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

2024-06-20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精选十篇)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 篇1

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建筑物就有不同的需求,需求是推动和促进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在目前国情下,普通工薪阶层的安居房中,大量应用千兆网络布线就是一处不必要的浪费,因为客户暂时没有这种需求。所以了解客户需求,是有效进行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在合理的工程实施架构里,顾问、设计的角色与承建商、集成商的角色一定要分开。道理很简单,设计者具有工程方案主导能力,并依据设备技术发展,修改设计。如果方案的主导者(修改者)与方案的实施者分开,两者就可以互相约束,工程的质量和造价就有保障。如果设计和施工由同一家公司完成,就有可能引起方案偏向乙方和在工程实施中产生偏向乙方和工程变更。另外,每个系统集成商都有既定的合作伙伴(即其所代理产品的供应商),他所提供的方案不可避免容易产生不客观的偏向,从而很难产生有利于客户的需求分析。所以,相同公司进行设计和施工,难于得到符合国情的合理方案,容易引起“求高、求全”的浪费。

2 严谨、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关键

方案设计必须以需求分析为首要依据,必须针对建筑的具体要求作出符合该建筑物要求的、不同于其他建筑的方案。设计必须多元化和个性化,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可能有唯一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些公司提供的方案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每个工程都不一样,方案书实际早就储存在电脑中,所以十天半个月内即可出炉的方案不能适合于不同建筑的实际需求。

智能建筑的建设特别应该注意“皮”和“毛”的关系,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应该看到: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和建筑本体之间,建筑本体是“皮”,智能化是“毛”;在楼宇控制系统和机电设备之间,机电设备是“皮”,控制系统是“毛”,如此等等。

现实中,设计初期业主以至建筑师基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智能系统的要求,甚至结构主体已经完工的条件下去考虑建筑物的智能系统要求,如此格局,当然只能引出一系列不合理结果。因此,建筑师和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才可能创造出完美的智能建筑作品。假设建筑师和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公司,实践证明其配合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建设部专门发文,要求主体设计单位对智能建筑系统的设计总体负责。所谓“总体负责”,其实就是设计总承包的概念。业主、设计、监理、施工等建设各方都应该认识到:总体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龙头,马虎不得。“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户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

3 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

系统设计是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详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可称之为系统设计施工图。它已基本完成各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管线路由、电源供应、系统接地等主要构件的设计,也必须完成与建筑主体专业和其他设备专业的配合工作。

整个系统设计施工图作为日后的招投标工作、深化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4 弱电承包商的选择是智能建筑设计的重点

目前智能建筑的工程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模式,目前国内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1)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为一个个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选择一个承包商,协调工作由业主完成。

(2)业主将弱电系统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一部分,由土建总承包商来作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的协调管理工作。

(3)业主选择一个弱电总承包商协调管理各子系统、分包商,弱电总承包商的工作受业主和监理单位的监督。

以上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就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而言应是弱电总承包即第三种模式,原因有几个:

智能建筑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是建筑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融合的产物。目前发展还不成熟,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不断涌现。像模式一,业主将弱电系统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包,就要求业主具备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施工管理的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单位的业主对弱电工程缺乏较深的了解,即使是一些大单位,在组织机构上设有基建处,有一些负责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往往这些人熟悉的又只是结构、电气、水暖等建筑的常规系统,而对新兴的建筑智能化方面的知识仍有欠缺,这就难免造成对弱电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各子系统不考虑对外开放通讯协议,造成总集成的麻烦。负责的人员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效果不好,巨大的投资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案例屡见不鲜。即使业主能招聘到一些有很强的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和施工管理经验的员工,但这会使业主的基建班子变得很庞大,而且一旦大楼竣工,这些人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业主单个系统分包的这种办法要求业主方面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而这又是目前实际情况很难达到的。

如果由土建总包商来进行弱电系统的分包和管理,应当说,这可以使弱电和其他专业的配合更为紧密。但同样存在着目前土建总承包商缺乏具有智能建筑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问题。而且,以目前国内的建筑行业的模式,设计院负责设计出图,土建总承包商只负责按图施工和现场管理,这就必然与智能建筑的承包商要求具有深化设计能力的标准相冲突。因此,以目前情况看,土建总承包商尚不能达到对弱电方面的技术和施工全面管理的能力。

由弱电总承包商对整个弱电系统进行统一管理,这符合国际上专业化的趋势,由于一直从事建筑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弱电总承包商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智能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班子,这些人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已经具备很强的弱电各子系统的技术能力和对关键问题、关键点的把握能力。弱电总承包商是专业从事建筑智能化工作的,力求自身的不断发展,他们会不断跟踪新技术,力求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5 深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实施指南

不同产品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电源供应方式等具体工艺不同,所以设计方不可能在产品确定之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应由弱电总承包商或各子系统承包商根据优化的设计资料和中标产品的技术资料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详细施工图应经总体设计方确认批准。确认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明确的设计责任和强制性的工作效力。

6 规范的安装调试是智能建筑建设的有力保障

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范和规定,必须有效的监管。批准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法定的指导意义,不能随意修改,此时的系统集成商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天职就是“按图施工”。任何施工中的变更必须总体设计方确认,否则就容易发生与原设计不符的质量问题。

摘要:21世纪将是建筑智能化时代,对智能建筑的实施流程作了简要论述,使业主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智能化建筑的管理。

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的法制建设 篇2

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以下统称工程建设)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或者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国家及其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工程建设领域的法规建设,是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工程建设法制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下简称《建筑法》)为中心,以工程建设标准化、建筑市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配套的工程建设法规体系,对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权利以及促进建筑市场秩序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计划经济时期,建筑业作为国家计划经济调控的重要产业,被看作是“吃基建投资的消费部门”,其发展随着基建投资的涨落而兴衰,施工生产也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由施工单位来完成。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前,调整工程建设领域法律关系的规范,主要是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和个政府部门的文件,既没有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也没有同意的法律体系和规范的法律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程建设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行业率先进入市场,其发展受到市场的调整,法制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现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已于2003年整合入商务部)发布了《中外合作设计工程项目暂行规定》。1989年建设部发布了《施工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这些法规标志着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的发展迈入了法制规范调整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程建设的各项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制度、建设监理制度、工程建设合同制度、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及个人执业资格制度等建筑业的各项制度相继成立,工程建设法制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大量规范建筑活动的部门规章相继出台。如《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试行办法》、《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在中国境内承包工程的外国企业资质管理暂行办法》等。但由于立法依据不足,以及国家有关行政立法体制没有确立,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法规效力层次低,部门规章和大量部门文件并存;行政处罚设定不规范,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没有设定统一的标准;立法计划性差等。但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了依法治理的轨道,各级政府依法规范建筑市场的观念已经形成。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随着1997年11月《建筑法》的颁布实施,以及与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相关的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方面基本法的相继出台,工程建设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建筑法》为主线的工程建设法规框架开始形成并且日趋完善。配合《建筑法》,国务院出台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部门规章,使《建筑法》的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2006年建设部修订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2007年修订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为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个人注册执业制度的建设,建设部2005年制定了《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管理规定》,2006年制定了《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2006年修订了《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和《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了《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为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监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年制定了《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2010年制定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规章。这些规章的制定和修改,进一步完善了工程建设与建筑业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节 工程建设与建筑业法规框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体系,工程建设法规涵盖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政府规章。目前以《建筑法》为龙头,由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政府规章组成的工程建设法规框架已基本形成。整体框架可以从工程建设法规的效力层次和规范内容两方面来掌握。

一、工程建设法规的层级

工程建设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法律规范,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如《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等。在工程建设法律体系的层级中,法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其他法规的规定与法律相抵触的,一律无效。

工程建设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工程建设活动方面的各项法规,由国务院总理签署,以国务院令的形式予以公布。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

工程建设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等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独立或者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并颁布的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规章,由首长签署,以首长令的形式予以公布。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

工程建设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有关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法规,或者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济特区所在的市、经国务院制定的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工程建设活动方面的法规。

工程建设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有关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法规。工程建设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和经济特区所在的市、经国务院制定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并颁布的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规章。

上述法规,从立法主体的角度,可以大致分为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属于国家立法;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政府规章属于地方立法。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使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调整范围内施行。

二、工程建设法规的内容

工程建设法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范建筑市场准入的法规。主要体现在对建筑市场各方活动主体的企业资质管理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包括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建筑业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资质管理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注册执业制度。

二是有关工程建设程序的法规,包括招标投标管理法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管理法规规章等。

三是有关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包括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质量管理法规规章等。

四是建设工程标准管理,包括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法规规章等。

三、工程建设法规框架结构

谈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 工程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26-02

1 智能建筑的背景与发展

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已建项目中,智能建筑工程在设备上的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4%~8%。从智能建筑物分布的行业来看,目前主要用于金融业、行政机构、商业、公共建筑、高级住宅、交通枢纽等。智能建筑的含义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即BAS;通信自动化系统,即CAS;比较完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S,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3A建筑。智能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例如相当数量的工程中的智能化设备因种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投资浪费。对这类新型建筑,国家还没有相应的审批、监管、检测等管理手段。

2 智能建筑建设管理的几点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见,任何一个阶段或环节,都可能影响智能建筑的使用效果。为使智能建筑在我国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要研究相应的对策,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智能建筑纳入法治和规范化的轨道。为此,笔者对智能建筑工程实施如何实施规范化管理进行探讨。提出几点有效措施。

2.1 政府规范和指导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

政府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系,完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工程监理单位(专业咨询机构专业)资质审批制度,建立设计方案审批制度及工程验收制度、备案制度。制定和完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验收及使用维护的国家规范、标准,使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有据可查,并制订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智能建筑的设计纳入审批范畴,符合要求的设计方可施工;对智能建筑施工队伍实行资质准入制;对智能建筑的智能化部分验收后采取备案制。各级主管部门应对从事智能建筑施工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明确规定相应资质等级应达到的各项标准和可以从事的工程类别,杜绝无资质等级者从事智能建筑的施工业务。对资质的认定要从严把关,认真考核。并对具备资质等级的单位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不能胜任等级要求或出现质盘事故者,要取消或降低其等级。

2.2对建筑智能化同工程建设实施专业监理和系统验收

政府必须建立具有智能建筑市场的监理制度,为投资方在智能建筑技术中所涉及的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并协助投资方进行方案实施。智能化系统的监理和系统验收,必须十分强调其专业性。可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测评,审查核对系统配置图、接线图、点数表等技术资料,确保工程合同中的设备清单、监控点表和施工图三者一致,确保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保证审核符合接口界面、联动、信息通讯、接口技术参数的要求;严格进场产品的质量复核;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审核技术变更;在阶段工程结束后进行验收。对有资质的验收单位还应进行资质年审。

2.3加强对国内外智能化产品的技术测试和评审由国家主管部门对已用或待用的国家及进口产品进行全面技术功能评测和等级考核,根据系统以及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功能等级,发放不同等级的市场准入证,以防止市场误导并保护使用单位的利益。

2.4启用智能化项目管理公司,加强技术管理

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对智能建筑技术、设备和系统等方面缺乏深入了解,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对智能建筑咨询管理公司来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投资者的意向,对智能建筑的总体方案的投资可行性、风险性进行咨询,对智能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质量、进度、投资目标的实现,提供工程咨询和工程管理服务。业主启用智能化项目管理公司,便可以从工程项目的功能定位开始,到各子系统的技术定位,设备的性能选择、设备及工程费用的控制,使项目的总体功能、总方案设计、各子系统的设计更加合理优化、节约投资;从设计开始,工程的每一子系统的配制都考虑到全系统的集成和信息互通,实行统一管理分步实施,使各子系统形成统一的整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了各子系统自成体系,出现系统打架或重复设置;从施工开始就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工程管理,充分考虑各系统间的交叉作业,协调配合,使工程施工安排科学合理,避免不必要的施工冲突,节约人力、物力,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进度。

2.5加强协调,统一管理

智能建筑是个跨行业多层管理的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装饰、物业管理,跨过的行业较多,各行业法规、标准相对独立的,行业的相互沟通及管理的相互渗透及协调都对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笔者认为,成立全国统一的行业协会是相当必要的,这个协会应由与建筑管理紧密联系的建设部发起,将一部分权力按国际贯例移交给协会,各省市的协会业务应由上级协会指导及领导。协会应该由法规制定单位、设计单位、系统开发单位、房地产及物业管理,媒体等多个行业的单位组成,行业协会是一个面向建筑智能化全行业的服务机构。智能建筑应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专业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建筑智能化和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具体工作,杜绝目前智能组成建筑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管理的现象。

2.6提高智能建筑相关企业的素质

目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智能化建筑的建设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连片的智能小区发展到智能城市可能是很快的景象。我们必须紧密跟踪该领域的每一项技术突破,同时要不断地创新,因此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刻不容缓。有关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家讲授、集体指导,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力争在短时期内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工程人员,组建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智能建筑工程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国内智能建筑的水平。同时,积极开发中国自己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产品,逐步改善国内智能建筑产品过分依赖进口国外昂贵产品的现状,扶持相关企业尽快组织开发出中国技术的新产品来与之抗衡,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使我国的智能化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 结束语

以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费用占建筑总投资的比例越来越高,一般约占5%~15%左右,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一项基础工作没做好,必然会影响后继网络系统无法正常开通,从而最终会影响建设方的维护和管理,长期以来,智能建筑的系统质量一直不佳,其中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对智能建筑的某些子系统的检测与验收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马鸿雁.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发展综述[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1).

[2]陈振明.住宅及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述评[J].建筑电气资讯,2003,(1).

[3]Rob Moult.智能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2,(12).

[4]寿大云,韩宁.我国智能建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建筑学报,1997,(2).

[5]孔利加,程大章.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思考[J].智能建筑论坛,2004,(2).

[6]陆伟良.论加快我国智能建筑咨询产业的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3).

[7]徐文海.智能建筑化系统集成的思考与实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1).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 篇4

1 质量监理在建筑工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材料方面

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基础条件, 如果施工材料的质量不能保证, 那么整个建筑工程必然会存在着各种问题, 不利于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操作。在实际工作中, 施工单位会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对施工材料采购的全过程进行监理, 但是由于很多监理人员为了谋取更多经济利益, 往往会采购低价劣质的施工材料, 这就导致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 甚至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导致的。

1.2 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科技水平普遍不高

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与质量还取决与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如果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那么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 并不能够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 极容易导致施工人员在工作中胡乱操作, 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作为一名专业的监理人员,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对整个施工过程严格把关, 若在施工中出现问题, 必须要对其严格监控, 避免因各种问题而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另外, 监理单位还应当对监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 使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

1.3 缺乏健全的责任管理制度

一套完善的责任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 监理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然后建立一套健全的责任管理制度, 当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监理人员可将这一套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这样也就可以避免施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偷工减料、建立不到位等问题。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 监理单位以工程建立的质量为主要目标, 通过建立与完善责任制度, 协调工作等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及工作人员身上, 然后由监理人员对工程的严格监控, 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性。针对一项工程项目, 为了确保其建设质量, 监理单位应当与建筑开发商、施工单位签订合约, 使监理单位具有对工程监督的功能。在工程建设之前, 监理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工程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如果存在问题, 那么就需要通过共同商议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解决, 并且还需要对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 同样需要共同商议加以处理, 若共同商议依然无法解决该问题, 那么监理人员、建筑开发商以及施工单位则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处理, 确保工程的正常施工, 提高其施工质量。

1.4 施工过程中的建筑质量监理不到位

工程监理就是对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综合监理工作, 工程监理的责任在于负责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督, 一个工程施工项目开展包括了许多工程环节, 如工程材料质量监理, 工程施工质量监理, 工程成本监理, 工程人员监理等等, 而每个环节又互相连接, 互相作用, 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监理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有效监理, 才能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最终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的过关, 我国国家在建筑工程监理中没有明确的分配到具体的责任, 对各个环节的监理不够具体到位, 如果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 还有一些部门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与缺陷, 而并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没有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这就导致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 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性, 不利于其正常使用。

1.5 验收工作不完整

往往很多工程在验收时疏忽大意, 没看出来问题, 导致后期使用时的不安全。在工程彻底完工之后, 为保证施工质量, 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 要对工程项目进行检测评定及验收, 保证不再使用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 在这个阶段, 整个工程应该成立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竣工验收小组, 在对竣工期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查, 竣工期也是工程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在竣工期没有检查出来问题的话, 对以后生活的居民会留有很大的隐患。所以现在有很多的工程都是因为在竣工期检查的不仔细, 而造成整个工程的缺憾。

2 加强质量管理工程监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他的美观性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 他的实用性是人们物质生产的保障, 他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工程项目质量是建筑产品的生命, 也是一个建筑公司生存的基本条件, 工程质量的优劣, 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 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监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建筑工程不仅是一个公司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更是自己企业良性循环的基础。一个企业优秀的建筑作品和这个城市的生活息息相关, 他代表着城市的品味, 代表着城市明天的发展, 也关于这里居住的居民声或安全, 纵观世界上优秀的建筑公司, 每一个都是品良心做事, 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与自己对人民安全的负责, 这样的企业做出来的东西才是人们信任的东西, 这样的企业才能在社会上长久的立足。

结束语

总之, 一个工程质量的安全监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 工程质量的安全与施工人员与生活居民的财产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现在正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 每天都有无数的工程在施工, 但每天因为施工出现的问题多不剩多, 我们企业要从自身出发思考, 从源头出发, 把握好施工的每一步, 我们作为施工安全监理部门, 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素质,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把社会责任感与自己的使命相联系。完成一个高质量的工程。

摘要:近年来, 建筑工程凭借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而得到了蓬勃发展, 其建设质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完善的建筑监理体系, 并加强其管理与质量控制, 从而避免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质量监理在建筑工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继而简述了建筑监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以求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保证其质量, 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立体系,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磊.加强建筑管理体系监理确保工程质量[J].河南科技, 2013, 2, 25.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建设 篇5

标准 格 式

1、封面:写有《建设工程竣工测绘报告书》字样,同时标明: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单位,测量单位名称,测量时间

2、第二页标明:测绘单位的资质等级,单位负责人、此工程总负责人、测绘人员、检查人员和计算人员的签章

3、第三页及后面:竣工测绘表:竣工测绘表中必须载明《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中的所有强制性内容:

(1)总用地面积、建设总基底面积、各单幢建筑物和构筑物占地面积;

(2)基地内所有建筑物(含不计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和构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基地内地上总建筑面积和地下总建筑面积、各单幢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筑面积、基地内的住宅面积、商业面积以及其他各项配套服务设施的单独面积、各单幢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下工程和地面以上工程分层面积;

(3)各单栋建筑的层数、建筑高度及标高等;

(4)建筑工程的绿地面积、绿地率及绿化方案中载明乔木数量等(5)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面积、泊位数量;(6)建筑密度、容积率、围墙长度和高度等;

(7)各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和地面以上工程各层底部标高;

4、竣工总平面图:应当标示:建设基地的范围、建筑物、构筑物、绿地、道路等的平面位置、尺寸、标高和四至距离等;

5、各栋建筑和构筑物的建筑单体图(包括建筑分层平面布局、各层的平面尺寸、面积和标高等);

6、竣工测量图采用解析成图方式,成图比例尺为1:500,平面坐标系统为54宜宾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为1米。电子地图为AutoCAD2004 DWG格式,分层按《宜宾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地形信息分层与编码》(由信息中心提供)

7、上述文本、图件的电子文档盘片

附件2:

市政工程的《建设工程竣工测绘报告书》

标准 格 式

1、封面:写有《建设工程竣工测绘报告书》字样,同时标明: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单位,测量单位名称,测量时间

2、第二页标明:测绘单位的资质等级、单位负责人、此工程总负责人、测绘人员、检查人员和计算人员的签章

3、第三页及后面:地形图、带状示意总图和分幅图、中心线特征点三维坐标成果表和竣工规划验收要素成果表。(1)市政工程(包括道路、桥梁、隧道、管线、架空线、渠、沟等,下同)平面布置、平、断面布置、中心线坐标、断面尺寸、管(渠)底节点控制标高、横向侧距竖向控制、节点标高等;

(2)管线(含地下管线、架空线、渠、沟等,下同)管顶(管顶中心线)坐标、高程、断面尺寸(或管径)、管材、管压力、电缆根数、管孔及已用孔数、权属单位、埋设年代等;地下管线在覆土前实测、否则将按国家收费标准缴纳管线探测费。管线测量标准按《城市地下管线探测规范》(CJJ61-2003)。

(3)道路附属设施(含天桥、人行地道等,下同)的位置、尺寸;(4)桥梁、地道、架空管线等净空

(5)市政工程带状示意图和分幅图中应当标示:位置、沿线的地物地貌和中心线特征点的三维坐标;

(6)市政工程带状示意图和分幅图中应当标示:长度、标高、宽度(管径)、桥梁纵坡、梁底标高、埋深标高等;

(7)市政工程中心线特征点三维坐标成果表应当载明:点号、横坐标、纵坐标、方向角、标高和里程等;

(8)市政公用工程竣工规划验收要素成果表应当载明:名称、长度、宽度(管径)、标高、桥梁纵坡、梁底标高、埋深标高及荷载标准等;

智能水网工程概念辨析及建设思路 篇6

摘 要:智能水网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各类水流调控基础设施和这些设施的水物理网建设。在治水实践、水资源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智能水网工程属于一个关键性的综合载体和集成性平台,其对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工程建设思路方面,现阶段人们对智能水网工程建设仍然具有较多的争议。为此,本文对水网智能化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对我国智能水网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深入地探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的智能水网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智能水网;概念辨析;建设思路

目前我国的智能交通工程建设、智能电网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与之相比,我国的水网智能化建设却仍然比较滞后。建设智能水网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智能水网工程建设能够科学地规划江河湖库水系,使各级区域水系实现有机连通;对各级水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全方位地协调,确保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严格实施;形成完善的水权交易制度,通过对市场机制的利用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1 智能水网工程概念

智能水网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三大基本网:首先是实体网:实体网从属性上来说主要包括社会水网和自然水网。其中的社会水网主要是指人工的取、供、输、排水管道网络系统或者渠系;自然水源主要是指自然的河湖水网。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保持系统、水力发电系统、行业系统、农业灌溉系统、城乡供排水系统和防洪抗旱系统等。其次是信息网:在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中水的流动过程中采集、存储和处理相关属性信息的数字化系统和基础设施就是所谓的信息网,其主要包括智能控制、智能处置、智能调度、智能预警、智能诊断、智能仿真、智能感知等调控基础信息网络。最后是管理网:管理网主要包括水网的智能化决策平台、水管理公共政策和制度、水网的调控规则等。按照层级对其划分,其主要包括区域管理网络、流域管理网络和国家管理网络等。在这三大网络中,智能水网的中控枢纽是管理网、决策支持是信息网、物质基础是实体网。利用区域级、流域级和国家级的层次化管理系统,智能水网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系统支持和有机集成,有效地融合业务流、信息流和水流等于一体,确保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1]。

2 我国智能水网工程的基本建设思路分析

2.1 智能水网工程的建设内容

通常来讲,智能水网工程主要是从某一区域层面着手建设智能水网模式,其立足于该区域水管理的现实需求实施顶层设计,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水调度网、水信息网和水物理网的规划建设,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规划和建设水物理网:规划和建设水物理网的主要内容就是连通河湖水系,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应该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水资源调配基础。通过合理布局蓄滞洪区、枢纽调蓄工程、江河湖库治理工程,从而有效地控制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不断地强化工程的防洪减灾应急处置能力。通过对水源工程结构的优化,形成完善的人工输配水工程体系,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区域间水资源互调能力得以提升,同时还要做好对水利工程的生态适应性论证。其次,在区域水利信息网规划和建设中应确保实现智能化的辅助决策和水资源监控能力,不断地提升感知和预判自然—社会水网络和水循环体系的能力。要形成完善的工情、水情智能化监测体系,从而更好地预测和感知潜在水安全风险,不断地强化预警环节,使水安全得到保障[2]。最后,在水调度网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应确保实现水循环调配控制和预报决策等功能,不断地提升水循环实施调控能力和水资源调度科学决策水平。要不断地完善水生态文明、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等制度;建立并完善控制与执行水资源系统调度体系。

2.2 智能水网工程的推进步骤

首先,智能水网工程的规划准备阶段:在智能水网工程的规划准备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对智能水网工程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地做好对规划设计要点、建设评价体系、建设需求分析、需求调研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对智能水网工程的构成要件和科学内涵进行辨析,从而将科学合理的智能水网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在我国前期智能水网工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整体上规划智能水网工程,并且形成健全的智能水网工程整体框架,将水实体网、水信息网和水管理网的建设目标、推进模式、重点任务、工程布局、保障机制和建设内容等具体规划内容确定下来,从而形成完善的智能水网工程建设依据。其次,智能水网工程的区域实证阶段:区域实证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立足于工程总体规划,与区域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到现实需求,做好智能水网工程的试点建设工作,对相关的人员、技术和经验进行储备。在建设试点的时候可以对试点进行更加细致地划分,比如示范区建设和试点建设。其中的示范点主要是指为了使区域内或者行政区划内某特定问题得到解决,在规划框架内开展不完全建设,也就是只对三网中的某两网或者某一网进行建设;示范区建设主要是指在该区域内将代表性典型流域选择出来,在该典型流域中实施智能水网工程的建设,并且科学合理地评估其运行情况,从而使即将全面开展的智能水网工程建设具备一定的技术经验和组织经验[3]。最后,智能水网工程的全面建设阶段:依据三网合一的智能水网建设基本思路,对智能水网的整体规划目标进行参照,对人员技术和经验储备进行充分地利用,全面地开展智能水网工程建设,其主要包括建设江河湖泊水资源调度系统、建设自然—社会水网络和水循环体系、建设区域内水资源调配格局,同时以此作为基础,从而全面形成智能水网工程体系。

3 结语

我国水利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使得智能水网工程的建设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然而目前在全面推进和快速发展智能水网工程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瓶颈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必须要认真分析智能水网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全面推动我国智能水网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大庸,陆垂裕,刘家宏,王浩,王建华,李海红,褚俊英,陈根发. 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J].科学通报,2014(Z1).

[2]匡尚富,王建华.建设国家智能水网工程提升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J].中国水利,2013(19).

[3]贾宝真,禹雪中.国内外水电环境及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比较[J]. 水力发电,2013(04).

探讨建筑防水工程建设 篇7

屋面工程包括屋面结构层次以上的屋面找平层、隔气层、保温层、保护层和使用面层, 是房屋建筑的一项重要分部工程。其施工质量的优劣, 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而且关系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直接影响人们的使用功能。建筑物的渗漏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劳力进行返修和治理, 许多渗漏返修需要花费的资金和劳力比新建工程要麻烦的多, 因此屋面的防水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屋面防水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分清工程防水等级。如果对设计防水等级不清楚, 设防要求不明确, 会造成一般建筑物重复防水设防, 并使用高档防水材料, 提高成本, 造成浪费。而对于一些高级的建筑可能进行简单防水设防, 使用低档材料, 又难以满足设计要求。比如:降水量多的南方地区对于防水的级别就比少雨的北方要求高, 分清这些可以选择合适的防水级别。要按照不同的地区进行防水。因为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 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 对设防的要求就不同。

(2) 不同的防水材料施工要求不一样。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的温度敏感性强, 温度过低使卷材柔度降低, 变硬变脆, 不易开卷;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冷粘贴施工时, 温度过低会使粘接剂稠度增大, 不利于涂刮, 并且溶剂很难挥发, 影响卷材粘结;水乳型、溶剂型涂料会在零度以下时受冻破乳;反应型材料在低温时反应过慢, 成膜差;热熔型防水涂料若在低温条件下降温过快, 难以涂刮, 难以保证质量。

(3) 屋面防水要按“先高后低”和“先远后近”的顺序施工。不按“先高后低”和“先远后近”的顺序施工, 容易在后续施工过程中损坏先期完成的防水层, 从而导致屋面渗漏。

(4) 屋面防水层完成后, 要进行成品保护, 如安装天线、广告牌、水箱等, 都要注意, 否则造成局部防水层破坏而丧失了防水层的整体性, 导致屋面渗漏。

2 常用防水材料施工注意问题

2.1 卷材防水屋面工程施工注意问题

卷材防水屋面是采用粘接剂粘贴卷材或采用带底面粘接胶的卷材进行热熔或冷粘贴于屋面基层进行防水的屋面。屋面卷材防水层是一个综合体, 各构造层次互相依存, 各负职责, 互相制约, 共同设防, 以确保屋面的防水耐用年限。

(1) 卷材防水要对屋面进行清理, 做好基层准备。基层质量必须达到《屋面工程技术规范》规定。铲除基层面的灰疙瘩, 清扫干净, 基层表面如果不平或有砂石等杂物, 都对防水层施工有影响, 因此卷材防水一定要在经过验收合格的平层上进行, 如有不平就用掺有聚合物的水泥砂浆修补填平, 必要时用高压机进行清理, 以保持基层表面干净。在干燥的基层上喷涂基层处理剂, 待表干后, 接好找平层面的标准线, 在基层面做好标准塌饼。

(2) 卷材防水的屋面要保持干燥。在潮湿的基层上铺设卷材, 一方面使粘接剂与基层脱离, 不能粘贴牢固, 另一方面在防水层下面的水分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形成水蒸气, 发生膨胀, 使卷材防水层鼓起, 容易产生渗漏。因此雨后或雪后或早晨基层潮湿的情况下不能铺设卷材防水。铺设屋面卷材防水层时, 基层必须干燥, 控制基层含水率和当地湿度相平衡。

(3) 卷材防水涂刷基层处理剂要均匀。基层表面未涂刷基层处理剂或涂刷过厚、堆积、漏涂等, 都会影响卷材与基层的粘接效果, 使防水卷材与基层不能粘接牢固, 封闭不严, 达不到满粘法铺贴卷材防水层的目的。因此涂刷基层处理剂前, 先用毛刷对阴阳角、水落口、管子根部等屋面节点部位先行涂刷, 然后进行大面积涂刷或喷涂处理, 要求均匀一致, 不得过厚, 堆积露白见底, 待基层处理剂完全干燥之后, 及时进行铺贴卷材。

2.2 涂膜防水层面工程施工注意问题

涂膜防水层是指在屋面基层上, 抹压或涂布具有防水能力的流态或斗流态物质, 经过溶剂、水分蒸发固化或交链化学反应, 形成具有相当厚度并有一定弹性的无接缝的完整薄膜, 从而达到防水目的一种防水屋面形式。

(1) 涂防水层前, 对基层必须认真检查和必要的处理, 要求基层表面平整、光洁、干燥, 不得有酥松、起砂起皮等现象。如果找平层平整度超过规定要求, 则应将凸起部位铲平, 低凹处用掺有乳液的水泥砂浆修补填平或用聚合物水泥浆涂刷;起砂、起皮处应将表面清除, 用聚合物水泥浆涂刷并抹压光。对基层验收合格后, 涂刷与所用涂料材性相容的基层处理剂一道, 以增强涂料与基层的粘接。

(2) 防水涂料涂刷前, 基层上应先涂刷基层处剂并待基层处理剂, 干燥后再进行施工。基层上未涂刷基层处理剂, 基层上存在的毛细孔未被堵塞, 使基层上的潮汽向上渗入到涂膜中, 使涂膜发生鼓泡, 同时还会降低涂层与基层的粘接力。因此为了增强涂层与基层的粘接力, 在涂料涂布前, 必须对已干燥的基层先刷一道基层处理剂, 涂刷时要用力薄涂, 使基层处理剂渗入基层毛细孔中, 使之与基层牢固结合, 同时要等基层处理剂干燥后方可进行涂膜施工。

(3) 冬期进行涂膜防水施工, 由于气温低防水涂料稠度大, 涂料流动性差, 对胎体增强材料浸润性能减弱, 涂刷时很难保证涂层的均匀一致, 将直接影响防水涂膜的耐用年限和防水功能。因此冬期施工时要把涂料放在保暖仓库随取随用, 或者进行加热, 另外也要选用负温性能好的防水涂料。

2.3 刚性防水屋面工程

刚性防水屋面是利用刚性防水材料作防水屋的屋面, 主要有细石混凝土防水屋面和补偿收缩混凝土防水屋面。

(1) 刚性防水屋面在施工时, 要注意普通细石混凝土的配合比例要适当。如果不适合, 比如水灰比过大, 水泥用量过少, 含砂率、灰砂比不当等均会影响到混凝土自身的密实程度和抗渗功能, 达不到防水混凝土的要求。

(2) 刚性防水所选用的水泥、精细骨料等原材料要符合要求。如果采用火山灰质水泥浇筑细石混凝土水性大、抗渗性差、碳化速度快;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虽然好, 但水泥强度等级过低;或者采用过期或变质的水泥都会影响防水抗渗效果。

(3) 刚性防水屋面一般常用地平屋面工程, 一般坡度不能过大, 但如果没有坡度或坡度过小, 容易出现倒坡造成积水, 从而增加了刚性防水屋面发生渗漏的机率。

2.4 瓦屋面防水工程

瓦屋面防水是我国传统的屋面防水技术。它采取以排为主的防水手段, 将雨水迅速排走, 并采用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瓦片搭接进行防水。主要有平瓦屋面, 油毡瓦屋面和金属板材屋面三种。

(1) 平瓦屋面及其脊应边缘整齐, 表面光洁, 不得有分层、裂纹或露砂等缺陷。平瓦的瓦榫和瓦槽的尺寸应配合适当。坡度较大或较小的屋面, 要采用固定措施, 否则易被风掀起, 甚至造成坠落。

(2) 油毡屋面铺设时, 基层要平整, 基层上的灰尘]杂物必须清扫干净。油毡为薄而轻的片状防水材料, 油毡铺在木基层上时, 应先铺一层沥青防水卷材作垫毡。否则容易固定不牢, 被大风吹起, 导致屋面渗漏。

(3) 金属板材屋面适用于防水等级为1~3级的屋面。板材形式多种多样, 应用广泛。金属板材屋面防水安装时相邻两块压型钢板要顺主导风向宽度搭接, 而且宽度要足够, 否则密封不严, 刮风时冷空气容易贯入室内;下雨时, 容易沿着搭接缝隙渗入室内。

3 屋面防水后期补漏

屋面防水工程做好之后, 如果有渗漏, 要对屋面防水工程进行补漏。屋面漏水有很多原因, 屋面防水工程出现渗漏进行维修时, 首先要检查建筑物有关防水工程的原始资料, 检查防水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对未设防水屋面重新进行防水设计。对由于施工质量或忽视维修管理造成的局部破损、裂缝等造成的渗漏应采取局部维修方案, 翻修时应使用与原防水原料相同种类的材料, 如果使用与原防水屋面不同材料时, 必须做相容性试验。

建筑防水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材料、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 建筑防水工程的任务就是综合诸多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选择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水材料, 进行可靠、耐久、合理、经济的设计, 精心组织施工, 完善维修, 保养管理制度, 以满足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防水耐用年限和使用功能, 并使之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摘要:介绍了屋面防水和常用防水材料施工应该注意的问题, 以及屋面防水后期补漏。

关键词:屋面防水,防水材料,建筑防水工程

参考文献

[1]刘美霞.加强防水性能提高住宅使用寿命[J].中国建筑防水, 2007, (9)

谈建筑工程建设监理 篇8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的建筑市场形成了新的运行体制即以业主为主的发包体系, 以工程设计、施工和设备材料供应单位为主的工程承包体系, 以监理单位为主的技术服务体系的三元建筑市场体系。作为连接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和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中间环节, 建设监理制使它们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对发挥市场机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国家建筑体制的健全, 对工程建设监理的管理也越来越细化和完善。

一、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的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与被监理工程的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不得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建设部建设[1999]254号文 (1999.10.19) 关于工程设计与工程监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1) 允许取得监理资质的设计单位对自己设计的工程进行施工监理; (2) 设计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工程监理资格。《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2001.8.29) 》第三十九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与被监理工程的施工承包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供应单位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承担该项建设工程的监理业务的, 责令改正, 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 予以没收。《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规定:从事工程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建设监理、工程检测等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依法设立。

二、工程建设的质量方面监理单位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勘察、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设计文件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应当注明其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 其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第五十八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 不得偷工减料。工程设计的修改由原设计单位负责, 建筑施工企业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浅析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学,课程,实训

0 引言

我国十六大明确提出, 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 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随着我国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大量现代化的工业与民用工程项目的建设, 迫切需要大量既具有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并经过职业技能训练的从业人员, 而通过高职技术教育培养人才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自2000年开始设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并在建筑工程企业调研的专业岗位群分析基础上, 确定了建筑工程建筑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 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具备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建筑施工测量的能力、施工管理能力 (安全、质量、施工技术)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监理能力等, 毕业生主要面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单位, 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计量计价及监理等工作等。在专业建设中,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进行专业建设。

1 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专业建设, 实现实践性、先进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 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 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以“学”指导“做”, 以“做”促进“学”, 更好地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操作性实验→应用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对接, 以期最大限度与市场无接缝接轨。所培养的学生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 以项目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为就业岗位群。

下表为根据施工员岗位的工作任务, 经综合分析确定施工员的岗位能力。

注:带★的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

2 构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 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 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 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 融“教、学、做”为一体, 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 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 建立相应的试题库, 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 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 在满足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我们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建成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1门、达到上海市精品课程标准的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 自编教材6门, 125规划教材2门。

3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

3.1 完善师资队伍结构, 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 提高教师素质, 鼓励教师在职学习、进修培训, 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 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加拿大等国进修培训,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 与国际接轨。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宽师资引进渠道, 加大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 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硕士研究生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3.2 双师型队伍建设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使之尽快具备“双师”素质。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 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课堂。

在复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下, 理论教学由理论能力强的教师担任, 实践教学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担任, 或通过引进经验丰富的现场技术人员到学院任教, 聘请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挥“传、帮、带”作用, 促进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优化。

3.2.1 专业理论课教师

专业理论课教师应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完整的理论知识以及工艺知识, 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配合关系、主辅关系, 掌握好相近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深浅度, 要做到这点, 要求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便从不同角度完成对某一教学内容概念、原理及计算方法的讲解, 并熟练地用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计算问题, 做到各种教学内容的密切协调与渗透。

3.2.2 实训指导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生产实习教学水平, 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最优化的实训方案。实训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问题感知能力与实施最佳教育方案的能力, 又要有遵循学生思想品德与知识、技能、能力形成的规律, 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积极性的能力。

4 建设完善集教学、实 (培) 训、开发、鉴定为一体的建筑实训基地

为尽早将我校建成发展定位准确、办学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职业教育基地, 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同时, 全面提升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以建筑类专业为重点, 兼顾相关专业的设施齐全先进、功能多样并集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为一体, 具备社会技术培训与服务的区域资源共享, 且在我校乃至上海市相关专业职业群的教学和技能培训中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实训基地。

5 结束语

经过十年的努力, 目前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成为上海市“重点”专业 (085工程) , 已毕业学生千余人, 在校学生三百多人, 每年培养在职学生千余人, 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 部分学生工作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即成为就业单位的骨干。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努力, 力争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在全国高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的重点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晔, 邵建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制度的宏观探究[J].职教论坛, 2006 (17) .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0) .

建筑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篇10

随着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建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然而, 建筑工程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建设高水平的建筑工程实验室不仅有利于学校科研、教学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对复杂的建筑工程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 对于此类实验室的建设, 并无统一规定, 也无专项研究。因此, 本文将针对建筑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详细探讨, 以期能够寻找到一条建筑工程实验室建设的规范化道路。

1建筑工程实验室设计的目标

学校建筑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对建筑工程专业自身发展以及其相关专业的科研与教学都有重要作用。应实现以下目标:

1) 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室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导, 通过为学生创造自主动手的机会, 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实践动手的能力。

2) 形成规范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与科研中往往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缺陷, 因此要实现理论与实验教学互相补充与相互结合的规范的发展模式。

3) 培养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实验室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及其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与学校科研水平, 对实验室教师队伍的建设, 也是适应实验教育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需要。

4) 实验室管理制度化。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化的建设, 既能够满足教师实验教研与学生开展实践的需求, 又保障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正常进行, 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

2建筑工程实验室建设的总体思路

建筑工程实验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辅助教学和建筑工程理论的延伸, 应该涵盖建筑工程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的各项实践活动, 同时涉及规划、设计、施工等各类操作性的内容;既能够体现出实践教学的全面性与实用性, 又能够为专业本身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与多方位的支持。

实验室分四个分室, 每个分室内部自成系统, 但是相互之间又可关联共享, 为相关课程提供实验保障。实验室设备的配备以最大化满足实验过程的需要为原则, 尽量保证实验器材能够与实践要求和实际工程水平同步。

3实验室的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建设具体包括实验平台建立, 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实践教学人才规模的形成与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4个方面:

1) 实验平台的建立。实验平台是实验室建设的重点, 通过各个实验项目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相关的内容。主要的实验项目有水准仪的使用;水准测量;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水平角观测 (测回法) ;经纬仪的使用;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竖直角观测及竖盘指标差的检验;钢尺量距及磁方位角测定;视距测量;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土的液、塑限分析;土的压缩性试验;水泥密度试验;水泥性能试验;砂、石筛分析试验;水泥、砂浆强度测定;砂浆 (稠度) ;含水量试验;压缩试验;结构工程耐久性与正常使用期限试验;结构模型试验;构件力学性能试验;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共23组实验, 能够承担建筑测量、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岩土工程、工程地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等学科的实验教学与研究。

2) 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建筑工程实验室所需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必不可少, 应该有四个大实验室, 分别保障测量、土工、材料、结构四方面实验的独立进行。同时, 要在各个实验室安装空调, 在进行部分高温实验时可及时给实验人员降温。电脑与网络系统也是工程实验室所必备设备, 满足实验过程中各项数据与图片的分析处理, 为后期实验提供依据, 并可实现资料共享。投影仪等电教设备将为教师开展实验课程与实验分析提供更有效的保证, 使教学与科研环境实现综合性与多元化。

3) 实践教学人才规模的形成。首先要结合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确立各个实验室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其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讲座及专项训练, 使其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高实践教学与研发水平。最后还需建立实验室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定期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促进实验室人才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4) 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能,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应该由传统的定时开放或有课开放, 改为全天开放。除实验教学时段, 学生或教师都可以通过实名制使用实验室的各类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为师生提供一个积极创新与实践的良好条件。

4结语

建筑工程行业的特点使实践教学在建筑工程专业发展中显示出重要的地位, 实验室的建设既能够教育出自主动手能力强, 实践性高的专业人才, 又能够培养出一批有丰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科研队伍, 使实践与理论, 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 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建筑工程实验是建筑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础, 通过研究建筑工程实验室的建设, 对实验室的设计目标、总体设计方案、实验设备、实验项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并对实验室的环境建设与管理制度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实验室建设,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易高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 2009 (8) :20-22.

[2]宋海虹.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其创新机制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4) :40-42.

[3]王赣湘.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 :50-51.

[4]张斌.实验室管理、认可与运作[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彩色效果图下一篇: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