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商投资变化

2024-05-11

对外商投资变化(精选九篇)

对外商投资变化 篇1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2003-2008年各年由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三家联合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而成。

一、投资规模的特点与新变化

(一) OFDI从2003年进入“跃升”发展通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 中国开始发展OFDI, 1991-2000年年均值在23亿美元左右, 发展平稳。2003年始, OFDI有了高速增长, 年规模急速扩大, 进入“跃升”发展通道。正如图1所示, 不考虑非金融类OFDI, 2004-2009年, 年均OFDI突破200亿美元, 年均增幅达67.4%。

(二) OFDI相对规模依旧偏小

OFDI总体规模虽已取得较大改观, 但横向比较却显示规模依旧偏小:

1.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旧较大。这一差距既有流量 (新增量) 体现, 也有存量 (保有量) 体现:

1990-2001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议各年《世界投资报告》, 2002-2009年数据来自于商务部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及其网站。因2002-2005年数据只有非金融类OFDI, 为保持数据比较的一致性, 2006-2009年数据也以非金融类OFDI近似替代年度全行业OFDI。

(单位:%)

(1) 包括波多黎各。 (2) 包括法属圭亚那、瓜德鲁普、马提尼克、摩纳哥和留尼汪。 (3) 不包括圣马力诺和梵帝冈。 (4) 包括海峡群岛和马恩岛。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5、2007、2009年整理。

2. 世界OFDI总额中的中国份额有所上升, 但改善不大。

从全球范围看, 中国OFDI占比不断上升, 但总体占比不大, 且不稳定。而与发展中国家 (地区) 比较, 占比也有大的跃升, 但依旧无法与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相符。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5、2007、2009年整理。

3. 大项目开始增多, 但单一主体投资规模依旧偏小。

近年, 中国OFDI的大项目持续增多, 如2008年中铝曾联合美铝斥资140.5亿美元并购力拓 (美铝占12亿美元) 、中国五矿集团投资17亿美元购买澳大利亚Ozminerals、中联重科出资约1.626亿欧元收购意大利CIFA……这都堪称大手笔, 但这仍然没有改变单一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偏小的事实 (平均规模一直维持在千万美元左右) 。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3-2008各年整理, 后两行数据通过计算得出。

(三) 相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地位不断提升

1990年后, 中国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前12大OFDI来源国之一, 存量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前十, 2000年超过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OFDI起步较早的国家和经济体, 2006年再超越巴西, 位列发展中经济体第三位, 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在新增流量排行上, 中国2003年跃居第二, 2006年开始超越新加坡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 在全球所有国家 (地区) 经济体中排名第13。

数据来源:据《国际商报》2002年4月10日数据整理。

二、行业分布特点及其新变化

(一) 2001年之前的OFDI主要集中在贸易性行业

比较2001与1993年年底的数据, 可以发现:通过OFDI设立的非贸易类企业的数量由1819家增加到2859家, 比例仅上升了不到5个百分点 (由40.6%提高到45.4%) 。这表明中国的OFDI一直偏向于以商业服务为代表的贸易类领域。

(二) 近期投资的行业分布有向采矿与制造业集中的倾向

2003年后的OFDI“跃升”发展, 也带来了投资行业分布的分散化发展, 除极少数领域没有覆盖外, 投资几乎遍及了一、二、三各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计算各行业年度投资额占当年总投资流量的比例, 按占比高低排序, 2004年前6位依次为采矿业 (32.74%) 、交通运输 (15.07%) 、批发零售 (14.55%) 、制造业 (13.74%) 、商业服务 (13.63%) 、农林牧渔 (5.25%) , 而2008年变为商业服务 (38.85%) 、金融 (25.13%) 、批发零售 (11.65%) 、采矿业 (10.42%) 、交通运输 (4.75%) 、制造业 (3.16%) 。这表明投资的行业分布除一如既往地集聚于商业服务、批发零售外, 采矿与制造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进入方式的选择及其变化

(一) 建立合资企业及新建子公司曾是OFDI的主要方式

据统计,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 与东道国合营的约占70%, 独资新建约占21%, 与第三国合营约占9%。这说明21世纪以前, 我国企业总体上还处于OFDI的初级阶段, 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驾驭能力, 比较依赖于传统的合资合营或独资新建方式, 兼并收购一直运用得较为谨慎。冯赫2005年完成的一项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二) 入世后, 收购、兼并频率大大提高, 已成为OFDI的主要方式

90年代后期, 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特别是“入世”成功,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海外并购当做OFDI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无论是从次数来看, 还是从涉案金额来看, 都有较大发展。如2002年并购占OFDI的36.7%, 2004年海外并购规模同比年增50%, 涉案金额达48亿美元。2005年并购总额达到62亿美元, 被媒介和学者戏称为中国的“并购元年”。

回溯2002到2009年间我国大规模跨国并购的主体, 看到的都是一些著名的大公司, 如TCL、联想、京东方、网通、中海油、中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铝业、中联重科等的影子, 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所进行的并购活动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四、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一) 目的地的地理分布

分大洲来看, 中国OFDI的两个“传统”目的地是亚洲和拉丁美洲, 两者几乎占总存量的9成。近年来, 两市场的存量占比都有波动, 但亚洲的投资地位在此后逐步得到夯实, 而拉丁美洲的投资地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新增流量变动来看, 除“两传统”市场的地位得到夯实外, 2008年后非洲取代拉丁美洲占据了新增流量份额排行中的第二位。

从国别地理分布来考察, 2003-2008年间, 前三位变动不大, 一直是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 且香港吸引了国内的半数以上的投资。但前三位外的国别次序变动频繁, 美国、韩国、苏丹、澳大利亚等国在某些年度的排位上比较靠前。

(二) 来源地的地理分布

以非金融资本流量的来源地为考察对象, 我们发现: (1) 我国的OFDI主要是由中央所辖企业及其单位作出的, 中央是绝对的投资主体, 而地方投资不到两成。除个别年份外 (如2007年) , 这一趋势得到了不断的强化; (2) 来自地方的OFD新增量, 绝大部分都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发达省区完成。据统计, 浙江是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市。

五、问题与对策

(一) 目前我国OFDI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战略缺失, 导致微观主体投资行为过度依赖于政府政策。

我国OFDI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点, 而且阶段性投资的每一次兴起与回落均以政策性事件为标志。这一方面说明了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 反映了政府和企业OFDI战略缺位, 缺乏长远规划, 微观主体较被动。另一方面, 因战略缺失, 政府对OFDI的地理分布缺乏有效的引导, 投资项目的区位分布明显集中, 隐藏着较大风险。

2. 微观主体的投资竞争力不强。

一是OFDI的微观主体多为央企, 表现出较强的资源目的取向。二是市场竞争中成长的, 且形成了或正在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有限, 参与OFD遭遇了人才、管理、融资等瓶颈。三是原本有限的竞争优势, 也缺乏整合和培育。

3. 宏观配套严重滞后。

一是OFDI法律体系不健全。建国以来, 我们仅制定和颁布了一些调整和管理海外投资的法规, 并未上升到法律高度。二是OFDI审批、监管机制上存在缺陷。目前, 我国有关OFDI的审批职能极其分散且相互交叉, 分属发改委、商务部、外管局、地方外经委等等, 管理多头且程序复杂, 审批周期长, 成本高。且事后监督职能主体缺位, 政府重事前审批, 轻事后监管。三是缺少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

(二) 对策建议

1. 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明确OFDI战略。

具体地说, 就是宏观上要明确OFDI的总体战略、区位战略、行业战略, 加强对微观主体OFDI的规划与引导。微观上要明确OFDI的总体规划、战略步骤、要素聚集方案和实施策略, 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对外OFDI。

2. 切实提升企业的对外投资竞争力。

从基础做起, 循序渐进地提高企业的投资竞争力: (1) 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发企业的对外投资热情; (2) 加强专门高级要素如人才的培育, 储备投资、管理、金融人才; (3) 整合目前有限的竞争优势。

3. 积极改善宏观配套。

首先, 要把已有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简化并法制化审批、监管程序。其次, 搭建高效、务实的OFDI信息服务体系, 组建专门机构, 形成事前引导、事中辅导、事后督导的完善的信息服务链。再次, 积极争取在新的国际投资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确保境外投资利益。

参考文献

[1]陈秋敏.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思考 (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0 (6) :1-4.

[2]郭娜, 王秋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及对我国的启示 (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 (6) :756-758.

[3]王恕立, 卢平.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的发展与对中国的启示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9 (3) :451-454.

[4]殷醒民.中国工业企业规模的变动趋势研究 (J) .管理世界, 1997 (3) :136-146.

[5]冯赫.为什么投资欧洲——关于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的实证调查 (J) .中国企业家, 2005 (13) :57.

[6]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研究 (DB/OL) .http://www.studa.net/jingji/080902/1109061.html.

[7]吴勤学.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务 (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157-173, 245-255.

汇率变化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 篇2

【关键词】汇率;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

一、前言

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跨国企业投资存量最多的国家。近些年来,大量的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和其他方式的投资参与对我国的资本建设和对外贸易起到了很大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目前对于相关汇率制度的规定正处在探究的时期,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了新的汇率政策,使得人民币相对美元实现了升值。其次汇率的变化影响跨国公司的区位优势,因其要根据所处国家对产品的需求和货币政策来确定投资规模;然后汇率的变化增加了投资国的直接投资的风险性,由于对于投资国货币衡量收益的不确定性,也提升了跨国公司的投资风险。

二、文献综述

在欧美国家对投资经济的研究分析中认为,东道国的货币升值对外商的投资会产生不利的因素。美国投资学家富路特和史戴恩对美国对个工业行业对外资的投资利用和汇率水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美元的贬值降低了投资方货币衡量的美国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了其在美国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但也有研究认为,东道国货币的升值不仅对直接的投资影响较小,反而会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

对于汇率变化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也有两种持相互对立的观点。其中一个观点认为:汇率的变化不适合外商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相比,外商的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风险厌恶趋向;而且市场供需的波动也会导致市场收益的变化,在直接投资收益不能确定的情况下金融手段不能覆盖所有汇率风险。

三、汇率的简单模型

根据经典的投资决策分析法,例如净现值法,表示在对一件投资项目和机会时,很多投资者都面临着仅有一次的选择,但这种方法忽略了投资者具有延迟投资的选择权利。

探究汇率变化对直接投资的影响,狂热以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直接投资或者初始投资的沉没成本,同时跨国公司的决策机构也会将汇率水平和汇率的波动性计入投资决策中,以完善公司取得利益最大化的盈利方式;除此之外,投资模型的建立和深入研究经济在预期时间内的增长率,也对投资规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对外资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大多数的跨国企业的产品具有可贸易性,其投资的产品可以在东道国生产,加工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贸易。各个国家的市场可以通过衡量货币的产品价格,使其产品价格可以和国际市场价格相等。同时有些产品在生产国会产生一定的交通运输费用,跨国公司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方法将贸易产品有效的推到生产国的市场上进行销售,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较强的贸易壁垒。

除了汇率水平的变化外,影响外资企业直接投资规模的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和波动不仅会影响跨国企业生产规模的大小,也会导致外资投资过程中与生产国形成工资和投资项目种类的分歧,从而影响外资直接投资的效率。

五、结论和启示

本文通过对外资企业的投资行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汇率水平的变化会对外资直接投资规模产生影响。然而在汇率水平维持在稳定不变的情况下,汇率水平的波动不会影响到外资的投资规模。例如,人民币的升值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生产结构的变化和升级的作用。

其次,对于宏观的经济指标,比如生产国投资的预期经济增长率对投资规模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货币升值的空间随着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工资增长而得到提升,对于相对资源选择型的企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在经济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通过进行汇率制度的改革,来减少货币升值的负面作用。

最后,对于资源选择型的跨国企业对于汇率水平的波动的敏感度低于劳动密集型的反应,生产国的货币升值会使本国的投资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市场消费型,从而增加外资企业对本国市场的重视,并积极探索东道国存在的市场潜力。但由于汇率水平的变化不仅会影响跨国企业投资资源型和市场型的比例,而且还会影响外商投资项目的选择。因此,汇率水平的变化对外商投资的领域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亚莉.汇率变动的不完全传递、FDI和货币政策效应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张瑜.人民币汇率、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结构特征[D].南开大学,2012.

[3]陈默.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

[4]刘英.我国外向型产业空心化现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5]董蕾.汇率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6]岳路路.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及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7]董相男.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FDI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8]张瑜,杨丽.汇率调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来自制造业内部结构的经验证据[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04:48-59.

[9]孙霄翀,刘士余,宋逢明. 汇率调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理论和实证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08:68-77.

[10]李苏博.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分析[D].辽宁大学,2011.

对外商投资变化 篇3

国内一些文献也给出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结论。沈坤荣和耿强(2001)通过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具有技术外溢效应与学习效应,提高了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1];郭克莎(1995)认为外资的大量进入增加了国内企业提高生产水平、转变经营方式的压力和紧迫感,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基础[2];裴长洪(2006)研究认为,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促进了我国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3]。

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充分把握外商直接投资新变化,积极应对外商直接投资新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下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变化

(一)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稳中放缓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在国内经济下行和经济要素价格上升以及印度、美国等国竞争压力增大的影响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仍然保持稳健增长(见图1)。相比2001—2011年我国利用外资增速的大幅波动,2012年以来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外商直接投资增速稳步增长,2013—2015年分别增长2.34%、3.70%和5.83%。但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比较均呈现增速放缓态势。从纵向看,在我国加入WTO后的2002—2011年十年间,平均利用外资增速为10.21%,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2012—2015年四年中,我国平均利用外资增速相对较低。从横向看,将金砖五国之一、人口与我国相近以及领土与我国相邻的印度作为比较对象,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显示:2012—2015年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42亿美元、282亿美元、344亿美元和590亿美元,三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年均增速高达34.59%,远远高于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

(二)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发生显著变化

1.2012—2015年香港地区对大陆地区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见图2),2012年直接投资额为712.9亿美元,2015年快速增长到926.7亿美元,直接投资绝对额增加了213.8亿美元,仍然保持了9.13%的年均增速,远远高出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香港地区直接投资占我国利用外资比重从2012年的62.3%上升到2015年的73.4%,三年内投资占比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我国利用外资更加依赖香港地区。

2.台湾地区对大陆投资、日本和美国等对华投资规模不升反降,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台湾地区:2011年对大陆直接投资67.27亿美元,2015年下降到44.1亿美元,绝对额减少了23.17亿美元,年均降幅10%。日本:2012年对华直接投资高达73.8亿美元,为当年第二大对华直接投资国,随后几年直接投资额迅速下降,2015年仅为32.1亿美元,下降了一倍多,年均降幅45%。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也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31.3亿美元,2015年下降到25.9亿美元。

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加强,对华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2164家,同比增长18.3%,实际投资84.6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东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154家,同比增长5.2%,实际投资7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6%。

数据来源:商务部。

(三)外商直接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1.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快速上升,高端制造业引资能力逐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放宽服务业准入条件,简化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手续,优化国内软环境,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上升。2011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2.4亿美元,制造业利用外资521亿美元。2012—2015年,服务业与制造业利用外资绝对额差距不断拉大。

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5.5%,跃升为第一大产业。2013—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比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出0.8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341567亿元,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至50.5%,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扩大了服务市场需求,提升了服务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2015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771.8亿美元,占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1.1%,其中,高新技术服务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15年前11个月实际利用外资72.3亿美元,同比增长51.7%,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增幅较大,同比分别增长85.9%、55.1%和29.7%,计算机应用服务、综合技术服务、建筑、金融、卫生、文化艺术等成为外资流入的热点领域[4]。

2011—2015年,我国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幅度较大。2015年利用外资额创5年来新低,仅为395.4亿美元,比2005年的424.5亿美元减少了近30亿美元,所占比重由近70%下降为31%,在制造业整体利用外资走弱的同时,高新技术制造业利用外资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2015年的前11个月,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占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的23.8%,其中,生物药品制造、通信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366.3%、142.6%和18.6%。反映出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少,同时,劳动力成本、资源要素成本和环境破坏成本快速上升,中低端制造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我国中低端制造业正处于去产能、结构优化的艰难转型期。而我国高端制造业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对外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制造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正在从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数据整理。

2.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上移,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问题凸显。国家引资政策也出现了新变化。由过去利用外资的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以及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链上游行业。2015年,我国在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平板玻璃等国内市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基本未批准新设外资企业,严格控制产业链低端产能过剩型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时,鼓励外资投向产业链上游行业,2015年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汽车、生物、医药、通信、金融、软件服务等行业中新设企业或追加在华直接投资。德国奥迪、大众、戴姆勒、汉莎航空,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韩国现代、起亚汽车、三星电子,日本电气硝子、普利司通、伊藤忠商事,美国英特尔、克莱斯勒、空气产品、礼来等跨国公司都在上述领域新投资或增资,单项金额均超过1亿美元。此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层次上移,对高端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为进一步扩大我国市场,抓住我国高端产品与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机会,在转移了产业链下游环节以后,逐渐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设计创新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结算中心、财务中心和跨国公司总部等。2015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等高端功能性机构快速集聚,设立研发机构超过2400家,比2010年的1400家增长了近一倍。同时,我国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从2010年的19.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14年的32.5亿美元。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改革开放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取得新成效

1.自由贸易试验区吸引外资聚集效应凸显。2015年1—11月,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040家,合同外资额4458.1亿元人民币,其中,通过备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088家,合同外资额3326.6亿元人民币,占比分别为84.2%和74.6%。扩展区域后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吸收外商投资占全市的一半。融资租赁、科技研发、创业投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高端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的态势明显。

2.北京市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初显。2015年北京市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率先推动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六大重点领域扩大开放。这六大重点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68家,实际利用外资95.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0.2%和62.5%,占全市吸收外资总量的73.5%;其中,金融、科技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占全市56.4%和7.6%,增速分别为15.7倍和14%。

3.广东省借力自贸试验区和《在广东省对港澳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利用外资额大幅回升。2015年广东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5.7%,实际利用外资额同比增长42.7%,超过217亿美元,其中,吸收港资同比增长48.3%,吸收澳门投资同比增长222.2%。

二、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新问题

(一)利用外资额占全球比重快速下降,引资压力加大

联合国贸发会2016年1月份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控》显示:201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跳跃式增长36.5%,全球对外投资金额达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高值1.7万亿美元,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5%,达到5480亿美元。同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增长5.8%,远远低于全球同期的36.5%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15%,根据联合国贸发会数据计算,2015年我国利用外资额占全球比重从2014年的10.5%迅速下降到8.0%,2016年我国引资压力增大。首先,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破“7”,全年经济增长6.9%,这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新低,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年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在6.5%—6.9%之间,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吸引力下降。同时,美国的“再工业化”政策、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和加息,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深化对外开放、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度,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压力。美国2015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迅速从2014年的924亿美元增长到3840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为我国的近3倍。同时,印度2015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到590亿美元,是2014年344亿美元的近2倍。美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快速增长挤压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空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市场波动、总需求疲软、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升高和地区局势紧张,预计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将会下降。201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不升反降,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引资压力。2016年1月份,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08家,同比下降11.4%。2016年1—2月份,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225.2亿美元,增速迅速下降到2.7%,而2015年同期增速为17%。201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开局艰难,全年引资压力巨大。

(二)外资来源地“香港独大”,但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减弱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几乎全部来源于香港地区,“一地独大”(见图2)。其他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绝对金额还是占比均快速下降,绝对金额从2012年的419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336亿美元,占比从2012年的37%下降到2015年的27%,增加了我国利用外资波动的风险。随着香港地区对大陆投资趋向谨慎,港商撤资风波不断,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利用外资波动风险。另外,香港地区发展以贸易与金融业为主,跨国高新技术大公司很少,不同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以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模式[5],随着我国与香港地区经济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香港地区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断减弱。

(三)外商投资逐步“去工业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去工业化”倾向。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快速上升,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从2009年的168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46.2亿美元,增长了2倍多,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从2009年的44%上升到2014年的52%,助推了我国房价的快速上升,增加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逐步“去工业化”和向房地产业集中,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四)外资在我国区域分布呈两极分化态势

从近年来外资在我国区域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仍然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绝对主体,历年利用外资占比均近80%,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累计利用外资占比80.56%;西部地区利用外资额从2011年的115.71亿美元下降到2015年的107.79亿美元,占比从9.33%下降到8.39%,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服务业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产业,制造业利用外资额下降,东部地区在市场环境、产业配套能力、高端人才储备上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减弱。此外,随着自贸区的相继设立,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准入,东部地区再次占据我国吸引外资的政策先机,未来一个阶段内,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可能进一步两极化。2015年1—11月,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974.2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85.4%。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外资统计数据整理。

(五)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出口贸易促进作用减弱

截至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我国近1/4的工业产值、1/7的城镇就业和1/5的税收,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促进作用逐步减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速快速下降,从2010年的28.28%下降到2015年的-6.5%,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速低于同期全国出口增速。此外,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断下降,从2010年的54.65%下降到2015年的44.10%,201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10047亿美元,低于2012年的10227亿美元,2016年1月,出口711亿美元,同比下降16.8%,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的出口促进作用减弱(见图5)。

数据来源:商务部。

三、经济新常态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动外商直接投资由“量”到“质”的战略转变

经济新常态下,在努力保持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量”稳定前提下,要积极实施利用外资向“质”的战略转变。根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三缺口”模型(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需求的原因,除了储蓄不足和外汇储备缺乏,更重要的是技术落后),在当前我国国内储蓄与外汇储备充足但缺乏高新技术的情况下,要将重点放在引进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6]。要积极落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战略措施,实现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新跨越。

(二)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对不同产业实施差异化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向产品的价值链上游转移。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合作,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支持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上述行业的要放宽投资准入条件和加大优惠力度。此外,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去产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产能过剩、高污染、高消耗和资源型出口行业要采取更加谨慎的措施,进一步减少外资进入这些行业。

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要利用好当地的人才优势、市场环境优势、产业配套优势,促进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行业,加大对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高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对中西部地区,要加强与东部省份的战略合作,推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7]。此外,要积极利用好中西部工业园区与经济开发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政策优惠力度,放大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制造业的集群效应,推动当地工业化进程。

(三)深化自由贸易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改革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各国外商直接投资“容易指数(0—100)”显示:我国得分63.7,远远低于美国的80、日本的81.6,甚至与印度的76.3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数据显示:外商在中国投资建立一个企业要花费65天,走18道程序,高于印度的46天和16道程序。此外,据经合组织发布的各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指数(0—1)”数据显示:我国是0.418,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值的0.068,比印度的0.263还高出很多。表明我国在外商直接投资放宽准入条件、简化手续、优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深化自由贸易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改革,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大力推进外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对条件成熟的改革措施要加快在全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推广。

(四)加快我国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当前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单一化、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前提下,我国要加快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特别是要积极推动中美、中欧投资协定的实质性进程,有序推进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开展谈判,改善引资环境,促进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加大我国对欧美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

(五)加强招商引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招商引资管理水平

加强招商引资的人才队伍建设,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和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科学化和合理化。提升招商引资管理水平,摒弃过去单纯的以招商数量和引资额来评价招商引资成绩的考核标准,从长期的经济社会效益出发,持续跟踪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效益影响。

参考文献

[1]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2]郭克莎.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管理世界,1995(5):31-40.

[3]裴长洪.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06(1):33-39.

[4]王晓红,沈家文.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趋势展望[J].国际贸易,2015(3):41-48.

[5]姚国利.香港企业对内地的直接投资与日本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1995(8):38-41.

[6]裴长洪,杨志远.实现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新跨越[J].国际贸易,2011(9):4-11.

浅谈增值税改革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篇4

关键词:改革开放 增值税改革 外商投资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不仅为我国经济带来大量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对税制改革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国家亟待开始税制改革,特别是增值税改革,以满足需求,增值税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二是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轨(简称“营改增”),其目的是为了推进经济的稳健发展,这对于相关行业的影响较大。本文以外商投资为主体,探讨增值税改革对外商投资的有关影响。

一、增值税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增值税在我国税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最主要的税收来源,大约占到全年税收30%,在增值税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范围未涵盖所有行业,其主要目的是应对改革开放初期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现象,在初期效果明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量外资的引入,这种生产型增值税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很大程度上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开始对增值税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从而促进了投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外商投资现状及增值税改革

(一)外商投资现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国家,投资的领域和区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和优化,从目前来看,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特别是加工业的投资比例较大,对于高新技术行业,如微电子、新能源投资的比例也较高,但是相比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投资而言,比例较小。原因有两个:第一,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对外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大量外商投资又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第二,税收制度在不同行业差异较大,税负不平等,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二)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改革前,我国采取的生产型增值税,且征税范围没有覆盖到所有行业,从而造成增值税抵扣不彻底、重复征税、行业税负不平等等问题,对此,我国将逐步分阶段的对现有增值税、营业税的税制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将目前的增值税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另一方面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最终,全面实行增值税。由此而对投资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导投资方向,平衡投资领域,为国家经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第二,大大减少企业税负,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使外商投资由简单的资本投资变为生产投资和技术投资。第三,在消费型增值税的推动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越多,其当期的抵扣进项税也就越大,促进了企业投资的增长,带动了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提升。

三、增值税改革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一)对投资区域性的影响

我国全面实行增值税改革,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2004年在东北地区扩大了增值税抵扣范围,其次,2007年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最终于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增值税改革的有序推行,使东北及中西部的投资环境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地区的竞争压力太大,使得大量的制造业往内地迁移,主要靠投资制造业的外资纷纷也随之内迁,这加速了外商来内部投资的步伐。

(二)对投资行业的影响

从现阶段外商投资的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投资回报率高的制造业,对此,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大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同时,我国正在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区域和范围,从国际上来看,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涉及整个货物的生产、加工和服务领域,还有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也以及劳务服务业等,随着我国营改增税制推行的不断成熟,也必将对这些领域进行全覆盖,其中“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于外商投资结构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不断增加,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不仅仅局限在资本的投入,更多的是技术的投入,增值税改革能够减少投资过程中的税负,增加其投资回报率。

由此可见,增值税的改革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在区域上,中西部的投资力度将逐渐增大。在行业上,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逐渐向三大产业过渡。其总体的趋势将更加科学合理,能更好的推进我国产业的结构优化和经济的稳健发展。

四、总结

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其目的是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新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巨大挑战,增值税改革有利于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外资利用水平的提高,外商投资在增值税改革的背景下,也会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其产业结构也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欧阳琴斯.浅议中国增值税转型的影响[J].财税金融,2009(12),89一90

东道国对外商投资的规制办法 篇5

一、外资准入审查

一国基于国家主权有权审查外资是否进入。行使外资准入审查职权的一般是该国的主管部门。行政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外国投资者能给东道国带来切实的利益。主管部门必须考虑到外商投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以及外资进入不会给当地的企业造成冲击。这种歧视待遇是合法的, 除非在东道国签署条约时承诺了在相似情况下给予国民待遇。然而双边投资条约、地区协定和WTO协定如GATS未来将促进外资在服务领域的自由进入。对外资的准入审查必须基于经济上合理原因。假如一国担心当地经济被一个特别强大的跨国公司控制, 从而禁止该公司准入是合法的。

二、资金要求

东道国可能要求外商要进入当地市场, 必须从海外带入其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资金。东道国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外商投资者在本地市场上融资。当外商投资者同意遵守资金要求, 在准入之后有违约的, 东道国将有权终止或干涉该外商投资活动。这一干涉权是基于该东道国的国内法。假如东道国行使权力的程序是符合标准的这一干涉行为是不会构成违反国际法的。这种行为常见在东道国的干涉是否构成征收。合法性原则要求东道国的干涉行为必须满足程序法上的要求。

三、与当地企业合作要求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外资准入必须要和东道国的企业合作。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能利用外国投资者, 将社会意识形态与外资准入捆绑, 从而使对外国投资的控制权保留在东道国。要使东道国的政策合理化, 东道国采取了让国有企业作为代理人, 加入中外合资企业的董事会中。出于宗教政策或其他政治上的考虑, 而不是经济上的原因决定了外资准入后要采取内外合资的形式。另一方面, 外资同样也乐意采取合作经营的企业, 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 在东道国的合作企业可以作为外资与当地政府有效的调节者。例外情况下, 东道国不会要求外资必须与当地政府指定的企业合作。比如跨国公司承诺将出口全部或一部分自己的产品, 从而给东道国赚取外汇, 或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 或者外商投资者准备进入东道国的特定领域并帮助该领域发展。

四、当地权益要求

在发展中国家的立法中, 一个常见的模式是要求当地企业参与到外商投资当中。当地权益要求的限制不仅有经济上的原因还有政治原因考虑。要想通过国际条约或WTO协定来解决当地权益要求多半会失败, 因为许多国家在引入外资时的考虑有经济因素, 更重要的是政治因素。经济上, 当地权益要求可以使得外资与当地企业产生联系进而外资不容易撤回母国, 否则将导致当地经济混乱。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当地权益要求保证外资能遵守东道国的法律, 并且能帮助东道国的弱势领域得到发展。通过合资企业, 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能更有效地转让给当地企业。当然外资也有规避当地权益要求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是外资通过控制符合要求的代理人, 由代理人与当地企业合作, 从而转而将利润汇回投资方。合资企业已经变成了限制外资准入的重要方法。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 准入管制是最重要的手段。不论是在工业领域, 矿业领域或是生产领域, 最大化当地利益都是管制的主要目标。但是, 因为所有的外国投资合同期限都很长, 在国际化与当地化的博弈中, 利益平衡是在持续变化中的。这种平衡取决于产品, 东道国政治格局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五、税收和非税收方面的激励措施

许多国家采用免税期或其他刺激手段来吸引外国投资者。这些鼓励措施一般只给与那些投资在特定领域内的外资企业, 诸如那些能带来高科技的企业或是将地区总部设在东道国内的企业。在国际法上并没有禁止这种激励措施的规定。激励措施只给予那些东道国渴望的外资就会引发歧视问题。这种歧视待遇完全基于经济原因是无可厚非的。这种歧视待遇可能违反了国民待遇原则或最惠国待遇原则。但假如基于适当理由所采取的歧视待遇将被视为合法的。诸如, 基于东道国对特定技术的需求或是要引导外资进入特定生产领域。除了为了吸引外资, 税收优惠政策还可能是掩盖对外资的出口要求。这种出口要求是违反国际贸易法的。但是假如税收优惠措施不与出口要求相挂钩, 税收优惠激励本身是不违法的。

六、环境保护要求

东道国和国内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不考虑外资准入后的外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跨国公司常常出口其母国不允许使用的超标高污染技术, 在发展中国家生产从而降低排污成本。如今, 外资都会被事先要求提供环境影响报告。如果环境影响很严重外资将会被不允许准入。但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都不高。在发达国家, 很重视外资项目的环境影响。如果外资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害或损害超过了外资带来的利润, 即便已经允许外资准入后, 外资项目将会被取消。假如一国基于客观考虑因素, 一国有权采取合法行为拒绝会带来环境损害的外资项目。但是有时候, 很难决定东道国的干涉行为是出于对环境保护的目的, 还是保护本国经济的目的。现行国际法支持当外资项目对环境的损害超过其收益时, 东道国有权干涉外资的经营项目。

七、出口目标要求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已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在国内生产一切物品以减少外汇支出, 转变为现在通过出口赚钱更多外汇, 这种发展模式可见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如新加坡和韩国。出口带动发展的战略使得发展中国家要依赖于跨国公司的投资, 期望跨国公司能够生产和出口产品, 从而赚取外汇。提高跨国公司的出口规模方法有给予跨国公司特权或税收激励措施。在一些国家, 出口目标是外资准入的必要条件。美国一直反对这样的出口目标, 认为这是违反贸易法的。在与美国的双边条约中, 美国也极力减少这样的要求。这种要求会激化东道国和外国投资者的矛盾。外国投资者常常发现自己很难达到出口目标要求。在2008年, 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各国经济都出现衰退, 加上发达国家采取抵制发展中国家廉价倾销的政策, 外国投资者要满足出口目标要求就更加困难。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的争端就更难解决。

八、管制与征收

外国投资者必须在东道国的法律要求范围内活动。外资准入是有条件的, 当外资不符合这些条件时, 东道国的干涉行为就是合法的。东道国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审查批准的外资常常会颁发许可证。如果外资不符合条件时, 许可证就会被撤销。这些行为在东道国国内法上是合法的。但对这些行为在国际法上是否构成征收的问题上具有争议。通说的观点是, 如果东道国的行为完全符合国内法的就不会构成征收。东道国的立法也会包含了保证条款, 保证征收之后给予外资的补偿。这种保证虽是单方作出的, 但是它反映了当出现争端时, 东道国愿意将争议提交到国际法庭而不是在国内法上解决争议。所以征收补偿的保证一般附带了将争议提交到国际仲裁庭上解决的保证。资金输出国现在正在积极参加海外投资保险计划和建立投资保险机构。母国投资者要投资外国项目时必须叫投资保险金, 当外资项目被东道国征收时, 有母国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先给予投资者赔偿, 然后由母国取得代为求偿权, 行使向东道国的索赔权。

有些国家立法单方保证关于外商投资争端解决可以提交到国外的中立仲裁庭。提供这些保证的国家是希望有更多的外资会流入, 假如外国投资者在遭到政府干涉时能公平的寻求救济的渠道, 将会有更多外资愿意进入。当提供保证的国家和一个外国投资者之间持续发生争端时, 根据该国内法规定, 争议可以提交到国外的仲裁庭。仲裁被视为是合法的原因是在仲裁之前, 能保证实现进行调解达成协定

浅谈增值税改革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篇6

一、增值税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增值税在我国税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也是最主要的税收来源, 大约占到全年税收30%, 在增值税改革之前, 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范围未涵盖所有行业, 其主要目的是应对改革开放初期投资过热, 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现象, 在初期效果明显,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量外资的引入, 这种生产型增值税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很大程度上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 国家开始对增值税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从而促进了投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扩大内需, 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外商投资现状及增值税改革

(一) 外商投资现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最大的国家, 投资的领域和区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和优化, 从目前来看,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 特别是加工业的投资比例较大, 对于高新技术行业, 如微电子、新能源投资的比例也较高, 但是相比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投资而言, 比例较小。原因有两个:第一,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对外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而大量外商投资又加快东部地区发展, 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第二, 税收制度在不同行业差异较大, 税负不平等, 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二) 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改革前, 我国采取的生产型增值税, 且征税范围没有覆盖到所有行业, 从而造成增值税抵扣不彻底、重复征税、行业税负不平等等问题, 对此, 我国将逐步分阶段的对现有增值税、营业税的税制进行改革, 一方面是将目前的增值税由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另一方面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目前已在部分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 最终, 全面实行增值税。由此而对投资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 引导投资方向, 平衡投资领域, 为国家经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第二, 大大减少企业税负, 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收益率, 使外商投资由简单的资本投资变为生产投资和技术投资。第三, 在消费型增值税的推动下,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越多, 其当期的抵扣进项税也就越大, 促进了企业投资的增长, 带动了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提升。

三、增值税改革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一) 对投资区域性的影响

我国全面实行增值税改革, 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经过了三个阶段, 首先, 2004年在东北地区扩大了增值税抵扣范围, 其次, 2007年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 最终于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增值税改革的有序推行, 使东北及中西部的投资环境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相比之下, 东部沿海地区的竞争压力太大, 使得大量的制造业往内地迁移, 主要靠投资制造业的外资纷纷也随之内迁, 这加速了外商来内部投资的步伐。

(二) 对投资行业的影响

从现阶段外商投资的结构来看, 主要集中在投资回报率高的制造业, 对此,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 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要大力提高外资利用水平, 同时, 我国正在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区域和范围, 从国际上来看,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涉及整个货物的生产、加工和服务领域, 还有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也以及劳务服务业等, 随着我国营改增税制推行的不断成熟, 也必将对这些领域进行全覆盖, 其中“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于外商投资结构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不断增加,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 外商投资不仅仅局限在资本的投入, 更多的是技术的投入, 增值税改革能够减少投资过程中的税负, 增加其投资回报率。

由此可见, 增值税的改革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在区域上, 中西部的投资力度将逐渐增大。在行业上, 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逐渐向三大产业过渡。其总体的趋势将更加科学合理, 能更好的推进我国产业的结构优化和经济的稳健发展。

四、总结

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当前我国税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其目的是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新时期, 我国经济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巨大挑战, 增值税改革有利于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外资利用水平的提高, 外商投资在增值税改革的背景下, 也会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其产业结构也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欧阳琴斯.浅议中国增值税转型的影响[J].财税金融, 2009 (12) , 89一90

对外商投资变化 篇7

一、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调整

“9·11”恐怖袭击使美国人意识到, 超级大国的地位并不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攻击, 美国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传统的民族国家, 也不是来自中、俄这些“潜在战略对手”, 而是来自非国家角色——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支持者。布什政府把“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谋求核生化武器的政权威胁美国和世界”, 确定为本届政府的两大“宏伟目标”。但是确立两大目标的同时, 美国并没有松懈对冷战结束以来所确立的其他目标的追求。

正如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主任理查德·哈斯所说:“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打击恐怖主义与推进其他目标之间寻求平衡。我们必须谨慎行事, 不要仅仅出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而把目光从不愉快的现实中移开。寻求平衡并不意味着对于那些从事我们所不赞同的行为的政府撒手不管。相反, 它意味着必须把国内改革作为我们双边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还特别指出, 寻求政策平衡是一个原则问题;反恐虽是优先考虑, 但不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组织原则。美国2002年9月20日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 新世纪美国安全战略的主旨是:“通过政治和经济自由促进‘人的尊严’”, “通过打击恐怖主义和制止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确保安全”, 以及“干预冲突地区和保持与盟国接触 ”。还提出:“美国将利用此刻的机遇向全球扩展自由的利益。我们将积极努力, 以便把民主、发展、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希望推进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这一总体目标, 布什政府比其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同之处只是所打的旗号改变了。冷战时期, 美国高举的是“反共”旗帜。冷战结束后, 美国又从“民主、人权和自由”的价值观中找到了扩展势力的道义支柱。“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引起国内民众的义愤填膺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 这不仅为布什政府开展反恐创造了有力的舆论条件, 也为其利用反恐彰显实力和扩大影响创造了契机。美国总统布什的一位重要助手就此说过的一段话意味深长:“此时此刻与1945至1947年那个时期相似……今天国际政治的结构板块已经巨变, 最重要的是抓住这一机会, 重新界定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对世界的立场。”随着反恐重心的转移和战线的扩大, 布什政府的反恐政策已经不限于反恐本身, 而是在谋求更大 、更广的目标。

二、从布什主义到新布什主义

“9·11”之后, 布什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国家安全与对外政策的讲话, 美国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文件。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被认为是对“布什主义”集中全面的阐述。布什主义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恐怖主义视为美国的“主要现实威胁”;二是建立有利于美国长久称霸的世界秩序;三是奉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四是打造“无与伦比”的军队;五是重视与其他大国的合作。美国学者多纳利认为:“布什主义是美国普世政治原则史无前例的实力和影响力的结合, 将在未来几十年中成为美国安全战略的基础。”布什用其后的事实证明了多纳利的观点。2001年底, 布什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加紧反弹道导弹实验, 着手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布什政府推迟执行1996年核禁试条约, 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2003年3月20日, 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 在诸多国家的反对声中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从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 美国外交政策表现出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的特点。

与第一任期相比, 布什在第二任期已经成为一个新保守主义者了。“新布什主义”的目的就是将美国式民主和自由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 其最终的目标是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 扩大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以及经济利益。这必将对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总的说来, 布什主义对外政策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对外政策手段突出军事强权主义

美国的全球战略离不开军事力量的支撑。作为由鹰派主导的一届政府, 布什班子将这一传统推向了新的高度。布什上台伊始在NMD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和将军费预算提至空前水平的举措, 就充分显示了布什政府更加突出军事强权的做法。

最能体现布什对外政策军事强权色彩的就是对美国军事与安全战略的调整。一是在核战略方面抛弃奉行已久的“消极安全保证”政策, 扩大动用核武器的适用范围。二是在安全战略上抛弃“威慑+遏制”战略 , 实行“先发制人+预防性干预” 战略。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演讲时称, 遏制和威慑战略已不能适应对付恐怖主义威胁, 今后将对拥有核生化武器的敌对者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其后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正式把“先发制人”定为新世纪美国防务战略的支柱。

2.对外政策行为方式侧重于单边主义

“9·11”后美国把外交重点转向建立国际反恐联盟, 争取各国对其反恐战争的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布什政府会实行多边主义政策, 事实上是, 美国更多的是在实行单边主义政策。为了推进建立攻防兼备的绝对军事优势的计划, 布什政府毫不顾及俄、中、欧盟等大国对其阿富汗战争的配合和支持以及在NMD问题上的反对立场, 于2001年12月宣布退出《反导条约》。之后的2002年5月, 布什正式宣布退出关于建立国际刑事法庭的条约, 9月又拒绝出席联合国发起的旨 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在反恐问题上, 美国希望得到盟国的支持, 但这并不是决定美国是否采取行动的唯一因素。正如拉姆斯菲尔德所言, 要由任务决定盟国, 而不是盟国决定任务;如果必要的话, 即使没有盟国的支持, 美国也会采取单方面的行动。伊拉克武器核查本来属于军控问题, 必须在国际军控机制的框架内寻求解决, 但布什政府却将其与反恐战争联系起来。

在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政策选择之间, 只要不妨碍美国的行动自由以及有助于推进美国的目标, 布什政府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但当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美国的选择就是单边主义。

3.美国的中东战略改变

以“9·11”事件为分界点, 美国的中东战略可以分为两大发展阶段:从二战结束到“9·11”事件发生前, 美国基本奉行的是维持现状的均势战略;“9·11”事件后, 美国转而奉行的是全面改造中东的霸权战略。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时期内, 美国对怎样塑造世界和中东举棋不定。事实上, 在冷战思维的影响下, 美国也一直在寻找新的威胁和对手。学者们也提出了诸如“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大国悲剧论”、“失败国家论”等不同的战略论调。“9·11”之后美国将中东作为反恐的主战场。美国在中东所实行的霸权政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发动战争建立亲美政权, 以求实现地区霸权。伊拉克战争就是美国在实力膨胀后武力称霸的战例。二是推行民主改造, 将美国的影响力从外交延伸到内政领域。美国相信打败伊拉克复兴党政权, 再适度运用美国在其他领域的政治影响, 该地区将发生巨变:“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巴格达改造为一个民主的政权。”“9·11”事件的发生使布什认为, 美国必须采取“一种新政策, 一个推动中东自由的战略”, 这种“新政策”的明显体现就是美国在2004年2月推出的全面改造中东的“大中东计划”。

事实表明, “大中东计划”搅起了该地区长久压抑的内部矛盾, 使中东的未来走向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 也使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维护变得更加艰难, 美国的“民主改造”战略由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门洪华.美国霸权的机制分析[J].太平洋学报, 2000 (2) .

[2]杨光海, 丁诗传.“9.11”事件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取向[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3) .

[3]周荣耀.“9.11”后的大国战略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郝雨凡, 等.瞬间的力量——“9.11”后的美国与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5]查尔斯.库普乾.美国时代的终结:上[M].潘忠歧,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6]查尔斯.约翰逊.帝国的悲哀[M].任晓,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7]安德鲁.巴切维奇.布什的宏伟战略[J].美国保守派, 2002 (11) .

对外投资国别产业指引 篇8

☆主要产业发展目标

(一) 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并通过增加其他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实现经济多元化, 从而在世界石油价格动荡时保护经济增长。

(二) 鼓励增加私营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并为本国国民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三) 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实现经济多元化;吸引外国和本地的直接投资。

☆优先发展产业领域

石油、替代能源、化工、制造业、房地产、旅游、金融、贸易、交通和物流等行业。

☆重点发展区域及相关产业

(一) 阿联酋自由贸易区:制糖、陶瓷、商品批发、贸易中转、电子产品加工、纺织品和服装加工等。

(二) 阿联酋经济特区: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产品研发和生产、清洁能源研发、生产、推广等。

☆对外资行业准入规定

(一) 外国投资的市场准入

1.商业代理:阿联酋境内的贸易代理活动必须通过阿联酋公民或由阿联酋公民完全所有的企业法人进行。

2.只有阿联酋公民或由阿联酋公民完全所有的企业法人方可提供下列服务:房地产服务;汽车租赁服务;农业、狩猎和林业服务;渔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证券服务;公路运输服务。

3.只有阿联酋公民或由阿联酋公民完全所有的企业法人方可开设旅行社和提供导游服务。

4.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领域中的娱乐、文化、体育服务和视听服务中仅下列领域允许外商投资:艺术、电影工作室;剧团;电影院;剧场;艺术品展览馆;体育活动。

5.药品、药剂仓库、预防中心只允许阿联酋公民或由阿联酋公民完全所有的企业法人投资。

(二) 对外国投资自然资源领域的规定

外商对自然资源领域的投资规定由各酋长国制定。

阿联酋的石化工业完全由各酋长国自行所有和控制。外商投资该领域必须以合资企业的形式。合资企业基本由阿联酋国家控股。电力、水、气等资源领域也均由国家垄断。但是, 近年阿布扎比酋长国已开始将一些水电项目部分私有化。

☆主要进出口产品

阿联酋主要出口商品:石油及炼制品、天然气、天然珍珠、宝石、贵金属、基本金属、橡胶塑料制品、食品、饮料、矿产品等。

阿联酋主要进口商品:机械、电机、电子设备、汽车与飞机等交通工具、宝石、珠宝、基本金属、纺织品、化学品。

中国向阿联酋出口主要商品:机电、高新技术、纺织品、钢铁产品和轻工等产品。

中国从阿联酋进口主要商品:液化石油气、原油、成品油、铝及铝制品、塑料制品等。

☆在阿联酋开展业务的主要中资企业

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公司、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公司、中国港湾工程公司、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化At l ant i s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材装备有限公司、中建中东有限公司、中铁国家经济合作有限公司、威海信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

阿塞拜疆

☆主要产业发展目标

阿塞拜疆在今后10年内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 但阿塞拜疆陆上油气资源已经逐渐枯竭, 今后主要是里海水域油气田的开发。2010年其石油产量5 080万吨, 天然气产量263亿立方米。如无重大发现, 预计2015~2016年将会达到高峰, 以后逐年递减。

(一) 工业

1.非石油领域:

(1) 制定非石油区的发展方向;

(2) 调整工业结构, 增加投资需求;

(3) 提升就业和就业收入, 限制外来劳务。

2.石油领域:

(1) 在里海水域寻找新油田;

(2) 石油深加工的发展。

(二) 天然气

对现有天然气管道的改造, 开拓和增加向欧洲国家出口天然气的途径。

(三) 能源

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替代能源产业。

(四) 电力

1.国内电网改造

2.规划电力市场, 对其进行资源整合;

3.输、配电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

4.改造和新建电站, 增加电力供应;

5.增加对格鲁吉亚、伊朗、俄罗斯的电力出口。

(五) 通讯

1.建立发达的通讯设施网;

2.保护信息安全;

3.实现与国际的对接。

☆优先发展产业领域

(一) 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加工和出口。

(二) 电力生产和出口。

(三) 农业。包括水果和蔬菜种植和加工;葡萄酒生产。

(四) 食品加工。

(五) 建筑。

(六) 交通运输业。阿塞拜疆目前正加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中包括从里海地区通往欧洲的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通往格鲁吉亚和伊朗的铁路、公路建设, 力争把本国建设成欧洲通往亚洲的交通枢纽。

(七) 旅游开发。

☆重点发展区域及相关产业

阿塞拜疆东部:石油和天然气。

☆对外资行业准入规定

阿塞拜疆对公众媒体、医药、银行、保险业等外资的股份有一定的限制。

☆主要进出口产品

阿塞拜疆主要出口产品:原油和成品油;矿产、水果、蔬菜。

阿塞拜疆主要进口产品:机电产品、轻纺产品、金属材料、粮食和食品等。

中国向阿塞拜疆出口主要商品:机械设备及配件、管材、建材、五金工具、汽车及配件以及轻纺产品等。

中国从阿塞拜疆进口主要商品:原油、航空煤油、化工原料等。

☆在阿塞拜疆开展业务的主要中资企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等。

巴基斯坦

☆主要产业发展目标

(一) 农业

1.发展农产品和主要畜牧产品深加工, 满足人口增长需要;

2.增加农产品种类, 提高产品附加值;

3.农业稳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4.改进农产品流通体制;

5.保护环境,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6.加强水资源管理以及农业技术研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 工业

1.制造业

2009/10财年, 预计制造业总投资达到14 850亿卢比, 年均增长11.3%, 制造业产值达18 350亿卢比,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为21.9%, 到2030年, 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制造业中, 纺织和服装制造业占24.8%, 化工占23.4%, 机电产业占19.6%, 食品工业占10.9%。

2.采矿业

(1) 提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预计到2009/10财年, 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 2020财年达到14%;

(2) 成立合资企业, 发展采矿业;

(3) 完善矿区基础设施和道路管网设施;

(4) 支持采矿企业完成技术升级和商业改善计划;

(5) 完成14个重点地区的探矿计划。2009/10财年, 采矿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6%, 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81%。

(三) 服务业

服务业在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更大的比重。到2009/10财年, 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48, 增长率为7.9%。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44%。

☆优先发展产业领域

(一) 农作物、水果、蔬菜, 花卉种植, 农产品加工等。

(二) 纺织和服装制造、化工、机电和食品。

(三) 矿产勘探开发。

(四) 金融服务、信息技术。

(五) 基础设施建设。

(六) 工程设计和咨询。

(七) 能源。

(八) 房地产。

(九) 旅游。

☆重点发展区域及相关产业

(一) 卡拉奇出口加工区:信息产业、精密工程、高附加值服装、珠宝加工;

(二) Si al kot出口加工区:医疗设备、体育用品、皮革制品;

(三) Ri sal pur出口加工区:仓储/贸易、家具、工程;

(四) Guj r anwal a出口加工区:消费品加工生产。

☆对外资行业准入规定

巴基斯坦所有经济领域向外资开放, 外资同本国投资者享有同等待遇, 允许外资拥有100%的股权。在最低投资金额方面, 对制造业没有限制, 但在非制造业方面, 则根据行业不同有最低要求, 服务业 (含金融、通讯和信息技术业) 最低为15万美元, 农业和其他行业为30万美元。巴基斯坦投资政策规定限制投资的5个领域是:武器、高强炸药、放射性物质、证券印制和造币、酒类生产 (工业酒精除外) 。此外, 由于巴基斯坦是伊斯兰国家, 外国企业不得在当地从事夜总会、歌舞厅、电影院、按摩、洗浴等娱乐休闲业。

☆主要进出口产品

巴基斯坦主要出口商品:纺织品、大米、皮革及制品、石油产品、化学产品、珠宝和宝石等。

巴基斯坦主要进口商品:原油及石油产品、机械及运输工具、化学产品 (塑料、药品等) 、食品、动植物油脂 (植物油为主) 、钢铁产品、煤炭等。

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主要商品:电子电器、机械设备、计算机与通讯产品、肥料、农产品、人造纤维、橡胶制品等。

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主要商品:棉纱线、棉机织物、粗铜、铬矿砂、皮革、石材、冻鱼等。

☆开展业务的主要中资企业

中国移动CMPak有限公司、中巴联合投资公司、海尔-鲁巴电器公司、普拉姆轻骑摩托车公司、上广电-鲁巴电器公司、上广电-鲁巴模塑成型公司、新疆外运巴中苏斯特口岸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电信公司、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哈尔滨电站工程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华中电力集团国际经贸有限公司、特变电工、北方国际电力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辽宁国际公司、中国建材工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新疆北新建设工程集团公司、中油工程建设集团、中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中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中油测井公司、中国冶金集团资源开发公司、中国化学工程公司、中国地质工程公司、大连机车、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等。

菲律宾

☆主要产业发展目标

(一) 通过扩大生产, 提高商品竞争力;建立更好的运输、基础设施及物流系统, 尤其是航海线路的建设, 减少运输及分销成本。通过电力部门改革, 保障更有竞争力的电力供应, 简化商业流程。

(二) 利用国家资源以及地理优势, 实施采矿、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土地开垦, 创造更多的财富。积极利用土地资源。将苏比克-克拉克发展为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

☆优先发展产业领域

(一) 旅游业。

(二) 商业流程外包。

(三) 电子产业。

(四) 采矿业。

(五) 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筑。

(六) 农业。

(七) 汽车产业。

☆重点发展区域及相关产业

菲律宾克拉克和苏比克地区:服务业和物流业中心。

☆对外资行业准入规定

菲律宾政府将所有投资领域分为3类, 即优先投资领域、限制投资领域和禁止投资领域。对于优先投资领域, 菲律宾政府每年制定一个《投资优先计划》, 列出政府鼓励投资的领域和可以享受的优惠条件, 引导内外资向国家指定行业投资。优惠条件包括减免所得税、免除进口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免除进口码头税、免除出口税费等财政优惠, 以及无限制使用托运设备、简化进出口通关程序等非财政优惠。

目前的“投资优先计划”中鼓励投资的领域包括:出口产业、农业、农业综合企业、渔业、基础设施、工程产品、商业流程外包、创意产业、战略性投资活动、绿色产业、防灾减灾产品、灾后重建项目与研发活动等。此外, 菲律宾林业法、矿业法、书籍或教材印刷出版法、解除对石油下游产业管制法、生态固体废物管理法、清洁水法、残疾人权利宪章、可再生能源法与旅游法等法律也规定了对有关投资的优惠措施。对于在棉兰老岛穆斯林自治区投资的企业, “投资优先计划”中专门规定了可享受优惠措施的投资领域。

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通常会公布限制外资项目清单, 该清单每两年更新一次。包括大众传媒、有关职业、小型采矿等11个领域禁止外国人投资 (部分领域为规模限制, 如小规模零售业禁止外国人投资) , 部分领域外国人权益不得超过20%、25%或30%, 大多数领域外国人权益不得超过40%。

☆主要进出口产品

菲律宾主要出口商品为:电子产品、服装、化工产品、机械与交通设备、椰子油、铜金属等。

菲律宾主要进口商品为:电子产品, 矿物燃料、润滑油等相关产品, 办公设备, 通信、机械与交通设备, 纺织纱线、谷物与化工产品等。

中国向菲律宾出口主要商品:电子产品、钢材、纺织纱线、服装及衣着附件、成品油等。

中国从菲律宾进口主要商品: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等。

☆在菲律宾开展业务的主要中资企业

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银行马尼拉分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中水电集团公司、中国建筑总公司、中技国际工程公司、中国地质工程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中海集装箱运输公司等。

格鲁吉亚

☆主要产业发展目标

(一) 基础设施

1.建成东西高速公路和国家级公路网;

2.计划连接欧亚运输走廊 (铁路、公路) ;

3.建设工业保税区、旅游保税区;

4.巴统港与库列维石油码头建设成为原油运输与处理中心;

5.房地产建设量增加两倍。

(二) 能源

新增15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增加电力出口。

(三) 信息

亚欧光缆投入使用, 网民增加2倍, 引进电子支付系统。

(四) 农业

1.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量25%左右;

2.创建200家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3.鼓励私人资本参与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

☆优先发展产业领域

(一) 公路、港口、管道运输、电信设施、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 水电、风电、太阳能开发。

(三) 通讯、信息技术。

(四) 农产品深加工。

(五) 旅游开发。

☆重点发展区域及相关产业

自由工业 (保税) 区:生产、加工、高科技、仓储、贸易、水电开发及出口、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

☆对外资行业准入规定

(一) 限制的行业

生产、销售武器和爆炸物;配制、销售属特别控制的药物;使用和开采森林资源和矿藏;开设赌场和其它供赌博和彩票的场所;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发行公众流通证券;无线通讯服务和创建电视和无线电频道等。格政府对投资上述行业进行许可证管理, 对外商与本国投资者享有相同待遇, 但均需要获得相应机构签发的专门许可证才能进行。

(二) 鼓励的行业

格鲁吉亚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港口、管道运输、电信设施等;制造业、能源设施特别是水电建设、新修或改造输电网络等;农业;旅游业等这些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的行业。

格鲁吉亚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政策, 对外商投资和本国投资一视同仁。

☆主要进出口产品

格鲁吉亚主要出口产品:黑色金属、饮料、酒类和醋、矿石、车辆、宝石、水泥、机动轨道车辆和设备、化肥、石油与天然气、糖、药品、船、航空器等。

主要进口产品:石油与天然气、机械设备和电气产品、车辆、黑色金属制品、粮食、药品、黑色金属、塑料、糖、自动数据处理机器及零件。

中国向格鲁吉亚出口主要商品:锅炉、机械、机械产品及部件、电子机械、设备及零件、鞋、靴及配件、家具、预制建筑、照明装臵及零件、纺织品等。

中国从格鲁吉亚进口主要商品:铜及制品、铝及制品、葡萄酒等。

☆在格鲁吉亚开展业务的主要中资企业

对外商投资变化 篇9

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 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国务院批准, 对我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以下改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 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 人民币汇率一直处于持续升值的发展态势, 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会对其有何影响呢?

商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 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 712家, 同比增长1.12%,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 160.11亿美元, 同比增长9.72%。与此同时,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30多年时间里, 增长率近100多倍, 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令世界侧目。如果说前些年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骤增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那么自2005年汇改以来, 人民币持续升值将对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造成何种影响呢?

本文希望利用2003年1月~2011年10月的相关数据, 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可以为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提供支持;另一方面, 也可以为我国今后的汇率走势与外商直接投资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实际有效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行实证分析之前, 本文先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归纳两者的发展特点与态势。

(一) 实际有效汇率的发展现状

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大体走势上看, 呈现着持续升值的趋势特征。人民实际有效汇率从1994年1月份的最低点75.97到近期2011年10月份的最高点126.42, 升值幅度达66.41% (见图1) 。同时, 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分阶段走势来看, 处于升值阶段主要是1994年1月~1998年9月和2005年1月~2011年10月, 这两个阶段的升值幅度分别达44.29%和31.55%。

2.若对1994年1月~2011年10月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平均成为两个阶段来看,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呈现着前期单边升值、后期宽幅震荡的波动特征。从两个折线图的对比来看, 在1994年1月至2002年12月的这段时间里,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呈现着单边升值的波动特征;而进入2003年后,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主要以宽幅震荡的波动特征为主。

3.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名义有效汇率放在一张折线图 (见图2) 可以发现: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从刚开始的走势相背离到近期的逐渐吻合。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 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也逐渐加深, 我国经济发展也慢慢融入世界经济体制之中;另一方面是我国在2005年7月21日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在这种汇率制度下,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供需状况, 也就贴近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二) 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 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并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0多年的时间里, 我国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从1982年的6.493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947.68亿美元, 增长了100多倍。

其次, 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来看, 流入中国的FDI主要由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 (地区) 、中国台湾 (地区) 、日本、欧盟和美国构成。其中, 中国香港、日本、美国一直是对华FDI最大的来源国和地区。2010年, 这三国 (地区) 对华FDI总数达到了276.96亿美元, 占到了FDI的总数的40%。

同时, 从我国利用外资的特点来看,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以贸易导向型为主, 由于外商看中的是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优惠的引资政策、资源天赋等, 所以很多国家到我国投资主要是把我国视为生产基地, 然后把生产的产品销回本国 (地区) 及海外市场。

三、实际有效汇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的建立

根据实际有效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关系, 本文简单对两者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lny是指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值;lnx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对数值;α为常数项;ε为残差项。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是为了减少数据样本的异方差性。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以月度数据为准, 选取时期是从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 共计106个月。其中, 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数据库;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三) 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月度的时间序列数据, 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对时间序列的要求具有平稳性, 也就是说进行计量分析的前提是时间序列数据必须是平稳的。本文运用经典的ADF检验法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实际有效汇率数据进行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与实际有效汇率数据在10%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平稳的。但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实际有效汇率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0%甚至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因此, 认定外商直接投资与实际有效汇率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性序列。

数据来源:利用Eviews 5.0计算得出 (下表同) 。

(四) 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是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重要计量经济学方法, 也是研究经济变量之间长期影响关系的一条途径。当然, 在对经济变量进行协整检验之前, 变量数据首先要符合“同阶单整”的条件。

同阶单整就是指变量数据序列必须在同一阶处于平稳。本文通过前面的ADF检验, 知道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都是在一阶差分的条件下处于平稳, 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处于同阶单整的条件下,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对于宏观计量经济学研究, 学者们常用的协整检验的方法有E-G两步法与Johansen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统计性质更优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本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实际有效汇率的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后, 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得到表5。

从表5的分析数据来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协整方程为:

也就是说,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从长期来看, 会减少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存在着负向的影响关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升值1个单位, 则外商直接投资就相应地减少0.69个单位。

(五) 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是计量经济学中经典的因果分析模型, 它是用来检验一个变量的过去行为在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当前行为, 还是双方的过去行为在相互影响着对方的当前行为。其前提是:各自变量与因变量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序列。

本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实际有效汇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表6为检验结果。由表6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模型拒绝了实际有效汇率不是引起外商直接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外商直接投资变动的原因。同时,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引起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即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确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外商直接投资有着长期显著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协整方程为:lny=-0.69lnx,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每升值1个单位, 则外商直接投资就相应地减少0.69个单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期影响关系为负向的。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外商直接投资变动的原因。同样,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引起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即外商直接投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Adeleke, Salami O, Esuola, Olayinka A.Impact of exchange rate on foreign Private investment in Nigeria.The Business Review, 2006;2

[2].Chen, David Y.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States: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Southern Business Review, 2005;1

[3].陈帮能.人民币有效汇率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3

[4].丁辉侠, 冯宗宪和王青.投资来源国的特定因素对中国FDI的影响——以多维度要素模型为基础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2006;12

[5].黄志勇.汇率变化对我国FDI影响的实证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4

[6].刘建江, 张显春和杜军.汇率制度影响FDI的比较研究.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6;1

上一篇:监护人下一篇:突发污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