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民族团结

2024-09-05

维护民族团结(精选十篇)

维护民族团结 篇1

[案例描述]

教师:请举例说明我国现阶段的民族关系。

学生H:我觉得不应在制度上有大的区别,真正的民族平等不应该给少数民族特殊待遇,如国家补贴生活费、高考的特殊加分政策,这些反而是一种民族歧视,仿佛认为他们不如我们汉族。

学生D:去年校庆文艺汇演彩排时,老师让我“看住”表演舞蹈的西藏同学,让他们别乱跑。当时我心里有点别扭,好像他们被特殊化了似的。(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S:在开展社团活动时,我想让同学们了解一下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民俗传统,于是邀请一名藏族同学来主持活动。他表现出色,在台上始终保持笑容。然而当他走下台发现自己原先的座位被别的同学所占时,顿时变了脸色,表情阴沉地要对方让位。这前后的反差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学生S的叙述让课堂的气氛一下子降到了冰点。)

学生D:我觉得每一个民族有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它们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渗透在各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对此,我们应该心存敬意。(学生D的这番话仿佛具有魔力,让课堂里的“温度”又恢复了正常。我抓住契机,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事例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中梳理出要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进行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成功导入了新课。)

[反思]

在这个教学导入片段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举出了一系列事例,也提出了关于“现阶段的民族关系如何表现”“我们怎样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等困惑,出现了“愤”和“悱”的状态。从学生的表现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我国民族关系问题既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可以发现以学生现有的思维方法和习惯,无法做到将教材的观点和个人的想法整合起来等问题,因此,在认知上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矛盾冲突,这正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所期盼的结果,由此引发学生正确观察、分析、处理现实中的问题的兴趣,激发探究民族问题的热情,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价值,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活动,过程与方法的经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都依赖于学习者主动建构学习过程,而教学导入环节则关系到能否激发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欲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源于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学习需求,可以被表述为“学习兴趣”,一种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会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从而达成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这也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表达的教育思想。当然,这种内在学习需求的激发需要适宜的学习情境,而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正是我们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点评]

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首先要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复旦附中阎俊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她在“维护我国民族团结”一课的导入设计,就是该理念的具体实践。该教学案例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谈谈对于现阶段民族关系的认识,通过小视角透视了“激发学习者主动建构学习过程”这一重要的学习机理,并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教学导入形式:运用生活事例,举例说明对某一学习主题的理解。从育人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导入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民族关系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分析、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和困惑,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

维护民族团结 篇2

42、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43、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

44、巩固好发展好维护好全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45、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

46、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活力。

47、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共同迈向小康社会。

48、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法律。

49、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少数民族和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50、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好哈密,造福各族人民。

51、与时俱进谋发展,携手并肩奔小康。

52、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53、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祖国大。

54、通过支教下乡等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

55、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6、巩固好、发展好、维护好全县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57、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8、平等、团结、进步、繁荣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59、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关于大力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 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在人口数量上,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在人口、民族分布上,我国实行“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但有一定的集中性。在地理位置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维护民族团结的必要性。

(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异于东部地区,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不便,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严重滞后,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大力维护民族团结,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援助,将会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减轻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就眼前而言,广西的北部湾的经济发展与各个民族的支持与帮助是离不开的。再放眼未来,日益前进的西部地区发展,其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众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县要摆脱贫困面貌,与其他相对发达地区一起走向小康,实现共同富裕也必须要以维护、加强民族团结为基础的,需要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大力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先,大力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前提。民族和国家是相伴而生的,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56个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共同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略和渗透。纵观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屈辱的一百年间,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入侵,割占领土剥夺主权的痛苦和耻辱。那时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民族不团结导致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灾难。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进行频繁内战,日本一个小岛国的铁蹄竟然也踏在了中国的领土和人民身体上,后来国共合作抗日,全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其次,大力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国策,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党提出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民族自治政策,将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于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激发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社会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正能量,让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

(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繁荣

我国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加强民族团结,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借鉴,资源优势共享,将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进步。例如:有些少数民族的花草植物营养价值高,药效强,能够治疗现今人们常得的疾病;少数民族借鉴汉族的方式加强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从思想和内涵方面促进民族发展。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增强民族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只有56个民族一起团结进步,才能把和谐社会的喜人景象展现出来。如果民族不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藏独”“疆独”分子抢烧掠夺,企图分裂国家和民族,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不稳定,这便是民族团结意识薄弱的后果。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团结就是力量,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断构建成型,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五)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防巩固

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处于我国边界地区,与国外仅一墙之隔,守护着我国的国门,维护民族团结在边疆地区安定中起着甚为关键的重要作用。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能够巩固我国国防,防止境外敌对势力的入侵和干扰,维护国家边疆的稳定,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

作为当代大学生,身负希望和使命,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才,我们要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模范作用,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不歧视少数民族同胞,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信仰,吸收、借鉴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和少数民族形成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我们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科学的力量武装自己,为中国民族团结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将理论知识更好的融入在实践中,为以后维护民族团结做贡献。

只有维护民族团结,才能更好的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加快国家建设的步伐,更好的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的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丁龙召,李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2]杨云峰.浅议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5).

维护民族团结 篇4

马克思主义主义认为, 民族关系的本质实际上是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妥协, 国家对各相关民族利益的正确处理和分配。马克思认为, 在古代, 每一个民族都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而团结在一起,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在我国, 民族关系的本质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以及少数民族历史和现状, 还有与汉族和汉族地区相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情决定的。要想理顺我国民族关系使之健康发展, 就必须考虑到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 切实增进各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1. 国际因素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 涉及各个领域。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因此国际影响因素不仅影响着国内的主体民族, 也同样甚至更加严重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和地区。

(1) 国际霸权主义和敌对势力的影响。国际霸权主义和敌对势力为达到分裂我国的图谋, 其惯用伎俩就是制造民族矛盾和冲突, 培植分裂主义势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目前, 国际霸权主义和敌对势力, 在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得逞的鼓舞下, 更加大了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破坏我国统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力度。

(2) 三股恶势力的影响。当前, 民族分裂主义往往与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构成三位一体, 形成三股恶势力, 对我国的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构成了严重挑战。其中, 民族分裂主义为患最烈。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 民族分裂活动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策动的, 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从来都是外国侵略势力割取我国边疆领土的内应力量。他们既背叛了祖国, 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2]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 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不断挑起矛盾、制造事端, 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危害极大。

(3) 跨国公司、国际金融巨头等西方非主权经济体在经济上对目标国民族关系的影响。国际金融巨头以其强大的经济力量, 大肆兜售其消费理念和西方价值观, 从其个人利益和所属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 处心积虑培植亲西方势力, 以“民族自觉、民族独立、民族自由”为诱饵, 诱使我国的少数民族甚至是主体民族盲目追求, 淡化国内民族感情, 以达到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局面的目的。同时, 培养其经济上的买办代理人, 以达到“以华制华”的图谋。

(4) 世界性宗教因素。这是指外国政府、政党、社团等组织利用宗教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引发民族矛盾或纠纷冲突的因素。如境外某些势力打着宗教旗号从事破坏、分裂多民族国家, 试图建立宗教信仰相同的国家的分裂主义行为。一般情况下, 多民族国家有信仰该宗教的民族, 就可能成为这股势力争取的对象。它往往与各种民族分裂主义共生一体, 最终走向以宗教代替政府, 达到民族分裂的目的。[3]

2. 国内因素

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影响, 国际因素固然重要, 而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内因。因此国内因素更需要认真考虑和谋划, 从而为解决我国民族关系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起到积极作用。

(1) 经济因素。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与协调程度。少数民族地区与主体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愈明显, 在民族交往中, 因经济问题引发纠纷矛盾就愈多。在我国, 由于市场机制的原因, 资金、技术总是倾向性地向汉族为主体的发达的东、中部地区涌入, 使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容易愈来愈大, 也容易产生愈来愈多的矛盾。

(2) 文化、心理因素。文化、心理因素包括民族、意识、风俗习惯等, 这些涉及到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等的软因素, 也是影响民族间交往的方式、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多民族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 相互之间既有依赖和帮助, 也有矛盾和冲突, 在矛盾对立中走向统一和融合。有时容易使一些人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3) 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有待进一步完善, 民族政策等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促进我们进一步处理好民族关系。

(4) 媒体因素。当今, 书籍、报刊、网络、影视等媒体影响极其巨大, 在迅速交流科技进步及健康文化的同时, 国内外敌对势力也借机利用这种新兴的媒体手段, 疯狂宣扬反动言论, 极力煽动民族矛盾, 意图离间民族关系。在当前的网络化条件下, 其破坏性更强。

三、关于加强我国民族团结的对策

1.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 将其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民族关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系到我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民族工作总的说是重视的, 但也有少数地方重视不够, 使某些民族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为此, 建议党政领导班子中应有一名主要领导分管民族、宗教工作, 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机构, 乡 (镇) 和街道应有专人负责民族、宗教工作, 及时了解情况, 协调关系, 解决问题,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

2. 建立、健全促进民族团结的机制机构, 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分子的活动

民族关系问题是一项特殊的国家政治问题, 处理和解决必须有法律依据, 必须能够“服众”。这就需要国家建立、健全能促进民族团结的机制、机构, 遇事有规章、处理有机构, 如此就具备了公平、合理地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的机制和机构保障。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 对违法犯罪活动要依法处理, 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并要不断增强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育和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 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面对当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行径, 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充分信任和依靠各民族干部群众, 旗帜鲜明地对一切妄图分裂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阴谋进行坚决的斗争。

3.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使民族团结政策深入人心

为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 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 根据当前民族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的新方法与新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特别是网络、影视, 用鲜活的材料说明道理;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讲抽象原则、不敢联系实际, 只讲一般问题、不敢触及热点问题的做法。我们应该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宣传的对象应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干部和群众, 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大、中专学生等。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 力求生动活泼。建议将民族团结教育列为各级党校、干校必修课程, 列为国民教育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要做到严格宣传纪律,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加强正面引导, 防止负面影响。杜绝在公开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互联网中出现违反民族、宗教政策和伤害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感情的内容。

4.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 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国的民族问题, 现在更多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上。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物质保证。列宁说:“我们的经验使我们坚信, 只有对各个民族的利益极其关心, 才能消除冲突的可能, 才能消除互不信任, 才能消除对某种阴谋的顾虑。”[4]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就必须有经济上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这是一项重要工作, 也符合我国两个大局战略的构想。只要我们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科学发展之路, 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必将不断向前发展。

5. 加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 增强民族团结力度和民族认同感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不仅在物质上相互帮助、相互融合, 也要在精神、文化上相互学习共生。不仅在学校中, 也在群众中加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 增强民族团结力度和民族认同感。要有针对性地给人们讲解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御敌的光辉历史, 重点指出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谁也离不开谁的优越性和历史、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工作要从娃娃抓起, 从基层抓起, 力争让中华文化在各个民族心中扎根, 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 尤其青少年, 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民族团结力度和中华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16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3]吴月刚, 中和.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民族关系理论研究之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 (3) .

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进 2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x,来自xx县xxx乡卫生院。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进》。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倍加感受到我们团结奋进,共创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团结就是力量,在各方面都需要团结。我们的大家庭更需要灌溉民族团结泉水,才能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

多民族统一,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纽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让民族团结工作深入人心。民族地区的稳定事关祖国边防巩固,社会长治久安;少数民族的发展事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各族互助支持,就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全国56个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族放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有我也有他》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挽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为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无偿捐赠一颗肾的女青王艳娜;有23年如一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个民族10个孤儿的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己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一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印和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民族团结是我们从来忽视的问题。而我也用一种团结、友爱的态度来对得身边的每一位少数民族同志。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和谐都是发展的前提。

2009年的“7〃5”事件使生活在新疆的我更加体会到稳定的重要性。面对“5〃12”和“6〃20”暴恐罪行,我更加痛恨暴恐分子的蓄意破坏。他们不仅伤害了我们民族团结的果实,也伤害了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团结友善的光辉形象。为了让大家明白是非,认清事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大力开展了反对暴力恐怖大揭批活动。

通过大揭批活动,我们每一个职工都认真学习,自觉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反对暴力恐怖作为讲政治的最重要内容来抓,在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自觉做到了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暖昧,行动不动摇做到了立场十分坚定旗帜十分鲜明。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第32个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我单位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了对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三个离不开》深刻内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讲一步强化了大局意识。

如果没有了团结我们很有可能成为那个近代任人宰割的中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就会成为空谈,变成一个摇摇无期的梦想。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维护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叁天大树,那做一颗河边的青青小草吧。

让我们平凡的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一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联系群众 民族团结 篇6

“彝海结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胜利的见证。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后,按照党的历来主张,四处张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坚决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同等待遇,反对民族压迫,并身体力行。红军长征,在通过川西彝民聚居区域时,红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具体规定了严格的民族政策。正如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杨得志和政治委员黎林做动员时所说的:“彝民不了解红军,我们必须以实际行动取得信任。因此,无论如何不能向彝民开枪,这就是总部命令,谁开枪谁就违反党的政策和军队纪律。”进入冕宁县境后,又四处张贴红军总司令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在彝族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时,彝族尚属奴隶社会,比较封闭,对外知之甚少,对红军根本不了解。因此,1935年5月22日晨,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先遣司令刘伯承和政治委员聂荣臻的率领下,翻峨瓦山进入果基(又称沽鸡、古鸡)家辖地彝族区后,枪声骤起在稍后跟进的红军工兵连战士亦被彝族头人武装缴去枪械,脱去衣裤,红军亦有伤亡。但红军指战员“头不抬,眼不眨,只是向前走”,对拦路索钱的,便散发给大洋。工兵连指导员罗荣被扒得精光,赤着身子还在喊:“总部命令,不准开枪。”刘伯承、聂荣臻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迅速查明了情况真相,并向毛泽东汇报说:这里的民族矛盾很严重,他们与我们硬打是不可能的,但在山上藏起来打冷枪则是可能的,也可能杀害我们的同志。毛泽东说:党的民族政策早就规定了,还是要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岐视他们。为此,红军不但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送给彝民不少银元、衣物及食品。

这时,家居彝海附近的果基约达(约达又译作姚达叶旦、小叶丹等),听了红军的宣传,特别是看到红军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并待彝民亲如兄弟,与欺负压迫他们的反动军队有天壤之别,于是心悦诚服。他即派善于辞令的沙马尔各去联络。沙马尔各回报说红军平等待人,并要求这个地区管事的人去谈。约达即带人下山,在江家店见到红军。约达说:“我是沽鸡家的小姚达,要见你们的司令员,我们大家讲和不打。”红军工作队的萧华立即报告了刘伯承司令员。冯文彬奉命令邀请约达,在海子边见到刘伯承。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约达说:“从这里通过,由我们管,由我们保。”并说:“按彝族习惯,我们要吃血酒。”刘伯承表示同意。没有酒,就从湖中舀来清水代替。彝海四周青松苍翠,湖水清澈如镜。巫师念过咒语后,把鸡血滴在盅内。刘伯承和约达发誓后都一饮而尽。这就是至今传为佳话的“彝海结盟”。同时,协助彝民组织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给了部分枪支,在当地与“征剿”的官兵作斗争。“彝海结盟”后,约达带10多个人护送红军返回大桥场驻下。23日,又亲自与红军先头部队同行,向大渡河的安顺场挺进,到达喇嘛庙房后,又派4人为红军作向导,红军顺利通过彝民区。

红二十五军积极开展回民工作,取得回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也是红军长征中盛传的一段佳话。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进抵静宁县城以北的单家集、兴隆镇地区。该地区系回民聚居区域。因此,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特为部队规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并邀请清真寺的教主、阿訇等到军部驻地做客。吴焕先热情地向他们介绍了红军的建军宗旨和性质,说明红军到此是借路通过,不催粮、不派款、不拉夫;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民族政策,解除了他们的思想顾虑。并向清真寺赠送了锦缎匾额,上面绣着“德高望重”四个大字,用12张桌子抬着6颗大元宝和6头大肥羊,表示红军与回族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受到老教主的热烈欢迎。随后,老教主领着清真寺的阿訇、地方乡绅和回民群众头顶礼品,赶着一群肥羊到军部驻地回拜。他们也向红军赠送匾额,写着“劳苦功高”四个大字,表达了回族人民对红军的信任和慰问。8月17日,红二十五军离开兴隆镇时,回族男女老幼齐集街头,并在道路两边摆设香案,堆着点心油果,依依不舍地为红军送行。

1936年4月28日,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进入中甸地区后,顺利通过藏民区,也成为红军长征中的一段佳话。

中甸,是一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僻山城。城外有一座喇嘛寺,名为归化寺,僧侣很多。红二、六军团翻越了哈巴雪山后,陆续到达中甸、南坝一带,转入休整。当红军到来时,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藏族群众大都躲进了深山老林,僧众紧闭寺门,防范红军。为此,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并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川黔滇康分会主席贺龙的名义颁发《布告》,说明红军“扶助番民,解除番民痛苦,兴番灭蒋,为番民谋利益之目的”,阐述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红军以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现金交易和公平买卖等的实际行动,感化了归化寺喇嘛夏拿古瓦,他主动要求与红军谈判。5月1日,夏拿古瓦等到红军驻地会见了贺龙,向贺龙敬献了哈达。贺龙热情地接待了夏拿古瓦及其他代表,明确地解释和宣传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并请夏拿古瓦带回了以他个人名义致八大老僧的信件。与此同时,红军还发布了“严禁入寺庙”的告示,通令全军指战员不准进入寺庙。为保证寺内安全,红军还派出卫兵在寺院警戒。5月2日,贺龙等应归化寺的邀请,率40余人前往做客,掌教八大老僧及30余名喇嘛迎接贺龙一行进入大寺“直仓”(佛厅)。归化寺还破例为贺龙一行举行了“跳神”仪式(一种宗教仪式,每年冬月举行,以庆祝丰收,祈祷吉祥如意)。在“跳神”仪式上,贺龙将写有“兴盛番族”四个大字的锦幛赠送给归化寺,祝愿藏族人民繁荣昌盛。这四个大字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深得藏族各界人士的赞同。八大老僧当即表示拥护红军,愿为红军通过藏民区效力。在归化寺及喇嘛、商人、富户等的积极支持下,红军迅速筹集粮食约10万斤和大量盐巴、红糖。夏拿古瓦等人还为红军日夜奔忙,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心手相连构筑民族团结的坚固长城 篇7

8月11日, 今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给我国海峡两岸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损失。灾情发生后, 大陆同胞发扬“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 向台湾受灾地区伸出援助之手, 积极捐款捐物, 帮助灾区渡过难关, 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 再次谱写了民族团结的颂歌。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 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团结奋斗、共同发展, 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60年来, 我国的秘书事业飞速发展, 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期的《新中国60年》栏目, 我们继续为您刊载了傅西路同志的《新中国60年秘书工作的基本经验》, 以及李昌远同志的《新中国前期的秘书工作 (中) 》两篇文章。回顾历史, 我们充分认识到没有老一辈秘书工作者坚实的工作基础, 就没有今天秘书工作的繁荣和发展, 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审视过去, 努力提高新时期的秘书工作水平。

在《事件亲历》栏目中,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副局级干部田真同志在《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文中, 回忆了60年前他随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北平后, 最早居住、办公的地方———香山的一段往事。60年前的香山是继西柏坡之后的又一个红色指挥所, 党中央、毛主席就是在这里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打垮了蒋介石, 夺取了最终的胜利, 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本期的《人物》栏目,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李秀芹老师在《田家英是如何与毛泽东相处的》一文中, 向大家介绍了田家英是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利用自己的秘书身份进言, 通过积极辅助和参与决策推行正确主张的。阅读此文, 我们发现田家英对毛泽东思想的信念是坚定的, 对毛泽东个人的敬仰是真诚的, 但他并不盲目迷信, 更不阿谀逢迎。要做到这一点, 不但要具有高超的工作艺术, 更要拥有高尚的品格。他的作为值得当今的秘书人员学习和深思。

今年7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是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一项行政性规章, 推进了问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宋月红老师在《论问责与领导干部责任能力、责任观建设》一文中, 深刻阐述了《规定》对于增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提高责任能力, 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战略地位和方法论意义。

依托课程建设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篇8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地处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生包括满、蒙、回、壮、维、土、达斡尔族等7个少数民族,30名教师中有少数民族教师7人。鉴于此,芳草地国际学校民族校区秉承芳草育人目标,坚持芳草育人水准,发扬民族教育特色,构建优质育人环境,将民族教育特色品牌成为校区的重要使命。

一、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现和实施的。在芳草课程中,“民族团结教育”始终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芳草“地球主题探索课程”,以育人目标为核心,围绕道德、语言、数学、科学、健康、艺术六大领域,以“我爱芳草地”“美丽的中国”“可爱的故乡”“我想去那里”“多彩的世界”“唯一的地球”六大探索主题为依托,开展地球主题探索研究。民族校区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芳草课程,先后开发了“革命传统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民族风情文化”等课程,不仅丰富了课程,而且让特色生了根、落了地。

近年来,结合北京市教委印发的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所提出的“各学科充分落实10%的综合实践课程”要求,民族校区开展了学科整合研究与实践。围绕民族传统文化,重点开设诗歌诗词赏析—“春之韵律”和“清明文化探究”活动课。整合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以及品德与社会等学科,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围绕主题,不同学科教师同上一节课。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其中,清明文化又与革命传统教育校本课程有机融合,让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在课程资源整合运用中强化民族团结教育

在民族校区的民族文化课程中,“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两大课程最具有代表性,充分体现了对资源的挖掘、整合与运用。

1.依托社会资源丰富课程设置

作为民族学校,自1983年以来,学校就在校外日坛公园马骏烈士墓设立了学校德育基地,并以此为依托开发了“革命传统教育课程之马骏烈士墓祭扫实践”,开展了长达33年之久的向回族英烈马骏学习的革命传统教育。

每年清明节前,全体师生一起行动,围绕此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活动。在祭扫当天还会进行重点展示,评选学生中的好榜样,以实际行动向烈士献礼。校区特别成立了学生“民族英雄知行社”,进一步将课程拓展为常态实施。此举被多家媒体报道,扩大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是我们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开发课程的重要资源单位。每年,民族校区都组织师生参观中华民族博物院。在馆方的悉心安排下,每个班级都配备了讲解员,分组展开研究体验活动,学生们收获颇丰。广场升旗仪式、富有特色的民族舞表演和园区中的互动表演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参观活动结束后,体育教师与场馆负责人、舞蹈表演者一起研究探讨,创编了民族韵律操,并将其引入课间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课间生活。

2.专家指导提升课程品质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离不开专家的关怀与指导。早在2006年前后,学校就聘请了民族体育专家、特级教师关槐秀指导本校体育教师,挖掘课程资源,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创编《民族传统体育教程》。该教程选编了满、藏、壮、苗蒙等30个少数民族的8类40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运动的来源与作用、要领与提示,以及操作口诀等方面进行组合,便于师生掌握与训练。教师将该课程内容与国家体育课程衔接,融入每一节体育课。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创编的课程突出了趣味性、适应性、技能性和文化性等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民族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弘扬民族的性格与精神。

三、在课程拓展特色活动中落实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内涵丰富,在小学推进落实更要讲究多渠道、多形式。我们的每一个特色课程都会整合一套资源,配备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应的一年一度的特色活动,呈现相应的校园文化。在民族校区,有专设的马骏烈士展室,供学生参观、学习;在班徽设计中加入民族元素凸显民族特色;在“芳草地首届汉语节”中,民族校区的师生改编经典剧目《智取威虎山》,宣扬英雄精神……这样的有效组合,实现了课程资源整合运用最大化。

学校将特色与课程、社团建设和传统活动有机结合。如结合“美丽的中国”这一探索主题,学校开展一年一度的民族文化节活动,在活动中,邀请身怀绝技的老艺术家们为学生表演并指导学生学习戏曲、抖空竹、踢花毽、打花棍等项目,学校少先队组织学生参与猜灯谜、剪窗花、敲中国鼓等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学生们也都拿出自己的特长进行展示交流。课程与活动的紧密结合,使民族团结教育在学校得以系统推进,也让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受益。借此,学校还开设了中国鼓、功夫少年、竹笛风韵、绫球、龙腾狮舞等经典社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易知易行,和而不同”是芳草教育的管理文化,学校鼓励各校(区)在芳草文化引领下,办出特色。民族校区将以芳草教育“荣·融”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围绕芳草育人目标,立足民族团结教育,构建特色育人途径。我们将不断改进完善,让民族团结教育在课程中做实,在课堂上做精,在活动中做亮,把资源做活,将环境做足。

试论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 篇9

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的基础上,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奋斗。一直以来, 民族团结问题就是维护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也是我党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藏和新疆分裂分子猖獗的今天, 重提民族团结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关于民族团结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都有各自的论述, 学术界也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有大量论述, 但是对于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则少有提及。因此本文试对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进行一番探讨。

二、江泽民团结思想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在结合了当时我国出现的新形势和实践要求后, 江泽民对前人的民族团结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发展和丰富。提出应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 维护祖国的统一, 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民族团结理论, 使其民族团结的内容得到了充实。

(一) 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江泽民指出了民族团结的要害就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现阶段, 我国的民族问题, 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地区如果不发展, 就会影响民族地区稳定, 从各方面给民族团结带来负面影响。虽然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曾提到过民族地区需要发展, 但是都没有说到团结, 而江泽民则直接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于增强民族团结, 促进全国的现代化建设,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就是由于看到了发展问题的在民族地区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项事业,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 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只有逐步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使少数民族逐步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 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稳定。

(二) 加强各民族干部的团结是做好民族团结的关键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民族地区团结的问题上……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关键是加强党内的团结, 而党内的团结主要在于各民族干部之间的团结……”之所以说加强各民族干部的团结是做好民族团结的关键, 笔者分析是因为如下三个原因:

1、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组织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一起共同进

行, 只有各族人民共同行动起来发展地区各项事业, 民族地区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而这就需要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组织起来, 组织人民群众自然需要干部来组织。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就是人民群众团结的关键所在。2、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调动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在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干部通常有汉族干部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干部, 我们发展民族地区各项事业, 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就很难实现。江泽民指出“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在民族自治地区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对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各项工作的落实有重要意义。”因此“抓紧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 这对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至关重要的”。江泽民还指出,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 就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 “不仅要继续重视培养一般少数民族千部, 而且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高中级干部。”;“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 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 特别是中高级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在数量上有计划地扩大, 更要在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上下功夫”, “当前,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关键不在数量, 最重要的是政治素质。”;“要把少数民族千部的教育、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 要高度重视培养、教育、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特别要“注意选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中青年干部”。还要相信少数民族干部, 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帮助改善工作条件, 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3、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汉族干部群众。

这样必须要求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共同努力来发展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在抓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同时, 江泽民还指出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 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地区和国家以及党的各项事业服务。

(三) 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1、加强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革命时期, 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反抗压迫, 争取国家独立自主;在世界以及国内形势产生新问题的今天, 将各族人民团结起来, 才能更好的维持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江泽民提到“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但天下仍很不太平……任何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 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无从谈起。这些年来, 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风险, 有政治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 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 但我们都顶住了, 保持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跨世纪发展的征程上, 我们要继续坚持不懈地做好民族工作, 加强民族团结。”

2、在少数民族地区要解决民族问题必须要维护国家统一, 打击分裂势力。

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影响着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民族团结则兴, 民族分裂则败。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只有维护国家统一才能使国家和民族走上振兴之路, 而民族分裂则是干扰国家稳定发展的大敌。在处理西藏和新疆分裂势力的问题上, 江泽民的民族团结观点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因此, 要坚决的维护国家统一, 对于分裂势力要坚决予以打击, 同时要对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进行教育, 在生活上、思想上等各方面给予他们人文关怀。

3、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上, 江泽民提出“只要有民族存在, 就

有民族问题存在”, 而且“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民族宗教无小事, 要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 从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 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要搞好民族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搞好民族团结,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 深刻阐述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根源

1、江泽民曾多次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他认为中华民

族是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称谓, 中华民族是历经五千年磨砺, 以自尊、自信、自强为自己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江泽民首次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与当今世界主题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江泽民提出的“中华民族”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他将全国各族人民有机的统一, 并且以中华五千年优秀的精神精华为支柱, 增强了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正如江泽民提出的“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事业的复兴, 更多的是五千年优秀精神财富的复兴, 是历史的伟大复兴。

2、江泽民同志认为我国各民族是彼此交融的。

在经济上只有实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的经济繁荣和物质文明, 提高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才能使整个国家的经济上一个大台阶。而只有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经济取得了大的发展, 才能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稳定, 使我国在各方面实现共同繁荣。在文化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灿烂的精神财富, 这些精神方面的财产是属于全中国人民的, 不分民族的。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财产都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在文化上彼此交融, 互相影响。而在反对共同的敌人上, 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水乳交融。在历史上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和共同的敌人斗争, 创立了新中国;在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的今天, 各族人民仍然需要团结起来同共同的敌人做斗争, 比如民族分裂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等。

3、江泽民还发展了我党的“两个离不开”思想, 在1998年提出

了“三个离不开”思想。即“要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管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 继续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 就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 个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一思想, 既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也符合我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既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客观规律, 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民族进步繁荣的客观规律, 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

三、江泽民民族团结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 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是在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

泽东邓小平等的思想基础上的新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 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是根据国内外时代的变化, 有针对性的提出的。

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问题, 新情况提出的。比如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民族和地区间利益摩擦问题等。是充分结合了时代特点的民族团结新思想。

(三) 江泽民不仅提出了民族团结的思想观点, 还就如何加强民族团结提出了多项措施。

1、江泽民提出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保障。

只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才能保证我国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并更进一步的维护国家的团结稳定。

2、他还提出西部大开发是解决民族团结核心的战略措施。

民族地区的稳定需要发展经济, 而西部大开发是当今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一项核心措施。搞好西部大开发就能够使民族地区更加稳定, 各民族间更加团结。

3、江泽民还提出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要不断的教育各民族人民群众爱国爱党, 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思想上共同维护我们的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新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在我国的新发展。他的民族团结思想对解决当今我国民族问题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充分的研究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对我们处理民族问题, 发展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新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在我国的新发展。充分的研究江泽民的民族团结思想对我们处理民族问题, 发展民族地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江泽民,民族团结,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一、二、三卷)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初探 篇10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民族团结教育

延安时期具体来说是指中共中央随同红军一起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吴起镇 (今吴起县) , 到中共中央从陕北吴堡县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去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历史阶段。这一历史阶段前后经历了13个年头。这一时期内,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从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多领域,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教育工作, 形成了一整套包含区域自治、宗教信仰、教育组织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理论, 从此, 我党的民族团结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组织的建立

1. 民族教育工作组织结构的建立

1936年春, 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 (建成西工委) 成立, 张闻天任书记, 委员由回族、蒙古族和汉族同志组成。西工委下面设有民族问题研究室, 专门对陕、甘、宁、青等五省的少数民族工作负责。民族问题研究室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对民族工作进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 。这两个文件成为我党制定民族区域等政策的科学依据, 对民族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之后, 我党于1937年7月和1941年5月先后成立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和中共中央西北局 (下设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 。

2. 民族工作组织体系的完善

陕甘宁边区政府下设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 并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县区设立民族事务科员。这些机构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对民族问题进行处理, 它们对于少数民族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建立层次鲜明的民族组织体系进一步加强了我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二、民族区域自治管理的开展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我国实际, 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区域自治这一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这一理论在陕北等地进行初步实施, 使各族人民之间的大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1. 民族区域自治管理政策的形成

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最核心的思想。《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 (1939) 赋予了回、蒙民族在经济、政治上与汉族同等的权利。《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941) 则在民族平等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回、蒙古民族自治区的政治主张。这两个文件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式和思想进行了明确, 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落实。

2. 民族区域自治的开展

1936年, 回民自治县在豫海县成立, 城关镇的两个村与定边县的四、五两区成立回民自治乡 (1942年4月升级为自治区) , 回民自治区在曲子县的三岔镇、新正县的一、九两区和盐池县的回六庄成立。这些自治县、区、乡的县长、区长和乡长由回族人民自己选举, 由他们对所辖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管理。之后, 若干自治乡和自治区相继在部分回族聚居乡村成立, 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具有完全的管理权和选举权。

3. 少数民族参政议政

先后在1939年2月和1941年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一、二届参议会都对少数民族参加选举进行了具体规定, 赋予了少数民族人民参政议政权。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产生的边区参议院中, 就有七位回族代表当选, 在第三届参议会 (1946年4月) 上又有了3位回族代表产生。

三、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发展

作为民族心理重要表现之一的宗教信仰,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开展。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对民族宗教文化的学习、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宗教建筑的兴建上。

1. 尊重民族宗教信仰

延安时期, 边区政府为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和民族政策, 颁发了一系列涉及回族和其信奉的伊斯兰教的通知、规定和文件。如在《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中明确要求对回族和蒙古族的文化、习惯、宗教和信仰进行尊重;在《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中要求对回族人民信仰宗教的自由进行尊重, 并同时对轻视和侮辱回教的言行进行反对和禁止。

2. 学习民族宗教文化

通过刊发《回族概述》《回民工作问答讲话》, 印发《回回工作简要手册》和出版《回回民族问题》等手段, 对伊斯兰教的教义、起源和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等知识进行全面介绍, 普及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知识, 大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兴建宗教建筑

边区政府成立后, 先后帮助境内的回民聚集区建立了5处清真寺, 并给予建寺以经费、土地等方面的便利。延安清真寺新落成后, 毛泽东同志还为其亲笔题字。《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向第二届边区参议会报告与建议书》中这样写道:到1941年, 边区凡是有回民的地方, 都建有清真寺。

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振兴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保障和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使用, 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大团结是大有裨益的。延安时期, 边区政府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 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1.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1939年秋, 中央党校在陕甘宁边区创建了回民班;陕北公学民族部于1941年成立;学校在少数民族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截止到1944年, 边区政府创办的伊斯兰小学就达8所之多, 同时还在边区西北部的定边建立了一所伊斯兰公学, 并将阿拉伯语纳入课堂教学中。此外, 还兴建了蒙古族学校两所;1941年民族学院成功创办, 共招收汉、回、蒙古、苗、藏等多个民族学生300余人;在积极筹备下, 回民民族促进会和蒙古文化促进会成立了。

2.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部分, 我党延安时期在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校以及军事政治学校等院校中招收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 将其培养成为少数民族干部, 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同时, 为了提高民族素质, 在各民族聚集区, 还通过冬学、夜校、识字班、识字组等形式扫除青壮年文盲, 提高其识字率。

五、边区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作用

为数不少的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不高而缺乏应有的抗战意识, 政治水平十分低下。通过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加大了抗日宣传和民族团结的力度, 唤醒了民众抗战热情, 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也提高了群众的政治水平, 将其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统一起来, 一心一意跟党走。

1. 民族团结教育使民众的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

民族团结教育是对我党民族政策的一次宣传, 它让民族的政治意识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将保家卫国的意识深深植根于民众心中, 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民族与自身的关系, 积极投入到民族解放和民族革命的洪流中。例如, 1937年, 为了让党提出的统一战线目标得以贯彻, 《不当亡国奴》《爱中华》等庆阳民众教育馆编排的小说短剧在不同的地方每天坚持演出, 所到之处, 群众的民族意识无一不被唤醒, 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了“还我领土、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抗日救亡口号。1941年,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在报告中这样写道:抗战高于一切, 一切服从抗战, 抗战不胜利, 大家当亡国奴, 什么都没有, 是边区妇孺皆知的道理。

2. 各民族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或参加抗战

随着边区民族团结教育的不断深入, 群众纷纷聚集到共产党的旗帜下, 参加自卫军, 保家卫国。在党的伟大号召下, 民众踊跃参军, 其中不乏妇女, 都争先恐后为抗战出力。仅1939年, 接受检阅大会检阅的女子自卫军就有1000多名, 她们还参加军事表演, 赢得普遍好评。民族教育的宣传取得明显效果, 广大群众踊跃捐钱捐物, 齐心协力为抗战。在这一时期, 红军教导师在庆阳驻防, 但该地经济贫困, 军队吃了上顿没下顿, 庆阳民众教育馆民众知道后慷慨解囊, 为军队送来了粮食。可见, 通过民族团结教育, 各民族群众的政治思想水平大大提高了, 为取得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增添了几分保障。

六、边区民族团结教育的启示

1. 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

文化体现了一定的政治模式和社会经济,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延安时期, 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展开, 其主要目的是鼓励各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共同推翻蒋家王朝。党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民族团结教育, 让各民族群众将思想统一到政治军事活动上, 为政治军事活动提供帮助。

2. 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紧密结合政权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民族团结教育必须以政权建设为保障和前提, 同时这也是政权建设的条件和内容。只有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权下, 民族团结教育才有大力开展的机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后, 边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才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陕甘宁边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民主纲领, 统一思想, 团结抗战, 使民族政治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为边区的民族团结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边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权, 让抗战得以持续。民族团结教育是反战根据地发展和边区实行民主政治的需要。

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入实践, 形成一整套民族团结教育政策, 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十分重要, 它将社会文化置于民众的内心, 实现民族团结和政治教育的统一, 积极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提高群众抗日和打倒蒋家王朝的热情, 为今后投身革命、建立美好家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乔楠.甘肃革命文化史料选萃[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0.

[2]陕西咸阳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烽火文艺劲旅:陕甘宁边区关中八一剧团回忆纪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早期成功下一篇:化学学习兴趣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