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改造理念

2024-06-05

网络的改造理念(精选十篇)

网络的改造理念 篇1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河道在保证经济生活的同时也有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作用。但是因为人类没有节制和规范的活动的影响, 河道的功能开始慢慢的退化, 水质越来越不好, 可以看见河道的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是必不可分的, 这样的破坏必然是会给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坏的影响的。

而且就当前的现状来看, 国内大部分的河岸围护都是使用块石来砌筑完成的, 但是这样的结构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护、水资源自身的自净、水体生物的生存等等方面的功能都是有着一定的负面的作用的。所以可见生态护岸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新型的河道护岸的方式, 国外已经有了很广泛的使用, 近年这项新型的方式在国内也是开始应用在河道和湖泊的治理之中。

1 传统河道护岸

1.1 传统河道护岸形式分析

传统的河道护岸形式主要有直立式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和绳索铰链混凝土板块护坡等几种护坡型式。这些形式的护岸工程造价都比较高, 而且仅仅注重了河道本身基本的功能, 如行洪、排涝等, 对环境、生态的则会有负面影响。

1.2 传统河道护岸形式的负面影响

分析得知那些传统的河道的护岸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没有好处的, 而且这些工程完工之后对于环境和整个生态的环境还是有负面的影响的, 这些的影响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主要就是对生态环境、周围气候、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1.2.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河道护岸形式大都是用一层坚硬的护坡结构隔绝了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与大地的接触, 这样造成了河道里的生物没有了依赖生存的环境, 也打破了河流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从而使河道的自身净化的能力不断的被破坏, 还有城市不同的河网里很多地方都有建闸, 这样城市的河道的里面的水流运动力很差, 水流流动不顺利, 这样水就不能及时的调换, 这样就会造成河流的生态的系统不断的被破坏。

1.2.2 对周围气候环境的影响

岸上的动植物群落具有涵蓄水分、净化空气的作用, 可在植物覆盖的区域形成小气候圈, 改善水体周边的生态环境。然而硬质型护岸缺乏透气性和透水性, 隔断了岸边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空气和水汽的交换和循环, 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能力也就比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滨水空间的空气环流速度。

这样必然会造成对周围气候的影响, 因为对植物的影响导致了整个的小的气候圈的变化, 所以传统的河道护岸已经不能满足环境的需要了, 所以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更新河道护岸的方式。

1.2.3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中修筑人工材料防汛墙、护坡不仅代价昂贵, 而且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样的情况不但破坏了河道天然的水质, 更对天然水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更加大的影响是对人们生活的质量的影响, 而且对于人们身心的健康也是不利的。即便这种结构的河道整齐但是却显得刻板呆板, 就会远离人们的生活, 人们也没有了游戏娱乐休闲的亲水环境, 城市也就因为这样没有的灵气和精神气。

2 生态护岸的建设

2.1 生态护岸的含义

生态护岸技术是新兴技术, 是指恢复后的自然健康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其原理可描述为: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和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 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 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它拥有具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底和丰富的河流地貌, 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 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和调节功能。

不但提高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更加的增强了河岸各种功能的有效的发挥, 保证了植物的生存环境的改善, 维护了生态的破坏, 生态护岸的建设在这些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2 生态护岸的特点

生态护岸是一种集防洪、生态、景观、自净等效应于一体的新型护岸技术,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护岸形式的缺点, 故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特点有五个: (1) 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2) 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 (3) 亲水性; (4) 促进水陆生态系统平衡; (5) 材料本身的自然性。也是由于生态护岸的这些特点极其符合目前人们对河道护岸的要求, 其应用愈来愈受人们的喜爱。

正是这些特点, 生态护岸逐渐的被人们接受和应用在河道建设上, 作为新的一种护岸的方式被人们广泛的看好, 所以生态护岸是河道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文就是针对具体的杭嘉湖地区的水利建设的探讨和分析, 进行具体事例的实践举例说明生态护岸建设的必要。

3 杭嘉湖地区城市水利建设可行方案

不同的事物需要不同的对待的方式, 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着不同的解决办法, 不能绝对的说哪一种更好, 只能说那种最适合了, 因为是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才是解决问题需要考虑的, 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原因、背景进行考虑, 从而找到最适合的解决的办法。目前切实可行的生态护岸方式有: (1) 自然原型护岸; (2) 根稳定生态护岸; (3) 植物护岸; (4) 植草砖、土框架护岸; (5) 介质筛生态护坡; (6) 多孔渗水混凝土护坡; (7) 生态砌块护坡; (8) 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通过考虑杭嘉湖地区河道护岸形式的现状, 以及地形找到可以适合的生态护岸形式。首选方案为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原型护岸, 是指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 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 杭嘉湖地区配合植物种植, 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喜水特性的植物, 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 加之其枝叶柔韧, 顺应水流, 可以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

此外, 生态护岸设计应包涵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护岸, 其次是生态。其具体内容为: (1) 首先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 保证岸坡的稳定, 防止水土流失, 要根据不同的水体和环境情况, 采用不同的断面形式和结构。 (2) 生态护岸设计应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这样的协调主要是以尊重生物的多种多样性、减低对资源的破坏浪费、维护水循环、保证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动物生活的质量为基础的, 这样对于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 对生态环境的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更是要以这些方面为原则的。所以河道的设计要做好生态的护岸, 广泛的包括其涵盖意义, 不能失去本质。

经过上述的护岸形式分析, 我们杭嘉湖地区河道, 其护岸的处理要因地制宜, 要根据现在的护岸情况、水文条件、抗洪要求、水质条件、植被情况、地质条件、周边地块性质, 以及文化、旅游等情况来确定护岸类型。当然, 考虑到河道等实际情况的时候, 护岸形式往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考虑。任何的护岸的设计都是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不是单纯的生态设计就可以, 要根据具体的实际的环境和需要, 考虑河流的状况, 水质情况和生态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结合分析做好生态护岸的设计。

4 结语

生态环境的维护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越来越重视, 自然河道的建设和护岸的建设也是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的。所以生态护岸是河道建设必然的发展方向, 所以生态护岸的技术和具体实践问题需要更好的研究分析, 以便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护岸设计。

参考文献

[1]郭赟.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2011年07期.[1]郭赟.中国农村水利水电[J].2011年07期.

网络的改造理念 篇2

摘 要:我们要培育知识改造理念,充分发挥知识在改造工作中的作用,以知识创新带动监狱改造工作的创新。我们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践知识改造理念。

关键词:知识改造理念 基础 媒介 物化 创新

监狱改造工作树立科学的符合形势要求的理念十分必要。因受“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的启发,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原理,并结合监狱改造工作实际,我以为应当把“知识改造”作为我们监狱改造理念。培育知识改造理念,就是要培育这样一种主导观念,即监狱改造工作以知识为基础,充分发挥知识在改造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知识创新对改造工作理论及实践的意义。

一、知识在监狱改造工作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这里的知识,不仅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而且也包括人类获取新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过程,也就是发现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过程。随着对知识经济的广泛认同,人们越发感觉到知识对于人在社会领域的行为或活动来说,是一个绝对必要的因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因为人类行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所有类似的社会团体和社会角色都依赖于知识,并为知识所调节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统治世界不但是个趋势,而且日益成为现实。同样,监狱改造工作也必然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在监狱改造工作中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知识是监狱改造工作的基础,贯穿于改造工作的全过程。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人类智慧的集合体。只有当人类掌握了制造工具的方法,人才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因而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来源于对知识的运用,改造工作也不例外。改造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它所依赖的知识是十分广泛的。无论是制订改造工作目标,实施改造工作方案,运用改造手段,还是进行改造效果评价,无不立足于包括监狱专业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见图示)。监狱改造工作的目标是将罪犯改造成有益于社会的守法公

民,这一目标必须符合法治的要求;改造工作方案要从现实出发,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改造手段要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分管分教 ;效果评价要客观真实。单就改造工作三大基本手段而言,知识作用于监管手段,指导着监狱的布局、监管设施的配备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与执行。知识作用于教育手段,使教育途径多元化,更加有利于被改造者接受。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的心理矫治教育,就是建立在心理学和医学知识基础上的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知识运用于劳动手段,使罪犯劳动从作坊式、劳动力密集型逐步向现代化转变,并逐步将劳动改造定位于一个科学的层面上。所有这些,离开了知识的指导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知识充当改造者与被改造者彼此沟通的媒介。尽管对罪犯的改造带有一定的惩戒性,但真正把罪犯改造好,改造者与被改造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认同是基础条件。一方面,法律知识、监规纪律知识作为监狱改造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造者与被改造者行为的共同标尺。从事改造工作的人员依照法律执行刑罚,依照监规纪律的要求考察规范罪犯的言行;被改造者须认罪服法,遵守监规。在这里,知识的媒介作用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改造人员与被改造人员都有“知彼知己”的渴求,都试图缩小彼此的“知沟”,尽力消除沟通的障碍。在从事改造工作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同那些有一定知识层次的罪犯谈话,共同语言要相对多些,同那些偏僻农村来的罪犯沟通起来也容易得多。现在想想,这恐怕多半由于我是从偏僻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因而无论从心理还是共同的知识上都更接近。监狱改造工作难,难就难在做人(犯人)的工作时很难找到施教与受教双方知识的结合部。那些反改造尖子,之所以难攻难啃,除了他们恶习太深,反改造经验丰富以外,还有一个知识结合部找寻困难的问题。如果这一观点被重视并有效运用,对教育转化FLG等邪教性质罪犯会大有裨益。此外,由于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存在,网络犯罪等高智能犯罪的出现,我们势必要面对一个具有鲜活知识的犯罪群体,这对我们原有储备的知识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因而,我们不能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停滞不前,要不断加以更新和完善。这是一个知识相互促动的循环往复、螺旋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介,而是充当了动力源。

第三,知识经过物化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本身无法显示力量。只有将知识物化为实践性的技术行为和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控制的管理的社会技术行为和 技术手段)时,才能产生力量。马克思将这一力量称为“物化的知识力量”②。

知识的物化可以增强人的素质。这里的人当然包括监狱人民警察和罪犯。单就前者而言,增强素质,主要是指增强监狱人民警察的潜在专业及综合能力。知识的物化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增强人民警察的素质。一是网络的应用,使人民警察的日常工作变得智能化高效率,信息处理和利用更加迅捷科学,最大限度地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改造经验,与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广泛接触与交流,实现改造工作社会化并与国际接轨。从封闭状态和简单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是监狱人民警察充分提高并发挥聪明才智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是在某些领域里不能一味地强调人防“重中之重”的地位 。人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把人机械化。只有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物防、技防的力量,或者引进高新科技产品用于改造工作,才能使广大干警集中大部分精力潜心研究改造理论,探索行之有效的改造措施,切实提高改造质量。

知识的物化,使罪犯的各项权利得以最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对罪犯的惩罚,并不排斥罪犯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从有利于罪

犯回归社会谋生的角度讲,罪犯有权利享受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正在享受的科技成果,参加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劳动,品尝科学配给的伙食。此外,诸如罪犯申诉等法律行为通过网络会变得更加直接而迅速。这里虽然有许多还属于“应然”范畴,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这些都能变成现实,这也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由“应然”变为“实然”的时间跨度,当然要取决于知识在监狱中物化的程度与速度。

二、确立知识改造理念,以知识创新带动改造工作的创新。

创新是指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而创造新思维、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过程。我们处在创新的时代。在某些领域里,用“日新月异”已无法准确描述其发展境况。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的思维、理论及实践必须不断创新,在反复“扬弃”的过程中日臻成熟。而无论是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论还是创新的实践均源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既立足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是对自身提出新的挑战。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副局长麦林华同志在监狱学理事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颇具理性色彩③。他的讲话对传统改造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维度,拓展了监狱改造研究的视野和空间。兹摘录其中的一段:

……比如说被我们引为骄傲自豪的劳动改造,叫了几十年,又是我们的特色,到底在新时期对罪犯改造的功能如何体现?功能到底有多大?……现在劳动改造项目、手段、方法、组合方式、奖惩的办法是否有利于罪犯改造?强迫劳动是我们的一贯观念,但在强迫状态下,劳动对人有没有改造作用,到底是反感抵触的作用还是净化灵魂的作用?教育改造也是中国特色,也要研究。我们现在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究竟如何,强制教育的方式对教育人、转化人到底有多大作用,怎么起作用,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此外,还有监管改造、监规纪律,怎么发生对犯人改造的.作用,其中的机理是什么,有多少人能说清楚,而且除了这三个手段各自作用之外,这三个手段之间又如何综合作用于一个罪犯,到底哪一个作用更大些,是个什么样的结构怎样才能深化……

在这段文字中,麦林华同志反复用了“什么”“如何”“怎么”等带有疑问意味的字眼。一旦某个疑问得到一定程度的解答,那么监狱改造理论就会向创新的方向迈出一大步。知识的创新带动了思维和理论的创新。不仅如此,知识创新也带动了实践的创新,有效地解决了实践中的某些困惑。首先,知识创新能够带动教育改造手段的创新。例如:我们在改造抢劫、杀人、伤害等暴力罪犯时,常常感到他们性格中的暴力倾向似乎根深蒂固,难以彻底根除。不可否认,暴力倾向的形成主要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与自然环境的作用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呢?有人从科研的角度,利用调查数据证明铅等重金属中毒与暴力犯罪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与对策④。在改造暴力犯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研究成果,运用医学的手段对其中因重金属中毒而引发犯罪的暴力型罪犯予以精心诊疗,从根本上缓解他们性格中的暴力倾向,促使其真正改好。在这里如果我们仍然死抱着“三大基本手段”不放,不从创新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就会事倍功半。其次,知识创新能够带动管理模式的创新。如历来颇受重视的清监搜身,许多单位还停留在人摸人、翻箱倒柜的模式上,漏洞很多。基层的同志想了许多办法,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带值班干警常常因此受到罚款扣分等处理,心里总不是滋味,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为什么不能启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彻底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彻底消除干警实践中的低层次困惑呢?不能把知识创新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在实践中真正发挥知识创新的力量。其三,知识创新能够带动实践上的不懈探索。我国的监狱改造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过去没有的,并不意味着今天也不可以有;过去是禁区的,并不意味着今天也是禁区;因条件不成熟,今天无法实现的,将来有一天总会实现。特优会见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就是很好的例子。罪犯在狱内与配偶等亲人同居团聚,不仅反映出我国政府在保护人权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而且符合罪犯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对罪犯改造及社会家庭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谁提出这一设想,谁就可能被认为离经叛道,绝不会称为“创新”。最近,江苏省监狱提出允许罪犯按规定使用收音机。类似的做法,也属探索中的创新之举。

三、实践知识改造理念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知识改造理念的提出,目的在于实践。而实践这一理念,肯定会遇到很多障碍。这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创造有利于知识改造理念得以全面贯彻的环境。对此,监狱部门、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都责无旁贷。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监狱部门要积极推进监狱人民警察专业化进程,实现“专家治监”⑤ 。改造罪犯是一项专业化极强的社会工作,希望监狱人民警察个个都是通才的想法是极不可取的。假如某中队的数名警察,分别精通于法学、监狱学、犯罪学、医学、心理学等专业,并且力求使改造人员与看管人员相对分离⑥,知识在监狱改造工作中的作用就会日益凸显出来。

二是整个社会要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进一步降低文盲半文盲罪犯的比例。许多数据表明,目前小学文化以下程度的罪犯占押犯总数比例呈下降趋势,某省统计结果为47%⑦。这完全得益于经济的发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然而,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儿童大量失学,城市失业人员的子女读书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这就势必影响知识改造的效果,并意味着监狱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要承担起基础文化教育的重任。尽管这也是知识改造的内容之一,然而这项工作本该由教育部门在罪犯入监前予以实施(少年犯除外)。监狱本来只需提供有利于罪犯知识改造的再学习条件,这样则更有利于知识改造理念的培育和实施。

三是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开发引进步伐。监狱渴望变粗放型管理为集约化管理,在真正意义上实践知识改造理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但由于国家在科技投入上的滞后,导致知识改造实践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绝大多数监狱来讲,高新技术产品仍无法普遍用于日常的改造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国家应正视这一现实,努力走科技兴监之路,使知识改造理念的实践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①夏甄陶. 知识的力量. 新华文摘,(8)P30-36

②同①

③麦林华. 从战略高度重视监狱科研工作. 上海警苑,(6)P4-8

④唐玉江、唐慧晶. 重金属中毒与暴力犯罪.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1(3)P19-21

⑤张晶. 中国监狱制度:评价与完善.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1(7)P29-30

⑥刘强. 监狱一线工作者专业化分工的构想. 中国监狱学刊,2001(4)P59-63

⑦肖惠斌. 论影响当前监狱监管改造工作的主要因素.

中国监狱学刊,2001(2) P23

地址:江苏省宜兴市省丁山监狱政治处

网络的改造理念 篇3

关键词:城市病;城市结构;均质城市;应用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困扰及背后的原因

(一)目前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困境

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后期,因城市的盲目扩张、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而表现出来的各种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甚至失衡或无序的现象,统称为“城市病”。“城市病”成为长期困扰西方城市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各种生产和人口要素大量向中心城市集中,造成城市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日趋突出,因此我国已经成为城市病集中爆发时期。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病的表现是不同的。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城市规模阶段和社会文化类型三个主要因素所决定。当前中国大城市病逐渐趋于多元化,包括:影响生态安全的生态病、土地资源浪费、社会矛盾凸显、影响文化魅力的特色病、交通拥堵。其中以无组织、无事先计划、无视交通和服务设施等需要的情况下的盲目扩张为表现的城市蔓延和交通拥堵最为突出。为了应对城市发展中遭遇的困境,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不外乎加大地铁、高架等扩大城市道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同时采用工厂外迁、对机动车辆各种限制,增加绿地以及建设卫星城市等措施降低中心城区的压力。但是从大城市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的无序蔓延。

(二)大城市发展的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

大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不仅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要素的在相对狭小空间内的一个高度浓缩的集合体。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时集中就是优势,但随着城市高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发展需要的流通性就变得越来越弱,这种集中的劣势就愈发明显,流通性的弱化会严重影响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各种城市病就此产生,因此目前应对城市病的方法根本无效,因为目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是城市结构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目前的城市结构我们称之为“非均质城市”构造。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功能区组成集中式布局,形态紧凑,这类城市中心地位突出,城市围绕核心区呈圈层式扩散,是我国城市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但中心城区面临巨大的向心增长压力,同心圆状增长最终有可能形成一种“摊大饼”式的城市形态。核心区是城市要素最高密度区,向外密度越来越小。核心区高度集中了交通、经济、政治、文化等城市要素,也是城市病最重的地方。由于它的控制性关键节点地位,使整个城市都是陷入到城市病中。

二、均质城市理念的内涵及特征

(一)均质城市理念的内涵

从上述分析来看,造成大城市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无序蔓延造成的结构失衡,这种失衡对于小规模城市并无大碍,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问题就会愈加突出,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造城市结构入手,建立一种与“非均质城市”相对的“均质城市”结构。其原理可以从仿生学角度进行诠释和理解。生命体结构的复杂与巧妙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再被其强大组织能力所折服的同时因为会带给我们些许灵感。其实在自然界中“树木”就是我们城市建设最好的参照,一棵参天大树内部构造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一个超级城市。现在以树木结构引入阐述我的城市规划设计新观点。一棵大树叶子就是城市的生产、生活单元。每片叶子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形态不同,但它们均质分布在树上各个角落。通过大的树干和小的树枝与大地相通。基于这一原理“均质城市”是指将整个城市分解成一些均匀分布的城市单元。城市基本要素如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休闲分散在城市单元中。各种城市单元又根据它的功能重点不同对各种要素做一定的调整。比如交通单元中着重是交通枢纽的功能,其它居住、办公功能相对减少,而居住单元着重居住。各城市单元这间和城市与城市外部以高速路、轨道交通、通信等网络连接,这种连接相当于树干的作用。从本质上说均质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单元可以看做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小而全的小城镇。均质城市的理想模式是城市的每一个单元间用绿地分割,交通线路在绿地中,单元内部主要以非机动交通工具为主。

(二)均质城市理念的实质

均质城市理念的实质是物联网概念在现代城市发展理念下的应用,目前物联网已成为各国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先导领域,并以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智能城市建设和应用示范等为标志,形成了物联网发展热潮。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的发展模式。均质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单元与这些单元之间的网络连接,与物联网基础上的智慧城市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均质城市从本质上说是现代智慧城市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均质城市理念的优势

首先,由于城市在空间布局上进行了单元划分,各个单元集中并承担相对应的城市功能部分,因此该部分功能的发挥不需要其它单元进行过多的支撑,因此各个城市单元间的相互依托与干扰就能够降到最低,城市效率的明显提高。其次,由于各个城市单元能够独立发挥作用,因此各个功能单元间的相互联系,尤其是人流和物流联系量大为降低,同时城市功能单元化有助于各个城市功能要素基本功能的发挥,真正做到还街于人、还道于车,以上两方面共同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人流和物流造成的交通拥堵和不必要的浪费。再次,城市污染也是城市病的重要表现。均质城市理念下,城市不同功能的单元划分有助于城市废弃物的分类排放,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有污水、污物的处理难度,提高处理效率。最后,均质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单元划分,能够使城市更加规范化,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因此均质城市建设可以有效减小城市道路面积和空间尺度,增加绿地面积,使城市和自然更和谐,提高人做为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让人在享受大都市的便利和服务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小城镇清新和淡雅。

三、均质城市理念在上海市城市建设与改造中的应用

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东南沿海的中心城市,随着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不断加强,城市规模也迅速扩大,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特大城市中城市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例如面对交通拥堵,上海市采取了一系列传统措施,这里面不仅包括大力加强地铁在内的交通设施建设,也包括限号、限行等一系列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要解决包括上海市在内的我国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从改变城市发展理念入手来解决,利用均质城市理念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是重要的途径,均质城市理念在新城区建设中并无多大障碍,但是对于像上海这种大型城市的升级改造,还需要注意以下诸多问题:首先,在城市管理部门进行公共资源投资时,要放弃以中心区带动辐射的传统城市发展理念,改变以集中资金建设核心区来拉动土地和城市建设的模式,减少为追求建设高大的城市标志而集中建设各种大型综合体,而采用分散为主,适当集中的建设原则。其次,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如车站、学校、医院等城市单元规模和建设位置,同样结合分散和集中的原则。最后,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绿地、河流以及拆迁政策,将大体量的城市拆分为相对独立的城市单元,逐步向均质城市过度和发展。

四、结语

均质城市理念是针对目前大城市建设中的困境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均质城市建设是以人的各种需求为出发点,将大体量的城市拆分为很多个城市单元,各单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之间紧密结合,又互相干扰很小的一种模式。因此这种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对于环节目前大城市的发展矛盾,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改善城市环境,从而更好的发挥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清,张荣辉,黄新民,万婷婷,游峰.交通友好型城市布局模式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8:307-308.

[2]郑皓.城市结构形态低碳化的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2,05:95-100.

网络的改造理念 篇4

关键词:景观改造,保留历史文化,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开敞式

校园景观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所大学风格、面貌的体现。独具特色的校园绿化能够很好地表现一种校园文化内涵,能够代表一所大学的风格和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学校的校园绿化也需要不断创新,大胆革除那些已不合时代要求的落后内容与僵死的形式,进一步发展优秀传统与现代内容相结合的绿化形式,改变过去的那种“封闭式”绿化为“敞开式”绿化,使其符合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1 老校区绿化格局现状

由于不同时代对校园绿化的要求不同,校园绿化的风格也不同,就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梅陇路校区)为例,从20世纪建国初期至今,迎来了第60个周年庆典,经历了风风雨雨60个年头的变迁,老校园的绿化格局已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1 绿化有余,美化不足

20世纪50年代,老校园中绿化普遍树木过多,华东理工大学亦不例外,到处郁郁葱葱,绿化有余而美化不足,已经对校园教学楼及宿舍的使用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教学楼前后种植的几排高大乔木遮挡光线,致使教室内阳光不足,通风不良,阴暗潮湿,影响学生学习。

1.2 老化有余,朝气不足

由于种植年代较长,速生树木、花灌木、绿篱已日趋老化,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病虫害多,花期变短。绿篱生长过高,下面老叶脱落、干枯,失去了应有的观赏价值。那些病弱、枯老、杂乱的树木形状与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形象格格不入,生长不良的树木也失去了观赏价值。

1.3 平面绿化有余,立体绿化不足

由于建校初期,老校园用地充足,绿化面积较大,常在较大的平面内种植低矮植物,立体绿化被忽视,而随着建筑占地的扩大,绿化面积日趋缩小,整个校园内的平面绿化已显得过于单薄狭小,迫切需要增加立体绿化,来丰富其空间层次感。

1.4 封闭有余,开敞不足

老校园的树木、绿篱经过几十年的生长,起初整齐、美丽的绿地内挤满了乔木、灌木,绿篱高达2m以上,不仅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而且也缩小了人们的视觉范围。这种拥挤、封闭、呆板的空间易使人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不利于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精神。

1.5 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校园内大多采用几何状绿地布局,绿化树种大多采用常绿的松柏类树种,这种格局显得过于简单,缺少那种效法自然,给人以诗情画意的意境,易诱发人们消极情绪的产生。

2 新建校园景观规划原则

综上所述,针对华东理工景观现存的问题,形成了最终相应的改造思路。新建校园一般都有与校园总体规划相配套的绿化原则,而像华东理工这样的老校园由于岁月推移,绿化改造比新建校园绿化难度更大。不仅要遵循“效法自然,因地制宜,艺术造景”等一般原则,还要根据其特殊性,从以下几点出发:

2.1 设计简单,易于管理

在进行高校景观改造工程设计时结合了学校绿化的总体规划,充分考虑改造区域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以及是否适合师生学习、娱乐、休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要考虑以后的维护与管理。由于高校受绿化经费等限制,绿化设计考虑简单易行,便于后期的维护与管理,保持和提高绿地的观赏价值,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2.4 保留大树,改变地形

由于过去种植了很多的树木,起初整齐、美丽,随着树木的长大,就显得过于拥挤,透视性不强,这样就造成了远看郁郁葱葱,近看杂乱无章的现象,形成了“封闭式”的绿化模式。所以考虑在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树种,在大树周围合理运用草花和地被植物,增加绿化层次,丰富绿化景观。在适宜的地方可通过适当改变地形,增加园林景观的观赏性。

2.5 植物造景,调整格局

针对原先绿化有余,美化不足的实际情况,确立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绿化与美化相结合,在现有的绿化框架上进行格局的调整和改变,特别是在细部的绿化上下功夫,把影响美观和观赏性不强的部分植物移植,改“封闭式”绿化为“敞开式”绿化,使绿色真正融于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中,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香味、叶相、季相等自然美。通过利用不同色彩的低矮植物(红花檵木、红叶小檗、金叶女贞、龙柏等)进行造景,形成大空间、大色块,色彩对比强烈,丰富的曲线造型,以动势构图突破图案的呆板,富有时代感而不排斥诗情画意,给师生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2.6 增设景点,提高内涵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任,因此学校的绿化美化要适当考虑“精神环境”的塑造,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美好精神风貌的育人环境。结合华东理工的整体布局,根据“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建有特色”的原则进行造景,并达到“寓教育于景物之中”的目的。

2.7 循序渐进,推陈出新

老校园经过几十年的绿化,大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和高校的精神风貌融在一起,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精神上的模式,经过多番的会议交流讨论,我发现这种精神模式在一部分保守老同志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所以在绿化改造过程中,不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校园本来的风格,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局部修整,慢慢改变原来的那些不适应时代的东西。同时,由于社会的发展对校园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者相信师生观念在慢慢转变,随着审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创新设计手法将被大家所认同并接受。因此,对于校园绿化改造需要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黄德明.从武汉大学校园景点改造谈高校校园环境特色建设[J],中国园林,2001(6)

[2]陈亮明,张毅川,乔丽芳.高校园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6)

网络改造方案 篇5

根据公司网络需进行改造事项,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征集了网络改造需求和改造方法的建议,并汲取相关我公司网络改造的其它方案优点,经汇总提出如下网络改造解决方案。

一 需求分析

带宽分析

公司网络出口是10M共享光纤,主要的应用是访问internet,考虑到成本及目前设备的利旧问题,我们网络主干仍然以百兆链路为主,出口目前带宽可以满足需求。网络管理

由于公司网络中用户数量较多(约160点),需要对不同用户访问网络资源加权限控制和日志记录,还要将职能部门划分不同网段,保护各自数据安全。

安全分析

目前,公司网络出口没有任何隔离防护设备,所有上网均是通过一个免费代理软件实现,安装该软件电脑应该使用服务器级别设备,而我们现在是用普通PC承担代理服务,造成上网速度时快时慢不稳定。另外,公司局域网内未设统一病毒防护,这对网络接入电脑安全均有潜在威胁,因此需要增设必要网络安全及病毒防护措施。

网络应用分析

目前公司运行邮件系统硬件性能低、软件功能差经常出现:丢失客户、供应商及外协单位邮件;垃圾邮件逐渐增多;公司内生产、财务及工艺文件邮件经常被退信;邮件客户端发件时经常有错误提示等问题。

公司网站服务器、域名解析服务器、代理服务器因配置低,不仅影响外网访问我们公司网站速度也不利于我公司网站建设。

二 网络改造设计

在互连网出口增设边界路由器,隔离内、外网络及应用服务器。升级核心交换机,可实现网段划分和访问控制。网内统一部署正版杀毒软件及接入电脑病毒升级管理,购置正规销售邮件软件,更新邮件服务器、网站服务器、代理服务器及相应软件,提高网络应用性能。

经上述改造可以使公司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控制性得到很大提高,能较好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三、网络改造拓扑图:

PC。。。。。。。。。。PC

四、网改费用预算

注:

1、诺顿企业版杀毒软件仅供一年免费升级服务,产品购买第二年开始,诺顿服务器端升级费 1000元,客户端200点总计费59400(优惠价38610)元。卡巴二年免费升级,第三年起续费总价71862(优惠价46710.3)元。

2、邮件网关仅提供一年免费升级服务,产品购买第二年开始按年收取产品价格的20%升级服务费。例:若邮件网关售价3万元,每年升级费6千元。

我公司2007年之前使用的美讯智邮件网关年升级费4950元(100用户),2008年上涨至8000元,因有网改事情,我们未做续费。

上表中网络改造预算费用分为三部分:网络架构;服务器;软件。我们主要考虑了性价比,从众多产品中选择1或2款列入预算表,表中产品选型及价格尚有调整空间,请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并提出修改建议。

供电公司的网络安全改造探析 篇6

关键词:供电公司;网络安全;供电网络;电力安全;电力资源供应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8-0043-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8.022

电力安全和电力资源供应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工作在于电力资源分配、传变和输送的供电公司,应与电力用户、上级管理单位以及电力资源生产企业主动联系。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完善,供电公司也越来越看重其自身与电力用户和外部相关单位之间的联系,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网络安全技术在供电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受到网络安全人员自身能力以及网络安全系统缺陷等方面的限制,随着网络发展速度的加快,供电公司网络安全技术人员自身应逐步增强专业技术能力,以提高供电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文章首先分析目前供电网络安全改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措施。

1 供电公司网络安全改造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通过本地认证方式进行本地登陆。供电公司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为:管理SNMP和SSH交换机,SNMP启用访问控制列表模式,以Radius认证为基础实现远程登录,全部系统应用者均有独立账号,从console进行本地认证能够由网络设备登陆本地电脑。第二,ARP攻击的有效预防。供电公司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为:将DHCP Snooping应用于全部供电设备,DAI应用于全部新设备,避免受到ARP攻击。通过保留IP的形式,通过DHCP服务器分配地址。第三,HUB(HUB是一个多端口的转发器,当以HUB为中心设备时,网络中某条线路产生了故障,并不影响其他线路的工作)的混接控制。该现象所导致的安全隐患表现为:供电公司的网络与路由器、HUB等设备相互连接,这就容易增加用户用电的困难。供电网络安全改造过程中,利用人工检查与网管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相关的UB端口,一次接入,将HUB这一环节撤销,保证增加端口,经8口交换机网管,替代传统设备,保证网络与全部交换机接入端口相互连接。第四,为多个部门建立Radius服务器的账号。供电公司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为:建立独立的桌面管理系统数据库或是部门之间关联的数据库,验证全部部门用户密码和账户基本相同。第五,网络接入认证,确保桌面管理系统的安装率。供电公司对于这一问题的规定为:桌面管理系统安装率100%,严格认证网络和计算机之间的连接。其主要的安全问题是:不安装桌面客户端的电脑,电脑终端会自动化分和修复VLAN,访问服务器,自动将客户端、杀毒软件和补丁安装在电脑上。客户端安装后,各部门可以由客户端进入并选择,则获取其中的地址和系统用戶名。

2 供电公司网络安全的解决途径

交换机在接入后,IEEE 802.1x协议将会生效,并从Radius服务器中认证用户。802.1x计算机客户端软件在一般状态下,与终端接口交换机接入后,802.1x协议则会生效,并设定各个端口只能够认证通过一台终端。对于相同的HUB和交换,因其不能提供协议认证端口,能够进行暂时性的uilt-auth认证,从而确保通过所有终端认证。交换机更换后,取消端口认证,并配置下级交换机认证。将Radius服务器设置于信息中心,从而确保Radius服务器工作的可靠性,并保证2台以上的Radius服务器,使其实现账号的自动同步。在配置交换机时,对各个端口的MAC地址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设置值默认为1。通过对登陆交换机进行检查,确定HUB的端口,通过分线的方法达到接入要求,也可用管理交换机替换原来的HUB,从而确保交换机接入端口仅仅存在一台认证通过的终端与网络相互连接,也可下接设备为802.1x接入认证提供支持。Cisco交换机与终端端口相互连接后,会将BPDUGUARD功能启动,进而避免计算机端口与HUB或交换机随意连接,进而形成网络环路。

在网络监察过程中,终端可能并未打开,这就容易形成端口与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现象,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在其他终端开机后,无法实现网络连接。信息中心技术支持人员需要配置交换机,保证其与网络的顺利连接。在交换机端口与管理交换机相互连接,而非终端时,需要将BPDPGUARD功能关闭,避免交换机端口的自动关闭。建立每个VLAN独立的ACL并应用后,实现VLAN之间三层隔离的目标。因为目前的业务主要体现为信息中心机房内,因而VLAN只能够访问信息中心服务器,且不限制访问其他兄弟单位网络。自动绑定交换机端口和MAC地址,通过“port-security maximum”对所有交换机端口接入终端的数量进行控制。利用DHCP服务器内的IP地址保留方式,绑定MAC地址和IP地址,而且,在开启交换机DAI功能后,只能允许终端以过DHCP方式获取IP地址,避免终端手动指定IP地址,进而出现IP地址冲突或是盗用问题。联合应用DAI和DHCP Snooping,有助于ARP攻击的控制。以保留IP的形式在DHCP服务器上对IP地址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实现绑定IP地址和MAC地址的目标。为了对非法DHCP服务器进行限制,应控制交换机,确保全部终端均获得合法DHCP服务器的地址。少数计算机需要经常性与各个VLAN网络接入,应实现VLAN内各个IP地址的分配。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供电公司网络安全改造过程的逐步深入,由此所导致的困难和问题也逐步凸显,并引起了相关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因为变电站漫游障碍是供电公司网络安全改造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维操队工作人员需要收集各种笔记本电脑的MAC地址,并绑定需要介入的电站内交换机指定端口。维操队工作人员的笔记本只能够与特定端口相连接,这一处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操作站内笔记本应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参考文献

[1] 牛春燕.阜新供电公司网络系统升级改造[J].电力企业信息基础架构研究,2012,1(3).

[2] 许钦彪,文涛.网络设备应急与备份系统在供电系统中的建设与应用[J].安徽电力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9).

[3] 张庶.供电企业双网隔离工程在南阳供电公司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10,(6).

[4] 叶水勇,汪淑芬,汪路,陈晏.利用RSA双因素身份认证技术实现安全防护[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4).

[5] 王栋,刘识,王怀宇,等.电力行业三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典型设计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2,10(8).

作者简介:曾隆丰(1963-),供职于江西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丰城电力分公司,研究方向:机电。

网络的改造理念 篇7

公交场站建设不仅是公交企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更关系到一线职工的生产生活,是公交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为确保新建及升级改造后的公交场站具备规范完善、美观适用的公交专属特色,集团公司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一线职工服务,有效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整治公交场站环境”的原则,确立了公交场站建设与改造“六大理念”,即“以人为本,一切为一线员工服务;集中统一,实现车队现代化办公管理;智能调度,实现车队信息化办公管理;统一标准,实现场站标志标识建设标准化;强化安全,提高场站安全防范管理水平;绿色选材,实现场站设施节能环保”。

西直门北临时公交场站办公用房是2004年北京西直门北火车站建设所留的临时施工工棚,现已破旧不堪,设施老化严重,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非常简陋。简陋的现场、就餐、如厕的困难和不变,在现场的负责人切身体验到了一线职工现状环境的艰苦和不易,看到了对车队运营生产职工的负面影响,感觉到了自身肩负的公交场站建设及升级改造的责任感,更激发了有效落实“六大理念”的使命感,加快建设规范标准场站、改善一线员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决心油然而生。

标准化改造示范站点吴庄和超前化改造的老山公交场站,通过通透式大开间办公、柜台式智能调度、多方位信息显示、标准化标志标识、完善的食堂就餐及更衣如厕环境,体现了公交场站建设“以人为本,一切为一线员工服务”的主导思想。通过现场解说、参观体验及深入研讨,每位负责人心中不仅有了清晰的场站建设标准样本,老山场站的超前化更让大家看到了公交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的美好未来。

网络的改造理念 篇8

1 205国道徐州段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205国道徐州段为连接江苏省与山东省的一条重要通道, 是江苏省的“北大门”, 北起苏鲁交界, 止于江苏新沂与沭阳交界处, 路线全长27.829 km, 为改建路段, 2009年建成通车, 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 设计速度为100 km/h (城镇段80 km/h) , 同步实施安全保障工程。2009年《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5768-2009) 出台后, 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先后出台了安保工程实施办法及相关标准, 提出了更新的建设理念。围绕新国标、新理念, 徐州市公路管理处对205国道徐州段进行认真调查, 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1.1 标志

全线指路信息量不足, 在上跨323省道立交处, 指路信息混乱错误;同时缺少地点距离标志和确认标志。4.5 m的限高标志不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中规定设计速度为100 km/h的一级公路限高5 m的要求。

1.2 标线

部分路段交通标线不清晰, 出现脱落现象。

1.3 护栏

1.3.1 中分带护栏

(1) 全线中分带护栏在下穿陇海铁路、宿新高速和连徐高速时, 波形梁护栏未将桥墩保护在内, 对桥墩防护不足。 (2) 全线桥梁中分带波形梁护栏高度均不满足《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T D81-2006) 中规定;全线桥梁中分带护栏板距缘石边缘的水平距离不满足《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T D81-2006) 要求。 (3) 全线中分带开口端护栏端头反光膜颜色不符合要求。

1.3.2 路侧护栏

(1) 路侧波形梁护栏板中心距路面高度为90 cm。 (2) K976+741.463“Y”型交叉处路侧使用B级波形梁护栏。 (3) 路侧填高大于3 m路段、涵洞段未设置波形梁护栏。 (4) 跨线桥桥梁外侧防撞护栏采用A级混凝土防撞护栏。 (5) 与混凝土防撞护栏未进行搭接处理。

1.4 防眩设施

全线防眩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桥梁中央分隔带未设置防眩板, 公路路段中分带防眩树间距较大且高度不足, 不能起到防眩的效果。

1.5 线形诱导标

局部中分带开口还需增设线形诱导标。

1.6 轮廓标

通过调查, 全线205国道中分带护栏均设置了轮廓标, 但在全线桥梁防撞护栏未设置轮廓标, 一般路段路侧均未设置轮廓标。

1.7 警示柱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 部分沿线搭接道口未设置警示柱。

1.8 防落网

S323跨线桥上防落网设置长度为30 m, 应为46 m, 长度不足, 不能完全起到防护作用。

2 安保设施改造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通过对交通标志、标线的优化、交叉口改造及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的完善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1 交通标志

(1) 指路标志优化。

根据现场调查, 205国道徐州段指路标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指路标志版面不美观, 协调性差; (2) 指路标志版面内容不完善, 指路信息不连续; (3) 交叉口缺少交叉路口预告标志和确认标志。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同时结合205国道徐州段是新沂市对外的主要交通集散道路, 也是连接新沂城区的主要通道。新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有“一山、一湖、一古镇”, 即马陵山景区、骆马湖景区、窑湾古镇。同时在其周边路网区域范围内, 主要存在京沪高速公路 (G2) 和连霍高速公路 (G30) 、323省道、249省道和客流集散节点 (新沂火车站、连云港飞机场) 等。为了便于新沂市当地文化景观的发展、205国道与周边干线公路的交通量转换以及和新沂火车站、连云港飞机场等节点客流量的转换, 通过对指路标志优化, 指引205国道上车辆到达其目的地。

通过对指路标志版面重新设计、结合周边路网对指路信息进行统一完善及增设相应的预告标志和确认标志来对指路标志进行优化。根据《G205国道江苏段改造示范工程标志标线维护与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技术指南》, 依据相交道路路网功能的地位的不同, 将全线交叉路口分为重要交叉口、普通交叉口和小交叉口三种。其中重要交叉口 (与国道、省道、高速出入口和城市快速通道、主干道相交或连接的交叉口) :设置预告、告知 (标准指路标志) 、确认 (线路编号、限速、地点距离) 标志;普通交叉口 (与县道、重要乡道、城市次干道相交或连接的交叉口) 设置:设计或运行速度小于等于80 km/h, 设置告知 (标准指路标志) 、确认 (线路编号) 标志, 大于80 km/h增设预告标志。小交叉口 (一般乡道、村道、大型厂矿企业) :设置简易指路标志。

2.2 交通标线

根据标线的布设原则, 本次改造方案增加布设的标线类型有减速振荡标线、停车让行线、错视觉标线等。具体如以下几点。

(1) 车行道纵向减速标线:在下穿陇海铁路段设置车行道纵向减速标线, 警告车辆减速慢行。

(2) 停车让行线:设置于利于车辆驾驶人观察路况, 有利于行驶和迅速起步的位置, 表示车辆在此路口应停车让干道车辆先行, 设有“停车让行”标志的路口, 除路面条件无法施划标线外均应设置停车让行线。

(3) 错视觉标线:在无信号灯控制且设置人行横道线的中分带开口两侧设置错视觉标线, 提醒车辆减速行驶。

(4) 立面标记:在下穿陇海铁路桥墩、下穿高速桥墩及中央分隔带开口缘石迎面设置立面标记。在全线桥梁两侧混凝土护栏端头和中分带防撞护栏端头设置实体标记, 形成实体轮廓。标记为黄黑相间的倾斜条纹, 设置时应把向下倾斜的一边朝向车行道。

2.3 安全设施

(1) 中分带护栏。

由于中分带开口较多, 应对全线中分带开口进行归并, 新增中分带波形梁护栏, 且增设防眩板;下穿陇海铁路段新增中分带波形梁护栏, 保护桥墩。

(2) 路段路侧护栏。

降低现有路侧护栏高度;对部分路段路侧B级波形梁护栏更换为A级波形梁护栏;对全线路侧高填或沟塘路段设置A级波形梁护栏。

(3) 桥梁外侧护栏。

将外侧护栏重新打掉后, 按照路基防撞护栏尺寸, 重新设置。同时路基与桥梁护栏必须进行过渡处理, 保持连续有效防护功能, 减小失控车辆和人员意外伤害。路基护栏与桥梁护栏结构不同时, 过渡段的处理原则采用半刚性护栏搭接刚性护栏的方式, 其间实施固定式连接。

(4) 防眩措施。

在中央分隔带栽植灌木或小型乔木、花卉等, 既能起到很好的防眩作用, 又美化了路容。平面交叉路口 (允许车辆交通转换的交叉口) , 自停车线计两侧各100 m起应逐渐降低防眩设施高度, 植树防眩方式, 距停车线50 m高度降至40或30 cm, 保持高度到开口处端头。全线8座桥梁增设防眩板。

(5) 轮廓标。

由于205国道徐州段全线大部分路段未设置路灯, 通过设置轮廓标可以保障夜间行车安全, 在路侧有护栏地段采用附着式轮廓标, 每隔24 m设置;没有设置护栏的路段设置柱式轮廓标, 每隔50 m设置。

(6) 示警桩。

设置在有行人或非机动车出入的乡村机耕道、路树茂密、路侧障碍物遮挡等主线视距不足的四级以下公路。

(7) 防落网。

本次方案将S323跨线桥两侧防落网向两侧各延长10 m, 以达到规范要求。

2.4 平面交叉工程改造

(1) 合理归并平面交叉。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关于平面交叉的距离规定, 根据被交路的实际情况, 对全线的交叉口进行适当归并。

(2) 正确分配主次道路的路权。

区别主线道路和支线道路, 并给与主线交通“优先通行权力”, 对支线道路交通设置相应的停车让行或减速让行标志。

(3) 建立4个弧形角区的三角型安全岛以缩短交叉口通过距离。

(4) 对交通事故频发的交叉口, 应设置太阳能黄闪灯, 提前设置减速振荡标线和“事故多发路段”警告标志。

(5) 交通安全对交叉口视距的要求, 对于通视三角区内存在树木妨碍视距的树木进行砍除。

3 新材料、新工艺的利用

本次205国道徐州段安保工程改造在交通安全设施方面采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对全线人行横道线采用彩色磨耗层, 更好的起到警示作用和美观效果。

(2) 错视觉立体标线:在一般路段进入交叉口处设置错视觉立体标线, 标线采用蓝、黄、白三种颜色, 提醒车辆驾驶者在进入交叉口时减速慢行。

(3) 采用纳米防尘护栏:对中分带护栏进行拆除、整形维修及纳米涂层后再重新安装, 增强护栏的美观性, 减少后期的养护成本。

4 结语

公路安保工程应当更加注重提高交通安全设施的服务水平, 保障行车安全。公路建设部门在实施公路工程新建、改扩建项目时, 应本着“安全、经济、环保、有效”的基本原则, 针对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采取综合措施实施整治, 完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 最大限度降低公路通车后交通事故死亡率和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率, 为保障行车安全提供良好的公路环境。这便是笔者对公路安保工程中实际运用的一些认知。

参考文献

[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S].GB5768-2009.

[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S].JTGD81-2006.

[3]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S].JTG/TD81-2006.

[4]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实施细则[S].人民交通出版社.

网络的改造理念 篇9

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是目前国内园林花卉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 每两年举办一次, 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作为园博会的会址, 各届园博园几乎都会呈现“会时火爆, 会后冷清”的问题, 一直以来, 园博园的后续利用问题都是业界热切关注的焦点。

2 园林展

近年来, 诸如园博会这样的园林展在我国逐渐盛行, 各大城市争相举办。作为大型节事活动, 园林展不仅能够促进园林花卉行业的发展, 还能够带动举办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自第五届园博会开始, 每届园博会都会在举办城市新建园博园, 并于会后保留展园。出于带动城市落后地区发展的考虑, 近几届园博会都选址于城市外围欠发达地区。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于2009年在济南举行, 其会址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内, 距济南市区约25千米, 曾一度发展缓慢, 在此建设园博园, 同样有带动西部片区整体发展的美好寄望。

纵观各届园博会不难发现, 园博会因其展览性活动的性质, 所留下的园博园并不适合后续经营使用。展园格局分散、建筑体量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 都给园博园的后续经营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随着园博会的日益发展, 展览性园林的后续利用问题也已成为建设行业的热点问题。

3 济南园博园面临的问题

时至今日, 济南园博会圆满落幕已有4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 济南园博园的经营可谓日益惨淡, 稀少的游人、空荡的园区、破落的展园, 这些似乎都无法让人相信当年这里曾经盛况空前。深入分析, 笔者发现导致园博园惨淡现状的主要有以下三大问题。

3.1 展园实用性差

园博园内展园设计之初的性质为观赏性博览园, 展会过后遗留下许多不实用的场地和景观建筑, 为园区后期维护、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 园博园内的土地利用率较低, 展园分布相对零散、独立, 且自成风格体系, 不利于后续的整体性开发利用。由于各省市分别承担展园建设, 造成了展园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工程;但经过4年的风吹日晒, 大部分展园已呈现破败、损坏之势, 无法再现当年的精彩。以上种种, 都使得园博园内的展园不便于后续利用。

3.2 配套设施不完善

基础的配套服务设施, 完善的功能配置是公园景区留住游人的必要条件。由于博览性园林的性质, 设计之初并未深入考虑配套服务的问题, 使得济南园博园缺乏这样的必备条件。园内配套服务建筑相对较少, 游人入园后, 基本的购物、餐饮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从而导致游人流失或入园时间短等问题, 从根本上导致游人稀少的现状。

3.3 缺少经营项目

园博会期间, 园博园的主要功能是国内外园林花卉展示, 以观赏功能为主, 未考虑游人可参与的游览项目。院内现状仅有一处沙滩能够吸引游客参与活动, 其他部分都只能满足游赏参观的功能。园博园所在的长清大学城与济南市区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仅靠特色迥异的园林景观, 是无法吸引大量游人前往的, 只有增加参与性强、引人入胜的游览项目, 才能吸引更多游客。

3.4 门票限制

济南国际园博园的门票价格为每人60元, 封闭性的公园、相对较高的门票价格都将游人“拒之门外”, 还时常发生游人破坏围栏, 强行入园的现象。近几年, 公园绿地免费开放已成为一种趋势, 国内大中城市纷纷响应。而园博园设计之初, 对后续利用的考虑也将园区定位于开放性城市公园, 门票已成为阻隔公园与游人的一道鸿沟。

4 总体改造规划

4.1 改造意义

济南园博园在规划之初, 就对后续利用有所考虑, 希望会后这里能成为一处城市公园。2013年济南市决定园博园今后将免费开放, 现状展园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购等多方位的旅游需求。

近年来, 济南市民对近郊旅游的需求不断提高。园博园景观优美、交通便捷, 坐拥大学城消费群体, 如将由观赏为主的展园改造为市民喜爱的城市开放性公园, 为周边居民提供游、住、吃、购等于一体的全方位配套服务, 将会成为济南近郊旅游的又一目的地, 有效地分流现有集中于东南部的旅游客流, 提高西部新城的人气, 进而拉动提升灵岩寺、五峰山等西部景点, 最终带动济南西部的旅游发展。

4.2 改造原则

4.2.1 以景为本向以人为本转换

改造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着力完善服务设施, 使原有以园林景观为主的展园能够面向更广阔的周边消费人群, 满足游客的游赏需求。

4.2.2 以观为主向以用为主转换

丰富经营内容, 增强场地的实用性, 为游人提供游、吃、购、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开放空间, 坚持以用为主的原则。

4.3 改造定位

改造后的园博园将成为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为依托, 集主题游乐、户外活动、餐饮住宿、创意购物、俱乐部会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休闲园区。

4.4 改造手法

4.4.1 保留园区景观格局

济南园博园是园博会的精华所在, 经过4年的积累, 园内山水相依、自然植被茂密、景色优美, 展园特色各异, 融汇各地风土人情。对于园博园的后续利用, 不建议拆除重建, 那样耗资巨大, 浪费了先前的巨大投资, 而且往届并无拆除园博园的先例, 容易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对意见。笔者认为改造提升是园博园后续利用的合理方式, 保留园区良好的景观构架, 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资源, 投资将远小于重建。对园区景观格局的保留, 也是留存园博园场地记忆的好办法, 有利于改造后园区特色的塑造。

4.4.2 增加服务功能

免费开放后, 将会有更多游客涌入园博园, 如何解决大量游人的餐饮、购物、住宿等一些列配套服务问题, 是园博园改造的重要任务。改造规划充分分析各展园现状特征, 串联风格相近的展园, 增加配套服务建筑, 形成若干组团, 结合展园风格, 引入餐饮、购物、文化、住宿等休闲功能, 使游客在园内可满足吃、住、游等全方位的需求, 形成1~2日游的游览规模, 留住游客, 延长旅游产业链 (见图1) 。

4.4.3 梳理植物配置

园博园开放已有4年时间, 园内植物长势茂盛, 郁闭度较高, 且已形成了稳定的植物群落。由于各地展园大多选用了当地特色树种, 造成了园内植物品种繁多、造景手法多样的特点, 不利于园区整体植物风格的统一。改造规划将在现状基础上, 对植物进行梳理, 在适当的位置降低植物密度, 形成透景效果, 加强园区在景观上与湖面和园外的沟通联系。在植物品种上, 用本地常用树种替换长势不好的外地树种, 增加槐树、杨树、柳树、法桐等济南地区常用树种, 形成园内的骨干树种, 并在园内主环路两侧栽植槐树或法桐, 形成行道树景观, 形成整体统一的植物风貌。

4.4.4 优化交通游线

现有园区已形成完善的交通布局结构, 但由于园区一直是凭票游览, 筑有围墙, 需对交通游线进行一定的优化, 才能满足改造后开放性城市公园的需要。保留现有的6米宽的主园路, 结合展园组团改造, 删减、合并现有的游步道。在出入口方面, 保留现有的出入口, 作为主要出入口, 同时面向园区以外的城市道路增加次要出入口, 方便更多游人从各个方向进入园区。

5 江南特色组团改造设计

本文以苏州园、杭州园组成的江南特色组团改造为例, 详细探讨展园组团化改造的方法。苏州园和杭州园位于传统园林展区南部, 总面积约4613平方米, 南北相邻, 紧邻园区主干道, 距离公园南入口仅200多米, 交通便利。两园同属江南风格, 将其打造为江南特色组团, 保留现有景观格局, 串联展园, 增加江南风格配套建筑, 形成一处江南水街空间, 主要经营茶饮简餐业态, 同时融入昆曲、评弹等曲艺文化, 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醉人意境 (见图2) 。

5.1 串联展园

两处展园虽没有明确的界限, 但在景观上相对独立, 有茂密的植物分隔, 无道路连通。改造设计首先通过铺装的连接, 沟通两园, 串形成整体空间。由于同属江南风格, 水景则是两园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 两园改造前各有一处小水系。蜿蜒的流水是江南园林的特色之一, 改造设计将现有的两处水系放大、连通, 成为江南组团的主景, 所有景观、建筑等均围绕水体展开。

5.2 梳理植物

现状植物长势比较茂密, 两园向西靠近长清湖沙滩, 为方便借景长清湖, 园内西部植物不宜过密, 改造对低矮灌木进行删减, 局部形成透景的效果。铺装场地扩大后, 一些位于铺装场地上的现状乔木, 则采用树池的形式进行保护, 形成舒适的林下空间。

5.3 保留场地记忆

苏州园的民居宅门、水榭曲廊和杭州园的“杭州城标”景墙等园林景观, 带有浓郁的江南地域特色, 改造设计予以完全保留, 旨在突出苏杭地域特色 (见图3) 。如苏州园的现状古建榭, 因改造后水系扩大成为水榭, 与其东侧新增的服务建筑形成对景关系。水榭内可进行昆曲、评弹等江南特色文艺表演, 供东面建筑内的客人欣赏, 将地域文化融入餐饮功能, 为游人营造在醉人景色中品茗赏曲的美好意境 (见图4) 。

5.4 增加配套建筑

苏州园、杭州园现状建筑均为亭、榭等景观建筑, 不适于经营使用, 无法满足游人购物、餐饮等功能需要。经过实地勘察, 改造设计在两园东部, 增加江南风格的配套古建, 一层为主局部二层。其中西部新增建筑全部为一层, 减少向西借景长清湖的视线阻挡 (见图5) 。

5.5 出入口布局

除了现状西侧的两处出入口外, 改造设计还在两园的东、南、北部增加了4处不同规模的出入口。其中, 杭州园向北结合原有路口与南京园南部形成一处小型集散广场, 为今后与南京园的连接留有发展空间。苏州园南部开放形成一处较大的出入口, 方便向南与广州园的联系, 同时, 两园西侧的沙滩区域是园内人气最高的活动区域之一, 这一出入口也方便从沙滩方向前来的游客到达。两园东部设计两处较小的工作人员进货通道。

5.6 业态布置

苏杭两园西侧沙滩区域能吸引一定的游客量, 但其周围现状没有餐饮、购物等经营空间。考虑到游客的需求, 改造后的苏杭两园, 在业态上以茶饮、简餐、零售业态为主, 整体风格定位于江南特色, 可经营苏杭小吃、茶楼、特色手工艺品等内容。

6 结语

济南园博园的改造期待以最少的投资, 盘活整个园区, 充分挖掘园区的的各种资源, 实现各项效益的最大化, 使“后园博园时代”的园博园能够重现昔日的盛况, 成为济南近郊旅游的又一目的地, 最终带动西部新城旅游发展。

本文探索的改造手法, 也对今后园博园的规划设计提出思考, 展园组团化布局、考虑经营性空间、为后续利用预留发展空间应是园博园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2013年的北京园博会在这方面就有所突破, 展园组团化、系列化, 建筑布局和设计实用化, 在保证展览效果的基础上, 为后续经营利用预留更大的空间。

网络的改造理念 篇10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理念

1 引言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学习和领会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用以指导我们所从事的城市建设等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科学规划、人文关怀、讲求实效、稳步推进的和谐发展理念,走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实现城市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感于此,笔者重新审视自己曾经参与过的南宁市东沟岭“棚户区”改造开发工作,认为当时的许多做法和出发点与国家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和要求是相符的,可理解为该项目是运用和谐理念促进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开发的成功案例。该项目获得国家建设部200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改善范例奖”(如图1所示)和2006年度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称号。

2 东沟岭“棚户区“的历史背景与居住状况

东沟岭位于南宁市东北角城乡结合部,其形成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文革”的结束,一些下放回城的居民苦于没有房屋,无奈选择位置偏僻、疏于管理的城郊结合部东沟岭作为他们临时的栖息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广西各地到南宁市谋生的低收入者陆续迁入,东沟岭居住人口开始急骤增加,截至1999年人口普查统计,东沟岭社区内共有住户2 702户,总人口为10 093,其中流动人口有7 922,占总人口的78.5%,为南宁市流动人口比例最高、弱势群体最集中的区域。而同期,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东沟岭户籍居民居住的房屋多半是手续不全的半合法或违法建筑,而流动人口居住的房屋几乎全是缺乏手续的违章搭建房,主要是砖瓦房、油毡房和石棉瓦简易房。区内道路、给水、排污、供电和通信等设施严重匮乏,御火防灾害能力弱,教育、医疗、商贸、市场等配套不完善,南宁市民俗称之为“非洲村”(如图2所示)。

3 东沟岭“棚户区“改造开发的理念与目标

3.1“棚户区”改造开发的理念

“体现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区”是“棚户区”改造开发的基本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起,政府部门对东沟岭进行过多次整治,但由于历史原因,东沟岭“棚户区”的无序建设一直难以有效控制。2001年,经南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兴宁区人民政府开始组织实施东沟岭“棚户区”改造开发工作,并将东沟岭“棚户区”改造开发工作纳入南宁市、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统筹规划,要求运用和谐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彻底解决东沟岭“棚户区”存在的脏、乱、差等历史问题。

3.2“棚户区”改造开发的目标

通过拆迁、临时安置、回迁,实现“居者有其屋,和谐新社区”的基本目标。根据当时的条件和背景,城区政府提出了以改变旧城区面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质量优良的现代化社区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棚户区”改造预期目标。

4东沟岭“棚户区”改造开发的主要策略

4.1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在改造开发之初,城区政府就委托相关单位编制了《南宁市东沟岭新区规划》(如图3所示)和《南宁市东沟岭居住区详细规划》(如图4所示),较好地落实和确立其在南宁市总体规划的定位,结合城区产业转移“进二退三”计划的实施,完善相关功能及配套用地,统筹考虑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之后,又陆续委托区内外规划设计单位参与《东沟岭核心区城市设计》(如图5所示)、《东沟岭居住区概念设计》、《东沟岭六组团规划设计》、景观大道等道路和东沟岭广场设计等系列规划设计工作,为东沟岭改造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特别是针对安置回迁的《东沟岭六组团规划设计》,规划、建设部门认真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既充分考虑住宅的经济性和适用性,也确保结构的合理性和建设质量,同时兼顾小区的合理布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顺应自然地形,延续区域原有文化脉络,体现地域特色,建成同时期南宁市富有特色的安置回迁小区。

4.2 合理制定各类优惠补助和安置回迁政策

东沟岭改造开发涉及市级层面政策和城区层面的具体实施政策。市级层面主要为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东沟岭改造开发专门机构,同时授予一些优惠政策,如改造范围内市一级收取的土地出让金、收益金返还城区,由城区政府专项用于东沟岭改造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期居住在东沟岭“棚户区”且改造后能回迁东沟岭的住户,按户对应人口给予解决户籍问题;将项目列入南宁市重点工程,要求市直有关部门在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加快推进。城区则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户籍、不同居住年限、不同建筑质量等,制定合理、可行、优惠的补偿、补助政策。例如,凡是拥有合法产权的单位和住户均可得到法律法规规定的所有补偿及享有相关优惠政策;因历史问题形成的违章建筑也按折扣给予一定的材料补助,该补助专门用于购买回迁房时抵作购房款,回迁房按成本价向原拆迁户销售,并同时享受相应的优惠补偿政策;对不愿回迁,能理解和配合拆迁工作的住户,城区政府给予一次性遣散补助等。

4.3 深入调研摸底,广泛做好宣传,妥善解决拆迁、拆违工作

拆迁工作是改造开发的拦路虎,拆迁顺利与否决定了改造开发能否顺利推进。为做好该项工作,城区政府及具体开发机构认真制订工作计划,深人住户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和做好宣传工作,耐心细致地向住户解释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住户的支持与理解,并根据实施进展和住户意见及时调整、完善实施计划,通过保护合法产权,团结大多数,教育一部分,孤立极少数违法分子的做法,分阶段、分区域顺利推进“棚户区”拆迁工作,为“棚户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的安置回迁房用地提供了根本保障。改造开发2年来,以通过合法补偿、合理补助和发放遣散费的协议拆迁方式,共完成2000多户近20万m2的各种建筑物的拆除任务,南宁市历史上无序建设、恶劣人居环境的著名“非洲村”迈入改造开发新时代。

4.4 加大临时安置投入,妥善安置被拆迁住户

安置是拆迁的前提与关键,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大难题。城区政府从人文关怀出发,本着和谐拆迁、合理安置的思路,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安置补偿政策,特别是加大临时周转住房的建设投入和租赁力度,先后建成两处周转安置小区和租赁一处居住小区,总房源达500多套,有效地缓解了周转住房压力,妥善解决了被拆迁户回迁之前的住房问题。同时,针对落实政策回城户、市内各项工程的搬迁户、“五保户”、“低保户”和侨属、港台属等人群,在安置用房上给予倾斜和优惠待遇。

4.5 多方筹资,高效运作,高标准要求,及时回迁安置

为加快改造开发步伐,按照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原则,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坚持谁投资、谁收益,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棚户区”改造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引入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商业运作;二是引入项目建设单位以项目加担保模式融资建设基础设施;三是对违章建筑的材料补助进行转移支付,有效地吸引流动住户回迁,也合理减少资金周转压力。同时,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建设质量,所有项目均以公开招标的方式严格选择信誉好、实力强、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施工,并推广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新技术、新材料。通过2年的努力,基本完成安置回迁小区“六组团”和景观大道、兴东路、兴旺路及居民休闲广场的建设任务,初步实现原拆迁居民和部分流动人口“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4.6 完善配套建设,建设宜居社区

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欠缺曾经是东沟岭的典型特征,新区建设从规划入手着手配套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重点解决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及教育、医疗、商贸服务、环境建设等问题。根据实施计划,优先开工建设景观大道(如图6所示)、六组团(如图7所示)、休闲广场(如图8所示)、兴望路、兴东路等项目,并陆续筹备一组团、四组团、经济适用房小区、兴宁中学、农贸市场、沙江河环境改造及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工作。改造开发工作充分利用了现有江河、绿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注重保护环境资源、突出地域特色,结合老城自然拓展的历史文化脉络,把改造开发东沟岭和建设兴宁新城区结合起来,并主动融入南宁市打造“绿城”和人居环境建设活动中来,努力建设宜居社区。

4.7 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构建和谐社区

一个20多年形成的“非洲村”和积累的各种问题不可能一朝彻底解决,毕竟里面掺杂着各种利益的博弈,特别是极少数从事违法建设、违法活动的人从中挑唆,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好政策、好项目、好做法持怀疑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棚户区”改造的推进速度。加上人力、财力难以持续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进而东沟岭改造开发由政府主导方式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稳步推进方式转变,政府部门则腾出更多的精力谋划新区开发,并针对少数在拆迁、安置补偿和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的住户逐步排查,认真了解情况和倾听不同意见,本着以人为本、真心关怀、切实解决问题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比如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困难户申请低保,为许多无业居民争取就业机会等。同时,通过土地招拍挂和招商引资等手段继续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特别是在道路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房建设、环境改善等项目扎扎实实稳步推进,让住户看到政府部门确实在办实事、做好事,转而理解和支持东沟岭改造开发,实现政府、企业、住户多赢格局,逐步构建东沟岭和谐新社区。

5 结语

上一篇:学生相互评价下一篇:自动键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