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地区

2024-08-27

鄂西南地区(精选九篇)

鄂西南地区 篇1

交通系统发展的极不完善, 严重制约了鄂西南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历经七年建设的宜万铁路于2010年12月22日举行了通车运营仪式, 23日正式开通客运列车。因此, 宜万铁路的贯通从此改变了这一格局, 为鄂西南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 宜万铁路概况和鄂西南地理位置的界定

2.1 宜万铁路概况

宜万铁路东起湖北省宜昌市, 西至重庆市万州区, 途经湖北宜昌、恩施州和重庆市万州区所辖的十个县市 (区) , 贯穿武陵山区腹地, 全长377千米, 其中湖北省境内324.424千米, 重庆市境内52.704千米, 总投资225.7亿元。全线桥梁、隧道的总长度约为278千米, 有34座高风险的岩溶隧道, 在全球铁路中独一无二。同时, 宜万铁路是我国铁路路网“八纵八横”的主骨架之一, 是沪汉蓉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连接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纽带。它的开通, 促进了鄂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而且为中国广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条沿江铁路快速大通道, 加快了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融合。建设宜万铁路, 对长江流域国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完善和优化铁路路网结构,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步伐, 增进民族团结,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宜万铁路创铁路史上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 在全球铁路中独一无二, 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千米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 被业界称为“桥隧博物馆”。

2.2 鄂西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界定

鄂西南即湖北省的西南部地区, 西抵巫山, 与重庆市接壤, 南到武陵山, 与湖南省接壤。长江支流清江横穿境内, 主要县市有宜昌市、利川市、恩施州、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市等。鄂西南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交接处, 中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山高壁陡, 河谷深切, 喀斯特地貌发育, 多溶洞、地下河, 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3 鄂西南地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资源丰富

(1) 矿产资源。

鄂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火烧坪高磷铁矿以及高家堰锰、钒矿等储量巨大, 其中恩施硒资源蕴藏量位居全国首位, 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埋藏浅等特点。据统计, 恩施硒矿储量达50多亿吨, 含硒品位为230~6300克/吨, 是迄今发现的世界唯一拥有独立硒矿床的地区, 被誉为“中国硒都”。此外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地区磷矿储量丰富, 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大磷矿储藏区”。但长期以来, 因为交通不便, 未能将这些资源优势有效地利用, 使得大量资源闲置, 矿产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2) 水能资源。

鄂西南地区的宜昌市水能资源最为丰富, 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宜昌市的水能蕴藏量在3000万千瓦以上, 可开发利用量达2500万千瓦, 集中分布在长江的三峡、葛洲坝, 清江的隔河岩、高坝洲。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 装机21台, 总容量272万千瓦, 年均发电量157亿千瓦;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 装机4台, 总容量120万千瓦;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设计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 年发电量为883亿千瓦时;此外还有高坝洲电站、水布垭电站等五个大中型水电站和数百座小水电站, 年发电总量达1100亿千瓦时, 从而使宜昌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建设基地, 并将成为全国的能源中心。

(3) 旅游资源。

鄂西南地区生态优美、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郁, 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恩施自治州拥有神农溪漂流、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八百里清江画廊等自然景观, 又有独特民俗文化的积淀, 更有古朴淳厚的巴文化民风民俗, 是真正的“生态家园”、“民俗风情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而坐落于宜昌市“两坝一峡”, 即三峡大坝、葛洲坝与长江三峡为世人称赞, 但是, 由于人文景观单一、单调, 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旅游商品还处于萌发状态等原因, 旅游产业还远远跟不上步伐。

3.2 经济发展滞后

(1) 现代农业发展迟滞。

柑橘、茶叶等是鄂西南地区特有的农副产品, 农产品采摘的繁忙时期, 因其之前的交通条件差, 农产品外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 但公路运输运量小, 运费高, 外地市场难以开拓, 农业产品外销困难。此外, 本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式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加之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 农产品经常滞销。

以鄂西南地区的当阳市为例。该市柑橘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综合水平跃居湖北省第三位, 已成为全省乃至长江流域椪柑种植面积最大的县 (市) , 先后被国家和省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椪柑产业龙头县”, 被湖北省农业厅纳入宜昌三峡柑橘产业带。依据2009年柑橘统计年报的面积与产量推算, 2010年全市柑橘投产面积21.5万亩, 其中椪柑14.3万亩, 温州蜜柑7万亩, 其他0.2万亩, 预计总产量为26.5万吨, 比2009年26.2万吨增加0.3万吨, 增幅1.2%;按品种结构分类, 温州蜜柑12.8万吨, 比2009年的11.9万吨增加0.9万吨, 增幅7.6%, 其他0.19万吨, 比2009年0.14万吨增加35.7%。产量的大幅上升, 交通运输能力的相对不足一直制约着这一地区柑橘产业的发展, 农产品外运问题相对突出。宜万铁路的通车, 将彻底的改变该地区单纯依靠公路运输外运的历史, 地区农业特色将得到充分发挥。

(2) 工业规模化程度较低。

鄂西南地区经济基础特别是发展工业的基础仍然较弱。在招商引资方面, 引入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招商引资力度亟待加大, 安商环境有待提高;在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结构的状况代表着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 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鄂西南地区产业集群不明显, 缺乏产业优势, 工业发展缓慢;在科技方面, 缺少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创新不足。

(3)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鄂西南地区的第三产业虽然已有较快发展, 但仍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二是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就交通运输业而言, 这是制约鄂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鄂西南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交通不便而环境相对比较闭塞, 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高,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转不畅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鄂西南地区较其他地区贫困人口多, 经济发展滞后。良好的交通状况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 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4 宜万铁路促进鄂西南地区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4.1 鄂西南铁路网概况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宜万铁路的开通将彻底改变过去武陵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流转不畅的局面, 方便群众出行, 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 切实解决了本地区的交通问题, 将鄂西南地区真正纳入了国家铁路网的一部分, 避免了鄂西南地区的“盲肠”现象。宜万铁路是大西南向西的直接通道, 从万州至恩施途经长阳、巴东、建始、恩施、利川等市, 在宜昌与汉宜铁路接轨。据铁路部门预测, 宜万铁路开通第一年, 仅湖北恩施州境内的巴东、建始、恩施、利川4个火车站吸引区货运量将达370万吨左右, 3~5年后将突破1000万吨, 大大加快这一地区乃至整个鄂西南地区物流和经济发展步伐。但这还不够, 还应该抢抓国家大规模投资铁路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中西部倾斜的重大机遇, 积极争取新的铁路项目, 同时, 抓住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时机, 连接在建的汉宜铁路、渝利铁路, 促进恩黔、利万、恩来高速公路和黔张常铁路、安恩张铁路、郑渝铁路和恩黔铁路尽早开工建设。根据需求适时制定出合理的航线航班密度, 把三峡机场、恩施机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百万级旅游支线机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窗口。

4.2 扩大就业量, 增加就业人数

通过对宜万线的修建可以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同样是建设铁路, 据测算, 仅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的青藏铁路施工期间, 就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6.7万个, 间接就业岗位1.6万个, 增加直接收入7.6万元, 间接收入3.8亿元, 投入运营后, 可直接就业2600人, 间接就业30957人。

4.3 增强区域合作, 促进中部崛起

宜万铁路沟通了中西部地区, 密切了与重庆、四川等地的联系, 加强与重庆等长江上游地区的商贸合作。鄂西南地区可以利用交通优势、地区比较优势, 通过开展各种对接活动, 提升鄂西南地区商贸综合配套功能和服务能力, 实现商贸领域的协作联动、互利共赢。同时应该抓住这一契机, 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

5 以宜万铁路推动鄂西南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5.1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 构建鄂西南现代农业格局

结合本地区土地、气候、自然资源及交通运输条件来看, 鄂西南地区的发展方向在于发展高效农业、现代农业, 而不是传统农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旅游优势, 加大地方新、奇、特、优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力度, 并根据市场需求, 进一步积极倡导和着力发展“四高” (高产、高质、高效、高创汇) 绿色农业。并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借助宜万铁路等将农副产品运入重庆、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以及武汉、上海等中东部大城市, 使得特色农业迎来大发展。

5.2 承接产业集群, 加快工业发展

凭借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 引进重庆、武汉等地区的能源投资企业落户, 在资源配给上形成互补, 并建立产业集群, 从而率先在这一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政府加强扶持政策, 携手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

5.3 构建物流集散地

宜万铁路的贯通, 打通了湖北西南部的“大动脉”, 有利于鄂西南地区打造高铁“5小时半径”, 囊括武汉和重庆两大城市以及10余座中等城市, 进而也缩短了与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时间, 有利于更加密切与这些地区的联系。为此, 鄂西南地区要依托宜万铁路带来的机遇, 建立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南物流区, 加快建设快捷顺畅的物流通道, 并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整合, 使得运输综合效能高, 运输成本合理, 形成内外货流顺畅的物流通道体系。

5.4 实行PPT战略, 推进鄂西南旅游业新跨越

PPT战略, PPT (Pro-Poor Tourism) 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 其最先由英国国际发展局明确提出,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 使旅游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具体而言, PPT战略是贫困地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业, 吸引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旅游和消费, 使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 使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在贫困地区同时发生, 逐步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 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

便捷的交通网络将有力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整合和发展, 把湖北旅游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使其在面对范围更广的游客同时, 加强旅游产业的升级。据统计显示, 宜万铁路开通后第一个月, 鄂西南地区的利川市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 比往年同期增长3倍。便捷的交通对省内外周边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对鄂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使得鄂西南地区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摘要:鄂西南地区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该地区发展的头等问题, 这关系鄂西南地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也关系到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因此, 随着宜万铁路的开通, 鄂西南地区的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以宜万铁路开通带来的机遇来分析鄂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

关键词:宜万铁路,鄂西南,发展

参考文献

[1]豆建民.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高新才, 郭爱君, 王科.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鄂西南地区 篇2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当地体育产业化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鄂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本地区民族众多,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开发前景非常良好,但是本地区的体育资源开发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发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本文将对鄂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路径做出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资源开发 路径

一、鄂西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旅游资源因素

鄂西南地区山水优美,民族风情独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如恩施大峡谷景区、恩施土司城、利川腾龙洞、咸丰坪坝营生态旅游区、清江闯滩、巴东神农溪等旅游资源丰富,恩施州作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具有土苗风情的民俗文化氛围浓厚,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机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鄂西南旅游文化风情。

(二)民俗风情因素

鄂西南地区民族众多,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在内的28个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差异性强,又相互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土苗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各种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数不胜数,土家族的摆手舞、肉连响、撒尔嗬;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侗族的“芦笙舞”等传统体育舞蹈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而且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如此使得鄂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价值十分巨大。

(三)政策环境因素

随着西部大开发工程的逐步深入,国家对本地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作为第三产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正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湖北省政府、恩施州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措施,抢抓“建设鄂西生态文化圈”的机遇,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发展,推动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四)鄂西南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因素

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群众基础深厚,运动水平也较高。湖北省政府在本地区建立了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代表的数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对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人板鞋、高脚竞速、蹴球、抢花炮、陀螺等本地区带有竞赛性质的传统项目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竞赛及训练体系。在全国民运会、各级体育赛事和各级体育文艺汇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队在全国高校排名超前,这也为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五)地理位置和交通环境因素

本地区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是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鄂西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陆、空交通非常便利,“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恩施许家坪机场等,交通十分便利。这些都是鄂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得以进一步开发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鄂西南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的路径

(一)加大力度推进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群众基础广泛,但是较为散乱,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牵头各民族对该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风情进行整合、归纳,对其中有发展价值的项目进行重点推广,全面开花,重点推进,将是本地区近期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主要政策;加强与其他省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民族众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加强本地区与其他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推动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使其跟紧时代的进程,更富生命力。

(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和谐发展

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性产业要作为重点来推广,尤其是作为鄂西南民族风情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予以重点关注。所以,要想充分开发鄂西南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就要将其融入到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本地区第三产业中去,共同发展。

(三)加强对本地区民族体育科研人员的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赖于民族传统体育科研人员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项目的民族传统体育科研人员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需要高级管理人才来对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开发和发展。所以,有条件的高校应该设立相关的专业,对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还要体育院校与其他高校经济管理院系之间的合作,为鄂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输送优秀的管理人才。作为相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科研人员,要树立不畏艰难困境的决心,深入挖掘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项目的潜力,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对各个少数民族训练基地的扶持力度,这都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训练和科研活动及相关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家莲.高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理论与研究.2011(9):162-164.

[2] 倪东业,刘仕英.湖北少数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66.

[3] 汤立许,蔡仲林,李朝旭.现代到后现代课程观的流变——兼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23.

鄂西南地区 篇3

一、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1]。鄂西南地区土家族的民间信仰大都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 信仰多神, 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多种民间信仰类型, 其民间信仰具有多元特点。

二、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间信仰的特点

(一) 信仰的重点具有氏族性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 主要分布在以武陵山为中心的湘鄂渝黔三省一市交界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区位, 鄂西南地区土家族的民间信仰保留着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残余, 其民间信仰的重点具有较为浓厚的氏族性。与汉族民间信仰中的诸多崇拜对象并无主次轻重之分不同, 土家族民间信仰由于在历史上长期深深根植于具有氏族部落性质的社会生活形态中, 土家族民众尤其侧重崇拜那些具有氏族神性质的对象, 在他们民间信仰的崇拜体系中往往突出土家族氏族神的显赫地位。

(二) 信仰的对象具有多神格性

土家族往往对同一信仰对象赋予多种神格, 体现在同一神灵兼容多种功能。例如, 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大都聚居于被山林广泛覆盖的山区,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很自然地产生树神崇拜。同样都是树, 但不同类型的树在土家族民众的信仰观念中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通常, 土家族每个村寨前都有高大的枫树, 这是村寨的社树, 而社树的附近也必有土地庙。社树是一个地区的象征, 以高大的枫树或其他大树作为社神或土地神的偶像, 乃是因为其高大参天的伟岸形象容易激起人们的崇敬之情。其次, 土家族认为神灵要给某人托梦需要借助珍稀古树才能显灵, 因而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珍稀古树也被人们视作树神加以崇拜。人们虔诚地在古树上系满红布条或者挂上猪肉块, 在古树前烧香磕头祭拜, 许愿还愿。此外, 某些树也是护佑孩童的保护神。在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 有生女儿就栽种泡桐树的传统习俗。由于泡桐树十五六年就可以长大成材, 这恰好与土家族传统社会中女子出嫁的年龄相当, 所以栽种泡桐树就寓意着女儿能够在泡桐树的庇护下健康成长。

(三) 信仰的影响具有广泛性

鄂西南地区土家族的民间信仰根植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渗透力, 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例如, 在服饰方面, 土家族儿童的衣着特点明显受到了土家族白虎图腾崇拜文化的影响。土家族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戴上绣花的虎头帽, 虎头帽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虎耳朵, 在帽子的正中间, 绣有一个“王”字, 同时还穿绣有虎头的虎头鞋。土家人认为白虎是土家族的保护神, 儿童穿绣有虎头的服饰, 能够保佑他们健康地成长。这种服饰穿着习俗实际上反映出土家族的白虎图腾祖先崇拜观念。在饮食方面, 血豆腐既是一种美味佳肴, 同时也是土家族的祭祖圣物。血豆腐由豆腐和猪血混合做成, 以血豆腐祭祖, 乃是受土家族远古血祭遗风影响而形成的习俗。在住居方面, “洞穴是人类早期的居所, 与母腹有某种相似性, 所以被原始初民视作人类的发源地。”[2]作为山地民族的土家族先民早期多聚居于溪洞较多的山地, 对早期穴居生活的远古记忆使得他们产生了洞穴生人的观念, 遂将山洞作为自己民族的生命诞生之源, 进而产生了洞穴崇拜观念。鄂西南地区至今仍然有很多以“洞”或“峒”为名称的地名就是土家族先民洞穴崇拜的历史遗留痕迹和佐证。此外, 洞葬习俗也是土家族历史上极具特色的葬俗之一, 它是一种将死者的棺椁放置于岩洞中的独特葬法, 这也是土家族洞穴生殖力崇拜观念的体现。土家族认为, 洞穴是孕育自己民族祖先生命的母腹, 因而也就象征着生殖力和生命力, 将逝去的人的躯体葬于洞穴, 也就寄寓着让逝去的亲人的灵魂回归祖先起源的母腹, 从而获得复活再生之意。

结语

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是当前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略的大众文化资源。因此, 必须加强对该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特点的科学认识, 充分利用其合理性的一面, 摒弃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悖的因素, 使其成为促进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和谐因子和重要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187.

鄂西南地区 篇4

关键词:改土归流;土家族;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改土归流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对民族地区规模最大、全方位的开发,对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土归流改变了封建中央政府长期不能对民族地区实施有效治理的局面,把民族地区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之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基础,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同时,改土归流某些措施、手段使民族地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改土归流后的某些政策也有“强制同化”的倾向,这些固然不能苛责,但也须清醒认识。

改土归流对鄂西土家族地区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改土归流改变了鄂西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结构

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经济。主要表现在土地占有状况和生产者身份的变化上。改土归流以前,土司占有势力所及范围内大部分的山地林木川河,是最大的封建领主。改土归流之后,清廷将原土司及属下人等占有的田土,或没作官田,或由土民垦种。例如鹤峰“州属官田,系改土以后,知州毛峻德奉文,将土司之入官田产,置庄招佃,领种纳租”。[1]流官政府还鼓励垦荒,如鹤峰州,“民间有主荒土,到处尚多未开。原限本年全熟,因何宽缓延挨。来年如有未垦,外地招农进来。”[2]清廷在改土地区统一丈量田亩,保护土地私有,所谓有产之家“官给印照,永远为业,按田肥瘠,分别给科”。[3]改土归流后,原为土司庄园奴隶的土民摆脱了奴隶的地位,如容美土司改流后,被其掠夺为奴的原保靖司之民即获准还家复业[4];原为土司统治下的农民统一编册人籍,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改变,成为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的农民。

二、改土归流促进了鄂西土家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

为“收拾土人之心”,清廷在土家族地区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对有些地方还减免钱粮。施南府“至乾隆二年未完秋稂,一并豁免”,[5]“今容美事同一例,……亦照永顺之例,即以原征秋粮九十六两之数,作为定额……未經查丈以前,雍正十二、十三年等及乾隆元年(1736),共应征收秋银二百八十八两,悉著宽免,不必补征。”[6]土司时期的许多苛取之规,也被废止。

流官政府积极劝务农耕,发展生产。来凤知县丁周发布《谕阖邑诸民区种田法、家桑山桑蚕法示》推广种田技术,鼓励蚕桑之业。[7]鹤峰知州毛峻德有《劝民蓄粪》、《劝民告条》,《劝积贮》诸示,鼓励指导发展农业。[8]新的作物品种,新的种作技术也传人土家族地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商业渐趋发达。外地商人大量贩入食盐、布匹等本地不出之物,药材、生漆、桐油、碱等土产品也大量销往山外。诚如同治《来凤县志》所记:“贾人列肆,所卖汉口、常德、沙市之货不一,广货、川货,同时皆有,京货、陕货亦已时至。”“邑之卯洞,可通舟辑,直达江湖,县境与邻邑,所产桐油、靛、倍,俱集於此,以江左楚南贸易麇至,往往以桐油诸物,顺流而下,以棉花诸物逆水而上。[9]

改土归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经营,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社会面貌有较大改观。例如施南府,“施在前代,……生齿凋敝极矣。……迨诸土司革心向化,始改土归流,重以圣圣相继,休养生息,涵煦百有余年,遂使学校、农桑同乎内地。户口之滋生,物产之蕃殖,近古以来所未闻也”。[10]

三、改土归流促进了鄂西土家族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发展

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在实践中,反映民族意识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民族自称。土家族有一个土家语自称,用汉字记音约为“毕兹卡”,随着土家族与他族文化的互动,尤其是随着土家语的消失,这一自称也为汉语称谓“土家”所代替,这种代替无疑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但在土家族被中央政府确认为单一民族之前,至迟在潘光旦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土家族时,这种替代已经完成了。[11]“土家”之于土家族最初无疑是一个他称,但后来却被土家族接受为本民族的称谓,其产生以及土家族这种自称的转变是土家族与他族,尤其是与汉族互动的结果,而这其中,改土归流起了关键的作用。正是改土归流之后,随着土家族地区被纳人中央王朝统一的管理体制之中,汉族大量地进入土家族地区,正所谓“自改土以来,流人麋至。”[12]宜昌府志载:“设流以后,常德、澧州及外府之人入山承垦者甚众”。恩施县志述:“各处流民挈妻负子”,“接踵而至”,流民“遍满乡邑”。[鹤峰州内“舟楫之往来,连络不绝;商贾之货殖,各种俱全;人事之繁华,已至其极”。

正是在这种大规模地与他族接触的过程中,土家族既吸收了其先进文化,又产生了他族“非我族类”的认识”,本民族的意识得到了空前强化,民族共同体得到稳定和发展,其主要标志即逐渐接受“土家”这一称谓(相应地,称汉族为客家)。

有鉴于此,彭英明先生才极有见地地指出,改土归流以后,土家族进入其“同化发展”期。

流官政府为了加强在民族地区的统治,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有碍于封建统治秩序的风俗进行了强制性的革除。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乾隆《鹤峰州志》所记毛峻德的文告、条约,即是以禁端公邪术、禁肃内外、禁乘丧讹诈、晓喻婚姻礼节为主要内容的。这些都是流官政府革除土家族地区旧俗的明证。在这些政府的“教化”之中,有些的确是对传统习俗中有碍于社会稳定、发展生产之迷信的革除,但也有相当部分是对传统民俗中俗信以及体现、承载民族传统的文化事象的扼杀,对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此,固然不能以今律古强为苛示,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如何保存、发扬土家族传统文化,促进土家族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历史借鉴意义。(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参考文献:

[1][2][8]乾隆《鹤峰州志》,转引自《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M].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委,1986:263、265P263-265、307、367~375.

[3]转引自《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263.

[4]乾隆《永顺府志·杂记》[M].

[5][10][11]王协梦《施南府志》,转引自《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M].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委,1986:286、:274、300~302.

[6]同治《宜昌府志》卷16[M].

[7][9]同冶《来风县志》,转引自《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M].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委,1986:1986:269、274.

[11]潘光旦《访问湘西北“土家”报告》.《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M].民族出版社,1995.

鄂西南地区 篇5

石漠化是指在自然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下, 引发水土严重流失、植被严重毁坏、基岩裸露的一种地质过程, 是生态平衡发生破坏的产物。根据1999年至2002年统计, 通过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 全区岩溶石漠化总面积为2707.26km2, 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12.53%。其中, 重度石漠化面积184.87km2;中度石漠化面积996.06km2;轻度石漠化面积1526.35km2。

2 石漠化分布与发育特征

岩溶石山地区的石漠化大都发育在正地形突出部位。那里石芽、石脊发育, 仅在溶沟、溶槽内充填有少量的碎石土, 土层厚度多在0.3m~1.2m之间, 其中重度石漠化区土层厚度小于0.4m;中度区在0.4m~0.5m之间;轻度区大于0.5m。当地居民常在这么点微薄的土壤中耕种旱粮作物。这里缺乏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土壤, 致使其植被覆盖稀疏, 主要适宜季节性荒草生长, 见有少量灌木, 乔木类则更少。在这种环境下, 石漠化有越演越烈之势。在水土保持工作做的较好部位, 石漠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区内经解译与调查验证的石漠化分布与发育具有以下特征。

(1) 石漠化发生于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如在调查验证的25处共112.7km2的石漠化面积中, 其值被覆盖率仅有31.72%, 植被中主要发育灌木和乔草, 乔木稀少。

(2) 受本区地层走向控制, 石漠化常呈NE-NNE向的条带状分布, 表明石漠化的发生与岩性有关。碳酸盐岩, 生态环境脆弱, 土壤层形成缓慢, 地形支离破碎, 易引发水土流失, 导致石漠化的形成;碎屑岩区, 特别是砂、页、泥岩分布区, 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弱, 土壤层易形成, 地表面相对较平缓, 植被覆盖较好, 石漠化难以形成。

(3) 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于岩溶强烈发育的地层出露区。这些岩层出露区在地貌上往往形成背、向斜山脊, 山岭或山麓斜坡, 表层土壤易被降水冲刷流失形成石漠化。

(4) 这些年来采矿、筑路、水利水电、桥梁及工民建筑等工程活动, 形成不少因工程侵蚀所造成的石漠化。如建始县磺厂坪硫铁矿, 由于土法炼磺提硫, 大气污染与酸雨导致植物病变、坏死, 形成一片秃山, 石漠化反映明显。

(5) 石漠化发育较为集中的地段, 位于恩施市以下至长阳县渔峡口镇的清江中游两岸地带。这是由于那里岸坡稳定性较差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较剧所致。从行政区划上看, 较严重的是利川市、巴东县、恩施市;较轻微的是鹤峰县、咸丰县及五峰县。这是由于那里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劣所致。

综上所述, 本区石漠化在平面上集中发育在中西部地区, 呈零星点状分布或与构造线同向呈窄条状展布, 在高程与地貌上主要发育于三级岩溶台面分布区的山脊、山岭、山顶、山麓斜坡及构造残山地带, 在岩性上多分布于T、0系地层出露区的植被稀疏地区。

3 石漠化成因分析

由于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导致的最终结果, 它与水土流失相伴而生, 因此, 石漠化的发展趋势必然受岩土体的性状、植被发育覆盖程度、所处地形地貌部位及其坡度、降雨时间的长短及降雨强度、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的强烈程度等因素影响与控制。所以, 现就上述几方面分析论述如下。

3.1 表层松散土体的流失是导致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内因

从前述可知, 本区石漠化多分布发育于山脊、山岭、山顶和山麓斜坡地带, 这些地带的表部常由残坡积碎石土构成, 结构疏松、透水性强、土石比一般在3∶7~4∶6之间, 土层分布较薄, 多数不超过0.5m。同时, 由于土壤与其母质、母岩之间存在一个比较光滑的岩层层面, 较薄的心土层与其没有一个紧密的结合面, 在上述地形条件和久雨、暴雨的溅蚀冲刷下, 一方面导致碎石土直接顺坡, 顺沟流失;另一方面降雨渗入土层后, 很快沿岩层与土层接触面形成侧向通流, 将整个土层冲走导致基岩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

3.2 植被扭盖率低是石澳化形成的外在因素

植被可以减缓坡面地表水逸流速度, 控制坡面流量, 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地面。植被越发育, 水土流失越轻, 反之越重。植被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覆盖率和郁闭度, 森林覆盖率越大, 郁闭度就越高, 水土流失就越轻。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在50年前为65%左右, 大跃进及其以后的农业学大寨时期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砍伐, 使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 随着森林的逐渐减少, 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并导致局部石漠化的形成。如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 面积1 08.8 km2, 山高坡陡, 表层为褐黄色亚粘土, 亚砂土, 森林覆盖率仅为24.5%, 且以灌木为主, 郁闭度仅有0.15, 水土流失严重, 达到6458.7t/km2·a, 流失面积达87.8km2。自1982年开始以恢复植被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 到1992年止,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6%, 林草覆盖率高达67%, 形成以乔、灌、草为复层的森林系统, 郁闭度提高到0.45左右, 水土流失输沙量由原来的每年56.7万吨下降到目前的22.1万吨, 流失面积下降为58km2。由此可见森林覆盖率的大小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非常显著。

3.3 地形坡度是造成石漠化发育形成的重要外因

由于沟谷溪流切割深度大, 斜坡坡度陡, 降雨时坡面上水流速度也很快, 携带泥沙多, 水流对坡面的侵蚀和冲刷强烈。研究表明:雨量相同时, 水流侵蚀强度最大的是坡度在20°~60°之间的斜坡。同时斜坡越长, 接受的雨量就越多, 水流势能也越大, 侵蚀和冲刷作用更强。因此, 水流对直线坡比对折线坡的冲刷和侵蚀作用要强, 这是因为直线坡坡面逞流畅通无阻所致。其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分布在群山峻岭之间的坡耕地, 由于坡耕地的结构松软, 在久雨或暴雨的侵蚀和冲刷下, 极易形成中度-强度级水土流失, 进而导致石漠化的形成。

3.4 久雨或暴雨是石漠化发育形成的诱发因素

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雨在1100mm~1600mm, 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从时间上分析, 主要集中在5~9月份, 本段时间内降雨量占年平均降雨量的60%左右, 且夏季多暴雨, 雨量大, 强度高, 日雨量大于200mm时常常形成山洪暴发, 对坡面土体形成强烈冲刷侵蚀, 造成水土流失, 久而久之, 即形成石漠化。

3.5 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促进了石漠化的发育形成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导致石漠化的发育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0世纪60~70年代时期的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时期的毁林开荒, 导致区内森林植被迅速减少, 水土流失逐年加剧, 进而导致局部岩石直接裸露地表形成石漠化;大量坡耕地正在不断促进水土流失的加剧;修路与采矿导致石漠化的直接形成, 一方面因修路采矿等开挖直接导致岩石裸露地表;另一方面因其弃渣随意堆放形成间接石漠化。

4 石漠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策略

本着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针对全区石漠化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提出防治区划, 对不同地段不同的石漠化发育程度, 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法, 具体说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 石漠化恢复保护措施

为了遏制已有石漠化的日益恶化趋势, 首先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由各级政府负责, 在保护石漠化工程中、做好国土、环保、农业, 林业等部的协同配合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 建立健全石漠化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 唤起全民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意识, 增强保护和建设石漠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订、实施防治石漠化的规划与措施, 动员当地政府和居民参加石漠化恢复与保护的积极和主动性。

其次利用不同时段的ETM遥感数据进行石漠化遥感动态监测, 对典型重点地段, 以IKONOS为主要数据源进行1/l万精度的石漠化动态监测, 其目的是为相关部门提供石漠化发展趋势与动态数据, 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治理措施。由于目前还无行之有效的防治, 恢复与保护石漠化的可行措施, 因此, 应选择3~5处石漠化强烈发育的不同地段, 进行1/5万以石漠化恢复保护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调查, 在查清环境地质背景的情况下, 进行石漠化防治、恢复与保护措施, 方法的研究示范。并总结其经验, 推广于全区。

4.2 石漠化恢复建设工程措施

石漠化的建设与恢复, “水”是根本, 因此, 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 以建设与恢复为主, 根据各区、段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选择以下措施进行治理恢复。

(1) 供水工程措施。

由于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区土壤分布少而贫瘠, 植被不发育, 降雨时易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但雨停后又形成干旱, 植被难以成活, 为了恢复该区植被, 则应依据各区的环境地质条件, 采取不同的取水工程 (蓄、引、挖、堵、护、钻等) 措施, 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 为恢复植被与缓解该区居民用水提供水源。

(2) 植树造林措施。

植物措施是防治石漠化的根本, 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 是恢复石漠化的关键。植树造林时要遵循多种合理布局、多种树合理配置的原则, 采取封森治理与营造水土保护林的方法, 并根据各区段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选育适宜的树种、果木、药材等进行间种, 充分考虑其经济效益和水土保持效果。

(3) 水土保持措施。

由于本区降雨强度大且又集中, 易引发水土流失、因此,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段因地制宜地进行坡面开挖截流沟, 沉砂池等工程, 防治地表经流对斜坡的冲刷, 在沟道部位修建拦砂坝工程及缓坡地带进行坡改梯的工程, 从而减缓坡面, 增厚土层, 减小地表径流, 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知, 导致石漠化形成的各因素相关促进, 相互作用, 在现已形成的石漠化区由于土壤贫瘠, 植被稀疏其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 尤其是中等和严重石漠化区, 若任其发展, 不加以防治, 必将越演越烈, 因此, 针对区内发育分布的石漠化特征及其成因, 初步提出了恢复保护措施和工程防治措施建议, 供相关部门防治石漠化时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阳兵, 王世杰.关于鄂西南山区石漠化土地恢复重建目标的讨论[J].科技资讯, 2005 (2) .

[2]刘照光, 包维楷.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观点[J].科技创新导报, 2001 (6) .

[3]吴应科, 毕于远, 郭纯青.鄂西南山区基本特征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综述[J].阿科技资讯, 1998 (2) .

鄂西南地区 篇6

秭归县位于鄂西南山区, 玉米是该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当地常在玉米播种期出现出苗差的现象, 引起用种者与种子经营者之间的纠纷。最常见的出苗期不一致情况是由于高矮、壮弱不等的幼苗、死苗、缺苗等问题造成的, 种植农户不认真分析影响出苗的真实原因, 直接认为是种子质量的问题。其实引起种子出苗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时是与种子本身遗传特性或种子质量有关, 但更多情况是与整地质量、播种质量、气候条件、种子自身差异、有害生物危害等因素有关。

1 影响玉米出苗的内因

1.1 品种遗传特性

种子本身的胚芽鞘长短、顶土能力强弱由遗传特性决定。胚芽鞘粗壮而长, 则顶土能力强, 反之则顶土能力弱。因此, 农户在购买种子时一定要精细了解所购买种子的特征特性, 掌握其适宜的播种深度, 才能有效避免田间出苗不齐的现象发生。

1.2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 , 合格的种子发芽率不能低于85%。种子发芽率低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玉米种子在收获期间遇上阴雨天气, 未能及时干燥, 种子水分含量高, 易造成霉变, 种子发芽率降低。二是包衣种子和非包衣种子存在差异, 非包衣种子出苗快但成苗率低;包衣种子出苗慢但成苗率高。三是在收后脱粒、精选、运输包衣过程中受机械损伤的种子发芽率低、出苗率低。此外, 当年生产的种子中若混有贮藏多年的陈种子, 也容易出现新旧种子出苗率不一致的情况。

2 影响玉米出苗的外因

2.1 整地质量粗放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留在农村种田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 加之鄂西南山区多为山坡地, 用工多, 劳动强度大, 整地质量粗放极为普遍, 导致同一耕地土团大小不一、土层深浅有别、土壤中持水量不一致, 玉米播种后土壤中水分少且被较大土团或碎石块压住的种子则出苗慢, 水分较多并被细土覆盖的种子则出苗快。

2.2 播种质量不高

首先, 播种深浅不一是影响玉米正常出苗的主要因素。播种过浅, 种子落在干土上又遇长时不下雨, 吸收不到水分, 种子不能萌发;播种过深, 幼芽顶土困难。其次, 翻入土壤中没有充分腐烂的农家肥也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2.3 不良气候条件

玉米播种后, 久晴或久雨均可导致出苗不齐。在土壤黏性重的土地上, 播种当天遇大暴雨后转晴, 土壤表层板结, 形成较为坚硬的土层壳, 种芽不易顶土出苗。不同的玉米品种其发芽势与顶土能力也有不同。即使同一品种种子籽粒之间也存在差异, 其出苗也有先后, 有的甚至不能破土出苗。播种后如遇到春寒的长期阴雨低温, 使土壤中缺少玉米种子发芽所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若有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会导致部分种子吸胀后腐烂, 不能发芽出苗。

2.4 有害生物的危害

病虫害的影响主要是地下害虫, 如蝼蛄、蛴螬等在土中取食种子, 咬断幼芽。而鼠雀害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特别是未包衣的种子, 最易造成病虫危害, 从而造成玉米出苗不齐。

3 预防措施

3.1 精细整地

整地要根据土壤类型、前茬作物采取不同措施进行翻种。单作玉米一般在冬季深翻凌土, 春季耕耙碎;套种玉米宜在开春后预留空行中施有机肥、耕翻整地。播种前, 要将田块土壤耙平整细, 无大团块, 达到均匀一致。

3.2 抢墒情播种

抢墒播种是提高玉米出苗的主要环节。若土壤墒情不足, 满足不了种子发芽所需的吸水量, 种子就不会发芽, 因而有灌溉条件的可将田块浇足水分后播种。

3.3 提高播种质量

首先要选择适宜鄂西南山地用的株型较紧凑、营养生长期弹性比较大、中秆大穗、品质较优、耐湿、耐阴、抗病性强的杂交玉米品种, 推广使用包衣种子与育苗移栽。直播种籽田应做到深浅一致、避浅、盖种土匀一致。

3.4 防治有害生物

鄂西南地区 篇7

“金秋农园”采摘园位于湖北省来凤县旧司乡, 距来凤县城西27km, 毗邻来凤到重庆酋阳的公路, 交通方便, 西南面紧邻旧司境内的大河, 水源条件丰富。采摘园生态环境优越, 平均海拔782m, 无霜期280d, 年均气温15.9℃, 年降水量1394mm, 日照时数1300h, 土质肥沃, 适宜葡萄种植。

2 采摘园现状及优势

2.1 采摘园的功能分区

“金秋农园”采摘园占地面积4hm2, 按功能分为管理区、采摘区、体验种植3个区域。

2.1.1 入口区

从旧司镇乡村公路至采摘园已建成1200m的水泥马路, 路口处设有“金秋农园”的标识图和导游牌。园区主道横穿葡萄园, 长600m, 水泥路面, 将园区分为东西两大块, 东面是已建成挂果的精品采摘园, 西面是改良采摘园、蓄水池、沼气池等。果园小区作业道两条, 呈T型, 一条长70m、宽4m;一条长180m、宽3.5m。

2.1.2 观景楼

该楼房共两层, 600m2。一楼为农机器械及果品仓库, 二楼为办公室及观景台。

2.1.3 精品采摘区

位于葡萄园的东面, 占地1.67hm2, 按T型架模式种植, 有维多利亚、红地球、红玫瑰3个品种, 分别为早熟、中熟、晚熟品种。

2.1.4 改良种植区

位于葡萄园的西面和东南面, 占地1 hm2, 按V型架模式种植, 已种夏黑、红地球、比昴扣3个品种, 分别为早熟、中熟、晚熟品种, 2013年挂果。在葡萄园的西面新种植了0.4 hm2冬枣 (早脆王) , 做为葡萄园的辅助果品。

2.1.5 种植体验区

在园区划分了专为游客动手体验的种植区。游客可在园区认购几株葡萄, 日常种植管理交由园区负责, 游客有空闲时间也可亲自参加田园劳动、欣赏风景、采摘葡萄、吃农家菜、品葡萄酒, 尽享田园风光和农家乐趣。

2.1.6 管理区

蓄水池360m3, 水源直接取自毗邻园区的大河, 无污染。已兴建5个沼气池, 沼气池全部采用附近养鸡场的鸡粪为原料发酵而成, 池液通过滴灌设施进入葡萄园。

2.2 采摘园的优势

2.2.1 果园规范化管理

2.2.1. 1 设施栽培

葡萄园全部采用避雨设施栽培, 大棚为连栋避雨结构, 采用T型架和V型架两种架式。避雨栽培可以让葡萄枝叶很好地避开自然降雨, 减轻因雨水飞溅多种病害的浸染, 可减少农药使用量, 提高葡萄的安全质量。

2.2.1. 2 肥水管理

葡萄园的肥料全部采用有机肥。定植前基肥采用人畜粪、桔杆、稻草, 追肥采用沼液, 沼气池采用鸡粪、人畜粪发酵。园内灌溉全部采用滴灌。

2.2.1. 3 病虫害生物防治

棚内已安装杀虫灯, 统一使用生物农药, 做到科学地、有节制地、规范地使用农药。

2.2.1. 4 花果管理

根据品种的不同, 适时进行疏花、疏果、疏枝, 每枝留果10~12穗, 每穗80~120粒, 每粒10~12g;采用套袋技术, 有效地防止、减轻葡萄病害及害虫的感染和危害, 减轻果实受农药污染和残毒积累。

2.2.1. 5 采收和装运

全部采用果剪采摘, 塑料周转箱装运。进入大型超市的统一使用定制的礼品纸箱包装。

2.2.2 树立葡萄品牌形象, 实行品牌营销

采摘园于2011年已经申请“金秋农园”水果商标, 有统一的宣传广告标语。2012年在来凤、恩施、利川的大型超市设立了专柜专销。

2.2.3 经济经益初见成效

采摘园2011年种植面积1.67hm2, 2012年第1年挂果, 平均667m2收入超过1万。2013年将有2.67 hm2的葡萄挂果, 其中1.67 hm2的葡萄是第2年挂果, 预计产量要比第1年的高, 每667m2收入将超过2万。

3 葡萄采摘园存在的问题

3.1 开发深度不够, 活动内容单一

目前的采摘园, 游客参与的活动项目主要是采摘, 采摘后没有其它的活动可参与, 春季踏青、垂钓、林间野炊、农家乐尚未成气候, 游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休闲体验不充分、接受科普教育不完整。

3.2 葡萄采摘后管理条件跟不上

采摘园尚未建成冷藏库, 因此棚内葡萄往往在八九成熟的时候才采摘, 虽然延迟采摘葡萄糖分含量高、口感好, 但果粒易脱落、容易机械损伤, 进入市场损耗大。

3.3 没有进行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认证

虽然从采摘园的创建起, 整个生产管理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严格执行, 也有详细的施肥用药记录, 但还没有进行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认证。

4 采摘园发展设想

4.1 以生产绿色葡萄、有机葡萄为目标

在种植管理过程中严格按标准化生产进行, 尽早申请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认证, 做到质量有标准, 生产有规程, 产品有标志, 市场有监测, 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将“金秋农园”葡萄打造成高档水果品牌。

4.2 利用园区现有葡萄园、沼气池、蓄水池条件等条件

建立立体循环模式[1], 可以选用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的土鸡进行生态养殖;也可在葡萄园中进行食用菌套种。园区养殖的土鸡及套种的食用菌等副产品均可冠以“金秋农园”的商标, 把“金秋农园”从单一的葡萄品牌打造成以葡萄为主, 土鸡、食用菌、冬枣为辅的系列农产品的品牌。

4.3 加强建设葡萄园的休闲、观光、采摘、科普功能

增加设置游客参与的项目, 除了农事体验、特色采摘等活动外, 可以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满足人们求知、观景、娱乐、参与的需求, 做到生态性与经济性、体验性与参加性、文化性与教育性、特色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

摘要:在调查来凤县“金秋农园”采摘园的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采摘园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并就采摘园的功能设置、发展方向及生产模式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鄂西南,葡萄,采摘园,优势分析,设想

参考文献

[1]生态农业观光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理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 (3) .

鄂西野三关地区构造复合关系 篇8

鄂西野三关地区处于扬子地块建始—长阳台褶带, 该区经历了扬子地块盖层发展和多期构造改造的过程, 构造变形较为复杂, 褶皱、断裂均较发育。褶皱构造以北北东向为主, 近东西向为辅, 断裂构造主要发育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 它们共同造就了调查区地质构造的总轮廓 (图1) 。构造复合主要表现为北北东向构造对早期近东西向构造的叠加改造, 主要表现为:联合复合、归并复合、反接复合及重叠。

1 联合复合

表现为北北东向褶皱联合早期近东西向褶皱, 使近东西向褶皱轴线发生弯曲, 呈反“S”型展布。联合复合的代表为长阳-榔坪-盐池河-杨柳池背斜。区域上位于杨柳池、盐池河、榔坪至长阳一带, 榔坪以东呈北西西向展布, 榔坪以西转为北东向。

背斜东段核部开阔, 岩层平缓, 多次级褶皱。与小型褶皱伴生的还有一组小规模的逆断层。背斜北翼局部倒转, 倒转褶曲反复出现, 伴随有逆断层, 冲断层及叠瓦式构造发生 (图2) 。由于这些褶曲和断层的影响, 部分地层多次重复出现, 岩层产状混乱, 倾角自东向西, 由陡变缓。中段渐变狭窄、紧密, 贺家坪一溜沙口一线, 则其北翼较缓, 而南翼较陡, 向南斜歪;继续向西至榔坪孙家湾一带, 核部由寒武纪娄山关组组成, 两翼由奥陶系-三叠系组成, 北翼陡 (倾角40~49°) , 南翼缓 (倾角30~35°) , 向北斜歪, 背斜北翼局部倒转, 沿轴面发生扭曲, 背斜南翼的构造比较简单, 向南倾斜。这种变化即是后期褶皱叠加作用的显现。继续向西, 受后期褶皱叠加改造强烈, 整体转为北北东向。

2 归并复合

表现为北东东向断裂归并复合早期东西向断裂构造, 北东东向构造迁就利用先成构造方向, 使其方向在局部偏东而呈“之”字状延伸。典型代表为北北东向刘家包断裂 (图1中F8) 中北段利用早期近东西向庐板桥断裂 (图1中F9) 在走向上庐板桥处向东拐折, 主要是后期北北东向断裂追踪利用早期东西向构造的北东扭裂面及近南北向张裂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

3 反接复合

反接复合为区内主要复合形式, 表现在后期北北东向构造对早期近东西向构造的反接。断裂反接复合使先成东西向压 (扭) 性断裂普遍发生张 (扭) 性改造和位移, 而具多期活动;褶皱反接复合则形成近南北向横跨褶皱, 并使东西向褶皱改造成形态不规则的短轴箱状褶皱形态, 并产生分支褶皱, 形成“S”形弧曲 (图3) 。

木龙河褶冲构造期次充分说明了燕山期北北东向构造与印支期近东西向构造的反接复合。

反接复合构造作用可划分为四个期次:第一期为南北向伸展;第二期为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作用;第三期为南东向北西方向挤压作用;第四期为南东-北西向伸展。

3.1 南北向伸展作用

本期伸展作用应力源于印支运动早期。形成平卧褶皱及大隆组与大冶组二段之间的顺层断层。由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影响, 褶皱位态已发生改变。褶皱核部地层为龙潭组, 褶皱轴面产状330°∠15°, 褶皱转折端具挤压变形特征, 反映后期多期应力作用。顺层断层受到后期应力作用, 卷入后期褶皱, 由于断层作用, 缺失大冶组一段地层 (图4B) 。

3.2 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作用

形成近东西向斜歪褶皱及逆冲断层。褶皱轴面北倾, 北翼宽缓, 产状较平, 由北向南岩层产状变陡;南东翼相对较陡, 转折端位置发育大量的破劈理, 劈理产状与逆冲断层产状一致, 为15°∠65°。由此, 推覆方向为由北北西向南东东向逆冲推覆 (图4A) 。

3.3 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挤压作用

本期挤压作用主要以褶皱为主, 同时有小规模断层活动。早期褶皱形态经本期构造反接复合改造, 形成一系列短轴斜歪褶皱, 褶皱轴面倾向南东。早期大隆组与大冶组二段之间近东西向断层, 卷入该期褶皱。

3.4 南东-北西向伸展作用

形成断面向北西倾斜规模较小的断层, 断面相对不平直, 同时由于应力释放, 形成一系列“似S-C”组构, 为应力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中的岩石脆性破裂而成, 该期断裂切割早期东西向断层, 使早期发生张 (扭) 性改造和位移, 而具多期活动。

4重叠复合

北北东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构造的另一种复合关系为重叠复合,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的构造发育“此消彼长”。北北东向构造发育的中部-西南部大片区域, 东西向构造明显减弱, 甚至在西南部区域完全绝迹, 仅见更次级褶皱零星发育。事实上, 东西向构造并未减弱, 构造样式的表现主要缘于北北东向构造重叠于近东西向构造之上, 使得近东西向构造表面显示削弱。

鄂西北地区三枝九叶草药用价值考察 篇9

淫羊藿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酚苷类、生物碱类、色酮类、菲、蒽醌、鞣质、倍半萜、甾醇等上百种成分。其中淫羊藿总黄酮有抗骨质疏松、促进免疫调节、改善心脏血液流变性、抗心肌缺氧、促进雄性生殖系统和生殖内分泌功能、抗炎、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其是淫羊藿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而淫羊藿苷则为黄酮类的代表性成分,具有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栓形成概率及调血脂、促进雌性激素体内生物合成、保护受损神经元及恢复记忆力等药理活性[12,13,14,15]。因此本课题以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总黄酮的含量作为指标考察鄂西北地区三枝九叶草的药用价值, 为该地区淫羊藿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D泵、SIL-20A自动进样器、SPD-M20A紫外检测器、LC-Solution色谱工作站)( 日本岛津公司);KQ -500PV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苏州博德超声设备有限公司);TU-1901 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光度仪(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FA2004 型电子天平(上海精科公司)。

1.2 试药

淫羊藿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37-200415)。

三枝九叶草样品于2015 年4 月采集于十堰市郊的牛头山,经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中药药理教研室张晓燕副教授鉴定为小檗科淫羊藿属植物Epimedium sagittatum。 样品晾干打粉,过4 号筛备用。

甲醇(分析纯),乙腈(色谱纯),水为超纯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ODS Phenomenex Gemini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30∶70);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70 nm;进样量:10 μL,柱温:30℃。 色谱图见图1。

A.淫羊藿苷对照品溶液;B.三枝九叶草样品溶液

2.1.2 溶液的配制

2.1.2.1淫羊藿苷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取淫羊藿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1 mg的淫羊藿苷溶液,摇匀即得。

2.1.2.2三枝九叶草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取三枝九叶草样品粉末约0.2 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乙醇20 m L,精密称定,超声1 h,放冷至室温,以50%乙醇补足失重,摇匀滤过,续滤液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即得。

2.1.3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2.1.2.1”项下制备的淫羊藿苷对照品溶液1.0、2.0、5.0、8.0、10.0 m L置于10 m L容量瓶中, 甲醇定容摇匀, 制得浓度为10.0、20.0、50.0、80.0、100.0 μg/m L的对照品系列溶液,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分别精密吸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以质量浓度对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范围和回归方程,淫羊藿苷进样量在0.1~1.0 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 回归方程Y = 4.776957×10-8X-1.254898×10-4(r =0.9989)。

2.1.4 精密度试验

取“2.1.2.1”项下制备的淫羊藿苷对照品溶液,按照“2.1.1”项下色谱条件下进样10 μL,重复6 次,以淫羊藿苷峰面积计算RSD为0.22%, 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1.5 重复性试验

取样品6 份,按照“2.1.2.2”项下方法制备6 份供试品溶液,按照“2.1.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10 μL,测定淫羊藿苷的峰面积,RSD为1.58%, 说明该法重复性好。

2.1.6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样品溶液, 分别在0、1、2、4、8、12 h进样10μL,按照“2.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计算淫羊藿苷的含量,RSD为0.34%,说明样品供试品溶液12 h内稳定性良好。

2.1.7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淫羊藿苷含量的样品粉末6 份, 精密称定,置100 m 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淫羊藿苷对照品溶液适量,按照“2.1.2.2”项下方法制备样品溶液,按照“2.1.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含量,求得淫羊藿苷的回收率,结果见表1。

2.1.8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样品3 份,按照“2.1.2.2”项下方法制备样品溶液,按照“2.1.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含量,结果见表2。

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分别精密量取“2.1.2.2”项下供试品溶液0.5 m L3 份, 分别置于50 m L容量瓶中, 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精密量取“2.1.2.1”项下淫羊藿苷对照品溶液1 m L置10 m L容量瓶中,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10 μg的淫羊藿苷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 以相应试剂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27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结果见表3。

3 讨论

淫羊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为使用最早的滋补类中药之一,并且使用十分广泛,是《中国药典》收载来源最多的植物中药材之一。 淫羊藿由于其多种药理活性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是多年来重点研究的药用植物和最具开发潜力的中药之一。 淫羊藿的生长习性为海拔650~3500 米处林下、沟边灌丛中或山坡阴湿处。 鄂西北地处鄂、豫、陕、渝四省(市) 交界,汉江中游的秦巴山区腹地,东有武当山,南有以“华中屋脊”之称的神农架原始大森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侯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侯条件特别适宜于三枝九叶草的生长,因此三枝九叶草资源十分丰富。

2015 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药用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含量不低于0.5%;总黄酮含量不低于5.0%[16]。 本实验结果显示,鄂西北地区淫羊藿属植物三枝九叶草的淫羊藿苷与总黄体酮含量分别为0.51%和5.05% ,均达到《中国药典》规定,说明鄂西北地区的三枝九叶草的有效成分含量达到药用标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目前,我国淫羊藿药材几乎全部来源于野生资源,各产区品种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疗效。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长期依赖于野生资源使其储量日益减少,因此,对于淫羊藿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迫在眉睫。 鄂西北地区淫羊藿属植物三枝九叶草资源十分丰富,本实验的考察结果为实现淫羊藿的人工驯化栽培和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对增强本地经济发展、促进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考察鄂西北地区淫羊藿属植物三枝九叶草药用价值。方法 以淫羊藿苷和总黄酮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采用ODS Phenomenex Gemini C_(18)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 按干燥品计算淫羊藿苷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51%和5.05%,均达到《中国药典》标准。结论 鄂西北地区淫羊藿属植物三枝九叶草具有较高药用价值。

上一篇:美术认识与教育杂谈下一篇:引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