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

2024-07-25

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精选七篇)

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 篇1

一、以贵在参与为指导思想

农村教师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束手旁观, 永远不会成功, 参与行动, 成功一半。为此, 我们要有搞研究的冲动和行动。

(1) 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每个学校在平时的正常教学中都会举行一些教研活动, 例如互听互评、同上一节课、集体备课等, 教师要积极参与, 在活动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和同事们进行讨论。

(2) 积极参与他人的课题研究。每个学校每学期都会有一些课题研究, 总会有部分教师参与研究, 这时, 你不能只充当旁观者, 要主动参与到当中去, 才能与他人共同分享科研的成果。

二、以虚心学习为主要策略

(1) 向身边的同事学习。现在农村教师教研活动进行得最多的是校内的互听互评活动, 以及同备一节课, 同上一节课活动。仅在同事之间互相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每个人在每节课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每天向每个人学习一点, 日积月累, 就会积少成多。不能抱着要听听专家的, 要学学专家的态度, 那样将一无所学。

(2) 向网上的专家学习。向知名专家学习, 这种要求现在也比较现实。现在上网是一件非常普及的事了。网上的专家上课、评课、讲座, 最近关注的焦点, 最新研究的成果, 最新发展的动态, 等等, 可以说应有尽有, 你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学习, 可以下载后慢慢学习, 你可以专题学习, 也可以随意学习。总之, 如果你想学习, 你可以随时随地向那些“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的专家学习。

三、以应用研究为主要途径

(1) 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及教材教法。城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 而且经常搞一些大的区内、区外的教研活动, 而农村学校难得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那么农村教师怎么办?我们在基层, 那么就从基础研究起——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 研究教材教法。例如, 如何把这节课上好, 如何把这句话读好, 如何让学生把这个方法掌握好……这也是研究, 研究这些和我们教学紧密相关的细节。

(2) 研究如何应用别人的成果。我们历来提倡拿来主义,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如何将别人的成果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时间中去, 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也是一件未尝不可的事情。农村教师, 很难有自己的有规模的研究成果, 那么我们就研究如何应用别人的研究成果, 如何把别人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成果。例如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本土的特级教师创立的“布点教学法”已经得到专家首肯, 已经在本土生根发芽, 已经拥有一大批研究追随者, 形成了一批专家组, 并且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我们语文教师何不拿来运用呢?假使在应用中遇到一些不解惑之处, 可以直接面对的不是一个专家而是一批专家组去咨询。而当讨论式教学法刚刚立题时, 我们农村就有许多教师参与了研究。对于应用别人成果,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 是一件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有实效且是切实可行的事情。

四、以心得小论文为主要成果

(1) 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后记。每一节课下来, 我们都会有一些得失, 课后, 我们要把这些得失记录下来, 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好, 我们都要探求其原因, 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成功, 避免失误。教学后记要求不要太高:字数上, 可以是几十字的, 也可以几百上千的;内容上, 可以就某一个环节的得失展开论述, 可以就整节课展开讨论;对象上, 可以就某个学生的表现展开, 也可以就某种教学法展开。总之, 教学后记、心得的写法不拘一格, 形式多样, 达到记录、总结自己教学得失的目的就行了,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2) 撰写教学小论文。撰写教学后记是教研活动的初级层次, 当我们的教学后记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水准的时候, 我们就要把这些心得进行整理归纳, 更进一个档次——撰写教学小论文, 可以自己收藏, 可以向相关杂志投稿, 发表了更能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 不发表也不气馁, 坚持写作, 总结自己教学经验,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 篇2

在线学习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讲座,顿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和必经之路,教育研究的成果又关系到教师的前程,因此教师们或主动或被动的都在教育研究上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往往难有成果或成效。为什么呢?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教育研究呢?这是困扰了我们很久的两个问题。刘教授的讲座解答了我们的困惑。

一、从小处着眼

为什么我们的教研常常陷入困惑?为什么我们的教研成果没有实际功效,不被接受?关键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误入歧途,我们陷入了价值研究、本质研究、对策研究的陷阱。这三种研究都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但同时也是最难做的,因为他们都已上升到哲学思辨和政策探讨的高度,以我们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很难研究出令人信服的成果。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做教育研究一定要从小处着眼,教育叙事研究不失为一条光明大道。(当然,如果你有绝对的自信和能力,也可以去攀登教育思辨和政策探讨的高峰。)刘良华教授给我们介绍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多种类型,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科学化的教育叙事:调查的叙事研究、教育实验报告、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因为我认为这几种研究方式既容易操作、容易出成果,而且研究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比较大。(功利和实用)

二、用事实说话

教师怎样做教育叙事研究呢?教育叙事研究其实质就是一种实证研究,因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事实说话。调查的叙事研究和教育实验报告是典型的实证研究,它们目的明确,设计精细,注重研究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研究成果是在对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能保证,那么研究成果就难以产生或水分很大,因此必须用事实(数据)说话。经验的叙事研究和故事的叙事研究多是有感而发,带有总结、提炼的性质,事实(有情节的故事)是它们产生的土壤和构成的材料,更是不可或缺。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篇3

一、教育改革与创新呼唤教育科研

1.从理论角度讲

教育科研是教育活动的知识形式表现和精华的浓缩,在教育发展中起着“第一生产力”、“二级放大器”的作用。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部动力。教育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必须靠教育科研来支持。可以这样认为,教育能否进入现代科学形态,教育科研的开展是其重要标志。

2.从实践角度看

国内不少有影响、有特色的学校,有成就的名师,都具有较高的名望和丰硕的成就,无一不是靠开展科研取得的。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之所以能造就名校、培育名师,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科研能够激活校长与教师对教育的思考,不断革新他们的教育观念,能够促进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一部分教师脱颖而出。

因此,教育工作者只要立志终身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并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进入教育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去,探索教育的真谛。

二、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任

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是因为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所受的最重要的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固定的程序。教师的创新不是建立在盲目实践基础上的,教育作为育人活动经不起挫折与失败,教育的失误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教师的创新是其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新。

有的教师说,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软任务。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育实践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密不可分。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思想与观点,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克服了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自己教育水平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联系教改实际开展教育科研

新的教研、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如何根据技校特点设置课程,如何就技校学生的差异实现全面发展,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都需要教师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带来了大量的问题,给教师从事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平台。把握机会、拓宽思维、遵循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要选择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题做适当调整,而不要固步自封。

四、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由于教育科研的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使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多变量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研究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研究,在研究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并实行各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相互印证。针对教师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当前课改工作的需要,我们特别倡导进行个案研究,此种研究可以对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可靠的材料。

个案研究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也有助于教师通过个案将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个案研究中要求必须真实,且能代表某类事件或事物,具有典型性。在个案研究中,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首先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加深对个案的认识和理论观点的阐发;最后再寻找形成个体特征的原因,并提出教育的建议。当然,个案研究也有局限性,它只是提供一个例证,代表性小,但它能给人以启迪,其最大优势在于是帮助教师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

浅议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 篇4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成为一种形式。“校校有课题”是现代化学校督导验收达标的内容之一。有些学校为了通过验收,会在市、区相关部门选个课题进行立项, 选题不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是学校真正需要通过科研解决学校、教师的实际问题的,经过短时间、浅层次地研究,让会撰写结题材料的人员组织课题结题材料,最后通过鉴定,取得结题证书。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科研就是一种形式。

2.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不切实际。有些学校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比较宽泛,大课题中会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这样的课题研究只能是浅尝辄止。真正的研究多为“小题大作”。切合学校实际的脚踏实地的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远胜于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还有的学校追求新的“动向”或“潮流”,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教科研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缺乏应对自身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3.学校、教师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存在认识误区。“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一般作为科研兴校的重要标志。科研以课题的形式来表现,可以使研究有明确的方向,课题研究成果也会较为突出地体现出来。但科研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科研, 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特殊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反思,虽然不一定在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占主流地位的研究并非课题式的研究,而应是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存在认识误区。有些教师课题结题报告不会写,认为科研成果就是发表、获奖的论文。其实结题报告就是对课题研究的全面总结,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 甚至不是主要方式。专业研究者主要需要借助于论文这种文体表达出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也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形式,如案例、反思、随笔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过程记录,也可以是教科研活动结果的体现方式。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

1.解决学校自身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认识到借助科研解决学校的哪些问题,怎样的研究活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学校要准确找出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带领教师们主动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有效方法。

2.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分享教师们好的教学经验,积聚教育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引导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学校的教育科研要紧紧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展开,带动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名师。

3.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在解决学校当前问题的同时,提出后续努力的方向,明确后续科研要探索的路径,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需要学校将教育科研活动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改进的建议

1.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或困惑,如,如何促进不同层次、 不同年龄的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心理;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互动中生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能兼顾到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协调发展;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等。

2.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研究的问题。中小学教师长期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经常看到、听到、感受到真实的教育现象,对这些事实现象的研究,是提升教师教育智慧的最佳途径。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场景蕴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3.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研究的问题。学校如何突破目前发展的瓶颈,需要深入思考后,确立明确的科研课题。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是结为一体的。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 去研究。

4.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些研究。教师不仅引导、促进儿童学习知识,同时也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研究者,学校领导要引领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不断积累教育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5.提倡教研员带领教师们做些研究。市、区教研员有一定的学科实践经验、见课听课多,同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研员可以用科研课题为主线,引领一线教师进行主题教研活动,每场教研活动都紧紧围绕研究主题展开。这样日常的教研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师参加每场活动后都能随时改进自己的工作,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也在不断增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在研究中脱颖而出,随后他们可以开始立项进行自己的深入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曾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无论对学校还是教师来讲都很重要,科研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正所谓“科研兴校,科研强师”。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篇5

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果,科研是根。一个人教师想要把教学搞好,就得不断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科研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证明,从而使教学工作走向最好的方向。所以,课题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进行课题研究前,我们先来辨析几种课题研究的误区。

课题研究的误区

1、“远离教育科研”。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劳动,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他们的工作质量所依赖的就是爱心、责任心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与科学研究距离甚远。

2、“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一般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

3、“忙”字当头。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

4、“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

5、“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

6、“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

7、“不”字当头。目前多数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

弄清楚了这些误区之后,我们在看看什么是课题?怎样做课题研究?

什么是课题

第一,“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第二,“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扎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怎样做课题研究

(一)首先要选好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

课题要反映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广度与深度,需要创造力与想象力。

1、课题从哪里来?

过去比较多的是从上之下,下达课题,往往大而空;其实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更加生动有力。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等。

2、选题的基本原则

(1)前瞻性原则:新意——对象新、视角新:如,小学生抄写题目与解决问题正确率关系的研究。这个课题视角就比较新颖。

(2)科学性原则:如,利用气功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研究就缺乏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与主客观条件相符,有实现的可能性。如,开发大脑潜能的研究,可行吗?对于一线教师显然不适宜研究。

(4)价值性原则:看其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是理论价值(学术价值):指课题对检验、修证和发展教育理论,建立科学教育理论体系的作用。

二是应用价值: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及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如,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5)明确性原则:要求选题能准确反映各研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表述准确。

(6)伦理性原则:符合伦理道德、法律规范

3、选题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研究中实践,实践中研究。

(2)不要贪大求全。如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大了些,如果改成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思维特点的研究,就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做。

(3)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有没有心理因素的影响?等等。如果你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作一些个案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欲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在课堂上为什么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

(4)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大家知道,近两年来,不少学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的研究,将回归经验总结法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课程故事和案例来阐述新的思想理念。实时的反思就是是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前苏联成就的一批教育家大多都有这样的背景。何克抗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家出在中小学,不在高校。这句话的确意味深长。

(二)选题从哪些方面入手

1、选教育科研的前沿课题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如,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关系的研究。

2、选择应用研究型课题

与应用研究相对的是基础研究。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主要是增加科学知识的组织体系,并不一定会产生直接有实际价值的结果。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主要是解决直接的实际问题,增加科学知识的目的是第二位的。一般地选择带有典型性教育实践经验为题,在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践性环节比较研究》、《现代汉语网络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研究》。一线教师应当以应用研究为主。这是因为学校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它时刻产生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应用性研究的成果实用性、操作性强,可以推广开来,并有效的使更多的老师运用这些成果。

3、选择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课题

量力而行。从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能力出发,选体验深、实践多、研究透的课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氛围的研究。

4、选客观条件比较具备的课题

理论条件 资料信息 设备工具 氛围环境

5、选择大小较适宜的中观、微观课题

通常情况下,题域越窄,题目越小,越容易把问题讲透彻;题域越宽,例证说不清楚,道理讲不明白,面面俱到,点到为止,没有深度难成佳作。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对教材、教法、教学对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验与研究等。

(三)做好方案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听搞科研的专家说:课题方案制定好了,课题也就做好了一半。

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1)课题名称(2)问题的提出(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对象(7)研究步骤(8)研究保障(9)成果预测(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11)经费预算(12)资料附录

(四)阶段要求

准备阶段

1、理论准备。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悉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

2、方案设计。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研究保障等。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论证。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

怎样论证呢?

第一,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

第四,前期成果有哪些?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大家很清晰地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

实践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

2、记录、收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形式:

1、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2、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这是较为常见的或者说是最普遍的研究合作形式之一。

3、学校部分教师结成的研究共同体。

在合作研究时,要尽量淡化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民主、合作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准则。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同时要消除依赖心理。

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对相关数据做理性分析,做好结题准备。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方式有:

(1)教育科研报告(结题报告)

用约定俗成的格式与规范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和研究结论的文献。包括调查报告(含观察报告、测量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几种类型。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A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步骤、过程、时间发展

B方法:做好本课题的作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如何争取改善条件,处理各种关系,如何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C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

D评价:对成果和不足作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科研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2)教育研究论文

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作出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包括经验性论文、研讨性论文、评述性论文、学术性论文等。

教师如何做叙事研究 篇6

一、指导学生学会选择, 设计“小课题”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挖掘一些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资源, 让学生有兴趣想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也体会到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1.小课题的选择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本身就决定了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不宜过大。课题可以是根据学习内容需要, 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是通过学习新知识延伸出来的有针对性问题;还可以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设计方案, 进一步收集、加工、处理信息才能解决。就好比摘果子, 直接摘不到, 跳一跳也摘不到, 就需要制订方案, 从哪里搬梯子, 搬怎样的梯子才能摘得到。因此在课题研究对象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不同选择团队的合作, 也可以通过个体独立完成。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通过调查进行研究的。如, 学生“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怎样存款比较合算》《商场促销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小学生近视率的调查》《小学生花费零用钱的调查》等。 (2) 通过实验测量进行研究的。如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内容后可进行《如何测量沙堆的重量》《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课题研究。 (3) 结合书本知识进行的研究。在平时的练习中, 有些题材能够展开研究。如《线段条数、点数和区域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分数都能化成循环小数吗?》等。

2.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

确定了小课题以后, 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吸收相关的有用信息, 进行学习借鉴、迁移运用, 为自己的小课题研究确定一份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求学生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写明三项内容:一是要研究什么?二是怎样研究?三是预计最后研究的成果是什么。

二、指导学生学会探究, 体验“小课题”

探究是小课题的核心和根本。在研究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保证, 要求学生做好比较详细的实验记录, 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学会操作实验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探究方案并作出某些假设, 然后依据这个方案自己动手操作实验。

2.学会观察记录

这是将直观操作运用文字、符号提炼的过程。观察记录不仅是研究方法, 也是学习方法。因为观察重点、记录关键都将为学生课题研究的结果提供有价值的资源。观察的侧重点通过语言表述能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记录方法的展现又是学生符号化意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观察记录不仅是学生在动手、更是学生在动脑积极思考的过程。

3.学会讨论交流

当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某些认识后, 就需要进行一定的交互性的共享活动, 包括相互间的质疑问难, 解释说明等。以此来促进研究的深入, 这些活动可以在小组内展开, 也可以在小组间展开。

三、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归纳“小课题”

信息加工整理如同信息的收集一样重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处理能力。就好比电脑的CPU, 如果能快捷高效地捕捉所需要的信息并加工成所需要的信息, 这就是电脑的核心所在。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时,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信息的整理、总结、提炼这一过程, 这一过程是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是揭示事物本质、发现普遍性规律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对研究的成果选用这种表达方式是否合适?有没有更适合的表达方式?当然也可以在得出结论后组织一部分学生展开讨论, 对于结果的表述可以用哪种方式进行表达, 从而使研究的效果更为贴切、合适。

当然, 除了以小研究报告的方式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感想, 甚至是新的质疑采用手抄报、数学日记、童话故事、小品、情景剧表演、小制作、小发明等方式进行展示, 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热情。

四、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科学鉴定“小课题”

评价学生的课题这把尺子更重要的在于评价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动性, 当然研究成果的呈现也非常有必要。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尺度和标准并不像教师或科学家开展某项研究那样严格。因为受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捕捉科学探索的兴趣, 并激发求知欲望尤为重要。因而评价学生课题时, 应重点放在开展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观能动性上。

在小课题研究评判过程中, 要注重加强各个小课题研究过程与结果的评定。可以设计“小课题研究情况记录表”“采访调查表”“考察探究表“”师生评价表“”家长反馈意识或建议表“”考核评定小组鉴定表”等等, 为小课题研究的评定提供比较充分的依据。对每个学生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命名, 如“探索小能手”“小小发明家“”勇敢者”等等, 让学生获得学习探索的成就感。

总之,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评判、自主管理小课题可以达到从理性上懂得科学家探究的内涵, 掌握科学的方法, 增强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 提高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 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学习是进行“实践与综合运用”活动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 篇7

我身边的许多教师也都曾经发出过类似的感慨:现今的学生怎么这样难教?现今的教师怎么这样难当?现今的教育怎么这样无力?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在一个社会变革异常迅速的年代里,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着挑战。“现代的孩子是在父辈未曾经历过的社会中生活,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曾经料想到世界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元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价值取向是多变的;在他们身上已经蕴含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成人单方面控制青少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时代变了,人也会改变,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的方式方法等,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之与时代的发展节奏相合拍,与人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这就叫与时俱进。

那么,今天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做教师?新时期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执教?

师道不存,尊严何在?我凭借自己多年的感悟,总结出“十六字诀”: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希冀以此重塑久违的师道,重建失去的尊严。

尽职尽责,是教育工作的最低标准

《中国青年报》的上述报道中还提到了何老师昔日的一名学生,现在一所职业高中已经做了两年教师的刘翔。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刘翔提到在他刚做教师的第一年就因为管一个不听话的学生而被学生打了。刘翔说,“现在碰见比较难管的学生,一般先考虑的是能管还是不能管,而不是该不该管。”“不给自己惹麻烦为主”,刘翔说,“只有像何老师这样的老教师,才会这么较真。现在年轻一点的老师好多都是稍微管一管,学生不听就算了,没有办法去强制他们。”

责任重于泰山。教师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更要珍重自己的职责,这是因为教师承担着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神圣职责。“尽职尽责”,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下限,而不是上限;是最低标准,而不是最高标准;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我们在对一位教师的教育工作情况作出评价时,首先就要看他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没有做到尽职尽责的教师,就是不称职的教师,就是不合格的教师,就是失职的教师。无数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其能力上的不足。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尽职尽责”呢?

首先,教师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职责,牢记自己的职责。一是教师的共同职责,即由法律规定了的所有教师都应该尽到的职责,亦即《教师法》第八条所列出教师应当履行的六项义务。二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学校里的每位教师都是在某个具体的岗位上工作,学校里岗位的性质大体可分为教职和行职两大类。教师必须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即自己的岗位职责的范围,自己都要对哪些“人、物、事”负责任;还要知道自己要“干到什么程度”,即自己对这些“人、物、事”究竟负什么责任。职责不清楚,要想干明白恐怕也难。用老百姓的话说,遇到屁大点事就针扎火燎,兴师动众,这不就是职责不明的表现吗?

其次,教师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实践自己的职责。学校里的大事小情,责任明确以后关键在于落实,这恰恰是学校工作中存在的最大缺陷:虚的多,实的少;说的多,做的少;看的多,干的少。工作上各负其责、认真负责,这既是对每一位公职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本分所在,也是作为公职人员的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里完全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全面的问责机制,把工作责任跟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都切实地挂起钩来,越牢靠越好,否则学校工作在许多时候就要打折扣甚至归零了。而不能像现在这样,工作中一旦出了事,只问学校领导的责,其余一概莫问。

尽心尽力,是教师态度的基本度量

有人说,心态决定命运。这是有道理的,佛家讲定能生慧,相由心生。一个人如果心态澹定、宁静、平和,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智慧,就连他的相貌都会幻化出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给人一种安全、稳重、可靠的感觉;佛家还讲境随心转,境乃山河大地,人心向善,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善,反之,人心不善,山河大地没有一样是善。心态对于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样重要,从某种角度上讲,教师能否做好本职工作,主要取决于其心态,教师的工作状态就是其心态的折射;教师能否获得职业的幸福感,也主要取决于其心态,换言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其个人的内心体验亦即心态的把握。

不仅仅是学生,就是对有着相当学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教师来讲,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每位教师的工作能力有长有短,对学校领导来说,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用客观、公正、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对师情了然于胸,善于用人之长,充分挖掘每一位教师的长处,人人是材,人尽其才;对教师个人来说,对自己、对他人都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和正确评价,知道自己的长短,也知道他人的长短,工作中在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克己之短的同时,用自己的长处来弥补他人之短,这就叫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多互相补台,不互相拆台: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另一方面每位教师的工作能力有大有小,我们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不能求全责备,不能只重绩效,关键要看他工作是否尽了心、尽了力。最优化是有条件的,在现有条件下所能够取得的最佳效果就是最优化的工作水平。“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用此作为对教师的工作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是强人所难的。在实际工作中,每位教师只要尽了心、尽了力,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对人、对己、对事都可以做出一个交待了。我们提倡教师要真心做事,真实做人,若说“尽职尽责”是教师工作的下限的话,则“尽心尽力”即是教师工作的上限。

依法执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依法执教”,就是教师要依据法律法规,来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在当下尤为重要。其含义有二。“依法执教”的第一层含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师生是平等的法律主体,教师不能总是“常有理”,教师也并不可能“总是对的”,教师更不能把“好心”当成“办错事”的借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同样也是要受到惩处的,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法规,授予教师可以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的权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间的互尊互爱,强调的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尤其强调教师要把爱生当成施教的前提。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学生的人格必须得到尊重。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把教育看作一种“服务”,学生则是理所当然的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和“顾客”。学校与学生由原来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转化为占首要地位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和教师要适应这一转变,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个“服务对象”展开,构建一个完整的、高效的“服务系统”,最终要通过教师的工作将“优质教育服务”提供给“服务对象”——学生,让学生这个“顾客”满意。学校和教师应当把提高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种“顾客”的满意度——追求“零缺陷”,作为工作的目标,当成衡量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吧。

“依法执教”的第二层含义是:教师要善于应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师除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以外,《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明文规定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强调“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碍于情面,教师很少能够鼓足勇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动辄得咎,身心受侵,或忍辱负重,或忍气吞声。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又离得很近很近。善于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观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容,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呼吁,在教育系统内部建立专门为学校和教师服务的法律援助机构,现在看来其必要性愈发地凸显出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责任来,新时期的教师负重前行,他们汗也流了、泪也流了,末了不能让他们再流血吧。

以德育人,是教育本质的具体体现

所谓“以德育人”,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人们常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又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德为立师之本,无德便无以为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体要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比对其他任何行业都更挑剔,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是塑造人之灵魂的人。

上一篇:调查取证权刑事诉讼法下一篇:复相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