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

2024-07-05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精选十篇)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 篇1

现代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面临激烈竞争形势的银行业快步踏入了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同网络银行、网络支付等银行业务的不断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银行业面临着传统金融风险和新兴金融风险两个方面的压力。 金融业务网络化作为银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其网络化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使得我们必须认真去面对。 现阶段而言,我国银行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发展网络金融业务主要面临着以下两大类的风险:第一是基于网络金融业务本身发展所导致的业务风险;第二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所导致的技术风险。 近年来,有关互联网金融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银行业网络金融风险将一直是今后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工作。 因此,识别网络金融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就成为了各大银行面临的重大工作。

二、银行业所面临网络金融风险的类型

1、业务类型风险

( 1) 信用风险 。 信用风险是银行的网络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产生的风险,这一风险严重阻碍着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 众所周知,银行的网络金融业务乃是基于传统的柜台业务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因此传统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信用风险,也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为网络金融业务所提供的是虚拟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也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信用风险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反映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指的是借款方有很大可能无法按照原贷款协议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所形成的借款,不良贷款的存在较为严重的阻碍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银行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有着重大的影响。 银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对银行的总资产和总负债均有着显著影响, 因此信用风险同银行的资产、负债存量均有明显的相关性。 信用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而且一旦发生信用的违约和倒退,将对银行开展业务产生巨大的影响。 各银行均有并执行严格的信用制度, 并直接影响着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

( 2) 操作风险 。 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的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人员、系统、程序及突发事件;由于银行职员的操作错误或者客户的疏忽,可能引起银行网络账户的错误或混乱, 进而使银行同客户的信息沟通出现问题,一旦使银行无法进行正常的金融交易,将很有可能给银行和客户带来经济损失。 同时,存在缺陷的风险管理系统也将无法良好地力助银行规避网络风险,存有缺陷的系统流程设计将会影响银行网络业务的日常进行,给银行带来潜在的系统风险。 有时候,流程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将使网络金融业务产生不必要的繁琐步骤,也将降低银行的工作效率。 同时,如果发生一些突发的意外事件,如果银行没有事前制定良好的应急方案或应急方案准备的不够仔细充分, 也将不能及时化解这些风险,这将使银行遭受到严重的损失。 网络经常具有放大银行操作风险的倾向,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因微小操作失误所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例子;对于网络金融业务而言,如果无法合理规避操作风险,将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

( 3) 法律风险 。 新兴的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是相应法律文件的缺失问题;目前我国还缺乏配套的对网络金融业务进行专门监管的法律法规,网络金融业务适用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对原有的金融、商务等法律条文进行引申、修订所产生的法规,这并不适应于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另外。 关于电子交易合同的法律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加上全国的网络银行还远未达到统一性,这造成了跨行业服务质量低下。 第二是关于此方面法律适用的较大不确定性。 在现阶段,一旦发生网络金融交易的损失,其责任的划分归属仍然存有十分大的争议,同时适用何何种法律也尚无明确的规定,这导致了今年来很多网络金融犯罪事件的频繁发生,这毫无疑问会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 法律方面的风险无法解决,出现损失和纠纷无法合理适当处理的话,就无法从根本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业务的安全环境,也将对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阻碍。

2、技术类型风险

( 1) 平台风险 。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有赖于先进的交易平台系统,技术及平台的不当选择也很可能给银行带来比较大的风险。 一方面,如果网络交易所支持的技术滞后, 将很可能会使银行错失良好的交易机会,并且耗费银行的大量资源,给银行带来效率上的损失;另一方面,技术及平台如果与客户的软件版本不兼容甚至发生冲突,将导致信息的传输发生滞后甚至无法传输,在信息化时代这种事情是不能令人容忍的。

( 2) 安全风险 。 安全风险是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是源头方面,即银行端;银行可能由于风险管理机制的漏洞,存在严重的安全方面的漏洞,并且可能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第二则是用户方面,很多用户在进行网络银行交易时,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不及时对杀毒、防毒软件进行更新,容易导致个人信息被盗取;第三方面是第三方平台,即网络传输平台;客户在输入银行秘钥或口令并通过网络传输时,在传输过程中便有可能被黑客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将其截取,使用户无法正常登录或者出现网络连接超时的情况;黑客便可利用截取到的信息,进行犯罪活动,使银行和用户蒙受损失。

三、银行网络金融风险管控的分析及防范思考

1、及时完善、规范个人银行信用体系

在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基本都开展了网上金融交易业务;因此,要完善信用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个标准规范的个人征信体系, 对个人信用的评价标准作出一致规定。 鉴于网络金融交易是建立在虚拟的平台之上,交易双方的交易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的信用,因此信用对金融交易实质进展的关键性因素。 国内应当建立全国范围的个人信用体系,使个人的信息及信用情况及时反映在征信体系之内,并且实现银行间的数据共享;同时还应有意识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以期提高全民的信用水平。 建立个人征信体系的工作需要跨行之间的合作,并且需要线上线下的同步进行;这种基础性工作可以使银行实现长久的健康性发展,显著降低网络金融交易面临的风险水平。

2、加强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能力

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同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因此对人才层次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银行的很大一部分人才,不仅要对经济、金融方面的业务十分精通,也要擅长于网络科技与技术。 因此,银行在未来进行人才招聘培养时,应当做到以下两大方面:第一,在引进新人才方面,要着重选择具有现代知识素养的高水平金融管理人才,同时也要适度引进国外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注意培养国内人才到外国学习交流先进经验和技术;第二,要注重对老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关于网络金融业务的业务和能力,及时加快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

只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还不够,银行还必须要制定针对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对其中的风险行为和管控举措进行明确和细化,同时还要注意风险同收益的均衡关系;银行应当在保持适度风险的前提下尽量增加自身的收益。 一套合理的风险管控制度应当是使银行的风险水平同盈利性保持适当的平衡。 但是,随着资金流动性的变化、管理系统的操作性等因素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也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变化。

3、建设、健全配套的法律体系

配套法律制度的滞后是影响网络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掣肘因素。 我国关于网络金融风险的法律文件《 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目前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结合我国的网络金融业务环境来尽快制定相关法律。 在制定法律时,可以适当借鉴成熟的西方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国内同国外金融环境所表现出的共性,在此借鉴国外的有关法律防范措施,结合国内的环境制定出符合我国特定法律环境的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区分传统银行和网络金融业务违规违法行为的不同,不得随意交叉滥用法律,在对违法犯罪行为制裁时要注意法律适用的针对性。

4、加大对网络金融业务安全方面的投入

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网络金融业务的重要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银行已采取多种安全防范措施来应对网络金融业务风险问题,但网络金融业务风险还一直存在。 首先,应当注重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问题;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银行应建立并加强网银账户的管理机制,对于交易金额异常或巨大的交易及时引起重视,并及时与客户取得联系。 客户在开展网络金融业务时,也要保持高度的谨慎,同时银行应当提醒客户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客户在开展业务时, 一般是通过浏览器进入相关的网络金融服务页面,因此用户最好将常用的银行网站等信息放于浏览器的固定位置, 这样可以起到防止假冒页面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发生。 个人在开展业务时,也要注意下载相应的安全控件,并及时下载最新的漏洞补丁和最新的安全程序。 此外,银行的开发部门也要及时的对产品进行创新,以及时应对黑客的攻击及自身产品的漏洞。 同时,由于新开发产品的上市时间不长,认知度相对较低,不容易成为黑客的攻击对象,这样也可以降低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风险。 不过,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及上线推行时,要切记加强做好安全防范的测试工作;必须待通过全部的测试工作,才可以上线运营,以免给客户造成意外的损失。

四、结论

目前,我国在现代网络金融风险防控方面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因此更要审慎重视对网络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网络金融业务的优点与优势已经初步展现出来, 但也暴露出了一部分的缺点与缺陷,这需要监管机构同银行等不同部门合作起来, 工作来降低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有效降低网络金融业务的风险水平,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金融发展环境。

摘要: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使银行业迎来了又一次的腾飞。然而,挑战同时伴随着机遇而来;网络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使网络时代金融风险的防控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笔者针对新形势下银行业网络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类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资金的管理意见与建议。

大数据时代金融业面临挑战及应对 篇2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大数据已成为各行业“兵家必争之地”。大数据时代到来, 首先引起全球高度关注的行业之一就是金融业。大数据的特点,第一是容量大;第二是速度快;第三是类型多样;第四是强调海量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而非因果,金融业是信息密集型服务产业, 在数据特征和数据处理要求方面基本符合“大数据”概念与特征。大数据是重塑金融竞争格局的一个重要支撑和抓手,给金融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大数据给金融业带来的挑战。第一,金融机构提升自身能力的挑战。近年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在诸多方面与传统商业银行既相互竞争,也蕴藏着巨大的合作空间。传统银行必须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互联网金融,变被动为主动,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着力提升自身的资产管理、风险管控及金融服务能力,才可能从根本上留住客户资金。首要工作是控制好信贷风险,应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由加快发展向稳健发展转变。第二,外部机构组织的挑战。技术环境的革新使得传统金融模式面临着巨大变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革新。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信息交流方式,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行业内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甚至是行业之间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银行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也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三,大数据对信息安全的挑战。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将导致金融业的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为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较长时问业务中断的事件时有发生。第四,对金融大数据分析人才的挑战。现代社会,人才在金融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面对大数据时代和信息化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要“居安思危”。及时准确研判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金融发展的趋势,充分认识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才是最稀缺的资源。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重视现代金融人才培养,特别是挖掘和培养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金融时代 篇3

在这场与传统金融的赛跑中,首轮就慢半拍的银行,这次又慢了——至少采访中,没有银行给出过清晰的应对策略。好在,大数据与金融,还存在着同生共荣的竞合关系。

亦敌亦友的新一轮冲击,究竟将如何重塑两者的竞合关系?又将如何考验监管层的技巧和耐心?而其中被忽略的主角——被记录和分析的普罗大众,又是否真正愿意自己的隐私被赤裸裸地置于灯光之下?

带着前述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赴杭州、上海、深圳、北京四地,对21家大数据金融公司,10多家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一行三会、工信部、国税局等机构,进行深入调研。

用户全画像

“金融行业始终在关注新技术,但大多是隔靴搔痒,只有大数据让人眼前一亮。”正德人寿保险公司CIO裴兆旭说,大数据金融才是那只伸到靴子里的手。

眼下,尚无大数据金融的准确定义。亿赞普科技副总裁黄苏支认为,实战中的大数据金融,就是将传统金融无法收集的线上线下信息,基于大数据原理进行建模和运算,用以精准营销、信用评级或风险识别。其信息相对于传统征信,更加丰满、准确。

在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副总裁俞胜法看来,大数据意味着无极限:于个人,是细微行为的全画像;于企业,是现金流、贸易流、订单流等的全维度掌控。“所有看似毫无关联的数据,都可用作信用和风险评估”。

针对个人,除基本信息外,大数据系统还会从社交平台、同学录等获取个人大事记、信用卡限额、诉讼信息、朋友圈甚至既往病史,等等。

“别以为基本信息就限于姓名、性别之类。”阿里原安全部技术总监蒋韬透露,在大数据公司,每位客户的工作和教育经历、婚姻状况、购物和投资偏好、配偶和担保人、个人和家庭年收入等才算基本信息。

蒋韬透露,个人用户的某一方面评级,就至少用到几千个变量,银行等贷款机构会购买数据用以评分,进而确定贷款细节。

此外,一些大数据公司会利用个人浏览器中的Cookie,发现浏览足迹和生活习惯,甚至能够为其描绘出一幅包括社会关系、网络关系和企业关系的全图谱。

不同于传统征信大多关注还款、负债、抵押等资金流动信息,大数据金融对个人细微行为的刻画,已经无孔不入。

例如,小贷领域的大数据金融系统,就如同科幻电影中的中央超核,接入各种渠道的巨量数据,包括企业B2B数据、消费者数据、电商平台数据等,然后经模型和人员分析后输出决策。这些决策中,会明确给出贷款客户的准入、授信、定价和反欺诈评分,以及不同贷款额度对应的风险系数,其中包括对贷款可能造成的客户成长、流失的预判,以及该客户的扶持价值。

“一旦数据有蛛丝马迹的异动,就会立即暴露。”金电联行(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晓忻说,传统的财务信息,订单、库存以及联保、互保等1000多个维度信息,统统都会有用。比如,一笔订单确认慢了,他们会立即生成风险提示,并密切关注其联保、互保企业。“传统银行是事后降低不良率,大数据金融则讲究风险抑制率”。

“全产业链”

有人说,当时代大潮涌来,100个所谓专业人士中,只有2人真正懂行,其余都是噪音。

综合多方调研情况,《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将大数据金融目前的业态,区分为产业链前端的精准营销、理财推荐,中端的信用和征信体系建设,及后端风控。

三种业态对应三大模式,大量企业星罗棋布,各自又与银行、P2P机构、基金公司、第三方支付以及“BAT”等互联网平台觥筹交错,蔚为大观。

邦信惠融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张唯聪表示,他们对大数据最多的应用就是获客,做到精准营销。“我们的小贷公司八成客户需要高成本从线下获取。采用大数据模型后,系统能自动推荐有需求且符合要求的新客户,成功率很高”。

在风控领域,大数据的应用更为广泛。

蒋韬介绍,这几年已经产生了大批从事身份识别、地理位置分析、信用卡诈骗分析等大数据公司,一步步围拢整个金融圈。

例如,全球规模庞大的信息泄露关联产业,拥有从盗取个人信息到系统自动对各大金融机构和电商网站的账号密码进行“撞库”,再到挪走资金、非法支付和敲诈勒索等一系列黑市勾当。

“用大数据来反欺诈,精准及时。”蒋韬说,他们会从各种黑客论坛、贴吧上地毯式收集数据,形成整个风险体系的联防联控。目前,一些P2P网站就与阿里建立起欺诈事实数据分享的机制,一方面采用阿里的反欺诈模型,另一方面不断提供事实类数据,修正并完善模型效果。

大数据在信用、征信领域的应用,则更加普遍和成熟。

裴兆旭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物美价廉原则同样适用于金融行业,尤其保险业产品要薄利多销,就必须在产品成本尤其信用体系上下功夫。

同样,億赞普集团副总裁黄苏支也介绍,他们主要针对外贸企业进行“全画像”。企业结汇过程中,银行只能靠物流单、发票、合同单等基础数据,且各家银行信息割裂,导致虚假贸易横生、热钱恣意流动等严重问题。

如果将企业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周交易量、真实发货量及发货去向等离散信息纳入统计,则可形成全方位评估。“有些企业拥有稳定客源,只需物流单据即可贷款。”黄苏支说,一些企业客户沉淀不够,回头客寥寥无几,则需要格外小心。

“银行最初不太认可,现在逐步接受了。”范晓忻说,一些大数据公司目标直指银行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银行逐渐发现了技术外包的甜头,何乐而不为?

大数据时代下金融业的发展思考 篇4

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爆炸已经将我们推入了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新特征的信息社会,数据爆炸性增长催生了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衍生物出现,如互联网金融等等,大数据已经不再只是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它们已经冲击着社会,并对商业实践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金融业作为传统行业之一,也感受到了地震, 金融机构若不能紧随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大数据的应用

从一万米高空看大数据应用是金光灿烂,然而在落到地面上看大数据应用则是一片沙海。大数据应用,就像是沙里淘金。我们需要学会从数据的沙海中淘出有含金量的业务信息。

大数据应用如果用传统思维, 从内部数据做封闭式开发,则是大器小用,又像在封闭的小鱼缸里开发, 不与海洋世界相通,是培养不出大鲨鱼应用的。大数据应用开发应该打破传统思维限制,从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分析转型到非结构化数据分析,从外部互联网社交媒体、外部公共数据的海洋中搜索、过滤出相关数据,然后存入内部数据仓库做进一步分析,提炼出有业务价值的信息。对于金融行业,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从外部海量数据的矿藏中找到有业务价值的信息,从捕捉客户心理特性、意见倾向,直至全面了解客户。更深层次地,大数据的应用可以让我们从描述客户信息到预测客户行为,最终到规范社会行为,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的价值。

未来社会从本质上是互联的、互通的、共享和标准化的,任何封闭的信息孤岛式的管理都不符合大数据时代的趋势。只有转变思维,早作准备,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三个非常重要社会体系的建设,这三个体系影响着众多金融机构是否能在互联网环境中发展壮大。

信息共享——不只是“大”数据

大数据量够不够“大”固然重要,然而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大数据是否“通用共享”——我们是否可以在开放的平台里,利用大数据挖掘有用的资源,这挑战了中国大数据封闭状态的现状。通用共享数据平台的基础就是标准接口的建设。如果标准接口没有做好,大家只是在自己的特殊专有领域圈数据的话,一定会带来重复的浪费。

互联网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 (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ARPAnet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使用,建立了互联网的互通共享的标准,从而为互联网的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世界性的互通共享带来的巨大客户数,商业机构很快发现了它的巨大潜力,各种互联网商业创新和应用也随之蓬勃发展。

互联网发展就是一个通用标准商业化成功的很好的例子。上个世纪70至80年代,IBM公司投入巨资研发的专用网络系统SNA(系统网络体系),虽然能够支持用户使用IBM各机型建造大型网络系统,但是这种的封闭式的专用网络系统不利于世界范围多厂商系统和用户互通共享,依然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消亡。温故而知新,我们应该从IBM专用网络SNA败给互联网的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已经在冲击金融行业的传统模式,目前很多政府机构和公用事业机构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原因,不开放数据资源共享,短期看这种不开放是有利于小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化发展,不利于大家的利益。所以, 推动大数据商业发展,需要监管机构的建立金融服务标准化规范以及大数据接口标准,从而解决金融机构通过安全共享标准化的大数据,实现薄利多销,让利给客户,做大做强金融业务。有了标准化的大数据,于我们中小保险公司,有利于从社会化的数据中挖掘客户行为与情感信息,有利于传统商业模式和创新数据商业模式的结合,有利于我们对客户的信息管理;于整个金融行业,有利于减少大数据挖掘成本,有利于减少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更有利于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界创新。

信用评分体系——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对中国金融业来说既是机遇,又面临多重的挑战,所以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金融体系的基础是信用。尤其在保险和银行金融等方面,通过大数据处理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完善管理,公共机构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实现社会管理效率的最大化。这种对社会所有人做信用评分的应用,可以规范客户重视信用行为,让金融机构和企业能够利用数据信息做多种薄利多销的商业服务,真正做到让利给客户, 同时企业也有合理利润来维持长期健康发展,不被不良信用的行为所害。

我们国家在信用体系的建设还未完善,每一家金融机构在客户评分上会浪费很多社会资源。信用评分的工作由银行信贷员完成,只利用传统数据来考虑几个经过测试的变量,如就业情况、收入、年龄、资产和负债等。如果社会建立起统一的信用评分体系,从大数据的角度,对于金融行业,会有非常好的业务利用价值:可以增加更多的变量,提高模型的精准度,满足信用评价的需求。在美国, 每个人都有完整的信用评分,这是一个利用大数据建立的非常好的体制: 它不仅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约束能力, 让人们自发地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 包括按时还信用卡账单,及时缴纳水电费等等;更直接地,它让金融机构节省了很多资源,像是否该给一个客户贷款、贷多少的这一类问题变的简单,因为从客户的信用评分上就可以直接、准确地作出评级;同样的,保险公司也参考客户的信用评分来承保和理赔。

全民电子病历系统——社会化大数据的建立

建立全民电子病历系统也会让保险行业受益。保险公司在承保客户之前,为了能够降低风险,会要求客户接受体检。但是国内大部分客户并不愿意到指定体检中心进行体检,因为又远、又浪费时间。建立全民统一标准的病历档案系统,可以提供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查询客户的病历数据。这种全民统一标准的病历数据应用不仅可以减少重复性检查化验,减少片面病历信息误导,减少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该数据平台做快速的、无体检的核保,方便了客户,也为保险公司减少了承保成本,从而更好地服务更多客户。

美国的大数据产业已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大数据已经对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个人位置数据、零售业及制造业等五个领域产生重大 的经济效应。资料表明,其中,在医疗领域,每年大数据的应用产生3000亿美元的潜在价值。如果我国实现每个人都有统一的电子病历,第一,可以大幅减少客户做重复性检查的浪费;第二,保险公司可以被授权查询该健康数据平台,迅速查看该客户是否有疾病史,若无,则立即进行承保出单,方便客户。这将是很好的大数据应用,在降低风险的同时,给客户带来的便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此看来,单一金融机构不利用社会化通用共享的数据体系,是很难实现薄利多销,做大做强,客户与企业双赢的成就。如果建立这三项社会化体系,中国社会的大数据将进入大发展阶段,创造巨大商业应用价值。

结语

传统的数据应用,是代数模式, 像“x + y = z”适用于简单变量的业务处理情况。但实际上,很多的业务数据和业务变量是很复杂的;大数据的方法是一个统计模式的解决办法,是一个突破,从这个角度来看, 大数据的应用要共享、大量、全面, 才会比抽样分析和代数模式描述的更准确。大数据应用的创新除了需要技术的研发之外,更重要的是平台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是指数据互通要有标准接口,共享资源管理,建立信用体系,这样,才会支撑金融行业在互联网平台上大创新,创造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思考论文 篇5

摘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产品都成为了数据来源与传感方式,促使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的各类信息都将被作为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之余,也时刻威胁着人类的信息安全。如年美国大选选票遭到攻击,近年来猖獗的网络信息诈骗,都体现出当前信息安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危机。本文将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出发,分析当前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保障各个行业以及个人的信息安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应对策略

近几年来,网络病毒攻击、信息资源泄露、网络漏洞等问题层出不穷,大数据时代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诸如许多网站上根据搜索记录进行相关产品推荐,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个人信息暴露于数据技术之下。基于此现状,本文将针对当前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所面临的问题展开思考与探讨,分析其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在大数据时代最大程度地保障信息安全。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 篇6

我国金融扶贫现状

目前,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分散于扶贫、财政、农业、水利、粮食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在实际操作层面难以开展。在资金的投放上,主要以“输血性”的一次给予形式为主,难以达到贫困户自身生产能力的有效提升。另外,在投入方式上多采用分指标,定规模的形式,区分度较差,难以发挥资金的全部效益。而且,金融扶贫的定位不够明确。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机构大部分仍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首要目标,扶贫工作的收益和风险问题导致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于扶贫领域,难以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保证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纷纷搭建了扶贫专项平台,但总体效果并不突出。政府作为金融扶贫的主体,长期受困于组织机构庞杂。审批权限集中于高层等因素影响,致使扶贫工作出现问题时难以有效反馈,而缺少问责机制又使得有关责任人可以逃避相关责任的追究,使得部分干部在扶贫工作中产生消极怠工的思想,甚至于贪污腐败的思想,致使应及时到位的扶贫资金难以按时发放的有需求的贫困户手中。这严重阻碍了政府扶贫工作的开展,并损害了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甚至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

民族八省区的特殊性

基础设施滞后。相较于经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基础原本就相当薄弱,在经济建设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投入几乎为零。

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民族八省区中,绝大部分地区自然、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生存资源匮乏,且易于发生山洪、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伴随自然灾害的发生,因灾导致贫困的人口数量也不容忽视;同时,民族地区山多地少,耕地零碎,抑或土层瘠薄,石漠化威胁严重,特困民族地区传统的农牧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趋被动,甚至部分群众需要政府长期救济才能维持基本生产生活,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很难形成支撑区域发展和农民小康的支柱产业。

教育卫生水平落后。民族地区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普通群众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的公平性难以得到保障,职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扶持力度不够,部分地区文盲率仍然很高,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如何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由政府持续扶持转变到自主脱贫是一个长期且曲折的过程。

总之,民族地区作为扶贫的重点对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政府作为金融扶贫的主体,应结合民族地区特有的环境开展工作,针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切忌搞民族地区与普通地区同质化,不同民族地区同质化。

大数据时代与扶贫模式转变

在金融扶贫中,政府如果能合理的利用大数据的思想和技术,创新扶贫模式,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扶贫结构,将在反贫困问题中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的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阶段,甚至基于某些层面,大数据的发展将引导第四次产业革命,因此,作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扶贫工作与大数据结合具有天然的优越性和必然性。

首先,扶贫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全体脱贫,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所有贫困人口的详细信息,而如果没有云计算技术的支持,这种扶贫模式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实现。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具体掌握各地贫困人口现状,甚至可以具体到个人信息的跟进。其次,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成熟,也可以有效的减少政府工作的内耗,搭建更为有效的联系更为密切的平台,互联网上储存了海量的数据,如果能将人工的操作转变为数据的自行处理,不但能加快工作效率,更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最后,运用大数据的思想将使扶贫不再依赖于因果关系的探究,转而寻找各加直接的相关关。

金融扶贫新思路

经以上分析,针对当前我国的扶贫现状,结合大数据思想及技术,政府金融扶贫工作仍有许多创新空间。具体如下:

建立扶贫信息全覆盖型平台,辅以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力求国家、省、市、县、乡镇各级组织数据全面共享,平台将囊括有关于扶贫的全部信息,实现扶贫模式从“小扶贫”模式向“大扶贫”模式的转变。

利用大数据分析,统筹现有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满足贫困人口特色产业的发展问题,尤其是农林牧等传统产品市场上,应给予其充分的信息保证和支持,将扶贫理念从“输血”模式逐步向“造血”转变。

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不同现状,采取不同措施,将扶贫与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等的相结合,集中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努力改善民族地区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且在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影响地的民族特色和固有的民族习惯,同时培养其对中华民族总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物质上完成扶贫工作的同时在精神等其他层面也完成相应的“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整体面貌。

建立贫困人口信用记录系统,将贫困人口的银行信贷信用信息、贷记卡准记卡信息、贷款信息、为他人贷款担保信息等录入系统,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判断贷款人的个人信用情况,为今后是否发放贷款及贷款额度提供理论支撑。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 篇7

金融行业是最重视信息技术的行业之一, 但是大数据时代猝然来临依然让金融业措手不及, 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在小额支付、小额贷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甚至让大型银行都有了切肤之痛。从数据资产的角度来看, 尽管金融业拥有翔实的个人和企业的注册信息、交易记录, 但是这些数据的活性远远低于电子商务公司。金融企业也无从得知个人和企业的实际收支、消费、采购等详细信息。因而相较之下, 金融企业的数据资产来源比较单一, 维度较少, 难以支持其涉足中小企业业务。金融业新兴的业务模式绝大部分都是依赖结构良好的数据资产和创新的商业模式驱动的。而传统金融企业的当务之急, 就是树立数据文化, 改善数据资产的结构。

一、第三方支付的“逆袭”

第三方支付高调推出快捷支付, 这不仅有利于摆脱银行的束缚, 同时还迫使银行与其共享客户数据, 进一步完善了第三方支付的数据资产。数据资产如同土地、人才资本等其他资产一样, 需要开发利用, 才能发挥价值。目前, 第三方支付已经逐渐意识到数据资产的重要性, 并基于自身积累的大数据资产开始拓展融资、营销等增值服务。

2012年11月11日, 阿里系的淘宝网和天猫商城当天销售总额高达191亿元 (其中淘宝网59亿元, 天猫商城132亿元) , 续写了历史新传奇。在“双十一”当天完成支付的订单超过了1亿笔, 其中支付宝的快捷支付交易笔数占所有交易的45.8%, 近乎半壁江山。而传统的网银支付仅占23.2%, 另外有31%是支付宝提前充值带来的余额支付, 这从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互联网公司在“支付”战场完胜传统银行机构。提到快捷支付, 貌似属于一种“新型”支付方式, 而实际上该模式由来已久。早在2006年10月, 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同推出国内首张专注于电子商务的联名借记卡———支付宝龙卡, 并推出电子支付新产品, 即快捷支付的前身———龙卡支付宝卡通业务, 该业务不仅让用户享有直接网上付款、无需开通网银的便利, 还使其能够享受支付宝提供的“先验货、再付款”的担保业务, 但该产品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消费者需要前往银行柜台办理“卡通”产品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为此, 在2010年12月, 支付宝与中国银行一起推出信用卡快捷支付, 用户可以无需开通网银, 直接通过输入卡面信息就可以快速完成支付, 实现了信用卡与网上支付的无缝对接, 并在2011年4月, 支付宝联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10家银行高调推出“快捷支付”, 成功绕开了网银交易额度限制。由于“快捷支付”简单方便, 深受消费者欢迎, 仅推出7个月, 用户数就突破了2000万, 截至2012年底, 用户数更是超过1亿。从最初的网银通道, 到龙卡支付宝卡通, 再到快捷支付, 支付宝已不再单纯承担银行的渠道功能, 开始化被动为主动, 逐渐成为主角, 而银行则慢慢开始依赖于支付宝。其中更可怕的是, 快捷支付不需要再链接到银行的网关, 摆脱了银行的束缚, 将大量终端用户的消费数据紧紧地抓在手里, 同时还“迫使”银行与支付宝共享银行核心客户的数据资料, 进一步扩大了其数据资产的规模、维度以及关联性。银行虽然也意识到其中的竞争威胁, 但却难以拒绝支付宝的海量用户以及带来的巨大市场想象空间。实际上, 互联网支付市场是一个无比诱人的蛋糕, 自2005年起便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 几乎每年都实现翻倍增长。支付宝作为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巨头, 其一举一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市场的发展动向。自支付宝快捷支付推出以后, 财付通、快钱等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跟进。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0年出台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该政策结束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野蛮生长期, 赋予了第三方支付企业合法的身份, 并为其开展创新业务提供了保障。自2010年6月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四次发放了近200张不同类型的支付牌照, 业务范围覆盖了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货币汇兑七大类型, 行业进入门槛也在逐渐降低,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后牌照时代”。第三方支付企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为提取交易佣金, 总体上在0.5%~1%之间, 但由于社会各方势力大量涌入, 抢食互联网支付市场, 其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为了破解当前的发展困境, 第三方支付企业积极拓展新型业务, 如理财服务、行业解决方案、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结算等, 其中一个极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便是基于大数据的创新业务。互联网支付行业历经多年的发展, 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 这些数据已经变成一座越来越大的“金矿”, 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基于数据挖掘和加工的商业创新应用很有可能成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未来的核心业务, 而传统的支付结算业务则会变成“副产品”, 其主要的作用是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数据。

事实上, 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已经意识到数据的巨大价值, 并且开始采掘这座“金矿”。走在最前沿的依然是行业老大支付宝, 阿里巴巴集团将支付宝、淘宝、天猫以及阿里巴巴B2B等几大平台的数据打通, 由此推出网络小额贷款服务, 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也在该领域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 如快钱推出了企业应收应付账款融资服务, 快钱将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信息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资金流转数据统一“打包”给合作银行, 由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易宝支付也在联合银行尝试为航空领域的代理人提供周转资金, 同时也在尝试交叉营销业务。总之, 上述种种创新都离不开第三方支付企业沉淀的海量数据, 数据成为其经营发展的关键资产, 相信未来基于此的新应用、新服务将会层出不穷。

第三方支付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积聚了大量的买卖双方用户数据, 从最初的灰色地带走到今天的合法地位。未来如果要想进一步发展成为一股独立和强大的社会力量, 有两个内容需要重点关注:一是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用户, 构成强大的数据源;二是加强数据资产的开发和利用, 拓展新型业务。

二、网络小额贷款来势凶猛

传统金融机构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过程中一直面临两大难题———成本和风控, 网络小额信贷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运作思路。网络小额信贷基于互联网进行标准化流水作业, 大大降低了传统点对点的运作成本, 同时凭借海量、多维、实时的数据资产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这也是网络小额信贷敢于打破传统抵押、担保模式的关键驱动力。网络小额信贷创新性的业务模式, 深受中小企业的欢迎, 发展态势极其迅猛。

2012年8月, 阿里巴巴决定扩大B2B小额信贷业务范围, 由最初的阿里巴巴B2B平台付费用户扩展到普通注册用户, 但地理覆盖范围仍只是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至于淘宝、天猫的贷款业务则没有变化, 因为该业务之前就是无地域限制的, 这一决定在某程度上意味着阿里小贷的业务量将大幅增加, 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升。该消息一经透露便在社会各界激起了千层浪, 可谓众说纷纭, 更有人喊出了“颤抖吧, 银行”。阿里巴巴真的能颠覆银行吗?这个尚难定论, 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在各种复杂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即阿里小贷已经在金融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并对传统金融机构构成一定的威胁。

阿里小贷最早开始于2007年5月, 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联手共推小企业无抵押贷款,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 这段短暂的“蜜月”没过多久就以分手告终。随后, 阿里巴巴于2010年和2011年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和万向集团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和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两家公司, 开展网络贷款业务。阿里小贷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B2C平台, 即为天猫和淘宝网的客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另一类是针对B2B平台, 即为阿里巴巴中国站或中国供应商会员提供的阿里信用贷款, 这具体又分成循环贷和固定贷两种。阿里小贷的贷款金额通常在100万以内, 采用按日计息的收费方式, 针对淘宝、天猫的信用贷款和针对阿里巴巴的循环贷款的利率为0.06%/天, 其他的贷款利率为0.05%/天。由此很容易便可测算出, 日利率为0.06%的年化利率为21.9%, 日利率为0.05%的年化利率为18.3%, 虽都远高于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贷款1年期6%的基准利率, 但在小额贷款行业内确属中等水平, 且符合国家规定的利率在基准利率4倍以内的要求。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 解决了80%左右人口的就业, 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由于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用记录与信用评估非常艰难, 为控制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我国贷款长期都是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 真正的信用贷款比较匮乏。而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一无抵押, 二无担保, 因而想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可谓艰难。阿里小贷无抵押、免担保, 且申请贷款效率非常高, 这很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极为迫切的融资要求。凡能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企业必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阿里小贷凭借创新的业务模式创造了突出的经营业绩。阿里金融在2012年底, 平均每日的利息收入是100万, 虽然阿里金融目前仅在其生态体系内拓展, 但仅阿里巴巴B2B就拥有7980万注册会员, 更不用说淘宝、天猫的庞大用户群, 且随着阿里生态体系的不断壮大, 阿里金融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小觑。

而对于银行来说, 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一直是个大难题, 每天完成1万笔贷款, 单笔平均额度为7000元, 且能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 几乎不可思议。阿里金融究竟是如何解决业内的这一大顽疾呢?答案正是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电子商务平台多年积累的海量数据。传统金融机构采用抵押、担保等手段来降低由信息不确定导致的运作风险和经营损失, 而在大数据时代, 信息日趋透明, 商业环境的改变也必将推动商业运作模式的改变。阿里巴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旗下的阿里巴巴 (B2B) 、淘宝、支付宝等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后台数据, 不仅包括用户的交易数据, 还涵盖其资金流动、访问量、产品变化、投诉评价、用户注册等经营数据和身份信息, 且这些数据是实时自动生成的, 以极低的成本为阿里小贷提供源源不断的海量数据支持。阿里巴巴将旗下的平台数据打通, 建立无缝链接, 将海量的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 并辅佐在线视频调查、第三方验证等手段, 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估。同时, 阿里金融还建立覆盖贷前、贷中和贷后的一整套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 以控制贷款风险。正是基于此, 阿里金融才能够脱颖而出。目前, 阿里巴巴越来越认识到数据这座“金矿”所蕴藏的巨大价值。2012年7月,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设立首席数据官, 负责推进“数据共享平台”战略;同年9月,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网商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在2013年开始转型, 重塑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可见, 数据地位正在日益凸显, 数据俨然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之后的新资产, 围绕大数据的收集、挖掘和运用将是未来企业竞争的重要主题。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有两个核心环节:一是数据获取, 二是数据的分析利用。阿里金融的成功得益于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多年的数据积累, 这充分体现出大数据的资产价值, 就如同传统的抵押物一样可以换取资金。阿里金融借助大数据技术, 并结合金融行业的特点, 有效控制了风险, 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和创新。目前, 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巨头也凭借其沉淀的海量数据进军网络信贷领域, 纷纷为生态体系中的中小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而这些新玩家正以创新的商业模式, 逐步重塑银行信贷业的市场格局和发展方向。

三、互联网巨头推动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

京东、金银岛等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平台积淀的数据资产纷纷进军供应链金融领域, 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深度融合, 为平台上的用户提供订单融资、仓单融资等服务。该模式弥补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支撑不够、服务范围有限等不足, 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2012年11月, 继收购网银在线进军网络支付之后, 京东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为供应商提供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委托贷款融资、协同投资信托计划和资产包转移计划等服务。在服务过程中, 京东承担着类似中介的角色, 即供应商向京东提出融资申请以后, 由其确认核准, 并转交给银行, 再由银行完成资金的发放。随后, 京东CEO刘强东在2013年1月内部年会上讲话称, 京东第二个十年将围绕三个方向发展, 分别是以技术为驱动的自营电商业务、以技术为驱动的开放服务业和以急速驱动的数据金融业务, 其中金融业务方面, 京东将组建京东金融公司, 依托高质量的消费数据为商家和个人提供贷款服务。由此可见, 基于大数据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成为京东的战略性业务。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大金融创新产物, 对于利益相关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从企业方面, 供应链金融很好地满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有利于整条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从银行方面看, 通过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 进行供应链整体及其链条关系的风险评估, 而非传统只针对单一企业的风险评估, 该模式既能控制风险, 又能扩大市场服务范围;从物流监管公司方面看, 供应链金融无疑为其带来了新的增值服务。虽然供应链金融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不可否认的是, 供应链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 信息技术支持不够, 中国很多银行在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等环节还需依托人工服务, 这不仅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 也增加了一定的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覆盖范围仍主要局限在重点行业和优势企业, 对于中小企业的关注不够。以电子商务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凭借互联网的天然特性, 积累了海量数据, 这些数据更为真实有效地记录了用户的行为轨迹, 构成了“草根”信用档案体系。同时,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网上服务体系, 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弥补了传统供应链服务的缺陷, 推动了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四、中国P2P网络借贷野蛮生长

P2P借贷与EBAY的运作模式类似, 为借贷双方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自由交易平台, 大大提高了信息透明化程度和推动了金融行业“脱媒”进程, 具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P2P网络借贷近几年虽然发展很快, 但却受到政策监管缺失、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的制约, 而其中解决信用风险的关键举措则在于如何打造和利用大数据资产。

中国P2P网络借贷起步相对较晚, 2007年开始引入中国, 但发展态势却极其迅猛, 宜信、拍拍贷、红岭创投等一批新兴的P2P网络借贷公司应运而生, 不少传统巨鳄也纷纷角逐P2P市场。据有关统计, 中国目前已有100家以上P2P网络借贷平台, 年增长速度超过50%。P2P网络借贷市场的蓬勃发展说明该模式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对于借款人而言, 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用贷款门槛很高, 同时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 中国银行机构纷纷收紧银根, 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资金周转困难;对于贷款人而言, 当前股市低迷、楼市受限, 理财投资渠道有限。P2P网络借贷平台将缺乏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与拥有闲散资金的市民实现了有效对接, 且运作模式更为快捷方便。P2P网络借贷与EBAY的运作模式比较类似, 即为贷款人和借款人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易的网上平台, 拟借款人需要填写贷款金额、用途、期限、信用记录以及个人信息等资料, 网站会对拟借款人的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并给出量化的信用评分和风险等级, 拟贷款人可以据此设计投资方案。网站的交易机制主要是采用竞拍模式, 拟贷款人以贷款利率竞标, 利率低者成为最终的贷款人, 而网站通过从中收取手续费获取收入, 费率标准则因公司而异。P2P与EBAY的区别在于前者竞拍的是资金, 而后者竞拍的是实物商品。此外, 为了分散风险, 拟贷款人可以只提供拟借款人所需资金的一部分, 并将剩余资金提供给其他的拟借款人, 而拟借款人所需资金的未完成部分则由其他的拟贷款人继续提供, 借款与贷款之间由此形成了多向交叉。P2P网络借贷总体上都采用与上面比较类似的运作模式, 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 P2P网络借贷在引入中国后发生了一些调整, 出现了两种主流发展模式:一种是以拍拍贷为代表的纯线上借贷平台, 欧美发达国家P2P网络借贷大部分都是这种模式, 这得益于其有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该模式成本低、扩张快, 但信用风险高 (指在中国) ;另一种是以宜信为代表的线上线下融合的借贷公司, 且线下业务更重, 该模式成本高、扩张慢, 但是信用风险低。此外, 为了吸引贷款人, 中国有些P2P网络借贷平台提出“保本承诺”, 即一旦出现违约, 贷款人可以得到本金赔偿, 这一承诺使其需要承担贷款违约风险, 资金链和盈利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与发展都伴随着各种质疑与挑战, P2P网络借贷亦是如此。由于金融产业的特殊性, P2P网络借贷面临着首座“大山”便是国家政策。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8月发布了《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 提示P2P网络借贷存在七大问题和风险,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与该类公司之间的“防火墙”, 要防止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这在P2P网络借贷行业中引起了不小的震荡。

总体上看, 中国对于这个行业的政策监管基本还处于空白, P2P网络借贷很可能成为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活动的温床。由于行业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标准, 该市场目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这一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出来。从号称“中国最严谨网络借贷平台”哈哈贷的轰然倒闭到最近的“优易网”突然跑路, 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被蒙上了一层阴影。目前P2P网络借贷行业仍只要依靠行业自律, 为此宜信、贷帮、人人贷三家企业曾共同签署了自律公约, 希望以此来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地发展。除了政策的制约, 信用风险也是亟待解决的另一大难题。在国外可以容易查到完整的个人信息和信用档案, 而在中国的个人征信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控制, 只有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查询, 对外不开放, 其本身也不是非常健全, 这使得P2P网络借贷面临更大的风险。事实上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大数据, 其中两项重要任务便是如何获取更多关于借贷双方的数据信息 (尤其借款人) 和如何将数据信息很好融合到世纪业务运作之中。中国宜信重点布局线下业务以及美国Lending Club引入网络社交元素, 都可以扩大服务对象数据信息来源渠道,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P2P网络借贷平台将会针对每个用户都建立一个信用记录档案, 相信随着数据来源的丰富、平台数据的积累和国家数据的开发, P2P网络借贷的数据获取问题将会被逐步解决。接下来则需要建立一套基于大数据的业务模式, 尤其是在信用风险评估、对应利率设置以及关键流程设计方面, 这不单纯是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 需要企业立足于金融产业, 将金融与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统一。

五、传统金融机构积极应变

面对新兴金融力量的不断渗入, 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银行业推出网上银行、网络融资和电子商务等业务, 保险业亦开始探索通过网络销售保险、网上个性化保险产品和虚拟财产保险等业务。然而, 金融行业终究是一个数据密集型行业, 无论是传统的线下业务还是新型的线上业务, 其竞争的一个关键要素仍是数据。银行业进军电子商务的核心目的就在于采集数据, 银行业开展网络融资、保险行业探索虚拟财产保险的成败关键则在于利用数据。由此可见, 大数据俨然成为金融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产。

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筹划已久的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正式上线, 最近, 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在也纷纷上线自己的电商平台。中国银行业这些庞然大物为何频频跨界涉入电子商务?是因为最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构筑的巨大市场想象空间, 还是因为电子商务企业进军互联网金融构成的压力?也许是有上述的因素影响, 但最核心的战略意图还是获取一线市场数据, 加速推进银行业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 互联网热潮兴起, 网上银行便随之诞生在美国, 不久后便引入中国。由于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突破时空束缚等优势, 网上银行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最近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银行业在移动支付领域和网络融资领域都已有所布局。在移动支付领域, 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大多选择了与战略合作伙伴“联合出击”, 确保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在网络融资领域, 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大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一方面自行推出网络贷款业务, 另一方面也积极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携手合作, 银行与电商平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然而, 中国银行业在支付结算领域面临第三方支付的威胁, 在网络融资领域更是存在诸多新的竞争对手。且中国银行业的网络融资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只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进行电子化改造, 初步实现了“工厂流水线化”运作, 仍存在多方面内容尚待提升改善, 尤其是在如何有效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有值得探究的课题。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时常常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成本, 二是风险。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次数多, 且多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 再加上财务制度不健全, 因而在贷前调查、贷中执行和贷后管理方面的成本都相对较高。基于网络的标准化流水作业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利手段, 而如何控制风险则成为银行拓宽中小企业客源时必须探究的问题。风险即强调不确定性, 海量数据有助于降低不确定性, 控制风险。阿里巴巴几大平台多年积累的大数据正是阿里金融成功的关键。实际上, 中国银行业已经拥有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数据资源, 如实名身份信息、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等, 但数据不够全面, 实际业务交易、客户社会关系和行为偏好的那方面数据相对缺乏。开展电子商务便成为了优化数据资产结构的关键举措, 中国银行金融机构希望借助电商平台挖掘互联网的数据“金矿”, 如果能将银行用户ID和网络用户ID的关联关系打通, 再融入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数据, 那么将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 对于更好服务客户、增强客户粘性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显然, 大数据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资产, 是构建银行未来经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通过中国银行前董事长肖钢发表的文章———《大力推进银行业数据驱动型发展方式》则能更好地体会其中味道。肖钢在文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银行业数据驱动型发展方式, 认为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生产要素, 做好数据工作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从数据治理结构、数据质量管理、数据系统建设、数据人才培养和数据运用文化几个方面全方位展开。由此不免使人联想到电信行业, 电信运营商的数据业务目前正在快速赶超传统语音业务, 其地位被提到了战略性高度,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语音业务将趋于部分免费或者完全免费, 而数据业务则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核心收入来源。实际上, 电信行业的发展历程已经为银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 篇8

平台金融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电商平台基础数据提供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间服务的新型综合性金融业务服务, 或企业整合各种电商平台积聚的大数据流, 组成金融服务平台。

传统银行面对“平台经济”时代潮流不断冲击, 早在银行业开始尝试“触网”之初, 作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的华夏银行推进互联网和金融深入融合, 同业首创“平台金融”业务模式。2012年, 华夏银行与114个平台客户对接, 服务平台体系内小企业近2000户, 实现了“平台金融”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飞跃。

在新的互联网金融领域, 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平台金融迅速发展, 也迫使金融市场业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以“余额宝”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所形成的规模示范效应带动了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大潮, 百度钱包、腾讯钱包、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都试图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摩拳擦掌。互联网金融传递出的“普惠金融”价值已经开始深入人心, 同时客户对金融业务的投资回报比敏感度加强。两者都在倒逼传统金融模式改革, 互联网平台金融顺势而上, 立即吸引了大量用户。其首要特点抓取实时动态的大数据流, 通过平台金融模式提供新金融产品和新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目前, 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界定, 鼓励金融业务创新。

我国平台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 平台金融数据不完备

虽然在平台金融模式下, 平台金融中的信息流以及抓取第三方的数据, 使得平台能够较容易的获取受信企业和个人的相关信息。但是平台、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主要原因是数据信息不够完备, 平台不能对客户的历史、现在、将来做出合理的判断。一是缺乏数据本身属性的相关信息。如平台拥有客户的基本身份信息, 但客户其他的信息, 如消费偏好、投资风格、理财习惯等却知之甚少;二是缺乏数据本身有关联的其他信息, 如个人客户的非工资收入渠道来源和结构组成。

(二) 驾驭大数据能力欠缺

互联网金融首先对平台金融的数据收集、整理、加工、挖掘、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 数据收集方面。金融平台不仅要收集金融业务标准化数据, 还有收集来自其他在线系统 (社交网络、在线教育) 的各类非标准化数据, 甚至还要比对长期、中期、短期的历史数据, 金融业务标准化数据是平台金融机构收集的核心数据, 同时其他非标准化数据收集是平台金融机构收集的重点数据。但从目前平台金融来看, 处于传统银行和互联银行的核心金融数据基本各自封闭独立, 没有互相引用共享, 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未打通, 时常形成“信息孤岛”。其次, 数据存储方面。平台金融要面对海量巨大、动态性强、结构多样、价值量大的数据, 难以用传统的技术解决, 数据存储的难度非常大。

(三) 大数据金融人才匮乏

深度解析大数据, 将数据资产盘活, 可以帮助企业提供精确化营销、精准化运维, 大大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大数据的巨大作用开始凸显。互联网金融的全流程的决策和运营都基于大数据的分析, 拥有金融专业知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大数据人才发展滞后。大数据人才是跨多个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既要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又要掌握解构中英文的能力, 还要拥有建立多维度模型框架的能力, 同时具有对数据趋势的敏感性。这样导致大数据人才在某种程度出现断档。

“大数据”概念沿革及其对平台金融的影响

(一)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概念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1年5月发布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大数据”概念, 2012年, 联合国发布大数据政务白皮书《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 EMC、IBM等跨国公司纷纷发布大数据产品。此后美国政府宣布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 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掀起了世界性互联网信息革命的第二个高潮, 全球开始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被誉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 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数据是互联网金融服务业支持精细化管理、实现差异化服务、加强业务创新、提升风险分析能力的基础。大数据金融, 是指利用大数据开展的金融服务, 即针对海量数据, 经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处理方式, 结合传统金融服务, 开展资金融通、创新金融服务。

(二) “大数据”对平台金融的积极效用

1.降低交易成本, 拓宽服务领域

正是因为这种资金融通、支付、投资等业务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基础, 传统人工层层审批为主的审批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通过大数据技术自动自主运算为主。平台金融省时省力, 客观精准。不仅仅可以针对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模式, 而且可以根据企业生产效益决定贷款金额和还款期限。同时, 可以拓宽服务领域, 数以亿计的客户金融需求类型和层次是不断发展的。大数据可以预测和引导这些需求, 进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2.简化业务流程, 缩短交易时间

互联网平台金融是建立在类型多样、数量之大、时间跨度大的信用及资金流的数据之上, 这有利于企业能够迅速、实时、动态、精确、客观的信用评级;通过网上实时支付等其他电子方式, 根据贷款需要的紧急重要程度及个人信用评分和企业信用评级等大数据来确定优先次序和金额总量, 进而快速有效的完成存贷业务流程。相比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来说, 大大缩短交易完成时间, 为用户提供极大方便。

3.决策精细准确, 管控金融风险

基于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的金融业务决策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能从源头上降低甚至阻断坏账。大数据金融能够完成信用评级、风险评估、欺诈识别等问题。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很多模型, 不仅可以替代人工的风险管控, 甚至可以自动生成预警阀值。另外, 由于贷款、支付、众筹等业务是发生在金融持久闭环的大数据系统内部, 有利于预警和防范违约风险。同时, 基于这些交易行为基础上的大数据金融也可以实时得出违约率、信用评级等指标, 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风险管控。

4.“大数据+”, 精准个性服务

数据必须得到应用才能发挥其效用, “大数据+”可以结合个人和企业, 也可以结合金融行业和非金融行业。由于利用大数据金融的企业可以根据融资企业以往的信用评级及将来的业务利润决定是否放贷, 放贷流程不受时空限制, 放贷额度一目了然。而且能够结合企业业务流程或者个人具体需求来衡量, 及时解决资金匹配性问题。更重要的是, 大数据金融可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个性化融资要求, 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且快速、准确、高效。同时, 平台金融服务提供商可以调用其他非金融企业的相关数据, 例如社交数据来考察、测定、判断、预测、监控个人的金融需求。

“大数据”时代平台金融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化”已经成为金融业务模式发展趋势。“平台金融”吸引非金融行业积极加入来交换信息和完成资金借贷, 同时充分显示出马太效应。平台金融还极具交叉性, 打破了以往行业之间的樊篱和界限, 使原来无用信息、无效信息、不相关信息在平台的整合下, 变得有用、有效、相关。通过大数据整合、挖掘、分析、使信息精确匹配、规模效益或定向营销等方式给在平台上交易、交流的各方带来便利和实际利益, 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一) 信用担保模式兴起

众多电商企业根据自己长时间积累掌握的海量数据, 对客户的履约能力、行为偏好、信用历史、人脉关系、身份特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提供合适的资金额度和还款方式, 激活互联网上大量闲置可用资金。企业规模大小和运营时间长短决定着企业资金和数据就是否会积累沉淀。例如阿里巴巴集团长期在电子商务领域深耕细作, 业务遍布全球。目前淘宝平台和天猫平台获取小微企业用户和平台个人用户的消费数据, 阿里巴巴中国站和阿里巴巴国际站获取用户的生产数据和消费数据, 支付宝和余额宝获取用户的金融数据。浙江网商银行据此整合消费数据和金融数据、生产数据, 顺势推出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平台金融。正是有了大数据的支持, 像浙江网商银行业务灵活性大大增强, 信用担保就不仅限于企业, 也可以用于个人;不仅限于中国人, 也可以用于外国人;不仅限于有柜台, 也可以用于没柜台。平台化优势尽显,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维度、广度、深度将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得到极大扩展。

(二) 信用基础设施平台统一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 发展不均衡。为了更好的鼓励创新, 健康培育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支持大数据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机构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推动符合条件的相关从业机构依法申请征信业务许可, 支持具备资质的信用中间组织开展互联网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鼓励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互联网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服务。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但是企业实力参差不齐, 无法一一构建自己的信用设施, 抱团发展, 实现和谐共生。各企业同发展, 互补互利, 互助互利。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 实现信用基础设施平台统一。共同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抵御能力。

(三) 企业行业跨界融合发展

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 传统企业巨头纷纷“不务正业”, 争当跨界金融先锋, 急欲在互联网金融中分得一杯羹。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和互联互通的优势, 许多传统电商巨头、网络服务运营商、汽车企业、新闻媒体等采取多种形式试水大数据金融, 演化成跨界经营平台。传统意义上的行业限制被大数据贯穿, 行业之间可以达到某种状态的融合。各个行业将大数据金融作为切入点, 各种海量数据深度融合。彼此之间可以利用对方的数据, 传统电商可以调用淘宝热点大数据对未来的流行趋势做出判断;网络服务提供商可以利用搜索大数据对用户提供合适的内容和服务模式;汽车企业利用大数据对用户做出精准营销和推广;新闻媒体利用大数据对用户提供个性化专属服务;各个行业之间的数据可以互相反馈, 大行业、大数据、大金融、大平台、大服务整个互联网金融机制得以构建和发展。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 平台金融代表着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企业深度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金融三驾马车, 共同推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繁荣发展。

摘要:近年来, 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结合金融衍生而来的“互联网金融”, 倒逼着银行的传统运营模式改革, 同时众多互联网电商巨头纷纷乘势而上, 积极发展互联网平台金融。由于平台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 存在大数据金融人才匮乏、驾驭大数据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 问题将会得到改善。本文就政府如何推动平台金融的发展, 及探究平台金融发展趋势。

关键词:平台金融,大数据金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

参考文献

[1] .赵平.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数字化用户, 2014, 4.

[2] .刘英.大数据金融促进跨界整合[J].北大商业评论, 2013, 11.

[3] .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15-07/18/content_2899360.htm2015-07.

[4] .王汉明.华夏银行打造“平台金融”[J].中国金融电脑, 2013, 12.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 篇9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极为迅速, 但互联网金融被广大群众接受并呈爆炸式发展是以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为标志的。余额宝自2013年6月诞生至2013年底, 短短的半年内用户量已突破4303万人, 规模高达1853亿元[4], 目前余额宝经过一年的疯狂成长, 已成功拥有超过一亿的用户量和超过6000亿的资金规模[5]。因此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了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那么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 目前在中国的现状是怎样的, 存在的模式又有哪些, 具有怎样的意义和风险也成为了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回答上述的一系列问题, 并试图给出独到的见解。

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发展模式

虽然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但是其概念却中说纷纭。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给予了不同的界定, 表1中给出了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概念。从这些概念中, 不难看出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是却都体现了两层含义。第一, 互联网金融提供金融服务。从这个含义来看, 互联网金融摆脱不了金融交易的属性。但是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发展至大数据时代才出现的产物, 互联网金融必须依托于互联网, 尤其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才得以迅猛发展。

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并未统一, 但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可。梳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 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 以及互联网金融服务[9]。具体来看,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明显的阶段。

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是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 典型的代表有电子银行, 即银行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 如转账、查询、理财等, 见表2。这个阶段主要实现的是传统金融服务从线下延伸至线上, 也就是马云所说的“金融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后, 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其强大的威力。这个阶段的主要模式包括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 见表2, 也就是马云所说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居间服务的典型代表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互联网金融服务是基于互联网形成的金融平台, 包括余额宝等网络理财产品, 阿里小贷等网络数据贷款, 众安在线等互联网金融机构。

从表2可以看出, 虽然包含电子银行在内的广义互联网金融始于1997年, 但是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却是近4年的时间。因此, 狭义互联网金融[9]的概念才是近两年在中国十分火热的互联网金融的实质, 也就是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这两种服务模式根据对传统金融也创新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支付创新、渠道创新、投融资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其中第三方支付属于支付创新, 尤其是移动支付的诞生打破了原有支付方式的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渠道创新是指理财产品销售, 全程虚拟化;投融资创新包括P2P信贷、众筹和网络数据贷款, 其精髓是是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只能网络化;金融机构创新指互联网企业合法进入金融领域, 创新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

2 互联网金融潜在的危机

虽然互联网金融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互联网金融在民间的渗透率高达61.3%[18]。但由于门槛低、监管少的特点, 其自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 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第三方支付不断出现违规套用低费率行业商户类别码、POS机违规套现等现象。根据银联数据统计, 2014年上半年全国共确认违规套码商户18万多户, 占全部违规商户近40%[19]。快钱、盛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违规机构中名列前茅。再以P2P信贷为例, P2P信贷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互相借贷[9]。但是随着P2P信贷平台的快速发展, 问题平台也层出不穷。截至2014年9月底, 全国问题平台高达193家;仅今年9月就有11家纯诈骗企业加入到P2P信贷平台中[20]。而频频发生的平台“跑路”事件更使得P2P信贷平台的风险问题雪上加霜。

因此, 在看到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同时, 需要对其风险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模糊, 法律定位不明确。典型的代表是P2P信贷平台, 目前P2P信贷平台主要从事信贷业务, 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 P2P信贷平台自身的金融属性无法明确界定和规范。这就有可能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在从事业务活动时突破其受监管的边界, 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 甚至出现欺诈、非法集资等现象。二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风险控制不健全, 可能引发经营风险。例如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片面追求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 采用了一些有争议、高风险的交易模式, 也没有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机制, 容易为不法分子利用平台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创造条件。三是资金第三方存管存在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得群众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中, 但是客户资金存管, 身份认证、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都还未有法律制度进行约束, 由此造成的安全隐患成为不可避免的风险。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上述互联网金融的三类风险都是针对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客体而言的。互联网金融最大的风险之处是在于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经济才是决定金融的关键, 而金融只是为经济服务的。从世界金融发展的历程来看, 如果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进行自我发展和循环, 不仅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同时也会摧毁银行业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银行必须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分析美国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可以看出, 几乎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背后都存在金融过渡虚拟化的影子, 银行业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政府对互联网金融持鼓励的态度, 如允许民间资本开设银行,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旦有大规模的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业, 一旦出现破产、被收购等现象, 这就势必会造成整个经济的动荡。因此,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必须秉承着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

3 互联网金融的意义

虽然互联网金融存在许多风险, 但是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也是巨大的。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逼迫“体制内”的银行进行改革和创新;第二, 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繁荣。

首先,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对银行业的冲击。第三方支付平台吸纳了大量银行存款;对银行的中间业务如支付结算、交易等形成直接挤压;对银行的贷款也带来了不少的冲击。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客户流失和成本提升的双重挑战, 直接迫使银行业进行自身的改革调整, 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 运行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国有银行的标签。虽然近年来一直督促银行业进行改革, 提升效率和效益, 但是收效甚微。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逼迫银行不得不进行改革。这种“体制外”刺激“体制内”发展的初衷, 正式政府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 各银行纷纷采取应对措施, 设定存款搬家的门槛, 甚至出现三家国有银行叫停余额宝旗下天弘基金为代表的各类货币市场基金进行协议存款交易的报道。但是当客户面对高收益和高灵活性的刚性需求时, 这种“堵”的措施难以收到成效。此外, 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T+0产品, 如浦发银行与微信合作推出的“天添盈”、民生银行推出的“如意宝”;还不断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 来挽留存款, 但是这些举措的效果怎样还需拭目以待。因为与对接了社交应用平台的互联网理财具有的渠道便捷优势相比, 传统银行产品很难复制。因此在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过程中, 传统银行惟有不断的推陈出新,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是互联网金融另一个重要的价值。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障碍。互联网金融正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短、频、吉、小”的特点, 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 同时这类的小额贷款如果由银行的专员进行评估和处理, 则会造成投入与产出的不合理。因此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但是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网络数据贷款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阿里小贷成功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依托于阿里巴巴累计的巨大客户数据, 能够通过交易数据、客户评价等信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 构建了中小企业的信用记录, 和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然后通过支付宝扣款、存货处理等措施实现专门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阿里用户贷款的均额在7000元左右, 截止到2013年10月, 已经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200亿, 服务的中小企业超过50万家。因此互联网金融无疑能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希望和曙光。

大数据时代的金融思考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转型,挑战,建议

据调查,现阶段企业每天信息的存储量高达2.2ZB,而且据IDC最近的报告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数据量将扩大50倍,全球将拥有22亿部互联网连接设备。显然,当今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多样性的数据,高速建立和运动和移动数据,多变的数据结构层次和类型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银行行业来说如何充分的利用现代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优势,抓住转型的机会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因此本文就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引起更多业界人士的关心和重视,进而更快更好的确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银行业成功走向未来的思路。

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在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等健康发展,而且阿里巴巴主席马云也曾说道,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利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改变传统银行现有的存贷款模式对于社会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变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切实的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和推广,现阶段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功能业务十分繁多,而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业务也逐渐向全能化和丰富化的方向发展。再加之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的突破和运用使得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互联网理财等相关业务的推广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到了第三方交易的平台,据权威报道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经从1993年的2005人突破了6个亿,网上银行注册用户也远远超过5 个亿,全年互联网的交易额超过1000万亿元,而且呈现着持续上涨的趋势,由此可见,当今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而且成为了国际和国内的主流趋势。

二、传统银行在大数据时代遇到的挑战

传统银行在大数据时代在接受了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从银行的负债业务层面来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传统银行的的社会融资比重在逐渐下降,已经从最高的95%左右下降至50%左右,而下降的部分中占比重最大的部分是客户的存款,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使得传统银行在负债业务层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之传统银行客户脱媒、资金脱媒、渠道脱媒的现状,使得传统银行既有的客户在不断的分流,贷款业务逐渐减少,金融债券融资成本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银行的效益。

另一方面,从传统银行的资产业务层面来看,由于传统银行信息化水平不够高,相关的软件设备也没有及时的更新和升级,在客户监督和事前调查层面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进而很容易给传统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不良银行贷款项目就是对其的证明,传统银行往往扮演着最后知道风险的角色,给其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是难题弥补的。

此外,从银行的盈利能力来看,大数据时代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传统银行的收益率逐年降低,竞争力也是越来越缺乏,主要是互联网金融的利润相比传统银行来说都有所增加,传统银行的客户逐渐减少,其盈利能力相应的也会有所下降。

三、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分析

通过上述对传统银行在大数据时代遇到挑战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传统银行在信息碎片化、媒介透明化、需求个性化的大数据时代,竞争力逐渐降低,提出切实可行的传统银行互联网转型的建议是现阶段业界人士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课题之一。而之所以要在大数据时代不断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促进传统银行转型是因为互联网金融有其自身的优势,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首先从其本质上来看,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所以其能够集二者精华于一体,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和现代客户的需求,而且还能够充分的应用金融业的专业知识,使其应有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其次,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网络社交网站或电子商务平台收集、获取各类金融相关的信息,提高自身洞察数据的能力,降低实践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此外,大数据时代,客户的需求也变得日渐多样化和个性化,而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智能的搜索引擎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工作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的建议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提高互联网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传统银行实现更好更快的转型,使其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就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创新以及传统银行转型提出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做好传统银行的定位工作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其本质是发散的非线性思维,而其核心是用户思维,所以传统银行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精髓,结合自身多年的基础,以及自身的信用等级、渠道网络以及科技实力等有重点的引进互联网金融,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营销网络、产品平台和客户系统,进而能够在保证原有客户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客户,使其能够在大数据时代能够站稳脚,有自己的发展领域。

(二)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要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加快传统银行的转型,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也是时代所需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要确保以客户为中心,增强其客户服务能力,并实现稳定客户、黏合客户和服务客户;此外,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力度,通过构建精细化客户服务系统来更快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加大技术、信息和智力的投入力度,使服务能力更加精准和有效,进而使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提高以及传统银行的转型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对既有软件维护和维修的力度,避免硬件设备造成的风险和损失;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健全风控体系,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标准可量、有规范可循、有制度可依;此外,还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和风险。

五、结束语

总之,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碎片化、媒介透明化、需求个性化的时代,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让传统银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转型,促进其获得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求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以大数据时代为契机,结合传统银行的特色和实际运行能力,不断的提出优化的措施,进而促进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实现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源,戴义.浅析大数据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与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

上一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下一篇:汽车财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