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育人

2024-07-17

情感育人(精选十篇)

情感育人 篇1

一、坚持正面教育, 营造情感育人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来说, 他们的成长很容易遭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才有短短的几十年, 人们的思想素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每时每刻社会上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负面事件。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搜集思品教育素材时, 要抱着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认真负责的态度, 克服个人主观偏见, 向学生呈现一些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材料, 以利于传达一些正面教育信息, 营造出活泼热情的育人氛围。如教师可以利用最近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对学生加强诚信、孝老、直面挫折、善于合作等品质的教育。

对于一些有呈现必要的、确实利于学生反思的反面材料, 我们在设问时也应当转换正面的设问角度, 坚持“反面材料, 正面引导”的原则。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中“斑马线前的选择”:过马路时, 红灯还亮着, 旁边的人大都成群结队地走了, “你”却等在那边……在设问时, 我们可以避免一般的“走了的人违反了合格公民的哪些要求”的角度, 换成“斑马线前你选择了遵守交通法规, 请说说你还选择了作为合格公民的哪些要求”的设问角度, 让学生在反思中进行正确行为的自我肯定, 如珍惜生命健康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善于明辨是非、不盲目从众、遵守社会公德、做有教养的现代人等等。情感育人目标在这样的正面育人氛围中顺理成章地完成。

二、加强活动设计,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要使情感教育渗透点在学生大脑中得到充分的深化, 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情感内容由学生自然生成。不少教师可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课后生龙活虎, 谈笑风生, 怎么课上就语言贫乏呢?这其实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改革推行之前, 我们的不少课堂都是教师“填鸭灌输式”、“老师一言堂”, 很少有学生的表达机会, 偶尔的提问也就是让学生读读教材。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我市推行活动单导学模式以来, 这样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但由于长时间以来的惯性思维, 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 学生难以得到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一些教师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了一段时间后, 觉得效果不佳, 效率不高, 又干脆回到了老路上。

要改变这种现象, 教师上课前就要加强活动设计, 预设好哪些地方需要学生充分探究、口头或书面展示,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能一开始学生表达时会有角度不对称、语言不连贯、声音比较小、阐述不充分等问题, 但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学科组要打整体战, 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养成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 相信学生一定会在关键的时候给我们惊喜。如在教学七年级课题《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时, 活动设计时应将难点预设放在“在帮助他人时遇到讹人现象应该怎么办”, 这样的设问具备探究和展示的价值, 学生有话可说, 有据可言。学生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 帮助别人和保护自己这样的情感目标不经意间就在自己心中内化了, 情感渗透目标也自然达成。

三、充分创设情境, 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心智发展有限, 对思想品德教材中抽象的概念难以一蹴而就地理解, 更谈不上意志品质的深化。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此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 结合学科特点,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达成情感目标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从科学的教学说, 人的情感容易在适当的情境中产生, 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 我们要进行好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感教育所需要的情境, 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

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情境表演, 可以是才艺展示, 可以用视频呈现, 可以是不同主体的现场互动。良好的情境一定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课题《人不能选择父母》的教学时, 可以创设的情境非常多, 如播放母亲分娩时的录像、包含深情的歌曲的才艺展示、父母现场与子女互动等等, 这些情境让学生感动的同时, 水到渠成地在学生心灵中生成了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品质。再如, 在进行九年级课题《与诚信同行》中的“诚信智慧”时, 可以针对“诚信与谎言”、“诚信与隐私权”、“诚信与法律”等角度分别设计情境表演, 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情感目标也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

读《情感育人》有感 篇2

——读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桂贤娣老师的《情感育人》有感

肖莉

伴随着龙年的阵阵鞭炮声,我又一次品味了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那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桂贤娣老师的《情感育人》一书。书中诸多的故事无不饱含了桂老师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作为钟家村小学的一员,我不仅仅是桂老师的同事,还有幸与桂老师“亲密接触”共同搭班三年半,并亲眼目睹了这位育人楷模的风采。作为教师的我一直认为,教师要学会为人师表,以爱感人,用情育人。而桂老师就是在用自己的言行时时刻刻地教我们这样做,教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

桂老师的“情感育人”之所以能成功,读完这本书后,可以用一个字来总结,那就是“爱”。而桂老师还是有智慧的爱。可以这样说,桂老师不仅仅是一位教育家,她还是一位心理学家。在她的教育智慧里,无不体现了她的“有心”。

我对桂老师的教育理解为:爱、情感、智慧的三者统一。爱是滴滴甘露,能让枯萎的心灵苏醒;爱是融融春风,能让冰冻的感情消融。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情感具有两极性,好的情感使人愉快,不好的情感能够损人。而智慧是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它可以分为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每个人的智慧都不一样,他们的智慧受不同的经历、学识、环境、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而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通过教育而不断开启、丰富和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有这样一本书献给家长的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书中的教育理念似乎与桂老师的“因生给爱十法”不谋而合,书中这样写道: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愉快。这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或情绪的低落。父母如果能够在此时适时地给孩子以欣赏、鼓励和支持,对孩子来说,得到的不仅是一种安慰,更多的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会增强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及信赖。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和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树立目标和追求成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否定、贬低之中,他就学会了攻击、反抗和破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和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尊、自爱和爱他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偏激、争斗之中,他就学会了逆反和偏执;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宽容和融洽之中。他就学会了理解和合作。

赏识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是教育之母;尊重是爱的真谛;尊重是沟通的桥梁;尊重是心灵的润滑剂;尊重孩子与孩子商量;尊重孩子给孩子面子;尊重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尊重孩子,别和孩子较劲;尊重孩子,别扮“监工”;尊重孩子,别充当权威;尊重孩子,放飞梦想。

读懂真正意义上的赏识:赏识是孩子发展的动力;赏识是点燃希望的火种;赏识是一股自信的力量;赏识是发现宝藏的过程;赏识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赏识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赏识是一种大胆尝试的勇气;赏识是父母必修的一门艺术。

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孩子需要自主的空间;孩子需要发展的空间;孩子需要想象的空间;孩子需要心灵的空间;孩子需要玩耍的空间;孩子需要交友的空间;孩子需要体验的空间。

要成就孩子先改变自己:关爱比惩罚更重要;疏导比强制更重要;倾听比说教更重要;分担比批评更重要;自立比帮助更重要;性格比成就更重要;信任比制度更重要;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赏识孩子的优秀品质:欣赏孩子的天赋;欣赏孩子的玩耍能力;欣赏孩子的自我管理;欣赏孩子的自律;欣赏孩子的冒险精神;欣赏孩子的兴趣;欣赏孩子的人际交往;欣赏孩子的好奇;欣赏孩子的善良和关爱;欣赏孩子的自我表现欲。

世上没有坏孩子:叛逆的孩子会走向从容;说谎的孩子会走向诚实;胆小的孩子会走向勇敢;任性的孩子会走向合作;依赖父母的孩子会走向自强;自卑的孩子会走向自信;悲观的孩子会走向乐观;自负的孩子会走向谦虚;失意的孩子会走向得意;冷漠的孩子会走向孝顺;安静的孩子会走向活泼;脆弱的孩子会走向坚强;平凡的孩子会走向乐于竞争;笨拙的孩子会走向心灵手巧;害羞的孩子会走向落落大方;嫉妒心强的孩子会走向豁达;讨厌老师的孩子会走向热爱;挑食偏食的孩子会走向合理饮食;迷恋电视的孩子会走向合理有度;学习效率不高的孩子会走问事半功倍。

赏识教育的理想结果是无为而治:让孩子自觉观察;让孩子乐于记忆;让孩子欣然关注;让孩子勤于思考;让孩子倾心想象;让孩子热爱学习;让孩子果断决定;让孩子主动表达;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

注重情感育人撒播德育馨香 篇3

一、坚持正面教育,营造情感育人氛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成长很容易遭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才有短短的几十年,人们的思想素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每时每刻社会上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负面事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搜集思品教育素材时,要抱着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认真负责的态度,克服个人主观偏见,向学生呈现一些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材料,以利于传达一些正面教育信息,营造出活泼热情的育人氛围。如教师可以利用最近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对学生加强诚信、孝老、直面挫折、善于合作等品质的教育。

对于一些有呈现必要的、确实利于学生反思的反面材料,我们在设问时也应当转换正面的设问角度,坚持“反面材料,正面引导”的原则。如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中“斑马线前的选择”:过马路时,红灯还亮着,旁边的人大都成群结队地走了,“你”却等在那边……在设问时,我们可以避免一般的“走了的人违反了合格公民的哪些要求”的角度,换成“斑马线前你选择了遵守交通法规,请说说你还选择了作为合格公民的哪些要求”的设问角度,让学生在反思中进行正确行为的自我肯定,如珍惜生命健康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善于明辨是非、不盲目从众、遵守社会公德、做有教养的现代人等等。情感育人目标在这样的正面育人氛围中顺理成章地完成。

二、加强活动设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要使情感教育渗透点在学生大脑中得到充分的深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情感内容由学生自然生成。不少教师可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课后生龙活虎,谈笑风生,怎么课上就语言贫乏呢?这其实关系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改革推行之前,我们的不少课堂都是教师“填鸭灌输式”、“老师一言堂”,很少有学生的表达机会,偶尔的提问也就是让学生读读教材。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我市推行活动单导学模式以来,这样的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由于长时间以来的惯性思维,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学生难以得到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一些教师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效果不佳,效率不高,又干脆回到了老路上。

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上课前就要加强活动设计,预设好哪些地方需要学生充分探究、口头或书面展示,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能一开始学生表达时会有角度不对称、语言不连贯、声音比较小、阐述不充分等问题,但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学科组要打整体战,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养成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会在关键的时候给我们惊喜。如在教学七年级课题《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时,活动设计时应将难点预设放在“在帮助他人时遇到讹人现象应该怎么办”,这样的设问具备探究和展示的价值,学生有话可说,有据可言。学生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帮助别人和保护自己这样的情感目标不经意间就在自己心中内化了,情感渗透目标也自然达成。

三、充分创设情境,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心智发展有限,对思想品德教材中抽象的概念难以一蹴而就地理解,更谈不上意志品质的深化。此时我们可以利用此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达成情感目标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从科学的教学说,人的情感容易在适当的情境中产生,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要进行好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感教育所需要的情境,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

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情境表演,可以是才艺展示,可以用视频呈现,可以是不同主体的现场互动。良好的情境一定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课题《人不能选择父母》的教学时,可以创设的情境非常多,如播放母亲分娩时的录像、包含深情的歌曲的才艺展示、父母现场与子女互动等等,这些情境让学生感动的同时,水到渠成地在学生心灵中生成了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品质。再如,在进行九年级课题《与诚信同行》中的“诚信智慧”时,可以针对“诚信与谎言”、“诚信与隐私权”、“诚信与法律”等角度分别设计情境表演,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情感目标也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

总之,情感渗透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经典话题,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遵循新课改基本理念要求,切实做好初中思想品德的素质教育工作。

试议教师的情感育人 篇4

第一:诚, 就是忠诚, 师生之间要相互的忠诚, 即教师的应有品格。只有我们作为教师的以诚对待班上的每一名学生, 学生才会以同样的情感对待我们教师。我们作为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 这是我们做为教师的职责, 热爱我们所在的教师岗位。这有做到了爱岗敬业, 同时我们还要做到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 首先我们教师对学生要诚, 这要彻底摆脱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桎梏。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居高临下的教学生, 而是要放下架子, 要与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即是学生的教师, 也是学生的真实朋友, 学生的大哥哥, 大姐姐, 教师对学生要推心置腹, 平等对待, 这样的教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应该不虚伪, 不矫饰, 不发号施令, 而是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鼓励他们上进, 能够让学生对生活, 学习树立信心!能够战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建立起平等、融洽、诚信的新型师生关系, 进而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 也只有在这种教育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学生, 才能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 学会宽容他人、学会包容别人的不足和缺点。才能拥有进取的心态, 面对生活, 才能经受得起各种人生的考验, 才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不彷徨。多少成功人士的成就大业的原因, 都是源于曾经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一位难忘的, 曾经使之“顿悟”的老师, 主要是老师的视生如子的情感的感化。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想学生信其道, 必须首先做到让学生亲其师, 学生能够亲其师, 主要在于我们是否把爱撒给了班上的每个可见的角落, 知否真诚对待他们的每一员。

第二:知, 就是了解,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相互的了解, 不仅教师要了解学生, 教师也要想办法让学生了解自己,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知是爱的条件。没有相知, 就不可能产生更好的情感交流。首先, 老师对学生要“知”, 要知晓。我们作为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备的品质有所了解, 对于学生有什么爱好, 有哪些特长都要有所知晓, 还有就是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特殊的学生的生活环境, 要给予一定的关心。只有对于班上的学生情况做到全员摸清“底细”,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经过培养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 体验的成长的快乐。由于学生是一个个的独特的个体, 每个学生都会有他们的长处, 同时也避免不了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教师在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时候, 一定要对孩子进行纵向评价, 对其自身, 看有哪些进步, 对于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也要给予表扬, 激励孩子向着更大的进步迈进。任何的人际关系都是相互的。我们在了解孩子的同时, 也要把自己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尽快对自己熟悉。我们相互了解的目的, 是为共同的学习生活和在课堂中形成有效的互动。想要得到学生的首肯, 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 让广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 相信自己, 信任自己, 这是十分重要的。据心理学家介绍, 这种了解可主要划分为感、知、受三个层次。其一是初步感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要求学生做的我们老师首先要做到, 真正用我们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去教育学生。我们还要注意服饰的高雅, 举止的端庄, 良好的行为, 渊博的知识和风趣幽默的谈吐, 让学生首先产生愿意接触我们的初步感知。其二是处理事情中的感知。我们作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闪现在班上所有孩子的眼睛中, 我们的行为更会印刻在孩子的心灵上。在日常处理事务时要时刻注意我们做为一名教师的影响。时刻注意自己在“为人师表”。在细节中凸显自己的优秀品格, 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 此时的无声教育胜过我们的言辞说教。其三是“受”。工作中, 要求老师对于学生在平时的缺点和不足要做到及时发现, 不姑息, 在施教的过程中下意识地帮助孩子进行纠正、帮住学生改进提高。

情感化人培训育人制度管人 篇5

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

去年5月份,我乡30个村实现了每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30名大学生村干部中,本科学历10人,专科学历20人;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12人,村委主任助理的18人。学历高、年纪轻、素质高、有朝气的大学生村干部队伍为我乡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何使用好、管理好这支队伍,让他们发挥出最大能量显得至关重要。1年多来,我乡把关心爱护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坚持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以真情、出实招,积极建立关爱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机制,激发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真情感化,多方关爱助其健康成长

一是生活上关心。我们乡在对待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上,坚持的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把村干部当成自己人”。在食宿问题上,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想方设法为大学生村干部安排食宿,为其配备了必要的生活用品,确保他们住得舒适、吃有着落、行得安全。在福利待遇等方面,明确大学生村干部享受与机关干部同等待遇的思想,对大学生村干部决不另眼相看。

二是精神上关爱。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全乡大学生村干部座谈会,开展交心谈心活动,让大家他们汇报交流学习、思想、工作和党性锻炼情况,对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正视困难、解决问题,也便于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管理。此外,还结合他们年轻、有活力的特点,组织开展“三农”知识竞赛、“迎七一”歌咏比赛等活动,激发他们扎根基层的热情和信念。

三是政治上关怀。在每周召开的乡党政联席会上,各包点领导都要把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汇报内容之一,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在今年的“七一”表彰中,特意设立了“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经过层层考核评选出了30名,其中有5名为大学生村干部,占了机关总名额数的1/3。

二、培训提高,为其打造素质提升平台

一是注重学习培训,着力提高理论水平。先后组织大学生村干部赴兰考县焦裕禄烈士陵园、邓州市城郊乡等地参观学习,并建立了工作例会、业余培训等集中学习制度。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除参加乡机关各项会议外,每周集中学习一次,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此外,乡里还鼓励村官继续学习,积极搭建学习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大家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因此,我乡村官有胆量、有勇气向每次招录考试作出冲刺。近期,我乡﹍村大学生村干部顺利通过了招教考试,并被分配在﹍。

二是注重跟班锻炼,着力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经验缺乏的实际情况,在乡党政办、经济发展办、计生办、信访办等站所增设岗位,专门安排大学生村干部跟班实践,采取跟班学习、轮岗培训等方式,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如所采取的大学生村干部“跟班接访制”等措施,使大学生村干部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在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注重结对帮扶,着力提高工作能力。在建立领导联系大学生村干部制度的基础上,开展“3+1”结对帮带活动,即每名大学生“村干部”由1名乡镇党委负责人、1名所在村包村干部及所在村支部书记3名同志联系、帮带,女大学生“村干部”还另确定所在村的妇女主任作为帮带人,指导他们参与乡村两级的各项工作,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加快成长步伐。

三、制度约束,为其营造干事良好氛围

一是严格工作纪律,加强队伍管理。制定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该办法在建立请销假制度、工作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工作日志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同时,还量化细化了制度的执行程序。如规定大学生村干部每天8:00在乡政府实行集体签到,参加机关早会,对工作实行日汇报、日安排。乡里还专门成立督查工作组,对大学生村干部

在岗在位情况进行抽查,对于缺岗人员进行通报批评、诫勉谈话。

二是强化岗位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根据大学生村干部优势,明确了大学生村干部十大任务和职责,即做好“十大员”:农村政策的宣传员、文明生活传播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科技信息推广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远程教育播放员、中心工作突击员、党建活动组织员、村室建设管理员、发展经济引领员。

初中化学教学必须注重情感育人 篇6

一、激活良好的师生情感

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是从对课任教师产生兴趣开始的。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心去爱学生,用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去对待学生,经常运用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激情而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化教学语言来表达教师的情感,通过交流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例如我们可以把具有较弱还原能力的物质形象化地称为“葛朗台”、电子的“吝啬鬼”;为加深学生对氢氧化亚铁与氢氧化铁转变时复杂的颜色变化现象,可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语句加以总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另外,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要及时善用评价,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激活良好的师生情感。

二、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应正确树立学生观和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有差别的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意承认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通过教师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硬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来教育影响学生。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在化学的教学中课堂问题与讨论至关重要。有的学生不喜欢在课堂发言讨论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并积极鼓励这一部分学生的讨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要求教师以指导的形式组织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练习和提取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提出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问和答的过程中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学生一起改善课堂环境或以分组形式或以坐位形式来进行生生交流,使教室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乐园。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研究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讨论能力也是学习化学疑点和难点的一个方法。

三、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學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病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产生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巧妙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寓情感教育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和情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这也是化学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

情感育人 篇7

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可以凭借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对于教材能形成一种初步印象, 那是一种表象的记忆及文面的理解;二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来体现他们的阅读能力, 进行情感的交流。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很少用心去领会文中的深义。作为教师, 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及培养, 让学生从体会文章的内涵来激发感情。

一、寓情于教, 以情动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过程, 乃是唤起学生对知识感兴趣的重要条件。以大学英语第一册为例, Unit 1《How to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 (如何改进学习习惯) 是一篇说明文, 文章介绍了一个智力平常的学生通过改进学习习惯成为了一个优秀生。通过学习文章, 我告诉学生读书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而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播种一种思想, 便会有行为的收获, 播种行为, 便会有习惯的收获, 播种习惯, 便会有品德的收获, 播种了品德, 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谚语中说Custom makes all things easy. (有个好习惯, 事事皆不难) 通过举例子、比较,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使学生意识到习惯是一种惯性, 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 从而激起学生培养良好习惯的感觉, 并自觉运用于学习中。

二、情感飞跃, 建构桥梁

赞科夫说:“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 激发学生表达情感。”在学《Sailing Round the World》 (环球航行) 时, 我首先用提问法激起学生的兴趣:What does an old person whose age is 65 usually do?If he or she has cancer, what does he or she do? (在你的周围, 65岁的人通常在做些什么?如果他得了肺癌, 他又会怎么样?)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答案也丰富多彩。我又拿出一个地球仪让学生画出冒险家Sir Francis Chichester的航海路线, 当学生了解到做这个壮举的是一位已是古稀之年且患肺癌的老人完成的时候, 他们吃惊地张大了嘴。最后我让他们谈感受, 然后一起在黑板上总结奇切斯特的成功原因:充分自信 (相信世上无事不可为) 、准备周全、全力以赴、激情洋溢、坚持不懈、必胜的信念、一定的技能。正如“Chichester’s friend didn’t think he could do it” (奇切斯特的朋友认为他不可能做到) 在他完成第一段航程抵达澳大利亚时, 他们众口一词:“He had done enough, he must not go any further.” (他做得够多了, 不应该再继续了) 这样, 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别人怎么认为没关系, 关键是自己的态度。同时, 要相信自己会成功, 尤其在英语学习中, 树立信心是成功的基础, 持之以恒与合理的安排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

三、情感流泻, 巧作点拨

教育家叶圣陶说:“学生读课文并非目的, 真能懂得事物, 真能明白道理, 真能实践好行为, 才是目的。”比如在第七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又喜又悲的圣诞节) 这篇文章, 小男孩的父母在圣诞节来临之际煞费苦心地为他准备了梦寐以求的小马作为礼物, 由于门牌号不明显, 邮递员直到傍晚才找到他家, 一天之内, 小男孩历经了憧憬———破灭———狂喜的心路历程。这件事我采用了对比学习法, 让同学回顾第五单《The Present》 (礼物) , 他们复述了这个故事———一个孤身独住的母亲, 在80岁生日那天, 收到了街坊邻居、仆人、小男孩的精心准备的礼物, 唯一的女儿和作为市长的女婿却只送了一张支票及印有“生日快乐”的贺卡。两篇文章都是讲述恩情。前者是父母对孩子, 后者是孩子对父母。让他们比较两种情感, 接着又问:“Do your parents hold birthday party for you?What kind of gifts do you have?” (父母为你们过生日吗?通常你会得到什么礼物?) 班级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我又问:“Who knows your parents’birthday dates?” (谁知道父母的生日?) 顿时教室一片冷场, 高高举着的手一大半缩回去。通过这个明显的比较, 我引导学生要尊敬父母、要知恩图报。“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在”, 那将是一大憾事。因此, 我们感念父母的恩情, 爱戴父母, 向他们尽孝, 回报父母, 学会感恩。最后要求学生写作, 内容为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parents? (你准备为父母做些什么?) 学生深有感触地写下了他们将要采取的做法: (1) 亲近父母 (在思想感情上对父母的深情爱戴) , 体贴父母 (具体行动上) ; (2) 听取父母的教导与指点; (3) 成年后赡养父母的意识等。可见, 熏陶、感染可以产生情绪的唤起, 情感经验可以积累、迁移和泛化。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情感因素, 对情感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情感, 是对生命的感悟, 因感动而反省。学生会因感动而建设, 在建设中成长, 在建设中成才, 从而超越自我。因此, 我们要让英语课堂洋溢着情感, 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情感育人 篇8

一、导入情境化,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产生初步的审美感受力

上课了, 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 深情地向学生问好。虽然是很简单的语言, 却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温暖。学生在精神饱满、齐声有节奏的问好声中, 心中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学生与老师的心灵之间便搭起了一座桥梁。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尤其是故事中营造的情境, 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带进学习的氛围。教师利用小故事的形式导入,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初步了解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的作者马思聪的生平, 并产生欣赏此曲的强烈欲望。

师:同学们, 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城墙上跑马》。老师边弹琴边深情地演唱这首内蒙民歌。你们要思考:这首民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哀怨、幽怨、悲伤……

师:是啊, 这是一首内蒙绥远民歌。曲调非常简朴、生动, 表达了流落在外的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接着学生开始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 同时教师播放多媒体音乐, 并要求学生体会乐曲主题所表现的情绪, 渐渐的, 学生处于了陶醉之中。

教师通过对话、语言描绘、音乐渲染、电教等手段, 使“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 从而很快地缩短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以最佳学习状态主动投入艺术欣赏, 从而产生初步的审美感受力。

二、渲染气氛, 做到融会贯通,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

歌唱给予人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深入人心的。我让学生先学会演唱民歌《城墙上跑马》, 以此为切入点, 进而使他们直接获得情感体验, 提高音乐注意力, 增强音乐主题的记忆力。我更注重让学生在逐段欣赏乐曲时, 做到融会贯通。如:

师问:你认为这首乐曲是采用什么调式?为什么要用小提琴来演奏?学生们极富表情地给以各种描述。一位学生的回答是:小提琴较接近人声, 表现力极强, 马思聪把西洋乐器与中国的民族音乐融为一体, 真可谓“一种大胆的创举”, 更能表现出缠绵的思乡之情。此时, 我再让学生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将那种哀婉、忧伤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音乐进行到第一变奏时, 我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 探讨演奏的音色对比、调式、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 学生就一步步加强了对作者那种缠绵、凄婉、迷惘、孤寂心情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 发展其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 我着重抓住“听”这个重点, 在欣赏第二变奏时, 设计了两个问题, 其一:第二变奏的旋律有什么变化?这一变化的作用是什么?其二:音乐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受到启发, 学生们带着问题侧耳聆听。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 时而爆出生动又热烈的自由讨论, 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在争执不下时, 有些学生主动要求我再播放一遍甚至两遍。个别同学还用身体语言去模拟和表现作者的心情。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而无需动脑的局面。由于学生做到了主动聆听, 积极体验, 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理解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三、深化情感意蕴, 拓展多彩画面, 引导学生形成审美统摄力和创造力

有关专家指出, “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象的飘浮不定, 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 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 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 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 反复聆听、多次体验, 才能想象出音乐背后多彩的画面, 才能体验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 才能获得深层次音乐感知, 进而形成审美统摄力。为求得情感体验的步步深入, 在欣赏第三主题变奏时, 我让学生首先带着问题欣赏:

(一) 第三变奏与前面的音乐相比,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 通过欣赏这段音乐, 你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 能透过这段音乐发现作者内心在想什么吗?

学生带着问题, 配合电视画面欣赏乐曲所描绘的意境, 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引起了感情上的深层次共鸣。这时, 感受、想象、情感、理解开始融合起来, 构成一种“合力”, 即审美统摄力, 学生的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艺术实践表明, 审美统摄力既可弥补某一心理功能的不足, 使之富有新的活力, 又可使诸心理功能共同协作, 和谐发展, 把审美活动引向深入。审美统摄力实质上是人的健全的、完备的审美心理结构。有无这种能力, 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文明、审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我们高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培养人静观美、欣赏美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当然, 一般地说, 这种“创造”是初步的、浅层次的, 甚至是幼稚可笑的, 它区别于艺术家、作家、诗人的创造活动。达·芬奇由“画蛋小儿”成为杰出艺术大师的事实告诉我们: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要培养中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必须从小抓起, 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每一节艺术欣赏课抓起。随料立意, 因材施艺, 临场发挥, 常常是培养审美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技艺原理。每一个艺术老师都应该乐此不疲地去挖掘这“一点一滴”, 去激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基于这种思考, 我在本课的尾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这首乐曲, 学生们表现都很积极:有演唱;有舞蹈;有绘画;有乐器;有写短文的;还有激动地即兴吟诗的。一位学生脱口而出, 琅琅吟诵:“千古不朽《思乡曲》, 带着惆怅, 带着永恒, 带着思念和向往, 倾诉对母亲的衷肠。思乡!思乡!此情此义久长!”实践证明, 当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潜能释放的气氛之中时, 想象力的闸门就会把他们带入艺术再创造的天际, 去自由地翱翔和驰骋。

参考文献

[1]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2) .

[2]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0) .

[3]审美素质教育.国家教委《中国新一代》杂志社编.时代出版社, 1998.

情感育人 篇9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重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机制导致大部分教师只侧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己的教学进度, 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思想品德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 应该把本学科的教学当做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 注重在课堂内外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如讲授九年级第七课的第三框《学会合理消费》中学会理财、合理消费这个问题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金钱。金钱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 但它不是万能的, 它只是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已。要让学生确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 同时对学生应怎样学会理财、合理消费进行指导。

二、备课时科学确立“三维”目标, 注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放在首位

传统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第一位, 能力目标第二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三位 (有的教师甚至根本没有设计该目标) , 明显地偏重于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第一教学目标, 所以, 在备课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 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 成为他自己的观点, 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 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教师备课时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要根据所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和认知水平, 来确定每节课具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在备教《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框时,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将让他们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他们知道, 彩虹总在风雨后, 风雨之后的阳光更灿烂。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突出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过程, 教师要牢牢抓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并有意识地、自觉地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 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态度与情感。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 努力把知识教育、情感与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能力提升相结合, 发挥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的功能。

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二课的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中的“关爱集体、人人有责”时, 我让学生低头看看班级的地板上是否有垃圾纸屑;观察班级卫生角的劳动工具是否摆放整齐;想想学生中是否存在故意破坏学校公物的现象……遗憾的是, 地上有垃圾纸屑, 学生只回答“有”, 却没能尽“举手之劳”;劳动工具横七竖八地躺在卫生角里“煎熬”;破坏学校公物的事件时有发生。于是我和学生开始谈论起来:在家庭里, 每个成员都会为这个家庭着想, 可是在学校里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家里, 卫生搞得干干净净, 用具摆得整整齐齐, 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敝帚自珍”。而教室的卫生很差, 扫帚乱放也视而不见, 随手打一块玻璃, 随脚在墙壁或者门上留个脚印也是常事。这是因为大家没有“主人翁”意识, 没有把学校、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其实, 我们的班集体就是我们共同的家, 我们理应相互尊重、理解、关心、帮助, 把班集体当做自己的家, 这样我们的学校、班级才能充满温馨与欢笑, 大家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关爱集体, 人人有责”,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我们的集体就会更加优秀, 更加美好。

四、把教书育人的理念延伸到课堂外, 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然后再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渗透到生活实践中去, 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 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观念。教师应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明确应该注重长远发展, 要学会怎么做人,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这样在社会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和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这两课的时候, 教师应有自己明确的感恩情怀, 同时也应多学习或了解一些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孝亲敬师等方面的知识和事例, 在课余时间可以和学生一起说见闻讲故事, 让感恩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慢慢感染学生。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把思想品德课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我在上完这两课之后,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强化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效果。如在母亲节到来之前, 开展“给母亲的一封信”征文比赛, 通过写信回忆父母的付出与艰辛, 再次用心灵感受父母之爱, 同时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 要求为父母洗一次脚或沏一杯茶, 或为父母分担家务等;在班级召开“感恩的心”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用朗诵、歌曲、舞蹈、小品表演等形式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诲之恩的谢意。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观察体会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情感育人 篇10

一、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中情感元素的缺失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 在教育过程中, 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做, 理智告诉人们用什么方法去做, 而情感则告诉人们愿意怎样去做。

1.学生渴望导师的真情关怀

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求职的艰难、家长的期望、个人的发展等各种问题, 他们经常感到彷徨、失落与迷茫。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非常需要有人能够倾听他们的心声, 能够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心理疏导。 因为情感的孤独、沟通的焦虑、成长的烦恼经常令他们无所适从, 渴望能够得到真诚地指导, 从而以合理的方式释放。 然而, 他们对于多数指导教师毫无情感的“说教式”的指导方法却感到极其厌烦, 尤其对于走过场、做样子的“领导型”指导方式非常抵触;对于敷衍塞责、蜻蜓点水的“应付型”指导方式更是形成逆反心理, 从而造成师生感情的对立, 结果是根本达不到导师工作应有的指导效果。

2.导师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师生双向沟通发生阻塞的结症所在就是缺乏情感。由于情感元素的缺失, 使得导师的指导工作失去了人情味。导师经常消极、生冷地控制着整个指导过程, 即使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生, 他们也未必领情, 因为隔靴搔痒的指导效果满足不了学生们心灵深处的情感需求, 师生交往的心理落差由此加大, 心理距离由此拉大, 出现隔膜、猜忌, 导致双方产生误解, 甚至矛盾, 师生间成了相互熟悉的陌生人, 导师的工作效果自然收效甚微。导师应该深刻地了解情感沟通的内在规律, 掌握情感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以免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抵制情绪, 要让他们感受得到导师的真诚与关爱, 建立持久的情感纽带, 消除不良情绪和心态, 以免积怨太深发生恶变。

二、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中情感元素的注入

在“导师制模式”下, 师生间的“导学关系”需要倾注的三个情感元素分别是热情、激情、友情, 它们是导师与学生间情感认同、情感建立、情感交流这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推动要素, 也是情感注入的三个节点。

1.热情是导师工作情感认同的切入点

导师的指导热情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的内心感受, 热情是导师开展工作并获得学生情感认同的切入点, 是导师个体能否获得学生情感接受的关键, 也是师生建立互信的桥梁和纽带。 导师的热情是其参与指导活动, 以及对待活动主体即学生的一种内心真情实感的外在流露, 折射出的是一种慈爱、一种态度、一份责任。导师的热情表现在:指导全程充满爱心, 对学生的进步给予真诚的关切, 倾注满腔的热情, 视帮助学生成长为己任和天职, 把火一样的温暖无私地奉献给他们。 导师的热情如果能够充满浓浓的情谊, 借此就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能够滋润学生心灵深处的荒漠, 能够开启他们积蓄已久的力量源泉。无精打采、爱搭不理的冷漠态度自然得不到学生们的情感呼应, 导师工作自然很难开展下去。然而, 导师的热情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情, 能够获得他们的倾情配合与积极互动, 预期的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2.激情是导师工作情感交流的共鸣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和情绪体验, 在激情的支配下, 每个人都能从身心中释放出蕴含已久的巨大潜能。导师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激情的引发与点燃, 从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引导、专业前景的展望, 再到职业生涯的规划、理想信念的追寻等, 每项指导内容无不牵涉到情感的激励与情绪的感染。 学生的激情来自于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学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 但是他们的激情有时会处于半枯竭状态, 导师的职责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兴奋点, 激活他们沉睡、甚至冷漠的情感世界。教师的激情来自于对导师工作的特别感动与兴奋, 来自于对学生主体的深情期待和无限热爱。师生激情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 是因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就是心与心的碰撞、良好情绪的感化过程, 师生间的交流已经形成非常友好的界面, 导师在准确掌握了学生情感的脉搏和节奏的基础上, 保持与之合拍并切同步, 从而找到合集与交集, 在交汇处形成共鸣, 至此, 导师工作的开展就拥有了雄厚的情感基础。

3.友情是导师工作情感建立的突破点

师生间的友情已经成为导师开展工作所必须建立的重要感情基础。友情能够滋润心灵、温暖心田, 能够搭建温馨的港湾和情感归宿。但是友情建立的前提是学生已把导师视为良师益友,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学高”与“身正”是良师的两个硬性指标, 真情与爱心是益友的两个软性指标, 不是所有的良师都能成为学生的益友, 甚至普通朋友可能都做不成, 因为朋友身份的确认完全来自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认可, 所以每位导师都应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亦师亦友的双重角色, 这既是学生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期盼, 也是导师指导工作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每位导师都应努力并争取打开每位学生心灵围城的坚固城门, 让他们敞开心扉, 沐浴友善的阳光。如果学生能在QQ群里主动加导师为好友, 这就是学生对导师朋友身份的一种认同, 说明导师在“组织”上已经成为学生们交际圈中的成员, 学生从心里已经消除了对导师的抵触情绪和戒备心理, 并从被动转为主动来求得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师生交流的方向和性质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导师工作的开展已经具备了一个友好而充满情谊的平台。

三、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中注入情感元素的关键

尊重、真诚、魅力都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在情感的交流上, 学生需要尊重;在心灵的体验上, 学生需要真诚;在情商的外化上, 导师需要塑造完美的个人魅力。

1.尊重是学生情感的需要

尊重的渴望来自于苦闷而持久的情感饥渴,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人的尊严产生于内心的敏感地带, 一旦遭到挫伤便以数百倍的力量来捍卫, 并且与人的价值、自信、动力和愉悦等要素息息相关。学生是具有主体意志和思维的独立个体, 他们的独特个性都应该得到尊重, 用尊重去善待和塑造学生, 教师职业才能成为最感动人心的崇高职业。师爱不是施舍, 而是对人格的尊重、对情感的抚慰, 敬畏人格是体现导师高尚师德之所在。 倡导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满足个体需求,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得到强化与升华, 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然而, 教师的尊严却不是来自主观感受, 而是来自学生情感与道德的评判。另外, 尊重不但关乎情感, 而且还关乎法律, 从法学角度分析,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有受教育的权利, 导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存在, 在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都是有尊严的人, 导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实施依法指导。

2.真诚是滋润心田的甘霖

导师与学生的流畅沟通需要真诚来疏导, 需要信任来为继, 真诚就像一股清泉倾泻在一片干涸的心灵家园里。真心实意并且坦诚相待是从内心深处感动学生的善举。导师用真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 以此博得他们的好感, 继而建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份深情宛如一缕温暖的阳光, 融化了冻结在他们心中的坚冰。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说过, 当人际关系缺乏真诚时, 交际圈里的人就不可避免地患上相互猜疑的心理疾病, 但是仁爱之心却是一剂对症的治愈良药。真诚实质是一种无私的爱, 这份高尚的爱如果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 秋季就能收获美丽的希望。在校园里, 爱生、爱师、爱校、爱国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 严慈相济的爱已经在心灵孤岛的周围筑起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这道风景展示给人们的是: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 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

3.魅力是导师情商的外化

导师的人格魅力在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是导师情商的外在表现, 它承载着导师的丰富情感。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 亦称情绪智力, 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导师的情商主要表现在能够理性管理自身情绪、激励自我、激励学生、能够辨识学生情绪、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人格魅力是导师在实践中凝练并升华出来的一种内在、持久、强大的吸引力, 其中个人的魅力元素包含个性、学识、能力、风度等各个方面, 是导师综合素质的全面展现。导师的魅力之所以重要,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有句古训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亲其师而信其道, 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 进而行其道, 乐其道。导师若想让学生接受其指导, 首先必须使学生认可并接纳导师本人, 心悦则诚服, 言听则计从;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导师要注重修炼内功, 提高综合素养, 魅力四射是师生双方都期盼的导师应该具备的理想状态。

四、结语

导师制模式下师生关系的情感元素分析远非仅注重热情、激情、友情等元素就能全部解决的, 应该采取多项措施, 比如: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制定配套的考核标准、建立畅通的反馈信息渠道、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等等, 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 才能把导师制的改革进程向纵深的方向推动。

摘要:在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过程中, 做兼职导师工作的授课教师与其指导的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尤其要把情感元素植入其中, 导师工作才能扎实地开展而不走形式。本文主要从师生关系中情感元素的缺失和注入, 以及注入的关键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提出建议, 推行导师制的教学改革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为其保驾护航。

关键词:导师制,情感元素,热情,激情,友情

参考文献

[1]车丽萍, 秦启文.管理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11:110~116.

[2]赵广海.导师制:为学生成长护航[J].辽宁教育, 2011, (09) .

上一篇:振兴东北下一篇:双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