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政策

2024-06-06

危机政策(精选十篇)

危机政策 篇1

(一) 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1. 公共危机的相关概念

“公共性危机不同于误解性危机、事故性危机、假冒性危机和灾害性危机, 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 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 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性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 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加剧破坏性。因此, 能不能处理好公共性危机, 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 公共危机的特征

1. 公共危机的突发性

一方面, 公共危机很多情况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爆发的, 另一方面, 常常由于危机来得很急迫, 又有非常强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就要求管理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处理的不符合要求, 会给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2. 公共危机的高度不确定性

危机并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 其潜伏性、爆发性、发展性、结束的规律与趋势是不能够被人们准确的把握的。事件的发生就是无法用常规性的相关规则来进行判断。事件发生后的可能涉及的影响也没有相关的经验性知识可供借鉴, 其变化速度非常的快并且极可能产生各种连锁效益。

3. 影响的社会性及舆论关注性

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 其影响所涉及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危机事件的爆发能够刺激人们的好奇心理, 常常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和媒体跟踪报道的内容。政府越是素手无策, 危机事件越会增添神秘色彩引起各方的关注。

(三) 危机管理系统的组成及其职能

二、对比几次危机中政府公共管理

(一) SARS危机的相关政策

1. 危机公关应急反应迟缓, 预警意识淡薄

在SARS一开始, 由于缺乏危机意识, 很多疫区的政府对SARS病毒的传染性和可控性认识不到位, 导致了没有及时的出台相关的政策, 这样的举动对于疫情的平息, 丧失了最佳控制时机。

2. 信息传递滞后, 缺乏信息公开机制

在SARS危机发生的初期, 相关主流媒体的报道掩盖了疫情严重的真实情况, 虽然在表面上暂时缓解了民众的恐慌, 却导致公众对于危机的放松警觉, 同时也造成后来疫情的迅速扩散蔓延到向其他地区。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在大多数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危机出现后, 社会上出现好几种对SARS原因的相关解释, 但政府及相关的公共卫生部门均没有及时进行危机事件的公开证实, 引起公众的猜疑和恐慌, 谣言迅速传播和扩散, 增加了危机管理的难度。

3. 相关应对危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SARS危机的处理过程中, 相关的地方政府出台某些“合理不合法”的特殊管制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在SARS爆发前, “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立法存在着盲区, 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一些地方政府决策出现个别违法行为甚至过激行为”。

(二) 汶川地震中危机的相关政策

1. 信息公开化

在汶川地震灾害开始时, 国家政府就选择了在第一时间公布地震的相关灾情, 并且还允许国际媒体进入中国国内的灾区进行前线的工作采访和报道;卫生部等权威部门每天公告伤亡损失的具体情况, 主流媒体全天直播抗震救灾一线动态;半个月内发布多场地震新闻系列发布会。

2. 危机公关反应迅速

在地震发生的一开始, 我国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 就针对于汶川地震的灾害工作展开了积极的的救援工作。“温家宝总理于最先乘专机飞往地震灾区, 在飞机上立即召开救灾工作会议, 启动危机应急预案。时隔2小时, 相关部门就发布消息, 这种权威发布是对于流言有良好的否定作用, 对公众心理起了极大地安抚作用。5月12日深夜, 政府及时设立了由军方组成的抗震救援组、预报监测、医疗卫生组、生活安置组和生产恢复组等多个抗震救灾工作组”。

3. 危机管理科学化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 国务院相关部门及时成立了专家委员会, 将危机管理的相关预案进行分析, 并确保其有序进行, 随着灾情的发展, 政府及相关部门又成立灾后重建及恢复生产的相关工作, 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三) 2014年中国南方强降雨

1. 危机管理反映迅速

在发生危机后,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于21日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在2014年7月10日时, 国家的相关部门及时的召开了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紧急办公会议, 在会议中工作人员分析了当前的汛情灾情以及天气形势, 为部署防汛抗洪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时机。

2. 及时发布应对危机的科学信息

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 气象专家提醒, 暴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上述地区继续做好雨情、汛情的监测以及水库堤坝、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安全巡查和灾害预警, 加强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以及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

3. 应对机制深入、细致

在强降雨的危害开始时, 国家就部署和安排农业部下发针对于南方强降雨的相关工作安排, 在安排中明确要求了南方各地需要切实结合本地区的受灾情况以及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措施, 将受灾情况进行进一步稳定的同时, 加强灾害期间的防疫工作, 将危害的所示减到最小, 于此同时, 交通部门也针对灾害进行了信息的发布工作, 确保了灾害天气的信息畅通。

三、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在相关立法, 我国缺乏很多跟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就导致了我国政府采取的大部分紧急的对抗措施一般都无法律依据, 容易造成合理不合法的事件形成。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防洪法》、《戒严法》、《防灾减震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但这些仅有的单行的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系列的非常的紧急状态, 覆盖面十分狭小。另外, 在政府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 和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防止执法监督的方面, 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尚是空白的。在执法的方面还存在着执行不到位、执行并不科学的情况, 依法行政尚待加强。

(二) 我国不侧重于专业, 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

我国公共部门能够管理公共危机的部门林立, 光国务院下属的就有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等等, 这些机构都可以对于公共危机进行紧急的处理, 但我国却没有设立专门的、专业的管理部门, 设立的几个部门又可以相互的推脱, 导致了对于危机管理的真空部分, 这比危机本身还可怕。

(三) 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尚有很多的不足

我国还没有形成非常系统的危机管理理论, 现在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介绍西方专著和引进理论的阶段;现有学术资源没有很及时变成政府的决策进行相关的管理。很多学者的研究与实际参与者、实践者之间的经验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 然后在一起用到实际的危机管理当中去;也有不少的文献资料只是对国内、国际的危机和危机管理进行泛泛而谈, 不去做深入研究, 使我国的危机与危机管理策略能够尽早的与国际水平达成共识跟上国际的标准, 但这些研究缺乏对这些策略的深入分析, 大都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 虽然在近两年在这方面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但还是远远不够。

四、积极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

(一) 危机公关, 信息透明化

公关是组织或者是政府, 为了达到其特定目的而处理相关关系的一种手段, 其对于政府的工作是否有效, 评定的标准是能否改善并且增强国家的形象, 危机有其舆论的关注性, 在公共危机面前, 政府只有做好危机公关, 不断的与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于危机的信息不遮不掩, 做到诚实守信, 才能在灾难中取信于民, 降低危机的危害性。

(二) 发展科技、加强资源整合

公共危机治理的技术资源整合就是要做到跨域公共危机应急系统、支持系统和保障系统的整合。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公共危机治理软件系统开发与建设的技术, 同时加强公共危机治理硬件设施建设的技术。只有如此才能将公共危机治理中被分布于各个区域内的技术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另外, 还要加大资金投入, 使公共危机应急系统、支持系统和保障系统的建设更近一步, 相互之间才能更好地协同与整合。

(三) 意识强化、与人为本

中国政府在所面临的公共危机上, 与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应该被根本确立, 在确立的同时还要将其作为政府危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这就要求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工作时, 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从工作的理念以及实际行动上充分认识到公共危机强大的破坏性, 谨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 在在灾难中发挥广大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四) 充分利用我国政治优势

我国政府在处理危机时, 有一种政治优势, 就是以党为核心, 一党专政、多党合作的权力指挥中心, 它能够有效地调配使用各种、各级的资源, 为政府危机公关扫清很多的障碍, 在政府危机管理中, 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形成一个统一指挥、协作的体系, 以保证政令能够畅通的行使;我国实行一党专政、多党合作的原则, 没有党派权力之争和国家立法、行政权力由于从属不同而导致的分权制约,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危机管理的及时有效的行使。

五、小结

综上所述,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危机预防和危机准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采取提前性措施预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与降低危机的可能性危害, 而在危机爆发之后危机处理与危机恢复采取措施缓解危机的破坏力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所以, 笔者建议:危机无处不在, 危害难以预测, 成熟、高效的危机应对, 可以让我们在遭遇毁灭性打击事件时绝处逢生。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1998:169-169.

[2]喇娟娟.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2009.2.

[3]王宇丹.我国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完善的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34) .

金融危机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2

世界金融危机成因分析及中国

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

摘要: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波及面广, 影响程度深, 已经逐渐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大海啸。根据本文的分析, 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纸币制度下的流动性泛滥。考虑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世界经济的格局仍然将是以美国为主导的, 所以中国应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保持日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取向应以重新盯住美元为主。关键词: 经济泡沫化 国际货币体系 全球金融危机盯住美元

一:世界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具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低利率的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房

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也促使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贷者推销住房贷款,与此同时,美国大量居民还可以利用住房抵押贷款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从2001年至2005年的四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作为他们日常消费开支。美国的储蓄率为负数,欠债的人多如牛毛,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金融衍生品泛滥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

所谓金融衍生品,指的是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这样一来,不仅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了,而且这种证券既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交易,还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流通。也就把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由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由地区问题变成全国问题,以致全球问题。

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失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国应对金融危机

第一,积极参与全球救市。中国之所以需要积极地参与全球救市,道理在于: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高,依靠内需的增长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所以通过参与全球救市来保持世界经济的稳定,对于维持中国的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接近两万亿美元,美元一旦崩溃,将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储备损失,因此中国积极地参与全球救市,既是利他的行为,同时也是于己有利的行为。

第二,是否可考虑恢复人民币汇率的利率平价、重新回到固定汇率制度上来。采取这样的对策至少有以下好处:从流量角度讲,可以阻止国际

投机套利资本的进一步流入;从存量角度讲,可以防止存量外汇储备的进一步损失;再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讲,这也有助于中国的出口增长。

第三,稳定国内的资产价格,包括楼价与股价。只要资产价格还在下跌,那么人们已经趋于平衡的资产负债表就会不断地被打破,从而也就会不断地有新的行为当事人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为了稳定国内的资产价格,政府救市是必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政府救市只是为了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替代市场机制。

第四,按照保增长的目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及其组合。为达此目的,货币政策必须由从紧的变为扩张的,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也应做更为积极的调整。在国际石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快速下降的情况下,中国过去几年中由外部输入的通货膨胀的警报已经解除,中国未来需要面对的很可能是由于增长下降所带来的通货收缩,因此变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不我待。考虑到保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保企业,所以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应当优先考虑减免企业税收,包括增值税和出口退税等。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企业就是“青山”,因此任何有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策都是应当加以考虑和推行的。

第五,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的机会,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在这里,我们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两点:其一,与国际社会合作,要求美国政府承担国际责任,有效地限制美元的供给,使美国政府将其财政赤字控制在一个不能滥发美元的范围内,最终达到确保美元是一种有效的国际货币的目标。其二,在中国美元储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汲取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最为有效的对外投资应当是去持有发达国家最具国际竞争力、最少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非金融类跨国大公司的股权,因为只有这样的国外净资产才能带来稳定的投资收益,并通过分红所得来平滑国内的消费。考虑到中国目前仍是世界主要制造大国,经济增长恰好处在高能耗发展阶段的事实,在国际石油价格与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情况下,增加这类商品的进口和储备,将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985课题----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和中国的应对-

<2>震撼世界金融的60天——全球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纪实.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

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消费内需民生

1.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1.1实体经济乏力

1.1.1国家政策的错误导向

低利率政策使得银行的贷款大量流向市场,使得市场流动资金过剩,企业投资过度增长,出现投资提前,形成资产泡沫。随着国家开始连续提息,直接导致了企业筹资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企业投资急剧下降。投资的不足,使得经济发展缺少了关键马车,于是出现了衰退,国内工厂开工不足,使得出口减少。地方债务和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足部凸显,受信贷总量控制,市场资金价格大幅度提高,建设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剧。还贷期高峰逐步来临,大面积违约的使得金融系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威胁。

1.1.2制造业的衰退

美国前些年一直推崇所谓的新经济概念,鼓吹世界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型转为服务型经济,从而美国的经济发展忽略了实体经济,也就是制造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资源配置政策,收入水平乃至时尚潮流也极为容易打击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美国在金融资本的主导下,走向了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此时,美国才意识到这是制造业空心化造成恶果。制造业是根本,是基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很多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唯有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少,究其根源,德国凭借着强大的制造业抵抗金融危机的侵害。

1.2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关系矛盾重重

1.2.1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当生产资料过于集中,而更多的民众无法掌握一定的财产,在风险来临之际就无法抵抗。纵然,美国的保障制度覆盖率广,使得大部分美国居民不用为基本生活担心,但是若不能拥有财产,居民的储蓄率就会低,从而抗风险能力走弱,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没有后备资金使用,使得风险一发不可收拾。

1.2.2利益集团主宰着资源的配置

由于美国的政治制度,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决策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华尔街的老板和集团公司的总裁们掌控着巨大的政治力量,两党之争财富集中在最上层的塔尖上。自奥巴马在推动减税法案的公开讲话,强调收入不平等的现实,并提出改革办法后,支持奥巴马的利益集团和被民主党描述为代表富人阶层的共和党则一直坚持反对向富人加税。他们要求一直同仁,对全民共同延长减税。每一次的税收改革,获益者往往是那些高收入者或者具有政治背景的人,无法惠及民众,当次贷危机爆发时,占大部分的穷人没有任何资产和储备为金融产品的风险买单,他们无奈之下只有选择违约。

2.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下暴露的问题

2.1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

中国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战略有助于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动荡后,中国向美国和欧洲出口更困难,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受到美国信用等级下调的影响,美国进口需求会下降,人民币升值影响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出口下滑,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随即下滑。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国内经济增速回调,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价格下滑,企业发展大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成本和融资成本上升,加上环境保护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导致实体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房地产、汽车、钢铁和机械等重要行业进入紧缩周期,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日益加重。

2.2国内需求不足,消费不振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出口,当出口受到打击,国内产品无法销售,导致产品堆积,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企业无法盈利,工厂利润下降,随着生产的减少,工人数量和工资随即下滑,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下降,生活缺乏保障,即使产品价格下降,居民仍然无力消费,致使产品继续堆积,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经济发展受阻,如此恶性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生产力的带动,因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强有力的生产力,确保企业的发展就要提高企业利润,也就是销售更多的产品,其根源就是要消费,居民消费能力不高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收入分配不均,初次分配比例少,资源配置不公平,垄断企业占据鳌头,压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业岗位随即减少,收入悬殊,贫富差距大,中低收入者占大部分,因此国内消费不振。

2.3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低

美国前些年一直推崇所谓的新经济概念,鼓吹世界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型转为服务型经济,从而美国的经济发展忽略了实体经济,也就是制造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资源配置政策,收入水平乃至时尚潮流也极为容易打击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美国在金融资本的主导下,走向了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此时,美国才意识到这是制造业空心化造成恶果。制造业是根本,是基础,次贷危机在全球蔓延,很多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唯有德国受到的影响最少,究其根源,德国凭借着强大的的制造业抵抗金融危机的侵害。然而,占有大量制造业的中国未能独善其身。其根本在于,我国制造业产出的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落后,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2.4政府宏观调控未能恰到实处

中国实施了数万亿的刺激计划,银行贷款闸门敞开,地方融资平台急剧膨胀,企业投资扩张,企业投资和毛衣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形成巨大的无形的风险。税收增长显著超过经济增速,但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不足,压制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税收结构不合理,过多依赖流转税,本质上就是消费税,政府无形地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税收政策转嫁给居民,但居民收入不高,储蓄低,在风险中未能有足够的资金为消费买单,只有选择违约,因此始终未能解决危机。同时行政的权利使得政府的行为缺乏公益性和公共性,在缺乏良好的评估和反馈环境下,政府决策与执行难以做到公开和透明。

3.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启示

3.1公共性财政支持公益事业改革发展

3.1.1大力發展教育事业,扩大中产阶级的比例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公平、追求工艺目标为出发点,与社会工艺失业发展有内在统一性,失业率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微观运营状况的晴雨表,也直接影响到民众福祉。因此,提高就业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合理分配资源是财政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建立扩大中等收入者的稳定机制,就要对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人力资本教育的合理制度,快速积累人力资本。应针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难点,对现有的人力资本培养制度进行改革。

3.1.2保障和改善民生

投资增速高,产能过剩,国内消费不足,只好靠扩大外需寻找出路,但是,外需容易受到许多不可预料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立足于扩大内需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我国应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涵盖就业、失业、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等,同时应该普及大众。协调区域、城乡发展,切实落实“三民”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财政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扶助低收入群体的资金就会出现不足,就不能很好缓解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收入的差距,不能有效扭转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

3.2充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

结合不同领域事业单位特点,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做法,建立健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对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以及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

3.3提高政府落实财政政策的效果

财政支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是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压缩经费开支,而是通过穿心体制机制,增强事业单位发展的生机活力,促进社会工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政府作业,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处理好公益事业发展与财力保障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的关系、财政预算管理方式与事业单位改革的关系,中央宏观指导与地方创新实践的关系。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和宪法“主权在民”的核心价值取向,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除了改进上级对下级政府的评价机制外,还应积极建立由公民自下而上的评价机制,从而促进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09

[2]王一鸣,《当前经济形式的认识和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8(8)

金融危机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 篇4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我国的金融市场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也有许多上市公司没有按照规定和要求支付现金股利。许多上市公司存在“上市之前从不分配现金股利”以及“向大股东现金股利分红过多”等问题, 严重损害了金融市场的秩序, 造成不良的、负面的影响 (祝继高;王春飞, 2013) 。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冲击, 但同时也是一次不可多的机遇。适当的现金股利分配对于给予投资者应有的回报、提振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以及帮助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回暖起着重要的作用, 更有利于企业长期的经营和发展, 有效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如何制定有效的现金股利政策, 应对随时核能再次爆发的金融危机, 使得企业能够经营地更好, 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对现金股利政策的负面影响

(一) 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导致公司不愿意支付现金股利

研究表明, 生产成本或者经营成本是影响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一项重要因素, 生产成本与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支付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上市公司的尤其是制造行业和第二产业的上市公司由于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水电以及其他一系列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面临着生产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 很多企业入不敷出 (王珮;蔡安辉;高海梅, 2013) 。上市公司大量进行解雇和裁员, 在支付原有企业员工的工资和薪酬已经成问题的情况下, 现金股利分配更成为了一纸空谈。因此, 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意愿的下降, 尤其更不愿意分配现金股利。

(二) 公司盈利水平受挫造成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下降

公司盈利水平和现金股利的分配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 往往盈利水平越高的公司, 其现金股利的分配率也就越高 (郑开放;毕倩, 2012) 。随着欧美的次贷危机逐渐转化为全球的金融危机, 市场低迷不振, 不仅声场经营成本上升, 而且许多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办法从消费者那里获得足够的利润以支撑大量的股利支付尤其是现金股利的支付。消费者对于市场的信心开始减弱, 消费趋于保守, 在消费的过程中往往也会货比三家 (王珮;蔡安辉;高海梅, 2013) 。很多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市场上的消费者, 不断进行降价和促销等活动。很多上市的企业往往处于薄利或者亏损甚至破产边缘, 更不用说支付投资者或者股东足够的现金股利了。因此, 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显著下降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的盈利水平受受挫。

(三) 生产规模缩减, 融资减少导致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下降

过去的不少研究都表明, 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与现金股利支付率成正比 (祝继高;王春飞, 2013)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信贷萎缩和市场份额大幅度缩减, 这造成市场上产出大于需求的现象发生, 因此迫于需求量减少的事实, 很多上市公司不得不缩减产能, 减小生产规模。由于生产规模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不断缩小, 许多上市公司减少了融资, 更不用说再融资的需求。由于我国把分配现金股利作为再融资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 上市公司想要获得融资资金就必须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由于金融危机的不断冲击, 上市公司没有足够的产能和生产需求去支撑大量的融资, 因此, 融资不断萎缩, 上市公司也逐渐丧失了分配现金股利的意愿, 导致投资者的利益进一步受损。

(四) 投资需求骤降, 现金股利政策趋于保守

与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相似的是, 研究表明, 投资的金额和企业现金股利的分配金额也成正比 (祝继高;王春飞, 2013)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上市公司的投资需求也在不断缩减。金融危机导致投资项目的风险逐渐增大, 收回投资的可能性和投资项目盈利的可能性逐渐变小, 因此, 许多上市公司会选择减少投资项目, 减少股东的出资, 进而可以少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由此可见, 金融危机下的上市公司由于投资需求的骤降, 也会相应减少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

(五) 进出口业务的缩减导致的现金股利支付次数减少

上市公司的进出口业务的活跃程度与现金股利的支付比率成正比 (郑开放;毕倩, 2012)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 不仅许多国家内部的经济业务收到了影响, 国际贸易市场也变得更加动荡, 进出口业务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而逐渐放缓脚步。由于国外市场和国际市场都具有高风险、不可控以及收到国外当地政策管制等特点, 因此,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大幅度下降, 造成营业总额下降, 尤其是一些依赖外贸业务生存的企业。因此, 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随之下降, 进而向股东们分配的现金股利也随之下降。这些对外贸业务有依赖的上市公司更多的时候会选择保守的现金股利政策或者干脆部分配现金股利。

(六) 非流通比率低的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意愿减弱

祝继高和王春飞 (2013) 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的研究表明, 非流通比率相对较低的上市公司在2008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支付现金股利的意愿相比以前更加减弱。非流通比率较低的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就比非流通比率较高的公司要低,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这些上市公司的行为趋于保守。由于非流通比率较低, 因此持股的大多是流通股股东, 这些股东转卖上市公司股票的动机也更加强烈, 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而言, 都是不稳定的因素。因此, 许多非流通比率较低的上市公司处于保守和谨慎性的考虑, 宁愿少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综上所述, 非流通比率低的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 支付现金股利的意愿减弱。

三、金融危机对现金股利政策的正面影响

(一) 债务重组和并购带来的新机遇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许多公司收到冲击之后倒闭, 也有许多公司借金融危机之力进行大量的并购、收购和重整等活动, 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公司通过债务重组以及并购等甩掉负债和坏账, 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产能和规模。金融危机带给企业最大的危害就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大量的坏账得不到解决, 通过债务重组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祝继高;王春飞, 2013) 。金融危机发生后, 有实力的公司可以通过收购小公司, 小公司可以通过依附大公司进一步发展。强弱联手或者强强联手能够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实力, 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而对公司现金股利的分配也是一种正面的激励。在公司发展地更好了之后, 就更愿意向投资者分配股利, 尤其是现金股利以保障筹资资金和提振投资者信心。

(二) 国家政策和财政扶持

金融危机发生时候, 我国财政部和相关机构发布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和措施, 例如四万亿的“救市计划”等等。收到金融危机重大冲击的行业和企业得到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同时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也在税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例如“营改增”等税收改革的不断推进 (王珮;蔡安辉;高海梅, 2013) 。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财政税收的支持使得在金融危机中受损的公司面临着机遇, 把握好这样的机遇有利于公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状况甚至比金融危机之前的状况更好。因此, 金融危机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对于我国企业的影响也有积极的方面, 对现金股利政策也会是一种促进作用。在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影响之下, 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率可能会提升。

(三) 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带来的盈利水平上升

融危机之后, 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成为了应对危机的良策。很多企业意识到产能落后是由于技术落后和产业状态的滞后 (郑开放;毕倩, 2012) , 因此, 采取有利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的动力比从前得到了加强。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后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果最终会得到提高, 因此, 企业会获得更高的利润。盈利水平一旦上升, 企业更有足够的动机去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由此可见, 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更够给企业现金股利政策带来正面影响, 有利于保护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

(四) 市场更加国际化, 支付现金股利有利于再融资

如前所述, 国家相关规定明确指出, 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的条件之一是必须向股东分配一定数目的现金股利。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市场、国际贸易市场变得更加开放, 国家之间不得不联手应对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 因此资本市场和融资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利于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 (郑开放;毕倩, 2012) 。因此, 上市公司想要获得更多的融资以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 进一步做大做强, 就必须向股东和投资者支付现金股利。因此, 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和融资市场有助于促进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支付。

(五) 企业财务管理和外部监管得到加强, 现金股利支付率上升

金融危机是由于次贷危机导致的, 而次贷危机又是由于雷曼兄弟等公司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失效造成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 无论是国家监管部门、外部审计机构、公司内部的审计部门都对风险防范和舞弊监督加强了重视, 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上市公司与金融行业和证券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再获得上市的高融资数目的同时也必须承担金融行业和证券行业的高风险。金融危机使得许多上市公司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公司稳定地发展下去。向股东支付现金股利有助于加强投资者的信心, 稳定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系, 使上市公司声誉更好 (王珮;蔡安辉;高海梅, 2013) 。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金融危机对现金股利政策也有正面的影响。

四、制定有效的现金股利政策

制定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现金股利政策包括以下两点。首先, 对于本身发展就不太良好的公司而言, 由于盈利水平有限, 金融危机或者其他以外状况一旦发生, 将很有可能不能支付股东股利, 更不用说现金股利。因此在日常经营过程中, 现金股利政策应当尽量趋于保守, 不能向股东做出太多的承诺 (祝继高;王春飞, 2013) 。其次, 对于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上市公司而言, 由于其盈利水平良好, 因此, 应当适当提高现金股利的支付水平, 以进一步取得更多的融资, 扩大经营规模和维持投资者和股东的信心。当金融危机等情况发生之后, 这些上市公司也应当缩减现金股利的支付, 避免公司承担更大的风险 (王珮;蔡安辉;高海梅, 2013) 。

五、结论

现金股利政策是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上的重要的政策之一。金融危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都给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但是, 从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升级、市场开放和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来看, 也未尝不是一种正面的影响。针对不同公司的不同经营情况, 制定有效的现金股利政策, 应对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的金融危机, 是十分有必要的。金融危机给企业现金股利带来的影响, 还需要进一步利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进行量化分析, 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祝继高;王春飞.金融危机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J].会计研究, 2013 (02)

[2]王珮;蔡安辉;高海梅.金融危机下房地产企业现金股利分配倾向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13 (04)

大豆产业危机及相关政策调研问卷 篇5

东北农业大学大豆产业危机及相关政策调研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学生,今天向您了解关于大豆产业危机及相关政策方面的问题,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2009年的家庭收入是__元(不是纯收入)。其中,种植大豆收入__元,养殖业收入__元,2009年您家外出打工收入__元。

2.您在种植大豆的时一般选用的种子是__。

3.您在种植大豆时会定期的采用轮作和套种的方法吗?

0=是 1=否 2=没听说过 3=不太了解

4.您销售大豆的主要渠道是?

0=收割时直接卖给粮食商贩1=等待合适的价格卖给上门收购的粮贩2=自己送到国家粮库3=自己送到加工企业4=自己送到私人粮食收购点

5.您种植大豆来源主要是?

0=自有资金1=信用社贷款2=向亲戚朋友借钱3=民间台钱4=其他__

6.您知道2009年大豆国储收购价格是多少吗?__。您家的大豆是否卖给了国储?0=是,1=否。如果卖给国储,单价是多少?__元/斤,您家大豆的等级被确定为__。

7.2009年您家种植的大豆面积有__亩,种植面积扩大__亩;或者减少__亩,改种_ a)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0=大豆价格上涨1=国储收购政策增强信心2=农业补贴3=耕地增加4=其他原因__

b)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0=种植大豆效益低1=种植大豆补贴少2=大豆价格不稳定3=国储收购卖粮难4=生产价格上涨过快(农药、化肥、气柴油)5=其他__

c)种植面积不变的原因:0=种大豆省事1=种植习惯2=以其他副业为主3=其他原因

8.您了解粮食补贴政策吗?

0=了解1=不太了解2=不了解

9.您获取大豆价格信息、扶持政策的渠道的主要来源于:

0=农业和粮食部门1=广播电视、报纸2=互联网3=村干部4=从其他种植大户了解5=粮贩子6=其他__

10.您认为哪项政策对您考虑扩大大豆生产影响最大?

0=直补1=良种补贴2=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3=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4=国储收购5=其他__

11.您种植大豆最担心的政策变化是什么?

0=国储收购政策取消1=继续放宽国外大豆进口2=农业补贴政策变化3=其他__

12.您最需要政府为大豆种植、销售提供的服务是?

0=技术服务1=销售服务2=信贷服务3=其他服务,如____

13.如果政策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而且这种大豆能够节约大部分农药费用,您愿意种植

吗?

0=愿意1=不愿意2=不了解转基因大豆,没法确定补充记录农户回答_______

14.您在大豆生产技术上还存在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墨边境危机凸显移民政策调整难题 篇6

事实上,美国边境非法儿童移民的大量涌入,使本就举步维艰的华府政坛雪上加霜。被期待尽快直面危机的奥巴马却似乎犹豫不决,甚至在造访得州时拒绝了到边境实地走访。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紧急人道状况”。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自去年10月以来,大量来自中美洲的非法儿童移民通过墨西哥涌至美国南部边境线,他们中的多数来自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以及萨尔瓦多三国,其中以洪都拉斯最多。截至今年7月,非法儿童移民已超过5.7万人。年龄大多在5到17岁,且无人陪伴、无依无靠,引发美国联邦和各相关州的密切关注。根据预计,到今年年底,非法儿童移民的数量可能激增至9万。

关于危机乍现的原因,始终存在较大争论,但人们普遍认为中美洲国家目前的窘况是重要的诱因。这些国家大多经济形势堪忧,人民饥饿贫困,失业率奇高,而政府却回天乏术。与经济衰退相关的是社会动荡,尤其是暴力犯罪猖獗,贩毒和人口贩卖等犯罪活动网络化发展,政府对其屡禁不绝、束手无策,长期困扰社会发展。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双重负面因素,刺激着百姓对国家前途失望,迫切想改变命运。

虽然美国国内对于非法移民潮源自中美洲乱局的判断存在共识,但这种共识显然还远远不到位。如果回顾从冷战时代至今美国对中美洲地区的外交政策,不难看出,如今的乱局其实是美国自食其果。在这段历史中至少有两个事实不可否认:其一,美国分别不同程度地插手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以及萨尔瓦多三国的内政,甚至发动政变,扶植过亲美人士上台,直接打乱了当地人民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正常步伐,造成了政策无法连续与稳定,经济与社会陷入动荡与失序。其二,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主导了多次针对该地区的反毒品战争,希望以此从根源上解决美国毒品泛滥的顽疾。但事实上,反毒品战争的正面效果是极为短期的,最终反而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秩序,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的信心,甚至治标不治本地加剧了跨国犯罪网络化的形成。

客观而言,今天的边境危机反映出美国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的失败,至少是缺乏审慎。比如,1990年美国国会曾批准了所谓的“暂时保护状态”,即对于某些无永久居留资格的移民采取暂缓遣送、给予暂时居留的身份。这一政策的结果是,萨尔瓦多人在10年中增加了22万,其中大多数是已在美的萨尔瓦多人的亲属来美团聚的情况,显然总统和国会并未能预见到移民对家人团聚的渴望。

奥巴马上台后的一个类似“暂时保护状态”的政策也与这场危机脱不了干系。2012年6月,奥巴马通过行政备忘录的方式授权国土安全部执行了一项所谓“暂缓儿童遣返”的计划,给予已抵达美国的年轻非法移民两年的暂缓遣返,此举被认为具有鲜明的选举动员色彩。2013年6月,国会众议院在共和党的推动下,投票废止了该项计划,但由于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毫无动作,因而并未彻底终止。虽然该计划只针对已经抵达美国的年轻外籍人士,且附带着较为复杂的申请程序,但仍旧传递出了错误信号,特别是那些已经在美处于“暂时保护状态”下的父母,极可能向贩卖人口的“蛇头”支付大概六七千美金,将他们的子女从中美洲带入美国,于是也就掀起了这一轮非法儿童移民的浪潮。

引导公众更为认同共和党的立场

7月25日,奥巴马在会见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以及萨尔瓦多三国总统之后极为委婉地否认了给予涌入边境儿童“难民”地位的可能性。但根据福克斯新闻网的民意调查,民主党受访者中的57%支持给予难民地位、并将之留在美国。可见,奥巴马这次并没有遵循本党多数立场。

在处理这场危机中,奥巴马的缓慢与迟疑被广泛批评,民调显示有56%的受访者对奥氏的应对表示不满。曾在2012年参与共和党总统初选、并被认为在2016年仍有可能空间的得克萨斯州州长里克·佩里则很快派出了1000人的国民警卫队应对该事件,被认为有意与奥巴马形成“高下立判”的对比。

奥巴马采取的第一个重要应对措施是向国会寻求总数为37亿美元的专项临时拨款,以用于为非法入境的儿童提供临时住宿、增派司法和移民官员等事宜。不过,一天之后,以博纳为首的国会众议院共和党领导层就针锋相对地抛出了自己的拨款计划,总数仅为15亿美元。同日,国会参议院拨款委员会代表民主党阵营又提出了一项27.3亿美元的应对拨款计划。这个数字虽然仍比奥巴马的要求少了将近10亿美元,但仍旧比共和党的数字高出很多。为了尽快达成一致,民主党的拨款计划中甚至还塞入了用于扑救山火以及用于支持以色列铁穹导弹系统的费用,以迎合共和党的胃口。

令人意外的是,两天之后,国会众议院共和党领导层再次修改了拨款计划,缩减至不足10亿美元。按照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人保罗·瑞恩的说法,“这是件好事,我们众议院的多数人希望解决问题,采取更为切中要害的方式”。目前,在共和党阵营内部,一部分人期待在有限拨款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另一部分人则强硬地不同意拨款并要求严格边境执法。显然,博纳、瑞恩等人的立场属于较为务实的前者,而后者也存在着极大的民意基础。根据美国电视新闻网的民调,已有51%的公众认为美国移民政策的主要关注点是共和党一再强调的边境安全,认同民主党倾向于的移民地位合法化者为45%,而这两个数字在2月份分别是41%和54%。换言之,边境危机正在引导公众更为认同共和党在移民议题上的看法。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近日的研究报告,共和党的移民立场不会在2014年伤害共和党势不可挡的选情利好。这不但是因为移民议题并非这个竞选周期的核心议题,更是因为这次边境危机又为奥巴马在所谓的“滥用职权”的基础上加上一条“暂缓儿童遣返”导致政策恶果的“罪状”。一个继续低迷的在任民主党总统支持率,无疑将是助力共和党中期选举的一剂猛药。

政党政治被移民议题塑造

长期而言,共和党在移民政策上持强硬立场,强调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特别是在国会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埃里克·坎托意外初选落败之后,其在移民议题上的松动与软化也被共和党视为前车之鉴,恐怕不会有太多人再愿“越雷池半步”。但共和党的这一站位的确无法吸引目前的拉美裔选民。这种由移民议题带来的不利地位,对共和党而言可能不仅仅停留于选举层次。根据目前美国大商业团体的多次表态观察,大商业利益普遍认为开放的移民政策及其带来的大量人力资源与市场有助于提振美国经济,而该立场与长期代表大商业利益的共和党阵营格格不入。也就是说,移民政策上的取舍,极可能导致共和党内部利益的分裂与重组。

相比之下,民主党也未必会有更好的状态。亚拉巴马州国会参议员杰夫·赛申斯曾撰文指出,新世纪以来,美国向海外劳工特别是新移民发放了超过2600万个签证,这对于面临失业威胁、且收入低下的美国劳工阶层而言,肯定是个敏感数字。虽然这位分管移民事务的参议院司法委员会领袖的口吻不乏挑拨意味,但赛申斯的确提出了一个潜在的致命问题:民主党的移民政策如何得到作为其基本盘的劳工阶层的支持?即如何解决移民潮对劳工阶层的可能冲击?

这样看来,在美国人口结构重大变动驱动美国政坛大重组的今天,移民议题正是引爆这个漫长而激荡过程的导火索。奥巴马在与“博纳们”争辩移民政策时,其所立身的政党政治也在被移民议题塑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浅谈金融危机的形势与政策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势与政策,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当前, 金融危机仍在快速扩散和蔓延,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可能更加突出。对此, 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这场危机, 给我国的发展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 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 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 就一定能够把挑战转化为机遇, 把失去的损失加倍地夺回来。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武常岐教授认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全面金融危机动摇着全球金融体系, 蔓延到各国的实体经济, 对全球的贸易和国际投资产生了产生巨大的影响, 后果非常深远。这样广泛的危机使得发达国家的企业受到很大的打击, 同时波及到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如何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这场金融危机的成因和未来走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运作非常重要。

特别是要清醒认识到, 一方面我国仍然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基本态势没有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打击下陷入困境, 但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占据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我国经济发展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 我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有待进一步增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

笔者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是个机会,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遇到新的机遇。首先就是我们应该在这个情况下加大吸引国际上的资本, 因为国际资本面临很大不确定性, 都在找避风港, 中国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安全的,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改进和规范我们的金融体系, 吸引国际优良的投资来到中国, 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

我们现在中国低成本制造这个模式, 到目前为止已经是有些不可持续, 或者到了转型的时机, 在这个时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 在这个方面比较重要的就是说, 我们应该进一步开放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 比如我们第三产业占GDP30%到40%, 发达国家是80%, 我们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所以我们要开放我们的金融、保险, 教育、卫生, 医疗、通讯和其他的一些带有垄断性质的服务业, 高科技行业等, 这样的话可以带动我们更多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进来, 国有垄断性企业可以适当放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这是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的真正增长点, 能保持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

另外, 我国要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力度。目前, 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 大批农民工不得不回去。中国的农民工无法在城里待下来, 关键也是还惦记家里那块分的自留地, 因此, 由于流转不到位或者不彻底, 因此宁肯自留地在家里长草, 自己在外地打工, 也无法让土地真正流转起来。如果中国两亿多农民工的在农村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效率极为低下, 对应对经济危机很难有更大的作为。如果, 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加大土地流转和转让甚至买卖的力度, 一方面能提高这些土地生产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效益, 更重要的是让这两亿多的农民工能用农村土地置换的收益来真正在所在打工的城市待下来, 这将会是对中国经济极大的推动, 包括房地产业和消费拉动内需, 这是一块亟待开发的领域, 是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转型的关键。

现在是前所未有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让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利用这个时机, 可以参与国际收购包括兼并, 中国有近两万亿外汇储备放在那里贬值或没有发挥作用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家知道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企业走出去了, 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企业走出去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到来了。但是我们现在只有少量国有企业走出去, 我们民营企业还没有走出去, 这上面有体制上的障碍和手续审批的繁琐。另外国有企业走出去也遇到很多外部干扰, 甚至抵制。但民营企业走出去是民营资本, 很灵活, 风险自负, 而外面的干预也非常少, 也非常愿意接收,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扶持我们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还有我们有很多民营企业有房地产、资产、企业, 但他们没有外汇, 申请外汇出去非常困难, 费时费事, 我建议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出台一个政策, 如果民营企业有资产抵押, 我们可以迅速给与他们外汇资金, 方便自己收购。而且民营企业自负盈亏, 有自己的考虑, 划算不划算自己清楚, 所以这样也不浪费纳税人的资本。比如最近进出口银行, 贷款一百亿人民币支持奇瑞去美国收购汽车行业, 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举动, 因为现在美国福特汽车的股票跌到一个美元, 亟待救济。中国是个汽车大国, 但中国现在一直没有掌握汽车真正一流的技术, 我们为什么不能可以收购他们一部分, 包括他的研发, 或国际上的销售网络, 或他们在华的汽车制造的分公司, 使中国汽车行业能够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除此以外, 笔者认为我们在出去的过程中, 还应该吸纳国际上真正有实力的企业, 成立一个有国际资本参与或参股的中国海外联合收购基金, 包括把国际上有名的PE吸引进来, 建立一个这样的国家和民营合作的联合并购基金, 出去收购一些价格非常低廉的实体企业, 金融企业、销售网络等, 这样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和机会。我们去海外收购, 最重要的还是要收购人才, 要到海外抄企业的底, 不到海外抄人才的底是不够的。我觉得目前华尔街有十多万高级人才流失, 甚至有大量留学人才散落在国际人才市场上, 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加大人才抄底的力度, 大量招聘和储备人才, 建立起中国的高端人才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中国的企业更好地发展, 才能应对当下的经济危机, 才能对今后走出去有很好的作用, 才能帮助中国在21世纪实现真正的全面振兴!

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研究 篇8

一、危机前的货币政策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 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 货币政策是否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以次贷危机做例,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多数学者的眼光看来, 其是由于在整个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当局所采取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是我们并不能忽略造成此次危机的另外一个原因, 即是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的监管不力。当然若采取从紧的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是否便意味着降低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经过研究答案并不尽然IMF曾经对1980-1994年间爆发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银行危机做了深入的研究, 得出了出人意料的结论:若以稳定通胀为目的而采取的高利率货币政策反而会是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 遏制金融危机的发生能否依靠货币政策的操作

遏制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针对以下方面, 当资产 (包括不动产) 价格或信贷产生泡沫是否需要用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去戳破这些泡沫, 举个例子, 当股市涨势过高产生了价格泡沫即可采用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去回笼一部分股票市场上的资金来戳破股市的泡沫反对央行戳穿泡沫的学者持有的观点是:中央银行在界定资产价格或信贷泡沫方面并不擅长, 其原因是当值资产价格上升的原因多种多样, 不一定全由基本面因素确定并且因不同因素产生的价格上涨对通胀预期有不同的意义。另外, 任何政策都具有时滞性, 就算真正意识到泡沫出现并即将破灭央行所应当做的也不是采取高利率政策而应宽松货币去为泡沫破灭的经济衰退做准备。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当货币当局调控资产价格时, 价格标准也是难以确定的。反观货币政策调控的支持者, 在他们看来“价格的波动会反映通货膨胀, 当通胀过度会是金融体系动荡。所以, 货币当局必须对这些现象做出反应, 货币政策的目标更应考虑到未来价格的稳定”。因此, 危机爆发后, 央行的不作为行为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指责。

其实,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否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无必然联系。在多数情况下, 长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条件, 可是若面对发展中国家脆弱的金融, 金融过度自由才更易导致危机爆发。

二、危机后的货币政策

一般, 在利率高低方面有两种主张。主张危机后提高利率的学者认为一味指责高利率政策的人们都忽略了低利率所造成的货币贬值, 若货币贬值必将会造成国家的负担。为了应对本国企业所承受的外债造成的压力“加息”却是有效的方法。但支持危机后降利率的学者中有人研究了在The Great Depression期间美联储, 其所犯的两个错误与货币紧缩有关, 另外他们还认为低利率也适用新兴市场国家。其实在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 紧缩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取决于所在国的生产弹性差异:当生产要素之间替代弹性收益不减, 低利率是有利于经济扩张的;否则高利率就应该得到支持。

三、结论

在纵观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争论之后反观我国, 在2007年采取紧缩货币政策, 在08年时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危机后国内不断明显通胀压力以及地方债务危机, 我国自2010年来采取了稳健地货币政策。对比文中提到的在金融危机前中后的货币政策辅助定义货币有效性的定义, 看来我国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地货币与财政政策, 而由于政策实施上的种种问题, 造成了大量的地方债那么为了应对国内产生的矛盾, 2011年7月宣布加息, 说明宏观经济数据对下半年经济已有明确预期。那么此篇文章便可作为参考, 使在评价我国货币政策上有了理论的支持。

摘要:一国的货币政策是本国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经济的极为重要的佐证, 本文通过研究他国自金融危机前后的货币政策为我国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做出比对, 此举是对我国宏观调控方向的把握提出建议亦是为了解在现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本国的货币政策能否契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及时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货币有效性

参考文献

[1]Lawrence J Christiano;Christopher Gust;Jorge Roldos Monetary Policy in a Financial Crisis[FRB of Working Paper No, 2002-05]

[2]Ilan Goldfajn, Taimur Baig Monetary policy in the Aftermath of Currency Crisis:The Case of Asia.

[3]Divid Gould, Steven B Kamin The Impact of monetary policy on exchange Rates During Financial Crise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Working paper NO.669]2000.

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取向 篇9

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5年,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则是根据199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确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近些年来,随着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国家用于出口退税的资金投放规模也相应扩大。对比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不难看出,2007年出口1美元货物可获得0.433元的出口退税,而2008年前3个季度出口却只获得0.393元,这说明前段时间的出口退税率上调空间的确有必要进一步用足。

2008年下半年,国家已四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第一次是从8月1日起,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第二次是从11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第三次是从12月1日起,提高377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第四次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12月24日决定,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主要涉及553种产品。

不难看出,提高出口退税率对出口企业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确有所帮助。例如,若按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增长8%测算,预计今年将使山东省9769家出口企业增加8.2亿元出口退税额。又如,退税率提高1个百分点可使浙江省的外贸企业利润增加1个百分点。

经过连续上调,一些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已经达到17%的“触顶”水平。例如,2008年12月24日上调出口退税率的553种机电产品中,共有161种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调至17%。可是,对于绝大多数品种的出口商品来说,还有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的余地。从国务院通过的一系列产业振兴规划不难看出,在促进出口贸易方面,国家对于采用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办法似乎有些意犹未尽。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最近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不要小看仅仅1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涉及3325个税号的商品,覆盖面很大。对于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来说,之前已经连续多次上调了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将出口退税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或许成为“吃饱肚子的最后一个馒头”。对于中国的纺织和服装工业来说,绝大多数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都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多出这1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有可能会使得许多企业获得喘息的机会。即使提高这1个百分点的出口退税率对于稳定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来说效果不明显,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尚存2个百分点的备用上调空间。

现在看来,除了纺织品和服装之外,国家还在着手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来促进其他一些产品的出口。例如,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出台的《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国家将继续提高家电、家具、皮革、五金等6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最高提高至13%。又如,近期出台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提出,要调整产品出口退税率结构。虽然“调整”属中性词汇,但却是为了“改善出口环境”,因而,“调整”这个词汇的寓意不言自明。

应当指出的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现阶段对于出口退税政策还是要尽可能用足。这样看来,如果条件适宜,出口退税率的确定就要尽可能“就高不就低”。用足出口退税政策并不等于也能够用好这一政策。应当看到,对于纺织品服装、轻工业品以及部分机电产品等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来说,用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办法来促进出口比较“好使”。

相比之下,对于钢铁、大型装备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来说,提高出口退税率固然有利于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但仅仅依靠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手段也是不够的。事实上,由于近些年来我们在贸易导向上一直鼓励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这些产品的现行出口退税率已经很高,有些产品甚至已经“触顶”,需要更多采用其他手段来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18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特别强调,要在继续保持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退税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的支持作用。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11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强调,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而对提高出口退税率却只字未提。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前些年降低出口退税率的过程中,国家一直把船舶作为鼓励出口的产业,近些年来船舶的出口退税率一直保持在17%,因而,目前并不存在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空间。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造成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但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我国也没有必要再像过去那样“不惜一切代价”扩大出口。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需要采用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办法来争取出口贸易能够有所增长,但提高出口退税率方面决不会“一刀切”,在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来鼓励一部分产品出口的同时,对于某些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也有必要适当限制,绝不能够搞“逢税必退”。据有关媒体透露,《钢铁业振兴规划》的细则虽然正在酝酿之中,但有关部门针对钢材出口的税收政策却未见含糊。一方面,要加快出台提高部分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落实好已出台的取消67个税号钢铁产品出口关税措施。另一方面,要继续实行初级产品及附加值较低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促进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用好出口退税政策绝不仅仅是要在“率”上做文章,更要在“效率”上大做文章。从一般贸易性出口来看,有关部门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才能将退税款汇入企业账户。据企业反映,如果需要发函询证,退税时间可能还要更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出口退税政策的积极配合,这种配合不仅要体现在出口退税率的适时适度调整上,而且也要体现在提高出口退税的运作效率上。

危机后不同类型国家贸易政策的转变 篇10

一、当前全球贸易政策变化的总体趋势

1. 提高关税限制进口。

21世纪以来, 随着各国履行加入WTO组织的承诺, 各国关税水平逐年降低, 但当金融危机发生后, 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各国为了减轻危机对本国经济和产业的冲击, 纷纷使用了提高关税这一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它的经济活动对世界各国起着示范效应。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美国政府率先出台大规模救市和刺激经济计划。这些政策受到了其它国家的反对, 但随着危机的深化, 各国在谴责美国同时, 也纷纷出台相关法案保护本国贸易。

2.“标准”成为各种贸易壁垒措施的核心手段。

危机后发达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更多强调环保和技术标准。“使用本国造产品”、“产业回归”、“碳关税”是近期发达国家媒体的主调,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中。美欧等国开始利用上述“标准”限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其市场。当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发达国家为了自保, 把知识产权、环保、劳工标准等作为保护其“夕阳产业”的重要手段, 并以此作为其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利器。

3. 金融保护主义再度抬头。

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遭受危机的侵害也最为严重, 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大型企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从中看到了机会, 纷纷展开了对这些企业的股权收购, 获取先进技术、矿产以及其他战略性资源, 并借此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然而股权投资往往触及发达国家的战略利益, 这些战略资源都是发达国家赖以维系竞争优势的核心利益所在, 为保证其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控制力, 一般不允许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例如美国政府限制中国华为集团收购3COM, 澳大利亚政府虽然批准中国铝业收购全球矿业巨头力拓公司的申请, 但却设置了严格的限制条件。

4. 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面对日益恶化的贸易环境, 发展中国家除了要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如美国的“购美国货”、“雇国人”, 法国、德国政府设立基金帮助本国企业免遭外国企业并购之外, 还要面对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如厄瓜多尔开始至少对600种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 还要求进口上述产品须持有特别许可证, 并要求提高进口税。2008年, 埃及对车辆、服装以及部分酒类饮料等商品仍维持高关税, 最高达到3000%。

5. 广泛使用贸易救济措施。

WTO组织在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 为了防止一些国家在国家贸易中一些产业受到冲击, 在国际贸易多边规则之中纳入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但金融危机后许多WTO成员国并未严格按照WTO规则去实施, 反而借WTO规则合法之名, 进行贸易保护, 并使其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 隐蔽性和表面的合法性正是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贸易政策变化的特点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与产业, 纷纷采取了一些明显带有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政策。

1. 关税保护。

关税作为传统的贸易壁垒, 其保护作用虽然逐渐削弱, 但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 仍然是许多国家采取的保护本国市场的主要手段。

发达国家关税保护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纺织品、塑料、餐具、皮革制品、珠宝、陶瓷和卡车等产品部门。例如美国农产品中烟草关税最高, 达350%, 酸奶油和花生分别为177.2%和163.8%, 其他包括牛奶、奶油、奶酪、鹅肝、糖、可可粉等农产品的关税。欧盟对动物制品、奶制品、水果、蔬菜、谷物类、糖和糕饼、烟草、鱼及鱼类制品等产品征收15%左右的关税, 或者每百公斤200欧元左右的从量税, 税在50%到110%之间。

发展中国家关税保护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纺织、皮革、鞋、布料品和加工食品。例如阿根廷在皮革行业, 生皮及皮革的平均关税约为5.9%, 而皮革制品、鞍具及挽具、手提包等的平均关税高达31.45%, 大部分皮革制品的关税高达35%, 原材料和制成品的平均关税差达25.55%。根据WTO2008年的统计, 南非对部分成衣征收37.9%的关税, 对部分纺织品征收高达1000%的关税。

新兴工业化国家关税保护主要集中于石化产品、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制成品和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产品等产品上, 存在显著的关税升级。2008年, 韩国制造业产品的平均适用税率为10.5%。处于最初加工阶段的食品、饮料和烟草的税率约52%, 处于半加工阶段的税率高达约95%。此外, 纺织品和皮革、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产品的所有生产阶段, 都存在显著的关税升级现象, 关税水平随着加工程度的加深而升高。印度对食品或饮料工业用香料征收高达100%的关税;对载人机动车及摩托车都征收100%进口关税。

2. 进出口限制。

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 利用科技发达、技术手段先进的优势, 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公共道德和保护环境等理由, 对鱼类、野生动物、麻醉药品、酒精饮料、天然气、化学制品等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如欧盟一直在严格限制核材料设备、复合材料化学制品、大功率直流电源、电流脉冲发生器、高性能计算机、传感器、激光器、船舶、航空电子设备、推进系统航天器等高科技产品的对外出口。这种出口限制政策, 在危机后正在加剧双方贸易的不平衡, 阻碍了贸易的正常发展。

发展中国家也在危机后利用进出口限制的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 主要对汽车、拖拉机、小汽车、柴油机、汽油机、摩托车、耐用消费品、新闻出版和印刷设备、水泥、与健康和公共安全有关的产品、新鲜水果和蔬菜、活牲畜、肉及肉类制品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许多国家要求进口商必须获得相关部门的进口许可方能进口上述各类产品。2007年, 墨西哥对160个税号项下的产品实施进口许可证管理, 涉及的产品主要有石油产品、二手轮胎、二手交通工具、果糖、旧衣服、防污染设备、研究设备、“产业促进计划”所需的产品。

新兴工业化国家将食品、药品、有色金属、矿产品、化妆品、首饰、玩具等进口产品指定为重点管理产品。俄罗斯一般支持产品出口, 但是对有色金属、木材、石油、矿产品等部分战略性和资源性产品实施出口限制措施。

3. 技术性贸易壁垒。

近些年, 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环境政策、产品工艺、检验标准等技术性壁垒来代替一般的贸易壁垒政策, 达到对来自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限制, 危机后这些措施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美国对电气电子产品维持着复杂的市场准入规则, 联邦、地区、各州往往采用不同的技术法规和标准, 这些要求缺乏一致性和透明度, 导致即使满足美国联邦法规的要求也无法清关。而且这些标准在易燃性、测试方法等众多方面与IEC国际标准具有重大差异。美国高度依赖第三方合格评定, 电子电气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时事实上必须通过第三方认证。澳大利亚对药品的生产和进口设严格的审查制度, 并有一套完整的医药管理体制, 使澳与美国、日本等国一样被公认为全球药品管理严格、市场准入难度最高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对进口或销售的部分农产品、机动车、灯具、电信设备等产品的原产国标签要求, 分级、包装、标志的法规和卫生部管理范围内的预包装食品标签和广告的条款等进行了修改。2008年, 阿根廷向WTO通报将对国内市场销售的低压电缆及传导器、使用气体燃料的家用电器、液体燃料泵实施统一的南共市技术标准以及计量要求。

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化妆品、家具、玩具设定了强制认证标准。2008年11月6日, 韩国知识经济部通报了《关于能源效率标签和标准的法规》, 将最低能源性能标准的适用范围从电冰箱、空气调节器等21种产品扩大到外部电源适配器和蓄电池充电器。

4. 贸易救济措施。

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但在WTO规则的制约下, 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受到限制, 各国纷纷寻找合法的方式保护本国贸易。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往往成为各国保护自己、限制竞争对手的首选。

发达国家贸易救济措施主要针对贱金属及其制成品、农产品和食品等。2008年欧盟对中国产硅铁、聚乙烯醇、焦炭、空气压缩机、味精、柠檬酸、橘子罐头、铁及非合金钢焊管、紧固件和镀锌板反倾销案做出终裁, 聚乙烯醇和镀锌板案以无措施结案, 柠檬酸案达成价格承诺, 其余案件均征收反倾销税。2008年12月31日, 澳大利亚海关发布公告, 对原产于中国和印尼的卫生纸做出反倾销终裁。裁决中国应诉企业倾销幅度为2%—10%, 未应诉企业倾销幅度为20%—25%。

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措施主要针对化工业、石材、水泥、陶瓷、玻璃、机电产品、纺织品。阿根廷经济生产部发布公告, 对原产中国、印度尼西亚和台湾地区的细度大于80分特小于或等于350分特的聚酯纺线 (非供零售用) 展开反倾销调查。2008年11月5日, 印尼保证措施委员会发布通知, 称印尼决定对进口钉子、金属线等钢铁产品发起保障措施调查。

上一篇:实施环节下一篇:加强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