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化会议系统

2024-07-07

无线化会议系统(精选十篇)

无线化会议系统 篇1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 利用无线网络, 构建一套针对FM广播覆盖进行网格化监测的覆盖监测系统, 可以弥补调频覆盖质量监测的空白。网格化调频无线监测系统是通过部署在各地区域的监测终端设备, 对该地区的FM信号、音频信号进行采集和存储, 然后利用有线或者无线网络, 回传到服务器, 完成数据处理, 并可以结合地图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实时展示和分析, 应用大数据分析方法, 对各监测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实现对区域覆盖质量进行精细化评估的目的。网格化调频广播无线监测系统需要具有广播信号采集并实时回传、无线发射状态监测、无线信号解调后音频监听回传、有线无线网络自动接入、监测点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五大功能。

若实现上述功能, 需要依赖于流媒体传输技术、嵌入式技术和数据分析展示技术等。本文所讨论的音频流媒体解决方案, 有效地解决了采集部署在各地区的监测终端设备的无线电信号, 并实时进行回传的难题。

2 网格化调频广播无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网格化调频广播无线监测系统主要由无线电信号监测终端、音频流媒体服务器、数据综合分析展示及用户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组成, 其组成框图如图1 所示。

2.1 音频流媒体服务器

不同于早先的下载后再播放的模式, 通过流媒体技术播放多媒体文件, 不需要预先下载媒体数据, 只需要在播放开始时, 将少量的数据存入缓存区即可。

流媒体技术采用特定的传输方式, 即流式传输, 其对传输的实时性要求较高。音频流媒体服务器的总体设计方案可将系统分为三个模块, 即原始音频信号采集模块、音频压缩编码模块和传输发送模块, 如图2所示。在原始音频信号采集模块中, 我们将FM解调信号作为音频输入, 声卡对模拟音频输入信号进行数字采样, 在量化之后便形成了原始音频数据PCM流;在音频压缩编码模块中, 可以采用MP3以及AAC音频编码技术, 以满足各种现实需求;在传输发送模块中, 定义了用来传输AAC媒体流的SDP文件, 可以通过VLC播放器打开并实现流媒体接收。

围绕音频流媒体服务器系统的设计, 我们还采用了以下新技术。

(1) 在音频编解码技术上, 采用了MP3 以及AAC两种音频编码技术, 可以满足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传输要求。

(2) 在流媒体传输技术上, 不只实现了一对一的网络传输, 同时还可以实现组播模式, 实现一对多的网络传输。

2.2 数据综合分析展示

2.2.1 Web服务器

基于流媒体服务器, 建立Web服务器, 可以支持实时监测显示、数据展示、数据统计分析、终端管理和用户管理等功能。

(1) 采用标准浏览器访问方式, 支持多种访问终端形式 (手机、平板、电脑) ;实时监测数据刷新机制, 刷新及报警响应速度小于1s。

(2) 多种页面展示, 地图页面、详细状态页面、分地区分项目展示页面、全网网络状态页面等, 适应于不同情况需求, 采用扁平化网页设计风格, 展示简约清晰。

(3) 报警信息数据库管理, 可根据监测需求自行选择报警机制、报警门限等操作。

(4) 多级用户权限管理体系, 对不同登录用户进行权限认证, 实现访问用户权限不同, 开放功能不同。

(5) 监测终端智能便捷管理, 添加终端、删除终端、配置终端、报警选择、查找终端等软件管理功能, 方便用户对监测终端进行管理。

(6) 数据统计分析与展示系统。

在以前的Web应用中, 都是用户在客户端发送请求, 客户端进行响应, 用户无法实时查看服务器端的变化, 也无法满足实时GIS的应用需求, 现在我们采用了服务器推送技术。服务器推送技术的优点在于, 它能够在保证用户高效响应的前提下, 主动向客户端发送消息, 将处理后的结果, 实时推送到不同的用户终端上, 并以友好的界面展示给用户。

2.2.2 地图页面

百度地图API是一套应用程序接口, 通过API, 只需简单的操作, 即可在自己的应用中构建功能丰富、个性化的、 高效的地图功能。API中包含了构建地图基本功能的多个接口, 提供了诸如位置搜索、周边查询、出行路线规划等功能服务。百度地图API服务是免费开放的, 提供了基于移动设备和浏览器的两套API。

加载百度地图API, 并在其中标有各监测点的位置, 再单击相应监测点, 可弹出提示框显示该点的核心参数;双击相应监测点, 可跳转至该监测点的详细参数页面, 且地图可进行自由拖拽、缩放、移动等操作。

2.2.3 详细参数界面设计

可以采用多种显示样式, 将监测终端的数据进行展示,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实时参数信息:可实时显示所选择频道的频率、接收点场强、信噪比、温湿度、终端的状态信息等。

(2) 终端回传音频的监听:可选择收到的某一时段的音频进行收听。

(3) 实时音频的监听:可点击实时收听, 直接收听监测终端发出的音频流。

(4) 音频比对结果信息:实时显示该监测点回传的音频与播出节目流的比对匹配结果, 以及实际播出的音频延时, 并给出接收音频的客观质量打分。

(5) 实时报警显示:如出现相应的报警, 提供突出显示。

2.3 用户管理系统

对整体项目信息进行管理, 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监测点的部署管理:所在地域、网络接入方式、监测终端型号及ID等。

(2) 监测终端功能设置管理:音频采样、压缩、回传、录音机制, 频率监听, 报警门限, 参数回传机制等。

(3) 系统报警功能配置:报警条件、报警内容、报警提示、报警等级、报警记录规则等。

(4) 统计报表功能配置:报表模板、报表形式、生成报表时间规则等。

3 结论

本系统设计了可实时分析、展示无线电覆盖数据的网格化无线监测系统。但是, 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完善, 在未来的研究中, 可以通过自行设计相关技术模块, 使其可以成为专业的流媒体服务器系统;在地图展示上, 功能较少, 在未来的工作中, 可以更加深入地利用百度地图API的函数, 设计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周鸿顺.我国无线电监测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邮电设计技术, 2002 (08) :9-15.

[2]张小飞.基于无线电监测技术的认知无线电频谱检测研究[J].通信技术, 2008 (07) :53-56.

[3]唐鼎甲, 武畅.无线电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应用[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1 (05) :37-40.

[4]侯志红.基于组件的无线电监测网络通信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 2006 (04) :108-111.

[5]苗晟, 董亮, 何丽波, 姚绍文.基于小型监测站的无线电监测系统构建[J].电子测量技术, 2014 (05) :132-135.

[6]刘鹏, 刘宗宏, 程永民.浅析无线电监测数据分析系统构建[J].中国无线电2007 (07) :42-44.

[7]周鸿顺.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管理和使用[J].中国无线电, 2007 (10) :47-50.

无线化会议系统 篇2

RT-N10+ 11N实用型无线路由器

华硕RT-N10+ 11N实用型无线路由器集路由、防火墙和无线功能于一身,提供4个RJ45网线接口,支持IEEE802.11n, IEEE802.3u标准并向下兼容,支持150Mbps高速传输,足以应对家庭和中小企业用户日常所需。需要强调的是,RT-N10+在易用性上着重加强设计,在网络设置、网络应用和网络安全方面的易用性都大大增强。

对很多初级用户来说,无线路由的设置都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华硕RT-N10+ 11N实用型无线路由器的配套操作说明书和安装光盘等附件一应俱全,配合简洁明晰的网络设置界面,即便是新手按照提示也可快速完成设置。另外,路由前面板设计也进行了优化,提供了大量的状态指示灯,让用户实时了解网络工作状态,

华硕RT-N10+ 11N实用型无线路由器的易用性也体现在其日常应用环节,其特色的EZ QoS功能可以经由简单的设置实现分别针对网络游戏,网络应用程序,影音流及P2P等应用进行分级,根据不同优先级别提供不同带宽,轻松完成网络带宽管理。

带宽智能分配界面

随着恶意蹭网等行为的兴起以及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增多,初级用户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华硕RT-N10+ 11N实用型无线路由器内置防火墙,支持WEP数据加密以及更高的WPA和WPA2加密标准。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WPS保护设置,可助用户自动设置网络名(SSID)、配置最高级别的WPA2安全密钥,开启这一功能后,可以通过机身上的WPS按钮或输入PIN码,即可完成无线加密设置,大大简化了无线网络的安全设置。

WPS按键

一切都在无线化 篇3

电子设备无线化是大势所趋,不仅是通信无线化,很快连一些电子设备的充/供电也在无线化——彻底割掉它们的尾巴。今天,我们在使用设备时体验到,无线带给我们无拘无束、随时随地的便利,这符合人类的基本属性。

人最初也是有线系统——依靠连接母体的脐带来生存和生长,呱呱落地之后,就算是无线化了,之后随着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人的移动性也越来越强,科技日趋发达,现在上天入地都可以。

而在记忆中,无线化是美好的回忆,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二十多年前,我和父亲抱着家里的彩电去路边电器维修部,花了几百元加装无线遥控器,从此,不必每次换台都要跑到电视机面前按频道按钮。只不过节省了三四步路的距离,却给家人带来了很多便利,遥控器成了大家手中的最爱。之后,遥控器逐渐普及,录像机、音响、VCD、DVD、空调等,但凡家里添一个电器,就会相应地增加一个遥控器,很快大家都为家里一大堆的遥控器发愁。

最新的趋势是,购置多合一的遥控器,通过预先编码、网络下载或者自学来整合多个遥控器,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随着未来家电智能化,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可挖,需要创新的思维来整合和激发,比如用智能终端来遥控家电。

通过无线互联来简化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家电领域下一阶段的主要趋势。最近看广告,各厂商的智能LED电视都开始内置谷歌安卓操作系统,并加入Wi-Fi无线联网功能。无线化从过去主要是依靠遥控器让人少走几步,正逐渐演变为方便设备联网,这也是物联网的雏形。

各类家电都趋向于智能化和无线化。空调带着电子温湿度计,抽湿机则有湿度计,空气过滤机对房间空气质量能够做出评估,把这些信息通过网络综合起来,人们就可以准确地得到房间里的环境报告。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逐渐置身于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不仅包括那些全新构建的系统(诸如车联网),它的真正发展过程就是依托我们日常接触的这些家电设备的无线化,而慢慢把我们每个人浸润在物联网之中的。伴随这个进程,会有各种能够整合控制这些联网设备的后台应用和服务系统诞生,我们的生活、健康会因此得到极大的改善,花费会更少,获得的便利会更多,得到的照顾会更好,这才是物联网的意义所在。

过去,家电涉及一堆连线,既麻烦,又不美观,好的线材也很贵。家电联网无线化,首先去掉了网线,大大简化了男人们记忆设备间正确连线的压力。随着家电内置Wi-Fi功能的普及,不仅能够访问网络,还令家电之间原来的视音频线材连接也有被解放的可能。那些线缆又粗又丑,还十分昂贵,无线的全数字连接一举两得,既消除了繁锁的连线,同时全数字信号传输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无损传输,令昂贵的线材无用武之地——传统线材市场在未来可能会严重萎缩。

我认为,供电的无线化具有画龙点睛的历史意义。手机等小功率电子设备的无线充电技术正在普及中,小功率家电已经有了“Qi”这样的无线充电标准。带来的好处是,像手机等小功率便携设备在公共领域的充电,将变得非常便利。可减少电池在设备中占据的体积和重量,把手机、平板电脑等做得更轻、更薄。

将来,大家电的供电也会无线化。无线充电有其控制协议,只有受电设备和充电座完全、安全匹配的前提下才能供电,这比起传统的插头,将会使得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大大提升。家里再无危险的传统开放式插座,父母再也不用担心小孩用笔或其他物件去插家中电源插座。

现在,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已经接近商业化水平,供电效率超过92%,功率可达几万瓦。借助磁悬浮技术,我们可以轻易做出一盏完全悬浮的照明灯或者一部电视,想想那是什么样的感觉——科幻片的内容,指日可待。

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是否所有的都可无线化呢?我想,人自从剪断脐带开始,就是一个无线系统。只有无线的设备才能匹配人类无拘无束自由活动的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感到舒服和便利,这是人类对自身属性向外的心理投射作用,也是技术演进的一个源动力。

田 锋

无线化会议系统 篇4

关键词:通信系统,软件无线电

1 软件无线电概念提出的背景

软件无线电技术最初是为解决军方各种专有用途无线电台间互通困难的问题而首先在军事领域中提出的。长期以来, 由于无线通信具有设备简单、便于携带、易于操作、架设方便等特点, 成为军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通信手段。然而, 军用电台往往是根据某种特定的用途而设计的, 功能单一, 虽然有些电台基本结构相似, 但是信号特征差异很大, 这便极大地限制了不同电台之间的互联互通, 给部队协同作战带来了困难。而现代战争越来越强调各军兵种甚至多国军队之间的协同作战, 因此, 多种通信体制间的互联互通要求在军事领域成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同样, 目前在民用、商用无线通信领域中同样也存在着多种通信体制间难以互通的矛盾。为了解决此矛盾, 在过去几年里, 软件无线电技术随着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等的进步, 得以迅猛发展。

2 软件无线电的定义

软件无线电是特指用软件来定义和实现各种功能的多功能智能化无线电通信设备。它的核心是:将宽带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 在基本硬件平台基础上, 尽可能地采用软件实现无线通信功能。这样, 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使系统互联和升级非常方便。软件无线电被认为是继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之后无线通信领域的第三次突破。

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宽带模数转换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 日益提高的硬件工艺水平以及日臻成熟的可编程器件和EDA工具, 使软件无线电由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成为可能。无论是从军用还是商用或是民用的要求考虑, 软件无线电都是通信系统用户需求的必然产物。军用无线电系统为了实现海陆空一体化的立体战争环境, 要求在不同频段、不同通信体制和不同的管理体制下均可以互联通信, 商业和民用客户要求通信体制能支持多媒体服务, 包括移动通信、高速传真和高速的数据传输等。为了满足这些服务需求, 物理层需要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 必须有兼容多标准的操作和功能。传统数字通信系统对多标准通信解决方法并不灵活, 当介质和信道特性改变时, 硬件就必须完全更新。尤其是在当今无线电标准和接口种类层出不穷的时期, 为了节约成本, 从经济角度考虑, 传统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必将被每层可软件重构的软件无线电设备所取代。软件无线电的出现, 使无线电技术由以硬件为主的时代走向了以软件为主的时代。

软件无线电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软件无线电可以通过增加软件模块, 很容易地增加新的功能。可以与其它任何电台进行通信, 并可以作为其它电台的射频中继。可以通过无线加载来改变软件模块或更新软件。为了减少开支, 可以根据所需功能的强弱, 取舍选用的软件模块。

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软件无线电由于采用了标准化、模块化的结构, 其硬件可以随着器件和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或扩展, 软件也可以随需要而不断升级。软件无线电不仅能和新体制电台通信, 还能与旧体制电台兼容。这样, 既延长了旧体制电台的使用寿命, 也保证了软件无线本身有很长的生命周期。

3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以一个通用、标准、模块化的硬件平台为依托, 通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 从基于硬件、面向用途的电台设计方法中解放出来。功能的软件化实现势必要求减少功能单一、灵活性差的硬件电路, 尤其是减少模拟环节, 把数字化处理 (A/D和D/A变换) 尽量靠近天线。软件无线电强调体系结构的开放性和全面可编程性, 通过软件的更新改变硬件的配置结构, 实现新的功能。软件无线电采用标准的、高性能的开放式总线结构, 以利于硬件模块的不断升级和扩展。理想软件无线电的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软件无线电主要由天线、射频前端、宽带A/D-D/A转换器、通用和专用数字处理器以及各种软件组成。软件无线电的天线一般要覆盖比较宽的频段, 例如1MHz-2GHz, 要求频段的特性均匀, 以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

射频前端在发射时要完成上变频、滤波和功率放大等任务, 接收时实现滤波、放大和下变频等功能。在射频变换部分, 宽带、线性和高效射频放大器的设计和电磁兼容问题的处理是比较困难的。如果采用射频直接数字化方式, 射频前端的功能可以进一步简化, 但对数字处理的要求提高。要实现射频直接带通采样, 要求A肋转换器有足够的工作带宽 (2GHz以上) , 较高的采样率 (一般在60MHz以上) , 而且要有较高的刀D转换位数, 以提高动态范围。

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后的处理任务全部由DSP软件承担, 通常把A/D转换来的信号, 经过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件 (如数字下变频DDC) 处理, 降低数据流速率, 并把信号变至基带后, 再把数据送给通用DSP进行处理。通用DSP主要完成各种数据率相对较低的基带信号的处理, 例如信号的调制解调, 各种抗干扰、抗衰落和自适应均衡算法的实现等, 还要完成经信源编码后的前向纠错帧调整、比特填充和链路加密等算法。由于DSP技术和器件的发展, 高速、超高速的数字处理器的不断涌现, 如TMS32OC6X、TMS320C54X和ADSP21160等, DSP己能基本满足软件无线电的需要。如果采用多芯片并行处理的方法, 其处理能力还能大大提高。

与传统无线电系统相比, 软件无线电系统具有结构通用、功能软件化和互操作性好等一系列优点。图2.2画出了这两种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如图2所示, 传统模拟无线电系统的射频部分、上/下变频、滤波及基带处理全部采用模拟方式, 某个频段和某种调制方式的通信系统都对应专门的硬件结构, 而数字无线电系统的低频部分采用数字电路 (如本振用数字频率合成器、信源编译码和调制解调由专用芯片完成) , 但其射频部分和中频部分仍离不开模拟电路。与传统无线电系统相比, 软件无线电系统的A/D/A变换移到了中频, 并尽可能靠近射频端, 对整个系统频带进行采样, 即从中频 (甚至射频) 开始就进行数字化处理, 这是软件无线电的一个突出特点。数字无线电采用专用数字电路, 实现单一通信功能, 无可编程性可言。而软件无线电以可编程能力强的DSP器件代替专用数字电路, 使系统硬件结构与功能相对独立。这样就可基于一相对通用的硬件平台, 通过软件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 并可对工作频率、系统频宽、调制方式和信源编码等进行编程控制, 系统灵活性大为增强。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平台采用模块设计, 是一个开放的通信平台, 这与PC的系统结构相似。这样我们就可以基于一相对通用的硬件平台, 通过加载不同软件 (需要时可更换插卡) 来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

软件无线电的结构基本上分为三种:射频低通采样数字化结构、射频带通采样数字化结构和宽带中频带通采样数字化结构。

结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移动通信领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悄然兴起, 这就是以软件无线电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软件无线电是将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单元以总线方式连接构成基本平台, 并通过软件加载实现各种无线通信功能的一种开放式体系结构。它的核心是:将宽带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 而电台功能尽可能地采用软件进行定义。这样, 无线通信系统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使系统互联和升级非常方便。软件无线电被认为是继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之后无线通信领域的第三次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小牛, 楼才义, 徐建良.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2]钮心忻, 杨义先.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0

无线化会议系统 篇5

移动化是整个当今电信网络演进的主要特征之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我国无线台站的总数达260万个,卫星地球通信站1.3万个,广播电台4.6万个,在用卫星通信网络170个(包括单向和双向)。作为频率使用最多的行业,移动通信发展十分迅猛,到目前为止,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经达到5.1亿。

无线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无线技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无线技术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接入等技术发展迅猛,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下一代的无线宽带或无线移动宽带的技术。总的来看,无线技术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趋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加快无线技术的发展步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此,我们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抓住好机遇,落实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认真落实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加快无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提升我国无线技术的水平和相关产业的经济实力。深入进行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信息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技术层次和性能。加快推进电信业向综合信息服务业转型,有效满足全社会对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无线技术在解决农村通信,特别是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通信问题上具有诸多的优势。其次就是乡乡能上网,把互联网、宽带数据向农村推广普及。如果通信对于城市地区来说是锦上添花,那么对于农村地区绝对是雪中送炭。所以要加强无线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加强无线电技术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以及节能减排。

第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创新步伐。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是无线技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的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以技术为创新。将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要发展新一代的无线通信,以国家的科技组织实施方向为核心,整合资源,加大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掌握更多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掌控能力。企业要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配合,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机制,着力推进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业务,促进相关行业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政策研究制订,在频率资源的规划配置、技术标准、市场监管方面,为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积极推进3G、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第三,政府部门要不断地加强资源频率的管理,为无线技术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一样,无线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是人类共享的自然资源,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无线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当前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既提出了对无线电频率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也使电磁环境变得日趋复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无线电频率的规划。要加大无线电监测和管理干扰的力度,要保障无线电业务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安全使用和健康发展,加强频率卫星网络的国际协调,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明年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给无线电频率的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环境秩序的维护,需要每个人共同来执行相关的规章,自觉规范用频行为,共同营造和维护无线电技术发展的良好电磁环境。

第四,相关方面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推动无线技术发展的合力。加快无线技术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各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努力。近年来我们通过组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等形式,加强了沟通、协作和配合。在推动无线移动通信和宽带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今后,相关各方应该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建立健全机制,加大合作力度,形成我国应用发展的合力。

浅析网格化无线电监测 篇6

关键词:无线电,网格化,监测网

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是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无线电监测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无线电科技,尤其是无线电监测和管理达到瓶颈之后,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就变得十分重要,急需提上日程。目前的现实情况就是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建设经验十分匮乏,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少有可供参考的大规模应用的范例,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功能模块仍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指导,笔者针对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建设目标以及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取的有效方案,做一下简单的介绍,抛砖引玉。

1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目标的思考

无线电技术发展到了现如今已经覆盖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我国的大多数省份和地区都已经建设无线电监测系统。监测网的建立满足了无线电技术使用的基本要求和功能,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电技术也向着更尖端的技术发展,低功率和高频段的无线电频率更频繁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导致我们现在运行的无线电监测网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应用,出现了许多管理上的漏洞,突出表现为传统无线电监测网反馈的数据无法支撑监测需要,同时,受制于传统的无线电监测网无法推进无无线电新技术的开展,无线电监测系统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不能进一步为社会发展助力。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我们国家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率先进行试点,建设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来替代日益落后的现有系统,把城市划分为若干的网络区域,利用末端卫星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网格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透明地共透明地共享相关的数据资源),传输网络最终数据处理中心和监控指挥中心。网络时代的工作要求和模式完全不同于大站制监测网时代,应该从以下几点完成我国无线电监测网的构造来适应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满足无线电发展的需求。

1.1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在相应的监测区域内完全覆盖,构建网格化监测体系。在相应的覆盖区域内,无论是空域、频域、时域以及能量域的相关情况都能做到全面覆盖,尤其是对区域内的无线电信号做到全面跟踪,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无线电的各种数据信息和用途,形成区域内无线电信息的完全掌控。

1.2形成全面的数据信息系统,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即时性、有效性、正确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建立对我们的信息数据库要求无疑更高,对相应区域内无线电信号数据信息的收集、管理、加工、储存和反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数据的储存中,无论是中长期数据还是近期数据都能做到有据可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无线电管理部门能够对无线电监测系统所反馈的信息做到科学的分析和加工,对一定时域和区域内的相关信息能够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出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综合监测的数据以及频率数据和相关的地域信息形成关键数据库,为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推动无线电相关产业的开展。

1.3形成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和大站制无线电监测系统的融合,由于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目前发展仍不完善,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动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的发展。同时,注意和传统无线电监测系统的融合,为网格化无线电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教训。

2 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有效的应对方案

2.1 无线电监测传感器选址方面的思考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利用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许多多山的西部城市,监测传感器的正常工作以实现低功率和高密度的要求,对整个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建设产生关键的作用的是站址的选择。TDOA的精度要控制在300m以下。为了完成这一要求,首先,根据时差定位的原理,笔者推荐在成都市已经得到验证的三站TDOA定位的方法,通过信号处理技术进行时差参数估计,计算信号抵达接收站的时间差以实现目标定位,把目标设置在等边三角形的内部以实现监测精度的完美测算。然后,因为无线电信号经过多次反射之后会出现信号衰落等现象,导致数据信息准确性大打折扣,频率选择性出现偏差,因此在无线电监测传感器位置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现象。最后,对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需要进行布点修正来解决高山等地形带来的监控盲区问题。综上所述,监测传感器的位置选择应结合地形(充分考虑高楼等因素)按照蜂窝的形状进行设置,在城市中心的郊区进行不同疏密程度的选择。

2.2 建立标准统一的频率台站数据系统问题

在传统的大站制无线电监测系统时代,由于监测网的结构方面的局限性,各站点之间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联系不大,而且其数据采集机制和储存机制之间也存在方式上的差异,数据融合没有任何意义。网格化的无线电监测体系,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网格化的无线电监测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标准统一的频率站台数据系统,使监测的数据都能都统一起来便于信息的交互和分析。在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试点过程中,建立起一套与国家推荐标准相同的数据信息系统。

2.3 统一网格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接口标准

无线化会议系统 篇7

德州仪器 无线连接 解决方案 事业部副 总裁兼总 经理Kim Y. Wong先生表示 , 为了扩大 德州仪器在低功 耗MCU领域的领 先地位 , Simple Link超低功耗 平台具有 最高的集 成度 , 在芯片上 集成了ARMCortex - M3 MCU 、 闪存 / RAM 、 模数转换 器 、外设 、传感器控 制器以及 内置的强 大安全性 。 通过随时 可用的协 议栈 、TI RTOS、Code Composer StudioTM集成开发 环境 (IDE)、 开发工具 、 在线培训 和E2ETM社区支持 , 该平台还 可实现最 简单的设 计 。 由于提供 参考设计 , 用户仅需 极少的RF知识便可 简化开发 和布局 。 此外 ,通过Io T云生态系 统 , 德州仪器 还能帮助 用户更轻 松地连接 至云 。

Simple Link超低功耗 无线MCU平台的首 批成员是 用于Bluetooth Smart的CC2640 , 以及针对6Lo WPAN和Zig Bee的CC2630。 如需获得 更多的灵 活性 , 用户还可 以采用支 持Bluetooth Smart 、 6Lo WPAN 、 Zigbee和RF4CE等多个2 . 4 GHz技术的CC2650无线MCU 。

此外 , 针对Sub-1 GHz运行的CC1310以及用于Zig Bee RF4CE的CC2620等其他平 台成员也 将于2015年面世 。

无线化会议系统 篇8

1 无线信号信道的划分

根据输入信号的形式与可采用的频带将信道均匀的划分K个带域, 在每个不同的带域中可以实现各自的数据处理。这种分类方式具有多通道并行处理数据的特点, 传输处理快, 高效快捷, 节省更多的时间。

2 数字化高校系统机构推导

设输入一个信号s (n) , 信道数为K, 则可以从其结构中得到第k路的输出信号为yk (m) ={[s (n) *ejωkn]}, 第k路信道的调制频率为ωk={k- (2K-1) /4}*2π/K (其中k=0, 1…K-1)

3 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机

3.1 目前的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现状

目前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接收机只有可编程门阵列 (FPGA) 和数字信号处理 (DSP) 技术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机, 这种接收机具有瞬间宽带、动态范围较大, 同时还可以处理多个信号, 还能够截获捕捉到监视范围内所有的的可监视信号, 因此, 宽带接收机广泛应用数字信道化技术。

但是, 伴随着大量高性能芯片的出现以及数字器件的高速发展, 应用数字信道化的接收机已经出现发展的瓶颈, 信道化接收处理数据的时间、对每个信道的分辨率有限等也使信道化接收机的测试精度大大限制。

3.2 基于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新型数字信道化结构

为了解决数字信道化快速发展瓶颈, 一种新的结构被提出, 基于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新型数字信道化结构, 它能够进行实时并行滤波对信号进行检测, 并能够使数字信道化结构更加简单、高效, 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其结构运用了流水线工作模式、插值法以及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取其平均值等方法是信号的测试精度及其频率精度到了大大的保证。

3.3 数字信道化接收机模拟设计

我们运用FPGA和DSP器件来设计一个瞬间带宽 (采样率fs) 如640MHz的宽带数字雷达侦察接收机的样机。模拟出一个基于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的算法的接收机对信号接受处理的框图, 为了使数据率降低, 采用模拟正交下变频结构运用于前端射频部分, 零中频信号输出I/Q两路, 采用每秒的8位模数的2个最高采样率为640万样本数转换器件在A/D部分。为了使时域分辨率得到提高, 系统按流水线方式工作选取并行处理的4块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新型数字信道化结构模块。每一帧数据长度N=128, 每一块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模块分成8个路段 (p=8) , 每个路段选取一个16点 (q=16) 的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器件;每一块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模块的每两帧数据间有重叠点数据64个, 而不同的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模块则是按照流水线的方式进行工作的, 其有16个点的流水深度, 其意思是只有16个点不重复数据在相邻数据帧间。系统的时间分辨率T=16ts=16/640MHz=25ns, 频率分辨率仍为f=fs/N=5MHz, 由于多块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模块并行工作, 留给FPGA模块中的的信号处理时间为留给每一块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模块的处理时间, 即TR=64ts=64/640MHz=100ns, FPGA模块的数据输出率为每一块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模块的每一路段数据输出率。

对于全系统的关键是FPGA内部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当A/D工作时, FPGA中有高达640MB/s的数据流输入, 此时必须有与此相匹配各功能模块的处理速度, 尤其是要求有不低于处理速度输入的速度输入到多相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道化结构模块中, 才能够使实时处理得到实现。FPGA模块主要的功能是负责检测在频域实时信号是否存在, 而DSP模块的功能则是仅仅需要处理过门限的谱线进行也就是计算时频参数, 这样便大大降低了数据率。

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需要达到如下要求:640MHz瞬时带宽;最大偏差0.5MHz插值频率估计;25ns的时域分辨率。要求多次测量求统计平均 (对样本在25个以上) 对于隶属同一个辐射源脉冲序列的时频参数, 求完之后能够大大的提高测量的精度, 频率精度提高大约有0.1MHz (这一数据也受到频谱幅度测量精度的影响) , 时域精度提高大约5ns。

4 结束语

在无线通信高速发展的现在, 数字信道化技术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利用数字信道化技术将频段分为K个独立不同的子带信道段, 各个不同的子带路能够做到并行接受并处理数据。文章的研究与探讨对数字信道化技术的结构, 推导出来的一种具有多相滤波的高性能的数字信道化结构体系, 该结构具有计算量小、性能高效等特点, 并运用与宽带数字信道化接收机, 使其具有了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许多优点之外, 还具有一些其不具有的优点, 如高灵敏度、高效的处理功能、瞬时、数据的输出率较低等众多优点, 并对其进行了模拟仿真检验, 验证了其正确性。与此同时, 该结构运用了FPGA来实现运行, 使多通道并行运算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同时文章在研究虚线系统数字信道化有一定的成果, 在工程实际中也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Tsui J.宽带数字接收机[M].杨小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陈亮, 李建东, 董伟.信道误差下MIMO鲁棒迫零接收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8.

[3]周欣, 吴瑛.一种基于多相滤波的高效信道化算法研究及改进[J].信号处理, 2008.

[4]付俊平.基于无线通信的数字信道化技术研究[Z].

无线化会议系统 篇9

以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数字移动电视有速度快, 强迫收视, 对覆盖人群完全曝光的巨大优势, 但是强制性的传播使得观众手中没有选择的余地。同时, 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数字移动电视的收看效果较不理想, 因为收看环境较为嘈杂, 人来人往等因素也影响收看体验。在手机等个人终端迅速发展的今天, 观众越来越希望将强迫收视变为主动收视, 以及更好地观看体验, 这决定了手机电视兴起的必然性。目前主流的GPRS网络的传输速率受数据信道影响, 理论上其最高传输速率约为172kbit/s, 而T-DMB广播所能够提供的典型速率则可以达到384 kbit/s, 两者的传输质量不可同日而语。中国香港已实现了3G移动电视的商业化, 证明使用MBMS和BCMCS技术为用户提供下行广播信号通道是技术可行的。目前在中国, 手机电视标准仍是多标准共存。目前部署手机电视业务的主要城市中, 上海采用了T-DMB/L-Band频段, 广州、北京采用了T-DMB/Band-III频段, 另外清华大学基于其DMB-T标准的手机电视标准DMB-TH也在制定中。针对中国手机电视标准的多样化, 手机电视方案提供商大多推崇淡化标准, 以多模多频段寻求切入市场。但是多年以来, 手机电视的技术标准一直难以确定。这一瓶颈相当大部分是由于两大巨头电信和广电为了争夺这一产业的主导权, 互不愿让步。电信主张通过其建设控制的移动网络传输电视节目, 向其用户传送流媒体节目;而广电则主张在手机终端上安装微波数字电视接收模块以接受数字电视信号。一旦技术标准确定下来, 相应的一系列随之建立的产业都会围绕这一标准展开, 但这一过程也需要各方充满智慧的妥协。

另一个制约手机数字移动电视发展的困难在于信号传输技术不成熟。现有的使用量最大的2G网络的传输速度不能让人满意, 只能达到每秒2-6帧画面的传输速度, 远达不到家用电视效果所要求的最低每秒16帧画面, 用来传输数字移动电视信号会存在图像声音的延时、播放停顿、马赛克等现象。现在移动、联通、电信分别拥有TD-CDMA、CDMA2000、WCDMA的3G牌照, 纷纷主推其3G业务。随着未来3G移动通信的普及, 这一技术困难将解决。

现阶段正是中国手机电视业务发展初级阶段, 其经营模式受已有信号覆盖系统的制约。现阶段较成熟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广播手机电视。这种运作方式实际上是现有传统电视经营模式的改良版, 即由广电将已有的数字广播电视信号利用其现有网络或者新建设网络向移动用户提供手机电视服务。这种情况下, 手机用户只需持有加装相应模块的手机就可以收看数字电视节目, 相当于用户持有了一个便携式的传统电视。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这一模式下用户仍是被动的在已有节目中进行选择, 同时由于无法由上行网络上传信息, 就无法确定哪个用户在观看, 因此收费模式也只能和传统电视一样, 主要是收取收频道费用和广告费用支持服务运营。在这种模式下, 由于广电已有的电视运营牌照、视频制作许可证, 以及相应的从业人员和设备等优势, 可以较好的降低成本, 保证节目质量。而移动运营商只承担特定节目收费的辅助功能, 相应的谈判能力较低。

电梯远程无线监测系统 篇1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电梯已成为百姓出行必备的垂直交通工具,电梯安全问题不仅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事关人们的健康发展和安全。为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电梯的日常运转情况、及时发现电梯故障、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设计电梯远程安全监控系统,是集仪表检测、红外视频监控、无线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远程智能管理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电梯运转的数据采集、远程传输、计算机存储和处理、远程设备操控及远程视频监控,以便实时监控电梯的运行状态和各种随机状况。

关键词:电梯远程无线监控;安全监测;无线网络通讯;计算机系统管理

1、电梯监控现状

我国电梯已成为与居民联系紧密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但是,作为一种复杂的机电设备,电梯的安全属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是有差距的。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上行自动扶梯突然发生倒转,造成电梯上的乘客1死3重伤,27人轻伤的惨剧。事故发生后,北京市对地铁站内涉及事故的OTIS电梯同型号电梯177台自动扶梯停运整改,期间乘客只能步行进出车站,涉及人次以百万计,其影响甚至直到2012年春运。虽然过去10年间我国万台电梯事故率由1.56起降至0.15起,但随着电梯保有量的上升,在用电梯的使用加剧,加之维护不及时、不规范的现象的存在,电梯运行的安全隐患必然将进一步加大。现今我国的电梯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报修方式。由于发现存在问题的以第三方维保居多,老旧电梯居多,居民使用的乘客电梯居多,其所有的电梯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技术状态,真正发生安全事故无法及时阻止和处理。

2、电梯远程无线监控

电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已摆脱了传统的监控模式,电梯采用远程控制智能管理,信息采集准确、快捷;为电梯日常管理运行提供保障;可及时发现故障隐患,确保人员安全。针对电梯的特点,电梯处于楼宇井道内,环境恶劣,该系统前端传感器如位移、压力、电量等传感器均为防爆壳体、卡装或强磁吸附安装,安装拆卸便捷;现场控制柜内装有控制和数据处理单元,接线、安装均符合电梯行业相关标准要求。北方地区全年温差较大,该系统前端传感器、网络红外摄像机、现场主控柜内设备均选用宽温产品可适应-40℃~+65℃温度范围,保证系统可全天候稳定运行。

3、电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主要构成

现场数据采集部分:根据电梯的实际情况,可采用载荷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网络红外摄像机等设备。无线设备内部使用高能电池,在井道只进行一次性安装,没有任何外接电源,不仅简化了现场安装,减少了干扰,后期维护更简单方便。

控制柜:柜内配有电量模块、三相电参数检测传感器、启停控制器和数据采集控制器,进行现场所需数据的采集、处理,及电梯的启停控制等,并为相关设备提供现场电源。

无线通讯:如数据采用有线传输方式则耗费巨大,且由于距离遥远现场情况复杂布线难度很大,采用其他如GPRS/CDMA等传输方式需要高昂的使用费,而无线网桥接入方式使用民用自由辐射频段,不用申请也无需另行付费,更不必担心与其他无线信号发生干扰。接入方式灵活方便、性能稳定、可靠、高速,可满足实时视频传输要求。

终端服务器:在远程中控室内设有终端服务器,配有终端组态软件,用于数据接收、处理和显示。软件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转换模块、网络管理模块、显示模块、控制模块、数据库等多个模块,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远程监控现场设备的各项数据、控制电梯远程启停等。

4.电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可远程对电机等重要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如三相电流、电压、功率;可给出上电流、下电流、电流平衡度及冲次时间,便于操作人员掌控电梯前端信息采集与上报,然后通过网络将数据和视频信息上传至市级监测平台进行分析、应用,并可以和其他政府部门互联互通。电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的实施,有利于加强电梯安全性能的监管,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电梯安全监察工作中存在的电梯管理被动后置、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安全评价的手段的问题,实现风险关口前移,提高监管的前瞻性,保证电梯安全监察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采用网络红外摄像机进行井道内视频监控,可直观的监控传动部位发热烧伤和抱轴,造成滚动或滑动部位的零部件损坏。可通过远程视频方式观看电梯情况,判断现场故障问题,减少人工工作量,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工作效率。

5、电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发展前景

若想大幅降低国内电梯的故障,就一定要在继续加强电梯可靠性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同时,加强管理和及时维修,保证维保资金的到位,是使电梯在整个使用寿命中一直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加强改进电梯可靠性设计的同时,加强使用的维护保养和建立可靠性管理系统也是很重要的。实践证明,很多故障是可以在日常工作的检查和维护保养时消除的。电梯的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前端传感器与控制柜内的数据采集控制器间采用短程无线数据传输方式,无需挖沟排管布线,不会对现场的环境产生大的改动;一个数据采集控制器可对相邻距离较近的几台电梯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综合成本较低,性价比较高。前端传感器采用卡夹等方式,安装方便,在维修和作业时便于拆卸和重新安装。该系统不仅减少事故的发生率,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使事故的损失大大降低,而且减少了设备的磨损,延长设备的寿命,同时还降低设备的能耗,降低设备的维修率,节省人力资源。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电梯的使用寿命。为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采用无线的传输方式可以远程监控,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这种技术在交通安全日益提高重视的今天,显得尤为主要和突出,在以后的电梯安装使用中一定会非常的受欢迎。

6. 结束语

以上所有论述都围绕一个论点,电梯远程无线监控系统的使用必然成为趋势,将成為电梯科学管理维护不可缺少的保护系统。在电梯频繁出现安全事故等情况的今天,准确有效的事故预报警保护系统对电梯安全运行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伟.省级电网互联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2,06:82-86.

上一篇:煤炭运销企业下一篇:妇科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