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特点

2024-05-22

建筑特点(精选十篇)

建筑特点 篇1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时期主要的建筑形式为木架建筑以及穴居等,奴隶社会开始出现青铜工具,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等。商朝后期,我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宫室和陵墓,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以统治阶级建筑为中心的大小城市,这些城市大多是夯土筑造,宫廷一般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上面。战国时期,秦朝建筑建筑规模空前强大,宫殿建筑形式非常丰富,在建筑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夯土台和高台建筑开始盛行,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王朝,秦朝时期出现的最著名的建筑主要是宫殿、万里长城、陵墓等。在秦始皇时期,不断扩建咸阳城和秦始皇陵墓,此时建筑的长城达到了3000余公里。在中国古典建筑思想中,讲究风水学说,严格遵循天人合一的观念,建筑的发展就是一种文化的发展。秦朝建筑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秦文化的特点,这点在下文具体的讲述。

二、战国时期秦朝建筑

社会一直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秦王朝统一六国,崩坏礼乐,这些文化的变化都反映在了都城建筑中。秦朝统治逐渐变强,所建筑的都城也是相应的变大。在战国初期,秦王朝的都城建立在雍城,发展到秦灵公时期,将秦朝都城迁移到泾阳,此时泾阳就成为了具有一定军事性质的都城,秦王朝发展到秦献公时期,又将都城建立在栎阳,秦王朝的中央官署秦迁移到这个地方,一直发展到秦孝公时期,政治中心再次转移到栎阳,秦王朝建立后,建筑一般是扩修,基本布局并未出现大的变化[1]。

1.泾阳宫城建筑。泾阳宫城的建筑是秦灵公为摆脱旧贵族势力而迁移建筑而成,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说道秦灵公住在泾阳,泾阳在何地没有具体的研究,在秦灵公时期,秦朝在军事行动中一致主张向东发展,到了秦灵公时期发展到东北,泾阳应该指的是泾阳县,不是汉朝时期的泾阳。这种观点是我国古代最为详细论述秦灵公迁都泾阳的说法。泾阳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泾阳曾经是商代戈国的地方,在《秦人秘史》中指出泾阳是秦王朝的都城。在《秦史稿》中也提出了秦朝发展到秦灵公时期,秦朝的发展主张东进,到秦灵公时期已经发展到了魏的少梁,因此秦灵公迁都泾阳是可信的。考古学者在泾阳县发现了夯土台约40万平方米,出土了秦汉时期的砖瓦等物,因此可以认为属于宫殿建筑,类似封闭式宫殿的大郭城。

2.栎阳城与咸阳城建筑。在《史记》中记载秦献公时期的都城为栎阳,也就是现在陕西一带。在《长安志》中记载栎阳呈现长方形建筑,依照我国的考古研究和发掘,栎阳城东西长2500m,南北长2231m,栎阳城内部建立两条街道,宫殿在栎阳城的中部偏西部位。

咸阳城的建筑。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孝公将都城定在咸阳,在《正义》中记载了咸阳曾经的名字是渭城,现在咸阳县就是古代的杜邮,咸阳城作为秦朝都城的时期比较长,经过秦孝公、秦武王以及秦始皇的不断建造形成非常庞大都城。关于咸阳宫的考察有很多,一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大规模的扩建咸阳。在建筑形式中大规模的吸收诸侯国的建筑技术有点,很多的考古发掘遗址布局都不相同,可以为是秦朝建筑仿照了其他六国的建筑形式,侵吞六国,为体现王权的集中,布局更加严谨,规模很大,在建筑中普遍借助高台建筑。咸阳城周围开始出现很多的宫殿群,但是整个咸阳宫的建筑仍然是坐西朝东,体现出紫气东来的文化思想,咸阳宫的建筑基本呈现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布局,在秦王朝咸阳宫的建筑中,充分体现天人合一以及君权神授的文化思想。

秦朝阿房宫的建筑一直是一个迷点,随着考古工作的完成,对阿房宫建筑更加了解,依照考古资料,台基规模东西长1119m,南北宽400m。当前确认为阿房宫遗址的主要是东西北三面围墙,与很多的建筑堆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的建筑以南山作为双阙,连接咸阳,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秦始皇的气魄。

三、秦王朝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

秦王朝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种文化特征。一切建筑的建设在重礼的倡导下要求严格的对称、庄严,受到崇尚孝的主张下,秦王朝的建筑非常重视陵墓的建筑,在平常百姓的建筑中则是讲究五世同堂。在建筑中,布局一般是通过中轴对称的方式,这种布局理念反应出古代的折衷思想以及不偏不倚等观念。从阿房宫的建筑美学进行分析,空间变化非常丰富,符合建筑思想中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文化[2]。

早期的秦王朝经过了辉煌、沦亡以及发展的诸侯国,在西周时期的秦王朝实力比较低下,规模很小,发展到春秋时期,秦国已经形成了平阳、雍城以及咸阳都城的发展,规模极大地扩展,雍城作为都城,建筑在战国初期得到扩修,在建筑的布局方式中已经形成了封闭式的院落,秦王朝在战国时期主要的都城为泾阳、栎阳以及咸阳,泾阳主要作为军事性基地而建设,城内主要形成宫殿、居民区等,咸阳都城在最初的建设中,规模没有雍都城大,以后一直在扩建,到秦始皇时期,开始大范围的扩建,基本布局为坐西朝东。

1.戎族文化对秦朝建筑的影响。依照记载夏末时期,商夷联军讨伐赢秦国军,战争的地点在晋南、渭水平原,商王朝建立后,其中的部分居民就住在了渭水区域,随着时间的发展,到殷帝武己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了诸侯国,在现在的陕西兴平市建立都城,胥轩与戎族通婚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遵照帝命领兵守在陕西宝鸡地区,监视西伯国的动向。文王灭掉秦国后,将秦朝军民赶到了甘肃天水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秦朝军民又到了西陲地区,与戎族住在一起。戎族人善骑射、屈肢葬等,这些文化直接影响了秦朝居民的发展。从我国考古出土的一些土葬品中可以看出,秦朝居民来自东方,希望能够打回去,秦朝建筑的坐西朝东也有这个向东发展的含义[3]。

2.都城建筑与宗教礼制的关系。我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萌芽阶段,布局由简单到复杂化,都城的建设开始由单城发展为多城建设,形式上也逐渐出现多样化。在我国的古典建筑中,都城的建设并不会存在人工挖成的沟壕以及城墙之类的,夏商时期的都城建设开始出现沟壕,仍然没有城墙,都城城墙的建设出现在商朝中期。发展到周中晚时期,都城的建设出现四合院的形式,此时在都城的建设中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城墙建设。丰京都城建设大多呈现出坐西朝东的情况,这点在其他的地方也可以看出,如西周的镐京,正式形成宫城,与东大郭城相连接,整个都城的建筑布局同样是坐西朝东。山东诸侯国争相效仿这种建筑形式,因此开城、西陲宫殿等都受到了坐西朝东的影响[4]。

秦朝宫殿建设以东为贵可能是因为周代礼制的影响。秦朝在春秋时期的都城存在封闭性的宫殿区建设,此时还未形成郭城,有西南部的宫殿区、东部的大郭区等。东北部商业此时主要是一些手工业,因此都城的建设有手工业作坊、居民区以及市区等,从这些建筑中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在吸取和模仿西周建筑,而且在此时的建筑中,大郭区建筑有非常高的地位。在古代,人们存在以东为贵的意识,西周时期,一些宗教寺庙均是以东为贵。在《礼经释例》中记载了关于礼仪的礼制,室中以西为敬,堂下拜以北为敬,并作出了解释,在平时室内举行的各种礼节活动中,东向为尊。殿堂是南向,但是室内席次的布局却是东向为尊。泾阳城和栎阳城的建筑均是坐西朝东,秦朝都城存在双城建筑的特点,这是模仿中原诸侯国的建筑的表现。秦朝发展中都城的转移受到民族习俗以及礼制等的影响,逐渐形成宫殿坐北朝南、都城坐西朝东的建筑模式,是一种维护宪法制度的礼制的体现。

分析整个秦王朝的发展,秦王朝表现出了以东为尊的文化,秦人最早活动在甘肃一带,因此尊重祖先就表现为了以东为尊,也可能是日月星辰学说。在汉高祖与吕后的墓葬考古中发现,刘邦的墓位在西侧的中央,汉朝初期依照秦王朝的建筑,也就是“汉承秦制”,体现出了以东为尊的文化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此在新宫殿的建筑中需要充分体现王者之气,大量采用夯土台基,这点在很多的考古中均有发现。高台建筑体现出了秦朝人追求巨大体量建筑,建筑给人一种震撼的感受。在院落的布置行式中,一般有纵向、横向以及纵横双向两部分,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在宫殿院落的建筑布局采用了纵横双向。

奥运鸟巢建筑特点 篇2

该帖被浏览了913次 | 回复了8次

【“鸟巢”的设计理念】

国家体育场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国家体育场的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了网络状的构架,它就像树枝编织的鸟巢。体育场的空间效果即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却又简洁而典雅,它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体育场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不论是近看还是远观,都将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永不磨灭的形象,它完全符合国家体育场在功能和技术上的需求,又不同于一般体育场建筑中大跨度结构和数码屏幕为主体的设计手法。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既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而又简洁、典雅。从这里,人们可以浏览包括通往看台的楼梯在内的整个区域动线。体育场大厅,是一个室内的城市空间,设有餐厅和商店,其作用就如同商业街廊或

广场,吸引着人们留恋忘返。

【“鸟巢”的基本情况】

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比赛时,看台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的,可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观众量的要求,奥运期间的20,000个临时座席分布在体育场的最上端,且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清楚的看到整个赛场。入口、出口及人群流动通过流线区域的合理划分和设计得了完美得到的解决。

【“鸟巢”的外形结构】

基本材料

“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现已完成20根桁架柱整柱及2根下柱吊装。国家体育场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

设计方案的改变

在保持“鸟巢”建筑风格不变的前提下,新设计方案对结构布局、构建截面形式、材料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优化。原设计方案中的可开启屋顶被取消,屋顶开口扩大,并通过钢结构的优化大大减少了用钢量。大跨度屋盖支撑在24根桁架柱之上,柱距为37.96米。主桁架围绕屋盖中间的开口放射形布置,有22榀主桁架直通或接近直通。为了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节点,少量主桁架在内环附近截断。钢结构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交叉布置的主桁架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主看台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与大跨度钢结构完全脱开。

Q460钢材的运用

说起Q460钢材,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了解。“鸟巢”结构设计奇特新颖,而这次搭建它的钢结构的Q460也有很多独到之处:Q460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钢,它在受力强度达到460兆帕时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个强度要比一般钢材大,因此生产难度很大。这是国内在建筑结构上首次使用Q460规格的钢材;而这次使用的钢板厚度达到110毫米,是以前绝无仅有的,在国家标准中,Q460的最大厚度也只是100毫米。以前这种钢一般从卢森堡、韩国、日本进口。为了给“鸟巢”提供“合身”的Q460,从2004年9月开始,河南舞钢特种钢厂的科研人员开始了长达半年多的科技攻关,前后3次试制终于获得成功。如今,为“鸟巢”准备的Q460钢材已经开始批量生产。2008年,400吨自主创新、具有知识产权的国产Q460钢材,将撑起“鸟巢”的铁骨钢筋。

特殊结构

此外,屋顶内环主桁架吊装和立面次结构安装已全面展开。“鸟巢”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厚度可达11厘米,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另外,在“鸟巢”顶部的网架结构外表面还将贴上一层半透明的膜。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不是直射进来的,而是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同时也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滑动式的可开启屋顶是体育场结构中必可少的一部分。当它合上时,体育场将成为一个室内的赛场。如同一个容器的盖子,不管屋顶是闭合还是开启,它都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除了一些特定的结构需要外,可开启屋顶的结构基本上也是一个网络状的架构,装上充气垫后,成为一个防水的壳体。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座席,与周围环境有

机融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

【“鸟巢”象征意义】

许多看过“鸟巢”设计模型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

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

赋予中心的地位。

【鸟巢的修建过程】

被形象地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的诞生与兴建迄今已走过四年的风雨历程,其间经历了定方案、选地址、惹非议、停施工等众多热点,但所有这些,都不会影响这座目前世界最大的单体钢结构工程成为北京标志性的建筑。2002年3月31日国家体育场面向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规划设计方案。2002年7月2日收到89个规划设计方案。2002年10月,北京奥组委向全球公布奥运项目资格预审和意向征集文件。次年年初,确定了5名国家体育场项目合格申请人进入项目法人招标的第二阶段。2003年4月,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奥雅纳工程顾问公司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联合体共同设计的“鸟巢”方案,最终中选。2003年12月24日上午9时15分“鸟巢”破土动工。2004年7月,为了进一步实现“节俭办奥运”,“鸟巢”暂时停工。2004年12月28日,经过专家精心设计与重新评估,国家体育场工程正式复工,此后,工程进入高速进展期。内部看台混凝土结构已于去年10月份完成,2005年11月15日,国家体育场结构提前封顶。今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外部钢结构,2007年将开始装修工程。预计2007年年底整个工程全部完工。

北京奥运开幕点火方案初定 将与“鸟巢”天人合一

从北京奥组委获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火方案已经初步确定,开幕式场面

将与“鸟巢”天人合一。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一个成功的开幕式就意味着赛会成功了一半。而对于一个奥运会开幕式来说,一个成功的点火仪式则意味着开幕式成功了一半。张艺谋透露,目前开幕式的点火方案已经初步确定,作为最高机密,目前只有10个人知晓该方案。据悉,点火仪式的设计是由创意团队提出,需要一级级地向上级报批,一直上报给国际奥委会批准。

张艺谋表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将现代技术很好地融入到了开幕式之中。至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艺谋则表示要充分利用具有艺术气息的鸟巢体育场,因地制宜,利用场馆的可能性,使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表演和鸟巢融为一体。鸟巢体育场就像是火炬上的祥云,是美好的。这是一个整体规划的体育场,我们不可能像在旧体育场那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是要根据鸟巢的特点去构思,要做到的就是“天人合一”。

据悉,开闭幕式工作的团队共分3部分,有300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筹备都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进行。

91000名观众 人人“平等”地“看”比赛

长340米,宽300米的“鸟巢”内没有立柱,而是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

绕成的【“鸟巢”体现人文关怀】

碗状座席。这些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

“鸟巢”的相关设计师们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

“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赛时,场内还将提供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细微之处彰显人文关怀

据悉,运动员通道的长度、运动员休息室的衣柜,观众厕所坑位的男女比例,媒体工作间里的引水点分布等等问题也都成为了相关部门的研究议题。

“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内部装修,我们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以运动员感受为准、以观众感官出发、以记者的要求衡量。”这是所有“鸟巢”的设计者、建设者们的一个目标。

外观设计 以人为本

除了“巢”内的以上设施,就连“鸟巢”的外观设计,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鸟巢”之所以是一个不完全封闭的“鸟巢”,是因为这样的设计既能使自然空气流通,又能为观众和运动员遮风挡雨。(范帆)

奥运“鸟巢”见证中国胸怀

“鸟巢”,这件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见证的不仅仅是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也见证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

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2002年10月25日,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组委会授权,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面向全球征集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建筑

概念设计方案。

国家体育场是第一个进入建筑设计程序的北京奥运场馆设施。据北京市规划委介绍,国家体育场建筑概念设计竞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资格预审;第二阶段为正式竞赛。截止到2002年11月20日,竞赛办公室共收到44家著名设计单位提供的有效资格预审文件,经过严格的资格预审,最终确定了14家设计单位进入正式的方案竞赛,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瑞士、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

奥运会不仅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成绩,而且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师创造最伟大的作品,包括世界建筑设计最高奖——“普利茨克奖”得主在内的全球许多最具实力的设计团队和最有才华的设计师都参与了这次竞赛。2003年3月18日,最终参与竞赛的全球13家具有丰富经验的著名建筑设计公司及设计联合体,将他们理想中的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壮丽构想送抵北京。13个设计方案中,境内方案2个、境外方案8个、中外合作方案3个。在随后的方案评审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和荷兰建筑大师库哈斯等13名权威人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评审、反复比较、认真筛选,经过两轮无记名投票,选举出3个优秀方案,分别是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公司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联合体设计完成的“鸟巢”方案、由中国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独立设计的“浮空开启屋面”方案、由日本株式会社佐藤综合计画与中国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的“天空体育场”方案。在此基础上,评审委员会又以压倒多数票推选“鸟巢”方案为重点推荐实施方案。在讨论“鸟巢”方案时,共有8票赞成、2票反对、2票弃权、1票作废。在国际建筑竞赛中,一个方案能获得如此多的共识,应属少见。

为征求公众意见,竞赛组织单位又将全部13个设计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公开展出。展出历时6天,征得观众投票6000余张。其中被中外评委重点推荐的“鸟巢”方案获票3506张,“浮空开启屋面”获票3472张,“天空体育场”获票3454张,排名前三位。“鸟巢”名列第一,表现出观众与评委在相当程度上的认同。

经决策部门认真研究,“鸟巢”最终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最终实施方案。满足奥运需求,重视“后奥运开发”

——不仅要筑造历史性建筑,而且要体现节俭办奥运理念,为实施“后奥运开

发”奠定基础

许多看过“鸟巢”设计模型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的一个温馨鸟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

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的确,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相融在一起。让人惊叹的是,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

更为匠心独具的是,“鸟巢”把整个体育场室外地形微微隆起,将很多附属设施置于地形下面,这样既避免了下挖土方所耗的巨大投资,而隆起的坡地在室外广场的边缘缓缓降落,依势筑成热身场地的2000个露天座席,与周围环境有机融

合,并再次节省了投资。

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评价说,这个建筑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结构细部自然统一。

评审委员会和许多其他建筑界专家都认为,“鸟巢”将不仅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而且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也将具有开创性意义,将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设计并搭建“鸟巢”不易,要让“鸟巢”在未来的日子里充满生机与活力更为不易。据介绍,“鸟巢”设计之初和深化设计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节俭办奥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奥运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按照要求,“鸟巢”共设10万个座席,其中8万个是永久性的,另

外两万个是奥运会期间临时增加的。

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将“鸟巢”的功能与周围地区日后定位乃至整个城市的中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已确定的规划方案,“鸟巢”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作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相当长时期内,也将成为参观旅游的热点地区。同时,“鸟巢”在设计建设中,还在场地和空间的多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以提高场馆利用效率,除能够承担开幕、闭幕和体育比赛外,还将满足健身、商务、展览、演出等多种需求,为成功实施“后奥运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在探索中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

——运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促奥运“鸟巢”孵出产业“金蛋” 作为社会公益项目,过去体育场馆建设一般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出现亏损则由财政补贴。这导致许多体育设施在建成后往往成为政府财政补贴长期甩不

掉的“包袱”。

北京决心“换脑筋”。面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体育场馆建设,北京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奥运项目建设和运营运作模式。

按照规划,由北京市负责的场馆及配套设施项目,将运用市场机制融资建设,通过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项目法人,由项目法人负责项目的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用一位北京奥组委专业人士的话说,就是“奥运‘鸟巢’要孵产业‘金

蛋’”。

第一个要建的当然就是将在2008年举行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可容纳10万名观众的主体育场。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北京将其建设投资方式分两部分:北京市政府出资58%,授权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出资代表;另外的投资部分则通过全球招标,由最终中标的项目法人合作

方出资。

考虑到国家体育场投资额度大,赛后营运成本高等特点,为吸引投资商,北京市开出了相当优惠的条件,除国资公司代表政府投资58%外,在土地转让、拆迁

等方面也都给予了相当优惠的政策。

2002年10月28日,北京向全球公开发售奥运项目资格预审和意向征集文件,标志着国家体育场项目法人招标工作正式启动;2003年1至2月,由中外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投标申请人的投标资格、建设方案设想、融资计划思路、运营方案意向等进行评估,确定了5名投标入围者;2003年7月,在对投标人递交的优化设计、建设、融资、运营以及移交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后,推荐了2名中标候选人;随后,经过谈判并报有关部门批准,最终确定项目法人合作方中

标者。

2003年8月9日上午,国家体育场项目法人合作方签约仪式举行,以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为代表的联合体,最终成为国家体育场项目法人合作方招标的中标人。这个联合体成员包括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美国金州控股集团公司及中信集团公司所属国安岳强有限公司。中标联合体与北京市国资公司共同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将获得2008年奥运会后30年的国家体育场经营权。国资公司30年不参与分红,经营期满后收回完好的体育场。北京奥组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要场馆及相关设施项目法人招标工作已圆满结束,完成项目法人招标工作的国家体育场等6个项目,总投资约205亿元,其中85%即174亿元的资金通过项目法人招标,运用市场机制融资完成。

让我们期待着:2008年夏季,在“鸟巢”——雄伟壮观的中国国家体育场内,全世界与中国共同起舞!

福娃资料: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

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

国的灿烂文化。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庆2008奥运盛典。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鱼” 和 “水” 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

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环相互辉映。

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

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晶晶憨厚乐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

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

现。

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黄色的一环。

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

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

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

色一环。

【工程最新进展】

08年1月28日,国家体育场“鸟巢”的8万张永久性座椅全部安装完毕。同时,“鸟巢”的安装调试工程也接近尾声。

据座椅部分的负责人介绍,“鸟巢”的固定座椅有六大亮点:首先,其外观采用水滴形动感流畅的线条;第二,座椅所有棱角都是圆角过渡,且表面使用浅质皮纹的亚光设计;第三,座椅采用改性聚丙烯原料,经过中空吹塑生产工艺制成,抗弯强度、抗冲击强度非常高;第四,座椅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避免了观众因长时间观看比赛而引起疲劳感;第五,座椅在室外经三年风吹日晒,颜色不会发生变化,也不会变硬变脆;第六,废弃座椅也可以回收再利用,对环境无

污染。

此外,在28日晚间,“鸟巢”的钢结构照明首次“点亮”。据介绍,“鸟巢”的造价控制在35亿元人民币以内。

针对部分外国媒体报道“鸟巢”工地发生死亡10人的事故,北京市安监局副局长丁镇宽日前进行了解释,在“鸟巢”的建设过程中,曾于2006年和2007年各发生一起事故,共死亡两人,死亡人员的家属现已得到妥善安置,相关责任

建筑设计的特点 篇3

关键词:建筑设计 特点

1、建筑设计工作表现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设计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因时、因地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在设计阶段,所消耗的主要是设计人员的活劳动,而且主要是脑力劳动。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人员将主要从事设计工作中创造性劳动的部分。脑力劳动的时间是外在的、可以度量的,但脑力劳动的强度却是内在的、难以度量的。设计劳动投入量与设计产品的质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何况,建筑设计往往需要灵感,冥思苦想未必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产品,而优秀的设计产品也未必消耗了大量的设计劳动量。因此,不能简单地以设计工作的时间消耗量作为衡量设计产品价值量的尺度,也不能以此作为判断设计产品质量的依据。

2、建筑设计工作是决定建设工程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主要阶段

在设计阶段,通过设计工作使建设工程的规模、标准、组成、结构、构造等各方面都确定下来,从而也就基本确定了建设工程的价值。例如,主要的物化劳动价值通过材料和设备的确定而确定下来;设计工作的活劳动价值在此阶段已经形成,而建筑施工安装等其它活劳动价值的大小也由于设计的完成而能估算出来。因此,在设计阶段已经可以基本确定整个建设工程的价值,其精度取决于设计所达到的深度和设计文件的完善程度。

另一方面,任何建设工程都有预订的基本功能,这些基本功能只有通过设计才能具体化、细化。例如,对于宾馆来说,除了要确定房间数、床位数外,还要设有各种规格、大小的会议室、餐厅、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和场所、商务用房、车库或停车场地等。正是这些具体功能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一个个与其他同类工程不同的建设工程,而正是这些不同功能建设工程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这不仅体现了设计工作决定建设工程使用价值的重要作用,也是设计工作的魅力之所在。

3、建筑设计是影响建设工程投资的关键工作

建设工程实施各个阶段影响投资的程度是不同的。总的趋势是,随着各阶段设计工作的进展,建设工程的范围、组成、功能、标准、结构形式等内容一步步明确,可以优化的内容越来越少,优化的限制条件却越来越多,各阶段设计工作对投资的影响程度逐步下降。其中,方案设计阶段影响最大,初步设计阶段次之,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已明显降低,到了施工开始时,影响投资的程度只有10%左右。由此可见,与施工阶段相比,设计阶段是影响建设工程投资的关键阶段;与施工图设计阶段相比,方案设计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是影响建设工程投资的关键阶段。

如前所述,这里所说的“影响投资的程度”是一个中性的表达,如果投资控制效果好,就表现为节约投资的可能性;反之,则表现为浪费投资的可能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节约投资”不能仅从投资的绝对数额上理解,不能由此得出投资额越少,设计效果越好的结论。所谓节约投资,是相对于建设工程通过设计所实现的具体功能和使用价值而言,应从价值工程的全寿命费用的角度来理解。

4、建筑设计工作需要反复协调

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反复强调。

(1)建设工程的设计涉及到许多不同的专业领域,例如,对房屋建筑工程来说,涉及到建筑结、构给、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强电弱电、声学光学等专业,需要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同时又要求高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因而需要在同一设计阶段各专业设计之间进行反复协调,以避免和减少设计上的矛盾。一个布局看来优秀的专业设计,如果与其他专业设计不协调,就必须做适当的修改。因此,在设计阶段要正确处理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之间的关系,每一个专业设计都要考虑来自其他专业的制约条件,也要考虑对其他专业设计的影响,这往往表现为一个反复强调的过程。

(2)建设工程的设计是由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不断深化的过程。各阶段设计的内容和深度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下一阶段设计要符合上一阶段设计的基本要求,而随着设计内容的进一步深入,可能会发现上一阶段中存在某些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在不同设计阶段之间进行纵向的反复协调。从设计内容上看,这种纵向协调可能是同一专业之间的协调,也可能是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

(3)建设工程的设计还需要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反复协调,在这方面主要涉及与业主需求和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工作的协调。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业主对建设工程的需求通常是比较笼统、比较抽象的。随着设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已完成的阶段性设计成果可能使业主的需求逐渐清晰化、具体化,而其清晰、具体的需求可能与完成的设计内容发生矛盾,从而需要在设计与业主需求之间进行反复协调。虽然从为业主服务的角度,应当尽可能通过修改设计满足和实现业主变化了的需求,但是,从建设工程目标控制的角度,对业主不合理的需求不能一味迁就,应当通过充分的分析和论证说服业主。要做到这一点往往很困难,需要与业主反复协调。另外,与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工作的协调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在这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比较好把握。但是也可能存在对审批内容或规定理解分歧、对审批程序执行不规范、审批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从而也需要进行反复协调。

5、设计质量对建设工程总体质量又决定性影响

在设计阶段,通过设计工作将建设工程的总体质量目标进行具体落实,工程实体的质量要求、功能和使用价值质量要求等都以确定下来,工程内容和建设方案也都十分明确。从这个角度讲,设计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建设工程的总体质量。一个设计质量不佳的工程,无论其施工质量如何出色,都不可能成为总体质量优秀的工程;而一个总体质量优秀的工程,必然是设计质量上加的工程。

实践表明,在已建成的建设工程中,质量问题突出且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表现当属功能不齐全、使用价值不高,不能满足业主和使用者对建设工程功能和使用价值的要求。其中,有的工程的实际生产能力长期达不到设计的水平;有的工程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影响公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的工程设计与建设条件脱节,造成投资大幅度增加,工期也大幅度延长;而有的工程空间和平面布置合理,既不便于生产又不便于生活;等等。

萨迦雪建筑及其特点 篇4

1.1 藏式民居建筑理念

不同于大部分靠近水源的民族建筑习惯,藏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带上了显著的高山民族痕迹,在建筑传统上选址喜欢倾向于高坡或是要地,即使远离水源也在所不惜。这些习惯都是与西藏地区多战乱以及特有的高山崇拜有关。直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为了促进藏区农业发展,“将山上居民迁到河谷平地,使农民在田地边盖房定居,开垦平地为良田,并引水浇灌。在此之前吐蕃人在山头上石头城堡中居住,从这时起迁到平川,建起村庄。”(《贤者喜宴》译文)但是择高择险而居的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住宅朝向综合考虑冬季南向阳光,避开灾害性强风,大多数情况下主居室向南。

1.2 藏式民居建筑结构及装饰

建筑结构:藏式建筑主要分为帐房、碉楼和普通民居。帐房为张拉结构,可以灵活适应各种地形;碉楼外部由墙承重,内框架混合的结构,建筑结构整体性强,十分牢固;普通民居则为梁柱承重或是墙承重。梁柱承重结构:这是西藏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民居结构形式,把外层墙体作为一个桶状包裹,起着稳定和围护整个建筑的作用。墙承重结构:承重墙的材料通常会选择黄土或是大而薄的片石,室内的分隔墙与外墙连为一体。梁或者椽子的两端都直接搁置在墙上,相对应由屋面传导下来的荷载都由内外墙共同承担。室内不会出现柱子,房屋居室划分简单,建筑平面已经定型。建筑装饰:西藏民居院墙一般为土或石料的本色,但是萨迦县周边的民居则涂满深蓝色,远看去更像是黑色,而从外墙的檐口开始涂饰白色条状图案,在白色图案外再涂上红色条状图案,在建筑的转角处或是较宽的墙面上,还用自上而下的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从而形成与萨迦寺庙颜色统一的装饰。

2 萨迦寺庙及萨迦教派简介

“萨迦”是藏语Sakya一词的汉语音译。它既是地名,又是寺院名,又是教派名,甚至还是一个家族名。作为地名,它是指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专区的萨迦县,在日喀则西南约120 km处。

公元1073年,萨迦北寺的建立可以看成是萨迦教派正式创立的标志。于公元1268年在萨迦正式建立起与中国其他行省相同结构的地方政权,八思巴成为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的西藏地方行政长官,萨迦派势力达到鼎盛时期,史称“萨迦王朝”。

3 萨迦雪的出现及演变

萨迦雪是萨迦民居的藏语音译,作为萨迦地区特有的一类藏式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在公元11世纪~13世纪之间,萨迦寺庙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寺庙使用,也是一个统治政权的中心。元代的萨迦城虽然不会像同时期内地城市的规模之大,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城市特征,鉴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相对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萨迦雪是呈组团出现的。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是为更好的保护处在其中的萨迦寺庙,萨迦雪是一道独特的“防御围墙”。

最初的萨迦雪是由寺庙出资修建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安置在萨迦地区修建装饰寺庙的工匠,萨迦雪的所有权归寺庙。解放后萨迦雪的所有权从寺庙里被剥离出来,交给当时贫苦的农民,萨迦雪回归到民居的行列。同时萨迦雪防卫的功能也完全失去,平面布置不再需要设置成不规则形状。近年新建的萨迦雪相比原有的更高大更规则,内部空间更合理,但是外部墙体装饰却仍然保持萨迦教派一贯的红白蓝三色装饰。

4 萨迦雪的建筑特点

4.1 萨迦雪的主要建筑特色

和西藏众多民居建筑聚集在一起,形成村庄的形式类似,萨迦雪聚集在萨迦南北寺的周围,形成一道特殊的“萨迦寺城墙”。传统的萨迦雪多为一宅一院的封闭式院落,每个院落均由主体住宅和围墙组成,身份显赫、具有经济实力的萨迦富人则修建类似“四合院”的萨迦雪。萨迦雪建筑空间多为1层~2层建筑,2层以上的并不多见。院落根据当地所拥有的建筑材料可分为土坯墙和土墙石砌墙。院墙都有1层楼高,直接连接在建筑主体上。

萨迦雪的平面不同于一般的藏式建筑,平面呈现比较随意的多边形,多为石木结构。房屋结构严密、坚固实用。

门窗设计巧妙。萨迦雪的房屋大门设在住宅的正中,门有单开的,也有双开的。不管是哪种门,均由十分坚固的厚木板做成。有的家庭在门的周边还镶上铁皮,一是美观,二是使大门更加坚固,更有甚者,会在门扇上绘制蝎子图案,趋吉避凶。作为进出房屋的唯一通道,每个藏式大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萨迦雪的大门和一般藏式建筑大门一样,门不高,都不超过人头部的高度。

萨迦雪主楼的楼顶均为平顶屋面,面层用防水性能较好的黏土夯实,在墙边留着洞用以排水。在藏族,民居的屋顶作用很多,可以作为晒粮食的地方,或者直接堆放粮食和牲畜的草料,甚至可以作为私家望台。

萨迦雪的外墙涂色。萨迦雪的外墙用色与萨迦寺庙完全一致:红、白、蓝,甚至连涂色的式样都与萨迦寺完全一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三色外墙的萨迦民居不能称为真正的萨迦雪。

4.2 萨迦雪的结构和装饰

萨迦雪多为1层,一般为石木结构,不同于一般藏式民居1层为畜圈的布置方式。墙体多为石砌,一层方石叠压一层碎薄石,以泥合缝。有的地方,墙体下部为石块垒砌,上部墙体为结实的夯土墙。还有极少的个体,作墙体的材料为土坏砖,用石、土、砖混合用作墙体。多数萨迦雪的上缘有一圈明显的“束顶线”,有的还会镶嵌上饱满的鹅卵石。在内部建筑构造上,梁和柱不直接相连,柱头上平搁短斗,短斗上搁长斗,长斗上搁大梁,两大梁的一端在长斗上自然相接。梁上铺设檩条,檩条上再铺木棍,然后铺设“阿嘎”土夯实做成楼面或屋面。屋顶均为平顶,有的萨迦雪在屋顶四周的墙上还要加砌女儿墙,在屋顶四角搭建约半人高的墙垛以插挂经幡。

新建的萨迦雪建筑装饰因各自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富者可以雕梁画栋,贫者则装饰简单。萨迦居民和其他地区的藏民一样,喜欢在室内悬挂诸如《和气四瑞图》《六长寿图》等画,象征家庭的和睦祥瑞和家人的长寿健康。在宅院大门内的门廊两壁上多绘驭虎图和财神牵象图,象征镶灾纳祥、招财进宝。条件较差的人家往往用糌粑粉在内室墙上绘吉祥图案,在厨房灶台处的墙壁上涂绘蝎子形状,以此象征灶神,作为平时祭供的对象。

5 萨迦旧城的格局

5.1 萨迦聚落起源

萨迦聚落的考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突入口,就是文化和宗教。

在萨迦聚落产生的初期,生产力相对较低下,加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牛、马和羊等牲畜作为生产资料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佛教提倡的“不杀生”原则恰恰符合了农牧民们的要求,佛教将糌粑和酥油捏成牲畜的样子,涂上红色象征血祭。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保存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有助于农牧民改善生活,所以佛教立即得到了西藏高层贵族和广大人民的欢迎,取代了苯教并成为西藏地区的主导宗教。

5.2 萨迦村落格局推想

西藏村落中宗教至上的物质表现为高处和中心,抽象起来就是圆和圆心的关系,寺庙是附近居民集中公共活动以及思想寄托的理想场所,“居民找到一个中心之后,生活轨道围绕它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形”。萨迦寺庙和村落大致也遵循这样的原则。

“村落内部的中心是寺庙。这当然不是说每一个自然村都有一个寺庙,但是临近几个村子共用一个寺庙很常见。另外这个中心不完全是指地理位置上的中心,而是指各种公共活动、节庆甚至商业的中心。”居民自发形成的村落都是以寺庙为中心,但是完全围绕寺庙的情况却不是很常见,萨迦无论北寺或是南寺都存在着寺庙被村落半包围的情况,然而萨迦北寺和南寺附近民居出现的先后顺序却截然不同。

5.3萨迦村落格局分析

西藏佛教里有一种特有的“转经”文化。“转经”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在寺庙里面或沿寺庙外面的围墙排列的经筒廊,可以称之为小转经道;以寺庙为起点,绕行整个村庄的,可称之为中转经道;绕行整个地区的,可称之为大转经道。而中转经道和大转经道完全不必是实在的转经道,它可能是一条绕村小道,甚至只是一种观念上的绕行道路。

结合萨迦当地村落,总结得出如下结论:1)萨迦村落的物质形态主要是由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其中房屋的建材、坐落方向、内部格局、外墙装饰,村落的格局、道路布置都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2)藏传佛教的世界观直接影响着萨迦村落形态的文化层面。萨迦居民生活中心围绕宗教,“寺庙中心”这种结构来自于宗教“圆”的理念。而居住与村落的物质形态尽量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大程度地去模仿宗教理念的世界。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的建筑特点 篇5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

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 “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

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

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

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贱。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

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中国古代的建筑特点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柳州民居建筑特点的研究 篇6

【关键词】柳州民居建筑;民居保护与改造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1][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指明了我国未来城市的蓝图以及措施。规划要求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柳州市作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柳州市地域范围内存在多种特色类型,多民族风格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类型,民居建筑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民居建筑的形式传承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柳州市历史城区的建筑特色和城市风貌。在新历史条件下,为发扬、继承、保护柳州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脉络,需要对柳州市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建筑符号元素进行挖掘、整理和规划设计提炼,为今后城市中心区改造以及新区特色地段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引。

1.柳州民居发展历史

自秦以来,中原文化在岭南广泛传播,柳州处于桂中地带,东接地势平缓,交通便捷的桂东粤西地区,北邻高山峻岭重重的桂西北山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战争等诸多因素带来各种文化交融碰撞产生出融合的民居文化。例如壮、苗、侗、瑶与汉文化交融对建筑的影响,汉族南下的客家文化的围屋建筑,内迁福建移民的东部文化影响,与广东粤文化交流的骑楼文化,跨国经济发展之后的南洋文化影响。这种情况下也造就了柳州地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市区、柳江县、柳城县和融安县,地形地貌相对平坦的丘陵平原,并且处在柳江-西江水系上,不断扩大的商贸往来,大量移民逆江而上,社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对于新鲜事物和新建筑形式的接受度也较高,建筑形式多为汉族客家系的民居形式,特点是,砖木结构为主,采用山墙承檩的硬山屋架形式。平面多为“三间两廊”的小型三合天井式,厅堂居中,房在两侧,厅堂前为天井。以此作为居住的基本单元,也可组合各式建筑组群。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寸土寸金的商业街还发展出竹筒屋,骑楼街等窄面宽大进深的条形平面。近代南洋文化更是在商埠遍地开花,富商达官纷纷建起西式洋房。

汉文化南下挤压的各少数民族往西北山区开拓生存空间,于是在高山峻岭的山崖、山坡上,采用了干栏式的木构建筑村落。民谚说“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高山苗,水仲家,仫佬住在岩旮旯”指的是分布格局。山区中的总体态势大抵如此,干栏式建筑特色是,全木结构的阁楼,底层多做储藏或圈养,中间层是主要生活空间,顶层存放谷物。平面呈长方形或曲尺形,立木为柱,穿梁架檩,铺板为楼,合板为墙,榫卯相扣。建筑依山而建,为了扩大居住空间,将阁楼向外悬挑,形成独特的“吊脚楼”风格。建筑的装饰多在屋脊,和吊柱的垂花。

2.柳州民居营造技术

民居建筑的研究除开空间序列的研究外,也离不开对其结构、材料本身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从物质层面理解民居建筑本身。

结构形式是指民居建筑主体结构的受力方向及其所采取的材料和技术形式。一般根据其主要构造材料分为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木结构、竹草等结构形式。柳州地区地形地貌丰富复杂,南北区域经济富庶程度不一,造成本地区建筑结构形式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本文所指的结构形式是指传统木结构建筑主要的梁架结构,即一缝梁架的柱、梁、檩及穿枋等横向连接构件的组合方式,是一般所谓的“大木作”的主体部分。在建构上分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等建筑组群。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建筑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形式。

柳州地区的民居建筑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要结构体系,主要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大类型。

柳州各地的民居中的堂屋或正厅以及祠堂、会馆等因为进深规模大往往采用抬梁式结构。穿斗式结构对地形适应性较强,对基础要求不高,施工经济灵活,所以在坡度较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和临水滩涂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在汉族或者经济发达的桂中丘陵地带,因为其山墙多为承重式砖墙,民居的结构形式是不完全的框架体系,即砖木混合硬山搁檩式结构。硬山搁檩式的结构体系是将山墙砌筑成三角形尖顶形状,在上面直接搁置檩条来支撑屋面荷载。这种体系充分发挥了以土、砖、石等材料砌筑或混合砌筑的墙体耐压性能,也融合了大木作的某些特点,运用比较方便灵活。硬山搁檩式结构体系不是只单独使用,还可以和其他结构体系混合使用。

不同结构形式的采用以及组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材料本身特性同时就地取材,减少运输成本,并且很好的和地形地貌相结合。匠师的技术和审美直接影响了民居材料的使用,结构的选择。随着移民的运动,工匠将技术带到移民地区,外来工匠和技术到达迁入地之后对于当地的营造技术是一个融合提升飞跃的过程。反映出民居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影响,也就是演变过程中的社会选择。

3.柳州民居的保护和改造

总的来说,柳州是一座有着历史悠久和文化丰富的城市,几乎每个城区、村镇都有不同程度的旧建筑遗存。旧建筑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 它们参与了文明进步的过程, 是我们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渗透在我们城市生活的文明因子里。

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更新基本有下面三种模式导向:全面保护型,全面更新型及保新结合型。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模式。从今天社会的发展方向来看,我们比较适合第三种模式。第三种模式关键在于掌握保护和更新发展两个方面的主次轻重、深浅程度。也是对历史文化、建筑特征的融汇掌握程度和运用,所以要在认真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发展的、立足于未来的视角来考虑。

一方面要注重对旧建筑的改造保护和再利用。根据1979 年在澳大利亚编制的《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中建筑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旧建筑向人们表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延续性, 使人们在心灵上得到慰藉, 人们在这些旧建筑面前体验到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 而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空间的框架。

“立面改造”是时下国内建筑界比较常见的改造方式。全面地讲,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主要是在保持建筑物现有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和功能,在形态上对旧建筑进行修理、补建、更新、扩建,以完善建筑物美的视觉感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从保护和传承方面来讲,我们还应该将注意力延伸至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的更替变换上,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对旧建筑空间进行改造性再利用的手法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1) 变换功能。利用旧建筑的原有空间, 改变原来的使用功能, 实现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动态保存。这种方法保留旧建筑的原有外墙, 更新旧建筑内部设备和陈旧的设施, 改造成具有现代设施的旅馆、艺术馆、工作场所等。

2) 化整为零。根据新的使用功能, 对原有的大空间进行水平或者垂直的划分, 形成若干小空间, 然后再投入使用。主要适用于大空间的工业建筑、单层厂房、火车站、仓库和废弃的海滨码头。

3) 结构改造。对于原有建筑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造, 满足新的使用功能, 做到结构可行, 经济合理。

4) 扩建改造。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与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 对原建筑结构适当的扩建、加建, 使新旧建筑形成一个整体。

一方面是在新建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体现柳州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因子。当今,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发展。建筑既要自觉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提炼地域独有的文化特征,创造地研究和发展本土文化,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个性。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城市地段环境所制约。设计师只有从地域中提取特色,挖掘有益“基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

建筑还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建筑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特征。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依据柳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从群体协调的角度,从建筑内外空间和细部延伸的角度,包括平面空间组合关系、建筑细部、建筑装饰、结构等内容,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和整合,柳州市这些年在城市中心区改造以及新区特色地段的规划设计,也有一些有特色的规划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继林. “巷城”名居 扬州的盐商旧宅[J]. 档案与建设. 2003(4).

[2]李诗强. 宁波市名人故居保护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 规划师. 2011(S1).

作者简介:

仿古建筑装饰特点分析 篇7

下面就以太原市晋阳会馆、深圳万科第五园、成都芙蓉古镇三个实例来介绍和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理念、精髓。

1 太原晋阳会馆

太原晋阳会馆地处山西省田园诗千峰南路,特点是外立面进行装饰改造。所采用的材料是用旧砖与木石等传统建筑材料,尤其在入口处理部位,完全是古代建筑装饰的移植。材料的仿古效果大大加强了仿古建筑氛围。屋顶形式采用歇山形式,屋顶起翘强烈。屋顶形式轻盈,但色彩厚重,在整体上贴近于南方传统建筑的轻盈之感,这也在相当程度上符合了餐饮建筑想要营造的氛围。色彩以灰色为主,辅以局部装饰的红色,营造了强烈的北方传统四合院建筑的氛围,同时旧砖中隐隐透出的黄又给建筑立面增添了不少山西黄土高原的味道,散发出强烈的山西味道。

细部装饰采用的门窗既有传统建筑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简洁,营造了大方、怀旧的气氛,材料的选择上除使用了玻璃之外,其它都是传统建筑材料。

在室内分隔上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构件,如屏风、雀替、天花等。

室内隔断的大量使用,使内部空间的层次大大加强,使不大的空间变得丰富起来,而且室内砖墙的建造给室内就餐带来了除自然光之外的另一种自然元素。

室内顶面由于采用了中式的梁枋分隔,既起到了分隔室内空间的作用,又增添了室内的空间趣味,天花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品而很吸引人们的眼球,令人驻足观赏,由于它本身既有古典韵昧,又现代简洁大方,十分耐看。

晋阳会馆的建筑外立面改造,在造型上醒目,在风格上完整,既有整体效果又不乏细致处理,给餐厅带来了复古典雅的氛围,吸引了就餐人的目光,真可谓中国传统古建筑艺术魅力与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2 深圳万科第五园

该建筑风格具有现代建筑仿古韵味,材料选用混凝土、砖石、钢。用现代建筑的材料,来营造传统建筑空间与氛围。屋顶采用现代平屋顶形式,屋顶的特色是大量使用的封火墙,从安徽民居的马头墙演变而来,即使经过了建筑师简洁的处理和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成为该建筑群的一大特色。第五园的整体设计意向来自于南方传统民居尤其是安徽民居,因此,色彩也与江南民居保持了高度的一致,黑、白、灰三色,成为建筑的三原色,三者相互交织,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给人以清爽自然之感。

该建筑细部处理非常能打动人的心。从建筑的立面营造上来看,并非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关系,而是一种均衡,这种均衡与迈耶的白色建筑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但每一个细部,都用中国传统建筑的细部装饰,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值得人细细品尝。

无论是阳台挡板还是底层柱鹿,都经过了建筑师的创造性处理,建筑的细部设计原则与整体效果的设计原则相一致,即既不生搬硬套中国传统建筑,又不把现代建筑强行建造在中国本土,而是对二者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调合,在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之外,填补了民族特色的情感诉求。

3 成都美蓉古镇

该建筑的风格具有古建筑现代化。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强烈的古建筑之风,而且与现代建筑并无多少联系,由此可知,建筑师的目的,是意欲对古典建筑形式进行提炼,运用于当下的建筑之中。

材料采用传统的砖瓦与现代建筑常用的混凝土玻璃等有机组合。现代的建筑材料保证了使用的舒适与安全,而传统的材料则传达了古典之美。用这样的手段,达到了现代与古典的融合。

古镇的屋顶完全采用传统建筑,但建筑师对其进行了微妙的处理,起翘不再那么明显,取而代之的是明朗的直线条组成的屋顶形式,给人以疏朗之感。

古镇的色彩统一而和谐,采用黑白灰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了暗红色。暗红色大量而细微地出现在建筑的各个角落,带给人们一种别样的感觉。

细部处理与晋阳会馆类似,均是在古典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提炼,使之既能满足施工简便的要求,同时不失古典韵昧。

美蓉古镇的这种设计处理方式,介于晋阳会馆与万科第五园之间,既不完全用仿古,也不在现代基础上去营造古典氛围,而是在忠实于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朴实地进行改造与提炼,在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舒适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

通过以上三个建筑实例介绍与分析,说明中国应该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发展具有本民族的文化和特色。一是设计师要深入研究传统建筑风格特点,二是要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合理选择建筑材料,二者完美的结合才能设计建造出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建筑,使人们满足现代化带来的舒适的同时,也传承、发扬、欣赏着中国古典建筑的神韵,使我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更具中国魅力。

摘要: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传统建筑装饰的应用效果的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非常丰富,我们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对传统的建筑装饰继承发扬光大,使中国的文化大放异彩。

浅析医院建筑排水设计特点 篇8

注:排水层数在15层以上时, 宜乘0.9系数。 (本表格引自“建水规”表4.4.11)

绪论

随着国家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保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院建筑作为医疗救护的基本设施, 在设计中我们要最大程度地去考虑医院建成后使用的合理性, 舒适度及实用性。虽然排水系统在整个医院建筑规划设计中所占比例较小, 但其设计规划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病患者的救助和康复以及病患者、医疗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以下就医院排水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几点阐述。

1 污水分类排放处理

医院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 包含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生活污水性质与普通公共建筑污水相似, 在此不做赘述;医疗废水中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 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因此, 在医院建筑排水设计中应将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分类收集排放。

为求经济合理, 通常将医疗废水收集后集中处理, 但不同性质的废水处理工艺往往不同, 因此, 对于一些特殊科室的废水需单独收集预处理后才能排入医院集中污水处理站:如化验室、检验科等处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酸、碱、悬浮固体、BOD、COD和动植物油等有毒、有害物质, 需要经过水解酸化池的预处理后排放;牙科治疗、洗印和化验等过程产生的废水含有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等, 部分具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性, 此部分废水需经过除铬、除汞等预处理后排放;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放射性废水, 这部分废水需预先经过衰变池的预处理后排放。医院集中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要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466-2005) 中规定的相应标准后, 方可排放。

2 合理设置通气系统

医院建筑对环境卫生要求较高, 设计时应重视和加强排水系统通气管道的设置。排水通气管系统有伸顶通气管、主通气管、副通气管、结合通气管、环形通气管、器具通气管、汇合通气管及专用通气管等类型。

2.1 设置通气立管

依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2009年版) (以下简称“建水规”) 第4.6.2条规定, 下列情况应设置通气立管“ (1) 生活排水立管所承担的卫生器具排水设计流量, 当超过本规范表4.4.11中仅设伸顶通气管的排水立管最大设计排水能力时; (2) 建筑标准要求较高的多层住宅、公共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高层建筑卫生间的生活污水立管应设置通气立管”。

以某医院内卫生间为例, 如图1, 该卫生间主要负责医院的科研办公人员使用, 该区域共七层, WL-15, WL-16收集二~七层的卫生间排水 (首层单排) 。WL-15每层承接的卫生器具有4个蹲便器、1个坐便器、3个洗脸盆、1个拖布池;WL-16每层承接的卫生器具有3个蹲便器、3个小便器、1个洗脸盆。依据“建水规”4.4.5条, 医院的生活排水管道设计秒流量按下式计算: (注:当计算所得流量值大于该管段上按卫生器具排水流量累加值时, 应按卫生器具排水流量累加值计) 。

经计算WL-15设计秒流量为3.57L/S, WL-16设计秒流量为2.76L/S。排水立管管径均选用DN100mm, 立管与横支管采用45°斜三通连接, 查表4.4.11, 流量均小于4.0L/S, 故可仅设伸顶通气, 但考虑到医院建筑标准要求较高, 加之本项目特殊性 (为示范性工程) , 最终设置了通气立管 (通气立管设置在水暖井中) , 这也与“建水规”4.6.2条中第2点相吻合。

2.2 设置环形通气管

环形通气管是指在多个卫生器具的排水横支管上, 从最始端的两个卫生器具之间接出至主通气立管或副通气立管的通气管段。当排水横支管连接4个及4个以上卫生器具且横支管的长度大于12m时, 要设置环形通气管 (“建水规”4.6.3条) 。

医院建筑排水点数量多, 分布较分散:例如诊室、检验科等类似功能的房间, 而排水立管设置过多又会增加过多的出户以及影响建筑美观, 考虑到此类房间卫生器具均为洗手盆, 故可采用适当加大排水横支管长度的方法, 来减少立管的设置, 这时就要设置环形通气管。如图2, 污水出户管连接6个洗手盆, 横支管长度为21.8m, 所以在最末端的两个卫生器具间接出环形通气管;污水出户管连接3个洗手盆, 1个污水盆, 横支管长度为24m, 因此也设置了环形通气管, 最终两环形通气管汇合后接入通气立管TL-7中。

3 优化排水管道布置

现代综合型医院设备管线错综复杂, 合理的管线布置会使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需要设计人员结合项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3.1 设置设备层

当综合型医院楼上边几层为病房区域, 下边几层为医技或其他功能区域时, 可在病房下方设置设备层。

例如某医院楼共六层, 一至三层为门诊, 四层为手术室, 五层、六层为病房, 图3为病房层平面图 (五、六层平面布置完全一样) , 每层有32个病房。设计时考虑每两个病房共用一个排水立管, 设在管井中, 这样每层就有16个排水立管, 若按常规做法, 直接将排水立管通到楼下几层, 不仅会造成下边几层排水立管设置数量过多, 而且还会有大量的排水出户管, 这时就可以设置设备层。

在设备层内, 把病房内的几个排水立管汇合到一个总的排水立管中, 如图3, 将WL-a, b, c, d汇合到排水总立管WL-4中, WL-p, o, n, m汇合到排水总立管WL-5中, WL-i, j, k, l汇合到排水总立管WL-6中, WL-h, g, f, e汇合到排水总立管WL-7中, 这样一至四层就只有4个排水立管出现了, 大大减少了排水立管的数量, 而且在该工程中, 在C-D轴与1-2轴之间, C-D轴与8-9轴之间对应的一至三层有两个公共卫生间, 所以排水总立管WL-5, WL-6同时也可以收集公共卫生间的污水, 间接的减少了排水立管的数量 (排水总立管管径大小及能否承接这么多的卫生器具要经计算确定, 但排水汇合总管上接入的立管不宜过多) 。图4为该医院局部排水系统图。

3.2 设置同层排水

基于医院建筑的特殊性, 局部房间不允许布置排水管道, 如CT室、X光室、核磁共振以及人防内部 (上部建筑的生活污水管不得进入防空地下室) 等, 同时考虑到现代建筑空间的紧张性, 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用水点布置在这些房间的上方, 这时就需要考虑设置同层排水。同层排水应综合考虑设置并计算好所需面层厚度, 以减少结构降板高度。例如某医院的检验科位于地下一层, 如图5, F~H轴对应的地下二层为人防区域, 所以这部分要设置同层排水。

为降低结构降板范围, 同层排水区域仅设置在F~H轴部分, F~D轴为普通排水;考虑到该区域为医院检验科, 对房间内卫生标准有一定要求, 而F~D轴对应的地下二层为地下车库, 所以最终方案定为在F~D轴区域对应的地下二层设置集水坑, 收集此部分污水。另外排水管布置成如图形式, 可最大限度减少降板区域内排水管的长度, 进而降低面层厚度。根据坡度及排水管长度计算下来此部分污水坡降为150mm, 污水管径按DN100mm计, 最终这部分所需面层为300mm。

3.3 优化管井布置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 病房内管井布置也应认真考究, 合理的管井布置会节省建筑空间。管井布置在满足检修要求的同时应保证管道排布紧凑, 通常将排水立管跟通气立管并排布置;当排水立管两侧均有支管接出时, 应将排水立管与其他管道错开布置;卫生间内水管井往往紧邻风井, 此时排水管应避开风井, 如图6。

4 合理设置地漏

由于负压抽吸, 蒸发等原因, 地漏水封很容易遭到破坏。医院建筑因其使用人群的特殊性, 一旦地漏设置不合理, 病毒很容易通过排水管道传播, 故地漏设置的每个环节都应仔细斟酌。

首先, 地漏设置位置要按照洁净度要求, 用水量及频率综合考虑。比如根据规范, 洁净手术室内不应设置地漏, 应设置在刷手间及卫生器具旁;一般性的办公, 诊疗房间内的洗手盆, 因为工作性质原因, 日常使用中出现大量污水外溅或需要用清水冲洗地面情况的概率较低, 如果设置地漏, 水封会因没有水补充而干涸, 所以在此类房间里不宜设置地漏;洗涤间这类经常性涉及外溅或大量用水的房间, 就必须设置地漏。

其次, 地漏的类型要依据房间的使用功能选取。如无水封直通型地漏可设置在医院卫生间、淋浴间、污洗间、开水间等经常有水流的房间, 安装时地漏下应加存水弯, 存水弯水封不得小于50mm;可开启式密闭地漏可设置在医院手术室刷手池处、急诊抢救室及职工餐厅等临时性大量排水的场所, 平时地漏处于关闭状态, 当有冲洗废水排出时, 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开上盖进行排水。

5 其它

医院排水设计中还有很多应注意的问题, 比如排水管材的选取:食堂、淋浴间等排水水温较高的房间应选用柔性接口的排水铸铁管;检验科, 口腔科, 化验室等含腐蚀性液体排出的房间应选用U-PVC管;一些对声音比较敏感的房间可选用双壁中空内螺旋U-PVC管等等。

此外, 排水系统设计也应与其他专业互相配合:与建筑专业之间, 排水管应避免进入有洁净要求的房间, 如手术室、ICU、无菌室、生化实验室等。若因条件所限必须进入, 则排水管道应设置在相对隐蔽的位置并进行封护, 不得明设;与结构专业之间, 集水坑的形式在保证有效容积的前提下, 可根据周围梁的情况做成异型, 不一定都做成标准型;与暖通、电专业之间, 由于医院建筑中设备及装备系统复杂多样, 公共区域顶部往往会集中大量的设备管线, 在保证建筑层高的基础上, 合理布置各个专业之间的管线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布置次序由上至下依次为较大的风管, 各个专业的支管, 给排水、动力、强、弱电各系统干管。

6 结语

上述几点是我在设计医院排水系统中总结得出的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之医院建筑的排水设计和普通公共建筑设计有许多不同点, 设计时要结合医院的特点和现场实际情况, 人性化地去设计改善, 同时也要注重细节, 并注意理解规范的要求, 才能经济合理地进行设计。

摘要:医院建筑排水设计不同于普通的公共建筑, 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由于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 对环境卫生要求较高;医院建筑各房间功能复杂多样, 排水点不仅多而且分散;综合型医院不同房间、不同科室排放的污水成分不同 (如检验科、放射科、口腔科、手术室、食堂等) , 对污水收集也有一定的限制等等。针对以上特点, 本文以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从污水分类排放处理、排水通气系统的设置、排水管道布置 (包括设置设备层、同层排水以及管井布置) 、地漏的设置 (包括地漏的设置位置及地漏类型的选择) 、排水管材选取及与其他专业的配合等方面就医院排水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几点总结, 为广大设计人员在今后的医院建筑排水设计中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医院建筑,排水系统,通气管,管道布置,地漏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2009年版) .

[2]《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与设计手册 (上册) 》 (黄晓家、姜文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5) .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2009年版) .

[4]《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GB50333-2002) .

浅析医院建筑排水设计特点 篇9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医疗行业的蓬勃发展, 随之而来的新技术以及新的医疗设备为现代医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这种背景之下, 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现代医学建筑的设计方面。只有实现医院硬件与软件的相互统一, 才能在总体上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排水系统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医院建筑给排水的设计, 除了要充分考虑到医院的建筑功能, 还要满足医院的实际使用要求。医院的排水设计所涉及的内容众多, 不仅要顾及到医院各设备的使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 还要结合其共同性与合理性, 争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成本的降低。

1 医院建筑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1 管材的选择

医院建筑的水管, 等同于我们人体的脉络, 向医院的各个部门输送水资源以及排放污水。在水源的输送过程中, 水管不仅要保障水源的顺利输送, 还要避免水质在运输过程中遭受污染, 因此, 对于管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管材方面应当尽量选择薄壁不锈钢管或铜管, 不锈钢或铜管的材料不仅安全卫生, 并且坚固耐用, 医院的污水排放难免遭遇高腐蚀性的化学药品, 应用不锈钢或者铜管材料抗腐蚀性高, 不仅可以延长管材的使用寿命, 还能够节约维护费用。

医院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 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较高, 为了不影响病人的正常休息, 无废水排水立管应当尽量选择排水量大、噪音低的UPVC实壁螺旋消音排水管或UPVC双壁中空螺旋消音排水管等, 横向管道使用UPVC管, 最大程度地给医院营造一个无噪音的环境。此外, 医院的中心供应室以及手术区域的消毒室和开水间等所排放的废水温度常常高于40°, 甚至瞬时排水温度高于80°, 基于此, 管材应当选择耐高温性能好的铸铁管[1]。

1.2 医院纯水系统设计

跟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脚步, 医疗设备对水质的要求逐渐提升, 大部分用水系统采用的都是纯净水。医院的病理科、制剂室、牙科等科室都需要使用纯净水[2]。不仅如此, 用水的需求也根据不同的区域而有所差异。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资源, 提高医院的使用功能, 许多医院逐步进行了综合性的改革, 相继建立了中央集中制备纯水、分质供水系统模式。这样的供水模式不仅使得管理集中化, 还能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节约建设成本。

2 医院建筑排水设计要求

医院建筑排水设计根据不同科室、不同的废水类型, 排水设计要求也不尽相同, 大致要求如下:

1) 化验室、实验室等特殊科室由于工作的需要, 不可避免地接触一些腐蚀性的化学试剂, 因此, 这类科室的排水管道应当采用耐腐蚀的PVC-U排水塑料管, 并且与其他废污水分开处理后方可排入院区污水管道。

2) 放射科的废水带有一定的放射性, 也需要进行单独收集处理, 排水管道应当选择机制铸铁管, 并且必须将立管安置于壁厚≥150 mm的混凝土管道井内[3]。

3) 口腔科和影像科所排放的废水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也应当予以单独收集处理。

4) 传染病门诊和传染病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为了保障其他人员的安全, 从这类科室流出的废水必须先经过消毒, 之后再排入院区的污水管道。

5) 手术室对于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 因此, 手术室洁净区内排水系统的通气管道应当与其他科室的通气管区别开来独立而成。此外, 排水设备的排水口下部需要安装高水封装置, 以免水封遭到损坏之后排水管废水进入手术部造成环境污染。

6) 洁净区或特殊用房上方不能够布置排水管, 应以结构降板替代[4]。为了合理分配建筑空间, 减少降板区域所占据的面积, 排水专业应当与建筑专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大程度地保障排水设施布置的科学合理。

3 医院废污水的处理要求

由于医院不同科室的职能差异, 导致医院内各类废污水的特性也不尽相同, 然而唯一相同的是, 如果对于医院废污水的处理欠妥当, 则会对人类和环境都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 医院的废污水处理要求必须按照水质的特性进行分类, 并且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

1) 如果是含有病原体、病毒的污水, 医院需要采用一级处理+消毒技术或二级处理+消毒技术的方式。一级处理的消毒剂使用量虽然要高于二级处理, 但是工程造价却远远低于二级处理。相关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凡是排入终端已建有正常运行的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市政管道的医院污水可采用一级处理;凡是直接或间接排入地表水体和海域的医院污水应当采用二级处理。然后, 经由实验表明, 二级处理+消毒的方式杀菌率接近100%[5]。

2) 牙科、化验室由于日常工作的需要, 所排放的废水中不可避免地含有汞、铬等有害金属, 只有在收集预处理后, 方可允许排入医院的后续处理设施内。对于含汞废水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 大致包括离子交换法、化学沉淀法等等。含铬废水的处理主要采用的是化学还原沉淀法。

3) 放射科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含有一定的放射性, 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因此, 必须先交由衰变池进行处理, 等到放射性浓度下降至安全水平后方可排入医院的后续处理设施。

4) 洗印技术依赖于显影剂、定影剂、银等多种物质, 因此, 所排放的废水是医院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如果排水中所含有的显影剂浓度较高, 则需要采用氧化或者焚烧的处理方式;如果浓度较低, 则通过氯化氧化处理即可。含银的废水可以借助电解法和化学沉淀法将银回收, 如果含银浓度较低, 则采用离子交换法和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即可。

5) 医院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以及各种各样的药物、化学品[6]。这类物质不仅会严重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因此, 这类物质在没有做好收集处理工作的情况下, 坚决不能直接排放至院区内的污水排放系统中。

6) 医院的污水在处理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污泥, 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物。为了避免这类物质给人类和环境造成的伤害, 因此, 必须进行消毒等无害化的处置。想要对污泥进行消毒, 可以利用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在低热消毒、氯化消毒的过程中减轻它们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4 医院建筑排水设计的方法

4.1 合理设置通气系统

医院建筑要求卫生环境干净、安全, 因此, 在排水设计的同时应当加强对排水系统通气管道设置的重视。排水通气管系统分为伸顶通气管、主通气管、副通气管等等。

4.2 设置通气立管

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 如果生活排水立管所肩负的卫生器具排水设计流量, 超过了如表1所示的仅设伸顶通气管的排水立管最大设计排水能力时, 必须设置通气立管。不仅如此, 对于较高的多层住宅、公共建筑、10层或以上高层建筑的卫生间而言, 相关的建筑标准都对设置通气立管有着硬性的规定。其中一项的生活排水管道设计秒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4.3 设置环形通气管

在医院建筑内设置环形通气管, 就意味着在多个卫生器具的排水横支管上, 沿着最始端的2个卫生器具之间接出一直延伸至主通气立管或副通气立管的通气管段。一旦排水横支管连接的卫生器具大于4个且长度>12 m时, 就必须设置环形通气管[7]。

医院建筑的排水点不仅数量多, 且分布不均。就医院的诊室、检验科而言, 如果过多设置排水立管不仅会增加费用, 还会影响建筑的美观。由于此类房间的卫生器具以洗手盆为主, 因此, 可以借助适当增加排水横支管长度的方式来缩减立管的设置, 也就是说, 要设置环形通气管。

4.4 设置同层排水

医院建筑受到其自身特殊性的限制, 局部房间是不能布置排水管道的, 例如CT室、X光室等等。然而, 由于现代建筑空间并不充裕, 因此, 有些用水点不得不布置在这些房间的上方, 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同层排水的重要性。同层排水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 进行综合全面的考虑, 并且计算出所需面层的厚度, 最大程度地降低结构降板的高度。

4.5 优化管井布置

对于医院建筑的排水设计而言, 病房内管井的布置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合理的管井布置能够节省建筑空间, 有效缓解建筑空间紧张的局面。管井的布置不仅仅要满足检修要求, 还要保证通道排布紧凑, 因此, 通常将排水立管平行于通气立管。一旦排水立管两侧都有支管接出, 则必须将排水立管与其他管道区分开来, 并且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卫生间内水管井紧贴着邻风井, 因此必须将排水管与开风井错开布置。

4.6 合理设置地漏

受到负压抽吸、蒸发等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对地漏水封造成破坏。医院建筑为服务病人, 如果地漏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那么病毒会轻易借助排水管道传播, 因此, 地漏设置应该落实到各个细节中去。首先, 对于地漏位置的安排必须严格符合卫生标准, 并且充分考虑到水量以及频率。按照规定来说, 洁净手术室内的地漏应当设置在洗手间以及卫生器具旁边[8]。诊疗室的洗手盆, 受到工作的影响,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大量污水外溅, 需要借助清水冲洗地面的概率较低, 如果设置地漏, 水封会基于没有水补充而干涸, 因此, 这类房间不宜设置地漏。例如洗涤间等经常会遇到外溅或者大量用水情况的环境, 设置地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 对于地漏类型的选择要充分结合房间使用功能的实际情况。无水封直通型地漏根据其自身的特点, 可以设置在卫生间、开水间等水流频繁的地方。在安装地漏时应当在下面增加存水弯, 且存水弯水封必须≥50 mm。可开启式密封地漏根据自身的特点应当设置在医院手术室洗手池等临时性大量排水的地点。平时不使用的时候, 地漏一直保持关闭状态, 一旦有冲洗废水排出时, 便可立刻打开上盖帮助排水。

4.7 污水分类收集处理

医院污水的来源和成分都相对复杂, 大致分为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2种类型。生活污水的性质大致等同于普通公共建筑的污水, 而医疗废水中则含有许多的病菌、病毒和寄生虫, 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危害性和毒性, 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健康, 还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 对人们的生活埋下安全隐患。因此, 医院建筑的排水设计必须对生活污水和医疗废水加以区分, 并且进行分类排放和处理。

为了节约成本, 医院基本上都是将医疗废水收集之后一齐处理。然而, 不同性质的废水在处理工艺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于一些特殊科室所排放的污水, 必须要先经过单独的收集预处理后方能排入医院的集中污水处理区。医院内化验室、检验科等科室所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酸、碱或悬浮固体, 对人体和环境均有伤害, 必须要经过水解酸化池的预处理之后才达到排放标准。牙科或洗印科室所排放的污水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消毒剂, 严重的会导致癌症或畸形, 因此必须经过除铬、除汞等预处理后才能排放。放射科所排放的污水带有一定的放射性, 也必须经过衰变池的预处理后才能够排放。

4.8 其他因素

医院建筑的排水设计需要考虑的地方很多, 例如说排水管材的选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建筑的排水效果。在食堂、淋浴间等排水水温较高的场所, 应当选择柔性接口的排水铸铁管;而检验科、化验室所排放的污水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对排水管材的要求较高, 必须使用U-PVC管;而对于一些要求无噪音的场所, 则可选用双臂中空内螺旋U-PVC管。不仅如此, 排水系统的设计还需要借助于其他专业的配合。由于医院自身的特殊性, 其排水管道应当避免布置于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房间。面对必须布置排水管道的场所, 则排水管道应当尽量设置在相对隐蔽的位置并且做好封护措施。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鉴于医院自身的专业性、综合性和特殊性, 为了提高医院整体功能的使用, 排水设计人员应当科学合理地设计医院建筑的排水系统, 满足医院建筑的使用需求。

摘要:医院是为了服务病人而存在的, 对卫生条件要求较为苛刻, 因此, 在排水设计方面也有别于其他的普通建筑。医院为了适应病人的不同需求, 建有功能各异的房间, 导致排水点多且不集中。并且, 医院不同房间、不同科室所排放的污水成分也不尽相同, 因此, 对于污水的收集不仅受限, 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之下, 医院建筑的排水设计特点应当从处理污水、布置排水管道、设置地漏、设置排水通气系统等等方面入手, 科学合理地设计医院建筑的排水系统。本文以医院建筑的排水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 从多个角度出发, 设计出一套科学实用的医院建筑排水系统。

关键词:医院建筑,排水设计,特点

参考文献

[1]彭媛.浅析医院建筑排水设计特点[J].中国住宅设施, 2015, 15 (2) :17-21.

[2]罗颖, 姜坤.医院建筑给水系统防水质污染措施浅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3, 61 (2) :196-199.

[3]江洪.医院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7 (17) :56-57.

[4]郑斌峰.谈综合医院给水排水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10, 27 (24) :335.

[5]徐晓兰.关于医院建筑的给排水设计思考[J].建筑设计管理, 2011, 28 (1) :70-71.

[6]郑钦炜.医院给排水设计的要求及问题[J].山西建筑, 2011, 37 (33) :135-136.

[7]刘维维.医院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J].黑龙江科学, 2014, 5 (8) :39.

建筑内部排水规律与特点 篇10

关键词:建筑内部排水,建筑外部排水,规律特点

1 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组成

1.1 卫生器具和生产设备受水器

卫生器具是接受、排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废水或污物的容器或装置。生产设备受水器是接受、排出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废水或污物的容器或装置。

1.2 排水管道

排水管道包括器具排水管(含存水弯)、横支管、立管、埋地干管和排出管。其作用是将各个用水点产生的污废水及时、迅速输送到室外。

1.3 清通设备

污废水中含有固体杂物和油脂,容易在管内沉积、粘附,降低通水能力甚至堵塞管道。为疏通管道保障排水畅通,需设清通设备。包括设在横支管顶端的清扫口,设在立管或较长横干管上的检查口和设在室内较长的埋地横干管上的检查口井。

1.4 提升设备

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下室、人防建筑、高层建筑的地下技术层和地下铁道等处标高较低,在这些场所产生、收集的污废水不能自流排至室外的检查井,须设立污废水提升设备。

1.5 污水局部处理构筑物

当建筑内部污水未经处理不允许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管网或水体时,需设污水局部处理构筑物,如处理民用建筑生活污水的化粪池,降低锅炉、加热设备排污水水温的降温池,去除含油污水的隔油池,以及以消毒为主要目的的医院污水处理构筑物等。

1.6 通气设备

建筑内部排水管道内是水气两相流。为使排水管道系统内空气流通,压力稳定,避免因管内压力波动使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室内,需要设置与大气相通的通气管道系统。

2 与建筑外部排水系统比较

2.1 水量和气压变化幅度大

与室外排水相比,建筑内部排水管网接纳的排水量少,且不均匀,排水历时短,高峰流量时可能充满整个管道断面,而大部分时间管道内可能没有水;管内自由水面和气压不稳定,水气容易掺合。

2.2 流速变化剧烈

建筑外部排水管绝大多数为水平横管,只有少量跌水,且跌水深度不大,管内水流速度沿水流方向递增,但变化很小,水、气不易掺合,管内气压稳定。建筑内部横管与立管交替连接,当水流由横管进入立管时,流速急骤增大,水气混合;当水流由立管进入横管时,流速急骤减少,水气分离。

2.3 事故危害大

室外排水不畅时,污废水溢出检查井,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影响环境卫生,因其发生在室外,对人体直接危害小。建筑内部排水不畅,污水外溢到室内地面,或管内气压波动,有毒有害气体进入房间,将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室内环境卫生,事故危害性大。

为合理设计建筑内部排水系统,既要使排水安全畅通,又要做到管线短、管径小、造价低,需专门研究建筑内部排水管系中的水气流动规律。

3 与建筑内部给水系统比较

建筑内部排水管道中污水的流动与给水管道中水的流动有所不同。给水管道中的水充满管道,并且对管壁有一定的压力,水是依靠这一压力流动的,称为压力流。而排水管道中的污水,没有充满管道,有一个与空气相接触的自由表面,对管壁没有压力,是靠管道敷设的坡度产生重力而流动的,因此,称为无压流或重力流。目前,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绝大部分都属于重力非满流排水,利用重力作用,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不消耗动力,节能且管理简单。但是重力非满流排水系统管径大,占地面积大,横管要有坡度,管道容易淤积堵塞。建筑内部排水系统所接纳的排水点少,排水时间短(几秒到30秒左右)、瞬时流量大、两次排水时间间隔长,具有断续的非均匀流特点。卫生器具排水具有突然、迅速、流量大的特点,一个排水当量的排水流量是一个给水当量额定流量的1.65倍。对于排水立管,水流在立管内下落过程中会夹带大量空气一起向下运动,其能量转换和管内压力变化很剧烈。因为卫生器具的使用是间断的,排水是不连续的,所以排水立管中的流量是断断续续、时大时小的。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立管中水流状态主要经过附壁螺旋流、水膜流和水塞流3个阶段。

4 排水管内的气压波动与通气

为防止排水管道系统内气压波动太大,破坏水封,排水立管是按非满流设计的。污水由横支管进入立管竖直下落过程中会挟带一部分气体一起向下流动,若不能及时补充带走的气体,在立管的上部会形成负压。挟气水流进入横干管后,因流速减小,挟带的气体析出,水流形成水跃,充满横干管断面,从水中分离出的气体不能及时排走,在立管的下部和横干管内会形成正压。沿水流方向,立管中的压力由负到正,由小到大逐渐增加,零压点靠近立管底部。最大负压发生在排水的横支管下部。

大量污水从立管下落进入横管形成水跃,管内水位骤然上升,以至于充满整个管道端面,使水流中夹带的气体不能自由流动,短时间内横管中压力突然增加。由于卫生器具距横支管的高差较小(小于1.5m),污水由卫生器具落到横支管时的动能小,形成的水跃低。所以,排水横支管自身排水造成的排水横支管内的压力波动不大。存水弯内水封高度降低的很少,一般不会造成水封破坏。横干管连接立管和室外排水检查井,接纳的卫生器具多,存在着多个卫生器具同时排水的可能,所以排水量大。

上一篇:基金业的困惑下一篇:舆情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