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探究

2024-07-09

网络道德探究(精选十篇)

网络道德探究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最有活力的成员,互联网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圈。网络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从而催生出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如信息意识、时效意识、竞争意识、自律意识、诚信观念等,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道德规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里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和信息污染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网络对传统道德规范造成的负面冲击以及导致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不容忽视。

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原因的不同,如何采取不同的对策,防止他们网络道德失范,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合格网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给大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不文明行为。

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个人的各种信息能得到充分的隐藏,人们甚至不需要承担责任和义务,而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在大学里,我们可以看到上网聊天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但“网络生活的隐蔽性、匿名性张扬了道德主体的个性和自由,同时也容易导致他们忽视传统道德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而造成他们网络道德的弱化”。网络匿名的特点使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失去了监督,一些校园BBS的帖子上有的内容粗俗下流,有的肆意谩骂,有的学生在网上互相攻击,甚至采取恐吓等手段。类似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

2. 网络造假行为。

网络的开放性为大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共享信息,但不可否认,网络的隐蔽性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利用网络弄虚作假。网上的资源如此丰富,使剽窃、转贴他人的文章能在瞬间完成。一些学生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文章稍作修改后就当成自己的作业交给教师,尤其在毕业前夕,毕业论文的交易时见诸报端。

3. 非正当的网恋行为。

大学生恋爱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通过网络交友的方式也无可厚非。但如果通过欺骗的方式进行网恋或者做出不适当的行为,那就是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了。由于网络世界本身的虚拟性,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以自己的真名出现在网上,同时交流过程中说谎也被看成是正常的,而且是自我

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5).

[3]李冬霞,姜忠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应对.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7,(6).

[4]郭文理,仝宏伟.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保护的一种手段,很少有人会因此感到内疚,当然也不会在道德上谴责自己。这些现象对我们所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4. 网络破坏行为。

目前,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大学生们对这门课也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是计算机和数学专业的学生,电脑水平更是比较娴熟。但一些电脑水平比较高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他们充当网络黑客,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侵入网络系统,恶意篡改数据,使网络的安全遭到了严重破坏。

应当承认,多数大学生进入网络的主观愿望是享受现代科技的文明成果。但是网络上没有相同于现实的规则约束,大学生又不是道德完人,在网上有太多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远远超过了大学生自身的自制力,现代网络正被以青年人为主的网络黑客所困扰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型期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整个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心态也有了一定变化,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使得不少学生对即将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面临困难和障碍,他们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浮躁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不少学生普遍存在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心理,一些人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麻醉自己。“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消遣对象,无节制地上网,使一些学生主体性逐渐丧失,个体理性弱化,甚至面临沦为工具客体的危险”。

2. 网络隐蔽性、虚拟性的影响。

网络具有的隐蔽性、虚拟性为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掩护。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为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并不需要承担社会压力和自我良心的拷问,不需要考虑道德成本。在网络的空间里,道德确定性越来越难做到,学生们也很难在基本价值上获得共识,“这使得主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和规范个体道德行为的传统道德教育手段失效,互联网的道德建设只能更多地依靠网民道德自律来实现,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中失去了约束力,只有上升到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因此,互联网的隐蔽性、虚拟性造成的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力无效和广大学生道德意志力的弱化,是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3. 传统德育的低效、网络德育的缺位。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我们原有的道德教育内容同网络信息的发展要求相比已不适应,而新的道德体系又未建立,加上转型期我们的社会思想观念、道德评价标准多元化,使得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监督失灵。目前传统的道德观念及德育方式仍然主导着高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所遇到的问题,并且以说教、灌输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

校园氛围.决策探索,2007,(04B).

[5]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5).

[6]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北京出版社,2001.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伍廉松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

摘要:寝室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开展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宿舍文化对育人的内在作用。当前要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宿舍成为育人的重要场所。

关键词:宿舍文化建设作用

政治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学生的各种思想、文明素质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

的参与。网络德育对于学生而言处于道德任意状态,一些学生甚至认为网络与道德不沾边,上互联网干什么是技术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4. 网络道德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的缺失。

网络上所要求的道德,是个人在没有任何外在监督和控制的时候也能遵从的道德规范,我们传统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世界中已经失效,网络道德是伴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它究竟应包含哪些道德规范和要求,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有什么关系,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与此同时,我们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些实施的网络法律法规对于网络行为的认定也比较笼统,缺乏操作性,由于网络在飞速发展,这些相应的法规有的已经明显滞后,使得许多网络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的网络道德规章制度和法制建设还任重道远。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思考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面对密集的信息,大学生好奇猎趣,却无法选择信息,驾驭信息。如何搭建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与网络道德,应该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

首先,要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将网络道德纳入大学德育体系范畴,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责任教育,既可以开设关于网络道德的专门课程,也可以在一些相关课程中进行网络道德内容的渗透。其次,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强化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再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高校德育途径,创建网络道德教育的全新模式。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长期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校园文化的这些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抵制和消除不健康的文化。

3. 培育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环境。

网络在其发展中不断滋生良莠不齐的新生物,其中充斥着腐蚀大学生的黄赌毒内容及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抵制、过滤和净化不健康的网络内容,营造和谐的网络氛围,是一项社会责任和社会工程。高校可以应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控制,及时消除一些消极甚至反动的信息,阻止一些不良信息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建立起校园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4. 建立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大学生上网必须按照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我国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

的看法,在这里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因此以学生寝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寝室文化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寝室文化是指导寝室成员在休息、娱乐、社交、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和氛围的总和,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良好的寝室文化又是校风、学风的具体表现。

一、加强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积极、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

络立法的相对滞后,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们受到网上不法言行侵害的机会。在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法律和社会管理应作为道德规范的最后防线,这要求我们将因特网这一新的信息资源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高等院校中,我们可以在大学生的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有关互联网方面的法律知识,并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有机结合,强化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网络道德的形成。

5. 通过博客、BBS、QQ等网络载体,加强与大学生网上的沟通和交流。

网上活动的隐匿性,网民身份的数字化,容易削弱现实社会道德调控机制在网络上对大学生的作用,现有的用以削除道德失范现象,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在“网络社会”中的作用被削弱,使人性和人欲中为现实社会、外在约束压抑的恶的成分或潜意识中的“享乐原则”所支配的那一部分得到表现和发泄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改变了伦理教育和道德实践的环境,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增强,大学生之间难以互相监督,教师不能时时观察学生的活动。因此,掌握其道德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的博客、BBS、QQ等网络载体,对掌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只有了解和掌握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表现动态,通过网上沟通和交流,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克服缺点,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总之,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让他们成为高度自律的网络人,以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第一版.

[2]戚佩玲.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6期.

[3]胡秋娇.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武宜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5]曹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教育信息化,2004年第2期.

[6]任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与应对.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探究实践 篇2

湖州市东风小学储建刚

内容摘要:信息网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和道德风貌。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们试图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发展自己的个性,互联网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我们应当正视它,而不是回避它,应该利用它而不是害怕它,要全面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找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各个因素,本文就以课堂教学发生一堂关于教材范例6188站点更新而造成的教学冲突,引发我对学生的网络道德的思考,并对教材通过不同的处理,实施我对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网络信息网络道德6188站点时限性 冲突教学尝试 正文部分:《下载精美的图片》一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7课的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网络中找到适合的图片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对于这个技能点来说似乎并不困难,可是在教学这堂课的时候我却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原因在于教材以(这是一个桌面壁纸站点)这个网站为例,指导学生如何进入这个站点,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图片并打开大图,通过“图片另存为”命令保存图片的方法学习。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教材是2005年8月出版的,当时6188站点的图片的确都是非常精致的风景图片:山川、大海、草原、宇宙、冰雪世界„„。可是今年由于站点的更新,却加进来了许多人文景观:性感数码宝贝桌面、世界杯宝贝人体彩绘、华歌尔内衣,更有甚者:黛安芬模特、女优写真、性感车模等明显不适宜小学生的图片。

联系教材的前后,根据我对教材的研究和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思考。我想,异途同归,只要把保存图片的这个技能教给学生掌握,而至于利用什么作为教学素材并不重要。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并在一班进行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留住精彩网页,学会了网页的保存方法,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如何把网站上的图片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为我所用。老师介绍一个非常好的图片站点给大家,它就是“天空之城,桌面壁纸”。接着我拿出一支红粉笔把这个站点的地址()大大地写在了黑板上,非常的醒目。接着我就按照教材的要求把图片如何保存等技能传授给学生。对于书本上的6188网站只字未提。由于“天空之城”网站是我在课前精心挑选出来的站点,不但里面的图片都很健康而且也非常地漂亮。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学生都被我引导到了这个站点中寻找自己心仪的图片了,前半节课进行得很顺利。我也被自己的教材重组而感到欣慰,满意地在教室里巡视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可是纸包不住火,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第四组一学生惊呼:老师,他在上黄色网站,这位学生指着边上一位同学的电脑说,还神情夸张地用手掩住眼睛。好奇的学生都站了起来,伸长着脖子看者那位同学的电脑。几个调皮的男生一窝蜂地跑向那位同学的电脑前。那位同学顿时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说:“我没,我没,我上的是书本上的网址,不信你们自己去看啊。”教室里顿时砸开了锅,乱成一团。最后我只能用教师的威严加大声地命令学生回到自己位置做好,并用电子教室统一把学生的屏幕切换到而草草收场。

课后我做了深刻地思考,不适宜的网络信息到底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呢?、对青少年世界观的不良影响

我想象上面的这个方法即使学生这一节课没有发现这个网站,但是教材上却显赫地标有这个站点的地址。退一万步说,就算学生永远不知道6188这个站点,可是网络中却还有千千万万个类似的6188。大量的网上信息为青少年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网上有那么多的不良信息,学生可能会有意无意浏览到一些,对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不良信息对他们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气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的冲击下,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青少年在信息的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可能导致道德判断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同时,由于青少年不成熟的一面,往往道德和道德行为是做给他人或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自律性较差,一旦进入互联网的“自由空间”的界域,那些在别人监督下筑起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造成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缺失甚至网络犯罪。

3、对青少年身心、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影响着青少年如何看待社会、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和社会沟通方面带来很大影响和危害。现代的青少

年多为独生子女群体,往往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使得他们相当多地从高新技术、电子游戏以及计算机中吸取营养,这样往往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的极度迷恋,长期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患上信息瘾症。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孤独和郁闷。互联网给人创造出一种虚拟的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一种逃避的方式。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界面来回避直接面对矛盾,这便造成了青年人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远,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那么针对小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去进行引导呢?到底要不要让学生知道这样的站点存在呢?对于里面的不适宜的内容要不要明确地和学生提出来呢?

经过思考和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我决定做一次尝试,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并在二班进行教学。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才能把精彩的图片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第7课,课本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有丰富图片的站点:6188。”我单刀直入地直接把学生引到6188这个网站上,接着我就把直接打开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了6188的站点地址,一个回车后。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学生顿时炸开了锅。可我的心理却比上次平静了许多,这次我是有意地把这个显示给学生看的。学生在一阵骚乱之后,见我没有继续讲下去,而且是很严肃地站在讲台上,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慢慢地平静了下来。我见时机已经成熟,把事先准备好的“我该点进去吗?”几个字用电子教室给学生展播了下去,替换掉了刚才的6188站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我该点进去吗?”

“不该”。很多同学都顺口应答了下来,这种有口无心的应答显然不是我要的效果,我也深知这只是学生那么随口一说罢了。

“不!”我说:“我们要点进去,这并不是我们的过错,教材就是这么编写的”。我很严肃地提了出来。学生被这一反常的回答给吸引。,似乎对我的回答觉得很不可思议:既然要点进去,那你还出示“我们该点进去吗?”几个字干吗呢?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呢?学生的情绪也从刚才的骚乱中调整过来了,一个个争大了眼睛看着我。我却故意和学生卖着关子:“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一起思考讨论几个问题:”

1.是教材编写错误了吗?

2.平常我们正常浏览网页的时候遇见过今天类似的问题吗?

3.我们该点进去吗?

一节本是学习电脑操作技能的课,学生却谈论得很热闹,谈论的出来的结果也很多,有的说是教材编写错误了,有的说不是的。我并没把站点更新的事和学生说明,因为我觉得这个已经不重要了,6188这个站点不论是关于明星写真的图片原先有或者没有,就算这里没有,平时的正常上网浏览过程中也会弹出一些恶意的插件,那里面的内容更加的不堪入目。而我们学生的思想健康程度这个时候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生还是得出了满意的回答,6188这个站点可以上,但是关于里面的图片我们要有正确地选择,对于那些不适合我们小学生的图片分类我们就不应该点进去,当然,对于里面的精彩图片我们还是可以正常地选取、下载的。

其实我们的学生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他们虽然很天真,但是他们是有分辨能力的,只是比我们多了份好奇,只是还需要我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惑,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品位。记得在电视中我看见一位香港的中学生在接受关于对色情站点的相关采访时说到:“我是一个香港正规中学的学生,而且我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怎么会去接触哪些肮脏的东西呢?”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二节课给我的启示其实还是那么的简单,无非是大禹治水:堵和导的问题。如何堵如何导却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如何树立学生正确地上网观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做好上网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

网上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对青少年具有极大吸引力,因而也极易使之沉迷上“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上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障碍而禁止或阻止青少年上网。相反,应积极让已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青少年上网。但对因上网而导致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应积极疏导。首先,是防患于未然,应在青少年上网前就向青少年传播有关上网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信息,以及防止心理障碍产生的方法,使青少年尽量避免上瘾。其次是对已患上上网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矫治。如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要求青少年在上网的同时不要忽视与同学、家长、教师的人际交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孩子上网等。

二、加大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是要多让青少年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力和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特别是对正在打基础的青少年和中小学生,更不能以电脑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培养。青少年在电脑面前,只要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长此以往,由于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他们协调性的培养和大脑的全面发育。加强青少年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弥补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缺陷。

三、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目前还没有成熟和有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上网行为。上网人只是按照自己在信息网络中的需要来活动,这就对现实社会中主导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击,并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了“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了 6 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这些规范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数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当前,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青少年的上网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免得等到以后问题成堆后再回头来矫正。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面对网络上良莠参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可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保护青少年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

我想,虽然花了很长的时间让学生得出“该不该点进去”这个结论是仅仅不够的,但是至少是他们认识、分辨网络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第一次选择。从这么一个站点内图片的选择到以后网络内容浏览的选取。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关要过。网络道德,任重道远。

网络道德探究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伦理自律

一、伦理道德

道德是指个体品行,是个人的主观修养和操守, 是主观法;伦理是指客观的关系,更多是指客观、团体的意味,是客观法。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的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二、网络交往引发的大学生的伦理问题

第一,网络交往的沉溺性导致大学生的性格异化。所谓网络沉溺是由于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模式和极度的趣味性,例如收发邮件、网络游戏、聊天室聊天等等,使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极强的依赖感,从而降低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大学生面临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对社会的好奇与恐惧是一种正常现象。互联网作为社会现实信息的反映,极大的激发了青年学生去寻找与自己产生共鸣的东西,或者是用虚拟的网络麻痹自己以此来逃避残酷的现实。

第二,网络交往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淡化和道德意识弱化。互联网浩如烟海的信息量为大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同时信息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不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充斥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家园的破坏。

第三,网络文化霸权造成的冲击。所谓网络文化霸权就是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播,从而取得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产生对他种文化继承者传统观念和信仰的强大冲击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亚太、拉美甚至非洲地区互联网用户都在飞速增加。可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心仍然以英语国家为中心,其强势地位依然不可消除。大学生在长期的网上冲浪过程中,势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在潜意识中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客观上进行了一次无形中的洗脑。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产生

(1)色情暴力网站侵蚀大学生的灵魂。网络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同时也给相当一部分人群带来了无法避免的道德的考验。借助于互联网监管的漏洞,一些不法分子为获取利润进行色情暴力的宣传,大学生作为接触互联网的高频人群,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这些污浊。色情暴力给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迷茫,长期接触这些东西,会导致青年学生斗志的丧失,一着不慎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可怕后果。

(2)网络的虚拟导致虚拟化人格的产生。在互联网上,人们之间都不是以真面目见面,每个人的面前都戴着一面薄纱,接触的信息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甜美的欺骗性。在这么一个虚拟的世界,为了某一个小小的利益,大家都在互相模仿、相互欺骗。青年学生也不例外,同时又由于作为高知识分子,他们的模仿能力并不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两个“我”,网络中的“我”是一个迷失的“我”,一个性格扭曲的虚拟的“我”。

(3)第三,网络空间的“一次性”人际关系。从人际关系上来看,“一次性”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谩骂欺骗无礼等粗鲁行为。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上面,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很容易实现“见面”,来来往往的人们带着面具进行交往。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做事情容易冲动,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尽管对于某些事情心里有自己的底线和准则,但是由于在虚拟的空间,一次接触之后便又“各奔天涯”,对于自己当前的言行,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难免有放纵感情的机会。所以,对于有些问题有些言论,稍不顺心则粗鲁谩骂。此外,“一次性”的人际关系还容易产生欺骗性犯罪等违法行为。近年来网络诈骗等高技术犯罪的比例有所上升,加大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也是预防此类犯罪的一个方面。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办法:

建立道德监控机制,健全网络道德规范。

全社会的法制和道德素养关系互联网环境建设。积极开展网络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加大对网络行为的监管力度。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各类媒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积极推动把互联网法制和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内容。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等在提高全民网络素养中的作用,鼓励相关组织开展有利于普及互联网知识和正确使用网络的公益活动。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

(1)积极打造高质量的中文网站。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的标志。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在目前中文网络建设滞后的现状,立足于建设有影响的中文网站,例如可以尝试采取用中文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极力打破英语在我国国内的垄断地位。

(2)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其他各方面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西方一些垃圾信息和颓废观念传入了我国。在互联网这个国际化的开放平台,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我们势必要做好预防和管理工作。建立过滤网站或过滤平台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是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必要措施,力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应有的贡献。

第三,加强涉网法律问题研究,尽快完善网络行业法规制度。

近年来,网络犯罪呈现智能化、高危化的同时,又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人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立法部门要基于此种情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1997年12月11日我国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等信息,不得从事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以及其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等等,要求广大网民做一个文化素质高、人生价值高的的社会主义好网民。

网络道德探究 篇4

西北地区地处祖国边远山区, 远离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信息闭塞, 处在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将互联网作为与外界交流的工具。这一地区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机房, 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查找信息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因特网已经和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日益密不可分, 但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却使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破坏国家稳定、黄色、暴力等信息在网络上肆意的蔓延, 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尤其是对于日后很有可能成为民族地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们,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民族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必须找出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网络中出现的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 从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向着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根源抓起, 应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指导意义。

1 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1.1 道德约束力下降, 传统美德弱化

(1) 由于网络中的交往几乎都是通过文字和声音进行, 网络的这种虚拟性为大学生们说真话说假话提供了方便。一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中, 有60%的学生认为“可以欺骗对方, 如果不会伤害对方的前提下”, 75%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 (2) 一些网站或学校附近的网吧抓住了大学生生理走向成熟的这一特征, 故意用色情、暴力信息引诱他们, 或设置一些存在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来吸引他们, 据调查有80%的学生浏览过色情暴力网站, 而据调查显示这些色情暴力的信息是引发大学生犯罪行为一个重要因素。 (3) 网络的开放性使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在网络上泛滥, 使有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实惠化、功利化, 导致道德认知发生错位。例如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越来越侧重双方的家事地位, 结婚也更注重彩礼的多少, 却越来越缺少了爱情最本质的东西——爱的无条件付出与执着守候。

1.2 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健康水平不容乐观

受现实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 尤其当他们和基础教育及综合能力都相对较高的汉族学生相比, 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为了减少现实中的繁重压力, 他们往往喜欢长时间沉迷于网络, 或网聊、玩游戏、看影视剧 (笔者就读于民族大学, 据笔者观察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沉迷于韩剧现象尤为严重) , 或将自身的无奈、怨气、孤独无助通过网络尽情的发泄出来, 并制造一个令自身满意的角色沉醉其中。但对现实社会却人情冷淡, 漠不关心, 令自身的灵魂和肉体分离, 出现人格异化, 导致对现实道德认知能力的下降, 甚至感情麻木。据心理医生研究:“学生们的这种现象如果恶化下去, 很容易得上自闭症, 影响未来的发展。”

1.3 动摇爱国信念, 破坏民族团结

网络中的一些虚假信息不利于民族团结, 社会的健康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于是一些怀有险恶政治意图的西方国家就提出了“中国威胁论”, 宣传中国没有宗教自由, 煽动民族独立, 试图分解中国势力, 压制中国的发展。而涉世不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虚假信息迷惑, 对中国现行的政策体制产生抵触心理, 动摇爱国主义积极性和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指导意义

2.1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课堂的教育平台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生活在民族地区, 基本使用本民族语言, 所以汉语基础较差, 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授课内容枯燥乏味, 要想使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深入他们的心灵, 必须改变传统的只是一味的进行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理念。首先要加强“大众语言”的研究利用, 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理念、国家的制度方针通过生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 中间穿插热点案例、课堂互动环节, 深入浅出, 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使是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接受教育内容。其次要因材施教, 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 根据其鲜明的民族性格, 不同的文化习俗, 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对于关系到国家的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 不要一味回避, 要端正其政治态度,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观进行教育, 及时纠正和消除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错误理解和抵触情绪。通过以上三点来提高学生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用较客观全面的思维认识网络中不良或虚假性信息。

2.2 构建对话式的心理疏导教育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要及时和学生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帮助学生们解决生活中面对的各种问题, 给予其心灵慰藉。同时作为少数民族院校, 要经常举办“民族团结月”“民族进步日”等活动,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 振奋其精神, 树立对自己对社会的信心, 鼓励他们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 让他们认识到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肩负的重任和使命, 鼓励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同时要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和讲座, 对于学生网络失范问题要加强课堂教育, 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资源, 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要进一步加强文明校园的监管力度, 及时完善和更新文明校园的相关制度准则, 防止学生们受到网络等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 减少学生们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同时培养学生们的自主道德意识, 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 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 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有着较高道德自律能力的人必然能抵抗住网络中的各种诱惑,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为此学校应组织更多更好的校园网络道德论坛, 提高学生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自主道德意识。

摘要:西北地区地处祖国边远山区, 处在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将互联网作为与外界交流的工具。但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却使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破坏国家稳定、黄色、暴力等信息在网络上肆意的蔓延, 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尤其是对于日后很有可能成为民族地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们,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民族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必须找出及时有效的措施解决网络中出现的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笔者认为,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根源抓起, 应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对网络道德失范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栾锦红.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周卫.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殊性的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3]于林平.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 2007.

[4]李水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认知研究[J].新闻世界, 2009.

注重学生探究提高道德修养 篇5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道德修养,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光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效果将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笔者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注重学生探究,内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思考.

作 者:陈坚勤  作者单位:浙江省天台县街头中学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7) 分类号:G41 关键词: 

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篇6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他律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沟通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互联网带来便捷、时效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1.大学生网络行为上的道德自律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介于其独有的虚拟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在行使网络权力时,理性的面对在网络行为中衍生的道德行为,相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主要以外部力量制约、依靠道德他律而言,则需要更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及道德自律。在网络行为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我要求、正确的把握、及时检验和校正自己网络行为的同时,体现了其网络道德自律的形成。绝大部分的网络社区仅仅靠执行行政命令是很难建立、维持下午的,它需要建立在互联网使用者自觉的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在督促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培养他们充分意识到一种潜在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出自于自身的需要、处事的根本,认识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培养遵守网络公共秩序、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品质,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摒除网络上的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甚至抵御网络犯罪的各种诱惑,无论是否有人看见或听见,都将网络社会道德作为一种责任来自觉自愿坚守。

2.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其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一切的言谈举止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限制。而在个体自主性、虚拟性极强的网络社会中,在缺少他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下,必须通过大学生自律这种新型的道德行为模式,才能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对于其网络行为来说,是不具有强制性的,只有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准和外在行为自我约束,将规范化的网络道德行为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模式。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身网络行为是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在其认知上是充满理性的,但行为上却又缺少相对等的自控能力,会出现例如沉溺于网络以致影响学业、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正常交流等情况,由此,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3.大学生网络自律是其在校自我管理的充分体现

互联网在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一部分人认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罔顾所有规章制度、道德观念而为所欲为,有些人在网络上以虚拟ID身份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观点、不讲网络道德辱骂他人、利用网络知识和技术攻击他人网站成为“黑客”、甚至出现利用网络违法犯罪,一些大学生因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困难而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心理安慰。面对校园网络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加大学校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在自身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必须要履行的道德权力、义务;克服上网陋习,把握健康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导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服务,强化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维护校园网络秩序。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他律的监督机制

1.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相对狭窄、封闭,家庭、亲人、朋友、社会以一种简单的相处方式维系之间的联系。大学校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近的熟人社会的缩影,在现实校园文化、环境中,由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较为明确,大学生彼此的道德意识也都非常强烈,培养、教育他们将现实校园中存在的道德意识运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特性、掌握网络文化,以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老师利用课堂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网络聊天、讨论、邮件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话题,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学会讲求方式方法并有针对性的展开沟通与引导。

2.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相关要求,在当今社会中,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规范也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产生的一些网络行为已经无法用现有的社会道德去规范、衡量,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时,必然造成网络道德的缺失。因此,随着网络时代及其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世界的使用者之一,要尽可能的规范、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逐步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在校园网络的使用上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

3.提高网络技术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网络道德自我约束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从技术层面上进行网络监控,及时纠正网络道德失范,限制并制止任何网络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通过设置防火墙阻截一些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侵入,过滤不安全因素,保障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安全性;还可以设置上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权限,屏蔽一些未经授权的上网人员和不具备信任度的网站;设置进入口令和对数据加密当方式,对一些重要文件加以保护,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篡改、复制、污染,增强网络社会在技术使用上的安全性。目前逐步普及的网络实名制对于防止利用网络虚拟身份欺诈、约束网络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技术监管力度,将不良上网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净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敬华,龚春明.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施路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2]冯亮.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3]孙跃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刘娜.论道德自律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

[5]谭晓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从他律到自律[J].中国科教新导刊,2010,16.

作者简介:余佩媛(198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社会,网络道德 篇7

网络, 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 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便捷平台, 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便利。在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时, 网络世界中不和谐的声音开始逐渐凸显出来。网络病毒、网络黑客、虚假信息、网络欺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引发我们对“网络社会”的思考。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 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道德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自主性

互联网本就是人们在一定利益和需要 (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 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互联形成的。在“网”中, 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 又是组织者。正是因为网络是人们自己建立起来的, 所以人们必须自己确定干什么、怎么干, 自发地“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对自己负责”, 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在网络建设之初, 信息贫乏且杂乱无章, 此时就有许多网络人无私地大量上载信息, 并为那些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建立管理程序、编制各种实用软件, 以方便网络用户特别是那些不太熟悉网络的人访问和运用网上资源, 只是这种行为现在变得越来越商业化了。网络建立起来后, 为了维持网络的正常秩序, 网络人自觉地订立规范, 当发现不道德网络行为时, 人们会自发站出来驱邪扶正。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并非根据权威意愿建立起来的, 而是网络人自发行为的结果。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制定的, 因此增强了人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 人们在网络中接触更多的是陌生人, 很少会有人去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网络中事, 而是更多地表现为自律。因此, 在网络社会中, 人们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自主性的新道德。

*开放性

时空, 一直是限制人们交往的主要障碍。信息技术带来传播方式的现代化, 使人们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州、时区、国家, 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 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也正是因为人们的交往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也就不可避免了。

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 使人们的交往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人们不能相互理解, 也缺乏交往的方式和手段。互联网的全球化, 不同国家、地域、种族的独特行为和奇风异俗都必须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 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人们通过学习、交往、教育和阅读等增进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 从而更宽容、更通情达理。落后的、无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 与先进的、合理的、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 它们之间的冲突、碰撞与融合更加表面化和现实化了。因此, 互联网全球化, 使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由可能转化为现实。

*多元性

现实社会中, 每一个特定社会只有一种道德处于主导地位, 其他道德只能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 因此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但网络社会中, 既存在主导的道德规范, 如不应该制作和传送不健康的信息、不应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禁止非法闯入加密系统等, 也存在网络成员自身特有的多元化道德规范, 如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独特的道德风俗习惯等。

网络社会中, 网络成员是自愿互联的, 故成员间的需求和偏好具有更多的共同性, 他们抱着同一个目的联系起来。因此, 彼此间行为的共同点就是“求同”, 除了为此必须遵守的共同的道德外, 他们不需要强求具有统一的道德。也就是说, 只要其网络行为不违背网络社会的主导道德, 他们并不需要因为加入互联网而改变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然而, 净化网络语言, 优化网络环境, 必须从网络道德抓起。网络道德是人性道德的折射。因此, 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不仅要出台相应网络法规、网络道德守则, 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实施。

网络道德

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遵循的道德准则, 我们称之为社会道德。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 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社会道德维系, 网络和谐发展自然也需要网络道德来加以约束。何谓网络道德, 指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网上行为, 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 与信息网络相适应, 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 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 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 它是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网络道德具体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一一了解一下吧。

*全民原则

网络道德的全民原则内容包含一切网络行为必须服从于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得损害整个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 它还要求网络社会决策和网络运行方式必须以服务于社会一切成员为最终目的, 不得以经济、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为借口把网络仅仅建设成只满足社会一部分人需要的工具, 并使这部分人成为网络社会新的统治者和社会资源占有者。网络应该为一切愿意参与网络社会交往的成员提供平等交往的机会, 它应该排除现有社会成员间存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 为所有成员所拥有, 并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全民原则的两个基本道德原则是: (1) 平等原则。每个网络用户和网络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和义务, 从网络社会结构上讲, 他们都被给予某个特定的网络身份, 即用户名、网址和口令, 网络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和便利他都应该得到, 而网络共同体的所有规范他都应该遵守, 并履行网络行为主体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2) 公正原则。网络对每个用户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 不应该成为某些人的特别规则和特殊权利。作为网络用户既然与他人拥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那么就不要强求会享有特殊待遇了。

*兼容原则

网络道德的兼容原则认为网络主体间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某种一致的、相互认同的规范和标准、个人的网络行为应该被他人及整个网络社会所接受, 最终实现人们网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化、语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求消除网络社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网络行为主体间的交往障碍。

兼容原则要求网络共同规范适用于一切网络功能和网络主体。网络的道德原则只有适用于全体网络用户并得到全体用户认可, 才能被确立为标准和准则。要避免网络道德的强权措施, 谁都没有理由把自己的行为方式确定为唯一的道德标准, 只有公认的标准才是网络道德的标准。

兼容原则总的要求和目的是达到网络社会人们交往的无障碍和畅通的信息交流。在网络社会中, 如果有人因为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原因而无法和他人交流, 有人因为不具备某种语言和文化素养而不能与他人进行网络交往, 有人被排斥在网络系统某个功能外, 这样的网络就是不健全的网络, 这种网络社会也是不道德的, 因为它排斥了参与社会正常交往的基本需要。因此, 兼容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也是道德问题。

*互惠原则

网络道德的互惠原则表明任何网络用户必须认识到他是网络信息和网络服务使用者的同时也是享用者, 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也是提供者, 网民们有网络社会交往的一切权利时, 也要承担网络社会对其成员所要求的责任。信息交流和网络服务是双向的, 网络主体间的关系是交互的, 用户如果从网络和其他网络用户得到了利益和便利, 也应同时给予网络和对方一定的利益和便利。

网络道德规范

近年来,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 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的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网络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 损害他人名誉;利用社会敏感热点问题, 借题发挥, 炮制谣言, 误导民众, 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 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以发布、删除负面信息相要挟, 索取被害人或者被害单位财物, 聚敛钱财。值得注意的是, 社会上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造谣、炒作、“删帖”等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策划营销组织”和“网络推手”。它们以营利为目的, 违反国家规定, 有偿提供“删帖”“发帖”等服务, 牟取巨额非法利益, 使得网上造谣、炒作活动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组织性特征。人们深受其害, 社会对此反映强烈。

多年来, 国家为加强互联网管理, 规范互联网秩序,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 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国务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 对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网络具有公共性、匿名性和便捷性, 一些不法分子将网络作为新的犯罪平台。

2013年9月9日,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监管, 需要法制建设, 用法律修正网络的违法行为。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管理, 通过技术手段打击违法行为, 更重要的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1) 加强正面舆论引导。

(2) 加强网站责任意识。

(3) 加强公民社会道德教育。

(4)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网络道德探究 篇8

网络对中小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中小学生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 影响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 极容易使中小学生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长期上网会引发中小学生网络孤独症, 人际情感淡漠, 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中小学生系列感情纠葛, 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 会诱发中小学生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 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 使中小学生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 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课等多种手段与方法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其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一、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

材的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 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例如在学习《因特网上学本领》一单元时, 就可在传授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同时, 对学生加强此方面的正确引导, 告诉他们网络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信息海量, 有益于我们的学习。但它除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存在着很多不健康、虚假的东西, 甚至还有许多人利用互联网络做一些不道德以及违法的事情。空洞的说教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注意搜集整理一些具体的事件事例, 图文并茂的展示讲述给学生听。让其意识到遵守网络道德, 自觉遵守有关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的重要性, 使之不去设计、传播计算机病毒及有害信息, 注意保护自己的密码与信息, 不盗用窃取他人资料, 不随便与网友见面。要做一个文明网民, 要有安全上网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二、要有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例如在上网计算机上安装过滤软件, “绿坝-花季护航”就是一款不错的上网过滤软件。它是我国政府为净化网络环境, 避免青少年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毒害, 由国家出资垄断, 供社会免费下载和使用的上网管理软件, 它可以有效识别色情图片、色情文字等不良信息, 并对之进行拦截屏蔽, 同时具有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辅助功能。这种安装容易, 操作简单的过滤软件, 为广大教师及家长管理孩子上网活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有研发实力的学校或教师, 可进行针对性的改造与设计相关软件, 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要与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 起到共同监管的作用。

不可否认我们大部分学生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上网指导, 还有少数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 疏于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照顾, 导致学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去网吧上网。我们要利用开家长会等契机实行家校联合。召开家长会、发告家长书, 让家长了解不健康网络的一些危害, 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 请家长协助监督学生课余生活, 并要求家长主动协助学校监督学生课余生活, 严格限制学生上网时间、访问站点, 避免学生沉溺于游戏和接受不良信息。此外, 还久争取社会的支持, 在双休日不定时与相关人员去附近网吧巡视, 从而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四、要定期开展以“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例如专门召开主题班会, 给学生提供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 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加深对上网的正确认识。还可以进行“网络安全与道德”读书征文活动, 起到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普及网络安全常识, 提高网络道德修养的作用。征文及读书学习活动, 可以促进中小学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从而创建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探究 篇9

一、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道德把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与具体的职业特点进行结合, 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通过指导审计人员的行为, 使审计工作满足社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审计职业道德作为社会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 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约束个人行为、调整人们在审计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秩序的良好运转等其他职业道德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 审计职业道德是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主观能动作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职业道德习惯, 审计人员就能自觉正确地调整个人和职业、审计工作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 为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二) 审计职业道德有助于维护和提高审计行业信誉, 促进审计行业健康发展。

一个行业的信誉, 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 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 提高行业的信誉主要靠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要维护和提高审计行业的信誉就必须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高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审计职业道德是向公众表明的审计人员的专业品质, 制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取得外界理解与支持, 增加外界对审计职业的信赖与支持。

(三) 审计职业道德可以补充审计法规所缺, 完善审计规范体系。

审计规范包括审计法规和审计职业道德两类。审计法规能够限定审计人员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却不能说明审计人员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去工作。审计人员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只能由审计职业道德提出。有些不宜纳入审计法规, 但又有必要作出规定的事项, 可以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如, 申明审计纪律、职业品德、专业胜任能力要求等等。审计法规是对审计人员的最低要求, 审计职业道德则是对审计人员升华了的要求。

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原因分析

我国国家审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 虽然在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作为国家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制约, 使得我国国家审计独立性较差。

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和报告的一种状态, 是审计的本质和灵魂之所在。在我国《宪法》和《审计法》中都明确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此确保审计的独立性。但《审计法》中对审计领导体制又规定:“在县级以上地区设立审计机关, 由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 并对其负责。”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审计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这种领导体制在实践中实际表现为地方政府领导, 审计机关在依法从事审计时必然会屈从于地方政府的意见和利益, 当所审事项依法处理会影响到地方利益时, 则以维护本级政府局部利益出发提出审计意见, 形成审计结论。对上级审计机关则采取避重就轻、隐瞒不报、甚至两套审计意见和结论的做法。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 弱化了审计监督的作用, 挫伤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 国家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不够健全。

虽然在审计署2004年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中确立了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 并相应规定了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范围、追究质量责任的形式和评估追究质量责任的机构, 但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度还不够健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往往是审计实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有的有制度而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有的责任追究制度泛泛而论, 责任主体不明确;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是审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导致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而一旦报告中出现审计过错, 也难以确定审计责任的具体环节, 责任也无法落实到人, 结果不了了之, 形成非良性循环。

(三) 审计人员自我约束意识不够, 道德素质偏低。

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审计人员德才兼备, 须具有高尚品德、正直人格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但是, 审计人员在做出违法违纪的审计行为时, 一般都在职权范围内, 大部分是主观故意、主动而为, 这反映出审计人员的自身道德素质偏低。其形成的原因固然有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 但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够也有极大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 较长时期片面注重智育, 忽视德育。在审计人员的学历教育中, 系统的职业道德课程几乎没有开设, 而在参加工作以后, 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规定中虽有职业道德教育, 但大多只是走走形式, 实际很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此外, 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畏难情绪, 不太愿意主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 浅尝辄止和“好人主义”思想, 在问题处理处罚上, 存在以息事宁人的方式进行审计处理处罚, 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审计威信的提高。

三、加强国家审计职业道德建设

审计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审计机关一种精神活动的过程, 是国家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应该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和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来说, 就是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 形成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从内部来说, 就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修养, 加强自律。

(一)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 形成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

建立审计职业道德的外部约束, 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 依法从严审计。

设计良好且运行有效的制度能够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及顺利地进行。国家各级审计部门要从推动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促进建立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角度出发, 抓好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保证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 使审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提高其威慑力。

2、加强管理, 完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

为了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强有力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包括学习培训制度、廉政制度、执法责任制度、目标考核制度、末位淘汰制、岗位轮换等项制度, 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审计人员, 从而防止审计人员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徇私舞弊, 避免损害国家和被审计单位的利益, 确保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以及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声誉, 促使审计干部在执行审计公务中自觉认真地遵守职业道德;二是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审计机关是一个监督部门, 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 也置于社会、置于被审单位的监督之下, 包括行政、司法等机构对审计人员执法情况的监督等等。同时, 对违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行为应及时地进行纠正和处理。通过外部监督, 有助于促使审计人员随时自觉地保持一种较高的职业道德风范,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以赢得被审计单位乃至全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从而保障各项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

3、奖优罚劣, 建立审计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考核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激励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 应制定一套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制度, 引进配套的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精神奖励等方面, 创造一种竞争的环境, 奖优罚劣, 从而把审计人员的行为引向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轨道上来。对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要大力表彰和奖励, 用榜样的力量感动人、带动人;对违反审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审计人员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者要坚决予以处理处罚, 以教育和警示广大审计人员。

4、加强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建设, 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要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首先, 要严把人员质量关, 应该选拔和聘用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从事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应该具有符合审计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其次, 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使其不断更新知识, 掌握新的审计技能和方法, 鼓励审计人员学习计算机技术、外语、法律、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 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审计并能与国际接轨的审计专家和知识结构多样化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最后, 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对审计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审计人员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既要教育人、引导人, 又要尊重人、关心人, 使审计人员把审计看作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同时, 要利用各种载体抓好宣传, 营造教育氛围, 提高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 养成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二) 提高审计人员自身修养, 加强自律。

审计的自律是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把个人的言行自觉地纳入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去。一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必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必须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贵的思想品质, 更要靠道德的力量严格进行自我监督, 把自己管住、管严、管好。如果每一位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都能严格自律、坚持原则、忠诚老实、信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并以熟练的技术体现出较高的审计业务水平, 那么审计工作不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还能取信于社会, 取信于民, 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审计人员也会真正成为众口皆碑的经济卫士, 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使审计机关在社会上树立客观公正、执法严明、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苏孜.以审计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为起点构建审计职业道德[J].审计研究, 2005.3.

[2]张冬梅.现代审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初探[J].会计之友, 2007.8 (上) .

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探究 篇10

1 积极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西方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 在强调企业利益的同时也尊重个人权益, 把职业道德看作是一种价值观和能力的表现, 如米勒 (Miller) 和卡迪 (Coudy) 把职业道德界定为信仰、价值观和原则, 它们指导个人在其工作环境中的实践, 理解他们的工作权利、职责, 并采取相应行动的方式[1]。因此西方职业道德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所以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 同时借鉴西方成功的经验, 不断拓展和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因此,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原则的传授、基本美德的灌输,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诡谲多变的职场中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养成对待职业稳定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态, 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2 努力促进职业道德教育的“两个结合”

2.1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 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 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有机结合, 让学生对企业要求有深刻感受和体会, 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遵守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重点进行勇于创新、拒做黑客的教育;对医学生主要进行善待病人、公平分配医疗资源的教育;对家政服务业的学生重点进行热情周到、耐心细致服务的教育。要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企业、岗位针对性, 就需要建立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和企业职业道德实践之间双向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把一些突出的职业道德问题、典型的价值冲突和企业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反馈到教学中, 为研究和充实教学内容提供第一手资料, 有效避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空洞、理论和现实“两张皮”的现象。

2.2 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学校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作为实施职业道德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专业课教学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 更要挖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情感。通过在专业课教学中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 不仅避免了简单、空洞的说教, 而且能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使职业道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

3 加快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三个调整”

3.1 及时调整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目前, 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实际, 抽象的内容影响了学生的理解, 单一的标准限制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针对学生职业道德“立交桥”型的多层次表现, 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丰富教育内容, 突出时代性、层次性, 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从理想化向基础化转变。也就是说, 首先要求学生达到基础文明、基本道德的要求, 不要求他们将来做一个伟人, 而是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好人;不要求他们不犯错误, 而是要求他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只要他们做到了社会对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 那就是合格的学生。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4种意识的培养, 即培养责任意识, 强化服务意识, 强调规则意识, 树立协作意识。

3.2 尽快调整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

我们要大胆探索, 实行多渠道、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职业道德教学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通融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改变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 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采取案例讨论、现场参观、群体讨论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 将课堂知识传授、专业技术学习、实习、实训技能培养和校园活动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超前学习, 真正实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

3.3 加快调整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 关键在于建立能检验其效果的评价体系。

(1) 建立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组织建设, 设置专门机构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进行检查、评定, 形成全校共同关心职业道德教育、关心学生成长的氛围, 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2) 建立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后行为转变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其职业道德课学习效果有机结合, 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考查范围, 加强养成教育, 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3) 建立实习生、毕业生和相关企业跟踪调查的评价体系。学校要加强与实习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 及时获得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加强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 掌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真实想法, 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取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4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四个加强”

4.1 利用入学教育, 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新生入学时盲目转专业的现象, 我们在入学教育中及时增加了专业思想教育内容。首先, 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 介绍为什么要开设本专业, 本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哪些, 在校期间如何学好本专业等。其次, 由招生就业处教师对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前景进行剖析。最后, 请各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校作报告, 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相关工作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素质, 以及专业教育对今后事业成功的影响。由于毕业生和在校生容易接近, 学生往往更易接受。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后,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坚定了信心, 增强了专业感情, 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4.2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环境育人的影响功能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和人格塑造。

通过校园规划建设和人文景观, 如名人塑像、校园文化长廊、文化活动中心、花园、校训等处处体现校园职业特色;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手机、院报、橱窗等媒体, 介绍各行各业、不同时代先进英模的轶事, 报道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 介绍知名企业的情况,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如专业技能比武大赛、网页设计竞赛、创建“文明宿舍”等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 融洽人际关系。同时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造自我锻炼的条件和机会。

4.3 强化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 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教师要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充分利用自身特殊的职业身份,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 有计划地选派在职教师到有关职教培训部门深造, 使其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二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一方面可以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从企业挑选品行优良、技术精湛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以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三是动员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从自身的岗位工作职责做起, 从关心、爱护学生的小事做起, 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感化学生、影响学生。

4.4 加强实训、实习环节, 实现“零过渡期”上岗

职业道德教育要突破校园内的教育和管理, 延伸到学生实训和实习的各个环节中。要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环节, 精心设计, 认真组织, 统筹安排,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在企业或学校实训基地, 对学生建立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与训练制度;从着装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个技术环节, 都要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 使他们在实训、实习中掌握专业技能和为人处事之道, 逐步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 领悟职业道德的内涵,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观望为参与, 促进学生真正转变为“职业人”, 实现“零过渡期”上岗。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建立“一个拓展、两个结合、三个调整、四个加强”的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 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模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袁力, 刘林祥.高等医学院校医学影像 (技术) 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医学与哲学, 2003, 24 (8) :57~59.

上一篇:南昌理工学院简介下一篇: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