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事故

2024-08-15

爆炸事故(精选十篇)

爆炸事故 篇1

1 基本情况

该木屑加工厂位于郊区一大院内,加工场所系搭建的简易棚,该简易棚西侧借用废弃厂房墙体,东侧、南侧借用大院围墙,北侧敞开,面积约500 m2。简易棚用钢管作立柱,角铁作支梁,顶部铺设“人”字形彩钢板。工场内设有筛选机、输送机、粉碎机等简单设备。简易棚西南角有一木粉储存室,木粉储存室的尺寸为5.5 m×2.6 m×3.5 m(长×宽×高),其南侧、西侧、北侧为实体砖墙,东侧为一铁门,顶部为一钢质盖板,砖墙外侧使用角铁与顶盖电焊连接加以固定。木粉储存室北侧为一凹槽,由东向西并行排放三台下沉式粉碎机,粉碎机分别通过负压铁皮管道与木粉储存室连通。

其生产工艺就是将普通木屑经筛选、再粉碎,加工成粒度为590 μm的木粉,用于制造蚊香。工作流程为木屑原料经筛选机筛选后,倒入粉碎机加料斗,经输料管内刀片粗磨后进入粉碎机内腔,再次细磨,经滤网通过负压铁皮管道吸入木粉储存室。木屑加工厂平面示意图见图1,起火部位见图2。

2 事故调查经过

2.1 爆炸中心点确认

经对爆炸事故现场勘验,并依据事故生还者笔录描述,确认木粉储存室为爆炸中心点。主要依据如下:一是木粉储存室南、西、北三面砖墙向内倒塌,三侧用于保护储存室墙体的角铁在中间偏上部位向外凸出;二是木粉储存室东侧铁门向外侧倾倒,且木粉储存室门栓受外力作用而严重变形并脱落;三是木粉储存室钢质顶盖中部突起;四是木粉储存室内大量木粉被抛出,并撒向东侧门外;五是爆炸冲击波将距木粉储存室北侧30.6 m处的窗户玻璃击碎,并将该仓库堆放的木屑编织袋包装击烂;六是根据生还者笔录:“在距木粉储存室东北角约20 m处的卡车上装木粉时听到一声‘轰’响,同时有一火球从木粉储存室向东北滚来”。

2.2 爆炸性质

经现场勘验及工场负责人、事故生还者等笔录描述,加工场未曾使用工业气体、易燃易爆液体及其他化学危险物品,现场仅有加工原料木屑和深加工产物木屑粉,勘验中未发现其他可疑物,无明显的炸坑,故可以排除人为或者使用其他危险品引起的爆炸,确定为木屑粉尘爆炸所致。

2.3 引爆能量

据事故生还者反映,5月26日进棚工作时木粉储存室的门是关闭的,并确定工作时一定关闭,即木粉储存室内部为密闭的空间。加工场内明确规定禁止吸烟、动用明火,仅储存室上部设置排风机。但据其他工作人员陈述,在木粉储存室上部安装排风机是为了吸除灰尘,但使用的效果不好,故在5天前就停用并切断了电源,也告知了操作工人。同时,木粉储存室内无其他电气设备。那么,引爆木粉储存室内粉尘爆炸的能量从何而来?现场勘验的情况分析如下。

(1)粉碎机内部痕迹情况。

该加工场木粉储存室北侧共有3台粉碎机,由东向西平行排放,依次为1、2、3号机,爆炸前处于工作状态。打开粉碎机侧盖,发现1、2号机内侧壳体、残留木粉无变色痕迹,3号机内侧壳体、残留木粉有明显变色痕迹(侧盖内侧及内腔壳体呈深蓝色光亮状,残留木屑粉呈炭黑状),其他部位无上述痕迹。

(2)粉碎机内异物情况。

经对三台粉碎机检查,发现设置在粉碎机入口处的磁铁上吸有大量又细又亮的废铁丝,同时,在粉碎机内部滤网上发现有少量废铁丝,其中3号粉碎机内废铁丝多于1、2号机。另外,在3号机输料管内发现钥匙等其他异物。

3 事故原因认定

木质粉尘的爆炸下限为20~70 g/m3,木粉储存室与外界隔离,其体积约为50 m3,该木粉储存室内仅需1~3.5 kg的木粉尘悬浮于空间即可达到粉尘爆炸的下限。通过比对,该粉碎机每小时可生产30~80 kg的木粉,在储存室顶部排风机未使用的情况下,根据当时的工况,以及地面残存的木粉数量,木粉储存室内悬浮的木粉粉尘已达到爆炸下限。

对三台粉碎机的细项勘验发现3号机腔体内部有明显的局部过热痕迹,该机及其管道内部存有废铁丝等杂质。腔体内过热痕迹系木屑原料中金属异物与粉碎机刀片摩擦所致,其温度可达上千度,而木粉尘的最低着火温度仅三百多度,故摩擦高温可引燃被粉碎的木屑粉,被引燃的木屑粉尘经负压铁皮管道进入木粉储存室而引起爆炸。

至此,认定该起事故系粉碎机在工作中遇异物摩擦产生高温,引起粉碎机内的木粉燃烧,燃烧的木粉被吸入木粉储存室内遇悬浮的木粉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根据爆炸相似法则以及距爆炸中心30.6 m处的窗户玻璃被爆炸冲击波击碎和人员伤亡情况的事实,估算本次粉尘爆炸所产生的破坏程度与3 kg左右的TNT爆炸相当。

4 粉尘爆炸的预防

尽管人们对可燃粉尘爆炸的认识已有较长时间,预防措施也制订了很多,但粉尘爆炸的事故还是时有发生。说明对粉尘爆炸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就目前了解的800多种可燃粉尘而言,涉及的领域广,物化性能差别大,火灾危险性也不同。但只要从粉尘爆炸的机理上加以分析并预防就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事故的发生。

4.1 粉尘爆炸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粉尘爆炸是粉尘粒子表面和氧作用的结果,此时有可燃气体产生,基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可燃粉尘粒子表面受热,温度逐步上升;二是可燃粉尘粒子表面分子热分解或产生干馏作用,在粒子周围产生气体;三是产生的气体与空气混合,产生爆炸性混合气体同时发生燃烧;四是燃烧产生的能量使粉尘的分解进一步加快,不断放出可燃气体和空气混合使燃烧火焰传播。由此可见,粉尘爆炸实质上就是气体爆炸,可以把它看作可燃气体隐藏在粉尘中。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如下:

(1)与粉尘所含的挥发性成分有关,挥发性成分越多越容易爆炸,当煤粉中挥发物低于10%时就不会发生爆炸,如焦炭就不会发生爆炸;粉尘的燃烧热大小与爆炸难易有关,燃烧热越大的物质越容易爆炸,如煤尘、碳、硫等;与粉尘的氧化速度有关,氧化速度越快越容易引起爆炸,如镁、氧化亚铁等。

(2)与粉尘是否容易带电有关,容易带电的粉尘更容易引起爆炸。粉尘带电以后,将改变其一些物理性质,如凝聚性、附着性等,粉尘的荷电量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随表面积增大和含水量减小而增大。

(3)与粉尘的颗粒度有关,粉尘颗粒越细氧就吸附得越多,就越容易发生爆炸。一般颗粒大小在0.000 1~0.1 mm之间的粉尘具有爆炸危险,粉尘越细,燃点越低,粉尘的爆炸下限越小。

(4)与粉尘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短有关,停留时间越长,危险性就越大;而停留时间的长短与粉尘的粒径、密度、温度有关。

(5)与粉尘的浓度有关,必须处于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内才能发生爆炸,而且随着浓度的变化,最大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随之变化。一般情况下,只考虑粉尘爆炸的爆炸下限,因为粉尘的爆炸上限都较高,通常情况下不易达到。

(6)与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中含有可燃气体或惰性气体量有关,含有一定量的可燃气体时,粉尘爆炸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含有惰性气体时,粉尘爆炸的危险性会显著减小。

(7)与粉尘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如湿度、温度、压力等;还与点火源方式和强度、容器的容积等有关。

4.2 粉尘爆炸的预防措施

4.2.1 掌握粉尘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掌握粉尘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有利于弄清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从而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如对某种粉尘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除应了解该物质的熔点、燃点、自燃点、比表面积和热分解性等基本物化性能外,还应了解如粉尘中径、粉尘云的着火温度、最小点火能、爆炸下限、最大爆炸压力、可燃性分类等参数。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认识粉尘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同时结合生产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管线分布、电气仪表配置、物料配比、投料速度等,真正把爆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2.2 控制可燃粉尘的浓度

可燃粉尘发生爆炸的原因是其与空气形成了爆炸混合物,作为预防措施,降低其浓度是关键。只要把可燃粉尘的浓度降至爆炸下限以下,就能防止粉尘爆炸。降低浓度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可燃粉尘应尽量在密闭装置或容器内处理,如在开敞状态下处理时,对悬浮和飞散在空气中的粉尘,应采取强制通风或其他除尘系统排出。本案中,木粉储存室顶部的排风机因除尘效果不佳而停止使用,致使粉碎机工作时生成的木屑粉尘进入木粉储存室,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的浓度下限引起爆炸。

(2)增加可燃粉尘环境中的水分,根据工艺要求尽量采用水湿式作业或油湿式作业,这样既能粘吸小颗粒粉尘,降低分散度和漂浮时间,又能起吸热作用,阻止粉尘的燃烧反应。

在降低粉尘浓度方面应注意一个问题,即造成粉尘爆炸并不一定要在整个场所空间都形成有爆炸危险的浓度,在局部形成也可能引起爆炸。

4.2.3 采用惰性气体保护

可燃固体的粉碎、研磨及可燃粉尘的筛分、混合和输送等设备,可用惰性气体保护,如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主要是降低粉尘环境的含氧量和粉尘浓度,使粉尘爆炸的可能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4.2.4 控制可能存在的点火源

引起粉尘爆炸的点火源形式多种多样,各不相同,如明火、引火物、电弧、热灯丝、摩擦火花、撞击火花、静电火花、电火花、热表面、焊割火焰等,表1为常见点火源的温度。而粉尘的点火能量一般在几毫焦到几十毫焦,表2为部分可燃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因此,严格控制可燃粉尘环境中的点火源十分重要。

(1)明火控制。

对于可燃粉尘悬浮的场所,应当采取必要的防火、防爆措施,杜绝一切明火源,如加热用火、维修用火、焊割作业、车辆排气管火星等。

(2)摩擦与撞击控制。

设备转动摩擦、金属碎片和螺钉等异物被吸入与管道或粉碎机等碰撞产生火花、工人穿带铁钉的鞋而产生摩擦火花等都要严格控制。

(3)高热物和高温表面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对可能产生高温高热的物体或表面应采取有效措施远离可燃粉尘空间或采取隔热措施。

(4)电气火花控制。

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均应采用防爆型设备,对电缆接口处要有可靠的密封措施,防爆电气的表面温度也要注意,在可能产生粉尘爆炸环境下,不应超过125 ℃。

(5)静电控制。

静电在可燃粉尘环境中的危害很大,必须严格控制。防止静电引起粉尘爆炸的方法:一是工艺上控制,从工艺设计、材料选取、设备结构和操作管理等采取措施,用导电性材料制作管道、输送管道直径尽量大一些、输送速度要慢、减少粉料堆积等;二是采用泄漏导除静电法,如空气增湿、静电接地等;三是采用相反极性电荷中和危险性静电;四是人体静电消除法,如穿着防静电的工作服等。

4.2.5 其他防护技术或预防措施

(1)可燃粉尘的处理应尽量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加温、加压和减压等应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以降低爆炸的可能性。

(2)在处理可燃粉尘时,应尽量避免混入可燃气、可燃蒸气和可燃液体,以防止降低爆炸浓度下限及小点火能量而使爆炸性混合物易于引爆。

(3)三是根据装置及工艺条件增加装置的强度,万一发生爆炸,装置能承受一定的爆炸破坏力。

(4)设计施工时就应考虑泄压的问题,因粉尘爆炸产生的最高压力在几十到上百千帕,厂房或装置容器如果设计有泄压口,一旦发生爆炸时首先从薄弱处泄出大量气体和热量,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大部分建筑或装置设备;另外对存在粉尘爆炸可能的厂房内表面应光滑平整,易于清扫,不宜设置地沟,防止粉尘集聚在期间而引起意外。

4.2.6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消防工作的实践证明,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是减少故发生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可能发生粉尘爆的场所,应当强化管理,以确保安全。

(1)强化安全培训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特别是重点部位操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通过消防安全技能培训、消防科普知识教育、案例教育等,使操作人员掌握消防安全基础知识,了解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爆炸的危险性,从事故案例中吸取教训,从而提高自身的消防安全意识。

(2)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规章制度。明确本单位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制定重点部位的防火安全制度;全面梳理各个岗位的火灾危险因素,制定岗位防火责任制,规范操作流程,明确应急措施。各类制度的条文宜简明扼要、清楚明了、具有操作性。

(3)落实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大部分事故的发生与消防安全制度流于形式有直接关系,所以,能否落实规章制度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关键。要通过各种有力的行政管理措施,检查、督促规章制度的落实,要与奖惩措施挂钩,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使之成为预防事故的防火墙。

(4)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检查和应急预案演练。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积极主动地整改,将火灾爆炸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田兰.化工安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

[2]郭铁男.中国消防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民用爆炸物品爆炸事故应急预案 篇2

一、目标

整个工程不发生任何民用爆炸物品爆炸事故,杜绝人员伤亡。

二、指标

事故发生率为0。

三、控制措施

1、明火和表面高温引起的爆炸与预防。在贮存、运输爆炸物品时,绝对不允许明火存在、接触明火或表面高温。

(1)严禁烟火,在贮存民爆物品的场所不允许有烟火存在,如火柴、吸烟、生火取暖、做饭、任意焚燃废品废物等。

(2)电气设备,线路应保证正常良好,如电气开关、电灯、电线、仪器、仪表等电器设备,由于接触不良或绝缘损坏、漏电、短路等发生火花引起火灾,以致扩大燃烧进而引起爆炸,故平时要进行重点与非重点的循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接触爆炸物品的电器设备通常采用防爆型,电缆多用铠装电缆或穿入套管内使用。

(3)使用运输工具注意防止漏电产生电火花,或汽车排烟带出火星,通常要采取防护措施,如引动排烟管方向,在管口增设安全罩等。

(4)为防止散热,保证隔热,采取绝热保温措施,否则将造成表面高温,若与火炸药直接接触可能引起分解自燃。通常保温、采暖最好使用热风,若使用散热器采暖应该使用热水而不宜使用蒸气作为加热介质,散热器表面温度不应超过80℃,而且要求表面光滑便于

清洗落在其上的爆炸性粉尘。进入或经过危险工房内的蒸汽管道,必须用绝热材料包裹,表面温度不应超过50℃。火炸药存放应与热源保持一定距离。不能过于临近,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自燃。

2、摩擦与撞击引起的爆炸及预防。由于火炸药等爆炸性质在坚硬的物品间摩擦或撞击,发生局部过热可达到燃点或爆发点以上,摩擦撞击的明火也能引起燃烧或爆炸。多数是由于工房、设备清理不净,违章作业,违章操作等造成。为防止摩擦、撞击,避免金属间互相撞击产生火花,要使用软质材料,如橡胶、塑料或有色金属。

3、易燃品与爆炸品自燃的预防。对于存贮时间较长的火炸药等爆炸品,应按规定检查分析影响贮存性能的有关项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暂时贮存的爆炸性物品,严格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尤其是夏天)或靠近热源,以防止由于局部温度升高,热量积聚,散热不好引起自燃着火。

库房存放的火炸药等爆炸性产品,要注意通风、防潮、隔热,防止堆积密度过大,不易散热,检查不便等。最理想的贮存条件是存贮在干燥、通风的洞中。

四、应急措施

1、成立应急领导组

组长:王选林

常务副组长:温爱峰

副组长:王建新段海云李云照

成员:高继生邢春霞张照明杨艳花冯聪明 郝腊梅

丁国林秦小龙高月平

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项目安全生产部。

主任:李云照

组员:安福成高月平郝腊梅丁国林

2、配备急救车一辆:晋JDC526。

3、成立临时急救小组,配备急救设施和备用药品,并保证使用状态率。急救人员:秦小龙杨艳华冯聪明4、24小时值班电话:***;

领导组办公室电话:***。

急救电话:医院120;报警110;火警119。

5、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事故现场的自救和逃离措施。

五、应急响应

1、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项目负责人,并立即报告当地负责爆破、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和公安、环境保护、质检部门及建管处。同时,领导组应马上组织人员抢救,迅速联系119、120,把负伤人员立刻送往医院抢治,不能拖延时间。

2、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立即组织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不得拖延、推诿。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3、迅速控制危害源,并对民爆物品和危险品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险化学品性质及危害程度。

4、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5、对爆炸物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6、查明人员伤亡情况,估算经济损失等情况,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对事故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总结、评估和处理,形成文字材料报告上级部门。

六、物资投入

1、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帽、工作服、手套、防护用品等)。

2、消防器材。

3、培训演练。

4、急救设施(救护箱、氧气袋、药物等)。

七、职责与权限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预案”的制定、修订,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2、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应急救援队,并组织实施。

3、项目经理负责预案资金的监督、实施。

4、财务部长负责抢险物资资金到位。

5、后勤保障部负责各类物资的购进,严把质量关。并保证抢救车辆、机械完好使用率。

6、项目副经理负责施工现场。

7、专职安全员负责组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

8、综合部负责培训考核特殊工种人员。

9、专职安全员负责整个施工现场的设施、安全到位。

八、实施阶段

山西隧道爆炸事故真相 篇3

瞒报之后,是否存有漏报?

“当时什么都记不起来了,轰的一声就晕了,醒来后我的右眼已经没了。”26岁的唐福是来自四川资阳的农民工,事故发生一周后,躺在病床上的他仍然不知道当时的爆炸究竟发生在哪里。

2012年12月25日,元旦将至,山西中南铁路南吕梁山隧道一号斜井的工程也临近尾声,打通了2630米的斜井,又在正洞右线推进了2000余米,整个工程只剩下最后一个掌子面的爆破作业。唐福说,他所在的中铁隧道集团二处六标段项目部第六分部原计划12月底完工,他已经做好了回家看望女朋友的打算。

然而,当天14时40分,由于掌子面爆破时违章操作,相当于120公斤炸药威力的爆炸瞬间发生。正在距掌子面500米处驾驶铲车的唐福当场昏迷。离爆炸地点更近的赵德君伤势更重,除了腰椎、胯骨折外,巨大的爆炸声还导致他双耳失聪。直至2013年1月1日,这位48岁的四川籍农民工还只能靠眼神、动作和病房里的老伴交流。

事故被瞒报5天后,在网民的举报下,山西省相关部门和业主单位初步调查显示,隧道爆炸造成8人死亡、5人受伤。然而,这一结果与此前网上所传的数字相差较大。瞒报的同时是否漏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势稳定下来的唐福对此也十分关心,他经常用手机上网查看其他工友的情况。尽管他也不清楚确切的伤亡数字,但他个人认为网上所传漏报“60人伤亡”应该不实,“当时隧道里也就十多个人在施工。最近几天的权威媒体所报应比较接近真实。”

目前,山西省针对此次事故的联合调查组已经成立,在做好善后工作的同时,将进一步调查、核清、搞准遇难人员和受伤人员的确切数字。

究竟谁在瞒报?

“1队左右线设备、人员正常;右线挖机坏,正在修理”。这是记者在施工单位2012年12月25日7时58分至18时25分的“领导带班记录表”上看到的事故当天的工作记录。事故第二天的记录中则写着,“学习而未施工”。

“事故现场没有依法向山西省各级政府、上级有关部门及企业上级部门报告,形成了蓄意隐瞒事故的事实”。中铁隧道集团总经理张继奎承认,集团公司在此次事故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前,山西省安委会也在通报中认定,“项目经理部未向相关部门报告,涉嫌瞒报”。

然而,网民们还是不解,一个小小的项目经理怎么能瞒报这么大的事故?的确存在许多不同寻常之处。

2012年12月31日晚,在事故发生地山西省蒲县人民医院,2012年12月的急诊接诊记录上显示,12月24日与26日均有急诊病人,但发生事故的25日却是空白。接诊记录显示,拥有10万人口的蒲县,当天没有1人在该县人民医院急诊处看病。

一位值班医师说,凡是通过120急救送来的病人,都会先在急诊处就诊。在他的印象中,25日并没有收治隧道爆炸事故中的伤亡人员。

随后,中铁隧道集团宣传部负责人介绍,5名伤员中,3名轻伤职工已被送往距事发地368公里以外的河南省孟州市人民医院;2名重伤职工也被送往不同的医院,唐福在临汾市尧都区第一人民医院,赵德君在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两人的家属都是在事发后第二天从工友的电话里得知消息的,

但是,该负责人拒绝透露8名死者送往的殡仪馆。

如何追查瞒报事故责任?

2013年1月1日晚,山西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山西公安”发布消息称,山西警方已对此次事故立案调查并查明,该工程项目负责人黄怀刚、宋海涛、杨美东、王秋林在事故发生后蓄意瞒报事故,涉嫌不报安全事故罪。目前,该四人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据了解,以上四人分别是中铁隧道集团二处六标段项目部经理、六标段项目部第六分部经理、党委书记和总工。

据了解,山西中南铁路南吕梁山隧道存在的安全隐患由来已久。2011年11月,山西省安委会办公室曾对南吕梁山隧道进口施工现场进行过检查,检查人员当时发现,施工现场管理一片混乱。2010年4月,在未提前进行任何安全生产论证、评价,未编制安全专篇的情况下,山西中南铁路通道项目就已开工建设,埋下了先天隐患。加之属地监管不力,事故苗头渐现。

“这起事故的调查原本应该由临汾市负责,但考虑到事故的性质,特别是考虑到有瞒报的现象,我们把事故调查组提高了档次,由省政府成立调查组。”山西省代省长李小鹏要求,调查组要依法依规严格调查,查明事实真相。同时,全省桥涵施工单位要认真排除隐患,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据新华社)

一起锅炉爆炸事故原因 篇4

1. 金相和光谱检查

现场对炉胆顶水侧一点、炉胆下部水侧一点、筒体水侧一点、横水管火侧一点进行金相检验, 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 晶粒度为8级, 组织正常, 材料无劣化现象。同时用直读光谱仪对上述各位置 (除横水管以外) 进行钢材化学成分验证, 分析结果显示材料的化学成分符合标准规定。

2. 硬度测试

现场对上述4个位置进行硬度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 各点硬度无异常。

3. 锅炉进出口阀门

锅炉给水管道上装有止回阀, 避免给水倒流 (相当于关闭无法卸压) 。并对锅炉分汽缸上的进出口阀门进行详细检查, 分汽缸上的进汽阀门 (从锅炉出来的蒸汽由此阀门进入分汽缸) 的公称通径为DN50, 检查发现阀门全开时共13扣, 但锅炉爆炸时阀门只开启约1/4扣, 即阀门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

4. 安全阀检查

对一个无名牌的安全阀进行解体检查, 发现阀门反冲盘和导向套间严重生锈并粘连在一起 (图1) , 上阀瓣无法提升, 安全阀无法开启排汽。另一个安全阀也全部锈死 (未解体) 。

5. 结论

(1) 司炉人员在操作过程中, 未观察压力表指示的压力值, 在分汽缸上的进汽阀完全开启且安全阀在超过开启压力时无法开启的情况下, 一直向炉内添煤加强燃烧, 致使锅炉压力上升并超压, 最终导致爆炸事故发生。

(2) 由于分汽缸上的进汽阀未处于全开启状态, 只开启1/4扣左右, 使锅炉产生的蒸汽无法全部正常通过阀门进入分汽缸, 只有少量蒸汽进入, 导致锅炉压力逐渐上升。

爆炸事故通报 篇5

事故发生后,市区公安、消防部门和市中心医院迅速赶赴现场,立即展开扑火抢险、居民疏散、伤员救治等工作,尽最大努力降低事故危害。市长刘建明,常务副市长邹明,市委、政法委书记陈勇等领导迅速赶赴现场,对扑火抢险、伤员救治、事故凋查等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经过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的奋力抢险,上午8时火情全部扑灭,伤员得到有效救治,事故原目和居民安置正在有条不紊进行。跟据刘市长召集的紧急会议精神,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迅速查明事故原因。由市公安局副局长何甫强同志负责,市区公安、消防、安监、城建部门抽调专人组成事故调查组,对这起事故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迅速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二、全力救治受伤人员。事故发生后,市中心医院已组成由院领导、专家和医护人尽组成的医疗救治组,对受伤人员进行了有效的救治。从目前情况看,2名伤势较重人员生命体征正常。市中心医院要进一步加强救治工作,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员病疼,使受伤人员尽快康复。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认真负责地做好房屋受损居民的生活安置工作。市城建局积极配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受损楼房进行安全鉴定,尽快拿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并组织头施。

三、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此次事故中深刻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立即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安全教育,组织由单位负责同志牵头的专门工作班子,对管辖的办公区、家属区;住宅小区、居民片区逐楼、逐单元、逐户的压力容器、煤气管道、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彻底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市城建、质监、安监、经委等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负起责任,加强检查监管工作,居民小区的隐患排查工作由市城建局面负责。工矿企业的隐患排查工作由市经委全面负责。

四、事故处理初步意见。这起爆炸事故,是在我市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再次说明安全生产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三令五申强调的领导责任、防范措施、监管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这应该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深刻反思。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这起爆炸事故发生在作为全市主管压力容器安全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更加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予以黄牌警告,责令局党组和局委会迅速向市委、市政府写出深刻的书面检查,主要领导主动请求处分。事故全面调查清楚后,按照

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市委、市政府将派出督查组,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事故树分析 篇6

1.事故树分析

1.1 分析方法

事故树(Fault Tree Analysis,FTA)也称故障树,是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树”,这种树是一种逻辑分析过程,遵从逻辑学演绎分析原则。用逻辑“与” 或逻辑“或”门自上而下地分析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所有直接原因及相互的逻辑关系,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它能对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识别评价,既能用于定性分析,又能进行定量分析。它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提示事故的潜在原因。在判断灾害、伤害的发生途经及灾害、伤害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形象、简明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安全问题的系统性、准确性和预测性。事故树分析方法是安全评价和事故预测的一种较先进的分析方法。

1.2 分析步骤

事故树分析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二种。它的基本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熟悉系统:了解需要分析对象的系统工程状态及各种参数。

(2)调查事故:收集事故案例,设定系统可能要发生的事故。

(3)确定顶上事件:找出后果严重且较易发生的对象作为顶上事件。

(4)确定目标值:根据经验和事故案例,确定要控制的事故目标值

(5)调查原因事故:调查与事故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的各种因素。

(6)画出事故树:从顶上事件起,找出各级直接原因事件,按其逻辑关系,画出事故树。

(7)定性分析:按事故树结构进行布尔代数计算,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并进行分析。

以上为定性分析的基本步骤。若要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还需要增加以下三个步骤。

(8)求出事故发生概率:确定所有原因发生概率,进而求出顶上事件发生概率。

(9)进行比较:对可维修系统进行讨论对比,对不可维修系统求出顶上事件发生概率即可。

(10)定量分析结论。

目前在事故树分析中,一般都考虑到第七步进行定性分析为止,也可取得较好效果。

2.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事故树的建立

2.1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事故树

笔者在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消化油墨生产工艺,对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后,绘制出油墨生产中电气引起火灾爆炸的事故树,见图1。

图1 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事故树

2.2 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事故树建造过程

2.2.1确定顶上事件: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

2.2.2找出火灾爆炸的直接原因事件,确定各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1)导致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的直接原因事件有:“电器设备火花”、“电气线路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火花”和“车间油气达到爆炸极限”。各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在“车间油气达到爆炸极限”事件发生条件下,“电器设备火花”、“电气线路火花”、“静电火花”、“雷电火花”中任意一个事件发生,火灾爆炸就会发生,用“条件或门”连接。

(2)导致“电器设备火花”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电器设备不防爆”和“防爆设施损坏”。这二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只要其中一个事件发生,“电器设备火花” 事件就会发生,用“或门”连接。

(3)导致“电气线路火花” 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电线分支接点接触不良”、“电线过负荷起火”和“电线短路起火”。这三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只要其中一个事件发生,“电气线路火花” 事件就会发生,用“或门”连接。

(4)导致“电线过负荷起火”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过负荷保护装置未装或失灵”、“超压或超载”和“电线载流量过小”。这三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在三个事件同时发生时,“电线过负荷起火”事件才会发生,用“与门”连接。

(5)导致“电线短路起火”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短路保护装置未装或失灵”和“电线相间短路”。这二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在二个事件同时发生时,“电线短路起火”事件才会发生,用“与门”连接。

(6) 导致“电线相间短路“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过压过流击穿”、“电线缘破坏”和“意外碰相”。这三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只要其中一个事件发生时,电线相间短路就发生,用或门连接。

(7)导致“静电火花”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人体静电火花”和“设备静电放电”。这二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只要其中一个事件发生,“静电火花”事件就会发生,用“或门”连接。

(8)导致“人体静电火花”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化纤品与人体磨擦”和“积累电压达放电值”。这二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在二个事件同时发生时,“人体静电火花”事件才会发生,用“与门”连接。

(9)导致“设备静电放电”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静电积累”和“接地不良”。这二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在二个事件同时发生时,“设备静电放电”事件才会发生,用“与门”连接。

(10)导致“静电积累”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设备或物料存在静电磨擦”和“静电积累达放电值”。这二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只要其中一个事件发生,“静电积累”事件就会发生,用“或门”连接。

(11)导致“接地不良”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设备未设防静电装置”和“设备接地线失效”。这二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只要其中一个事件发生,“接地不良”事件就会发生,用“或门”连接。

(12)导致“雷电火花”发生的直接原因事件有:“未设防雷装置”和“防雷接地线失效”。这二个事件的逻辑关系是:只要其中一个事件发生,“雷电火花”事件就会发生,用“或门”连接。

3.定性分析

对事故树结构进行布尔代数计算,求出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并进行分析,这是事故树分析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3.1 采用布尔代数化简,求出事故树中的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

事故树的结构函数:

T = X18{(X1+ X2) + [( X3+ X4X5 X6+X7(X8 +X9+ X10)]+[X11 X12+ ( X12+X13 )( X14+X15 )]+ ( X16 +X17)}

经过运算得到如下12个最小割集:

(X1,X18),(X2,X18),(X3,X18),(X4,X5,X6 ,X18),(X7,X8,X18),(X7 ,X9,X18),

(X7,X10,X18),(X11 ,X12,X18),(X12 ,X14,X18),(X12 ,X15,X18),(X13,X14 ,X18),(X13,X15,X18),(X16,X18),(X17,X18)

每一个最小割集代表一个事件可能发生的模式。

3.2 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确定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可以用近似判别式:I(i)=∑Ki1/2n-1,X∈K,其中,I(i):基本Xi的重要系数近似判别值:Ki:包含Xi的割集;n:基本事件Xi所在割集中基本事件的个数。

根据以上近似判别式,可以确定各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

I(18)= 37/8

I(7)=I(12)=1/23-1 + 1/23-1 + 1/23-1 =3/4

I(1)=I(2)=I(3)= I(13)=I(14)=I(15)=I(16)=I(17)= 1/22-1 = 1/2

I(8)=I(9)=I(10)=I(11)= 1/23-1 = 1/4

I(4)=I(5)=I(6)= 1/24-1 = 1/8

所以结构重要度的顺序是:I(18)> I(7)=I(12)> I(1)=I(2)=I(3)= I(13)=I(14)=I(15)=I(16)=I(17)> I(8)=I(9)=I(10)=I(11)> I(4)=I(5)=I(6)

3.3 对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的分析

从以上所列的顺序可以说明:车间油气达到爆炸极限的结构重要度为最大,短路保护装置未装或失灵,静电积累构成的损坏次之;防爆设施损坏,电器设备不防烛,电线分支接点接触不良,设备或物料存在静电摩擦,设备未设防静电装置,设备接地线失效,未设防雷装置和防雷接地失效等构成的损坏较小;过负荷保护装置未装或失灵,超压或超载,电线载流量过小等构成的损坏最小。由此,我们可针对以上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顶上事件(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的发生。

4.防止电气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以下预防油墨生产电气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措施:

4.1 防止车间油气达到爆炸极限

油气达到爆炸极限是电气火灾爆炸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防止油墨生产车间油气达到爆炸极限是防止电气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最重要一个措施。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油气从容器中泄漏出来。

(2)增强生产车间的通风。如采取强制通风设施,使车间内的油气能较快地散发到车间外,降低车间内油气的浓度。

(3)为了防止车间油气达到爆炸极限,在车间内设置可燃性气体报警仪,监视油气浓度,一旦出现险情,可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4.2 电器设备应采用防爆型

(1)电器设备在操作和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电气火花,防爆型电器设备能使电器设备内部产生的火花不散发到外界空间中去。因此,在爆炸危险区域内的电器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包括电动机、控制开关、控制按钮、控制箱、照明灯具等。

(2)对防爆型电器要进行定期检查,检查电器装置是否有损坏,要保持它的完好性,起到应有的防爆作用。

4.3 电气线路布置应规范

(1)分支接点接触不良会使该接点发热或产生火花,容易导致局部电线保护层起火。因此,电线中途尽量避免分支产生接点,确实需要分支,应在配电箱或控制箱内专用接线板上进行分支。

(2)电线相间短路会产生火花或在短时间内使电线保护层起火。因此,电气线路应采用沿墙或桥架方式进行布置,避免电线悬空悬挂,电线要用阻燃套管保护。这样能避免电线布置中的电线相与相或相与地之间短路的发生。

(3)电线载流量过小,在过负荷运行时会使电线发热,容易引起电线保护层起火。电线的载流量应根据负荷大小确定,电线的载流量不得小于设计载流量。

4.4 防雷设施完好

未设防雷装置或防雷接地线损坏会在雷击时,建筑物容易被雷击中产生强烈的火花或电线起火,酿成重大事故。因此,车间所在的建筑物应设防雷装置,其防雷的接地电阻应经检测符合要求,并且应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查是否完好,发现防雷接地线损坏应及时修复。

4.5 防止生产设备发生静电放电

生产油墨的原料在金属容器内进行拌料或用设备进行细磨时会产生静电,这类静电积累到一定能量时容易与金属容器或金属设备之间发生放电,继而产生火花。为了防止生产设备发生静电放电,必须将金属容器、生产设备的金属外壳接地,使拌料或细磨时产生的静电有一个良好的入地通道,不使静电积累,从而避免设备发生静电放电。同时对防静电的接地线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

4.6 防止人体发生静电火花

人穿着化纤服装工作,由于化纤品易在磨擦过程中产生静电,静电积累到一定能量时,在人与金属设备等接近时就容易发生静电火花。因此,作业人员应穿着棉质服装,在进入工作场所时应对人体进行消除静电措施,防止人体携带静电,生产设备也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4.7 电气线路有完好的保护装置。

昆山爆炸事故拷问安全监管 篇7

8月2日上午7时37分许, 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厂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导致69人死亡, 近200人受伤。有关部门初步判明系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疑因粉尘爆炸引发。目前该企业5名负责人已被控制。 (8月3日《广州日报》)

69人死亡、近200人受伤, 如此惨剧令人痛彻肺腑;更令人痛心的是, 这是一起根本就不该发生的事故。

据专家介绍, 粉尘爆炸属于工厂爆炸事故里最具危害的爆炸之一, 作业车间越是密闭爆炸威力越大。对于这种危害性, 厂方理应有着清醒的认识, 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严格管理, 力争消除所有的安全隐患, 确保工人的人身安全。但事实, 却远非如此。抛光车间主要负责给轮胎轮毂打磨抛光, 车间内的粉尘较多。车间内的除尘设备一直处在开启状态, 但是效果不大, “身上很快会落上一层灰”。按照工厂的规定, 抛光车间每天都应该进行打扫, 但是工人称规定并没有得到落实, “每个月也就打扫一两次”。更要命的是, 车间里, 南墙放着配电柜, 东墙放着空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荣公司隔壁企业的负责人称, 中荣公司厂房内还有天然气管道。同样令人揪心的, 还有工人对于车间风险的无知, 许多工人根本不知道粉尘能够引发爆炸。他们的无知充分说明, 他们不曾接受过起码的安全培训。

粉尘的积聚、安全培训的阙如、不该出现的配电柜⋯⋯诸多隐患交织在一起, 最终引发了粉尘的爆炸。

正因为铝粉尘爆炸具有巨大的危害性, 在2012年, 温州发生铝粉尘爆燃事故后, 国务院就对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进行了安全生产专项治理, 安监部门也对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作了严格规定, 以防范铝粉尘爆炸事故。

根据规定, 生产场所要安装相对独立的通风除尘系统。每天对生产场所进行清理, 应当采用不产生火花、静电、扬尘等方法清理生产场所, 禁止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及时对除尘系统进行清理, 使作业场所积累粉尘量降至最低。同时, 生产场所严禁各类明火。

乙炔气瓶装运车爆炸事故 篇8

2012年3月21日上午9时许,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 大量汽车碎片飞到30m高的深圳市上空, 一辆气瓶装运车被炸得面目全非, 车辆的左后轮被炸离车体, 玻璃全部碎掉, 车头的蓝色外壳已被气浪冲走, 露出车体的内部结构。车体附近散落着数十个乙炔气瓶, 在货车的前方, 还留下了一摊血迹, 一直连绵10m左右。蓝色气瓶装运车旁, 停放着一辆集装箱运输车, 车厢有些变形, 2个集装箱被炸开弹到旁边的绿化带。后面紧跟的一辆商务私家车前挡风玻璃破裂, 事故旁的电话亭、围墙和树木都遭到损坏, 最远的装运车货柜箱碎片被抛出50m远。气瓶装运车上共载有2人, 1名司机和1名押运员, 均是惠州市某乙炔气厂员工。发生事故的气瓶装运车载重1.5t, 装有100瓶40L/瓶的乙炔气瓶, 车辆与乙炔气瓶也隶属惠州市某乙炔气厂。

事故营救

消防救援

接到事故报警后, 深圳市公安消防某消防中队出动3辆消防车和16名消防官兵进行救援。赶到现场时, 消防中队官兵发现气瓶装运车车头严重变形, 车上车下散落的乙炔气瓶约有90多个, 救援随即迅速展开。消防员用2只泡沫水枪扑灭还在冒火的乙炔气瓶, 并将其搬离现场, 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火情。救援指挥员杨先生事后介绍, 幸亏气瓶装运车上的其他乙炔气瓶没有被进一步引爆, “如果出现连环爆炸, 除过往车辆遭殃外, 后果不堪设想。”

交通管制

事故发生后, 交警部门对现场进行封锁, 实行交通管制。消防部门对现场火势进行扑救, 上午9时20分, 爆炸的明火被扑灭, 消防官兵和专业人员对车上的气瓶作进一步降温、测漏处理, 整个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原因分析

乙炔气体泄漏根据现场调查, 100个乙炔气瓶是用完回收的, 爆炸后一个也没少, 没有遭到较明显的外观上的物理破坏, 可见, 爆炸是由气瓶内的乙炔气体泄露而引发的。

空气瓶处置不当按照我国《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79条规定, 瓶内气体不得用尽, 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或重量, 永久气体气瓶的剩余压力应不小于0.05Mpa;液化气体气瓶应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用来维持瓶内压力, 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瓶内形成爆炸气体, 同时也便于下次充装。据气瓶使用现场的一名工人证实, 有些气瓶使用完后气阀并没有拧紧, 导致了残余的乙炔气体泄漏, 促成爆炸环境。

气瓶运输防护不当我国《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62条及《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76条规定, 运输和装卸乙炔瓶时应轻装轻卸, 严禁抛、滑、滚、碰和倒置;同时,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76条规定, 采用车辆运输时, 气瓶应妥善固定。根据现场调查, 该气瓶装运车辆在运输气瓶过程中没有使用专用的气瓶固定架。被“肩并肩”地堆放在车厢内, 在运输过程中导致气瓶相互碰撞摩擦, 产生火花, 为爆炸的发生提供了能量源。当所泄漏气体的浓度聚集到爆炸的浓度范围时, 能量源就自然会将气体引爆, 导致惨剧发生。

装载乙炔气瓶的车辆没有危险品标识我国《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76条规定, 运输和装卸气瓶时, 运输工具上应有明显的安全标志。运输车辆没有危险品标识导致无法对经过的车辆或路人起到警示作用, 致使大货车无法辨识危险并及时躲避, 被爆炸殃及。运输和使用单位对气瓶的使用缺少有效的监管。我国《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59条规定运输、储存和使用乙炔瓶的单位必须加强对运输、储存和使用乙炔瓶的安全管理。同时《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48条规定乙炔瓶充装单位所在地的地、市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应加强对充装单位的监督检查。每年至少抽查一次, 抽查的重点是包括安全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运输和使用单位对气瓶的使用缺少有效的监管具体表现在:气瓶用完后, 使用方没有确保现场工作人员对气瓶密封性进行及时的检测;在装车前接收方和使用方均没有人前去确认气瓶阀是否完全关紧;对于气瓶装运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没有使用专用的气瓶固定架的行为, 气瓶运输和使用单位均未在运输前对此及时纠正, 企业所在地的地、市级劳动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也均未对此行为敦促纠正或制止。

人员培训不足, 安全意识淡薄我国《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59条规定, 运输、储存和使用乙炔瓶的单位要定期对乙炔瓶的运输 (含装卸、押运、驾驶) 、储存和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和实际操作培训。人员培训不足导致的安全意识淡薄表现在:气瓶运输单位和使用单位均没有系统地安全培训教材及相关安全培训记录;运输单位和使用单位工作人员在没有确认瓶阀完全关紧的情况下就直接装车运输;在爆炸发生后, 司机没有及时逃生, 脱离危险现场, 反而在伤势严重的情况下打理气瓶, 使自己和同事继续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以上这些行为说明了运输单位和使用单位平时对工作人员缺少训练, 人员安全意识淡薄, 为本次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事故反思

一起天然气火灾爆炸事故 篇9

事故概况

发生爆炸的天然气管线归Con Edison公司所有。事发前1 天, 东116 街与东117 街附近的居民曾在楼内外闻到天然气的气味, 但没有任何人向纽约市消防局或Con Edison公司报告。 直到事发当天9 时06 分, 1 名居住在1652 号楼的居民向Con Edison客户服务中心打电话, 报告了闻到天然气气味的事情。接到报告后, Con Edison公司立即派人去往现场, 但在人员尚未到达时就发生了爆炸。

损失情况

爆炸后, 1644 号楼和1646 号楼出现坍塌, 随后又发生着火 (见图2) 。尽管1646 号楼的大部分后墙未被炸倒, 但毁损严重。1642 号楼的结构在爆炸中受损, 不宜继续使用。此外, 爆炸还导致附近许多楼房的窗户被炸毁。

天然气及其他公用工程设施

公园大街西侧的东116 街与东117 街之间的建筑物 (包括1642、1644 和1646 号楼) 所用天然气均由Con Edison的地下天然气管线 (主管) 供应, 该管线的直径为20.32 cm (8 in) , 所有权和经营权均归Con Edison。这条管线由2 部分组成, 分别为1887 年前后安装的铸铁管和2011 年前后安装的直径20.32 cm (8 in) 的高密度聚乙烯 (HDPE) 管。事发街区地下其他公用工程设施还包括1 根水管、1 条下水道及1 条电缆 (见图3) 。

铸铁水管为公园大街西侧发生事故街区的居民供水, 压力为310 ~ 378 k Pa。水管的埋地深度大约为1.37 m, 天然气管与其平行。

椭圆形的砖衬里下水道修建于1873 年。宽9.7 m, 高14.6 m, 北面位于东117 街附近, 在路面下4.6 m处, 南面位于东116 街附近, 在路面下7.9 m。

2011 年, 1642 号楼建好后, 进行了一些配套建设工作, 主要是把下水道、 水管和天然气管线连到新楼里。 首先, 挖了1 个宽2.4 m, 深5.8 m的坑, 通过1 个横向污水管与原有的下水管相连。 新安装的饮用水管埋地大约1.2 m深, 与原来的铸铁水管连接。 供应商称其挖掘建设的区域在回填后, 已经用交通部门批准的材料压实, 街道也重新进行了铺设。

1642 号楼的天然气管线埋地深度大约为0.9 m, 与水管之间的高度差约为0.46 m。按照Con Edison公司的规定, 与公用工程设施相连的铸铁管暴露在外时, 要用HDPE管进行更换。2011 年, 在1642 号楼施工区域周围共对22 m长的铸铁管进行了更换, 并且还通过熔焊的塑料三通管, 在新的HDPE低压天然气管上安装了1 条直径为5.08 cm (2 in) 的HDPE供气线。新三通管周围的天然气管线底部距铸铁水管顶部间的距离小于5 cm (见图4) 。

事发前事件

2011 年, 为了向新建的1642 号楼供应天然气, Con Edison公司在新的HDPE天然气管线上又接了1根直径5.08 cm (2 in) 的HDPE供气管线, 同时还熔焊了1 个塑料供气三通, 通过熔焊接头将三通管与天然气管线连接到一起。

Con Edison公司制定了专门用于塑料管鞍形熔焊接头的热熔程序。按照程序的规定, 需要焊接的塑料管表面必须用砂纸打磨, 打磨后会在焊接材质表面留下尘屑, 但该程序并未要求在打磨之后要将材质表面清理干净。此外, 程序也未要求在将焊接表面用清洗液洗净之后才能进行熔焊。焊接表面如果有油或其他污染物会造成脆弱点的出现。而行业标准ASTM F2620《聚乙烯管和管件热熔接合规程》 (Standard Practice for Heat Fusion Joining of Polyethylene Pipe and Fittings) 就要求在进行熔焊之前要用乙醇对焊接表面进行清洗。

发生事故的管线和接头材质的实验室检验

事发后, 对通向1642 号楼的直径为20.32 cm (8 in) HDPE天然气管线部分管段、三通管及直径为5.08 cm (2 in) 供气管线的部分管段进行了检验。此段天然气管线上使用的三通属于一种特殊类型, 在三通的内部有一个圆形刀具。这种三通不需要切断天然气气源就可以安装到带压管线上。发生事故的管线及三通见图5。

HDPE天然气主管线、三通管及HDPE供气管线安装的位置图如图6 所示。对三通和天然气主管线间断开的接头进行外观检测后发现, 在鞍形熔焊接头处有1 个裂缝。此外, 供气管线左侧的三通下出口部分也有1 个裂口。

发生事故的三通管

事发后对三通管进行检查时发现, 三通管与管线之间的熔焊接头已经完全断开。此外, 在三通出口的下角还发现了1 处裂缝。接头的具体开裂情况见图7 和图8。

在裂缝的上表面可以看到8 处不同的开裂部位 (见图7) 。开裂部分穿透了三通管焊道与管线焊道的熔焊连接部分。从断开熔焊接头周围的弧长可以看到带状花纹, 说明熔焊未焊透。

带状花纹扩展到1 区和2 区。3 区和5 区上的标记显示的是裂纹扩展的方向 (用箭头标出) , 说明裂纹是从1 区和2 区扩展而至。4 区位于三通管焊道开裂部分, 含有拉长的细纤维, 6 区具有空穴聚集的特征, 4 区和6 区均有超压开裂的特征。7 区开裂部分显示了裂缝的径向向外延伸。8 区上有一些白色小凹陷和长细纤维, 这是韧性变形的典型表现, 说明这部分是熔焊接头上最后发生开裂之处。

发生事故的三通管在主体部分与供气管线接头的连接处也有裂缝, 裂缝延伸至整个三通管壁, 裂缝最宽处位于三通管出口底部, 约为0.2 cm。

裂缝是在三通管的竖直管段与通向供气管线的水平出口段之间的角焊缝下部出现的, 然后向上延伸。对裂缝进行检查后发现, 有些部位出现了与裂缝蔓延方向相垂直的平行线。从裂缝表面可以看出开裂的痕迹。

发生事故的鞍形接头熔焊焊道尺寸

根据Con Edison公司对直径为20.32 cm (8 in) 的管道和三通管组合件的接头熔焊规范要求, 三通管周围焊道的正确尺寸应为0.48 ~ 0.64 cm。但此尺寸仅适用于熔化的三通管焊道, 不适用于冷却后的焊道。

事发后, 在断裂的天然气管线和三通管的固体熔焊焊道上均匀取了12 个点, 对焊道的尺寸进行了测量。三通焊道的尺寸为0.33 ~ 0.46 cm, 管线焊道的尺寸为0.1 ~ 0.37 cm, 铁焊道的尺寸为0.12 ~ 0.46 cm。但根据行业标准, 如ASTM D2657《聚烯烃管及配件的热融接合规程》 (Standard Practice for Heat Fusion of Polyolefin Pipe and Fittings) , 接头周围的焊道形状及尺寸应保持均匀。

事故分析

下水道损坏

2006 年10 月16 日和2011 年8 月24 日, 纽约市环境保护局 (NYCDEP) 对事发街区的下水道用摄像机进行了内部检查, 2 次检查都发现下水道的同一位置发生了同等程度的损坏。下水道上出现了1 个高30 cm宽102 cm的裂口 (见图9) , 但直至事发之前这一裂口还尚未修复。事发后, 在用荧光示踪染料进行检查时发现, 从裂口处流出的水直接进入了下水道。根据居民的反映及纽约市交通署的街道维修记录, 地面沉降对1642、1644 和1646 号楼前的道路不断造成严重破坏。事发后的染料测试再次证实下水道上的裂口致使地下水和土壤直接流入下水道。

因此, 天然气管和水管下面的支撑土壤被周围的地下水通过裂口处长年累月地冲入下水道中。2011 年安装了塑料天然气管线和供气三通管之后, 随着土壤被冲走, 1642 号楼供气三通管周围的天然气管线不再有土壤支撑, 造成管线下垂, 三通管上未焊透的熔焊接头受到过度压力。

发生事故的三通管是在事发前27个月新安装的。三通管下面被冲刷走的土壤及地下的一些空洞处对天然气管线和三通管均造成了不良影响, 使连接的管线发生移动并使鞍形熔焊接头受到极大压力。此外, 土壤被冲刷走也使街道和人行道下面出现很多缝隙, 从而使地下管线中泄漏出来的天然气毫无障碍地进入到居民楼中。

三通管

事发后发现, 三通管上共有2 处被损坏, 一处是出口上的裂缝, 另一处是三通管与天然气管线之间未被焊透的接头。实验和研究结果证明, 三通管出口上的裂缝及其与熔焊接头的彻底断开是在事发生后进行挖掘工作时被破坏的。

从熔焊接头大裂缝上的带状图案可以看出, 该接头未被焊透, 说明连接面在熔焊之前未经过清理而含有污物。与按照正确程序进行焊接的接头相比, 这个熔焊接头的强度大幅降低。

未焊透的接头结合强度会变弱。尽管结合强度不良的接头可能会通过现场的压力测力, 但在正常运行的负荷条件下 (如土壤和操作压力等) 可能会发生开裂。根据管道施工记录, 管道使用前对接头进行压力测试时的压力为0.6 MPa, 未出现任何泄漏。

事后调查显示, 下垂的天然气管线发生的垂直位移使三通管熔焊接头裂缝发生开裂, 导致泄漏的天然气进入到1644 号楼中。未被焊透的三通接头是导致天然气发生泄漏的唯一可靠来源, 其泄漏出来的天然气量足以导致楼房爆炸。

结论

调查结果

天然气管线下面的支撑土壤长年累月地被冲入下水道。2011 年安装了塑料管线和三通管之后, 随着土壤被冲刷走, 三通管周围不再有支撑, 导致管线下垂, 三通管上未焊透的熔焊接头受到过压。如果纽约市环境保护局在2006 年发现下水道上的裂口之后, 进行维修, 地下水移动导致的局部土壤移动就会减少, 那么在1642、1644 和1646 号楼周围的街道可能就不会受到损坏。

管线运行时的正常负荷及土壤移动造成的异常负荷不足以导致三通管出口发生裂缝或使天然气管线与三通管之间的熔焊接头完全断开。天然气管线与三通管之间熔焊接头的完全断开及三通管上的裂缝是在事故发生后进行挖掘作业时造成的损坏。

2011年, 将三通管焊接到天然气管线上之前, 没有适当清洁焊接面, 导致接头上出现未焊透区域。对熔焊接头进行外观检测, 仅能确认焊道的数目是否达到要求, 却无法证明焊接的接头是否适当。下垂的天然气管线发生垂直位移产生的压力使三通管熔焊接头裂缝发生开裂, 导致泄漏的天然气进入1644号楼中。

可能的原因

一是三通管上未焊透的熔焊接头发生开裂后, 导致从天然气管线上泄漏出来的天然气从土壤中的孔隙进入到楼房中并被点燃。二是纽约市环境保护局在2006 年发现下水管上的裂口之后未进行维修, 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流到下水道中, 致使天然气管线失去支撑后发生下垂, 并使未焊透的熔焊接头发生过压 (非完全断开) 。

钻井井喷爆炸事故分析及对策 篇10

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会有井喷的发生。在钻井过程,可控制的井喷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可以通过压井操作控制住井喷。然而井喷爆炸会造成井口设备的损坏,以及后续的抢险的困难,很难短时间内有效的控制住井,带来巨大的损失。2010年4月BP公司“深水地平线”钻井船发生井喷,井喷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发生爆炸,从而造成11人死亡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海洋环境的破坏[1]。减少井喷事故带来的损失,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考虑在发生井喷后如果避免井喷爆炸的发生。井喷发生后,井场周围充满油气,防止发生爆炸的重要途径就是消除点火源。然而井场设备多,潜在点火源比较多,在发生井喷后容易起火爆炸。因此需要系统的分析井场存在的点火源,并正确的控制井场中的点火源,从而在发生井喷后减少或避免井喷爆炸的发生。

1 井喷着火爆炸事故统计

1.1 井喷后点火统计

国内对井喷和井喷着火的记录信息较少,事故统计的数据库不完整,很难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和规律的发现。因此本文根据美国墨西哥湾外大陆架地区的井喷统计[2],进行分析。表1为不同阶段发生井喷及起火的情况。

注:— 表示无事故发生。

可以看出,在117起井喷事故中,有19起井喷起火事故。在16%的井喷起火事故中,6%的井发生井喷后立刻起火,2.6%的井在1小时内发生起火,7.7%的井1小时之后才发生起火。

由统计信息可以发现,井喷后起火的时间主要分布在井喷发生后小于5分钟和大于1小时阶段。井喷后油气充满井场,达到爆炸极限,如果井场存在潜在的点火源就会立刻起火爆炸。当井喷后没有立刻发生爆炸,说明井场没有潜在的点火源引起爆炸,而爆炸发生在大于1小时阶段,主要是在进行后续的抢修工作时引入了点火源,从而造成爆炸。

1.2 统计事故井点火源分析

当井喷发生火灾后,起火爆炸对井场的设施损害非常严重,一般很难确定点火源。对19起井喷后发生起火的井进行点火源分析,发现只有3起能够确定点火源,有2起为可能点火源,有3起包含多个可能点火源。其他点火源无法确定。在引起事故的原因中,各个点火源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分析,已经确定和可能的点火源主要分为:明火、电火花、撞击火花和静电火花,从可以肯定的点火源可知,电火花和撞击火花可以引起爆炸,应该重视。

2 井喷爆炸事故树分析

根据已发生的井喷爆炸时候很难确定点火源,而且也不全面。事故树是从结果到原因描绘事故发生的有向逻辑树分析方法[3,4,5,6]。因此使用事故树法进行井喷爆炸点火源分析,从而找出井场存在的所有点火源。

事故树中以井场井喷爆炸为顶事件来分析影响井场爆炸的基本因素。事故树只考虑点火源的影响,不讨论油气到达平台的因素影响。见图1。

3 点火源分析

针对事故树中的基本事件,可以分别考虑来消除基本事件对顶事件的影响。

3.1 明火

当油气到达平台,平台周围的明火是最大的威胁。井喷后钻机周围有大量的油气,钻井现场应阻断一切的明火。

(1)放喷管线处点火

放喷管线安装应符合规定。当发生井喷后,油气已经充满井场范围,且防喷管线处已达到爆炸极限,此时点火操作应慎重,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坏。

(2)危险区域内动火

根据中国标准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0类危险区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1类危险区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2类危险区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可能出现,仅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或短时间出现的场所。中国船级社(CCS)对钻井现场危险区域划分为:井口、钻台、泥浆罐、振动筛等都属于爆炸危险区域。

根据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规程[7],危险区域动火条件有:

参加动火作业的焊工、电工、起重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动火监督人员应熟悉动火区域或岗位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设备状况,具有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动火施工中,动火点及操作区域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其爆炸下限的25%。若采取强制通风措施,其风向应与自然风向一致。在动火施工全过程中,动火监护人应跟踪检测可燃气体浓度。

1997年9月27日,塔里木玛四井发生井喷后,可燃气体检测仪多次测量,均无显示,因此决定用氧乙炔焰割断方钻杆,拖走井架底座抢装井口,刚点火井口便着火。因此在发生井喷后,应慎重在危险区域内动火。

(3)危险区域内吸烟

发生井喷后,应严格控制危险区内员工吸烟。应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加强现场的安全监督力度,杜绝吸烟引发火灾爆炸的危险。

(4)机动车辆进入危险区域

井喷发生后,井场周围充满烃类气体。一般车辆的尾气可能带有明火,进入危险区域可能引发爆炸。美国得州BP公司炼油厂发生爆炸就是因为烃类气体弥漫空气中,车辆的排气筒引燃油气燃烧爆炸造成重大的事故。因此当发生井喷后,严格控制车辆与危险区域的位置,降低外界因素对爆炸的影响。

(5)柴油机排气管不合格

柴油机排气管应有阻火装置,且排气管出口不应指向油罐区。

3.2 电火花

在爆炸危险场所不准使用非防爆电气设备,选用防爆电气设备应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7,8,9]。

(1)开关

发生井喷后,要关闭一些电器,井场电器开关的电流比较大,容易产生电流火花引发爆炸。因此井场避免使用的三相闸刀开关,应使用空气开关并且与漏电保护开关联用。250A以上的应使用空气开关,避免电弧烧伤及引起火灾。

(2)电线

井场主电路电缆均应采用YCW防油橡套电缆,电缆与电气设备连接时,各电气设备的输入与输出应按照额定工作电压、电流、功率选用极数为4P(3P+N)、3P(2P+N)的防爆接插件连接。

钻井液循环罐及振动筛,应焊接电缆桥架和电缆穿线钢管,1-6号钻井液循环罐及振动筛的每个罐体两端应配备防爆插件分线盒,罐与罐之间电缆连接应配备防爆接插件。机房防爆电气控制箱电源应在电动压风机防爆电气控制箱上的三通防爆接插件处并接,钻台防爆电气控制箱在液压大钳防爆电气控制箱上的三通防爆接插件处并接。测井电动绞车及靠近钻屑池一侧的井场用房电源由振动筛罐体的三通防爆接插件处并接。

钻井液循环罐的防爆接插件连接后应放至密封的分线盒内,防喷器电源线路应在配电房内单独控制,井场场地照明灯应使用专线控制。

防爆电气设备接线腔的进线口,必须用标准规定的形式密封,如用弹性密封圈密封,或用电缆密封夹紧接头等。禁止采用填充密封胶泥、石棉绳等方法代替。禁止在接线盒内填充任何物质,橡胶密封圈上的油污应擦洗干净,以免老化变质,失去防爆性能。多余的进线口应按规定严密封堵。

(3)手机信号引起的火花

发生井喷后,通讯设备的使用也会引起一定的火花。因此在发生井喷后井场内使用的通讯设备必须是防爆的,其防爆等级不应低于场所的防爆等级。应使用隔爆型(或本安型)电话单机和隔爆型电插销。本安型电话单机或隔爆型与本安型复合的电话单机时,必须符合钢管配线或铠装电缆线要求。

同时应考虑到油气流动到了井场电气设备防爆等级的范围以外,进入了点火机会高的区域。BP“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油气到达平台后,气体通过加热、通风及空调系统,把天然气浓度高的空气混合物送入发动机室,从而产生一个潜在的点火源,将平台点燃爆炸[1]。

3.3 撞击火花

(1)上提下放钻杆

井喷后,井场周围弥漫大量的油气,井场周围达到油气的爆炸极限。上提和下放钻杆都会产生撞击火花,从而引发井场着火或爆炸。

在钻进时发生溢流井喷,必须把钻具提离井底,上提高度满足关井要求。因此在钻进时发生井喷应尽快上提钻杆,在油气还未达到爆炸极限时做好关井操作或者直接关闭万能防喷器,从而减少撞击火花引发的爆炸。

(2)岩屑撞击井架

岩屑由返出管线随钻井液运动到振动筛,在振动筛处分离。岩屑在振动筛处的运动会产生一定的撞击火花,从而引发井场的爆炸。在已经发生的案例中证实岩屑的撞击产生的撞击火花会引发油气的着火爆炸。

(3)井口工具碰撞

井口工具比较多,当发生井喷后应减少井口工具的使用,减少撞击火花的产生。

3.4 静电火花

(1)地面摩擦

铁质工具的拖拉作业等产生的地面摩擦静电。

(2)人员带电

人员带点主要有井场工作人员没有安装要求穿戴工服,穿戴化纤衣服产生摩擦静电或者鞋与地面额摩擦带电。

4 防爆等级的划分

防爆等级的划分应该考虑储层、钻井的工况和地面设备的防爆等级。

(1)储层流体及物性。

不同的油气藏井喷时发生爆炸的能力不同,划分的等级也就不同。气藏井喷后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最高,挥发性油藏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次之,油藏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最低。储层物性为高压高渗的爆炸可能性高,低压低渗的爆炸可能性低。

(2)钻井工况。

钻井过程中不同工况下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不同,井喷期间发生爆炸的可能性最高,溢流期间次之,钻进期间最小。

(3)地面设备防爆等级。

地面设备的防爆等级越高,井场发生爆炸的可能性越小。

5 井喷防爆操作

(1)正常钻进期间防范点火源

在正常钻井期间应该减少潜在点火源的存在。对于井场电气设备应安装防爆要求安装,对于危险区应提高防爆等级。井场应加强管理,减少点火源的产生。

(2)当发生溢流时消除明火

发生溢流到发生井喷有一定的时间段,因此当发生溢流时有一定的准备时间消除井场潜在的点火源。消除井场的明火,停止井场的动火操作,监视危险区域内可燃气体的浓度,并且检查井场潜在的点火源。

(3)发生井喷后杜绝所有点火源

发生井喷后,油气进入井场地面区域,从防止爆炸的角度考虑,需要进行的操作有:① 停泵,停止钻井液的循环;② 当井喷发生在钻进时,把钻具提离井底,上提高度应符合关井要求;③ 当井喷发生在起下钻时,应停止起下钻杆作业,把钻具坐在转盘面上;④ 立即关闭防喷器;⑤ 立即停止所有明火及电、气焊等热工作业(包括生活区内吸烟);⑥ 立即停止井场所有非防爆电气,同时关闭防爆密封装置;⑦ 关闭不必要的风机、风门和水密门窗等水气密装置;⑧ 关闭井架灯,开强力照明灯机;⑨ 按选择的压井作业程序进行压井。

6 结论和建议

(1)井喷爆炸主要分布在井喷后小于5分钟和井喷后大于1小时时间段。井喷后立刻发生爆炸主要是因为井场存在点火源,井喷后大于1小时发生爆炸主要是因为在进行井场抢修时将点火源带入井场。

(2)井场环境引起爆炸的点火源除了有明火外,还应该重视电火花、撞击火花和静电火花。

(3)井场防爆应该根据钻井期间、发生溢流和发生井喷不同阶段,对不同阶段进行点火源进行控制,既不影响正常钻井又最大限度控制点火源,防止井场的着火爆炸。

摘要:针对井喷爆炸事故造成的巨大经济和环境问题,从消除井场点火源出发,讨论了井喷发生后防止爆炸的问题。基于井喷爆炸事故统计信息,利用事故树法,分析了井场可能存在的点火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井场防止井喷爆炸的措施。分析发现井喷爆炸主要分布在井喷后小于5分钟和井喷后大于1小时时间段,点火源主要为井场存在的点火源和后续抢救工作时带入的点火源;井场点火源主要分为明火、电火花、撞击火花和静电火花,通过井喷爆炸事故统计分析,电火花和撞击火花同样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井喷防爆,事故统计,点火源,电火花

参考文献

[1]BP Incident Investigation Team,Deepwater Horizon Acci-dent Investigation Report,2010.9

[2]王平双,何保生.海上井喷与井控[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

[3]高永海,孙宝江,曹式敬,等.应用事故树法对深水井控进行风险评估[J].石油钻采工艺,2008,30(2):23-27 GAO Yong-hai,SUN Bao-jiang,CAO Shi-jing,et al.Risk assessment on well control in deepwater drilling based on fault tree analysis[J].Oil Drilling&Production Technology,2008,30(2):23-27

[4]袁智,汪海阁,王海强,等.基于事故树分析的钻井井漏事故危险评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3):107-112 YUAN Zhi,WANG Hai-ge,WANG Hai-qiang,et al.Application of fault tree analysis to risk assessment of lost circulation hazards in drilling[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CSSJ),2010,20(3):107-112

[5]张城,靳涛.易燃液化气体罐区火灾爆炸事故故障树分析[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0,10(10):39-41 ZHANG Cheng,JIN Tao.Fault tree analysis of fire and explosion accident in flammable liquefied gas tank farm[J].Safety Health&Environment,2010,10(10):39-41

[6]臧艳彬,王瑞和,张锐,等.基于事故树的钻柱失效分析方法[J].石油学报,2011,32(1):171-176 ZANG Yan-bin,WANG Rui-he,ZHANG Rui,et al.A failure analysis of drill string based on fault tree[J].Acta Petrolei Sinica,2011,32(1):171-176

[7]SY/T5957-94.井场电气安装技术要求[S].1994

[8]常镇江,李合德,马经纲.陆上油气田井场的电气防爆技术[J].电气防爆,2001(1):34-40 CHANG Zhen-jiang,LI He-de,MA Jing-gang.The electrical explosion protection technique of land petroleum gas field drill sites in China[J].Electric Explosion Pro-tection,2001(1):34-40

上一篇:老年护理病房下一篇:新时期办公室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