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除名制度

2024-05-31

股东除名制度(精选三篇)

股东除名制度 篇1

从司法实践看, 许多公司的解散和纠纷都起因于人合性的破裂。各国公司法基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这一特点, 纷纷扩大公司的自治范围, 我国现行公司法也一样, 较修改前的公司法扩大了公司自治性。为了公司发展和安全的需要, 对于公司的股东, 自然有特殊的要求。除名条款的出现, 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从世界范围考察, 各国对于股东除名都经历了从禁止到有限许可的过程, 美国和德国都是在立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 通过司法途径确立了股东除名制度, 股东除名符合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封闭性和组织结构集权性的特性, 得到国外司法实践的肯定。在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前提下, 法律并不否认除名制度的设立。

我国公司法已创设了公司解散制度和股权转让制度, 出于各方面考虑, 却一直没有正式引入股东除名制度。在公司经营过程中, 一旦出现失信或不忠股东, 而立法上又没有确立股东除名制度, 通常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一家欣欣向荣的公司就此陷入困境, 甚至倒闭破产。因此对于这样的公司, 此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这条寄生虫开除出公司, 股东除名制度由此而彰显其意义。

股东除名制度是有限责任公司处理公司与股东关系的现实需要。最高法院《公司法》解释三在最初的讨论意见稿第二十三条和二十四条中, 曾有过关于股东除名制度的规定, 虽然还只是一个讨论稿, 并且所规定的股东除名也仅限于出资不实或抽逃出资的情形, 但是这一制度被以立法的形式提出来, 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实务操作方面对该制度进行构想。

一、股东除名的唯一依据——公司章程

股东除名的依据为公司章程还是股东会决议, 还是两者皆可, 对此司法界持不同意见。笔者坚持股东除名依据的唯一性——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行为准则, 对公司具有约束力。公司的董事、监事及其高级管理人员因其执行公司职务, 而受到公司章程的制约。同时, 公司章程又具有契约的性质, 体现了股东的共同意志, 因此, 对股东也具有约束力。公司及其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必须遵守和执行公司章程。我国新《公司法》将公司章程看做是公司与其成员以及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契约法,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为公司自治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因此, 对于公司章程可以成为除名依据, 无可争议。

但对股东会决议可否单独成为将股东除名的依据, 存在疑义。最高法院在《公司法》解释三的讨论意见稿中把股东除名的依据归结为“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笔者认为这样做不妥, 鉴于股东除名的严厉性, 对股东除名的依据必须严格把握, 不能放得太宽, 否则该制度将成为大股东欺压小股东的工具。因此笔者建议, 出于稳妥考虑, 作为股东除名依据的只能是公司章程, 而不宜放宽到股东会决议。同时为了防止大股东滥用其控制权, 在公司章程中必须对股东除名事项明确进行规定, 且该规定不应违反国家的强制性法律、法规、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序良俗。

二、股东除名的前提

1.被除名股东必须有违背公司章程中关于除名事由的条款的事实

司法解释三讨论意见稿中, 将股东除名事由限制在股东履行出资义务上, 即“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 显然这是一种出于稳妥考虑的做法。出资是股东对公司最主要的义务之一, 是股东取得这一“社员”身份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将不能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且在催告后依旧不能履行义务作为除名依据是完全正确的。仅以这个理由是能满足司法实践中需要的。

目前, 最高法院的观点已经明确, 公司法并不禁止股东除名。那么作为一部以私法为主的法律, 我们在解读公司法的时候就完全可以按照私法的“法无明文禁止皆许可”的原则来对待公司法中没有明文禁止的事项。因此, 其他的事项也应当可以列入除名事由中。这些事项, 如股东违反竞业禁止规定抢夺公司交易机会的, 还有股东违法侵占公司财物的行为, 股东接受商业贿赂或其他商业犯罪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还有股东懈怠工作致使其他股东不愿意与之继续合作的。以上种种, 公司法皆未禁止, 均可引为将股东除名的事由。

根据我国公司法实践, 笔者认为股东除名的事由除了上述不履行出资义务外, 还应该增加股东不正当行为的情形, 具体包括如下: (1) 股东严重破坏公司正常经营活动, 如在股东之间、股东与管理层以及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制造矛盾, 不服从管理, 政令不通, 扰乱了公司正常秩序; (2) 股东违反竞业禁止义务; (3) 行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造成公司财产损失; (4) 股东有违法犯罪行为, 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的, 如利用职务受贿、贪污、挪用, 牟取不正当个人利益, 以公司名义进行个人的非法牟利活动; (5) 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以上这些除名事由均可以通过公司章程买明确作出约定。

2.股东的除名必须是在穷尽内部救济规则后不得已措施

因股东除名制度的严厉性, 审慎运用当是基本规则。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了合理期限催缴的事项, 这当为穷尽内部救济规则的体现。其作用在于维护公司的稳定和安全, 因为无论如何将股东除名对于和公司交易的善意第三人都是一种风险, 应尽量避免股东除名的发生。其他事由下, 在能够内部救济的情况下, 也应当首先内部救济。

股东除名制度可以认为是对不忠股东最为严厉的惩罚, 是保护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并避免公司陷入僵局状态的有效手段。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股东除名制度因其严厉性, 一旦成为大股东用于欺压小股东的工具, 其杀伤力也是巨大的, 因此, 在司法实践中必须谨慎而为之。

3.公司必须掌握股东存在违反公司章程“除名”条款行为的充分证据

由于有限责任公司有一定的人合性, 经营过程中, 股东之间难免出现矛盾, 从而影响合作, 使公司陷入僵局, 危害公司稳定运营。为防患未然, 公司可以考虑在取得股东同意的情况下, 在章程中规定完善的股东除名制度, 包括除名程序、表决程序以及减资程序等。不过, 公司应注意, 必须掌握股东存在违反公司章程“除名”条款行为的充分证据, 方能采取该措施。且不得通过修改公司章程, 规避法律, 变相地将某股东除名, 侵害股东利益。

三、股东除名的程序

1.非诉讼程序

(1) 召开股东大会。因除名事项事关重大, 故必须召开股东大会, 对股东除名事项进行表决, 且在表决时采取人数多数决而不是表决权多数决。从慎重的考虑出发, 笔者建议除名决议应以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通过, 方能有效。如被除名股东未出席股东会议, 应及时将该决议通知被除名股东。

(2) 对被除名股东股份进行清算。我国公司法不允许股东撤资, 故除名股东的股份的处理, 或者可以由其他股东协商收购, 或者公司可依法定程序减资, 股份转让价格可以股权实际转让时公司的净资产值计算。

如被除名股东系部分履行了出资义务的, 对于其已经出资部分的股份应当如何处理, 如果不予规定的话, 实践中必定五花八门。在此, 笔者认为, 应在扣除因该股东出资瑕疵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后, 由公司按照当时公司资产对应的数额予以回购注销或者由其他股东受让。

而对于其他事由对股东予以除名的, 则未必要以合理价格受让。因为如股东违反竞业禁止或商业犯罪行为侵犯公司利益的, 其给公司带来的直接、间接损失往往是难以估量的,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甚至经常会出现公司的损失明显大于股东个人所得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 公司有权事先在章程中约定惩罚性的强制出让条款。

(3) 到工商部门办理股东变更登记。

2.诉讼程序

公司可以被除名股东为被告, 请求法院判决被告转让其拥有的全部股份。然后, 依法院判决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采取非诉讼程序的优点是成本低、程序简单。但因我国公司法并没有对股权除名制度进行明确的立法规定, 再加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时, 要求必须持有转让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 故只依据《股东会议除名决议》办理变更登记未必会获得工商部门同意。而且对于股权转让价格双方也有可能发生争议。

采取诉讼程序的缺点是成本较高、程序烦琐, 要经历立案、审判、判决等一系列过程。但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 因司法机关的介入, 法院一旦采信了起诉方的证据, 判决书即具有法律效力, 而且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法院支持除名成立的判决并不少。另一方面, 持法院判决到工商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也不会遇到阻力。

综上, 笔者认为, 股东除名制度在公司内部的建立, 有利于打破公司僵局, 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和发展。但是, 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在操作股东除名时, 必须谨慎为之, 最好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为之。股东除名必须严格把握相关的依据和前提条件, 并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符合法律的程序并严格执行之。总之, 股东除名制度赋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治空间, 使得公司章程在公司内部管理和司法实践中的自治法功能都得到了强化。在此背景下, 所有的公司都有必要从加大公司治理的灵活性和时效性的角度出发, 防患于未然, 给予本公司章程以更多的重视, 必要的情况下需立即对公司的章程进行必要审查并依据公司法的规定进行修改, 以健全和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使公司得以更快、更安全地发展。

摘要:文章阐述了设立股东除名制度的必要性, 并结合自己的执业实践对设立股东除名制度的依据、条件和程序进行了构想, 以弥补我国股东除名制度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股东除名制度,有限责任公司,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红玲.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差异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 (3) :78-80.

[2]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隋唐除名制度探究 篇2

关键词:隋唐;除名制度;特征;影响

一、隋朝除名制度探析

(一)隋朝除名制度特征

除名制度在隋朝的使用无论从频率上还是从次数上来看都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隋文帝一朝共采用除名制度40次,隋炀帝一朝采用21次,隋朝30余年间共采用除名制61次。

隋朝除名制度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具体包括:1)侵犯皇权罪。皇权在封建王朝中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触犯皇权最可致死,而对于官吏来说,又常用“除名”作为附加处罚,侵犯皇权的情况包括谋反、威胁皇位安全、左道厌蛊、对皇帝不中敬不忠、诅咒或私下议论皇帝等等;2)破坏政权。在隋朝,因破坏政权而被“除名”的情况包括交通、通谋即官吏私自上下串通谋划犯罪,旁讪朝政即私自议论和诽谤朝廷,朋党即一些士大夫等为了私利而结成朋党形成利益集团等等;3)职务犯罪。指官吏以职务之便而做出有害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包括贪污受贿、失职等等;4)军事犯罪。包括怯敌、师徒丧败、失地等等;5)连坐。因一人犯罪而株连家人、邻伍等等,包括家属连坐、职务连坐、交游连坐;6)其他。因诬陷反坐、损毁官员形象等犯罪而被“除名”的情况在隋朝历史上也有记录。

隋朝被除名的官吏范围广泛,上至皇亲国戚,驸马、功臣,下至地方刺史,且以地方高官为主。

此外,隋朝对于除名的判定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一些本应判死罪的官吏被从轻发落采取除名的处罚方式,也有些官吏曾多次受到除名处罚,甚至有除名后在短时间内恢复官职的。总之,无论是从判定还是从执行角度来看,隋朝除名制度均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二)隋朝除名制度的影响

隋朝除名制度的采用对维护皇权、维护国家稳定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治方面。首先,除名制的采用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一些本应处死的管理被判以除名而免死,显示了皇帝的“仁慈”,使管理对朝廷更为尽心尽力,其次,通过除名的方式惩罚一些谋反的罪臣极大地巩固了皇帝的地位與尊严,此外,通过除名来惩罚那些贪官污吏和以权谋私的罪臣有效地整顿了隋朝政治环境;2)军事方面。除名制度的采用对于提升军队作战力和提升军队指挥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对维护隋朝国家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唐朝除名制度探析

(一)唐朝除名制度特征

首先,与隋朝相似的是,虽然唐朝除名制度的针对范围仍然十分广泛,但仍以对地方高级官员和重要要员的处罚为主,且这一特点相对于隋朝更为明显,在唐朝被除名的官员绝大多数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大多拥有显赫的爵位;2)适用于官员严重犯罪。唐朝除名制主要针对那些犯罪情节严重的官员,虽然唐朝法律中对除名的适用范围和执行办法并未进行明确规定,但通过历史记载的案例来看,唐朝采用除名的情况多是谋反、大逆、朋党、狂滥杀人、坐赃等严重犯罪;3)除名的操作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唐朝除名制度与隋朝除名制度类似的是,在判罪和执行上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对唐朝来说,不但除名的采用较为随意,且除名后的序官程序的执行也不规范,按当时的规定除名后的官员必须在六年以后才能重新按照序官程序进入仕途,而当时很多被除名后并未按照序官程序重新进入仕途,而是过早或过于随意地复位。

(二)唐朝除名制度的影响

除名不但意味着削去官员以往的职位,且一旦被除名通常很难再复位,这对于唐朝重要和地方高官来说无论从身份地位上还是从心里上都有着非常强的震慑作用,因而对唐朝政治、军事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1)政治方面。首先,除名制的运用对于维护皇帝尊严和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前天节将军燕郡王罗艺、、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刘师立、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正谏大夫、同平章事房融等的人的除名,均对当时朝廷官员起到了极强的威慑作用;此外,相对于其他朝代,唐朝加强了对管理犯罪的惩罚力度,除名处罚在地方和中央高官中的应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除名的采用使各级管理尤其是高级官吏不再轻易以身试法,这对净化政治环境和整饬吏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军事。军事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军事犯罪的惩罚,如丧师失地、逗留不进、妄兴兵甲等罪。案例如武德元年,刘文静、殷开山等因浅水原之败“减死除名韦挺坐“不先行视漕渠”后除名等等。通过这些惩罚,加强军事指挥员的指挥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

三、总结

虽然隋朝与唐朝对除名的判定和执行均有着较强的随意性,但除名制强大的威慑力仍对隋唐皇帝尊严的维护、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治环境的维护与净化以及军事力量的增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隋唐除名制对后事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期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步一加深对该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君君.隋唐政权合法性结构[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1):98

[2]张春海.论隋唐时期的司法集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2-81

[3]孟爽.中华法系的立法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9(28):90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退出探析 篇3

公司在面临财政收入赤字时, 或者企业经营面临困境时, 或者起因于人合性的破裂, 公司往往会做出让股东退股或者是除名的事情, 以此来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行以及其它股东的利益, 但是股东决定全部转让出资在现实中并非轻而易举, 如果没有合适的受让人或双方就受让价格达不成一致意见, 股东在公司中“形同坐牢”, 于此同时,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的信任也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的可能, 一旦这种合作的基础丧失, 公司的治理就会陷入僵局, 整个公司竟然也因锁闭而被“捆绑”在个别股东身上, 眼睁睁受个别股东的拖累无法从僵局中脱身。

有限责任公司闭锁性带来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 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打破这一现象, 一些国家从股东和公司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设计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其中较为受人瞩目的有解散公司、股东出资转让、股东退股和除名制度。所谓退股, 就是公司股东基于特定事由, 依个人意志退出公司的机制。所谓除名, 就是公司基于特定事由, 依公司意志将某一股东开除出公司之外的机制。此两类制度设计, 前者作为股东不可剥夺的一种权利, 以维护股东的利益为目的, 侧重股东意志的自由表达;后者作为公司的集体防御权, 以维护公司的利益帷幕的, 侧重公司意志的实现。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退出存在的问题

针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 股东的股份既是股东财产的权利凭证, 同时又是公司的法人财产。股东有权利自由支配自己的股份, 因此, 股东将其股份全部转让, 然后退出公司似乎是很合乎情理的。但是, 由于股东的退出肯定会对公司资产产生影响, 进而债权人的利益也受到的影响, 因此, 公司股份退出必须由企业法律对其进行限制。另外, 股东转让股份, 使得股东资格被取消, 公司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并且其他股东利益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就需要用司法来规范公司股东退出。但是事实上, 目前很多公司的都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就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进入途径在公司法的规定而言, 其规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三、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退出的途径

(一) 协议自愿除名退出

协议自愿退出是股东之间或者公司股东与其他公司的第三人之间的合同行为。股东退出一般以股份转让协议 (退出股东与受让人) 来实现。通过立法来完善协议自愿退出。首先, 在完善协议自愿除名退出的立法时一定要与《公司法》的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条规定相适应。其次, 针对目前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协议自愿除名退出时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1) 公司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部分或者全部;

(2) 公司股东在将股份转让给公司以外的人时, 必须通过半数以上的人同意转让股份;而对于那些不同意股份转让的股东, 其应该以合格的价格对其进行购买, 因此, 股东将其股份转让给公司以外的人时, 要提前三个月告知公司其他股东, 公司其他股东对这部分股份有优先购买权。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 其他公司股东没有表示要行使这优先购买权的书面意思, 则视为同意, 或者如果对这部分股份没有以合理的价格进行购买, 则直接视为同意;

(3) 如果公司其他股东的有限购买权受到非法的侵害时, 其他股东有表示股份转让协议无效或者提起诉讼的权利。

(二) 法定强制除名退出

法定强制除名退出其有法律来规定的, 具有强制性。为规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法定强制除名退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必须除名退出公司的股东主要表现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死亡, 其股东资格不能被继承;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民事行为能力丧失;全部股份被依法强制执行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由于其他因素导致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丧失了股东资格依赖的基本条件。由于上述原因而导致股东除名退出公司时, 其股东还享有股份等价交换的权利。

(2) 在有限责任公司中仍然存在股东与股东之间的不公平待遇, 导致弱势股东权益的落空, 为了保护其权益经济其采用除名退出方式。由于这种方式而除名退出的股东, 必须通过诉讼途径, 依据法院的判定才能生效。这种弱势股东也同样享有等价交换股份的权利。

(3) 以下情况公司有权将该股东除名退出:具备公司章程规定的除名条件;未依出资协议履行出资义务, 经催告, 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从事《公司法》所禁止的行为, 给公司所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的;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认, 无理控告或严重毁誉公司其他股东的事实成立, 而又不能取得受害股东的谅解时。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除名, 必须经过其他股东75%以上的同意才可。至于股东除名决议形成当天起, 在未来的10天内制作书面的除名通知, 并将其发送给除名股东, 其通知自送达除名股东时开始生效。如果被除名股东对其裁定有争议时, 可以在一个月内进行诉讼。如果法院撤销了对该股东的除名, 则该股东在这期间的所有损失都由公司承担。

总之,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退出应该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而决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该借鉴国外的处理方法, 共同来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戚枝淬.论中小股东权利的司法保护[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2]齐爽.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除名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上一篇:学电脑的方法下一篇:编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