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建

2024-07-04

文化共建(精选十篇)

文化共建 篇1

一是广泛开展“你点我送”免费才艺培训。运用杭州群众文化网“你点我送”预约平台, 定期派出专业师资走进高校, 开展摄影、茶道、书法、绘画等门类的公益性艺术培训。今年春季免费培训班数量增至36个, 较去年同期增加三分之一。依托文化站培育和扶持学校文化社团 (团队) 建设, 组织实施并参与承接校内外各类文化展示和文艺演出活动, 组织开展区域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

二是组建大学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各高校文化站每年招募在校大学生志愿者超过一万人, 他们大多具有美术、摄影、书法、手工艺、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专长, 且热心公益事业, 成为动漫节彩车巡游、合唱比赛等各类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亮丽风景。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全市群众文化免费培训班中担任志愿者老师, 教授文化类课程, 壮大了群文服务队伍, 扩大了文化惠民的覆盖面。

合规文化 你我共建 篇2

合规,作为社会良好运转的纽带,它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作为一名基层银行业监管人员,我深知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案件,无一不是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酿成的恶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车辆穿梭的公路上,交通规则就是规矩;在庄严的法庭上,法律就是规矩;在我们从事的银行业监管领域,各项规章制度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办合规业务,是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起码要求;建合规文化,是银行业监管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合规,与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紧密相关。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更是我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理想平台。一次重大的违规,不仅会付出失去工作岗位的代价,更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珍惜岗位、珍爱事业,就要远离违章违规、违法违纪,牢固树立“合规是岗位工作第一要义”的理念,合规经营,增强遵章守纪意识。

合规,与我们的家庭幸福相依相存。一次小小的违规,我们也许并不在意,或许还报着一丝侥幸心理,但它所摧毁的是我们合规意识上的思想防线,为我们深埋的是违纪的祸根,也是我们滑向违法犯罪深渊的源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身陷囹圄、失去自由的人向家人的失声倾诉,是对我们树立合规意识,严格遵章守纪、合规经营最好的警示。

携手共建健康网络文化 篇3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各种乱象也借助网络特性大肆传播。蔓延于网络的“人肉搜索”、“网络通缉令”,随处可见的暴力网站、钓鱼网站,处处难防的垃圾邮件、黑客病毒,居心叵测的“网络推手”、“网络打手”,还有一个个自我炒作的网络名人……这些乱象不仅破坏网络的健康生态,侵犯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要净化网络环境,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首先要完善立法、严格执法。一方面要在立法上下功夫,切实考察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完善网络立法,使网民、企业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在执法层面做工作。立法仅是开始,关键还在执行。为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网络执法人员一定要恪尽职守、严格监管、依法执行。当立法完善、执法规范后,独立于网络之外的监督力量也将成形,不仅可以威慑各种网络乱象,还可以打击乱象的始作俑者,从而保障网民、企业的合法权益。

其次,企业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这里的企业包括两类:一类是身处于互联网产业链条之中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互联网运行的关键,它们必须以身作则,严格守法,健康运营,为营造网络环境打下基础。另一类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沟通的企业。这些企业虽不能影响互联网的运行,但其行为作用于互联网,同样会影响网络环境的形成,因而也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

再次,网络媒体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坚持正义公平的价值判断,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这也是它受人尊重的根本保证。因此,网络媒体必须严格自律,加强信息发布管理,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不给谣言提供传播渠道,还要引导网民理性、客观地看待网络信息,在“谣言”面前明辨是非。

最后,网民也要为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出力。对于网民来说,在良好的、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其网络行为才会更安全、放心。为此,广大网民一要监督,监督自己、监督企业、监督整个互联网环境;二要规范,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我做起;三要提升,提升媒介素养,增加自己的辨别能力,避免被网络不良文化侵蚀和利用。

文化共建 篇4

一、群众文化建设的各方面都应有创新意识

1. 创新群众文化理论。

群众文化理论的创新, 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用以探索建设先进群众文化的真谛;二要在群众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不断发现新情况, 汲取新经验, 提出新思想;三要形成群众文化理论家和群众文化实践家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新机制。

2. 创新群众文化机制。

群众文化运行机制创新的总体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合拍。但是, 因为群众文化的意识形态主体属性, 又规定了群众文化的运行机制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符合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要把有利于建设先进群众文化列为检测其运行机制的最高标准, 而不是简单的借鉴、引进、沿用市场经济运行法则。

3.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中, “参与”是第一性的, 而接受主体的求新意识, 又是刺激其文化参与心理的动因, 这就引出了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问题。内容的创新, 就是要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 用饱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 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 自育和育人;形式的创新, 则是要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活动形式, 吸引人民群众的参与。

4. 创新群众文化设施。

我国群众文化事业建设中的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 用以传播先进文化的群众文化设施的“二次创业”已势在必行, 并应将其纳入城市、集镇建设的总体规划, 努力使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成为所在地区的“示范工程”、“标志工程”。

二、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提高认识, 增强紧迫感、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 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随着各项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人们文化意识日益增强, 群众文化生活逐步丰富, 群众文化品位在不断提高, 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有力地促进了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广大人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使文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 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向21世纪, 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城市的灵魂, 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条件。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从政治、战略、历史的高度, 充分认识当前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充分认识先进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 充分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投身文化建设, 解放思想, 勇于创新, 开拓奋进, 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三、文化工作者在建设群众文化新格局的主要任务

1. 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为重点, 着力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是群众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运用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 在广大群众中形成共同理想信念, 树立先进思想观念, 养成文明道德风尚,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文化艺术素养。通过各种大众传媒的引导、示范, 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 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充分发挥文化的审美功能, 不断提高群众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不失时机地抓住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 高度重视、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媒体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树立精品意识, 促进文艺繁荣。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创作艺术精品, 促进文艺繁荣, 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塑造人的历史重任。俗话说, 有作为才有地位。树立精品意识是一个群艺馆、文化馆树立威信, 在社会上站住脚跟的需要。以实施“精品工程”为重点, 促进文化生产数量上规模, 质量上档次。精品文化是群众文化的支柱。要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 加强对“精品工程”的领导, 创新精品生产机制, 积极利用全国的文化人才和文化资源, 努力创作一批具有艺术震撼力和影响力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积极鼓励、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 深入社会, 焕发创作热情, 提高文化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办好现有的专业表演团体, 努力提高演出质量, 大力开拓演出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用新机制筹建高雅艺术表演团体, 丰富群众文化的艺术品种和表演样式。

因此, 群众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深入群众, 深入生活, 努力创作出反映群众工作与生活的, 有时代特征的, 有民族地域特色的, 形式多样的, 符合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 融艺术性与思想性统一的,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更多的文艺精品, 促进文艺工作的发展与繁荣, 使群众文化在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姿, 光彩夺目。

3.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

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重点, 大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是构建都市文化的本质要求。要以各级群众文化辅导服务机构为龙头, 以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为基础, 逐步形成和完善城乡群众文化体系。

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体现在馆办的活动上。作为群众文化“龙头”的群艺馆、文化馆, 大都拥有各个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 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群艺馆、文化馆要根据广大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需求, 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 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既要举办政府性的大型活动, 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既要举办具有市场运作机制的大型演艺活动, 又要开展具有服务、指导性的各类艺术沙龙活动;既要举办大型书画精品展活动, 又要开展各类服务性的培训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强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又能实现群众文化的广泛性、渗透性、可亲性性能, 在娱乐中不仅能提高群众的知识水平、艺术技能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平, 又能极大提高群文工作者自身素质和社交能力, 在新形势下更有利于群文工作的整体发展和良性循环。

弘扬廉洁文化共建和谐校园 篇5

——弘扬廉洁文化,共建和谐校园

木瓜中学彭苏喜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廉”吹拂校园》,弘扬廉洁文化,共建和谐校园。

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之国,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推崇廉洁,清正。廉洁文化进校园,教师是中坚力量。教师同学生的关系最紧密。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责任。对人民教师,我们不仅提倡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更注重强调教师的义务感和责任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当前形势下,要特别强调“廉洁从教”,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要遵守职业道德,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所谓廉洁者,即不损公肥私。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把它理解为:节俭,质朴,清廉,高洁。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的工作,不维护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品行和聪明智慧,教书育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将自己的美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的心坎里;使少年儿童从小家就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逐步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真正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意思就是做一个不随俗浮沉、质朴高洁的人。1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句话是写给那些官员的,与我们普通教师扯不上边。其实不然,我认为廉洁文化应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廉洁文化进校园”是反腐倡廉工作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件大事,是构建和谐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需要,是学校领导班子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和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基础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法制意识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根植“敬廉崇洁”理念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国家之根本,民族之根本,国家的强盛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廉洁文化应首先应该从孩子们的教育着手,只有廉洁文化进入校园,国家才能有一个廉洁的未来,才能有一个强盛的未来。有的同学在社会中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或一些举手之劳讲条件,连一点小亏都吃不得,更谈不上奉献精神。通过廉政文化在校园中蓬勃开展,我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的特点,以课堂为阵地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诚实守信、正直节俭、崇尚廉洁的教育,从小就树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人生理念和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同学们助人为乐、奉献班级、文明礼让、尊敬师长的事情多了。随处可见廉洁书法、漫画、格言、警句,随处可以听到学生在唱廉洁歌曲。只有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我最大的收获。所以,廉洁文化进校园是当务之急。

青少年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提前对他们进行廉洁教育非常重要。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腐朽现象的侵蚀。现在,某些电视节目充斥着对灯红酒绿生活的渲

染,部分书刊上堆积着对奢侈生活的描写,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也是父辈们的“迎来送往”。在这种环境下,让他们接受廉政文化教育,让他们从小具有抵抗腐败的免疫力,对于今后社会的大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我们老师也应该在孩子们面前起到表率作用,首先要严以律己,让自己的廉洁行为在孩子心中有个良好的印象,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的廉洁教育。

建设廉正校园,让廉正走进校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把所有的汗水全部浇灌给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使他们在阳光的照射下,快乐健康的成长。让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让圣洁廉正之风永驻校园,永驻孩子幼小的心灵。

最后让我们唱着《廉洁歌》,在歌声中行动起来,让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廉洁歌

师生共建高师课堂数学文化 篇6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师数学;课堂教学

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意识是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首要条件。要在高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数学文化,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并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一个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构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的就不仅仅是教科书中展现的基础知识,还能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按行列展开行列式的结论:

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若一开始就给出理论证明,是有一定的难度。可先以三阶行列式为例,让学生分别以第2、3行以及第1、3列展开,把获得的结论推广到n阶行列式,再给出aiAi+aiAi+……+aiAi=D的证明。在三阶行列式按行展开的结果中,令a2=a,a2=b,a2=c,令a=a3,b=a3,c=a3,结合行列式的性质可知行列式为零。其实,在此变换过程中,行列式已经发生了改变,行列式为零的原因是有两行相同,可以进一步验证。此时若把a、b、c分别令作第一行元素,结果也为零,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去验证对于行列式的列有同样结果。

由于展现了知识结构,找到了行列式为零的根本原因是有两行(列)对应元素相同。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够轻松完成理论的证明,而且不用死记硬背结论便可以牢固记忆。剖析知识的结构,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并非深不可测,使教学内容自然、亲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有根可寻的,以此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

二、培养学生对数学符号的认知能力

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把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观点和方法借助数学符号展示出来。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的感悟能力、认知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符号的抽象意义,展现数学文化的逻辑推理魅力。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计算、验证,进而观察、比较、分析,就可以充分感悟到数学符号和数学方法的简洁,可以体会到数学符号是数学特有的语言,逻辑严密,方法巧妙,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其实是将未知数的系数加减消元,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矩阵的初等变换来取代,符号简单,运算过程简单,运算方法合理、科学。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的方式在不断改变。中小学的新课标,无论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都强调对数学符号的感知能力,注重在课件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的文化特征,这对于高师数学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三、贯穿教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要把中小学新课标的思想、方法贯穿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帮助师范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把数学事实呈现给他们,帮助他们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对于教学内容必须多个维度分析探讨,培养师范生的数学信念,让他们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由此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文化共建 篇7

一、图书馆为社团活动提供资料和数据信息

社团作为学生自愿组成的团体, 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资料和数据的支持, 而图书馆则成为了书刊资料和数据信息的最佳收集地。在图书馆中, 具有最丰富、最全面、最新的理论知识, 这为科技型社团、学术性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支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资料和数据库的特点, 主动根据社团的需要收集期刊、书籍和网络资源, 服务于社团的同时, 也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如, 为“摄影协会”成员提供各种摄影相关书籍;为“天文爱好者协会”提供天文相关知识的书籍和数据等。

二、图书馆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

学生社团若要发展, 就必须要不定期的开展相关活动。活动的开展, 必然涉及到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问题。图书馆的场地面积充足, 人流量大, 可以为学生的社团活动提供较为理想的场地。因此, 选择图书馆作为社团活动的场地, 能够达到较好的前期宣传效果, 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 促使社团活动圆满成功。因此, 若社团在开展活动时遇到场地不足等问题, 可以积极寻求图书馆的帮助, 同时, 图书馆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机构之一, 也应该积极支持社团的活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为社团活动在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比如, 图书馆可以为电脑爱好者协会提供微机房等场地, 也可以在宽敞的图书馆大厅开展书法展、摄影展、油画展等, 还可以为诗歌爱好者协会提供诗歌创作的场地等。

三、公益性社团服务于图书馆

所谓的公益性社团指的是爱心服务型的社团, 他们通过自身的无偿服务为他人提供便捷。在高校中, 公益服务性社团主要包括了青年志愿者等。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运转不仅需要图书馆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 同时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热情帮助。在日常工作中, 青年志愿者可以积极加入到图书馆的管理中, 帮助图书馆整理书架、打扫卫生等等, 这不仅为社团活动提供了机会, 也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服务。另外, 公益性社团还可以从其他角度为图书馆的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比如, 公益服务社团可以为图书馆读者提供笔和纸张的服务, 以便于读者在检索图书以后方便记录和查找。也可以将一些热门书目的信息检索好后, 放在图书馆的检索电脑旁, 这样读者可以减少排队检索的时间。

四、创建以图书馆为服务主体的社团

目前, 大多数高校都创建了图书馆自己的社团, 团员由爱好读书, 热衷于图书管理事业的学生构成, 他们积极参与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 并负责与其他社团联系, 联合举办活动, 或是自助开展读书相关的社团活动, 如读书月、书刊捐赠等。另外, 他们还积极宣传图书馆, 为图书馆提供服务, 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构建的活动中。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图书馆与社团联合开展文化活动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图书馆已经一改以往以“藏”为主的管理模式, 而是转而成为以“用”为主的模式, 不断提高图书馆各项数据信息和藏书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了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工作。但是,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部分藏书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成为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难题。例如, 英文类的书刊在图书馆的使用中, 使用率就一直处于偏低状态。这种现状与时下火热的英语辅导、英语讲座等显得格格不入。面对这种现状, 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出击, 积极与学校的外语协会联系, 形成联盟, 共同举办种类多样的活动, 积极提高图书馆中相关资料、书籍的使用效率。图书馆联合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不仅是为了提高图书馆资料的使用效率, 也不仅是对社团活动的支持, 更是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结语

终上所述, 高校图书馆联合学生社团构建校园文化, 不仅能够促进学校社团的发展, 还能够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具活力, 这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和提高高校学生身心素质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 高校图书馆与学生社团应当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合作, 积极促进校园文化蓬勃发展。以上观点为笔者拙见, 不足之处望相关专家学者指教, 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吸引更多专家学者深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杨燕.利用学生社团促进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3 (03) .

[2]刘丽巍.试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J].皮革与化工, 2016 (06) .

[3]闫建平, 魏丽.高校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0 (04) .

文化共建 篇8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在物质财富剧增、国际经济格局重塑、中国崛起备受关注的同时,中国文化正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也受着现代社会文化的侵蚀,有些非遗还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那么如何传承保护尤为重要。非遗个体的生存不能摆脱环境的影响。某非遗个体的生存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更主要的是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结构、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信息传播水平、人文积淀、地理条件以及该地区内与其共生的其他非遗个体。非遗的生态环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我们不可忽视的方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促进非遗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它对人们自觉维护生态环境,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有着巨大作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涵义与价值

2.1 非遗教育

“教育”一词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制度,管理办法,实施方法,非遗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普及教育,是对人民大众一种精神上的教育和指导,旨在通过教育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心中的重要性,唤起人们自觉保护非遗生态环境的良知,为更好地建造非遗生态环境作出贡献,营造一片良好的生态氛围,反过来生态环境的建设也为非遗教育起到导向作用。非遗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非遗教育价值体现

据有关报道上海厚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共同合作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高级研修班2015年7月25日在宁举办。研修班以传统民间美术为主要研讨内容。研修班内容涵盖非遗概论、非遗赏析、非遗应用等。上海厚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将不断地推出非遗专类性的高级研修教育。非遗研修班的进行促进了非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感受非遗带来的真正的文化魅力。

非遗教育是顺应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宣扬和谐社会,弘扬民族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中国民众对于中国五星国旗的信仰是崇高无比的,我们从小就知道五星红旗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身躯和鲜血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一直教育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上学时每天早上的升国旗仪式更是坚定信仰的体现,国歌奏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瞬间,我们仿佛与国家,民族融在一起,这种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有利于坚定理想和信念,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而非遗教育也正是如此,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教育,实质是精神的教育,将非遗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人们不是简简单单地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而是从思想上重视非遗,注重非遗的各方面,尤其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人们息息相关,唤起人们非遗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人民素质修养。

3 非遗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日趋衰微。非遗保护工作不仅仅是田野调查写一些东西出来引起大家重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非遗内在的生命力,非遗作为一种活性生态文化,怎么使之“永葆青春”才是保护的核心所在。非遗生态环境中包含人,非遗和生存环境三大因素,三者围绕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类似自然界中的整体系统。人是为非遗当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人是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使用者和更新者,对非遗的生态环境直接“负责”,所以说生态环境的建设离不开人类。当人类的思想意识对非遗不清晰的时候,非遗的生态环境可能就面临着危险;而当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时,人类的文明成果将不复存在。因此,人类是生态环境的创造者,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容是保护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文化的自我特色与内涵。但非遗保护工作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它只是方法和途径,非遗教育是我们非遗保护真正的指引。非遗生态的建设需要人们精神上主导,思想上重视,这都是需要教育的指引。

4 非遗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非遗教育让人们从思想上,意识形态上加深印象,使整个社会的每一个公民正确认识和尊重非遗。平时人们对于非遗没有概念,觉得气功、武术,舞狮还有一些文学,音乐、舞蹈等“活”性非遗很普通,但是他们却忘却了这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东西,是不能丢失,不允许丢失的文化。重视文化,重视非遗使得人们对非遗文化更加了解,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更加努力,更加珍惜。反过来说生态环境的建设对非遗教育又是一个质的提升,教育上去了对提高国民素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梦有着积极作用。所以说非遗教育与生态环境是共建的过程,二者互相促进,共生共存。

5 非遗教育与生态环境共建

5.1 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标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能够使得人们了解非遗的有关知识,加深人们对非遗的重要性意识,促进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因此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非遗教育,了解非遗源流、表演、表现形式、技能及有关工具、传承人、传承过程、传承方式、民俗生活、管理模式、生存环境、创新创造等方面知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得非遗生态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积极融合,确立生态环境与非遗文化共建大目标,寻求非遗新思路,新路径。因此非遗教育目标的确立是与生态环境共建的前提。

5.2 非遗教育下校园文化与生态环境融合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激发大学生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积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对于学生吸引力是巨大的,但是学生对其又了解甚少。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讲普及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首要任务。经常组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参加“国际非遗博览会”“非遗论坛”等等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非遗的概念,不仅起到宣传效果,学生还能从其中学到有关非遗的知识,激发大学生认知、探讨、传承非遗的兴趣和积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开设有关非遗教育课程,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培养人才。各学校可以通力合作,编写有关非遗大纲,课本,开设有关课程;教师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去进行非遗田野调查,利用暑假“三下乡”进行社会实践等等。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将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确定为“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武术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务实国民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的长远眼光。再如近期习近平与威廉王子谈及足球合作时谈到了有关气功的事宜,希望中英两国在武术、气功等项目上还将举行一系列交流和赛事。这为武术教育的生存环境确立了很好的基础,也为非遗教育进一步实施奠定基础。

开展一些非遗的相关科研与工作会议,为非遗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2015年9月28日-9月30日在咸宁召开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充分发挥了湖北省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作用,推动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是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5.3 非遗教育下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融合

文化共建 篇9

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是一所共建图书馆, 已经开始投入使用。馆名是“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暨“洛阳市科技图书馆”。共建的图书馆不仅仅对河南科技大学的师生服务, 还面向全洛阳市民开放。全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浅谈了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建设。

1 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的作用

1.1 具有陶冶作用

良好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可以陶冶读者的道德情操, 塑造美好的心灵。我国历代名人都很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感化作用。现代人们不仅把良好的自然环境.作为校址, 而且积极把自然环境创造改变成理想的工作、学习场所。在这些学校里面, 图书馆的环境建设都是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一切都整齐有序, 充满生机, 有一股浓郁文化气氛, 使人流连忘返。如共建的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东北角是有一个三层圆形浮雕, 一层雕刻的是祖国医学篇, 刻画人物有张仲景, 浮雕雕刻有针砭、灌肠术等内容;二层浮雕背景文字使用《道德经》, 雕刻的人物有老子、张衡, 还有炎黄二帝等;三层浮雕刻画的是现代篇, 图像有航空、卫星、数学公式等, 这些都说明图书馆的外观环境先给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图书馆北门是对外开放大门, 直接通过台阶可进入二楼咨询大厅。大厅门前空地上有一座长约9米, 宽和高都为2米左右的书卷形雕塑, 正面刻有“图书馆”三个字, 背面刻着图书馆简介。读者一走到这里, 就好像有一种浓浓的书香气息。再加上建筑周围竹林、花园、树木等精心搭配, 置身这样的环境里, 通过耳濡目染, 不知不觉就陶冶了情操。

1.2 具有激励作用

良好的图书馆文化环境中, 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 激励人们开拓进取, 积极上进。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和校风构成的氛围, 会形成一种文化效应场。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效应场, 会不知不觉的得到一种特殊的熏陶和感受, 进而转化成一种信念, 激励人们向上进取。如图书馆对先进人物的宣传, 使当代大学生随时接受中华传统历史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从而更好地激发当代青年学子的革命斗志和拼搏精神, 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为中华崛起而勇于献身的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

1.3 具有制约作用

良好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可以抵制人们的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 但是具有良好的制约作用, 他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 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 应该做什么, 哪些不能做。同时, 良好的文化环境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时刻提醒读者自觉遵守图书馆的相关规定。如共建的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从走廊自习区, 到各个书库都干净明亮, 整洁有序。墙壁上有“静”和禁烟的标志, 读者一到这里, 都不能大声喧哗, 乱扔垃圾等。这就是图书馆文化环境的制约作用。在这优美的图书馆文化环境中, 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感染你, 吸引你, 同时也制约着你。

1.4 具有调节作用

图书馆文化环境还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环境上, 还表现在精神环境上。如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东北角建筑外有清澈的水池, 天井里有那葱绿的竹林, 绿树成荫的小道, 构思别致的读书角, 图书馆周边草坪、花圃里争奇斗艳的繁花, 即美化环境, 净化了空气, 降低了噪音, 又能使读者调节情趣, 消除内心的抑郁和烦躁。如学习累了, 遇到烦恼痛苦时, 到这样充满优美与幽静的氛围中, 和同学、朋友、老师谈谈, 诉说诉说, 会使你摆脱烦恼, 放松紧张的心情。或者和友人去图书馆的“休闲吧”坐坐, 喝喝咖啡、奶茶, 听听音乐, 使紧张抑郁彻底摆脱。

2 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的措施

2.1 高校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

应该把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张名片, 建立在显著的位置, 平且对其外观进行设计, 使其具有艺术感染力, 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体现出图书馆文化特色, 增强文化氛围。这样, 使学生在无形中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起到熏陶和激励的作用。共建的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就做的很好。选址在一进正门的西边, 这样既方便了校内读者, 也方便了校外读者。图书馆主体外观形状似方鼎, 寓意河洛文明,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图书馆建筑也可以说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在功能上不仅要满足传统的藏、借、阅要求, 还应满足现代数字图书馆的需求。走进现在的图书馆, 就要像走迸一个数字化空间, 里面有触手可及的电脑、畅通的网络、浩如烟海的数字资源、便捷的检索系统。如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二楼大厅除了有咨询台, 还有四台可触摸屏的电子读报机, 四台图书消毒机, 十多台可触检索机, 自助图书归还机等现代化设备。基本每个书库都有图书检索机, 图书借阅量大的书库, 都配备有自助图书借还机。图书馆方圆500米范围内免费wifi可用, 图书馆还引进了各类共44个数据库, 电子图书共计122万册。因此, 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建成为一个数字资源丰富、信息获取便利、管理手段先进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

2.2 树立图书馆的品牌形象

要进行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首先要让大学生参与进来, 倾听大学生的心声, 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想法。让学生知道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正在向一个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如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许多大学生志愿者, 和勤工助学的学生都参与图书馆的书库整理;另外专门开设有图书馆监督邮箱, 还有三部电话, 就是让读者有问题随时反映, 随时解决。让学生知道图书馆是一个能提供更多需求的场所, 而不仅仅是一个借书还书的部门, 从而树立图书馆的品牌形象, 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特有的地位——特殊的文化场所。

2.3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图书馆文化环境

在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上, 要注意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学术特色的文化环境。学校在建造和装修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 都应注意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的有机统一, 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如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 因为所处是古都洛阳, 图书馆和学校抓住河洛文化和牡丹文化等这些特色进行建设, 并融入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 读者置身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 就会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韵味。

2.4 利用图书馆藏资源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与它所提供给读者的文献资源息息相关。图书馆的文献收藏, 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 能够体现出图书馆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历史的传承。丰富的馆藏资源记载着人类文明, 也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文化, 师生身在其中, 就像海绵一样尽情吸收着知识甘露,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享受着知识文化的熏陶。这样, 可以陶冶师生们的情操, 塑造良好的性情, 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图书馆通过合理布局, 优化文献资源环境, 按不同读者群体和固有读者群划分馆藏。如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设立社科类书库, 工科类书库, 中文现刊阅览室, 外刊阅览室, 中文过刊阅览室, 专门设立参考工具书库、语言文字类书库等等, 为每一位读者服务。还建设了具有适合我校特色的5个自建数据库, 以突出图书馆特色、馆藏文化特色, 增强文化氛围, 让读者切实体会到图书馆特有的文化环境。

2.5 图书馆积极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进行文化环境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不仅仅是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场所, 更应满足读者文化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图书馆可利用现有的馆舍环境条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如:与艺术学院联合定期举办学生、教职工优秀作品书画展、摄影展。组织专题讲座、现代诗大赛、座谈会、艺术沙龙等。图书馆还邀请专家来进行讲座, 让学生有机会体会大师们的风范, 充分体现图书馆的环境优势,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 以高雅的文化环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之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 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连明.论大学图书馆文化环境的特色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学刊, 2010 (2) :2 2-2 4.

[2]张新华.论图书馆文化环境的营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 (15) :76-78

[3]耿宏伟.浅谈图书馆的文化氛围[J].科技资讯, 2009 (12) :253.

[4]李卫峰, 朱刚, 滕丽娟.对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1) :60-62.

文化共建 篇10

一、编织二张网, 架构文化发展的经络

(一) 编织文化“共建网”

1.舞好政府“主导棒”

第一, 组织领导到位。明确当地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以及镇村、社区干部的文化建设职责, 保证经济和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纠正“文化是软任务、绣花枕套, 可做可不做”的错误思维, 消除“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不良现象。

第二, 目标管理到位。将文化建设的各项指标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标准, 使文化建设制度化, 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 通过实行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绩效考评, 调动起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 把目标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 投入保障到位。当地政府应认真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逐年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健全扶持基层的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等奖励引导资金。如丹阳后巷、新桥、界牌等“金三角”工业经济重镇, 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中, 优先安排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 多处设立文化活动网点, 完善文化设施网络, 架构起毗邻相连的“文化活动圈”, 为当地经济腾飞插上了文化双翼。

2.弹响社会“合奏曲”

在城镇化建设中, 单靠政府行为解决基层文化建设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文化建设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就必须由一元化的运作机制向多元化运作机制转化, 本着“社会文化社会办”的原则, 加强与所在地文、教、体、卫、工、青、妇等有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二) 编织文化“服务网”

在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大背景下, 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文化馆和镇文体服务中心, 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主战场上, 要责无旁贷地“冲锋在前”唱好“主角戏”。其中文化馆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龙头作用, 利用馆内优势资源, 如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硬件优势等, 辅助支持镇文体服务中心, 提高镇文体服务中心的整体业务水平。

二、夯实两根桩, 打牢文化发展的基础

(一)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首先建好文化管理队伍。在城镇化建设中, 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心系文化工作、着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敢挑重任, 做足、做大、做亮文化这台大戏。同时, 推荐和选拔一批思想品德好、善于联系群众、热爱公益事业的同志参加基层文化管理工作, 努力培养和造就起一支由专职干部、文化志愿者、居民群众共同组成的高素质文化工作队伍。丹阳文化馆近年来发起的“文化伴我行”文化志愿者活动, 得到了全市上下的积极响应, 招募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志愿者, 他们为丹阳城乡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无私贡献。

其次建好文艺骨干队伍。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充分调动文艺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文艺骨干的“传、帮、带”作用, 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提高基层文化的品位和档次。从丹阳城镇的一些社区乡村可以发现有相当多的中老年人尽管内心喜欢唱唱跳跳, 但碍于没有人领头, 怕被笑话, 不敢大胆地参与社会娱乐活动。可一旦有业余文艺团体的发动或个人带头, 马上就会积极响应。

(二)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有计划的加大投入, 为城镇文化建设有步骤地新建必要的文化设施。在文化资源短时间内不可能迅速扩大的情况下, 可集中当地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积极探索以文化馆 (文体服务中心) 、企业、校园等单位为核心, 利用它们现有的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实事共办、共谋发展, 把当地资源优势整合为文化建设的优势。

三、走准两步棋, 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一) 开展文化活动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农村城镇文化作为农村城镇化所形成的群体社会意识总和, 不仅包含先进的文化, 也掺杂着落后的文化。居民求新、求异、追求时尚的心理若不加以正确引导, 容易成为糟粕文化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温床。因此要把开展文化活动和宣传教育结合起来, 根据群众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需求目的, 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 既可增强群众的参与性, 又可增强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广大群众的号召力, 还能在文化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二) 保护发掘地方传统文化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相结合

一是要抓好特色项目。各乡镇由于地理位置、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差异性, 在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方面呈现出迥异的特点。有的活动项目群众基础深厚, 老百姓参与面广, 社会影响大, 特色就比较明显突出。而有的地方民间文化基础薄弱, 特色文化项目不太明显。如果为一时政绩所需, 不切实际、急功近利, 随便找个文化项目“拉郎配”, 难免陷入“特色不明显、个性不突出、群众基础差”的尴尬境地, 影响整个农村城镇化平衡协调的发展。对此, 一方面对已形成特色的, 要求在巩固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对尚未形成特色的乡镇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在调查摸底论证的基础上, 找准适合本地的文化特色项目加以重点培植和扶持, 这样才能更好地确立自身的品牌和优势。如丹阳茅山老区——延陵镇曾一度工业欠发达、文化建设滞缓, 但该镇有历史久远的季子庙, 再加上当地舞龙舞狮、腰鼓连响、花桥花担等民间文艺活动活跃, 对此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举办季子文化艺术节, 拉动了本地的旅游业。

二是要创新展现方式。特色文化是城镇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名片,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因此要着力打造宣传特色文化、展示特色文化的平台, 注重特色文化的包装与宣传, 充分利用好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优势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宣传推广, 来提高当地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同时各地还应经常开展诸如文化艺术节、曲艺比赛等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 以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如丹阳主打汽车灯、路灯产品生产的界牌镇, 通过举办灯光艺术节,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营造起浓郁的文化氛围。

三是要做强文化产业。具备特色文化底蕴的城镇, 有利于发挥该地区的地缘优势、民俗优势、人才优势等, 有利于将当地的文化强项、文化资源投入到市场, 以其别具一格的特色而脱颖而出, 从而吸引更多的文化消费者, 取得两个效益的双丰收。同时还能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使当地的群众形成文明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和陈规陋习的侵蚀。

上一篇:运动训练周期下一篇:高一语文如何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