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经济

2024-07-25

东盟经济(精选十篇)

东盟经济 篇1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 世界局势的和平发展, 出现了一个有利于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国际环境, 为中国稳定周边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政府及时调整对外政策, 把和睦周边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 致力于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尤其是在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到1991年, 东盟十国全部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东南亚地区迎来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商贸关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 中国与东盟开展广泛、密切的经济贸易合作却是近10年的事。

1991年7月, 东盟首次邀请中国外长出席其外长会议。1994年7月, 中国成为由东盟发起成立的地区安全机制“东盟地区论坛"的创始成员。1996年, 东盟将中国从“磋商伙伴"升格为“对话伙伴"。1997年12月, 在共同对付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21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并开始10+1对话机制。此后, 每年深秋, 中国与东盟十国都有一次最高级别对话会议, 商讨经济、政治、安全合作事项。其中, 经济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首要内容, 每年都推出新的合作项目。2002年,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接着, 2003年10月, 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这两项举措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有了新的政治保障, 双方进一步升格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当前,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友好时期。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早期局限于农业、水利等少数领域, 随着双方关系的加深, 合作领域逐渐扩大, 目前已包括人力资源开发、金融、旅游、交通、通讯、能源等许多方面。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合作领域是湄公河流域的开发。2004年, 中国与沿岸各国开展航运、农业、卫生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 还对连接云南省的老挝和泰国的高速路网、水库等项目提供援助。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双方经济合作最重要的举措。2000年11月, 在新加坡举行的第4次10+1会议期间, 一些东盟国家曾表示,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会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带来冲击。为打消他们的顾虑, 中国领导人在会上主动提出了“加强贸易、投资联系, 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中国的大胆提议, 得到了多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此后成立的专家小组的研究表明, 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中国与东盟各自向对方的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一半左右, 并将促进双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实现双赢。

2001年11月, 在文莱举行的第5次10+1会议上, 双方就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达成共识。2002年5月, 双方决定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委员会", 研究具体事项, 起草框架协议。2002年11月, 在柬埔寨举行的第6次10+1会议上, 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其主要内容是在2010年 (东盟新成员为2015年) 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新一代的自由贸易区, 其内容不仅仅是取消货物贸易关税, 还包括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等内容, 涉及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首批成果主要体现在“早期收获"计划中。为了使双方能尽快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 应东盟的要求, 决定实施“早期收获"计划。2003年6月, 在“早期收获"框架之内, 应泰国的要求, 中国与其又签署一项协议, 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现中泰之间水果和蔬菜产品的零关税。这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批成果, 从而使“早期收获"计划出现了“早早期收获"。2004年6月, 新加坡也加入了水果蔬菜零关税协议。此外, 为了照顾东盟中经济最不发达成员的利益, 中国还决定对它们实行特惠关税待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着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一是对全球和亚太的贸易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并增强双方应对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挑战的能力;二是促进双方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三是有利于推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中国和东盟在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同时, 正在进行的经济合作项目包括:

交通合作:近来, 双方在交通方面的合作已从陆地发展到海上, 以兼顾东盟不同成员的不同需求。交通合作目前的三个主要领域是运输便利化、海上环保与人力资源开发。

东东盟经济增长区:为支持东盟东部经济增长区的开发, 中方已派团考察了文莱、印尼、菲律宾等东盟有关国家, 推动中国企业参与该增长区的开发与建设。今后, 东盟国家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

电子商务:中国商务部最近已为东盟国家开办了“电子商务培训班"。

信息产业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已签署信息产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方已为东盟国家开设了数期培训班, 东盟成员国非常欢迎并要求继续开办。

援助合作:中国政府为东盟新成员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安排了不少援助项目。

科技合作:中国科技部已为东盟国家开设了生物、摇感技术等诸多领域培训班, 但仍无法满足东盟国家的要求。

农业合作:中国与东盟已于2002年11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备忘录》。农业合作是双方经济合作的重点。

旅游合作:根据10+3旅游部长会议精神, 拟建立“中国—东盟中心", 把旅游、招商、投资三者结合起来。

海关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行, 双方海关合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如简化海关手续和其它便利化措施。双方不久前已签署了海关合作谅解备忘录。

教育合作:目前, 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已达13000人。我已与东盟一半以上的成员签署了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首届“中国—东盟大学校长会议"已召开, “远程教育培训班"、“汉语教师培训班"也相继开办。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 有利于加强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 使双方在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多的支持;有利于中国和东盟都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增强共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减轻东盟对中国入世的恐惧, 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有利于为我国对外经贸发展提供新的空间;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 促进南海主权纷争的解决, 使地区安全更有保障。

但是, 东盟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巨大,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在100倍以上, 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30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 合作目标和承受能力也相差甚远。因此,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下一步的经济合作中, 必须共同努力, 求同存异, 不过分计较眼前的利益。对于中国来说, 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政治对话与合作, 促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增强互补性, 提高竞争力;积极推进与东盟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安全合作, 维护地区稳定。

我们应坚定不移地搞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相信在双方的重视和努力下, 经济合作的前景将无限光明。

摘要: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表明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 而且对推动整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双方的重视和努力下, 经济合作的前景将无限光明。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潘国华, 张锡镇.东亚地区合作与合作机制[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2].曹云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3].德木沙克.21世纪的东盟与中国:睦邻互信的伙伴关系[J].东南亚纵横, 2003 (1)

[4].尤安山.中国经济崛起及与东盟的经贸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9)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篇2

2002年11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框架协议》是未来自贸区的法律基础,共有16个条款,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包括的内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除少数敏感产品外,其它全部产品的关税和贸易限制措施都逐步取消。

(二)谈判时间安排

货物贸易的谈判从2003年初开始,要求于2004年6月30日前结束。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也从2003年开始,并要求尽快结束。在经济合作方面,双方商定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和湄公河流域开发为重点,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三)自贸区建设的时间框架

双方从2005年起开始降低正常产品的关税,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建成自贸区,2015年与东盟新成员建成自贸区,届时,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实现自由化。

(四)“早期收获”计划的主要内容

为使双方尽快享受到自贸区的好处,双方制订了“早期收获”计划,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税则》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农产品)实行降税,到2006年这些产品的关税降到零。

(五)关于给予东盟非WTO成员多边最惠国待遇的承诺

在签订《框架协议》时,越南、老挝、柬埔寨尚未加入WTO。为了帮助这些国家发展,中国同意给予东盟非WTO成员以多边最惠国待遇,即将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适用于这些国家。

(六)有关贸易规则的制订

中国与东盟将制订原产地规则和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争端解决机制等贸易规则,以保证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常运转。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进一步加强了双方业已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也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货物贸易协议》

2004年11月29日,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老挝万象召开。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的见证下,时任商务部部长***与东盟10国的经济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简称《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进程全面启动。这标志着《货物贸易协议》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也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全面拉开了帷幕。

《货物贸易协议》是规范我国与东盟货物贸易降税安排和非关税措施等问题的法律文件,共有23个条款和3个附件,主要包括关税的削减和取消、减让的修改、数量限制和非关税壁垒、保障措施、加速执行承诺、一般例外、安全例外、机构安排和审议等内容。主要内容如下:

(一)自贸区产品的分类

除已有降税安排的早期收获产品外,其余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大类。

在正常产品中,又分为一轨产品和二轨产品两类。两者的共同点是最终税率均为零,区别是二轨产品在取消关税的时间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敏感产品中,按敏感程度不同,又分为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两类。两者的共同点是最终税率可不为零,区别是一般敏感产品要在一段时间后把关税降到相对较低的水平,而高度敏感产品最终可保留相对较高的关税。

(二)正常产品的降税模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谈判采取的是“否定列表”(negative list)方式,凡是没有列入敏感产品清单的产品均视为正常产品。因此,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正常产品。

《货物贸易协议》详细规定了正常产品关税减让的模式,其中,对东盟新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是协议所体现的一项重要原则。主要规定有:

1.降税步骤

对中国和东盟老成员,正常产品自2005年7月起开始降税,2007年1月1日和2009年1月1日各进行一次关税削减,2010年1月1日将关税最终削减为零;对东盟新成员,从2005年7月起开始降税,2006年~2009年每年1月1日均要进行一次关税削减,2010年不削减关税,2011年起每两年削减一次关税,至2015年将关税降为零。

2.降税的起点税率

《货物贸易协议》将产品按其降税起点税率的高低进行分类,每一类都遵循一定的降税模式,最终将关税降为零。一般来说,目前实施税率较高产品降税幅度较大,降速较快,关税较低的产品降税幅度较小,速度也较慢,这样可以保证全部产品的稳步降税。与中国和东盟老成员相比,东盟新成员的产品分类更细,降税更为平缓,从开始降税到取消关税的时间也较长。

3.二轨正常产品

二轨正常产品的降税模式与一轨正常产品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在按降税模式降到5%以下时,可保持不超过5%的关税,在比一轨正常产品更晚的时间降为零。对中国和东盟老成员,应在2012年1月1日取消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对东盟新成员,应在2018年1月1日取消二轨正常产品的关税。但是,二轨产品的数目有一定限制,中国和东盟老成员的二轨产品不得超过150个六位税目,东盟新成员不得超过250个六位税目。

(三)敏感产品的降税模式

1.敏感产品的种类

敏感产品是各方出于国内产业发展考虑,需要进行保护的产品,因此其最终税率不为零。《货物贸易协议》规定,敏感产品按其敏感程度,分为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中国对东盟10国提出一份敏感产品清单,同时适用于10国;东盟10国则分别针对中国提出各自敏感产品清单,其中所列的敏感产品只适用于中国。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各方按照其各自情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敏感产品。我国提出的敏感产品主要包括大米、天然橡胶、棕榈油、部分化工品、数字电视、木材和纸制品等;东盟国家则提出了橡胶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部分纺织品和服装、钢材、部分家电、汽车、摩托车等敏感产品。

2.敏感产品的上限

敏感产品要受到两个指标,即税目数量和进口金额的限制。也就是说,敏感产品的数量不能超过一定税目,同时一方敏感产品所影响的进口额也不能超过该方进口总额的一定比例,但协议同时也对东盟的新成员做出了特殊安排。各国的敏感产品上限如下:

(1)中国与东盟老成员:不超过400个六位税目,进口额不超过进口总额的10%(以2001年数据为基础)。

(2)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不超过500个六位税目,不设进口额上限。

(3)越南:不超过500个六位税目,不设进口额上限,但越南应在规定时间内对敏感产品进行一定幅度的关税削减。

3.敏感产品的降税模式

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的降税模式有所不同,一般敏感产品由于敏感程度较低,其最终税率要低于高度敏感产品,但高度敏感产品的数量也要受到一定约束。

(1)一般敏感产品的降税模式:

中国与东盟老成员:2012年1月1日削减至20%,2018年1月1日进一步削减至5%以下。

东盟新成员:2015年1月1日削减至20%,2020年1月1日进一步削减至5%以下。

(2)高度敏感产品的降税模式:

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应在2015年1月1日将高度敏感产品的关税削减至50%以下,但高度敏感产品的数量不应超过100个六位税目。

东盟新成员应在2018年1月1日将高度敏感产品的关税削减至50%以下,但越南的高度敏感产品的数量不应超过150个六位税目,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不应超过150个六个税目。

(四)原产地规则

原产地规则是确定产品“身份”的标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以“增值标准”为基础。《货物贸易协议》规定,如一产品的本地加工增值不低于该产品总价值的40%,则该产品可被认为是原产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享受自贸区的优惠税率。早期收获产品由于以农产品为主,基本上采用“完全获得”标准。少数有特殊情况的产品,如纺织品、羊毛制品等,采用了加工工序、税号改变等其他原产地判定方式。

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证书使用的是不同于WTO原产地证书格式的E表(Form E),在我国由国家质检总局及各地的检验检疫部门颁发,凭此证书可以在通关时享受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关税。

(五)保障措施

贸易救济措施是进出口贸易的“安全阀”,主要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货物贸易协议》规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适用WTO的相关规定。但在保障措施方面,为保证各自的国内产业不受到严重冲击,协议规定了自贸区的保障措施,允许各方在必要时采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保障措施的主要内容是,由于来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的进口激增,使某一产品的国内生产部门受到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时,一缔约方可以启动保障措施,对来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产品提高关税。但为避免滥用保障措施,协议同时还规定了各缔约方使用保障措施的限制性条件。其一,就具体产品而言,保障措施可使用的期限为从该产品开始降税之日起到完成该产品降税的5年内;其二,一次实施期限不得超过3年,且延长期不得超过1年;其三,实施保障措施的税率不得高于该产品采取保障措施时的最惠国税率;其四,自贸区保障措施不得与WTO保障措施同时使用。

(六)数量限制和非关税壁垒

各缔约方不应保留任何数量限制措施,非WTO成员的缔约方也应逐步取消其数量限制。同时,各方应尽快确定其仍保留的非关税壁垒,并逐步取消。这一规定对于切实保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自由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七)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在《货物贸易协议》第十四条中,东盟10国明确承认中国是一个完全市场经济体,并且承诺对中国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十五条(反倾销替代国定价条款)和第十六条(特殊保障措施条款)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纺织品特保条款)。这一规定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不仅为我国企业在自贸区内争取了公平和公正的贸易竞争环境,而且也对推动世界上其他国家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八)其他问题

在技术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和知识产权协议等方面,各缔约方应遵循WTO的有关规定;其他协议中没有被特别提及或修正的WTO多边货物贸易条款,在被修正后应适用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还就自贸区的透明度标准、加速降税安排、一般例外、安全例外及有关程序和机构性安排做出了规定。

《货物贸易协议》的签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为全面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服务贸易协议》

服务贸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1月14日,第1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菲律宾宿务召开。会上,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东盟10国领导人的共同见证下,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简称《服务贸易协议》)。目前,除柬埔寨之外的所有国家均已完成《服务贸易协议》的国内法律审批程序。《服务贸易协议》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

《服务贸易协议》规定了双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开展服务贸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包括了中国与东盟10国开放服务贸易的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各方根据减让表的承诺内容进一步开放相关服务部门。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作出市场开放承诺,东盟10国也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作出市场开放承诺。这些开放承诺是根据中国和东盟国家服务业的特点和具体需求作出的,主要包括进一步开放上述服务领域,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内容。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双方正就第二批服务部门的市场开放问题进行谈判,以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间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一)《服务贸易协议》文本介绍

《服务贸易协议》是规范我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处理与服务贸易相关问题的法律文件,基本参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模式,包括定义和范围、义务和纪律、具体承诺和机构条款4个部分,共33个条款和1个附件。附件列出了中国与东盟10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主要内容如下:

1.定义和范围部分

规定了所有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定义和协议的管辖范围,包括法人、自然人和服务提供者等定义内容,均同WTO/GATS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并将行使政府职权的服务排除在协议范围之外。其中的自然人定义是确定何种个人可以享受自贸区优惠待遇的规则。协议同样采纳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自然人定义,规定一方拥有永久居留权的个人(即持绿卡的外籍人)可以同其公民一样视为该方的自然人,享受自贸区的优惠待遇。但由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和老挝目前尚未出台有关外籍永久公民从事商业活动的相关法律,协议规定,对上述5国而言,其他方的自然人只限于公民,即其他方的外籍永久公民不能与其公民一样享有自贸区的优惠待遇。一旦上述5国颁布了相关法律,应与其他缔约方就是否将外籍永久公民纳入自然人范围进行谈判。

2.义务和纪律部分

主要包括透明度、国内规制、相互承认、保障措施、补贴、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等条款,对各方开展服务贸易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做出了规定。同时,协议纳入了加强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参与的条款,以支持东盟新成员服务业的发展。

3.具体承诺部分

包括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渐进自由化、具体承诺减让表、减让表适用方式和减让表的修改等条款。协议参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模式,规定各方提交的具体承诺减让表作为附件构成协议的一部分,在减让表中列明具体开放的部门和措施。

关于具体承诺的适用方式,协议规定,中国向东盟10国提交一份统一的减让表,适用于东盟10国,东盟10国分别提交各自的减让表(共10份),适用于中国和东盟其他国家。

4.机构条款部分

包括联络点、审议、争端解决、协议生效等条款,对实施协议的程序性问题做出了规定。协议规定,本协议应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如一方届时未能完成国内审批程序,则该方在本协议下的权利与义务应自其完成此类国内程序之日起开始。

(二)各国具体承诺(减让表)和开放部门介绍

各国以减让表的形式列出各自在服务部门的具体开放承诺。具体承诺是各国在其各自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诺基础上,作出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各国主要承诺内容如下:

1.中国具体承诺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承诺主要涵盖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包括计算机、管理咨询、市场调研等)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具体包括进一步开放部分服务领域,允许设立独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及允许享受国民待遇等。

2.东盟具体承诺的主要内容

新加坡:在商务服务、分销、金融、医疗、娱乐和体育休闲服务、运输等部门作出了超越WTO的出价,并在银行、保险、工程、广告、非武装保安服务、药品和医疗用品佣金代理和零售、航空和公路运输服务等部门作出了高于其WTO新一轮谈判出价的承诺,在不同程度上放宽了市场准入限制,如在外资银行准入方面,取消了对新国内银行的外资参股股比在40%以内的限制。

马来西亚:在商务服务、建筑、金融、旅游和运输等部门作出了高于WTO水平的承诺。与其在WTO新一轮谈判中的出价相比,新增了会展、主题公园服务、海运、空运等部门的具体出价,并在金融、建筑及工程等领域作出了更高水平的开放承诺,如在保险领域,放宽了对外籍管理人员的市场准入限制。

泰国:在商务人员入境、建筑工程、中文教育、医疗、旅游餐饮和海运货物装卸等领域作出了高于WTO水平的承诺。

菲律宾:在能源、商务服务、建筑及工程、旅游等部门作出了高于WTO水平的承诺。与其在WTO新一轮谈判中的出价相比,在采矿和制造业建筑服务等我国较为关注的部门作出了进一步开放的承诺。

文莱:在旅游和运输等部门作出了高于WTO水平的承诺,特别是在运输服务方面,增加了海洋客运和货运服务、航空器的维护和修理服务等我方关注领域的市场开放承诺。

印度尼西亚:在建筑及工程、旅游和能源服务方面做出了高于WTO水平的承诺,特别是在民用工程、煤的液化和气化服务等我国关注领域作出了进一步开放的承诺。

越南、柬埔寨、缅甸:具体出价与其WTO的承诺基本一致,主要涵盖商务服务、电信、建筑、金融、旅游和运输等部门。

老挝:在银行、保险领域作出了具体开放承诺。

根据渐进自由化条款的规定,上述出价作为第一批市场准入承诺的减让表,同《服务贸易协议》一并签署。目前,双方正就第二批市场准入承诺进行谈判,在谈判结束后,将签署《议定书》,以将第二批减让表纳入《服务贸易协议》。同时,根据审议条款,未来双方可就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问题进行磋商,实现服务贸易逐步自由化的目标。

《服务贸易协议》附件

(一)中国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外商股权式合资企业中的外交比例不得少于该合资企业注册资本的25%;二是允许在中国设立外国企业的代表处,但代表处不得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除与属下类别的自然人的入境和临时居留有关的措施外,不作承诺:一是已设立代表处、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高级雇员,应允许其入境首期停留三年;二是外商投资企业雇佣的WTO成员国的高级雇员,应按有关合同条款规定给予其长期居留许可;三是服务销售人员入境期限为90天;四是合同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仅限于以下部门:会计服务、医疗和牙医服务、建筑设计服务、工程服务、城市规划服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旅游服务;五是机器设备配套维修和安装人员,入境停留时间以合同规定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2.国民待遇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对于给予视听服务、空运服务和医疗服务部门中的国内服务提供者的所有现有补贴不作承诺。对于中国入世后制定的给予任何新部门的和分部门中的国内服务提供者的所有补贴不作承诺。在自然人移动方面,除与市场准入方面的自然人入境和临时居留有关的措施外,不作承诺。

(二)文莱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公司经理、高级管理人员、专家等级别的内部人员调任,属于公司内部人员调任性质的,首次入境期限为三年,此后可延期两年,即总期限不能超过五年。

2.国民待遇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除已经以商业存在形式建立的公司,不作承诺。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半数成员,以及私人公司的半数经理人员必须是文莱公民或居民;所有在文莱国外设立的公司在文莱建立分支机构后,必须指定一家或多家本地代理商,承揽公司的某项或多项服务。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除市场准入方面与自然人有关的措施外,不作承诺。

(三)柬埔寨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既得权利:对于设立或审批现有外国服务提供者从事经营或提供服务的许可证或其他形式中所列所有权、管理、经营、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的条件,将不会使之比柬埔寨加入WTO之日时更具限制性。

投资激励:在商业存在方面,根据《投资法》规定,寻求激励的投资者有义务为柬埔寨人员提供充分和持续的培训,包括提升至高级职位的机会。

自然人移动:一是商务旅行者入境签证有效期为90天,初始居留期限为30天并可延期;二是负责建立商业存在的人员不受最高居留期限限制;三是公司内部流动人员(含高级管理人员、经理、专家)需要提供临时居留和工作许可,许可证的年限为两年并可每年进行延期,最高累计年限为五年。

2.国民待遇限制

补贴: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方面对补贴不作承诺,包括与研究和开发有关的补贴。

税收措施: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方面没有限制。

土地:在商业存在方面,非柬埔寨籍自然人和法人可以租赁但不能拥有土地。

投资激励:在商业存在方面没有限制。

自然人移动:在自然人移动方面,除与市场准入方面所指类别的自然人入境和临时居留有关的措施外,不作承诺。

(四)印度尼西亚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外国服务提供者实现商业存在的方式包括设立合资企业和/或代表处;二是合资企业应为有限责任公司,并且外国合伙人在有限责任公司中所占比例不能超过49%。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一是只有董事、经理和技术专家/顾问允许居留两年,期满后可延长两次,每次两年;二是经理和技术专家的入境取决于经济需求测试;三是商务人员的短期入境和居留期限最长为60天,最长可延长到120天。

2.国民待遇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非居民纳税人从印尼获取利息、版税、分红、服务收入费等收入时,需代扣20%的所得税;二是任何外籍人士都不允许在印尼拥有土地。但是,合资企业拥有土地使用和建筑权,可以租赁/承租土地和资产。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一是所有在印尼提供服务的外国自然人都应交纳政府征收的相关费用;二是所有合资企业和代表处雇用的外国人士,其他类型的法人,以及个体服务提供者都必须持有劳工移民部发放的工作许可证。

(五)老挝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在跨境交付方面,银行和企业从境外借款需经过老挝银行批准。

在境外消费方面,老挝居民境外进行直接或间接投资须经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用于海外投资的资金转拨须经老挝银行批准。携带超过2000美元的外汇出老挝需要经过老挝银行批准。

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合资企业应按照老挝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设立和注册,外国投资者/服务提供者的股权比例不得低于总投资权益的30%;三是外国投资企业的组成和注册应遵守《老挝企业/商业法》;三是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由老挝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经老挝有关职能部门批准,外国企业在必要时有权雇佣外国技术人员和专家。老挝政府为外国投资者和服务提供者、他们雇佣的外籍人员及上述人员的直系家庭成员在老挝领土出入境、旅游、驻留提供便利。

2.国民待遇限制

在跨境交付方面和境外消费方面,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内容相同。

在商业存在方面,外国服务提供者可以在老挝境内租赁土地并可以转移租赁权益,可以拥有土地上的附属物和其他可移动财产,并转移上述所有权收益;外国企业应根据老挝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缴纳年利润税和其他税费。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外国服务提供者及其在老挝境内工作的外籍人员应按照10%的统一税率为其在老挝境内获利的收入缴纳老挝政府个人收入所得税。

(六)马来西亚部分部门承诺

基础电信服务领域,在市场准入限制方面,一是跨境交付、境外消费没有限制。二是网络设备服务和网络服务,须收购现有的已注册网络设备服务和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股份;对于网络设备服务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外资股份最高不能超过30%;对于应用服务提供商,外资股份最高不能超过49%。三是上述公司的经营控制权应掌握在马来西亚公民手中。对于马来西亚电信,外资总股份不能超过30%,任何单一国家外资股份不能超过5%。在国民待遇限制方面,一是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商业存在没有限制;二是在自然人移动方面,除WTO水平承诺外,不作承诺。

建筑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方面,境外消费没有限制。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仅限代表处、地区办事处、合资企业,且外资总股份不能超过30%;二是非马来西亚境内成立的外国建筑公司可与当地合作者共同完成下列建筑项目:(1)完全由外国投资资助的建筑项目;(2)按贷款条件由国际投标贷款资助的建设项目;(3)外国投资占50%(或以上)的项目,且国内专家无法提供相关服务;(4)全部由马来西亚投资的建筑项目,且国内专家无法提供相关服务。分包业务必须由当地分包商承揽。建筑服务领域的国民待遇限制方面,境外消费没有限制。在商业存在方面,对代表处、地区办事处和当地合资企业没有限制。

高等教育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方面,跨境交付除依照外国教育机构与马来西亚教育机构签署特许协定或合作协定外,其他不作承诺。境外消费除依照特许和合作协定出国的学生可以境外消费外,其他不作承诺。商业存在仅允许设立外资股份不超过49%的机构,且必须经过经济需求测试。其他承诺:在商业存在方面,外资股份超过49%时,需经过下列额外的经济需求测试:(1)所提供课程对马来西亚来说是关键性课程;(2)属于研究项目;(3)属于与当地机构合作研究项目;(4)外国学生的比例。

(七)缅甸部分部门承诺

广告服务、印刷和出版服务领域,境外消费没有限制。

海洋国际客运领域,境外消费没有限制。海洋国际货运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限制方面,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没有限制。在商业存在的市场准入限制方面,一是允许外国服务提供商以商业存在的模式提供服务。二是无国有企业股份的企业须遵守1914年颁布的《缅甸公司法》,服务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最低外资资本金要求为相当于30万美元的缅甸货币,投资涉及国有企业的,须遵守1950年颁布的《特别公司法》和1914年颁布的《缅甸公司法》。三是外国组织或个人不允许在缅甸拥有土地,可以通过长期租赁的方式获得土地。四是外国经理、专家和技术人员可以在缅甸居留一年,并可延长。在自然人移动的市场准入限制方面,只有经理级人员可以在缅甸提供此类服务。

(八)菲律宾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在参与法定专属菲律宾公民的企业经营活动时,外国投资者的管理权限应限于其在该企业实体中所占的股比份额。二是全部主管及管理人员必须是菲律宾公民。三是只允许菲律宾公民或菲律宾公民所持资本比例不少于60%的公司或协会可以拥有公共土地外的其他土地并通过租赁获得公共土地。

四是外国投资者只能租赁私有土地。

自然人移动方面,允许国外非居民到菲律宾提供服务,条件是申请之时没有菲居民与之竞争、能够或愿意提供此类服务。

2.国民待遇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从事非制造业活动的外国公司(不含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出于自身需要可以借入比索,但应遵守资产/负债比例为50∶50的规定。二是禁止银行向非居民提供比索贷款。

(九)新加坡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公司内部人员调任的首期入境期限为两年,此后每次可延期三年,但总的居留期不能超过八年。

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方面,任何部门或分部门中关于市场准入的具体承诺,无论采取何种服务提供方式,都不能逾越金融部门设立的限制性规定。

2.国民待遇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外国人注册的公司必须有一名本地经理,即该经理是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或新加坡工作证持有者(但是,如果这个外国人本人是新加坡永久居民或新加坡工作证持有者,则无需雇用本地经理)。二是公司至少有一名董事必须是本地居民。所有在新加坡注册的外国公司的分公司必须雇用至少两名本地居民为代理人(所谓本地居民是指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或新加坡工作证持有者)。三是希望注册商业企业的外国人必须雇佣一名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或新加坡就业许可证持有者为经理(新加坡永久居民或新加坡就业许可证持有者设立商业企业时不必如此)。四是至少一名公司主管是本地居民。五是在新加坡登记的所有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必须至少有两名本地居民做代理(本地居民包括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或新加坡就业许可证持有者)。

(十)泰国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除在具体部门另行规定外,本承诺中各个部门或分部门的商业存在只能通过在泰国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方式实现,同时还需满足以下条件:(1)外资股份在公司的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不能超过49%;(2)外国股东的人数必须少于公司股东总数的一半。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一是允许商务访问者临时在泰国居留,经申请可获得工作许可,最初的入境期限为90天。在符合移民局和劳工部就业厅规定的相关标准的前提下,负责设立商业存在机构工作人员的入境期限可以延长至一年。二是公司内部调动人员经申请可获得工作许可,首期入境期限为一年。在获得最初的雇主对雇员任职时间的证实,并符合泰国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对雇员的入境期限进行三次延期,每次延期不得超过一年。

在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方面,外国公民或视为外国所属的本国公司不允许在泰国购买或拥有土地,但可以租用土地并拥有建筑物。

2.国民待遇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除在具体部门另行规定外,外资股份在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不超过49%的商业实体没有限制。

(十一)越南水平承诺

1.市场准入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一是除各服务部门和分部门特别指出外,外国服务提供商可以在《外商投资法》许可范围内,建立如下形式的商业存在:业务合作合同;合资企业;100%外商独资公司企业。二是允许建立外国服务提供商的代表处。代表处不能从事任何直接盈利的经济活动。三是本协议生效前已经实施的、涉及外国服务提供商在越南组建公司、运作经营或提供服务的许可法规或相关协议所规定的控股条件、企业动作和业务范围等限制不应比本协议生效时的限制条件更为严格。四是允许外国服务提供商通过购买越南企业股份的形式持股,且任一企业中外国投资者拥有的总股份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30%,只有经越南法律许可或经越南主管当局批准,允许例外。五是本协议生效一年后,除通过购买合资商业银行股份的出资方式,以及未作出承诺的部门外,外国投资者持有越南企业股份不能超过30%的限制将被取消。

在自然人移动方面,一是公司内部人员调动,可获得在越南入境和首期三年短期居留许可。该居留许可可以根据公司运作的需要延长。二是在越南境内已建立商业存在的外资公司在越南境外已雇佣的、不能被越南公民替代的、即将参与越南境内外资公司业务活动的经理、执行主管和专业人员可以获得在越南入境和短期居留许可。三是服务销售人员的居留时限为90天。四是负责在越南以商业存在模式筹建法人公司的经理和执行主管可以在越南短期居留90天。五是在越南没有通过商业存在模式提供服务的外国公司的自然人雇员,可以入境并在越南短期居留最长不超过90天,或不超过合同所规定的期限。六是允许计算机及相关服务部门、工程服务部门的此类人员入境。

2.国民待遇限制

在商业存在方面,获得补贴的资格仅限于授予越南服务提供商,即在越南境内设立的法人,或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没有限制。《投资协议》

投资促进与开放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方分别于2004年11月和2007年1月签署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和《服务贸易协议》后,投资成为双方谈判重点。经多轮谈判,2009年,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与东盟10国的经贸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投资协议》(简称《投资协议》)。

该协议致力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建立一个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体制,通过双方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资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为双方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并为双方的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护,从而进一步促进双方投资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中国—东盟经济园区 篇3

园区优势: 地处中国—东盟“10+1”、泛珠三角经济圈“9+2”的结合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一轴两翼” 的起点,具有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西接中南半岛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高速公路、铁路、航空贯通全国各地及越南等东盟国家,交通便利。园区土地资源丰富,面积180平方公里,均属国有土地,便于连片开发和集约化经营,发展空间广阔。园区的人文优势独特,劳动力资源、水电资源丰富,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

园区规划: 建三大园区(综合工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旅游度假区),创特色三城(工业城、卫星城、华侨城)。其中综合工业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观光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

产业导向: 电子和信息技术、机械制造、医药和生物技术、轻纺、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

园区成立以来,以其国际品牌的魅力、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凸显的发展优势以及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投资者,到园区参观考察、洽谈和投资的客商络绎不绝,园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东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篇4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赫塔尔认为,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AEC)的计划正在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

亚太经社会指出,多年来东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亚太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加上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不仅对印尼、马来西亚等依赖原材料生产的国家产生负面影响,也有像柬埔寨这样依赖服装鞋帽出口的国家将中国经济放缓看成是对东盟及有关国家的打击。目前中国是新加坡、泰国的最大出口市场,是越南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中国经济放缓也使东盟诸多商品出口受到影响。

阿赫塔表示,东盟对中国的依赖加深原本是优势,但随着中国经济降温,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都受此影响,必须致力于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同时,东盟地区收入分配不均恶化,就业疲弱,失业率偏高尤其令人担心。此外,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家庭和企业负债升高,是另一个大问题。例如,泰国债务支出占收入比率高达27%,穷人的比率更逼近50%。

东盟国家尽管去杠杆化正在进行,但除非债务问题得到解决,否则会妨碍内需提振。阿赫塔警告,东盟各国正借助税务优惠与减免措施争相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但过多的税务优惠未必能帮上忙,不一定就能与本国的相对优势相匹配,反而会造成不健全的竞争。

东盟今年以来面临的挑战将是多方面的。例如,缅甸、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都有宗教冲突的迹象,甚至有些地方明显严重。在目标定为政治-安全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文化一体化的东盟,这些冲突几乎涵盖了三大挑战的各个领域。

东盟经济 篇5

论文

天津大学(南开金融学双学位)题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的中国和东盟

学生姓名元晓帅

学院名称软件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学号

3011218154

2013年5月1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下的中国和东盟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下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未来,双方继续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实合作内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中国更高以及更广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积累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区域经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经济意义;积极影响;获利;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东盟的建立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各地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并逐渐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于2002年11月签署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协议是世界上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东盟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发展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东盟10国的总面积有45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3亿(1998年统计数字)。观察员国为巴布亚新几内亚。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经过中国-东盟高官会和经济部长会的认可后,于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正式宣布。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加强和增进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货物和服务贸易,逐步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并创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资机制;为各缔约方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合作开辟新领域等全面经济合作的目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随着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断发展,双方合作机制也不断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框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在平等互信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的实质内容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意义

1、使双方获得“贸易创造”效益

所谓“贸易创造”是指在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原来国内成本较高的产品,会被成本较低的其他成员国的产品所取代,使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增加,某些商品的供给来源从国内向同盟成员国转移,新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由于关税减让(或实行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会大大地刺激贸易量的增加,促进贸易结构改善,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2、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采取优惠的投资政策,实现投资自由化,刺激投资的增长。这种增长可以分为刺激区域内投资效应和吸引区域外投资效应两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还可以有效避免区内各国及企业间为争取投资所进行的无序竞争。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的协调将使区内投资环境更优越,待遇更优惠,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区域外资金,也能有效避免区域内资金的外流。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消除投资障碍,相互提供的优惠政策将促进双方投资量的增加、投资结构的改善,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3、使双方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后,产品生产更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动,一般会引起产品平均收益的变动,而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规模经济的扩大为前提。多个成员国组成自由贸易区后,把若干个小市场合并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而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应扩大,在比较优势原则的作用下,成员国之间很有可能通过产品专业化扩大市场规模,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4、推动双方经济发展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彼此赢得信任与支持,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阻力;有利于彼此经济制度安排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彼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增强彼此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应对能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基本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深入,加上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临近,经济互补性较强,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双方在进出口贸易、相互投资、承包劳务等领域合作卓有成效。

1.双边贸易发展喜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历史悠久,但贸易的迅速发展则是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在21世纪。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东盟保持着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地位。近年来东盟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国别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同时,中国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且发展迅速。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非常迅速。

双边的商品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料等初级产品。目前,双边的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不断扩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更多的表现在产业内的贸易。

2.相互投资发展迅速除了双边贸易外,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也出现了新局面。东盟成为我国当年第六大投资来源地区(按实际投入金额计算)。东盟对华投资的项目从早期的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玩具、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饭店,延伸到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医药卫生、机械制造、金融、电力和海运等行业。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也在增长。总体上看,中国在东盟投资呈现三大特点:(1)投资规模小。但近年来增长快。(2)投资国别分布不均衡。中国在东盟新成员国的投资也不多。(3)投资领域日趋广泛。进入90年代后,中国企业到东盟国家的投资已涉及能源开发、金融、建筑、化工、纺织、电气、医药和运输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在这些投资企业中,既有大型国有企业,各省、市政府所属的窗口公司、小型贸易公司,也有部分民营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尽管中国到东盟国家的投资绝对金额较小,但潜力较大,增速较快。

3.其他领域的合作深入发展在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进程中,除了贸易和投资领域外,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在对外承包劳务方面,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劳务市场。在农业合作方面,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协定,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中国在水稻、渔业、水产养殖等领域向东盟国家提供培训。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还在科技、金融、货币互换等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成为双方经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共赢、加强合作,这将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主旋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贸易的积极影响

1.贸易壁垒的消除有利于自贸区内各国间的贸易发展

自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中国对东盟10国91.5%以上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同时,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对90%以上的中国产品实行零关税,对中国平均关税从12.8%降为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将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除,将使各个国家的出口成本大大降低,自然地,区内将会获得更大的贸易创造效应。

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小组专家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和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产生正的贸易创造效应,拉动中国和东盟的出口总量增长分别为2.73%和0.95%,社会福利增长分别为17.87亿美元和29.86亿美元[3]。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效应

倘若按照人口数量来计算的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区,其贸易规模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着充足的市场潜力,各成员国的国内市场将跟随脚步迈向统一的大市场,使双方的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在这个大市场内,每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将每件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从长期来看,这种市场规模的扩大,必将带来规模经济效益。3.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贸易谈判中的地位

作为一种地缘经济与政治,中国和东盟各国可以通过开展经济领域合作来推动贸易区中其他领域合作的发展,双方需要通过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在巩固自由贸易区中存在的问题,对内创造出更好的关系和发展环境,对外形成协调一致的利益与声音,这样就会在国际事务中为本贸易区争取更多的利益,推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终造福于本地区人民。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中国占有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先机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新区域主义”在逐渐影响着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取代了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双边关系。此次与东盟的合作,其实可以被看作是对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的反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作为亚洲经济大国,中国已被外界认为是有利于推动亚洲经济合作的国家。在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区协议后,日本与东盟、韩国与东盟成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及中、日、韩之间的经贸谈判也随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为中国更高以及更广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积累经验并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通过东盟走向世界

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被认为“处在近50年来最好状态”,甚至还出现了“兄弟关系”(中国与缅甸)、“黄金时代”(中国与菲律宾)等提法。显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发现越来越难以抵御中国在经济援助上的压倒性影响力和软实力。到近几年,大多数东盟国家已被北京有关“和平崛起”的声明及友善支持者的形象说服从而打消了疑虑。从过去的互相不信任和指责到今天的自贸区,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在东南亚地区的角色转变和形象更新,由输出革命到输出商品,最近开始输出资本,逐渐在该地区建立起领导作用,日益成为一个令人信服和依赖的大国。

对日益崛起的中国而言,不仅需要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尤其是周边环境。这正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以及“和谐世界”理论的主要背景。而在这个过程中,消弭“中国威胁论”,成为一个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更让国际社会放心和信赖的可敬可信的力量,是中国的当务之急。而中国通过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在东南亚增信释疑,显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开始。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大量的中国商品会以零关税进入东盟市场。东盟国家对此反应不一,新加坡是工业国家,它可以把生产、投资拿到中国,利用中国的生产能力把新加坡转型成一个非常好的服务业社会,因此持欢迎态度;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的反应就复杂很多,担心中国廉价商品的涌入会危及本国的制造业。如果后一种情况果真出现,不排除东盟国家会出现新的“中国威胁论”,这样一来,自贸区不仅不会增加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互信,反而会起反作用,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在该地区增信释疑的努力会付之东流。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没有可能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东盟所有成员国都加起来,它们的GDP也只相当于中国的1/3。上海经济总量是新加坡的 1.5倍。广东GDP大于印度尼西亚。而中国的中等省份广西和云南,两者的经济合起来也要超过越南、老挝和缅甸。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东南亚必然对风险更加警惕。

而中国也未尝没有把东盟国家当成原材料供应地和原料进出通道的想法,流传已久的中国在印尼和缅甸砍伐原始森林的传闻,对中国摆脱“经济殖民主义”的形象,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必须改变把东盟国家当成廉价商品销售地的想法,大力推进产业升级,避免和东盟国家在这一点上迎头相撞,产生纠纷和摩擦。

显然,无论从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还是“中国制造”升级的角度,东盟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至今仍然漫漫而长远。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407.htm?fromId=757071 [2]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

[3] 中国商务部综合司.商务统计[P/OL].(20060604)[20060622] http://gcs.mofcom.gov.cn/tongji.shtml.[4] 中国商务部网站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分析与展望 篇6

中国—东盟贸易·总览

1、东盟已成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201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4804亿美元,同比增长7.27%;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16%,同比增长0.52%。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占中国贸易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2012年至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占中国贸易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0.33%、10.64%和11.16%;2013年和2014年同比分别增长10.89%和7.27%。其中,东盟增长的份额主要来自于日本减少的份额,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中日在部分问题上的争议影响了双方的经贸交流。2014年中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4.3%、12.9%,东盟与欧盟、美国共同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三大贸易伙伴。

2、中国—东盟贸易·20年回顾

中国与东盟在1991年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上正式建立联系。1995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规模的比重从5.58%大幅增长到了7.25%。2000年在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受此影响2000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规模的比重再次从7.54%提升到8.33%。

中国—东盟自贸区2004年首次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第一次站上10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5%。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增加到1304亿美元。至2006年,已有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也达到了1608亿美元。2009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回落,从2008年的2311亿美元降低到2009年的2130亿美元。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重大利好以及2009年贸易额较低的基数水平影响下,当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为2928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37%。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占中国贸易总量的9.96%,2012年占比首次超过10%,至2014年占比达到11.12%。

受外部政治与经济影响,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贸易增速有所放缓。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2008年、2009年贸易总额基数较低,使得2010年同比增速高达37.45%;而2011年和2012年的同比增速逐步放缓,分别为23.93%和10.29%;2013年增速小幅回升,至2014年增速首次下降到10%以内,为8.29%,回落至与GDP正相关的正常水平。

贸易顺差凸显,源自于贸易转移。2010年、2011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均为逆差,逆差数额分别为164亿美元、227亿美元;2012年转为小幅顺差84亿美元;2013年、2014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至445亿美元和632亿美元。东盟与多个国家建成自贸区以后发生的贸易转移,是造成中国对东盟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东盟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日本转变成了中国;而东盟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则从中国变成了日本。

2015年作为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冲刺之年,东南亚国家有望加速制定、修改相关经济法律,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国内投资和产业升级。中国与东盟进一步的贸易以及投资合作值得期待。

中国—东盟贸易·国别和产品分析

1、中国—东盟贸易·国别分析

(1)印度尼西亚

印尼具有丰富的油气田资源以及棕榈油等特色产品。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自印尼进口最多的商品是矿物燃料、动植物油,合计占自印进口总规模的46%。

印尼对中国的机电以及钢铁产品需求较大。2014年中国对印尼出口最多的商品是机械以及电子产品,合计占对印出口总规模的31%;此外,钢铁和钢铁制品合计占8%。

(2)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已经成为重要的电子产品代工基地,其生产的电子元件以及半导体在中国有较大市场。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的电子产品占自马进口总量的59%。此外,橡胶产品、矿物燃料、动植物油(棕油)等产品也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

中国的机电产品在马来西亚有较大需求,合计占对马出口总量的32%。此外,家具、塑料及其制品、仪器设备的出口占16%。

(3)菲律宾

电子、机械以及镍矿砂产品是菲律宾的主要出口品。在中国国内汽配产品、消费性电子产品以及镍矿砂的需求驱动下,2014年中国进口菲律宾的三大产品为电子元件、机械设备以及矿砂产品,合计占自菲进口总规模的86%。

中国的机电和钢铁产品在菲律宾有较大需求,合计占对菲出口的38%。此外,矿物燃料、车辆零部件合计占10%。

(4)新加坡

机电产品是新加坡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14年,机电产品占中国自新进口总额的43%。此外,依托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地位,新加坡在矿物燃料、塑料以及有机化学品等化工产品领域对中国也有大量出口,合计占对中出口总额的39%。

矿物燃料、机电产品、船舶以及家具是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前五大商品,其中矿物燃料占对新出口总额的25%。

(5)泰国

2014年泰国的电子以及机械产品是对中国出口量最大的两大产品,占对中出口总额的38%;此外橡胶产品、塑料制品以及有机化学品也是主要的对中出口的商品。

nlc202309021616

中国出口至泰国的前五大商品分别是: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钢铁以及钢铁制品,其中机电产品合计占对泰出口总量的38%。

(6)文莱

文莱拥有丰富的大陆架油气田资源,石油化工出口占文莱出口规模的90%以上。2014年,中国自文进口商品中,矿物燃料占73%,有机化学品占23%,二者合计占对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6%。

中国出口至文莱的商品主要为家具、针织服装、鞋靴制品等日用品,占对文出口的46%;此外电子产品以及船舶制造出口也分别占对文出口的8%和5%。

(7)越南

越南正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之一。2014年,电子产品占中国自越进口总量的43%,是中国自越进口的最大产品;此外越南的棉花、木制品、机械产品、矿物燃料合计占对中出口的27%。

中国出口到越南的前五大商品分别是电子产品、机械、钢铁、针织以及非针织服装,合计占对越出口的49%,其中电子产品出口占20%。

(8)老挝

农业和采矿业是老挝主要的出口产业。2014年,老挝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包括木制品、天然橡胶、以及谷物产品,合计占对中出口总额的64%;其中木制品占58%。铜矿产品以及镍矿等矿砂产品合计占30%。

老挝对中国最大的进口需求来自于电子产品,占中国对老出口的40%;此外机械、车辆及其零件合计占对老出口的48%,主要来自于其农业以及采矿业领域对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的需求。

(9)缅甸

缅甸以珍珠、玉石闻名全球,其珍珠宝石占对中出口总额的80%以上。此外矿物燃料以及矿砂分别占9%以及4%。

中国出口至缅甸的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珍珠宝石、机械产品、钢铁产品以及车辆零件产品,其中电子产品占对缅出口的18%,其余四项占比均为10%到12%左右。

(10)柬埔寨

柬埔寨的农业和纺织业是其主要出口产业。2014年柬埔寨出口至中国的木制品占对中出口总额的29%,针织服装以及非针织服装合计占29%,谷物以及电子产品各占7%。

中国出口至柬埔寨的商品中,针织物以及棉花是前两位的商品,分别占对柬出口的30%以及12%。此外化学纤维短纤占4%,主要为柬埔寨棉纺产业提供原料。另外机械以及电子产品分别占9%、6%。

2、中国—东盟贸易·产品分析

(1)中国—东盟贸易·产品热度分析

如表2-1所示,中国自东盟进口热度最高的产品是电子产品。东盟多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土地等要素逐渐替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代工厂,其下游电子产品大量销往中国;第二高热度为矿物燃料。东盟多国为海洋国家,拥有广袤的油气资源,石化产品为其带来大量出口收入。第三高热度为机械产品。东盟国家的办公自动化机械设备在中国有较大需求。此外,东盟诸多国家为农业以及采矿国,因此其木制品以及矿砂对中国的出口热度同样很高。

中国出口至东盟热度最高的产品是电子产品。中国的电话收发设备、集成电路以及变压设备在东盟各国有广泛的市场。热度第二高是机械设备。东盟各国的农业以及矿业发展催生了对中国先进农用机械以及采矿设备的进口需求。中国的钢铁、矿物燃料以及家具同样是东盟各国进口的热门产品。

注:热度值评分标准:若A商品为2014年X国对中国出口第一大商品,则热度值=5;A商品为2014年X国对中国出口第二大商品,则热度值=4;以此类推,按该商品在十国热度值加总列示。

根据热度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电子产品、机械以及矿物燃料是2014年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热度最高的三种产品。因此本报告对电子产品、机械以及矿物燃料这三大产品进行重点分析。

(2)中国—东盟贸易·电子产品分析

电子产品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热度最高的产品。2014年,中国与东盟电子产品双边贸易额为1194.93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电子675.6亿美元,同比下降1.2%;中国对东盟出口电子519.3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

从国别来看,中国进口电子产品前3位东盟国家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进口额分别为322.68亿美元、94.25亿美元、89.9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9.1%、7.2%、-3.6%。

中国电子产品主要出口东盟国家有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出口额分别为120.63亿美元、114.97亿美元、93.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1%、10.5%、7.1%。

从进口电子产品结构来看,2014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电子的前3位产品是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电话机及其他发送或接收设备,进口额分别为431.82亿美元、55.43亿美元、30.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7.6%、17.7%、-3.8%。

2014年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的电子产品是电话机及其他发送或接收设备,集成电路,变压器、静止式变流器及电感器,出口额分别为130.66亿美元、87.25亿美元、27.0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9%、-2.5%、6.0%。

东盟国家因其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对中国集成电路、大型变压变流设备以及电话传输设备产生了大量需求;同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国产通讯制造商的海外扩张也为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打开了销往东盟国家的道路。

由于东盟国家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具有极大的优势,电子产品的上游环节发生了产业转移,东盟已逐渐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地。东盟生产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元件等电子产品大量销往中国。

(3)中国—东盟贸易·机械产品分析

机械同样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热度较高的产品。2014年中国与东盟机械双边贸易额为6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机械21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中国对东盟出口机械384.09亿美元,同比增长4.9%。

nlc202309021616

从国别来看,中国进口机械的前3位东盟国家有泰国、菲律宾、新加坡。进口额分别为71.08亿美元、50.23亿美元、4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16.6%、-0.29%。

中国机械主要出口东盟国家有新加坡、越南和印尼。出口额分别为85.11亿美元、77.75亿美元、65.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31%、-4.3%。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自东盟进口机械的前3位产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办公用机器零件,印刷用版、滚筒及其他印刷部件进行印刷的机器,进口额分别为97.24亿美元、49.11亿美元、21.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4%、18%、5.4%。

中国对东盟的主要出口机械产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办公用机械零件,气体压缩机、通风罩,出口额分别为75.63亿美元、26.83亿美元、16.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1.8%、7.8%。

中国对东盟国家生产的数据处理、办公用机械进口需求最大,其中办公机器零件的需求增长最快;中国出口至东盟的机械设备主要为自动数据处理部件、压缩机、通风罩以及办公机械等,其中气体压缩机和通风罩出口的增速最快。

东盟国家的机械制造水平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机械产品在功能、品质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因此相关产品对东盟的输出大于输入。未来随着东盟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机械贸易将会越来越密切,并通过双方不同类型的机械产品贸易达到互补共赢。

(4)中国—东盟贸易·矿物燃料产品分析

矿物燃料同样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热度很高的产品。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与东盟矿物燃料双边贸易额为351.18亿美元,同比下降4.3%。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矿物燃料242.21亿美元,同比下降7.7%;中国对东盟出口矿物燃料108.97亿美元,同比增长4.1%。

从国别来看,中国进口矿物燃料的前3位东盟国家有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口额分别为84.44亿美元、59.48亿美元、47.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4%、8.1%、-8.0%。

中国矿物燃料主要出口东盟国家有新加坡、越南和印尼,出口额分别为39.54亿美元、24.15亿美元、21.9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8%、13.9%、17.7%。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自东盟进口矿物燃料的前3位产品是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煤及用煤制成的类似固体燃料,进口额分别为64.07亿美元、37.93亿美元、37.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5%、96.7%、-39.6%。

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矿物燃料产品是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煤、褐煤或泥煤制成的焦炭,出口额分别为93.57亿美元、8.26亿美元、1.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16.8%、2035.1%。

东南亚国家普遍有广袤的大陆架油气资源——新加坡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文莱也有丰富的油气田资源。因此矿物燃料是东盟国家对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煤、褐煤或泥煤制成的焦炭同比增长了20倍,可见,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能源出口正在不断增加,未来中国与东盟双边新能源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深化。

中国自东盟的进口需求主要为原材料和上游工业制品。东盟各国所处产业链尚为代工阶段,对中国具有吸引力的商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于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另一部分是上游工业制品——由于东盟多国低廉的要素价格优势,这部分生产环节从中国转移到了东盟。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部分是限于技术水平东盟无法生产的产成品,另一部分是东盟各主要产业的生产资料。

中国—东盟贸易·个人赴东盟消费分析

1、赴东盟消费·国别分析

中国消费者在东盟的三大消费目的地为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根据银联智策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泰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是中国持卡人消费最多的东盟国家。其中泰国刷卡消费占赴东盟总消费的45%,新加坡占38%,马来西亚占9%。根据携程发布的2014年国庆黄金周自由行旅游报告,中国出境游中热门的东盟目的地国家为泰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与银联智策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以推测,泰、新、马三国人民币刷卡消费主要以旅游消费为目的。

新加坡单笔、单卡消费最高:2014年中国消费者在新加坡平均每张卡消费14850元;单笔消费平均达到3738元。其主要原因可一分为二:首先新加坡是亚太物价水平最高国;其次是大量国内消费者前往新加坡购买奢侈品所致。此外,2014年中国消费者在菲律宾卡均消费额为10656元,而消费总额上中国持卡人在菲律宾的消费金额仅占东盟总量的2.89%,显示出境内持卡人在菲律宾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此外消费总额仅占东盟总体0.16%的缅甸,其卡均以及笔均消费也比较高,可判断为大量国内持卡人至缅消费珍宝玉石等产品所致。

泰国卡均、笔均消费不高:国内持卡人在泰国的消费总额占赴东盟消费总量的45%,在总量上泰国是国内持卡人在东盟的第一大消费国。但从卡均和笔均数字来看,泰国的卡均消费金额仅排名东盟十国的第六;笔均消费金额仅排名东盟十国的第五。可见,泰国物价相对低廉,且境内持卡人较少前往泰国进行高端消费。

2、赴东盟消费·省份分析

在东盟消费前三的持卡人来源省份分别为广东、北京以及上海,基本反映了北上广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能力。此外,四川、浙江、江苏的消费者同样在东盟有较多的消费。

依据中国持卡人在东盟的卡均消费情况,2014年每张银联卡在东盟的消费金额为4300元到7700元之间。其中,总量较大的北上广的卡均消费额并不高,广东和上海的卡均消费为4833元,在全国排名中下水平。卡均消费超过7000元的省份有河北、海南、新疆、甘肃以及宁夏等等,但这些省份的持卡人在消费总量上占全国的比重并不大。推测原因有两个:首先北上广地区在东盟持卡消费的人数较多,消费方式相对分散,大额消费可能被平均;河北等内陆地区人均持卡量较少,刷卡集中,造成其卡均消费较高;此外北上广、江浙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出境消费目的地较为多元化,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多个购物目的地均可作为备选,因而在东盟等地的消费需求并不迫切。

nlc202309021616

3、赴东盟消费·卡种分析

东盟人民币刷卡消费以借记卡为主:如图3-6所示,赴东盟的人民币刷卡消费均以借记卡为主,其中前往泰国、印尼使用信用卡的消费相对较多,达到了总消费的40%以上;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越南等国使用借记卡消费占人民币消费的80%以上。导致赴东盟诸国使用银联借记卡为主的原因是中国国内信用卡消费的普及程度尚不如借记卡。

4、赴东盟消费·行业分析

日用百货、兑换外币、珠宝工艺、娱乐类消费金额最高:如图3-7,中国消费者在东盟消费日用百货金额最高,占总体的31%;一般票据类占27%;珠宝工艺类占20%;娱乐类占8%。其中,一般票据类交易包括ATM交易、外币兑换、非电子转帐的汇票、临时支付凭证和旅行支票;ATM交易是最主要的境外一般票据类业务。

借记卡消费以外币兑换、日用百货为主:如图3-8所示,借记卡的消费占比中,一般票据类消费占41%,以兑换外币为主;日用百货类(可判断为普通购物)消费占21%,珠宝工艺类、娱乐类以及宾馆类分别占15%、11%、4%。

信用卡消费以日用百货、珠宝工艺以及餐饮消费为主:信用卡的消费占比中日用百货占51%,珠宝工艺类以及餐饮类的信用卡消费分别占28%和5%。

中国—东盟贸易·展望

1、“求同存异”开启“钻石十年”

中国与东盟在21世纪初的十年双边贸易飞速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合作不断加深,被国际社会称为“黄金十年”。在21世纪10年代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以下简称CAFTA)的全面建成,中国东盟将迎来“钻石十年”的新机遇 。尽管在地缘政治上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但总体上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紧密。伴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未来双边关系一定是在求同存异中发展到新的高度。

2、“产业互补”带来“互惠互利”

中国在加入WTO后经历了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的转型调整阶段。从依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转变为区域经济互惠共同发展,中国需要更开放的对外贸易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投资驱动和创新发展将促进国家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

中国与东盟产业互补性强,地缘优势明显,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关键区域,因此东盟应当被视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中的关键点和向外走出的第一步。预计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会在未来保持更加紧密的合作,为建设包含韩国、日本等亚太国家的多边自贸区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构建对中国有利的对外贸易环境的战略目的。

3、“任重道远”迎接“外部挑战”

目前,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CAFTA面临着以美国为主导构建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以下简称TPP)的挑战。东盟成员国中,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已加入TPP、菲律宾和泰国处于潜在加入行列。一方面部分东盟国家以个体形式加入TPP,或将造成联盟的分化,削弱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进而影响东南亚国家一体化进程,并阻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东盟更多国家加入TPP,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市场保障,有着不构成明显竞争的产业分工,CAFTA 在东盟国家中的地位将会削弱。东盟各国的政策重心将会向TPP 倾斜,相应的对CAFTA 的关注度则会大大降低。

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TPP 为自由贸易协定制定了一个标准——尤其在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较高的门槛。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CAFTA 难以达到TPP的规则高度,在服务贸易、投资和原产地规则上与TPP 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TPP 影响下,东盟部分国家尤其是新加坡等服务贸易、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将会增加对TPP 的依赖,相应的对CAFTA 的推进建设积极程度将下降。

完全自由化和高标准的TPP对于大部分仍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的东盟国家和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中国与东盟十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合作不断加深。尤其是CAFTA的建立,更将双方的合作推向制高点。然而,TPP 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美国把TPP 作为重返亚太的跳板和制衡中国的战略工具。基于上述目的的驱使,东盟国家必然是美国紧密拉拢的对象。而东盟中部分在政治、领土等方面与中国存在间隙的国家会由于TPP的存在更易与中国产生矛盾。中国经十几年的努力与东盟各国创造的良好局面必然会被打破。

当然,CAFTA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交流日益密切。短期内,刚刚达成初步协议的TPP对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影响有限。但就远期来说,中国不能忽略美国意图通过TPP与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孤立中国的目的。中国现有两种应对之策:一是一带一路及相关配套战略——通过一带一路连接亚欧,打通陆上、海上市场,并通过设立亚投行、亚洲建设基金等手段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以躲避美国市场和美元的结算方式;二是以双边推动多边——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自贸区的建立能够充分兼顾双方的特点与利益——TPP是非排他类的贸易协定,中国可以同TPP成员国分别进行贸易谈判,在贸易协定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建立起多边自贸区。

在两个应对美国贸易包围的战略中,CAFTA的全面建设是重点。东盟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CAFTA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CAFTA又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双边自贸区,对双边的中韩自贸区乃至未来的多边中日韩自贸区、“东盟+3”自贸区都有示范作用。中国未来一定会更加重视东盟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维护与东盟各国的外交关系、深化与东盟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合作。如能继续巩固CAFTA,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使TPP无法起到孤立中国的效果,则TPP将不攻自破。

(本课题组成员:前滩综研:吴昀华、汪嘉欣、钟伟、王慧中;银联智策:戴轶、徐婷婷;中国-东盟(上海)商品交易中心(筹):严耀明、周亮)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动因探讨 篇7

一、东盟对中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一) 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结构

中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是对外经济开放的主要集中地带。从当前形势判断, 东部经济地带已经呈现某种程度的饱和。而占中国国土绝大部分面积的中西部地区, 对外经济开放的程度还很低。因此从区域经济战略的角度出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可以消除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而带来的众多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同时, 还可以防范因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突变而潜伏的区域经济隐患。作为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等省区, 东盟国家是其主要出口市场, 区域优势明显,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广西、云南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贸、投资合作, 为中国的西南地区开发注入新的动力。随着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将从整体上提高西部地区在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和经济总量中的地位和比重, 进而有利于构筑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纵深。

(二) 东盟国家丰富的资源

从中国与东盟的整体来看, 东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充沛的资源使其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同样具有重要位置。东盟拥有多种矿藏和资源, 例如, 其天然橡胶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 木棉、柚木和金鸡纳霜的产量及出口量均占世界90%以上。此外, 这个地区石油储量约21亿吨, 天然气储量13000亿立方米。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 中国和越南的劳动力价格低廉, 而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熟练劳动力和高级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中国对东盟经济的有利影响

东盟区域经济结构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大陆东盟与海洋东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以及东盟十国之间产业结构的多层次阶梯状态。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借助中国四省的区域优势对于产业转移的影响, 东盟内部区域经济结构同质性的提升取决于大陆东盟与海洋东盟在经济资源、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互补性。

(一) 在经济资源方面

从大陆东盟与海洋东盟的次区域角度来看, 两者之间在经济资源方面的互补性也是较为明显的。例如, 文莱的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5%, 而且土地贫瘠;新加坡不仅缺少耕地, 而且自然资源匮乏。

(二)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

中国与东盟毗邻的四个省份与东盟十国之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文莱与新加坡, 属于高收入国家, 前者凭借石油资源具有资本输出优势, 后者具有资本输出和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双重优势;第二层次是广东省与马来西亚, 属于中上收入水平, 具有中等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 既可充当高收入国家的外缘市场, 又可以在产业和技术转移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层次为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与菲律宾、印尼, 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是最具可塑性的区域;第四层次是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具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其中广东与新加坡是该地区的产业主导力量。例如, 云南、广西和越南的工业化水平较低, 因此在泛北部湾次区域区域经济合作中, 可以形成梯度发展模式, 工业较发达的区域可以拓展发展空间, 转移夕阳产业, 加速产业升级;较落后地区则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 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相互需求

(一) 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能加强发展中国—东盟各国的互利合作关系, 有利于在国际范围内调剂资源余缺, 参与世界资源的分配, 为中国与东盟企业创建了更为便利的发展平台, 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

(二) 发挥比较优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 节约社会劳动, 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引进和吸收各自先进科技成果, 增强各方自力更生能力。

(三)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 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不仅有利于中国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产业分工链, 还有利于促进国内改革开放, 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积累经验。对东盟国家来说, 则可利用中国强大而稳定的经济实力、工业体系和市场缓冲力, 带动东盟国家走出金融危机, 应对跨国公司挑战, 共同促进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双方加强互利合作,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必由之路。

摘要:随着2010年1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区, 成为现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贸易市场。本文结合中国与东盟的实际, 着重探讨中国—东盟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

关键词: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动因

参考文献

[1]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3.

[2]胡均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趋势与效应分析.战略与改革, 2005 (3) .

东盟国家经济周期同步性分析 篇8

关键词:经济周期,同步性,共同周期法,东盟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贸易集团化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东南亚国家联盟 ( 以下简称 “东盟”) 即为这一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然而,相对于其他一体化组织而言,东盟国家一体化进程一直较慢,目前仍处于较低层次的自由贸易区阶段。究其原因,除了东盟内部各国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以外,东盟内部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缺乏协同性也是制约东南亚国家联盟朝着纵深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降低东盟内部各国经济发展差距、提高东盟内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东盟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盟国家开始认识到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欧元的成功发行为东盟国家开展货币合作起到了很强的示范效应。2000年5月,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和韩国3国 ( “东盟10 + 3”) 的财政部长在泰国城市清迈达成 “清迈协议”,该协议扩大了东盟互换协议的数量与金额,从而将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从一个 “可笑的概念” 朝着一个 可能的目 标迈进 ( Castellano,2000) 。然而,区域货币合作虽然可以消除汇率变动给区域贸易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并降低交易成本,但同时也使得各国使用利率和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经济的货币主权受到极大制约。因此,参与区域货币合作国家的经济周期1是否具有同步性成为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作为东盟国家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是东盟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推动者,而上述五国的经济周期波动性是否具有协同性对于推动东盟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合作、降低和防范东盟内部金融风险、促进东盟向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拟运用典型相关理论中的共同周期理论来考察东盟国家短期经济波动是否具有同步性,同时采用协整检验的计量方法来研究其长期经济波动是否具有同步性。

二、文献综述

经济周期是否具有同步性是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研究者对东盟国家内部贸易与经济周期同步性关系进行了研究。蒋兰陵( 2009) 采用 σ 趋同、绝对 β 趋同以及俱乐部趋同的计量方法对金融危机前后东盟十国的经济趋同性进行了分析。Calderón ( 2010) 认为,由于东盟内部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因此东盟各国相互间贸易额的提高并不能促进东盟经济周期的协同性。Lee和Azali ( 2010) 利用面板广义矩计量方法分析了东亚地区贸易、金融与专业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Rana ( 2011) 认为东盟国家通过金融与贸易合作客观上促进了东盟各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朱俊峰和王健 ( 2010) 利用东盟国家贸易发展指标分析了东盟国家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与经济趋同性的作用及影响,结果发现东盟各国贸易政策并没有缩小东盟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还有一些文献集中分析了建立东盟最优货币区的可能性及路径。如喻旭兰 ( 2007) 分析了中日韩三国以及东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周期的同步性问题,并对建立东亚 金融合作 的可能性 进行了分 析;Nguyen ( 2010 ) 通过分析东亚各国对外来冲击的反应是否具有相似性探讨了东亚地区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可行性; Sun和Simons ( 2011) 通过对东亚各国汇率波动的协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了东亚建立货币联盟可能性。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对于东盟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金融合作、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等方面,对东盟国家经济周期同步性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东盟各国经济周期是否具有同步性不仅是东盟各国开展金融合作的前提,而且会直接影响到东盟各国区域经济合作的稳定与发展。由于东盟一些成员国如柬埔寨、老挝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且统计数据缺失较多,使得全面分析东盟国家经济周期的同步性面临较大困难。但欧洲货币联盟成功建立的经验表明,即使货币联盟各参与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只要核心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货币联盟也可以实现 ( Bayoumi和Eichengreen,1994; 李晓洁,2004 ) 。因此,接下来本文以东盟最重要的五个国家 ( 以下简称 “东盟五国”)2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东盟国家经济周期的同步性问题。

三、计量方法

现代计量经济学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来分析经济周期同步性问题。其中,考察长期经济周期波动性的方法主要为协整分析。若一组非平稳序列表现为协整关系,表明这组变量序列具有长期共同随机波动趋势。考察经济周期短期同步性的方法主要有阶段平均法 ( the phase - Average - trend) 、HP滤波法、线性趋势法以及BP滤波法。由于这四种方法的共同缺陷是同时只能考察两个国家( 或地区) 经济波动是否具有趋同性,Vahid和Engle ( 1993) 提出了基于典型相关的共同周期法来克服上述四种方法的缺陷。该方法不仅能够同时对一组国家的经济周期的同步性进行考察,而且将所有非平稳变量序列放在同一系统进行研究,大大减少了两两相关分析方法中由于变量随机趋势干扰而夸大经济周期不具有同步性出现的概率( 马红霞等,2009) 。因此,本文采用 “基于典型相关的共同周期法”将东盟五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经济周期是否具有同步性的问题。

( 一) 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假定Yt为n × 1阶的一阶单整序列,并且Yt可以表示为如下k阶向量自回归过程:

其中Ai为n × n阶矩阵,εt为白噪声序列且为n× 1阶向量组。

从 ( 1) 式两边同时减去Yt -1,整理得到式( 2) :

定义A( 1) = αβ' ,α 和 β 均为n × r阶矩阵,那么矩阵 β 的列向量即为协整向量,其中zt -1= β'yt -1为误差修正项,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寻找共同趋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协整检验的过程,也可以视为经济变量是否具有长期共同变动趋势的检验。

( 二) 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检验法

若n组GDP变量序列差分自相关,而它们某种线性组合线性无关,则称这n组GDP变量序列存在共同周期,即经济周期在短期存在相同的波动趋势。Vahid和Engle ( 1993) 检验共同周期的方法是建立在协整的基础上。

首先,在对n组变量序列进行协整性检验后,将 ( 2) 式改写为 ( 3) 式,得到:

接下来,分析 ΔYt与Wt是否存在典型相关。假设存在 ( n - s) 个共同周期 ( 即最少存在s个特征向量) ,检验统计量为:

其中 λi2( i = 1,2…,s) 为 ΔYt与Wt之间的s个典型相关特征值,统计量c( p,s) 服从自由度为s2+ sn( p - 1) + sr - sn的x2分布。检验的原假设为: 共同特征向量为s 。

本文的研究基础为: 若东盟国家GDP序列存在协整并且拥有共同特征向量,那么东盟国家的经济周期不仅在长期内具有相似的随机趋势,而且其短期波动也是同步的。

四、实证分析

( 一)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77 - 2011年。其中,实际GDP ( 2005 = 100) 数据来自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IMF) 的WEO数据库,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于联合国Annual National Accounts Main Aggregate数据库。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为降低数据波动性,将实际GDP序列取自然对数。

注: 上三角计算的相关系数的时间范围是 1977 - 1996 年,下三角计算的自相关系数的时间范围是 1997 - 2011 年。***、**、*分别表示在 1% 、5% 以及 10% 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相关系数显著( 下同) 。资料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 的 WEO 数据库

( 二) 经济增长对称性

经济周期是否具有同步性的重要表现是各国经济增长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不同国家的经济周期具有协同性,那么各国经济增长率一定会表现出较大相关性; 另外,由于通货膨胀率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如果各国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那么剔除长期趋势的各国通货膨胀率的相关性也必然较大。因此,在考察东盟各国经济周期是否具有同步性之前,有必要先考察东盟各国经济增长的对称性以及不同国家通货膨胀率的相关性。

在正式考察各国产出水平是否表现为协整关系之前,首先利用传统相关分析的方法检验东盟五国实际产出的相关性。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盟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得到了显著加强,因此为了反映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表1分别展示了1977 - 1996年以及1997 - 2011年两个时间段内东盟五国的实际产出在两个子样本期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3。从表1可以看出,1977 - 1996年东盟各国实际产出相关性较低,显示这五个国家的经济联系较弱; 1997年以后,东盟国家实际产出相关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皮尔逊相关系数全部显著,表明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通过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使得各国实际产出相关度在不断提高,也使得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表2反映了1997 - 2011年这五个国家经济增长率和通胀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图1反映了相同时间段的GDP增长率情况。从表2和图1也可以看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东盟五国的实际产出、价格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率具有相似的表现,从侧面佐证了表1的判断,即1997年以后,东盟内部通过加强合作以应对外来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东盟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

( 三) 通货膨胀周期相关性

区域一体化国家通货膨胀率是否具有相似性是开展区域合作、推动区域货币一体化合作的前提 ( Frankel,2005; Abu,2006) ,因为在开启货币化合作以后,各国要部分或者全部让渡本国的货币自主权; 另外,受到趋同条约的限制,各国制定财政政策的自主权也将被大大削弱。因此,如果货币一体化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具有同步性,那么一国调节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么受到趋同性条约的限制而无法得到彻底实施,要么由于政策的外溢效应而使得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在冲击对称性方面,如果各国所遭受的供给或者需求冲击越对称,那么各国通过协调、合作实施共同经济调节政策的成本就越小,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就更快,货币联盟也就越稳定。本文遵从宏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处理方法,采用HP滤波剔除变量趋势性因素,将年度通货膨胀率yt分解为趋势性因素gt与周期性因素 ( yt- gt) ,并据此构造周期性指数( Cyclical Index) ,即周期性因素占趋势性因素的比例来反映物价波动幅度。表3给出了东盟五国通胀率周期性指数的相关性。从表3可以看出,东盟五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关程度很高,这为推动东盟各国开展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 的 WEO 数据库 。

资料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IMF ) 的 WEO 数据库 。

( 四) 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分析

1. 长期经济周期同步性检验

首先对东盟五国的实际产出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国实际产出序列是一阶单整。在此基础上,对这五个国家的实际产出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 ( VAR) ,依据赤池信息准则 ( AIC) 、斯瓦茨准则 ( SC) 等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p =1 。最后在VAR模型基础上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发现,五个国家的实际产出之间存在至少四个协整关系,表明这五个国家的实际产出存在4个共同趋势,说明这五个国家单个GDP序列虽然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具有相同的随机波动趋势。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东盟五国的GDP序列具有共同波动趋势,在长期内具有同步性。

2. 短期经济周期同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东盟五国短期经济周期是否具有同步性,首先对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参数矩阵 β ,进而根据Zt -1= β'Yt -1计算出Zt -1序列,最后对一阶差分序列 ΔYt与包含误差修正项与一阶滞后项的Wt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到,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4个共同特征向量,表明这5个变量只存在唯一的共同周期,即这五个国家享有共同的唯一短经济周期。共同周期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五国的产出短期内同样也具有完全同步的经济周期。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东盟五国不仅在长期产出波动方面表现出共同随机趋势,而且其短期产出波动也具有完全同步性。这可能与东盟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密切相关。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东盟各国将实现经济多元化和较快经济增长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将工业化作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以及实现经济腾飞的主要途径。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盟五国相继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通过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同时大力发展本国的工业制造业,使得东盟五国的工业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同时也远远高于同期农业部门与服务业部门的增长速度( 王勤,2006) 。然而,经济总量的制约使得东盟五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基础工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而资本密集型工业又没有实现相应的规模效应; 另外,受到经济发展赶超战略的影响,东盟五国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能力较低,技术升级主要依赖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同时东盟各国制造业均过度依赖于某一特定行业和出口市场,如东盟五国的电子电器产业集中度高并且高度依赖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在此条件下,即使影响某一行业或者某些出口国家的非系统性风险也会导致东盟国家经济出现整体波动,使得其承受外来需求冲击的能力较弱。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盟主要国家从传统的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 ( 文莱除外) ,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对东盟主要国家的宏观经济也会产生系统性冲击; 同时,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使得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大。因此,从理论上说,相似的需求与供给冲击使得东盟国家的经济周期表现出了趋同性的特征,而经济周期的趋同性也为各国在面临外部宏观经济冲击时采用共同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未来东盟各国让渡部分主权、制定共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打下基础;另外,东盟五国作为东盟最重要的成员国,经济周期的趋同性会促使东盟各国更有动力推动东盟朝着更高级别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迈进。

五、结论

本文实证研究表明,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菲律宾作为东盟最重要的五个国家,其经济周期在长期和短期内都具有同步性。从理论上说,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不仅使得这五个国家经济上 “患难与共”,并因此而可以采取相似甚至是共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波动,促进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通过东盟内部协调,对东盟内部其他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如缅甸、柬埔寨实施经济援助,帮助其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缩小与东盟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东盟朝着区域合作高级化方向发展。

然而,东盟五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虽然从数据上表现出同步性的特点,但是相对于其他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而言,东盟各国无论是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方面,还是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使得东盟各国之间的制度构建缺乏硬性协调机制。另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较低,而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相对较高,因此一旦发生外生系统性冲击,东盟各国就会各自为政,甚至竞相出台 “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来摆脱国内危机;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推进依赖区域内核心国的强力推进,而东盟各国无论从其地理因素抑或资源禀赋等角度来看都无法起到核心国的功能和作用,经济总量的限制使得即使像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也难以发挥其作用。最后,东盟作为开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较早而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区域性组织,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一直成为其一体化水平纵深发展的瓶颈。根据瑞典经济学家Linder于1961年提出的需求相似理论,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其需求结构越重叠,而重叠需求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而收入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开展国际贸易会因为需求偏好相异而存在较大障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限制了东盟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客观上降低了东盟各国的经济联系。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前景探讨 篇9

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在进出口贸易情况逐年上升, 其中出口额由2004年的429亿美元上升为2005年的554亿美元, 至2006年达到71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幅度均在30%左右。进口额也有增长, 2004年至2006年分别为的630亿美元, 750亿美元和895亿美元, 较上年的增长幅度在20%左右。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 因此, 加强与东盟的合作至关重要, 它不仅可以加快中国经济发展, 而且对降低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双方的机遇与挑战

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机遇

这里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为工具进行相关分析。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来的。它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产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

(1) 原油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从表1可以看出, 在中国与东盟主要产油国原油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中, 仅马来西亚在2000、2001、2002三年小于1。中国与印尼、越南、文莱的原油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最低值均大于2, 最高值已超过20。不难看出, 在原油产品上中国与东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各国贸易互补性指数大多成持平和上升趋势, 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与东盟在资源型的产品上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

资料来源:中国贸易促进网, 中越机械网, 中国驻文莱达鲁萨兰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等数据整理

(2) 天然橡胶的贸易互补性。

从表2可以看出, 泰国、印尼、马来西亚三国的天然橡胶产品RCA值都很高, 2004年泰国和印尼都上升到大于10的水平, 马来西亚也上升到3.98, 表明三国在这类产品上的出口比较优势较强。其中泰国的显性比较优势值最高, 优势最明显。在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上, 三国也显示了同中国明显的比较优势, 并且, 都呈现上升趋势。可见, 中国与东盟在工业原料产品上贸易互补性也很强。

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挑战

(1) 出口市场的竞争性。

扩大出口市场不但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经济规模, 而且可以利用出口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来加快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优化的步伐。因此, 出口市场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和东盟多数国家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双方在经济发展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比较相近, 造成某种商品出口市场接近。

(2) 争取海外投资的竞争。

中国入世后, 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市场的前景更加诱人, 它所产生的磁性效应不但会将那些西方的资本吸引过来, 而且还会把那些东盟各国本身的资本也吸引过来, 这是东盟各国最为担心的事情。2005年, 中国已吸引外资600亿美元, 成为全球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 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到2007年,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904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一位。

3 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发展相对优势产业

中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 合理利用规则, 进一步发展相对优势产业, 扶持一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和企业。将现在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转向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为改变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不利局面, 中国还应该调整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 发展货物贸易, 努力增加技术贸易, 争取承揽承包工程, 以工程承建来带动产品出口, 争取以品种取胜, 以技术取胜, 以质取胜。同时, 采取多种贸易方式, 如边境贸易、易货贸易、加工贸易等, 实施中国对东盟经贸发展的全面发展战略。

3.2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发展水平很接近, 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很相似,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同一层次。特别是在纺织、服装、鞋类、皮革箱包等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上, 中国应依靠自身已有的比较优势, 发展其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 尽量避免区域内的产业趋同和产品趋同导致的恶性竞争。中国应重点发展汽车、家电、机床、生物技术等产品, 参加与东盟的合作与竞争。对此, 中国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 集中有限的资金, 着力培养主导产业, 压缩调整衰退落后产业,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此外, 对领土纷争等争议, 中方应采取暂时搁置的态度, 避免矛盾的激化。对来自外界的干扰和挑战, 中方也应该以完善自身的建设为主, 增强集体凝聚力, 自觉抵制外界干扰。

参考文献

[1]冯洪锋.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状况与动因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 2006, (2) .

[2]郭晓磊, 吴国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驱动机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7, (1) .

[3]黄君宝.我国产业结构创新升级和和平崛起的重要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J].特区经济, 2007, (2) .

东盟经济 篇10

1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争端的概况

第一, 就经济贸易争端的类型和领域而言, 争端类型分散, 争端金额较小。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主办地南宁市为例, 该市司法机关管辖的案件主要涉及货物买卖合同、旅游合同、股权争议等十多种类型, 主要集中在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方面和利用外资等方面。除1件股权争议案件争议标的近2亿元外, 其余标的均为几万元至几十万元的案件不等。

第二, 就经济贸易争端的当事人而言, 发生纠纷的当事人所在国家相对集中, 东盟国家当事人为原告、中国当事人为被告的案件居多。中国—东盟自贸区刚刚成立, 双边贸易量虽然增幅大, 但起点低, 贸易额度不高, 整体总量不大, 无论是中国还是东盟国家对于自由贸易区的投入和依赖程度仍然处于低位。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主办地南宁市的司法机关受理案件情况为例, 纠纷当事人所在国虽然有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柬埔寨等6个国家, 但主要案件集中在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三个国家, 比例达90%以上。司法机关所受理的案件, 基本上原告均为东盟国家当事人、被告为中国当事人;或者原、被告均为东盟国家当事人但在中国从事经济贸易活动、争议标的也在中国境内。其中, 被告为中国当事人的案件比例为66.7%, 被告为东盟国家当事人、争议标的在中国境内的案件比例为33.3%。原告为中国当事人、被告为东盟国家当事人, 或者争议标的在中国境外的案件, 司法机关不予受理。

第三, 就经济贸易争端的解决方式而言, 以当事人自行协商和解或通过调解解决的居多, 通过诉讼和仲裁途径处理的纠纷数量较少。以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主办地南宁市为例, 2003至2010年, 仲裁机构等部门解决的涉东盟民商事纠纷12件, 司法机关受理的涉东盟一审民商事案件47件。通过诉讼和仲裁处理的争端中, 诉讼占79.66%, 仲裁占16.95%。诉讼解决的案件又以判决、撤诉为主, 其中判决占40.43%, 撤诉占21.28%, 调解仅占6.38%。如果当事人选择诉讼和仲裁来解决经济贸易纠纷, 必须考虑到涉外诉讼的可能性、便利性、有效性, 考虑到双边和多边协定是否存在。中国及东盟成员国在司法协助方面都加入的国际公约只有《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决公约》, 而对于涉外民商事诉讼涉及的重要公约《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司法文书和司法外交书公约》、《关于从国外调取民事或商事证据的公约》仅有中国加入;而对于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 中国及所有东盟成员国均未加入相关的国际公约。从1994年开始, 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就司法协助签订了双边协议, 其中与泰国签订《关于民商事司法协助和仲裁合作的协定》 (1994) , 与越南签订《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 (1998) , 与新加坡签订《关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的条约》 (1997) , 与老挝签定《关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 (2001) 。上述双边协议均包括送达法律文书、调查取证、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与越南、老挝包括了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与泰国包括了交换法律情报;与新加坡包括了相互提供法律和司法实践资料。

2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争端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商人、企业发生经济贸易争端之后, 更多地选择和解、调解解决, 而不是选择诉讼、仲裁等法律途径解决, 这种状况的发生有着深刻、复杂的背景。首先,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才一年多的时间, 虽然区域涵盖面广、经济总量大、人口多, 但是, 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成员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甚或是不发达国家,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纠纷解决机制特别是涉外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缺失甚或是不健全, 当事人法律意识不强, 对法律救济方法不够信任等等。其次,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各国商人、企业经贸交往才刚刚起步, 发生争议的标的额一般不是很高, 当事人从成本角度考虑更多地选择了和解和调解。但是, 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争议的类型和金额都会扩展和增加, 仲裁、诉讼等法律救济方法的使用会越来越多。

第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尚未建立统一的纠纷解决机制或协调机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争端仍然通过中国和东盟成员国的相关涉外程序解决, 涉东盟民商事案件无论是仲裁还是诉讼, 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而涉外程序往往需要经过涉外送达、认证等一系列过程。中国—东盟自贸区民商事司法协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渠道不统一, 司法文书不能及时送达;调查取证核准程序复杂, 难度大;民事及商事判决难以得到承认和执行;法律和司法实践信息不能及时相互提供。这一系列问题无疑大大增加了当事人选择仲裁或诉讼进行纠纷解决的成本。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基本无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 没有多边协定并且双边协定签订较少, 相互之间的司法协助主要依赖互惠关系。此外, 涉东盟经济贸易争端的相关法律服务人员, 包括律师、翻译人员、鉴定人、评估人等相关人员和法律服务机构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第三, 对东盟国家法律制度的了解不深, 影响了当事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贸易争端的信心。由于历史原因, 东盟成员国法律制度较为复杂, 既有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历史烙印, 也有伊斯兰法律、佛教法律等宗教性法律的传统影响, 越南、老挝等国又有社会主义法系的内容。我国现有的法律理论和实践多侧重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 对东盟各国法律关注才刚刚起步。

3 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争端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 制定《中国—东盟司法协助协定》, 加强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司法交流与合作, 构建自贸区内的司法冲突与司法协助统一协调机制。具体内容包括:送达司法文书;民商事调查取证;判决、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提供法律和司法实践信息等。

第二, 建立中国—东盟经贸争端解决的法律服务网络。该法律服务网络既包括法律服务专业机构和律师, 也包括外贸主管部门和驻外使领馆的商务处, 还包括相关科研及教学机构。依托该网络, 整合相关资源, 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企业提供法律法律政策研究、个案咨询、风险防范等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强对东盟法律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 逐渐开放对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法律服务人员的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强中国对东盟国家经贸及其争端解决相关法律制度的研究和介绍。可以成立中国—东盟律师协会、中国—东盟法学家协会等。

第三, 建立专门解决中国—东盟商人、企业等平等主体之间经济贸易纠纷的仲裁机构。中国和东盟成员国都制定了专门的仲裁法或ADR程序法, 实践中建立了在亚太区域有一定影响的仲裁机构, 拥有一批受过良好教育、仲裁经验丰富的仲裁员。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可以研究中国—东盟经济贸易纠纷解决规范, 建立经济贸易纠纷解决机构, 颁布一批可供选择的仲裁员名单。设立中国—东盟律师贸易投资法律咨询专家的总体名单;设立中国-东盟贸易仲裁中心之间的合作机制。如果建立了专门解决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将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商人、企业间的进一步理解和合作, 进一步减少经济贸易争端解决的成本, 提高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往来的效率。

第四, 建立专门解决中国—东盟商人、企业等平等主体之间经济贸易纠纷的的调解机构。中国和东盟成员国之间可以建立专门的调解机构或者和设置在中国—东盟经贸仲裁中心内部。在仲裁机构中设置专门的调解部门, 将调解作为一个独立程序来解决中国—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商事争议。为解决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 可以将当事人之间的调解协议写入仲裁条款, 一旦当事人因履行调解协议发生争议, 可以提交仲裁。“基于私法自治, 各国一般都认可当事人通过协商的方式自行对国际民商事争议达成和解。比如, 国际贸易实践中, 大多数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通常都鼓励当事人以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争议, 如协商不能解决, 才寻求其他解决办法。然而, 协商或称为谈判、和解, 起源于商业谈判, 通过沟通而解决争议, 勿需第三人介入, 和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只要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构成当事人之间的有效契约。协商依赖于当事人自身的交往能力以及经济实力, 协商所达成的和解协议可能对处于弱势的一方的利益保护不够。此外, 当各方分歧严重时, 难以自己协商解决, 只能求助第三方帮助解决。从解决纠纷的角度看, 更多的争议是当事人自己不能自行解决的, 因此第三人介入的程序才更具有方法或制度意义。在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方面, 介于诉讼、仲裁与协商之间的是国际商事调解, 这一方式在近几十年来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摘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 中国-东盟商人、企业之间频繁的经济贸易交往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经济贸易争端。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存在着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预防或解决经济贸易纠纷, 更好地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商人、企业之间进一步理解和合作, 进一步减少争端解决的成本, 进一步提高经贸往来的效率。

关键词:中国,东盟,经济贸易,争端解决

参考文献

[1]强永昌, 权家敏.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及其选择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 2010.

[2]潘小玉, 杜承秀.中国涉东盟经贸争端解决机制构建之我见[J].广西政法管理千部学院学报, 2009.

[3]周传明, 蒋铁滔.对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专题调研[J].http://nnz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860, 2011年4月12日访问.

上一篇:园林设计理念管理下一篇:年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