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性评价

2024-07-26

危害性评价(精选十篇)

危害性评价 篇1

1 六价铬的危害性评价

1.1 六价铬总暴露量的估算

相关研究显示, 水及食品平均铬的摄入量在55μg·d-1~940μg·d-1, 而在六价铬的总摄入量中, 食品贡献率最多, 超过92%, 水贡献率只有7%左右, 空气摄入的铬一般忽略不计。由此可知, 食物是六价铬的重点来源。六价铬及其物质, 均具备强氧化性, 故在自然环境中, 其极易被有机化合物直接还原成三价铬, 但是受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 人们会经饮水、触碰污染物 (如污染的土壤) , 或者凭借化妆品、生活日用品和食品等媒介而暴露[1]。

1.2 六价铬的危害性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六价铬通过口暴露, 会引发大鼠舌头、大鼠口腔黏膜、小鼠小肠肿瘤等疾病, 同时与胃癌的出现有一定联系, 表明六价铬极可能属于致癌物质之一。另外, 有研究资料显示, 铬还会与人体和动物的DNA发生相互作用, 导致DNA突变, 或者直接损伤DNA, 表明过量的六价铬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1.3 毒理学分析

研究人员经人、大鼠和小鼠等的毒代动力学分析, 能了解六价铬及其物质的分布、吸收、代谢特点, 进而获取清除六价铬物质的有效方法。实验结果得出:六价铬可经皮、口、吸入等方式吸收, 并在吸收后与胃肠道的内源性物质 (其他物质) 发生反应, 并且六价铬可利用磷酸盐及非选择性的硫酸等透过细胞膜, 六价铬摄入体内后, 会遍布全身;六价铬在细胞中经酶途径, 直接还原成三价铬, 此过程叫做细胞内还原, 并进一步反应后产生五价铬与四价铬等中间体, 中间体会和细胞内的还原反应, 产生氧自由基, 进而损坏DNA。六价铬以三价铬的形式出现时, 可采用尿液将其清除, 而铬则可通过乳液、头发和指甲等物质清除。

六价铬药代动力学分析并未得出性别差异, 但是在六价铬的吸收、还原和清除等过程, 受到胃容物和两餐间隔时间等差异的影响, 也会出现个体差异性。人体经口暴露的六价铬, 与癌症的关系研究得出, 人群暴露在六价铬污染饮用水之下, 发生胃癌的机率较高, 并且胃癌死亡率也极高。

2 六价铬的检测

2.1 铬的检测方法

目前总铬的测定方法较多, 且发展比较迅速, 具体方法有中子活化分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等。但是测定六价铬和三价铬, 需采取极谱、气相色谱和分光光度法。在自然环境或者生物样品中分析铬, 都要了解已有每种氧化态具备的热动力学稳定性、种类、样品的形式及温度等因素。而在检测铬的过程中, 因三价铬与六价铬两者的毒性存在差异性, 故在土壤、环境、水及食品样品中, 主要的检测目标, 就是铬的不同氧化态, 并且在检测的过程中, 需重视样品的制备、萃取、贮存及处理。现阶段能检测总铬的主要方法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高效液相色谱、比色法、ICP-MS法, 其检测的限约分别为500μg·L-1、92μg·L-1、50μg·L-1、6-10μg·L-1。以上检测方法一般通过等离子体光谱或原子吸收的方式, 测定样品内所含的总铬, 并在检测中需经基质添加, 确保检测的选择性与灵敏度[2]。

2.2 铬检测的应用

在生物样品内含有的铬, 可经中子活化分析、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和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这三种方式检测。因大部分人体或者动物吸收铬可用尿液清除, 故在实验中, 通过尿中水溶性的铬化合物总铬检测, 能有效评价铬的吸入与否。国外研究人员建议把尿内铬的浓度当作环境暴露的评价指标, 但部分专家学者人为, 还需要综合考虑对饮食来源进行区分这一环境因素。目前人们食用的食品中, 麦片、新鲜蔬菜、鱼肉、啤酒、面包等已检测出含有中等量的三价铬, 尽管对暴露量与尿中铬浓度进行比较, 能获取铬全身吸收的估测值, 但无法给出铬不同价态的吸收指示。所以, 对于尿铬升高要谨慎解读, 也就是说不能将六价铬当作生物标记物, 对六价铬的毒性及暴露状况进行定论。

3 结语

铬是人类必需的元素之一, 也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元素, 因此, 人类需对铬的危害性实施综合评估, 从而得到一定规避措施。单一总铬与不同价态的铬的检测结果, 并不相同, 也无法完全反映人类是否在危害性之内。对六价铬的水平监测, 首先需检测其不同的氧化态, 再结合相应的毒理分析数据, 最后对人类进行危害性评价或健康评价。

摘要:铬在地壳中分布较广, 其常规以二价到六价的氧化态形式出现, 在土壤、岩石内则以三价铬的形式存在。受到工业因素影响, 六价铬目前在土壤、水、食品中出现较多。铬在人体糖代谢和脂代谢的过程中发挥出重大作用, 但是铬及其氧化物过量, 会破坏人体的细胞组织, 并产生DNA突变, 给人体造成危害。本文在分析了六价铬的危害性的基础上, 给出六价铬的检测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状况, 得出对铬水平的检测, 重点在不同氧化态方面, 还可结合相应的毒理研究数据, 获取更确切的检测结果。

关键词:六价铬,危害性评价,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龙淼.化学沉淀法去除重金属废水中六价铬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5) :59.

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制度 篇2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目的

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职业病防治方针,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保障职工健康,应定期对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及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作业场所(如防尘、防噪声、防中毒伤害、防触电、防高温、防射线等)进行定期的危害评估,以加强对尘肺病、噪声等危害的有效控制,防治粉尘及噪声污染、防止有毒有害场所发生工作人员中毒,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发病率。2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所有人员、设备及相关人员,以及设备或人员在公司生产区域内从事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的尘肺病及噪声等危害的定期监测及评估。3

职责划分

3.1 通防科负责本办法的制订、修订,并监督执行。

3.2 由安全环保部牵头,负责组织个各生产车间等人员对生产作业、生产经营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3.3 通防科负责粉尘、噪声危害评估的组织实施、核对及汇总,同时积极配合具有资质的相关单位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及更新。

3.4 分公司安全环保部环境监测站负责定期监测生产现场粉尘、噪 声,作业部门负责相关作业场所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并做好记录,为粉尘、噪声、有毒有害等作业场所危害定期评估提供可靠依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3.5 通防科负责对生产现场作业活动防尘、防噪声的监督和检查。3.6 通防科定期组织对粉尘、噪声等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知识进行定期培训,并有培训记录和考试成绩记录。

3.7 人力资源部负责做好职业病人的安置工作;人力资源部培训教育中心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3.8 医疗服务中心必须积极配合人力资源部,安排业务素质高的医务人员对从事生产的人员定期进行职业病检查,定期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同时做好职业病人的救治、建档和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4 粉尘及噪声等的检测及危害评估 4.1 定期监测、定期评估

4.1.1 粉尘及噪声日常监测:常规每月一次;机组大小修及其它特殊情况下酌情增加监测频次。

4.1.2进行尘肺病及噪声危害检测及评估周期为:合格作业点的检测周期为一年一次,不合格作业点的检测周期为半年。必须骋请国家认可、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的监测部门或单位进行。

4.1.3 有毒有害作业场所评估周期:合格作业点的检测周期为一年一次,不合格作业点的检测周期为半年。骋请国家认可、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的监测部门或单位进行。4.2 监测地点

4.2.1 作业场所粉尘的重点监测地点:配电室、材料库储煤场、输煤皮带、储煤罐(仓)、制输粉设备、锅炉房、锅炉10米平台等。4.2.2 噪声的重点监测地点:机炉房零米、十米主辅设备周围,磨煤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机、控制室、零米值班室、脱硫风机、检修现场噪声等。

4.2.3 有毒有害的重点监测地点:化学的储氯间、酸碱储存容器和管道周围,制输粉设备、管道及储煤、储粉设备管道。4.3检测方法及依据 4.3.1检测方法

4.3.1.1粉尘浓度检测方法一般为滤膜称量法;粉尘分散度检测一般为滤膜溶解涂片法;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一般用焦磷酸质量法检测。

4.3.1.2噪声检测方法为仪器测量法。

4.3.1.3化学有毒物浓度检测可用甲基橙分光光度法、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等。4.3.2检测依据

4.3.2.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3.2.2《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4.3.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4.3.2.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4.3.2.5《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总粉尘浓度》 4.3.2.6《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呼吸性粉尘浓度》 4.3.2.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粉尘分散度》 4.3.2.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4.3.2.9《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 4.3.2.10《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4.4评估方法及依据

4.4.1 危害评估采用现场监测、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等方法。

4.4.2 主要依据:现场采集的数据、监测数据以及国家有关的法规、行业标准。4.5 监测标准

4.5.1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

4.5.2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检测规程; 4.5.3 有毒作业分级检测规程。4.6评估标准

4.6.1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 5817-86); 4.6.2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草案)4.6.3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4.6.4 《有毒作业分级》(GB 12331-90)

4.7 尘肺病、噪声、有毒有害等危害的定性评估内容 4.7.1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它标准要求的; 4.7.2 相关方有合理要求的;

4.7.3 曾经发生过尘肺病、噪声危害,且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4.7.4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害发生,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4.7.5 依据作业条件评估结果,属于显著危害及其以上级别的危害。4.8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对尘肺病、噪声、有毒有害等的危害要重新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识别、补充和评估:

4.8.1 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改变时; 4.8.2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生产条件变更时; 4.8.3 相关方有合理要求时。5 危害防治及控制

5.1 尘肺病、噪声、有毒有害物体等危害防治及控制原则

5.1.1 降低、消除危害,如:通过设备改造及技术更新降低噪声和减少粉尘,增强设备的严密性、可靠性等;

5.1.2 做好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并正确使用,如:现场作业时戴耳塞、防尘口罩、穿防尘服、戴手套等;

5.1.3 合理地将危害源与接受者隔离,如: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设置明显清晰的警告、提示、禁止标志等;

5.1.4 限制危害,如:输煤系统自动配煤,生产现场使用环保型设备、环保材料等;

5.1.5 使用个体防护装置,当无立即可行的其他方式,作为临时暂且措施,使用个体防护装置;

5.1.6 限期整改,对评估出的重大危害源责令限期监督整改。5.2 现场作业尘肺病及噪声危害防治及控制

5.2.1 作业前,作业部门或工作负责人应作好作业环境尘肺病、噪声危害评估;

5.2.2 作业时,作业部门依据现场实际进行危害评估;

5.2.3 针对所进行的作业活动,作业部门应严格制定防尘肺病、防噪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声等危害控制措施。

5.2.4 监督部门加强监督监测,不合格的立即责令责任单位整改。6 奖励和处罚

6.1 对尘肺病、噪声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部门和个人,酌情给予一定的奖励。

6.2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可视情节轻重给予50—500元的处罚:

6.2.1 作业现场粉尘浓度、噪声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逾期不采取整改措施或整改不力的;

6.2.2 任意拆除防尘、防噪声设施,致使粉尘、噪声危害严重的; 6.2.3 作业中未对粉尘及噪声危害进行评估、未制定有效防尘、防噪声措施的;

6.2.4 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未对职业病定期组织体检、无职业病人档案的。7 支持性文件

7.1《职业健康和劳动保护》

危害性评价 篇3

关键词:风险评价 科学管理 油气集输

风险——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隐患+人的行为、环境因素风险评价——指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首先要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思想上引起每个职工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和增强每个人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切实提高每个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自身能力得到加强,才能有效避免各种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无数事实证明,许多生产上的重大事故,不是由于事故本身多么难以预防和无可避免而是由于当事人思想麻痹大意,放松安全警惕,或者业务技能水平低下。对紧急、突发事故不能及时正确处理而酿成的。前者反应了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后者反应了业务技能能力的低下。由于联合站内压力容器密布,油气管道纵横,存在易燃易爆,因此,就联合站内的一些主要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进行分析。

1 水套加热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水套加热炉是通过燃烧加热水介质给原油加热的设备。加热炉的风险存在于安全阀失灵、液位计假液位或损坏、温度计损坏无水干烧和炉膛有余气等方面。水套炉发生事故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直接引发着火爆炸、人员伤亡,损毁设备,或造成停产事故。

1.1 安全阀失灵 安全阀失灵会造成压力超高时安全阀不能启动卸压,这种状况极其危险,很容易使加热炉变成一个重磅炸弹。遇此情况,应立即关闭或控制炉火,并立即打开炉顶卸压阀们卸压。

1.2 液位计假液位或无水干烧 当液位计假液位或损坏,加热炉内无水或水少,未得到及时补充,这时如果继续加热,就会造成无水干烧,无水干烧很可能烧穿原油汇管引发火灾爆炸。如果起火,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①关闭炉火;②打开油路旁通,关死加热炉原油进出口阀们;③开紧急放空阀放掉管内剩余原油;④用蒸汽和干粉灭火机灭火。

1.3 加热炉二次燃烧或炉膛有余气 燃气内含轻烃成份(冬季),燃油炉堂内喷入燃油燃烧不充分、配风比例不当都会造成二次燃烧;停炉后阀门未关严,意外火灭,点炉前未吹风或吹风时间不到等原因会造成爆炸事故。如发生二次燃烧或起火爆炸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处理。

1.3.1 二次燃烧处理控制 ①停止供燃料,关闭燃料阀门;②停止吹风;③减小加热炉负荷;④用蒸汽或灭火器把炉膛内火灭掉,清除里面燃烧物;⑤处理完毕检查无误,按点炉规程重新点炉。

1.3.2 炉膛内余气处理控制 ①首先检查控制阀门是否能关闭好使;②强制通风的要强制吹风15分钟,自然通风的加热炉自然通风30分钟;③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检测确认炉膛无余气;④按操作过程点炉。

1.4 温度计未校或损坏处理控制 ①及时按期校验温度计;②对损坏断裂的温度计及时更换。

加热炉以上几项主要是由于当事人工作疏忽引发的责任事故,未定期准确校验安全设备;值班人员未及时巡查。

2 储罐冒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储罐冒罐跑油,破坏和污染环境,同时会造成原油资源的巨大浪费。

2.1 可引发储罐罐冒罐的原因 ①液位显示仪器损坏或者失灵;②外输泵排量小,提不上去,或停电停运;③来液量持续过大,外输泵打不及。

2.2 遇到此种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①立即汇报调度,保证储罐最大容量下运行;②储罐达到最高安全罐位时,关闭储罐进口阀门;③外输立即切换越站流程。

3 分离器跑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3.1 分离器跑油原因 ①分离器中的来液量大走不及,上部的原油涌入顶部气体管线,主要是由于油水充满整个分离器内空间造成的。②自动调节阀调节不过来或调节阀失灵,造成分离器内油水充满分离器内空间,油水从顶部气管线流出。③值班室内仪表失灵损坏,未及时巡检机械浮球液位计,造成分离器内油水充满分离器内空间,油水从顶部气管线流出。

造成此种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值班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会造成跑油事故。仪器仪表失灵损坏,可造成分离器内液位抬升。

3.2 造成危害和处理控制

3.2.1 危害 跑油事故可直接使天燃气管线凝堵,(特别是冬季)我厂高凝油不管冬季夏季都可导致凝堵气管线,影响燃气质量和原油生产。同时造成容器内压力升高。若压力升高到安全阀启动压力,则会导致安伞阀动作,致使原油喷出,造成设备与环境污染,甚至引起火灾。

3.2.2 处理控制 如发现跑油事故及时汇报处理,首先查找原因:①液量大及时分配液量;②调节阀失灵,开旁通手动调节;③仪表失灵,勤检查看机械浮球液位计。

仪表和自动调节阀有问题及时找计量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处理,处理正常以前全部人工控制,确保安全生产。

4 卸油台装卸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目前个别联合站卸油台和装卸(轻质油)轻烃主要依靠油罐车拉运。卸油台卸油和轻烃装车时,轻烃是自上而下由鹤管喷入罐车,卸油车原油是由上而下油流与罐壁剧烈摩擦产生静电。这些静电荷如果得不到释放(如接地线断或电阻过大),当静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放电打火,引起原油或轻烃爆炸或燃烧,严重的会发生油罐车爆炸。尤其是夏季,气温高,分子活性增加,更易发生此类事故。因此,要求装卸车时,首先检查罐车是否接地,鹤管是否是防静电管,必有可考接地线,确保静电荷导入大地,以确保装卸油的安全,要勤检查,勤测验,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5 锅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锅炉主要是根据沈采高凝油需要加热伴热以及供冬季生产和采暖的设备。锅炉实际就是高温下工作的压力容器。而且有时其工作压力不恒定,变化范围较大,因此大大增加了安全运行的风险。锅炉工属于特殊工种,锅炉的安全运行,应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员工公必须持证上岗,对设备要加强巡同检点和维护保养,对安全附件如安全阀、液位计、压力表,要定期校验和更换。

6 高压注水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注水是油田开采的必要措施,只有注好水才能保证提高原油采收率,注水的主要设备是离心泵和柱塞泵,两种设备都是产生高药水的设备,他所产生的危害和控制主要是:高压水伤人,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物料损害。

6.1 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注水盘根损害;②高压注水管线刺漏;③高压阀损害。

6.2 主要控制管理方法 ①及时检查更换盘根;②对各类高压设备、阀门、流量计定期检查、维修;③发现有刺漏先兆,应首先避开刺水方向,再进行维修操作。

一旦发生事故,立即汇报上级;马上紧急停泵,如有人员受伤及时送往医院,对事故设备组织人员进行维修处理。

以上就是主要针对联合站主要设备归纳总结重点存在的一些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情况。当然。实际中存在的隐患与风险,远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和工作中,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学习新的理论和生产操作技能,保持高度责任心,做好属地分工,依靠科学结合实际,并且深入学习各种生产实践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素质,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金瑜.《集输工》.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06.

[2]李震泰.《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03.

危害性评价 篇4

关键词:砂土液化,危害性评价,蒙特卡罗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住宅小区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兴建, 对砂性土地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准确地分析砂土液化的危害性也就变得更加重要[1]。由于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而传统的地震液化评价方法难以反映各种随机性变化因素对土的参数的影响, 因此, 有必要考虑砂土液化中的不确定因素, 基于可靠性分析理论探讨砂土液化危害性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1 液化危害的概率分析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以液化指数Il E来评价砂土液化的危害程度, Il E是S和R的函数, 根据Il E的范围, 将砂土液化危害分为轻微、中等、严重三级。液化指数Il E可表述如下:

当0<Il E燮5表示轻微液化, 5<Il E燮15表示中等液化, Il E>15表示严重液化。由于Si和Ri的随机性, 使Ile也表示为随机性, 设Ile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 (Ile) , 则发生轻微液化的概率:

发生中等液化的概率:

发生严重液化的概率:

而不发生液化的概率:

2 基于蒙特卡罗法的液化危害概率程序

设随机变量X1, X2, …, Xn为Ri和Si的自变量, 这些随机变量可能是土的重度、相对密度、粘粒含量、地下水埋深、地震强度等。由于Il E是Ri和Si的函数, Il E可记为:

X1X2, ...Xn可以通过抽样统计实验拟合出各自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根据它们各自的分布任意抽取一组随机变量X'1X'2, ...X'n, 可得相应的函数I'l E, 如此对Il E进行m次随机模拟, 得到抽样值Il E1, Il E2, ..., Il Em经统计分析后可得Il E的概率分布和各阶矩的统计值[4~5]。

Monte-Carlo模拟的液化危害概率可表示为:

式中j=0, 1, 2, 3;m为Monte Carlo模拟次数;δji为第i个液化指数抽样值, 表达式如下:

考虑临界标准贯入击数Ncr的不确定性, 把Ncr视为随机变量;其余参数则视为一般变量, 用Monte-Carlo模拟计算每个钻孔的液化危害概率, 并综合划分地基的液化等级, 步骤如下:

输入:N-实测标贯击数;d-土层厚度;w-层位影响权函数值;n-试验点数;Samplenumber-模拟样本数量;μ, σ-临界标贯击数Ncr的均值和方差;Distribution-type-临界标准贯入击数Ncr的概率分布类型;产生临界标准贯入击数Ncr的随机数;计算极限状态方程Il E (见式 (1) ) :为不液化, 为轻微液化, 为中等液化, Il E>15为严重液化;计算δji (j=0, 1, 2, 3) 的数目;计算P0、P1、Px和的值, 判断大小, 划分液化等级;重复 (1) ~ (5) 的过程, 对每个钻孔进行液化等级划分。

3 实例分析

某场地粉砂、细砂层, 共有21个钻孔揭露, 顶面埋深1.10~3.30m, 顶面标高4.61~8.21m;层厚0.6~7.90m。浅灰、灰褐色, 松散, 饱和, 局部含少量有机质、夹薄层状淤泥质土。取得2件土样颗粒分析结果均为粉砂。标准贯入试验13次, 该层土统计的平均表1标准贯入击数为4.615, 标准差为2.22。用规范法和本文的方法对该层土进行液化危害性评价, 对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其平均值为6.36, 标准差为0.585, 计算结果见表1。

由表1分析结果可知:

每个钻孔的规范确定性法和本文的概率法的液化等级划分的结果基本一致, 地震液化危害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基于Monte Carlo的砂土地震液化危害概率分析方法, 用概率表示不液化、轻微液化、中等液化和严重液化能以定量的方式较清楚地反映出液化危害程度。

结语

地震液化危害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在现行规范评价砂土液化危害基础上, 考虑变量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提出了基于MonteCarlo的砂土液化危害概率分析方法。结果表明, 本文基于蒙特卡罗随机模拟进行液化等级划分的结果与规范法的划分结果基本一致, 验证了该可靠性分析方法应用于砂土液化分析可行性和准确性;该方法用概率表示不液化、轻微液化、中等液化和严重液化能以定量的方式较清楚地反映出液化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林慧常.砂土地震液化的改进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05

[2]GB50011-2001 (2008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Juang C H, Chon C J, Andurs R D.Risk-based liquefaction potential evaluation using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s[J].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00, 37 (6) :1195-1208

[4]赵国藩.结构可靠度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5]徐钟济.蒙特卡罗方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危害性评价 篇5

[摘要]本文从建设项目职业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结论与建议、评价报告书等多方面探讨两种评价之共同点与不同的侧重点,为评价人员开展评价工作及撰写评价报告书提供经验参考,更好地为建设单位作好评价工作。以确保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上级部门验收,确保职业安全并避免或减少职业病危害。

[关键词]安全评价 职业病危害评价 建设项目 评价报告书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第十五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第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同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为规范安全评价行为,确保安全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编制了《安全评价通则》,规定了职业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目的、要求、程序和方法。

1.职业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与目的前者的基本原则是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科学、公正和合法的自主开展安全评价;其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而后者以消除生产中存在的职业危害为目的,应用职业卫生学原理和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判别其危害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对策的建议,并对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达到消除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前者侧重于危险因素(也包括有害因素),确保安全,减少事故;后者侧重于有害因素,为保护劳动者健康以尽量消除职业危害。

2.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分类和范围

安全评价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综合评价、专项安全评价四类;职业病危害评价分为职业危害预评价、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三类。职业职业评价适用于建设项目的工程、系统的安全评价;职业危害评价则适用于所有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

3.职业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安全评价的内容包括危险性识别和危险度评价,其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事故树、事件树、安全检查表、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等数十种方法;而职业病危害评价内容主要为生产过程中的“慢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放射性和非放射性)的识别及防护措施的评价,其方法包括卫生学调查、类比调查、检查表法、测试实验法及现场检测等方法。相比来说,安全评价的内容相对更全面,其内容中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一样。

4.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

安全评价的主要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程序为: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等)→编制评价方案→工程分析及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定性定量评价→形成结论并提出职业卫生防护对策和建议→编制职业危害评价报告。

5.相关结论与建议

作为评价报告书中最关键的章节:结论与建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的观点是需作到如下几点:结论明确,条理分明,全面概括,措施可行。首先要结论明确,从报告书之前的各项分析及与相关法规、标准的比对,工程项目的危险有害因素有哪些,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必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是与否的结论;其次,此阶段的论述一定得条理分明,按一定的规律或思路去写,每一条、每一段都要专注于说明某一个主题,切不可不同的内容混在一块杂谈;第三,全

面概括,作为全篇报告的结论部分,实际是对总个报告书的高度概括,既要精练,同时也要全面,尤其是之前章节中重点提出的内容,一定要在此处尽量全面地列出来;第四就是措施可行,结论之后的措施建议,需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的标准与规范,考虑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条件与能力执行的措施建议。

6.评价报告书的规范格式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2002年4月11日,卫法监发[2002]63号)的要求,明确规定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及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的具体书写格式,包括封面、封

二、封

三、封四及正文的字体、字号、排版等内容。同样《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及《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等对安全评价报告书的书写格式亦作了详细的规定。通过规范的评价及编制相应报告书,即可为生产单位职业危害管理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国家决策和制定措施的依据。

7.附:炼油厂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生产过程

炼油基本上是在管理和各种分馏塔、裂解、重整等装置中进行的确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最终生产出汽油、煤油等动力油,并从中撮部分溶剂油(苯、甲苯、二甲苯等),副产品是产量很大的石油沥青。大体可分为初步加工、一次加工、二次加工三个步骤。

1、初步加工:脱盐、脱水。在高压直流电场作用下,使原油中水滴聚集沉降,同时脱胎换骨掉无机盐。

2、一次加工:常压和减压蒸馏。在常压和减压下加热蒸馏,按照沸点高低将原油分馏为各种馏分。

3、二次加工:

(1)重整。在铂或铂铼催化剂(硅酸铝或氧化铝作担体)作用下,使原料油发生重整反应,以生产高辛烷值汽油和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

(2)分子筛脱腊。用分子筛作为吸附剂,脱除原料油中的正烷烃,以降低航空用油的冰点和柴油的凝点。

(3)加氢精制(或加氢脱硫)。使原料油中的硫、氮、氧杂质与氢反应而脱除。

(4)催化裂化。用微球硅酸铝作催化剂,使重质原料油在高温下裂解,转化为轻质油品。加氢裂化是使重质原料油与氢反应而裂解,以生产优质汽油等。

(5)糠醛(或酚)精制。用糠醛(或酚)作溶剂,将润滑油分馏中不合需要的组分脱除。

(6)酮苯脱蜡。用丙酮(或丁酮)和苯的混合物作溶剂,经冷冻、过滤等过程,将润滑油中的蜡质脱除。亦可采用尿素脱蜡。

(7)白土精制。用白土(Al2O3.2SiO2.2H2O)作吸附剂,脱除润滑油和石蜡中的残余溶剂、臭味和颜色等。

(8)蜡饼发汗。将蜡饼缓慢加热,控制在石蜡产品熔点以下1~2℃,使油质和熔点较低的蜡质渐渐熔化成液体流出,以抽取不同熔点的石蜡。

(9)丙烷脱沥青。用液体丙烷作溶剂,将减压渣中的沥青质脱掉,为催化裂化和制取沥青提供原料。氧化沥青是在高温下加氧,使沥青原料发生缩全反应,以提高沥青质量。

(二)职业危害因素

石油加工过程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汽油蒸气和溶剂油蒸气,以及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各种热炉的岗位均属高温作业,以及噪声等危害。

1、多数生产岗位都有接触汽油蒸气的可能,溶剂提取过程中,作业场所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溶剂蒸气逸出。在常压减压蒸馏、加氢精制、加氢裂化、延迟焦化等过程中,均可产生硫化氢,特别是在加工高含硫原油时更为严重。因此,汽油、溶剂油、硫化氢中毒的危险是炼油生产中主要的职业危害。

2、润滑油酸碱精制过程中产生的酸蒸气,可引起化学灼伤。

3、各种加热炉均为高温作业,夏季可引起中暑,冬季可致上呼吸道感染。

4、噪声的危害也较普遍。

5、使用含放射源仪表时存在电离辐射危害可能。

(三)预防措施

1、炼油生产基本上是在各种装置和管道内进行,因此生产设备的密闭化、自动化是预防炼油生产中的职业危害的根本措施。

2、所有生产场所必须加强防火防爆措施;加强设备的管理和及时检修,防止跑冒滴漏。

3、在精制催化、裂化、加料,过滤机、泵、压缩机等处安装密闭通风排毒设备。

4、清刷油槽车、贮油罐的作业工人应供给防毒面具,并有专人管理和维修。

5、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如加热炉喷嘴可改用辐射式燃式喷嘴;压缩机、鼓风机等高压气体出口、放气管口设消声器;对发生哭声的泵应装设封闭隔声罩;噪声大管线用隔声材料覆盖。供给作业工作防噪声耳塞、耳罩。

6、蜡饼发汗室采用自动控温装置,尽量减少在发汗室内的作业时间,以预防高温高湿的危害。

7、如存在使用放射源等放射性检测设备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取辐射防护设施。

参考文献

危害性评价 篇6

关键词:休闲食品 职业病 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R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93-01

1 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内容:根据休闲食品建设单位部门提供的两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项目选址安全性。总体布局合理性。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合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分析。职业病危害保护设施情况。辅助用室、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数量、职业卫生管理等。

评价方法:根据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1]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面比如:类比法、检查表法、风险评估法、工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价,预测作业场地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及其职业病危害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工艺简介

拟建项目主要生产休闲食品,生产过程包括搅拌、醒发、烘烤及包装(本次评价不包括依托老厂的水、电、气等辅助工程)。拟建项目采用的工作方法主要还是机械化操作,人工短时投料,流水线作业。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搅拌工序投料过程产生粉尘危害,烘烤工序会产生高温危害,醒发工序酵母发酵产生二氧化碳危害,各工序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危害。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分析

拟建项目为该休闲食品厂扩建工程项目,因此此次选用的是该企业已有相同生产线2013年相关资料,选择作业场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资料和健康监护的有效资料作为主要的评价因子。

2.3.1 类比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1)类比项目化学有害因素检测结果:搅拌工序接触其他粉尘检测结果TWA为8.3mg/m3(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国家标准PC-TWA为8.0mg/m3),不合格原因为人工倒袋过程引起扬尘;醒发工序酵母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检测结果TWA为1620mg/m3(国家标准PC-TWA为9000mg/m3),符合国家标准要求。(2)类比项目物理因素检测结果:搅拌、醒发、烘烤及包装工序噪声8h等效声级检测结果均小于85dB(A)(国家标准8h等效声级小于85dB(A)。

因类比检测时段不在高温季节,故未进行高温检测。

2.3.2 职业健康检查

类比项目选取的相关人员参加了2013年度职业健康检查并且受检率100%,体检结果中显示:未发现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人。

2.4 职业病危害评价

该项目拟建地点位于原厂生产区内,项目周边即无重要公共设施,也没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没有历史文化保护地、涉外领事馆等,该区域不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选址地点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2]的要求。拟建项目所在地点经了解全年最大频率风向为ENE,最小频率风向为WSW。拟建项目位于最小频率风向上风向,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要求。拟建项目位于生产区北部,生产区办公楼等非生产性辅助设施位于拟建项目的南部,不属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本项目在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下,使人流物流分开,实现功能分区明确合理,注意风向朝向的影响,注重工厂的绿化及美化。总体布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该休闲食品企业拟建项目生产工艺已达到成熟、稳定,并且生产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密闭化;产品质量可靠,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对工艺的要求。有毒与无毒生产场地分开,拟建项目将产生有毒有害的工作场所与无毒无害的生产工序分开设计,避免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毒物的交叉污染;产生噪声和振动的设备设计安排在了单层厂房的底层,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对设备的布置要求。拟建项目建筑物设计时,其结构拟采用轻钢结构。整个生产车间采用自然通风,并在重要局部设排风吸尘装置。照明电源电压采用交流220V,一般检修照明及环境恶劣场所电压为36V。防尘设施:企业拟在投料口布置多台布袋除尘装置。防毒设施:企业拟将搅拌、醒发、烘烤和包装岗位分区域设置,减少交叉污染,拟建项目采用机械化自动操作,流水线作业。防噪设施:拟建项目拟选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并采用隔声、减振等措施。

拟建项目辅助用室依托老厂,可满足需求。项目拟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配置防尘口罩和工作服等,可满足要求。企业建有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较完善。

3 结语

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本项目划分归属于食品加工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类项目。拟建项目自动化程度较高,除搅拌岗位投料过程采用人工倒袋外,其余基本采用机械化控制。拟建项目只要将职业卫生工程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并在投料口侧上方设引风罩,引致布袋除尘器(设计罩口风速满足要求),则在正常生产运转条件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能够控制在较低水平。

4 建议

(1)落实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本次评价中补充措施:开展教育培訓,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病防治管理;(2)按照国家职业健康监护法律、法规要求对员工进行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不得使用有职业禁忌证的作业工人从事其职业禁忌的作业。

参考文献

[1]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8年2月1日实施.

[2]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10年8月1日实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篇7

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思路

粉尘、毒物和噪声是我国当前主要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根据影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水平的主要因素,并借鉴原劳动部时期岗位危害分级的研究情况[1]、日本分级与分区管理等的经验[2,3,4],本研究引入“超标倍数”与“超标率”两个主要参数,用以评价某一类型(粉尘、毒物或者噪声)职业危害作业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型职业危害因素共存情况下的职业危害风险,并考虑职业危害接触人数和职业卫生管理水平的影响等,来综合评价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风险水平。

2 单一类型职业危害作业风险分级

2.1 粉尘作业

本研究引入超标倍数和超标率两个指标,前者用于反映作业点的职业危害风险水平,后者用于反映某一作业场所该作业的总体情况。根据粉尘超标点超标倍数的数据特征计算其几何均数,并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规范》[5]中提出的均数值与最高值相结合评价职业危害风险的方法对公式进行修正,见公式(1)。根据我国当前标准情况及粉尘致尘肺病慢性发病的特征,本研究计算粉尘超标倍数和超标率时,采用总尘的TWA值。

式中:PF——作业场所粉尘作业危害程度;

LF——作业场所粉尘作业点的超标率;

GF——作业场所粉尘超标作业点超标倍数几何均数;

CF-max——作业场所粉尘超标作业点超标倍数最大值。

2.2 化学毒物作业

同粉尘作业危害程度评价方法类似,本研究对化学毒物危害程度的评价也引入超标倍数、超标率等指标,并在根据超标点超标倍数数据特征计算几何均数的基础上,应用超标倍数的最大值予以修正,见公式(2)。根据毒物易导致急性中毒发生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包含多种类型评价标准(MAC、STEL、TWA)的实际情况,对于有两种标准要求的取所计算的超标倍数的最大值。

式中:PD——作业场所毒物作业危害程度;

LD——作业场所毒物作业点的超标率;

GD——作业场所毒物超标作业点超标倍数几何均数;

CD-max——作业场所毒物超标作业点超标倍数最大值。

2.3 噪声作业

对噪声作业危害程度的评价引入原劳动部标准建立的噪声危害指数[6]、超标率等指标,并根据超标点超标指数的数据特征计算算术均数,见公式(3)。

式中:PZ——作业场所噪声作业危害程度;

LZ——作业场所噪声作业点的超标率;

3 多类型职业危害因素并存作业

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个作业场所经常有多种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并存,例如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常同时存在多种化学毒物,矿山开采过程中则粉尘与噪声危害共存,冶金行业冶炼过程中高温、毒物、噪声等同时存在。因此,真实反映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情况,需要综合考虑作业场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共存的实际。对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并存的作业,本研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近年来卫生部年鉴公布的各类型职业病检出情况,估算了粉尘、毒物和噪声致病风险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赋予权数,建立了综合评价相加模型,同时考虑了作业场所不同类型职业危害的接触人数,以及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情况。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方法见公式(4),接触职业危害人数权数设置、职业卫生管理关键项目以及分级标准分别见表1~3。

式中:R——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指数;

LF——作业场所粉尘作业点的超标率;

GF——作业场所粉尘超标作业点超标倍数几何均数;

CF-max——作业场所粉尘超标作业点超标倍数最大值;

LD——作业场所毒物作业点的超标率;

GD——作业场所毒物超标作业点超标倍数几何均数;

CD-max——作业场所毒物超标作业点超标倍数最大值;

LZ——作业场所噪声作业点的超标率;

undefined——作业场所噪声超标作业点危害指数算数平均值;

HF——作业场所接触粉尘人数权数;

HD——作业场所接触毒物人数权数;

HZ——作业场所接触噪声人数权数。

注:Ⅳ级以下职业危害风险生产经营单位或作业场所,凡出现职业卫生管理关键项目者(表2),风险升高一级。

4 结论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评价与分级工作对于突出工作重点、有的放矢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科研人员即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危害作业进行了分级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标准[7],为分类与分级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由于作业场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经常并存,不同类型的职业危害因素之间也可能存在联合作用[8],因此,科学评价作业场所多类型职业危害因素并存作业情况下的职业危害风险一直是一个难点。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就如何综合评价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许多探讨,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方法,常见有模糊数学法、综合职业危害指数法等[9,10],在评价多种化学毒物的联合作用方面,也发展了等效曲线法、多元回归方程系数法等方法[11],近年来的研究也有基于量化评分等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综合评价方法[12],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实施提供了参考。

某焦化项目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某焦化甲醇一体化项目的炼焦及煤气净化部分。主要包括焦化生产的备煤、炼熄焦、筛储焦、煤气净化,煤气净化又包括冷鼓电捕、硫铵、洗脱苯、脱硫及硫回收等工段。

1.2 评价内容

重点对该建设项目设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其防护效果、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对该项目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应急救援、生产工艺与设备布局进行必要的分析与评价。

1.3 评价方法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要求,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查表法等方法对该建设项目进行评价。

1.4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评价[1,2,3,4]。

2结果

2.1 基本概况

该评价项目建有年产干全焦90万t的焦化装置,于2009年焦炉及煤气净化工段投产运行。该项目主要生产原料为炼焦用洗精煤,辅助原料为煤气净化使用的硫酸、氢氧化钠、洗油、碳酸钠,主要产品为焦炭、煤气,副产品为苯、硫磺、硫胺等。

2.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见图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见表1。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焦炉逸散物、苯、甲苯等18种有害物质以及粉尘、噪声、高温进行现场检测。

2.4.1 粉尘

对28个接尘工种进行了长时间采样,检测了粉尘浓度,7个工种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合格率为75.0%,超标工种为备煤车间输煤巡检工、配煤工,炼熄焦车间机侧炉前工,筛储焦车间运焦巡检工、放焦工等工种。

定点检测了66个粉尘作业点,短时间接触浓度范围为1.3~38.3 mg/m3;其中16个作业点短时间接触浓度超过作业场所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限值,短时间接触浓度合格率为75.8%。超标点为备煤车间的破碎机、粉碎机、皮带头尾,炼熄焦车间捣固工巡检位、机侧炉门旁,筛储焦车间单层振动筛、运焦皮带头尾。分析原因为:煤及焦炭输送皮带头尾落差较大,封闭不够严密,粉碎机、破碎机、振动筛振动产尘,且作业人员现场作业时间长。结果见表2。

2.4.2 有毒物质

共检测了18种有毒物质,设置了395个检测点,其中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萘、苯酚、二硫化碳、NO、NO2、SO2、NH3、硫酸、碳酸钠、氢氧化钠、硫化氢、氰化氢16种有毒物质工作地点的短时间接触浓度和工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中氢氧化钠、硫化氢和氰化氢为最高容许浓度)。部分工作地点的焦炉逸散物和一氧化碳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工种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毒物质检测结果见表3。

注:a.为最大检测浓度。

焦炉逸散物共检测13个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浓度范围为0.2~1.04 mg/m3,其中有9个工作地点超标,超标率69.2%,浓度最高的是焦侧炉门旁,浓度为1.04 mg/m3。共检测11个工种,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范围为0.075~0.78 mg/m3,其中有7个工种时间加权浓度超标,超标率63.6%,浓度最高的是焦侧炉门工,为0.78 mg/m3。焦炉逸散物是炼熄焦车间重要的有毒物质,该项目焦炉装煤采用消烟除尘车控制烟尘的逸散,但效果较差;设计采用地面除尘站净化拦焦烟尘,但检测时尚未投入使用,因此炼熄焦车间开启炉门产生的烟尘无组织放散,造成炼熄焦车间焦炉逸散物超标。

一氧化碳共检测34个工作地点,有1个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超标地点为焦炉地下室,布置有煤气管道。焦炉地下室主要布置煤气管道,设置有大功率风机,但只在巡检前开启通风。

2.4.3 噪声

共检测109个工作地点的噪声强度,范围为58.0~100.8 dB(A),其中有13个工作地点超标,超标率11.9%,强度最高的是捣固机操作位、3#运焦皮带尾。噪声超标分析:备煤车间皮带头尾,落差较大,细碎机、粉碎机、捣固机、鼓风机、氨水泵设备运转产生噪声强度较高、振动较大,导致作业点噪声超标。检测结果见表4。

2.4.4 高温

高温作业岗位主要存在炼熄焦工段。对12个作业点进行了高温测试,煤气净化工段各作业均为非高温作业,炼熄焦车间检测了8个作业点,检测结果见表5。本次高温检测未进行踝部高度的高温测试,所以炉顶作业工种炉顶工、测温工高温危害应高于Ⅱ级。

2.5 职业病危害防护

2.5.1 防尘

该项目在工艺设计上尽量减少物料转运点和落差,减少不必要的输送环节,使用密封性能好的输送设备和给料设备,设置除尘装置,对配煤加湿,运焦皮带设喷淋降尘。

2.5.2 防毒

在工艺上控制尘毒排放源;生产装置设计密闭的排液及排气系统,设备防腐处理;设备、管道、法兰进行有效密封;设备管道大多露天布置,封闭厂房设置良好的通风设备;现场设置可燃爆炸性气体浓度监测仪、配备便携式有害气体检测设备;罐区设防护围堰、泄险沟;硫铵工段设冲洗设施。

2.5.3 防噪减振

选用低噪声、振动小的设备。振动较大的设备设置单独基础,底座减震,破碎机振动筛设置隔声罩,鼓风机房、泵房布置在独立的房间;鼓风机设置消声装置。焦炉各大机车司机室、鼓风机控制室设置隔声值班室。

2.5.4 防高温

焦炉选用隔热保温材料及炉体密封结构;焦炉地下室设轴流风机全面排风;各机车操作室安装空调、防高温玻璃。

2.6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制定了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各工种按照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配备了防尘、防毒、防噪等防护用品,作业人员佩戴情况良好,但缺少防毒用品。

2.7 应急救援

制订了符合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了指挥机构,规定了处理程序,配备了防护设备和设施。

2.8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

成立了领导机构,形成了部门分工负责和岗位各负其责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制定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订立了详细安全操作规程。设立了警示标识、公告栏,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建立、健全了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要求。

2.9 职业健康监护

按照《职业健康监护规范》要求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委托当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定期对劳动者进行了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2011年检查未发现尘肺新增病例,未发现听力异常病例,1名苯作业人员发现血常规异常。

3讨论

3.1 评价

该建设项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基本能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积极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所采取的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上是可行、有效的。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高温和焦炉逸散物等18种有毒物质。经检测分析,该项目粉尘危害得到一定控制,但该项目产尘工艺复杂,输送皮带流程长,工人作业时间长,虽采取了防尘、抑尘措施,粉尘危害仍然存在,需要积极加强管理和整改防尘设施。该项目产生毒物的环节多,毒物种类多,但大部分毒物控制在职业接触限值内,工作场所检测焦炉逸散物、一氧化碳2种有害物质部分作业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焦炉逸散物合格率较低,与相似企业检测结果类似[5]。焦炉产生的焦炉逸散物和焦炉地下室产生的一氧化碳是该项目毒物防治的重点。该项目产生高强度噪声的设备较多,造成作业点噪声超标,需要针对产生噪声的不同原因采取噪声控制综合措施,但设备一经投入使用,降噪设施改造实施有一定困难,切实可行的措施是调整劳动作业制度,减少巡检时间,监督劳动者佩戴符合要求的防噪用品等管理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更加有效可行。该项目部分制度落实不到位,应依据现行相关法律、标准、规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补充完善,并落实到位。

3.2 建议

(1)职业病危害各项防护措施能否落实,能否到位,关键的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引起领导的重视,制定相应考评细则,建立责任事故和差错事故追究制度,提到与生产、安全同等的地位,防止跑冒滴漏等泄露发生,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2)加强破碎机、粉碎机、振动筛的密闭性,提高除尘系统的除尘效率。皮带输送机在物料转运处或下料口采用全封闭罩或局部密闭罩,可加湿的物料采用喷淋降尘。(3)改造消烟除尘车,启用炼熄焦工段地面除尘站,使焦炉逸散烟尘有组织排放。经常检查及时维修地下煤气管道,保证其密闭性,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操作巡检。(4)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对所有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并存入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5)根据各工种(包括临时工)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补充足够种类、足够数量的个人防护用品。提高工人个体防护意识,并对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6)补充完善现场应急处理设施。(7)调整劳动作业制度,减少现场作业时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某国外引进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评价资料

本项目的评价内容包括:选址、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建筑卫生学、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辅助用室、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

1.2 评价方法

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2],结合项目职业病危害特点,采用类比法和检查表分析法对本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2.1 类比法

选择与本项目生产设备选型、生产工艺流程、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方面相似的企业,运用类比法分析评价本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危害程度。

1.2.2 检查表分析法

对职业卫生管理措施采用检查表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2009年2月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6月完成预评价。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工程分析,结合岗位设置,本评价分为3个单元:热熔胶生产车间、密封剂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设施。热熔胶生产车间在原料运输、存贮、投料、反应过程及包装环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聚酯多元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邻苯二甲酸丁苄酯(清洗剂)、4,4'-(氧化二-2,1-乙亚基)双吗啉(催化剂)、热熔胶和氮气、其他粉尘、高温热辐射、噪声、振动;密封剂生产车间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聚异丁烯、炭黑粉尘、石灰石粉尘、其他粉尘、高温热辐射、噪声、振动;辅助生产设施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天然气、高温热辐射、二甲苯基醚、噪声和振动、工频电场、四氟乙烷、低温。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设施分析

2.3.1 防尘毒

密封剂生产车间的挤炼机投料口、吸料口、挤出口设置排风装置。炭黑在密闭专用房间,采用拆包器拆包,管链输送到料斗,由料斗送入混合机,同时在炭黑输送风机尾设置排风。真空泵吸料口设置排风装置。

2.3.2 防噪声、振动

建筑上采取隔音吸声设计并设置吸声隔音间,泵类设备设置缓冲器,空压机进出口设消声器,在管道上设置橡胶减振补偿器等措施。

2.3.3 防高温热辐射

生产车间内设置有工艺性空调,同时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

2.4 生产工艺

2.4.1 常规热熔胶

MDI预热,送入反应釜,向反应釜中添加液态多元醇,进行反应,生成液态预聚物。通过加料孔向反应釜中添加辅料,搅拌后进行包装。树脂进入预熔釜,完全熔化后,与预聚物混合一定时间。当产品改变时,需对反应釜进行清洗,清洗溶剂从料桶用真空抽入反应釜中,当清洗完成后,清洗溶剂被冷却后外排至桶内,循环使用。清洗剂过滤后的废渣,人工转移到废渣桶中。

2.4.2 树脂热熔胶

树脂进入预熔釜,完全熔化后,进入反应釜与液态预聚物混合一定时间,通过加料孔向反应釜中添加辅料,搅拌后进行包装。

2.4.3 密封剂

聚异丁烯通过真空泵打入反应釜,碳酸钙采用机械管链输送,投到料斗,由料斗自动送入混合机。炭黑采用拆包器拆包,然后自动投料,其他辅料人工拆包,通过加料口采用真空泵打入挤炼机,最后由挤炼机挤出,形成成品进行包装。

2.5 类比分析

类比项目检测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检测项目为MDI和粉尘,检测结果见表1,均符合国家限值[3]。类比项目检测了搅拌器的物理因素噪声,结果见表2,也符合国家标准[4]。健康监护资料显示,有1例为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引发的过敏性皮炎,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资料,无法排除不是职业病。

注: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2.6 评价

2.6.1 选址

项目拟建在化学工业园区,化工园所在地为非自然疫源地,远离集中居民区、学校和社会敏感区域,项目选址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6.2 总平面布置

综合生产车间位于东侧,变电室位于厂区西北侧,综合办公室设置在厂区西侧。项目所在地风向玫瑰图显示,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全年最小频率风向为西风,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西北,因此,本设置不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

2.6.3 竖向布置

生产车间、成品仓库、原料仓库为单层建筑,导热油炉、空压机房位于一层,实验室及其办公室,PLC控制室和MCC控制室位于二层;变电室为单层建筑。上述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6.4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本项目没有配备防尘、防高温、防低温及防噪声个人用品,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

2.6.5 应急救援

本项目在平面布局上留有消防救援通道和安全防护距离,配备有相应的现场防护用品。生产车间内设置洗眼器,导热油炉和天然气调压站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使用MDI处设置毒气泄露检测报警系统。以上设计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规定。但没有提及应急救援机构、应急救援预案、风向标以及应急照明等的设置,洗眼器的位置和服务半径没有描述。

2.6.6 辅助用室

基于对本项目工艺和毒物分析,因存在严重污染全身或对皮肤有刺激的粉尘(炭黑),同时有高温作业,故车间卫生特征为2级[5]。设置有更衣室、休息室、盥洗室、浴室、厕所,员工就餐采用外送,上述设置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6.7 职业卫生管理

采用检查表分析法,评价职业卫生管理,符合的1项,基本符合3项,不符合的7项。

3 建议

3.1 总体布局

综合办公楼不宜向生产区开门开窗。如因工艺需要开门,应设置缓冲间。在厂区西侧,考虑开启2个大门,以便人流物流能分开。

3.2 建筑卫生学要求

车间屋面、墙面应光滑,不吸附毒物和粉尘,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清扫;建筑物采光、照明应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的规定,除正常照明外,还应在各出入口、通道、走廊、楼梯间等处设置应急照明系统;机械通风装置的进风口位置,应设于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方,且生产单元气流组织应合理。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和排气装置,应合理布置,避免气流短路。

3.3 卫生工程防护措施

(1)产生粉尘、毒物的工作场所,如生产车间应有冲洗地面、墙壁的设施。(2)完善产生毒物和粉尘的作业点排尘毒设施。(3)应制定《实验室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有毒有害试剂,应保存在24 h通风柜,实验操作应尽可能在通风柜中进行。

3.4 应急救援

(1)在储存液体仓库(临时存放点)和热熔胶生产车间,应根据规范设置围堤、围堰。储存MDI的仓库,使用MDI的热熔胶生产车间,设置事故通风,通风次数应大于12次/h。(2)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配制符合要求和满足急救需要的现场急救用品和急救设施。生产车间、仓库、导热油炉间和实验室等储存和使用场所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应设置不锈钢冲淋洗眼器,采用不间断清洁供水,服务半径为无障碍15 m。(3)在氮气可能泄漏的场所,建议设置氧分压报警仪。(4)建立外部联系,设立应急救援医院。(5)按要求标记现场安全通道、应急撤离通道和疏散标志,在生产区醒目位置处设置风向标。

3.5 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执行。

4 结论

本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聚酯多元醇、MDI、热熔胶、邻苯二甲酸丁苄酯、天然气(甲烷)、氮气、炭黑粉尘、石灰石粉尘、其他粉尘、高温热辐射、低温、噪声、振动和工频电场等。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等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本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

本项目的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急救援、辅助用室方面基本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标准的相关要求。职业卫生管理如能按照补充建议完善,能够符合国家相应要求。

该项目投产后主要可能产生化学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热辐射、低温和工频电场,该生产工艺为半机械化、半自动化、密闭化作业,拟采取的安全生产和卫生防护措施基本合理。

关键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05-01.

[2]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S].

[3]6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

某露天铁矿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篇10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令[2006]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及该项目初步设计和项目试运行情况[1,2,3,4]。

1.2 评价范围及内容

对选址、总体布局、建筑卫生学、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和职业卫生管理等进行评价。

1.3 评价方法及工作质量控制程序

采用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体检的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工时记录,计算主要有害作业岗位的CTWA或LEX,W。质量控制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和评价单位质量控制体系文件要求进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该项目分两期开发,一期项目总投资68 792.94万元,两期尚在可行性设计阶段。试生产期间生产铁精矿48万t,原矿144万t,2年后可达产矿石650万t/年规模。目前在岗1 183人,工作制度三班两运转制,每班12 h。

2.2 采矿、选矿工艺流程

潜孔钻穿孔→硝铵炸药爆破→电铲铲装→汽车运输→溜井运输→电机车运输→选矿放矿仓→粗破→洗矿筛分→中破→磨矿仓(部分岩尘矿由汽车直接运输)→细破→磁选→精选→铁精矿仓→装车外运。

2.3 生产过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途径

对采矿场操作穿孔、爆破;矿石运输依靠铲装、汽车运输、溜井平峒电机车运输、溜井放矿;对粗破、洗矿筛分、中破、细破、磁选、精选巡视、操作及清扫场所;巡视磨矿仓、精矿仓等。

2.4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对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和劳动环境的调查,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及热辐射、局部振动、氮氧化物、苯系物、电焊烟尘、锰烟尘、臭氧、电焊弧光、汽油、工频电场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噪声、高温及热辐射、锰烟尘、氮氧化物、苯系物。其中采矿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多数是矽尘)、噪声、高温及热辐射;选矿是其他粉尘、噪声、苯系物(胶接皮带);检修中电焊产生锰烟尘。

2.5 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针对生产过程中原料粉状易扩散、生产设备产生强噪声、露天采矿存在高温热辐射等特点,该项目在采取提高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的基础上,利用大型运输车辆和控制室内控制操作,采取多套除尘净化设施、隔音休息室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措施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1)防尘。露天采场建立多级水管网对采场工作面洒水,平硐和选矿粗破放矿口设置喷雾装置,选矿粗破碎间、中间矿仓、中破碎间、细破碎间、筛分车间、1#、3#和4#转运站、采选化验室制样室设置多个除尘点和对应的9套除尘器净化系统;密闭管道气力运输铁精矿至精选车间;对泥土运输路面采用抑尘剂来降低道路扬尘;产尘作业场所设置多个休息房。(2)防噪。在设备的选型方面选用低噪声粉碎机、先进的立式球磨机,用加防震垫降低重型板式给矿机、重型双层振动筛、球磨机的震动;设隔声休息室。(3)通风。在通风巷道设置2台通风机向外抽排平硐空气,保持平硐内空气的流动;对选矿厂粗中细破、筛分、中间矿仓、磨矿仓、转运站的地面以下部分作业场所进行机械送风,送风次数≥3次/h。

2.6 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该公司建立了职业卫

生管理、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劳动保护用品管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职业卫生专项经费等管理制度。

2.7 生产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7.1 粉尘

游离SiO2含量:采矿场(风化岩层)22.06%,为矽尘;破碎(粗、中、细破)、精矿站(磨矿仓、尾矿渣)、排土场分别为5.28%、3.33%、5.83%,为其他粉尘。粉尘浓度:该项目有粉尘作业岗位23 个,检测粉尘作业点32 个,检验样品192份,其中采场电铲、牙轮钻、运矿车、推矿机司机4岗位CTWA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占检测粉尘作业岗位的17.4%,见表1。

2.7.2 噪声

该项目有噪声作业岗位35个,检测噪声作业点82 个,测量数据492个。噪声频谱主要分布在中低频,计算各岗位LEX,W,超限值率51.4%,主要分布在选矿破碎、筛分、磁选岗位,见表2。

2.7.3 毒物

电焊工在中破底层设备焊接,电焊烟尘中MnO2为0.052~0.143 mg/m3,CSTEL为0.143 mg/m3,CTWA为0.06 mg/m3。在敞开设备焊接时电焊烟尘中MnO2未超限值,但在狭小设备内部焊接时应注意保持通风,避免电焊烟尘积聚在设备内部;NO2采场爆破后NO2为0.032~0.039 mg/m3,未超限值;苯目前未进行皮带胶结作业,未检测。

2.7.4 其他

①工频电场。110 kV总降压变电所、6 kV主厂房、6 kV尾矿回水变电所的仪器间和操作室电场强度4~5 kV/m,均在限值内;②平硐微小气候。通风机送风口和作业区风速基本一致,表明通风对作业区有一定的降温降湿作用;③高温。采场挖掘、钻孔、运矿和运土均在驾驶室内作业,室内设置空调,目前尚无边坡露天高温作业。

2.8 职业健康体检

对900名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进行岗前体检,肝脾胆B 超异常10.1%(多为脂肪肝、肝胆结石)、

注:每天连续接触噪声12 h,每周工作3 d。

心电图异常1.4%、血常规异常2.9%、高仟伏胸片异常2.0%、血压异常10.0%(多为高血压)、听力体检异常11.64%。体检结果27人不能从事高空作业、5人不能从事皮带胶结作业(WBC低于4.0×109/L,为非职业性损伤),14人双耳听力下降(复查6人为职业性轻度听力损伤,其余为非职业性损伤),调离接噪声岗位。

3 讨论

该评价是在该项目投产运行半年后生产能力达到了设计能力,生产设备运行基本正常,工人操作基本熟练,各种管理制度健全情况下进行的。该项目粉尘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采矿场挖掘尤其是开采风化岩层、破碎、筛分及皮带运输;噪声是破碎、筛分、磁选及爆破;毒物是设备内焊接和皮带胶结;高温是边坡处理。由于该项目立项较早,未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部分岗位粉尘CTWA和接噪LEX,W均有超限值现象。粉尘CTWA超限值的岗位集中在主要开采和运输风化岩层矿车辆驾驶岗位,其原因:一是目前开采呈粉状风化岩层量较大,其游离SiO2含量较高,且依靠车辆运输;二是采矿场作业面洒水量和洒水次数不够,车辆驾驶室窗户敞开。接噪岗位超限值的原因是作业工人暴露在噪声环境过长。与该公司运行多年的另一矿山选矿作业工人比较接噪时间过长,通过加强管理可以缩短接噪作业时间1~2 h或更多,85~86 dB (A)的6个岗位LEX,W可以降到85 dB (A)以内,其超限值率为34.2%或更低。在狭小设备内部焊接时应注意保持通风[5]。噪声听力体检异常检出率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原单位从事同类工作时听力已受到一定的损害,提示应加强接噪岗位上岗、在岗及离岗听力监护,对有职业禁忌证者必须转岗。加强接触矽尘的岗位高仟伏胸片动态观察。

该项目目前采取的控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但还需要加强采矿场尤其是开采风化岩层作业面洒水量和洒水次数,关闭车辆驾驶室窗户;缩短接噪时间;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管理。

参考文献

(1)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

(2)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

(3)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

(4)GBZ 188-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上一篇:目标管理与外语学习下一篇: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