才.关于城市建设规划中电力规划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3]伍才.关于城市建设规划中电力规划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园林绿化地日趋减少, 楼房与人口日益密集以及工业与交通急剧扩充的现象, 进而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影响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而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还原能力, 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具有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杀菌、净化水体、净化土壤、调节和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噪音、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巨大生态功能。

城市园林绿化是创造和谐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不仅能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返朴归真、向往大自然的愿望, 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游憩、锻炼、娱乐、社交活动的生活需求。园林绿地已成为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2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原则

2.1 城市绿化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绿化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依据, 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具体条件, 在国家有关法规政策的指导下, 制定城市绿化的发展目标和各类绿化用地指标, 选定各项主要绿地的用地范围和使用性质, 论证其特点和主要工程、技术措施。城市绿化规划作为一项独立的专业规划, 只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才能较好地协调、平衡同整个城市的其他各类设施的协调发展、同步建设。

2.2 从实际出发, 合理安排城市绿化规划指标

城市绿化规划指标反映城市绿化的水平和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化指标, 是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绿化水平和质量的必要措施, 也是衡量城市绿化建没的重要参数, 同时为考核城市绿化水平提供了量化标准。《城市绿化条例》的这一原则性规定, 为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有利于全国城市绿化事业均衡地发展。鉴于世界各国城市绿化规划指标有所不同, 考核城市绿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城市规划法》规定, 编制面向全国的城市绿化指标, 要符合我国实际, 指标的确定要能较全面地反映城市绿化的水平和质量, 又要保持考核指标的连续性和增加国际间的可比性。

3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发展实施

3.1 严格遵守城市绿化规划原则, 合理规划布局, 发挥城市绿化的最大效益

3.1.1 突出和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形成特有的城市风貌

城市绿化规划和绿地系统的特色主要是利用自然人文条件, 通过城市绿化规划方法和相关措施而形成的。其中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被、气象等因素;人文条件包括历史背景和遗迹、文化特征、宗教、民俗、风情等因素, 还应当包括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人的素质、心理因素等, 总之, 只有在充分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才能使城市绿化扬长避短、趋于完善, 从而形成既继承优良传统, 又具有崭新的时代特色。

3.1.2 科学安排各类城市绿地, 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的最大效益

这一原则又称为强调城市绿地系统的完整性原则。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一般认为, 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成需要两个因素:一是要有构成系统的各个元素, 即园林景点, 各类绿地、绿带以及道路、水体系统等直到与市郊的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也即通常所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系统;二是各元素之问和各元素与城市之间以科学的分布规律使之溶为一体, 着眼于提高城市整体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水平, 使之向综合功能和网络结构的方向发展, 即要有有机的联系或者合理布局。城市绿化条例将城市绿地划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和道路绿地, 同时规定了合理设置这些绿地的原则和要求, 以构成城市的绿地系统, 为充分发挥绿化的最大效益, 包括生态、美化和方便群众利用的效益, 提供了法律依据。

3.2 营造城市外围园林绿化生态圈 (或生态环)

利用原有围绕城市周边的林带、经济林、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扩大规模, 实现林木连片、连带、连网使天然林木和人工林地共同形成一个以林木为主的防护体系。同时, 还需维护好城市外围的水库、河流、湖泊、沿海等自然水体, 建成城市外围湿地体系。此外, 需要加快建设滨水绿地和防护林, 发展以乔、灌、草结合的多层次滩涂绿地。在城市近郊还可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和实行封山育林, 形成山体走廊林坡, 更好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3.3 城市内园林绿化系统的建设实施

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原有的植被、水体、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 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尽可能协调绿地、水体、建筑之间的生态关系, 使人群和建筑物依林傍绿。在构建上采用城市绿地系统点、线、面、组团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进行规划, 以大面积公园、植物园、绿地广场等为专用绿地的“面”, 以小型公园、街心花园、各组团、各单位绿地、住宅区绿地庭院绿化等为“斑”或“点”, 设置于城市的各个地段和角落, 见缝插“绿”, 使点状绿地随处可见。在大小道路、街道的两侧或中间建设带状绿地, 形成交通绿化带的“线”。还可利用城区内自然地貌的高差、某些建筑物和古墙等进行“立体绿化”。如此以线连点达面, 形成巨大而完整的园林绿化体系。

园林绿化系统的构造既要符合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城市生态秩序, 又具有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和生机盎然的时代气息, 能够突出表现城市的景观效果。具体构建指标为城市的绿地率达35%以上, 人均绿地30m2以上注重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的合理开发。根据城市气候和土壤特征, 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构建时要适地适树, 并考虑其观赏价值、功能价值和经济价值, 按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物多样性。切实保护好当地的植物物种, 积极引进驯化优良品种, 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增加绿地面积, 提高绿地系统的功能, 使城市处在一个良好的多样性植物群落之中。

总之, 21世纪的城市绿化规划工作应特别强调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建设结构优化、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 如何科学地构建城市的绿地生态系统, 需根据每个城市的基本条件和特点,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 (5) .

[2]夏立言等.浅析我国城市园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民营科技, 2009, (5) .

[3]李琳.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之我见[J].探索, 理念, 2009, (5) . (免费论文网.

[4]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中国园林, 2003 (4) .

上一篇:不适应性下一篇:财政运作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