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因子

2024-07-26

限制因子(精选四篇)

限制因子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1年在河北省滦南县玉米主产区胡各庄镇东胡各庄村进行。位于东经118°39.467′,北纬39°23.525′。该区地貌为典型的冀东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为650 mm,常年平均温度11.1℃,无霜期达181 d,年均日照时数达2 554.7 h。土壤类型为潮土,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沉积物。种植制度以玉米一年一熟制为主,历年平均产量9 000 kg/hm2。2011年0~20 cm土层养分含量分别为:有机质12.9 g/kg、全氮0.814 6 g/kg、有效磷30.1 mg/kg、速效钾86.0 mg/kg、有效铜1.05 mg/kg、有效铁29.6 mg/kg、有效锰17.8 mg/kg、有效钼0.35 mg/kg、有效硼0.75 mg/kg、有效锌3.5 mg/kg,pH值7.9。供试品种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承玉20;供试肥料:尿素(N 46%);过磷酸钙(P2O516%);硫酸钾(K2O 50%);硫酸铜(Cu 25%);硫酸亚铁(Fe 20%);硫酸锰(Mn 31%);七水硫酸锌(Zn 22.7%);钼酸钠(Mo 41.7%);硼砂(B 1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11个处理,分别为:全素(N+P+K+Cu+Fe+Mn+Zn+Mo+B)、缺氮(P+K+Cu+Fe+Mn+Zn+Mo+B)、缺磷(N+K+Cu+Fe+Mn+Zn+Mo+B)、缺钾(N+P+Cu+Fe+Mn+Zn+Mo+B)、缺铜(N+P+K+Fe+Mn+Zn+Mo+B)、缺铁(N+P+K+Cu+Mn+Zn+Mo+B)、缺锰(N+P+K+Cu+Fe+Zn+Mo+B)、缺锌(N+P+K+Cu+Fe+Mn+Mo+B)、缺钼(N+P+K+Cu+Fe+Mn+Zn+B)、缺硼(N+P+K+Cu+Fe+Mn+Zn+Mo),以不施肥作对照(CK)。试验处理设计方案见表1。各处理玉米整个生育期肥料用量见表2。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

1.3 施肥方法

2011年4月25日播种并施底肥,氮肥追肥(6月25日)、铁肥追施(6月25日)。氮肥:底施尿素171.2 kg/hm2、追施尿素450 kg/hm2。磷肥:底施过磷酸钙(16%)656.25 kg/hm2。钾肥:底施硫酸钾157.5 kg/hm2。铜肥:底施硫酸铜15 kg/hm2。铁肥:底施硫酸亚铁15 kg/hm2、追施22.5 kg/hm2。锰肥:底施硫酸锰12 kg/hm2。锌肥:底施七水硫酸锌33 kg/hm2。钼肥:底施钼酸钠9 kg/hm2。硼肥:底施硼砂(十水)15 kg/hm2。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对试验地土壤进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微量元素分析,对试验肥料进行测试[1,2,3,4],了解玉米田养分状况和试验肥料养分含量。

注:施肥水平:0代表不施肥,1代表施肥。

整个生育期无灾害性天气。9月11日收获,各小区单独收获,晾晒28 d后用脱粒机脱粒、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处理产量及产量结构见表3。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肥料处理有质的差别,为了明确各种肥料对玉米的效果,采用PLSD法进行多重比较(表5)。由表5可知,施用氮肥与不施用氮肥差别不明显。施用磷肥与不施用磷肥差别不明显。缺钾处理与全素相比产量差异极显著,说明钾素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缺锌处理与全素相比产量差异显著,说明锌素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缺硼处理与全素相比产量差异显著,说明硼素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缺铁处理与全素相比产量差异显著,说明铁素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施用钾肥都比对照增产,产量差异显著。各元素对玉米作用顺序依次是:钾>锌>硼>铁>氮>钼>锰>磷,铜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

注:种植密度为60 600株/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与不施用氮肥差别不明显。施用磷肥与不施用磷肥差别不明显。缺钾处理与全素相比产量差异极显著,说明钾素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缺锌处理与全素相比产量差异显著,说明锌素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缺硼处理与全素相比产量差异显著,说明硼素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缺铁处理与全素相比产量差异显著,说明铁素是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施用钾肥都比不施肥的处理增产,产量差异显著。各元素对玉米作用顺序依次是:钾>锌>硼>铁>氮>钼>锰>磷,铜对玉米产量没有影响。此次试验只代表有限面积的土壤地块,其大面积应用有待验证。

注:PLSD0.05=34.6 kg,PLSD0.01=47.0 kg。

鉴于钾肥的作用,应安排肥料用量与施肥方法、时间试验,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施肥模式。磷肥在维持用量情况下尽可能少施以节省成本。氮肥效果虽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各地情况不同,且玉米是喜氮作物,应注重摸索各地氮肥用量及使用方法。微量元素在玉米生产中作用很大,由于其用量小成本低、叶面喷施,施用方便,建议使用[5,6,7]。

参考文献

[1]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李酉开.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5]李建军.贯彻实施指导与作物配方施肥技术手册[M].北京: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

[6]王兴仁,张福锁.现代肥料实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限制因子 篇2

当前,社会体育文化生活的一种发展趋势就是发展体育文化产业,不久的将来可能要成为主流产业。但是,在挑战和机遇同时存在的大环境下,“十三五”期间,江西省体育局及相关部门明确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通过适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方式来应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求,这是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基于此,体育文化产业界如何向文化产业界学习成为支柱性产业,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该文就目前江西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行分析,且对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1“体育文化产业”内涵及分类界定

体育文化产业定义为:以体育文化作为资源进行开发,通过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进行价值的创造,并提供给社会大众体育文化服务、体育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按照结构层次可将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分类:一类是体育文化产业的本体产业;二类是直接为一类产业服务的产业;三类是间接为一、二类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等。以这种方式分类的体育文化产业,是以体育文化活动为源头进行生产、加工、运营和开发而形成的从上到下的产业链。

限制因子 篇3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集群,限制因子,集群策动

引言

科技服务业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 科技服务业集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 促进和加快科技服务业集群建设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鉴于成功科技服务业集群的示范效应, 许多地区将科技服务业集群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 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 大力培育、扶持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业集群。但是, 由于对科技服务业集群需要的生态环境缺乏全面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或者简单的通过规划产业用地的行政手段, 将企业集中在一起, 或者不顾本地区实情, 一味追求先进的产业或技术, 甚至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 人工创造集群。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 科技服务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有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人工创造集群往往是不成功的。许多国家的政府明确申明, 他们的集群政策支持的目标是现有的或胚胎阶段的集群, 而不是人为的创造集群。要想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培育科技服务业集群, 就必须遵循区域产业集群的生长机制和发展规律, 营造其相应的产业生态位和环境空间, 充分调动和发挥其自组织机制的作用, 否则将事与愿违。本文借鉴生态学理论, 把科技服务业集群作为生态位的基本单元, 分析了影响科技服务业集群限制因子, 在此基础上, 提出科技服务业集群策动的主要途径, 为政府培育集群提供决策依据。

一、科技服务业集群与生态学

(一) 科技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内涵。

科技服务业既不同于提供可编码化产品的制造业, 也不同于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具有高度的交互性、高度的创新性、从业人员高度专业化、高度依赖新技术的产业特征。结合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特征, 可以从服务手段和服务对象两个维度对科技服务业进行界定: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新兴技术与专业知识, 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应用与扩散提供智力服务, 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互动特征的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的服务手段是新兴技术和专业知识, 服务对象是科学技术的产生、应用与扩散, 产业特征是具有较明显的客户互动性。科技服务业集群就是指科技服务企业及其关联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体。

(二) 将生态学引入科技服务业集群研究的可行性。

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到经济管理领域, 用以研究经济系统中各种形态主体的特征及其运行规律, 是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从生态学角度看, 产业集群的本质是同一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共生, 相关配套服务企业共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共生。产业集群的组织机制类似于生物的群聚机制, 因而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到经济、管理领域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并且已经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

二、科技服务业集群限制因子分析

(一) 科技服务业集群限制因子定义。

与生物种群类似, 科技服务业集群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从环境中获得各种必需的资源, 并受到生态因子的影响。科技服务业集群生态因子影响着科技服务业集群的生存与发展, 是支配科技服务业集群行为的主要力量, 是科技服务业集群生存和演化的关键环境要素。根据生态学理论, 科技服务业集群与环境的关系中同样存在着“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是在结合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的基础上的综合概念, 其基本思想是指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部时, 这些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科技服务业集群限制因子是科技服务业集群自身发展的瓶颈, 缓解限制因子的约束可以增强科技服务业集群的设立率。政府在集群策动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提供科技服务业集群设立所需要资源, 特别是要分析、识别、满足限制因子, 提高科技服务业集群的设立率。

(二) 科技服务业集群限制因子的识别。

根据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 影响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四个方面: (1) 生产要素条件; (2) 需求条件; (3) 相关的与支持性的产业; (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 波特还强调偶然性机遇和政府行为因素对上述四个要素产生的重要影响。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功能是促进新技术的开发、促进知识流动、改变了创新的方式以及增强创新的组合, 不同于提供可编码化产品的制造业集群, 表现出与制造业集群不同的对资源的需求。因此, 要从科技服务业产业特征和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功能角度, 注重与制造业的区别, 才能有效识别制约科技服务业集群生存与发展的限制因子。

1、市场需求。

传统制造业集群可以理解为企业的集聚是为了中间产品的空间集中, 企业通过专业的、规模化的生产, 共享外部经济性, 其产业价值链表现为物流的供应链。而科技服务业集群的服务产品的不可分性, 即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与交易同时进行这一特点, 使得科技服务业必须在客户需求较大的区域聚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科技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建立在成本优势技术上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业外包活动的发展, 对相关的支持性产业的要求更高。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提供了对咨询、设计、研发、软件业、培训等方面的市场需求, 是引发科技服务业集群成功设立的催化剂, 促进了集聚核的形成, 催生了科技服务业集群。

2、创新环境。

科技服务业是创新的推动者、创新的载体和创新的来源, 其高度创新性决定了科技服务业集群与制造业集群相比对区域内创新环境的要求更高。创新环境是指区域内主要的行为主体 (结点) 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和集体学习过程而建立非正式的复杂社会关系。创新环境是自主创新系统存在与演化的必要条件和土壤, 稳定健康的运行环境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实施和发展。对科技服务业集群而言, 创新环境不仅要求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方便的交通条件, 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学习环境。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居民的风俗习惯, 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 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风气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内容。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是否有追求创新的热情, 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 具体包括:行为主体的创新精神、彼此信任的协作关系、开放的思想交流氛围。区域的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市场机制等和创新活动有关的制度。区域的协作创新是很多行为主体通过相互协作而创造 (生产) 技术的过程, 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其中学习构成了获得创新所需知识的有效途径,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区域创新环境网络中, 行为主体学习交流得越频繁, 创新能力就越强。

3、高素质人力资本。

在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 人力资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本从不同角度影响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创新。影响科技服务业集群健康发展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在科技服务业出现初期, 由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抓住市场机遇, 整合各类资源, 进行“种子企业”的初创, 然后通过企业之间的示范效应、技术扩散和资本积累, 衍生出更多的相似企业和支撑企业, 形成在区域中相对集聚的产业形态, 构建出科技服务业集群的架构。专业性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科技服务业产业特征的基础上, 科技服务业是高技术、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产业, 其服务过程就是以智力为资本, 为客户诊断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参与问题解决。这就要求在服务过程中, 需要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应用、传播专业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进行规划、整合、控制、评估等工作。如果说企业家人力资本导致了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出现, 那么专业型人力资本影响着企业服务的效果和效率, 是科技服务业集群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支撑力量。

三、科技服务业集群策动路径研究

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科技服务业集群的设立是由政府发起的, 如印度的班内加尔软件园、中国的中关村软件园等, 政府在科技服务业集群设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策动作用。政府在科技服务业集群设立过程中的策动作用体现在分析、识别科技服务业集群生态位限制因子, 并采取措施, 使限制因子达到集群所需要的阈值, 促使科技服务业集群在区域内生存、发展。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策动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一) 分析市场需求。

科技服务业集群为科学技术的产生、应用与扩散提供智力服务,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区域内的相关产业, 相关产业对知识的需求构成了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市场生态位, 新的科技服务业集群设立的前提条件是对富余市场生态位的进入或对已饱和市场生态位的入侵。在科技服务业集群设立初期, 要识别市场生态位, 首先需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群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情况;其次还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新技术的选择和新设计的应用、政策的调整、消费偏好的改变会引致新市场生态位的形成, 政府要注重这三种特殊类型的环境变革, 加强谋划和引导, 为科技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

(二) 打造集聚核。

早期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大都是由政府发起成立的, 有的甚至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演变而来, 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中心等, 政府主导是产业集群初期的最大特征。政府在保证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 应着重促进集聚核的形成, 引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机构, 保证集聚核的吸引力。

(三) 培育创新环境。

培育创新环境, 首先是区域创新行为主体互动网络关系的构建, 建立科技服务业之间的横向联系, 建立沿着价值链的不同部分的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制造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其次是要从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重点营造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的创新环境, 建立鼓励支持创新的政策、法规, 提倡创新的社会文化和互利互信、风险共享的商业文化, 规范完善的人才市场, 开放的教育科研系统以及完善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等。

(四) 培育高素质人力资本。

政府要从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培育高素质人力资本。在培育企业家人力资本方面, 要在全社会建立容忍失败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规则, 鼓励企业家脱颖而出;为吸引大型研发机构、检测中心落户本地, 政府要对科技服务业机构的设立提供支持及配套措施, 在税收、用地、住房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建立稳定、连续的制度安排, 有利于为企业家提供理性的预期, 保护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在培育专业型人力资本方面, 政府应该强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良好的交流场所, 促进专业型人力资源的发展, 留住科技服务业中的优秀人才。

四、结语

科技服务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建立在满足限制因子的基础上, 本文借鉴生态学理论, 分析出市场需求、创新环境、人力资本是制约科技服务业集群设计的限制因子, 并从政府层面给出科技服务业集群策动的建议, 对政府提高科技服务业集群设立成功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俞培果.集群策动、集群政策与政府行为——经验及启示[J].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7.

[2]伍进, 蔡绍洪.区域企业群落形成过程中的自组织机理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6.

[3]梅强, 李文元.江苏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4]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 2008.

[5]迈克尔.波特.李明轩, 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6]魏江, 朱海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功能论:集群创新过程视角[J].科学学研究, 2006.3.

[7]赵晶媛.区域知识管理的若干问题及北京研发中心的成长[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8]李玉江, 徐光平.人力资本空间集聚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3.

限制因子 篇4

关键词:限制性输液,失血性休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孕产妇失血性休克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如不能及时早期诊断以及有效积极治疗,将会导致一系列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败血症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1,2]。孕产妇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其中凝血连锁反应的促发在休克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休克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3]。对休克的容量复苏,现代输液理念认为限制性输液能更有效复苏失血性休克[4],而目前对孕产妇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仍沿用传统的早期大量液体复苏方案,是否限制性输液能应用于孕产妇休克的复苏,迄今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拟从失血性休克后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入手,探讨限制性输液应用孕产妇休克复苏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由南方医院动物中心提供。15只新西兰白兔(雌兔),生理年龄1~1.5岁,孕兔妊娠期为15~25 d,孕兔体重在2.84~4.47 kg之间。

1.2 建立模型

参照余艳红等[5]方法制作孕兔失血性休克模型。20%氨基甲酸乙脂静脉麻醉后,分别于颈动静脉、股动静脉置管,沿下腹部正中切口打开腹腔,暴露子宫。此模型分为3期,急性失血期(0~30 min):颈动脉放血,控制一定速率,使MAP在15 min内降至40mm Hg,后15 min维持MAP在40~45 mm Hg之间,抽取的血液经肝素化处理以备急救期回输;休克急救期(30~90 min):选取孕兔任意一孕囊,剪断此孕囊的一处较大血管,使用无菌纱布围绕,根据预先设定的输液方案给予抢救;复苏后期(90~180 min):剪断血管后60 min缝扎血管彻底止血,回输血液和液体,血压超过80 mm Hg则停止输血和输液。

1.3 不同输液方案和分组

将实验动物编号,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1)假休克组(Sham Shock Group,SSG组),给予插管、开腹等处理后,但未进行放血和任何治疗。(2)传统输液组(Aggressive Fluid Resuscitation Group,AFR组),院前复苏期开始接受大量的林格氏液快速输注,输液速度为12 m L/min[7],维持MAP为80 mm Hg。(3)限制性输液组(Limited Volume Resuscitation Group,LVR组),院前复苏期开始输注同样的液体,输液速度为4mL/min,保持MAP不超过60 mm Hg。治疗组在院内复苏期开始接受同样的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维持MAP为80 mm Hg。

1.4 监测指标

分别于模型(0 min、30 min、90 min、180 min、4h)各时间点取静脉血,送南方医院检验科监测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各项指标均有一个人完成)。

1.5 统计学分析

各项指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孕兔基本特性比较

各实验组孕兔基本情况如生理年龄、妊娠时间、体重等统计无明显差异。见表1。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

2.2 不同输液方案对凝血因子PT的影响

模型第0 min、30 min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内之间比较,休克组PT时间逐渐延长,在模型4 h最高;LVR组和AFR组相互比较,在模型第90 min、180 min、4h各时间点,P<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注:覮LVR组与AFR组比较,P<0.01

2.3 不同输液方案对凝血因子APTT的影响

注:†LVR组与AFR组比较,P<0.01

模型第0 min、30 min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组内之间比较,修阿克组APTT时间逐渐延长;LVR组和AFR组相互比较,在模型第90min、180 min、4 h各时间点,P<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2.4 不同输液方案对纤维蛋白原(Fbg)影响

模型第0 min、30 min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组内之间比较,休克组Fbg逐渐降低,在模型3 h降至最低;LVR组和AFR组相互比较,在模型第90 min、180 min、4 h各时间点,P<0.01,差异有显著性;其中LVR组在模型4 h已基本正常。见表4。

注:覮LVR组与AFR组比较,P<0.01

3 讨论

3.1 限制性输液能有效缓解PT、APTT时间的延长,是一种理想的容量复苏方法

凝血过程主要由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效益,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与血浆接触的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周细胞、星性细胞、足状突细胞,正常时不表达组织因子(TF)。虽然血液中可能有少量激活的凝血因子Ⅶ,但由于无TF,凝血过程不能启动[6]。孕兔失血性休克后,激活的白细胞、花生四稀酸代谢产物及休克复苏时产生的氧自由基、细胞因子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了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同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产生纤维蛋白,激活血小板,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7]。PT、APTT可有效反应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状态。随着休克的进展,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降低,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影响内皮细胞代谢,进一步加重内皮细胞的损害,这样使机体呈现高凝状态。限制性液体复苏不仅维持了一定的血压水平,还能减少出血量,减轻酸中毒,改善组织的低灌注水平,减轻组织供氧不足状态,减少了内皮细胞的损害[8]。本实验也证实,限制性输液相比传统输液方法,其PT、APTT时间明显缩短,即有效缓解了机体高凝状态的发生,也避免了传统输液造成的酸中毒、组织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容量复苏方法。

3.2 限制性输液能有效阻止纤维蛋白原进一步下降,是一种理想的容量复苏方法

国外研究[9]发现,休克早期纤维蛋白原增加,休克2 h后开始明显下降,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于休克12 h降至最低值。认为其变化规律主要由于休克作为一种应激反应,早期快速的促发急性期反应蛋白释放,使得作为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的纤维蛋白原大量释放入血,导致了休克早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而休克后期纤维蛋白原增加是由一系列的机体应急反应造成的。正常生理条件下,位于上皮细胞及血管外膜的组织因子因为上皮细胞、血管外膜损伤而释放入血,同时内皮细胞还释放出v WF、FⅧa等,在血中TF与FⅧa形成TF/FⅧa复合物,启动组织因子途径,并生产少量凝血酶。凝血酶在激活FⅪ、FⅧ、FⅤ等一系列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生成更多凝血酶,这样形成级联效应。大量的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10],导致纤维蛋白原大量消耗,加上休克复苏血容量增加的稀释作用,导致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进一步减少[11]。本研究也证实,纤维蛋白原在休克早期增加,随着休克进展开始下降,与国外报道一致。本研究还发现,给予容量复苏后,可阻止纤维蛋白原的进一步下降。由此可见,限制性输液组相比传统输液组有更明显的作用,这可能与限制性输液较为适量的复苏容量,减少了传统输液血液稀释有关。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是更加理想的容量复苏方法。

总之,孕兔失血性休克会可导致PT、APTT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限制性输液能减轻组织供氧不足状态,减少内皮细胞的损害,有效缓解了PT、APTT时间的延长;同时避免了传统输液造成的酸中毒、血液稀释、组织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阻止了纤维蛋白原的进一步下降,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容量复苏方法。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 S,PALMA P,SCHUSTER K,et al.Small vol-ume resuscitation with7.5%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treatment of hemorrhage shock in the tropics[J].Trop Doct,2003,33(3):165-166.

[2]ROSEN M,BRAUER KL,ALPERIN JB,et al.Postpartum hem-orrhagic shock resulting in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J].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03,13(3):208-210.

[3]KIDOKORO A,IBA T,HONG J.Role of DIC in multiple organ failure[J].Int J Surg Investig,2000,2:73-80.

[4]ZHAO KE.Advanc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hock[J].Med J Chin PLA,2005,30(7):552-554.Chinese

[5]YU YH,ZHAO KE,GONG SP.Establishment of a new model of hemorrhagic shock in pregnant rabbit[J].Chin J Prrinal Med,2004,10(3):162-165.Chinese

[6]BARUCH Y,NEUBACCER K,RITZEL A,et al.von Willebrand gene expression in damaged human liver[J].Hepatogastroent erol-ogy,2004,51:684-688.

[7]BOHUON C.Cascade inflammatoireen reponse a la liberation de toxines.Perspectives Therapeutiques[J].Ann Pharm Fr,2001,59:191-197.

[8]FREUDENBERG S,PALMA P,SCHUSTER K,et al.Small vol-ume resuscitation with7.5%hypertonic saline solution-treatment of hemorrhage shock in the tropics[J].Trop Doct,2003,33(3):165-166.

[9]MORRISSEY JH.Tissuefactor:a key molecule in hemostatic and nonhemostatic systems[J].Int J Hematol,2004,79:103-108.

[10]KASPEREIT F,DOERR B,DICKNEITE G.The effect of fib-rinogen concentrate administration on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in a rat sepsis model[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04,15:39-4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限制因子】相关文章:

权利限制07-17

司法限制05-20

生长限制06-21

新闻限制07-05

管理限制07-22

规模限制07-25

年龄限制08-12

权利限制08-23

取消限制09-02

限制权力范文04-11

上一篇:农业机械鉴定下一篇:银行中间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