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火

2024-07-14

绿色防火(精选三篇)

绿色防火 篇1

“九重之台, 起于累土”。今天, 当我们欣喜地看到从老虎口到红水河百里生态长廊已成;看到在平凉、定西原本光秃秃的一道道山峁上, 层层梯田里, 风吹绿浪乍起;看到甘南高原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沼泽化草原水草丰茂;看到陇东南地区森林多样性日渐丰富时, 却不知在全省绿色可覆盖面积不断增加, 生态效益不断提升的背后, 是一代代陇原儿女怀揣着绿色梦, 多少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

地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地带的甘肃省, 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通道和战略走廊。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8.13万平方公里, 占总土地面积的66%, 每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高达5.5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 造成土壤瘠薄, 肥力低下, 耕地减少, 林草植被破坏, 水源涵养能力锐减, 生产生活条件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引起江河下游河床抬高, 河道淤塞, 防洪压力加大, 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 历届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在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 以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为契机,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 以梯田建设为重点, 强化监督执法, 规范监督管理, 治理水土流失。

以梯田为基石 坡耕地实现“双丰收”

2013年, 天水市秦州区、陇南市西和县将建成的4600亩高标准梯田进行了土地流转, 由企业和大户进行承包开发, 实行集约化经营, 发展经济林果和种薯繁育, 为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 实现了水土保持工程由综合治理到综合开发的转变。

甘肃常年干旱少雨, 自然灾害频繁, 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也是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 有67个属于旱作农业区, 根据甘肃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全省有耕地8110万亩, 其中山旱地5986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而梯田建设是旱作农业区一项重要的水土保持措施, 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革命性工程。

从1964年开始, 山贫野瘠的庄浪县历时40余年坚持不懈兴修梯田, 走生态梯田综合治理路子,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梯田化, 于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之后, 我省大力弘扬“庄浪精神”, 全力推进梯田化建设。

2009年, 甘肃省委1号文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一核心要求, 确定用4年时间, 组织实施新增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 每年以100多万亩的速度建设高产稳产梯田, 初步改变了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被动局面, 较大幅度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比较效益。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 牵头编制了《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 规划整合水利、发改、国土、扶贫、农发部门的梯田建设任务, 2009年~2012年在适宜大规模兴修梯田的38个重点县新修梯田500万亩。为了加强项目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 省水利厅牵头制定了《甘肃省梯田建设验收办法》。201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启动实施了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我省梯田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经过3年多的努力, 到2012年5月底, 38个梯田建设重点县共新修梯田505万亩, 提前半年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2012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现代农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确定, 用五年时间新增梯田750万亩, 以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0亿斤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 力争超过8000元。据此, 省水利厅牵头编制了《甘肃省梯田建设工程2012-2016年实施方案》, 确定从2012后半年到2016年, 在全省9个市 (州) 的47个县新修梯田750万亩, 截至2014年5月, 该工程已完成梯田建设任务302万亩。

梯田建设工程的实施, 使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改善了旱作农业区生产条件和区域生态环境, 减轻了水旱灾害, 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促进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为旱作农业技术和农机具的推广运用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 实现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013年全省梯田粮食播种面积达2086万亩, 其中种植小麦620万亩, 地膜玉米701万亩, 马铃薯610万亩, 小杂粮155万亩。全省依托梯田建设发展经济林果面积360万亩, 中药材147万亩。在基础条件相对优越地区, 利用梯田发展设施农业、高原夏菜、饲草基地等198万亩。

多年来, 持续的高标准梯田化建设让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靠天吃饭的坡耕地, 平均每亩增产玉米300千克, 马铃薯800千克;粗放型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形成了梯田与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等多种产业模式, 发展的360多万亩经济林果面积产值40多亿元;山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先进生产力取代,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等新的劳动关系逐步建立;种田果腹的日子已经过去, 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营销等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和当地就业,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断增长。

据统计, 500万亩梯田建设项目区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年增长11%, 2013年47个重点县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转移劳动力470多万人, 创劳务收入1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910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3313元, 年均增长20%,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

我省每年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坡耕地。坡耕地成为制约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和引发旱涝灾害的重要隐患。通过梯田工程建设, 各项治理措施合理配置, 组成衔接紧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综合防治体系, 有效提高了降雨拦蓄能力, 减少了水土流失, 涵养了水源, 促进了防灾减灾。基本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是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就地拦蓄利用, 提高了水土资源的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 梯田与坡耕地相比, 每亩增加拦蓄降水40立方米~70立方米, 减少土壤流失4吨~10吨。

以小流域为单元 多管齐下提效益

近年来, 临夏州东乡县布楞沟小流域按照当地产业发展方向,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 全面实施坡面生物措施和沟道防治工程, 林草植被面积不断扩大, 入库泥沙明显减少, 有效地提升了综合治理效益。这只是我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来一线实践的积累, 我省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已经取得了以小流域为单元, 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

根据小流域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 我省采取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配套, 在梁峁坡地种牧草、防护林, 山腰缓坡修梯田, 山脚村湾建果园, 荒坡沟沿营造水保林, 沟底修建淤地坝、谷坊, 建立“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道路为骨架, 以梯田为主体, 造林种草、淤地坝、谷坊、涝池相配套”的综合防治体系, 不仅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而且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基础。

我省按照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 把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与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强化项目管理, 创新建管机制, 研县岷郡山流域经济林示范点等一批各具特点和优势的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此外, 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示范工程究制定了干部包抓实施方案, 建立了干部分类包抓制度, 抽调领导干部和技术力量深入项目区督促指导, 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 保证了工程质量;围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按照区位优势, 尊重群众意愿, 科学规划措施布局。

2013年, 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治理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特色产业有优势的小流域, 重点投入, 整合项目, 完善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 打造了泾川县吴家沟和庄浪县文湾沟流域综合治理精品示范点、镇远县吕家河流域造林精品示范点、西和建设, 探索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在降雨量相对充沛, 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流域选择了康县、徽县、成县和两当四县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示范工程建设, 各县结合小流域现状,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水土保持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截至2013年底, 全省已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564条,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6万平方公里。涌现出了定西花岔、天水甘泉沟等许多小流域治理典型。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 促进了定西洋芋、陇南花椒核桃、天水苹果、甘南畜牧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以水保项目为牵引 争当绿色生态“排头兵”

自我省提出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以来, 水保部门积极相应, 积极参与到国家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建设, 及早统筹谋划水土保持项目布局, 力争当绿色“排头兵”。

根据建设国家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全省生态主体功能区划, 结合已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 我省在国家限制开发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石羊河下游生态保护治理区, 开展区域水土保持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调研, 提出了预防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建议。

在项目布局中, 我省坚持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生态主体功能区相结合, 以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上游“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 统筹谋划重点支流和片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在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突出以梯田工程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项目。

以监督监测为抓手 牢把水土流失责任关

预防监督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水土保持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工作职责。

自1991年《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 全省已基本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系、水土保持配套法规体系和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体系, 狠抓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检查、验收、查处等监督管理工作, 有力推动了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有效防止了因生产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 生产建设项目方案编报率、审批率和设施验收率明显提高。2011年3月1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 根据新的水土保持法, 我省制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 于2012年10月1日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 强化了各级政府防治水土流失的主体责任, 突出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 加大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为水土保持管理部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规范生产建设活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武器。同时, 我省严格实施水土保持行政许可, 使全省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达到100%;切实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督促生产建设项目履行水土保持义务;不断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先行修订《甘肃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 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水土保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 为规范和行使水土保持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据统计, 截至2013年底, 全省累计审批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9183个, 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8.64万公顷, 水土保持方案总投资102亿元, 设计拦挡弃渣2.2万立方米, 验收水土保持设施1603个, 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2.5亿元。

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作用, 我省水保部门鼓励和要求从事监测工作的人员积极参加上岗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 严格落实水土保持监测制度, 对省内各级监测机构实行动态管理, 有效促进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绿色防火 篇2

六年一班

孟霖浛

请珍惜绿色家园

昨天,我回到儿时的住处,可惜它已不再是我印象中的那个青山环绕,绿野阡陌的“世外桃源”了。如今,那已经成为一个云缠雾绕、工厂林立的大城市。原来红瓦灰墙的小庭院早已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则是工厂那庞大的制造车间。而我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时那片麦田也已经一去不复返。此时伴随着我的是各种机器的嘈杂声,金属之间的碰撞声,高音喇叭的叫喊声震耳欲聋,令我心烦意乱。难道这就是我儿时的乐园吗?我不敢再看,怕我美好的记忆因这一瞥而消失殆尽。

我又继续向前走,“嗖”的一声一辆卡车从我身边疾驰而过,紧随其后的漫天黄沙令人难以睁眼。我一边用手捂着鼻子一边寻着车的方向望去,原来不远处有一座大厦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灰色的圆锥形屋顶、深蓝色的反光玻璃、墨黑色的天线,使得大厦增添了不少气派。但是那玻璃却不大

好——反射的光太足了,刺得人眼睛发烫。

我不得不转过头去,突然发现了我儿时经常去的一家餐馆。“对了,这家餐馆的附近应该有一座山才对呀!”我四下张望着,偶然间我发现,在那座大厦的身后还隐约的可以看见山的一角。原来他们是劈山建房,我不禁有点愤怒了,同时也为那座山感到悲哀。可怜那座山曾经左边有参天绿柏;右边有百花齐放,每天早上登山的人有增无减,那也是我曾经的乐园,可现在……唉!伴随着叹息声,我醒了,窗外依旧挂着青黛色的幕帘——天还没亮呢。我走到窗前,主着窗台,望着外面的万家灯火想了很多很多。

如今城市化以惊人的速度向周边农村推进,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大批的农民住进了充满乡村特色的乡间别墅,抛弃了祖祖辈辈留下的砖瓦房,房前是自家的小院,屋后是邻家的菜园。这使得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又增加了不少。可是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正面的,负面的影响很少提到。这可能是不想提的原因吧!可是问题不是不想提就没有的,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目前大多数农民还是更容易接纳那些新潮的东西,他们认为只

有跟得上大城市人的脚步自己才不会被人们所遗忘。可是由于农村的城市化刚刚起步,许多事情还处在模仿阶段,但是光表面模仿是不行的,我们必须刨根究底,否则我们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而且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目光。只有被别人发现,潜力才能被挖掘。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沿海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几十年过去了,城市化的影响已经开始向内陆腹地的农村进军。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使得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的人们十分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就给了那些坏事物进入的机会。刚刚接触外界的人们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总想尝试尝试:有的人接触到了正面的事物,结果农村原来的那些封建思想和观念得以改变;有的人接触到了负面的事物,结果农村原来那特有的田园景观也变成了荒岭。

高性能防火墙的绿色时代 篇3

数据中心需求驱动下的产品设计

目前业界主流20G以上级别防火墙基本都为机框加模块的产品形态,Hillstone X6180也采用这种设计理念,机框前后共提供了12个扩展槽位,其中10个通用插槽可安装接口模块(IOM)、安全服务模块(SSM)或QoS服务模块(QSM),两个主控插槽用于安装系统控制模块(SCM),均支持热插拔特性。设备亦内置高速大容量交换板,其面板上还设有4组千兆Combo口,可用做HA及设备管理使用。目前,Hillstone X6180可支持两种规格的IOM,分别为集成16个千兆口的IOM-16SFP-80和4个万兆接口的IOM-4XFP-80。当满配5个万兆IOM模块及5个SSM模块时,整机即可达到百G处理能力。

在数据中心资源逐渐紧张的今天,产品的小型化、低功耗已成为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Hillstone X6180仅以5U的“身材”即可提供多达36个万兆接口或144个千兆接口,以及百G级别的处理能力。Hillstone X6180最多可安装4个电源模块,工作于两主两备状态,整机最大功率不超过1300W,在同级别产品中很有优势。我们对设备在实际工作时的功耗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低功耗也减小了系统散热方面的压力,Hillstone X6180仅需一个支持热插拔特性的风扇模组即可正常工作,且各模块均采用了被动散热方式,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在安全业务方面,Hillstone X6180特别增强了对虚拟防火墙的支持能力,最大可设定500个资源独立的虚拟设备,可动态设置每个虚拟防火墙的资源、策略、端口等配置,满足不同应用/租户对独立安全业务平面的需求。

综合处理性能的强者

Hillstone X6180采用了分布式处理与统一管理相结合的实现机制,并在硬件层面保持独立。在整个系统中,SSM模块负责除QoS外所有安全业务的实现,直接决定着产品安全业务处理能力。本次评测使用IXIA XM12机框搭载Xcellon NP以及8端口10GE LSM测试卡进行性能测试。我们实测到的单SSM模块64Byte帧长时的吞吐量达到8Gbps,512Byte帧长起即逐渐接近线速。虽然此时每秒最多要处理1000万以上的数据包,其整体转发延时依然保持在24微秒以内。连接处理方面,单SSM模块标称具有30万HTTP新建连接速率及1000万并发连接能力,测试中则得到了33万HTTP新建连接速率的数据(由于测试仪表的性能限制,本次未能测得并发连接的数据)。由此可见,Hillstone X6180的单SSM模块性能,已经高于许多1U及2U规格、采用集中处理机制的防火墙产品,可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通常防火墙被用来进行访问控制、抵御攻击及非法流量进入网络,加载复杂策略和混杂非法流量时的性能应成为考察重点。我们将5000条复杂策略加载到设备中,再次进行了吞吐量测试,得到了与单条全通策略时一致的结果。在混杂20%非法流量的测试中,7种帧长时的吞吐量均出现小幅下降。我们在经过对比后发现,各组数据的下降幅度均在8%〜9%之间,在没有配备三态内容寻址存储器(TCAM)的防火墙产品中属于优秀的水平。

按需配置、平滑升级,这是采用分布式处理防火墙产品的独有特性。Hillstone X6180的SSM模块与IOM模块间没有任何绑定关系,当性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时,用户可以通过增加SSM模块的方式提升整机处理能力;如需更多的接口,也可由IOM模块进行扩展。我们特别注意了增加SSM模块后的性能变化:当配备两个SSM模块、1个万兆IOM模块时,Hillstone X6180的整机吞吐量及HTTP新建连接速率均比单SSM模块时有一倍的增幅;而在4个SSM的配置下,性能依然呈线性增长。

Hillstone X6180的整机最大性能,则需通过SSM模块与IOM模块的合理配置得以体现。如图2所示,Hillstone X6180的整机64Byte帧长吞吐量达到47.19Gbps,从256Byte帧长起即接近或超过90Gbps。小包性能达到大包性能的一半是令人十分满意的结果。

分布式处理也为Hillstone X6180的业务可靠性带来了额外的提升,当我们拆卸SSM模块时,测试仪的流量曲线出现轻微波动,瞬间即恢复正常;在执行SSM模块安装操作后,新模块仅需1分10秒的时间完成启动、注册,系统会重新对负载进行分配。Hillstone X6180支持Bypass卡,如果设备供电电源出现故障导致断电,则链路自动Bypass,保证业务的不间断运行。

上一篇:设备安装拆除下一篇:水利建筑工程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