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控因素

2024-05-31

不可控因素(精选八篇)

不可控因素 篇1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发展, 使得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市场竞争向着国际化的发展。在加入WTO后, 中国融入了国际市场, 企业在这一重大转型时期把握关键并入国际大潮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但国外市场的开发使得本土企业承受着外来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带来的竞争压力, 不仅如此, 国内企业还必须同国外优势企业进行抢占国际市场的对决, 无论体现在对市场的争夺上, 还是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都显得尤为激烈, 如何进行企业国际化发展, 关系着企业在这一局势下的健康与否, 与企业的生死存亡休戚相关。从1988年到现在企业国际化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是初具规模, 国内企业的涉外经营主要是以资源的开发、加工、运输、工程、餐饮为主。投资区域覆盖5大洲, 但存在相对集中, 投资金额不大等问题。本文就国际化内涵、不可控制因素的产生展开讨论, 从而制定不可控制因素防制策略, 促进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国外学者对国际化得研究深刻, 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 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其的定义并不一致, 但这些观点无疑是在对同一个主题进行描述,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 国际化本身是指国家或者企业进行超越国界的经济、经营活动;是可以用于描述具体或抽象的超越国际的经济活动。

2 我国的企业国际化阶段探析

沈娜和赵国杰于2001年对企业国际化 (即企业跨国经营或国际化经营) 的历程进行了总结概况。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 企业往往是通过向国外出口商品或者到国外去订购商品来完成与国外企业的联系的, 随着这样的联系的维持, 贸易增多, 出口机构应运而生, 企业的出口并不是企业外向型的标准, 此阶段企业的总部依然设置在国内。

(2) 在以上前提下, 进一步扩大出口贸易, 随之而来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等各因素均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企业转向当地生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 对外投资才真正意义上地开始。

(3) 随着对外投资的日益加大, 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 使得企业在国外逐渐开始设立分公司, 以便为企业拓展业务, 开辟市场。随着覆盖面积全球化, 连锁企业系统稳固, 但此时的企业内部并未完善, 各个子公司往往是各自为政的, 趋化于本土企业。

(4) 企业开始以整体发展的战略眼光统筹内部工作, 将企业优势扩大化发展, 并以世界需求为导向, 建立稳固、高校的企业连锁。

3 企业国际化发展要素分析

从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近20年来看, 传统的资源优势为企业竞争作后备力量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所质疑。究其原因, 主要与日前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逐步成形, 给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就这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难以适应的, 主要表现在, 科学技术的更替加快, 产品使用周期紧缩, 消费者日新月异的消费取向, 使得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幻莫测。其次, 市场界限的模糊化发展, 竞争的形式、规则乃至对手的模糊化使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由此可见, 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着多元化的影响因素。对外部、内部各种因素的控制力高低关系着企业的发展。

3.1 企业能力

所谓企业能力是指企业设定目标,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部署、整合多方位资源以达到目标的能力, 即企业在适应市场环境的前提下, 能源开发、控制的能力, 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 也可以说是企业协调内外可控制和不可控因素的能力。

3.2 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上看, 对企业国际化发展产生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即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个。

外部因素:第一, 政策环境因素 (企业投资所处的国家或地区政策体制) ;第二, 国际市场条件, 包括技术、各种软硬件配套体系等。这些因素往往被学者界定为客观存在的, 难以通过企业内部协调的, 企业发展的不可控因素。内部因素:第一, 是指与产品相关的系列因素, 如产品实力、产品技术、特性、适应市场的程度;第二, 内部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 这一影响因素又可重两个层面上进行阐述, 首先, 管理组织的管理能力;其次, 是组织资源的分配能力 (知识技能密集程度、组织文化的学习能力等) 被界定为可控制因素的范畴。

3.3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不可控因素

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所处的环境关联紧密, 就博弈论的层面上看, 不难理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不仅是制定和采取何种高效的战略, 还在于它对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制定了什么样的策略, 即企业对待不可控因素上的协调能力, 企业能力的研究从加强内部控制开始转向对不可控因素战略研究上。《动态竞争战略》中指出“战略正变得越来越动态……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或策略完全有可能被对手的行为所破坏。一个特定战略或策略的力量不是由最初所采取的措施所决定的, 而取决于它对竞争者行为和反应预测的准确程度和随时间而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状况。战略的成功还有赖于它对竞争性环境下法规、技术等其他资源变化情况预见的有效性”。由此, 战略不能单单局限在对可控制因素的控制力上, 还应体现在不可控因素协调上。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3.3.1 环境因素的不可控性

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初期, 对环境因素因素的性质不清导致企业抢占市场份额, 扩大自身发展的战略思想存在一定的误解, 认为企业就是做到规模越大、发展越好, 行业的多元化程度越强, 竞争力越大, 这一思想的引导下, 不少企业开始进行盲目的扩张。从国际化发展的初期曲折路径上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3.2 市场复杂性的不可控性

对规模经济的误解, 使得企业认为规模越大经济效率越高, 不考虑自身的实力、环境等因素, 盲目进行扩大化生产, 最终导致, 企业内部的从技术、人力资源倒管理能力上都是难以和扩大化的生产规模匹配发展的, 形成空中楼阁, 根基虚脱, 抵御风险能力低下, 最后被市场所淘汰。

盲目的扩张不仅不能使得企业发展均衡, 往往还导致了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关系紧张, 当这样的状态得不到遏制, 企业内部的控制协调难以缓解这一矛盾的时候, 企业的战略方针应作出适当的调整, 注重改变运营体系取代单纯的内部系统改变, 正确认识到企业发展中所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如当企业难以适应某一经济环境时, 是否可以考虑转移市场或生产产品, 将资源转移倒适合发展的领域, 这样的根本体制转变才能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被淘汰, 逐步成为风险抵御力强大的企业, 为企业的扩大化发展创造条件。

3.3.3 市场多元化不可控性

从企业国际化发展初期的历程上看, 对待降低风险的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偏激认识, 不能客观的认识到, 竞争环境的不可控性, 认为分散待业是可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 而忽视了它为企业加重风险的可能性, 对风险的认识不清。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企业市场行业的多样性, 不同行业的规则、技能和企业的要求并不是都相同, 企业不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 直接进行多元性经营, 由于对于行业的不熟悉, 新领域专业技能缺乏、管理经验缺乏、资金需要量大等因素的存在, 可能导致企业开辟新市场未完成, 老市场的占有率已经降低。由此可见企业对市场环境多元复杂性的认识必须建立在风险防范之上, 认识到多元发展中存在的市场不可控因素, 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 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建立在雄厚的根基之上, 防止空中楼阁的形成。

3.3.4 制度环境的不可控性

企业发展和其所处的环境的政策、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政策、制度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在企业感知的形式和方式上的。如企业必须通过对人际关联或者业务联系的制度调整来顺应企业所处大环境的政策和制度, 进行国际化发展是跨国企业之间的人际关联和业务联系, 企业之间的联系紧密关系着国际化程度, DIMgagi和Powen提出:“一个组织越依赖于另外一个组织, 它就在组织结构、氛围和由于转轨期的各种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 还存在影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障碍性因素”,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不可控性因素:

(1) 政府制度的不可控性。企业对所处环境的经济制度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关系, 而非控制性关系, 只有认识倒制度的不可控性, 才能保障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标准化、协调化。

(2) 市场的自梗塞不可控性。市场体系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 而这一过程之中, 市场本身是不完善的, 市场机制在这一环境下难以充分的发挥, 如市场的需求和供应出现的不平衡, 国际多元化下的经济发展路径不一, 经济的发展程度出现区域化的间隔等。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难以协调的, 对其正确的认识, 能使企业发展始终处于良好的发展氛围之中。

(3) 信息系统的不可控因素。企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观念对企业的内外运营过程进行掌控、管理, 充分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为企业战略制备提供科学的依据,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 扩大市场份额和企业收效的目的。

4 加强不可控因素的协调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

(1) 进入国际市场化, 国内的市场向着国际化发展, 对外开放步伐加大, 关税的下调、贸易壁垒的弱化都使得国内外企业纷纷涌入市场竞争的潮流中, 市场竞争压力必然产生, 企业生存环境复杂多元, 对市场多方位因素全面认识, 协调不可控因素才能保障企业发展方向的始终正确。

(2) 随着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贸易环境, 国际化的发展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加入WTO以来, 贸易壁垒障碍逐渐降低, 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 贸易环境的不可控制性综合体现在政策、技术、制度等方面, 在这一前提下, 充分认识市场需求, 改善企业的内外配置, 协调宏观贸易方向发展, 促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3) 经济一体化是的全球的资源配置优化, 对本土产业优势的客观认识, 不盲从、不片面是企业正确构建自身价值的核心思想。

5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 企业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但在对国际化的进程研究中发现, 多种不可控因素存在的必然性, 企业不能违背这一前提, 进行盲目的扩大化和全球化。只有在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加强对不可控因素的认知, 从而制备战略目标、合理配置资源, 才能保障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健康。

参考文献

[1]金明爱, 石曙光.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延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02) .

[2]方.主要国家经济实力的比较[J].世界经济, 1992 (07) .

丁丁张 青年“不可控” 篇2

独自扮演着心里的故事人物,玩一个早上。

如今而立,他写别人的故事,说自己的态度。

谈话间,丁丁张抽着烟,将腿伸到脚踏沙发上,身体靠在商务风格沙发里,黑底裤子微微有白点,像是从同色系沙发中延伸出来。担任他工作助理的女孩儿长发、齐刘海,不知何时也坐在沙发前的地毯上,安静地听我们说话,偶尔爽朗笑出声,也抽着烟。

2年前,丁丁张参加国内某著名视频网站主办的一个系列主题演讲,故意在白色T恤衫外套了件小一号的黄色T恤,作为演讲过程中的一个“梗”来试图揭穿“装B”这种行为模式。

彼时,正是丁丁张第一本新书的宣传期。演讲题目也是那本书的名字,《人生需要揭穿》。台上半小时,他两次借紧张之名希望大家鼓掌。和所有初次出席大型演讲的年轻嘉宾一样,丁丁张略显局促,双腿一直处于“你猜我要向前走,还是往后退”的游离中,并把那套月播栏目,错说成周播。

如今,丁丁张的第二本书《世界与你无关》出版。他比上次更加娴熟地进行宣传。密集的曝光活动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过程中他也更加占据主动。在一档早间谈话广播节目中,他把年轻的女主播看做自己下一部小说的女主角,有尺度地调侃;还主动抢了女主播的工作,读起了听众发来的互动短信。

“作家没那么难当”

丁丁张是光线传媒电视事业部总裁张航的别名。他自嘲由于发际线太高,无法留刘海儿,只能把自己打扮成《丁丁历险记》中男主角的样子。

工作中,张航勤奋进取,从编导到主编,再到经理人、电视事业部总裁;而在微博和书里,变成丁丁张的他不愿意谈论工作,聊感情,聊人生,有时候也聊聊皮卡—朋友送的那条和丁丁宠物狗几乎一模一样的刚毛猎狐梗。

少年到青年时期,张航似乎总是比同龄小伙伴成长得迟滞一些。这种迟滞,使他的性格中的天真和信任,也比同龄人保持得更持久一些。

“一个小的村子,它是一个小社会,见到很多人情世故。我后来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能感受到很多,1970年代纯城市生长起来的人是不懂的。因为有这段经历,我能理解很多情感,那种广大中国底层群众、农民的思维,他们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那种理解。”他慢慢回忆着,往昔的画面一一再现,“你能真正经历过那种过年、那种婚礼、那种丧礼一满街都是白衣服的人。”

过往的经历让他面对当下有了某种参考系,今天许多媒体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将底层社会的复杂性“大而化之”了,他也表示“很不喜欢”。他说,如果没有那个童年的话,可能会对后来的发展不利。那些轻易流露的同情心可能会没有,而敏感、安静思考的性格也无法形成,书也未必写得出来。

童年独自看书,成了张航消磨课余时光的主要方式。大量看书让张航的文笔变得敏感,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拿到课堂来读。小男孩儿有了当作家的梦。

为了“挣钱”,2005年,27岁的张航来到北京,加入光线传媒,一步步从编导做到分管总裁。2011年8月,光线传媒高调上市,33岁的张航虽然只持有不算多,但却是媒体的报道中最年轻的高管。

与此同时,张航以丁丁张的名字,在微博上逐渐如鱼得水。如今也才27万的粉丝,丁丁张显然只是小V。他在小众账号中,每天发布5条左右微博,分享自己“总结”的段子、金句。拥有数十倍于他粉丝的的副手刘同,作为光线主持人和文艺青年,早已出了几本书,张航开始记起儿时的作家梦。

很快,他找了图书经纪人,写好书的框架,发给出版社。竟然收到二十多份合作意向。“渠道打通了,发现能做,那就做呗。”2012年,丁丁张第一本书《人生需要揭穿》面市,整个策划、写作、发行,只用了3个月时间。“没想到当作家这么容易。”他说。

“稍微青年”

出书之前,丁丁张在微博上就展现了制造热门话题的能力。他随手拍,善于用“娇而不嗔”的语气为生活中的细节加注解:“拍起来吧,‘拍天空大赛’”,“拍起来吧,‘拍落叶大赛’”。

他还将生活中不同的行为方式做对比,文艺青年如何喝茶,普通青年如何喝茶。作家庄雅婷等大V好友帮他汇总,“文艺青年”和“普通青年”便在微博火了起来。那是2011年9月。那时,每天固定只发五六条微博,转发量也都在个位数的丁丁张,面对三四百的转发,“挺开心的”。但很快,豆瓣社区在以此为主题的晒图活动中,“加了一个2B青年,这件事就不可控制了。”

打引号、加形容词前缀的“青年”本身就是一种解闷,不可控以后,丁丁张便开始解构这些词组。他称自己既不是“文艺青年”,也不是“普通青年”,而是“稍微青年”。就是“稍微懂一点点”, 他解释。“但当涉猎,不求甚解”,是他如今的阅读和生活的态度。“马尔克斯我就是看不下去啊,名字记不住,怎么了!”但同时,他又用“爱上他”“牛逼”等词汇来表示对专业知识者的崇拜。

在光线传媒,丁丁张分管4个电视工作室和一个销售部,负责整个电视事业部的内容和运营。每天“朝十晚七”的工作中,密集的会议、出差、见客户,让他必须严格规划好工作和阅读时间。由于出书和日益忙碌的工作,他下班后尽量一个人放松,遛狗、收拾、洗澡,“11点必须上床,看视频、看杂志,到12:30必须休息,保证第二天8:30能准时醒来。”他床头长期放着枕边书,不做分类,但最近放的都是杂志,看些“资讯和观点的重新梳理”。

不可控因素 篇3

蜗杆轴零件属于台阶轴类零件, 如图1所示, 由圆柱面、轴肩、螺纹和键槽等组成。轴肩一般用来确定安装在轴上零件的轴向位置, 各环槽的作用是使零件装配时有一个正确的位置, 使加工中磨削外圆或车螺纹时退刀方便;键槽用于安装键, 以传递转矩;螺纹用于安装各种锁紧螺母和调整螺母。

1.1 蜗杆轴的作用

蜗杆轴是转轴, 两端由轴承支撑, 中间安装齿轮, 一般用键连接, 用来支撑传动零部件, 传递扭矩和承受载荷, 以及保证装在主轴上的工件或刀具具有一定的回转精度。

1.2 零件的结构特点及技术要求

轴与轴承配合的轴段称为轴颈, 是轴的装配基准, 它们的精度和表面质量一般要求较高, 通常有以下几项:

1.2.1 尺寸精度

支承作用的轴颈, 通常对其尺寸精度要求较高 (IT5~IT7) ;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尺寸精度一般要求较低 (IT6~IT9) 。

1.2.2 几何形状精度

轴类零件的几何形状精度主要是指轴颈、外锥面、莫氏锥孔等的圆度、圆柱度等, 一般应将其公差限制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内外圆表面, 应在图纸上标注其允许偏差。

1.2.3相互位置精度

轴类零件的位置精度要求主要由轴在机械中的位置和功用决定。通常应保证装配传动件的轴颈对支承轴颈的同轴度要求, 否则会影响传动件 (齿轮等) 的传动精度, 并产生噪声。普通精度的轴, 其配合轴段对支承轴颈的径向跳动一般为0.01~0.03 mm, 高精度轴 (如主轴) 通常为0.001~0.005 mm。

1.2.4 表面粗糙度

一般与传动件相配合的轴径表面粗糙度为Ra 0.63~2.50μm, 与轴承相配合的支承轴径的表面粗糙度为Ra 0.16~0.63μm。

2 工艺流程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流程是车加工的基础, 以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 使工艺过程制定得最为合理、最符合生产实际为原则。

2.1 加工方法分析

蜗杆的常用加工方法与梯形螺纹类似, 通常有直进法、斜进法、左右切削法3类, 加工轨迹如图2所示。

2.1.1 直进法

利用直进法加工蜗杆属于三刃切削,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流程, 但是其缺点是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扎刀的现象, 需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2.1.2 斜进法

利用斜进法加工蜗杆属于两刃切削, 其切削抗力可以通过减少切削面积来降低。这种方法与直进法不同, 发生扎刀的可能性不高, 更加适应于蜗杆的粗车。

2.1.3 左右车削法

利用左右切削法加工蜗杆属于单刃切削, 其背向力并不高, 在加工过程中能对扎刀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 能完成蜗杆粗车和精车的制作, 但是其缺点是整个加工过程比较复杂, 并且工作效率不高。

2.2 加工工艺

工序一:下料, 材料尺寸φ62×255 mm;

工序二:车削与铣键槽;

工步1:三爪卡盘夹持工件, 车端面见平;

工步2:尾座换中心钻, 钻中心孔, 规格B2.5;

工步3:粗车一侧各台阶各留余量1 mm, 切槽;

工步4:掉头粗车另一侧台阶各留余量1 mm, 切槽;

工步5:车削蜗杆;

工步6:铣键槽;

工步7:利用双顶尖装夹精加工台阶轴并车削三角螺纹, 倒角, 去毛刺;

工步8:利用双顶尖装夹精加工另一侧台阶轴, 倒角, 去毛刺;

工序三:检验, 按图样技术要求项目检验, 对有毛刺的地方进行修饰。

3 实际加工中注意事项与不可控因素

蜗杆轴加工时应努力避免扎刀现象产生, 首先在选择加工方法的时候需要结合机床的刚性情况, 可以对切削面积进行降低, 从而降低背向力对扎刀现象发生的概率。其次积屑瘤也容易导致扎刀现象的产生, 因此可以对积屑瘤的产生进行控制。另外需要准确选择刀具的几何角度, 粗车刀采用正值径向前角进行操作;精车刀需要采用的前角一般较大。最后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粗车利用白铅油或者红铅粉和全系统换耗用油的混合剂进行配制, 进行冷却润滑。精车利用全系统换耗用油和煤油进行混合配制, 能起到提高工件加工表面质量的作用。

在切削加工中表面层的残余应力可能是拉应力, 也可能是压应力, 这和加工条件有关。零件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 其中有:塑性变形、温度、金相组织变化等影响, 在实际加工中, 这几项可能同时起作用。

零件在切削加工时产生塑性变形, 使部分原子从稳定的晶格位置上移动, 晶格被扭曲, 破坏了原来紧密的原子排列, 因此密度下降, 比容增大。如果表面层产生收缩塑性变形, 则由于基本金属的阻碍, 表面层将产生残余压应力;在切削区温度超过某一极限值时, 工件的表层会产生拉应力, 在下层则产生压应力, 因此在加工时应注入冷却液;切削时产生的高温常常引起金属的相变, 而相变又常常会引起比容的变化, 由于表面温度不同, 因此在不同深度上相变也不相同。因此, 零件表面层中最后的应力要取决于各组成因素的综合结果。

4 结语

蜗杆轴尺寸设计是一个常见的设计问题。通常情况下, 蜗杆轴除了需要传递扭矩外还要承受一定量的轴向和径向载荷, 由于有这确定的载荷方向, 它所产生的弯曲应力使得轴上各处在每一转内部从纯拉应力状态到纯压应力状态不断变化。所以, 蜗杆轴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蜗杆的疲劳和接触面的磨损。

蜗杆轴的加工需要的工序内容较多, 但车削加工中轴类零件的加工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项目。实际加工时应注意加工方法的正确选用, 避免刀具、积屑瘤等因素引起的扎刀问题, 从而确定正确可行的加工工艺, 确保零件加工过程的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公安.车工工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

[2]杨仲冈.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3]陈明.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阎光明, 侯忠滨, 张云鹏.现代制造工艺基础[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移动英语学习中可控因素分析 篇4

1 移动英语学习中的可控因素

移动英语学习的主体是个体学习者。这些学习者会把个体的特点带入到移动英语学习中来,影响到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效果。学习者的个体特点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 文秋芳,1993)。不可控因素是指学习者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对其施加影响的因素,如学习者的年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可控因素是指学生可以对其施加影响的因素,包括观念、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多项研究表明,观念、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观念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反映观念,同时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而应用学习策略达到的学习效果又会反作用于学习观念和学习动机。由于移动学习是一种较新的学习方式,所以学生需转变传统观念以接纳、适应和利用该学习方式。同时,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生有更自由的时间安排,更多样的学习方式,因此,需激发学生移动学习的动机,以投入并维持移动学习。此外,由于学习策略的选择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利用移动设备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加以训练。

2 移动英语学习观念

文秋芳认为观念是人们对如何学好英语的看法。相应的,移动英语学习观念是指人们对如何利用移动设备学好英语的看法,包括人们对移动学习的观念和对英语学习的观念。移动设备包括任何便携式的、可移动的设备,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手机、各种音视频播放器、电子词典、PDA等。近年来,由于手机功能日益强大,它兼具了音视频播放器、电子词典和PDA的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利用手机促进英语学习。以下仅以手机为例,研究人们对移动学习所持的观念。目前,智能手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智能手机功能很强大,除了可以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外,还可以照相、录像、录音、播放音视频、记事、提醒、玩游戏、上网等。连接网络后,可以浏览网页、读电子书、通过QQ、微信、飞信、微博等进行网络聊天和信息发布,还可以进行网络购物。事实上,以上提及的功能中大多可被用于移动英语学习,然而真正利用手机进行有意识的英语学习的学生却少之又少。笔者曾在五所院校就大学生利用手机学习英语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意识地利用手机学习英语的学生比例较小,在课上学生会用电子词典查找单词,课下有些学生会用手机听英文歌曲或看英文电影。总体而言,学生还是将手机看成是聊天工具和娱乐工具。因此,如果想进行有效的移动英语学习,学生首先需转变对移动设备的观念。移动设备不仅可用于休闲娱乐,还可以,而且必将被用于移动学习。知识的激增和技术的更新使不愿落后于时代的人们必然选择移动学习这种便捷的方式来扩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人们对英语学习的传统观念是学习过程应发生在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学生互动来完成,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课上的知识。然而,在移动学习环境中,英语学习不仅可以发生在教室中,也可以发生在室外;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移动学习增加语言知识,还可以提升语言技能。例如,日本学者HiroakiOgata等人研发的LOCH ( 教室外语言学习系统 ) 就可以辅助留学生利用PDA在真实生活环境中学习日语。教师利用GPS的定位功能,了解学生的具体位置。然后根据学生所处环境,向学生发送相应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利用PDA进行拍照或录音,如果遇到问题,则可以通过BBS或电子地图界面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则根据对话双方的年龄、身份等信息来确定敬语、谦语的使用。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越南学者Viet Anh Nguyen等人设计的CAMELS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用学习时间、学习风格、现有水平来发送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应对TOEFL考试。这样的移动学习系统可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见,随着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不仅具备可行性,而且存在必然性。学习者需转变观念,以顺应和利用这一趋势促进英语学习。

3 移动英语学习动机

移动英语学习动机是指利用移动设备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努力程度。它既影响移动英语学习过程,也影响移动英语效果。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使学生投入到移动英语学习中来。学生也应该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以保持移动英语学习的兴趣。以下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移动英语学习动机。

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完备。同时,网上海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娱乐资源又容易使学生迷失。因此教师需发挥监督、指导作用。教师既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来监控学生的学习。由于语言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因此师生的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教师在发布学习内容、布置学习任务时,也要考虑到移动学习的特点。由于移动学习适合在有限时间学习相对短小的、结构松散的知识或模块,因此教师应发布微型化、小容量、自包含式的知识组块。同时,为了创设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布置开放式、合作式学习任务,以保持学生移动英语学习的动机。此外,教师应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使移动学习成为考核的依据之一,以加强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

根据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深层动机和表层动机。具有深层动机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资源促进英语学习。具备表层动机的学生,往往受外界环境或压力的影响进行英语学习。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深层动机比表层动机重要,但表层动机同样会促进语言学习。学习者应认识到移动技术给语言学习带来的契机,进而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例如,移动设备的录音功能可以用于语音、语调的学习;聊天软件可以用于口语和写作的练习;网络浏览器和电子书可以用于阅读的学习;音视频播放功能可以用于听力的练习;电子词典可用于查阅和记忆单词等等。具有深层动机的学习者在利用移动设备学习英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后,会进一步激发表层动机,进而促进下一步的语言学习。

4 移动英语学习策略

O’Malley & Chamot (1990) 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用于帮助理解、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并进而将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 情感策略。在移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学习者有时无法像课堂学习一样及时和教师或同伴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容易产生无助情绪。因此,学习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辅助学生进行移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同时传授学生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管理学习过程,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监控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果。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关系到语言学习的每个细节,而且与语言知识和各项技能直接对应。例如,教师在向学生的移动设备发送词汇时,可以提示学生利用联想、归类、构词法等策略进行词汇的记忆。在布置听力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提示学生利用听读策略、预测策略、情境策略等策略来理解听力内容。社会 / 情感策略在合作学习和口语学习中应用广泛,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或口语练习任务时,可以建议学生使用社会 / 情感策略。例如学生在使用上文提到的LOCH系统时,教师在发送答案的同时,可以提示学生使用语速策略、补偿策略、减缩策略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具体的语言项目,还促进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进行交际。

5 结论

移动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将各种特质带到移动英语学习中来,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对学习效果会有影响,教师应予以考虑。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可控因素来促进学习的展开。当然,移动英语学习是一个系统行为,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在实施移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移动英语学习。

摘要: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影响移动学习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学习者角度,分析其中的可控性因素,并着重阐述移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通过调节可控因素,提高移动英语学习的效果。

对恢复训练的可控因素的有效调控 篇5

在现代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为了追求更好的训练效果, 运动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这将大大提高运动员机体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 甚至会处于十分疲劳的状态。如果在训练后缺乏必要的身体恢复, 很容易造成过度训练, 使训练效果下降, 甚至引起伤病。所以, 疲劳和恢复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联的方面, 是决定训练效果的两个因素:疲劳给机体的机能提高创造了条件, 而恢复为进一步的提高得以实现提供了保障。而目前我们很多的基层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重视施加负荷, 而不重视恢复训练, 导致不同程度的影响到运动员日后的训练和比赛, 影响了运动员成绩的提高, 甚至造成运动员伤病而断送其运动生命。所以在训练中必须重视恢复训练, 要把恢复训练作为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

二、恢复训练的方法

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和合成各种能源物质, 而且不同的能源物质恢复的速度不同。所以各种生理机能并不是在运动结束后才开始恢复, 而是在运动时随着能量物质分解后的再合成就已经开始, 但是当分解过程超过了再合成的速度时, 能量物质不可能完全恢复。而只有当运动结束后, 剧烈的消耗停止了, 合成的过程超过了分解过程, 人体各种机能才逐步得到恢复。但是恢复的快慢与所采用的恢复的方法有直接的联系。目前运动员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教育学恢复法, 心理恢复法, 医学——生物恢复法。

三、恢复训练方法中的可控因素分析

(一) 教育学恢复法。

教育学恢复法是指在一次训练课中以及训练小周期中安排适宜的训练负荷来达到促进有机体恢复目的的方法。这是最积极、最重要的恢复方法。

1、在训练课中的恢复。

在训练的实施过程中, 不同的负荷类型、强度造成运动员疲劳的速度和机体的各部分疲劳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力量训练中, 一般力量训练和速度力量训练相比, 一般力量训练机体疲劳的速度要慢一些;大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相比, 大肌肉群疲劳的速度要慢一些。在训练中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 在每次训练课中教练员应在运动负荷的节奏、间歇时间和间歇方式、训练内容和手段的搭配中考虑到恢复。如大强度的训练手段之后可穿插轻松愉快、富有节奏性的训练手段, 以有利于恢复。

2、在一个小周期中各训练课的内

容、负荷安排和训练手段的搭配应考虑运动员的恢复。专家建议一般不在上午安排大强度的速度性练习。另外, 基层训练队的队员运动水平不是很高, 所以在一个小周期中, 负荷的安排最好是波浪式的。同时, 运动训练作为一个长期行为, 还要处理好训练小周期和调整小周期之间的关系, 通常在连续二至三个训练小周期后, 要安排一个调整小周期, 以利于机体的恢复。

(二) 心理恢复法

采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 如心理自控的练习、暗示性休息, 能有效降低心理上的负担, 快速恢复在运动过程中消耗的神经能量。在运动训练实践中, 常常采用一些积极的语言鼓励运动员, 同时注意观察运动员的情绪状态, 一旦察觉运动员有不良情绪状态出现, 可以采用谈话、自我暗示、暗示性休息——睡眠等方法及时帮助队员尽快地走出不健康的情绪状态。以减少由不良情绪带来的能量消耗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影响,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良好的训练状态。

(三) 医学——生物恢复法

此类方法可以分为两种:身体恢复法和药物恢复法。它们能加强机体抗负荷能力, 较快的消除机体及局部肌肉的疲劳, 有效地补充能量物质, 加强适应过程, 提高工作能力。

1、生物恢复法

在实践中, 一般在负荷不是很大的时候采用慢跑然后静力拉伸的方法。有研究证明, 慢跑后的拉长放松可以使肌肉在很大程度上使肌肉松弛下来, 是肌肉得以保持弹性的有效方法。

在较大负荷训练后, 根据实际条件, 一般采用按摩法。在按摩时必须考虑血液淋巴的流向。腰背部和大腿后侧由于肌肉十分发达, 一般用手按摩很难达到放松的效果。在大负荷后, 可以用上人脚踩的方法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 切忌用脚趾或脚跟旋转点踩。在这部分肌肉基本放松后, 应注意改用较轻柔的手法继续实施按摩, 这样可以使心理和生理同时得到放松。

2、营养恢复法

营养恢复法主要是服用各种营养补剂, 以及时补充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质, 起到恢复的作用。作为普通运动员, 主要是通过膳食来补充。合理的营养搭配是消除疲劳和提高抗疲劳能力的重要手段, 注意科学合理地补充能量和维生素。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专项有所区分, 另外, 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 为了缓冲和消除酸性物质的影响, 必须适当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等碱性食物, 提高机体的碱储备, 增强机体的抗疲劳能力。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服用蛋白粉、肌酸等, 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建议

(一) 恢复训练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恢复训练的方式方法。

(二) 教育学恢复法是最基本、最

重要的, 而且是最积极的恢复方法, 教练员必须熟练掌握, 从根本上协调训练与恢复的关系, 使负荷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

(三) 教练员要注意观察运动员的状态。

在训练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观察队员的训练的表现, 如果队员出现一些非正常的表现时 (如紧张、焦躁、面色不正常、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 要及时认真分析原因, 区别对待, 采取有效的恢复手段, 以保证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袁作生.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1]袁作生.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

[2]凌月红.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恢复训练方法及实践应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0) .[2]凌月红.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恢复训练方法及实践应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0) .

不可控因素 篇6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固有因素,可控因素,措施

1 审计独立性的概念

1947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暂行标准》中指出:“独立性的含义相当于完全诚实、公正无私、无偏见、客观认识事实、不偏袒。”从传统观点来看, 审计独立性是实质独立与形式独立的统一, 实质独立是根本, 而形式独立是实质独立的保证。 实质独立是一种“内在”和“事实”上的独立,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 做出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形式独立则是指“外在”独立, 为了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 注册会计师在外部关系上呈现出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

毫无疑问, 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将影响审计质量, 导致审计失败, 甚至形成投资者对审计的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很多审计失败的案例如银广厦、麦科特等都涉及审计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 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2.1 固有因素

2.1.1 审计委托模式

鉴证业务固有的委托与被委托的基本审计关系, 使得委托人, 被审计人与审计人三者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 (委托人) 和经营者 (被审计人) 构成第一委托代理关系, 所有者 (委托人) 与注册会计师 (审计人) 构成第二委托代理关系, 经营者和注册会计师共同处于代理人的位置, 共谋可能性很大。我国的审计委托存在着失衡现象, 审计委托关系被扭曲, 审计委托模式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更加明显。

2.1.2 会计师事务所的盈利性质

独立审计服务是在适应市场经济的委托、授权经济责任关系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既为市场经济运行服务, 本身也是市场经济与资本运行的组成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直接向被审计单位收费, 容易对被审计单位形成经济依赖, 难以发表独立客观的审计意见, 甚至完全屈从于上市公司, 导致共同作弊。

2.2 可控因素

2.2.1 公司治理环境

首先, 是股权结构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呈现一股独大的特点,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 绝大多数在30% 甚至 50% 以上, 大股东超强控制。同时, 大股东多为国家股和法人股, 所有者缺位, 管理层实际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 形成内部人控制。因而,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 并未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的本质分离。大股东、董事会和总经理三位一体的格局使公司的经营管理层既是被审计人, 同时又是委托人, 正常的审计关系发生了变异, 管理层不仅拥有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权、审计费用的定价权, 还决定着审计、咨询等服务费用的结构。这无疑会大大降低审计的独立性。而在英美国家, 股权结构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特征。上市公司的股票均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公众手中。股票的主要持有者是个人和家庭、机构投资者 ( 银行信托部、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助基金、投资基金、大学基金、慈善团体等等) , 其他持股者较少。投资者作为一个利益整体对上市公司具有控制作用, 但每一个投资者都不足以单独影响公司。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 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委托模式下保持公平公正的姿态。

其次, 监事会形同虚设。

监事会作为与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权力优势相抗衡的监督机构的设置应该说是立法者的初衷。 但由于《公司法》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 如监事会没有罢免董事的权力, 监事会组成成员的选拔机制不尽合理, 监事会主席一般是由来自企业内部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主席或其他副职担任, 本身职务就低于经营者的代表董事长或总经理, 从而造成现实中监事会不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作用, 大部分公司的监事会都形同虚设, 与当初的立法目标相去甚远。

第三, 审计委员会权力有限。

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 保证财务报告的质量。然而, 研究发现, 设有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说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未有效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究其原因, 一方面审计委员会权力有限, 仅仅有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的提议权。另一方面, 目前股权结构不合理, 董事会职能弱化, 审计委员会易受大股东或经理人左右, 即使完全拥有选聘权, 也不能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

2.2.2 法律制度环境

法律制度环境对审计师的独立性构成直接的约束力和更为明显的强制性。一方面, 通过法律条文对审计业务加以规范和约束, 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 对违反独立性规定的审计师和事务所进行严厉的处罚, 提高其违规成本, 对其形成震慑作用, 提高审计独立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 我国立法机关对审计相关人员的查处相对宽松, 一般以民事赔偿为主, 刑事立案为辅, 造成审计人员未能从根本上认识独立。根据《刑法》的规定, 中介机构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 需达到“ 情节严重”才构成犯罪, 但法律却没有对“ 情节严重”做出具体规定, 这种人为判断就为量刑的过程提供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也为有效执行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民事处罚中一般偏重于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 而对个人的处罚较轻, 即使案情十分严重、作假手段十分恶劣, 也较少对主要当事人进行刑事处罚。

而美国则在“安然”“世通”等一系列的经济丑闻爆发后颁布和实施了极其严厉的塞班斯法案。《塞班斯法案》要求加强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每年上市公司必须出具一份自我披露弱点的报告, 外部审计师还要独立再出一份报告。同时, 加大了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如故意进行证券欺诈的犯罪最高可判处25年入狱, 对犯有欺诈罪的个人和公司的罚金最高分别可达5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故意破坏或捏造文件以阻止、妨碍或影响联邦调查的行为将视为严重犯罪, 将处以罚款或判处20年入狱, 或予以并罚;执行证券发行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和复核工作底稿至少应保存5年, 任何故意违反此项规定的行为, 将予以罚款或判处20年入狱, 或予以并罚。这将有益于规范证券交易市场, 增大公司高管和外部审计的违规成本, 强化审计的独立性。

2.2.3 非审计业务的影响

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会计师事务所来源于非审计业务的收入超过来源于审计业务的收入。非审计业务带来的高额收入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形成依赖关系, 当注册会计师在与客户存在意见分歧时, 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注册会计师不得不做出让步和妥协。

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仅会损害其形式上的独立性, 也会进一步影响其实质上的独立。非审计业务大多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相关问题, 注册会计师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审计业务则是受所有者委托对管理者进行监督。这种既是球员又是裁判的角色冲突不仅在第三方看来无法保证形式上的独立, 而且会使注册会计师丧失实质上的独立性, 进而会影响到其公正、客观地发表对企业财务的审计意见。

在美国,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禁止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提供9种非审计业务, 包括簿记业务、财务系统设计与实施、内部审计等业务。当前,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仍以会计服务和审计财务报表为主要业务, 所以非审计业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困扰还比较小。但是拓展非审计业务是有利于会计师事务所整体的发展, 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今后的发展趋势。

2.2.4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

通常, 事务所规模越大, 客户群越大, 与每一特定客户相关系的准租占总准租的比重越小, 该事务所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 审计质量就越高。相对于小型事务所, 大所更有能力识别盈余管理并出具较严厉的审计意见, 原因如下:一是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拥有较多的专业胜任能力强、执业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 发现错弊的把握和概率相对较高。二是规模大的事务所一般十分重视其审计质量的信誉品牌而倾向于规避审计风险和信誉损失, 执业的独立性较高。小规模事务所则可能为保留客户产生“购买审计意见”的情况, 不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披露, 审计质量的可信度较低。

3 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措施

3.1 改善公司治理环境

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最重要的是构建有效的股权治理结构, 优化公司治理主体。一方面要减持国有股, 降低股权集中度, 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现股权多元化;另一方面, 培育管理层控股体系及各类法人控股股东, 充分调动管理者及法人机构的积极性。如:使管理层持有企业较大股份, 促进管理效率提升;金融企业与企业间相互持有股份, 推进国有股向法人股转化。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 扩大审计委员会职权, 切实发挥监督作用。从而理顺审计委托代理关系, 解决审计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的现象, 提高审计独立性。

3.2 完善相关法律责任体系, 加大审计违规处罚及监管力度

规范审计市场, 建立以民事赔偿制度为主的事后惩罚机制, 对重大舞弊案的当事人应处以刑事处罚。正确划分民事责任主体, 对公司造假的法律责任追究不能以对公司的处罚代替对相关董事和经理的处罚。对案情十分严重, 社会影响十分恶劣舞弊案, 应加大刑事处罚力度, 对抱有侥幸心理的投机分子造成震慑作用。同时, 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运用社会舆论压力, 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 规范审计业务。

3.3 规范非审计业务

正如前文所述, 非审计服务业务与审计业务存在的潜在冲突。为降低违规概率, 一方面 应限制一个事务所同时为一个客户做非审计服务业务和审计业务;另一方面, 可以在事务所内部分设审计部门和咨询部门, 各负其责。同时, 通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行业自律,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市场竞争的公正性。

3.4 转变事务所组织形式, 扩大规模

一方面, 加快事务所由有限责任制向合伙制转变的步伐。在承担无限责任的前提下, 合伙人利益与事务所业绩和命运拴在了一起, 更有压力和动力增强责任、质量、风险和品牌意识, 更能抵御来自公司经营者的不当授意。我国发展合伙制的同时还需研究如何建立权责协调的内部运作机制, 合理解决事务所内部利益矛盾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 通过合并、兼并、强强联合等方式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以雄厚的资产为依托, 更有能力来抵制客户施加的经济压力, 而且, 由于拥有众多的客户, 失去某个不良客户的损失, 常常小于没有报告舞弊行为所导致的信誉损失和失去其他客户的收入损失, 大型事务所在权衡比较时, 更有可能做出理性合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君.论审计独立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 2000.

[2]董梅生.美国公司股权结构变动与公司治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03) .

[3]邵丽.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制度的弊端分析及解决对策[J].特区经济, 2010, (06) .

不可控因素 篇7

一、直面现实, 清醒认识从教初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教师职业看起来光鲜, 但面临的挑战却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入职初期, 中小学青年教师面临由“做学生”向“为人师”的角色变化, 面临从大学时期的指点江山到走上工作岗位后事无巨细的行为方式转换, 面临从教育教学理论务虚向教育实践技能锤炼的任务转型。在这一过程中, 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困难常常使之身心疲惫。赵昌木教授对196名中小学新入职教师进行调查发现, 一些矛盾或问题与新教师如影随形, 依次是:教材不熟, 重点、难点把握不准;教法不灵活,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管理能力差, 难以维持课堂纪律;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难以解答;不能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教学材料匮乏;不善于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其他学者也做过同样的研究, 得出的结论大多类似。

总体看, 上述境遇是入职初期中小学青年教师都要面临的共同挑战, 只不过是这些问题在不同教师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尽相同而已。追根溯源,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教师知识储备不充分、技能训练有缺陷、应变能力不够强、心理素质欠佳等主观因素, 与诸如教学设施设备不足等客观条件关系不大。因此, 要走出入职初期的困境, 中小学青年教师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 积极寻求个人认识突破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及策略。

二、依据教师成长规律, 明晰个人发展定位及其路线图

尽管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 却也是有规律可循的。20世纪90年代初, 休伯曼等人提出“生命周期”理论, 比较真实地勾画出教师专业发展的路线图。这一理论把教师专业成长分为五个阶段:入职期 (工作1~3年) 。教师因失误较多而对自己能否胜任教学工作产生怀疑, 但由于有属于自己的班级、学生和教学方案, 又表现出积极、热情的一面。稳定期 (工作4~6年) 。教师较为投入, 由关注自己转向关注教学活动, 不断改进教学技能, 情绪较为稳定,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实验或重估期 (工作7~25年) 。教师在教学材料、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验, 新思路、新方法随之产生, 也有的教师因改革失败或因工作单调、乏味而怀疑自己是否要一辈子从教。平静和保守期 (工作26~33年左右) 。经历怀疑和危机之后, 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始平静下来, 变得更有自信, 但随着职业预期目标的逐渐实现, 教师的志向水平开始下降, 对专业的投入减少。退出教职期 (工作34~40年左右) 。有的教师因对自身发展比较满意而心情平静, 有的认为没有得到理想发展而感到忧伤。除休伯曼等人外, 国内外不少学者、教师也进行过类似的研究, 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 总体而言, 教师专业成长的五个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 只是同样的周期, 不同的教师有耗费时间的长短和发展水平的高低之分。

目前, 我国中小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要求和目标定位一般是:1~2年求适应, 3~5年能胜任, 6~10年新进展, 11~15年成名师。此种要求, 实质上是“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中小学管理实践中的应用。应该说, 这种要求侧重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前半期, 对后半期的发展语焉不详。从现实性看,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检测标准和时间要求,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不可一刀切。在我国,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存在巨大差异, 这种差异制约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快慢和程度高低。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 既为人师, 中小学青年教师就有必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学校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总体要求, 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专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方法和措施, 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三、把握个人可控因素, 优化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教师的专业发展, 怨天尤人没有出路。只有牢牢把握那些个人可以改变、能够掌控的因素, 因势利导, 矢志不渝, 中小学青年教师才有可能实现又快又好的专业发展。那么, 教师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主动并有所作为呢?

1. 确立适度高远、一以贯之的专业目标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每个中小学青年教师都应该有一个特级教师梦, 教育专家梦。只有胸中有理想、有目标, 行动才有动力、有方向。而专业成长目标的高低, 工作力度的大小, 一般不受外部条件的制约, 是个人完全可以掌控的。因此, 强化目标意识, 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的愿景, 是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第一要务。

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证明, 凡出类拔萃的教师, 无不拥有“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的专业理想、“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自信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行为自觉, 而那些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者, 其行为归因大多是:缺乏远见, 遇事归咎客观因素, 在专业成长中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可见, 思想支配行动, 目标引领未来。

2. 保持宠辱不惊、安贫乐道的个人胸襟

教师工作不是职业而是事业。自古以来, 教师这一行当与“清水衙门”的称号相依相伴, 难有“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的幸运, 也少有“一着不慎, 全盘皆输”的悲苦。可以说, 青年人选择了教师工作, 就等于选择了享受安贫乐道, 选择了远离大富大贵。现实生活中, 没有一位“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教师成为了学生顶礼膜拜的英雄, 也没有一名攀龙附凤、投机取巧的教师有幸成为了学生成长里程中不朽的丰碑, 倒是那些只求付出、不问回报, 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在大爱无疆的育人生涯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教育家陶行知说,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对真正教师的真实写照。

如今, 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步, 淡泊名利, 宠辱不惊,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都是中小学青年教师应有的胸襟。一个人, 对于个人名利患得患失, 总是看着自己的脚尖走路, 是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态决定状态, 状态决定效率, 效率决定成就。做教师的, 第一位的是要有一个宁静、恬淡的心态。

3. 养成与时俱进、超越自我的意识习惯

教师的专业成长, 既是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 也是自觉、主动、可持续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如何, 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由此, 培养与时俱进、自我超越的意识和习惯, 对中小学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的发展, 对人的成长和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谁能较早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并有所准备, 谁就掌握了个人发展的主动权。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现代社会, 是否具有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意识, 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否抓住机遇、抢占先机。由此, 中小学青年教师理应进入精益求精、奋勇争先的精神准备状态, 并养成与之相应的行为习惯。一是养成质疑批判、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决定一个人的声音是否有分量、能否征服听众, 决定一个人所做的事情能否吸引他人的眼球并让人刮目相看。二是养成条分缕析、总结提升的习惯。教师这份工作, 既要埋头拉车, 更要抬头看路。如果不注意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成败得失, 教师就只能简单重复同样的劳动。这无疑是成长的大敌。养成了这两种习惯, 中小学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就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以较小的代价, 取得最大的收获。此种良好习惯养成的根本途径是教师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如何参与其中?首先, 必须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教育大家的名著名篇等, 教育教学理论能有效引领教学实践, 青年教师应利用一切时间, 向大师学习, 与经典为伴, 以先进、前卫的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 做到厚积而薄发。其次, 必须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实际上,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就是不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4. 采取切实可行、实用管用的方法措施

教师要具备的能力很多, 但核心能力是“两个一”, 即一节课、一台戏。这是制约中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因素。突破了这两个瓶颈因素, 教师的教育教学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了自由王国。

“一节课”是指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主战场, 也是展示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智慧的好舞台。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 因为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半生不熟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欠缺, 很容易陷入“理论上不去, 实践下不来”的怪圈。要变被动为主动, 中小学青年教师就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其一, 下棋找高手, 弄斧到班门。教师高标准选择自己要学习、效仿的标杆人物, 并从其中的1~3个标杆人物那里各自移植、借鉴、改造1~2个课堂教学的奇招、妙招和绝招, 通过嫁接、合成及较长时间的磨合,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及教学保留节目。对于中小学青年教师来说, 这既是一个艰难的教学“过关”过程, 也是一个“人往高处走”的教学“爬坡”过程。此种要求, 概括起来就是做好“四个一”:瞄准一两位教育大师, 凝炼一两种教育思想, 催生一两个教学模式, 打造一两个教学精品。其二, 把教案备在脑袋里, 实行脱稿教学。没有学生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师。熟能生巧, 为增强教学吸引力, 中小学青年教师有必要博闻强记, 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 实行脱稿教学。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 使教学逐步达到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出神入化的境界。教师的教案写作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寥寥数语、提纲挈领的简案, 适用于“怎么上都是一节好课”的优秀教师, 另一种是详案, 呈现的是比较完备的教学路线图, 通常适合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 在实力和底气还比较欠缺的情况下, 这是聪明人必须采取的“笨”办法。只有在大脑中有了充分的信息储存, 教师才有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不倒翁。其三, 将公开课常态化, 把每节课当作公开课来上。这要求教师视教书育人为第一追求, 有高度自觉的职业操守。其四, 把教案转化为学术著作 (或系列研究论文) , 将教学、科研统一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背景下, 课堂教学的内容, 既是教学相长的文化中介, 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课题。有了这样的意识, 科研就不再是教师的额外负担。事实上, 备课、上课, 是一个把教学内容由“厚”变“薄”, 由“深”变“浅”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深奥的文本通俗化、枯燥的学问生动化, 把量大面广、艰深晦涩的教学内容调理得精干、清晰、通俗、感性和简单。这既是一个准备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也是一个研究教学问题、提升教学高度的过程。著书立说的过程正好与之相反, 它是一个把教学内容由“薄”变“厚”, 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变过来变过去的过程中, 教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收获了科研成果, 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促互动, 不失为一条专业成长的便捷路径。其五, 不断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力求对事物的认识由“个别”上升到“一般”。那么, 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教师反思的呢?总体而言, 教师要围绕专业成长中的关键问题和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进行反思, 如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理论依据和实践需要?他人、前人做了些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怎样?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这种习惯一旦养成, 青年教师就会进行极具个性化的探索,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实现专业成长的积累、超越和创新。必须看到, 确立教育教学新理念, 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髓, 是中小学青年教师站稳讲台, 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不可控因素 篇8

1 客观方面

1.1 按摩床选择

按摩床是推拿必备工具,高度应与施术者风市穴相平,即正立时中指指尖的位置,过高使施术者抬高肩膀,无法沉肩坠肘,身体力量下行不利,达不到渗透效果;过低则施术者过度弯腰低头,致颈腰椎疾病。

1.2 按摩凳选择

按摩凳是施术者及患者坐位治疗时的工具,按摩凳应具有安全性、灵活性和升降性。临床需每天工作前检查按摩凳,确定其安全性,保证医患的人身安全;宜采用有升降功能和轮子的凳子,施术者坐位操作时可灵活转动,适应不同部位和角度的手法,避免普通凳子移动性差的缺点,有效减少医生下肢运动量;针对患者身高调整升降,避免施术者用力受制于患者身高。

1.3 地面和鞋选择

现代化医院为了整体美观,地面多采用瓷砖材料,但防滑性差,不利于按摩床和按摩凳附着,临床施术过程中常见床凳位移和患者滑倒,需用防滑地面或铺防滑垫。施术者宜穿防滑鞋,增加摩擦力,保证施术者用力时“根于足”,并提高安全性。

1.4 按摩器具的应用

因推拿工作者和患者身体素质差异,有些工作者身体瘦弱、力道不足,有些患者身体僵硬、肌肉肥厚,手法难以渗透,可采用合理器具代替手法操作,不必强行使用重手法,如点穴可用牛角棒、点穴棒代替,弹拨手法治疗条索、结节时改用刮痧板的棱角等。

1.5 温热水设置

推拿工作者治疗每位患者后须洗手,换按摩单;施术者手掌温度对患者依从性有一定影响,故科室须配备流动的温热水设备,防止施术者长期受凉水刺激诱发关节疼痛和关节炎,减轻与患者肌肤接触温差引起的应激反应。

2 主观方面

2.1 手法变换

推拿工作者自我保护需经常变换手法,手指、掌根、肘尖、膝关节等灵活转换,滚法、拿法、揉法、点穴等交替进行,手法频率快慢相间,力度轻重结合,以免某个关节长时间劳累,并保证疗效。

2.2 闭目仰头

施术期间施术者可以微闭双眼,以手感知患者病灶局部,并采取相应手法,闭目养神可保全神气收敛不外泄;仰头即弯腰、弓步及站立均保持头部微仰,颈椎曲度正常的姿势,很多推拿工作者施术时不自主低头,导致不同程度的颈椎病、高血压等头项部疾患,头微仰可有效缓解,《易筋经》第十二式:“工尾式,诀曰……双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即强调了其重要性。

2.3 站姿调整

推拿施术过程中灵活调整站姿,根据施术部位灵活调整开步、并步、丁字步、弓步,施术时能取坐位不取站位,站立宜左右均衡交替,预防身体肌肉、骨骼变形。

2.4 功法练习

很多推拿工作者为提高自身肌肉力量,盲目进行举重、哑铃等高强度肌肉训练,临床推拿工作者由于工作量较大,业余时间锻炼强度不宜过大,宜练习少林内功、易筋经等动静结合的功法,或静坐、练瑜伽等运用呼吸守神的功法。另外,施术期间和工作间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条件进行关节放松和韧带锻炼。

2.5 饮食穿着

推拿工作者应少食多餐,由于工作强度大,需要高能量,但一次性食用太多,弯腰施术时压迫胃部,少食多餐保证充足营养,又避免身体伤害。工作中不可穿厚重、过紧的衣物,因手法操作过程中身体发热,机体过热易心情烦躁,衣物过厚则加重负担,过紧则不利于施术者关节肌肉放松,影响手法发挥;工作之余要注意保暖,防止汗出毛孔开泄受外邪侵袭。

2.6 心理调护

推拿工作耗气伤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气力保护,做到精神内守,情志不可过激。《内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综上所述,调整推拿可控因素利于推拿工作者做好自我防护,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玉超,成荣祥.浅谈推拿中的自我保护[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2:35-36.

[2]郭朝卿,程英武,孔令军,等.浅谈太极拳与推拿[J].辽宁中医杂志,2014,7:1372-1374.

[3]王星汶.发外气自我保护三法[J].气功杂志,1994,10:448-450.

上一篇:捐赠行为下一篇:不动产登记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