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

2024-08-04

科学小实验(精选十篇)

科学小实验 篇1

一充分利用科学小实验, 加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1. 在问题设置中培养科学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幼儿进行科学实验的内部动因。教师应在实验中提出有效的问题和猜想, 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去, 能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小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并用多种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例如:在“碰撞的苹果”活动前提问:不动手, 你有什么方法能让吊着的2个苹果打起架来?孩子们通过游戏发现:一切的物体都被空气包围着, 对着苹果之间吹气后, 苹果中间的气压会在短时间内降低, 苹果两旁的空气就会挤压苹果, 苹果就会相撞。

提问的过程就是不断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过程, 从幼儿的回答开始肯定, 从幼儿的活动开始激励, 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 在信息记录中发展幼儿归纳分析的能力

在科学实验中, 不仅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描述能力, 而且要让幼儿学会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因为幼儿会书写的文字有限, 这个记录可以把抽象的信息用简单的符号或形状或图表表示出来。教师要引导幼儿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有用信息, 这个过程有助于幼儿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理念, 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灭火比赛”的活动中, 教师出示操作材料:水、醋、小苏打。把蜡烛点燃放在三只杯子底部, 分别用水、醋、小苏打来灭火, 以盖住杯底为准。比赛前请你猜一猜谁能把火给灭了?先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接着幼儿预测实验结果, 用自己看得懂的标记作记录并交流;然后幼儿分组操作进行验证, 并记录操作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指导幼儿利用各种符号、图形等记录下每个实验的结果, 并进行分析。这有利于孩子们将实验结果与先前的猜想作比较, 促进幼儿新经验的建构, 发展他们学科学的能力。同时, 也为教师对幼儿学习的掌控, 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 在科学实验中获得相互合作的意识

从小班到大班的学习过程中, 幼儿逐渐有了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幼儿的合作探究提供机会, 这种合作有利于开拓幼儿的思维, 有利于幼儿的多角度思维, 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正迁移, 最终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

例如:在“弹奏音乐的高脚杯”的实验中, 我们可以先将幼儿进行分组, 每组8人, 并对每个人提出实验的不同分工, 每人负责一个水杯, 并用筷子敲击水杯, 根据听音的高低来添减水, 直至一个小组、一个班合作敲奏出悦耳的音乐。孩子们在细致分工的过程中, 得出这样的结论:“杯中的水越多, 发出的声音越低;相反, 发出的声音越高。”因此, 适当敲击高低音, 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

科学探究的过程, 也是培养幼儿善于合作的过程。幼儿从个体操作到合作操作, 体会到了合作带来的成功, 意识到成功离不开合作!

4. 在操作过程中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

对幼儿来说, 操作过程远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有失败、有成功、有难过、有喜悦, 正是这些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幼儿享受着探索的过程。

如“不湿的手绢”中, 先“猜一猜”:把两只里边塞着手绢的杯子采用不同的方式放入水中, 哪块手绢会湿, 哪块不会湿?接着“做一做”:把手绢紧紧塞入杯中, 一只杯子采用垂直倒扣放入水中, 另一只杯子斜放入水中;然后“说一说”: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水不能流入, 所以垂直放入水中的手绢没有湿;接着“玩一玩”:让幼儿用塑料袋兜空气, 然后把口系上, 感觉空气的存在。

学生在猜测后验证自己的想法, 当发现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时候, 那种喜悦将终生难忘!

二为了幼儿更好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 提供的材料应便于操作, 让幼儿充分感知与发现

幼儿的思维直观性很强, 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动作。他们总是在摆动、拼拆、移动中不断地认识事物。因此, 教师给幼儿准备的实验材料不能是能看不能动的摆设, 而是要利于幼儿操作的, 能够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的材料!

例如:在《神奇的放大镜》实验中, 教师准备了“放大镜、平面镜、各种实物、黑白两色纸”, 让幼儿先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实物或标本;接着观察比较同一种物体在平面镜与放大镜下的不同;然后指导幼儿用放大镜将纸点燃;接着引导幼儿不断变化物体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观察镜中成像的变化;最后请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了放大镜的原理。

小实验要求教师提供的材料要多样, 只有周全的考虑, 反复的推敲, 亲身的试验, 才能确保幼儿在实验过程中顺利操作, 充分感知与发现。

2. 提供的环境应精心创设, 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幼儿的科学探索离不开环境的创设, 在教室的一角, 我们可以安排“科学角”。

“科学角”的地点选取:应尽量选择光源足、水源近, 且安静的角落。这样不但方便幼儿取材, 还能让孩子自由、安心地进行探索活动。

“科学角”的材料选取:首先放置一些常用的探索用具, 其次根据每次的实验主题放置相关的原始材料。

“科学角”的定期更换:科技角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建议定期、定主题布置环境, 让幼儿时刻感知科学的奥秘, 以便对科学实验产生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

总之, 科学小实验活动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小实验活动, 主动探索科学奥秘, 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发展, 让幼儿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人。

科学小实验 篇2

刚听到老师公布这条消息时,我不相信这是真的,我们的科学老师是真的要做蚯蚓实验吗?我当时已万念俱灰,因为实验对象是我一见到就嫉恶如仇,咬牙切齿的虫子。当我们组的蚯蚓和被端来时,我不忍直视。

看到他们用棉签把黑红黑红的发透明的段条状的小蚯蚓一个个的用棉签挑起来,送到另一个盘子里时,我都要吐了。虫子恐惧症又来侵入我的神经了,但我是很要面子的,不能让别人看出来,邵子阳怕虫子!我只好装作一幅端正,不惧的形态来隐藏自己的缺点。

我当时又好奇又惧怕,我想体验一下这个实验过程,但又无法抗拒害怕、讨厌虫子的内心。我犹豫不决,望着死尸一片的蚯蚓盒,我立马转过头。最终,好奇心占了这场斗争中的上风。我自告奋勇的来取虫子,于庭瑞把棉签交给了我,我将棉签慢慢的移到盒子上方。又缓缓地垂下去,向盒子里挑选了一个慢悠悠地蠕动的蚯蚓,用潮湿的棉签头来碰它,碰了好几次都没卷起来。我只好慢慢地将其卷起,在此时,我并未直视这个盒子。提起这只小虫后,就迅速的把它甩到另一个盘子里,操作完以后,我松了口气,擦擦头上出的汗。

科学小实验 篇3

科学课上,林老师每次都会让我们做些小实验,了解动植物。今天,我们要认识茶花并解剖茶花。这是班上几个男生大显身手的时刻,因为对于“解剖”这个词,我们还是第一次面对。

一大早,同学们就纷纷展示出自己带来的茶花。有大红的、粉红的、雪白的,更有双色的茶花!真是五彩缤纷,教室里充满了花香,都昏昏欲睡了。

总算熬过了一个漫长的上午。下午,令人兴奋的科学课总算和我们见面了。大家都把腰板挺得笔直,教室里鸦雀无声。林老师走进教室,非常满意大家的表现,直接进入主题,开始介绍茶花,“茶花是世界名花之一,又是宁波市市花。今天我们来解剖茶花,是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花的种类,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是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缺少其中一部分就叫不完全花。”我心想:花的世界可真奇妙,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我们开始解剖茶花,每个小组都领到了一个小夹子,用来做解剖花的工具。我们小组经过讨论,最后决定用吴天奇带的粉色茶花,只见那朵茶花形态优美,叶子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想想还真舍不得下手。

我们先把茶花的花萼取下来。茶花的花萼像一片小叶子,绿绿的,有6片。接着,又用小夹子取下花瓣,花瓣是扇形的,有50多片,一片叠着一片,还带着几滴调皮的露珠,好像要滚下来似的。然后我们又用小夹子取下了5个雄蕊,雄蕊顶上是密密麻麻的花心,下面用红纸一样的东西包裹起来,像一群小女孩围坐在一团聊天。雄蕊中间还围着一根“高傲”的雌蕊,雌蕊全身是绿的,每朵茶花都只有一根雌蕊。今天,我们通过解剖,了解到茶花是完全花,期待下一次的科学课上学到更多的知识。

做好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4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家庭小实验是利用课后时间,在家庭条件允许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材料易得,联系生活,学生自主操作,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青睐,成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在化学课程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利用家庭小实验巩固知识,培养技能

学完新知识,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能彻底消化和理解。课后及时开展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家庭小实验,将有助于知识的吸收。学生首先通过实验设计,提取头脑中所学相关知识,即知识再现;在实验中感官与手脑并用,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

案例1:学习了碳的化学性质,可利用蜡烛进行收集炭黑的家庭小实验。

[问题]石蜡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实验]点燃蜡烛,将冷碟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过了一会儿,在冷碟底收集到了炭黑。

[结论]石蜡的成分里含有碳元素。

案例2:学完碳酸盐一章后,可利用纯碱和醋来做有关CO2的家庭小实验。

[问题]如何制取CO2?CO2有何基本性质?

[实验]在玻璃杯底放一支短蜡烛,并铺一层纯碱,将蜡烛点燃,向杯中倒入一些醋,过一会儿,观察到蜡烛慢慢熄灭;用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杯口,会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CO2, 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

2. 利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创造和探究能力,获取科学方法

2.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操作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完成的小实验,在方案设计时要考虑怎样设计才能既安全又简便?缺乏实验器材用什么替代?操作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现象,为什么?实验失败了是什么原因?如何改进才能把实验做成功?

粗盐提纯的家庭小实验,用什么替代漏斗和滤纸?有的学生用废饮料瓶,剪去一半,将上半部分倒转,正好是一个简易的漏斗;有的学生用纱布扎住瓶口充当滤纸;有的学生想到用化妆棉做滤纸。

如何自制简易净水器?用废弃的大的空饮料瓶,剪去底部,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活性碳、石英沙、小卵石,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简易的净水器。

家庭小实验摆脱了课堂和教师的束缚,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

2.2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求知世界的积极态度”。[1]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案例3:学完金属的锈蚀条件后,可利用铁钉来探究金属的锈蚀条件。

[提出问题]铁生锈的条件?

[猜想与假设] (1) 铁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 铁只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 (3) 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同时反应。

[实验探究]准备3个玻璃瓶,3根洁净的铁钉,将3根铁钉分别放入3个玻璃瓶中。

(1) 在第一个玻璃瓶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干燥剂),加盖密封,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2) 在第二个玻璃瓶中加入刚煮沸过的冷开水,浸没铁钉,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 在第三个玻璃瓶内注入冷开水,不要浸没铁钉,暴露一小部分,使铁钉能与空气接触。

搁置数日,每天观察记录。

[现象]玻璃瓶 (1) 和 (2) 中的铁钉均未生锈,只有 (3) 中的铁钉生了锈。

[解释与结论]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是铁生锈的条件。

通过家庭小实验,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能增进对科学的感情,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利用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品质及社会责任感

3.1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赫尔巴特把兴趣看作是优良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手段,指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2]中国古代也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证明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说,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好奇心和兴趣,而家庭小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鸡蛋是家庭中易获取的,我们可利用鸡蛋设计许多有趣的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4:鸡蛋“跳舞”

把鸡蛋放入装有醋的杯中,会看到鸡蛋壳表面冒出一些小气泡,气泡慢慢增多,过一会儿,鸡蛋便缓缓上升,并且上下浮沉或不断翻转,犹如“跳舞”一般。

实验妙趣横生,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油然而生:鸡蛋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与醋反应生成了CO2。

案例5:蛋壳浮雕

(1) 取一枚鸡蛋,用注射器抽出蛋清、蛋黄; (2) 向蛋壳内注满浓盐水,将针孔用蜡烛油封住; (3) 用蘸有溶化蜡烛油的笔在蛋壳上绘制图案; (4) 将蛋壳浸没到食醋中,出现明显的腐蚀痕迹后取出,清除蜡,一个精美的蛋壳浮雕就制作成了。

这些实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又使他们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兴趣。

3.2 培养科学品质。

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家庭小实验中,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探究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证据材料,尊重事实。当出现与预想不同的现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原因,改进实验方案,重做实验,直到成功,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科学品质,体会到科学家们成功背后的艰辛,明白任何科学结论的得来都是来之不易的。

3.3 培养环保意识。

家庭小实验同样要用到许多实验器具,但家里不像学校实验室那样什么仪器都有,学生可想办法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来代替,如用营养口服液的瓶子充当试管,用小药瓶的封口木塞代替橡皮塞,用医用青霉素药瓶代替集气瓶,因此,废旧物品在家庭小实验中可充当重要的角色,既能做到二次利用,同时又能节约开支,培养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

3.4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家庭小实验中也有许多与人类生存、生活实际、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些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后,可以开展用p 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p H值的家庭小实验,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化学课程更应该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贯穿始终,而做好家庭小实验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渊方等.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学科教育, 2001, (5) :1.

[2]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184.

小学科学小实验 篇5

小学家庭科学实验:

1、金属材料的锈蚀条件和保护措施:运用假说法对比完成,①分别取三枚新铁钉,放入三种环境中:蒸馏水、植物油和放有干燥剂的玻璃杯中,②连续一周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并每天认真做好记录,③填写实验报告格式,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一般规律,从而了解金属锈蚀原理以及采取防锈措施

2、认识生活中的结晶现象,海带干燥时出现食盐晶体,新鲜的蜂蜜存放一段时间,出现上下分层,只是其中糖类发生结晶现象,不存在质量问题,初步了解食品卫生安全的生活技巧,切实提高正宗商品的辨识能力。

在科学小实验中激发幼儿科学兴趣 篇6

一、小班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1.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幼儿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系列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还的还是动动手玩一玩这类的科学小实验。

我班科学常态化研究有“每周一问”、“科学角”游戏和各种融入在生活中的科学启蒙知识。如:在图书角里投放关于科学的绘本图书,在主题墙上布置有关科学的内容,平时生活中讲各种科学小故事,看有关科学的动画片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做各种科学小实验。由于小班爱动的特点,每次做科学小实验,全班都是人人参与,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2.实践说明小班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小班下学期一个教活动的时间是15分钟,能在这15分钟内注意力完全集中的孩子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在10分钟左右,注意力比较差的孩子是在5分钟左右。而每次做科学小实验,由于各种实验操作材料比较多,老师示范讲解要比较详细,最后加上孩子们的操作,往往所需要的时间都在半小时或者半小时以上。但是就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孩子也能从一开始到活动结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是科学小实验的魅力。就像我们开展的科学活动《溶解》中,每个孩子一共用奶粉、红糖、果珍、木头、塑料、玻璃球6种材料一一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时长约为40分钟,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根据老师的指导要求进行操作,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专注、快乐和兴奋。

而相对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科学动画片,如《超级侦探》、《米奇妙妙屋》等,在播放时长为30分钟的时间内,全班只有70%的孩子是从头到尾全部认真观看的,20%的孩子看到第20分钟左右时开始讲话、做小动作了,另有10%的小朋友只是随意看看,相对比较喜欢那些《熊出没》、《猫和老鼠》之类的动画片。

看科学图书则要比看动画片的兴趣再弱一些,一些立体的科学翻翻书还能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翻上10到15分钟,但是他们粗粗地翻过一遍最多两遍后,科学图书就被无情地送回小书架上,孩子们又会换一本新的再粗粗地翻上一遍。

听科学故事的兴趣则要更少一些,特别是一些如毕升、张衡、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不是很感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年龄、兴趣等相距有些远了。听故事时常常表现出非常无聊,甚至个别幼儿很不耐烦。

二、怎样开展科学小实验

1.从简单的小实验开始

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比较弱,要在小班进行集体的科学小实验活动,一开始我也比较愁,怎么做呀?从简单的小组实验开始做。就像在做“不倒翁“的实验中,教师在每组提供一个不倒翁和一个会倒的机器人玩具,让各小组的孩子们一起碰一碰、玩一玩,大家在玩中发现不倒翁无论怎么推,还是头朝上的站着。而另一个机器人玩具,轻轻一碰就倒在了桌子上。像这样的简单的以小组形式开展的科学小实验游戏,老师准备、指导起来会比较简单,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了幼儿喜欢科学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慢慢学会观察和思考。

2.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操作常规

小班进行科学小实验活动,最怕的就是违反操作常规。小班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操作常规的好时机,只有在小班养成了良好的操作常规,到了中大班才能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科学小实验。小班刚开展科学小实验时,第一次先让孩子们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请个别上来,由老师一对一的进行指导操作。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利用早晨桌面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餐后活动、区域活动、甚至放学后家长还没来接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活动。一个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所以第一次的实验操作老师一定要细心指导,最好是一对一的指导。接下来就可采用小组操作的模式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等到小组形式的实验操作非常顺利以后,就可以进行每个人的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能学会各种实验操作的方法,还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如何观察、讨论,最后整理好自己的操作材料。

3.初步學习记录实验结果

记录实验结果对于小班是较难的。故小班上学期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下学期后半段,让孩子用画圈、打勾等选择的方式来记录实验的结果,为中班开展科学实验并学会记录做一个准备和铺垫。

三、小班科学小实验的常态化

最初,每周设可计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活动,后来发现不能满足幼儿欲望。但又不能占用其他时间。这时可以让走廊墙面变成幼儿实验操作的平台,把课间游戏和科学小实验整合,让幼儿在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中主动地开展科学小实验。在走廊的墙上贴了许多盒子,把实验材料放在盒子里,孩子们在大多数的自由活动或休息时间里都可以自主地去选择喜欢的材料,然后玩一玩。比如:在小铁罐子里放了各种不同的种子,然后堵住口,让大家摇摇听听不同种子在小铁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过一段后,再把种子换成其他物品,孩子们很感兴趣,一有空就去玩。在玩的过程中知道了物体间的碰撞能产生声音,而且不同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一些轻便的科学操作材料和课间游戏有效的结合后,孩子们就可以天天接触科学知识,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同时,收放的操作常规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中班上学期科学小实验材料的投放 篇7

一、材料的投放应有助于凸显科学现象

中班上学期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水平还相对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难以对多种材料进行细致观察和比较探究,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中班上学期幼儿提供的实验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通过引发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让幼儿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例如,在小实验“吹气袋”中,我将吸管插入小号的保鲜袋中,再用橡皮筋扎紧袋口,使袋子与吸管的衔接处密封。幼儿通过吸管往袋子里吹气,袋子因充气而膨胀、因漏气而干瘪的现象十分明显,幼儿很感兴趣。他们一会儿吹气、放气,一会儿比一比谁的袋子鼓鼓的、瘪瘪的,一会儿往空中抛接,一会儿用小手摸摸袋子有没有气……凸显的科学现象引发了幼儿反复操作与观察的兴趣,幼儿不仅感知到了空气的存在,还体验到了空气的多少与袋子的鼓、瘪之间的关系。

二、材料的投放应注重生活性

幼儿新经验的获得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已有经验的状况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究的兴趣、注意力和持续性。因此中班上学期科学小实验的材料应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的探究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例如,在小实验“玩玩变变”中,我以醋、碘酒等为主要实验材料。醋遇到苏打粉变成“会冒泡的水”,用醋浸泡鹌鹑蛋变出了没有壳的蛋”,碘酒遇到糨糊变出了“蓝色的画”,用碘酒涂抹在山芋雕刻成的小人上变出了“蓝色的小人”等实验让幼儿倍感兴趣。因为这些实验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材料,所以他们倍感亲切,不仅敢于大胆操作,而且还惊异于这些日常用品所产生的那么多有趣的变化。显然,来自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有助于中班上学期幼儿与实验材料积极互动,促使幼儿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

三、材料的投放应突出操作性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直觉行动思维还占优势,一旦离开操作,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就会发生转移。因此,中班上学期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应更多地选择操作性强的材料,支持幼儿持续地感知操作与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活动目标。

例如,在小实验“变大变小”中,我先让幼儿通过观察镜子的凹面、凸面来感知物体成像的变化,后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万花筒来感受图案变化的多样性,但幼儿并不感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活动主要通过观察来感知,操作动作单一,对幼儿来说缺乏趣味性。而在小实验“搅泡泡”中,幼儿可以不断地重复舀、倒、搅、看等动作,他们不时地用勺子往水中加洗洁精,用搅拌棍搅拌,同时观察着泡泡的变化。看到物体随着操作而发生的明显变化,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主动要求增添材料,并兴奋地说着他们的新发现。

四、材料的投放应人手一份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很容易因为物品的归属问题引发争执。这提示我们应为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实验材料,使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操作和观察之上。

例如,在小实验“会变的胸卡”中由于共用“溶液”,因而幼儿在操作中出现了争抢现象,并导致三种不同的“溶液”混用,影响了实验效果。为此我做了调整,将三只小瓶子用透明胶带捆成一组,分别装入这三种“溶液”,并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志加以区分,棉签也贴上了与瓶子颜色对应的标志。由于每个幼儿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神奇的溶液”和棉签,因此这不仅解决了“争抢”问题,也避免了因混用棉签而影响实验效果的现象。

五、材料的投放应做细致处理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还比较弱,安全意识相对淡薄,教师需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材料做更细致的安全处理或选择替代品,以确保幼儿的安全,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

科学小实验 篇8

一、科学实验材料应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科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对知识的探索, 它并不是一种认识活动, 而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活动。 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显得很重要, 只有孩子自己想来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 才能保证科学实验活动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展。 材料是最直接和直观地激发幼儿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物质, 它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兴趣。 我们要在活动中配以设计新颖、有趣的材料, 这样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使幼儿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探索操作活动。 如在小实验“玩玩变变”中, 教师以醋、碘酒等为主要实验材料。 醋遇苏打粉会变出“会冒泡的水”, 用醋浸泡鹌鹑蛋会变出“没壳的蛋”, 等等;碘酒遇糨糊会变出“蓝色的画”, 用碘酒涂抹地瓜雕刻的“小人”会变出“蓝色小人”, 等等。 这些小实验的主要材料和过程都是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的, 不仅促使幼儿愿意大胆操作, 而且在惊异于这些日常用品能产生那么多有趣的变化的过程中, 探索兴趣油然而生。 许多孩子回到家中还准备同样的材料, 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

在材料提供上, 我们还要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地对材料产生的兴趣, 这样能使幼儿探索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也是科学活动激发兴趣的最佳手段。 如在 “物体的沉浮”、“有趣的风”、“认识磁铁”等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幼儿平时最喜欢玩的一些物质作为操作的材料, 如水、各种沉浮物体、风车、磁铁及各种铁制品, 让幼儿自由地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寻求答案, 这些材料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成了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

二、科学实验材料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 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 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形成的。 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 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 在“科学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学玩具和具体事物, 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 在设计大班科学小实验“让硬币浮起来”时, 教师提供的材料不仅要丰富, 而且要具有可变性, 比如幼儿可以将毛根进行弯折, 与其他材料进行缠绕, 将白纸进行折叠, 易拉罐进行叠加等进行实验, 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更加容易调动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三、科学实验材料应培养幼儿操作的技能

学前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占优势, 一旦离开操作, 他们的注意和思维就会发生转移。 因此, 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可以保证幼儿持续地感知操作与现象变化间的关系, 实现教育目标。如在制作“会转的花”活动中, 幼儿自己动手, 将废乒乓球剪成各种形状, 用彩纸稍加装饰制成“花”, 然后在光滑的塑料垫板上洒点水, 将“花”放在上面, 利用水的吸附作用和物体的重力作用, 再加上手的操作, 就制作成了“会转的花”。 在这里, 孩子必须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完成实验, 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中孩子不断地积累了操作经验, 这些丰富的经验又促使他更好地完成下一个实验,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又如在科学实验“量一量”中, 面对教师提供的回形针、雪花片积木、吸管等测量工具时, 有的孩子会把几种工具同时测量一种物体, 这时小实验记录纸上的图示可以明确地指导幼儿的操作, 让幼儿明白要用一种工具测量结束后再换另一种。教师适时地提供一些操作指示图, 可以让幼儿更加形象地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并自己进行尝试实验。 在科学小实验材料的提供中, 我们不仅要寻找易于幼儿操作的材料, 还要提供方法和经验, 提高幼儿的操作技能。

四、科学实验材料应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在保证幼儿有丰富的材料去探索、去发现的同时, 还应关注实验材料的层次性。 在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的各种材料, 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 但是教师提供的材料不能“一刀切”, 应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个体差异性, 使幼儿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及方法进行操作、探索, 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例如为让大班孩子认识电池, 我们为三类不同发展层次孩子提供了不同的材料:第一层次提供电珠和电池;第二层次装装玩具电扇、手电筒;第三层次玩百拼电子魔方等。 让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 选择、调整适合学习内容, 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尝试, 这就为挖掘幼儿的潜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让孩子玩“称一称”的玩具时, 我投放了天平称、电子秤、秤杆, 以及用于称量的物体如黄豆、玩具、珠子, 刚开始让孩子一一学会使用这些称量工具, 当孩子会使用称量工具以后, 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称量工具称相同的物体, 或者用同一个称量工具称不同的物体, 并加以比较, 让每一位孩子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而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浅谈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组织策略 篇9

一、环境激趣,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在《纲要》中强调指出:“环境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要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我园二楼长廊中, 我们开辟了“科学实验坊”, 创设了一个丰富的、激发幼儿实验探索欲望的环境:窗帘上是一张张幼儿实验的照片, 桌面上是图文并茂的科学小实验操作说明和实验原理, 并整理了四个资源包“声”、“光”、“电”、“力”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经常来到“科学实验坊”看看、做做, 进行科学探索。同时, 在每个班级的科学实验角中, 我们张贴了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图画, 投放了一些小瓶子、皮筋、蜡烛、吸管、拉链、电池、电线、放大镜、酒精灯以及制作的流沙瓶、回水瓶等材料玩具, 还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一个科技主体布置环境。

二、材料引入, 在与材料互动中体验乐趣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 总是喜欢摆动、拼拆、移动等, 这表明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 因此, 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物, 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的材料, 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科学实验坊”的四个资源包中收集整理了相关的材料, 并定期开展小实验活动, 每个小实验都有图文并茂的操作说明和实验原理, 例如我们围绕“电”的资源包开展了静电系列小实验“飞舞的蝴蝶”, 提供了彩色纸蝴蝶、有机玻璃、毛巾, 在有机玻璃的下方放置几只纸蝴蝶, 在有机玻璃的上方用毛巾进行来回擦拭产生静电, 纸蝴蝶就会翩翩起舞,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提供的材料除了数量充足, 还要含有科学因素, 只有这样全面考虑, 才能利于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三、重视过程, 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幼儿只有通过探索、操作实践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孩子们在操作小实验过程中, 幼儿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科学小实验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对幼儿来说, 操作过程远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因此, 幼儿的科学实验活动的操作过程尤为重要。例如, 我园卢晓强老师设计的中班小实验《神奇的垫片》, 在活动中通过在杯子中注入水的不同高度观察在杯底的垫片的出现与消失, 活动中如果孩子在向杯中注入水时, 如果水溢到杯子外面, 实验就不会成功, 幼儿们在一次次的实验过程中获得经验, 体验成功。

四、记录分析, 在记录信息中获得归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

在科学小实验中, 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 能使幼儿关注探索过程和事物的变化, 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 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教师要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 幼儿学习记录收集的信息或观察到的结果, 对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我老师设计的《魔术胶囊》中, 让孩子在透明空胶囊中分别装入小纸团、小钢珠、小石子、绿豆四种材料, 通过尝试、记录, 最后得出只有小钢珠能让胶囊翻起跟斗。

五、合作协商, 体验相互合作、协商带来的快乐

《纲要》中指出“在探索的过程中, 鼓励幼儿乐于合作、交流与分享。”大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同伴间的讨论和互相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 有利于幼儿从多种角度考虑问题, 对已有知识能多方位的迁移运用, 有利于幼儿协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师要有意识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在做“石膏小玩具”时, 教师有意在平面模具中加入几个立体的模具, 孩子们高兴地选好了模具, 开始制作时, 有的幼儿就发现“我这个大点儿的模具, 我做不好!”这时我就用引导激励的方法鼓励幼儿大胆的找同伴帮忙, 二人互相合作很快就做好了石膏玩具, 他们感到非常高兴, 课后我让他们把活动时发生的的事情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一起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

总之, 在幼儿园进行科学小实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它可以在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科学小实验活动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有效途径, 通过科学小实验活动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 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摘要:科学小实验有一定的趣味性, 它能让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让孩子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和知识,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以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本文从一、环境激趣, 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二、材料引入, 在与材料互动中体验乐趣。三、重视过程, 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四、记录分析, 在记录信息中获得归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五、合作协商, 体验相互合作、协商带来的快乐。

科学小实验 篇10

当看着满墙的、粘了一层又一层的纸质广告时, 总有清除它们的冲动, 但怎样才能快速且轻松地清除干净呢?通过调查, 得到以下几种方法: (1) 用橡皮擦沿着边沿一点一点往里擦, 轻松去痕;但根据粘接程度和时间的不同, 效果可能会稍有差别;如果有条件可以用酒精+橡皮擦效果更好; (2) 可以拿一块沾满醋的乾布, 来覆盖住整个胶粘剂痕迹的地方, 等到黏渍完全湿透之后, 就可以用尺子轻松剔除了; (3) 也可以使用加热的方式使胶粘剂的黏胶软化, 即用吹风机吹一下使黏胶软化, 当胶粘剂的黏着力变弱, 就可以轻易的清除;如果还有一点小痕迹, 就用清除指甲油的去光水来擦拭; (4) 在清除的时候, 不论是使用去光水或是醋, 一定要让这些用品完全浸湿胶粘剂痕迹, 才能够轻松有效的去除; (5) 用肥皂加少许氨水与松节油的混合液, 可以去掉许多污物并令玻璃表面更有光泽 (这个方法适用于瓷砖、陶瓷、玻璃等) ; (6) 用粘性好的透明胶反复粘撕, 可以去掉表面一些胶; (7) 用一点天那水一擦就掉, 或者用别的油漆稀料也可以; (8) 用棉签蘸洗甲水擦拭; (9) 用风油精擦拭; (10) 使用专用清洁剂或运动鞋去污膏擦拭; (11) 用水就能洗掉。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就能除掉胶粘剂污渍呢?它是物理变化, 还是化学变化。因为使用的试剂有化学试剂, 也有水。

从反应试剂易取且毒性低方面考虑, 我用白米醋、冰乙酸、乙醇消毒液 (即75%酒精) 、乙醇 (95%) 、丙酮 (洗甲水的主要成分, 大部分胶粘剂的溶剂) 、洗甲水、乙酸乙酯 (部分洗甲水的主要成分) 分别与合成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反应, 并观察、记录现象。

2 实验探究

2.1 仪器

试管、玻璃棒。

2.2 试剂

白米醋、冰乙酸、乙醇消毒液 (75%) 、乙醇 (95%) 、丙酮、洗甲水、乙酸乙酯、合成胶水、双面胶、透明胶。

2.3 实验步骤

(1) 把相同质量的合成胶水倒入7支试管底部 (大概1—2m L) , 接着把7类试剂分别倒入试管, 静置片刻, 观察现象;再震荡试管,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

(2) 把相同长度的双面胶放入7支试管底部 (大概2cm) , 接着把7类试剂分别倒入试管, 静置片刻, 观察现象;再震荡试管,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

(3) 把相同长度的透明胶放入7支试管底部 (大概2cm) , 接着把7类试剂分别倒入试管, 静置片刻, 观察现象;再震荡试管,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

(4) 用这7类试剂把粘于墙上的胶粘剂清除, 记录结果见表1、表2、表3。

注:丙酮与合成胶水反应的现象 (静置10分钟左右即可, 若有少部分合成胶水没有反应, 那么轻轻震荡让两者接触充分, 就可反应完全) 。

2.4 对比实验

在进行上述实验中, 笔者做了对比实验, 用日常生活试剂与实验用药品作对照, 尽管生活用试剂纯度不是很高, 但效果并不比实验用药品效果差, 甚至比实验用药品效果更好。

即使在实验室所做的实验成功 (即所用试剂与胶粘剂反应现象很明显) , 也不能下定结论:此类试剂对除去墙体胶粘剂污渍很有效。因为实践与理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实践中影响结果的因素比较复杂, 可能会使实践的结果偏离实验的结果。

3 实践探究

3.1 仪器

201电话卡、小喷瓶。

3.2 试剂

白米醋、冰乙酸、乙醇消毒液 (75%) 、乙醇 (95%) 、丙酮、洗甲水、乙酸乙酯。

3.3 实验步骤

(1) 清除墙上的广告纸。

(2) 喷上试剂溶液 (试剂刚侵润胶粘剂污渍为宜) , 稍留片刻。

(3) 用201电话卡刮除。

(4) 记录结果 (参加实践的人员均写份实验报告) 。

(5) 整理照片。

3.4 实践反思

实验在解决科学性问题的过程中有重要地位, 它为我们寻求合理的解释提供事实性的证据,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证据判断前一阶段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事实提供依据。能否用别的物质调制污渍较易清除的胶粘剂?

4 面粉胶粘剂

在学生间做访谈, 他们提出了很多假设, 提到可以用面粉、大米、糯米等粘接物体, 但粘接后十分难清除, 而且制作这类胶粘剂 (用小火蒸煮, 且反复搅拌) 时也较麻烦。是否可以用较简单的方法制作胶粘剂, 而且后期的清除工作又较易进行。笔者进行了以下实验:用冷水搅拌面粉 (搅成黏糊状, 稍能流动即可) 制成胶粘剂, 用此胶粘剂对纸张和瓷砖、腻子墙进行粘接, 观察以后几天的粘接情况。观察几天, 用面粉粘于墙上的纸张十分牢固, 没有脱落的迹象。

尽管表面十分牢固, 但是为了得到更严谨的实验结果, 进而用弹簧测力计, 测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力。以下为实验记录:

标注能承重2.0kg的强力粘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却是能承重14.0kg, 这就与笔者当初的想法有冲突, 笔者所认为的能承重2.0kg的强力粘钩,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一定在2.0kg左右的数值, 没想到竟相差那么大。因为能承重2.0kg, 即能长久用于挂小于等于2.0kg的物体, 如果挂大于2.0kg的物体时, 粘钩就可能失效或不耐用, 而它能一次性承重的极限为14.0kg左右。

当把强力粘钩的胶粘剂除掉后, 在它的胶粘剂位置用面粉胶粘剂把纸张粘在此处, 并把其粘到瓷砖上, 让其静置两天时间, 用弹簧测力器测其承重程度时, 拉到5.0kg时, 粘钩脱离瓷砖, 但并不是面粉胶粘剂脱离瓷砖或粘钩, 而是粘于瓷砖上的纸被扯成两半 (一半留在瓷砖上, 另一半留在粘钩上) 。由此, 笔者推测面粉胶粘剂的承重并非是5.0kg, 所以笔者把面粉浆糊直接涂抹到钩上并粘于瓷砖上, 重新做实验。与此同时, 用面粉胶粘剂粘于墙上的粘钩, 现已使用半个多月, 还是十分牢固。但是, 当用测力计测其承重时, 由于方向控制不好 (没能竖直向下) , 面粉胶粘剂粘钩很容易就脱落了。

在进行各种实验验证笔者的想法的时候, 笔者又有了一个新想法:是否面粉类都能做成面粉浆糊呢?通常面粉可分为三类:高筋粉 (强筋粉、高蛋白质粉或面包粉) 、低筋粉 (弱筋粉, 低蛋白质粉或饼干粉) 、中筋粉 (通用粉, 中蛋白质粉) 是介于高筋粉与低筋粉之间的一类面粉。用水对面粉加以搅拌, 即能得到具有粘性的面粉团, 所以面粉类都可用于制作胶粘剂。但在制作胶粘剂及粘接物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同时这几点注意事项也是笔者前面对别的类型的胶粘剂做探究时的一些结论: (1) 水不可放太多, 使得胶粘剂稍能流动即可 (面粉1g、水1m L) ; (2) 被粘面足够清洁; (3) 涂胶时, 要尽量均匀且不可过多, 把要粘物晾置到大部分水分蒸发 (即在被粘面上的胶粘剂不可流动为止) ; (4) 要把被粘物用力压于被粘面1分钟左右; (5) 擦干净被粘面附近多余的胶粘剂; (6) 一两天后方可使用。但是, 由于天气问题, 空气湿度较大, 前几次裸露在墙上的面粉浆糊没有发霉, 就最近的一次, 笔者突然发现裸露的面粉浆糊发霉了, 但被纸张覆盖的较好的却没有发霉。所以, 笔者建议在使用面粉浆糊作为日常胶粘剂时, 要注意粘贴地点 (不易受潮的地方) 及粘贴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宪.胶黏剂生产技术问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王庆元.家用胶粘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人肾小球系膜细胞下一篇:现代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