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指导策略

2024-08-11

学生写作指导策略(精选十篇)

学生写作指导策略 篇1

一、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念

无论是阅读, 还是写作, 教师的教远远赶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们大胆地去探索, 发现问题, 从而锻炼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学生对于读写有了清醒的认识后, 作为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事实证明, 一个人的成长与少年时期的养成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 所以, 在培养学生阅读写作习惯期间除了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家长们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有时还会受到教材和一些所谓的“经典”束缚, 不敢脱离教材,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学习阅读和写作主要还要靠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去探寻、摸索, 这也正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一样。当然要让学生顺利地达到课标的要求, 也非一日之功。但只要学生能乐于去读写, 主动去摸索, 他们的读写水平就会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

二、教师要拓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渠道

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连的,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写作, 又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呢?简单地说,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以下这两点, 并能切实能从这两点做起。第一, 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比如写景, 《庐山的云雾》一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中, 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方式;在描写中, 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教学中, 只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 他们一定会领悟到这些最基本的写景的方法。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按照类似的方法围绕“春天的景色真美丽”“今天我最快乐”作为总起句来练习写作。在平时教师要加大对学生阅读的辅导, 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 在写作中品味阅读的收获。第二, 教师要为学生读写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教师要想更直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具体活动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课内开展朗读、诵读比赛、作文竞赛……在课外开展阅读知识竞赛, 读书笔记评比等。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组织一些文艺表演, 把读写融进具体的活动之中。苏教版五年级《水》一文记叙的是“我”儿时村子里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故事, 突出了水的珍贵。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感受水给那里人们带来的“苦”与“乐”, 因为学生通过阅读感悟, 再加上现实的体验, 他们就一定能写出富有真情的读后感。此外, 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加真实、细腻,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地方缺水的照片和视频, 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更容易一些了。

三、教师要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读写作出合理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生读写教学手段之一。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在评价的过程, 作为教师尽量应以表扬为主, 特别在一些公开课和比赛活动中, 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对于他们的回答还要多加引导, 让学生尝到“甜头”, 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成长。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要想真正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成长档案, 在档案中记录自己读写的收获, 让他们从这些收获中汲取力量, 不断前进, 走出害怕读写的阴影, 从而取得更大的收获。

四、教师要善于提高个人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水平

作为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课堂出彩, 能切实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就要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 想做好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单迷恋教参和追求时尚,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 在具体的教学中能善于思索, 与师生共同学习, 找准教学难题的突破口, 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如能阅读大量的书籍, 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所写的文章, 为学生写好范文, 学生的读写兴趣也会得到提高。随着课改的深入、书香校园的建设, 这些措施也在促进和激励着教师们在不断地学习、探讨如何去寻找适合学生读写的有效途径。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来说,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同样在与学生同行的道路上教师更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五、结束语

总之, 在平时的教学中, 只要教师和学生能共同联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就会清楚地认识到、把握好读写关系的重要性, 就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感悟出读写的方法, 这样自然也就达到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的。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念, 要拓展学生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渠道, 要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读写作出合理评价, 要善于提高个人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济远.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3) .

[2]邵红立.写作——语文阅读的延伸训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4) .

学生写作指导策略 篇2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研究,我们创设出以下三种富有实效的课型——情景中运用诗词课型、高效片段训练课型和作文升格指导课型。

一、徜徉诗海,诗中有文,文中有诗——情景中运用诗词课型

附庸风雅不是我们的愿望,标新立异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只想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如何让这些古诗词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古诗词的内在情趣和学生学习后的情趣相得益彰?在情境中运用古诗词,既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从片段训练入手,做到“诗中有文,文中有诗”。

二、有的放矢,碎花落地皆是金——高效片段训练课型

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积累出发,进一步引领学生去领悟诗词的内涵,感受一些诗词的精髓,特别是一些名诗名句,并采用仿写、改写、扩写、片断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运用古诗词的兴趣和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一)复习一部分已经积累的古诗词

(二)设计一些语境片段,引导恰当地运用古诗词,使语言增添色彩 如吕燕老师在执教《古诗词的运用

(一)》时,便运用了这种做法: 1.谈话引趣,感悟古诗运用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语言瑰宝,古诗语言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可以这么说,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

春节时,我们吟诵——(生)爆竹声声辞旧岁,春雷点点迎新春。中秋时,我们吟诵——(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送别时,我们吟诵——(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还有多少古诗名句激励我们奋发向上,有多少古诗名言促使我们勇往直前,你们能吟诵几句吗?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畅谈运用古诗的感受

师:古诗伴我们进步,古诗促我们成长。我们现在积累古诗,一方面是为了吸收古代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其运用于我们的作文中,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出示两则运用了古诗词的习作片段)

师:读了运用古诗后的两段话,你们有什么感受?

(三)学生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1.填古诗

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此景象真可谓是____。

我做事情拖拖拉拉,每天晚上做家庭作业总是要拖到九点钟才做完,爸爸看了直摇头。他在我的书桌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____”,提醒我做时间的主人。2.根据画面的环境运用古诗(1)(出示两幅画面:月亮、小草)师:看到画面,你的脑海浮现出哪些诗句?(2)师:你想起了哪个生活情境?小组合作,试用一段话描写画面,并运用诗句。(3)学生反馈,修改提高。3.自我创编语言环境运用古诗

(1)师:小组合作时,我们能根据画面情境描写。现在提高一点要求,看看能不能自己说一段话,用上古诗句。(出示诗句)

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交友: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励志: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师:写作时,可以运用老师提示的诗句,也可以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诗句。如果有困难,可以与同学讨论。

?(2)学生反馈,修改提高。

(四)总结收获,诵读名句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那一首首深厚而辉煌的民族文字是炎黄子孙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爱上古诗词,愿意主动地去吟诵、积累,并加以运用,愿同学们个个都能妙笔生花。

三、点石成金,一曲风雅成美文——作文升格指导课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可以使文章开头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文章中间引用古诗,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能拔动读者的心弦,能以他人之境写我之性灵,增添文章的神韵;而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词,则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显而易见,恰当地运用一些亮丽的古诗词,可以提高作文的质量。因此,我们开设了以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为主题的系列作文指导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去发现运用古诗词的妙处,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2.指导如何合情合理地运用古诗词,以提高作文质量。

(二)教学方法:

通过出示范文比较,先让学生去感受运用古诗词名句的好处。熟语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虽然高段小学生掌握的写作技巧不是很多,但是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一定的语言鉴赏力,对诗句用在文中有何好处,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还是有一定的领悟能力的。然后,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怎样运用古诗词才是合情合理的。最后,让他们针对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通过名诗让文章熠熠生辉。例如,我们的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最难忘的一个人》时,就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师:这次写作中,同学们通过细致的描写,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个片段:

这几年,爷爷一直跟随叔叔旅居国外,看似很惬意,其实也真是不容易。整整八年,爷爷都没有回过祖国,没有回过家乡。如今,年近八十的爷爷心头,只有一件事牵挂着,那就是想回老家看看。他忘不了故乡啊,岁数越大,思乡越切。今年“十一”长假,爷爷终于在叔叔的陪同下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家乡——长乐镇大昆村!那一天,他哭了,老泪纵横„„ 师:同学们,喜欢这段文字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这段文字虽然没有非常细致的细节描写,但是他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材料。师:你真会发现。确实,一个真实感人的材料可以使文章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但是,读下来后,你有没有觉得这段文章还有让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生:总觉得好像少了一点文采。

师:如何增加文章的文采呢?我想这是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吧!回忆一下,上次老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告诉大家的一种好方法。生:运用古诗词。

师:没错。合情合理地运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呢!来,让我们一起来回忆描写思乡情结的诗句吧!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生:„„

师:诗句虽美,用上哪一句,用在哪儿才是最合适的呢?(学生开始思考)

生:我发现用在“思乡心切”后面最为合适:他忘不了故乡啊,岁数越大,思乡越切,真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哪!今年“十一”长假,爷爷终于在叔叔的陪同下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家乡——长乐镇大昆村!那一天,他哭了,老泪纵横„„(学生鼓掌)师小结:思乡的心结是陪伴人的一生的,乡情是永远挡不住的。诗句被用在这里,意蕴深长,文章也为之增色不少,这真是“妙笔生花”啊!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习作,边修改边思考:我该怎样修改才能妙笔生花呢?(学生开始修改习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感悟到运用古诗词的妙处以后,就会主动地积累、去品味、去鉴赏、去运用。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触动他们的兴趣点,而且要把这样的兴趣点不断地强化、内化,最终根植于他们内心深处。为此,我们摸索出了这样的策略: 1.零星时间片段练习式

要让对运用古诗词可以说一窍不通的学生渐渐地学会自觉运用,仅靠一两节作文课是难见成效的,必须要有“细水长流”的长期规划。我们要充分利用每周写一篇周记、每周评一篇周记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写一段含有古诗词的片段,然后进行点评。有的班级基础较差,就让学生从模仿片段、修改片段入手,要求添加一两句诗词,然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2.整块时间快乐练习式

鉴赏:为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在这学期特地安排了几节诗词鉴赏课,包括聘请对诗词鉴赏特别有研究的校外人士专门给学生上课,引领学生徜徉于诗海,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学生在课堂上或倾听,或发言,或动笔。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老师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体悟敏感细腻的多写一些,体悟粗浅的则少写一些。

趣写:古诗词不是无情物,运用古诗词更需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才能触发他们对古诗词的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运用古诗词的欲望。例如,中秋节到了,孩子们准备了许多贺卡,准备寄给远方的亲人。这时,老师便抓住了这个契机,告诉大家在贺词上引用一句诗,会更具文采,会更受到亲人的喜欢。于是,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一段段神采飞扬的贺词诞生于笔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亲爱的爷爷,让我深深地祝福你:节日快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亲爱的朋友,无论你在哪里,我们的心都会连在一起!”„„亲人之间的情意、朋友之间的无限深情,都因为几句诗句的引用而更添了几分神韵。

练习:为提升学生的习作质量,我们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有意识地针对所写内容引导学生巧妙地引用一些古诗。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的第一篇习作内容是“怎样写春天”。笔者在上指导课的时候不但引导学生观察要细致、有顺序,描写的时候要具体、生动,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在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春天、观察春天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了古诗词中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此时此景,学生沉淀已久的诗情被触动,他们那么快乐地背诵着,真正做到了“有感而发”。这时候的古诗词不再是简单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语言。那一次的习作,笔者要求学生能用上一两句诗句,结果,所有的学生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那些诗句,文章里到处洋溢着诗情,到处流淌着诗意,作文质量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中学生写作实践指导策略 篇3

一、拓宽渠道,广泛积累

作文教学并不是孤立的、简单的任务系统,没有固定的运行程序。写作是学生日积月累中形成的知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拓宽学生表达与审美的渠道,厚积才能薄发。

阅读中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的重点与教材的特色,进行写作积累的训练,从字、词、句、段以及篇章几个方面着重强化,有的放矢。在理解、揣摩的基础上,进行摘录与记忆的迁移,为灵活运用做好准备。在训练中,教师应丰富阅读积累的形式,专题性的查找与偶记相结合,比如有关亲情方面的、爱国的素材、不屈服于命运的等等,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记录下课内外阅读中的点滴收获,在熟读精思中融会贯通。

活动中积累。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一系列的活动做“文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调查、参观、访问、比赛等,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人物的表情与神态的变化,让扣人心弦的场面、妙趣横生的情节都成为学生笔下的素材。学生在活动中所积累的素材,富有情趣而且印象深刻,更易于生动地表达。在活动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阅历,增长才智,提高阅读水平与写作能力。

二、关注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教育家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部分学生提起笔来总感觉没什么内容可写,生活不够精彩,不够汹涌澎湃。其实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小事,多留意,多思考,多参与,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它没有独立鸡群的白鹤那样吸引人的眼球,让人一眼便能注意到它的存在,如果不留意捕捉,稍纵即逝;只要善于捕捉,深入挖掘,小事情也可以折射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来。例如有一位同学以《师爱深深》为题,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田老师对我们的爱如一杯绿茶,要用心地去慢慢品味。伴随着上课的铃声,田老师走进了教室。还没走到讲台旁,田老师便打住了,她的眉头皱了皱,目光停留在地面上。我伸长脖子一瞧,‘惨了,地面没打扫,今天我值日呀!’我害怕得埋下了脑袋,就等着田老师发火了。但出人意料,暴风雨并没有来临,田老师用深邃的目光扫视了全体同学。教室里出奇地安静,仿佛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得到……”

学生的细心观察让司空见惯的事情深刻起来,让习以为常的风景美丽起来。写作就是让学生把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真挚的感情从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在生活中捕捉真善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独特的见解,形成一定的文风。只有让他们关注了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作才能成为需要,学生才可能说出心里话,道出真感情,达到文情并茂。正如艾青所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三、优化评改,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叶圣陶认为:“学生习作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权呢?”受这一观点的影响,我经常开辟出时间让学生自己修改或者同学间进行互改。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融合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又借助这一平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让作文反馈更及时、更有效,从中解放了教师,使得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自我修改主要围绕内容是否具体、是否写出真情实感、详略是否得当、有没有错别字等方面进行。修改别人的作文首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学习,至少要找出别人文章的三处优点;其次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意见,意见的形成要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智慧,只有大家共识性的建议才可以批注在别人的作文本上;最后,在班级讲评课上进行答辩式的相互交流,教师适时地简要点评。

写作非一日之功。教师可以从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入手,指导学生用真实的手法表达自我内心的感受,然后教给他们文章修改的技巧,将积累、表达、修改的技法教学熔于一炉,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走向写作的成熟阶段。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真武中学)

学生写作指导策略 篇4

读学生的“大作”, “千人一面”的“雷同作文”“似曾相识”的习作比比皆是, 不难看出, 学生“借鉴”而来的“假”作文篇篇如是。学生的作文中, “大”“空”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 其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 困乏写作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用心观察、真实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联系生活, 通过情境, 使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小学从三年级开始步入真正的写作训练, 开始仿写、缩写等, 到了中高年级和写作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 但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痛苦的事情, 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 见到作文题一脸茫然, 充满盲目感, 于是, 习作中的“假”作文、“空”作文也不足为奇。让学生感悟生活是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方法。

如给学生一篇命题作文《我的好朋友》, 拿到作文题, 教师不能让学生立刻写作, 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 想一想:自己的好朋友是谁、外貌特征有哪些、有哪些优点、和自己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有哪些……这样, 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了具体、清晰、形象的“蓝本”, 再以这个“蓝本”为依托, 学生的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同时, 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朋友”在脑海中伫立, 学生会抓住显著特征, 进行真实的描写。然后, 让学生一气呵成。这样的教学, “情境化”的引导, 增加了写作的真实性,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收效颇丰。

二、趣味教学, 有效引导, 激发写作的积极性

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 从“兴趣”、爱好入手, 从“被迫”中走出来, 激发“我要写”的欲望, 实现“乐学”“想写”的愿望。

如作文课堂上, 带领学生观察和体会教室的明亮、宽敞, 想一想老师对学生的爱, 想一想学生的友谊和真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来到操场上, 走到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 观察校园的“美”, 然后, 让他们独自思考或合作交流, 校园中哪些“美”使你心动, 让你怦然心跳, 说一说你眼中的校园的风景, 谈一谈哪一处的景象最吸引人, 再引导学生按照观察的顺序, 由远及近, 由近及远, 按高低等方面进行描述……

再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这样, 学生拿起笔来定会“下笔如有神”, 不会面对作文题而“摇摇欲睡”, 并且, 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 学生的作文也会避免“千人一面”现象, 写出来的文章多样性、趣味性, 尤其是创新性的习作得到凸显。

三、全方位渗透, 达到“以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写作训练, 不能固定在写作教学中, 应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到每一次的活动中。如组织学生一次春游活动, 在活动前, 告诉学生仔细观察一山一水一木, 回到教室, 写一篇旅游日记;学校举行“拔河比赛”, 让学生描写出拔河的全过程以及在拔河中取得的成绩、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抒发真实的感受;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结合一个小故事, 引起学生们的心灵共鸣, 引起热烈的讨论, 再根据这个故事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课堂上, 或是兴趣小组的写作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真人真事的观察和思考, 而说出心中想说的话。

随机、灵活、随意的“写作课”, 会成为学生们的“乐园”, 兴趣被激发, 积极性被点燃, 逐步使学生有“写作的冲动”, 达到“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境界。

四、多样性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同样一个人、一件事, 在学生的笔下会有不同的“人物形象”, 事情也会“千差万别”, 思想感情更是“因人而异”。而独立、创新的想法和思考, 是文章“与众不同”、具有独到见解的独特的习作。因此, 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一次习作课堂上, 要学生写出值得关注的新近发生的事, 如××× 在作文大赛中获奖、××× 举办了画展、××× 助人为乐而被评为“十佳少年”……让学生明白, 身边的“大事”并不是真正的“大”, 而是有意义, 有值得一写的意义就是“大”, 只要感觉这个人、这个事值得你用笔去表达出来, 描述出来, 就会成就一篇佳作。

五、方法指导到位, 让学生明确怎么写, 实现“会写”

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后, 往往有不知怎样写的窘境, 此时, 教师的引导策略不可小觑。如写人的文章, 明确指出, 要写人的外貌、语言、典型的事例, 外貌包括整体形象、细化到局部, 如眼睛、鼻子、头发、嘴巴等等。再针对不同的人物写法有微妙的不同, 如写老师, 要写老师怎样辅导学生、如何带病坚持上课、家中有病人也不请假等事例, 老师的外貌要写带着近视镜、微笑的双眼等等。而写学生多是乐于助人、对老师有礼貌等等。

如写人的, 要开门见山, 点明要写的人是谁, 文章的结尾要提升文章的主旨——概括这个人的精神是什么以及怎么提升这个主旨等, 各种类型的文章明确统一的要求和格式, 这种格式化的作文实有政治语文的遗风, 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高”“大”“全”, 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

歌德在写作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取材不在远, 只消在充实的生活中”, 元好问也说“眼处心生句自神”。让学生心中有生活、有素材, 再不断激发其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 学生对作文将不再畏惧, 不会再到处“借鉴”, 而是创作出真情实感、具有感召力的作文, 并且使创作成为兴趣, 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1]陈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4 (3) .

学生写作指导策略 篇5

2017中考语文作文指导:常见写作题型及策略

一般,前一百字为开头,然后五十字为转折切入,然后的一百字是引入主题,这就两百五十字了,接下来的三百字,是对事情的叙述,这个叙述,里面是要有描写的,所有的这三百字,里面必定有一条线,是和题目紧扣的,必如:我想紧握你的手这个题你这个三百字中,手的出现要出现三次以上,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接下来的五十个字,出奇,就在这五十个字要峰回路转,出奇不意让别人想不到,阅卷老师一旦看见直接会眼前一亮,这五十个字写完,最后结尾五十个字,是对题目的升华,升华不要夸夸奇谈,要以德服人,以情服人,一个简单的排比,也许更能打动老师,比如,刚才那个题的结尾,你可以写成这样:这一紧握,也许只是一种亲情的体现,这一紧握,也许是尊敬的美德,这一紧握,也许就是一种不经意间的爱他看的。

阅卷老师批卷套路

阅卷老师首先看的是开头和结尾,扣题了又修辞,然后才看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述叙一般二十秒,结尾前部分五秒。这就是中考作文批改的时间分布。所以,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细细品味。其实,作文阅卷老师在多年的评卷“磨炼”中,早已练就了一套“三眼淘汰法”。你的作文是优是劣,阅卷老师仅凭这“三眼”即可定乾坤。作为一名考生,你一定很想知道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神奇法力?而你要怎样才能逃过这法眼呢?今天就让曾参与过中考阅卷的学而思中考研究中心的老师来为你解密这“三眼淘汰法”。

第一眼:看整体

主要看字体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清洁,布局是否合理——这是试卷出现在老师面前那一刻的第一印象。若字体潦草、卷面肮脏、布局不合理(头大尾长身子小、段少字多密麻麻),就会让阅卷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厌恶之情骤然而起。此时,阅卷人对你的作文已有了一个极差的印象和不好的分数了,你的作文亦有“全军覆没”或“大势将去”之危险;要想“扶大厦于将倾”,除非你的内容非常精彩,否则,你是难逃“厄运”的。其实,对“情节恶劣”者,阅卷老师连内容也不看就已经把分数定下来了。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文章的形式美——真正的美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鉴于此,现提出对策:

1、书写认真。字体工整,不草不连;笔迹清晰,黑白分明;字在格内,大小适中;卷面清洁,不涂不抹;字数不多不少(少则“残废”,多则“臃肿”)。

2、布局合理。头尾短小精悍。开头结尾段字数均应控制在百字以内,否则,头大尾长身子小,比例失调,影响美观。

段落稍微多一点。若段落太少,既不美观又无层次感,更让人觉得满眼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一般情况下,千字以内文章分成7段左右为宜。

3、选好文体。一般说来,如果写记叙文,运用小标题、日记体、分镜头式等片断组合法写成的文章清爽直观、疏密有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能给人整体美感的效果,易引起阅卷者的兴趣。

第二眼:看审题

主要看文章的审题是否准确、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立意是否准确鲜明;若审题错误、角度失当、立意不明等,即平时所说的“跑题”,那你的文章也就没戏可看而被立即判为“死刑”,即使你的语言再有文采,事例再丰富新颖等等,亦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矣!

另外,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考场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否则,让阅卷人不易把握;再说,当时天气热,任务紧,谁愿通过反复阅读来琢磨观点、概括中心?那么,你的文章就有可能成为阅卷人的“笔下冤魂”。所以,最好能让阅卷人比较容易地明白你的观点,要做到这一步,有如下对策:

1、精心打造标题。看标题,是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我们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诚信照汗青》、《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问君哪得暖如许,为有爱心活力来》、《理想海阔凭鱼跃,选择天高任鸟飞》、《感情是帆,认知是船》、《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等。其中“诚信”、“爱心”、“选择”、“感(真)情”、“认知”、“理智”就是切题的.字眼。这些标题,既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又文采斐然、光芒四射,怎能不让阅卷人眼前一亮,大为振奋!

2、恰当使用副标题。若正标题不易懂,则辅以副标题进行提示,如高考佳作《人言诡鬼——舍弃欺诈,还我诚信》;若正标题一般则佐以副标题吊人胃口,如高考佳作《心灵的选择——陆游与诗、国家》。

3、巧妙运用题记。如高考佳作《华容道》,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话作为题记来开篇明旨: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用心写好首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老师寻找文章观点的“战略要地”,所以,如果写议论文,最好开头用言简意丰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以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另外,还可在文中反复紧扣文眼。

5、选择适当文体。如使用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集中、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6、少写心理感觉。感觉这东西,往往是说者清楚,听者模糊。写多了,易陷入“隐晦”,让人误认为“跑题”。因此,建议大家该叙事时叙事,该说理时说理,该抒情时抒情,千万别“跟着感觉走”。

第三眼:看选材

主要看材料是否切题、丰富、新颖——若选材不能说明观点,则属牵强附会;若材料单调,则说理空洞无力;若材料平庸,则落入俗套。鉴于此,建议:列一个材料菜单,当我们围绕立意选出材料后,不要急忙下笔,要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和筛选,力争既切题又新颖独特。

如果说,前两眼淘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那么,第三眼淘汰的就是平庸之作了。当然,并非经过这三眼的检验,你的作文就能得高分了,老师还会通过第四眼、第五眼甚至两三遍来看你的立意是否高远,构思是否新巧,语言是否有文采等等。然而,可以断定,如果你的作品能经得住这三眼的检验,分数也不会太低了。

写到这儿,或许你会说,作文的规矩也太多了,不错,考试作文依然是“带着镣铐跳舞”——既要符合应试作文的要求、规矩,又要跳出激情,舞出精彩。这其中的奥妙,就看你的适应与创新的能力了,例如记叙文,写的安全的好作文,会看一分半钟,但开头,肯定是首先必看的,所以要让改卷老师有兴趣看你的结尾。这方法,不一定对,但安全,写出个二类作文,肯定没问题,加上优秀的文学功底,就能升到一类作文。这个就是一般记叙文的套路。

三类作文的划分

二类和一类差五分,一类43-50,二类,35-42,三类27-34,一个简单的叙述作文,如果孩子没有文学功底,再没有出奇眼前一亮的点,是不可能成为一类作文的,现在作文就分的,无非三种:一是文学功底好的,简单的事和理都能出彩;二是叙述完美,以小见大,出奇转折,以情服人的;三是,条理清楚,以点概面,描写流畅,打动人心,产生共鸣的。中考高分作文,就这三种。

一般,前一百字为开头,然后五十字为转折切入,然后的一百字是引入主题,这就两百五十字了,接下来的三百字,是对事情的叙述,这个叙述,里面是要有描写的,所有的这三百字,里面必定有一条线,是和题目紧扣的,必如:我想紧握你的手这个题你这个三百字中,手的出现要出现三次以上,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接下来的五十个字,出奇,就在这五十个字要峰回路转,出奇不意让别人想不到,阅卷老师一旦看见直接会眼前一亮,这五十个字写完,最后结尾五十个字,是对题目的升华,升华不要夸夸奇谈,要以德服人,以情服人,一个简单的排比,也许更能打动老师,比如,刚才那个题的结尾,你可以写成这样:这一紧握,也许只是一种亲情的体现,这一紧握,也许是尊敬的美德,这一紧握,也许就是一种不经意间的爱他看的。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困境及指导策略 篇6

关键词:中学生;记叙文;写作难题;指导策略

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对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实效性及质量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往往在选材方面存在较多误区,即陷入了写作困境,以至于所写出的记叙文不太理想。因此,本研究对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介绍,并提出指导策略。

一、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

当前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面临以下几个写作困境:选材不新颖且过于陈旧;选材态度不积极且内容不典型;选材存在编造情况。本研究对目前中学生写记叙文过程中存在的写作困境进行叙述、介绍。

1.选材不新颖且过于陈旧

通过观察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内容得知,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其选材不够新颖,所选的材料过于陈旧,通过总结当前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内容可以得知,其选材呈现出三大类型,即(1)自身与亲戚之间的故事;(2)自身与父母之间的故事;(3)自身与同学之间的故事等。

2.选材态度不积极且内容不典型

目前中学生往往对记叙文写作产生一定的恐惧、厌烦心理,这是因为其认为记叙文写作并不能得高分,因此,当教师安排学生写作记叙文时,其对写作材料选择方面的态度均是排斥的、不积极的,这样的写作态度及其材料选择均对整体记叙文写作教学实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目前亟须对记叙文写作态度及选材内容进行创新与调整,增强记叙文的可写性、可读性、新颖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成绩。

3.选材存在编造情况

很多中学生由于平時对记叙文写作不感兴趣,使其很少阅读有关记叙文的文章,使其所掌握的记叙文材料过于单调、片面,以至于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编造故事,这样写出来的记叙文没有“用心”。另外,由于中学生对周边事物没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对生活也没有产生任何感悟,以至于其写作记叙文时没有材料可以用,加上其思维模式固定化,为了记叙文而写记叙文,由此造成所写的记叙文不够真实。

二、摆脱写作困境的相应指导策略

上述内容表明,当前中学生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存在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记叙文的写作水平与质量,并且对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及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现针对上述写作困境相应地提出若干指导策略,以期改变中学生记叙文的写作现状。

1.注重记叙文写作材料的积累且注意选材新颖

中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平时多看课外书籍,必要时走出校园用自身的双眼、耳朵去观察与聆听周边的事物及现象,为写作记叙文积累一定的资源,避免后期因无叙事材料而编造故事。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报纸、课外书籍等积累记叙文写作材料,并且将其中的新颖性事件牢记在心,从而在后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搬出”这些写作材料,以保障所写的记叙文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真实性,由此获得写作高分。

2.积极借鉴课本记叙文记叙写法来写作

中学阶段语文教材课本上有多篇记叙文,并且这些记叙文均为经典著作,影响了国内大多数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比如说《项链》这一篇记叙文,整篇论文叙述简洁明了,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被其感染,最后结局让人感悟颇深,所以说,中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借鉴课本中记叙文的记叙方式来写作,使写作的记叙文具有可读性,并且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

3.巧妙整理记叙文写作材料

记叙文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技巧性,有些记叙的故事需要以简写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有些记叙的故事需要详尽叙述,无论是哪一种写作方法其均围绕表达中心意思而展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整理记叙文写作材料,以巧妙的写作方式将叙事核心反映出来,从而使整篇叙述精简、内容深刻、情感丰富,由此获得高分。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介绍,并且针对上述写作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以期帮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由此提升其写作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整体教学的实效性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洳冰.浅析义务教育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以《记一件____事》写作教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2]黄文兴.基于内容的丰富角度提高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水平[J].知识经济,2011(6).

[3]邵军花.记叙文写作中的走笔运巧[J].文学教育:上,

2011(2).

[4]杨春华.记叙文写作教学有效性探索[J].文学教育:下,2011(10).

[5]刘亚光.学习影视剧技法,优化记叙文写作[J].写作,

2011(8).

[6]黄星.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的叙事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初中生作文写作手法指导策略的创新 篇7

在学生认真审题之后, 我明确了这节写作课的目标:从写作手法入手, 打造创新作文。虽说“文无定法”, 但终是有规律可循, 要想学生写出“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文章来, 就要对学生写作手法进行分步指导。首先,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拟题能力, 精心打造自己作文的标题。

一枝红杏出墙来———精心打造靓标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篇文章的好坏, 要看标题, 通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作者的思想。一个好的题目会让读者眼睛为之一亮, 顿生好感, 而且往往好的题目还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潜能, 开阔写作思路, 使学生在创作中文思泉涌, 游刃有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⑴运用修辞法, 即拟题时灵活巧妙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运用比喻的《网络是把双刃剑》、《生如夏花》;运用对偶的《选择倾听放飞生命》。⑵套用法, 即把歌曲名、歌词、诗文名句、成语、广告词等直接引用或加以变化后作标题。如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 有学生拟了这样一个吸引人眼球的题目《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是借用杜甫的诗句而成, 既养眼又把自己愉悦的心境通过题目表现出来, 一箭双雕。⑶诗情画意法, 即运用诗歌和散文的语言, 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 既有诗情也有画意, 韵味无穷。如《雨季, 我们一起去看海》、《这一副风光, 如梦》等。⑷怪异法, 即避开几种常见的拟题方式, 而采用一些怪异、另类的形式拟题, 以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如《好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等。根据今天的作文要求, 我让学生结合以上这几种方法, 试着拟一下本次作文的题目。经过思考学生有了这样的题目《母爱如灯》、《因为感动, 所以珍惜》、《又是桃花开》等。看了学生拟的题目之后, 我接着说:“有了亮丽的标题要是再配上简洁含蓄的题记就更完美了。”

千树万树梨花开———厚积薄发缀题记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流而不歇。”生活的积累和文章的关系就像泉源和溪流的关系, 只有积累的源泉丰盈不竭, 才有写作时的源源不绝。如鲁迅的《故乡》有这么一段话:“……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柳青的“人生的路虽然漫长, 但紧要处只有几步……”但丁的“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说去吧!”把这些有关“路”的知识收集在一起, 当学生写作有关“路”之类的文章时, 根据不同的文体、内容, 便可采用相应的语句作为题记。题记是凸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贵在简洁含蓄。在作文中巧妙地拟写题记, 常常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文章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使作品锦上添花。如《抹去心中的界限》的题记:“表面的界限, 能用手抹去;心中的界限, 只能用心去抹平。”这种方法对引起学生创新作文和积极的写作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读者在看到题记的时候也会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讲解之后, 我顺势点拨, 学生有了这样的题记:《又是桃花开》题记:昨夜风吹处, 落英听谁细数。《母爱如灯》的题记:一盏灯, 一片亮光;一份爱, 一丝希望。母爱如灯, 那盏始终陪伴我的灯。紧接着我因势利导:“开卷之初, 当以奇句夺目, 使之一见而惊, 不敢弃去。 (清李渔语) ”。

百般红紫斗芳菲———彰显个性叙开头

富有艺术性的文章开头, 会给人带来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境, 起到搭石铺路的作用, 为整篇文章打好基础。比较好的办法是采用排比句式、设问句式。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种开头方法, 其目的是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关注, 激发读者的兴趣, 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 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或引用经典诗文。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运用名言警句式开头, 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 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或采用含蓄隽永的语句。如《秋雨》的开头:“蒙蒙的细雨滴落在我的面颊上, 我一边享受着这份清凉, 一边悠闲地四望。一棵小树蓦地扑入眼帘, 纤柔的枝干透出一份水灵灵的稚嫩, 几分新绿在蒙着雨珠的叶片上骄傲地闪耀。好喜人的小树!我停下来, 爱怜地凝望它在秋雨中摇曳……”文章开头描绘出一种特殊的笼罩全篇的氛围和情调, 为下文做好铺垫。经过点拨, 《又是桃花开》的小作者写下了这样的开头:朝露昙花, 咫尺天涯。多姿的桃花在我们不经意间热情地开放。美丽的青春年华, 在我们忽略中, 一点点的流逝, 聪明的你, 可曾注意到她轻盈的脚步。随后, 在学生完成了正文创作后, 我让学生借助以前学过的《小白杨》、《枣核》等文章, 体味结尾的妙法。

万紫千红总是春———刻意锤炼话结尾

经过学生的讨论, 我就势进行归纳, ⑴抒情议论点题。我们可以把作品的主旨在结尾处浓缩后展现出来, 紧扣题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萧乾的《枣核》:改了国籍,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情感。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⑵引用、化用诗句、名言结尾。结尾时用三言两语就表达出文章主旨, 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展示“言已尽, 意无穷”的效果。如《驿路梨花》的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 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⑶欧亨利式结尾。在文章结尾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 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但又在情理之中, 符合生活实际, 从而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如《警察与赞美诗》的结尾。⑷象征式结尾。用象征性的物象, 艺术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不是明白地点出, 而是将其隐藏在背后, 让读者透过字里行间去联系、去体会, 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令人回味无穷。在我的启发下, 《不会变的是那厚重的师恩》有了这样的结尾:师恩是那秋天, 当我渴望摘取一片红叶, 老师却给我满世界的缤纷!

总之, 通过这样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训练, 不仅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同时在表达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语文教师应充分激励正确引导学生作文, 不要强加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 而是要开拓思路, 张扬个性, 立意求新, 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佳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手,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表达真情实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悟而得到写人、写事、谋篇布局的方法等, 进而写出“人人心中有, 个个笔下无”的文章来, 这要求教师把写作手法创新的指导放在作文教学的突出位置, 实现其指导策略的创新。

学生写作指导策略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写作教学,问题预设,指导策略

包括写作教学在内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问题预设需要坚持下述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是统领原则, 所预设的问题需要具备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次是启发原则, 所预设的问题需要具备引发学生共鸣的作用;第三是系统化原则, 所预设的问题需要具备同时或者相继出现的特点, 让学生的思考连续成线, 同时有由易而难、由微而巨的逻辑顺序;第四是针对式原则, 什么样的问题针对什么样的内容需要事先安排妥当, 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避免随意性问题的使用;第五是整体化原则, 通常情况下教师所给出的预设提问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利用提问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投身到写作知识学习中来[1]。实际教学中, 并非所有问题预设方式都能全部符合上述原则, 但总是越多符合越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写作教学中主问题预设与指导

针对农村初中一般软硬件情况相对滞后的情况, 教师应当善于给学生提供主问题, 以便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主问题, 也就是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材料分析与创作指导都能够因之而进行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在整体角度观照课堂, 或者是站在学生参与性角度带动思考与讨论, 理解与创作。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在于往往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问题即能从头贯穿至尾。写作教学中主问题预设可以改变传统写作教学模式下作文训练的随意性和不成系统的弊病。对于整个写作教学内容来说, 主问题具备内在牵引功能, 几乎可以用其建构起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部板块间联系。主问题至少具备了下述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它是教师用于了解学情、对题目或者材料进行精细审题、分析、思考的产物, 是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框架与思维活动的范围。其次它具有显著的指向性及层次性特点, 问题的顺序足够科学, 方便将一些引伸材料融入到主体教育范围之内[2]。最后它的生发性明显, 由于有了主问题的带动与引导, 学生写作前的构思与写作后的修改变得大为方便。

例如,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记事作文训练, 可以这样进行主问题的预设:第一阶段要达成交代好记叙文六要素的目标, 除了在作文中能提及时间、地点、人物外, 还能否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完整, 等这一目标达成后进行第二阶段的主问题预设, 比如记叙详略的安排, 即对写作材料的筛选问题。这种在作文训练中采用主问题预设的方法, 可以避免传统作文教学中单元作文教学的跳跃性, 也避开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 从而使作文训练达到系统化。由于作文教学的生成也具有不确定性, 教师就能够针对主问题的预设, 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科学的指导, 使作文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再者,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个体差异性较大, 主问题的预设使得个体作文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照物, 因此也有利于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

二、写作教学中次问题预设与指导

次问题并非指次要的问题, 而是指次一层级的问题, 它和主问题相对而言、相辅相成, 是主问题提供之后接下来预设出的一个个富于针对性的小问题。通常情况下, 主问题都可以看作是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主框架, 然而受到问题指向性不足或者农村初中生接受能力不足的原因所限, 主问题如果呈现出过大或者过难的状况, 学生面对主问题就会感觉到茫然而不知所措。此时, 教师可以尝试让大问题分散成小问题, 主问题衍生出次问题, 从而达到更加顺利进行教学组织的效果[3]。

以进行小作文训练为例, 教师可以将作文训练的阶段性明显的区分开来, 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别, 沿着从低至高、从浅到深的顺序前进, 让主问题 (此处等同于主任务) 下面分别设置小问题 (此处等同于分任务) , 实现训练内容及训练方法的由散及整、由单一而综合。在进行写人的小作文训练时, 教师要积极提示学生, 若想将人写得更加成功、更富有个性, 可以把写人再划分成形象摹写、语言摹写、动作摹写、神态摹写、心理摹写等不同的次问题或者说是小任务。如果教师仍感觉引导学生时有难度, 或者学生感觉到在创作过程中不易着手, 那么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实施更进一步的次问题预设, 单就形象摹写一项, 就可以划分成容貌、身材、衣着等多个单元子目标。再比如当学生进行季节的摹写时, 很多学生对春天感兴趣, 这是因为春天万物充满生机, 象征着朝气蓬勃。教师可据此提示学生我们如何摹写春天, 这是主问题, 而问题下可以分成早春、暮春两个子问题, 大家可以分别进行摹写, 同样也可以把该主问题分成春之景、春之情、春之事、春之思等四个子问题, 并分别进行摹写。把问题划分得越细, 学生越会觉得容易把握, 目标与心理期待也会相距较近, 较轻松地达到写作热情与写作动力的同时增长。在主问题后面安排次问题, 写作课堂重点突出、脉络明确, 学生接受方便, 但需注意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随着学生的熟稔程度增加, 次级问题的层级应当逐渐减少。

三、写作教学中动态问题预设与指导

动态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链式问题, 二是不确定性问题[4]。

所谓链式问题意为按照写作任务预设出一组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如主问题那样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而往往是从浅到深像链条那样一环套一环。链式问题尤其需要教师进行前期的精心准备预设。若是教师准备充分、运用得当, 必会一气呵成地使学生顺利从接受任务走向完成任务的整个阶段。比如在接受描写家乡一类的作文训练时, 因为农村学生身处色彩绚丽的自然环境之中, 所以教师可以让链式问题从乡土情感及乡土生活汲取营养, 组成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问题串。首先是借助拟题机会, 利用问题生发学生的乡土意识, 向学生发问:“故乡的风景”、“家乡的特产”这种比较宽泛的题目好, 还是“故乡的香樟树”、“我爱我家的芝麻茶”这种比较有地域特色的题目好?通过拟题时的预设问题启示, 让学生懂得观察生活、亲自体察生活。其次是借助指导机会, 利用问题加强学生的乡土体验, 向学生发问: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歌谣?这些歌谣和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我们如何把歌谣写到作文里面去?等等。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会无形中摄取到生活中的无穷素材, 这就缓解了初中生作文下笔枯燥的问题。最后是给学生提供限时训练的机会, 比如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也就是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500个字, 限时之前提问:你下笔创作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准备做哪些工作?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链式问题对于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若教师不能正确估计本班学生的实际能力, 易于出现课堂不受控制的问题, 因此教师的问题预设需要在掌握学生情况后应用[5]。

动态问题同链式问题类似, 同样是以一连串的问题组织写作教学全程, 和静态的链式问题预设的区别点在于, 它更强调教师对课堂动态变化的应对。在新课程的时代大背景下, 课堂理念很少再以静态路线为主, 而是力争让师与生都动起来, 这就使得写作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第一个问题提出来之后, 学生可能将该问题引入到多个方向, 而只要是有可能达到终点的方向, 教师都是应当允许甚至是赞赏的。那么这样一来, 预设问题链条越向下行, 就会有越多可能性, 教师便应当按照课堂所出现的具体情况, 及时对预设问题进行调整, 以收到把握学生、控制时机之效。

四、写作教学中孳生问题预设与指导

教师要善于预设问题, 同时也应当善于利用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自动生成问题, 也就是用旧问题孳生新问题, 孳生的主体可以是教师, 当然更可以是学生。从教师预设的旧问题里面孳生出新问题, 这是学生在写作课堂上达到主动学习效果的明显标志, 孳生的灵感或者直接来源于教师的提示, 或者间接来源于生活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 若是农村初中写作教学能够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生活相互联通, 那么学生必然可以将生活经验直接带到课堂中来, 这也就完成了课堂体验式教学的改造。改造成功后, 学生肯定会从同一个预设问题中孳生出多个不同的新问题, 而因为新问题的不断衍生与得到处理, 学生将会得到持续深入的创作感受与创作体验[6]。这样一来, 创作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知识与体验增长的过程, 会为后续的写作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文言文名篇《桃花源记》之前, 教师即可给学生安排任务:构思一篇自己所熟知的自然界景物作文, 并要求学生在落笔之前思考写些什么、如何去写。将这种思考带入到《桃花源记》的学习中来, 让学生在文本中体验知识、对话古人、孳生与作文创作有关的问题。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极为真切的体悟, 这对于文本学习有好处, 对于写作学习同样有好处。随着文本教学的完成, 学生也必心有所想、言之有物, 写出来的东西因为孳生问题的增多而变得真实、完整、自然。

五、总结

遵照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中皆以讲练为主的实际情况, 问题预设一般都可以基本构建出全部的课堂结构框架。一个作文主题在学生头脑中的初步感知, 再到整个框架的构设, 直至最终落笔成文等多个环节, 一般都较容易利用预设问题的办法加以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落笔、作文的修改评讲甚至于二次作文, 等都能够穿插进入到问题之中, 并寻找到合适的落脚点, 让课堂教学显得有序且又生动。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 由于农村初中特殊的学情, 预设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到因时而宜、因人而宜、因内容而宜, 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与创作要求下提出不同的针对性问题及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朱德华.农村初中写作教学"多""少"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下旬) , 2013.

[2]程丽霞.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写作教学理念的转变[D].河北师范大学, 2013.

[3]俞磊, 吴石方.重建罅隙间的中学写作教学生存秩序——以俞磊老师的"主体补构"教学法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4]何加程.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5]刘巧芬.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三真"[J].文学教育 (下) , 2013.

如何指导学生写作 篇9

1 保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一开始学生的日记就是一种流水账,离不开同学、师生、爸爸妈妈等之间的大大小小的繁琐的事情,基本是从早期写到晚上睡觉,什么时间做的什么事情都会一一记录在案。所以我们及时引导学生们要如何让写作贴近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易于动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叫学生尽力丰富和拓宽日记的记录内容,积累包括课外的多方面的写作素材。社会上的人和事都是可以写进我们的日记的,来学校的路上所见到的人和事,保洁员的辛苦工作、冒着烈日严寒指挥交通的交通警察、市场上的各种小商小贩、在街头下象棋的老人,街边修鞋的师傅,维护城市形象的洒水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等,只要是个人亲眼目睹的事情,就可以随手写来,纳入自己的写作素材。在家里也可以把家里的大事小情随时观察写下来,比如为自己过生日的过程,意义,走亲串友,爸妈之间的风波,做过的力所能力的家务,看的动画片等等做适当的记录,并时常的去回顾回顾。记录学校里的事情应该是最多的了,学校或自己的班级举办的各种活动,典型的人和事,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上课时发生的高兴的事和不愉快的事,自己的感想可以随时写下来。一家人去外地旅游,把祖国的美景不但是用镜头做记录,自己也要一天一总结,要不然都会是过眼烟云,看的快,忘得也快。动画片或看电影,都要有一个看后写感受的习惯,才不会白看,我们看的是动作的、异彩纷呈的画面,但是还要看到背后的教育,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我们要发扬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摒弃的是什么垃圾,都要有所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在我们的日记中。课内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无限的知识在课外,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去寻找机会,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在阅读的同时,把好的语言,写作方法,吸取过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获得大量的知识精华,扩大了孩子们的视野。摘抄一些妙词佳句,写出自己的感想,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要开放学生的思想,叫他们充满幻想,形成一种开放的课堂。看到小鸟,孩子们会怎么说,看到步履蹒跚的老大爷,他们会说些什么,看到衡水湖,他们又会说些什么,要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叫孩子们的思想放飞,写出孩子们的梦想和奇思妙想。依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及时为自己的记录做小节,学会回过头来看看走过的路,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醒悟。我们在班级中采取日记展示的方法,把写得比较好的优秀的日记,内容详细,用词精彩准确,思想内涵丰富,教育意义强的作为标本,在教室的一面墙上开辟出一块来,作为我们日记阵地,叫孩子们有时间就去看也看,多多少少也会受到益处,受到鼓舞和激励,也能够互相启发,从而叫孩子们共同进步,提高写作的水平。

2 写了日记就要交流,来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我们的日记不是封闭起来日记,是交流的日记,是相互学习的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日记,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所以交流很是重要,再者没有交流写着也没劲,或三言两语,或应付事,起不到应该起的作用了。交流的实质就是互相借鉴,相互学习。

(1)师生之间用日记可以交流,不愿意亲自用嘴说的话,用日记就会更随便些,也避免了一些尴尬,教师掌握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必要的,能及时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就能有效的去鼓励,说教,表扬,把孩子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个促进,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当然我们不能在日记中发现了有些真心话,有些隐私类的东西,给他们大张旗鼓的宣扬,因为孩子们也是有自尊心的,要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尊重他们的人格。

(2)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是一样大的孩子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更容易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争先恐后的写好自己的作文。也可以采取分组竞赛的方法,看看哪个小组写的日记在我们开辟的栏目中展出的最多,最优秀,叫同学们来观摩和学习,激发了孩子们写日记的极大兴趣。

3 培养集体精神,多为班级做事

对孩子们的教育的培养是语文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结合班级事务评点班事队情,引导大家关心集体,进行自我教育。互相督促,互相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锻炼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大家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4 把新闻引入课堂,开拓学生眼界,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写作指导策略 篇10

一、用兴趣敲开写作的大门

1.品尝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让孩子品尝习作成功的喜悦,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在孩子们众多的作品当中精选优秀的文章大加赞赏,并推荐给同学们阅读,或推荐给校刊、校报刊登,借以“发表”同学们的佳作,肯定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更高一些的就建议学生向一些作文刊物投稿,并以此作为老师讲评的范文;还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竞赛。总之,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为广泛的传播,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无疑是打开学生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2.营造情趣的课堂。

作文要“以情动人”,教师就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种特别情境,并把学生引入到这种特别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主动地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变得特别活跃,内心会充满激情,作文也就会下笔如有神。

二、有序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小学生作文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用心去观察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感人。

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1.素材的积累。写文章要“言之有物”,写作者要脑中有物。素材的来源不外乎观察生活及记录生活的各种载体。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面,学生就会无事可写。教师也会感到无题可出。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注意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要求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并让他们将生活中的趣闻一一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2.表达的积累。素材积累多了,还要在表达上下功夫。语言的贫乏和写作手法的不灵活也会造成写作的艰涩。学习和积累语言也是很重要的,平时要注意留心周围人的语言。多听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表达,从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环境当中人们的表达方式,领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注意多读书,作文表达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社会瞬息万变,学生靠直接观察生活获得的写作材料毕竟有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是获得写作语言的重要手段。为多记名言佳句,多学表达技巧,并结合多种形式的练笔、写作来巩固学习效果。

3.情感的积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实现语文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角度去感受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口语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4.书面的积累。“一个好记性,不如一支烂笔头”。写作的材料除了头脑中的积累,还应重视书面的积累,古今中外的作家们都十分重视写作材料的书面积累。把自己所得、所想及时记录下来,给自己准备一个储存写作材料的“小仓库”,那么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便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了。

四、改革习作评改方式,激活主动意识

作文评改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客观、有效地将学生的习作批阅完成,既令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章、提升品位,又能根据客观的点评去完善自己的文章,让其出“彩”呢?一次作文讲评实践课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景的作文后,我组织小组成员集中坐在一起品读赏析,要求每个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在读中欣赏自己文章的优点,找出自己文章的缺点,其他同学倾听,以读者的身份谈听后的感受,学到的写作方法,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这期间,教师的任务就是参与到各组的交流中,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习作实际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抽阅不同程度的习作,当堂给予客观性评价,尽量为习作水平低的学生找优点,以夸张表扬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提高了习作的教学效率,缩短了从准备———讨论———起草———评改的间距,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投入感,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到了正确的评价方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更重要的是他们现在已有意识地在扩大“读者”。也可将自己的作品贴在班级的壁报上,让全班同学阅读;将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以多人合作的方式,设计封面,打印成册编成一本童话故事集,在年级中传阅。学生在自己的习作被教师、父母、同学、朋友等众多读者阅读、欣赏时,在众多读者所给的评语或分数中,感到自己的写作在不断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习作的意识。

上一篇: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下一篇: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