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原则

2024-07-29

程序原则(精选十篇)

程序原则 篇1

《审查指南》规定,在驳回专利申请时,应当遵循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但是,部分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仍然存在这样的困惑:什么情况下驳回才能满足听证原则?两个原则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因此,在专利审查中如何正确把握驳回时机,以兼顾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对审查员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

下面从法理学的角度阐明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的法理渊源、含义、相互关系,使审查员真正理解其立法宗旨、立法目的,以正确适用指南的相关规定,能够对任何疑难案件做到依法审查。

1 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的基本含义

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属于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听证原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之前,给利害关系人提供发表申辩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的程序,其实质是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程序节约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应当简化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2 听证原则、程序节约原则的法理渊源

2.1 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就是法本身所要体现的价值,就是法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根据目前法理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法的价值包括秩序、自由、公平、效率。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序公平被逐渐重视,程序法逐渐被提高到与实体法并重的地步。实体法是基础,程序法是执行,实体公平是目的,而程序公平是实体公平的保证。现代法学理论认为,公平合理的程序能够实现心理层面的公平,让公众对实体决定产生认同感,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因此,无论是司法审判,还是行政行为,必须遵守严格的法定程序,才能得到公众的信服。所谓效率,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效率本来是经济学上的概念,随着经济法学的产生、发展,使效率成为了与公平相对应的法的价值之一。

2.2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和效率都是法的价值,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平,是法所追求的永恒目标。只有公平的法律,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仰和遵守。绝对的公平,必然导致效率低下。效率追求的是自由竞争,使资源得以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高效推动经济发展。绝对公平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效率至上主义又是以牺牲普遍人权为代价的。因此,公平与效率,不能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法律必须平衡两者的关系。充分的公平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率,随着效率的增长,必将使公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准上实现。

2.3 行政程序法的公平和效率价值

行政程序法作为一种特别程序法,是随着民主政治产生的,其立法目的有两个:首先是为了限制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公正执法;其次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率。因此,公平和效率也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价值。关于行政程序法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关系,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听证原则,是确保行政程序公平的核心原则。听证原则的内涵是“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尤其在作出不利于当事人的意见之前,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申辩意见,从而体现行政的公平。在听证原则确保公平的基础上,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因此,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的法理渊源,分别是基于法的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其立法宗旨,就是为了实现法的公平和效率价值。

3 专利审查中的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

专利审查,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接受行政程序法的约束。审查程序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请求原则、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但“不得以程序节约为理由而违反请求原则和听证原则”,即,明确确立了审查程序“公平优于效率”的价值模式。与请求原则相比,听证原则是较难把握的,而平衡听证原则与程序节约原则的关系,是最难把握的。对审查员来讲,最难以把握的环节是如何保证驳回时机符合听证原则。如何准确把握驳回时机,是审查员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焦点,一是事实、理由和证据的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确定同类缺陷。其实,如果我们从法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上述规定,就容易把握了。

如前所述,听证的目的是保证公平。我们在决定是否要驳回一件申请时,应当换位思考,站在申请人的角度来感受,如果认为驳回通知书上审查员的每一个观点(申请人并不关注事实、理由和证据三者的关系)都给了自己至少一次申辩机会,即使申辩没有被审查员接受,自己也不会有不公平的感觉了,那么,驳回就是符合听证的。即,听证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平,驳回时机做到了让申请人感觉公平,就是符合听证原则的。某案,对于技术特征A,审查员在一通中认为在对比文件1中已公开,申请人不认同,审查员发现特征A确实没被对比文件1公开,但又认定该特征A是公知常识,判定某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既然认定公知常识不是新的证据,那么,根据规定,事实、证据和理由都没有变化,就可以驳回了。文章对公知常识是否属于证据或者是否属于事实不发表意见。但如果站在申请人的角度,肯定会感觉这样被驳回很不公平,因为没有就该特征是否属于公知常识给他一次申辩机会。这样的驳回,则不符合听证原则的。

公平不是绝对的,在公平的基础上,还要兼顾效率。在专利审查中,申请文件可能涉及多次修改,绝对的听证是难以实现的,会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挤占他人的审查机会,对其他申请人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在听证的基础上,要兼顾程序节约原则。于是,指南规定同类缺陷给予两次申辩机会后,可以驳回。对于什么是同类缺陷,争议很大,文章仍然从立法本意、从法理的角度来解读。首先,上述规定是同类缺陷,而不是同样缺陷,二者不能混淆。其次,同类缺陷的驳回,需要审查员对申请人充分的业务指导为基础。正确的驳回的时机,必须是给予申请人充分的申辩和/或修改机会,从而使申请人从心理层面感觉到审查程序的公平,进而从内心接受审查结果。同类缺陷二次听证后驳回,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做到仁至义尽。这就要求审查员在撰写审查意见时,不能机械死板,而应当结合具体案情,将每一条审查意见写得尽量详细、明了,对申请人尽到业务指导的义务,为能够尽快结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专利审查属于行政执法行为,对我们要适用的法律、法规,应当从法理含义、立法宗旨上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不管遇到任何疑难案件,我们都能正确适用法律。反之,如果仅仅依靠具体案例来理解法律,或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在遇到不同的个案时,就无法正确适用法律。

通过对听证原则与程序节约原则的法理渊源的解析,使我们能够跳出对细节和概念的争论不休,正确理解指南关于驳回时机的相关规定的真正含义,在专利审查中经常换位思考,准确把握驳回时机,实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立法宗旨。

摘要:专利审查程序中,平衡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的关系,是准确把握驳回时机的关键,也是难点。文章从法理学的角度解析听证原则和程序节约原则的法理渊源、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阐明其立法宗旨就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从而帮助正确理解《审查指南》关于驳回时机的相关规定的含义,以准确把握驳回时机。

关键词:审查程序,听证原则,程序节约原则,公平,效率

参考文献

[1]审查指南[Z].2010.

[2]王澄.专利审批过程中的听证原则浅议[Z].专利法研究2006,2007,4:178-186.

员工工作评估原则及评估程序 篇2

员工工作评估原则及评估程序

1.评估原则

(1)评估是对员工工作成绩的考核的方式。(2)评估必须公平、公正、客观。

(3)在评估过程中,应对员工以往的工作表现及效果进行客观评估。(4)每项评估内容应有具体的事实为依据。

(5)为达到更客观和更全面,评估前,评估负责人应征询其它部门的经理、主管、员工对被评估员工的意见,作为参考依据。

(6)在评估的同时,应对被评估的员工提出更高的目标及要求。

(7)对评估总分低于60分以下的员工,应进行指导;低于标准分(总分50分以下)的员工,可以辞退.2.评估方式

(1)评估分为书面评估及面谈两个步骤。

(2)评估逐级进行,即总经理评估总监,总监评估部门经理,部门经理评估部门主管,部门主管评估员工。

(3)进行书面评估时,应先由其直接上司进行,填写《员工工作评估表》,然后报上一级审批。如:部门主管在评估普通员工时,先由主管对员工进行书面评估,填写评估表格,报送部门经理及总监审批o(4)当进行评估面谈时,应有部门主管、部门经理、人事部评估员及员工4人参与。

3.评估类型

(1)试用期评估:适用于试用期新员工。(2)年度评估:适用于工作满一年的员工。(3)晋升评估:适用于拟晋升的员工。

4.评估程序

第一步:人事部发出评估通知单。

人事部将会提前1个月给各部门负责人(总监、经理)列出名部门需评估的员工名单及最后评估期限。

第二步:部门评估负责人进行书面评估,并填写《员工考核鉴定表》。各部门评估负责人应在员工评估期满前15天内完成《员工考核鉴定表》,并报更高一级领导审核。

第三步:人事部核查《员工考核鉴定表》。

各部门评估负责人将审核后的《员工考核鉴定表》交人事部核查。人事部如发现评估的分数低于标准或工资、职位调整超出额定的范围时,人事评估员将在紧接着的l周内与部门负责

更多免费下载,敬请登陆: 管理资源吧,海量企业管理资料免费下载!

人讨论评估内容及其合理性。如果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则由执行总经理或总经理做最后决定。

第四步:副总经理或总经理最后审核《员工考核鉴定表》。人事部将评估表交总经理批核。总经理应在接到评估表后5

天内作出批复,并将评估表返还人事部。如未通过,则由人事部与部门负责人进行重新评估。

第五步:部门评估负责人安排评估面谈。

人事部将总经理批复后的《员工考核鉴定表》交还部门评估负责人,由其与员工安排评估面谈的日期,并告知人事部和员工。同时,部门评估负责人要求员工在评估面谈之前完成《自我鉴定表》。

第六步:评估面谈。

在员工评估期满后l周内,评估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人事部评估员与员工一起进行评估面谈。告知员工评估的结果及工资、岗位调整情况,征询员工对评估的意见和员工的奋斗目标,并要求员工签署确认。

第七步:工资、岗位调整及存档

人事部将员工签署后的《员工考核鉴定表》存档,对员工工资或职位进行调整,并将工资变更情况交财务部。

程序原则 篇3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命名;王仁湘

王仁湘先生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与程序》开篇指出文章内容概要:由命名考古学文化这一考古学家的主观行为而引发的一些分歧需要确立对其命名的原则及程序以尽可能的使它规范化。为了避免分歧达成共识,我们需要确立考古学文化命名准则及操作程序。文章分四个部分,分别为“夏鼐‘命名四原则’”;“命名分歧”;“考古学文化‘三要素’”;“‘命名确认’程序”。

第一部分“夏鼐‘命名四原则’”先简要概括了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所经历的变化过程并转述了夏鼐先生20世纪提出的一个成熟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三原则”。第一,一种文化必须具有一群的特征;第二,同一类型的一直最好发现不止一处;第三,必须对这一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认识。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者在三原则之后综合学术界主流观点,考古学界普遍的命名方法以及夏鼐先生的观点,归纳出第四个命名条件: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命名。强调“确定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既要求是第一次发现的遗址,又要求是又典型代表性的遗址,面对几种选择时,定名要适当”①。关于作者自己总结的第四条原则,安志敏先生在《关于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问题》中也有提到:“根据考古学研究的惯例,一般是用最初发现的典型地点或富有特征的遗迹、遗物来命名”②。这不乏为一普遍通用的命名方法,有它的可取性与实用性。但是安先生同时也说:“尽管在文化命名上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地点为原则, 由于某些特殊情况也出现不同方式”③,并以老官台文化举例说明。这就是第二部分要讲的“命名分歧”

第二部分“命名分歧”中,作者指出考古学界对于夏鼐先生所提出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并无明显异议,但在理解过程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分歧,然后举例分别列举了几种分歧现象。首先作者提到的是严文明先生强调约定俗成但应在新发现和认识基础上重新进行概括这样一个观点。严文明先生在《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中谈到:“考古学文化史客观存在的,对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认识却是逐步完成的”④。严先生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典型遗址不一定保持它先前的典型性,可能到后来会发现其实它不处于此考古学文化的中心地带。其次谈及张忠培先生的看法,即强调“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迹”中得“典型”。张先生严格规范了典型遗址的标准尤其强调其中第三点:考古工作必须有一定的质量及规模。

上述两种观点是在赞同以典型遗址命名的前提下一些细部的分歧。近年来,不乏有学者否定这种以典型遗址命名的方法。像张国硕先生认为,在对考古学文化进行命名时,应坚持以首次发现的遗址命名,避免“典型遗址”。作者也表示典型遗址的选择很难把握,但首次发现的遗址又可能不具代表性,所以不必以此来苛刻要求。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对夏鼐先生命名“三原则”的一点看法。作者认为夏鼐先生对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不够具体,“例如他没有明确陶器群的量化问题,没有强调一个器物群至少应包括几种器型”⑤,并指出这也是仰韶文化分布范围越划越大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作者以仰韶文化为例,对中国考古学中文化命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尤其重点讨论了对仰韶文化的类型研究中有的学者提出的分解仰韶的命名方案,例如丁清贤先生认为仰韶体系过于庞大,提出的一个解决仰韶文化命名的方案。丁先生认为仰韶文化包含三支:关中地区由李家村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的客省庄二期文化;河南地区由裴李岗文化发展而来的龙山文化;以及河北豫西晋南关中东部由磁山文化发展而来的后岗二期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并依次对其命名为半坡文化,大河村文化和仰韶文化。

第三部分“考古学文化‘三要素’”先通过罗列夏鼐,安志敏,张忠培,严文明等学者对考古学文化的定义表明致力于研究史前考古的学者们对考古学文化的定义基本没有分歧,并通过柴爾德对考古学文化的描述引出三要素:时间,空间,特征。作者认为三要素中最核心的莫过于“特征”。作者表示:“文化的时空维度常常是通过文化特征的研究推导出来的”⑥,他用不小的篇幅论证了要研究透彻“三要素”之后才为某支考古学文化命名是不现实的。表明“特征的确认,才是考古学文化确立的关键”并且用这个观点解答了之前提到的命名方法究竟该以首次发现命名还是以典型遗址命名的问题。答案就是看此遗址是否体现所要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最后一部分“‘命名确认’程序”是作者个人对命名确认提出的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前文第三部分中提到学者们对考古学文化内涵无明显分歧,在这里作者由此引出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在具体操作上依然存在一定问题,随后提出自己的设想:作者认为考古学界应该建立一个“考古学文化命名委员会”,给予其审定命名的权利。只有通过审定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才可以公开出现。笔者认为此种设想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考古学文化的纯洁性。对“‘命名确认’程序,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案:首先必须在原则上进行审查,并且依据进程适时调整;其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学者提出命名申请→命名委员会召开会议审议,如有异议可暂缓议决或采取投票表决→对考古学新文化的命名审议通过后要发布“命名确认书”之类的公告。随后作者谈及考古学界关于命名确认的现状,夏鼐先生和尹达先生提过用群众路线解决考古学文化命名分歧,但未见实行。对于如何解决命名分歧问题,安志敏先生也曾提到:“对于新发现的考古遗存……如果产生争议, 也可以通过讨论或学术会议的裁定, 来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⑦这些年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一直处在一种较不规范的学术环境中。

最后,作者说道:“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在事实上还能通过淘汰过程实现优化……但是这个自然淘汰过程显得过于漫长”⑧。笔者个人也很期待考古学界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权威机构,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像王仁湘先生设想的那样,使今后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在规范的学术环境下进行。

综上所述,王仁湘先生《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与程序》一文结构非常清晰,他搭建了一个关于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整体框架,环环紧扣,用整理归纳出来的学者观点将其充实,然后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匠心独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看法,例如建立一个“考古学文化命名委员会”,有助于解决考古学文化命名分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5][6][8]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2] [3][7]安志敏《关于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问题》,《考古》,1999年第1期

[4] 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年第8期

注解

① 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② 安志敏《关于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问题》,《考古》,1999年第1期

③ 安志敏《关于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问题》,《考古》,1999年第1期

④ 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年第8期

⑤ 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⑥ 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⑦ 安志敏《关于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问题》,《考古》,1999年第1期

工程索赔原则及管理程序 篇4

一、工程索赔的原则

1. 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中有关规定提出索

赔意向书, 意向书中应包含索建筑项目结构物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 无须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 使监理工程师通过意向书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2. 索赔意向书递交监理工程师后应经主管监理

工程师签字确认, 必要时施工单位 (承包商) 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及现场监理工程师、主管监理工程师要一起到现场核对。

3. 索赔意向书送交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要及

时收集证据, 收集的证据要确凿, 理由要充分;所有工程费用和工期索赔应附有现场工程监理工程师认可的记录和计算资料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二、索赔的具体操作步骤

1. 当索赔事件发生后, 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时限

内 (基础工程施工规定的时限为21天) 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索赔意向书, 意向书应根据合同要求抄送、抄报相关单位。索赔项目种类及起止日期的计算方法是:

(1) 延期发出图纸引起的索赔。当接到中标通知书后28天之内, 施工单位 (承包商) 有权得到免费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设计单位提供的全部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资料, 并且向施工单位 (承包商) 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其相关资料, 作为施工单位 (承包商) 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其相关资料, 作为施工单位 (承包商) 应依照合同提出索赔申请, 接中标通知书后的第29天为索赔起算日, 收到图纸及相关资料的日期为索赔结束日。由于为施工前准备阶段, 该类项目一般只进行工期索赔, 相应施工机械进场, 达到施工程度因未有详细图纸不能进行施工时应进行机械停滞费用索赔。

(2) 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损失索赔及工期索赔;建设单位一般对在建项目进行投保, 故由恶劣天气影响造成的工程损失可向保险机构申请损失费用, 在建项目未投保时, 应根据合同条款及时进行索赔;该类索赔计算方法:在恶劣气候条件开始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 恶劣气候条件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3) 工程变更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施工项目已进行施工又进行变更、工程施工项目增加或局部尺寸、数量变化等;计算方法:施工单位 (承包商) 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工程变更指令或建设单位下达的变更图纸日期为起算日, 变更工程完成日为索赔结束日。

(4) 以承包商之能力不可预见引起的索赔。由于在工程投标时图纸不全, 有些项目承包商无法作正确计算, 如地质情况, 地基换填处理等, 该类项目一般索赔工程数量增加或需重新投入新工艺、新设备等。计算方法:在承包商未预见的情况开始出现的第一天为起算日, 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5) 由外部环境而引起的索赔。属建设单位原因, 由于外部环境影响 (如征地拆迁、施工条件、用地的出入权和使用权等) 而引起的索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计划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经建设单位协调或外部环境影响自行消失日为索赔事件结束日。该类项目一般进行工期及工程机械停滞费用索赔。

(6) 监理工程师指令导致的索赔。以收到监理工程师书面指令时为起算日, 按其指令完成某项工作的日期为索赔事件结束日。

(7) 其他原因导致的施工单位 (承包商) 的索赔。视具体情况确定起算和结束日期。

2. 同期记录

(1) 索赔意向书提交后, 就应从索赔事件起算日起至索赔事件结束日止, 要认真做好同期记录, 每天均应有记录, 又有现场监理工程人员的签字;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 还应做好现场照片、录相资料的完整性, 且粘贴打印说明后请监理工程师签字。否则在理赔时难以成为有利证据。

(2) 同期记录的内容有:事件发生时及过程中现场实际状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的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用的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3. 详细情况报告

在索赔事件的进行过程中 (每隔一星期, 或更长时间, 或视具体情况由监理工程师而定) , 承包人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索赔事件的阶段性详细情况报告, 说明索赔事件目前的损失款额影响程度及费用索赔的依据。同时将详细情况报告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4. 最终索赔报告

(1) 当索赔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结束后, 施工单位 (承包商) 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最终索赔详细报告, 并同时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2) 最终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施工单位 (承包商) 的正规性文件。二是索赔申请表。填写索赔项目、依据、证明文件、索赔金额和日期。在建设工程施工中, 索赔项目一般包括工程变更引起费用、工期增加, 由于地方关系影响造成局部或部分地段停工等引起的机械、人员停滞, 相应工期及费用增加等。索赔依据一般包括在建工程技术规范、施工图纸、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 (承包商) 签订的工程承包协议、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 (承包商) 施工进度计划的批复、建设单位下达的变更图纸、变更令及大型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修改等。索赔证明文件包括建设单位下达的各项往来文件及施工单位 (承包商) 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项有利证据, 施工单位 (承包商) 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只对存在的问题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口头汇报或只填写索赔意向书而不注重证据的收集, 故建设单位使很多本来对施工单位 (承包商) 有利的索赔项目不进行最终批复。索赔金额及工期的计算一般参照承包单位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中包含的工程量清单、电力工程概预算定额、定额编制办法、机械台班单价, 地方下达的定额补充编制办法及建设单位、总监下达的有关文件。三是批复的索赔意向书。四是编制说明。索赔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束的详细描述。五是附件。与本项费用或工期索赔有关的各种往来文件, 包括施工单位 (承包商) 发出的与工期和费用索赔有关的证明材料及详细计算资料。

三、索赔的管理

1. 由于索赔引起费用或工期增加, 故往往为上

级主管单位复查对象, 为真实、准确反映索赔情况, 施工单位 (承包商) 应建立、健全工程索赔台帐或档案。

2. 索赔台帐应反映索赔发生的原因、索赔发生

的时间, 索赔意向提交时间, 索赔结束时间, 索赔申请工期和金额, 监理工程师审核结果, 建设单位审批结果等内容。

3. 对合同工期内发生的每笔索赔均应及时登

记。工程完工时应形成一册完整的台帐, 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

四、索赔存在的误区

可以说索赔是对施工单位 (承包商) 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故很多施工单位 (承包商) 在索赔工作上大做文章, 然在索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少误区, 归纳起来, 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1. 当索赔事件发生时, 有些施工单位 (承包商) 考虑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 而不敢提出。

2. 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 对可提可不提的索赔往往不提出。

3. 主管人员对技术规范文件及建设单位、监理、

施工单位 (承包商) 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 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无充分理由。

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和原则 篇5

《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具有突如其来的偶发性、意想不到的突变性、琢磨不透的复杂性和不可估量的危害性等特点。处置突发事件必须迅速、及时,尽最大努力控制局势,挽回影响;如果处置不当,就会使局面失控、事件升级,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出现。因此,制定反应迅速、正确有效的处置程序,明确妥善应对、化险为夷的基本原则,避免紧急情况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突发事件处置中的重复和缺位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一、处置突发事件应遵循的程序

由于突发事件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条件不同,每一事件的特殊矛盾、规模、程度、性质和后果不同,卷入事件的群众情况不同,因而处置的办法和程序也就各异。但是,无论其状况如何,一般来说,都要经过以下六个程序,每一个程序又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处置策略。

1.控制事态。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者迅速控制事态是处置事件的第一步。事件的突发性,要求处置工作必须突出一个“快”字。快速出动是把突发事件控制在最小范围、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重要保证。要快速发现、快速报告,快速出动、快速到位,快速展开、快速介入,以便抓住先机,争取主动。要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领导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成立临时专门机构。比如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可以把所辖机构分成突发事件决策机构和处置机构两部分,决策机构及其人员主要是对事件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制定处置事件的策略和步骤,对全面工作进行指导;处置机构及其人员负责掌握动向,反馈信息,贯彻决策机构意图,对事件进行具体处置。把决策层和执行层分开,有利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领导者控制事态的策略表现在:一是要迅速隔离险境。当出现灾害事故类突发事件时,为了确保社会及公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应采取果断措施,迅速隔离险境,力争把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为恢复正常状态提供保证。二是转移群众的注意力。一般地说,每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群众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一两个敏感、热点问题上,在这种情况下,转移群众的注意力,对于控制事态是十分有利的。可以通过说服诱导,寻找双方利益的交汇点,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主张产生认同;可以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承认某些可以理解和合理的方面,作出无损于实质的让步或许诺;还可以运用归谬法引导事件的参与者意识到最终可能出现的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不良后果,使大多数人恢复理智,同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三是进行强制性干预。在解决突发事件过程中,政府的强制性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面对突发事件,“政府中枢决策系统就必须享有发号施令的权威,并且可以制定和执行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因为在突发事件状态下,每一个人的信息量毕竟是有限的,某些群众和个别领导者还会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同时决策也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其风险性使得任何意见都难以像常规情况下那么容易达成妥协和统一,因此,依靠领导权威、推行强制性的决策是惟一的选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迅速而有效地遏制事态的扩大、升级、蔓延。

2.调查研究。当突发事件得到初步控制以后,领导者应马上进入第二阶段,即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在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和相关性,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事态发展、控制措施、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态度以及公众在事件中的反应;在方法上强调灵活性和快速性。调研过程中应广泛收集和听取事件参与者、目睹者的意见、反映和要求,从中分析事件的性质和因由;要与事件的参与者正面接触,尽量抓住事件的薄弱环节和暴露之处进行调查,以利于发现问题。一般地说,目睹者观察和提供的情况,是较为客观和准确的,因为他们与事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能够客观公正地分析和反映情况,为领导者制定对策提供可靠依据。根据调查来的情况,找出突发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把握主要问题,就可以为确定事件的性质打下基础。

3.制定对策。在通过调查研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性质予以确定之后,应迅速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分析讨论,制定相应的对策。制定对策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策必须具有可行性,能在现有条件下付诸实施;二是对策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做多种准备,不能简单从事;三是重视专家的意见,因为突发事件的出现,有时是在领导者不太熟悉的领域,而专家对自身涉及领域的问题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专家的意见可以弥补领导者知识和经验的不足,特别是在事态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制定对策更应该重视专家的意见。总之,突发事件的处置,对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不允许决策出现失误和漏洞,也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软弱无力。领导者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应注意总体配合,综合治理,以便尽快解决问题。

4.贯彻实施。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在贯彻实施阶段,领导者应动员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面对灾害类以及恐怖**类突发事件,在一个开放、分权和多中心治理的社会,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缓解突发事件在公众中产生的副作用,使公众了解真相,打消恐惧,起到稳定社会、恢复秩序的作用。突发事件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公众心理上的脆弱,所以,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原有的社会运行轨迹、提高公众心理承受能力是首要的选择。要尽可能保证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转,尽可能避免突发事件进一步造成更大的公众心理伤害。在最近的SARS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焦虑、不安和慌乱的心理,党和国家领导人适时地走到疫区的群众中间,并通过媒体加以宣传和报道,即刻收到稳定人心、安定社会之效。对于社会性突发事件,领导者要公开表明立场,恳切地道出自己的希望和担心,这样可以增加社会公众的信任感,使感情距离拉近。诚实的态度容易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减轻他们的恐慌心理,有助于尽快解决问题,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5.评估总结。突发事件解决后,领导者要对整个事件的过程进行评估。一是注意从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心理效应和形象效应诸方面,评估有关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实事求是地撰写出详尽的突发事件处置报告,为以后处置类似的事件提供参照。二是认真分析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如果是组织机构设置有问题,那就重新建立健全预防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堵塞漏洞;如果是政策有问题,就应重新调整政策;如果是干部工作作风有问题,就要从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入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是领导者政治敏锐性差,就应严肃纪律,让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要通过评估反思,切实改进工作,努力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做好了,才能说该事件圆满解决了。

6.重塑形象。即使领导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置了突发事件,政府的形象也仍然有可能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突发事件过后,领导者要采取一定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调整组织机构使之更精干、更有工作效率,与此同时,还要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安排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告知他们突发事件后的新局面、新进展,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形象后果,恢复或重新建立政府的良好声誉和美好声望,再度赢得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关于处置突发事件的一般程序,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其一,六个程序并不是处置任何突发事件都必须经过的,比如调查研究程序,在事件规模不大,对事件前因后果已经了如指掌,且冲突较缓、处置的胜算较高时就可以越过,直接从控制事态到制定对策,这样处理时效会更好;其二,六个程序在解决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

样的,其中难点是控制事态,关键是制定对策,重点是贯彻实施。概括地说,只要领导者科学地把握住前四个环节或程序,突发事件是不难处理的。

二、处置突发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国内外处置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践,考察我国突发事件的现状,笔者认为,处置突发事件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救治第一原则。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突发事件,首先要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应将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首先集中于对伤亡人员的救助而不是领导人的活动、缉拿罪犯、防范措施等,这样有利于号召和动员公众支持政府,参与救援活动,是在特殊情况下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得到公众支持的必然选择。比如美国在“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总统很快就对恐怖主义宣战,大造“本·拉登死的活的都要”和进攻塔利班的舆论,但工作重点却首先放在救援工作和强化国内治安上,直到两个月过后,在做好了军事准备、赢得了国际支持之后,才真正开始大动干戈,出兵攻打阿富汗。

2.把握主要矛盾原则。任何突发事件都有一个牵动全局的主要矛盾,把握主要矛盾,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和转化,是解决突发事件的根本之所在。因此,领导者应注意全面地认识事件的各种现象,潜心分析各种现象间和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要在把握各种联系的基础上,通过一一过滤、比较和筛选,认准制约整个事件的主要矛盾,从而找到整个事件的“总闸门”。对于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要全力抓住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控制火头和水源;对于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必须全力控制和解决首要人物。只有会牵“牛鼻子”,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注重新闻传播原则。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媒体、网络和其他通讯工具中了解信息,因而封锁信息不仅是徒劳的,而且会让谣言、错误的信息和观点充斥于社会,在公众中制造混乱。所以,在突发事件出现以后,为了求得公众的准确了解、深入理解、全面谅解,必须及时向广大公众传播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一是迅速开放传播通道。要把必要的信息公之于众,让公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事态和领导者正在尽职尽责地加以处理的情况。二是有效控制信息导向。开放的信息传播通道有利于避免公众的猜疑、误传,但是由于人们对突发事件所持的态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因而也有可能使信息传播朝着不利于突发事件顺利处置的方向发展,所以必须有效控制信息导向。要牢牢掌握对外报道的主动权,指定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事件的对外发布。切忌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对发布消息可能产生的反响要事先作出估计。三是大力消除谣言。在及时提供全面、确凿的事件真相的同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本地区的知名人士、舆论界权威和一切有社会影响的人),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辟谣,以遏制谣言的流传。

4.机动权变原则。突发事件现象与原因之间、原因与原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决策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领导者在处置这类事件过程中要机动权变,根据千变万化的现场情况进行随机决策。机动权变的原则还要求领导者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留有余地,比如在领导出场、力量调度、语言表述等方面,不要一下子就达到极点,再无回旋的余地。

5.协调作战原则。突发事件的综合性,要求处置手段必须突出一个“合”字。任何一起突发事件都会涉及到社会多领域、多层面,如交通、通信、消防、搜救、食品与物资供应、医疗服务以及军队、武装警察等等,突发事件发生后,只有在领导者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才能及时形成和贯彻科学的决策,迅速解决问题。为此,突发事件的处置必须由领导者统一指挥,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克服狭隘的部门主义和小集团利益,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以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

程序原则 篇6

关键词:侦查程序;无罪推定原则;侦查模式

一、从侦查之上层角度来讨论本文命题

从整个刑事诉讼活动来看,侦查程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侦查程序也需要遵循刑事诉讼的相关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中重要的原则之一,侦查程序应当对此原则进行积极有效地贯彻和施行。但当前阶段,有些侦查人员或侦查部门,为达到破案的目的,而未能遵循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只将眼光放在自己所参与的某一诉讼阶段。这种为了局部利益而损害司法制度价值理念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与我国的刑事司法价值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侦查程序中同样要保持整体意识,确保刑事司法中局部价值与整体价值相一致、相统一。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冲突时,我们应做出权衡,加以取舍。同时,在侦查程序中贯彻无罪推定原则,也需要此原则对局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的刑事立法、司法解释应更详尽且清晰地阐述相关原则,能为刑事司法中的局部活动提供一个更为明晰的导向。

站在侦查之上层面来看,是要求我们应该理清楚侦查程序和刑事司法程序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做到整体引导局部,局部强化整体的科学模式。

二、从侦查之外角度来讨论本文命题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包括: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几方面,因此,为了完成侦查程序的目标,侦查环节也要处理好与其他程序的关系,将其他程序链接起来,串成一个体系。要想做到以上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在侦查过程中与其他程序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协调配合的过程中,由于本身职能和权力构架的不同,还要防止权力滥用,因此,也还要进行相互的制约。另外,光靠侦查程序去配合其他程序是不够的,在刑事司法程序中,以上提及的其他刑事诉讼阶段也需要积极与侦查程序相配合与制约,否则,各个程序之间的配合或制约只能是一厢情愿或纸上谈兵,无法展开实质性的进展。

站在侦查之外层面来看,是要求我们需要将侦查程序和其他刑事诉讼程序的局部与局部之间的互动建立起来,达到共同合作和相互制约的有效模式。

三、从侦查之中角度来讨论本文命题

该角度是指,以局外人(即第三方)的视角来审视侦查程序中的一系列问题。众所周知,对于犯罪事实的调查和取证工作均是在侦查程序这个阶段进行的。在这个阶段中,侦查人员会采用五种刑事措施、同时包括对犯罪嫌疑人施行讯问、搜查、扣押、人身检查等侦查行为,有时还使用秘密侦查行为。以上行为直接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相关,所以在侦查程序中贯彻无罪推定原则能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侦查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与实施。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刑讯逼供

由于我国受封建办案思想的误导,仍旧强调无供不录案的办案方式,虽然我国也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证据采信规则,但由于科技的落后,不能及时地掌握证据,所以办案人员将口供作为重点,因此为了获取口供,常常出现刑讯逼供的现象。刑讯逼供是与无罪推定原则相矛盾的。因此,我国刑事诉讼的讯问制度很有必要进行完善,避免出现大范围的刑讯逼供现象。例如,我们可以对整个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实施全程监控(当然此方法并不能普及,因为有些偏远地区录音录像设备不完善);另外,在讯问犯罪嫌疑人前应尽告知义务,严禁侦查讯问人员在讯问的过程中采用折磨犯罪嫌疑人的方式来搜集证据;同时,规定违反法律法规程序后的不利后果,加强对讯问过程中讯问行为的合法性审查,让侦查人员合理合法地运用侦查程序,防止侦查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进行讯问。

2.超期羁押

超期羁押现象现在仍旧存在,为了在侦查程序中很好地贯彻无罪推定的原则,必须明确该类强制措施所运用的条件,比如,时间的终止点、批准权与执行权的配置等。当前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审查和批捕归属于检查机关负责,同时被捕人享有复议和复核的权利,侦查机关也具有强制措施的权利,但嫌疑人有权向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也应该在法定时限内有关维持、撤销或者变更的决定。

3.将科技融入办案过程

在侦查程序中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时,我们必须对非法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从根本上杜绝非法权力运行的空间。侦查人员在办案过程中之所以涉及到非法获取证据而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在法定期限内往往无法完成侦破任务”。利用现代较发达的科学手段来侦破案件,真正做到将科技融入到办案过程中,才能实现科技强警的目标。但是实践中我们还没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笔者认为最好采用“奖惩并行”的模式進行。一方面加大对刑事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经费的投入,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办案技术;另一方面设立刑事科学技术创新奖惩制度,对于确实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我们要予以奖励,对于有损刑事科学技术创新的,我们要进行惩罚。强化科技办案意识,学习高科技,运用高科技,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来服务案件的侦破工作,提高办案的水平和效率。

4.建立并完善侦查人员追责机制

在侦查程序中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时,如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济,那么无罪推定原则在侦查程序中只是纸上谈兵的效果。所以在侦查程序中对于实施侵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行为的违法侦查人员我们也应该及时追究其责任,并对权利受侵害者及时予以适当的补偿。强化授权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即行使多大的权力就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对刑讯逼供和超期羁押等侵犯犯罪嫌疑人的现象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党政纪律处理,对于构成犯罪的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对刑讯逼供的违法犯罪分子进行严肃处理,以人们能够看得见的形式实现刑罚的正义。

5.完善相关的侦查措施制度

在侦查程序中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时,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侦查措施实施制度,虽然某些侦查措施是非法定,并且他们能够很好地提高办案效率,但是如果滥用或者不可与无罪推定原则相适应,就会出现滥用权力的情形。窃以为,我们可以在立法时明文规定当前一些有效的、可行的非法定侦查措施,让其成为法律许可的措施,与相关的侦查制度匹配使用。同时,建立监督机制以及权利人的复议等救济制度,以求完整。

6.加强对侦查权运行的监督

在侦查程序中贯彻无罪推定原则时,之所以会发生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而无视该原则存在的现象,是因为对于侦查权的运行我们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为此,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侦查权运作的监督机制。目前我国对于侦查权的监督主要是由人民检察院来进行,而且这种监督大多是一种事后监督的性质,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种监督常常流于形式。因此,对于现有的这种监督机制我们还需要对其加以完善。

四、结语

危化品事故救援的原则程序方法 篇7

事故救援应遵循的原则

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应遵循下列5 项基本原则。

救人第一防止灾害扩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的第一要务。应在保障施救人员安全的前提下, 果断抢救受困人员的生命, 迅速控制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 防止灾害扩大。

统一领导科学决策

要提高救援的效率, 统一领导、科学决策至关重要。应由现场指挥部和总指挥部根据预案要求和现场情况变化领导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 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具体处置, 重大决策由总指挥部决定。

信息畅通协同应对

危险化学品事故成因复杂、过程复杂、后果复杂, 其发展速度快, 稍有失控, 形势就会急转直下、恶化升级。总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与救援队伍应保证实时互通信息, 争分夺秒, 提高救援效率, 在事故单位开展自救的同时, 外部救援力量根据事故单位的需求和总指挥部的要求参与救援。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危险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 往往污染区域广, 受害人群大, 危害后果久, 恢复难度大。因此, 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中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控制事故范围, 减少对人员、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2005 年“11·13” 吉林石化硝基苯爆炸事故, 严重污染松花江并顺流而下危及俄罗斯, 不仅付出了高昂的处置费用, 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

保护现场保全证据

每一起事故都应查清事故的原因, 只有根据事故原因, 举一反三, 吸取教训, 采取措施, 方可有效防范同类事故的发生, 化事故为财富。如果事故原因查不清楚, 不仅责任追究失去依据, 而且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避免同类事故发生。因此, 在救援过程中, 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和相关证据。任何人不得以救援为借口, 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应急响应基本程序

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点和救援规律,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响应遵循如下基本程序。

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后, 事故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组织成立现场指挥部, 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 并统一指挥实施。事故单位在开展自救的同时, 应按照有关规定向当地政府部门报告。政府有关部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 应立即启动相关预案, 赶赴事故现场 (或可进行远程指挥的应急指挥中心) , 成立总指挥部, 明确总指挥、副总指挥及有关成员单位或人员职责分工。现场指挥部根据情况, 划定本单位警戒隔离区域, 抢救、撤离遇险人员, 并制定现场处置措施 (工艺控制、工程抢险、防范次生衍生事故) , 及时将现场情况及应急救援进展报总指挥部。在有需要时, 向总指挥部提出外部救援力量、技术、物资支持、疏散公众等请求和建议。总指挥部根据现场指挥部提供的情况对应急救援进行指导, 划定事故单位周边警戒隔离区域, 根据现场指挥部请求, 调集有关资源、下达应急疏散指令。外部救援力量根据事故单位的需求和总指挥部的协调安排, 与事故单位合力开展救援。现场指挥部和总指挥部应及时了解事故现场情况, 并应根据情况变化, 对救援行动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指挥决策机制

科学指挥

救援指挥是一种信任, 更是一种责任, 指挥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将经验与科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体现良好的指挥技术。救援过程中, 要严格遵守安全规程, 充分发挥专家组、企业现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救援队伍指挥员的作用, 在行动前要充分了解有关危险因素, 明确防范措施, 科学组织救援, 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防范次生、衍生事故。由于救援指挥决策错误, 导致的事故恶化升级的教训是非常惨痛的。要坚决杜绝不做侦检、盲目施救、冒险蛮干、见火就灭等指挥行为。

指挥错误的情形很多。不懂专业, 冒险蛮干者有之。如1998 年西安某液化石油气管理所一液化气贮罐下部阀门泄漏, 虽然救援各方投入兵力达3 000 余人, 连续奋战约90 h, 仍造成多次爆炸, 11 人死亡, 31 人受伤的严重后果。事故恶化的主因就是在泄漏初期, 没有采用专用设备、工艺处置等方法, 而是盲目使用棉被、麻绳等粗陋方法进行堵漏, 最终将一起本可避免的简单泄漏处置成了爆炸着火重大事故。忽视风险, 违章行事者有之。如2013 年11 月22 日,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黄输油管道爆炸事故, 造成62 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75 172 万元。此次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青岛站、潍坊输油处、中石化管道分公司对泄漏原油数量未按应急预案要求进行研判, 对事故风险评估出现严重错误, 没有及时下达启动应急预案的指令;现场处置人员没有对泄漏区域实施有效警戒和围挡;抢修现场未进行可燃气体检测, 盲目动用非防爆设备进行作业, 严重违规违章。

指挥员责任重大, 必须严谨履职, 缜密考虑, 科学决策, 杜绝重大指挥失误。

分工明确

企业自我指挥机制发生事故、险情后, 企业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成立指挥部, 明确并落实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直接处置权和指挥权, 在遇到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时下达停车撤离命令, 组织现场人员及时、有序撤离到安全地点, 减少人员伤亡。在组织救援的同时, 要依法依规及时、如实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企业、政府分级指挥机制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 应按照有关应急预案规定, 成立事故应急处置总指挥部, 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履行事故应急处置职责, 组织开展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事故企业因为对企业的各方面情况最为熟悉, 作为现场指挥部具体组织施救行动。总指挥部主要负责外部装备、物资、专家、交通管治等救援力量的协调行动。

当前, 在诸多重特大事故救援过程中, 存在着事故越大, 赶赴现场的领导层次越高, 事故企业汇报的频率越高, 对现场最为熟悉的指挥者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向各级领导的汇报上, 而不是组织施救上, 从而降低了应急救援效率的问题, 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必须以提高救援效率为根本出发点, 克服形式主义, 对事故企业与政府两者的指挥权限与内容进行明确界定, 充分发挥好企业的组织施救优势与政府协调外部资源优势, 各司其职, 有序行动, 高效救援。

现场应急处置

人员防护与救护

在救援过程中, 要把人员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从应急救援人员、遇险人员、周边公众3 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最大程度避免、减少人员伤亡。

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针对不同事故的危险特性, 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后, 方可进入现场救援。如若不然, 容易直接造成救援人员的伤亡。特别是进入受限空间、有毒作业场所, 若救援人员不配戴空气呼吸器, 那么, 会很快造成救援人员中毒窒息而亡, 类似的事故俯拾皆是。如2009年3 月1 日, 内蒙古自治区中盐吉兰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在调试炉气净化装置除尘器过程中, 1 名工人一氧化碳中毒晕倒, 另外8 人在未采取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 导致3 人死亡、6 人中毒。

对进入现场的救援人员数量要严格控制, 并做好记录, 进入现场的人员越少越有利于避免群死群伤事故。

现场安全监测人员若遇直接危及应急人员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 应立即报告救援队伍负责人和现场指挥部, 救援队伍负责人、现场指挥部应当迅速作出撤离决定, 避免重大人员伤亡。1998 年4 月9 日, 美国艾奥瓦州艾伯特市Herrig兄弟农场2 根丙烷管道破裂, 引发丙烷储罐大火, 消防队员赶来救援, 在储罐发生膨胀变形即将爆炸的情形下, 指挥员没有发出紧急撤离指令, 储罐很快发生爆炸, 造成2 名消防人员死亡, 另有7 名应急救援人员受伤, 几座建筑物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毁坏。

遇险人员救护救援人员应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 将遇险受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将警戒隔离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人员撤离至安全区, 撤离要选择正确方向和路线, 要逆风向或侧风向穿越毒区。对救出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和登记后, 要迅速交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处置。

公众安全防护总指挥部根据现场指挥部疏散人员的请求, 决定并发布疏散指令。疏散应选择安全的疏散路线。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害特性, 指导疏散人员就地取材 (如毛巾、湿布、口罩) , 采取简易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若在危险发生时, 对周边公众不能及时疏散, 将潜在着巨大的伤亡风险。如2003年12月23日2时52分, 重庆市开县罗家16号井发生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 造成243人死亡。此次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井队没有制定针对社会的事故应急预案, 没有和当地地方政府建立紧急状态联系方法, 从而未能及时疏散群众, 致使富含硫化氢的天然气持续喷, 四处蔓延, 造成当地居民深夜之时中毒伤亡。

警戒隔离

在事故发生后要尽快做好警戒隔离工作。根据现场危险化学品自身及燃烧产物的毒害性、扩散趋势、火焰辐射热和爆炸、泄漏所涉及到的范围等相关内容对危险区域进行评估, 确定警戒隔离区, 在警戒隔离区边界设警示标志, 并设专人负责警戒。对通往事故现场的道路要实行交通管制, 严禁无关车辆进入, 并清理主要交通干道, 保证道路畅通。在警戒隔离区要合理设置出入口, 除应急救援人员外, 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另外, 还要根据事故发展、应急处置和动态监测情况, 适当调整警戒隔离区。

各类事故处置方法

危险化学品工艺、装置、设施多有不同, 因此, 事故现场繁杂, 处理措施也千差万别, 但是, 一些基本的程序必须严格遵守。如果违背基本的程序, 哪怕一个极小的错误, 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譬如, 对于轻烃着火, 如果未能切断物料将火灭掉, 极可能引发后果更为严重的闪爆事故;对于遇水燃烧物质如金属钠、碳化钙, 如用水系灭火剂扑救, 同样会造成火灾爆炸。

火灾爆炸事故扑灭现场明火应坚持先控制后扑灭的原则。依危险化学品性质、火灾大小等现场实际情况, 采用冷却、堵截、突破、夹攻、合击、分割、围歼、破拆、封堵、排烟等方法进行控制与灭火。另外, 要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 选用正确的灭火剂。禁止用水、泡沫等含水灭火剂扑救遇湿易燃物品、自燃物品火灾;禁用直流水冲击扑灭粉末状、易沸溅危险化学品火灾;禁用砂土盖压扑灭爆炸品火灾;宜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扑灭腐蚀品火灾, 避免腐蚀品溅出;禁止对液态轻烃强行灭火。再者, 有关生产部门要监控装置工艺变化情况, 做好应急状态下生产方案的调整和相关装置的生产平衡, 优先保证应急救援所需的水、电、气、交通运输车辆和工程机械。要根据现场情况和预案要求, 及时决定有关设备、装置、单元或系统紧急停车, 避免事故扩大。

泄漏事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泄漏, 事故单位应根据生产和事故情况,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防止事故扩大。可采取停车、改走副线或降压堵漏等措施控制泄漏源。在其他储存、使用等过程中发生泄漏, 应根据事故情况, 采取转料、套装、堵漏等控制措施。另外, 泄漏物的控制应与泄漏源控制同时进行。对气体泄漏物可采取喷雾状水、释放惰性气体、加入中和剂等措施, 降低泄漏物的浓度或燃爆危害。喷水稀释时, 应筑堤收容产生的废水, 防止造成水体污染。对液体泄漏物可采取容器盛装、吸附、筑堤、挖坑、泵吸等措施进行收集、阻挡或转移。若液体具有挥发及可燃性, 可用适用的泡沫覆盖泄漏液体。

中毒窒息事故对于中毒窒息事故, 应立即将中毒者转移至上风向或侧上风向空气无污染区域, 并进行紧急救治。经现场紧急救治后, 伤势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观察治疗。

事故现场清理

要彻底清除事故现场各处残留的有毒有害气体。对泄漏液体、固体应统一收集处理。对污染地面进行彻底清洗, 确保不留残液。另外, 要对事故现场空气、水源、土壤污染情况进行动态监测, 并将监测信息及时报告现场指挥部和总指挥部。洗消污水应集中净化处理, 严禁直接外排。若空气、水源、土壤出现污染, 应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对过火后的厂房、装置、设施进行清理时, 必须严格把控过火时间是否超过了耐火极限, 避免发生坍塌、倒塌等次生事故, 造成群死群伤。如1994 年6 月16 日, 珠海市前山裕新织染厂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和厂房倒塌事故, 死亡93 人, 受伤住院156 人。这次事故在救援开始阶段并无重大人员伤亡, 只因在厂房经受远超过3 h的耐火极限, 强度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为有效地消灭火种, 火场指挥部先后调来7、8 台挖掘机和推土机进入厂房将阴燃的棉包铲出, 大型机械的作业振动进一步降低了厂房强度, 而厂方又自行组织约400 名工人进入火场清理火种、搬运残存的棉包, 在此过程中, 厂房突然发生倒塌,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每一个环节、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 如若不然, 一个错误都可能造成整个救援行动的失败。因此, 从每一名指挥员到每一名救援人员, 都必须严守科学、严守规程、严守程序, 科学施救、高效施救, 才能为整个救援的成功提供有力保障。

化妆品研发程序与配方设计原则 篇8

首先是要有一个产品构思。这个构思一般是由企业市场推广部或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市场销售人员、企业策划部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 了解目前国内外化妆品市场最新的发展动态, 向产品研发部门提出构思和建议。同时产品研发部门也要充分对整个化妆品市场进行相关信息的调研, 以便开发出更能赢得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化妆品。

其次是化妆品配方设计, 要根据化妆品的性能要求和工艺条件, 通过实验、优化、评价, 合理地选用原料, 并确定各种原料的用量配比关系。任何一种化妆品配方的设计都是化妆品配方设计人员最主要的工作。如何做好此项工作, 设计人员必须要掌握配方设计的基本要求, 工作从何处开始, 到何处结束。首先, 掌握化妆品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 《化妆品卫生规范》明确规定化妆品一般的卫生要求、禁限用原料及检验评价方法, 这些内容对配方设计人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

其次, 掌握化妆品原料及其性质, 熟悉各类化妆品的功能、应用、常见剂型和常用原料。要充分了解油性原料、表面活性剂、粉质原料、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等主体原料, 以及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香精、色素、营养添加剂、防晒剂、止痒和抗头屑剂、染发剂、卷发剂等辅助原料的功效。做到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除此之外, 最重要的是研发人员要对所开发的化妆品配方结构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掌握。不管化妆品是那种剂型, 何种要求, 化妆品配方结构均由基本的模块构成, 基本模块包括:乳化体系、功效体系、增稠体系、抗氧化体系、防腐体系和感官修饰体系六个模块。乳化体系是以乳化剂、油脂原料和基础水相原料为主体, 构成乳化性产品的基本框架, 其设计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稳定性。这一模块式构成膏霜和乳液的基质的主体。一般可依其乳化方式的类型来选择乳化剂, 乳化方式不断在发展, 有可反应式 (皂基式) 、非反应式、液晶式、位阻式和超微乳化等乳化方式。现通常都采用非反应乳化方式, 这种乳化方式无需用碱, 利用各种表面活性剂的合理复配完成乳化, 它是基于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降低体系的表面张力, 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形成双电层产生的排斥作用而使乳化体稳定。非离子或高分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存在的亲水、亲油特性及形成双分子吸附层或液晶结构网, 而使乳化体系稳定。因此在产品的剂型、基质和原料确定后, 乳化方式和乳化剂的选择至关重要, 应视为配方设计之重点, 它对乳化体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功效体系是以功效添加剂原料为主体, 已达到设计产品功效为目的, 其设计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使用效果, 通过产品功效评价结果表现, 每一种化妆品都有着它特定的功效和有用性, 目前我国9类属特殊用途化妆品, 更具有其特定的功效作用。在化妆品配方设计中, 必须选择添加适量的功效组分, 并应进行效果测试, 今后我国对特殊用途类化妆品的功效检测要逐渐实现量化, 尤其是对功效性化妆品的配方设计要求更科学、更严谨。增稠体系是以增稠剂和黏度调节剂原料为主体, 以达到调节产品黏度为目的, 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产品的感官效果。抗氧化体系是以抗氧化剂原料为主体, 已达到保护产品中易氧化原料的变质, 以达到防止产品微生物污染和产品二次污染而引起的产品变质, 提高产品的保质期。感官修饰体系是以香精和色素原料为主体, 以改善产品感观特性, 提高产品的外观吸引力, 给消费者感观享受, 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对于不同剂型和特点的产品, 要求的模块有所不同。膏霜和乳液要求需要六个模块, 而水剂型产品要求需要其中四个模块。化妆品产品与模块及原料对应表2

注:表示该类产品有此模块。

有了设计好的模块体系配方, 要做成化妆品产品, 必须通过一定的试验, 验证配方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生产工艺设计和生产操作环节在剂型、基质、功能性基质都设计完之后, 进入生产工艺设计环节, 化妆品不是化学反应的产物, 顾配置工艺并不复杂, 但这其中有许多复配的原则和经验, 如乳化原则、溶剂极性相容原则和化学惰性原则, 原料的添加顺序及溶解顺序, 加入温度和搅拌顺度及时间等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综合质量。而一种产品的生产操作应有严格的工艺规程及操作规程, 确保生产人员在生产中按规定操作并及时填写批生产记录, 记录内容真实、完整, 并由操作人及复核人签名。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之间有着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前者体现了标准化, 后者反映的则是具体化。

产品的质量检验经配制形成的产品后, 产品还要经过相应的质量指标的检测, 按照相关的行业标准, 对其进行感官指标、理化指标, 卫生指标的检测, 如果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可以根据产品的质量特性制定企业标准, 确定产品的检测项目, 以此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性。

摘要:提出了化妆品产品研发的程序, 结合化妆品相关标准和产品的质量特性, 论述了化妆品配方设计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化妆品配方的设计对产品的质量的控制和产品的生产环节都非常重要。

医疗器械的设计原则与程序分析 篇9

1 医疗器械的设计原则

1.1 使用方面

对医疗器械而言, 在设计原则中, 使用方面的设计是最重要的。现阶段, 在设计医疗器械时, 要求设计人员在给定的研发周期内, 设计出功能齐全、可靠性高、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和抗干扰能力强的医疗器械, 进而为医疗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本文以深圳杰纳瑞公司的G3D病人多参数监护仪为例作简要的阐述, 如图1所示。该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功能齐全,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ECG心电功能。它支持三导、七导、十二导和ST段的测量, 并支持起搏分析功能。 (2) NIBP无创血压功能。使用它, 血压测量快速、准确, 并且具有静脉穿刺功能。 (3) SPO2数字血氧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血氧饱和度和脉率参数, 并可以检测弱灌注情况。配置Masimo公司的血氧模块, 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加准确的早产新生儿血氧饱和度数据, 避免新生儿吸氧过多造成视网膜永久损伤。 (4) 呼吸功能。它能够提供阻抗式、鼻管式呼吸, 以适应不同的测量场合。 (5) 体温功能。它能提供双通道, 同时监测体表和体腔温度。 (6) 呼末二氧化碳检测功能。它可以随时检测病人的呼吸状况。 (7) IBP有创压功能。在手术过程中, 它能实时提供可靠的血压数据, 同时, 配置高能充电电池, 具有低功耗设计和待机功能。这种设计可以确保多参数监护仪长时间工作, 并在市电断电的情况下, 继续监护2 h病人的情况;在市电接通时, 则可以连续不断地实施监护, 具有超强的抗高频电刀干扰能力, 无论是“切”或“凝”, 心电波形和心率都不会受到影响, 该设备抗除颤恢复快, 适用于急诊室、手术室。

在使用医疗器械时, 其必须要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能够提供较多的参数数据和信息, 同时, 还能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1.2 经济方面

由于医疗器械并非普通的设备, 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 必须考虑造价问题。目前, 很多医疗器械的价格偏高, 超过了患者的承受能力, 导致医院采购医疗器械后的使用效率较低, 并且不符合临床工作的标准, 造成了工作上的恶性循环。研究认为, 在今后的医疗器械设计工作中, 应满足以下条件: (1) 提升医疗器械的各项性能, 同时, 要有效地压缩成本。医疗器械是为患者和医疗人员服务的, 它不是为了纯粹的盈利。 (2) 控制医疗器械加工出的各项产品的成本。例如, 临床上的检验设备, 医生利用它得到的数据越精确, 那么, 对治疗工作的帮助就越大。如果其成本偏高, 很多患者就不会检查该项目, 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开展。

1.3 安全操作方面

从主观的角度来讲, 现阶段, 部分医疗器械在安全操作方面并未取得太大的成就。随着环境的变化, 癌症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这就需要大量的放射性治疗仪器, 以便临床上对患者实施放疗、化疗等。当下的一些放射性设备, 其安全性能令人堪忧, 操作人员受到的辐射较大, 并且很容易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 在操作过程中, 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智能化, 导致患者和操作人员受到加倍的伤害。研究认为, 安全操作必须达到以下标准: (1) 当操作人员出现失误时, 医疗器械必须具备连销装置和保险装置, 以保证患者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 操作方式必须轻便有力, 有效降低劳动强度; (3) 医疗器械的操纵部位要适合人体生理条件, 不能体现出操作困难、操作难度高等问题。

2 医疗器械的设计程序

2.1 调查决策阶段

就医疗器械本身而言, 每一项产品的问世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并且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 否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经过讨论认为, 医疗器械设计的第一道程序就是调查决策,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必须调查医疗器械的基础理论、应用成果、技术情报和专利情报。这样做, 一方面, 能保证研发产品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和矛盾产生。如果新产品与其他产品有冲突, 并且在专利、技术等方面有雷同, 会直接影响该产品的投入率和使用率。 (2) 在设计医疗器械时, 必须拟定新产品开发计划书, 主要包括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方案和构思等。这些都将是影响产品走向和具体投入领域的核心要素, 所以, 其结果必须要精确。 (3) 要考虑医疗器械设计的技术应用、工艺范畴、结构采用、投资、价格、成本和利润等一系列具体项目, 保证医疗器械可以顺利投入使用, 满足各领域的要求, 为患者和医疗人员带来相应的利益。

2.2 研究设计阶段

在医疗器械的设计程序中, 调查决策属于基础工作, 研究设计是核心工作。顾名思义, 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 该阶段会详细筛选得到的数据、资料、信息等, 并用大量的实践来验证所得信息的实用性。另一方面, 在研究设计阶段, 还需设计出试验品观察其实际使用效果, 并作出总结, 以便进一步优化改造。

图2为深圳杰纳瑞公司G6B胎儿/母亲监护仪。在设计这款产品之前, 杰纳瑞公司参考了国内外多家知名胎监监护仪厂家的产品, 同时, 也进行了市场调研, 经过多方面的意见汇总, 推出了这款划时代的产品。该产品特点主要有: (1) 便携式提手, 人性化探头架设计; (2) 12.1寸高清晰可翻转彩色液晶屏; (3) 可监测胎心、宫缩压力、胎动和胎儿活动曲线的变化情况, 可手动/自动胎动计数; (4) 可连续存储24 h数据, 并且保证关机后数据不丢失; (5) 具有报警回顾功能; (6) 具有自动/手动生成ID号功能, 方便用户管理和数据查询; (7) 支持25 mm/s高速回放打印工作; (8) 设有机顶报警灯柱, 人性化报警设置: (9) 声光报警范围、声音大小可调, 具有探头离位报警和监护异常报警、注解; (10) 具有美标和国标2种宽行记录功能, 具有胎心二曲线显示、打印偏移功能。由此可见, 在研究、设计阶段, 所有的产品都要从客观上满足多项需求, 为患者提供较大的帮助。

2.3 试制和投产销售

当医疗器械满足以上设计原则和设计程序之后, 就正式进入了试制和投产、销售阶段。试制主要是将医疗器械量产, 但是, 基本上不会太多, 因为要观察市场的反映、医疗机构和患者对其的认可程度, 如果其只符合理论要求, 不符合实际需求, 那么, 就无法大面积推广。当医疗器械进入投产、销售阶段后, 就证明了该产品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认可, 并且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医疗作用和患者康复等方面均达到了应有的标准, 可以推广应用。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工作中的必备产品, 其设计原则和设计程序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它们的存在能够充分规范医疗器械的使用和投入。研究认为, 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 医疗器械应规范化设计, 减少花边设计, 进一步提升其实用性。另一方面, 医疗器械设计的材料选择、耐久度和安全保障等内容也是今后设计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严格来讲, 优良的医疗器械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并且能够达到物超所值的效果。但是, 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 很多医疗器械非常昂贵, 其使用价值却不高。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医疗器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程序, 从得出的结果来看, 应进一步健全医疗器械的设计原则, 严格规范设计程序, 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设计的有效性, 而不是单纯地提高经济效益。综上所述, 医疗器械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程序必须以患者为基础, 以医疗人员的工作为准则, 以护理人员的需求为目标, 不断提升器械的各项性能, 实现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伟.医疗器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设计研究[J].科技风, 2014, 14 (06) :53.

小麦种子繁育的一般原则和通用程序 篇10

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种子的繁育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业化进程能否顺利实现。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来看, 在我国, 小麦的种子繁育主要有三圃制、二圃制、一圃制以及四级种子生产以及株系循环选择等几种。大量的生产实践活动表明, 优良的品种对于小麦产量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 贡献大约在16%~46%之间。为此, 笔者在对传统程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小麦的生长发育和遗传特性, 最终提出小麦种子繁育的一般原则和通用程序, 希望能为进一步做好小麦的的育种与推广工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 我国现行小麦种子繁育程序的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常见的小麦种子繁育程序主要有六中, 这些繁育程序可以说是科技工作者数十年研究的成果, 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这些繁育程序都是基于小麦的生长遗传特征而逐渐总结出来的, 但是却又各有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 目前常见的6种繁育程序中, 循环选择和重复繁殖则是基础。

三圃制的繁育程序在我国应用时间是最长的, 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小麦种子繁育程序, 目前依然在延用, 主要是包括选择单株、对株行进行鉴定、株系之间的比较以及原种的混系繁殖等。这种繁殖程序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真正做到优中选优, 具有良好的提纯和服装的效果, 可以说普遍适用于品种杂乱而且退化相对严重的情况。

二圃制则是三圃制的简化, 所缺少的就是株系圃的缺乏, 更加适用于原种圃生产原种。

对于一圃制来说, 更加关键的就是对种源的纯度要求更高, 不仅仅要一播全苗, 更为重要的是要严格去除杂种和劣质的种子。

株系循环法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保种圃的建立, 而且要以此为依托, 做好分系留种, 以便下一年能够继续种植保种圃。

四级种子繁育程序则是一种相对重复的繁殖技术路线, 主要的依据就是小麦种子的划分, 而育种家种子则是这种程序的核心, 同时也是各代种子繁殖的坚实基础。

最后一种传统的繁殖程序就是一圃三级种子生产程序, 这种程序最大的显著特点就是对遗传基础的进一步扩大, 有效解决了可能因为选择过窄而发生的遗传转移。

3 小麦种子繁育的一般原理和通用程序

3.1 小麦种子繁育的一般原理

提及小麦的种子繁育, 其主要原理在于:

3.1.1 小麦的品种类型和遗传特征。

小麦品种类型的划分标准之一就是小麦种子遗传物质的纯合性, 以此为依托, 可以划分为纯合品种、杂合品种和混合品种, 其中纯合品种就是不同的小麦个体之间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 杂合品种则是指因为不同的小麦个体由于基因位点的不纯合, 其后代基因的位点必须要进行充足与分离;混合品种则是不同遗传基础的种子混合而成的, 其遗传基础互不相同。

3.1.2 小麦种子繁育的基本原则分析。

原则一:种性的保持。这是最为基本的原则, 无论是哪一种种子繁育程序, 都务必要保持小麦品种审定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最为基本的特征。原则二:选择与提高。作为一种动态过程, 品种繁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选择与提高, 使每一轮的育种家种子都有不同程度的遗传提高。

3.2 小麦种子繁育的通用程序

小麦种子繁育通用程序的主要依据就是纯系品种种子生产的原则, 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

3.2.1 关于育种家种子的生产。

种子生产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充分实现小麦品种的提纯、保纯、选优与复壮等。需要注意的是, 种源, 也是唯一的种源就是育种家种子。

育种家种子生产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小麦实际品种的特征为基础, 选择出典型穗, 然后通过选择, 淘汰劣质穗之后, 保留优质穗, 然后形成穗行圃。

穗行圃种成以后, 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播种, 同时严格按照高产田的相关标准进行肥水的管理。

在经过了苗期、抽穗期以及成熟前期的三次检查之后, 对其中的变异行进行标记, 同时要对其进行提前收割, 并从中选择出下一年的单穗。

3.2.2 关于原原种的生产。

这种种子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育种家种子的高倍扩散与繁殖, 从而能够得到更多的种子, 为原种的生产提供优质的、充足的种源。

原原种生产的主要程序包括:稀播扩繁技术的采用以及科学化的栽培与管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抽穗后的认真检查和收割晒场等。

原原种的主要标准在于保有品种的典型遗传性, 而且相对稳定。

3.2.3 原种。

原种生产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原原种的扩繁, 获取原种, 从而能够为良种的生产或是大田的生产提供充足的种源。

原种的主要标注在于必须是经过原原种扩繁得到的第一代种子, 遗传性能基本同于原原种, 在产量上或者相关的经济指标方面, 也只能是仅仅不如原原种。

4 结语

做好小麦的种子繁育尤为关键, 不仅仅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 而且也影响到小麦的质量。因此, 充分依托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相关的遗传特征, 做好小麦的选种与繁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摘要: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不仅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理想的经济收益, 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于小麦的种植来说, 要想真正实现高产栽培, 种子的繁育是基础, 也是关键。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以小麦种子繁育为主要研究对象, 就其繁育的原则与程序展开分析与研究, 希望能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小麦的种子繁育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子繁育,原则,通用程序

参考文献

[1]吴振安, 连对发, 陈卫红, 等.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繁育小麦种子的体会[J].种子世界, 2013, (12) :33-34.

[2]牛吉山, 尹钧.小麦种子繁育的一般原则和通用程序[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15) :39-40.

[3]杨茂昌.云南常规小麦良种繁育程序与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 2015, (12) :33-34.

[4]蒲艳艳.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籽粒和产量性状的QTL定位[D].山东农业大学, 2012.

[5]刘刚, 许盛宝, 倪中福, 等.小麦RIL群体SSR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4, (15) :66.

上一篇:优势市场下一篇:胎盘植入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