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缺损

2024-07-26

皮肤缺损(精选十篇)

皮肤缺损 篇1

关键词:门诊病人,皮肤缺损,清创,换药,健康宣教,护理

门诊换药的病人由于伤口范围小, 病情轻, 对伤口护理的相关知识缺乏, 同时有轻视和麻痹的想法;而且病人在门诊停留的时间短, 不利于病情的观察, 使一些病人病情加重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 延迟了伤口愈合, 甚至要住院治疗, 增加了护理难度, 也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对门诊皮肤缺损病人实施全方位护理后, 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换药室治疗病人7 300例, 其中6个月至7岁1 190例 (男485例, 女705例) , 7岁~18岁1 910例 (男1 300例, 女610例) , 18岁~60岁2 700例 (男1 548例, 女1 152例) ;60岁~95岁1 500例 (男573例, 女927例) 。

1.2 皮肤缺损的原因分析

6个月至7岁的患儿没有安全意识, 而陪伴在身边的成年人安全意识不强, 导致患儿烫伤、摔伤、撞伤。7岁~18岁的病人好动, 安全意识薄弱, 特别是叛逆期的青少年容易冲动, 打伤、摔伤、撞伤、交通事故致伤。18岁~60岁的病人多因疲劳过度,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工作不慎致伤。60岁~95岁的病人因行动不便跌伤, 患糖尿病、年老体弱、肢端血液循环差、水肿等, 导致皮肤缺损。

1.3 结果

通过对病人伤口清创换药, 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 清创缝合伤口Ⅰ期愈合达97%, Ⅱ期愈合达3%;皮肤溃烂伤口治愈率达98%, 转入院治疗达2%。

2 护理

了解病人的外伤史、药物过敏史和过去患病史, 评估病人的全身状况和局部情况, 有选择性地进行伤口护理。

2.1 联合清创

发现病人伤口有黄色渗液、腐烂的皮肤和皮下组织、脓痂、异物等, 应当及时清创处理。常用自溶清创和保守性锐器清创联合进行伤口清创[1]。清创能去除失活组织、异物等影响伤口愈合的不利因素, 为伤口修复愈合创造有利条件。在对病人伤口清创的过程中, 注意关心病人的痛苦, 疼痛的适应程度, 如病人出现不适、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 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情况。蒋琪霞等[1]认为联合清创是安全有效的清创方法。

2.2 伤口护理

清创后伤口较深者应予充分的引流, 放置引流条的伤口24 h~48 h更换1次, 外层敷料湿后要随时更换, 可避免因伤口的渗血和渗液未能充分排出而造成局部感染, 使伤口情况变得更严重, 病程延长。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预防医源性感染。观察病人对消毒药是否过敏, 发现局部皮肤过敏, 即时找出引起过敏的消毒药, 并告知病人禁用, 且记录在门诊病历本内。发现伤口伤情加重时应将所用的消毒药记录在门诊病历内, 方便有需要时提供依据。

伤口敷料保持清洁干净, 对皮肤溃烂、拔甲的伤口, 内层敷料用凡士林油纱, 能保湿保暖, 保护新生细胞[2], 下次换药时易与创面分离, 若凡士林油纱与创面组织粘连, 用生理盐水溶液充分湿润后让其自然脱落[2], 可减轻疼痛和减少创面出血。外层用无菌方纱, 如渗液多则用无菌棉垫。根据伤口情况灵活确定换药时间。

2.3 心理护理

本组病例, 有的是突然受伤, 令病人惊恐不安, 加上皮肤缺损形成的伤口流血不止, 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更使病人措手不及、恐惧、忧虑;而伤口迟迟未能愈合的病人, 也同样对病人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特别是焦虑和悲伤。因此, 应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变化实施心理护理。护士应以热情、亲切的态度关心体贴病人, 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 鼓励家属参与, 在精神上安慰和鼓励病人, 在生活上关心病人, 减轻病人恐惧和悲观的情绪[3],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4 健康宣教

在进行换药操作时, 与病人进行交流, 告知病人伤口不宜撞击、挤压, 关节部位的伤口应适当制动, 双下肢伤口应尽可能地抬高患肢, 减轻局部水肿, 避免创伤进一步加重。对糖尿病病人要做好自我足部的护理宣教, 使病人认识到做好足部护理是预防足部皮肤缺损和足部并发症的必要措施[4]。随时检查足部皮肤是否异常, 穿鞋要舒适、松软[4], 不宜赤脚走路, 避免路上硬物等致伤足部而诱发足部皮肤感染。限制进食糖类食物, 可进食麦片、豆腐等低糖食物, 加强饮食干预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自测血糖去提升病人的自我效能[4]。自觉伤口发热、疼痛、局部皮肤红肿加重、瘙痒难忍、皮疹等不适, 及时就医。做好安全教育, 幼儿家属应格外小心, 如热水瓶要放在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 洗澡时要先调好水温后才能让幼儿进入浴室, 走路时要小心滑倒等。安全教育应从幼儿开始, 到学校、社区、公共场所开展安全教育, 随时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防止意外的发生是预防皮肤缺损最有效的方法。

3 体会

皮肤缺损是外科临床治疗中常见病, 有些轻微外伤病人自行用云南白药或中草药外敷伤口, 每次换药不清创, 中草药未经高压灭菌消毒, 结果病人伤口感染加重;而有些伤口由于清创不彻底, 创面残留异物, 特别是医务人员粗心或清创不到位, 使伤口迟迟未能愈合, 增加了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伤口治疗同样需要医务人员有扎实的医疗技术和敬业精神, 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才能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蒋琪霞, 李晓华.清创方法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1) :1045-1047.

[2]易艳芝, 卢妤.1例早产儿先天性双足跟皮肤缺损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 :55-56.

[3]陶伟萍, 孙赛君.宫内合并子宫瘢痕妊娠减胎术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4) :349-350.

皮肤缺损 篇2

方法:选2011年至2012在皮肤科就诊的选择手指皮肤缺损患者80例共112指。对所有患者采用手指背系列皮瓣修复皮肤受损的手指。通过1到4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皮肤患处修复情况检测手功能并进行评估。

结果:临床应用80例112个皮瓣,其中有110个皮瓣完全成活,2个皮瓣出现了表皮层坏死,经换药后自愈。屈伸手指功可达健侧手指的80%到90%,优70指,良27指,可15指。

结论:指背系列皮瓣因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区接近,血运可靠,可以对手指创面进行安全、简便地修复。

关键词:指背皮瓣修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39-02

作为外科的常见病手指软组织缺损伴有指骨外露的修复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但是无论哪种方法最为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有感觉的且无痛的软组织覆盖,同时保持手指的正常长度,保留指甲,不影响指间关节的功能等。对于他的修复是手外科的一个极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在临床上所有的方法中一期修复创面的皮瓣要比多期修复更可取,因为它不但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患者费用,而且能够使患者的伤指的失用时间缩短尽快恢复正常功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以及生活负担。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一期皮瓣中的血管蒂岛状皮瓣是最为常用的方法。现在已有的血管蒂岛状皮瓣都是以指固有动脉为蒂。在多年的临床总结发现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并发症较多,如:手术后容易出现静脉危象,使得皮瓣成活率低。而牺牲了一条指固有动脉会加重患指的损伤,同时由于切口跨越指间关节,更容易导致关节僵硬。临床与实际生活中为了适应对手指复杂功能需求,手指的皮肤软组织需坚韧、耐磨,以及一定的活动度。皮片移植虽然能够对创面进行一定的修復,但是却常常不能够满足手指功能恢复的需要,而临床上采用以手部皮神经伴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对手指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对此方法的皮瓣较容易于设计,而且操作简单,的皮瓣质地好、弹性以及颜色、手指掌侧皮肤也极为相似,可以用在一期修复组织缺损,不但可以有效缩短了疗程,又减轻了患者负担等。使指背系列皮瓣的临床应用被进一步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2011年至2012在皮肤科就诊的选择手指皮肤缺损患者80例共112指。男女各40例,年龄在18至56岁平均年龄42岁。指别:包括拇指15例,食指27例,中指28例,无名指25例,小指17例,对所有患者采用手指背系列皮瓣修复皮肤受损的手指。通过1到4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皮肤患处修复情况检测手功能并进行评估。外伤引起的指端缺损同时均伴有肌腱、骨组织外露的情况。受伤原因包括挤压伤15例,撕脱伤22例,切割伤12例,电刨伤14例,电锯伤17例。一期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67例,二期手术患者13例。术前3例出现了创面污染严重,对其进行了清创后换药、抗炎等治疗措施,并决定延期对其实施皮瓣移位手术。13例为外伤术后皮肤坏死或是术后感染,需经二期扩创术后对其实施皮瓣移位术。出现肌腱粘连松解术后有皮肤坏死发生的2例。指损伤位置为指腹侧缺损18例,指背侧缺损19例,指端缺损15例,指侧方缺损17例,指末端脱套伤11例。

1.2方法。首先要进行皮瓣的设计:根据手指的受损情况选择合适的邻指做为皮瓣供应区,确定皮瓣的蒂部、所要利用的指部的固有动脉背侧支和筋膜蒂的长度、大小形状。在皮瓣远侧界位于指腹创面远端0.4cm左右处相对应的指背皮肤。筋膜蒂位于指背,含有一侧指背静脉,同时保持另一侧指背静脉的完整性、连续性。切开皮瓣以至深筋膜的深面,对于蒂部只需要切开皮肤全层。在深筋膜的深面掀起皮瓣,如果皮瓣面积较大,指背内、外侧静脉均位于皮瓣下,则需要先切开皮瓣非蒂侧皮肤的全层,在由皮下浅层的一侧向另一侧掀起,越过一侧的指背静脉后再切开深筋膜。掀起皮瓣的剩余部分。转移时经由皮瓣的近心端切口切取形成筋膜蒂。为方便将筋膜蒂岛状皮瓣移转至指腹缺损部位可沿指侧以及指腹皮肤剥离开皮下隧道。

1.3检查项目。皮瓣生存情况、颜色、质地、肿胀情况等。感觉的恢复情况两点辨别感觉测算。运动障碍失能情况百分比。

2结果

临床应用80例112个皮瓣,其中有110个皮瓣完全成活,2个皮瓣出现了表皮层坏死,经换药后自愈。皮瓣在2到3个月均恢复感觉,两点辨别觉平均10mm。运动障碍失能的百分比根据屈伸手指功能按照TAM法评价:屈伸手指功可达健侧手指的80%到90%,优70指,良27指,可15指。具体恢复情况如下。

(1)皮瓣生存情况、颜色、质地、肿胀。情况80例112个皮瓣,其中有110个皮瓣完全成活存活的皮瓣变现颜色红润,弹性恢复良好,皮瓣质地跟受区相似,未出现或出现轻度肿胀,无色素沉着,外形较好2个皮瓣出现了表皮层坏死,经换药后自愈。

(2)感觉的恢复情况两点辨别感觉测算。指背顺行岛状皮瓣两点辨别觉达8~10mm,平均为8.6mm吻合神经的指背逆行岛状皮瓣和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点辨别觉8~10mm,平均9.1mm;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和带指背神经的逆行筋膜岛状皮瓣两点辨别觉达9~11mm,平均10.4mm;未吻合神经的以指固有动脉不同节段背侧皮支为蒂的岛状皮瓣两点辨别觉达9.11mm,平均10mm;吻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超比例邻指皮瓣两点辨别觉达7~9mm,平均8mm。

(3)运动障碍失能情况百分比。屈伸手指功可达健侧手指的80%到90%,优70指,良27指,可15指。

3讨论

指背面及掌面两个梯形的静脉系统是手指上常见的且较为恒定。这些静脉向指背正中汇合形成外径为0.5~0.6mm的单条静脉,在远侧指间关节平面附近分为桡侧及尺侧指背静脉走向近端。两条静脉之间有交通支,在近节指节处两静脉同与之平行的小静脉汇入掌背静脉网而在2~5指之间的2条指掌侧其固有动脉于近节、中节处分别发出2个较为恒定的背侧皮支。这些分支发出后与邻近的指动脉背侧支相吻合并与指背神经的伴行动脉、指背动脉。静动脉交错形成丰富的血管网以确保手指未节的血流运行。皮片移植手术虽然可以对手指创面进行,但常难以满足手指功能的恢复,为了适应手指复杂功能的恢复需求,手指的皮肤软组织需坚韧、耐磨还要恢复皮肤的感知能力。当手指的固有神经背侧支发出的背侧支后斜行至近指间关节背侧缘时又向背面及中节指背发出多个分支当皮瓣在移转覆盖创面时,能够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主干以及其分支,使皮瓣感觉可以得到良好恢复。对于指背系列皮瓣对修复手指创面解决了传统游离植皮及筋膜蒂皮瓣不能完全满足骨外露、肌腱缺损等病例在外观以及运动、感觉等功能上的问题。而其由于其邻近创面,转移方便,Ⅰ期即可修复组织缺损。

总之,指背系列皮瓣因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区接近,血运可靠,可以对手指创面进行安全、简便地修复。

参考文献

[1]赵民,邵新中,田德虎,等.指动脉背侧支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453-454

[2]陈超,邵新中,刘德群.指背筋膜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3):215-216

[3]修志夫,宋业光.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18(3):151-152

[4]Braga SJ,Kuyven CR,FallopaF,et a1.An anatomicalstudyof the dorsal cutaneous branches of thedigitalarteries.JHandSurg,2002,27B:577-579

湿润烧伤膏治疗皮肤缺损体会 篇3

关键词:湿润烧伤膏,皮肤缺损,疗效

外伤性皮肤损伤不仅损害患者皮肤, 有时还会有瘢痕产生, 还会伴随感染情况的发生, 对患者的健康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对手足背部外伤情况的皮肤处理很重要。本文选取2012年4月~2012年10月处置外伤性缺损5例采用 (湿润烧伤膏) 治疗。MEBO具有较强的控制烧伤创面感染的能力, 临床疗效可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5例, 男性4例, 女性1例, 年龄25~51岁, 平均年龄38岁。机械损伤3例, 交通事故损伤2例。损伤部位:手背部3例, 足背部2例。

1.2 治疗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①清创:5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彻底清创、皮肤缝合、无菌处理、加压包扎、抗炎治疗。5 d后换药, 局部皮肤存活, 仍有大部分皮肤坏死。②MEBO治疗:简单清创后将湿润烧伤膏直接涂于患处, 用凡士林油纱布及敷料包扎, 每日换药1~2次, 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营养支持治疗, 保持局部清洁[1]。

1.3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机械损伤造成皮肤缺损3例在3~4周后治愈, 交通事故造成的皮肤缺损2例也在3~4周后治愈, 平均创面愈合时间为4周, 4周后皮肤创面愈合完整, 不影响美观, 没有1例出现任何问题和不良反应。

3 讨论

皮肤及软组织损伤是外科较严重的疾病, 因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类似烧伤, 在治疗中易感染, 愈合多留有瘢痕。尤其是皮下组织损伤程度很难确定, 清创时难免去除未受严重损伤的组织, 故不要过分扩创, 先行包扎, 待分辨出坏死组织再行清创不迟。

采用MEBO治疗皮肤缺损, 是因为MEBO对破伤风杆菌、脆弱类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的抗菌作用。这些细菌都是人体正常菌群, 属于条件致病菌, 在一定条件下可致病, 大多数属于内源性感染。烧伤患者由于大量应用抗生素, 易造成菌群失调, 导致感染加重。由于烧伤创面可发生缺血坏死, 也易发生厌氧菌的感染, 容易被漏检。MEBO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和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 能给予被烧伤破坏了的机体局部皮肤组织残存细胞以维持正常生长的环境和促进分裂再生的条件[2]。

该药膏治疗皮肤缺损有良好的止痛、抗感染、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强免疫力、促进上皮细胞的生殖、排除坏死组织等功能[3,4]。有助于促进创面愈合, 不影响美观。近年来, 采用MEBO治疗皮肤缺损, 该治疗操作简便, 不受医疗条件限制, 适合在基层医院推行。本院自2012年4月~2012年10月处置外伤性皮肤缺损5例采用MEBO治疗, 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成功率高, 简单方便,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 采用MEBO治疗皮肤缺损, 能够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成功率高, 简单方便,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荣祥.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临床手册.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36.

[2]曲云英, 崔秀珍, 傅志强, 等.MEBO抗菌作用试验研究.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8, 10 (4) :15.

[3]宋付美, 黄文艳.湿润烧伤膏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的体会.职业与健康, 2003, 19 (11) :128-129.

皮肤缺损 篇4

【关键词】 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前足趾侧;皮肤缺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1-02

前足趾侧是人体负重区,功能非常重要,发生在这个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和骨外露的修复较为困难。常规的游离皮片移植不仅手术复杂,且皮片不耐磨,容易形成溃疡,交腿皮瓣修复后皮肤脂肪层后,皮瓣臃肿,感觉和稳定性均较差,因此,采用带血管神经蒂的岛状皮瓣逆行修复前足趾侧软组织缺损更加安全、可靠[1],本文为了研究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趾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2例用此种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情况,效果较好,现报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前足皮肤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34±7.3岁。外伤引起的前足软组织缺损7例,拇趾外伤软组织缺损2例,慢性溃疡1例,黑色素瘤1例,电击伤1例。术前均应用多普勒超声仪探查血管走向,所有患者足底内侧血管束均走形正常,没有变异。设计皮瓣面积最小4×3cm,最大7×6cm,血管神经蒂长5-10cm。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仰卧位膝关节屈曲70°下肢外旋置于手术台上。常规消毒铺单扎止血带,彻底清创,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以足底內侧血管神经束走形方向为中轴线,根据皮损形状与面积设计皮瓣,皮瓣范围选在拇长伸肌腱内侧缘以下、足底北侧非负重区皮缘以上、第1趾跖关节近侧2cm以后、内踝下方以前,蒂部旋转处选在第1趾骨头近端约2cm处。自内踝下方沿内侧缘做弧形切口,分离至深筋膜下,于拇展肌深面游离足内侧血管束和足内侧第1、2皮穿支之后,沿舟骨骨膜及胫后肌腱腱膜浅面逆行切取皮瓣,游离标记皮下静脉和皮神经,在第1皮穿支近侧端结扎足底内侧动静脉主干,继续游离皮瓣至皮瓣蒂部的旋转点。通过皮下隧道将皮瓣转移至前足趾侧的创面上,将皮瓣下的皮下静脉和皮神经与受区附近的皮下静脉和皮神经吻合,缝合皮瓣,供区缺损大者游离中厚皮片植皮[2]

2 结 果

术后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经过皮缘切口放血处理后皮瓣成活,2例皮瓣出现水泡,经无菌换药后愈合,余9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1-4年,所有患者皮瓣质地优良,外观满意,无明显臃肿,无溃疡复发,两点辨别觉7-12mm,患者均可用患足负重行走。

3 讨 论

足底内侧皮肤的血供属于多源性,由足底内侧动脉的浅支、内踝前动脉及跗内侧动脉供养。胫后动脉在拇展肌起点深面分为足底外侧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在拇展肌深面沿足内侧缘前行,行程中向足内侧去发出1-3个主要皮支,各皮支之间在足内侧缘存在明确的弓状吻合,以较粗的第1或第2皮支为蒂可以切取面积达12×7cm的足内侧皮瓣。足底内侧动脉起始处外径约2.0(1.1-2.5)mm,在第一趾骨头水平穿出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之间,向内分出拇趾底内侧动脉,向外延续为第1、2趾间的趾总动脉。与足底外侧动脉的终末支构成足底动脉弓,与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和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吻合形成动脉环。主干还直接发出分支与来自足背动脉的第1趾骨背动脉的足底深支相交通,所以皮瓣可以通过多个吻合支获得足够的动脉血供,构成逆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3]。研究发现[4]足底内侧岛状皮瓣取自足底非负重区,部位隐蔽,不容易受到摩擦,由解剖位置较为恒定的足底内侧动脉提供血运,有直接转位的皮神经保证皮肤感觉,而且皮肤质地和足跟部相似,耐磨性好,是修复前足创面的最佳选择。

卢留斌[5]等人利用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23例前足软组织伤患者,均获得成功,且皮瓣外观和功能基本接近正常。本文选取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前足皮肤缺损患者12例,临床设计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12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1-4年,皮瓣的外形和功能都使患者满意。总结12例患者,术中皮瓣最好靠近段设计,保护蒂部可能发出的1-3个皮支,以保证皮瓣的血供;血管蒂长度最好大于旋转点至受区的距离,以免发生血管痉挛影响皮瓣血供;血管蒂周围组织多留一些,并保证足底内侧动脉的两条伴行静脉存在;术后置橡皮引流片于皮瓣下进行音量,将皮瓣置于低体位位置,防止血肿压迫血管蒂;常规使用扩血管药及抗生素,防止发生血肿和感染并发症。总之,足底内侧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前足趾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志新,丁健,马南,路来金.足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及足趾软组织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1):85-86.

[2] 苏瑞鉴,杨庆达,曾麟杰,李文恒,卢家灵,陈善豪,梁波.张智钊足底内侧动脉皮穿支蒂岛状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J].实用骨科杂志,14,9:565-567.

[3] 史福东,张志勇,张子明,张宇新,李长江.足底内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变异对其逆行转移修复前足区软组织缺损的指导作用[J].河北医药,2009,31(23):3259-3260.

[4] 叶永杰,王志强,陈刚,阳波,罗斌,银毅.足底内侧动脉岛状逆行皮瓣修复前足底皮肤缺损[J].解剖与临床,2010,15(3):203-204.

耳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篇5

1临床资料

26例患者中, 男性15例, 女性11例, 年龄32岁~78岁, 分别为:耳前鳞状细胞癌10例, 基底细胞癌13例, 瘢痕2例, 角化棘皮瘤1例, 所有皮肤肿瘤病例均在手术前经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下颌, 耳前后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所有病例均是病变组织手术切除后创面不能直接缝合的患者, 创面直径2.1~5.5cm, 术前予常规检查和抗感染治疗。

2手术方法

2.1Dufourmental 皮瓣法

2.1.1皮瓣设计局部常规消毒铺巾, 角化棘皮瘤和基底细胞癌在距肿瘤边缘0.5cm[1], 鳞状细胞癌距肿瘤边缘1.0~2.0cm[2]处用亚甲蓝划切口线, 如图1示, 从C点沿面部Langer’s线画线CE, 使CE长度等于AB, 作EF使EF等于BC, ∠CEF的角度根据供区皮肤的松紧度和缺损面的大小在50°~80°之间调整。

2.1.2切除肿瘤用1%利多卡因生理盐水加1∶200000肾上腺素,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在皮损周围及基底下方进行区域注射[3]。沿切口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至浅筋膜。将皮损连同皮下脂肪一并切除, 对于侵犯至深层肌肉者, 则应连同肌肉组织一起切除送检, 冰冻切片, 病例显示皮损边缘和底部无肿瘤组织存在后再修复创面。

2.1.3皮瓣形成沿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脂肪层, 皮瓣的切取自远端开始, 在脂肪层的浅层分离皮瓣, 向蒂部掀起皮瓣, 清除少许多余脂肪, 以免术后局部太臃肿, 但并不可清除太干净, 以免破坏真皮血管网。皮瓣转移至缺损面, 将C点对A点, E点对B点, F点对C点, 修去皮瓣尖端多余部分组织, 用5-0无损伤缝合线间断缝合。创面较大的在创面上方及两侧做潜行分离, 利用周围松弛的皮肤, 直接拉拢缝合数针, 缩小创面缩短皮瓣长度后再行皮瓣修复。供区局部游离后直接拉拢缝合, 术后予皮片引流24~48h, 无菌敷料加压包扎, 7~10d拆线。[图1、2]

2.2双叶皮瓣法

对创面很大单用Dufourmental皮瓣不能修复者, 在耳前设计一蒂在下颌部, 宽度与缺损组织一致的局部旋转皮瓣, 修复创面;再在耳后设计一宽度稍小于耳前皮瓣的耳后皮瓣, 修复转移皮瓣留下的创面, 耳后创缘潜行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 充分利用耳周隐蔽部位的皮肤组织[4]。皮瓣形成、术后处理和Dufourmental皮瓣法类似。【图1】【图2】2.2双叶皮瓣法对创面很大单用Dufourmental皮瓣不能修复者, 在耳前

3结果

26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 2例皮瓣远端因张力较大, 小面积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 耳廓无变形。皮肤恶性肿瘤患者, 术后未予化疗和放疗, 术后随访2年有一例鳞状细胞癌患者复发, 再次扩大切除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手术效果良好, 无任何并发症, 患者对外观比较满意。

4讨论

面部的皮肤恶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 术中予病理监测或Mosh显微外科技术指导下彻底切除病变组织, 局部软组织缺损予局部转移皮瓣或邻近皮瓣修复, 从术后美容效果考虑, 这是最好的治疗选择。但是对皮肤恶性肿瘤, 主要是鳞状细胞癌患者, 肿瘤的切除彻底性有怀疑的, 应另取中厚皮片即时覆盖, 避免做广泛的创缘潜行分离, 增加肿瘤播散的可能;并禁止用皮瓣覆盖, 以免掩盖了肿瘤复发的症状, 造成观察困难[3]。

创面较小的可予Dufourmental皮瓣修复, Dufourmental皮瓣是菱形皮瓣的一种变化形式[5], 和菱形皮瓣一样是一种易位皮瓣, 利用缺损邻近处的皮肤, 采取旋转和推进相结合的方式覆盖缺损区。我院采用将供区创面的切口线设计与Langer’s线一致的改良的Dufourmental皮瓣修复耳前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 充分利用面部及周边皮肤组织, 具有手术简单, 皮瓣颜色与质地同周围组织和谐一致, 部分切口瘢痕线与Langer’s线一致, 术后效果佳, 供区瘢痕隐蔽, 组织创伤小, 病人痛苦少, 恢复快,

创面较大的单有Dufourmental皮瓣修复有时很困难, 转移皮瓣留下的创面拉拢缝合张力大, 易造成口角变形等, 可在创面上方可先缝合数针, 或将耳后做一“V”字行小切口, 将耳后皮肤向前推进一点, 缩小创面缩短皮瓣长度后再行皮瓣修复。创面很大的可充分利用耳周隐蔽部位松弛的皮肤采用双叶皮瓣, 用创面下方的皮瓣修复创面, 再用耳后皮瓣修复耳前转移皮瓣留下的创面。

对耳前皮肤肿瘤切除后留下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可根据肿瘤性质, 创面大小, 病人的身体条件, 美容要求, 医生做皮瓣手术的能力, 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 才能获得医患双方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信峰, 方方, 赵亮, 等.手术治疗162例基底细胞癌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 40 (2) :77-79.

[2]黎鳌, 杨果凡.手术学全集整形与烧伤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382-386.

[3]汪良能, 高学书.整形外科学 (第1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426-427.

[4]徐树平, 朱丁峰.耳后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 26 (4) :232.

皮肤缺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检索选出120例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指端皮肤缺损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患者纳入标准: (1) 均有指骨或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 五指伴有甲床缺损; (2) 患者软骨缺损范围为1.0 cm×1.3 cm~1.2 cm×2.4 cm, 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均在1~6 h之内; (3) 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试验组患者中, 男34例, 女26例;年龄20~58岁, 平均 (30.5±5.6) 岁;食指损伤24例, 中指损伤31例, 无名指损伤5例;冲压伤患者37例, 切割伤患者23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9例, 女31例, 年龄16~62岁, 平均 (32.6±8.6) 岁;中指损伤16例, 中指损伤29例, 无名指损伤15例;冲压伤患者28例, 切割伤患者32例。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 组间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行皮肤缺损处彻底清洗, 以0.1%新洁尔灭、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清创时判断皮肤缺损及撕脱程度和范围大小。实验组给予皮瓣移植修复治疗, 在清创后根据皮肤缺损部位, 选择最好的皮瓣供区。术中, 先解剖、显露血管蒂, 明确血管存在并无缺损后, 游离血管蒂及切取皮瓣;将皮瓣向血管蒂近端掀起, 护好血管蒂, 观察皮瓣血运良好后切断血管蒂, 闭合供区伤口;将皮瓣移至受区与受区皮肤缝合, 依次吻合神经及血管, 通血见皮瓣血液循环良好后, 缝合皮肤, 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两组患者术后均应用抗生素及防凝解痉等药物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 试验组手术成功率为9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76.67%, 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 实验组患者皮瓣色泽正常, 质软, 外观与健侧及邻指相似, 指腹饱满但不臃肿, 手指活动与健侧无明显差异, 而对照组患者术后则存在指端臃肿、感觉功能差、侧方瘢痕明显影响手指伸屈功能、损伤一侧指动脉等问题, 试验组手指功能恢复率 (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功能恢复率 (53.33%) , 术后手指外观满意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外观满意的人数, 两组比较后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指端皮肤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 手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 因此也经常受到冲压伤或切割伤, 导致指端皮肤缺损, 指骨或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4,5]。目前, 指端缺损修复方法有很多, 如利用指动脉岛状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 采用游离指动脉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很大不足, 如需要损伤一侧的指动脉, 引起患指萎缩、怕冷等术后并发症, 且术中易损伤指动脉的伴行静脉。

指端外伤致皮肤缺损, 应急诊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 尽量保留伤指长度以恢复其最大功能, 同时应注意手指形态的修复。本次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及时行创口彻底清洗, 防止发生感染, 以确保皮瓣的存活质量。应用0.1%新洁尔灭、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新洁尔灭和双氧水均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以防止伤口感染的发生[6]。皮瓣移植修复治疗是把皮肤连同皮下脂肪, 由一处移植到另一处, 被移植的组织仍与供皮区有部分相连。皮瓣移植后, 因带有全层皮肤和丰富的脂肪组织, 期收缩性远较游离植皮小得多, 且可耐受外力摩擦, 并能保持皮瓣转移前的色泽, 因此, 对患者伤口处的功能和外观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与常规治疗相比, 指端皮肤缺损患者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后, 手术成功率高, 患者指端皮肤修复程度较好, 术后手指外形满意度高, 功能恢复好, 不良反应少, 可操作性强, 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磊, 寇伟, 郝丽文, 等.游离指动脉皮支皮瓣移植修复指端皮肤缺损 (附8例报告) [J].山东医药, 2009, 49 (50) :21-23.

[2]Nogueira, Carroll CM.Delayed full-thickness autografting of cryooreserced avulsed skin in degloving injuries of the extremities[J].Plast Reconstr surg, 2001, 107 (4) :1009-1013.

[3]唐雨发.创伤后皮肤缺损覆盖物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 27 (3) :396-398.

[4]AL-Qattan MM, Pitkanen.Delayed primary excision and grafting of full thickness alkali burns of the hand and forearm[J].Burns, 2001, 27 (4) :398-400.

[5]张重阳, 杨英才, 叶永奇, 等.足背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3, 36 (4) :386-388.

皮肤缺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4例,均为内固定前皮肤挫伤较重或水疱形成,内外踝骨折术后钢板外露患者。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42岁,平均年龄27.8岁。缺损面积为10cm×8cm~15cm×10cm不等。其中有5例合并部分胫骨骨缺损,2例合并肌腱外露,3例合并踝关节腔外露。所有病例均在受伤后3周内完成手术。手术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8cm×10cm,最小12cm×10cm。

1.2 方法

按照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角连线中点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皮支位置,根据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形状和大小来设计皮瓣,皮瓣周围部皮下脂肪修薄,皮支血管蒂部带少量肌袖,尽量保留较长的血管蒂以保证吻合口位于健康组织内。包含股前外侧皮神经于皮瓣内,以利感觉功能重建。受区血管选用胫后动静脉和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动静脉比例为1∶2,动脉采用端侧吻合法,静脉采用端端吻合。受区神经选用腓浅神经的分支。所有操作均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完成,选用10/0无创尼龙线吻合。前5例供区采用中厚皮片植皮,后7例改用全厚皮。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给予石膏托外固定,抗痉挛、抗凝、抗感染、镇痛处理。(见图1-3)

2 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0±3.8 m),12例皮瓣全部成活,10例恢复保护性感觉,另2例可能与观察时间较短有关(6~7个月)。术后步态无影响,局部无疼痛,皮瓣能耐磨,无局部溃疡形成,但所有皮瓣术后外观均稍显臃肿。可能是因为恐惧疼痛或者经济因素,大部分病人不愿接受再次手术,仅有2例术后进行二期修整,术后效果良好。中厚皮片供区有3例形成增生性瘢痕,且局部有搔痒感。另2例虽无瘢痕,但病人对取皮区外观亦不满意。全厚皮取区缝合后仅形成一条线性瘢痕,无搔痒,外观容易为病人接受。

3 讨论

3.1 股前外侧皮瓣的优点

临床上有不少文献报道应用各种皮瓣修复内外踝部的损伤[4,5]。然而,我们比较偏爱选用股前外侧皮瓣,原因是:(1)股前外侧皮瓣具有血管蒂较长有利于将吻合口置于质地优良的组织床上,避开炎性肉芽组织的刺激,可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6];(2)血管口径大有利于提高血管吻合的质量,保证充内外的血液循环;(3)可将股前外侧皮神经包含在内与受区神经吻合,重建感觉;3切取面积大、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4)皮瓣的解剖关系清楚,解剖变异少,易于切取,对肢体血供还没有影响;(5)而且,尽管也有文献报道,内外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以邻近组织为宜[7,8]。但是,我们的病例多由于外伤的影响,创面附近的组织条件不好,常伴有水肿;或者,有些病例同时合并有内外踝部和小腿远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及小腿的血管损伤,致使局部皮瓣、逆行皮瓣等选用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倾向于选择股前外侧皮瓣。

3.2 吻合血管的注意事项

血管吻合的质量是决定皮瓣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皮瓣的血管管径较粗,不用手术显微镜也能缝合。但是,对于血管内膜情况的观察则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我们曾有过这样的例子,静脉吻合口选在有静脉瓣处,因未使用手术显微镜,吻合时未能发现和处理好静脉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出现皮瓣颜色变紫和肿胀,经手术探查,取出栓子,重新修整血管端,再次吻合后皮瓣成活,这点应引以为鉴。所以,我们强调,凡是进行血管吻合,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关于吻合方式,我们认为以端侧吻合为首选方式,其理由如下:(1)下肢的皮肤软组织撕脱伤或开放性骨折,常常伴有血管的损伤,或即使主要血管未损伤,伤肢的循环也受到影响。为吻合皮瓣而牺牲一条肢体主要血管,很可能加重原有的损伤或导致伤肢以后的怕冷等异常感觉;(2)术后吻合的血管发生痉挛的情况并不少见。端侧吻合时,血管痉挛对吻合口的影响远不如端端吻合时大。至于端侧吻合的技术,只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并不难掌握。

3.3 供区植皮覆盖的问题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部分植皮供区易形成增生性瘢痕。其原因主要是用滚轴取皮刀取皮不均匀或发生局部感染等因素有关。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用手术刀切取腹股沟区全厚皮片,皮片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同时加强抗感染处理和换药,预防感染发生。术后只遗留一条线性瘢痕,这样可减少增生性瘢痕发生的可能。

3.4

双叶的术前设计与术中实际皮支入皮点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术中需特别注意皮瓣的调整。

摘要:目的 报道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内外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和体会。方法 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同期修复12例内外踝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皮瓣面积最大18 cm×10 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没有出现溃疡,10例获得保护性感觉。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是同期修复内外踝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内外踝,外科皮瓣,移植

参考文献

[1]郑宁,肖代坤,苏国礼.外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8,21:1862~1881.

[2]陈克俊,高广伟,张宝贵.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及内外部软组织缺损伴骨髓炎[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8,21:2482~2501.

[3]李小静,宁金龙,高学宏,等.带血管蒂皮瓣修复内外跟部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2542~2551.

[4]王洪业,苏彦农,刘建寅,等.逆行的外踝后外侧筋膜皮瓣移位修复内外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582~591.

[5]史宝明,袁培义,荆鑫,等.小腿后侧逆行筋膜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1,24:3032~3041.

[6]Godina M1 Early micro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complex trauma of theextremities1 Plast Reconstr Surg,1986,78:2852~2921.

[7]庄永青,傅小宽,刘效民,等.显微外科皮瓣修复小腿及内外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1032~1041.

皮肤缺损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 均为男性, 年龄11~17岁, 均因地震中房屋倒塌致肢体受压时间长达16~24h形成骨肌筋膜室综合症, 于5月14日在当地医院行切开减压, 3患儿皮肤缺损面积分别为19×8㎝2, 11×9㎝2, 8×5㎝2, 6月2日在我院全麻下行皮肤张力带牵张减压缝合术, 术后3d开始牵拉张力带, 将伤口逐渐拉拢, 术后21d, 皮肤完全拉拢, 行二期清仓缝合术, 皮肤缺损处完全愈合, 2例在20d内完全愈合, 1例25d内完全愈合, 3例均无皮缘边缘坏死。

2 手术方法简介

手术分二期进行, 第一期用瑞典进口ETE牵张带, 牵引带直径约为0.2~0.3cm, 从缺损的两长边皮下穿过, 两端露出。将牵引带两侧的条状锁纽扣捆绑固定, 每天拧紧锁扣1次使皮肤延伸0.30~0.50cm[2], 经牵引10~15d后, 创面逐渐愈合。手术第二期, 待创面关闭后直接缝合创口。见图1、图2、图3。

3 护理

3.1 伤口护理

3位患儿从灾区转入本科时, 伤口已切开减压13d, 但创面暴露面积大, 渗液多, 牵张带置入前, 伤口的处置尤其重要。

3.1.1

伤口以生理盐水清洗后, 伤口表层以凡士林纱布或0.9氯化钠加庆大霉素纱条覆盖保护创面, 防止再次换药时, 敷料粘住创面致剥脱出血, 外加多层敷料覆盖, 敷料被渗出液渗透应及时更换, 避免伤口附近的感染源进入伤口。

3.1.2

采用正确的换药操作方法,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换药时准备2把镊子, 分别夹无菌器材敷料及接触伤口, 做到有菌、无菌分开, 有渗液的伤口, 纱布与创面粘连时应用生理盐水湿敷之后轻轻揭开, 切忌强行剥脱。

3.1.3

严密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性质、气味和量, 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根据细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应用。

3.1.4 换药时间:

患儿转诊来院时伤口渗液多, 给予每天换药1次, 敷料渗湿时随时更换。经换药后, 3位患儿伤口分泌物逐渐减少, 隔日换1次药;经换药8d, 伤口创面干洁, 无渗出, 为牵张带置入创造条件。

3.1.5 感染的观察:

手术前仔细检查缺损区皮肤状况, 观察有无局部感染病灶, 及时提请医生注意。

3.2 牵张处皮瓣血运的观察

皮瓣血运的观察是预防和及时处理皮瓣移植后出现血管危象的重要手段, 是决定皮瓣能否成活的护理关键。当皮肤受到挤压或牵拉时, 其血运减少, 即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均减少, 但静脉因管壁薄弹性差等特点则更容易受影响。致使其比动脉更易形成血栓, 而且静脉的血流缓慢, 对血小板和其它凝血前物质冲涮作用小, 所以小静脉内形成血栓可能性较动脉多, 应加强皮缘处血运的观察。如出现皮色变浅或苍白, 皮瓣皮肤上出现散在性瘀斑, 多是静脉栓塞或早期栓塞的表现。皮色大片或整片变暗, 说明静脉完全栓塞。当静脉及动脉同时栓塞, 皮瓣皮肤呈灰暗色, 最后变为黑色[1]。根据表现判断血运障碍程度, 发现可疑的皮瓣危象, 迅速报告责任医生进行处理, 伤口用无菌油纱布覆盖, 禁止加压包扎, 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创面使用抗凝药物、血管扩张解痉药及脱水降压药物进行处理, 为抢救皮瓣获得时间和机会。本组无1例发生皮瓣危象, 创面经10~15d牵拉完全闭合。

3.3 预防切口感染

术后监测体温、血象变化, 加强伤口换药, 保持伤口清洁, 本组有1例表现出切口感染征象, 表现为术后皮瓣处皮肤发红、疼痛、伤口出现异味, 体温、血象升高。经控制感染, 伤口换药、加强营养, 纠正低蛋白血症等治疗后, 患儿伤口在7d内恢复正常。

3.4 营养支持

皮肤牵张术前患儿由于伤口大量渗液, 丢失大量蛋白质, 易发生低蛋白血症, 应加强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3.5 心理护理

由于地震灾难所致的心理伤害, 已给患儿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 加之骨肌筋膜室综合症, 又将大面积肌肉暴露, 病人增加了伤残的心理负担, 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 此时, 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多进行一些交流, 消除顾虑、恐惧情绪,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耐心解释本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及疾病预后, 并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 安慰和鼓励患儿, 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康复训练

术后3~10d患肢用布朗氏架抬高, 位置高于心脏水平的功能位置, 以改善血液循环。每天卧床进行肢体主动功能活动10次左右, 以不劳累为宜, 主要以趾关节的屈伸运动、和股四头肌的舒缩运动为主。术后10~15d患儿仰卧于床上, 足抵住床尾栏板形成反作用力, 用力蹬脚, 使踝关节保持功能位置, 同时也使股四肌得到了锻炼。术后15~20d后, 患儿能下地站立时, 双手扶栏杆足尖着地, 上抬足跟, 锻炼小腿肌群, 并膝下蹲, 双手弯腰抱膝, 防止膝、踝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 同时给予被动锻炼和局部按摩, 并配合物理治疗方法, 如骨创伤治疗仪、脉冲治疗。

3.7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后继续坚持功能锻炼半年以上, 选择几项自己能坚持下去的运动方法, 每周行3次以上。定期去当地医院复查, 如有异常, 及时就诊。

摘要:总结了3例因地震伤致小腿骨肌筋膜室综合症切开减压术后大面积皮肤缺损患儿实行皮肤牵张带减张缝合的护理经验。3例小腿皮肤缺损患儿成功修复组织缺损, 经过伤口护理、皮瓣监测、感染预防、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 3周后伤口全部愈合, 局部外形美观。认为皮肤牵张带是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精心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地震伤,皮肤牵张术,皮肤缺损,局部循环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冬严, 张春光, 马郡, 等.张力带治疗早期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J].吉林医学, 2007, 1 (17) :1801.

皮肤缺损 篇9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缺损 护理 VSD 持续负压吸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28-01

下肢皮膚软组织损伤是我科常见的创伤。常见的原因有车祸伤、碾压伤、烧伤等,由于伤后局部肢体血液循环不良而导致感染和坏死。如何有效的修复创面,促进局部肉芽组织的生长,是促进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而用VSD治疗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较传统治疗方法的优点是,它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刺激肉芽组织快速生长填充创面,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也为二期植皮和游离皮瓣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科近两年来15例病人采取这种方法均取得很好的疗效,主要是小腿和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女病人共15例,其中一例足部烧伤,其余为外伤,年龄25至71岁,平均年龄48岁,受伤时间长短不等,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不等,创面主要分布在小腿和足部。

2 材料

VSD敷料(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引流管、透明贴膜、三通管(Y型接头)、负压吸引器。

3 术前护理

3.1 心理护理。患者意外受伤后由于疼痛、失血、活动受限和担心愈后,产生恐惧焦虑心理,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热情接待病人,安慰病人,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疗,向其介绍VSD的原理及优点,列举成功的案例,以解除其思想顾虑,使之积极配合并接受治疗。

3.2 术前准备。遵照医嘱做好皮肤准备、完善化验室检查、拍片、必要时备血,准备负压吸引装置,术前晚指导患者注意休息,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6小时。

4 术后护理

按相关麻醉术后常规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肢末梢的血运情况,协助患肢抬高并保持功能位置,认真细致的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按摩,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多饮水,适量蔬菜水果,预防各种并发症如褥疮、坠急性肺炎、便秘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5 VSD创面与负压吸引管的护理

持续负压吸引是VSD术的关键,一般负压维持在0.03-0.04MPA之间较理想,负压太小不能有效吸引,过大可致出血,还可引起吸引管变扁、官腔变小,妨碍分泌物及时吸出,负压维持时间一般为10-14天,对于组织血供较差,面积较大的创口,时间为15-20天左右。正常负压吸引状态下,VSD扩创材料应塌陷,引流管管型暴露良好,引流管内吸出血性液体或脓性液体,说明负压有效,若VSD材料鼓起,看不见管型,除堵塞外,还应考虑负压源异常,如吸引接头处密封不严,负压停止或引流管压迫、折叠等,可做对症处理,若引流管堵塞,可注入生理盐水待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重新接通负压,正常引流管内为暗红色引流液,若引流瓶短期内有大量鲜血引出,每小时大于300ml,说明创面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护理人员应严格床头交接班,指导患者及家属翻身时引流管不要牵拉、折叠,更不可随意调节负压,已使创面的渗出液及时清除,防止感染的扩散和毒素的吸收,每天定时更换引流瓶和倒出引流液,更换时使用双钳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物重新吸入到创面内。

6 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皮肤颜色、末梢温度、患肢是否肿胀、动脉搏动及肢体的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7 饮食指导

因创伤的高代谢状态和引流液中大量营养物质丢失,导致机体营养缺乏,饮食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可通过静脉补充,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参考文献

皮肤缺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1月至2008年9月我院共收治90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 其中男61例, 女29例;年龄15~57岁, 平均39.5岁;急诊63例, 择期手术27例。损伤原因:创伤所致者63例, 瘢痕切除后缺损12例, 烧伤、电击伤切痂后缺损15例;损伤部位:虎口部23例, 拇指部32例, 手掌部14例, 手背部11例, 指端指腹部10例;损伤面积:l.5cm×2cm~8cm×13cm;损伤性质:单纯皮肤缺损52例, 合并伸肌腱损伤或缺损25例, 合并伸肌腱和掌骨损伤或缺损13例。

1.2 手术方法

主要以带血管蒂皮瓣覆盖创面, 首先选择在臂丛或硬膜外麻醉下, 待麻醉成功后, 术区常规清洗消毒呈无菌保护。创面严格清创, 切除一切失活组织, 对骨折行有效内固定, 尽可能修复肌腱。根据皮肤缺损的面积, 选用不同的皮瓣修复。对于合并骨折、肌腱损伤、血管或神经损伤的38例患者, 先行修复骨折、肌腱、血管或神经的损伤, 再应用带血管蒂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对于单纯皮肤缺损的52例患者, 直接采用适当的带血管蒂皮瓣予以修复。应用骨间背动脉岛状皮瓣53例, 鼻烟窝皮瓣17例、骨间掌动脉背侧支皮瓣11例, 尺动脉腕上支皮瓣9例。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用断层皮片植被, 应该以方便、安全、有效, 对功能恢复及外观美观为准。同时观察皮瓣移植处局部有无红肿及脓性渗液及体温变化, 及时发现感染指征,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减少探陪人员, 防止交叉感染, 合理应用抗生素, 嘱病人加强营养, 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增强机体抵抗力。术后行抗炎、抗凝, 解痉等对症治疗, 局部防止肿胀、压迫, 影响血循环, 致皮瓣坏死。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2 结果

90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经不同部位带血管蒂皮瓣修复以后7例皮瓣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 12例皮瓣水肿经及时处理消除水肿, 所有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质地薄, 外观满意, 可以避免应用腹部皮瓣引起的臃肿及功能障碍, 手指伸屈活动受限的患者同时行肌腱松解术。术后6个月~2年复查, 手部功能恢复良好, 疗效为优 (感觉正常) 35例, 良 (浅痛觉和触觉恢复) 29例, 中 (部分浅感觉和触觉恢复) 26例, 优良率为71.1%。

3 讨论

对于手部皮肤缺损的治疗, 临床报告应用方法较多, 且由于手背属于暴露部位, 除有功能的恢复外, 亦有外形美观的要求, 我们的体会是应根据创面缺损的大小、层次不同和缺损组织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前, 带蒂皮瓣移植是修复皮肤缺损伴深部组织外露的主要手段。皮瓣的临床应用提出了以下原则: (1) 能够用邻近皮瓣收到与远位皮瓣相同效果应采用前者; (2) 能够用不吻合血管的皮瓣收到与吻合血管的皮瓣相同效果的应采用前者; (3) 只能用次要部位的皮瓣修复重要的部位, 不能用重要部位的皮瓣修复次要部位; (4) 既要考虑受区的形态与功能, 又需尽可能的减少供区形态和功能的损害。同时, 为了确保功能质量和兼顾美观, 仍然是创新性追求的主要目标。我们在选择手部皮瓣的供区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 皮肤质地较好, 薄而有弹性, 色泽相宜, 应具有感觉; (2) 不破坏主要血管; (3) 血管的解剖位置恒定, 口径较适宜; (4) 供区隐蔽, 术后对供区的功能、外观影响小。1993年Bertelli首次报道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取得满意效果。皮神经营养血管, 是此类皮瓣成活的基础。

对于手部皮肤缺损区域的正确处理, 不仅有利于皮瓣的成活, 防止伤口感染, 而且对手部功能的恢复也非常重要, 应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手术的彻底清创是手术成功的前提。需引起注意的是创周失活皮肤要彻底切除, 否则造成感染或影响伤口愈合, 甚至影响转移皮瓣的成活, 导致术后皮瓣周围皮肤坏死。皮瓣必须彻底止血, 否则, 术后皮瓣下出血, 形成血肿, 轻则易致感染, 重者可能引起血管危象, 导致皮瓣坏死。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不存在血管吻合口, 操作相对简单安全, 成活率高, 宜尽量选用。

参考文献

[1]赵永健.应用窄蒂脐旁皮瓣修复手部重度热压伤[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7) :772.

[2]邵新.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选择[J].河北医药, 2003, 25 (1) :9~10.

上一篇:业主自治下一篇:IT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