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协作

2024-07-06

伙伴协作(精选五篇)

伙伴协作 篇1

一、“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简介

“安全协作伙伴”主要是指, 将班组作为一个单位, 企业员工可以与班组内成员自由结合形成协作伙伴, 共同保障工作过程中实现各环节安全生产。“安全协作伙伴”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监督和提醒, 有效减少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保障了企业各生产环节的安全[1]。化工企业主要生产化学用品为主, 其中不乏很多易燃、易爆的危险性化学用品, 因此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 而很多化工企业的员工没有达到相关操作规范的要求, 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 “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对化工企业员工的管理, 约束员工的行为, 从而有效解决化工企业安全事故的问题, 更好地实现安全生产。

二、“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的作用

1. 传递安全压力

“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可以向企业员工传递安全压力, 从而树立员工的安全意识, 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煤化工存在着很多不安全因素, 容易引起爆炸、火灾、中毒等安全事故, 因此煤化工企业员工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安全意识。然而, 大部分煤化工企业内部员工素质水平较低, 很多企业一线员工以青年人居多, 这些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普遍不强, 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管理相对较为困难, 因此一旦员工操作不当, 就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 让员工之间互相监督和提醒, 从而向员工传递压力, 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多煤化工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 但是一般只是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基层员工没有一定压力, 很难保证主动遵守相关规程, “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阻止安全责任衰退现象的发生, 切实将安全和责任的压力传递, 保障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

2. 增强正向机制

“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奖惩制度, 从员工的实际利益出发, 采用只奖不罚的制度, 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对员工正向激励, 从而切实保障化工企业安全工作的落实[2]。“安全协作伙伴”模式真正为煤化工企业员工考虑, 让员工能够切身体会企业安全生产给自己带来的优惠, 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增强员工安全操作的意识, 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煤化工企业在落实“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现金奖励等方式对严格遵守相关规范的员工予以奖励, 并提出表扬, 使企业内部其他员工积极向这些员工学习, 更能激发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对没有拿到奖金的员工也起到鞭策作用, 使大家都能切实遵守安全规范, 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

3. 加大安全保障

“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安全保障, 使煤化工企业员工具有一定安全感, 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以班组作为单位, 班组内每一个成员都不再是孤立个体, 各个员工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他们彼此监督, 共同反省, 促进煤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员工以班组的形式成为协作伙伴, 就有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提醒的责任和义务, 一旦自己的协作伙伴出现不安全操作行为, 其他员工就可以指出该员工存在的不足, 敦促员工积极的改正错误, 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在“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开展的过程中, 协作伙伴之间还可以加强合作沟通, 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 表现优异的员工可以为相对消极的员工树立正能量, 使员工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的进行自我反省, 从而保证煤化工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3]。

4. 增强团队凝聚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 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有良好的氛围, 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 使员工之间相互帮助, 共同协作, 从而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 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 增强企业的和谐竞争力, 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的开展, 使煤化企业的员工建立起“工作中朋友, 生活中兄弟”的关系, 切实懂得团结的力量, 真正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从而促进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 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煤化工企业的发展。

结语

本文对煤化工企业的“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进行了浅要的探究, “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员工传递安全压力, 使员工树立安全意识, 从而保障煤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还能使企业形成良好的氛围, 使员工之间加强合作交流, 从而有效增强团队凝聚力, 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因此, “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化工企业应该切实促进“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的顺利开展。

摘要:近年来, 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阻碍了化工行业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 应该切实做好安全方面的工作, 保障化工生产安全顺利的开展。一般来说, 化工企业安全事故主要是人为操作不当引起, 因此只有加强企业人员的管理, 才能更好地保障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本文主要对煤化工“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进行探究, 旨在促进煤化工企业实现安全生产。

关键词:煤化工,安全,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李丹, 武潭, 吴盼晓等.龙宇煤化工“安全协作伙伴”管理模式[J].河南化工, 2012, (21) :14-16.

[2]王杰.安全标准化管理在煤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3, (21) :168-189.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篇2

1996年,中俄两国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它有利于中俄两国的发展。中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来已久,两国有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相连接,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着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一些年内着这种关系会的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事物的发展存在着矛盾,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可能存在利益不同的地方甚至因此会产生摩擦,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双方国家可以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增强互信,扩大合作的领域。这样能够使中俄的关系稳定得向前发展,达到互利双赢,今后双方的合作会迈上一个新的高峰。

关键词: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新型关系 互信 合作 高峰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渊源及其内容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渊源

中俄之间的关系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目前国际上中苏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俄两国有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相连接,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中俄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亚洲及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

(一)建国初期中苏关系及其表现

1、建国初期中苏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东西方国家处于冷战时期。这一时期中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结盟、对立、关系正常化。

2、中苏关系表现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结盟。

这一时期的新中国刚刚建立,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正在此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封锁,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国采取了求助于苏联这个意识形态相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因为这样,中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两国于1950年2月,签署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其中规定缔约国顾及彼此安全及经济发展之利益,同意在和平在建以后,依照彼此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与不干涉内政之原则下,共同密切友好合作。这样一条约的签订,极大地帮助了这个新生政权,国际上对维护远东及世界和平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全面发展,两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互帮互助。苏联在经济上给予了我国很大的帮助。但是到50年代后期中苏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促使两国的关系出现了变化。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立。苏共二十大之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社会主义国家间,引起了极大的震荡,帝国主义势力推波助澜,掀起一股反共潮流。这时中苏之间由于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两党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1959年6月,为了取悦于美国,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中苏双方在1957年签订的有关国防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苏联撤走了当时在中国进行技术援助的专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苏方不惜耗费巨资用以对付中国,中国也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抵御苏联的进攻。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完全走上了对立。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1991年——关系正常化。

这一时期,国际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并且中苏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迅速的进行,在外交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虽然中国经济上还是很落后,但是已经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逐渐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1978年,中日建交,签订了中日友好条约。1978年美国尼克松秘密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在这种国际大形势下,苏联与西方国家矛盾冲突加剧,也就使苏联转过头来与中国家交好。

(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

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1)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1991年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确保俄罗斯不再走社会主义道路向俄罗斯提出了巨大的“经济援助”的承诺。此时的俄罗斯奉行的是唯西方马首是瞻,中俄的关系在此时发展缓慢。但是后来,西方国家并没有对陷入经济困境的俄罗斯履行当时的诺言。这样就促使俄罗斯改变了当时的外交策略,中苏关系得以缓和,稳步向前发展。

1992 年12 月17~19 日,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北京。这是中俄两国第一次最高级正式会晤。中俄双方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明确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中俄互视为友好国家,决心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的关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不参加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 不同第三方联合损害另一方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俄罗斯保证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这项《联合声明》类似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在这次访问期间, 双方还签署了在有关领域进行合作的24个文件, 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

1995 年5 月9 日, 江泽民主席应邀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 周年庆典, 并再次会晤叶利钦总统, 叶利钦强调, 俄罗斯希望与中国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 进一提高两国关系的水平。1996 年4 月24~26 日, 俄总统叶利钦第二次访华, 中俄举行第三次首脑正式会晤。两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重大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并达成许多共识。双方发表了第三个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将两国关系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即平等信任的、面向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决定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政府间热线电话联系和各个级别、各个渠道的经常对话机制, 成立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之后,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这个有重要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政治军事文件的签署, 标志着摒弃冷战思维的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的建立。1996 年, 中俄两国关系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1997 年4 月22~26 日, 江泽民主席再次访俄, 与俄总统叶利钦会晤, 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与前三个声明不同的是, 这次中俄联合声明从双边范畴转向界, 主要阐述两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 以及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致主张。表明中俄将加强国际领域的合作。同时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也正式建立。这次访问, 中俄两国已成功地实现了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末提出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的历史使命。中俄关系摆脱了历史的风风雨雨, 踏上了一条面向21世纪的全面发展的广阔道路。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1996年到1999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形成时期。此时双边合作是双方国

家战略协作的最主要的内容。战略协作伙伴处于探索时期,此时的在边界问题上上方方的合作也成了双方国家最重要的合作关系。

1999年到2001年中战略协作伙伴进一步稳定发展的阶段。此时的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中俄之间的共同利益也日益增多,走向联合,共同抵御外来的压力。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转折点。面临恶劣的国际环境促使中俄两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表现在突出的就是中俄两国联合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发动了科索沃战争,直接损害了俄罗斯本国的利益,那么此时的中国和俄罗斯都面临一个国土分裂的问题,即:俄罗斯的车臣,中国的台湾问题。如果用武力来维护国家的统一,中俄担心会给美国制造借口,使他们进行政治干预,因此中俄两国在反对外部势力插手中国台湾与俄罗斯车臣的问题上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那么这也就直接促使中俄两国联合起来抵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的的单边主义。1998年,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做出承诺,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立场;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能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与此同时,中国也支持俄罗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车臣问题应该是俄罗斯的内政问题,其他的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进行干预。

2001年到2004年中俄关系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由于国际化境的复杂,中俄两国之间也逐渐出现摩擦和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俄罗斯对美的战略妥协,以此来缓和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已经僵化,中俄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来抵御美国的单边霸权政策,但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俄美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俄罗斯一直寻找机会来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也正是在此时,美国发生了让世界在震惊的“九一一事件”,为俄罗斯缓和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中俄两国联合抵制美国的意愿有所减弱,促使中俄两国的关系淡化。尽管俄美关系改善,但是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上,并没有收到威胁,双方军事技术上的合作仍然在进行着。2003年底胡锦涛主席与普京总统进行交流,双方一致认为两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仍然是两国战略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一时期中俄之间的关系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时期。

2004年至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式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从2004年底开始,由于被国际联合反恐所一度替代的美国对俄战略挤压政策已经逐渐显现,这样就促使俄罗斯不得不放弃通过“九一一事件”试图与美国积极合作而换来的美俄关系的幻想。因此俄罗斯转过头来又想进一步改善对中国的态度,改善与中国的关系。2005年6月,中俄两国互换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标志两国彻底解决了所有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7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共同确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和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2006年,胡锦涛和普京四次会晤,两国议长、总理也分别举行了会晤。两国领导人面对面地坦诚交流,使双方政治互信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的健康发展,推动了双方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近年来,双方在能源资源开发、航空航天、核能、机械制造、高技术产业等优势行业领域合作良好。中俄贸易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334亿美元。两国领导人确定的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2011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发表了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联合声明。双方决定,将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前提升至1000亿美元,在2020年前提升至2000亿美元。2012年中俄两国都举行了领导人的换届选举这一年中俄协作伙伴关系继续稳定的发展,李克强总理于4月份访俄,普京总统于6月份访华,温家宝总理也于12月份访俄并出席了两国总理第十七次定期会晤,这些高层会晤大大深化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对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及重大国际上协调立场达成共识。这一年两国的能源合作也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其中中俄原油运输管道竣工运营,天然气、核能、煤炭、电力等合作势头迅猛。也是在这一年中俄开始互办旅游年,进一步增强两国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解,为中俄的友好合作奠定了社会基础。中俄友好合作今后将进一步深化发展,不断迈上新的高峰。

2、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点

冷战结束以后, 大国关系呈现重新调整、分化组合的新态势, 世界主要大国纷纷调整各 自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目标, 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出现了建立大国伙伴关系的新趋势其中, 中国和俄罗斯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堪称当前新型国家间关系的典范。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在深刻总结过去中苏关系的历史教训基础上, 积极适应冷战结束后的新的国际现实的结果。它是双方着眼于21世纪长期战略选择,典型的体现了大国关系向机制化,相对稳定的方向发展的特点和新型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这种关系能够促进中俄之间的友好关系,进而促进上方的友好发展。中俄之间是一种睦邻友好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结盟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国的发展,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富强,同时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相信通过双边的努力能够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与稳定,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国人民都希望通过双方的精诚合作,互通有无,进而促进两国的共同发展。新时期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双方既重视政治利益,又不忽视经济利益;双方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基础上,也要适当的考虑达到双方国家的利益;中俄之间既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与此同时双方在某些领域同样也存在着竞争。因此这一时期中俄之间的关系是最为稳定的时期。

总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真正摒弃冷战思维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是一种真正超越意识形态差异障碍的双边关系。

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措施

(一)中俄关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关系十分密切,但不能够否认,两国关系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限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是两极世界解体、向国际关系向多极化演变这一历史过程合乎逻辑的产物,因此,这一新型国家关系就一定会带有时代的特征, 同时也会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就当前形势看,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会影响到这种新型国家关系的发展。

1、来自俄罗斯方面的因素:两国之间存在着芥蒂,特别是俄罗斯国内的一种中国“威胁论”思想。“中国威胁论”是在冷战结束后中国日益强大的背景下,西方政界、学术界及舆论界的某些人用早已摒弃的冷战思维而出的目的在于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企图孤立和遏制中国发展的缪论。目前,“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仍占有一定的市场,在西方一些心怀叵测的政客的挑拨和煽动下,俄罗斯的一部分人对中国仍持有怀疑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俄关系的发展。他们认为中国的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领土主权和经济的独立构成了威胁。之所以会存在这种威胁,是近几年中国的迅猛发展,经济的腾飞,给俄罗斯人造成一种威胁的心理,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并且我国面临着一个这样的国情,虽然我国土面积较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俄罗斯地广人稀,与我国有4300公里的领土相连接,特别是在远东地区,近几年去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因此他们担心中国人口的的大量涌入,会威胁他们的领土安全。也就是这种中国“威胁论”的思想成为了中俄之间不能够完全的信任对方,不能真正成为“兄弟”的一种不利因素。

2、来自中国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也不例外。如果其他国家做出有损中国利益的事情,中国也不会退让。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逐渐淡化。影响了中俄之间在某些领域的合作,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摩擦。

另一方面,俄罗斯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不管是在历史文化传承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和中国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双方在合作领域上具有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3、来自国际方面的因素:科索沃战争的爆发迫使俄罗斯确立了抵制美国单极霸权的政策, 但是由于俄美两国在综合国力上的巨大差距以及普京政府将优先发展本国经济确定为俄罗斯的基本国策, 因此俄罗斯一直在寻找打破俄美关系全面停顿状态的最佳时机。2001 年“九一一”事件的发生使俄罗斯对美政策缓和,进入以战略妥协换取俄美关系全面稳定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俄罗斯允许美军进驻中亚地区;建立与北约的“20 国”机制; 以温和态度对待北约第二轮东扩;在裁军领域作出重大让步, 与美国缔结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莫斯科条约》;参加了其一度给予猛烈抨击的美国于2003 年5 月抛出的“防扩散安全倡议”等等。普京 2001 年11 月22 日表示, 俄罗斯与美过的互谅和相互信任水平在提高, 这并不是因九一一事件引起的战术性考虑, 而是长期的伙伴关系。普京认为, 这会为发展俄罗斯的生产力和繁荣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是必然要采取的措施。这些也是导致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做伙伴一度淡化的原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这一新型国家关系是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产物, 自然也就受到这一历史过程的制约, 因此, 它具有不结盟, 不针对第三国, 也不妨碍两国与第三关系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种战略协伙伴关系与同盟关系相比较缺少约束力, 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中俄在《联合声明》中提出: “双方同意, 在立场相近或一致的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在立场不同方面寻找相互谅解的途径”。这就表明了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合作的密切程度, 并非完全是由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本身规定的, 而是主要取决于双方在该问题上立场的相近程度, 换言之,就是双方共同利益的大小。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 在国际关系中, 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他的话至少有一点是正确的, 那就是在国际关系中利益是友谊的基础, 离开了利益就无所谓友谊。也就是说共同的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外交的基础。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根本上讲是出自于维护各自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 正是这些利益的共同方面, 构成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然而,中俄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除了共同利益之外, 毕竟还有各自的对方所没有的特殊利益。这决定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其他国际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受到美国的干扰。一直以来,美国都对中俄两国实行分化、西化的政策一直都没有改变过。这样就促使中俄两国必须合作来共同应对美国的分化。

(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加强中俄之间的信任,扩大合作领域是发展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重中之重。要始终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基础上来加强两国的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那个世纪以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已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同时,加强中俄之间的合作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同时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最几年中俄之间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活动日益增多。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以及在部分高校也举行大学生之间的联谊活动,相信这样会为今后的中俄关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双方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也应照顾对方国家的利益。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大背景下,双方应认识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两国共同的国家利益之上的,双方国家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合作一定会存在利益相同或者是利益相违背,具有某些局限性的时候,不可能永远没有摩擦。一旦产生以上这些问题的的时候,就需要双方国家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上,来开展中俄战略协作。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也应适当照顾对方国家的利益,以此促进双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确保两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3、中国应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进而提高综合国力。中国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人均占有量非常少,应坚持科教兴国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富强、强大才能够更好地展开外交的工作,才能更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俄关系发展前景展望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有机遇有挑战,双方在处理和发展这一关系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成为两国关系发展之路上的宝贵财富,是引导我们开启智慧之门的引路标。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长期存在,并将稳步向前发展

中俄之间不管是在地缘上还是在政治经济领域中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存在发展的基础。

首先,中俄的地理位置关系。中俄具有4300公里的边境相连,两国关系密切,这些直接导致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具有很多共同的利益。正是这些共同的利益,为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其次,中俄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中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在苏联解体以前,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点两者曾经有共同之处,并且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也曾经向苏联学习,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得到过苏联的援助。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仍然担心曾经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东山再起,恢复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对现在的俄罗斯仍然心存防备,这样使得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迚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

最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动。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一种“中国威胁论”西方政界、学术界及舆论界的某些人用早已摒弃的冷战思维炮制出的目的在于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妄图孤立和遏制中国发展的缪论。但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规范下,最终持怀疑态度的俄罗斯人会明白,中俄只有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只有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合作才能够抵御西方国家的舆论等的影响。

(二)中俄在过去不会结盟在未来也不会发展成为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对抗的政治联盟。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不同于历史上的中苏同盟也不同于某些大国针对第三国的军事集团结盟的做法。它是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 本着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愿望建立的。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的角度看, 它的确立与发展, 有助于推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良性互动, 有助于促进亚太地区安全机制的形成。

(三)中俄将会加强各个领域的通力合作

中俄之间在贸易、创新领域合作、税务、银行、计量和产品质量、设备制造方面签订了一系列的协议、协定为中俄之间的伙伴关系提供了基础。

中俄双方都强调愿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和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的基础上,在贸易和投资、科技、能源、动力和通用机器制造业、宇航、民航制造业、交通和军技合作等各具体领域开展积极懂得全面合作,充分发掘双方经济潜力,促进两国经济技术合作总体水平。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合作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会真正的发展成为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么多年以来,中俄之间经历了科索沃战争、“911事件”等重大国际事件的考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从确立到在曲折中发展到稳定的伙伴关系,双方之间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真正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且双方也愿意在发展双方关系的同时也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就是与美国的关系。中俄在实现本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如果利益不同导致摩擦时,双方国家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也就是说双方国家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才能够真正达到互利双赢的真正目的。

伙伴协作 篇3

顶层设计,创生学校文化

宜昌市西陵区绿萝路小学于2012年秋季建成开班,由于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学校在办学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以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让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仅凭学校“孤军奋战”显然难以实现。于是,学校开始积极寻求与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经过多方面努力,学校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三峡大学结成“U-S”合作关系。

为了明确发展方向,厘清发展思路,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专家的指导下,采用问卷、座谈等形式,深入调研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等因素,从学校内外部环境入手分析,经过反复讨论,确定了从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到实施路径的学校未来发展战略,搭建了结构化的整体行动策略,为学校未来走向绘制了明确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学校确立以“绿萝”为生发点,以“自然的生态、自由地生长”为核心理念,以“清雅的生机校园、和谐的生态管理、智慧的生命课程、灵动的生本德育”为办学路径,遵循教育规律和生命节律,追求师生与学校的协同发展。学校发展规划赢得了全体教师对学校文化价值的认同,形成了群体价值目标,赋予了学校发展的蓬勃生机。

扎根本土,整合教育资源

两所大学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全国教育研究的高端学府,拥有强大的教育理论根基;三峡大学作为地方大学,也有很多如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把学校发展需求与大学优质多样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深度滋养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学校每学期都与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就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程开发等方面展开面对面对话,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另一方面,学校借力三峡大学丰富的学习资源,请三峡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的博士在校内开辟的《绿萝讲坛》上,给全体教师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讲座,拓宽教师视野。同时,鼓励教师到大学进修,每年派出骨干教师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短期培训班。以高校为引领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在学校已经初具形态,教师们在与专家的对话中获得真实的发展。

拓展丰富学校课程内容。三峡大学是我们本地的大学,因交流便利,学校与三峡大学多个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于三峡大学教育的沃土,以学校自身确立的“课程哲学”为核心,我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如大学生带动小学生开展地质探究、工程结构学基础动手实践、校园足球等,弥补了学校特色课程师资缺乏的问题。通过对国家课程的再开发和学校课程的自主开发,构造出具有学校自身独特风格和品味的课程“蓝图”,如灵动乒乓、儿童海量歌唱、“卡漫”、戏剧表演等,形成了学校独树一帜的特色课程体系和独特文化品格。

学术引领,改进办学实践

“U-S”伙伴协作,可以让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在学校改进上,我们主要实现了三大变化——

一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学校改进,最重要的是学校文化的改进,学校成员的所思、所想、所为要有一种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本就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与大学建立伙伴协作后,学校教师逐步打破一元思维方式,学会多元的思维方式,变线性思维为统整思维。

小学教师关注比较多的是“如何做”,而大学教师更多的则是追问“如何做”背后的东西,这种追问引导小学教师思考、探究“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意义和价值何在”等问题。在不断的对话与碰撞中,大学教师唤醒了小学教师的理性思考,唤醒了他们深埋在心中的发展欲望,唤醒了他们自信的气度,让小学教师开始将实践中的行动策略自觉地与教育理论相结合。

二是管理方式的变化。首先是从关注事转向关注人。学校通过价值引领、尊重赋权、自主创新实现教师的主动发展。学校鼓励教师从问题出发,把问题变成研究项目,自由组合,在与大学教授的交流中修正方向,夯实理论根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其次是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如每学期的学生评语,原来都是在学期末由教师填写,后来发现对综合学科教师而言,由于授课班级数量多,加上都是大班额,在学期末统一写评语有诸多困难。针对此情况,我们开会讨论,认为写评语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孩子,给学生更多指导的作用。于是,我们把评语册下发的时间由学期末提前到学期初,让教师针对关注对象,进行观察辅导,实时记录。再次是从纵向管理转向多向沟通。学校管理不是自上而下线性的,应是多维交织网状的。每个角色因为分工不同、视角不同,对工作的理解程度自然有差别,如果沟通不够,很容易出现管理效益不高的现象。大学的介入,成为学校管理的第三方,可以在管理者和教师之间搭起一架桥梁,通过管理者和教师、大学教授三方的共同参与,让管理的决策更加亲民、科学、有效。

三是校园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的介入,带来学校求真、包容的学术文化。学校倡导每个师生不断超越自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寻求教育的真谛,学生在校园里彰显个性,优势发展,师生生命一起获得丰盈成长。同时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鼓励学术争鸣,构建“合而不同”的教研文化,形成真实的教学研究生态。每学期,学校召开教师教育创新成果分享会、教师读书头脑风暴等活动,引导教师研究并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用教育理论指引教育活动。教育立场儿童化,教学风格个性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教育评价多元化,让师生的行走方式悄然改变。

关于“U-S”伙伴协作的思考

“U-S”协作是大学与小学文化的有机互补。大学知识是理论上位,小学教学注重实践,二者的协作正是两种文化的互补与融合。在合作初期,小学教师认为大学教师太重理论,不切实际,无法给小学教师“支招”。大学教师又认为小学教师缺乏对教学论和方法论的常识,这些“偏见”在合作之初不可避免。但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和在交往中的不断碰撞,二者的融合得以彰显。绿萝路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重点课题的研究,都得到大学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大学理论对小学的支撑,可以让小学的管理由依据经验走向科学理性,由松散变得紧密。

“U—S”协作要保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我们清晰地认识到,“U-S”协作不是大学知识的拿来主义,小学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大学,这种合作应该是大学与小学文化的磨合与统整,是小学基于实践生长起来的一种“发展模式”。作为小学管理者,要排除依赖、等待的心态,主动思考,勇于实践,既要有海纳教育科学理论的理想,又要有尊重本校生命特征,正视学校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创造性地激发学校内在变革的能力。

“U-S”协作需要制度进行保障。“U-S”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真实的发展,而不是外表的包装,所以不能急功近利。长期的、良性的合作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推进教育治理,系统规划区域性协作方略,来保证大中小学的协作过程更具有自主性、科学性、持久性,从而提升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协作的效度。

毋容置疑,“U-S”伙伴协作对中小学校变革带来的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但它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把握各自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我们相信,通过大学与小学的牵手同行,共同的教育理想终将实现。

(作者单位:宜昌市绿萝路小学)

伙伴协作 篇4

随着国际化的进程, 企业的存亡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使其在巨大的挑战面前也能从容面对。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构筑供应链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企业所选合作伙伴能否和整个供应链的步调保持一致, 能否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是每个企业所关注的问题。

目前针对合作伙伴选择的理论方法有很多:Vokurka-提出了成本法、分类法、权重法、数学规划法、统计概率法以及专家系统法[1];还有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上述方法都是基于确定的数值进行处理, 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客观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难以产生精确的数值, 因此模糊决策方法是适宜的。

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又兼顾了问题中潜在的不确定性的处理。同时文献3的研究结果表明, 相对模糊加权法, 模糊TOPSIS、模糊层次分析法等诸多模糊决策方法, 修正的模糊层次分析法产生的决策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因此得出的结果更可靠。

1 协作伙伴评估指标分析

企业在选择评价供应链合作伙伴时, 考虑的因素众多, 并且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外部环境下所考虑的因素又各自有所侧重。经具体分析, 本文选取五个方面对协作伙伴进行评价:①产品开发与生产能力 (C1) ; ②交货状况 (C2) ;③产品的性价比 (C3) ;④服务水平 (C4) ;⑤潜在合作伙伴所处的外部环境 (C5) 。

2 修正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AHP通过明确问题,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五个步骤计算各层次构成要素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 从而得出不同可行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2]。考虑到决策者分析问题时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把模糊理论引入到层次分析法中, 用模糊数或语言评价信息来表示要素比较的结果, 形成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归一化相对重要性向量时, 采用分量与最大值之商而非分量与总量之商就是修正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其中模糊数的种类很多, 本文采用三角模糊数进行决策。有关概念如下:

2.1 三角模糊数的定义与运算

定义 如果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一个模糊数M的隶属函数um:R→[0, 1]为

um (x) ={ (x-l) / (m-l) lxm (x-u) / (m-u) mxu0

则称它为三角模糊数, 记为 (l, m, u) 。式中, l为下界值, m为隶属度最大时的中值, u为上界值。当l=m=u时蜕化为非模糊数。

三角模糊数的运算法则如下:

M1= (l1, m1, u1) , M2= (l2, m2, u2) , M= (l, m, u) ,

M1⊕M2= (l1+l2, m1+m2, u1+u2)

M1⨂M2= (ll2, mm2, uu2)

-M= (-u, -m, -l)

1/M= (1/u, 1/m, 1/l)

2.2 模糊数的排序

不同类型的模糊数有不同的排序方法。对于三角模糊数, 常用的比较方法是由Baas和Kwakernaak提出的, 具体如下:设ui (x) 为模糊数Mi的隶属函数。定义

eij=maxxy{min (ui (x) , uj (y) ) }i, j=1, 2, , m

eij=1且eji<Q时, 认为Mi优于Mj, 记为Mi>Mj。其中0<Q<1为定值, 具体取值由决策者决定。本文中设定Q=0.9。

示例如下:假设两个三角模糊数m1= (0.2, 0.4, 0.6) , m2= (0.4, 0.7, 0.9) 分别表示两个方案A1和A2的重要性。由图1易知e21=1, e12=0.4<0.9.因此最优为A2。

3 协作伙伴的评估选择

Step1明确问题,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假设备择企业有三个, 建立协作伙伴评价的层次结构如下:

Step2 构造三角模糊数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 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

重要性的比较, 两两比较的结果aij为三角模糊数, 其m值由Satty提出的1-9标度法确定。如方案i比方案j明显重要, 取aij= (l, 5, u) , 其中l, u表示判断的模糊程度, u-l越大, 则判断的模糊程度越高。方案j对方案i的重要性为aji=1/aij= (1/u, 1/5, 1/l) , 依次两两比较, 得到相应的模糊互反判断矩阵。

Step3 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一般地, 决策者给出的模糊互反判断矩阵不一定满足一致性, 但当其相应的所有的m值构成的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通常C.R ≤0.1) 时, 认为它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 否则进行相应的一致性调整。

Step4 层次单排序, 是指根据模糊一致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即计算相应的模糊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归一化就是相对权重。本文采用文献3的方法进行计算求解。

Step5层次总排序, 利用公式wi=j=1nwjwij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 即可计算出最底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 (总目标) 的相对重要性或相对优劣的排序值, 即层次总排序。

4 算例

根据上文建立的协作伙伴评价的层次结构, 邀请相关专家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两两比较得到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三角模糊数判断矩阵为

A=[ (1, 1, 1) (1, 6/5, 7/5) (5/2, 3, 7/2) (1, 3/2, 2) (3/2, 2, 5/2) (5/7, 5/6, 1) (1, 1, 1) (2, 5/2, 3) (1, 5/4, 3/2) (4/3, 5/3, 2) (2/7, 1/3, 2/5) (1/3, 2/5, 1/2) (1, 1, 1) (1/3, 1/2, 2/3) (1/3, 2/3, 1) (1/2, 2/3, 1) (2/3, 4/5, 1) (3/2, 2, 3) (1, 1, 1) (1, 7/6, 5/3) (2/5, 1/2, 2/3) (1/2, 3/5, 3/4) (1, 3/2, 3) (3/5, 6/7, 1) (1, 1, 1) ]

根据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指标CΙ=λmax-nn-1计算其一致性指标值为0.0001<0.1, 具有满意一致性。

由判断矩阵求得五个准则的归一化权向量为

w (0) = ( (0.6870, 1, 1.4556) (0.5999, 0.8333, 1.1913) (0.2123, 0.3333, 0.5131) (0.4592, 0.6491, 1.0592) (0.3451, 0.5135, 0.8326) )

同理得到三个企业分别在五个准则下的权向量如下表:

从而企业A1的综合评价值为:

P1= (0.03, 0.14, 0.61) × (0.6870, 1, 1.4556) + (0.18, 0.44, 0.95) × (0.5999, 0.8333, 1.1913)

+ (0.22, 0.37, 0.64) × (0.2123, 0.3333, 0.5131) + (0.12, 0.23, 0.55) × (0.4592, 0.6491, 1.0592)

+ (0.17, 0.28, 0.47) × (0.3451, 0.5135, 0.8326) = (0.29, 0.92, 3.32)

同理可得 P2= (0.28, 0.96, 3.78)

P3= (0.40, 1.44, 4.09)

应用上面的模糊数的比较方法易得A3为最优。

5 结束语

针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伙伴选择问题,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决策方法, 同时适应了现实问题中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解决供应链中的协作伙伴选择决策问题, 使复杂的问题清晰化, 方法简便可行, 得出的结果科学合理。

摘要:针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伙伴选择问题, 本文选用修正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决策。给出了该方法的具体描述, 进行了具体的实例检验。力争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伙伴选择问题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协作伙伴,修正的模糊层次分析法,选择

参考文献

[1]史俊玲李海鹰.从合作伙伴选择与协作谈供应链优化[J].工商管理, 2003, 5 (21) :37-38.

[2]杜栋, 庞庆华, 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EVANGELOS TRIANTAPHYLLOU, CHI-TUN LIN.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Five Fuzzy Multi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Methods[J].New Y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pproximate reasoning, 1996 (14) :281-310

伙伴协作 篇5

综述

庞大鹏

2009年6月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次论坛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经济分论坛暨第九届中俄经济学家学术研讨会”和“中俄关系分论坛”。主题为“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和俄罗斯”的“中俄关系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和学者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机构的知名汉学家及其他专家共3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共分四个研讨单元,议题分别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经贸合作、苏俄历史研究与学者使命以及区域和地区合作。

一 在全球危机和维护国际稳定背景下加强俄中两国合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认为,如何应对危机,共同寻找适当的对策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努力确保国际经济和政治稳定,成为当前俄中两国的合作议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中两国增强合作可以为双方带来益处,这在困难时期尤其宝贵。对俄罗斯来说,这就是来自中国的投资,不仅有助于发展生产,也对解决就业问题以及俄罗斯反危机纲要中提到的其他问题有积极效应。对中国来说,俄罗斯能协助其实施反危机的措施,其中包括对中国工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保障。季塔连科指出,从现实性角度出发,俄中两国应该共同合作,努力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但这仅仅是俄中战略协作的一个方面。在全球多极化、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原则的基础上,俄中两国致力于解决复杂的国际安全问题,建立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也同样重要。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认为,全面推进中俄双方各领域战略协作和务实合作,需要从以下方面改善和 加强:第一,进一步加强双方政治互信,增进相互战略依存度。第二,拓展双方共同利益,关照彼此重大利益。第三,发挥优势互补的特点,实现互利共赢的效果。第四,推动上合组织全面发展,共同打造合作的平台。第五,加强对国际重大新发事件双边磋商,共同应对挑战。第六,增进人文交流与合作,夯实中俄关系的民众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凤林大使总结了中俄关系60年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发展战略对中俄关系的积极影响以及新世纪中俄关系发展面临的机遇及重要意义。他认为,中俄关系的标志性事件是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2001年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两个条约整体上确立了各个历史时期两国关系的特点。2001年的条约成为中俄新型关系的最终结局和法律保障。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合作的宽广领域。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特别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各种发展模式之间竞争的主题已经具有普遍性。新世纪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俄罗斯应该逐步将经贸合作的重点从欧洲转向东方,与中、日、韩、东南亚各国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以扩大俄罗斯的经济利益范围。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这样做有助于将俄罗斯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当前亚太地区国家经济以高于美国和欧洲各国的速度发展,使俄罗斯感到,与东方发展经贸关系越来越有吸引力。全面实现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是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稳步提高经济潜力,巩固俄罗斯世界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必要条件。

二 建立中俄关系长期健康发展的理性框架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学部委员指出:“邻居不能选择”。同邻国的关系对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有特别的重要性。中苏对抗的20年是使两国落后于世界的20年。当前,中俄面临相同的历史任务,这就是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两国都集中于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中俄是毗邻而居的核大国,双方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外交中心任务。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发展利益的内在需求才是中俄两国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基础和发展动力。懂得“邻居不能选择”这一道理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开阔思路,为建立新型的邻里关系而努力。开阔思路首先要从中俄两国的国情和两国关系发展的经验出发,但是借鉴别国的经验也是必需的和重要的。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美国与墨西哥的关系这两对邻里关系经验就很值得研究和借鉴。在当今世界,美加关系、美墨关系是相邻国家实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的成功范例。中俄建立新型邻里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现在的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打破思想的坚冰。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波尔佳科夫详细列举了2008年以来俄中关系中的具体事件,充分说明了俄中两国不仅具有进一步完善战略伙伴关系的巨大的后备力量,而且也有不断向前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客观必要 性。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历史遗留下来的相互不信任因素,另一方面要及时消除那些由于两国国家利益上以及它们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立场的客观差别而有可能在双边关系的某个领域定期出现的现实的或潜在的摩擦和紧张状态。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的巴赞洛娃对中俄两国的人口问题与移民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俄罗斯人口形势严峻,在未来可能会失去人口大国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移民的来源国对于俄罗斯而言比较重要。对移民的依赖也是现阶段俄罗斯人口发展当中的重点。吸引外来移民对俄罗斯从经济上来讲是合算的,但目前外来移民的数量并不是很高。俄罗斯报刊上所谓的“中国威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根据2002年的人口普查,在俄罗斯境内的中国人只有3.5万人,也就是说中国的移民在俄罗斯还没有超过俄罗斯总人口的0.2%。在俄罗斯的中国移民要比其他国家少得多。对于俄罗斯来讲,解决移民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提升它的经济实力,跟中国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联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永全研究员指出,中俄经济的互补性是客观存在的,技术、人力、资源的互补性使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具有巨大 的潜力,这种潜力之所以没有发掘出来,没有变为现实,正是因为还存在戒心,还没有达到充分的互信。第一是关于中国人口威胁问题,中国从来没有所谓的向外移民的政策。别有用心地宣传中国移民威胁论,在实践中只会影响两国正常的经济关系。第二是需要根除急功近利、斤斤计较的思维方式。诸如中国和俄罗斯谁更需要对方或者在双边关系中谁获得了更大的利益等一类的问题在处理双边关系中是非常有害的。这种提法忽略了中俄双方最大的战略利益。

三 为中俄关系发展提供镜鉴的苏俄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陈之骅荣誉学部委 员全面总结了1978以来中国的苏联史研究。30年来中国的苏联史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91年,主要是80年代,是奠基和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91~2008年,是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在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史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在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重视研究队伍的建设。这一时期苏联史研究者比较普遍关注的课题是:十月革命问题,“战时共产主义”问题,新经济政策问题,20~30年代苏共党内斗争问题,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第二阶段的特点是通过研究苏联的历史进程,揭示苏联演变的原因,总结苏联演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原始资料不断丰富,特别是历史档案越来越多地为研究工作者掌有,使研究者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在通史(包括断代史)和各种专题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吴恩远研究员认为,俄罗斯对俄罗斯(苏联)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的标志是:第一,俄罗斯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新的举措。一是2007年出版的《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以及2008年出版的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1900~1945年》。二是2009年5月19日梅德韦杰夫总统签署549号总统令,成立“与篡改历史损害俄 罗斯利益的企图作斗争的总统直属委员会”。第二,这两本书的出版有俄罗斯官方背景、有俄学术界权威机构认可,总统直属委员会的建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对俄罗斯(苏联)的历史评价出现了新观点。第四,俄罗斯历史新教科书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俄罗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学协会批准出版的,代表了当今俄罗斯社会认识的主流。俄罗斯历史教科书的出版和总统直属委员会的建立引起俄罗斯国内外巨大反响。应当看到,世界上多数国家在法律上均不容许肆意颠倒是非,为纳粹法西斯翻案。对于事关诋毁国家声誉的历史,不会无动于衷。当然,俄罗斯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所采取的种种“补救”措施和行政应对作法是否全部及时有效,值得进一步继续关注。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东欧历史研究室主任黄立茀研究员分析了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的合作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中俄民间团体合作都将传播本民族历史、文化作为重要任务,中俄民间组织成为中俄两国了解、沟通、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新涌现的诸多民间化的学术性团体,通过与对象国的单边合作模式,一方面推进了中俄两国专业领域的相互了解、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这些组织成员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国家决策层提供咨询服务,从学理层面推动了中俄两国的合作。百年以来中俄民间组织合作作为两国官方关系的重要补充,在两国人民、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上发挥着好帮手的作用,已经成为继续发展这种友好合作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展望可预见的未来,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将会在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方面产生出更大、更广泛的影响。

四 丰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介绍了俄罗斯汉学研究的情况。他认为,无论是中国的俄学家还是俄罗斯的汉学家,在促进两国人民友谊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俄罗斯汉学家最近几年在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让俄罗斯各界包括政治高层意识到,两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同时也说明了两国关系正在深化。由于俄罗斯汉学家的努力,中国从古到今的典籍中有影响的部分都已翻译成了俄语,比如从孔子、孟子、韩非子一直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重要文献。俄罗斯现在已经出版了八卷集的俄中关系史的档案资料。时间从17世纪开始,现在已经出版到了1900年前后。远东研究所还出版了7卷苏共中央的保密材料。近年来,俄罗斯汉学家出版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大典,现已出版了四卷,计划出版六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树华研究员认为,中俄双方学者有义务有责任继续为开创中俄人文合作新局面努力,继续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第一,加强思想交流,相互借鉴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建言献策,资政育人。第二,进一步密切中俄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扩大两国关系的思想基础。第三,积极开展思想和政治对话,共同应对外部挑战。第四,中俄两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勇于提出国际政治新思想和国际经济关系新秩序。第五,为中俄人民友好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加深两国的务实合作“鼓与呼”。第六,中俄两国社会科学家应当为丰富文化交流和培养人才共同努力。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栾景河研究员认为,虽然中俄两国已有近400年交往的历史,但客观地看,两国民众绝大多数对彼此的文化、风土人情,两国发展的状况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双方要继续注重人文领域的合作,扩大两国民众的交往与对话。双方在强调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更应关注彼此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切忌相互埋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洲处副主任张和强认为,友城和地方合作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需要挖掘友城合作潜力,促进中俄关系发展。

五 密切国际和地区问题的磋商与合作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孙壮志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他认为,中俄应该加强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合作:第一,加强上合组织框架内的贸易自由化,使中俄的双边贸易率先取得突破。第二,鼓励相互投资。第三,加强银行间的合作。第四,建立应急机制,对中亚国家可能出现的动荡作出预判和防范。第五,加强安全领域的信息交流,尝试进行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第六,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协调立场,努力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建议上合组 织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第一,建立一个稳定和透明的相互贸易、投资的条件;第二,发展交通运输,主要是对现有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进行现代化改造;第三,扩大农业领域的合作,鼓励各国农业生产和合作;第四,更加积极地利用银行和货币杠杆;第五,为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政治、法律的规章;第六,建立上合组织统一的反危机计划;第七,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发展多边合作,主要是建立合资企业。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中关系研究中心乌亚纳耶夫认为,“俄罗斯-印度-中国”模式的发展前景受世界经济的大环境制约,但危机更进一步促进了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合作。尽管直接涉及三方过程的形式变化并没有出现,在俄印中模式内部也没有形成某种协调一致的抵御危机的纲领或者声明,这并不表明没有协调动作。从全球经济下滑开始,三国就开始了在更加广泛的“金砖四国”模式下采取协调行动。中国、印度将会成为首批成功克服经济危机的国家。而俄罗斯面临的任务是,最大限度整合内部资源,更大程度使用国际相互合作所提供的各种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重新回到稳步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的结果都将进一步巩固俄印中发展模式以及“金砖四国”的合作。

六 对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议

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学部委员建议俄罗斯制定一个同中国发展经济区域化合作的国家战略。国家战略的制定首先需要打破思想的禁锢,俄方需要破除犹豫与观望的态度。李静杰学部委员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深刻论证了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和俄罗斯开放经历不同,由此带来国民的开放心态也不同。俄罗斯对全方位的开放战略持有警惕的心态。但是从中国的治国经验来看,开放战略虽然有代价但也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辩证法启示世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国的发展在立足于自身力量的同时,也需要利用国际的市场和资源;既要立足于本国实际,又应该有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在本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完成强国富民的战略任务。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邢广程研究员认为:第一,中俄相邻的区域性结构错位,造成了我们两国之间进行合作有一定的难度。中国东北地区是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紧邻着的是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尽管俄罗斯有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战略,但是都停留在纸面上,俄罗斯认为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仓库,不太愿意中国商人把合作项目伸到俄罗斯仓库。这会引起俄罗 斯很大的警惕,这就是我们开展合作的难度。中国在远东开发的热情越高,引起俄罗斯逆反的心理的程度也越高。所以,中国应该在考虑适当地推进边境贸易的同时,改变思路,更多地和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开展合作,这样可以跨越两国邻居结构方面的错位到双方经济都发达的地区进行合作会免除很多的误会和猜疑。第二,俄罗斯科技水平非常高。俄罗斯可以考虑在中国建立一个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把俄罗斯的技术、科技产品、科技思路、科技发明在中国加以展示,使中国企业界、科技界也非常清楚俄罗斯发达的科技潜力,这样就有可能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具体建议如果可以实施,将来对于推动中俄高科技的合作有很大的好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为了促进边贸和区域间贸易,必须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速双方境内道路交通和边境口岸的建设;第二,提高机械制造业产品份额和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第三,开展科研合作、发展新型自有技术和产品;第四,鼓励俄国企业参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区改造和西部开发,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参与俄国远东和西伯利亚基础设施、工业企业改造和农业发展;第五,提高哈尔滨和乌鲁木齐商品交易会的规格,扩大其影响,在俄罗斯亚洲部分设立相应的定期商品交易会。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李中海副研究员认为,中俄经济合作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治关系对经贸合作的助推作用明显。第二,双边贸易结构符合国家贸易的比较优势原则。第三,相互投资规模仍然不大,符合各自国内的资本条件。第四,中俄经贸合作中仍存在的很多制约因素,牵涉到各自国内的经济体制和结构问题,许多问题必须通过各自国内的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他建议双方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理解经贸合作。第二,充分了解并理解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宏观上把握两国经济合作的总体脉络。第三,深入分析两国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双方经济合作的契合点。第四,中俄经济合作不应以对抗第三方为目标,两国应在国际经济合作大棋局中找准坐标,挑战或颠覆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制度未必有利于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研究员认为,中俄关系要实现在新阶段的突破需要在战略思维上进行调整,中俄双方需要建立致力于共同发展的合作战略。

在两天的会议中,双方坦诚地指出了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都认为中俄关系不是普通的双边关系,而是两个相邻的同时又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即使存在一些问题,也要区分战略性问题和一般性问题。中俄关系既然是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双边关系,那么现有问题就是在中俄双方共同崛起中出现的新情况,因而也就需要中俄双方开拓思路,调整战略思维,依靠中俄共同发展来解决。全球化挑战下的中国和俄罗斯必将继续坚持符合两国利益、顺应时代需要的健康发展道路,中俄关系也将继续向更广泛、更深入和更高的水平发展。

上一篇:反演分析法下一篇:网络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