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对策

2024-07-18

提出对策(精选十篇)

提出对策 篇1

一、强化词汇语法,扎实英语写作基础

影响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是词汇语法。学生只有具备足够量的词汇、扎实的语法知识,才能写出符合标准的文章。但从目前来看,高中生的词汇量仍然达不到要求,语法知识也比较薄弱,因而感到写作困难。这其实与教师的教学有关。为此,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词汇语法知识,扎实学生的英语写作基础。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中的Unit 3 Amazing people这一单元时,教师从词汇语法入手,为学生的英语写作打下基础。本单元涉及到的词汇与职业相关,如与education相关的有:professor,teacher,librarian;与business相关的有:salesman,saleswoman,accountant,manager等。紧接着,教师再强化单元所学习的词组,如be curious about,be known as,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make a dream of reality等,这些重要的词组可以运用到写作当中。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是罗列这些内容出来,而应强化学生如何运用,里边也要涉及到语法知识。例如:be curious about,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出对应的例句,如I am very curious about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I am curious about how to be a successful man等。只有将词组运用到实际句型中,学生才能更加灵活地掌握这些语法知识,并学会灵活变通,运用到写作中。根据单元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篇report,主要是关于:What kind of job would you like to have?Why?How can you realize your dream?即想拥有怎么样的工作,如何来实现。学生利用所学习词汇、语法进行撰写。

教师只有强化最基本的词汇语法内容,学生的基础才会更加扎实,在写作过程中也才能更加有自信。

二、重视写作指导,培养英语写作能力

在高中英语写作中,只有词汇语法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写作技巧。以往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写作的指导,因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很弱。尤其是在面对不同的写作要求、写作题目中,学生更是感到无从下笔。为此,教师要重视英语写作指导,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1中的Unit 3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这一单元时,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重视技能指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写作指导重点是邮件写作,中英文的邮件写作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格式和用语上。为此,教师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写作。首先,对于英文的邮件格式,教师统一给学生讲解指导,形成规范。教师以表格形式向学生讲解邮件格式,如下:

通过利用表格的形式,学生对英文邮件一目了然,大致可以区分为正式和非正式邮件,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信头、主体、结尾敬语、落款签名。其次,在学习基本的内容后,教师再给出范文,让学生对邮件写作有更细致的了解。最后,课堂练笔,活学活用。

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的写作学习效果更好。在邮件写作中,学生不再感到困难,而是如鱼得水。

三、引导拓展阅读,拓宽英语写作思路

高中生在英语写作时,往往还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即使学生写出作品,但是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或者学生直接表明态度,感觉写作太难,根本不知道写什么。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英语阅读量不够,写作思路不够广。为此,在高中阶段,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积累阅读中的语言,形成素材,通过阅读不断拓宽英语写作思路。

例如: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的Unit 1 Other countries,other cultures这一单元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的内容是关于Canada的,里边介绍了各种关于加拿大的知识,如The population of Canada,Canadian cities,Niagara Falls等,结合提到的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化阅读,如Canadian cities,加拿大具体有哪些城市,你感兴趣的城市是哪一个,然后在网上搜索你喜欢的城市进行拓展阅读。在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主题就是介绍加拿大的其中一个城市。通过拓展阅读,学生有了写作思路,写作起来感觉更加简单。如果在课堂上还有充足的时间,教师可以搜索与加拿大相关的文章,进行当场阅读,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写作。

读与写本身就应该相结合,读写结合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写。

总之,造成高中生英语写作困难的原因非常多,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师教法的原因。作为教师,需要仔细找出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申论写作提出对策答题技巧 篇2

从历年考试情况来看,提出对策能力的直接考察概率并不高,占比比重较其他题型相对较低,但我们在掌握其能力上仍不能掉以轻心。因其融入其他题型进行间接测查,通过一道题目为载体进行多种能力综合测查,换言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测查,均需要考生具有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难度系数在归纳概括和综合分析之间。在这里为大家呈现为大家呈现应对提出对策题型的一些核心方法,希望为大家备考能有所帮助。

谈及提出对策题型,必须要明确该题型的核心本质就是在归纳概括基础上加上一点分析。考察的维度就是在对直接对策的书写以及针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以及经验教训推导得出对策。但考生在日常做题时会出现积累问题,如所提对策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所提对策不符合公序良俗。过于极端等,这些问题折射出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对于这类题目的评分标准不明确,导致做题处于“随心所欲”,无的放矢。为更好贴合命题人心意,把握阅卷规则,使答案呈现更加漂亮,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提出对策题型的评分标准:

基本要求:

1、要点齐全:紧扣材料书写要点,做到准确不遗漏

2、条理清晰 :逐条罗列,要点呈现清晰

特殊要求:

1、针对性:所提对策必须能够解决问题

2、可行性: 对策提出要保证政治可行性(所提对策不能越权,不违法);经济可行性(所提对策保证经济性价比);技术可行性(所提对策符合当前技术水平,不宜过于超前,不宜过于落后);伦理可行性(所提对策要符合公序良俗)等。

3、操作性:对策的提出要确保能够落到实处,保证其执行,完整的对策应包括如下要素:主体+对象+做法+效果。

把握做题标准,要依托作答原则,根据题型本质,明确做题的核心方法:

(一)审题

1、明确作答对象——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保证所提对策针对性

2、审清身份——对策权限的限制,保证可行性

3、审清要求——措施具体、条理清楚、字数等

(二)找点

1、直接要点——直接对策

A 标志性词汇:应、应该、必须、要、需

B 权威者讲话:领导、学者、政策文件表述

2、间接要点

A问题原因推对策:哪里不对改哪里;缺什么补什么。

B经验教训推对策:成功经验上升为共性道理,进行抄写;失败教训我们要避免。

(三)加工

提出对策题型在要在两个层面进行加工,一方面要进行逻辑加工,另一方面要注意内容的加工。具体在逻辑加工上,整体逻辑是总分结构,具体对策要进行分条书写,为确保政策的操作性要具体细化,但同时也要保证其提炼概括能力,这就需要在每个小要点前尽可能加上一个要旨句,将关键信息前置。在内容加工上回归题型本质,按照归纳概括的加工方法进行,将相同含义的要点或是相同范围的要点以及相同主体的要点进行合并,保证要点的准确性。

(四)书写

提出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6-02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怎样才能够有效的将学生心理的问题意识发掘和表露出来,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看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氛围。小学生自身的好奇心理较强,对知识的渴望程度非常高,这也是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和顺应这一规律,从而有效地发展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尽量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心情,鼓励学生大胆的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应该积极的进行鼓励,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地思考,并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也是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欢迎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辩,这一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允许学生对错误的想法进行更正,或者保留自己的问题和想法,总的来讲就是老师应该对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会取得明显的进步。

二、重视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相应数学知识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老师应该将各种实践活动加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了解和接触数学问题。比方说在进行《利息和利率》这一部分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对银行进行参观,然后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模拟将压岁钱进行储蓄、取钱等,此外,还要对银行中的利率进行记录,当学生在进行记录时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都不相同呢?”等等。这时老师可以对学生说:“记住这些问题,然后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预习,有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明天我们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学习中来,并在课堂学习中精神集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对周围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创设优秀的课堂问题情境,不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是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可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问题情境没有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提出问题和寻找问题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比方说“甲数是5,乙数是4,围绕这一内容来进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时学生就会对这种新颖的题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如:甲数与乙数的比值是多少?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不可以利用判断题的形式进行出题?在得到老师的许可后,这位同学就说:“甲数是5,甲数是乙数的1,那么乙数是4,对吗?”同学们的思路在这一问题提出后得到进一步的开阔,各种问题又不断的涌现出来。如:甲数是5,且甲数比乙数多,那么乙数是多少?甲数是5,乙数是4,那么甲乙之和是甲乙之差的百分之几?等等问题。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改变为应用题。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各种数量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还对解决应用题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颖的想法,提出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让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大胆的提出问题

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的科学家都是由于对某种现象的好奇,而积极地去思考和探索,从而取得了各种重大发现。比方说瓦特由于对蒸汽顶开水壶盖现象的思考,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由于对狗流唾液现象的探索,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由此可以看出,好奇是学生进行探索发现最重要的动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思维由一般到创新转变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汇总,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来对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激发。比方说有这样一个彩票问题,某体育场推出了一种体育彩票,每张彩票价值2元,各种奖项、奖励金额及数量分别为:特等奖20万元20、一等奖10万元20、二等奖1万元50、三等奖5000元100、四等奖1000元500、五等奖100元2000、六等奖10元20000、七等奖2元250000,(1)小华在第一天摸了10张彩票,你猜猜他可能化了多少钱买的彩票?说说你的理由。(2)若本次奖金总额是发行额的42%,则至少卖出多少张彩票方能兑现这张表中的奖金?(3)从以上内容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集中注意力,努力去揭示题中的奥妙,去寻求“疑”的答案。当一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报出答案20元后,其他学生则会提出不同意见,而第三个问题更是让学生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总之,课程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问题意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促进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性很强的作业,也是一项长期、精细又很神圣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龚雪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2]陈仙莲,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提问初探,小学时代(教师),2010(4)

提出对策 篇4

1 后循环缺血概念的提出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的基本意见[2]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和定义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 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 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等。PCI是指后循环的颈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 和脑梗死。

1.2 PCI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栓塞, 栓子主要来自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1.3 PCI主要危险因素

生活方式 (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 TIA病史等。

1.4 PCI的主要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步态不稳或跌倒。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特征性表现: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 (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

1.5 PCI的评估和诊断

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要仔细了解病史, 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及可能的诱发因素;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注重对脑神经 (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 和共济运动的检查。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病人应进行MRI检查, 而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 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

2 后循环缺血的社区健康教育对策

2.1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在我国慢性病中最主要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显著, 而且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也明显提速, 成为医疗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控制发病人数, 降低脑血管疾病带来的伤残, 减轻疾病负担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是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重要工作平台, 认真贯彻落实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要求, 做到三级预防并重, 将预防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前期直至转归的整个过程, 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使社区人群总体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有效措施。

2.2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一个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规划能否顺利、高效地实施, 与是否具有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密切相关[3]。社区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核心力量, 他们的知识理念和行为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健康教育的效果。在临床上, 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 概念仍被广泛应用, 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如多将头晕/眩晕归咎于VBI, 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4]。VBI概念的泛化, 导致了临床诊断标准不明和处置的不规范。因此,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积极开展医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尤为重要。通过外出进修、短期培训、参加市区业务学习, 定期邀请专家来院授课以及三级医院主治以上医师到社区短期服务等形式, 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 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和诊治方法。正确认识后循环缺血的危害, 掌握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诊断标准, 树立“早预防”理念, 认真做好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档案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3 三级预防, 注重实效

开展社区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和防治工作, 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行为, 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特别是脑卒中病死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健康教育后的行为改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医护人员与社区居民接触直接、广泛, 可以通过体检、接诊、家访等形式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人群提供健康教育服务, 对其发病、治疗和残疾康复的全过程提供一、二、三级预防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将院内、社区和大众媒体健康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让社区居民了解后循环缺血的危害, 并引起足够重视, 主动进行预防并及早诊治, 倡导健康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 做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将健康档案由“死档”变“活档”是做好慢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落实三级预防具体健教内容中重点把握3个环节:一是让人们了解后循环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二是指导人们会识别发生脑卒中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学会自我监测;三是掌握基本预防措施并会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2.3.1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针对造成后循环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 做好个体预防和社区预防双重指导。个体预防内容:①对有PCI危险因素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既往有卒中/ TIA病史的重点人群和其家属, 主要指导他们做好“三定”“三会”“三控制”和“三知道”。“三定”:定期体检、定时服药和定期复查;“三会”:会自测血压 (血糖) 、会正确使用药物、会自我调整饮食;“三控制”:控制饮食 (主要是控制盐的摄入和高糖高脂类食物) 、控制体重、控制烟酒。“三知道”:知道后循环缺血和脑卒中的常见临床表现、知道出现不适症状后及时就医的重要性、知道出现紧急情况时如何拨打急救电话。②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合理膳食和运动相结合可以控制血脂异常,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体育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爬山、骑自行车及社区内的健身器材等进行锻炼。社区预防内容:运用多种形式在社区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 充分应用健教处方、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宣传板报、图册等形式进行宣传, 让居民了解PCI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 及时诊治基础病, 做好PCI病因预防。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增强锻炼, 配合社区医护人员做好社区健康促进、危险因素干预和慢病管理工作。

2.3.2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在发病前期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控制疾病的发展, 防止疾病复发和病情恶化。居民健康档案的应用是做好社区重点人群的病情监控工作的关键。健康教育的重点:①让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人群了解并掌握PCI的常见临床表现, 重视身体出现的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步态不稳或跌倒的异常体征, 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更需要关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前驱症状, 如:听力下降/突发耳聋和眩晕这类后循环缺血的早期临床表现。认识到内耳血供是后循环的一部分, 而听力下降和/或眩晕主要是内耳或前庭耳蜗神经缺血的结果,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时, 突发的眩晕和耳聋是很常见的临床表现[4]。认识到出现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重要性。②让病人和家属了解进行血液检查、CT/MRI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等检查的临床意义, 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 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的重要性。③教育病人家属了解脑卒中的常见临床表现, 掌握一般应对措施。当病人在家中发生脑卒中时能够保持镇静, 将病人平卧、头侧向一边, 解开衣领, 保持平稳,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并会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及时送医院抢救。

2.3.3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防止伤残或丧失劳动力, 促其早日康复和机体功能康复, 做到病而不残、残而不废是第三级预防的目的。围绕这一目标, 健康教育的重点有两个内容, 一是教育病人和其亲属树立信心, 不放弃功能锻炼并主动参与各种功能康复训练和治疗护理活动;二是教会病人和家属基本康复技能操作和照顾知识, 预防PCI后遗症所致继发功能障碍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特别是压疮、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挛缩和肌萎缩。通过坚持不懈的功能训练, 改善或提高病人躯体和心理功能, 提高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 树立生活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指导, 需要社区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康复技能, 同样医务人员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也对病人和家属有着很大的影响。研究认为, 一个支持和教育项目可积极地影响卒中病人配偶的健康状况, 从而间接提高卒中病人的照顾质量[5]。

参考文献

[1]席刚明, 王伟.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8, 27 (6) :565.

[2]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9) :786-787.

[3]陆召军, 李君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61.

[4]吴子明, 张素珍, 杨伟炎, 等.后循环缺血概念的提出及神经耳科的对策[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8, 16 (1) :27-28.

提出对策 篇5

一、综合分析的方法

1.因果关系分析

因果联系是普遍和必然的联系,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由一定的原因而引发;当原因和一切必然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必然产生。因果关系分析方法有如下三种:

(1)对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不会只有一个原因导致,都会涉及到复杂的原因,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内因、外因„„各种原因和条件同时存在,才会导致结果的产生,而诸多原因之中,必然有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之分,把握住了对主要原因的分析,更有助于分析清楚材料中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例:经过对地面沉降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对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地面沉降的原因颇多,有地质构造、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人类工程活动既可导致地面沉降,又可加剧地面沉降。

本段中提到了地面沉降的原因,有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段中指出“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分析地面沉降因素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人类工程活动对地面沉降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而后对地质因素、气候因素等其他因素对地面沉降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2)对深层次原因的分析。产生一个现象或者一个问题的原因,很可能是多层次的,即还有引发这个原因产生的原因,应试者在仔细阅读申论给定材料、认真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对于这类原因必须“穷追不舍”,逐层抽丝剥茧,从而分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例:关于违反安全原则,作为拥有诸多工程技术人员、多年工程建设实践的中铁四局集团来说,不会不知道。深究其原因,主要是麻痹大意、懒惰、侥幸心理在作崇。一个多月前路面就有裂痕的预兆,在此条件下不采取有效整顿措施继续推进工程进度,听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

本段中提到了中铁四局集团违反安全原则,在路面有裂痕预兆的条件下继续推进工程进度的原因,是麻痹大意、懒惰、侥幸心理,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分析,就是施工方(中铁四局集团)安全意识的缺失,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原因,更导致了他们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

(3)对异因同果、同因异果的分析。同一个原因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而同一个结果也可能由不同的原因所引起。这样的分析就是要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方法。关键是分析出不同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例:材料1 浙江企业遭遇的困境比全国其他地区相对更加严重。2008年上半年的主角是风险抵御度差的中小企业,温州鞋革企业产值在500万以下的有1000来家关掉;服装行业2000多家企业,外销订单少了40%;温州打火机是受冲击比较早的行业,原来1000多家,现在只有一两百家,多数属于正常淘汰。中小企业的冬天刚刚来临,还没有到深冬,这些曾经红红火火的制造企业,现在“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材料2 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一商业银行陷入困境,当地不少储户惧怕银行存款风险,专门添置保险箱改在家里存放现金,保险箱一时“奇货可居”。自2008年7月份起,宁波永发集团却在开足马力生产,外销订单接连不断,最近企业又连着拿到美国、英国两笔大单。“永发”保险箱“淡季不淡”,固然有“场外”因素在内,但根本还在于其过硬的实力。“永发”曾经也做贴牌生产,尽管产品的科技含量、质量都拔尖,但自有品牌含金量不高,欧美人不认账。去年“永发”斥资收购了一家法国知名保险箱品牌及其销售网络,产品外包装上仍用法国品牌,但产品说明书上却醒目地打上了“中国永发制造”的字样。“永发”标识的保险柜“借船出海”,顺利进入了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逐步被欧美主流场所接受。

本段两则材料正是同因异果的典型。材料1中浙江鞋革、服装、打火机等中小型制造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订单减少,纷纷亏损、破产甚至倒闭;而材料2中却提到,同样是金融危机,反而给保险柜行业带来了商机,同属浙江的“永发”企业看准商机,把握住机会,反而可以打开欧美主流市场,而后通过比较同一原因造成不同的结果,可以分析出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企业自身过硬的实力+不放弃+商机+抓住商机=逆境下的成功。

2.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分析

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到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只有体现主要矛盾的事物,才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例:2004年,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曾在一个论坛上说:“最困扰的问题,最为难的,就是北京奥运会时,我们参差不齐的市民素质。”他感慨地说:“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最难的就是实现人文奥运的理念。”然而,就在奥运会举办的前夕,泰晤士报的一位记者“乱逛”了一番北京街头,他的感受是:“大部分人都令人愉快,我们到过的地方没有比北京给人的感觉更安全,在这里甚至没有遭遇扒窃,我们没有看到到醉汉和举止粗俗的人,也几乎没有看到有人随地吐痰。”

本段文字中引用北京市长王岐山的话提出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与现实情况存在的三个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是根本矛盾是人文奥运这一理念。国考申论的给定材料中经常会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试者在阅读材料时必须仔细观察和揣摩,并进行合理的分析,把握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3.多向求异分析

应试者应当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对应关系和联系方式,就可以得出崭新的认识和不同的结论。用多向求异的方法分析问题,就能够把问题看得更完整、更全面、更深刻。

例:2008年,H市地铁1号线湘湖站工程施工工地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事故,造成17人死亡4人失踪,是至今中国地铁修建史上最大的事故。有记者详细报道了安监局调查造成此次重大事故的五个方面——违反安全原则、工程分段转包、工人几乎无安全培训、加快施工进度、线路规划受累商业利益。抛开现场施工人员所不能控制的因素不说,“违反安全原则”和“工人几乎无安全培训”与现场人员却有直接的关联。

本段指明H市的地铁施工工地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事故,是至今中国地铁修建史上最大的事故。一个恶性事故的发生,导致了17人死亡和4人失踪这样惨烈的结果,导致这个事故发生的原因必然是多样的,要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必然要求应试者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分析,才能分析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有自然方面(包括地质原因、气候原因等),人为原因(本段中列举出了五个原因),其他原因(本段中未提到,但有可能通过其他材料分析出的原因)等。

4.抓住特殊性分析

认识事物既要注意其普遍性,也要把握其特殊性。注意普遍性,即可以通过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普遍性进一步认识未知事物;但如果只注意普遍性,而不把握其特殊性,则必然无法认识任何具体事物。在国考申论考试的考场上,应试者一定要抓住事物特有的性质进行分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和方法。只有注意了事物的普遍性,同时把握住了其特殊性,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例:这条地铁新线显示了巴黎最新的地铁技术,也反映了法国地铁的设计思想和概念的变化。新线除全自动技术之外,最突出的设计方针是乘客人身安全第一,车厢内安全设备的配置和车站设计都出于这样的考虑。每节车箱顶部两端各有一长条茶色玻璃,内有监视器,车内情况全部在中央控制室的监视之下。车厢每扇门旁设有对讲电话,发生异常情况时,乘客可以与控制中心对话。车内取消了刹车拉杆,代之以警报拉杆。列车车厢全车贯通,增加了乘客的安全感。

本段讲述了巴黎的地铁新线最突出的设计方针,这就是这条地铁新线的特殊性所在。同样是地铁,都具有地铁的普遍性特征,但这条地铁设计过程中一切以乘客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再与其他材料对比,可比较出这一特殊性在整体材料中所起的作用。

二、提出对策的技巧

提出对策,首先要解决对策从哪里来的问题。按照申论的命题规律,给定材料必然包含对策信息,只要对给定材料理解透彻,就能分析出问题的对策。具体技巧如下:

1.直接引用材料原文中的对策内容

例:文化部把“文化扎根”作为“文化下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培养基层艺术人才[1],2002年以来,文化部连贯4年分别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举办了15个西部艺术人才培训班,邀请全国的知名专家、艺术家、学者授课,内容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杂技、舞台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近1000名西部文化工作者参加了培训,为西部培训了大批专业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另一方面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2]。文化部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09个、文化馆3228个、文化站38588个,已初步形成县、乡(镇)文化网络,成为先进文化的“传送带”。

本段中[1][2]两处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正是文化部面对目前农村基层文化缺失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是直接可以从原文中引用的对策内容。

2.从材料分析中提取对策

(1)整合法

对散见于不同部分的对策性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在比较合理与否、重要性大小与价值高低的基础上,选出备选对策项目,按照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形成内容合理、逻辑严密的对策。

例:材料1 针对垃圾短信泛滥的问题,近两年来,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都积极采取措施、密切合作,全面加大了对垃圾短信“围追堵截”的力度,有效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材料2 韩国很早就立法规定了手机卡实名制。2004年底韩国政府再次修改《信息通信网法》,规定向用户推销商品和服务的手机短信、电话广告和传真均需征得用户的同意,发送者应在广告内容中标明发送者名称、联络电话和拒绝接收信息的免费电话号码,违者将处以3000万韩元以下罚款。

材料3 日本政府则通过立法,加强对手机短信的管理。分布了“关于特别商务交易的法律”和“特定电子邮件法”。根据法律,如果手机短信遭到用户拒绝,则禁止再次发送,否则发送者的行为将视为妨碍电子邮件通信,有关部门可对其采取罚款等处罚措施。法律还规定网络通信运营商有义务开发和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设法阻止和减少垃圾邮件的发送;日本主管信息通信行业的总务省还专门成立了“垃圾邮件应对方法研究会”,并经常向手机用户公布防止垃圾短信的技术和方法。

以上三则材料从国内、韩国和日本三个角度讲述了对于泛滥的垃圾短信的处理方法。材料1中讲述了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安部、信产部、银监会联合打击手机违法短信。材料2介绍了韩国的做法;材料3介绍了日本的做法。

从各段综合,可以归纳总结出综合治理垃圾短信的具体措施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充分应用政府的公权力;限制发送短信数量;推行手机入网“实名制”;建立用户黑名单制;设置垃圾短信临近和拦截功能。

(2)精选法

对材料提供的备选对策信息进行筛选,排除不适当的对策后,选取相对更合理、更有效的项目作为对策。有的材料中提供了多种对策,有的很科学,有的不科学;有的适用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不适用,必须进行比较和筛选,才能选出相对更合理与适用的对策。

例:材料1 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向农民工子女发放“教育券”。日前,有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设置国家义务教育券,即建立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信息资料库,为每一位学生设立唯一编码和独立账号;适龄青少年到户籍所在地向政府申领教育券(卡);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按额度标准和分担比例在规定时间内将资金拨付到位,由地方政府负责按额度将资金打入学生教育券(卡)账户,资金只能由地方财政部门按一定程序从银行支取;学生持券(卡)入学,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校将收取的国家义务教育券上交到相应部门验审后,由财政部门统一从银行支取拨付到学校。

材料2 美国宪法没有把受教育权利作为基本的人权,但是美国宪法隐含着迁徙权利为重要的基本权利。美国出于保护迁徙权利的需要,来保护迁徙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权。根据权利在美国宪法文本、结构、渊源历史之基础的稳固程度,在美国各项权利的排序为:州际迁移权、隐私权、选举权、生存权、教育权。美国在这方面的特点在于通过保护迁徙权利来保护迁徙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权。

这两则材料针对流动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述说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发放“教育券(卡)”,这种方法显然可以适用于我国目前暂时无法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状,而美国的作法显然不适于我国的情况。所以在分析对策的时候,可以从材料1所提供的方法中提炼对策,而材料2所提供的美国的作法则必须排除。

(3)从众法

从材料中占据主流的意见中提取对策,向材料中相对更正确、更合理的意见靠拢,本质上是一种以“观点正确”为主要尺度的做法。服从主流,要以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尺度,要以是否具有正面意义或积极作用为标准。申论考试与中国古代的策论相类似,但古代的策论有时需要一些比较新奇甚至古怪、另类的思想或表述来引起阅读者的兴趣,而申论不同。申论有申论的评分标准,答题需要新颖,但新颖并不意味着另类,答卷过程中仍要符遵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仍要具有正确意义或积极作用。应试者应当特别注意,不要一味求新,而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从而失分严重。

例:网民甲认为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不能运用现实世界的法律进行规范制约。网民乙认为,通过网络,人见到的意见和批评都是原汁原味的,没有经过整理和筛选。表达释放的是真实意愿,有的意见可能不准确,但无碍大局。全国人大代表丙认为,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推动着我国政府民主化的进程。网络监督是必要的,但网络监督不能取代司法监督,不能超越党纪国法。全国政协委员丁建议,入网用实名,举报用网名。既约束每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又保护网民的言论自由,维护畅通的公众网络监督渠道。

本段中列举了四个人的观点,有的是对策,有的只是看法,在分析和提取对策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住主流观点,把握好更正确、更合理的意见。甲认为不能运用现实世界的法律进行规范和制约显然与主流观点是相反的,在分析对策并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要留意这一点。而其他三个人则从不同的方面谈到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从整体上来看,每一个人的观点都不全面,但是并没有违背主流意见,对策应当从其他三个人的观点中提取。

3.依据材料信息引申对策

(1)正面引申

对材料中提出的对策思路进行深化、细化、具体化,充实完善,强化可操作性,并有条理地展开表述,使之成为完整的对策。例如: 长期关注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有关专家建议,建立健全财政拨款制度,合理分担公共教育经费。一种解决办法是以统一的人口统计和学籍管理系统为基础,由中央根据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一部分资金统一规划,向流入地政府拨付补助经费。

文段中提到对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可对其正面引申为:中央财政部门联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将人口管理与学籍管理统一化,并掌握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具体情况,拨划教育专款至流入地政府,专款专用,使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也可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2)反面引申

从材料反映的错误做法和观点、不正确不全面的观点中进行反推,得出相反的正确观点。

例:农村的治安主要依靠派出所维持,抓赌可以提成,“抓一次就罚3000元,显然,它会选择抓彩民而不是庄家,基层总要不断创收,不会断绝自己的财路”。彭心安在调查中更发现,有些基层干部和干警甚至直接插手“六合彩”,这在当地称作“买好彩”:他们事先向庄家打招呼,但“号码随便挑”——资金由当日庄家的盈利情况而不是猜码所决定。

本段中提到某些地方治理“地下六合彩”的方法,由这种方法治理的结果必然是“地下六合彩”愈演愈烈,这种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可以反向引申为:治理“地下六合彩”的对策: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引导农民享受丰富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而不会在空虚和无聊中生活;大力宣传六合彩的危害,同时对国家体彩、福彩等进行普及性教育;加大对六合彩的打击力度,避免单纯以利诱导干警等。

(3)逻辑引申

逻辑引申主要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

A、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情况上升到普遍适用的规律。例:2009年1月5日,福州市市长再次走进福州电台直播间,通过电波与市民“连线”,畅谈福州城建、就业、市容等热点民生话题。在一个小时的“连线”中,市长对市民提出的有关城市建设、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建议和疑问作出答复,并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处理。2008年1月28日,市长首次做客福州电台直播间。时隔一年,市民向市长反映的15个问题,12个已落实到位,电动车管理问题正在落实,剩下的2个问题因规划、土地等政策性问题,将待条件成熟后研究解决。据向“福州市便民服务中心12345系统”了解,群众对绝大部分诉求件评价基本满意。

本段讲述了福州市市长通过电波与市民连线,从而了解并着手解决福州市的热点民生问题。由此可用归纳法,引申出当今世界,政府部门应当采取多种手段与百姓进行沟通,以人为本,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客观上能起到疏导心理、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B、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普遍适用的原理也必然在具体问题上适用。

例:在危急情况下,人们心态难免失衡,情绪波动大。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帮助。虽然这一些地方政府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组织了人力应对。但是,专业性人才和队伍却不多。政府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常设危机应对人才库。在国外,大多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承担这项工作。本段讲述了政府应当常设危机应对人才库,可在危急情况下对心态失衡的人们进行心理方面的帮助。由此可用演绎法,国外通用的惯例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承担这项工作,从一般到个别,可知我国政府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建立危机应对人才库,并且通过危机应对人才库培养不同专业的人才,心理方面的、急救方面的,在日常不需要动用该人才库的时候,还可以由这个人才库向公益性组织、非政府组织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以便在危机到来时,非人才库的义工等也可以尽快投入工作。(4)设想对策

依据已知的理性知识或感性经验,加强背景知识的积累,通过对材料的透彻理解,结合背景知识,丰富设想对策。

例:2009年初,广州珠海区东晓南路瑞宝村二社发生地面沉降,造成一栋木桩结构的6层楼房严重倾斜,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据了解,该地陷处正好是地铁二八号线施工上方,事故发生后,现场已立刻停止施工并展开调查。据施工单位介绍,在盾构机通过之前,施工单位已做了准备。但由于地质情况复杂,该地段局部地面出现不均匀沉降,致使上方一栋六层居民楼发生沉降。目前,最新监测结果表明,楼房已趋于稳定。

提出对策 篇6

一、现状和特点

一是刑事犯罪案件总量大幅度上升。今年1—6月份,我院审查批捕公安机关移送的刑事案件共88件137人,同比分别上升91.3%和93%,分别占去年全年审查批捕总案件数和总人数的73.9%和81.5%;起诉91件135人,同比分别上升82%和90.1%。

二是发案率上升主要表现在新增刑事案件上。与去年同期相比,以新罪名出现的刑事犯罪案件18种,共26件51人,分别占新增总案件数和新增总作案人数的61.9%、77.2%,其他案件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增长。

三是在同一种犯罪案件中,部分案件发案率呈现大幅度增长。就具体案件而言,在同一种犯罪案件中,发案数量和人数上呈现大幅度上升。如抢劫案件同比上升500%。

四是抢劫、强奸、绑架、爆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发案率大幅度上升。今年上半年,共审查批捕该类犯罪案件17件22人,同比分别上升466.7%、266.7%。

五是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从以新罪名出现的犯罪案件上看,上半年,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案件达为13件21人,分别占新增犯罪类别总数和发案总人数的50%、41.1%;与去年同期相比,该类犯罪在发案种类、件数和人数上都有大幅度上升。

六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大幅度上升。上半年,共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件7人,分别占去年全年审查起诉该类案件总件数和总人数的100%和70%。

二、原因分析

(一)公安部门加大了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近年来,分宜县着力构建“和谐平安新分宜”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自去年全国公安机关大力开展“清网”等专项行动以来,县公安局加大了对各类犯罪的打击力度,促使犯案人员的抓捕率和犯罪案件的侦破率得到明显上升,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这是表现出犯罪案件上升的首要性和现实性动因。

(二)人们的法律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近年来,分宜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大量增加,但他们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公共安全意识却相对滞后,当自身权益遭受侵害以及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没有采取正当、理性的方式去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甚至抱着“以牙还牙、以怨报怨”的传统方式去解决纠纷, 这是导致犯罪案件上升的直接性和根本性动因。

(三)本地人与外地人勾结作案。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犯罪形式愈发复杂,本地人与外地人勾结、团伙作案现象增多,逐步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作案链条,同时也凸显犯罪“区域化、合伙化、专业化”的特点,给社会治安环境和管理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上半年,共审查批捕此类案件7件,其中外地人在本地作案4件,同比上升250%,而去年同期开设赌场案总共也只有2件,且都是分宜本地人作案。

(四)对外来、流动、无业人员的监管不到位。随着分宜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员流动的加快,人们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加,外来、流动、无业人员数量逐步上升,并分散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成为具有重大隐患的犯罪群体,而相关部门对他们的经济、社会活动监管、引导力度不够。

(五)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青少年教育管理不到位。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外出务工、经商已经非常普遍,且不断上升,加上服刑、婚变等现象的增多,留守青少年也相应大量增加,在家庭中缺乏关爱,社会上缺乏充分的教育、管理、引导情况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造成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发案率上升。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当前社会对人们在这方面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在新形势下对人民群众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各有关部门,以“一学三讲”、“法律六进”为载体,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目前,刑事犯罪呈现高发态势,一方面,应切实发挥政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保持严厉打击犯罪的高压态势,不断加大对各类刑事犯罪特别是“两抢一盗”、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强奸、绑架、爆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努力做好犯罪预防,着重加强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口、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犯罪预防。

(三)加强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口、无业人员的管理和帮扶。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外来人员、流动人口、无业人员等易发、高发犯罪人群的管理,建立“三类人员”档案,对他们工作生活状况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动态。注重畅通“三类人员”的利益诉求表达通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四)加强对城乡结合区域和农村人口聚集地区的管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基层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分宜城乡结合区域和农村人口聚集地区犯罪率不断上升,应着重加强对该类区域人员的排查、管控,严厉打击发生在该类区域里因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过程中引发的犯罪,特别是吸毒、赌博、卖淫和传销等方面的犯罪。

提出要求的方式 篇7

一、要他做

要求孩子做什么事,首先要考虑到孩子能否完成,要考虑做这种事对孩子的发展有无帮助, 讲究要求的合理性。 你在公园里要求孩子去摘花,或是在商店里要求孩子偷糖果,当然是不合理的要求, 孩子拒绝这种事是完全正当的。 你要天性好动的孩子老老实实呆着,不惹一点儿麻烦 、不生一点 儿事端 ,孩子自然 也受不了 , 对抗是他 们本能的 反应。 因此,父母所提 的要求一 定要 “合理”———既合乎常理,更合乎情理。

其次 ,在孩子做 事之前 ,父母要讲 清完成这 一任务的 程序和所 要达到的 目标,给孩子一个清晰、具体的概念,便于他们把事情做好。 假若你用手一摸人的额头就说:“你发烧了。 ”显然是欠妥的,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对方的实际状况提出可行的 建议 :“你额头有 点儿烫 , 去量量体 温吧 , 看看是否 有些发烧。 ”如果你想让孩子扫地,就要先讲清楚以下几个要素:

1. 到哪里去 拿扫帚 ;2. 怎样才能 把地扫干净;3.怎样把脏物倒出去;4.倒在什么地方;5.最后把扫地的工具再放到什么地方。

这样有利于孩子完成任务,并且养成好习惯。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 父母还可 以与孩子 一起讨论 完成任务 的计划、步骤。

再次 , 要给孩子 积极的鼓 励和暗示,树立孩子完成任务的信心。 父母亲最好使用这类句子来提要求:

———你一定能把地扫干净 !

———你能自己穿衣服吗 ?

———好孩子都会自己洗袜子 , 你会洗吗?

———大狗熊才笨呢 ,连纸船都不会叠。你肯定能叠一只很漂亮的小船。来, 叠个看看!

二、不要他做

禁止孩子做某事时,父母一定要讲清不让做的道理。 你不准孩子玩火,就要讲清楚玩火的坏处。 孩子的是非标准同成人有很大差别,他们眼中的世界柔和一团,不存在冷 峻的条块 分割 ,往往不知道哪些是黑哪些是白,哪些是正哪些是反 。 然而孩子 也往往是 最守规矩 的 ,当他认知 了 “线条 ”———规则 ,明白了道理,就不会再去做不该做的事。 这其中,父母的优 劣与否 ,直接决定 了这一过程的艰难抑或顺达;“导师”的引导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接纳的程度。 明智的父母往往给孩子和风细雨般的指引, 于潜移默化中植入绿色的种子,使其健康生长,滋养孩子 的心田 ;糊涂的父 母常常以暴风骤雨般的命令为武器,试图直截了当地攫取孩子的驯服,结果却给孩子的 心田植入 了丛丛荆 棘 , 时间越久,疼痛越深。

此外,同“要做”一样 ,“不要 ”也需要父母给孩子树立信心。 比如,采用下列口吻与孩子交流:

———我们的小宝宝很懂道理 , 知道不该做的事就不做。

———小猴子爱偷吃零食 , 结果怎么也长不胖,你才不乱吃零食呢。

———好孩子都讲卫生 , 不把指头放在嘴里。

……

当然,黄牌警告也是必要的。 父母可以根据情况,指出如果违反要求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惩罚不等于体罚), 而且惩罚一定要兑现,让孩子明白规则的严谨 , 懂得犯错 必须承担 后果的道 理。 如果孩子按照要求做了,也不要忘了及时 的奖励 。 奖励要以 精神奖励 为主,物质奖励次之,如表扬 、爱抚 ,给他一朵小红花或是一面小红旗等等,都会传递给孩子满满的正能量,使其充分享受到精神的愉悦感。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篇8

一、题目要问

课文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有的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有的能引起读者的共感, 我们可以抓住题目这些特点作为阅读的切入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如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 教师可先提出质疑方向:题目是什么意思?主要写什么?然后让学生自学, 提出问题。结果,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天堂是什么意思?文中“鸟的天堂”指什么?2.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和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3.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用引号而后一个不用?

如果一开始从题目入手来引出问题, 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整学生的心态, 学生再理解课文就有了头绪, 也为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奠定了基础。

二、重点句要问

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总起句、总述句、中心句和过渡句等, 它们是关于文章的思想、篇章, 语言的句子, 是文章所写事情的高度概括, 对文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的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 多么简朴!”可以这样设问:1.劳苦和简朴在文中分别指什么?2.总理生活简朴和工作劳苦分别讲了那些事?3.文中的哪些语句最能说明总理生活简朴、哪些语句最能说明总理工作劳苦?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如《金色的鱼钩》最后一句:“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 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个结尾含蓄深刻, 文有余味。这就需要提个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思考琢磨, 最后使学生理解到, 这是一个普通的鱼钩, 由于空气的氧化, 长满了红锈, 这也是一个不普通的鱼钩, 因为老班长用它挽救了三个病员的生命, 也因此牺牲了老班长自己, 这鱼钩象征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人民, 舍己为人的精神, 所以说, 它闪烁着灿烂金色的光芒。

在这个地方给学生提出问题, 会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让学生想一想, 议一议, 对理解文章内容, 训练学生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三、重点段要问

重点段是指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或提示文章中心的段落, 它是一篇作品高度集中的表现, 是文章的“心脏”, 从重点段设置问题, 引起思考, 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有深度、有力度。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的第七自然段:“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围绕本单元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个训练重点可以这样质疑:1.心“绷得紧紧的”是什么意思?2.我为什么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3.除了盼望出现奇迹,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4.“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里用什么比作什么?这个比喻句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5.课文写的是邱少云, 为什么却把“我”的内心活动写得这么具体呢? (文中用的是第一人称——“我”, “我”当时无法和邱少云交谈, 更无法了解邱少云的内心, 把“我”的内心写具体, 是从侧面反映出邱少云危难的处境) 。

这5个问题, 旗帜鲜明地突出邱少云在烈火中的巨大意志, 突出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高大形象, 荡起了学生情感上的涟漪, 唤起了学生心灵的真爱, 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以升华, 化无形为有形, 化悲痛为力量。

四、课文叙述前后的矛盾要问

一篇课文当中, 作者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突出主人翁的高贵品质, 往往采用前后“矛盾”的句子来叙述。

在《穷人》这篇文章中, 前后“矛盾”的句子竟达十几处, 是“矛盾”式课型的充分体现, 但是越“矛盾”越体现价值, 下面仅举一例来分析:“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 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教师布置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激发学生去读、去议、去感。最后共同认识到这矛盾的背后有共同的东西, 就是桑娜有一颗善良的心, 桑娜作为母亲, 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 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作为有七个孩子的家庭主妇, 她要为今后一家九口人的生活担忧;所以她忐忑不安, 这句话是对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充分表现出她的真情实感, 充分地把桑娜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的表现出来。《我的战友邱少云》也有这样的句子:“我不敢朝他那儿看, 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地烧死, 但是我忍不住不看, 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我不敢朝他那儿看”和“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是相互矛盾的, 也正是这种矛盾, 才把人物极度痛苦又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篇课文中, 如有这种表达方式, 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 这种前后矛盾的句子, 是祖国语言文字高度艺术性的表现, 我们就要从这点出发, 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再去探究融铸于文章内容之中的思想, 从而达到语感思维的训练。

五、课文的结尾要问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给人留下一种言已尽而意未止的悬念, 这时, 教师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穷人》的结尾, 写了桑娜和渔夫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就在高潮处戛然而止。而桑娜一家以后怎样生活呢?西蒙的两个孩子命运将会怎样?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延伸下去。又如《凡卡》的结尾, 写凡卡寄信后, 怀着甜蜜的希望, 做了一个美梦。那梦的内容会是什么呢?凡卡醒来后, 命运又将是怎样?在课文的结尾提问题, 是学生的思维在原有的知识上自由驰骋, 开拓了学生想象的空间, 使每个学生的灵性得以舒展。

从文体价值提出问题 篇9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坚决反对所有问题都由教师提出来。说明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说明文的文体价值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以《南海:资源的宝库》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学习实录片段]

片段1:问题导入

师:一篇说明文,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提出问题?

生: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对象。

师:文章的脉络、思路方面,可以提出问题吗?

生:是说明顺序吧。

师:我下发一篇没学过的文章《南海:资源的宝库》(文章标题隐去),请大家分组提出问题。第一组是有关说明方法方面的;第二组是有关说明语言方面的;第三组是有关说明对象方面的,即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四组是有关说明顺序方面的。要求:写出问题的题干,尝试分析解答。题型可设计为填空题、简答题、选择题等。(教师请4~5名学生把问题写到黑板上。)

片段2:有关说明对象方面的问题

师:读懂一篇说明文,谁能说说哪方面的问题最重要?通过这个问题就可以知道是否读懂了文章。

生: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作者怎么告诉我们的?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最重要。

师: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包含说明对象的意义、好处和作用,我们就从研究这道题目开始,好吗?请看第三组写在黑板上的问题。

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本文从哪几方面写出了南海是资源的宝库?(生1)

师:请生1分析和解答这个问题。

生1:说明对象是南海。从最后一段的归纳可以得出答案:渔业资源、陆生生物资源、海底资源三方面。

师:你抓总结性语段整体把握了这篇文章。具体说说哪三方面?

生1:2~4自然段说明的是渔业资源;5~8自然段说明的是陆生生物资源;9~12自然段说明的是海底资源。

师:分析到位,回答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问题,必然要考虑文章结构。你能给文章加个标题吗?

生1:南海,资源的宝库。

师:很好。这是一道涉及全文的大问题,能否在局部阅读过程中也出一道可以有3个或以上答案的较大问题?(学生思考2~3分钟。)

生2:南海丰富多样的海底资源有哪些?

师:你是怎么想出来这个问题的呢?

生2:3~4自然段只有两方面;6~7自然段也只是从两方面;只有海底资源是三方面的。

师:你的想法不错,能具体分析解答吗?

生2:一是南海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二是南海还有数量尚不清楚的可燃冰;三是有成千上万吨含锰、镍、铜、钴等多金属的锰结核矿。

师:文中的“尚不清楚”是真的不清楚吗?

生2:是多。

师:对的。只有这三方面吗?

生2:没回答。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

生3: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也是潜在的巨大资源,这可以算一方面。

师:确实可以。

以上两个片段的学习实录,反映了如何从说明文的文体价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学,觉悟也。”“问,学之端也。”问,然后知自己之不足。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是问的先决,问是学的进步!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篇10

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答, 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存在着以下误区: (1) 描红式。就是学生只限于提出类似于原来题目中的问题, 别人提出什么问题, 他跟着也提出类似问题, 停留于依样画葫芦, 没有自己的主见, 做一些表面的应付。 (2) 保守式。受应试的束缚, 有的教师为了确保学生在提出问题并解答这一环节不扣分, 刻意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一点, 只让提出早已学会的、轻而易举就能解答的数学问题。这样提出来的问题偏离教学目标, 都是只为凑数而没有价值的伪问题。 (3) 猎奇式。有的教师则完全放任自流, 学生提出来的数学问题稀奇古怪, 或是钻牛角尖的怪题难题, 偏离教学主题, 教师又不加以引导, 课堂误入另一种歧途。那么, 提出数学问题有怎样的意义?我们需要学生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又该发挥怎样的指导作用呢?本文试图就此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义

提出问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学者认为“数学问题是一种情境”, 引出问题常常需要联系实际情境, 学生要将它数学化, 并且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方法) 。本文所指的数学问题, 是指围绕教学目标, 适合学生解答, 需要通过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才能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因此, 提出数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能激发学习兴趣。数学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 试图求解并作出解释, 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发智力挑战。 (2) 能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 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但又不是高不可攀, 源自学生的原有数学认知, 在新知基础上, 为学生所认可, 具有解决的可行性,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 (3) 彰显丰富的数学内涵。在提出问题及求解的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凸现具有数学内涵的问题,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与学习方式的改进。 (4) 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且试图解答,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往往能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内容进行解读, 从而更好地理解。

三、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提出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三方面的策略:封闭情境中要巧妙发散, 半开放情境中要灵活多变, 开放情境中要形散而神聚。

(一) 封闭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要巧妙发散

所谓封闭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是指根据题目要求, 让学生在条件和问题完整的例题或练习解答以后, 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它一般以模仿为主, 因此要求提出问题巧妙发散, 以拓展思路。

1.模仿提供的范例。就是题目中有提出数学问题的要求, 同时又给出了例子, 为学生作出了示范。这样就为提出数学问题设置了坡度, 学生有了参照。当然, 模仿并不是依样画葫芦, 需要灵活应变, 才能从模仿中走出来。例如, 教学“解决问题”, 例题:“星期天, 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价目表: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小精灵提出要求: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教材提供了一个范例:“买3张成人票, 付出100元, 应找回多少钱?”可以引导学生参考它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买3张儿童票, 付出100元, 应找回多少钱?”“买成人票、儿童票各1张, 付出50元, 应找回多少钱?”等等。这里学生往往会沿着例题的思路提出“应找回多少钱”的问题,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学生试着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成人票比儿童票贵多少元?2张成人票与1张儿童票相差多少元?”等等, 模仿中就有了自己的创造。

2.模仿原题目的问题。教材中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范例毕竟是少数, 更多时候, 可以就地取材, 模仿原来题目的问题提出新问题。首先, 可以提出顺向思考的问题, 即仿照原来问题的格式、思考方向, 提出新的问题。其次, 提出逆向思考的问题。从原来问题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 可想而知, 后者更具有挑战性。例如, 教学“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有这样的练习:“6名学生去参观书画展出, 共付门票30元, 每人乘车用2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有的顺着原来问题的思路提出问题:“每人付门票比乘车多几元?”有的逆着原来问题的思路提出问题:“一共付了多少钱?”在这样的提出问题训练中, 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数学问题的品质。

(二) 半开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要灵活多变

所谓半开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是指教材或作业本中的题目, 只有已知条件, 没有提出问题, 要求补充数学问题。这样, 提出数学问题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 但是受到所提供的已知条件的限制。一不留意, 就会降低提出问题的价值。因此, 半开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要灵活多变, 做到不被所提供的条件框住思路。

1.接着文字条件提出问题要合理。根据提供的文字条件, 接着补充数学问题, 首先要理解编者所提供条件的意图, 所提的问题要自然、合情合理。其次, 要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难易适当。例如, 教学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要求根据如下条件提出问题:“一个养鸡场用鸡蛋孵小鸡, 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 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一般要求是运用两个条件提出问题, 如“这一天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等两步计算的问题, 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而不能以提出“下午孵出了多少只小鸡”等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就算满足。

2.根据图文结合的材料提出问题要恰当。根据给出的情境和文字说明提出数学问题, 受到了情境和文字条件的双重限制。要引导学生联系文字说明, 理解情境中所包含的数学内容, 而不能顾此失彼, 或者两者产生矛盾。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图文并茂, 但小学生受年龄特征的限制, 常常容易被图案吸引, 而忽视文字说明的要求。例如, 有这样的情境图:“刘老师在体育商店准备买用品, 四种商品的标价分别是:足球29.00元, 篮球44.00元, 排球32.00元, 羽毛球拍16.00元。文字说明:刘老师带了280元钱。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面对这样图文结合的材料, 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体育用品的单价, 还要重点留意文字说明, 即刘老师买的商品不能超出280元。结果学生提出了符合要求的问题: (1) 如果都买足球可以买多少个? (2) 如果这四样用品都买1个, 280元够吗?等等。

(三) 开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要形散而神聚

开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提供的情境空间比较大, 学生提出问题自由度较强, 所受到的限制少, 更容易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同时, 也要防止问题过于发散而偏离了中心, 要做到形散而神聚。

1.把握开放情境中的主要问题。由于开放情境中条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彼此相互独立, 需通过挖掘才能找出内在联系、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因此, 关键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 把握主要问题。而且, 由于提出的问题具有发散性, 不可能拿来就用, 就要引导学生归纳、选择、提炼有效的数学问题。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例如, 要求根据如下情境提出问题:“左边是三种水果:橘子有12箱, 每箱32千克, 梨有8箱, 每箱35千克, 苹果有6箱, 每箱36千克。右边有一辆还可以装1吨重的货车。”因为情境比较开放, 除了提出常规的“把三种水果一起装上车运走可以吗”以外, 学生还提出了十多个各种各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并分成四类: (1) 求一种水果重量, 如梨有多少千克? (2) 求两种水果重量, 如橘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 (3) 两种水果重量比较, 如橘子比梨多多少千克? (4) 求一种水果箱数是另一种的倍数, 如橘子的箱数是苹果箱数的几倍?经过这样梳理, 分清轻重缓急, 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提高了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上一篇:在线检测与故障诊断下一篇:意义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