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报表系统

2024-08-12

合并报表系统(精选九篇)

合并报表系统 篇1

一、人工编制合并报表的常见问题

1. 合并报表基础数据不准确

各子公司虽然实行了财务核算系统, 但国内企业集团并未真正实现财务管理完全信息化, 各子公司财务核算系统类型不尽相同, 发展水平不一, 因此, 各子公司在上报个别报表时可能会出现故意作弊行为, 对集团企业报表编制要求的可能会有不同理解, 导致有些报表项目的编制内容不准确;另外, 由于集团企业单位数量、报表种类繁多, 对基础数据的检查存在很大困难, 无法有效监督核实其数据的准确性。

2. 关联交易复杂多样, 数据抵销不充分

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母子公司投资结构的交错以及集团企业内部购销活动的日益增加, 往来科目变动频繁, 内部存货的抵销更为复杂, 未达账项增多等等, 如果仍然依靠人工做关联交易的抵销, 关联交易抵销的充分性将大打折扣。

3. 合并报表附注的编制难度大

合并报表不仅是合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而且还包括合并报表附注的编制。合并报表附注只有通过对合并报表科目明细进行分析才能编制完成, 如果仍然完全依靠手工方式编制, 需要搜集各子公司的明细账进行汇总分析, 工作量大、效率低。

4. 合并报表数据不及时

集团下属公司数量多、地域跨度大, 再加上财务部门工作日益增多, 下属公司的不配合, 基础数据上报的时间不够及时。集团抵销事项频繁复杂, 即使借助EXCEL基本功能也会影响合并报表的时效性。

二、合并报表编制向信息化转变的意义

通过合并报表信息系统代替繁琐易错的手工操作, 在提高数据可靠性的同时大大地缩短企业的合并报表周期, 可以使各级财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分析和决策支持工作中, 为企业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1. 提高合并报表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虽然有些企业集团和其各子公司目前使用的财务核算系统复杂多样, 但可以通过系统接口对接方式或者数据格式文件对接方式将各个企业的财务基础数据达到统一。而且, 合并报表信息系统中一般都有完善的报表检查功能:包括表内、表间、单个报表项目的检查, 还可以进行单元格追踪,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而且合并报表附注的编制也会相对简单。

2. 使关联交易抵销更充分、更快捷

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可以按照股权关系维护中的持股比例自动计算出应确认或应冲减的投资收益 (或资本公积) , 并相应的调增或调减长期股权投资;同时, 若集团内一单位发生了内部经济往来活动, 在相关凭证过账时可以自动发出往来对账单给对方企业, 并且在月底将对内部往来对账单进行核销, 核对不平时会自动分类处理, 最后按相关的规则进行批量处理, 解决了往来交易手工对账难、抵销不充分的难题。

3. 缩短合并报表编制周期

通过合并报表信息系统的数据转换功能, 各子公司的财务核算结束后能及时转换上报合并报表所需的基础数据;同时, 通过报表检查、自动对账、自动抵销等功能, 使业务量较大的合并报表工作能迅速完成, 大大缩短了合并报表的编制周期。

此外, 通过对各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统一管理, 可以加强对企业集团财务基础工作的管理, 降低内外部审计成本, 防范财务风险, 帮助管理层深入发掘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三、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实施中的关键点

1. 成本效益的核算

虽然通过合并报表财务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合并报表编制工作的整体水平, 但也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的核算。合并报表只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块之一, 企业集团应根据自己的规模、需求判断是否需要建立实施财务管理系统里的合并报表模块, 不要盲目的追随, 特别是目前尚未实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集团。

2. 审慎选择实施方法、有效控制风险

合并报表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法一般有同步实施和分布实施两种方法。同步实施的压力相对较大, 但只要做好测试及准备, 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为了降低风险, 可以选择1到2个业务全面的二级企业进行试点, 总公司同二级企业同步实施的策略。分布实施很可能会导致对之前工作的返工, 而且总公司上线越晚, 涉及到已经上线单位的调整量可能就越大, 系统风险及应用风险更加不可控。在合并报表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法上, 最好的策略是集中设计、试点应用、同步实施。

3. 探索接口模式, 统一核算数据

企业集团及其子公司所使用的财务核算软件复杂多样, 需要通过系统接口对接方式或者数据格式文件对接方式, 自动对接不同财务核算系统的财务数据, 保证子财务数据自动集成到集团财务合并报表系统中, 保证子公司账表数据一致性。通过对接统一核算数据是运用信息系统编制合并报表的重要步骤及难点, 需要集团企业、各子公司大力支持, 财务人员与IT团队共同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4. 创建科目映射, 统一科目明细

将各子公司不同的财务核算系统对接或者财务数据格式对接的同时, 制定集团标准的一级会计科目, 并收集各子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 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创建子公司会计明细科目与标准合并明细科目之间的映射关系, 定义映射规则, 确保子公司的财务数据均能够对应汇总至企业集团的标准合并科目上, 从而消除子公司会计明细科目不统一对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基础数据采集来源定义不一致的影响。

5. 搭建对账平台, 实时完成在线对账、抵销

基于搭建的关联交易对账平台, 各子公司可以上传往来交易、相互对账并互相确认、查看对账结果、处理差额;完成对账后, 子公司把交易明细数据和差额调整数据录入抵销模板。 (当对账出现差异时, 关联交易对账一方可以在对帐结果表中看到本企业和每一个有关联交易往来的企业在各个对账科目的差异。) 待所有对账范围内企业完成合并报表所需的关联交易对账, 系统实现对关联交易数据的锁定;数据锁定之后, 系统自动计算出所需的抵销数据, 生成合并抵销分录。实现自动化的内部交易抵销将会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6. 设置自动催报功能, 提高工作效率

设置自动发送短信或邮件进行催报功能, 能及时提醒各子公司上报相关数据, 同时可以对整个集团的报表报送情况一目了然, 提高工作效率。

四、实施合并报表信息系统的保障措施

1. 领导高度重视, 自上而下推广

在实施方法上必须由总部牵头, 通过管理手段推广到各单位。没有主管领导的重视、集团强有力的手段、明确的管理要求是无法推进合并报表在全集团的实施及使用的。总部层级合并的实现是合并报表系统上线的关键, 合并报表无法自下而上实施, 分步实施往往会带来实施的反复和返工, 有的时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2. 基层财务人员的参与

在实施过程中集团企业、各子公司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到系统设计和实施工作中去,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与顾问团队一起打造一个适合本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信息系统。

3. 加强信息系统团队建设

基层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新系统不断开发和应用的保障, 只有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和业务能力训练, 让财务人员准确理解、熟练使用、不断创新, 才能保证系统终端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4. 建立稳定的支持体系

合并报表系统 篇2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合并报表 报表系统 使用现状

一、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使用现状

当前,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无法实现自动对账、欠缺自动抵销功能和不能编制报表附注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无法实现自动对账

在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中,无法实现自动对账是目前企业集团合并报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都有检查项目关系和勾稽关系,但系统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用于核对所有项目关系和勾稽关系,这都是由于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无法实现自动对账造成的。现有的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不能识别、分类内部交易和内部往来,直接影响了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工作效率,许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的工作中对账环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2.欠缺自动抵销功能

欠缺自动抵销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在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中,很多企业集团不能自动做抵销分录,一般软件只能由操作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根据内部交易事项、性质和金额等情况,在系统中手工录入抵销分录。即使是有些软件的合并模块,也只能由系统自动生成一些常用的往来性抵销科目,其他较为特殊的项目则不能自动生成。由上可知,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欠缺自动抵销功能,增大了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工作量,不利于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不能编制报表附注

报表附注的编制是一项繁重琐碎的工作,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不能编制报表附注,使得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工作陷入困境。报表附注的信息采集量比较大、并且涉及到非财务信息,由于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没有意识到编制报表附注的重要性,当前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在编制报表附注环节还比较薄弱,往往都不具备编制报表附注的功能,企业集团合并报表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颇为可观,无形中增加了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工作

量,对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二、优化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策略

为促进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功能完善,针对当前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策略,可以从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健全自动抵销功能和增加编制报表附注三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加强会计制度建设

优化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策略,加强会计制度建设是关键。对企业集团而言,加强会计制度建设,是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实现自动对账的基础,实施合并系统必须按照严格的制度规定进行,规范合并系统在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工作中的工作流程,可以为合并报表的自动提取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自动对账的实现,使得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可以自动核对所有项目关系和勾稽关系,识别、分类内部交易和内部往来。因此,加强会计制度建设,从基础工作源头抓起,可以大大减少对账的时间。

2.健全自动抵销功能

健全自动抵销功能,在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企业集团合并报表工作中,针对现有的集团合并报表系统自动抵销功能方面存在的缺陷,结合企业集团的具体情况,进行合并报表系统二次开发,二次开发主要是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设置取数公式,如集团各公司的报表、内部交易、内部往来等的信息来源,健全自动抵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企业集团合并报表欠缺自动抵销功能的局面,确保整个合并报表系统工作的顺利进行。

3.增加编制报表附注

增加编制报表附注,也是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报表附注的实现,以仿照主表的生成方法进行,即先按照披露的模板的要求自定义成报表,然后按照自定义的报表从各公司提交的附表中去取数,并生成需要抵销的分录,最后通过合并报表系统的合并抵销功能生成工作底稿。对于附注,报表附注涉及的会计及非会计的信息非常多,且信息披露会随着监管部门规定变化而变化,因此合并附注全部实现自动化不太现实,建议暂时采用手工填制模版。由此可见,增加编制报表附注,可以大大提高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工作效率。

结语:总之,合并报表是母公司站在整个企业集团角度上得出的报表数据。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当前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使用现状不佳的现象,应结合企业集团的具体情况,加强会计制度建设、健全自动抵销功能、增加编制报表附注,不断探索优化企业集团合并

报表系统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的作用,促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务贤.企业集团内部往来挂账管理问题探讨.商业会计. (12).

[2]张晓梅.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与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研究.经济研究导刊.(12).

[3]边琪,王宁宁.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初探.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04).

[4]朱建平.服装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研.合作经济与科技.(15).

关于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建设研究 篇3

现今我国大型的企业集团在合并财务报表方面, 皆存在一定问题。例如, 子公司的数量多、规模不一;集团内部的股权结构繁杂, 变化和整合时常出现;企业集团内部间的金钱交易频繁;合并报表的信息来源及其流程不够规范、这些都是一些直观存在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 还在信息的使用和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 企业集团的中心和各级管理部门为了能知道公司的财务情况和经营状况, 会要求财务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的拿出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 再依据合并报表提供的信息, 也相应的加强对绩效的评价, 提供政策指导, 加强宏观上的调控。第二, 对上市的大型公司来说, 它必须依据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监管部门的要求, 定期的在公开市场展示出在合并报表内容以外的如关联交易、附注和不同区域、行业的分部的业务信息等。

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 外国企业集团通常利用商品化的财务软件或自身研发专门软件等手段来解决。在我国, 合并报表系统的模式主要有, 使用EXCEL进行计算工具实现合并, 利用数据库语言 (如FOXPRO、SQL等) 模拟手工操作进行合并, 也利用商品化财务软件商开发的在线合并报表系统, 如ORACLE等。合并报表系统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公司业务功能对报表的要求, 以及规范的合并报表系统的流程架构, 应该结合企业实际, 对合并报表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

二、合并报表系统需求的获得和分析

企业的合并报表囊括了母子公司所有的财务信息, 反映了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向以及经营状况, 对公司决策具有重大的意义。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流程一般是从下至上的, 主要包括: (一) 基础信息管理, 即企业编制统一的报表模板而且对抵销事项进行规范; (二) 数据收集审核, 主要是部门下级收集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审核与报送; (三) 进行抵销处理, 对下级数据进行汇总并对应抵销项目进行抵销处理; (四) 合并处理, 编制合并底稿并对合并报表进行加工, 最终完成。

获得系统的需要并进行分析是解决系统建设问题的重要步骤, 其中主要包括:

(一) 业务需要的获得

建立一个合并报表系统就必须获得业务的需求。一般, 可以从去子公司实地的调查、学习商业化软件、由系统方和业务方就需求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来获得需求。至此, 再由系统方对业务方的需求进行分析整理, 用文字、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 确定系统在流程控制与管理、架构、编制等方面的目标。在需求获得的过程中, 需要两方的共同努力, 业务方提出自己的目标和最后想要达到的效果, 系统方根据其需求, 高效的进行开发设计, 两者互相协调才能将系统建设的更加好。

(二) 功能需求分析

1. 报表模板、合并组织架构管理

对报表模板管理的需求就是, 对包括表格样式、报表名称、报表计算、审核公式等在内的报表模板格式进行定义。报表模板的管理一般由母公司进行统一的管理, 并且对其规范, 而子公司也可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母公司的模板上增加特定的模板, 这就使得整个企业集团的模板管理体系更加清晰, 便于管理。

合并组织架构管理的要求, 就是对合并架构进行有效的配置, 使用合并报表系统建设的业务流程。在这个过程中, 应该以收集的各子公司的报表数据为基础, 运用分体系报表项目以及多套校验抵销规则, 多组织结构的编制合并报表, 使其既能够供内部管理所用也可以为对外披露提供信息支持。

2. 数据的生成、传输、审核

数据生成要求子公司依据母公司统一编制的模板进行编制, 合并项目可以通过合并报表系统进行编制, 单体报表则不需经过该系统进行编制, 而是直接在单体报表模板中生成。数据传输分为子公司向上级进行汇报和上级公司对下级公司进行数据采集两个部分, 主要是通过合并报表系统将数据模板化后上传, 也可进行单体报表批量发送。数据审核其实主要是对报表内数据的正确性和逻辑性进行审核, 并提供自定义的具有合理性的校验展示工具。对于错误、审核未通过的则令下级公司进行修改。特殊情况下被强制提交的, 只能在被退回时进行修改。为了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 应该对项目或者模板进行分组, 以便工作的高效进行。

3. 抵销和汇总合并处理

在依据子公司提供的数据和系统, 对基础信息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后, 生成抵销分录, 亦或是经过人工干预和判断之后, 编制抵销分录。抵销的方式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类型, 依据现实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合并汇总可囊括定义固定项目合并底稿, 定义汇总口径等, 它不仅可以实现汇总, 也可以进行多次提交、多次汇总。进行抵销和汇总合并处理要求合并报表系统有整体展示, 明细查询功能足够灵活与便捷。

三、系统的架构设计

(一) 报表项目架构设计

对一个报表项目进行定义, 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配置:报表模板 (如集团模板, 子公司模板或集团一级子公司, 集团二级子公司) 、报表项目体系 (如1集团报表项日, 2 A公司扩展报表项日, 3 B公司扩展报表项日, 集团统一管理]、年度版本 (每年一个版本, 一般不允许一年内切换版本) 、对应报表编码 (对应每个合并层的报表编码, 各合并层可以组织各自报表项日, 可按照集团及了公司扩展) 、报表科目 (主维度一个或多个辅助维度, 可采取会计科目4+3+3+3+的编码方式, 同时报表科目前增加1位编码用以对不同报表科目属性作分类) 、报表科目名称 (报表科日的中文描述) 、分类类型 (如01账套02币种03存货分类) 、数据类型 (常规类型:期间 (年初、期初、期末) , 借/贷方 (累计) 发生数, 本位币/外币金额, 数量, 计税基础;特殊类型:如关于借款的利率、借款银行等) 。确定了企业的模板之后, 才能进行报表项目的编码工作。

(二)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1. 基础数据管理

基础数据管理包括报表项目管理, 组织结构管理。报表项目管理就是对项目的代码以及类型进行配置、审核、查询。组织结构管理主要有针对资产关系建立树状图, 对合并单元基础信息进行配置, 维护帐套人员和帐套关系等。

2. 数据传输审核

数据传输与审核中包括数据传输、数据审核, 还包括外币折算。其中数据传输中, 应注意以母公司的统一模板作为基础, 依据子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数据审核就是对数据的正确性以及项目的完整性、逻辑性等进行校正, 对于错误进行合理修改。作为编制合并报表中重要的一环, 外币折算应在抵销处理之前、审核结束后进行。

3. 抵销处理

抵销处理包括抵销规则管理和抵销分录管理。抵销规则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抵销规则表保护抵销分录的取值原则及数据来源, 对生成抵销分录的科目进行定义。抵销规则管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维护、权益类抵销、内部债权抵销、内部关联交易、现金流量抵销五个方面。对于后四个方面可自动抵销。而依据现实的业务需要, 对不同类型的抵销做出不一样的抵销方案以满足工作需要。抵销分录管理它是由系统直接生成的, 但人工也可以对分录进行修改或增删, 修改的时间和人员将会被记录。主要是对手工分录进行录入, 查询, 过账等进行处理。

4. 合并处理

合并处理主要包括报表调整、合并账务查询和合并账务处理。报表调整即在抵销处理结束后, 对分录进行汇总, 整理, 存储, 对下级提交的数据进行汇总。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 对报表进行相应的调整, 随着政策、控制形式等的变化, 适时调整报表。合并账务查询即可以在进行调整的同时查询下级的编制状态, 执行提交上一级, 而合并账务处理就是进行汇总, 编制合并报表底稿。

5. 报表输出

报表输出包括报表的输出和下载。报表输出即依据用户的需要, 利用数据透视图等灵活的展示手段, 展示出多个字段的自定义报表。而报表的下载则是要求能够跨年度、公司、模板体系等进行一次性的导出。

四、结语

企业集团的财务系统管理的好坏决定的企业的发展, 必须合理的处理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 加强合并报表系统的建设。合并报表系统的建设必须注意需求的获得和分析以及架构系统的设计, 不断地在实际中进行改进, 使得系统更加完善, 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祺.大型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系统建设的思考[J].财政监督, 2014, 03.

合并报表设置顺序 篇4

(四)、合并会计报表 步骤:

1、在集团财务帐套设置——机构设置——企业集团中添加需要合并的企业;

2、建立私用数据库;

3、添加私用数据库列表;

4、初始化数据,主要包括合并科目和抵消科目的设置;样表的编制和工作底稿的设置。在初始化时一定注意一经应有便不能更改;

5、给需要合并的企业下发样表;

6、接收到样表的企业填报样表;已经联网的企业的报表可以自动生成,没有联网的企业需要自己手工填报;

7、在填报管理中可以查看上报以及等效持股比例的情况;

8、建立合并分类和合并实例;将需要合并的企业纳入合并范围;

9、设置合并参数;

10、自动生成抵消分录;自动生成的依据是会计底稿中的有关设置;

11、如果还需要设置抵消分录,可以使用手工录入抵消分录进行调整;

12、通过抵消分录汇总表可以查看各科目抵消分录的数据;

13、生成合并会计报表;

14、生成后可以查看合并会计报表、调整表以及工作底稿;

步骤

二、集团合并报表操作流程: 合并报表操作流程 第一步 系统初始

1.产品安装及基础设置,详细操作请先参阅《系统管理手册》。1)建立集团账套:在U8【系统管理】建立集团账套,集团账套必须到服务器上以admin的身份登陆建立。

2)设立实体公司:选择【用友ERP-U8】-【企业应用平台】-【基础档案】-【集团目录】对账套所属集团的实体公司进行设定。

3)设立权限:权限包括功能权限、数据权限两类。

1、设立功能权限:进入【用友ERP-U8】-【系统服务】-【系统管理】进行用户及功能权限的设置。

注意:

1、在合并报表系统中,系统管理这里的设置只是功能权限的一部分,它还将同分析公司、非分析公司的功能权限相结合,共同组成合并报表系统中完整的功能权限控制。

1、设立数据权限:选择【用友ERP-U8】-【企业应用平台】-【数据权限】对用户进行可操作公司的数据权限设置。

2.登录合并报表系统:选择【用友ERP-U8】-【集团应用】-【合并报表】,输入用户信息登录系统,要先在【操作公司选择】中选定所在公司。合并报表要由母公司和子公司共同完成。在本系统中,集团本部母公司的角色由分析公司担任,其他公司角色由非分析公司担任。

1、如果采用的是完全集中式生成合并报表的方式,那么分析公司与非分析公司始终使用的是同一套系统,非分析公司没有自己的数据。

2、如果采用的不是完全集中式生成合并报表的方式,那么非分析公司可以用UFO为离线端,离线录入个别报表、内部交易数据后,在线传输或磁盘传报给分析公司。

以下步骤中,分析公司有对应权限的操作员登录时可以操作所有功能;在合并报表系统集团

树上始终处于末级节点的非分析公司只具有填报、对账的功能,逐级合并中如果在集团树上处于不是末级节点的非分析公司,即是一个公司分类时,这样的非分析公司还可以完成数据权限范围内的填报管理和合并功能。

第二步 确定分析公司

设置分析公司:先创建私有数据库,再选定分析公司,并将分析公司与私有数据库关联。这时,用户在合并报表系统中的权限确定。

第三步 简易应用流程与方案

这时您可以启用系统预置的简易应用流程与方案,这是一个预置了成套初始工作的模板。它可以使初学合并报表的用户和一些象会计师事务所这样具有较规范合并业务的机构能够快速实施应用用友合并报表。

如果需要启用,则以后步骤中的4.定义、启用合并科目 5.设计样表格式

11.合并前的初始:定义工作底稿、定义抵销关系 的工作就不需要您定义了,系统已经预置好了。

如果不需要启用,则您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以后各步骤的工作。第四步 确定数据采集格式 4.定义、启用合并科目。5.设计样表格式。

6.定义审核公式、取数函数。

7.下发:将样表的审核级别控制和文字填报说明下发到内部各公司。第五步 填报期报

8.在线填报时:登录系统,选择操作公司,填报、审核、上报期报。填报样表时,只能输入显示为白色的单元格,如单元格显示为灰色,表明这里是分析公司给予的项目提示或定义的计算公式,样表中已定义单元公式的,数据录入后将自动运算显示运算结果。数据录入完毕后,执行审核、上报。

9.离线填报时:请阅”离线应用”。第六步 合并、汇总、检索前的初始工作

10.如果以后需要按公司分类合并和统计报表数据,请定义并且启用集团树。

11.合并前的初始:定义工作底稿、定义抵销关系

12.汇总前的初始:如果需要查询展开式汇总报表,请定义基础指标

13.检索前的初始:定义基础指标、检索指标 第七步 编制合并报表

各公司数据上报完毕后,就可执行生成合并报表的相关操作。14.定义合并分类:合并分类是按集团树进行管理的,在一棵集团树中合并分类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15.新增合并实例:在合并分类中确定生成合并报表的会计期间及合并范围。合并实例每期都需新增。

16.编制抵销分录:系统可以依据设定抵销关系自动生成,用户也可根据个别情况手工编制。

17.生成合并报表:系统将数据归集根据预定算法自动生成。18.数据查询:可以进行合并报表、工作底稿、抵销分录、投资与权益表的查询。

第八步 查询汇总表、检索表

合并报表系统 篇5

企业集团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构建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一套能够满足集团战略发展需要和财务业务一体化规划的系统, 通过信息化系统手段实现全集团合并报表的编制和出具, 提高合并报表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规范性。具体来说, 需要在合并报表系统中实现单体报表、合并抵消等全集团内合并业务逻辑的统一;实现输入、输出表单的统一;实现与子公司核算财务软件的对接取数, 减少财务人员数据输入量和缩短报表出具时间。

一、企业集团构建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的背景和难点

某装备制造企业集团是由省国资委主导组建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通过新建和并购逐渐形成涵盖动力总成、商用车、工程机械、金融与服务和游艇五大战略业务板块的集团, 整个集团法定架构共包括7个级次、100多家子公司。在构建合并报表系统前, 各子公司通过手工出具各级次合并报表并逐级向上报送, 最终在集团层面出具全集团的合并报表。随着集团的发展, 手工出具合并报表的方式越来越成为制约集团财务报告输出的瓶颈。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集团一体化的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 但通过调研发现在构建过程中存在以下难点:

(一) 子公司间会计核算科目、合并报表业务流程不统一

受企业集团组建方式影响, 各业务板块间会计核算科目差异较大。各公司一级会计科目多数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设置较规范, 但二三四级明细科目则都从各自业务实际出发进行设置, 导致集团内核算会计科目的编码、核算业务内容和设置规则等都不一致, 合并报表系统所需基础数据的来源定义存在差异。

(二) 子公司间财务核算软件不一致, 不能与合并报表系统直接对接

受集团内各公司财务信息化发展水平影响, 财务核算软件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业务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子公司已采用Oracle、ERP等系统, 并使用了总账、采购和销售等多个业务模块。规模居中的子公司大多采用了用友或金蝶等国内核算软件, 且主要使用总账和固定资产等模块。规模较小、发展较慢的个别子公司还停留在单机版软件记账状态。核算软件及使用模块的不统一, 导致合并报表信息系统无法直接与核算软件对接, 不能直接将数据传入合并报表系统。

(三) 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平台的选择、表单的设计和报表展现需统一

要实现集团一体化的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软件平台的选择是基础。选取的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平台既要能够满足目前对单体及合并报表的编制及合并需求, 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能够满足未来子公司户数增减、成员用户增减、表单修改和规则修改等需求。系统平台开发过程中要能够整合全集团管理报表表单的需求, 实现全集团一体化的表单设计和报表展现, 能够为未来财务分析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

(四) 合并报表信息系统的登录方式、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保障

由于企业集团内各子公司分布于全国不同地域, 同时几家海外子公司也需要纳入合并报表信息系统, 因此需要通过互联网将散落的区域连接在一起。各子公司用户需要登录网页版的合并报表信息系统, 并实现短时间内多用户同时登录和合并任务操作, 这样就对网络速度和后台服务器的功能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 在使用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后, 集团内各公司将不再保存和上报传统手工纸质版报表, 如何保证系统内数据安全和系统的运行可靠也是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难点。

二、企业集团构建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的对策

(一) 完成会计标准化工作, 建立集团统一会计科目体系和合并业务流程

针对各子公司间会计科目和合并业务流程不统一的难点, 集团首先进行了会计标准化工作。即先对各公司的会计科目和合并流程进行充分调研梳理, 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集团层面的会计科目体系和合并业务流程规则。集团对科目体系的一二级科目进行规范统一, 子公司不能随便修改, 如确需变动要报集团商讨后统一变动, 各公司对三四级科目可根据自身业务需要参照集团建议进行设置。通过细化并下发统一的合并业务流程, 对集团内关联交易对账、合并抵消逻辑等细节进行规范, 并将其嵌入合并报表信息系统规则中。

(二) 推进会计标准化落地, 改造核算系统, 开发取数程序和转化平台

针对各子公司核算软件不统一、不能与合并报表系统对接的难点, 集团积极推进会计标准化落地工作。即按照形成的统一会计科目体系对子公司核算系统进行改造, 通过改造实现全集团内一二级科目核算内容的标准化, 为系统取数做好准备。结合合并报表信息系统的数据表单需求, 对应不同核算软件分别开发接口取数程序, 并将数据统一取至数据转换平台, 再通过会计科目和关联方清单信息等映射关系将数据转换为合并报表系统所需的格式一致的数据。

(三) 选取成熟的合并报表系统平台, 结合集团实际进行开发和构建

针对系统平台选择和表单展现的难点, 通过调研分析比较, 选择了Oracle的Hyperion Financial Management (HFM) 系统。该系统目前是市面上较成熟的合并报表系统平台, 能够实现单体报表、关联交易对账、合并抵销和调整、合并工作底稿和报表输入输出展现等功能, 并可根据企业集团实际需要通过共享公司实体方式管理不同组织架构体系。在系统表单和规则方面, 能够满足自动抵消、合并范围变动、复杂股权架构合并计算等, 并通过维度组合可进行个性化表单开发设计和固化, 满足法定披露、内部管理和财务分析等需要。

(四) 选择专线或VPN登录方式, 设置用户安全性, 做好数据备份策略

针对集团内各公司登录合并报表信息系统平台方式的难点, 通过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子公司分布比较集中的潍坊、济宁和重庆等地区采用专线连接方式, 既提高用户登录速度又减少登录环节。针对其他子公司分布比较分散的地域及国外子公司, 采取V P N登录方式, 确保登录和使用的安全性。针对保证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性的难点, 通过在系统中预设用户安全性, 并区分单体用户和合并用户权限, 不同用户仅能看到自身及下级公司数据。系统每日进行数据增量备份, 每月进行系统全量备份, 确保数据和系统的安全。

三、企业集团构建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的其他关键点

在企业集团中成功构建、实施一套涵盖全集团的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 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

(一) 组织领导, 协调配合

构建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涉及集团总部、各子公司及财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等的跨级次、跨部门的合作沟通, 需要在集团层面成立构建项目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并设置专职项目经理。各子公司也需对应设立项目联系人员, 做到充分动员集团内相关岗位, 支持和配合项目的开展。

(二) 做好调研, 分步实施

构建项目要做好充分调研, 摸清全集团内构建难点。借鉴其他企业集团成功经验, 划分项目阶段, 做好项目实施周计划并每周细化为日计划。该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在项目构建过程中划分为三个子阶段, 即制定会计标准化、标准化落地改造和合并报表系统实施阶段。每阶段按计划步骤向前推进, 每周调度完成情况, 通过稳步实施最终按计划成功上线。

(三) 并行测试, 充分验证

在构建过程中, 要重视各项测试工作, 包括接口取数测试、数据映射转换测试、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报表出具测试等。通过测试验证接口运行程序、数据转换程序和合并系统平台业务逻辑的正确性和运行平稳性。并通过将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出具报表与手工报表并行验证三个月, 完全无问题后再脱离手工独立运行, 确保合并财务报告披露和使用衔接的连贯和正确。

(四) 加强培训, 强化运维

要充分调动各公司单体和合并报表岗位人员的积极性, 在调研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项目过程中, 专职项目组成员要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加强对关键用户的培训, 提升用户参与度。项目后期要培养和固化集团内系统支持人员, 明确运维职责, 总结提炼形成运维手册和用户手册, 为合并报表信息化系统日常的运行和维护奠定基础。

关于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建议

一、中外关于合并范围界定的对比研究

(一) 对合并范围“控制”基础中外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和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都一致认为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作为基础, 控制是确定合并范围的核心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在国际会计准则认为控制的定义应具备三种标准。第一, 具有制定战略方向的能力, 并且能够引导企业的各项经营政策和财务决策。第二, 具有享有一定经济利益的权益。第三, 通过利用上述的能力来维持、增加自身利益。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在1999年颁布了关于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征求意见稿, 将控制定义为一经济实体具有指导另一经济实体经营活动的政策和管理的非共享决策能力, 从后者经济实体的业务活动中增加自身的利益或者是减少自身的损失。发生安然事件以来, 美国会计准则关于合并范围方面又增加了“实质控制”的相关内容。通过研究我国新的会计准则对控制的定义, 可发现控制主体并不需要拥有被控制者一定比例的股权, 即使拥有最低比例的所有者权益仍旧有可能控制被投资单位。另外, 股利等剩余权益并不是利益的单一表现形式, 利益的实现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以上比较中外会计准则对控制的具体定义可以发现控制作为一个重要的枢纽, 将各个企业实体缔结在一起, 成为判断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主要依据, 也成为编制合并报表的基础。

(二) 合并范围的判断标准中外对比

对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判断标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分别是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和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控制”的数量标准基本上是一样的, 大都以半数以上的表决权为主要直接依据, 但对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的表决权比例数额的计算方式并没有进行统一规范。通常计算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表决权比例主要依据加法原则和乘法原则, 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计算拥有被投资单位股权比例主要依据乘法原则, 而计算拥有被投资单位表决权比例依据加法原则。IASB27 (2003) 规定, 即使投资单位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是半数以下的表决权, 但只要符合下列三种情况, 仍旧对被投资单位有一定的控制权。第一, 投资单位依据和其它投资者签订的协议内容, 拥有半数以上的实质表决权。第二, 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协议内容, 投资单位有能力来控制被投资单位的业务政策和财务决策。第三, 投资单位拥有一定的权利任命或是豁免董事会或者其它类似机构的大部分成员。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质量标准与IASB27 (2003) 规定的质量标准是基本上一致的。相比而言, 美国准则委员会在文件中提到了“持有较大的少数表决权”的控制, 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我国会计准则并未对此做出详细规定。质量标准是“控制”根本, 数量标准是“控制”具体表现。因此, 半数以上的表决权只是达到了数量标准的一个保证, 是属于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意味着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是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一个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确定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并不依据取得渠道, 它唯一标准是对控制权的实质取得。

(三) 对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中外对比

我国20世纪90年代发布了关于合并范围的暂行规定,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拥有控制权的境内外子公司归入合并范围, 并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归入合并范围的几种情况。比如:依据法律程序, 宣告清理或是破产境内外子公司;境外经营的子公司资金调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所有者权益数额为负值且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子公司等。美国会计准则认为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不应将暂时性控制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通过比较中外会计准则对于合并范围的具体规定, 可以及时发现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不足, 并借鉴吸收有用的观点, 对我国合并准则的实施和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二、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确定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控制”判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合并范围的具体制定过程已经逐渐认识到控制的重要性, 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在具体判断是否对子公司具有控制权时, 应当充分考虑子公司的董事会结构、股权分散程度以及日常经营的特征。依据控制的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一般来说, 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时, 应将被投资单纳入合并范围。我国新准则规定对于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 并列举了虽然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一半或是一半以下的表决权, 但依然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几种具体情况。但并未在准则中明确规定怎样判断实质控制是否存在的相关标准。对于拥有半数以下表决权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的几种情况, 在判断是否属于实质性控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漏洞。因为对于制定实质性控制具体标准的管理人员有较大的判断空间, 判断人员可能会依据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的优劣来判定是否达到实质性控制的标准。因此, 建议准则中应当补充对于实质控制的具体判断标准, 才能为合并范围的实务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合理保证。

(二) 合并范围变动规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新准则对于企业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变动规范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一个集团公司对于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经常进行变动, 就会导致对集团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而一般企业集团对于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变动的披露也不够完善。合并范围的频繁变动可能会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负债情况以及利润的多少, 进一步可能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准确性的判定。另一方面, 准则对于合并范围变动不明确的规范条例可能会导致集团公司利用合并范围的变动来操纵利润。比如一些集团公司可能随意的收购被投资单位, 使成为其子公司进而加大了合并范围或是通过清算、关停等方式使得子公司不符合纳入合并范围的有关规定。因此, 准则中应当对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变动的具体情况明确规定, 对合并范围的变动空间进行合理的限制。具体说来, 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不断规范合并范围的变动。首先, 站在理论角度来分析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变动可能会造成的操纵利润的现象。通过对合并报表相关会计信息的不断修正来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准确性的要求。其次, 当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发生变动时, 要增加关于合并范围变动的信息披露内容。在信息披露过程中, 不仅要披露新加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相关业务资料, 也要对退出合并范围的公司进行相应的披露说明。另外, 还要增加披露合并范围的变动对集团公司资产规模、负债情况以及利润的具体影响, 有利于投资者作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定。最后, 要不断完善合并报表中对于会计政策变动的相关规定, 对于不按具体要求进行合并范围的变动的上市公司, 应当采用追寻调整法来不断修正合并范围变动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st公司, 为了防止利润操纵的现象, 在合并准则中加大对其的披露程度。

(三) 关于特殊性质的企业是否归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新会计准则对于托管经营的特殊企业是否纳入合并报表合并范围并没有具体规定。考虑托管经营企业纳入合并范围时应当综合考虑企业的经营性质, 风险报酬是否发生转移等因素。通常来说, 集团公司对托管经营的子公司不具有控制权, 不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如果托管经营的子公司经营利润较大或是对集团公司的利润总额有较大影响时, 应当在合并报表附注中披露该子公司的经营状况信息。当集团公司同托管方签订协议中明确规定仍旧对托管子公司有实质性控制, 应当将该子公司归入合并范围。从中外制定的会计准则来看, 大部分国家准则的规范都是针对于营利性组织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问题, 并没有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合并范围作出明确规定。针对以上情况, 我国的会计准则应该补充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是否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 我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 我国是主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企业控制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背后一般都与政府部门有着密切关系, 非营利性组织很大程度上会沦为地方政府或者是公有制企业操纵的工具。另一方面, 部分非营利性组织更多的强调自给自足、有的甚至通过投资企业来增加自身的收入。倘若企业组织能对对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并从事一些盈利性活动, 则该非营利性组织应当归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内, 另外还要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相关信息。

(四) 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是否归入合并报表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于资不抵债的子司是否归入合并范围的相关问题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规范。会计准则应当增加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是否纳入合并范围进行明确规范。依据会计基本假设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 不应当将非持续经营且资不抵债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当负债的子公司在可预见的期间内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且集团公司对此公司有扶持发展的规划并对其进行负债担保时, 才可将此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将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却资不抵债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后, 要具体对子公司的盈亏信息进行详细披露。比如:子公司目前具体的负债状况, 未来有哪些潜力项目可能扭转亏损状况等。另外, 还要加强对集团公司的监管。集团公司就可能通过内部交易方式将公司的成本、费用及不良资产转移至子公司来承担, 可能会形成了人为的夸大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的状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要求加强集团公司合并报表信息披露, 进而提高提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贾纬璇.新准则下合并会计报表范围规定体系的基本特征[J].财会研究, 2007 (6)

[2]周显文, 谭汉荣.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探讨[J].商业时代, 2007 (15)

[3]刘颖.合并会计报表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1)

联合会计报表与合并会计报表之比较 篇7

一、两种会计报表简介

联合报表是基于总、分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编制的用于反映由总、分公司所构成的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会计报表;合并报表是基于母、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编制的用于反映由母、子公司所构成的公司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会计报表。

(一)二者的联系

1. 编制原理相同。

二者均把整个公司(或公司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以公司(或公司集团)成员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对公司(或公司集团)内部的经济业务进行一定的抵销与调整会计处理后得出公司(或公司集团)的整体报表。

2. 作用相同。

二者均用来反映整个公司(或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其变动情况,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需求。

3. 合并报表经常结合联合报表来编制。

不少大型公司集团内部既包括总、分公司,也包括母、子公司。编制公司集团的合并报表时,应首先编制基于总分公司的联合报表,在此基础上再编制基于母子公司的合并报表。

(二)二者的区别

1. 会计主体的法律地位不同。

(1)总公司是法律实体,具备独立法人的各种特征,其所辖的各分公司是总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分公司在法律上没有独立性,不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总公司对其经营活动承担无限连带责任。(2)组成公司集团的母公司和若干子公司各自都是法律实体,在法律上各具独立性。但集团并不是法律实体,有关的法律与税务的权责问题,并不是由集团来处理,而是由相关的母、子公司各自依法处理。会计主体的法律地位的不同,是联合报表与合并报表最基本、最重要的区别,它决定了二者在其他方面的区别。

2. 在编制过程上合并报表较联合报表更为复杂。

(1)由于母子公司之间的经济交易均为经济法人之间的业务往来,所以它们之间的会计核算要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核算规定进行;而总公司所辖的分公司的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的分部核算,其内容、范围及实施方式要比子公司的会计核算灵活、方便。(2)母子公司之间不仅要反映二者之间的业务往来,还要清楚地反映二者之间的投资与接受投资的复杂控股关系及其利益分配情况等;而总分公司之间则没有此类事项,其业务处理也就比母子公司要少且简单得多。

3. 部分报表项目不同。

(1)用于编制联合报表的个别报表可以有“分支机构往来”、“总部往来”、“存货加价”等特色报表项目,分公司无“所有者权益”类报表项目;联合合并报表中无特色报表项目。(2)用于编制合并报表的个别报表无特色报表项目;合并报表中有合并价差(或合并商誉)、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等特色报表项目。

二、两种会计报表编制举例

以公司(或公司集团)成员日常购销业务为例。母子公司之间的存货购销业务一般均确认内部交易损益;而总分公司之间的存货购销业务一般有两种核算方式:一种是确认内部交易损益,另一种则不确认内部交易损益,仅将其视为存货在内部不同部门间的调拨。在前一种方式下,总分公司与母子公司的会计处理相同(即均确认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联合报表与合并报表的编制过程也相同(即均需要对内部交易损益进行相同的抵销处理)。在后一种方式下,由于会计核算方式的不同,二者的编制过程也有所不同。笔者对此予以举例说明。

例:A公司所有运到B公司的商品均按成本加成价格计价,正常售价为A公司商品成本的120%。B公司也从外界购货,这些商品按发票价格的120%加价出售。2005年上半年发生的存货购销业务如下(本例A公司代表总公司或母公司,B公司代表分公司或子公司;不考虑期初余额、税收等因素):

(以下所有分录的计量单位均为万元)

1.全部外购商品为450万元(A公司400万元,B公司50万元),货款尚未支付。A公司将成本为100万元的商品按成本加成价格120万元运给B公司。

(1)总分公司会计处理:

①外购商品:

②内部购销:

(2)母子公司会计处理:

母公司:

①外购商品母子公司相关分录同总分公司

②内部购销:

2.全部对外销售收入为259.2万元,其中:A公司的对外销售收入为180万元,B公司的对外销售收入为79.2万元(外购存货的销售收入为36万元,内购存货的销售收入为43.2万元)。所有销货均为赊销。

(1)总分公司会计处理:

(2)母子公司会计处理:

母公司子公司销售分录同总分公司

母公司成本结转分录如下:

3.期末结账分录:

(1)总分公司会计处理:

(2)母子公司会计处理:

4.抵销与调整分录:

(1)总分公司会计处理:

(2)母子公司会计处理:

合并报表分析与个别报表分析的差异 篇8

1.1 个别报表

个别报表是以组成企业集团的各母公司、子公司为会计主体,以反映母公司、子公司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编制个别会计报表是为了反映母公司、子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的盈余、股利与现金流量的风险,评估目前上市股票的内在价值,从而更好的帮助公司规划未来,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1.2 个别报表分析

个别报表分析是以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的会计报表为主要依据,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使用的分析方法,遵循规范的分析程序,通过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的比较分析,从而对其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以及效绩作出判断和预测,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信息。

1.3 个别报表分析的目的

1.3.1 从投资者角度看

投资者最关注的是投资的内在风险和投资报酬,分析母公司、子公司的获利能力、资本结构、利润分配政策等情况,分析个别会计报表可以获取有用信息,进行风险评判,选择投资决策方案,以获取预计的报酬。

1.3.2 从债权人角度看

资金的安全是债权人最为关心的,自己的债权和利息是否能够按期如数的收回是其最为关注的,分析个别会计报表可以了解母公司、子公司的偿债能力,以便做出信贷决策。

1.3.3 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看

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分析个别会计报表,可以了解对自身利益有关的各种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以便维护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2. 合并会计报表分析

2.1 合并会计报表

合并会计报表又称合并财务报表,它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会计主体,以母公司和子公司单独编织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和报告在共同控制下的一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括情况,以满足合并主体所有资源提供者和利益当事人以及报表使用者对于一个经济实体财务信息的需求,简而言之,就是为了反映合并主体所控制的资源。

2.2 合并会计报表分析

合并会计报表分析就是依据合并报表所列示的各项数据之间的经济关系,有重点,针对的加以分析和考察,以对企业集团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帮助报表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决策。

2.3 合并报表分析的目的

2.3.1 了解企业集团的资产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

要正确阅读和理解企业集团的会计信息,必须分析合并会计报表,通过了解合并会计报表所反映的流动资产的质量和数量,可以判断企业集团的短期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

2.3.2 了解企业集团的长期偿债能力

企业集团的长期偿债能力与短期偿债能力不同,其分析的重点在于考察和评价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了解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能力、趋势以及方向,为投资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

2.3.3 了解企业集团的发展能力

企业集团未来的发展能力是集团内部所有成员的合力决定的,对企业发展能力的分析应从集团整体资产结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以及融资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科学的判断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方向。

3. 合并报表分析与个别报表分析的差异

3.1 反映主体的差异

因为合并报表反映的主体是会计意义上的“主体”,集团内并不存在一个支配合并报表所列示资源、并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效运用或支配来谋求经济意义上的“主体”,而个别报表反映的主体在会计意义和经济意义上都是“主体”,所以在分析合并报表和个别报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其反映的“主体”。

3.2“可验证性”的差异

在个别报表的条件下,企业的报表与账簿、凭证以及实物等有“可验证性”的对应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可验证性”来检验个别报表的正确与否。但是,在合并报表的条件下,因为在编制过程中企业集团内部交易的抵销,合并报表与分散在企业集团各个企业的账簿、凭证以及实物不可能存在个别报表的那种“可验证性”的关系,所以在分析合并报表时,更多体现的是分析编制过程逻辑关系的正确性。

3.3 报表分析方法的差异

个别会计报表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是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其中财务比率分析法是各报表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虽然比率分析并不能反映所有的问题,但它确实是财务分析中最常见的)。其实在对合并会计报表本体进行分析时运用的方法与个别会计报表分析方法差异不大,但在对合并会计报表分析时,除了要分析合并会计报表本体外,还要把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会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合并会计报表分析的体系如图1所示。

3.4 财务指标分析作用的差异

个别报表中的数字理论上是公司自身的情况的体现,财务指标的可信度较高,而合并会计报表是综合性的报表,各项比率是根据合并报表中的综合数字计算的,既不能反映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又不能母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且由于集团内部公司经营性质等的不同可能会引起项目合并后没有意义,所以对于合并报表的财务指标分析就变得不那么有意义了。

3.5 报表附注分析的差异

个别报表附注主要内容是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变更情况、原因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非经常性项目的说明,亏啊几报表中有关重要事项的明晰资料以及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事项等,而合并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事项是并入报表的公司名称、性质及母公司所持股权百分比、采用的财务方针、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母公司与子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方法和政策时,其内容和处理方式、本年度合并前后,股票增发组成及股票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国外子公司营业的特殊风险、合并报表内各公司盈余分配受法令契约的限制、合并报表内调整抵减项目及少数股权情况等。从附注内容的不同可以看出,分析个别报表的附注主要是弄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来龙去脉,更多体现的是可验证,而合并报表的附注是搞清楚合并报表与个别报表的逻辑关系。前者关注的是企业本身,后者关注的是本身而更重视其母、子公司,所以分析的重点也就不同。

4. 结束语

总之,分析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的基本方法相同,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方法几乎没有大的差异,但作为报表阅读着和分析者,应结合各企业集团的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和分析合并会计报表,在充分利用报表资料的同时,应结合能收集的其他各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不光看合并会计报表本体还要关注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

摘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各企业事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建设成一个企业集团。针对各个企业的报表分析已经为人们所热悬,集团企业的合并报表分析也并不陌生,但是合并报表分析与个别报表分析有什么区别呢?本文从反映主体、“可验证性”、报表分析方法、财务指标分析的作用、报表附注分析等方面说明它们的区别。

关键词:个别报表,合并报表,报表分析

参考文献

[1]孟建民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

[2]薛光等财务报告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3.

[3]王淑萍,等.财务报告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研究 篇9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界定存在的问题

(一) 未明确规定控制权的实施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以下简称CAS 33) 规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 并在控制权判断的数量标准的基础上涉及了实质性控制的标准, 如在投资单位拥有的被投资单位表决权比例为半数或以下时, 考虑章程、协议以及在董事会或类似机构中的多数表决权。CAS 33规定, 在判断投资单位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 应该考虑当期可执行的潜在表决权, 而对于这些当期可执行的潜在表决权, 判断控制时是否需要考虑潜在表决权持有人的实际实施能力, CAS 33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 实务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处理。

(二) 未全面涵盖实务中存在的各种情况

企业可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 进行多元化经营, 通过不同单位的盈利和亏损相抵, 达到分散企业集团风险的目的。而在现实情况下, 存在企业集团为了人为提高或减少企业集团的盈余, 随意变动合并范围的现象, 以符合相关政策规定获得优惠或者达到投资者预期, 亦或规避相关规定, 逃避责任, 给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这说明企业会计准则中存在某些漏洞, 使得报告主体能在符合准则规定的前提下从自身利益考虑, 随意变动合并范围, 直接影响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秩序和健康发展。CAS 33规定, 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控制的判断标准是, 母公司直接或者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母公司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或者半数以下表决权,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视为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1) 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 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 (2) 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 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3) 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 (4) 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但是, 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可见, 控制的标准以表决权比例为基础确定, 同时引入了实质性控制权的标准。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规定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 对于表决权比例未过半情况, 准则规定, 只要满足四个条件之一, 即可判断存在控制。这就使得企业在应用中, 只要通过有意的“设计”, 满足了条件之一, 就可以确定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进而将该单位认定为子公司, 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或者通过“设计”使得企业四个条件都不满足, 不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进而达到随意变更合并范围的目的。 (2) 对于表决权比例未过半的情况下, 其他未列明的条件是否适用实质性控制权判断, 以及如何判断无从得知。如相对于其他投资者, 大股东持有的表决权比例, 以及其他投资者所持表决权比例的分散程度。相对于其他投资者, 大股东持有的表决权比例越高, 其他投资者所持表决权比例的分散程度越大, 表明投资单位控制被投资单位的可能性越大。 (3) 原则性判断的标准是控制。控制是一种能决定另一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权力, 同时能据此获得利益。随着委托受托经营、特殊目的实体 (以下简称SPE) 、可变权益实体 (以下简称VIE) 等情况的不断出现, 现存控制定义的局限性开始显现。比如, SPE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由发起人或独立第三方发起设立的实体。通常, SPE的发起人持有的权益投资较少, 甚至为零, 独立第三方持有的权益投资虽然可能过半数, 但其往往只作为名义上的出资人, 并不享有真正出资人的权利, 不具有实质控制权。投资单位在根据现有准则判断对特殊目的实体的控制时比较困难。另外, 对于某些SPE, 比如因资产证券化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实体, 一方面, 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将影响其目的的实现, 从而失去SPE存在的意义, 另一方面, 不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又会使其成为某些公司逃避债务的手段。对这些特殊情况下的被投资单位是否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存在不同的理解。 (4) 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合并范围的表述, 存在某些不恰当之处。比如CAS 33第七条中的“母公司”一词即不恰当, 因为在没有确定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存在控制的情况下, 不能将投资单位就认定为母公司。

二、征求意见稿合并范围界定方面的重大变化

为解决CAS 33合并范围界定存在的问题, 并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征求意见稿充分借鉴了IFRS 10的相关规定, 在控制的定义、实质性控制概念、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时控制的判断以及对被投资方可分割部分的控制等方面, 发生了重大变化。征求意见稿与现行准则相比, 更清晰地体现了原则导向, 有利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一) 控制的定义

CAS 33规定:“控制, 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征求意见稿对控制的定义进行了改进, 将“控制”定义为:“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 并且有能力运用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影响其回报金额。”新的概念体现了以下几方面重大变化:

第一, 在控制的定义中加入第三个要素。征求意见稿强调控制构成的三个要素是: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可变回报以及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征求意见稿还分别给出了各要素判断的标准和需要考虑的情况。现有企业会计准则对控制的定义只包括权力和利益两个标准, 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征求意见稿通过控制三要素中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这一要素, 来进一步判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情况下投资单位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具体地, 代理人仅代表委托人行使决策权, 其自身并不控制被投资方。按照控制定义的三要素, 代理人可能拥有对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决策权, 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获得管理费或者其他权益, 但是代理人无法获得与权力相关的可变回报, 从而通过控制的三要素, 判断代理人不能控制被投资方。于是, 在判断投资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时, 应判断投资方是否是代理人。

第二, 控制的手段从“决定财务和经营政策”变为“参与相关活动”。相关活动是指对被投资方的回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相关活动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和购买、金融资产的管理、资产的购买和处置、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融资活动等。征求意见稿中列举的这些相关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融资活动, 而不再是现行准则中规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一般情况下, 两种表述可以等同。“相关活动”这一概念有助于在分析被投资单位的设立目的和设计的基础上, 确定那些能对被投资单位的回报贡献更大的活动。如在涉及特殊目的实体时, 两种表述是存在差异的, SPE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由发起人或独立第三方发起设立的实体。其活动范围和决策方法均由设立时的合同或者章程予以规定, 投资各方分别主导被投资方财务和经营政策的不同方面, 难以确定哪一方决定其财务和经营政策。

第三, 控制的后果从“获取利益”变为“享有可变回报”。征求意见稿用“回报”一词代替“利益”, 范围更广, 回报包括了获取未来流动性、规模经济、专属知识等含义。用“回报”一词还强调了其可变性, 即投资方自被投资方取得的回报会随着被投资方的业绩而变动。有关控制概念的这些变化, 提高了准则相关规定的严谨性, 增大了概念的适用范围, 减少了实际应用中因规定不明所带来的分歧。

(二) 控制的判断标准

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是指, 投资方享有现时权利使其目前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 不论是否实际行使该权利。现时权利是现行条件下已享有的权力, 不是过去曾经享有也不是未来可能享有的权利。权力来源于权利, 但这些权利仅包括实质性权利, 不包括保护性权利。实质性权利, 是指持有人有实际能力行使的目前可执行的权利, 包括某些潜在表决权等。保护性权利, 是为了在某些特殊情况出现时保护权利持有人利益的权利, 这种现时权利并不会使权利持有人目前有能力主导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 不具有实际行使的能力, 因而不属于实质性权利。在评价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 (1) 当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由表决权所决定时, 以表决权比例为标准判断投资方是否控制被投资方。当投资方持有或者通过与他人的协议控制被投资方半数以上表决权的, 通常表明其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2) 当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由合同安排所决定时, 在判定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 首先, 应当考虑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和与该目的相一致的结构设计、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情况。确定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和设计是为了明确相关活动的内容、相关活动的决策制定方法、目前有能力主导这些活动以及获取相关活动的回报的投资方。其次, 为了评估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投资方应该考虑其是否具有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实际能力, 具体考虑因素包括: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或者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成员是否具有直接任命权、批准权或者通过获得的代理权实际行使任命权或批准权;投资方能否代表自身利益决定重大交易;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权力机构决策的影响, 投资方是否与被投资方关键管理人员或者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多数成员存在关联方关系。

在CAS 33中, 控制是获取利益的权力, 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强调的是因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而享有可变回报。征求意见稿指出, 这种对回报可变性的判断应根据合同安排的实质而非回报的法律形式。因为如果从回报的法律形式考虑, 投资方持有债券所得利息由于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仍具有可变性, 而显然仅持有债券并不会导致控制、被控制关系的存在。

征求意见稿相比于CAS 33, 在控制的定义方面, 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修订意见稿中控制定义的第三个要素: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作为单一控制模型, 对这一要素的表述主要是考虑到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情况。在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情况下, 投资方在判断是否控制被投资方时, 应当确定其自身是以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身份行使决策权, 以及其他方是否以其代理人身份代为行使决策权。代理人在行使决策权时是根据主要责任人的意愿, 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决策权, 也就不能控制被投资方。投资方通过将对相关活动的决策权委托给代理人, 实现对被投资方的控制。在判断投资方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时, 需要逐一判断控制的三个要素:第一, 对被投资方的权力, 主要考虑其决策范围以及其他方是否具有对其决策的实质性权力, 如单方面终止委托受托关系的权力;第二, 可变回报, 投资方是否因参与被投资方相关活动获得可变回报, 形式可以是管理费、获得规模经济等;第三, 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 分析投资方所获得的可变回报是否与其拥有的对被投资方的权力相当, 代理人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所获得的管理费或者其他权益是由事前与委托方签订的委托受托经营合同所规定的, 代理人的决策范围并不能使其通过行使权力影响委托受托经营合同中有关其回报的条款。在具体判断投资方是否符合控制定义时, 应综合考虑控制的三个要素。

三、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 资金高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

征求意见稿指出, 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也就是说, 即使是资金高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 只要在判断是否控制时, 满足了控制的三个要素, 投资方就需要将该被投资方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财务会计应当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外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评价依赖于利润表。如果将资金高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利润表就包含境外子公司资金高度受到限制的利润, 那么信息使用者在利用合并利润表评价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时, 对未来现金流量时间、不确定性信息的评价就会受到干扰而降低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所以笔者认为资金高度受到限制的境外子公司不应纳入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中。

(二) 有关SPE和VIE控制方的具体规定

在涉及可变权益实体、特殊目的实体和 (或者) 复杂持股的情况时, 合并范围的界定是一个难点。例如特殊目的实体, SPE的设立目的比较特殊, 对某些SPE来说, 合并SPE可能会妨碍其目的的实现, 如资产证券化目的SPE, 导致SPE失去存在的理由。但不将其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又会使其成为某些公司逃避债务的手段。究竟特殊目的实体或者可变权益实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纳入投资方合并财务报表, 什么情况下不应纳入, 准则应给出进一步的说明。为便于实际应用作为单一控制模型的控制定义及据此展开的标准, 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针对不同的设立目的, SPE和VIE是否应纳入投资方合并范围, 准则应给出明确的规定。

1.征求意见稿强调了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和设计, 这主要是当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由合同安排所决定时, 用于判定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特殊目的实体, 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由发起人或独立第三方发起设立的实体。这些目的包括租赁、资产证券化、研究和开发活动、大型项目融资等。特殊目的实体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设立时法律文件的广泛约束性, SPE的活动被限定在合同约定的范围内, 其相关活动的决策也是由合同安排所决定, 因而, 首先, 我们应根据合同安排的具体内容确定SPE的设立目的。其次, 根据SPE不同的设立目的, 准则中对投资方合并范围的界定应加以区分: (1) 当SPE的设立目的是隔离破产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或者合法避税时, 投资方不需要将该被投资方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2) 当SPE的设立目的是转移债务等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目的时, 投资方需要将该SPE纳入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这样就不仅能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真实、完整的信息, 而且将有利于引导SPE功能的正常发挥。

2.VIE是指受FASB 2003年1月颁布的第46号解释 (FIN 46) ———《可变权益实体的合并》规范的实体。VIE公司是一家国内全资公司, 其通过与另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签订一系列服务协议, 使得这家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母公司 (境外公司) 能够实际上控制这家VIE公司。外国母公司作为上市公司, 可以把VIE公司的所有资产和利润合并到财务报表, VIE公司则实现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挂牌, 并且取得跨境贸易的税收效益。从目前VIE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看, VIE模式主要是为了规避国家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其初衷是为了让外资进入国家禁止或者限制进入的行业。通过VIE模式, 外国投资方希望可以合并VIE公司, 从而提取中国营运公司的利润;另一方面, 中国境内的一些企业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让自己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可见, VIE模式成立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要由境外公司实际拥有国内VIE公司的控制权。鉴于有关VIE模式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表明这种形式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其未来发展形势并不明确。外国投资方是否实际控制VIE公司, VIE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纳入外国投资方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还存在疑问。在判断VIE公司的实际控制方时, 同样需要根据合同安排的具体内容应用控制判断的三要素, 尤其是根据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这一标准判断VIE公司的合并方。具体地, (1) 当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是规避国家对外资进入的限制, 同时使得VIE公司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时, 说明被投资方是VIE公司。 (2) 当境外公司的创始人同时是VIE公司的法人时, VIE公司应纳入投资方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当VIE公司的法人只是境外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时, 投资方应该考虑其是否具有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实际能力, 当投资方具有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实际能力时, VIE公司应纳入投资方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在考虑投资方是否具有单方面主导被投资方相关活动的实际能力时, 具体考虑因素包括: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关键管理人员或者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成员是否具有直接任命权、批准权或者通过获得的代理权实际行使任命权或批准权;投资方能否代表自身利益决定重大交易;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权力机构决策的影响:投资方是否与被投资方关键管理人员或者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多数成员存在关联方关系。

摘要:确定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础, 并直接影响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合并范围界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本文通过探讨现有合并范围界定存在的问题, 分析评价《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修订) (征求意见稿) 的重大变化 (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 并提出需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控制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修订) (征求意见稿) .2011.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 .曲晓辉, 傅元略等.企业集团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深基础工程施工管理下一篇:走进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