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教学

2024-08-12

小学思品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思品教学 篇1

一、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1. 对思品教学不重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受到来自升学的压力,因此众多教师与学生将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忽视对品德的学习。由于自身观念的影响,在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而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子,只能成为考试的机器,而无法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许多学生将思品课视为“豆荚科”,可有可无,因此对于思品的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

2.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新课改提出: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就目前各地小学思品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众多教师由于对思品课的认识不到位,为完成教学任务,仅讲授教材知识,而忽视了社会这个大课堂,将思品课硬生生地变成了人生道理讲解课。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较高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实践活动形同虚设。

为适应新课改要求,众多思品教师会在课堂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在表面上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但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会发现众多活动的开展是没有针对性的,是缺乏目标的,并未切实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开展。另外,由于时间限制,部分老师喜欢将实践活动安排在课后,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现实却是由于缺乏课后监督机制,导致课后实践活动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推广小学思品课生活化教学遇到的难题

1. 教师方面可能遇到的难题。

思品教学生活化和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需要教师有更活跃的思维去进行教学备案,需要教师花更多时间去研究知识点在生活中的来源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必将会增加教师的备案时间。

2. 学生方面可能遇到的难题。

思品教学生活化更强调学生将学习和生活相互结合。为了推广该教学模式,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玩的阶段,学生们是否能够在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也能够好好地学习而不是玩耍,这是学生要面对的难题,也是教师要关注的问题。

三、创新小学思品课生活化的教学思路

1. 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今,思品课之所以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教学模式单一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无法融入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脱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所传授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内容与形式上加以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形式。譬如在学习《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这一课时,请学生结合学生自身的家庭矛盾,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要求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谅父母的苦心。从而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要尊敬父母、理解父母、回报父母付出的爱。

2. 注意提问技巧的掌握。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问题过于简单或是问题难度系数太高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问技巧已经成为教师急需掌握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在了解本课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几个覆盖全文的问题,而问题设计的原则要先易后难,环环相扣,使他们既能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又能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

3. 积极参与校园、社会实践。

为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可通过参加校园、社会实践活动来内化知识,而这一方式的开展,需要校方的积极配合。在学校内定期开展公益性活动,譬如在学完《叔叔阿姨辛苦了》这一课时,校方可组织学生开展“小记者访问”活动,了解身边工作人员,包括老师、食堂叔叔阿姨、传达室看门人等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时间。为增强自我感受,学校可组织学生扮演一天身边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的苦与乐,让学生能够懂得这些普通人工作的不易,在日后的生活中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小学思品教学反思 篇2

一、宽松和谐、快乐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思品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开放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敢于把学生从传统的“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在保证身体健康发育、举止规范文雅的前提下,创设“三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愿学、乐学。

1.多设计学生自由活动的环节。如《待人接物有礼节》一课,教师不宜多讲,让学生在自主表演、相互评价中学习待人接物的一些基本礼节,从中懂得待人处事要文明、要礼貌的规范要求。

2.多采用激励措施。激励也是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的一种形式,低年级可多使用“你真勇敢”“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或发“小红花”“小金杯”等正面激励措施激励的方法。高年级学生这种激励方式就失去了作用,应将激励点放在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加以赏识上,如:“你回答问题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真了不起!”“你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佩服你。”这样,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才能,言而有信地去肯定,鼓舞了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都积极想得到老师的赏识,给课堂气氛注入了活力。

3.多给学生自我表现机会。如学生发言可变举手点名式为不举手的自由式,有些行为规范可由语言表述式改为动作演示式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受身心约束,有更多的自由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可活跃学生身心,表现学生内心世界,保持学生积极乐学的情绪,又可活跃思维,深化道德认识。

二、灵活多样、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

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遵循认知规律,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辩论活动等多种形式,供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1.擂台竞赛

如上《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课时,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就会使课堂毫无生气,如果进行一次“动手能力大比拼”比赛,让学生自己洗手帕、系红领巾、穿衣服,看谁的书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谁的衣服叠得又快又整齐,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通过这一系列比赛,使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中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成道德行为。

2、模仿表演

《听父母的话》是一出童话剧,教学中分别让学生扮演鸭妈妈、小鸭亮亮和贝贝,在角色扮演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听父母的话,办好事情进步大”。再如《做诚实的孩子》一课,可安排表演小品《我错了》。让学生亲历“主人公”做错事后,在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一简单、具体的场景,明白人并不是生来就“诚实”,也不是生来就“不诚实”的,从中受到做人应诚实的教育。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融入课堂教学,他们才会积极表现,主动发展。

3.多媒体参与

例如:《爱惜学习用品》一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情感的需要,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请出”了孙悟空,于是同学们各个瞪大眼睛,迫切地等待着下一个环节的出现。为了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我调了一下同学们的胃口:“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勇敢、机智……)今天谁能向孙悟空一样勇敢机智就可以到花果山摘个仙桃”出示花果山的背景。同学用鼠标摘仙桃的同时还能听到孙大圣一句鼓励的话。整堂课以”摘仙桃”为明线,以怎样爱惜学习用品为暗线,上得是有声有色、同学们情绪高涨、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引发讨论

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学《做个小小发明家》时,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生活中的不方便”的问题讨论,从个人→小组→自由组合(几个人)→再回到小组,讨论出生活、学习、交通、通讯等诸方面的种种方法。此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学习的欲望格外高涨,深刻领悟到“爱科学”的内涵。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

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5.开放场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爱护公共设施》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甚至在校外组织活动学生讨论做到爱护公共设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街道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

三、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自由驾驭教材。

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配角”与“主角”的关系。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是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服务者。通过巧“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配角身份调整为主动探究的主角身份,把驾驭教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热心“服务”,为学生学习教材铺路搭桥,解疑排难。一般来讲可分这样三大步:课首,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揭示教学目标;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实施教学目标;课尾,总结收获谈感受,再次质疑,以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

如《尊敬老人》一课,开课揭题让学生质疑揭标:同学们,你们想通过本课的学习弄清与课题相关的哪些问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我想弄明白为什么要尊敬老人?”有的说:“我想知道怎样尊敬老人?”……学生以教材主人的身份,带着问题和学习目标很快进入到主体教材的学习之中。课中教师借助教材的典型人物与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引导学生育情明理。课尾导行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难或不明白的问题需要我们大家讨论解决的呢?一名学生说:“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做晚辈的都要孝敬老人,让老人晚年幸福,可我的妈妈总和奶奶吵架,有时我替奶奶说几句话,妈妈就要说我、骂我,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让妈妈也尊敬奶奶?”这是一个紧密结合生活实际的二难问题,教师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启发学生们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

浅谈小学思品教学 篇3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例如,讲《同情帮助残疾人》一课时,可在讲述一个左脚瘫痪的残疾人在街上行走受到一些人嘲笑、戏弄的现象后,让学生换位体验那个残疾人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残疾人走路不方便,已经够痛苦了,别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戏弄,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最初形成的新知识是感性的。这种感性知识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更需要凭借具体事物或其表象进行思维。环境设计得好,能从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出发,就会收到出奇制胜之效。例如,《爱护花草树木》的教学,在学生懂得应该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后,可设计这样一组对应的幻灯片内容。第一幅:一个小朋友给花坛浇水;一个小朋友在花坛摘花。第二幅:两个小朋友把快要折断的树木加固起来;两个小朋友折树枝做“打仗”游戏。第三幅:几个小朋友在修剪草坪;几个小朋友在草坪上踢球。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图片,让学生更加深了对爱护花草树木的认识。

另外,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妈妈的小帮手》一课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叠被、叠衣服、洗碗、摘菜等,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体验。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总之,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总之,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和课程对象,决定了教学方法。以情激趣,配以境促情,两种相承才能打开儿童的心窗,才能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所以,精心创设各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小学思品教学 篇4

一、声情并茂,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思想品德教材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 从故事中阐明道理,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 故事讲得如何, 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教材重点, 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 在讲述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 动之以情, 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品德知识, 提高道德认识。

在教学《注意安全》一课中, 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红独自一人在家, 玩起了打火机, 结果不小心将沙发给点燃了, 随后火势越来越猛, 李红一家被烧得面目全非。幸好, 消防队员及时赶到, 将李红从火海中抢救出来, 送往医院……”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述, 将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中, 让学生感知、体验到不注意安全带来的可怕后果, 启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再如:教学第二册第8课《对不起》时, 教师给学生讲了小动物们在绿草地上做游戏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明理, 使学生明白了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错误, 请求别人谅解;对别人表示歉意时, 要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表示歉意或感谢时, 要回答“没关系”。

二、注重参与, 在游戏情境中体验

游戏教学是教师融合了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 它可以变静态为动态, 能较好地满足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 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其中, 竞赛游戏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 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但游戏时, 必须讲清竞赛内容、规则, 分组进行竞赛。例如, 教学第一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 可以开展“穿衣服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比赛游戏, 让学生在比赛情境中体验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 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残疾人是我们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我们的社会在满腔热忱地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 残疾人的生活离他们太遥远, 他们不了解残疾人的生活, 口头上的说教并不能真正打动孩子, 怎么让孩子真心去关爱残疾人呢?我设计我这样的游戏:第一轮先请孩子们双手合作穿衣服, 孩子们穿得又快又好;第二轮加大难度, 藏起一个手, 单手穿衣服, 这时为了扣好扣子, 孩子们形形色色的方法都出来了, 有人用嘴巴帮忙咬住衣服, 有人把身子顶在桌上帮助固定衣服, 还有更多的人是上蹿下跳急得满头大汗, 还没把一个扣子扣好。游戏结束了, 可却留给孩子许多感慨与思考:没想到少了一只手, 穿衣服会这么困难;穿衣服这么简单的事都这么难, 那还要吃饭、工作, 那该怎么办呀?没想到少了手的残疾人生活会这么艰难呀!少了一只手就这么不容易, 那还有眼睛看不见的、脚不能走路的, 耳朵听不见的, 他们该怎么生活?……孩子们的讨论很激烈, 不需要我们老师再做过多的讲解, 他们会主动地想去如何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关爱身边的残疾人, 这就达到我们导行的目标了。

三、加强互动, 在表演情境中体验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低年级的学生不怕表现、喜欢表现。所以表演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文娱形式, 在课堂上偶尔采取表演的形式, 能让同学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思, 有所悟, 从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主动思考, 在主动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中, 自主创新, 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最终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从事的活动。

在教学《注意安全》一课中, 我设计情景让学生表演, 学生从中感受并掌握安全要领。

遇见被偷被抢, 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表演, 小组讨论, 互动交流) 教师提示:分事前和事后两种情况。事前要在保证自己安全情况下与歹徒周旋。当时发现, 要大声呼喊, 恐吓歹徒, 请求周围人的帮助, 及时拨打110报警;事后, 可以去公安局报案或者拨打110求助。如果遇见有人生病呢?如果遇见出车祸呢?……

通过情景表演, 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模拟一个人在家的种种情景及应对行为, 学会在家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安全:不给陌生人开门、不玩危险品、不玩火, 掌握简单家电的安全使用方法等等。其次发生危险时应沉着冷静, 并马上打电话求助:火警:119, 匪警:110, 救护:120, 查号:114。

一个情境的创设,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 非常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学生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对情境提出看法, 谈出自己的感受, 就能从中认识、感悟其中的道理, 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四、图文结合, 在音像情境中体验

电教媒体有声音与形象的生动性与感染性, 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具体的场面和音响能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唤起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 做到动之以情。

第三册《粮食来得真不容易》一课,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 我播放了录像资料:农民顶着炎炎夏日或冒着倾盆大雨, 辛勤耕作的情景, 学生从中了解到耕种、看水、除草、除虫、收获、晒干到大米的加工这一全过程。真实的画面配以教师动情的解说, 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着, 了解了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明白了珍惜粮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而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表示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再如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中, 我播放了录像资料《“中国有我, 亚洲有我”———刘翔的成长故事》专题片, 让学生了解刘翔的成长经历, 明白了刘翔能实现奥运会、世锦赛与世界纪录保持者这个大满贯, 与其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 学生从中受到了深深的教育,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突出联系,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突出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 善于把思品教学引入生活之中, 让学生在更真实, 更广阔的环境中去体验与感悟。

在教学中, 我根据思品教材内容的要求, 曾经先后安排了“走进大工厂”“今天我当家”“走进农贸市场”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 看看工人们的工作, 看看工厂的环境、设备, 看看产品的生产流程, 同学们对工厂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学思品教学论文 篇5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记得在大学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

这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

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班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地方都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见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

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多么迷惘。忽略它容易,寻回它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像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

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

小学思品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 篇6

一、课堂的高效在于找准切入点

教学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师甚至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思维的间歇处、迷惘处,给予及时的点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教学的归宿点和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的形成,尤其需要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创新的基石

现代教育需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起民主教学意识,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才会有情感交流、有思想共鸣,教与学才能真正融为一体。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和源泉。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关键是教师是否有了创新的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像原来一样只要求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单纯地应付考试,而不从整体上要求学生去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贯彻新课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使新课标真正成为当代思想品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标准,教师首先要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和恒心;或者在行为习惯上与众不同,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劳动,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不要训斥,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信任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提升效率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智慧的教育,应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才符合人的天性,也才能带来创造性精神和源源活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就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模式下地注入、封闭、吃苦型向启发、效益型教学方法转变。首先,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任务是倾听和指导,在讨论过程中要热情激励学生好问、敢说、敢做、敢为,允许学生说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找茬”,允许同老师争辩;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长才干,培养创新能力。其次,根据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况,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充分调动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四、作业方式需新颖深入

思想品德课的作业方式是很多的,既可以由老师命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知识点自己来进行命题,围绕知识点谈体会、写心得、写评论等。作业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其答案都应该给予肯定。

总之,我们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活用教学方式,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感悟到思想品德教学的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防止教师的“越位行为”,从而使学生有所创新。

作者单位 榆林市神木县第八小学

小学思品教学 篇7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1.学校对小学思品课不够重视。相对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而言,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明显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小学思品课被边缘化, 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因为思想品德不是未来必要的考试科目, 在很多学校里仅仅是一门“副科”, 所以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很少重视思品课程的建设, 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思想, 无论思想品德是不是必须考试的科目, 学校和教师都应当重视, 因为思想品德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2.教学内容缺乏生活要素。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缺乏生活化的要素。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的形成, 很多都是源于生活的,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之上, 给学生传授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 难免会使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感到疲倦和乏味。因此,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应当结合生活要素来教学, 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方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国家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 在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绝大部分还是采取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空间, 既不利于小学生发散思维和个性的培养, 也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程。教师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 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更加接地气, 不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创设生活情境。情境教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 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 让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彻底将传统严肃、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转变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关爱残疾人的课文时, 如果教师仅仅干巴巴地给学生讲解我们应当怎样去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 这样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小学生对残疾人还没有明确的概念,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教师搜集有关残疾人的视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 让学生充分了解残疾人的困难、遭遇和不幸, 通过这种视觉冲击, 势必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让他们自己明白, 在生活中要主动帮助和关爱残疾人。情境化的教学, 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将生活化案例融入课堂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将生活中很多有教育意义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案例的教学,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条式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案例中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因此, 教师应当适机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大家庭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养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种积极的思想品德渗透, 是学生在不自觉中学习的, 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比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更加有用。

4.组织班级小活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班级小活动, 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影响, 将思想品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例如, 教师在讲授《我爱班集体》一课时, 可以鼓励学生每人为班集体做点有意义的小事, 如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主动维护班级环境卫生等, 这些教育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班级体中的一份子, 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关爱集体, 努力为集体增光添彩, 从而树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大纲》的要求, 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瑾瑜, 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2]朱桂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 (小学版) , 2010.

多媒体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动之以情。

“兴趣是最好老师”。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了, 愿意学了,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从而使“要我学”轻松转变为“我要学”。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 刺激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激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 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如我在教授《我做升旗手》一课时, 授课前先放一段影像:天安门前, 我国心脏之处, 华灯渐息, 国旗升旗手正在紧张、认真地工作, 迎着初升的朝阳, 万众瞩目下,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国旗缓缓升起, 让学生感受成为一名国旗升旗手的光荣。然后放一段本校学生升国旗时的录像片, 让学生感受身边学生作为升旗手的自豪, 从而使成为一名光荣的升旗手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扎下根。至此进行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效果最佳。

二、运用多媒体充实课堂内容,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应当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小学思品课每课都是通过一两个简短故事说明道理, 如果教学中仅是照本宣科, 教学手段单一, 就难以收到实效。而适时运用多媒体充实、丰富课堂内容, 配以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手势,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以“自觉遵守集体纪律”为例, 讲述解放军战士在行军作战中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的事迹, 目的是为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纪律的榜样, 并使他们对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有个形象认识, 而课本上的故事情节较笼统, 不具体也不形象, 我便运用多媒体达到目的。我先播放歌曲《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学生也跟着唱, 轻快的歌声顿时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便趁热打铁, 问: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在行军作战中是怎样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呢?

形象逼真的影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很自然地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 我便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宁愿受饥渴, 也不去拿群众的一个苹果呢?为什么说不吃群众的苹果是高尚的, 吃了是卑鄙的?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 积极发言, 受到了深刻的形象教育, 理解了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将认识、情感和行为目标有机结合。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你播下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 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 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 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思品课则是我们播下思想种子的重要途径。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追求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结合起来, 实现二者的统一。而运用多媒体, 能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使理论中所包蕴的思想教育得以升华。

如在讲“劳动是公民的义务”时, 比较抽象枯燥。为了引发学生联想,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劳动是我的权利, 那么我想劳动就劳动, 不想劳动就不劳动, 这样理解对吗? 在学生疑问之余, 便播放课件:几艘色彩鲜丽的龙舟上, 坐满划龙舟的水手, 学生一看到平时喜闻乐见的龙舟, 顿时兴趣倍增, 我便问:“当时正在进行划龙舟比赛, 若有人想, 划不划是我个人的事, 不想划就不划, 其他人也这样想这样做, 后果怎样? ”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龙舟永远漂泊, 达不到彼岸。老师再设问:把养我们的祖国喻作龙舟, 走向文明、富强的彼岸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理想, 为实现它, 我们必须怎样? 这就从另一个思想的角度启迪学生, 提高觉悟, 无形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并有一种时代感和迫切感, 为行为目标的实现作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的音美, 给予学生听觉上的享受,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音美, 主要是发挥录音机的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播放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或一段深情的配乐诗文朗诵;或令人捧腹的相声;或一则真实感人的故事, 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增强教学情感的感染力。

以“孝敬父母”为例, 教学中, 我安排学生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黎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 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 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 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 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

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 发挥多媒体的音美, 往往能激起学生向善、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 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 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体验式教学在中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 篇9

一是体验式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容易激活课堂教学。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说教为主, 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多创造一些兴奋点, 也就是多创造一些学生体验的过程, 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 能够在兴奋点中学到知识。这样, 学生上课就能够很“愿意”、很自然地学到知识, 教师也能够较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二是学生体验到的知识往往比较深刻。以前, 教师上课时用得较多的是讲授法, 这就容易使知识停留于口头, 使学生嘴里会说却没有真切体会, 记忆也不会深刻。要克服这一弊端, 必须使教学具有一种独特的吸引人的力量, 能使中小学生听得进, 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

三是体验式教学可以优化学习过程,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传统的教学, 一节课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学生听, 留给学生自主分析、自主体验的时间很少, 结果造成教学的有效性很低, 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 毫无个性的发展。

那么, 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呢?从实际情况看, 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 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时他们会很激动、很兴奋。但是, 进入初中后, 有些学生变得不大愿意表现自己, 觉得如果回答错了或表演得不好会被同学耻笑。因此, 中学思品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 有效地改进教法, 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即使采用了同一种教学方法, 也应该根据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1.运用参与互动游戏或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在课堂上, 要想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可以采取让学生参与互动游戏或自身表演, 从中悟出道理, 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情境, 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设计《走进情感天地》一课前, 考虑到情绪这个概念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在方法上也可以采用这种体验式教学法导入, 但是又考虑到进入中学后, 许多学生上课时变得不喜欢表现自己了, 没小学时那么活泼好动, 甚至不大愿意举手。针对这个情况, 我改变了衔接的策略, 把这堂课设计成采用一个“击鼓传花”的互动游戏导入。在传花时学生感到紧张, 害怕自己被传到花要表演节目, 但是当老师对拿到花的学生说不需要表演节目并送给他一件小礼物时就激动了, 其他学生也很兴奋。这样既活跃了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另外, 我采用小品表演让学生体验两种情绪, 但是考虑到中学生即兴表演可能会怯场, 所以就事先安排了两组学生做好表演准备。在课堂上这两组学生分别上台表演, 一组表演的是消极情绪, 表现出了生气、愤怒, 另一组表演的是积极情绪, 表现出了激动、兴奋。两组学生表演得都比较到位, 其他学生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类情绪之分。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点, 能够进一步地体会。所以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时, 中学思品老师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变一下衔接的策略与方法, 这样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2.运用小组讨论体会情境。如教学《走进情感天地》一课, 我分别让学生浏览了两段国王的故事材料, 然后安排学生两人小组分别讨论“国王的病为什么越来越严重”、“国王的病为什么又好了呢”, 学生讨论得比较活跃, 他们很容易地想到了国王开始是消极情绪后来是积极情绪。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两种情绪的含义及它们带来的不同结果, 并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多保持积极情绪, 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通过小组讨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也有利于学生在讨论时融入问题情境, 进一步理解体会知识点, 并且老师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 中小学思品课要做到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可以适当地采用小组讨论这种方式。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设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采用多媒体手段, 实现影像、声音的完美结合, 如通过动漫视频再现、模拟相关情境, 突破难点;通过歌曲欣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如我在设计《走进情感天地》一课时, 考虑到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 而且真要拍视频的话他们可能会比较拘谨, 所以就改变策略在课堂上播放了两个动漫视频, 一个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把消极情绪转变成了积极情绪, 一个是骄傲的将军把积极情绪转变成了消极情绪, 由此让学生体会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划分是相对的, 它们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从而突破了这个难点, 并且教育学生要善于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小学思品教学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思品课

当前, 我们小学的思品课教学大多依靠文本教材, 通过文字授课形式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 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在思品课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直观性、交互性。这样的思品课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未能达到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 复杂事物简单化, 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大大提高小学思品课实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学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 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 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如二年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中, 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水在我们生活中有多么多么重要, 语言是苍白的,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有限的, 学生的感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对“离不开水”难以有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事先从网络搜集整理一些西南地区干旱情景的图片, 配上适当的音乐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时,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果没有水, 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 纷纷举手发言。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继续追问:我们小学生可以怎样做更大地保护水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环保、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回答, 教师再出示相关的节约用水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 把抽象的“离不开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 讲得具体形象。学生不但明白了水的重要性, 而且懂得了怎样做才是保护水资源。思品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单一的说教形式进行理论灌输教育, 加强了思品教学过程学生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互动体验, 从而潜移默化地矫正了学生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 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

小学的思品课堂教学时间为四十分钟, 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恰当运用这种手段, 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 提高理解能力。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课《走进民族大家庭》时, 学生对于“文中介绍了哪些民族资料, 这些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是难以凭空想象的。我在上思品课前, 先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或利用上信息技术课的机会查阅、搜集了我国有关民族风情等资料。上课时, 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民族风情资料。当大屏幕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图片、配合悠扬乐曲的民族风俗表演视频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只需根据画面偶尔稍加点评即可。我不用手捧资料口干舌燥地介绍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不必呆坐座位上听讲。在教学即将结束时, 我播放一首歌曲《爱我中华》, 在铿锵有力、节奏欢快的歌声中, 我总结:“同学们, 我们中华历史悠久, 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一个大家庭, 我们团结友爱, 中国必将强大!”学生情绪盎然, 不约而同唱起了歌曲。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品教学,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思品教学内容化虚为实, 化繁为简, 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 同时掌握、理解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 形成思品教育合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作为学校思品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养成教育应是学校育人的一个不变的主题。仅限于思品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提高其实效性呢?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手段, 拓展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 并延展到校园和社会, 就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开发校本视频资源

如我校专门开发了校本课程《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仪容仪表规范》, 根据教材内容摄制成视频, 配好背景音乐及解说词, 利用校园网络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在思品课及班队会播放。最后, 按行为规范要求训练学生们自身的行为。我们把思品课教育融进孩子的生活世界,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从身边事抓起、平常事抓起。音像结合的视频教育方式改变单调的文字或语言说教方式, 显得更直观、形象, 让学生看得见、学得像、可体验、能感悟, 留下深刻的印象, 强化了行为记忆,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加大自我教育力度

我校通过因特网收集各种德育资源, 下载并上传到数据处理制作中心, 分类别进行加工制作存储, 生成实用的德育资料, 内容有:《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身边的礼仪》图片资料等。各班级利用校园网络及教室电教平台定时组织学生观看学习, 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发挥网络载体作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培养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好习惯。由此可见, 利用多媒体, 拓展品德课堂, 增加知识密度, 可以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上一篇:苏鲁超高压带下一篇:引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