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征收管理

2024-07-27

税务征收管理(精选十篇)

税务征收管理 篇1

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一)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凡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和财税[2009]9号文件等规定,适用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政策的,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纳税人销售旧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自行开具或者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适用财税[2009]9号文件第二条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三条规定的,可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关于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一)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和旧货,适用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政策的,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4%)

应纳税额=销售额×4%/2

(二)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和旧货,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3%)

应纳税额=销售额×2%

五、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和旧货,其不含税销售额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第4栏,其利用税控器具开具的普通发票不含税销售额填写在第5栏。

税务系统核定征收管理办法 篇2

第二条:核定征收的对象是指已办理税务登记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纳税人。核定征收的办法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条:各管理组组长负责辖区内核定征收工作的计划,实施和征管。核定征收的对象原则上以一个纳税年度为期间,特殊情况不得低于6个月。

第四条:各管理组在一个纳税年度结束后的次月,应开展对辖区内双定业户的税源册籍,按照“执行政策、应收尽收、结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原则,确立辖区内整体税源和税负标准,以组为单位,管理组长初审签字后,将册籍资料和定税清册报送分局综合组,由分管局长审核报分局长审定后向社会公示并执行。

第五条:各管理组和征管人员所辖业户核定税负应与册籍税源基本符合,并确保每月申报缴纳的税款与核定数额相等,与上报的征缴月报表的数额相同,对核定业户要有分行业的重点税源调查、核定依据,并实行重点监控。对列入重点监控的纳税人各管理组必须上报分局综合组认定并备案,时间为每季度上报一次,对重点业户由分局统一组织年度纳税结算。

第六条:纳入核定征收的业户,在税负核定标准上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业户的经营状况按照从高从严的原则执行,但必须有明确的政策依据,禁止一刀切,一个纳税年度需调整核定税负的,必须向分局提交书面报告,经分局领导审议批准后方可执行,各管理组一律不得随意调整税负税额标准。

第七条:分局综合组负责对各管理组年度核定征收工作的督办检查,每个纳税年度应开展不少于两次的随机调查,确保分局核定征收工作的政策准确性和管理稳定性,综合组的检查督办工作应予开始前 向分局提出书面实施意见,经分局长批准后执行,检查结束后应做出调查报告报分局领导,各管理组应积极配合支持检查督办工作,禁止各自为政,自行其是。

第八条:各专管员负责辖区内纳税人的常规管理工作,按照职责权限,严格履行,不得推诿塞责,渎职违纪,对未按规定履行职责并造成后果的按照分局相关考核管理制度处理。

税务征收管理 篇3

【关键词】税收征收管理风险;监督力度;软件运转系统;税收征管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体系

税收征收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税务机关针对实体经济中的参与者进行征税,从而实现一定的预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使得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距,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对实际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们称之为风险因素。为实现更好的征税管理,就必须造好风险因素的研究与管理。

一、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一)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

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主要是指外部风险因素。外部风险因素其主要是指产生于税务部门外部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税收征管外部风险。外部因素使得税收征管偏离预期目标,导致税收损失发生。主要包括税收征管法律依据的实操性与规范性风险因素、社会大众法律维权意识的高低的风险因素及征收过程中不同区域的风俗习惯等。

(二)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

与非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不同,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是税收部门内部风险因素。可控性税收征管风险可结合具体征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风险因素进行把控。主要包括:

1.现行税收征管制度科学性。现行税收征管制度科学性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原因是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情况是否相符。如果制度与现实脱节,将会影响征税工作的效率。

税收管理员制度。国家虽然出台了《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等相关制度文件,但该制度是税源管理的权宜之计。整个制度中对管理员职责的设计过于理想化,很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职责根本没有抓手,无法操作执行,导致理想与现实的脱节,潜在税收管理成本有所加大。

现行纳税评估体系科学性有待提高。现行纳税评估体系以实际征税管理中企业申报的纳税信息数据为依据,评估指标是理想化企业运行中缴税行为,往往与实际脱节。因为在现实经济中,从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到大型股份或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信息虚假虚报的情况,这就使得纳税评估体系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有违必要的纳税评估体系科学性。

2.税收部门专业分工体系有待提高。我国税收部门先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强调分工,按照税收分工条线的职责开展部门工作。专业化分工可以实现专业高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过分强调分工,对于税收职责交叉部分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不同分工部门间信息对称性较差,综合协调运营成本高。管理部门、征收部门、稽查部门往往权限混淆、职责不明晰、以部门自身利益为出发点,使得税收征管工作效率较低。

3.监督管理机制有待改进。税源监管不到位。税源监管的作用是使税收实现“应收尽收”,防止税源流失的问题。因此,对税源的监管是十分重要的税收管理工作。同时,人员风险因素也是风险产生的重点因素。对实际税收征管人员执法行为的监管制度与机制不健全,形成实际操作风险。

4.技术风险因素。征收软件不统一。我国现行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照实际需求使用不同的运行软件。从每一环节来看,效率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环节来看,软件并不兼容,自成体系,为整体汇总、分析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数据采集质量较低。主要表现为数据采集质量较低,数据并不精准。有的数据甚至是伪造的,缺乏真实性。这有技术人员原因,也有企业虚报会计数据信息的原因。

二、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制度的约束力及监管力度

根据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实施修改修订现行的税收规章制度,及时的将新情况、新问题及解决对策编入制度,只有积极做到与时俱进,制度能够反映现实情况并涵盖现实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实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税收征管风险工作的监督管理,通过内部监管,外部检查的多种有效手段,切实查找问题并积极解决。

(二)统一软件运转系统

要实现整个税收系统数据完整、横纵向间可传递,就必须统一运行软件的标准。统一软件运行系统,在大的运行系统中通过不同模块的设计,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运转功能的实现,当然,各子模块之间、子模块与大系统之间不能存在冲突,要彼此兼容有序。对数据的录入及采集标准进行相应规定,提高实际分析的能力。只有数据科学、软件分析系统可共享,才能为税收征管风险工作作出分析及信息共享的贡献。

(三)强化整体税收征管管理的工作原则

积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要实现对整个税收征管风险防范的一致高度共识,明确风险防范的意义、目标,从思想上加强未来行动的执行力。风险管理要常抓不懈,实现风险全流程管理,将风险控制作为税收征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部分,要时刻关注风险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同时,也要积极化解潜在的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

(四)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

建立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保证。根据实际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因素,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专门应对。同时,要设置风险管理岗位人员,通过不同条线、不同部门风险岗位人员的设置,开展风险信息对接、风险应对经验对策交流借鉴工作,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防范。

(五)实施税收征管风险评估

实施税收征管风险评估,这是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这是符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原则的。风险管理一定要做好事前的预估评估工作,通过事前调查给出预判,并形成相应的解决预案。一旦风险发生,可通过前期的评估的准备开展相应工作,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控。

(六)设计科学有效的税收征管风险控制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的税收征管风险控制体系设置情况,积极进行合理改进。目前主流的税收征管风险管理控制的主要步骤为:确定税收征管风险控制目标、利用软件录入实际信息、测算并识别税收征管风险、根据不同的风险制定不同的解决控制预案、对风险管理实际效果的后评估。我国的税收征管风险工作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上述环节。

三、结语

综上,本文针对我国税收具体征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可控性风险及非可控性风险深入分析,探讨了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发生原因。同时,根据阐述的问题进行了解决对策的详细论述,为实现我国具体的税收征收与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合理的科学解决对策,并通过解决措施的制定更好的实现税收征管目标,有效防范税收征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杨.我国税收征收管理风险问题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59).

税务征收管理 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规定对部分项目继续适用增值税简易征收政策。经研究,现将有关增值税管理问题明确如下:

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一)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凡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和财税[2009]9号文件等规定,适用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政策的,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纳税人销售旧货,应开具普通发票,不得自行开具或者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适用财税[2009]9号文件第二条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三条规定的,可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四、关于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一)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和旧货,适用按简易办法依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政策的,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4%)应纳税额=销售额×4%/2

(二)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和旧货,按下列公式确定销售额和应纳税额:

五、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和旧货,其不含税销售额填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第4栏,其利用税控器具开具的普通发票不含税销售额填写在第5栏。

六、本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增值税纳税申报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税函[2008]1075号)第二条第(二)项规定同时废止。

税务征收管理 篇5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进一步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

(1997年4月17日国税发〔1997〕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

1994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个人所得税征管不断加强,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征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离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人们的纳税观念还很淡薄,偷逃税现象仍很普遍,税收流失严重,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努力提高全民依法纳税意识,改善税收征管环境,落实征管制度,规范征管程序,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逃个人所得税的犯罪活动,切实把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个人所得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发展潜力巨大,但税源不易监控,征管难度很大,各级税务机关务必加强对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的领导,在工作部署上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方面增加必要的投入,继续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协调好同公、检、法及银行、工商、宣传等部门的关系,保障严格执法,共同创造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注重税法宣传效果。税法宣传是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加强税收征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税法宣传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税法走进千家万户,逐步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在宣传内容上,既要有一般性宣传,又要有针对特定对象、突出特定内容的宣传;既要抓主动、诚实申报纳税的正面宣传,又要抓偷逃税案件的反面典型宣传;经法院判决处理的大案,要做好系列宣传报导。在今后几年内,应注意在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和效果上多下功夫,做出更加突出的成绩。

三、大力强化代扣代缴工作。代扣代缴是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主要方式,也是控制税源和保证税款及时均衡入库的主要途径,做好代扣代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落实总局制定下发的《 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和有关规定,做到:

(一)摸清扣缴义务人底数,掌握其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

(二)以文书形式明确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三)落实扣缴义务人申报制度,规范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和申报的程序;

(四)对扣缴义务人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并监督扣缴义务人正确使用扣缴报告表和代扣代缴税款凭证。

四、要突出重点,强化对高收入者的征管。税务机关要始终把高收入者作为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重点。高收入者一般人员流动性大、收入来源地域分布广、收入渠道多,较难控管。为强化对高收入者的征管,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税务机关要切实做到:

(一)基层征管单位要建立必要的信息渠道,掌握辖区内高收入者(如演艺界明星,三资企业的董事、经理,建筑安装业承包人,具有特殊技能的自由职业者,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业主等)的基本情况。

(二)对高收入者,要按照总局制定的《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纳税暂行办法》,逐步实行自行申报纳税,并对同一纳税人的自行申报情况和扣缴义务人申报扣缴情况进行交叉稽核。

(三)定期对高收入者及基层征收人员分别进行申报纳税和受理申报纳税的辅导,规范申报纳税程序。

(四)加强对高收入者自行申报纳税情况的检查,对于虚假申报和拒不申报的要依法严肃处理。

(五)对高收入者进行编号建档。其编号应使用身份证或其他身份证件号码,该号码同时使用于扣缴报告表和支付收入明细表。纳税人档案内容包括:1.纳税人基本情况:纳税人姓名、身份证或其他身份证件号码、户籍、住址、工作单位、职务、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成员组成:2.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申报表、完税凭证;3.扣缴义务人扣缴报告表、代扣代收税款凭证;4.自行申报情况和扣缴申报情况的交叉稽核结果,两种申报情况不符时的处理决定;5.对纳税人进行税务稽查的稽查处理报告。

五、巩固扣缴义务人申报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制度试点。1996年以来,各地按照总局要求实行了扣缴义务人申报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制度试点。经过一年的运行,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各地要认真总结,巩固、完善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好支付个人收入明细表,加强交叉稽核工作,使该项制度充分发挥监控个人收入、强化征收管理的作用。

六、加强对劳务报酬所得的控管。为了防止纳税人将劳务报酬所得化整为零,将一笔所得分多次收取,逃避纳税,加强对劳务报酬所得的征管,各地可试行预扣税款,纳税人申报后进行清算的征收方式,或实行纳税保证金制度。

七、坚持做好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税务机关要把个人所得税的检查作为税务检查工作的重点,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4〕81号)的精神,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县以上(含县)各级税务机关要成立专项检查领导小组,一把手或主管领导亲自负责,按组织宣传、自查申报、重点检查和总结整改4个阶段部署专项检查工作,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检查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各地在专项检查工作结束后,要写出书面报告,并填写“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报告汇总表”(表样见国税发〔1995〕176号通知附表),于次年3月底前一并报送总局。

八、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大案要案,震慑偷逃税犯罪分子。各地应充分利用专项检查和群众举报等提供的线索,集中力量,排除阻力,依法查处重大偷税案件。对于偷税违法犯罪,要根据 刑法、税收征管法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偷税案件查处中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1996〕60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不申报缴纳税款定性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91号)的规定,依法定性和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上级税务机关要全力支持和积极协调下级税务机关查处大案要案工作。

九、建立健全个人所得税征管机构,充实征管和检查力量。为了适应个人所得税征管和检查任务日益繁重的需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总局建议各地凡没有成立个人所得税管理机构的,都应设立专门机构,并充实个人所得税征管和检查人员。

十、个人所得税征管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个人所得税征管的计算机管理,是建立严密、有效的税收监控网络的重要内容,各级税务机关都要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将计算机用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个人所得税计算机管理的主要要求是:广泛采集个人收入信息,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码为基础建立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档案系统;能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申报进行逻辑复核;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申报能进行交叉核对;筛选税收稽查对象;通过网络对不同区域的纳税人信息进行交换和汇总。

希望各地接此通知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研究制定有关具体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进强化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工作。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税务征收管理 篇6

为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服务,规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管理,2010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以下简称“110号文”)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80号),对业界普遍关心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以及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过程中所涉及的资产税务处理问题、权属转移过程中的收入确认等问题,都做出了具体而合理的规定。为进一步规范与界定外部门对此类涉税项目的前置管理、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等问题,为征纳双方提供更加明晰的指引,切实将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堵塞税收漏洞,共同推动做好合同能源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110号文规定基础上,有必要对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程中涉及的具体管理问题加以明确。因此,2013年12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13年第77号;以下简称“77号公告”)。77号公告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77号公告发布前,已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仍按原规定继续执行;尚未享受的,按77号公告规定执行。

进一步明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实施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依据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原则,该类项目应具备查账征收条件,实行核定征收的不得享受优惠政策。

对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期短于定期减免税优惠期的处理问题,按照孰低原则,规定对效益分享期短于6年的,可以按合同约定的实际效益分享期享受上述定期减免税优惠。

110号文件第二条第(二)款第2项规定“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按照应税收入与税前扣除匹配的原则,避免这部分资产因税法规定折旧或摊销年限大于合同约定管理年限而未折旧期满或摊销结束,77号公告规定部分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年限,应与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保持一致。即,有关投资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按税法规定作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形成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应按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周期计提折旧或摊销。

对于在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内发生的期间费用,77号公告规定了合理分摊的具体办法。即,期间费用的分摊应按照投资额和销售(营业)收入额二个素计算应分摊比例,二因素的权重各为50%。

77号公告还明确,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项目应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规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包括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优惠实行事前备案管理

节能服务企业享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涉及多个项目优惠的,应按各项目分别进行备案。节能服务企业应在项目取得第一笔收入的次年4个月内,完成项目享受优惠备案。办理备案手续时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减免税备案申请;

(二)能源管理合同复印件;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情况确认表》,或者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出具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确认意见;

(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表》;

(五)项目第一笔收入的发票复印件;

(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生转让的,受让节能服务企业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项目转让合同、项目原享受优惠的备案文件。

企业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如不再符合享受优惠条件的,应停止享受优惠,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对节能服务企业采取虚假手段获取税收优惠的、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而未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以及未按77号公告规定报送备案资料而自行减免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收征管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税务部门应设立节能服务企业项目管理台账和统计制度,并会同节能主管部门建立监管机制。

引入第三方审核机构确认把关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确认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负责,并出具《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情况确认表》,或者由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出具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确认意见。第三方机构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确认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认真审核把关,确保审核结果客观、真实。对在审核过程中把关不严、弄虚作假的第三方机构,一经查实,将取消其审核资质,并按相关法律规定追究责任。

虚拟交易的税务征收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虚拟交易,税务征收,征收方法

一、虚拟交易的概述

虚拟交易又称虚拟物品交易,是随着网络游戏与网络购物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名词,包括网络游戏点卡的账号密码、话费充值卡的账号密码、游戏账号、游戏货币、游戏账号拥有的各种装备以及网民的电子邮件、网络寻呼等一系列只通过数字或字符发送的商品的交易。虚拟交易实现了“虚拟财产”的“物权”转移。“虚拟财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网络游戏空间存在的财物,包括游戏账号的等级、游戏货币、游戏人物拥有的各种装备等等,是用户付出时间与精力换来的,这些虚拟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现实中的财产。

二、虚拟交易的研究

虚拟交易中,由于玩家是将虚拟物品作为虚拟货币发行商提供的一项互联网增值服务,所以不需要对玩家征税,但对于虚拟货币发行商发行虚拟货币这一行为需要实施税务控制,以维护经济秩序,并控制虚拟货币的发行量。

1、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的流通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发行虚拟货币的行为,二是虚拟货币的交易行为。虚拟货币由网络运营商发行提供,用户通过人民币购买虚拟货币,再用虚拟货币购买该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增值服务。可见,虚拟货币由企业发行,一部分最终流回企业,但也有一部分流通在外。

虚拟货币市场主要分为两级:一级市场是虚拟货币发行商发行出售虚拟货币,二级市场是虚拟货币作为中间媒介的虚拟交易。建议政府通过电子税票的形式将其纳入监管并实施税务征收的范围。目前,在我国的税务征收工作中,税务部门应对网络运营商、虚拟货币发行商、中间商进行的虚拟交易行为征收营业税或增值税,但具体是征收营业税还是增值税还存在税目不统一的问题。

2、电子税票

电子税票,是指由网络电子税务机关核发的,只有当虚拟货币在其通过绑定系统配额之后才能实现虚拟货币发行流通的一种电子凭证。电子税票的使用需与企业将要发行的虚拟货币绑定。对于网络服务商发行虚拟货币,由于网络服务商只需在服务器上更改一个参数设置就可以改变其发行量,所以使用电子税票,不仅可以确定其应纳税额,还可以控制虚拟货币的发行数量,并防止虚拟货币发行商的偷税逃税行为。具体使用流程如图1所示。

网络服务商向电子税务机关领取电子税票后,须将电子税票与将要发行的虚拟货币(暂称虚拟货币A)进行绑定,生成的虚拟货币(暂称虚拟货币B)就是合法可以流通的虚拟货币。取得《网络经营许可证》的网络服务商,需在初次申领电子税票时,向电子税务机关申报季度(以季度为纳税期限)申领限额,并由网上税务机关核定其季度限额。设置申领限额的作用是监管虚拟货币发行商的虚拟货币发行量,防范虚拟货币的滥发行为。虚拟货币发行商在未来需要更改限额的,可以在每季度初领取电子税票前向电子税务机关递交申请审核批准。

每季度初,网络服务商应在限额内,从网上税务机关处领取电子税票,之后通过绑定系统将其与虚拟货币A绑定生成虚拟货币B后发行,当企业领取的电子税票用完之后,若未超过每季度限额,可在每季度剩余额内再次领取,电子税务机关将企业的电子税票领取额登记在系统数据库中,确定企业虚拟货币每季度的实际发生额。

企业在发行绑定之后的虚拟货币B时,虚拟货币B还需经过一道电子防伪税控的自动检验,只有当结果为真时才能发行流通。电子防伪税控的作用主要是防范伪造的电子税票,防范虚拟货币发行商的偷税逃税行为。

每季度末,虚拟货币发行商将剩余的未绑定的电子税票数据(设数量为n)发送给电子税务机关,由电子税务机关核定,并结合系统数据库中本季度领取额(设数量为m),两者相减,确定其该月的实际发行量(即m-n),再乘以该虚拟货币与人民币的汇兑率r,即为该季度的应纳税额(m-n)*r。对于企业在销售虚拟货币的经营行为中给予消费者的折扣,是企业提升营业额的营销手段,不应从应纳税额中抵减扣除。

三、虚拟交易的税务征收问题研究

在虚拟货币得到政府的监管控制的前提下,还需要实现网络实名制,以此确定征税对象,实现对虚拟交易的征税。2010年6月22日,文化部正式对外出台网络游戏实名制的相关法案《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对虚拟交易征税等于间接承认了虚拟交易的合法化。

1、虚拟交易税务征收

2008年,国税总局批复北京地税局有关个人虚拟交易征税问题,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的收入按照“财产转让所得”2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批复指出,个人通过网络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加价后向他人出售取得的收入,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销售虚拟货币的财产原值为其收购网络虚拟货币所支付的价款和相关税费。对于个人不能提供有关财产原值凭证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财产原值。但由于纳税主体难确认、应纳税额难核定等问题,可操作性差,难以得到有效的施行。

2、虚拟交易税收征收实施方案研究

政府可以建立统一控制的虚拟交易媒介中心。虚拟交易媒介中心的建立是设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下的,一是网络的实名制认证,借鉴于韩国的实名制认证,用户通过联合身份证信息和手机号码的验证完成实名制认证,防止由于身份证信息被盗带来的问题。实名制的认证不仅解决了账号的安全性问题,而且保证了账号交易税收实现的可行性,若缺少了实名制的认证,玩家可以通过线下交易实现,只需要告知密码便可轻松实现账号交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实行网络实名制,对于账号的交易也需要经过虚拟交易媒介中心的实名转移。二是虚拟物品的物权与用户ID是通过特定的计算机技术绑定的。各网络运营商出售虚拟道具时也必须通过虚拟交易媒介中心,这是因为只有虚拟交易媒介中心才拥有虚拟道具与用户ID的绑定与解绑的权限和功能,在用户取得虚拟道具时,虚拟交易媒介中心通过计算机加密技术将虚拟道具与用户ID绑定在一起,用户及其他方均无法解密解绑。这是为了集中对虚拟物品的交易进行管理,且对虚拟物品交易实施有效监控,防止线下交易,将线下交易成功纳入线上交易中。虚拟物品交易流程如图2所示。

虚拟交易媒介中心,是由国家监管的,除虚拟物品发行商之外,唯一能够将虚拟物品与账户绑定及解绑的虚拟交易网站。借鉴于国内虚拟交易第三方平台5173网,虚拟交易媒介中心在交易过程中充当非常纯粹的中介服务———从卖家拿货给买家,从买家拿钱给卖家,提供完善的信息发布平台,用户可以分门别类地发布和寻找自己所需的物品,简单快捷。在买卖双方互相沟通好以后,虚拟交易媒介中心则在中间充当公证人的角色,为双方结算货款并监督整个交易流程,同时验证交易物品的合法性。但不同于5173网,虚拟交易媒介中心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收取任何中介手续费,并在实现虚拟交易过程后,完成对卖方税收的代扣代缴,用政府的强制力及公信力来保障交易过程的公正。

由于虚拟媒介交易中心是建立在虚拟物品与用户的账号绑定在一起的前提下的,因此虚拟物品的所有买卖行为只有通过这个媒介中心才能实现虚拟物品物权的转移,解决了纳税主体的确认以及纳税主体的核定问题。总的来说,虚拟交易媒介中心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实现虚拟道具与用户ID的转换,从而实现虚拟物品所有权的转移,即以政府公信力实现虚拟交易买卖的过程;二是记录买卖双方的信用评价,为买卖双方传达对方信用信息,提高买卖双方的信任度;三是对虚拟物品进行监管,解决虚拟交易的税收征收问题。

虚拟交易媒介中心主要包括三大板块:一是个人信息监管中心;二是交易中心;三是游戏代练,具体如图3所示。

(1)个人信息监管中心。买卖双方在首次进入虚拟交易媒介中心时,需先点击进入个人信息监管中心,进行真实身份的认证,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档案。主要包括:一是身份证信息。由于虚拟交易媒介中心是建立在网络游戏市场实名制基础上的,所以这一部分是为了登记实名制的认证。二是账号信息。按照不同的游戏及所在游戏区域(例如电信二区),分别登记各游戏账号信息,包括其初始申请时间、不同时间段账号级别、账号交易等信息。三是虚拟物品信息。在用户输入身份证信息和账号信息后,交易中心通过系统数据库根据前两者信息自动筛选生成用户所持有的虚拟物品名称及其所属游戏、所属账号、原值、电子发票编号(不同于虚拟电子税票)五栏信息。个人填入原值及其所对应的电子发票编号,由系统根据电子发票编号,通过数据库核实原值。虚拟物品信息的登记有助于虚拟交易媒介中心对虚拟物品的全程监管及税收监督。四是信用评价。由交易双方分别为对方填入,这一部分是共享信息,便于交易前交易信用信息的及时反馈和传递,为他人进行虚拟交易提供参考,提高虚拟交易的可信性与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现在虚拟交易买卖双方之间的不信任。五是税务信息。由交易中心在每次代扣代缴后直接生成。用户只可查询,无权修改,若有疑问,可以申请复核。税务信息的登记,有助于纳税主体对每笔完税项目清晰明了。

(2)交易中心。用户通过个人信息监管中心的认证后,才可以进入交易中心进行虚拟交易。交易中心下设四块,分别是:金币交易、装备交易、账号交易、点卡交易,并在此四块下分设买家和卖家两栏,用户通过点击选择身份后,查看购买需求或发布可供出售的虚拟物品信息。

(3)玩家代练。这一板块主要是针对虚拟交易中的工作室而言的。虚拟交易的工作室,按其性质,属于企业,需要进行工商注册,因此还应提供工商注册号。

四、实现虚拟交易税务征收的研究

用户进入交易中心板块后进行买方、卖方身份的选择:卖方输入需要出售的虚拟物品信息,输入取得虚拟物品的电子发票编号确定其原值(电子发票是每笔在虚拟交易媒介中心完成交易后,由虚拟交易媒介中心开出的电子发票,以证明其取得的初始值,与前文所提电子税票不同),并设定价格;买方通过搜索,查询想要购买的虚拟物品信息,选择比较后点击购买。买方在选择购买后,通过网络银行等方式向虚拟交易媒介中心汇入资金,虚拟交易媒介中心在确认资金后,将卖家的虚拟物品与其账号解绑,再与买家的账号绑定在一起,通知买卖双方交易完成,并对卖家所取得的收入,按照不同的纳税主体,按月实现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或代扣代缴增值税。对于个人所得税,以电子发票原值信息扣除其初始价格为基础,计算应纳税额。对于增值税,以销售额为基础,计算应纳税额。最后将电子销售发票及完税后剩余资金转入卖家账号。

虚拟交易媒介中心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按月计算,在月末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对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个人销售虚拟物品收入月末累计额未达到起征点3000元的,不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起征点的,则根据相应的税目及税率进行征收。代扣代缴税收后,虚拟交易媒介中心将从税务机关取得的完税凭证发送到卖家账户,在卖家个人信用监管中心中输入税务信息。

虚拟交易媒介中心由政府构建实施监管,首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虚拟交易的欺骗行为,提升虚拟交易的安全程度,使买家和卖家放心地在虚拟交易媒介中心进行交易行为,从而使卖家主观上愿意为交易支付相应的税金。其次,由于税务机关也是由国家监管,两者之间的代扣代缴关系也可以顺利实现,不会出现代扣代缴机构帮助个人偷税逃税的行为。再次,还能对诸如“打币工厂”这样的机构实施监管控制。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和虚拟交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虚拟货币及虚拟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管及税务征收是迫在眉睫的。从韩国失败的经验来看,由于国家对虚拟交易的禁止规定太多,阻断其发展,而不是通过正常手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管,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以失败告终。我国首先应将虚拟货币及虚拟交易从立法上进行规范,将其纳入监管,再对其进行征税,从各个方面实现虚拟货币及虚拟交易市场的正常良性发展。虚拟货币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如何让虚拟货币扮演好在网络交易中的角色,则无时不在考验着网络服务商和中国金融部门的智慧。未来,虚拟货币将成为主流,在人类智慧的推动下,虚拟货币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虚拟交易征税的前景是光明的,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欠缺,但虚拟交易的存在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其征税也是大势所趋。只有不断完善虚拟经济的不足之处,才能推动网络虚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庆华、王晓楠:关于网络虚拟货币交易税收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4).

[2]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的通知[EB/OL].国家税务总局网站,http://202.108.90.178/guoshui/action/Get Article View1.do?id=26407&flag=1.

税务征收管理 篇8

一、将电池、涂料列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具体税目注释见附件),在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征收,适用税率均为4%。

二、对无汞原电池、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又称“氢镍蓄电池”或“镍氢蓄电池”)、锂原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免征消费税。

2015年12月31日前对铅蓄电池缓征消费税,自2016年1月旧起,对铅蓄电池按4%税率征收消费税。

对施工状态下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含量低于420克/升(含)的涂料免征消费税。

税务征收管理 篇9

二、证券经纪人佣金收入由展业成本和劳务报酬构成,对展业成本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证券经纪人展业成本的比例暂定为每次收入额的40%。

三、证券经纪人以一个月内取得的佣金收入为一次收入,其每次收入先减去实际缴纳的营业税及附加,再减去本公告第二条规定的展业成本,余额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证券公司是证券经纪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5]205号)规定,认真做好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报告工作。

税务征收管理 篇10

派遣安排的争议之处就是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的究竟是代垫费用还是派遣企业通过被派遣人员向接收企业提供服务而收取的服务费。若支付的是代垫费用,那就没有中国企业税的问题。否则,派遣企业会被视作在中国境内构成机构、场所或常设机构而需要缴纳中国企业所得税。

为解决此问题,2013年4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征收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9号,以下简称“19号公告”)。19号公告主要从企业所得税法和税收协定角度对如何判定派遣安排的实质给出了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框架指引,其他税种或涉及税收协定的问题仍遵循相关法规规定或需待国家税务总局另发文明确。

◆非居民企业派遣人员在境内提供劳务构成机构、场所的判定要素

一、基本判定因素

根据19号公告,派遣企业在以下情况下应被视为在中国境内提供服务,设立了机构、场所:

(一)派遣企业对被派遣人员工作结果承担部分或全部责任和风险;

(二)通常考核评估被派遣人员的工作业绩。

在此问题上,我国税务机关与国际惯例一致,主要关注究竟哪一方是被派遣人员的经济雇主以此判断派遣企业是否向接收企业提供了劳务。

二、五个方面的参考因素

19号公告亦规定,在根据基本判定因素判断时,应结合以下五个方面的参考因素:

(一)接收劳务的境内企业(以下统称“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管理费、服务费性质的款项;

(二)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的款项金额超出派遣企业代垫、代付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及其他费用;

(三)派遣企业并未将接收企业支付的相关费用全部发放给被派遣人员,而是保留了一定数额的款项;

(四)派遣企业负担的被派遣人员的工资、薪金未全额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派遣企业确定被派遣人员的数量、任职资格、薪酬标准及其在中国境内的工作地点。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大部分属于并列的情形,也就是说,一般而言,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加上前面的定性条件,就可以判定构成机构、场所和常设机构。

◆有关构成常设机构问题

19号公告规定,如果派遣企业属于税收协定缔约对方企业,且提供劳务的机构、场所具有相对的固定性和持久性,该机构、场所构成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常设机构。

在派遣企业属于与中国有税收协定的协定国或地区居民的情况下,如果被判定为在中国境内构成机构、场所,并需要享受协定待遇的,需要根据税收协定执行规定的有关内容和程序,包括根据协定条款具体判定常设机构是否构成,以及进行相应的备案。构成机构场所但未构成常设机构的,其取得的归属于机构场所的所得在中国不负有纳税义务。由于19号公告主要针对的派遣人员在境内担任固定职务的时间通常超过6个月,因此,判断属于此种特殊情形的,必须在严格区分机构场所和常设机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理由和资料,证明其虽构成机构场所但不构成常设机构,在19号公告界定的外派劳务的模式下,此种构成机构、场所但不构成常设机构的情形属于例外情形。

如果派遣企业仅为在接收企业行使股东权利、保障其合法股东权益而派遣人员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的,包括被派遣人员为派遣企业提供对接收企业投资的有关建议、代表派遣企业参加接收企业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议等活动,均不因该活动在接收企业营业场所进行而认定为派遣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或常设机构。

◆税务机关审核派遣行为性质的具体指引

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派遣行为的税收管理,重点审核下列与派遣行为有关的资料,以及派遣安排的经济实质和执行情况,确定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

(一)派遣企业、接收企业和被派遣人员之间的合同协议或约定;

(二)派遣企业或接收企业对被派遣人员的管理规定,包括被派遣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考核、风险承担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三)接收企业向派遣企业支付款项及相关账务处理情况,被派遣人员个人所得税申报缴纳资料;

(四)接收企业是否存在通过抵消交易、放弃债权、关联交易或其他形式隐蔽性支付与派遣行为相关费用的情形。

◆涉及19号公告施行前发生的事项

上一篇:热过载保护下一篇:就业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