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限制

2024-07-22

管理限制(精选十篇)

管理限制 篇1

DRM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来对数字化产品、电影、音乐、软件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为了更好地对数字产品著作权进行保护, 我们就可以对其使用的复制次数以及使用时间进行限制。以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为例, 数字版权管理可以通过如下环节实现。⑴权利人能够通过插件对作品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即客户端含有数字版权管理插件。⑵用户仅能通过指定的硬件设备使用作品, 即客户端与许可证之间的设备绑定。⑶系统自动识别、认证用户, 用户只能通过付费, 才可以实现许可证的下载。⑷给作品加一把锁, 对作品进行打包。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数字版权管理的技术是集限制使用设备、使用跟踪、认证许可、在线发行、权限设置等属性为一身的技术性措施, 该技术实现了权利人利益最大化、对数字化产品的著作权进行有效保护, 使权利人能够随时监控信息, 严密地控制信息流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通过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的共同作用, 采用合并控制的模式, 有效控制了作品的使用情况以及接触情况。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主要由许可模块与内容模块两部分核心技术组成。许可模块对用户的权利进行设置。而内容模块则通过数字加密的技术进行有效保护。消费者要想获得或使用数字作品, 必须在接受所有格式合同条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数字版权管理是合同保护和版权保护的有机结合。一方面, 数字版权管理通过跟踪系统和认证许可对消费者使用作品的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 数字版权管理又以加密技术的方式来控制使用者对数字内容的使用或接触。权利人通过对其作品动态的跟踪, 不仅有诸如实现对作品权利有效、及时的保护, 例如:权利人能够通过远程控制来限制消费者违数字版权管理许可协议条款时的行为。还能够更好掌握作品在市场中的动态, 例如:根据使用作品的人数、次数以及方式等来对作品的市场定价进行调整。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产生的法律问题包括⑴对相关企业的公平竞争权造成侵犯, 由于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特殊性, 只有在特定的设备上才能展示、播放数字内容。而相关企业不能展示、播放受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保护的数字产品。这就对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产生不利影响, 在限制了相关企业公平竞争的同时, 还损害了消费者自由选择权。⑵对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造成侵犯, 消费者要想获得授权必须经过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授权许可模式的身份认证。而身份的认证需要消费者的联系方式、地址、姓名等信息, 而这些信息都属于消费者隐私。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不仅能够对个人身份信息进行收集, 还可以收集消费者的常用IP、消费习惯、消费应为等消费信息。所以, 从某种角度上讲,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对消费者的知情权也造成了侵犯。⑶对个人作品合理使用权造成侵犯,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有不同层次的许可, 所以不能自由使用作品, 数字版权管理仅允许获得授权、接收合同条款的人才能够接触到作品。这样, 个人的使用权被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以许可协议的方式限制了。

2、我国相关立法及其问题的完善

相对于国际发达国家的立法而言, 我国技术措施法律保护制度过于机械与狭窄,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它忽视了公众合理使用权益, 仅仅侧重于对版权人利益的保护。而且, 我国的技术措施法律保护制度严重缺乏限制对技术措施滥用的条款。因此, 文章对我国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法律限制问题提出了建议:⑴对于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措施的限制规定来说, 禁止权利人采用各种合同来对其进行排除。⑵严禁权利人以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为依据来实施不正当的竞争及垄断, 设置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设施的人员在必要的情况下, 提供出相互兼容性的基本信息。⑶严禁权利人以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为依据来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法律应在立法上限制权利人通过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来对与版权无关的用户信息的收集, 例如:消费喜好、浏览记录等。⑷权利人应有信息披露义务, 使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权利人应有披露信息义务。要做到对许可协议内容的披露以及对作品基本信息的披露。并且在许可合同方面应标明作者使用技术措施的限制与条件。⑸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具有着电子控制技术属性, 通过数字版权管理, 权利人可以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控制。立法中, 应对电子控制的合法性进行确立, 并作出相应的限制与条件。对电子控制的规定:a许可人不能滥用电子控制权来对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侵害;b在被许可人与许可人之间协议的基础上, 来实施电子控制;c维护许可人的合法权利才是电子控制实施的目的。⑹通过立法规定,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应用不能对合理使用造成限制。权利人向知识产权局提供不受技术措施保护的作品时, 或者权利人允许特定数量的私人复制或允许作品使用中对特定作品浏览时, 应该预先给自由使用作品保留空间, 确保作品保护期慢后, 公众能够自由对作品进行使用。

摘要:DRM技术在法律学领域的应用中, 逐渐产生了一些惹人争议的法律问题。例如:存在与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问题、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公众合理使用权益的保护问题等。文章对我国数字版权管理技术的法律限制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技术措施,数字版权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喜军.论我国数字版权的困境、根源及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编辑之友, 2012 (11) .

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管理办法 篇2

第一条 为促进我国技术进口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列入《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另行发布)中禁止进口的技术,不得进口。

第三条 国家对限制进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凡进口列入《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中限制进口技术的,应按本办法履行进口许可手续。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是限制进口技术的审查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限制进口技术的许可工作。中央管理企业,按属地原则到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办理许可手续。

第五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进口本办法第三条所规定的限制进口技术时,应填写《中国限制进口技术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见附表1),报送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履行进口许可手续。

第六条 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技术和贸易专家对申请进口的技术进行技术和贸易审查,并决定是否准予进口。

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不完备、申请内容不清或有其他申请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可要求申请人对申请材料进行修改或补充。

第七条 限制进口技术的贸易审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二)是否符合我国对外承诺的义务;

(三)是否对建立或加快建立国内特定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第八条 限制进口技术的技术审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危及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

(二)是否危害人的健康或安全和动物、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三) 是否破坏环境;

(四) 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技术权益。

第九条 进口申请获得批准后,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颁发由商务部统一印制和编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以下简称《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见附表2)。《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的有效期为3年。

技术进口经营者取得《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后,可对外签订技术进口合同,

第十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签订技术进口合同后,应持《技术进口许可意向书》、合同副本及其附件、签约双方法律地位证明文件到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申请技术进口许可证。

第十一条 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自收到本办法第十条所规定的`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口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准予许可。

第十二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依照本办法第五条向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提出技术进口申请,履行进口许可手续时,可一并提交已签订的技术进口合同副本及其附件和签约双方法律地位证明文件。

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在收到前款规定的文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组织技术和贸易专家对申请进口的技术进行技术和贸易审查,决定是否准予进口。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自批准进口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口合同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准予许可。

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不完备、申请内容不清或有其它申请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可要求申请人对申请材料进行修改或补充。

第十三条 技术进口经许可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向进口经营者颁发由商务部统一印制和编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口许可证》(以下简称《技术进口许可证》,见附表3)。限制进口技术的进口合同自技术进口许可证颁发之日起生效。

第十四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到地方商务主管部门领取技术进口许可证前,应登录商务部网站上的“技术进出口合同信息管理系统”(网址: jsjckqy.fwmys.mofcom.gov.cn ),按程序录入合同内容。

第十五条 需经有关部门审批或核准的投资项目,如涉及限制进口技术,技术进口经营者依照本办法第五条或第十二条规定向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提出技术进口申请时,应提交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十六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获得《技术进口许可证》后,如需更改技术进口内容,应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重新履行技术进口许可手续。

第十七条 技术进口经营者凭《技术进口许可证》,办理外汇、银行、税务、海关等相关手续。

凡进口《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中限制进口技术的,技术进口经营者应主动向海关出具《技术进口许可证》,海关凭《技术进口许可证》办理验放手续。

第十八条 商务部负责对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技术进口许可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应在每年1月31日前将上年度批准的技术进口许可事项向商务部备案。

第十九条 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追究有关当事人和单位的责任。

管理限制 篇3

“四限制”即:一限目录版本,就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用书必须从省教育厅公布的目录中选用,版本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为准;二限发行渠道,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用书发行渠道必须是新华书店和邮政局;三限教辅资料数量,义务教育阶段一至八年级学生除免费教科书和免费练习册外,不准征订和使用其他教辅资料,九年级、高一、高二学生按照学生自愿和新华书店发行的原则,可由学校在全省公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帮助学生选用一套非免费的教辅资料,高三年级不得超过两套;四限审定,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用书必须经过学校和县教育局教学用书审订委员会审定。

“八禁止”即:严禁任何学校、年级组或教师组织学生向个体书商购买教辅资料;严禁以班级为单位变相指定学生购买教辅资料;严禁未经审定、未列入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教辅资料进入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严禁学校和教师用教辅资料布置学科作业和变相进行考试;严禁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以任何方式组织学生统一征订和使用规定以外的教辅资料和其他学习用品;严禁中小学校及教师推荐、征订、使用非法出版的教辅资料;严禁盗版、盗印等非法出版物进入校园;严禁教材管理工作中的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

罗平县教育局表示,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用书管理,杜绝违规征订和使用教辅资料,是从源头上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要举措,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更是云南省目前开展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的重要内容。

(罗平县教育局 杨泽学)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 篇4

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技术性特点,可以通过准则的规范和要求限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督。然而,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和原则基础之上的,因此本身具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一)会计准则制约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具有很强的技术规范性,在实务中,对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一系列流程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企业按照准则的规定执行。对于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管理者自觉披露会计信息,有利于展示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如果没有会计准则的制约,它会随意变更和伪造财务报表信息,为利益相关者营造一种高收益的假象。新的存货计价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使企业不能在存货价格上升或下降时任意改变计价方法,从而大大缩小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空间。

(二)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提供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是千差万别和复杂多变的,准则制定部门只能就具有普遍性的、共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做出规定,而将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留给企业自由选择。会计实践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对于各个企业所涉及的全部会计事项或交易,会计准则不可能一一反映,企业管理者就会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等途径实施盈余管理,从而获取自身利益。

(三)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也有一定的反作用,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技术规范性,但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它还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性。不同的会计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会计准则制定者会屈服于强势集团,因而不能完全保证其中立性,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属官方性质的制定机构,但也不能保证其完全中立性。“琼民源”事件等影响较大的会计舞弊案件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如会计准则关于关联方交易的规定。因此说,盈余管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反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限制

新准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限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一)资产减值规定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的,按照恢复的金额,在不超过已确认减值损失金额的范围内予以转回,计入当前损益。新准则对此作了禁止性规定,对于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在新准则实施以前,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来调整当期净收益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式。例如,企业在某一年度对应收账款提取巨额坏账准备额,使得当年净收益急剧下降,次年却以债务重组等方式“成功收回”而大量冲回“坏账准备”,使次年的净收益突增以达到某种目的。新准则做出了“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后,由于企业无法通过冲回减值准备额快速提升净收益,所以在计提时就会更加慎重。新准则的实施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调整或增减当期或以后各期业绩的手段失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盈余管理。

新准则的详细规定有助于压缩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旧准则对减值准备的计提需要经过大量的会计政策选择、专业判断和会计估计,而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项资产所做出的判断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新准则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这一点,在有关“资产组”的规定中,旧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的规定没有提出“资产组”这一概念,这就会导致企业对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实际操作时遇到困难,进而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计提方式,很难统一。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大大缩小了企业在这一方面操纵利润的空间。

(二)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旧准则规定存货的计价方法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存货发出计价的方法,这就给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创造了机会。当购入存货的价格在不同时期产生波动的时候,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影响。如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将最低价格的材料入账,使当期成本费用下降,增加当期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将最高价格的材料入账,使当期成本费用上升,减少当期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上升时期,则正好相反。即采用后进先出法增加成本,减少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则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许多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使上市公司不能利用存货的计价方法在存货价格上升或下降时任意改变计价方法,从而大大缩小了滥用盈余管理的空间。从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来看,新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却更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的恶意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企业合并规定的完善

对于企业合并,旧准则规定对兼并交易未区分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的情况,主要是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会使企业在经营业绩不佳的时候,为了粉饰业绩,收购业绩优良公司的股权或者是减持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份额。目前,我国有多数企业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不一定是合并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允价值,从而出现了许多企业通过合并重组获得暴利。

新准则有效区分了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入账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双方自愿交易,由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因此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商誉的金额。而同一控制下的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算,合并方取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与账面价值或发行股份面值总额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不再使用公允价值,使得那些利用合并重组进行投机的企业没有可乘之机。对于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谨慎地使用了公允价值,考虑了企业合并实质的不同而分别进行规范,防范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四)关联方关系的扩展和披露

旧准则规定,直接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企业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属于关联方。新准则规定,间接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共同控制或能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也属于关联方。这就使更多的企业被划入到关联方这个特殊范围中,有利于遏制盈余管理。

新准则规定,要求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对于已经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予披露,但应当披露与合并范围外各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但旧准则不要求在与合并报表一同提供的母公司财务报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新准则有效控制了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全面、可靠的企业关联交易信息。

(五)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受所在国外汇管制及其他管制且资金调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小规模子公司和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如银行、保险公司)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新准则合并报表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杜绝了企业利用缩小持股比例,分离若干子公司的方法,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做法。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包括小规模公司、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以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同时还规定,企业把合并划分成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它们各自使用不一样的要求去解决怎样确定合并后的成本和合并后的分配,怎样确定相关的损益以及负债等方面的问题。在新会计准则中,一些新的规定有助于合并报表更为公正,也能更好反映公司的经营收益和财务情况,从而有利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和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闫洁.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0(1).

[2]陈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李慧.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1(11).

管理限制 篇5

1. 本办法限制的有害物质是:

1.铅及其化合物;

2.汞及其化合物;

3.镉及其化合物;

4.六价铬化合物;

5.多溴联苯(PBB);

6.多溴二苯醚(PBDE);

7.国家规定的其他有害物质。

2. 本办法的实施将意味着SJ/T 11364-《电子电器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识要求》标准的实施。即是要求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者应当对其投放市场的电器电子产品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进行标注,标明有害物质的名称、含量、所在部件及其产品可否回收利用,以及不当利用或者处置可能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的信息等;由于产品体积、形状、表面材质或功能的限制不能在产品上标注的,应当在产品说明中注明。并应当按照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标识要求,在其生产或进口的电器电子产品上标注环保使用期限;由于产品体积、形状、表面材质或功能的限制不能在产品上标注的,应当在产品说明中注明。

3. 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在生产电器电子产品时,不得违反强制性标准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易回收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材料、技术和工艺,限制或者淘汰有害物质在产品中的使用。

并要求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者制作、使用电器电子产品包装物时,不得违反强制性标准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执行的标准,应当采用无害、易于降解和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遵守包装物使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限制性定语从句 篇6

定语从句就其与先行词的关系而言,可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者之间有如下区别:

1.限制性定语从句在意义上与先行词关系密切,是不可缺少的定语,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就不完整或失去意义。从句和主句的关系十分密切,写时不用逗号分开,关系代词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That is the girl who came to see you this morning.

那就是今天上午来看你的女孩。

The Great Wall is a place (that) I’ve always wanted to travel.

长城是我一直想参观的一个地方。

2.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主句的关系不十分密切,只是对先行词作些附加的说明,如果去掉,主句的意思仍然清楚;从句和主句之间往往用逗号分开。用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有关系代词which, who, whom, whose和关系副词where, when这些,而that一般不用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例如:

Yesterday I visited Mr Wang, who looked very tired.

昨天我拜访了王先生,他看上去很疲倦。

Mum bought me a computer as my birthday present, which was just what I longed for.

妈妈给我买了台电脑作为生日礼物,这正是我所渴望的。

3.比较:

He has two sisters who are studying abroad.(限制性定语从句:He has more than two sisters.) 他有两个在国外留学的姐姐。

He has two sisters, who are studying abroad.(非限制性定语从句:He has only two sisters.) 他有两个姐姐,她们在国外留学。

She will wear no clothes which will make her different from others.

她不会穿一些与众不同的衣服。

She will wear no clothes, which will make her different from others.

她不穿衣服,这会使她显得与众不同。

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引导词的选择

1.关系代词的选择

(1)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不能用that。指人的,如引导词作主语用who,作宾语用whom;指物时要用which。即使引导词作宾语也不能省略。例如:

Mr Zhang, who came to see me yesterday, is an old friend of my

father’s. 昨天来看我的张先生,他是我父亲的一位老朋友。(作主语)

(2)as和which的选择

as和which都可用来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来指代整个主句的内容。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位于句末且as或which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或表语时,两者常可互换。例如:

He failed in the exam, which/as was natural.

他考试没及格,这很自然。(作主语)

He is an honest boy, which/as anybody can see.

任何人都能看得出来,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作宾语)

The man seemed a German, which/as in fact he was.

那个人似乎是个德国人,事实上他就是德国人。(作表语)

但要注意以下区别:

①如果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位于主句之前或插在主句之中时,只能用as。例如:

As we have seen, oceans cover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earth.

我们已经看到,海洋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多。

This kind of computer, as is well-known, is out of date.

众所周知,这种计算机现在已经过时了。

②as在从句中作主语,后面常跟行为动词的被动式;which在从句中作主语,后常跟行为动词的主动式。例如:

She has been late again, as was expected.

她又迟到了,这是预料之中的。

It rained hard yesterday, which prevented me from going to the park.

昨天雨下得很大,使我无法去公园。

③当从句和主句语意一致时用as,表“正如”;反之用which。例如:

The thief came again, as was expected.

小偷又一次来了,这是预料之中的。(语意一致)

The elephant is like a snake, which is not right.

大象像一条蛇, 这是不对的。(语意不一致)

④as常用在 as often happens, as was pointed out, as was said above, as I remember, as I understand等结构中。例如:

Jack has won the first prize, as often happens.

像往常一样,杰克获得了一等奖。

2.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

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选择方法和限制性定语从句一样:引导词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时,用关系代词;作状语时用关系副词。例如:

I want to buy the house, which has a garden.

我想买那个房子,那个房子有一个花园。(作主语)

The place, which I visited before, has changed greatly.

这地方我以前来过,现在变化很大。(作宾语)

The story in the book takes place in Canada, where Doctor Bethune was born.

书中故事发生在加拿大, 白求恩大夫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作状语)

3.关系代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选择

选关系代词还是人称代词,关键是分清句子结构。如果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句中间用逗号隔开,且无连词),用关系代词; 如果是并列句(全句中有连词,两句中间用句号或分号),用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例如:

He has three sons, none of whom is a doctor.

He has three sons, who are doctors.

He has three sons, but none of them is a doctor.

He has three sons; they are doctors.

管理限制 篇7

项目其理论精髓不是目标, 而是约束。实现目标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不突破约束的情况下实现目标。时间无限延长、资源无限供给、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项目管理的目标是由质量、进度、费用为三个约束条件构成。按照几何原理, 项目约束的三个边界可以互动、互换, 而不改变项目目标。总包合同签订后, 确定了项目的质量标准、工期、合同额, 形成了以质量标准、工期、合同额为约束边界总承包项目目标。

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目标就是:以质量标准为刚性约束, 以进度计划为项目运行的主线, 以控制为纠偏手段, 运用进度约束与费用约束的互动互换技巧, 在约束变量不突破计划边界范围的情况下实现总承包项目管理目标。

1 正文

1.1 以进度计划为主线, 合理配置项目资源

以总承包项目最终目标为指导, 编制项目进度计划, 合理配置项目资源,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利用控制手段对实际进展进行纠偏, 指导总承包项目有序、顺利向前推进。总承包项目进度计划中的关键线路是计划的核心, 他将引导项目资源向关键线路上工作任务投入的倾斜, 实现项目资源优化配置。

1.2 以设计为龙头, 合理安排设计、采购、施工之间的深度交叉

由设计院转型的工程公司, 技术是核心;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设计是龙头。因此工程设计直接决定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生产装置的技术水平, 产品质量及生产成本。因此工程设计在坚持先进、合理、经济、安全的原则下, 也要重视可采购性、可施工性、可操作性。在总承包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设计的龙头作用, 合理安排设计、采购、施工的深度交叉。

设计与采购的深度交叉。设计及时提交设备材料请购文件, 设计装配图;设计配合采购完成采购组包方案, 参与必要的设备生产监造、出厂检验。采购在合同签订后及时催交ACF、CF资料, 为设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施工提前介入设计工作, 设计与施工深度交叉。如在总图布置上, 施工向设计提出大型设备进场运输线路需要、吊装时大型吊车占位需要、设备安装、检修空间需要。施工提出吊装梁荷载条件, 利用框架量做为吊装梁进行设备吊装。结合现场实际, 协助总图专业确定合理的竖向标高,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土方倒运。设计优先确保地下工程图纸, 层高较高的框架图纸、大型压缩机组厂房图纸。尤其地下管道图。

设计、采购、施工的深度交叉, 是项目优化工期、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 也是总承包项目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3 开车工作指导思想贯穿项目的全过程

开车工作作为项目目标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检验设计、采购、施工最终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 应作为一个系统工作, 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贯穿于设计、采购、施工的各个环节。设计工作只有在开车的指导下才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开车工况、事故工况、停车工况的需要, 才能充分考虑实际生产操作、检修的操作需要。才能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作品让顾客满意。

1.4 项目策划前现场的调研工作

总承包项目前期策划, 一定要重视对项目建设所在地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当地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达程度, 周边生产、生活资源配套情况、文化背景等;上述问题是项目前期策划的重要信息, 对计划的编制、设备供货商与施工分包商的选择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5 项目的节奏的把握

田径比赛项目100米必需全力冲刺, 才能去的最好的成绩, 如果是10000米长跑呢?从起点就全力冲刺, 没有节奏变化是肯定不能取的好成绩的。总承包项目运行也是如此。总包现场开工后, 循序渐进的安排工作计划, 留出时间制定和发布各项管理制度, 做好与业主、监理、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各施工分包商的信息沟通, 做好项目部内部人员的分工、磨合。做好必要的图纸、施工物资、施工人力、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的准备后, 根据项目需要掀起大干高潮, 一般项目至少会形成土建、安装两次大干高潮。而项目开车阶段:单机试车要早、联动试车要全, 投料试车要稳更是从试车阶段工作安排体现了项目运行节奏把握的重要性。

1.6 人力资源管理

完成上述工作基础是“人”, 人力资源是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桶底”。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工程公司, 项目一般更注重人才的使用而不是培养, 部门在更多行使人才储备、培养职能。但在这个矛盾的背后有一个统一, 总承包项目现场工作经历是对人工作能力的一种迅速提升。一个由公司各专业最优秀人才组建起来的项目团队并不一定是最有战斗力的团队。只有注重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培养, 才能解决培养人和使用人之间的矛盾, 才能为总承包项目提供最坚实的“桶底”。

2 结语

个人认为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核心就是:以进度计划为主线, 以质量保证为中心, 以设计为龙头, 以沟通为润滑剂, 以人力资源为桶底, 把握好项目建设的节奏, 通过时间与成本约束变量的互动互换, 通过控制手段对计划进行纠偏, 通过设计、采购、施工、开车过程管理, 实现项目的质量、进度、费用等既定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房西苑, 周蓉翌.项目管理融会贯通.机械工程出版社, 2010.2.

管理限制 篇8

appraisement

industry

point

机场净空安全管理是机场运行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控制障碍物高度是机场净空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以绵阳机场为例, 根据绵阳机场环境和飞行程序设计要求建立OAS面数学模型, 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 评估机场周围障碍物是否超高, 从而为机场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机场净空区的作用是保障飞机安全的起飞和着陆, 而在飞机起落航线附近设置的区域。机场运行等级与机场净空管理密不可分, 运行等级对生产作业工作影响巨大。严重的会造成机场不能正常使用, 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 这是对资源的浪费, 所以机场净空管理迫在眉睫。

影响机场净空要求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有起落性能、气象条件、导航设备和飞行程序等。绵阳机场等级为4D, 可以起降B757、A320、A321、B737等大中型飞机, 气象条件良好, 拥有仪表着陆系统 (ILS) 。绵阳机场周边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

目前, 评估障碍物的方法有ILS面、OAS面和CRM三种。本文为了评估机场周围障碍物许可高度, 建立OAS面数学模型, 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出净空面障碍物是否超高。

机场净空的组成

机场净空区是由端净空区和侧净空区两部分构成, 端净空区是由爬升面和进近面两部分组成;侧净空区是从升降带和端净空区限制面边线开始, 至机场净空区边线所构成限制物体高度的区域。

起飞爬升面

起飞爬升面是在跑道末端外指定距离处, 一条垂直于跑道中线、固定长度的一条内边以规定坡度和扩散率向外和向上扩张形成的一个梯形面。当梯形面宽度扩张到一定宽度后维持这一宽度继续向上和向前平行延伸直到指定距离处。起飞跑道障碍物限制面尺寸和坡度如表1所示。

进近面

进近面是以跑道中心线为对称轴, 从升降带末端起, 以一定的扩张角和坡度向外向上延伸的斜面。共由三段平面组成, 第一段和第二段为坡度不同的斜面, 第三段为水平面, 三段平面有相同的扩散率。不同跑道类别进近面要求如表2.

过渡面

过渡面是与升降带、进近面相交的复合斜平面。其要求如表3所示。

锥形面

锥形面是倾斜的曲面, 由两个高低不同的同心圆组成。这两个圆之间的弧形面就是锥形面。其要求如表4所示。

内水平面

内水平面是位于机场及其周围上的一个水平面中的一个面。其形状近似椭圆形。要求如表5所示。

用OAS面评价障碍物

OAS面与ILS面相比评价障碍物的优点是更加精确。其大小与飞机的类型, 进近的分类密切相关。

OAS面的构成及其表达式

OAS面由入口水平面和ILS航道的6个斜面组成。如图2所示。

这些斜面分别称为W面、X面、Y面和Z面, 各用一个线性方程式表示:

式中, x、y为某一点的平面坐标, z为该点所在位置的OAS面高, A、B、C为OAS常数, 其中A、B分别为各斜面沿x, y方向的斜率, C为斜面的截距。

OAS常数

OAS面的A、B、C常数可查询ICAo8168号文件附录的OAS常数表。这些附表根据航向台至入口距离 (LLZ/THR) 与下滑角的组合, 分别列出了为2.5~3.5, LLZ/THR为2000~4500m的各类ILS进近在标准条件下的OAS常数及其模板坐标。本文根据绵阳机场实际情况, I类ILS进近, 复飞上升梯度2.5%, 列举了所需的OAS参数, 如表6所示。

OAS模板

I类OAS模板由各个斜面的0m等高线 (各斜面与入口水平线的交线) 和300m等高线 (各斜面与300m高水平面的交线) 构成。II类OAS模板则由各斜面的0m等高线与150m等高线构成。利用OAS模板可以帮助确定障碍物所在的面。构成模板的基本数据是各等高线的交点 (C、D、E和C”、D”、E”) 坐标x、y, 称为OAS模板坐标。绵阳机场的OAS模板示意图如表7所示。

评估步骤与方法

(1) 根据程序设计的条件和进近类别, 建立起相应的OAS方程式。

(2) 借助OAS模板估计障碍物所在的面。分为两种情况, 标准条件时和非标准条件。标准条件下OAS模板坐标在常数表中查到, 非标准条件下要通过计算建立的方程式求得, 再判断障碍物所在平面。

(3) 将障碍物坐标 (x, y) 代入其所在面的方程式, 算出该处的OAS面高 (z值) 。有的障碍物如果不能确定它具体在哪个面内, 只能分别计算出这两个面的高, 取较大值所在的面。

(4) 比较障碍物高 (h0) 与OAS面高 (z) , 如果h0大于z, 说明障碍物穿透了OAS面, 否则没有穿透。

OAS方程的建立

根据绵阳机场程序设计的条件, 建立OAS方程:

障碍物评估

对绵阳机场周边35处障碍物进行了评估, 35处障碍物名称、地点及相对位置、海拔高度进行了测量, 测量情况如表8所示。

通过OAS面进行评估, 发现其中有15处障碍物存在超高现象。

结语

净空管理是民用机场飞行区管理和运行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与传统ILS障碍物限制面相比, 利用OAS面数学模型对已有和新建障碍物进行评估, 可以提高机场净空管理效率。机场当局应做到对机场净空环境定期巡视检查, 对可能超高的物体进行评估。对超高障碍物采取措施, 例如对超高障碍物要设置航空灯或者对超高障碍物进行拆除。这样可以维护机场净空安全, 保障飞行安全。

建议观点

1.飞行程序设计的关键环节是障碍物的评估, 这对飞行安全至关重要。

2.机场净空区的作用是保障飞机安全的起飞和着陆, 而在飞机起落航线附近设置的区域。机场运行等级与机场净空管理密不可分, 运行等级对生产作业工作影响巨大。严重的会造成机场不能正常使用, 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 这是对资源的浪费, 所以机场净空管理迫在眉睫。

浅议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 篇9

关键词:军人权益,限制,原则,权力

军人权益, 是指军人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与利益[1]。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的前提是军人享有权益且军人权益要受到限制。任何军人, 首先必须是公民, 作为公民, 其权益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已有明确的确定。但军人作为武装集团的组成人员, 其特殊的身份和职业, 担负的维护国防利益、军事利益的独特历史使命, 要求他们必须服从命令, 听从指挥, 承担比普通公民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不允许他们尽情地享有和使用作为公民的很多权利, 即军人的公民权利容易处在多发性的限制状态[2]。限制军人权益, 不仅是维护军队稳定和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而且是维护国家军事利益的需要, 符合保护“安全和 (军事) 秩序”的军事法基本价值取向。但是, 一味的强调保护国家军事利益, 而忽视对军人权益的保障, 不仅有违人权保障的宪法理念, 从长远来看, 也不利于军队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 军人权益限制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亦即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

笔者认为, 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军人权益与国防利益、军事利益的利益平衡问题, 是秩序、安全与自由、公平这两方面价值追求的权衡与选择问题。正如军人权益限制的侧重点在于维护国家的国防利益、军事利益, 强调秩序与安全价值一样, 通过运用“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的逻辑学理论我们可以得知, 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的侧重点在于肯定军人权益存在的价值, 突出强调对公权利进行限制的必要性和对军人权益进行保护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一、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的理由

(一) 军人是“穿着军装的公民”的法律地位定位决定了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的必要性

当前, 世界各主要国家如德国、英国、美国等都在其军事法的理论中承认军人是“穿着军装的公民”, 这种关于军人法律地位定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 对于保障军人的权利能够起到基础性的奠基作用, 被认为是军事司法民主的进步。但目前我国法律并未明确直接地将军人的法律地位定位为“穿着军装的公民”, 这显然不利于军人首先作为一名公民所应享有的基本权益的平等保护。不可否认, 军人以准备和实施战争为业, 维护国家军事利益是其根本使命, 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军人权益进行限制的必要性, 但这种必要性决不能成为忽视甚至否认军人权益的充分理由, 保护军人合法权益同样是我们的军事价值追求。为此, 我们必须对军人权益限制进行再限制, 使军人在服从国家利益和军事需要的同时, 充分享有作为普通公民应享有的一般权益, 防止公权力对军人个体权益的过度介入和侵害, 促进军人作为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和军队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军人权益的有效救济客观上需要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

“有权利, 必有救济”, 权利与救济之间的关系, 就像是一对双胞胎, 如影随形。《世界人权公约》指出“人人于其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之基本权利被侵害时, 有权享受国家行政法庭之有效救济”。但我国的军队救济制度却严重缺失。如《纪律条令》第七十九条规定, “军人对违法违纪者有权提出控告;认为给自己的处分不当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有权提出申诉”, 这是当前军队为数不多的体现权利救济原则的法律规定。但应当看到, 《纪律条令》规定的申诉方式, 由原处理机关对自己所作的处分决定进行裁决, 在理论上明显违背了“任何人不能做自己行为的法官”的自然公正原则, 在实践中也往往流于走法定程序的过场, 收效甚微。不可否认, 对军人个别权益进行限制是合理的, 也是必要的, 但不能以此限制为理由对军人权益进行无节制的、甚至是违法的限制, 否则, 部队就会出问题, 社会随之也会出现动乱。因些, 建立军队行政救济制度, 实现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 有助于强化军人权益的维护, 符合民主宪政要求与军事需要。同时, 军人就其权益享有充分、有效的救济途径, 也能达到有效地监督制约军事权力运作, 符合权利与权力平衡的原理。

二、军人权益限制应遵循的法律原则

(一) 法定性原则

军人权益限制遵循法定性原则, 其实质就是在实体内容和法定程序上对军人权益限制进行规制。其主要包括:1.主体法定, 即有权对军人权益进行限制的军事立法、执法和司法主体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2.内容法定, 即军事立法、执法和司法主体的权力来源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予, 对军人的哪些权益可以进行限制, 哪些权益不可限制, 限制的时空条件如何, 限制程度大小等内容也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3.法律保留, 即将对军人权益进行限制的权力保留给立法机关, 军事行政机关未经授权不得对此制定任何规范性文件, 法律保留的目的是防止行政立法权的自我膨胀。4.程序法定, 指军事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对军人权益进行限制时, 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法定程序, 只有严格按照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 才是合法的, 否则即为违法。

(二) 比例性原则

比例原则作为公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 是指国家权力的行使应当兼顾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公民权利的保护, 二者应当处于适当的位置, 如果为了实现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伤害, 则应尽可能在实现目标的前提下将伤害减小到最低程度。比例原则通常包含三个次原则, 即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相当性原则[3]。

1.对于军事立法机关而言, 贯彻比例原则要求立法主体在启动立法程序对军人基本权利进行限制之前, 必须将其可能对军人基本权利造成的损害与可能实现的公共利益之间进行质与量的理性权衡, 只有在后者明显超过前者时, 方能制定相应的限制条款。

2.对于军事行政机关而言, 在对军人权益进行限制时, 贯彻适当性原则要求军事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能实现行政目的或至少有助于目的的达成, 并且为正确的手段, 在目的—手段关系上必须是适当的;贯彻必要性原则要求军事行政机关针对同一目的达成, 有多种适合的手段可供选择时, 应选择对军人权益损害最小的手段;贯彻相当性原则要求军事行政机关采取的行政手段所造成的损害, 不得与欲达成的行政目的意义明显失衡。

三、军人权益限制之限制的制度设想

(一) 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军人不可限制性的权益

借鉴德国、俄罗斯等国的做法, 我们应加快制定我国专门的保护军人权益的《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 在该法中明确规定军人的不可限制性权益, 切实提高军人权益的保障水平。那么, 哪些军人权益是不可限制性的呢?笔者同意这样一种观点, 即对于军人不可限制的权利的认定既不可过于宽泛而使军人可能以此为理由放弃自己的军人职责, 也不能过于苛刻而忽视了其作为一个自主的人的最起码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4]。参照联合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等国际公约、条约的规定, 在诸多的军人权益中, 笔者认为生命权、人道待遇权和尊严权应是军人不可限制的权利。因为这三项权利是一个真正法律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人不可缺少的权利, 是作为一个人的起码尊严所需要的权利。

(二) 坚持法律保留原则, 严格界定军人权益限制的理由

公共利益和军事利益是军人权益限制的正当理由, 在价值位阶上公共利益和军事利益是压倒军人个人权益的上位价值。在面临不同的价值冲突问题时, 我们的制度设计应尽可能地选择既能达到其所欲保障的公共目的的目标, 又对公民权利损害最小的方式。然而现行的《国防法》、《兵役法》等军事法律对什么是公共利益、军事利益却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且就公共利益、军事利益本身而言, 其利益内容和受益对象都不确定, 盲目地牺牲军人个人权益而成全公共利益和军事利益并不可取。正因为此项法律内容的缺失, 导致了现实中部队出台的很多政策、法规、规章以及部队首长对待下级官兵的行为往往以模糊的维护公共利益和军事利益为理由, 随意限制军人的合法权益。因此, 我们必须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即将对公共利益、军事利益的范畴界定权留给立法机关, 让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决定何为公共利益、军事利益, 如何进行限制军人基本权益等关键问题。所以, 法律保留原则应当成为严格界定军人权益限制的理由必须遵循的准则, 通过法律的形式对军人基本权利的限制理由进行限制。

(三) 规范军事权力运行, 从制度上保证军人权益限制之合法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经说过: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有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5]因此, 任何一个国家的立法都必须注重权力 (利) 的分立与制衡, 军事法律法规也不例外。

从依法治军的要求和部队建设实际来看, 要使军事权力不侵犯军人权益, 确保军人权益限制合法, 就必须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具体而言, 首先是从立法上界定军事权力在军人权益限制方面的界限, 包括对权力权限的明确化和对权力运作的规范化, 明确不同层次的军事主体的权限, 使每个主体都要在法定的职责和权限内运用权力, 严禁越权和随意扩张权力。其次, 要规范权力实现的方式, 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条令条律和规章制度对军人权益进行限制, 坚决克服“以权代法”、“以言代法”、“违法行政”等错误倾向。第三, 建立严格的权力动作程序。军事法律领域的程序规则对权力的正当动作避免恣意任为具有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第四, 要健全监督制度。当前, 最主要是建立有效的司法审查制度特别是违宪审查制度, 为军人权益限制过程中军人遭受的侵害寻求救济。最后, 要建立问责机制, 强调执法责任追究。任何机关和个人只要对军人权益进行了非法或明显不合理的限制, 侵害了军人权益, 就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绝对不允许任何人践踏法律。

参考文献

[1]李佑标.论军人合法权益的概念与特点[J].法学杂志, 2003, 24 (3) , 总第138期.

[2]金琳.论军人权利及其限制的限制[J].军事经济研究, 2007, (5) .

[3]杨彬权.我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 2007, (4) .

[4]金琳.论军人权利及其限制的限制[J].军事经济研究.2007, (5) .

管理限制 篇10

温室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 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恶劣天气增多的重要原因。这在国际社会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这样的共识之下, 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协议》, 世界各国一直在极大范围内讨论有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 也都在尽各自的努力来确定未来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对2008—2012年第一承诺期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做出了具体规定, 即整体而言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但不同国家有所不同, 例如,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要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削减8%, 日本和加拿大各削减6%, 而美国削减7%。从减排目标的形式上看, 以上的目标是对排放或者说减排做出了绝对数量的控制。2001年, 美国布什政府宣布退出议定书, 并随后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政策新建议, 承诺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将由当时的183吨碳/百万美元GDP下降到2012年151吨碳/百万美元GDP, 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18%。这种将温室气体减排与某种投入或产出的测度相联系的排放限制可认为是强度限制。

2009年, 世界又聚焦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大会, 共商京都协议的第一个承诺期到期之后的行动。各经济体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减排目标, 举例来说, 美国提出到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对温室气体减排17%, 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20%以上, 日本把减排目标定为在1990年的基础上对温室气体减排25%, 中国提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0%—45%, 印度提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温室气体比2005年下降20%—25%。从以上目标的形式来看, 也可以分为绝对限制和强度限制。

也就是说, 在减排目标设定和变迁的十几年间, 主要的国家和地区提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表现为两种形式:绝对限制和强度限制。而且, 所提出的强度限制的参照指标也主要是与国内生产总值 (GDP) 相联系。在这种情况下, 对绝对限制和强度限制的异同进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所以, 在文章接下来的讨论中, 将分析绝对限制与强度限制的特性, 并分析说明如何选择确定排放限制的目标形式。

一、在确定性下绝对限制与强度限制的等价

考虑一国承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在目标上, 可以设定为绝对限制, 也可以设定为强度限制。

在绝对限制下, 决策者制定一个未来某时点的排放量Q, 即表示承诺在未来的某时点排放不超过Q。在强度限制下, 决策者先选定一个经济总量指标Y (通常是GDP) , 然后以此作为参照再来确定未来某时点排放强度的上限γ。在这里, , 表示排放强度。

如果未来不存在不确定性, 不论是限制还是限制, 在减排效果上是等价的。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强度限制下, 存在不确定性的是经济总量, 假设决策时拥有的信息集是θ, 决策者对承诺时点的经济总量的预期是Eθ[Y]。如果未来是确定的, 则这就是未来时点的实际经济总量, 即Eθ[Y]=Y, 那么不管决策者是从绝对量还是强度上进行限制, 最终的排放目标是没有差别的, 即

为说明减排效果, 我们更进一步假设无减排计划的情况下未来的排放将达到Qf, 而在实行减排计划下这将表现为期望形式, 用Eθ[Qf]表示。又假设绝对限制下减排为AA, 预期的减排成效为

强度限制下减排为AI, 预期的减排成效为

根据式 (1) , 我们可以得到Eθ[AA]=Eθ[AI]。在确定性下, 预期减排就是实际减排, 所以, AA=Eθ[AA]=Eθ[AI]=AI, 说明绝对限制和强度限制的减排效果是一样的。

二、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而当存在未来的不确定性时, 情况便不同。若我们还从减排效果上考虑, 那么根据式 (2) 和 (3) , 差异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个经济总量方面预期未来总量Eθ[Y]与实际未来总量Y的偏离, 再者是预期无减排计划的未来排放Eθ[Qf]和实际无减排计划的未来排放Qf的偏离。其中, Y是在未来时刻可以观察到的值, Qf在进行了减排计划下是无法观测的, 是理论上进行有无对比时的参照值。在未来不确定时, Y和Qf通常都是会偏离期望值的。

对于Y和Qf两者间的关系, 我们假定是正相关的。这是符合全球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的, 也就是说, 如不实行减排计划, 一国更大的经济规模就意味着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我们进一步假设经济规模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比例增长, 这在考虑当今较短的历史时期时是适合的, 即

这里, Y0和Q0表示基准年的经济总量和排放。在这个前提下, 我们使用一个假想的数值例子来进行绝对限制和强度限制的减排效果分析。

假设一国减排基准年的经济总量Y0=y百万美元, 温室气体排放量吨碳当量, 那么在基准年排放强度γ0=yq吨碳当量/百万美元。又假设在所拥有的信息集θ下预期经济总量在未来时点比基准年增长50%, 即Eθ[Y]=1.5Y0=1.5y, 根据前面式 (4) , 相应有Eθ[Qf]=1.5Q0=1.5q。

政策制定者根据以上的情况设定排放限制目标, 假设希望达到的强度限制是基准年强度的60% (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40%) , 那么, 吨碳当量/百万美元, 与其等价的绝对限制目标是Q=γEθ[Y]=0.9q吨碳当量。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我们考虑两个方向的:一是实际增长不及预期, 我们假设实际增长40%;再者是实际增长超过预期, 我们实际假设增长60%。根据以上的设定, 可计算出一系列数值如表1:

为说明不同程度的强度限制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改变强度限制为, 吨碳当量/百万美元, 再次计算各个数值, 作表2。

对以上两个表进行分析:

1. 从排放额度 (Q与γY) 上分析。不论实际与预期是否偏离, 根据定义, 绝对限制都保持为一个固定量, 不随承诺期可能发生的经济不确定性变动。强度限制的排放目标在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时会调低, 相当于紧缩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而在经济增长超过预期时会调高, 相当于放宽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2. 从减排效果 (AA与AI) 上分析。不论是绝对限制还是强度限制, 在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时, 减排效果不如预期水平;在经济增长超过预期时, 减排效果也超过预期水平。两者对比, 还可以发现, 对于经济波动, 绝对限制的减排效果波动较大, 而强度限制的减排效果波动较小。可以说从减排效果来看, 强度限制更能够应对经济波动, 保持较为稳定的减排效果。

注:表中排放量单位:吨碳当量

注:表中排放量单位:吨碳当量

3. 不管排放强度降到基准年的60%还是80%, 这种影响都是对整体的紧迫程度施加的, 并不影响上述两点的结论。

三、结论和建议

从排放额度上看, 绝对限制的目标是刚性的, 如果认为全球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该严格控制在一定量之内, 那么, 绝对限制对达到这样的目的是具有约束力的。这往往是视气候与环境问题重于发展问题时得到的结论, 所要关心的主要是一定量的排放额度在全球的分配问题。

如果认为发展问题和气候与环境问题应该兼顾, 或者发展问题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的话, 那么强度减排确定的排放额度是更具灵活性的。当经济发展较快时, 排放可以允许适当增多;当经济发展较慢时, 排放也适当减少。这能够很好应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受整个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 同时也会因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 强度限制的目标既可以使它们参与到减排中来, 也可以很大程度消除它们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从减排效果上看, 在经济增长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 强度限制可以使减排保持相对平稳的效果。如果我们认为一国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 (例如, 工业化基本完成的目标, 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必须要在经济总量上达到一定水平的话, 那么它一定也会产生一定量的排放。强度限制的优势就在于把减排的努力合理分配在发展时期中———经济发展快时, 对应较高减排, 又不致过高;经济发展慢时, 对应较低减排, 又不致过低。而绝对限制可能会过紧造成负担, 或者过松导致努力不够, 这样经历几个时期之后的加总很可能使减排效果与发展进程偏离较大。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 发达国家在达到现阶段的历史过程中, 完成了经济总量上的进程, 而没有付出相应的减排努力。所以对于发达国家现阶段的减排目标, 国际上也一直在讨论怎样才是合理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 根据前面的分析, 要加入到减排目标制定中, 在现阶段采取强度限制比绝对限制更合适。

简单来说, 得到的结论和建议是:首先, 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更适宜采取强度限制的目标, 这能够使得更多国家参与到减排中来, 迈出有意义的第一步, 而不必存有过多担心;其次, 采取强度限制的具体标准应由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 这个标准的宽与严对减排效果影响很大, 所以也应该参照相似国家的目标, 并参考科学研究对排放量与气候环境状况的分析结论;第三, 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发展问题不像工业化国家那么迫切, 所以绝对限制和强度限制差别不是很大, 但考虑到其排放量的基数, 不管采取何种形式的限制, 发达国家都应该承担起较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减排责任。

四、留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在本文的讨论框架下, 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讨论研究。

第一, 经济规模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关系。本文只讨论了同比例增长情况, 而且为了说理的简便, 只给出了虚拟的数值例子。对于同比例增长的情况, 是可以用更一般化的方式证明前述结论的。而对于其他形式的相关关系, 也是可以进行研究的, 限于篇幅, 这里暂不详述。简单说,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由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原因, 等量经济增长本应产生的排放可能是越来越少的。这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第二, 排放限制可以有其他形式, 比如, 绝对限制与强度限制的混合形式, 或者分段函数的形式。这些形式也各有其特点, 而且可能在一定的环境下, 要优于本文所讨论的两种形式。这个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另外, 进行实例的说明论证可能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Sue Wing, Ian.;Ellerman, A.Denny.;Song, Jaemin.2006.Absolute vs.Intensity Limits for CO2Emission Control:Perfor-mance Under Uncertainty.MIT 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Report no.130.

[2]丁仲礼, 段晓男, 葛全胜, 张志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12) :1659-1671.

上一篇:无罪释放原因下一篇:无线数字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