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竞争力

2024-08-09

信息产业竞争力(精选十篇)

信息产业竞争力 篇1

南京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基地之一, 但近年来, 由于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 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 北京、天津等环渤海城市以及成都等中部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不断下降。在新形势下, 南京市政府提出了电子产业复兴计划和软件产业振兴计划, 将重建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

本文试图通过南京与我国各大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的比较, 发现南京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存在主要问题和竞争优势, 找到南京振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主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有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圈, 通过对它们的比较, 可以从全国范围审视南京的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本次比较选取的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苏州、杭州、深圳、成都, 主要从各城市近年来的产业规模、主导产业、人才和科研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

1、北京

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 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2784.71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9%,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1263亿元。产业涉及领域较广, 重点在研发产业、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等领域, 着力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北京共有普通高校82所, 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7.6万人, 众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IT企业将研发中心落户北京, 智力人才优势明显, 是全球重要的IT产业研发中心和总部基地。

2、上海

上海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5719.06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1%, 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产业园区投资环境良好, 整体呈现高端发展趋势, 重点聚焦于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核心产业。科教资源方面, 共有普通高校61所, 拥有各位研发技术中心280家。资源配置和市场定位高度国际化, 共有19家IT领域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60多家跨国IT企业的研发中心落户上海, 高科技和智力人才优势明显。

3、深圳

深圳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8921.93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8%, 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约六分之一, 软件产业总产值达1631亿元。深圳已是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出口基地、配套中心和交易中心, 产业涉及领域广、规模大。深圳普通高校不多, 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66万人;现有730多家技术开发机构, 其中约93%设在企业, 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研发主体。龙头企业多为本地企业而非外商企业, 产业根植性好, 但整体上处于加工制造环节, 缺乏关键核心技术。

4、苏州

苏州2007年实现电子信息总产值5841.50亿元, 占苏州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3%, 在全省排名第一, 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约为250亿元。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主导产业, 但是整体处于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 附加值低, 并且由于产业主要由外资主导, 因此产业根植性较差。苏州共有高等院校18所, 二级学院5所;人才总量超过76万人, 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4.3万人;拥有各类技术研究中心和机构144个以上;省级外资研发机构达到114个。

5、成都

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6大重点产业之一, 2007年实现产值427亿元, 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10亿元。产业发展领域覆盖面广, 产业体系较齐全, 产业链比较完整, 但是整体规模较小, 且处于加工制造环节。成都共有高等院校40所,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5万人, 已有大批国内外知名IT厂商落户成都, 科教资源较为丰富。

6、杭州

杭州2006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06.25亿元, 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约为250亿元。相继成立了一大批国家和省市级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形成了通信、软件, 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 动漫、游戏等主导产业。但整体上存在核心技术弱、产品档次低、综合效益差、高端人才少、产业带动步伐缓等问题。杭州共有高校36所, 各类研发中心473家, 企业技术中心393家。包括大批国内外知名IT厂商, 科研资源丰富。

二、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为了寻求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策略, 需要从内外部资源、环境、机遇等方面来分析南京具有哪些具体的竞争优势。

(一) 内部资源和能力

1、产业基础优势

电子信息产业是南京的四大支柱产业 (电子、汽车、钢铁、石化) 之一, 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 基础雄厚,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已经形成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和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增长强劲, 尤其是软件产业。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80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3%, 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

在产业布局上形成了5大基地, 形成了新型显示器、通信、软件及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外设、信息家电、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六大产业群。软件产业方面目前已经形成了电力自动化及管理软件、电信系统管理软件等六大特色软件产品群。南京已被商务部、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良好的产业环境已吸引了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夏普、LG、霍尼韦尔、英华达、华为、中兴、普天、熊猫集团等大批国内外知名IT企业在南京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不过整体仍处于加工制造环节, 产业规模偏小, 上游的研发环节薄弱。

2、科教资源优势

南京市非常注重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南京是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 科教资源极为丰富, 是我国电子信息研究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具有良好的科研要素及人才基础。

2008年末, 各拥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01家, 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下属的14所、28所、55所, 以及以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为龙头的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资源。

2008年末拥有普通高校 (不含部队院校) 41所, 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6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7万人。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65%, 大大高于全国1.52%、江苏1.8%的平均水平。

3、区位交通优势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 是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重要城市和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是国家沿长江和东部沿海“T”型经济发展战略带结合部, 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接点。南京也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 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齐全, 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交通运输网络;拥有现代化通讯体系。便利的交通、物流、通迅条件, 非常有利于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发展。

(二) 外部环境和机遇

1、政府和政策支持

2008年6月, 是江苏省信息产业厅与南京市政府签署了市厅合作项目“双兴计划”, 即“软件产业振兴计划和电子产业复兴计划”。“双兴计划”是南京市委市政府立足南京产业发展实际, 切实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的现实措施。

2、东南大学筹建国家实验室机遇

东南大学拟筹建的“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是列入教育部985建设的唯一面向通信技术发展的一类平台项目, 也是江苏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之为基础打造的南京“中国无线谷”项目被列为南京科技创新“一号工程”, 将通过创新驱动机制和技术产业化机制, 形成全球性高端通信产业“生态群落”。

通信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产业, 无线通信正在成为信息通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3G牌照的发放, 未来五年我国在3G网络建设的投资预计约1.5亿元, 加上其所带动的集成电路、终端设备、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 对GDP贡献将会达到10万亿元, 市场规模巨大。随着3C融合、3网融合等概念的提出和实施, 3G的全面推广等发展趋势, 通信产业的范畴有着显著的扩展, 通信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其中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是我国目前少数具有能力赶超国际技术与产业发展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域。

而南京“无线谷”是我国无线通信领域唯一的技术创新与研发平台, 研究领域被《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列为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 代表了未来20年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主要方向。因此南京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技术优势。

三、比较和结论

通过对国内7个代表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比较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比较结论:

第一、整体来看, 8个城市可以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 初步实现产业的高端发展;第二梯队为苏州、南京、杭州、深圳、成都, 目前产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的加工制造环节。

第二、产业规模方面, 南京与其他7个兄弟城市相比, 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但产业规模整体处于劣势。

第三、业性质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比如深圳的关键驻商一般为本地企业, 苏州大多为外资加工型企业, 北京、上海则偏重于国内外研发型企业。

第四、7个兄弟城市相比, 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科教资源丰富, 最大的机遇在于东南大学筹建“南京通信技术国家试验室”以及“无线谷”的建设, 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在于南京目前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产业仍处于 (下转第76页 (上接第32页) 低端发展, 缺乏核心优势产业, 产业集聚力不足。

通过上面比较结论的分析, 我们认为, 南京下一轮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发展方向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 以“无线谷”建设为核心龙头,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高端发展和差异化发展。争取将无线谷建成中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移动通信研发中心, 成为无线通信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基地, 抢占产业制高点, 进而形成南京的核心优势产业, 扩大产业规模, 带动整个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振兴发展, 向第一梯度迈进。

摘要:本文通过产业规模、主导产业、人才和科研资源等方面对我国各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城市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 分析了南京相对这些城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竞争优势和劣势, 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对南京电子信息信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息产业,南京,优劣势,结论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院:中国南京无线谷战略规划研究, 2009, (08) .

信息产业竞争力 篇2

内容提示:东莞集群的动态模式是有台湾接单(包括研发与运筹)、东莞生产加工、香港出口,其发展基础是对国际信息产业转移的承接口¨。

东莞是比较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模式。卫星平台式集群模式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大多是由共同的平台衍生而成的一种模式,集群内所有企业均是基于同一平台进行生产、研究与创新,不存在明显的价值链分工啪1。其中,平台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平台、研发平台以及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包括网络语运输等基础设施、公共实验室等,多由政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基础而组织建设的;研发平台主要由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的科研机构与高校等组成,通过这一平台,企业能够迅速的将科研成果转换成为新产品,有效的降低创新成本;服务平台分为生产性服务平台与生活性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是指咨询、金融保险服务等为集群内生产的正常运行提供的服务,生活性服务则是指为集群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如餐饮、酒店等服务。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提到的“衍生”一词代表新企业的产生。

东莞集群是中国发展最早且比较成熟的信息产业集群。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台湾内部高技术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量的实力、财力相对较弱的台资IT企业迁移指东莞,随后,部分较大规模的企业也相继转移至东莞,同时,这些大企业的配套小工厂也陆续落户东莞,最终形成了产业集群。目前,东莞已然发展成为重要的电子零部件采购中心,九成以上的台式电脑零部件均可以在东莞采购齐全。

东莞集群的动态模式是有台湾接单(包括研发与运筹)、东莞生产加工、香港出口,其发展基础是对国际信息产业转移的承接口¨。这种集群模式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规模上、以较低的成本嫁接台湾信息产业的发展模式,通过企业间发达的网络化联系来实现十分灵活的生产协作,集群内各企业间相互配合,上下游联动,构成了典型的卫星平台式集群结构。

持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篇3

杨学山指出,电子信息产业要全面落实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稳增长、调结构放在突出位置,2012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来落实。

正视产业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软件业持续快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出口、效益增速略有起伏,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内销贡献不断加强。杨学山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中国最早面向全球市场开放的行业,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入世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大国,还在产业规模和产业地位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微型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产品的产量早已稳居全球首位。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74909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利润3300亿元,同比增长16.8%;软件业实现收入18468亿元,同比增长32.4%,产业规模是2005年的4.7倍。2011年,电子信息产品出口6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倍和近20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利润占全国工业比重分别达到8.9%和6.1%。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国整体工业中的支柱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36.4件,占全部专利申请总量的35.8%,居各行业首位;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世界前列,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突破65纳米,TFT-LCD、PDP面板也实现了大规模量产。

虽然取得了以上成绩,但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仍待解决。2011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着对外出口依存度高、产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环境不稳定性大、负面影响凸显、整体效益下滑严重等不利因素,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杨学山指出,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加速推进信息化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特别要重视以下五个方面:从实施好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提高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责任感、紧迫感;正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受制于人、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大的事实;把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全局,既要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领域,也要提升核心基础产业,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发展;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加强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产品推广应用。

稳增长 促转型

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发展,是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2012年主要工作思路。杨学山表示,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就是要下大力气保增长、调结构。

他指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稳增长”,电子制造业要“保增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要“快增长”。在工作会议上,杨学山强调了“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2.4%左右,到2015年超过14万亿元,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4.5%以上,到2015年突破4万亿元。

可见,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我国电子制造业自2011年9月后月度出口增速已连续低于10%,增速不断放缓。同时,内销产值占总量比仍不足50%。家电下乡等刺激内需政策效应逐步减弱,而潜在的市场需求尚在培育之中,这使得内需增长短期内不足以弥补出口增速趋缓的缺口。

与此同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内需带动特征明显,去年国家出台了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使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84万亿元,增速达32.4%,超过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今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要在“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基础上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快增长,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稳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杨学山还强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长期性任务。转方式、调结构要以创新为抓手,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调整产业区域布局,提升产业整体效率;调整市场结构,进一步稳定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国际市场,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的比重,满足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提升四大能力

杨学山指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要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以创新能力和创造高附加价值为代表的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题,逐步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此,要提升以下四个能力。

首先,不断提升建设和运行维护安全可靠党政军信息系统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力争在3~5年内,形成关键软硬件配套能力,初步实现建设安全可靠重要信息系统的全面技术支撑能力。

其次,不断提升满足建设信息化部队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信息化部队是当前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根据部队的需要,抓紧研发和产业化,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提供技术支撑。

再次,不断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的技术支撑能力。一方面,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全面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现代化,提升支撑社会管理进步、改善民生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支撑服务能力。

最后,不断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突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产业融合性、渗透性强等特征,不断提升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杨学山还强调,电子信息产业要将培育大企业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制造业要形成5~8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努力培育销售收入过5000亿元的大企业;软件业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5个千亿级企业。

出口增长强劲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 篇4

虽然增速略低于全国增速0.2个百分,但相比此前一季度浙江增长7%对全国增长7.4%,这之间的差距已经在收窄。

“无论是全国全年GDP增长7.5%的目标,还是浙江全年GDP增长8%的目标,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接受。”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王杰表示,“总体来看,下半年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动力大于下行压力。”

出口高于预期

21日上午,浙江省委常委会专题分析上半年经济社会形势。会上提及,浙江目前是经济的换挡和转型升级的阵痛期,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存在各种风险隐患,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尚需付出艰苦努力。

虽然压力不小,但是浙江经济格局之中,外贸、投资、消费三大领域,也不同程度拉动了经济。

杭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人民币,其中出口占据7765亿元,出口规模高于预期目标。浙江的出口增速不仅优于全国总体水平,而且在半年出口值超千亿美元的粤、苏、浙、沪四省市中,增速最快。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进出口总值达到1.0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表现抢眼,贡献值超过6550亿元,占浙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3%。

从出口市场看,今年以来强势复苏的欧美传统市场,对浙江出口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上半年,浙江省对欧盟和美国分别出口1781.3亿元和1273亿元,增长11.1%和6.5%。海关人士分析认为,下半年浙江省出口趋势还将继续向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以美元计,浙江外贸上半年出口增长8.2%,说明浙江人的强项是擅长做海外的生意。“浙江之前发展制造业,现在正在转型,各项数据显示转型的效果很好。”

卓勇良认为,“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对于企业财务数据的观察,判断认为相当一部分企业正在接受前几年盲目扩张、片面多元化的考验。我们看到浙江工业企业、服务企业的财务数据总体不错,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是两位数,服务企业利润增长更快。”

信息产业促进转型

相比于长三角,浙江的经济目前逐渐呈现两个特征,一来大批量以外贸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正在遭受产能过剩的“洗礼”;而另外以杭州为聚集区的电子商务、信息产业正在高速发展,甚至引领了全球互联网新兴领域的龙头。

在长三角的政经生态中,新兴互联网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浙江官场官员经常提及的执政语态。浙江省长李强强调,当前信息经济发展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时代,浙江要以全球化的视野、前瞻性的意识、互联网的思维、拥抱大数据的胸怀,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推动全省经济稳增长、促转型。

而上半年浙江的数据,也印证了杭州一带的互联网企业慢慢彰显出来的竞争力。上半年,杭州市实现生产总值3938.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7%。而这里面的产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互联网信息企业的贡献。

据最近的统计,杭州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5%,软件产业带动就业22万人,电子商务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约160万人。

信息产业竞争力 篇5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优化结构、高端高新、集聚集群、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杭州特色“3+1”现代产业体系。

(10)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优先发展、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服务业创新,扩大总量、提升层次,加快建设服务业强市。坚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按照集聚化要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便利化要求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均等化要求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形成更加完善的服务业产业结构。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信息与软件、现代物流、商贸服务、房地产等服务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对支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门类,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互联网经济,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空港经济、会展经济、健康经济等新型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加快建设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以杭州入选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政策、业态、技术和内容创新。

(11)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努力把产业基础好、企业实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把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成为我市的先导性产业,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12)提升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换代。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认真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进一步做大做强纺织丝绸、汽车及零部件、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积极支持建筑业做大做强。

(1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创意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投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创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加强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法制建设,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文化、艺术、创意等因素提升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导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强粮食和蔬菜生产功能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提高蔬菜自

给率。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总部农业。发挥五县(市)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高山瓜果、珍贵花卉苗木等产业,积极推进“上山增效”。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提升“农家乐”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品质,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和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壮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技能,改善农业生产装备条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数字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机械化。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积极扶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推进农业标准、品牌建设,加强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推广认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设立农业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保障金等农业保护金,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15)加快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以建设全省高端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为目标,坚持“建区”与“建城”相结合,加快省级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和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杭州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两翼。规划建设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国家级开发区科技示范、产业引领和功能辐射作用,推动省级开发区提升扩容,加大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力度。推进新城、城市综合体、服务业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布局,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发展后劲。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瞪羚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雏鹰计划”),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强做大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信息产业竞争力 篇6

优化;产业组织;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66-02

一、运用“SCP分析范式”探究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弱的原因

(一)市场结构(Structure)

1.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基本呈现为寡头型结构:轻微载货车、轻型客车是比较典型的竞争型结构;大型客车介于竞争型和多厂商并存的寡头型结构之间;重型、中型和微型载货车接近于两家厂商并存型寡头,中型客车具有以厂商居优寡头的特征,微型客车比较接近于三厂商并存的寡头结构;轿车市场是比较典型的寡头结构;农用车正在由竞争性市场向寡头市场过渡。

2.市场较为封闭。相较于美国、欧洲许多国家的开放型寡头结构,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都非常小,属于封闭型的寡头市场。

3.纵向一体化程度高。整车企业大多拥有自己配套的零部件生产,整车与零部件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程度非常低。

(二)市场行为(Conduct)

1.价格竞争: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同类型汽车,且不轻易降价,不随便进行价格竞争,更多的是采取价格策略的“合作”,大家都不降价。

2.产品创新:企业大多不热衷于开发新产品,产品品种少。

3.市场的进入和退出:存在进入限制和目录管理,新竞争者不能自由进入,现有企业也不轻易进入同行的产品领域,而且企业的退出意愿不强。

(三)市场绩效(Performance)

1.产品品种单调,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小,严重降低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2.产品质量同国外有相当大的差距。

3.生产者不能实现规模经济。

我国汽车的进出口量相比于总产量比例较小,其中进口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出口,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这里突出反映了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响亮的自主品牌、在国外总是以低端形象出现,国际竞争力较差的问题。

通过“SCP”分析可见我国汽车产业组织总体上呈现为散、乱的状态,未形成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创新力弱,管理低效,成长能力低,自主品牌影响力小,这些都造成了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小。

二、优化产业组织,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集群有七大效应、机制相互交织共同发挥作用打造产业竞争力。

1.内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内部各个企业高度专业化分工,使企业将资金、人力资本、技术等资源集中用力,形成内部规模优势,从而降低成本、促进创新。

2.有效的合作机制:集群的一大特征是在地理上的集中度高,从而使得内部的企业相互之间便于交流、认识,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所以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合作失败相对较少,调高了效率。

3.外部规模经济:基于前面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合作,集群内的各个企业联动成为一体,形成产业规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4.创新机制:集群为企业提供了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温床。一家企业的创新知识可以通过外溢作用传递到其他的企业,其他企业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然后再传播和扩散,从而使创新知识不断地累积和创造出来。

5.资源共享效应:一些辅助产业如金融机构、信息咨询机构等均可同时为集群内的企业服务,另外,来自市场的需求信息也可通过企业间以计算机网络构建的平台进行共享和交流。

6.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集群的外部经济本身就是吸引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而新加入的企业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形成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7.竞争效应:集群内部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从而迫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创新步伐,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作用下,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力。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链

1、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引导汽车企业兼并重组。引导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利用跨国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借助于境外企业的力量,使我国本土的汽车产业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全球竞争。

2、精炼汽车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程度,将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就近形成一个外部市场的配套产业。

3、将一些原有零配件供应商尽可能地迁移到集群中来。

4、提供扶持政策,协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推广自主品牌。

5、推进汽车市场对外对内的开放程度,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加快汽车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步伐

1、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扶持汽车上游产业,帮助它们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结构调整。

2、推动汽车零部件的模块化、电子化、同步化、个性化的开发以及准时化的生产。

3、推动金融体制创新,鼓励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设立汽车金融服务机构。

(三)建立健全协作机制,使相关产业围绕产业链构建,在地理上相对集中,与产业链联动而成为一体,从而使集群内的企业形成合力,使整个集群得以充分发挥其各大机制、效应,进而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1]路江涌.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03).

[3]李晓华.产业组织的垂直解体与网络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5(07).

作者简介:

信息产业竞争力 篇7

1 金融危机环境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

1.1 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消极影响

电子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全面放缓,投资的增长速度也随之下滑,自从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来,电子信息产业增速呈现出逐月下滑的趋势,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出现负增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增速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出现大的下滑,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的融资难度加大,这个产业对于风险投资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多数刚成立企业都是依靠风险投资生存发展的,但是金融危机环境影响下,我国的银行或者是风投公司在投资时更为谨慎,投资规模随之减小,投资资金的缺乏致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缓慢,电子信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资金瓶颈,从2009年起,出现了许多中小型电子信息企业倒闭潮现象[1]。另外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非常依赖于对外出口,达到了60%以上,这种较大的比重在面对国际金融形势变化时,将会立刻面临着市场萎缩,这严重冲击着我国电子类产品的出口,金融危机的来势迅猛,产生影响较大,我国的一些电子信息产业招架不住,加之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能力降低,购买力随之下降,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萎缩,另一个方面是美元兑换人民币呈现出持续性贬值态势,我国相关的出口商品竞争力极大地降低了。

1.2 金融危机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积极影响

金融危机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及金融市场都是比较独立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政治环境都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状况,生产出来的金融衍生品也就较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金融衍生品不是很丰富,过度超前消费现象也极少存在,因此电子信息产业也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产业发展不会出现很大的波动,一些外国资本考虑到风险控制问题,增大了给我国的资本供给。金融危机环境下,欧美国家的企业生存环境恶化,这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有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与影响下,其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金链断裂、成本过高等等,导致其产业暂时性地处于休眠或者是衰退期,我国可以在这时积极发展,更快地抢夺优秀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并购那些陷入困境但是具有先进科学技术与经营的企业,改善我国的竞争劣势处境[2]。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保,不会顾及我国国内或者是新兴国家的市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时就有了赶超的机会,这时应该加大对国内市场以及金砖四国的投资开发力度。

2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

2.1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优势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具备很大的电子产品市场,产业投资环境也是逐步完善,加之我国具有的庞大人力资源等对电子信息产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跨国电子企业在我国建立许多基地。我国进入新世纪之后,三资企业发展更加迅速,投资规模也是逐步扩大。日韩以及台湾地区的优势企业也开始向中国大陆转移,其中也有研发基地的转移。这些外资转移趋势加快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形成集聚带,我国也已经形成了四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的获利与吸收就业人员都占据着电子信息产业的较大比重,完整的产业链也随之建立起来,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体系呈现出分工协作与高度精细化特征,提升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地位[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自从加入WTO之后,实施“走出去”战略,电子信息产业借助多种方式开拓海外市场,在国际上占据着良好的声誉与较大的市场份额,销售收入的海外市场超过了国内市场。电子信息产业的走出去也实现了层次的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更多地在发达国家主流市场上出现,产品档次也从低端走向了高端。

2.2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劣势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企业规模,一个国家的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强大,那么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是相对强大的,我国在2011年电子信息产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与全球性跨国公司相比,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营业收入与国际性IT技术企业相比,收入存在很大差距。第二个是盈利能力,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利润总和与韩国三星电子一家公司相比,利润略高,但是与美国等强国相比差距还是较大的,我国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仅为6.2%,发达国家的电子科技类企业相比,是非常低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盈利能力还是较弱的。

3 金融危机环境下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与途径

3.1 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金融危机环境,我国国家有关部门截止2011 年底已经出台了较多的规划性文件,电子信息产业的经营者应该积极落实国家关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政策,有效地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做好组织领导与规划工作,给出具体的措施,分配明确好各部门的工作,一些电子信息产业在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出配套政策措施,引导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

3.2 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促进企业强大

电子信息企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国家的龙头企业也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基于这个事实,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企业集团战略,加大对关键性领域如电子芯片、面板以及通信等的宏观调控,将优势的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将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企业培养并壮大起来,鼓励企业跟上时代步伐,分析国内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方向,采用多元化如并购、参股等方式发展高端性产品,做到产业链的延伸,从而转变发展方式。政府应该监督企业在市场需求条件下建设与扩展,不要盲目建设[5]。国家对兼并过程中需要的资金等应该给予扶持,采用政府牵线贷款等形式保障企业参与国内并购,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保证。

3.3 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融资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还应该构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投融资体系,产业应该基于国家有关自主创新政策措施,充分考虑到市场化条件,将政府的财政投入作为引导,将企业与社会的投入作为主体,共同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政府还要大力支持那些有技术共性并且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引进并吸收国外成熟技术并再次创新。政府要起到鼓励引导作用,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并制定出一些有关投资发展的政策,完善各种风险收益承担机制,切实解决好各种问题。政府还应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上开展融资活动,对商业银行担保等机构的贷款、保险以及融资业务给予支持,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

4 结束语

金融危机给各国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受到较大影响,金融危机环境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要想在金融危机环境下做好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然后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优劣势,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提供依据,最后要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给出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与途径。

参考文献

[1]吴俊杰.后危机时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王招娣.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问题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D].江西财经大学,2009.

[3]董爱军.信息产业链创新的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4]闫文静.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咸阳市为例[D].西北大学,2009.

信息产业竞争力 篇8

欧盟以环境保护、降低跨境污染的正当理由, 颁布实施“两指令”, 实质上是设置了信息产业的绿色贸易壁垒, 提高了信息产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绿色壁垒就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两指令”的颁布实施, 必将导致电子信息业出口欧盟的成本增加, 而出口成本的提高必然影响产业竞争力。竞争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保证。在这里, 竞争力的核心是价格和质量, 而成本是影响产品价格的最直接因素。Spencer Henson (1998) 的研究发现, 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导致跨境供应成本增加;而出口商为了满足进口国的技术要求而增加成本, 又会进一步导致其产业竞争力相对于进口国企业下降。曾凡银 (2004) 运用壳层结构表明, 绿色壁垒壳层由外向内的梯度值不断增大, 其外部商品进入难度也随之增大。

因此, 欧盟“两指令”的颁布实施以及欧盟各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转化, 从表象上讲, 是电子信息产业出口欧盟难度加大了, 从深层考虑, 则是引发了一场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较量。

一、基本假设及模型

(一) 基本假设

欧盟“两指令”会通过影响进口商品的成本, 进而形成对进口商品的价格控制作用。正如图1所示, P表示产品的价格或成本, Q表示某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 AC表示该产品的单位平均成本。由于一般情况下生产过程存在规模经济, AC曲线凸向原点并严格递减。假设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P0, 出口企业产量为Q1, 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单位产品利润为w。

而当进口国的标准与该产品的生产国不一致, 或者进口国设置技术壁垒时, 出口企业势必要调整生产过程或付出额外的费用AC1以使其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 使该产品的AC的位置上移。这样, 在出口企业产量仍为Q1的情况下, 该产品在进口国的售价至少需要从P0提高到P1企业才能获得正常利润, 否则会产生亏损。而价格的提高, 无疑将降低该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 出口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的一个有效办法, 就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 将生产规模推进到Q2以上, 尽可能降低单位平均成本以赢得竞争优势。 (1)

在考虑对欧盟“两指令”影响江苏信息产业出口进行定量分析时, 由于技术壁垒是一个定性变量, 因此在模型中有必要引入一个虚拟变量作为自变量来衡量技术壁垒对出口的影响, 数据选取以对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年限为界。由于欧盟是在2005年7月实施WEEE指令, 因此在模型中, 虚拟变量值以2005年7月为界, 其中2005年7月前为0, 2005年7月后 (包括2005年7月) 为1。技术壁垒对出口产生影响是近年来的事, 因此选择一个跨时横截面的混合模型, 采用平行数据分析方法, 可把在不同时点从同一总体中抽取的多个随机样本混合使用, 获取更精密的估计量和更具功效的检验统计量。

(二) 模型

本模型以欧盟作为横截面数据, 出口额的时间跨度为2005.01~2006.05, 数据如图2。

拟定方程为:Y=k0+k1X1+k2X2+k3D+ε

其中, Y为江苏信息产品出口到欧盟的数额, X1为欧盟的GDP增长率, X2为美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 D为虚拟变量。

欧盟2006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0.4%, 其各季度增长率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欧盟统计局

表2反映的是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变动。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统计数据

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从上面拟合的方程中可以看到初级产品出口额和技术壁垒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自2005年7月实施WEEE指令, 江苏对欧盟电子产品的出口额会减少1.555%;而在2006年实施RoHS指令以后, 出口额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二、欧盟“两指令”对江苏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目前,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江苏省内各工业门类中处于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 不仅规模大而且增速快, 在全国举足轻重, 对全省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据2005年统计, 江苏省电子信息业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68家, 全年完成销售收入6500亿元, 同比增长42.4%, 占全省工业销售的20.2%;出口完成3900亿元, 同比增长42.3%, 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39.2%;完成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 同比增长36.9%, 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8.6%;实现利税280亿元, 同比增长35.3%, 其中利润215亿元, 同比增长39.1% (如图3) 。

2005年, 欧盟已取代日本成为江苏省第一大贸易伙伴, 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欧盟就达221.1781亿美元。可见欧盟实施的“两指令”与江苏信息产业息息相关, 并必然影响江苏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欧盟“两指令”对江苏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导致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提高, 降低江苏信息产业成本优势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曾提出资源禀赋论 (又称要素禀赋论) , 其基本观点是,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各国间存在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和生产各种商品利用这些要素强度的差异, 用较丰富的、价格低廉的要素生产产品并且出口, 以换回本国供应稀缺、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对贸易双方都有利。江苏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劳动力综合素质较高, 不仅在国内有一定的科技优势, 而且国际比较上有劳动力价格优势, 因而形成了江苏信息产业的综合资源优势。

但随着欧盟“两指令”的实施, 江苏省信息产业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将显著提高:例如增加了“历史垃圾”和“未来垃圾”的回收处理费用;增加了新型环保材料的开发和产品设计的费用;增加了有害物质检测成本;以及增加了构建回收体系成本等等。对出口企业而言, 采用替代塑料件和无铅原器件, 以及技术改造等, 将导致整机成本上升10~15%, 产品价格也将相应提高。甚至一台普通彩电的分解、回收、再利用成本, 就可能高达20欧元, 这对一直依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江苏信息产业而言, 无疑是降低了成本优势, 从而对出口构成一定威胁, 导致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而且从长远看, 经济全球化使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各国政府会不断采取更为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限制电子信息产品进口带来的污染问题, 出口企业承担的跨境环境成本还会不断提高。如果出口企业所在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无力进行绿色补贴, 强制要求实行环境成本内部化, 必然增加产业层面上的单位成本。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出口企业成本增加的幅度必将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二) 有可能影响江苏省的投资环境, 阻碍产业集群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撤退是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普遍现象, 当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发生变化, 或合营企业的不稳定达到一定程度时, 出于资本安全收益的考虑, 外资流入量会大幅减少甚至出现境内外资撤离东道国的情形, 即国际投资撤资。Yang.G (1998) 的研究就发现,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比较敏感。

江苏的信息产业虽然发展迅猛, 规模不断扩大, 但整个产业结构都还是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拥有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很小, 甚至许多信息企业本身所从事的生产并不具有高新技术含量。即使目前江苏有相当一部分电子信息企业进入高科技跨国公司产业分工中, 但是基本上处于“品牌商———关键技术零部件供应商———零部件分包商”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

同时由于许多信息企业技术含量较低, 大部分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零部件和技术由国外提供, 是“两头在外”的生产流程, 这种生产模式造成江苏一半以上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属于加工组装性质, 生产附加值很低。例如, 2005年1~10月份, 苏州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4.6%, 而利润和税金占全市的比重分别只有12.2%和5.9%。其中, 在电子信息产品中居首位的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仅3.7%, 每百元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只有1.13元。 (2)

而且, 发达国家和周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与中国竞争外资。例如美国近期出台了《本土投资法》, 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 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周边国家也针对中国的吸引外资政策, 纷纷出台更为优惠的措施, 大力吸引外资。越南则有针对性地提出税收“五减七减半”。

总之, 江苏省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单一的。随着欧盟“两指令”的实施, 产业成本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利润的缩水, 这些不确定性将会导致产业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以及综合商务成本上升, 从而影响江苏投资环境, 阻碍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 增大外资转移的风险。据统计, 2005上半年江苏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同比下降了12%左右, 即是征兆, 估计近年江苏吸引外资的难度将继续加大。

(三) 提高了江苏信息产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减弱了产业国际竞争力

以欧盟“两指令”为代表的“绿色壁垒”的特点在于隐蔽性强、技术要求高、灵活多变等, 提高了电子信息产品进入欧盟的门槛, 保护了欧盟内企业。随着欧盟“两指令”的实施,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在筹划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钳制我国包括我省的信息产品出口。这对我省信息产业构成了严重压力和挑战, 在欧、美市场上原有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市场的进入难度越来越大。

符合欧盟“两指令”要求的企业会获得先机, 在欧盟市场的占领方面会取得有利的位置。一般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对欧盟“两指令”的准备都比较充分, 应对技术也比较成熟, 只是相应的会增加产品的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如索尼早已根据“两指令”出台了《部件和材料中的环境管理物质管理规定》, 推行“GP绿色伙伴认证”, 对供应商进行严格把关, 而其他大公司也有针对性的改善了工艺技术水平, 完备了绿色供应系统, 做足了市场进入准备。

由于在技术的拓展性、产品范围的可变性、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执行时间的紧迫性及各国相应法规的多边性方面, 都存在着很高的成本和风险。对于江苏省的自主品牌来说, 意味着原来自有品牌的产品可能无法在欧洲市场上销售。而且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准备不足, 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从2006年3月到2006年5月出口欧盟的电子信息产品数额来看 (如图1) , 已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以江苏省代表型企业为例, 如南京熊猫电视机一月份对欧盟出口仅为24万美元, 增幅同比下降94.4%;江苏春兰一月份对欧盟出口69万美元, 增幅同比下降72.4%。经预测发现, 在未来的几个月中, 出口欧盟的数额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特别是江苏省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 创新能力低, 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弱, 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将会被国外的同类型企业逐出市场, 失去已有的份额, 甚至最终难以生存下去而破产。

(四) 带来了江苏信息产业技术上的压力, 产业链发展阻力增大

在欧盟“两指令”实施以后, 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电子企业必将面临市场开放和绿色标准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在技术层面上, 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替代技术问题, 替代技术的关键是基础材料科学的水平和加工工艺的可行性, 而这方面恰好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弱项。无铅塑料、无卤阻燃技术、银氧化锡取代银氧化镉技术、无铅封装和无铅焊接技术等都未形成规模化生产, 有些还未达到中试阶段;若进口无铅生产线专门应付出口欧盟产品生产, 无形中又加大了制造商的成本压力。目前欧盟也未发布对6种有害物质的官方检测方法, 各大跨国公司都在积极地研究检测方法。但是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经国际认可的检测机构, 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花费高额费用购买检测设备。这都迫使无法应付成本压力的家电整机生产商及半成品供应商有可能放弃出口欧盟这一市场。

同时由于技术上的巨大压力, 欧盟“两指令”对信息产品生产供应链中的任何一环也都将产生影响, 包括设备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等。只是对每一环的影响和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 而影响最大的还是处在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配套业, 如使用含溴阻燃剂的绝缘材料生产企业, 以及低压电器方面的继电器触点材料的生产企业。如果处理不好技术革新, 就会使原已形成的供应链被迫重新整合, 整个产业发展都会阻力重重。

三、应对欧盟“两指令”的策略

欧盟“两指令”的出台, 使江苏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 如何应对, 这已成为江苏信息产业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应对不力, 必将使江苏信息产业的竞争力遭到削弱。但如果应对正确和及时, 即使在短期内产业竞争力有所下降, 但在长期意义上, 却有利于产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发展潜力的提高。

(一) 政府要强化产业立法, 出台服务举措

江苏省政府相关部门要对欧盟“两指令”给予足够重视, 加强对欧盟“两指令”的政策研究;要积极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有效的规范整个产业。目前我国即将出台《废旧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和《电子信息产品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加强对我国家电业在环保方面的管理, 这两个法规再加上国家环保局的相关技术政策, 使我国家电领域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与欧盟“两指令”相衔接的法规加以规范。政府需要就这些法规的实施, 出台明确细则, 完善相关措施, 不仅要从源头提升信息业的污染防治管理, 而且也要从终端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染范围。

政府可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与欧盟就“两指令”进行多边谈判, 争取保护本国企业的根本利益。政府还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咨询服务, 出台各种优惠和激励政策来积极应对。

(二) 全面展开研发和检测工作, 推进信息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政府及其整个产业要积极组织研究和开发六种有害物质的替代品原材料或产品。制定替代上述有害物质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新产品开发计划, 特别要重视基础材料的研制开发, 组织重点攻关, 并给以政策优惠和资金资助, 扶持产、学、研三结合的攻关, 开展合作项目。

另外还要建立权威检测机构, 加强对“两指令”认证机构的管理。要加强与国际知名特别是欧盟知名的检验检测机构的合作, 在技术合作中提高检测技术。目前江苏省在检测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早在2004年5月, 江苏检验检疫局机电产品检测中心就为打破“双绿”技术壁垒, 承担起了国家质检总局赋予的“电子电器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污染调查、控制和测试方法研究”项目的调查研究, 现在已具备了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电子电气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要加快ISO14000体系认证, 推进绿色产业标准化, 提高生产效率。目前很多国家或地区已直接将ISO14000体系作为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要抓紧时机, 申请国际环境标志认证, 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这是成功跨出国门,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三) 打造绿色工业发展战略,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欧盟各国科技发达, 经济实力强, 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强, 欧盟“两指令”正是适应了这种现状和趋势。江苏省也应该利用这次契机,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实现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正是电子信息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 要抓住机遇, 下决心实施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利用绿色营销的工具, 打破绿色壁垒, 促使电子信息企业采用新技术, 提高环保标准, 尽快与国际接轨。波特的理论认为, 有效的环境政策将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短期看, 虽然实施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确实会使企业成本有所提高, 并影响企业竞争力, 但在长期意义上, 由于环境压力的影响, 企业不仅要进行环境投资改造, 也要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活动,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反而会使企业竞争力有所提高, 而这些积极因素的作用也会部分抵消成本增加的不利影响。

其次, 政府要从资金、政策和法规上大力扶持无害材料、清洁生产、绿色产业, 建立循环经济的新兴产业结构。制定绿色工业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投入力度, 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财政投入和税收政策启动市场机制, 加大对绿色产品的开发力度, 促进绿色工业的发展。有效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再次, 企业要树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对提供原材料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并将“绿色”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的始终。目前一些大企业已经在控制上游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上严格把关:两年前, 松下在中国有4000余家供应商, 一年前该数量已减至3000家, 欧盟“两指令”颁布后, 松下的中国供应商只剩下1700家。

(四) 加强企业创新, 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 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

欧盟“两指令”的实施, 将导致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洗牌”, 企业为了降低环境规制的成本, 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改进质量, 调整产品结构, 从而逐步增强竞争力, 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所以, 企业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增强研发投入, 吸引高端人才, 打造研发团队, 在核心技术上求得突破, 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此外, 企业还要高度重视管理创新, 打造绿色供应链, 及时通过对企业供应链、生产流程及监测进行有效的改造与管理, 争取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目前, 江苏有的电子信息企业已经在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如新科公司已从2005年1月开始, 按照Philips、Toshiba等客户的要求, 生产了满足欧盟“两指令”的环保机型超过百万台。

未来江苏省信息产业的发展, 正是要以持续的文化创新, 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 建立起创新能力较强、结构基本合理、具有规模效益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研生产体系, 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优势。

(五) 加强对外技术合作, 实施产业战略联盟

江苏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主要是技术创新力弱,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足,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许多高新IT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难以提供, 而且江苏在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体系。

正因如此, 江苏的信息产业就必须加强与国外大企业及其科研院所的合作, 通过合作创造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同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要以江苏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基础, 加强产业内的合作以及产业间的交流, 大力推进实施产业的战略联盟, 要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 通过联合上游原料、配件供应企业以及下游销售企业、互补关联企业及售后服务企业形成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的联盟, 以更大的优势支持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 为江苏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适应欧盟“两指令”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Fischer, C., Parry, I.W.H.and Pizer, W.A.Instrument Choi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dogenou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

【2】黄德春刘志彪环境规制与企业自主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0603

信息产业竞争力 篇9

经过十年的努力, 重庆信息产业从基础薄弱逐步发展成为先导产业。重庆市计划到2016年其信息产业产值可以破万亿并成为西部的信息产业高地。到目前为止, 重庆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北部新区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为核心, 周边若干个特色园区为支撑的产业布局。“一圈带动两翼”, 核心园区和区县园区共同发展, 集聚效益已经显现。但是, 虽然重庆信息产业的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 但是尚未形成成熟的信息产业体系, 产业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 聚集相应 不够显著, 竞争力与国内发达地区成熟的产业集聚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如何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发挥产业的竞争优势是重庆信息产业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对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指明方向。

2 对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的认识

国外关于信息产业的定义主要分为NAICS和ISIC两类。由于我国刚刚进入信息经济的门栏, 信息产品制造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我国学者基于NAICS和ISIC的定义认为信息产业应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设备制造业领域, 信息加工领域, 信息服务领域以及信息传递领域。由此, 信息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企业及相关支撑企业 (包括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性行业、政府部门等)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聚和集中。

纵览国内外的研究文献, 目前为止, 产业集群竞争力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概念也不应以“竞争力+产业集群”的方式来理解。在对目前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归纳之后,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产业集群竞争力力。第一, 因素观点。波特 (1998) 基于其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 产业集群是一个整体, 生产要素、 需求、相关及辅助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等四个相关联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产业集群竞争力。蔡宁等 (2002) 参照波特理论, 在这四个基本因素的基础上, 又补充了环境和政府两个因素, 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这六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朱方伟等 ( 2004) 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生产要素的层次有关, 基于资源禀赋这些基本生产要素的产业集群只具有静态比较优势, 基于知识集聚的高级生产要素的产业集群具有强劲的动态竞争优势。总之, 因素观点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各因素的质量水平。第二, 因素观点。结构观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关系导向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由内到外、由低级到高级变化的动态过程 (刘恒江, 2004) 。Ahuja (2000) 从横向结构观点出发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个网络组织, 这个网络组织具备经济属性、社会属性、自学习属性。集群内企业在生产、市场、技术等方面存在关联, 并且企业间存在竞合关系。Manuel (2001) 从纵向结构观点出发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是企业层面、集群层面、国家层面三个层面竞争力的综合。第三, 能力观点。Lynn 和 Fulvia ( 2000) 认为, 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体现为集群的创新能力。张辉 ( 2003) 认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包括资源利用能力和规避不利因素的能力。

综合这三个属性, 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概念可以定义为:是以信息产业集群的各种资产要素 (包括企业、资源、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 为基础, 以企业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其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 具有对环境的利用能力和规避能力,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为信息产业集群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强劲竞争优势。

3 评价方法与过程

3.1 GEM模型

总结多年研究产业集群的经验, 两位加拿大学者Padmore和 Gibson (1998) 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 提出了一种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GEM (groundings-enterprise-markets) 模型。GEM模型与钻石模型既有区别又有相似。GEM更强调地方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并认为“因素对”内两个因素具有互补作用, 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GEM模型是量化评价集群竞争力的有力工具。GEM模型分析了影响集群竞争发展的六大因素, 这六个因素分成三对, 即基础、企业、市场。每个因素对中的两个因素可以相互替代。基础因素对是指产业集群的供给要素, 即集群外部为集群内部企业提供的要素, 包括资源和设施两个因素。企业因素对是指产业集群的结构因素, 包括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市场因素对是指集群的需求因素, 包括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模型的关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将GEM得分分成十个分数段, 即将竞争力划分为十个等级, 分值从1到10, 分值越高, 竞争力越强。最后按照经验公式计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得分。

GEM=2.5 (∏i=1, 3 (D2i-1+D2i) ) 2/3, ( i= 1, 2, 3) , 上式中, D2i-1和 D2i表示因素对中两个因素的得分。这两个因素可以相互替代或基本上可以相互替代。总分为1000分, 如果一个集群的六个因素的得分都5分, 那么它的 GEM得分为 250, 说明该集群的竞争力为国内平均水平;而当 6个因素的得分都达到 8 分左右, GEM模型得分会在640左右, 说明该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是相当高的。总之, 根据计算结果, GEM得分越高, 业集群竞争力越强。

3.2 基于GEM模型的重庆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实证分析

(1) 设计指标。

在原有GEM模型的基础上, 结合重庆信息产业集群的特殊性, 将原有的指标进行再分和细化, 通过所有指标逐层反映出集群竞争力的情况。评价指标系统如表1所示。问卷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专家问卷, 通过专家评分得到各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第二部分为企业问卷, 通过收集企业对各因素的评分了解各企业对信息产业集群现状的评价。

(2) 收集问卷。

第一部分问卷的数据主要来自专家学术界, 选取了对重庆市信息产业和产业集群都有所了解的专家, 一共发放了10份调查问卷, 回收了10份, 回收率100%。第二部分的数据来自重庆市信息产业企业, 共发放了100份问卷, 回收问卷65份, 回收率65%, 其中10份来自英业达, 45份来自重庆市信息产业投资促进中心、10份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 得到各方案层的各指标的得分如表2所示。

(3) 数据处理。

对于第一部分问卷的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第一部分资源从A1到A6权重w= (0.0841, 0.1433, 0.2152, 0.4755, 0.0819) 。第二部分设施从B1到 B5权 重 w= (0.066, 0.2095, 0.4265, 0.0992, 0.1989) 。第三部分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因素从C1到C5的权重w= (0.121, 0.4478, 0.1594, 0.18, 0.0918) 。第四部分为企业结构、竞争和战略因素从 D1 到 D7权重 w= (0.159, 0.2098, 0.1605, 0.0877, 0.128, 0.1171, 0.138) 。第五部分本地市场因素 从 E1 到 E5 权 重 w= (0.5114, 0.0755, 0.2395, 0.1074, 0.0661) 。第六部分外部市场因素从F1到F4权重w= (0.601, 0.1309, 0.1362, 0.1319) 。

通过以上CR的数据, 可以得出每组数据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证明数据是合理的, 再结合第二部分企业调查的数据, 应用GEM模型进行计算, 得出重庆市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 整理数据如表2所示。

从最终计算结果来看, 重庆市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值为260, 竞争力水平为五级, 即其竞争力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还不具备显著的竞争力。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 重庆信息产业集群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4 结论

(1) 在 “基础” 因素对中, 各项因素得分约为5分, 总体说明重庆信息产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其社会保障和政府产业政策得分相对较高, 说明重庆市为了发展信息产业也增加了巨大的投入。但是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学习资源得分相对较低, 说明重庆信息产业人才资源薄弱, 也不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 在“企业”因素对中, 得分普遍偏低, 研究机构数量, 专业授权等指标得分均低于4分,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弱, 技术投入不足。企业数量等因素得分也显示重庆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小, 产业结构不合理。

(3) 在市场因素对中, 内部市场的得分为 5.82, 外部市场得分为5.02, 这说明信息产业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一定前景, 而国外市场相对较弱。出口市场销售收入和国际市场抗风险能力较低, 但也预示着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5 建议

(1)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鼓励企业创新。

信息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 技术更新快的特点, 掌握核心技术的多少更是评判一个信息产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因此, 重庆必须重视对科技的投入。一方面, 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另一方面, 引导和鼓励电子信息企业进行创新。

(2)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重庆信息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阶段, 因此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必须应当加大对信息产业集群的政策引导和扶持, 提供完善的基础基础设施、充分的市场信息、丰富的教育培训机会。在信息产业招商引资方面应当适当的放宽政策, 使集群得以壮大。

(3) 建立投融资体系。

根据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的需要, 适时调整资金投向和结构。建立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吸引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运营商、金融、互联网企业提供政策性补助;积极引入外资、民间资本。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信息企业提供贷款。鼓励大型央企到重庆投资, 对重庆信息产业关键环节的优势内资企业进行投资。

(4) 加强和周边地区合作,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重庆应该和周边地区展开广泛合作, 在基础设施、物质资源、科技资源和劳动力等方能形成优势互补。定期开展地区间对话, 形成区域统一发展规划。

(5) 加强国际合作。

要进一步促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 仅仅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是不够的, 更需要放眼全球, 密切跟踪全球动态和趋势, 与国际IT龙头企业和资深专家深入合作, 确保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项目商务运作立足全球视野、与国际接轨、扩张国际市场影响力;组织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产业合作与交流活动, 通过技术合作、学术研讨、商务交流等多种形式建立和加强与国际IT龙头企业、产业及技术联盟合作的长效发展机制;鼓励行业内企业的互动与交流, 引导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6) 完善人才培育和人才招募机制。

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 具有高技术含量、快速创新的特点。具资料统计, 每年约有30万信息技术专利诞生, 科研资料的有效期也越来越短。这也说明信息产业对人力资源也有着特殊的要求, 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因此, 为了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 有必要建立完善的信息产业相关人才培育机制和招募机制。对于重庆而言, 一方面可以选择和当地的科研教育机构合作, 培育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企业应当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 建立反馈机制, 共同发展。另一方面, 对于外地的高技术人才, 应当从政策、待遇、生活等方面入手, 吸引省外人才。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制定了重庆市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调查问卷, 利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了各个指标所占的权重, 并利用GEM模型对基础、企业、市场三个因素对进行了计算, 给出了重庆市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得分。研究表明, 重庆市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新, 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加强和周边区域合作可以提高集群竞争力。

关键词:GEM模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信息产业

参考文献

[1]Gautam, A.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0, 45 (3) .

[2]Padmore, T.&Gibson, H.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 1998.

[3]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128[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5]蔡宁, 杨旭.协作行为对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

[6]刘恒江, 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10) :2-9.

[7]遇华仁, 莫军.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65-68.

[8]刘爱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 :160162.

[9]朱华友, 周淑云.地方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 2009, (2) :27-28.

[10]赵正龙.信息产业定义与范畴的新界定[J].科学学研究, 2005, (21) :51-59.

[11]胡继武.信息科学与信息产业[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246.

信息产业竞争力 篇10

一、江苏省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1、产业竞争力得到迅速提高

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与有优惠产业鼓励政策, 江苏省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无论产业规模还是企业个体实力都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增长快速, 2007年, 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为20.3亿美元, 而到2009年第一季度, 离岸外包协议金额达十几亿美元, 较上年同比增长近150%, 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超10亿美元, 较上年同比增长达300%。服务外包产业主体迅速壮大, 目前, 江苏服务外包企业登记数达1259家, 从业人员11万余人, 其中440家企业通过相关的国际资质认证。CMM/CMMI认证是国际上权威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及软件企业成熟度标准, 2005年相关企业通过该认证的数目在江苏省仅10余家, 而在2006年底达到32家, 到2007年底已经达到73家。江苏省拥有南京、苏州工业园区和无锡太湖保护区等三个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示范园区, 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带。

2、产业分布较为集中

从2008年以及2009年第一季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情况来看 (见图1-1) , 江苏省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 全省信息服务外包产值的98%主要来自苏南五市, 而苏北、苏中地区发展则较为滞后。而此状况不仅在苏南与苏中苏北之间存在, 苏南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从表1-1中不难看出, 苏州、无锡、南京三市的外包产业的发展在苏南处于领先的位置。由于苏南又在全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江苏省服务外包产1业主要集中于上述三市。这种格局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但也会拉大省内各市产业发展的差距, 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能忽视。

3、服务外包企业数量与企业规模不协调

江苏省从事信息服务外包的企业虽然数目众多, 但大多规模较小, 综合实力强的大型企业不多, 企业数量与企业规模不协调, 许多企业接单能力较弱, 很难取得大宗服务外包合同。

虽然江苏省在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实行了扶持重点企业和技术先进型企业的策略, 但是总体而言, 省内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2008年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China Sourcing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峰会上, 公布了China Sourcing第一届优秀外包企业ITO20强, 江苏省仅有新宇软件公司跻身, 在入围数量上与北京、大连有较大差距, 北京或总部设在北京的企业有11家, 大连有三家, 并且大连与北京的企业占据了前五名。2009中国 (沈阳) 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峰会暨2008中国软件出口 (外包) 前20名排行榜发布会上, 江苏有5家企业入围, 虽然有一定的进步, 但是与北京、大连相比, 企业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

(数据来源:江苏省信息产业厅网站, 含图1)

就通过CMM/CMMI认证的企业数目来说, 2007年底江苏省通过CMM/CMMI认证的软件企业达到73家, 但大都停留在二级或三级水平, 其中四级认证的企业只有2家, 五级认证企业仅有5家。与2006年相比, 通过认证的企业数目虽然大幅增加, 但基本上是CMM/CMMI三级。

4、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孙晓琴 (2008) 对全国17个服务外包城市的外包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 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是国内服务外包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苏州、无锡等发展潜力较大, 但需完善制度环境, 在教育、培训上重点投入;南京等具有环境优势, 但在企业竞争力的塑造上应加大力度;常州等应发展特色产业。从服务外包城市分类表来看, 江苏省主要的服务外包城市处于第二、三、四类城市, 与第一类城市有一定差距。

二、钻石理论概述及其启示意义

1、理论概述

钻石理论阐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使其公司或产业在某领域具有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能力的途径。一个地区服务外包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公司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基本因素。

(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力方面的表现。根据相应标准, 这些生产要素可分成初级和高级要素或者一般性和专业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基本上与一般性生产要素相对应, 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等;高级生产要素一般与专业性生产要素相对应, 在信息服务外包产业中主要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计算机与软件类的科研院所等。高级与专业性生产要素是产业具备决定性和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基础, 信息服务外包企业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即来源于此。

(2) 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国内市场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供企业发展、持续投资与创新的动力, 使企业在日趋复杂的产业环节中建立竞争力, 例如, 挑剔型的当地客户, 快速成长的市场等。而目前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信息化建设、国内以及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研发中心在长三角地区的聚集都可以为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提供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与挑剔型客户群。

(3) 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

完善的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是竞争力培育的重要支撑。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包括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关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商贸业等。前两者作为支持性产业可以最有效的方式为服务外包提供更低成本的投入, 不断地与下游产业合作并促进其创新;而其它相关产业会带来新资源、新技术、新竞争方法从而能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4) 公司战略、组织结构和同业竞争

在国家竞争优势对产业的关系中, 第四个关键要素就是企业, 这包括该企业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 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服务外包产业具体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对管理的重视程度、组织创新能力与资本运作环境。

除上述四种因素以外, 机遇和政府两个因素也会对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

2、启示意义

(1) 凭借生产要素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因为生产要素若不能持续升级和专业化, 它对竞争优势的价值就会降低, 知识与技术型人才虽然对提升竞争优势较为关键, 但同时也是贬值最快的两个条件。因此, 真正重要的竞争优势必须借由高级、专业型、具有创造和提升动力的生产要素才能形成。

(2) 国内需求市场的特征是国家优势的根源, 特别是如果内需市场中存在机动性高的跨国型本地客户, 就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这是因为这类客户身兼本地客户及海外客户, 只要能巩固这一类型的客户群, 就相当于在国外客户中打下了基础。

(3) 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 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扶持支持性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4) 适应国家环境与产业特点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国家竞争优势。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之一是持续的投资,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在存在不同寻常的投入和努力的产业”才能成功。而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公司有正确和恰当的目标, 对经理、雇员有正确的激励机制。产业成功的前提是, 企业在掌握国家环境特色的基础上, 善用本身的条件、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

三、江苏省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升对策

1、改善人才培养结构并积极吸纳高素质人才

首先, 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与其被利用时所发挥效能有关。因此, 教育机构要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设置, 推动行业应用与教育机构间的有效互动, 鼓励院校企业之间的合作, 培养出懂理论、会操作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提高人才与技术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能。其次, 高级别、专业化、具有创新能力的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需要服务外包企业建立起企业内部激励培养机制, 对现有员工进行持续的培训, 培养出高级别专业化并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再次, 生产要素中的人力资源、知识和资本是在各国间流动的。要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 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以提升服务业外包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2、积极创造国内服务外包需求

江苏省属于国际投资云集与出口强劲的经济和外贸强省, 制造业基础雄厚,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应充分利用江苏省内综合实力强的企业与跨国企业资源。目前在江苏省内的外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 拥有数量可观的外包业务等待分配。在这些外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全球500强企业, 对外包服务质量要求较高, 属于典型的挑剔型客户, 同时这些跨国企业大多在全球范围内分布, 因此如果服务外包企业能够满足本地区的跨国企业也就有了满足国际市场外包质量要求的能力和可能性。同时也要鼓励江苏省内有条件的本土企业或其他机构进行外包业务的发包, 这样不但可以扩大外包服务市场的规模, 也可以提高服务外包市场的质量。

3、加快支持性产业与相关产业得发展

信息服务业外包的长远竞争力必须建立在雄厚的产业基础之上, 因此, 应根据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和规律, 建设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公共支撑平台, 这就需要培训行业、IT行业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 提高服务质量, 增强数据传输能力, 优化数据流向, 降低服务要价。与此同时, 也应促进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相关的金融、教育、保险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为信息外包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4、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形成积极的竞争格局

首先, 政府与协会等组织应从人才培养、市场开拓、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各方面入手,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其次, 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 鼓励风险投资行业向服务外包产业投资, 建立贷款、信用担保快捷通道, 给企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最后, 支持和鼓励企业构建科学的内部运营管理和考核框架, 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交付能力与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 李明轩, 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 2007.

[2]胡国良.国际软件外包的最新趋势及江苏软件外包竞争力分析[J].江苏商论, 2008, (1) .

[3]孙晓琴.我国服务外包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08, 24, (7) .

[4]China Sourcing第一届优秀外包企业ITO20强[EB/OL].http://www.elecfans.com, 2008-8-12.

[5]我省5家企业入围2008中国软件企业出口 (外包) 20强[EB/OL].江苏国际服务外包网, 2009-5-21.

[6]江苏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走在全国前列[EB/OL].人民网, 2009-05-02.

[7]China Sourcing联盟, 江苏省信息产业厅.2008江苏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R].2009.

[8]余敏丽.江苏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 (1) .

上一篇:色彩在古诗中运用下一篇:基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