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术方式

2024-07-19

传统手术方式(精选六篇)

传统手术方式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选取的临床研究资料为2011年3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68例, 其中男37例, 女31例, 年龄26~63岁, 平均 (46.21±2.27) 岁, 病程4个月~3年, 平均 (6.41±3.26) 个月, 入组的68例患者均经B超确诊为胆囊结石, 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合并胆总管结石, 合并梗阻性黄疸,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严重血液系统疾病, 精神障碍类疾病、合并胃肠道畸形和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为腹腔镜组 (34例) 和开腹组 (34例) ,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腹腔镜组:该组的34例患者接受的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 嘱患者取仰卧位, 手术操作人员将患者身体向左倾斜, 之后进行四孔法腹腔镜操作, 将胆囊结石进行碎石操作后, 将胆囊剥离取出。

开腹组:该组的34例患者接受的是开腹胆囊切除术, 麻醉方式为联系硬外膜麻醉法, 在患者腹部的右肋缘下方作切口, 长度约为4 cm, 之后将胆囊管剥离, 摘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时间、VAS评分和术后肠黏连的发生率。VAS评分:分数越高, 疼痛越严重[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本组研究显示, 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疼痛的比较

本组研究显示, 腹腔镜组的术后疼痛时间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开腹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2.3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术后肠黏连的比较

腹腔镜组34例患者中, 有2例出现了术后肠黏连, 术后肠黏连的发生率为5.88% (2/34) ;开腹组34例患者中, 有12例患者出现了术后肠黏连, 术后肠黏连的发生率为35.29% (12/34) , 腹腔镜组术后肠黏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腹腔镜组相比, P<0.05

*与腹腔镜组相比, P<0.05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目前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 也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胆囊结石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剧痛。一旦胆囊结石出现临床症状, 首选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案是开腹胆囊切除术, 但是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过大, 不利于术后恢复, 也会出现多种术后并发症[6]。肠黏连是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患者因自身情况不同, 肠黏连的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 症状较轻者可出现腹部隐痛, 若肠黏连严重, 除可出现腹部胀痛以外, 还可出现肠道排气不畅或者大便干燥等情况, 给患者生活带来一定影响[7]。因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为了目前胆囊结石临床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 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手术具有多项优势, 主要包括切口较小,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术后恢复较快, 术后并发症较少等。

开腹手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传统术式, 但是开腹手术会导致患者的腹腔内脏器和组织长时间暴露在外, 且患者的腹膜以及浆膜等均可能反复受到止血纱布的摩擦, 上述因素均可能造成患者发生不同程度术后肠黏连[8]。研究显示, 胆囊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9]。本组研究显示, 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 这与国内文献研究一致。本组研究还进一步观察了腹腔镜对于胆囊切除术术后疼痛的影响, 笔者发现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术后疼痛时间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 姜宇朋[10]在研究中发现, 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其术后VAS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均显著低于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 但是该项研究着重研究老年人群, 老年人体质较差, 且对疼痛敏感性降低, 不适用于中青年人群, 其次该项研究涉及胆囊疾病种类广泛, 包括胆囊癌患者, 并不适用于胆囊结石患者。因此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不仅适用于老年, 也适用于中青年人群, 能够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

本组研究观察了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对于术后肠黏连的影响, 笔者发现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 其术后肠黏连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的患者。这可能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较短, 组织及气管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较短, 且腹腔镜手术过程中, 外界异物对于组织的刺激较小, 术后疼痛较轻及切口较小, 且在手术过程中, 纱布和缝线使用较少, 避免对组织刺激有关, 并且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提前, 能够促进术后肠蠕动, 帮助肛门排气, 上述因素能够显著降低术后的肠黏连发生率[11,12]。但是需要在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中注意控制细胞生长抑制剂、抗炎剂以及抗凝剂的使用, 避免医源性肠黏连的发生。

传统手术方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20例接受妇科手术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阴式组和开腹组。阴式组20例,年龄25~58岁,平均(44.1±3.2)岁,双侧输卵管副中肾管囊肿剥除术1例,次全子宫切除术1例,卵巢囊肿剥除术2例,子宫肌瘤剥除术1例,全子宫切除术15例;开腹组20例,年龄27~60岁,平均(46.1±2.9)岁,次全子宫切除术1例,卵巢囊肿剥除术1例,子宫肌瘤剥除术2例,全子宫切除术16例。两组在年龄、病种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开腹组采取传统的开腹修复术,下腹腹直肌处做一长约6 cm的横向切口,探寻盆腔疾病脏器进行常规切除、缝合修复术。不常规放置引流管。阴式组: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的条件下,采取截石体位,留置导尿管。沿膀胱横沟下约4 mm下使用电刀将阴道黏膜做一环形切口,逐渐剥离至子宫颈筋膜至腹膜返折,下推膀胱,使用4号缝合丝线在子宫前后腹膜中点处做一打结记号。并打开阴道后穹窿,切断双侧主韧带及骶韧带,双重缝扎残端,分离出子宫动静脉,并用双极电凝凝固;双重缝扎残端,然后将子宫自前穹窿或后穹窿翻出,分别夹切双侧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及宫旁组织,游离取出子宫,残端缝扎加固。对两侧附件进行检查,确定无出血、渗血后使用1号线从阴道顶端两角向中间缝合,至阴道前后壁时于中间打结。阴道常规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2]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以进行数值得统计学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组间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相当;阴式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式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

3 讨论

阴式手术方式是的外科手术的“第二次革命”,无需开腹,对腹腔干扰少、损伤小,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著名妇科医师Reich在1989年首次完成了阴式子宫切除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阴式手术技术逐渐成熟,进行阴式手术能够使粘连的盆腔组织分解,纠正盆腔内子宫内膜易位状况,切除病变的卵巢。在手术过程中及结束前观察盆腔内是否存在出血或者组织下血肿,如果发现出血或者组织下血肿在腹腔镜监测下可及时处理并避免不良反应。阴式手术方式还能将附件包块完整切除,将圆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同时提拉处理,减少子宫术后松弛脱出的危险[3,4,5,6]。

经阴道子宫切除,对盆腹腔内环境的干扰最小,术后并发症少。腹腔镜下手术患者腹部残留3~4手术孔,相比之下,阴式手术更为无创,对器官的完整性无影响,患者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并减少气腹带来的并发症等优点。术后24 h内患者即可离床活动并进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阴道手术时间略长;阴式组在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费用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式组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短于开腹组。由于阴式手术方式能更快让患者的病情稳定,故在使患者病情获益的同时,也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总之,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操作者以及患者本身特点进行选择,恢复快、出血少即是最佳方法,经阴道盆腔手术无需开腹、无瘢痕遗留、创伤小、恢复快,值得在医院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谢庆煌,柳晓春.经阴道子宫系列手术图谱.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2-76.

[2]Faerstein E,Szldo M,Rosenshein NB.Risk factors for uterineleiomyoma:apracticebased ease-control study.Am J Epidemiol,2011,153(1):11-19.

[3]Nieboer TE Johnson N,Lethaby A,et al.Surgical approach to hysterectomy for benign gynaecologica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9,8(3):3-5.

[4]高淑凤,李桂荣,姬明杰,等.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微创术式临床效果的比较.医药产业资讯,2007,28:30-31.

[5]张巧,赵晓东,张毅.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3):243-245.

传统手术方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 经B超、CT或ECT扫描确认;男23例, 女57例;年龄18~48岁, 平均35.4岁;甲状腺Ⅱ度肿大64例, Ⅰ度肿大15例;单个腺瘤32例, 多发腺瘤48例;病变位于双侧者30例, 单侧20例;肿块大小分别为1.1cm×1.0cm×1.0cm~2.9cm×2.5cm×2.6cm不等;临床症状:颈前无痛性肿物入院, 自觉缓慢增大, 无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患侧颈部可触及肿物, 随吞咽移动;均无甲状腺手术史, 无发热咽痛病史, 无淋巴结肿大, 甲功正常, 排除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疑似甲状腺癌病例;按照随机原则, 设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 患者取平卧位, 头后伸, 胸骨颈静脉切迹上一横指颈横纹 (约2.0cm) , 取中线对称的1.8~2.0cm与皮纹一致的弧形切口, 在颈阔肌与颈深筋膜间游离皮瓣, 电凝点状止血, 上下翻瓣, 纵向切开白线约3.0cm, 分离甲状腺周围间隙, 安置外悬吊牵引拉钩, 通过切口, 在30°广角硬镜直视下, 充分游离甲状腺周围粘连, 建立镜下视野。用超声刀向上下锐-钝依次分离甲状腺下动静脉、甲状腺峡部、甲状腺中静脉、上动静脉, 辨别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 用血管钳分离结节或腺瘤, 直至挖出为止。常规放置乳胶管引流, 皮肤采用皮内缝合法依次缝合颈白线和颈阔肌、皮内缝合皮肤, 外用敷贴遮盖, 不用加压包扎。术后给予半流饮食, 预防性静脉注射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疤痕长度、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量资料均以±s表示, 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的肿块均被完整切除, 切口均一期愈合, 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的疤痕长度、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 由于其癌变率达10%, 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发生率约为20%[1], 外科手术治疗是甲状腺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特别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甲状腺疾病, 传统的甲状腺手术由于切口长, 术后在颈前中央部留下明显的手术疤痕, 瘢痕体质者尤然, 此外, 患者术后切口周边麻木、刺痛感、神经过敏以及切口部各层组织间的相互粘连, 患者吞咽时皮肤有牵拉现象等。如何减少甲状腺疾病术中对患者的损伤及减轻术后切口瘢痕, 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及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随着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 微创手术的理念已越来越广泛的被外科医师和患者接受, 近年国外有学者开始探讨利用内镜技术进行甲状腺手术, 从而达美观、微创临床效果[2]。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

注:*P<0.05

微创内镜甲状腺手术临床是安全可行的, 可分为: (1) 颈部无瘢痕内镜甲状腺切除术。 (2) 颈部小瘢痕内镜甲状腺切除术[3]。其共同点优点是缩小了穿刺点到甲状腺切除部位的距离, 减轻了手术创伤, 缩短了切口长度。手术大多在直视下进行, 内镜将术野切换到监视器屏幕上, 获得清晰视野, 操作便于进行, 由于其本身是亮度极佳的光源, 且可灵活变换角度和伸缩放大, 镜下视野的对比度和细节表现要比直视下更好[4];同时还有利于迅速解决术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困难情况, 如一旦发生大出血, 可立即延长切口, 快速控制出血:通过切口可以触摸甲状腺组织, 便于术中探查, 不遗漏微小结节的切除;如病理检查为甲状腺癌, 稍微延长切口后就可行根治性手术, 无需另做切口。另一方面, 利用超声刀分离甲状腺组织, 减少了结扎或缝扎等步骤, 既加快了手术速度, 也减少了残留线结。且由于手术创伤轻、术中出血少、残留异物少等, 术后患者恢复快, 不良反应很少, 整个手术过程无需CO2气体, 避免了CO2充气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随着技术的熟练和成熟, 适应证在逐步扩大, 目前甲状腺癌、Ⅲ度甲状腺肿和巨大甲状腺肿块均有报道[5]。但是也要注意:术前病史的采集要详细认真, 充分利用相关辅助检查, 以除外结节性甲状腺肿、胸骨后甲状腺肿及疑似甲状腺癌病例;应有较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操作技术, 否则一旦喉返神经损伤, 动静脉处理不当引起出血而中转手术, 则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

综上所述, 微创甲状腺切除术手术难度低、术野清晰、应变性强、创伤小、切口美观、费用低、能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微创甲状腺手术的疗效, 并与传统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将我院8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 观察组采用微创内镜手术。结果2组患者的肿块均被完整切除, 切口均一期愈合, 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的疤痕长度、术后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微创甲状腺切除术手术难度低、术野清晰、应变性强、创伤小、切口美观、费用低、能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微创,甲状腺手术,传统手术,比较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13.

[2]杨立波, 房学东, 马晓梅, 等.壶腹周围病所致梗阻性黄疸术前诊断的评价[J].肝胆外科杂志, 2000, 8 (6) :429~431.

[3]Ikeda Y.Endoscopic neck surgery by the axillary approach[J].J Am Coll Surg, 2000, 191:336.

[4]朱江帆.普通外科内镜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40~151.

传统手术方式 篇4

关键词:斜视,显微技术,微创手术

斜视是眼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手术矫正治疗。传统的斜视矫正手术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在手术中容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如出血、穿透巩膜和肌肉滑脱等[1]。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近些年来,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也逐步被应用于临床。近两年我院也开始开展显微斜视矫正手术,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现将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斜视患者113例,男性55例,女性58例,年龄在5~34岁,中位年龄为26.7岁,患者病程2~21年。其中共同性斜视87例,麻痹性斜视26例。随机选取58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行显微镜下矫正手术,选取55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行传统矫正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斜视类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术前检查:一名眼科医师在不知患者将采取何种手术方案的情况下对患者详细询问病史,检查视力、屈光状态及眼底情况。采用三棱镜中和法和角膜映光法检查两组患者两眼分别注视时的裸眼、戴镜、33 cm及6 m的斜视角。同时还进行同视机检查、牵拉试验、歪头试验以及眼肌运动等。

1.3手术方法:观察组显微矫正手术在Leica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根据手术步骤和手术位置的不同来调整显微镜放大倍数,一般放大5~8倍。对照组肉眼直视下进行手术。两组中14岁以上的患者采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14岁以下患者采用全身麻醉。两组手术切口均在穹隆部结膜,术者根据斜视的程度和类型,单独或联合采取直肌后徙、移位术、缩短、直肌联结术、分离和保留睫状血管术和斜肌断腱部分切除术。

1.4观察指标:本研究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的出血量、并发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眼位和同视机检查结果进行评估。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

1.5手术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编写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2],治愈:术后斜视度数≤±5°;有效:术后斜视度数±5°~±10°;无效:术后斜视度数≥±10°(如果术前斜视度>45°,术后斜视度虽然≥±10°,但有明显改善者仍视为有效)。总有效=治愈+有效。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所用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9,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6,P<0.05),见表1。

2.2并发症:在手术中和(或)手术后,两组均无眼球壁穿孔和肌肉滑脱等严重的并发症。观察组结膜息肉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眼红持续时间为2~4周者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36和7.41,P均<0.05),见表2。

2.3手术疗效评价: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两种手术方法在治愈、有效和无效的病例数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71,P>0.05),见表3。

2.4同视机检查结果:患者手术后对其进行3个月的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三级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见表4。

3讨论

斜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不仅患者的视物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且会影响患者美观。如果在发病早期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视力恢复和视物功能重建都会有很大的困难[3]。手术治疗是斜视矫正的主要方法,手术进行斜视纠正的原理是减弱收缩力过强的肌肉,加强收缩力不足的肌肉,进而达到使眼外肌肌力平衡恢复的目的[4]。手术矫正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比较理想的第一眼位,斜视外观得到了改变,生活质量获得了进一步提高。传统矫正手术一般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视野范围大,术者活动范围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对肌肉的勾取、分离和缝合等操作。但由于术者是在肉眼直视下进行缝线和手术器械操作,因此,在术中和(或)术后均可能引起出血、肌肉滑脱、穿透巩膜、结膜充血、组织损伤较多及肌肉缝线反应等并发症[5]。

近些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在临床得以广泛开展。近两年来我院也引进并开展了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本研究通过与传统矫正手术比较发现,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术中出血量明显少,结膜息肉发生率小,眼红持续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矫正术在手术时间、疗效及同视机检查结果方面与传统手术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中,两种手术方法均未发生眼球壁穿孔和肌肉滑脱等严重并发症。有研究显示,显微矫正手术较传统手术时间短、疗效优于传统手术[6,7],而本研究显示在这两方面两种方法相当。这可能与术者手术熟练程度不同或病例病情程度不同有关,病例数不够多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我们还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做进一步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与传统手术比较,我们发现显微镜下对患者实施矫正手术具有较多优点,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显微镜倍数和亮度,使眼部解剖层次更为清晰,立体感更强,操作更为精准,进而减少结膜息肉、组织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显微镜下勾取肌肉充分,避免了肌鞘损伤,避免了勾不全、漏勾和误勾等现象;显微镜下可准确快速勾取斜肌进行断腱和后徙等操作;能精准地将肌肉固定在巩膜表面,显微镜下进针固定缝线安全易行,可避免巩膜穿孔;当单眼行3条肌肉手术时,通过调高显微镜放大倍数可以对睫状血管进行保留,进而避免了眼前节缺血。

综上所述,显微镜下进行斜视矫正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准确,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术后生活质量,此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眼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二营,夏国选,于世辉.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387例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14,12(1):176-177.

[2]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8.

[3]黄洁,马凤娟,邵之江,等.显微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疗效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141-142.

[4]刘贺婷,陶黎明,万茜茜,等.显微斜视手术和传统斜视手术临床疗效的比较[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3):267-269.

[5]刘杰.应用显微技术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1):12-14.

[6]赵反宁.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斜视的临床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4):379-380.

传统手术方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80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0~76岁,平均44岁;无明显症状者8例,急性发作的结石患者5例,有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或胆绞痛者27例;病程3个月至18年不等,均经B超检查确诊,无胆总管扩张,部分结合CT检查后确诊。传统开腹手术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8~72岁,平均46岁,均采用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相同方法确诊。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1.2 操作方法

所有LC手术均按常规四孔法完成。闭合法建立气腹,术中低流量缓慢建立CO2气腹,压力维持在8~12 mm Hg。避开曲张的腹壁静脉,进腹后观察肝脏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及胆囊=角的解剖、胆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OC手术均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平卧位,取经腹直肌切口,长约10~12 cm,以顺行切除为主,必要时放置引流管,手术均顺利。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先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再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首先对LC组及OC组进行可行性比较,患者在年龄、病因等因素方面,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LC组术后发生呼吸系统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术后出血1例,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腹水。OC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呼吸系统感染1例、尿路感染2例、腹水1例、术后出血2例。两组病例术后均未发生胆管损伤及胆瘘等严重并发症。L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5%,OC组为2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腹腔镜手术早期开展时,以无症状的静止期胆囊结石患者为首选,经过一定时间的腹腔镜手术,技术操作熟练及相互配合默契后,绝大多数的胆囊结石患者,经过适当术前准备后,均可以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应注意合理的麻醉和气腹压,对于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手术麻醉应尽量少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麻醉药物[2]。由于气腹对肝血流干扰较大,可加重肝功能损害。因此,应尽可能使用低压气腹从而减少对门静脉或肝动脉血液灌注的影响。除在术中发现无法解开的“冰冻样”Calot三角要中转开腹手术外[3]。

在解剖Calot三角、分离胆囊时,都需要注意尽量避开曲张的血管、严密止血。对较粗大的血管均应用钛夹逐个夹闭后切断。遇到由于长期炎症组织瘢痕化严重、层次不清时应遵循“宁破胆囊,不伤肝脏”的原则,可适当残留部分胆囊后壁,电灼破坏黏膜。当分离创面大、渗血多或术中胆囊破裂污染较严重时,应放置腹腔引流管以防止术后发生积液感染[4]。

急性发作的胆囊结石者,诊断明确,在3 d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不会增加手术困难。否则应当在抗炎治疗1周后或更长时间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不然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5]。

在研究中笔者的体会如下:(1) LC的创伤小,对老年患者的打击、干扰轻,术后几无疼痛,胃肠功能恢复早,3 d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这样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以及护理人员和家属的负担;(2)由于LC术后患者活动和胃肠功能恢复早,避免了长期卧床所引起的心、脑、肺、周围血管和肠粘连等并发症;(3)由于LC创伤小,恢复快,1周内均可出院,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4)LC手术时间较OC长,其原因是老年患者病史长,大多有长期反复发作,胆囊与周围的粘连均较重,结石较大、较多,增加了LC术中解剖胆囊三角、游离和取出胆囊的难度;(5)LC术后的并发症明显低于OC。综上所述,笔者认为LC治疗胆囊疾病较OC更安全。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剖腹胆囊切除术(OC)在合并肝硬化的胆囊结石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80例胆囊切除的患者,其中LC治疗组40例,OC对照组4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均全部治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疾病的患者采取LC治疗是相对安全的,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剖腹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Johnston SM,Kidney S,Sweeney KJ,et al.Changing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gallstone disease.Surg Endosc,2003,17;781 -786.

[2]嵇武,李令堂,黎介寿,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合并肝硬化病人中的应用.中国综合临床,2004,20:634—636.

[3]Yeh CN,Chen MF,Jan YY.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 226 cirrhotic patients.Surg Endosc,2002,16-.1583 -1587.

[4]Poggio JL,Rowland CM,Gores GJ,et al.A 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 and open cholecystectomy in patients with compensated cirrhosis and symptomatic gallstone disease.Surgery,2002,127: 405 -410.

传统手术方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来我院行复发性胆道结石再手术患者107例, 其中男84例, 女23例, 年龄28~71岁, 平均 (42.3士6.9) 岁。107例复发性胆道结石患者的既往手术方式、胆道手术史、距前次手术时间及临床表现, 见表1。

注:临床表现中有患者同时具有2种或者2种以上临床症状, 因此所占百分比相加超过100.00%。

1.2 胆道结石再手术原因分析。

结石残留或者复发为胆道再手术最常见原因, 主要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残留和复发所致, 是影响手术疗效的最重要原因;首次手术多为急诊, 患者多为病情严重时才就医, 手术仓促, 病情危重导致手术前未作全面检查, 同时术中未作详细探查, 导致漏诊;胆道损伤后医生匆忙手术, 致使术后吻合口处胆管仍然存在炎性或者瘢痕性改变, 使损伤平面上升导致吻合口狭窄, 另外吻合术后胆道逆行感染, 也是引起吻合口或者高位胆管狭窄的诱因之一[3];术后腹膜炎多见于高龄体弱、营养不良的患者, 由于T管的刺激, 肠管壁产生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4], 见表2。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以百分率表示。

2 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结果

2.1 手术方式的选择。

术前完善B超、CT等相关检查、抗生素控制感染、改善肝功能、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再次手术的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按照清除病灶、解除梗阻、通畅引流的原则, 对胆道结石进行处理。若胆总管无狭窄, 可行胆总管T管引流术;若胆管有狭窄或者结石为泥沙样或者怀疑有胆管残余结石, 可对狭窄进行处理后行胆肠吻合术;若结石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肝叶或者肝段, 可行肝叶或者肝段切除术。

2.2 结果。

本文中行胆总管切开引流术63例, 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4例。10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其中2例术后并发症胆管感染, 经抗炎治疗后好转出院。

3 讨论

近年来治疗胆道结石的方法较多, 但是结石的残留和复发仍然是普外科的一个棘手问题, 常引起患者再次手术。临床研究发现, 胆汁的理化性质改变、胆道感染、胆道动力学改变、胆汁瘀滞、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 诱发胆结石复发。作者分析引起胆道结石针对再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术前漏诊、结石残留或者复发、吻合口感染和狭窄、术后腹膜炎, 其中以结石残留或复发最高, 约占胆道结石再手术病例数的47.67%;其次为术前漏诊, 约占胆道结石再手术病例数的21.49%。本文对胆道结石需再次手术的患者术前完善B超、CT等相关检查、抗生素控制感染、改善肝功能、加强营养及支持治疗,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按照清除病灶、解除梗阻和通畅引流的原则, 对胆道结石进行处理后, 所有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对已知易致结石复发和残留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可改善胆道手术效果, 可有效预防结石复发。作者总结其预防措施包括[5]: (1)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行B超、CT及胆道造影检查, 以期详细了解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和胆管是否存在狭窄。 (2) 严格掌握胆总管探查的指征, 术中操作轻柔, 胆道探查要细致、耐心, 既要取净结石, 又要减少对胆管黏膜层的损伤。 (3) 术中要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结石情况灵活选择术式, 尽量切开狭窄的胆管。 (4) 合理应用抗生素, 以期控制胆道感染。 (5) 术后辅以中药对其进行疏肝、利胆、解痉和镇痛的治疗, 同时胆结石术后患者饮食要有规律, 强调低胆固醇饮食, 多食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松弛胆道后约肌、有利胆作用的食物, 预防结石复发。

综上所述, 胆道结石再手术患者术前应准备充分, 进行全面检查,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避免反复行胆道结石手术。

关键词:胆道结石,再手术,原因分析,手术方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纪忠.胆道再次手术228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9) :908-910.

[2]李立志, 李振洪, 张涵泉, 等.93例胆道结石再手术原因分析和处理[J].广西医学, 2009, 31 (8) :1136-1137.

[3]刘颖斌, 彭淑墉.胆肠吻合术后再次或多次手术的原因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3) :165-167.

[4]谢广文, 余斌, 梁亚明, 等.胆道结石再手术52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0 (17) :43.

上一篇:企业制度文化下一篇:小反刍兽疫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