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

2024-07-25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精选五篇)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招生并轨后, 国家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长, 其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注解决大学生压力问题, 就要“以学生为本”, 正确把握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压力, 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当代大学生压力分析

1. 经济压力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费教育从小学到大学, 这代人无不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实现父辈的期望和自己人身价值。市场经济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而在大部分人还没有富起来的情况下, 这样的收费教育和自费教育无疑是巨大的经济负担。目前的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元到1万元不等, 比起1989年增加了25-50倍, 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1]这使学生从一上学就开始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2. 竞争压力

高等教育扩招致使高校人数不断增加, 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每年都有几百万学生进入大学校园, 当这些天之骄子在进入梦想中的象牙塔后发现自己与别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 他们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巨大竞争压力从此开始, 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就业压力等等, 一系列压力便摆在面前。由此而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全国每年因心理问题出现的大学生人身事故的不在少数。

3. 就业压力

更大的压力是担心毕业即失业。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 2006年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 30%没有找到工作, 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再加上2007年毕业大学生495万, 比上年增加了82万, 所以2007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以上。[2]

4. 社会负面影响的压力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 西方思潮的影响下, 市场经济所带了的一系列负面因素和各种诱惑下,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大学无用论”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不思进取, 贪图享乐。网络游戏盛行的今天, 有多少天之骄子沉迷其中而荒废了学业。

二、关注当代大学生, 缓解大学生压力

1. 增加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机会, 减少经济压力

据笔者所在学校仅采矿工程和地质工程两个国管专业学生奖学金比例可达60%, 而其他专业学生奖学金比例仅为40%。[3]他的社会奖学金是少之又少, 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助学金的力度, 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仍与学生承担的巨额学费相差甚远。因此, 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奖助学金的力度, 鼓励吸引社会奖助学, 增加勤工俭学的岗位, 从而解决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2. 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素质教育, 缓解竞争压力

高校扩招过速致使部分高校师资不足, 加剧了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比如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常常是守着学校的简陋的实验仪器, 无法走出校门, 甚至连参观、考察、调研也常常被搁置。学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如何能保证高的教学质量;如何能在打好学生基础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因此, 补充师资力量, 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是缓解学生压力的重要手段。

3. 按市场需要招生, 鼓励走向基层、西部就业

据教育部统计, 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 2001年34万人, 2002年37万人, 2003年52万人, 2004年69万人, 2005年达到了79万人;2006年突破百万大关, 达到124万人。[4]但基层、西部地区仍然人才匮乏, 每年的人才缺口很大。

因此, 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大学生为本”, 统筹兼顾招生、教育和就业问题。一、按市场的需要调整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 拓宽大学生的择业面;二、加强就业指导, 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 掌握择业技巧;三、鼓励毕业生走向基层、走向西部就业;四、鼓励、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

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 也是党赢得青年、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 而且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 使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使其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减少社会负面影响, 缓解学生压力。

5. 改变传统的对大学生的看法, 减少舆论压力

对普通的家庭来说, 一个大学生肩负着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的重任。家长对大学生的期望值很高是无可厚非的, 自古以来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龙成凤。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已向大众教育转变, 上大学已不再是望尘莫及的事了。作为社会、家长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把更多的期望转化为对大学生的理解和关心。使当代大学学生在一个积极、正面的和获得多方理解的大环境中成长成才, 以此缓解大学生的压力。

总之, 解决大学生压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单凭任何一种应对策略, 是无法解决问题, 而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大学生为本为核心, 以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集中多种应对资源和应对策略, 才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当代大学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收费高寒门弟子望而却步金羊网2007年5月22日

[2]徐光木正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之说半岛都市报2007年5月22日

[3]《西安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实施办法》西安科技大学学生处、教务处编

[4]胡继波叶琼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高教研究》2008年6月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 篇2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由青春后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这一阶段标志着他们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在这一阶段中我们不仅要面对自身的生理发育的变化,而且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其中压力主要包括:

■时代压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不论是什么人,稍不留神,就会落后于汹涌澎湃的信息潮流。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他们一方面必须努力完成在校学业,同时还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一方面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塑造能够融入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诸如此类的高期望值,必然给他们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生活压力

所谓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经济压力。学生上学的费用一般来自家庭。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所需费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则影响更大。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出现了“高中生拖累全家,大学生拖垮全家”的现象。这对于尚未自食其力的贫困生会造成更大压力。(2).自理自律压力。目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影响,学习就是一切,长期忽视一般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因而不少人缺乏自理和自律能力,很多人不会或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面对挫折和新的环境,往往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也就形成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压力源。

■学习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还要做出进一步努力。他们或是拼搏于考研、考硕博连读的行列,或是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班,为的是努力获取各种“证书”。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就业压力

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竞争加剧:竞争择业,竞争上岗,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之中。在这一背景下,连续多年的扩招本来已经加大了大学生竞争就业的力度,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别是城市里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尤其在大学生、研究生择业相当集中的单位(三资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以及择业相当集中的地区(北京、上海、沿海发达地区),已经逐渐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局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形成大学生诸多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源。

■人际交往压力

现代大学生交往的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不懂得基本的交往技巧与原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压力还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与老

师、同学关系的处理上。一些学生对人际交往和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惟我独尊,不注意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事事处处都希望符合自己的心愿,不顾及他人感受。一些学生又谨小慎微,生怕与同学发生分歧或矛盾,所以一再忍让,宁可自己不舒服也不愿意表达真实感受。而一旦同学之间发生不愉快,就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处理。还有一些学生则封闭自己,心里很想与别人交往,但不知道如何交往,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更有一些学生则完全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意识,远离人群,整日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恋爱压力

大学生处在由青春后期向成人期的转变阶段,对异性有强烈的兴趣、好感是正常的,有恋爱的要求也是自然的。追求爱情的恋爱过程是最让大学生心动,同时也最令大学生心烦的问题。大学生在追求异性的过程中会面临压力,处在这种状态的大学生情绪波动比较明显,时而兴奋不已,时而心情沮丧。处在恋爱阶段中的大学生也会面临压力,主要是如何保持和发展这段感情,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恋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等。而最大的压力是由失恋所带来的。通常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状况是十分复杂和敏感的。很容易因失恋而全盘否定自己,如不能及时排除对爱的绝望,则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造成巨

大的心理压力。

■社会压力

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变化性的社会,在这里一切具有短暂性,多样性和新奇性,知识迅速产生又迅速老化。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等新概念所倡导的人才模式则是这样一幅前景: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不仅要有解决常规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创新能力;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更要有自主、和谐健全的人格特征和素养;不仅要懂专业,而且还要善于人际交往。

面对着如此多的压力有许多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而产生各种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方面的危害,如精神失常、自杀、心理变态……而且在近几年,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呈上升的趋势,关于大学生承受不住压力自杀、残杀他人、精神失常的事件更是频繁发生。这已引起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所以解决、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而大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自我纾解过于繁重的压力,以下是一些比较适合大学生自我缓解压力的方法,可以提供参考。

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控制技术

(一)肌体反应控制技术

许多情况下,面对压力,人的肌体就会产生紧张反应。为了控制这种反应,我们需要学会一些有效的、不使用药物的放松技术。

1、体育运动 例如:游泳、打篮球、跳绳、瑜伽或其他各种体育运动,自己外出散步效果特别好。

2、静思 静思可以有不同形式,包括听音乐、自己演奏乐器或静心去做自己爱好的事情。

3、逐步放松 这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和有选择的放松技术,基本方法是让你身体某一部分(如胳膊)的肌肉先绷紧,然后再有意地使它放松。

(二)引导想像

你可以为自己选择几个你觉得安全、宁静和惬意的场景(海滨、湖泊、树林等等),想像自己真的臵身于这些环境中可以使你放松。要达到这样的视觉效

果,首先要把自己的身体放在一个舒服的位臵上,身边没有其他人,想像得尽量真实,试着去感觉、品尝、呼吸或倾听,找到真正处于这个场景中的感觉。每天想想几次,每次大约5分钟,当这些场景对你变得熟悉和具体的时候,就可以达到帮助你减轻焦虑和使你放松的效果。

矫正无效行为

1、放慢节奏 你可以对自己说:“关键是我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一时的进展速度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达到目标,欲速则不达。”

2、计划 计划性是克服压力的有效武器。你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前面那些要做的事情,重新计划一下,排一个先后顺序。要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值得做的事情上,学会把那些杂七杂八的琐事撇在一边。更重要的是,每当你感到压力时,要记住三个字:简单化!

3、维持平衡 严重的心理压力常常是由于你让其中某个因素(如工作或学习)占了过大的比重。其实,当你认为自己在“虚度光阴”时,也许正在做着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在“必要的压力”和“放松”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三)寻求社会支持

当我们把压力问题说给家人和朋友听之后,他们的支持会成为一个阻碍压力事件的缓冲器。压力被表达出来,这会产生令人难以臵信的帮助。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 篇3

关键词:就业压力,考研学生,压力源,影响因素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考研成了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和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 调查显示, 大学生考研比例逐年增加, 近几年更是达到了高峰, 部分高校大学生考研比例达到80%左右, 有的院系、专业甚至高达90%。 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 到2015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则达到了749万人。 由于考研学生的不断增加, 每年研究生录取比例有限, 这必然给考研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

1.研究目的及设计

对当代考研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看哪些因素是影响考研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宁波大学2016年考研学生200名作为研究被试, 发放问卷200份, 被试中男女生各100名。 回收有效问卷194份, 问卷回收率为97%, 其中男生96份, 女生98份。 研究工具为《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 》。

2.研究结果及讨论

调查结果发现, 仅有26.80%的学生基本没有紧张感, 在这当中, 女生没有紧张感的人数较少, 说明考研的女生男生更有心理压力;有轻微紧张感的学生达到42.78%, 有将近30%的学生属于严重紧张型。

将抽样学生所选的导致其产生心理压力的各种心理压力源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所得结果如下表1中所示:

从表1中不难看出,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就业问题、父母期望、学业问题。

3.影响考研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不难发现, 导致考研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压力源包括就业问题、父母期望、学业问题及家庭问题等。 (1) 就业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来说, 就业是他们首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 从客观上讲, 现今社会,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 毕业人数激增, 社会竞争加剧, 本科生供过于求, 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从主观方面说:自身期望值过高和实践能力弱是都是导致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 父母期望。 在考研大军中, 有部分学生考研并非完全出于个人自愿, 而是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和期望。 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山区和贫困家庭, 他们家长外出打工挣钱负担儿女上大学。 他们在家人的深切期盼中走上考研这条路, 这必将给他们极大的心理压力。 (3) 学业问题。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在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深入, 希望通过考研继续更加深入地学习, 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希望考研以继续深造, 但与此同时又担心自己所学知识不够扎实, 在考研当中会受阻, 难免产生焦虑、紧张心理。

除上述原因之外,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还包括家庭条件, 名校情结、群体效应等。 总体而言, 调查结果发现, 就业压力、父母期望、学业压力成为导致考研学生心理压力的三大主要原因。 如何有效缓解考研学生的心理压力呢? (1) 树立正确考研观。 考研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考研并非回避就业压力的方法, 而只是增加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出路而已。 (2) 正确处理各方压力。 (3) 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在就业过程中, 招人单位要求的不仅是学生的理论知识, 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 考研学生希望通过考研增加理论知识储备这个出发点是好的, 但不能把所有希望都放在这里, 而忽略自身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秀霞.高校毕业生心态透视与压力原因分析.2008, S1:123-125.

[2]赵红, 张平, 段功香.考研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护理研究, 2009.1, 第23卷:215-216.

[3]周红萍, 高晓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研究.2008 (2) , 第10卷 (第2期) :212-213.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分析 篇4

一、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分析

随着女大学生在高校比例的不断提高, 作为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群体, 她们在恋爱时除了具有一般青年的心理特点外, 不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具有独特性, 因而备受社会关注。[1]

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而被压抑的青春期情感此时得到了释放, 生活的诸多诱惑使大多数人跃跃欲试, 她们大多远离家门, 已经摆脱了家长的约束, 具备了自立的能力, 希望按照个人的意愿去生活。她们愿意与男性交往, 很多女大学生开始显示独立自主的个性和满足自我需求的强烈愿望, 渴望恋情的满足。[2]虽然绝大部分女生的恋爱观和恋爱行为是积极向上的, 但仍有一部分女生在恋爱思想和行为上存在着各种问题。

1. 随波逐流从众心理。

女大学生刚刚告别整天沉闷于学习中的高中生活, 来到个性张扬、少受约束的大学, 更有很多女大学生刚从父母的庇护中走出来, 一个人远离家乡在外面读书, 好奇心强, 独立性差, 容易受骗。很多不愿谈恋爱的女大学生, 由于周围的人都在谈恋爱, 自己也盲目效仿, 寻找男朋友。

2. 盲目攀比心理。

由于女大学生们年龄还较小, 思想不成熟, 往往会做出很多幼稚的行为。总想找个理想的男朋友, 别的都不要求, 但一定要比身旁同学的男朋友强。有这种心理的女大学生往往找的男朋友都太过理想化, 根本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 也没有想过将来, 这样往往将以悲剧收场。

以上是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观察研究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 纠正其问题, 使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 利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建立符合自我价值实现的正确的恋爱观。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Maslow) 曾提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 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 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样, 这种“需求层次理论”[3], 也适合于大学生的恋爱生活, 大部分女大学生谈恋爱是五个层次需求的体现, 首先是生理需求, 从生理来说, 作为已经是成年人的女大学生, 她们的性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她们有要求谈恋爱的向往和追求, 对异性表示关注和好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次是安全需求, 当代女大学生希望通过恋爱获得精神方面的享受, 寻求心灵的一种慰藉。第三是感情的需求, 更是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在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两个层面上。第四是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 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女大学生最高层次的需要, 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 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 女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 而且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追求完美的个人感情生活, 这样追求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才能得以实现。[4]

(2)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真正理解爱情的真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个公民的诞生》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 爱情应当永远是最光明的、最亲密和最不可侵犯的东西。”

针对女生中的不同思想、不同恋爱动机和需求,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 帮助她们提高恋爱需求层次, 培养自尊、自爱、自强的生活态度, 在心理教育中端正女生的恋爱动机, 让她们懂得为什么恋爱、怎样恋爱, 做一个“恋爱情商”高的人, 从而促使她们的心理健康发展。[5]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难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中, 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造成这一问题有很多原因, 包括一些单位歧视女大学生, 认为她们在体力上不如男生, 且会将精力过多的放在家庭上面。一些专业如教育学、语言文学等专业几乎被女生包揽, 过多的人挤在有限的几个专业上, 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显得有些不足, 这也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排除这些客观原因, 我们来看看女大学生自己在就业上有哪些表现?其就业心理是否正确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1. 不能正视真正的社会工作现状, 就业期望值过高。

女大学生由于生活面狭窄, 很少接触社会, 所以在她们眼里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还是不难的。“天、南、海、北”即希望在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定居的女大学生仍然不在少数, 可是现在已经是不是你选择工作而是工作选择你的时代,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在大城市固然好, 但是也要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然随着大流在大城市复杂的环境下艰难的生存必定会弄得自己身心俱疲。

2. 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心理素质也是其中一重要方面。

“工作找得好, 不如嫁得好”。我国传统观念就是“男主外, 女主内”。许多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左右下, 学习没有动力, 生活懒散, 导致了她们在毕业到来之际还什么也没学到, 沉浸在幻想未来的梦境之中。一些女大学生本身缺乏自信, 自立能力较差, 也没有自强的意识。很多女大学生只想找个差不多的工作, 从来没想过要自主创业, 这也成了其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心理素质差的女大学生竟然还在即将毕业之际, 由于没有找到工作而走上绝路, 这更是让人扼腕。

当我们看到许多女大学生由于自己一些错误的心理而出现众多的问题、延缓就业后, 我们试着找出一些措施引导其走出误区, 找到理想的工作。

(1) 克服传统观念的误区, 积极面对工作。

女大学生既然已经受了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 掌握了一些知识技能, 就应该找到对口的工作, 无论是职位高低、薪金多少, 都应该从零点做起, 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为社会作贡献。现代女性, 就应该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否则, 这么多年所受的教育、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必将付诸东流。

(2) 努力克服各种求职心理障碍。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求职的前景是光明的, 但道路确是曲折的。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 增强心理承受力。要学会自我调节, 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6]要勇于面对失败, 在失败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同时放松心态, 以良好的态度应对一切。

摘要:当前, 大学生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其中女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则更大。本文试从女大学生恋爱、就业、学习等方面来探究当代女大学生心理, 以在了解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研究,心理诱导

参考文献

[1][4]王瑶, 关薇.女大学生恋爱观及恋爱行为的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4, VOL28, (2) .

[2]王刚, 孙佳宁.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探讨[J].商业经济, 2010, (5) .

[3]范文娟.关注女大学生恋爱问题做好思想指导工作[J].高教研究, 2005, (27) :31-33.

[5]马军, 谭文丽, 阳剑兰.女大学生恋爱不良心理表现及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6, (1) :109-113.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分析 篇5

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的概念仅仅指的是“初次就业”。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高峰,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惑和各种压力。

1 从精英转向大众及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

目前,高校连年扩招,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从培养精英而趋向于以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大众教育。大学生面临着从“精英”向“大众”转化的压力。

1997年,我国高校招生并轨后,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连年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总量达212万,而全国约有63.6万名毕业生未能就业。至200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2010年,高校毕业生超过630余万,2011年达660万,按照近几年数据显示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也就是说今年有165-198万人在毕业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如此看来,大学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待业人数也呈上升趋势,社会消化增量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对毕业生就业来讲,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1998年以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其实是处在一种“精英教育”阶段,在这种传统的“精英教育”背景下,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就是“精英式”的就业。而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已不再作为稀缺资源。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仍然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至于压力增大。

从全国就业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的局面,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不可能不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分析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

为了减轻扩招与全国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压力,高校要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2 专业结构失衡带来的压力

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难度,但不能把责任全归咎于扩招。高校毕业生只是整个就业大军里的一部分,就是不扩招,也要毕业。据资料统计,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OECT(经济合作发展)国家在1998年平均为26%。所以说,我国高校毕业生占总人口比例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扩招无可厚非,大学生就业难归根结底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结构失衡等的普遍存在,给毕业生带来“无用武之地”的压力。

我国高校专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专业的供需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毕业生一直由政府主管部门分配就业,毕业即意味着就业。造成了供方———大学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办学。目前,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即使其专业设置众多,某些专业随着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一个阶段,之后依然不能够马上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学校新开设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个年限,这就出现了供求失衡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多次指出两个“不适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高校应积极行动起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这既是高校自身职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直接指向。而就大学生本身来说,为了减少因专业带来的压力,为自己开辟一条就业的“绿色通道”,应当掌握一些边缘学科的知识,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避免学科知识过于专业化。

3 就业歧视带来的压力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有切身体会的毕业生来说,各种各样的歧视屡见不鲜,这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造成很大的压力。

3.1 性别歧视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生的就业比男生更困难。2011年2月,陕西省妇联公布了《女大学生招聘中性别歧视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受访女性就业率低于男性12个百分点,同时约六成女性在求职时曾遭遇性别限制。在对6个抽样城市的问卷调查中显示,44%的受访女性在求职中遭遇了尴尬的婚孕歧视。某高校的一位女生到一家单位面试后,为遭遇到的性别歧视愤愤不平:应聘部门负责人明确告诉她:“你的条件完全符合要求,我们部门也十分需要人手,但我们单位主管领导要求只进男生,宁可岗位空缺也不许招聘女生。”一位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多年的教师说,像这样在应聘中遭遇性别歧视的女大学生为数不少,种种明里暗里的限制性要求,成为挡在女大学生就业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挫伤了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还可能助长部分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

3.2 相貌歧视

参加过招聘会的大学生不难碰到诸如“形象好气质佳”类似的招聘条件,似乎找工作像是参加“选美”,以貌取人已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许多用人单位招聘时除对大学生的政治表现、学业成绩、个人能力有要求外,还附加相貌、身高等条件。其它条件相同时,缺乏形象资本的毕业生通常会在某些场合受到排斥,失去很多求职机遇,一些相貌平平的女大学生对之感触颇深,而个头不高的男生也会受到冷漠的待遇。

3.3 疾病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

等的就业机会”。《就业促进法》第三十条也明文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然而现实中一些患有疾病类的人却在就业面前迈的很艰难。如2011年“中国首例艾滋病就业歧视案”一审二审原告败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和关注。

3.4 户口歧视

尽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中第十四条保障就业权益提到,各城市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但户口制度依然是许多毕业生的绊脚石。当他们满怀憧憬准备离开学校奔赴社会舞台时,许多人才切身感受到,穿越户口那层薄纸竟是如此之难。“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让许多学子感到了压力。

就业歧视有违社会公平,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一是使部分人失去了平等发展的机会,影响了人才的公平竞争,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毕业生得不到公平就业机会,容易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抵触甚至对立情绪,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防止各类就业歧视,维护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权利。我们希望能落到实处,如果没有一个人尽其才的就业环境,没有一个让人才实现平等发展、自由发展、和谐发展的平台,会给大学生施加很大压力。

4 家庭观念带来的压力

很多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得不考虑家庭的需要,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等。而这相应地也带来一定的压力。前面已提到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许多家长不太了解这情况,他们依然相信:他们的孩子可以通过高考摆脱贫困地域或农业人口的身份,应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寄希望于上大学的孩子身上,很多贫困家庭为供子女读书已经倾其所有,投资教育,他们愿意也舍得。可随着逐年攀升的大学学费,几个家长不希望孩子在毕业时能有一份好工作呢?据统计,现在,一个大学上下来就要花近10万元(情况不等),这样高的消费,使学生和家长对就业的期望值再次提高,就业难度继续加大。如此循环下去,学生的压力就更大。

另外,由于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家长的观念也不尽相同,多数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而这或大或小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因为自己不可也不能推卸的对家庭对含辛茹苦的双亲的责任。

面对如此的情况,这就不仅需要大学生自己,而且也需要家长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随着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的转变,一些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在增加,只要大学生愿放下架子,家长理解支持,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是有路可循的。

5 综合素质缺失带来的压力

如今,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大学生时,要求人才必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具有创新能力以及人品素质高等。从近几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观察,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不能学以致用,实践能力较差

有很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大学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因此,“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条件卡住了很多大学生。虽然这只是他们的片面之辞,想追求一种最高的利用价值。但从另一方面看大学生的确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相对而言,学校迈向市场经济的脚步慢一些,计划经济的惯性犹在,造成教育和实践的脱节,应届毕业生无法立马上手工作。而企业处在市场的最前沿,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抉择,转轨速度非常明显,因此对人才的看法和用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学校教育的一些观念却相对滞后,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立马适应社会的要求。

5.2 择业期望值高“玉在椟中求善价”是很多毕业生的就业心

态,但找“饭碗”还得审时度势。据调查,现在大学生就业理念呈现一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智联招聘”日前发布了2011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及求职偏好调查报告。在选择职业最看重的因素中,职业发展前景以41%的比例居于首位;其次为薪酬福利,占到了16%;办公环境也是毕业生看重的求职要素,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仍残留着传统的成分。

5.3 缺乏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除一些基本的硬件,如学历、文凭外,90%以上的招聘单位都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天津设计院王副院长表示,在近年来的招聘中发现大学生较为欠缺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且表示更愿意录用肯吃苦的毕业生。可见,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吃苦精神也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适应时代、胜任时代重任成功求职的必备素质。

5.4 随意毁约“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已签

约的毕业生仍会继续寻找工作,一旦找到自认为更好的就业单位,就会很随意地和已经签约的单位解约。也有一些为考研“保底”争取单位的毕业生,如果考研成功,也会与用人单位解约。用人单位对此感到无奈,也很被动。毁约使学生的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也降低了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信任度。

5.5 技能单一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推进,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不少外企表示最需要“懂专业技术又精通英文的复合型人才”。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的原因,主要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和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有关。在学校教育方面,正确的定位即是解决学校发展和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学校在教育方面应该按序列性和发展性要求,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全方位体系。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仅需要记忆和传播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好酒也怕巷子深”,大学生本身要改变就业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使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只有这样一来,才能在就业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上一篇:土壤有机质下一篇:百字经典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