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方法归纳

2024-08-15

计算方法归纳(精选十篇)

计算方法归纳 篇1

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计算, 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 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 必将成为下一轮考试的热点.笔者将此有关的解题方式进行了归纳, 供读者参考.下面对计算方法归纳如下.

一、直接加减法

例1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Zn (s) +1/2O2 (g) =ZnO (s) ;

ΔH1=-351.1kJ/mol ①

Hg (s) +1/2O2 (g) =HgO (s) ;

ΔH2=-90.7kJ/mol; ②

由此可知, Zn (s) +HgO (s) =ZnO (s) +

Hg (s) ;ΔH3;其中ΔH3是 ( )

(A) -441.8 kJ/mol

(B) -254.6 kJ/mol

(C) -458.9 kJ/mol

(D) -260.4 kJ/mol

解析:将①-②, 得答案 (D) .

迁移:101 kPa 下CH4、H2、C的燃烧热分别为890.83、285.83、393.5 kJ/mol.根据以上信息, 则反应C (s) +2H2 (g) =CH4 (g) 的反应热为多少?

解析:先写出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CH4 (g) +2O2 (g) =CO2 (g) +2H2O;

ΔH1=-890.83 kJ/mol ①

2H2 (g) +O2 (g) =2H2O (l) ;

ΔH2=-2×285.83 kJ/mol ②

C (s) +O2 (g) =CO2 (g) ;

ΔH3=-393.5 kJ/mol ③

仔细比较①②③的加减与要求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的关系, 可得②+③-①就是要求的反应热, 可得ΔH=-74.33 kJ/mol.

例2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A.Na+ (g) +Cl- (g) =NaCl (s) ;ΔH

B.Na (s) +1/2Cl2 (g) =NaCl (s) ;ΔH1

C.Na (s) =Na (g) ;ΔH2

D.Na (g) -e-=Na+ (g) ;ΔH3

E.1/2Cl2 (g) =Cl (g) ;ΔH4

F.Cl (g) +e-=Cl- (g) ;ΔH5

写出ΔH1与ΔH、ΔH2、ΔH3、ΔH4、ΔH5之间的关系式__.

解析:在多个方程式中, 主要找两头, 可知最左端为Na (s) , 最右端为NaCl (s) , 其他的按能消去的相加, 则

ΔH1=ΔHH2+ΔH3+ΔH4+ΔH5

二、十字交叉法或列方程式组法

例3 已知:

A (g) +B (g) =C (g) ;ΔH1

D (g) +B (g) =E (g) ;ΔH2

若A、D混合气体1 mol 完全与B反应, 放出热ΔH3, 则A、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 (ΔH2-ΔH3) ∶ (ΔH1-ΔH3)

(B) (ΔH3-ΔH2) ∶ (ΔH1-ΔH3)

(C) (ΔH3-ΔH2) ∶ (ΔH3-ΔH1)

(D) (ΔH1-ΔH2) ∶ (ΔH3-ΔH2)

解析: (1) 设反应掉A、D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xy, 则

{x+y=1xΔΗ1+yΔΗ2=ΔΗ3

解方程组, 得:

x=ΔΗ3-ΔΗ2ΔΗ1-ΔΗ2y=ΔΗ1-ΔΗ3ΔΗ1-ΔΗ2

将 x∶y 可得答案为 (B) .

(2) 将AD看成燃料, B看成助燃剂, 如氧气.则可以用十字交叉法:

从中可知, 答案为 (B) .

三、列关系式法

例4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Η2Ο (l) =Η2Ο (g) ΔΗ1=+44kJ/molΗ2 (g) +12Ο2 (g) =Η2Ο (l)

ΔH2=-285.8 kJ/mol

当2 g H2燃烧变成水蒸气时, 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解析:根据上述情况, 列出关系式为:

从关系式可知, 放出的热量为:241.8 kJ.

例5 对于反应:

C2Η4 (g) C2Η2 (g) +Η2 (g) 2CΗ4 (g) C2Η4 (g) +2Η2 (g)

当温度升高时, 都向右移动.

C (s) +2Η2 (g) CΗ4 (g) ;ΔH1

2C (s) +Η2 (g) C2Η2 (g) ;ΔH2

2C (s) +2Η2 (g) C2Η4 (g) ;ΔH3

判定①②③中的ΔH1、ΔH2、ΔH3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 ΔH1>ΔH2>ΔH3

(B) ΔH2>ΔH3>2ΔH1

(C) ΔH2>ΔH1>ΔH3

(D) ΔH3>ΔH2>2ΔH1

解析:从C2H4、C2H2、2CH4列出关系式为:

化学方程式②乙炔是最右端, 从关系式中清楚看出, 乙炔到乙烯放热, 到甲烷再放热, 放热越多, 越负, 数值越小, 所以本题答案为 (B) .

四、框图法

例6 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室温时将1 mol 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时放出热量为Q1, 又知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uSO4·5H2O (s) =CuSO4 (s) +5H2O (l) ;ΔH=+Q2

则Q1和Q2的关系为 ( )

(A) Q1<Q2 (B) Q1>Q2

(C) Q1=Q2 (D) 无法确定

解析:本题语言叙述烦琐, 杂乱.如果根据题意, 作成框图, 就迎刃而解.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Q1=Q2-Q3, 可见答案应选 (A) .

高中地理必修一计算归纳 篇2

.在全球范围内(H为正午太阳高度):

(1)H=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H二分=90°-观察点纬度(3)Hmax-Hmin:

①Hmax-Hmin=黄赤交角×2=23°26′×2=46°52ˊ(非回归线之间)②Hmax-Hmin=黄赤交角+观察点纬度(南北回归线之间)(4)H差=纬度差

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H差=纬度差(两观察点在直射点同侧)②同一地点不同时间,H差=纬度差(两直射点在观察点同侧)(5)当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时: ①H=90°-集热板倾角

②集热板倾角=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观察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2.在极昼范围内的重要公式(H为太阳高度):(1)H12点=90°-(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2)H0点=(观察点纬度+直射点纬度)-90°(3)H极点=直射点纬度

(极点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点太阳高度在一天内保持不变)(4)H12点差=H0点差=纬度差(大小对调)(5)观察点纬度=[180°-(H12点-H0点)]÷2(6)直射点纬度=(H12点+H0点)÷2(7)极昼圈纬度=极夜圈纬度=90°-直射点纬度

(极昼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同侧、极夜圈与直射点在赤道异侧)3.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夹角:

(1)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直射点纬度(2)晨昏线与纬线的夹角=90°-直射点纬度 4.北极星高度:北极星高度=观察点纬度

(北纬为正能看到北极星,南纬为负不能看到北极星,赤道为0°看到北极星位于地平线)

5.日升日落偏角:日升日落偏角=直射点纬度

(在有昼夜交替的地方,日升日落偏向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一致)6.日升日落早晚:(1)经度因素:地方时早晚

(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日出也先日落)(2)纬度因素:昼夜长短

(同一经线上,昼越长则日出越早日落越晚,昼越短则日出越晚日落越早)

7.昼夜长短的最大差值与纬度正相关

(1)南北纬20°的昼夜最大差值=2小时26分钟;(2)南北纬40°的昼夜最大差值=5小时42分钟;(3)南北纬60°的昼夜最大差值=12小时58分钟。8.相同经纬线的有关计算:

(1)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和区时相同;(2)同一条纬线上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9.关于赤道对称的昼夜长短状况:

(1)同一时间关于赤道对称的两条纬线昼夜对调;

(2)同一地点关于赤道对称的两个直射点所对应的日期昼夜对调。10.特殊经线的地方时:

(1)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12点;(2)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0点或24点。11.特殊地点的地方时:(1)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 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6点; ②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18点。(2)晨昏线与极昼极夜圈的切点:

①晨昏线与极昼圈的切点地方时=0点或24点; ②晨昏线与极夜圈的切点地方时=12点(3)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12点 1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日出日落: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②夜长=24小时-昼长。

(2)昼夜弧度:①昼长=昼弧度数/15°;②夜长=夜弧度数/15°。13.球面经纬度距离:

(1)同一经线上:L=纬度差×111km(2)同一纬线上:L=经度差×111cosθkm(θ为纬度)14.时间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360°/24h=15°/h=1°/4m=1′/4s(求东加求西减)(2)区时的计算:区时差=时区差(求东加求西减)。

注意:标准时间是指0时区的区时,又称世界时;北京时间是指东8区的区时,是我国的统一时间,但不等于北京地方时。15.时区的计算:

(1)经度→时区:经度÷15=商(四舍五入、保留整数)(2)时区→中央经线(标准经线):中央经线=时区数×15°(3)中央经线→时区范围:时区范围=中央经线±7.5° 16.日期的计算:

(1)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由西向东越过该日界线、由东经向西经越过该日界线、由东12区向西12区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均减1天;相反则加1天。

(2)0点或24点经线(自然日界线):由西向东越过该日界线日期要加1天,由东向西越过该日界线日期要减1天。

注意:按东西方向,时间(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是求东加求西减,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的日期计算是求西加求东减,0点或24点经线两侧的日期计算是求东加求西减。17.日期范围的计算:

一般而言地球表面有两个日期,偏后的日期是大日期,偏前的日期是小日期。

(1)范围:大日期范围是由0点或24点经线向东到180°经线,小日期范围是由0点或24点经线向西到180°经线。(2)变化:小日期范围在变小,大日期范围在变大。①0点或24点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全球日期相同;

②0点或24点经线与90°E经线重合时,大日期:小日期=1:3; ③0点或24点经线与0°经线重合时,大日期:小日期=1:1; ④0点或24点经线与90°W经线重合时,大日期:小日期=3:1; ⑤0点或24点经线处在东经时,大日期范围<小日期范围; ⑥0点或24点经线处在西经时,大日期范围>小日期范围。18.由日期估算太阳直射点纬度和极圈内任一纬线的极昼极夜天数:(1)二分二至与太阳直射点纬度: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范围为南回归线(23°26′S)与北回归线之间(23°26′N),周期为1回归年=365d5h48m46s,速度≈纬度8°/月≈纬度1°/4天,即每个月约移动纬度8°,每移动纬度1°约需要4天。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归纳与解法 篇3

一、物质中原子个数比的计算,这类计算一般都不会太难

题型: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各原子个数比;解法:只需找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个数,对照相应的原子写出比例式即可。典例:求酒精(C2H5OH)中,C、H、O原子个数比 解:C:H:O=2:6:1

二、物质中质量分数的计算

题型1: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该化学式中某元素所占质量分数。解法: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100%典例:计算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KMnO4相对分子质量=39+ 55+4×16=158 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K的相对原子质量×K的原子个数/ KMnO4相对分子质量×100% =39× 1/158×100%=24.7%

题型2:已知某化混合物样品质量,求某一物质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解法:这类题一般在矿物的冶炼中计算矿物纯度和溶液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中最常见,其解法基本和题型1的解法相似,也就如同我们用合格人数除以总人数乘以100%,计算某科合格率一样。

三、物质中某元素所占质量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总质量,计算某元素在该物质中质量。解法:物质总质量×所求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典例:计算100g化肥(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解:100×(14/79×100%)=100×17.7%=17.7g

四、物质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化学式,求组成该物质各元素质量之比。解法:元素质量之比=(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典例:双氧水(H2O2)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解:m(H): m(O)=(1×2):(16×2)=1:16

五、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法:这类计算题的解法关键掌握这样几个步骤

1.审题设出未知量;写出与计算相关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找出对应的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作答;典例: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多少克?

解:设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x克。

2H2O2 催化剂 2H2O+O2 ↑

2×32 32

6.8 x

2×32:6.8=32:x

X=3.2

答: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3.2克。

六、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综合性较强,它的计算往往与质量守恒定律分不开,并且这类计算在中考题型中最为常见。解法: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如完全反应、杂质没有参加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多少克等等;2.提粗取精、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绕开干扰因素;3.解题思路要清晰,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和以上几类计算题的解法。

典例:向25.8g含少量NaCl杂质的Na2CO3白色固体中慢加入10%的稀盐酸到恰好不在有气体产生为止,共收集到8.8g干燥的CO2气体。

求:1.白色固体Na2CO3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典例分析:1. 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5.8g。2. Na2CO3与HCl反应生成CO2;3.10%的稀盐酸,说明HCl气体在稀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4.不在有气体产生,说明完全反应。

解:设Na2CO3质量为x克,NaCl质量为y克,HCl质量为z克。

Na2CO3+2HCl===2NaCl+ 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8.8

106:x=44:8.8 x=21.2 117:y=44:8.8 y=23.4 73:z=44:8.8 z=14.6

(1)w(Na2CO3)=m(Na2CO3)/m(白色固体) ×100% =(21.2/25.8) ×100%=82.2%

(2)所得溶液中氯化鈉的质量分数=m总(NaCl)/m(NaCl溶液) ×100%

=(25.8-21.2+23.4)/(25.8+14.6× 10%-8.8) ×100%=17.2%

答:(1)白色固体Na2CO3质量分数82.2%;(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17.2%

功的计算方法归纳 篇4

一、公式法

例1如图1所示, 用F=20 N的水平恒力通过轻滑轮拉物体, 物体沿水面而前进了x=1m的距离, 求此过程中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不计滑轮摩擦及滑轮重)

解析:物体沿水平面前进的距离为1 m, 力F的作用点沿此力方向移动的位移为2 m, 故W=Fs=20×2 J=40 J.

点评:运用“公式法”计算做功, 公式中“位移”指力作用下的“位移”, 要注意力作用下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区别与联系.

二、等效法

用等效法也可求解例1, “拉力F做的功”等效为“滑轮对物体做的功”, 滑轮对物体的作用力F'=2F=40 N, 故W=F's=40×1 J=40 J.

三、图象法

例2—质量m=10 kg的木块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 由静止开始运动, 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 求前8 s外力F对木块所做的功 (取g=10 m/s2) .

解析:在F-s图象中, 图线包围的面积FS=W, 0~4 s, 外力F1=10 N, 此过程外力做正功W1=F1s1=40 J;4~8 s, 外力F2=4 N, 此过程外力做负功W2=-F2s2=-16 J;综上可得8 s内F做功W=W1+W2=40 J-16 J=24 J.

点评:本题利用F-s图象“面积”计算作用力做功, 不但适用于恒力, 也适用于变力.用图象法解题的关键:理解图象所描述的物理规律、图象的斜率、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两图线交点、图线包围的面积等.

四、平均值法

例3如图3所示, 大水池中浮着一个正方体木块, 木块边长为a, 密度为水的密度的一半.开始时, 木块浮在水面上静止, 有一半浸入水中, 现用力F将木块缓慢地压入水中, 从开始到木块刚好完全浸入水中的过程中, 求F所做的功 (水的密度为ρ) .

解析:“缓慢压入”意味着木块在过程中一直处于受力平衡, 木块开始静止时重力与浮力二力平衡, 设木块质量为m, 受到的浮力为F0, 则mg=F0, 在用力F缓慢压木块时, 随着木块进水中的深度增大, 所受浮力增大, 外力F增大.设增加的深度为x, 则增加的浮力F'=ρa2gx (ρ为水的密度) , 由mg+F=F0+F', 得F=F'=ρa2gx, 说明F∝x, F的平均值珔由于水池面积很大, 可忽略因木块压入水中引起的水深变化, 位移s=;F所做的功W=珔

点评:当力F随位移s均匀变化时, 即F与s成正比, 可用力F的平均值求变力做的功.

五、微元法

例4如图4所示, 力F=10 N, 大小保持不变, 作用在半径r=1 m的转盘的边缘, 方向在任何时刻均沿过作用点的切线方向, 则在圆盘转动一周的过程中, 力F所做的功为多少?

解析:由于力F的方向不断变化, F属于变力, 把作用点所在的圆周分成很多小段, 每一小段都足够小, 可认为是直线, 物体通过每小段的时间足够短,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 力的方向变化很小, 可认为方向不变, 可用公式W=Fscosα来计算功, 在F作用下转盘转动一周的过程中, F做功W=F×Δs1+F×Δs2+…F×Δsm=F×2πr=20πJ.

数学方法归纳 篇5

第一章 极限、连续与求极限

极限概念:

基本性质:极限的不等式性质,局部有界,极限保号定理(在证明题中时常用到);两个重要极限。

极限存在的判别:可用两个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数列必收敛定理);双侧极限(左右极限相等)

证明极限不存在:在其定义域内取特殊值法

无穷小的概念及其应用:无穷小与极限的关系(可对难求的极限进行转换);高阶无穷小、低阶无穷小、等级无穷小、同阶无穷小、k阶无穷小的概念;牢记常见的等价无穷小替换;熟悉无穷小重要性质;无穷小确定方法(等价无穷小、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无穷小的运算性质)

求极限的方法:

利用连续函数,利用函数极限求数列极限,利用导数定义求极限,分别求左右极限。(以下重点掌握)利用幂指数和极限的四则运算,变量代换为两个重要极限,等价无穷小,洛必达法则,夹逼准则(放缩法),递归数列求极限(实际应用单调有界数列必收敛定理),定积分在定义的应用(有两种形式,可先用放缩法再用定积分定义),泰勒公式(记住几种常用泰勒公式)。

求极限首先看清楚是什么型的极限,如0*无穷、无穷减无穷等,都化为0/0型或无穷比无穷型。之后考虑化简(重点要先化简)再运算。如指数形式的极限一般先用指数换底公式后转换为0/0型或无穷比无穷型再进行运算。对于含有积分限的极限,先化简,再化为0/0型或无穷比无穷型,再用洛必达法则去掉积分号。

(总之求极限显审题再化简最后应用求极限方法)

化简方法:

换元法、放缩法、分子或分母有理化、通分、同时除以一个x变为分数后再换元、提出公因式、因式分解、常见的几个数列求和公式、对数的四则运算、三角函数公式(二倍角、和差化积、万能公式等)、含有积分的可以应用分部积分来化简。

由极限确定参数:

一般用到等价无穷小,;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

函数连续和间断的判别:

函数连续:初等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都连续。

连续性运算法则(由初等函数复合)

判断函数在x0点的左右极限是否等于该点函数值。(应用该判定可以求出函数中

含有的参数)

判断函数的间断点:

第一类间断点:可去间断点,跳跃间断点等(左右极限存在)

第二类间断点:除去第一类间断点外都为第二类间断点

连续函数的性质:(证明题)

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

连续函数零点定理(零点定理的应用1,闭区间上2,开区间上(边界点有定义,补充定义后用零点定理)3,开区间上(边界点没有定义,在边界点处求左右极限判断两个边界点是否异号,如果异号可用零点定理)

连续函数介值定理(减去一个常数可转化为零点定理问题来解决,即构造函数)

连续函数零点和介值定理都可以和微分中值定理和泰勒公式联合起来求含有一阶二阶导数和高阶导数的恒等式。

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有界及连续函数在闭区间有最大最小值(可和泰勒公式和洛必达法则,微分中值定理联系来证明不等式)

方程的根的个数(构造函数后应用零点定理)

应用反证法来证明恒等式成立

第二章一元函数的导数与微分概念及其计算

导数和微分:

导数:导数定义

导数应用:当求导法则失效时候可以用导数定义求导数

左右导数:函数f(x)的左右导数x0存在且相等则函数f(x)的在x0处可导。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微分:微分定义

微分应用 :函数f(x)在x=x0出的微分是该函数在x=x0处函数增量的线性主要部分(其几何意义)

导数的奇偶性:f(x)在I上可导,若f(x)在I上位奇(偶)函数,则f(x)在I上为偶(奇)函数。

导数的周期性:f(x)在x上可导,并以T为周期,则f(x)在x上也以T为周期。两个函数复合的可到性判断:设F(x)=g(x)*f(x),f(x)在x=a连续,但不可导,有g(x)在x=a处可导,则g(a)=0是F(x)在x=a可导的充要条件。

函数的定义应用范围:

按定义求导数(求导法则不能用、分段函数求导)、利用导数定义求极限。

函数的求导法则:

基本初等函数求导公式、导数四则运算、复合函数求导(幂函数、反函数、隐函数、参数方程、变限积分)、分段函数求导(三种形式)(方法一:按求导法则分别求连接点出的左右导数;方法二:按定义求连接点出的导数或左右导数;方法三:连接点是连续点时,求导函数在连接点处的极限值)。

函数的求导方法:

幂函数求导(先用换底公式或两边取对数)变限积分求导(先用换元法变换积分限)(先化简再求导可以使运算简便)

重要题型:变换求导方程,使x自变量、y因变量变换为y自变量、x因变量

高阶导数和n阶导数的求法:

归纳法求得的几个常见的函数高阶求导公式(最好牢记)

分解有理函数、无理函数或三角函数化为几个常见的函数高阶求导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泰勒公式。

一元函数微分学的应用:

几何应用:求显示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隐函数方程的平面切线。

计算方法归纳 篇6

本文将先列举出利用范德蒙行列式的结论计算行列式的一般方法, 而后本文归纳出了另外三种常用的将所求行列式转化为范德蒙行列式计算的方法, 这些是行列式计算过程中不易掌握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一些例题来演示这些方法.

这三种方法分别是: 利用乘法规则将所求行列式分解为含范德蒙行列式的形式进行计算、用升阶法将所求行列式转化为范德蒙行列式进行计算以及用拉普拉斯展开将所求行列式转化为范德蒙行列式进行计算.

一、范德蒙行列式

范德蒙行列式的形状为:

二、利用范德蒙行列式计算行列式

将所求行列式化为范德蒙行列式, 然后利用范德蒙行列式的结果计算所要求的行列式, 是计算某些行列式很好的方法. 常见的化法为: 所给行列式各列 ( 或各行) 都是某元素的不同次幂, 但其幂次数的排列与范德蒙行列式不完全相同, 需利用行列式性质 ( 如提取公因式, 调换各行 ( 或各列) 的次序、拆项等, 将行列式化为范德蒙行列式.

例1计算行列式:

解从第i行提出xi/ (xi- 1) ( i =1, 2, …, n) , 然后再把第1列加到第2列, 之后, 第2列加到第3列……第n -1列加到第n列, 就得到范德蒙行列式, 于是

例2计算n + 1阶行列式:

解将第n + 1行依次与上行交换到第1行, 第n行依次交换到第2行……第2行与第1行交换, 于是共经过n + n 1 + n - 2 + … + 2 + 1 = n ( n + 1) /2次行的交换, 得到:

三、利用范德蒙行列式计算行列式的三种不易掌握的方法

1. 利用乘法规则将行列式分解为含范德蒙行列式的形式

引理: 行列式乘法

其中cij是D1的第i行的元素分别与D2的第j列的对应元素乘积之和:

例如, 我们把D1中的元素具体取值, 令

那么D3与D的乘积为:

行列式D4是有规律的行列式, 如果要计算行列式D4的值, 那么可把D4分解成为D3与D的乘积, 行列式D3的值很容易计算得D3= 1 + ( - 1) n +1·2n, 范德蒙行列式D的值可由 ( 1) 计算. 于是D4的值可以求得:

例3计算行列式:

解在此行列式中, 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利用二项式定理展开, 从而变成乘积的和. 根据行列式的乘法规则, D =D1·D2.

对D2进行例1中的行的交换, 就得到范德蒙行列式, 于是

2. 用升阶法将所求行列式化为范德蒙行列式

所给的行列式若各行 ( 或列) 元素均为某一元素的不同方幂, 但都缺少同一方幂的行列式, 可利用升阶法将其转化为范德蒙行列式再求解.

例4计算n阶行列式:

即插入一行与一列, 使Δn +1是关于x1, x2, …, xn的n +1阶范德蒙行列式, 此处x是变数. 于是

另一方面, 将Δn +1按其第n + 1行展开, 即得

比较Δn +1中关于xn -1的系数, 即得

例5计算行列式:

由所作行列式可知z的系数为 - D, 而由上式可知z的系数为:

通过比较系数得:

3. 用拉普拉斯展开将所求行列式化为范德蒙行列式

用拉普拉斯展开公式D = M1A1+ M2A2+ … + MtAt将所给行列式转化为范德蒙行列式来计算.

例6计算行列式:

参考文献

[1]赵强.一类行列式的计算[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0 (3) :385-388.

[2]冯锡刚.范德蒙行列式在行列式计算中的应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0, 14 (2) :77-80.

计算方法归纳 篇7

1.细胞分裂中DNA、染色体数目的计算

引题1:某生物的卵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 在初级卵母细胞中, 应有DNA分子数、着丝点数、染色单体数分别是 () 。

A.12、12、24 B.12、24、48 C.12、6、12 D.24、12、2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的理解, 由于在减数分裂中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6个, 则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2个, 在细胞减数分裂中初级卵母细胞中DNA分子数为24, 着丝点个数即为细胞中染色体的个数则为12, 由于初级卵母细胞已经通过染色体的复制, 因此染色单体数目为24,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规律总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DNA、染色体数目的计算可以根据以下的曲线图:

需要注意的是:着丝点数=染色体数。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DNA数等于染色体数。但当一个染色体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时, 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两倍, 末期细胞一分为二, 对于子细胞来说, DNA和染色体数目都减半。会画曲线后遇到计算题就可以在曲线上寻找相应的点。

变式训练1: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 (含20条染色体) 的DNA分子双链, 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 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 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

A.中期20和20, 后期40和10

B.中期20和20, 后期40和20

C.中期20和10, 后期40和20

D.中期20和10, 后期40和10

2.细胞分裂各期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数量计算

引题2:人体细胞有丝分裂时, 产生的四分体个数是 () 。

A.46B.23C.4D.0

解析:人体细胞有46条 (23对) 染色体, 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23个四分体, 但是有丝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 不形成四分体。本题容易错选B。

答案:D。

规律总结:对于二倍体生物来说, 有丝分裂过程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 且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加倍, 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同源染色体有联会、四分体、分离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则没有同源染色体。其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含有四分体的时期 (联会时期和减Ⅰ中期) , 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变式训练2:某动物的卵原细胞有6条染色体, 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出现四分体时的着丝点数和四分体数分别是 () 。

A.6和12 B.6和3 C.12和6 D.12和12

3.细胞分裂中子细胞数目、配子的种类计算

引题3: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 (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 ,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 可能形成的卵细胞的种类数和实际形成的种类数分别是 () 。

A.222和23 B.222和1 C.223和1 D.223和46

解析:人的卵原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即23对, 在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情况下, 一个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 可能形成的卵细胞的种类数为223, 但实际上个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 所以该题选C。

答案:C。

规律总结: (1) 细胞分裂中子细胞数目的计算

有丝分裂每一个细胞周期中1个细胞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连续分裂n次, 产生子细胞数为2n (n为分裂次数) 。

减数分裂过程细胞要连续分裂二次, 对动物来说, 精子形成过程1个精原细胞分裂后能形成4个成熟精子, 而卵细胞形成过程1个卵原细胞分裂后能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最后退化) 。

(2) 有关细胞分裂产生配子种类的计算

一个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

(1) 如果在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 则可产生4个2种类型的配子, 且两两染色体组成相同, 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

(2) 如果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 (只考虑一对同源染色体发生互换的情况) , 则可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 其中亲本类型2种 (两种配子间染色体组成互补) , 重组类型2种 (两种配子间染色体组成互补) 。

多个性原细胞, 设每个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 进行减数分裂:

(1) 如果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 则可产生2n种配子,

(2) 如果有m对染色体发生互换, 则可产生2n+m种配子。

变式训练3: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为10, 在不发生互换的条件下, 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种类将有 () 。

A.210种B.410种C.102种D.20种

中学物理习题教学方法归纳 篇8

1. 突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回答“怎样去做”的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回答“怎样学”“怎样思考”的知识。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1]

1.1 注重解题规范化训练。

解题规范化包括解题格式规范,解答过程条理清楚,物理量符号和单位符号统一,解题过程基本环节的应用,以及解题思路基本模式的应用。[1]下面以物理计算题为例:(1)“解题格式”强调“已知”、“求”、“解”、“答”缺一不可;(2)“解答过程条理清楚”要求“解”时有根有据,首先写出物理公式或原理,紧接着代入数字及单位,最后写出包含数字及单位的结果;(3)“物理量符号和单位符号的统一”要求必须用课本上的符号为标准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如同一题中多个异值异态的同种物理量时,应打角标以示区别;(4)“解题过程基本环节”包括读审题意、寻找物理量间的联系、建立方程求解和检验讨论;(5)“解题思路基本模式”包括顺推思路和逆推思路。

1.2 注重策略指导。

解题策略是指主体在解题思维过程中宏观采取的方针原则,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是对解题途径最一般的概括。中学物理最基本的解题策略有:[1](1)转化策略,把用常规手段不便解决的陌生的、隐晦的、困难的物理问题归结为熟悉的、明朗的、容易的、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2)守恒策略,抓住某个或某些物理量保持始终不变的特点去寻求问题的解决;(3)逆反策略,在沿某一方向思考问题特别困难、希望渺茫时,改从这一方向的对立面去考虑,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4)整体策略,把相互联系的物体或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5)极端策略,遵循题设条件,假设某种变化,并将其变化推向极端状态,从而暴露物理规律,便于主体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2. 注重把握题目难度,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例题、习题和试题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都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组织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解答。学生经历这一过程,能对“懂”与“不懂”、“对”与“错”形成明确的概念。题目的难度将直接对学生学习的情感产生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如果把过难的问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难度的把握。[2]

在制定习题教学的目标和选择编订习题时,教师首先必须强化基本知识、基本规范、基础策略的训练,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综合、先课本后课外、先封闭后开放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新课练习、单元复习练习、期末复习练习、升学专题复习、竞赛练习等应具有不同的难度、深度和广度,特色分明。教师选择的第二题目只有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对学生思维造成一定的冲击,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也才会有提升。总之,教师要循序渐进,以使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3. 注重精选巧练题目,力争事半功倍

3.1 精选题目。

教师在选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题目要具有典型性,能突出知识的应用,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据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子弹打木块模型题,这类习题考查隔离和整体分析的方法,联系动量和能量的知识,对理解和分析碰撞问题有启示作用。第二,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如波动和振动方向的判断、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电学实验的实物连线等学生觉得困难的问题。[3]第三,题目要有启发性,才能活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3.2 巧练题目。

教师应尽量采取一题多改、一题多练、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等形式进行训练。学生经过全方位的思考,不仅能训练求异思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知识体系结构。

4. 加强习题教学与其他方面的联系

4.1 加强与物理实验的联系。

与物理实验相关的题目越来越多,学生在解这类题目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很大程度上是对题目叙述的物理情景不能正确理解,因此也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对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整合途径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整合:利用物理实验,创设习题情景;通过实验,寻找解题的切入口;通过设计实验,深化对物理问题的认识。[4]由此可以看出习题教学和物理实验是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它们整合。

4.2 加强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

物理学科与生活、科技和社会有很强的联系,很多题目也是与生活、科技和社会有关的。信息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它提供了很多与生活、科技和社会信息。要想使学生根据要求快速从中抽出有用信息,教师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就要注重加强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0,(8):64.

[2]蒋沛鸿.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探[J].物理通报,2006,(2):31.

[3]黄培珍.教师要有驾驭物理习题的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05,(3):44.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与概括 篇9

一、函数方程思想

函数方程思想就是用函数、方程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变化或未知数之间的关系, 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函数思想: 把某变化过程中的一些相互制约的变量用函数关系表达出来, 并研究这些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最后解决问题, 这就是函数思想。应用函数思想解题, 确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一关键步骤, 大体可分为下面两个步骤: (1) 根据题意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把问题转化为相应的函数问题; (2) 根据需要构造函数, 利用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方程思想: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 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 (方程、不等式、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组) , 然后通过解方程 (组) 或不等式 (组) 使问题获解。

函数与方程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数学概念, 它们之间相互渗透, 很多方程的问题需要用函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 很多函数问题也需要用方程的方法支援, 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辩证关系, 形成了函数方程思想。

二、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对于所研究的代数问题, 有时可研究其对应几何的性质使问题得以解决 (以形助数) ;或者对于所研究的几何问题, 可借助于对应图形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得以解决 (以数助形) ,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数形结合。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即数与形两个方面。在一维空间,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二维空间, 实数与坐标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我们要抓住以下几点数形结合的解题要领:

(1) 对于研究距离、角或 面积的问 题 , 可直接从几 何图形入手进行求解即可。

(2) 对于研究函数、方程或不 等式 (最值 ) 的问题 , 可通过函数的图像求解 (函数的零点, 顶点是关键点) , 做好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

(3) 对于以下类型的问题需要注意:可分别通过构造距离函数、斜率函数、截距函数、单位圆上的点及余弦定理进行转化, 达到解题目的。

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性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割裂分家万事非。”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形: 或借助于数的精确性阐明形的某些属性, 或借助于形的几何直观性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

三、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当问题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 就需要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 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 给出每一类的结果, 最终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需要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 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种:

(1) 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讨论的;

(2) 运用的数 学定理、公 式、或运算 性质、法则 是分类给出的;

(3) 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性的;

(4) 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 这些参变量的不同取值导致不同的结果的;

(5) 较复杂或非常规的数学问题, 需要采取分类讨论的解题策略来解决的。

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 在中学数学中有极广泛的应用。分类讨论题覆盖知识点较多, 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分类思想和技巧;同时方式多样,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但分类必须从同一标准出发, 做到不重复, 不遗漏, 包含各种情况, 同时要有利于问题研究。

四、化归与转化思想

将未知解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 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 化归为在已知知识范围内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的思想叫做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实质是提示联系, 实现转化。除极简单的数学问题外, 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转化为已知问题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解决数学问题就是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思想, 解题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步步转化的过程。数学中的转化比比皆是, 如:未知向已知转化, 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转化, 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 命题之间的转化, 数与形的转化, 空间向平面的转化, 高维向低维转化, 多元向一元转化, 高次向低次转化, 超越式向代数式转化, 函数与方程的转化等, 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

五、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概率所研究的随机现象, 研究的过程是在“偶然”中寻找“必然”, 然后再用“必然”规律解决“偶然”的问题, 这其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就是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随着新教材的实施, 高考中对概率内容的考查已经被放在了重要位置, 通过对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随机事件的分布列、数学期望等重点内容的考查, 一方面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另一方面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否运用或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 从而体现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陈顺娘.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J].福建中学数学, 2005 (08) .

[2]侯斌.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研究概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6) .

[3]罗增儒.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J].中学教研 (数学) , 2004 (07) .

[4]刘良华.数学构造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陈顺娘.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施[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高中词汇学习方法归纳与优化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单词学习,方法

无论是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还是作为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 我们都知道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要素, 在学习英语时, 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 就不能快速阅读并理解英语语言材料。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词汇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 “还应适当指出词的同义、反义、转义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对一些词或词组进行有效的联系, 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归纳等方法, 形成便于记忆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系统。而且在新课程标准下, 单词量的增加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词汇量偏小一直是我们国家教授和学习英语的重大问题。那么词汇量小的原因是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勤奋地背诵吗?答案并不是这样。词汇量小的原因除了有学生的原因, 很大程度也在于教师没有讲清单词记忆的策略, 以致学生没有更好的单词记忆策略。学生如果单靠死记硬背, 既枯燥乏味, 又劳神费力, 记不准、吃不透、用得欠佳。随着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的增加, 学生会觉得负担越来越重, 学习效率低下, 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以致于学习情绪低落, 信心不足。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我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用什么样的办法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和背诵单词。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法。

一、先会读, 再背诵——利用发音学单词

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 但是有很多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学会最基本的音素发音。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自己读单词, 只能在老师读完之后生硬地记住发音, 然后再生硬地背下那些单词。因此, 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一面希望学生从适当的年级开始学习音素发音, 一面在高中入学时, 调查学生音素发音的掌握情况。希望学生在高中入学的前几天掌握音素的发音。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紧张的高中三年里, 相对轻松地学习和背诵单词。学生掌握了这个技巧之后, 在老师的指导下, 先辨读单词, 然后熟练地读单词, 这样读熟之后, 学生会轻松地掌握单词。

二、举一返三背单词——利用构词法学单词

英语词汇量很丰富, 但这庞大的词汇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教师能够教会学生掌握英语构词法, 学生会在浩如烟海的英语单词中, 找到一些规律, 并且能够在掌握一个单词后, 举一返三地学会更多的单词。在新课标高中英语大纲中, 教材中主要有三种比较实用的构词法, 即合成、转化和派生法。

A.合成法。合成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的词合成一个新词的方法。

例如:room (房间) +mate (伙伴) =roommate (室友)

class (班级) +mate (伙伴) =classmate (同学)

brain (头脑) +storm (暴风雨) =brainstorm (头脑风暴)

在这组词中, 都是由两个独立的词合成一个新词, 其新词的含义可由前两个词的词义猜出, 这样方便学生记忆, 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根据词的组成成分猜出新词的含义, 掌握一种学习技巧。学生通常都比较容易掌握合成词构成的新词。

B.派生法。派生法是由词根加词缀 (前缀和后缀) 构成新词。除少数前缀外, 前缀一般只改变词的意义, 不改变词性;后缀一般只改变词性, 不引起词义的变化。根据这一规律, 就可以学会与词根有关的几个单词。

例如:agree (同意) ——disagree (不同意)

patient (耐心的) ——impatient (不耐心的)

legal (法律的) ——illegal (违法的)

amaze (使惊喜动词) ——amazement (惊喜名词)

kind (善良的形容词) ——kindness (善良名词)

depend (依靠动词) ——dependent (依赖的形容词)

利用构词法、分析词的构成, 以词根为辐射, 迅速扩大词汇量, 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C.转化法。转化法是指词由一种词类转化成另一种词类。

例如:They head for the school.

这是高中阶段完形填空练习题中经常出现的句子。在这个例句中, 单词head由名词转化为动词。

又比如:Their work is pretty good.

在这个句子中, pretty由形容词转化为副词。

当然词类的转化中还有其它词类的相互转化, 比如名词用作动词;有些形容词也可用作动词;副词用作动词等。掌握一些英语构词法, 对单词的记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单词。

三、身临其境背单词——利用语境学单词

语境教学法也是教师进行词汇教学时可以选用的好方法。当然这里所说的语境不仅指的是文章, 或者文章语句的上下文, 而且指与英语有关的语言环境。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任何词汇也将变得没有意义。语境教学法可使学生通过语境更加深刻理解单词的用法和多种意义, 从而对单词及词组的记忆更加牢固。归纳起来说, 我认为利用语境教学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以句子为单位, 将所学的单词应用到句子中, 使学生能够在句子中理解词义, 也能掌握单词的固定搭配和用法。这是因为我们学习词汇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用词造句、表达思想。从使用词汇的角度看, 词语连成句子或连成话语, 才能实现其表达思想的交际功能。因此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要讲解单词用法, 也要给学生举出例句, 并且让学生自己体会用法, 自主造句。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单词所在的语境, 边理解边背诵单词。其次, 利用习语、谚语和文化差异讲解词汇,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扩大词汇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习语、谚语, 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感到词汇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 而是一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例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 事竟成。) 通过这个句子, 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will这个词的意义为“意愿”。学生不但学会“will”作为一个名词的含义, 同时也可以教授学生“will”作为将来时的符号, 又能够给学生讲解“will”作为情态动词的用法。再有, 利用课堂的情景创立语境。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随机应变, 讲解词义相近的单词时, 我们可以根据课堂的情况, 创立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栩栩如生的单词。如讲到scared和scary的时候, 如果单纯地讲解含义, 学生可能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我们讲解的时候慢慢地走向学生, 然后突然转身模仿小狗的叫声, 学生会吓一跳。这时, 我们再解释说, 现在你的感受就是scared, 而小狗的叫声, 就是scary。这样, 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

四、寓学于乐——利用游戏学单词

在高中阶段, 我们应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游戏的机会,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单词。这个过程既轻松, 又有效。学生记单词既准确又牢固。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 帮助学生学习单词。我们在讲解新单词的时候, 先让学生念单词, 然后给学生限定时间, 让学生大概认识单词, 不一定会拼写, 只需要认识即可。这时, 我们再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结组讨论, 然后找两个学生, 一个用英语解释单词, 一个猜测是新学的哪个单词。比如在讲到potential这个词的时候, 我解释说:“All of us are...”这令一个学生马上想到新学的单词potential, 就接着说:“All of us are potential.”这样不但使学生记住了这个单词, 而且鼓舞了学生, 让学生知道, 他们都是有潜力的。他们是能够出色地完成高中的学业的。

五、学会自己背单词——利用字典学单词

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应学会查英语词典, 并查出英语释义。解毅夫老师在训练高中学生查阅朗文、牛津等原文词典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每篇课文一次性查阅老师圈起来的十个生单词, 读懂原文释义。第二阶段, 按教学目标要求在每一课中圈选2—3个重点词, 要求学生读例句, 掌握其语境意义, 与此同时掌握词典中的缩略语。第三阶段, 利用查阅重点单词构成的短语并广泛联系其它知识, 先联系当前课文, 再联系以往学过的材料。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 可以选择个别的单元进行这样的训练, 这样, 学生到了高三阶段, 就学会了自学, 可以很轻松地扩充自己的词汇量。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张韵斐, 周锡卿编著.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计算方法归纳】相关文章:

简便方法计算方法总结05-13

指标计算方法04-21

计算方法总结04-27

个税计算方法05-21

计算化学方法05-01

常用计算方法07-05

理论计算方法08-07

线损计算方法09-13

党费计算方法范文05-24

电费计算方法范文05-24

上一篇:校本课程校园文化建设下一篇:给予学生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