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慈善组织

2024-07-24

县域慈善组织(精选九篇)

县域慈善组织 篇1

1. 内部控制对县域慈善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些影响和制约慈善组织发展的问题开始出现:慈善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 专款未专用, 单位、个人擅自向社会募集财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骗捐的违法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不利于其长远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县、乡镇一级的慈善机构中, 基层慈善组织内部控制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因此, 慈善组织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摆脱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 也是组织经营成败的一个关键。

2. 苏南县域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示范意义与研究价值。

江苏省分苏南、苏中、苏北三部分。苏南即江苏省南部, 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它是一个地理概念, 也是一个经济区域, 并且由于创立经济社会发展的范例和经验而受到瞩目。苏南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 也是最快的增长极。根据2009年7月公布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该区域的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并列全国县域百强县 (市) 第一名, 吴江位列第二, 太仓位列第四, 宜兴名列第六, 充分印证了苏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苏南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县域慈善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 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推动, 苏南慈善组织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通过实地调研苏南县域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发展情况, 不仅能推广其成功经验, 还能发现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最终借鉴ERM框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不仅能为苏南县域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提供“智力支持”, 也能为全国县域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由于县域慈善组织中慈善总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慈善资源, 因此本次调研主要对象为慈善总会 (也称慈善会) , 本文研究对象也主要是慈善总会, 以下不再作特别说明。

二、苏南县域慈善组织发展现状

调研对象A市为隶属苏州的县级市, 该市慈善事业发展在苏南属中等水平;B市为隶属无锡的县级市, 多年来慈善捐赠总额位居江苏省前列。A、B同时名列全国经济百强县 (市) 前十, 其中A略比B靠前。苏南诸县市地理位置相连、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慈善事业发展条件相当、慈善组织发展方式相近且经常开展工作交流, 故A、B两市能基本代表苏南县域慈善组织的发展水平。

调研期间, 笔者走访了A市民政局 (含A市慈善会) 、A市审计局、A市红十字会, B市民政局 (含B市慈善总会) 、B市审计局等机构, 与上述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总计召开5场座谈会, 听取上述单位领导关于当地慈善组织发展及慈善资金募集、管理、使用及审计的介绍, 采集相关数据和资料, 并就如何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控制与其进行了探讨。现将苏南县域慈善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 慈善法规、地方政策。

现阶段, 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信托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等法律, 以及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审计局等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中各有部分条款涉及慈善相关内容。江苏省慈善组织还需依据《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开展活动。省内不同地区政府部门还根据本地区慈善组织发展需要, 纷纷出台一系列政府意见:A市2007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强慈善资金使用管理的意见》, 2008年出台《市政府办公室转发慈善会关于做好2008年慈善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9年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慈善资金使用管理的意见》;B市2008年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的意见》。

2. 慈善组织基本情况。

根据民政部门登记情况, 苏南县域地区现在主要存在的慈善机构为当地慈善 (总) 会和红十字会, 其中慈善 (总) 会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都为当地民政局, 其高层管理人员均由政府部门在职或者退休干部担任并由民政局负责其具体运营, 红十字会的登记管理机关也为民政局, 业务主管单位为卫生局, 一般具备专职人员, 独立运营。另外, 苏南部分地区还存在部分私募基金从事慈善活动, 但政策性门槛过高, 都未在相关部门进行注册。

3. 慈善组织章程、内部制度。

根据A、B两市调研情况, 慈善组织都具有自己的章程, 也建立了一定的内部规章制度。A、B两市的慈善总会章程都由总则、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资产管理使用准则、章程修改程序、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务处理、附则等八部分组成。需要指出的是, 两市慈善总会章程既带共性, 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突出表现在章程的业务范围和组织机构上, 使章程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更强。

4. 慈善资金募集、使用、结余情况。

根据《A市审计局关于2005年至2007年度慈善资金财务收支及慈善物资捐助管理情况审计结果的公告》, A市慈善总会2005年至2007年慈善资金收入总额2 208.24万元, 其中2006年、2007年两次大型慈善捐款活动募集1 651.36万元, 扶贫捐款收入196.13万元, 捐一日工资收入124.32万元, 定向捐赠收入150万元, 其他捐赠收入25.69万元, 利息收入57.74万元, 财政补助收入3万元。2005年至2007年慈善资金支出总额732.33万元, 其中慈善救助公益性支出568.3万元, 上交苏州慈善总会142万元, 管理经费支出7.92万元, 其他支出14.11万元。2005年初慈善资金结余1 014.63万元, 至2007年底慈善资金结余2 490.29万元, 其中市慈善总会1 819.24万元, 市接受救灾捐赠专户347.41万元, 市救难基金323.64万元。

根据《B市慈善会2008年度慈善基金审计结果公告》, 2008年度, 市慈善会包括所属分会慈善基金收入总额5 310.87万元。其中:企业认捐资金2 504万元, “一日捐”捐款757.70万元, 单位与个人一次性捐赠1 865.81万元, 定向捐赠140.20万元, 利息收入43.16万元。2008年度, 市慈善会包括所属分会慈善基金支出总额2 501.49万元, 其中:助学支出656万元, 助医支出523.28万元, 助困支出292.54万元, 助残支出60.05万元, 助老支出796.39万元, 应急救助支出50.03万元, 定向支出123.20万元。2008年期初结余3 815.01万元, 当年收支结余2 809.38万元, 期末结余6 624.39万元。

5. 慈善资金审计情况。

苏南县域慈善资金的审计责任主要还是集中在政府部门身上, 慈善组织定期接受所在地区审计局的年度审计, 以及不定期接受民政局内部审计科的抽查审计。A市审计局于2008年开始对该市慈善资金财务收支情况及慈善物资捐助管理情况进行年审, 至今已执行两年, 累计出具审计意见九条。B市审计局对慈善资金实行年审制, 已连续7年对该市慈善基金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两市的审计报告都分别在各自的审计局网站上发布, 揭露、惩治慈善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 同时也接受着社会民众对慈善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

三、苏南县域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 组织的规章制度不规范、欠具体, 执行效果较差。

组织建立规章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堵塞漏洞、防范风险。但苏南县域慈善组织的规章制度普遍不够规范、具体, 导致其执行效果比较差。在A市审计局2008年出具的有关当地慈善总会的审计报告中指出, “在延伸审计该组织转拨其他单位专项资金, 发现个别拨款未及时按照专项用途使用。”根据对该组织内部控制的分析,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严格的货币资金的收付授权审批制度, 资金的使用往往是组织领导说了算, 造成有规定用途的资金经常被挪作他用。

在实际调研中, 笔者还发现有些组织事项的决定权、审批权、执行权集于一身, 重大事项决策的执行程序有一定的随意性;有些组织领导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 使用例外原则, 自行决定慈善资金的流向, 挪用专项资金;有些组织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缺乏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这些现象的存在造成了民众对慈善总会的不信任, 影响了善款的募集。

2. 岗位权责不明确, 存在越权行为。

目前苏南地区大多数慈善组织规模较小, 受政府部门监管, 工作人员属于事业编制, 人员的调拨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有关国家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 慈善总会章程中都未对各部门人数做出具体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部门为了节省经费开支, 批准给慈善组织的人员编制往往无法满足其实际工作需要。在实地调研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慈善总会在业务繁忙阶段, 各部门人员常常“串部门”工作, 帮助其他部门人员一起完成工作。笔者认为, 这一工作模式极易引发舞弊, 这一问题仍需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3. 部门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

苏南县域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大多由政府人事部门指派或者干脆由政府部门人员组成, 其到岗后由于经费方面的限制员工上岗前也未经过专业的培训, 组织也没有具体的职务说明书, 因此部门人员普遍缺乏从事慈善事业工作的专业胜任能力。由于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的缺乏, 给内部控制的正常运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导致许多业务无法顺利进行, 影响了慈善组织在募集善款、管理善款、使用善款各方面的运作水平。

4. 慈善组织理事会形同虚设。

调研对象A市慈善总会截至2007年底慈善资金结余2 490.29万元, B市慈善总会截至2008年底慈善资金结余6 624.39万元, 如何保证这些巨额善款不被滥用、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 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组织的监督管理部门。

在我国慈善组织机构设置中, 理事会是最核心的监督管理部门。苏南县域各慈善组织的章程中都提到了“理事会”这一机构设置, 但理事会实际上往往形同虚设。由于慈善组织的官方性质, 造成了慈善组织在运作的过程中完全遵循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 因此组织的决策权一般集中在上级领导手中, 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 理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 使得组织的决策不科学、不及时, 影响了救助的效率, 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5. 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通过上文给出的A、B两市慈善资金募集、使用、结余情况, 笔者发现两市慈善资金支出额比慈善资金收入额都低于50%, 期末总结余数目十分巨大, 占到资金收入的一半以上, 说明慈善资金未得到充分利用, 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组织经营管理的审计, 其目标就是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而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 县域慈善组织由于规模较小, 可用于管理的经费有限, 因此都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而是依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进行不定期审计。因为接受的是不定期审计, 所以在资金募集、管理、使用环节出现的问题只能在事后查出, 往往给组织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四、对我国县域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建议

1. 借鉴企业内控模式, 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 应注意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 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外部环境等。只有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才能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贯彻, 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笔者认为, 虽然COSO报告是适用于企业的, 但是慈善组织可借鉴COSO报告中有关企业如何建立控制环境方面的内容, 重塑控制环境, 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 慈善组织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 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2) 完善发展慈善组织的法律环境; (3) 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机制, 加强员工的后续教育和训练, 确保每一位员工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

2. 增强组织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慈善组织的营运目标并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慈善组织也必须和企业一样, 要考虑本组织所面临的风险。由于慈善组织本身所具有的民间性、慈善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 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未来资金流不确定的风险和资金利用不确定的风险。人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的行为主体, 尤其管理人员更是主体核心, 管理人员是否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长远发展, 因此慈善组织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上两方面的风险, 采取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预防这些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

3. 建立良好的控制活动。

慈善组织的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组织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 包括核准、授权、验证、调节、保障资产安全以及职务分工等多种活动。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控制点制订的, 包括政策和程序两方面要素。由于慈善组织业务活动的特殊性, 其关键控制点必然有其特点。笔者认为, 慈善组织的业务活动相对于企业和政府部门来说是比较简单的, 主要是涉及慈善资金的募集, 慈善资金的管理和慈善资金的使用三方面, 具体如下图所示。慈善组织应该围绕这三方面的业务活动, 将其中风险较大的业务环节作为关键控制点, 依据这些关键控制点建立有效的控制活动。

4. 建立有效的外部信息沟通体系。

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使慈善组织及时掌握其运行的状况, 也能使捐赠者了解其捐赠款的使用情况。信息沟通主要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 由于目前大多数慈善组织规模较小, 机构设置简单, 人员较少等原因, 组织的内部沟通较为顺畅, 而其外部信息沟通却十分有限, 因此慈善组织应加强其对外的信息交流。慈善组织的外部信息沟通主要是指其对捐赠者以及社会公众有关捐赠款物使用情况方面的信息沟通。慈善组织可通过“拓宽信息沟通渠道, 细化信息沟通内容”来建立有效的外部信息沟通体系, 具体来说:在“拓宽信息沟通渠道”方面, 慈善组织可通过网络、新闻、广播、报纸、传单等多种媒介发布相关信息;在“细化信息沟通内容”方面, 慈善组织可尽量细化披露信息的内容。

5. 加强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

要建立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域慈善组织规模较小, 机构人员设置都较简单, 因此有利于自我评估工作的开展。慈善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可定期组织各部门管理者或全体员工对组织现行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及时了解组织内部哪里存有缺陷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 然后共同讨论采取有效行动进一步完善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

此外, 要适时开展外部评估。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一是实行内部审计全外包制度:内部审计全外包是指组织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有能力胜任的机构, 主要运用于未设立内部审计职能的中小企业。慈善组织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聘请社会审计机构或者邀请政府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内部审计。二是依靠业务主管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由于中国的慈善组织具有“官名二重性”的特点, 因此像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规模较大的慈善组织都有其业务主管单位, 即政府部门。组织应充分利用该政府资源, 由业务主管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定期的内部审计, 从而使其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达成了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监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章之旺, 李东海.县域慈善组织的运行现状与治理:由一个发达地区生发.改革, 2010;2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 篇2

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

第61号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已经2018年7月27日民政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9月1日起施行。

部长 黄树贤

2018年8月6日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行为,保护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慈善组织应当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信息公开应当真实、完整、及时。

慈善组织应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和责任。

慈善组织应当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不得以新闻发布、广告推广等形式代替应当履行的信息公开义务。

第三条 慈善组织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在民政部门提供的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下简称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

(一)本办法规定的基本信息;

(二)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

(三)公开募捐情况;

(四)慈善项目有关情况;

(五)慈善信托有关情况;

(六)重大资产变动及投资、重大交换交易及资金往来、关联交易行为等情况;

(七)法律法规要求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四条 慈善组织应当自下列基本信息形成之日起30日内,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

(一)经民政部门核准的章程;

(二)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成员信息;

(三)下设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专项基金和其他机构的名称、设立时间、存续情况、业务范围或者主要职能;

(四)发起人、主要捐赠人、管理人员、被投资方以及与慈善组织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以下简称重要关联方);

(五)本组织的联系人、联系方式,以本组织名义开通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或者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平台;

(六)本组织的信息公开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

基本信息中属于慈善组织登记事项的,由民政部门予以公开,慈善组织可以免予公开。

慈善组织可以将基本信息制作纸质文本置于本组织的住所,方便社会公众查阅、复制。

第五条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公开的基本信息还包括:

(一)按公开在本组织领取报酬从高到低排序前五位人员的报酬金额;

(二)本组织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招待费用、差旅费用的标准。

第六条 慈善组织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将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需经审计。

工作报告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格式由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七条 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在募捐活动现场或者募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备案的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并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慈善组织与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开展公开募捐的,还应当公开合作方的有关信息。

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发布募捐信息。

第八条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应当在公开募捐活动结束后三个月内在统一信息平台公开下列信息:

(一)募得款物情况;

(二)已经使用的募得款物的用途,包括用于慈善项目和其他用途的支出情况;

(三)尚未使用的募得款物的使用计划。

公开募捐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前款第(一)、第(二)项所规定的信息。

第九条 慈善组织在设立慈善项目时,应当在统一信息平台公开该慈善项目的名称和内容,慈善项目结束的,应当公开有关情况。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为慈善项目开展公开募捐活动的,还应当公开相关募捐活动的名称。

慈善项目由慈善信托支持的,还应当公开相关慈善信托的名称。

第十条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当在慈善项目终止后三个月内,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实施地域、受益人群、来自公开募捐和其他来源的收入、项目的支出情况,项目终止后有剩余财产的还应当公开剩余财产的处理情况。

项目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项目实施情况。

第十一条 慈善组织担任慈善信托受托人的,应当每年至少一次将信托事务处理情况及财务状况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

第十二条 慈善组织发生下列情形后30日内,应当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具体内容和金额:

(一)重大资产变动;

(二)重大投资;

(三)重大交易及资金往来。

前款中规定的重大资产变动、重大投资、重大交易及资金往来的具体标准,由慈善组织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在本组织章程或者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中规定。

第十三条 慈善组织在下列关联交易等行为发生后30日内,应当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具体内容和金额:

(一)接受重要关联方捐赠;

(二)对重要关联方进行资助;

(三)与重要关联方共同投资;

(四)委托重要关联方开展投资活动;

(五)与重要关联方发生交易;

(六)与重要关联方发生资金往来。

第十四条 慈善组织应当在统一信息平台为每年的工作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每个公开募捐活动和慈善项目建立相对独立的信息条目。

慈善组织需要对统一信息平台的信息进行更正的,应当在统一信息平台填写并公布更正说明,有独立信息条目的在相应信息条目下予以公布。基本信息发生变更的,慈善组织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在统一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慈善组织开展定向募捐的,应当及时向捐赠人告知募捐情况、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捐赠人要求将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的,慈善组织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六条 慈善组织应当向受益人告知其资助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等信息。

鼓励慈善组织向社会公开前款规定的信息。

第十七条 慈善组织招募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应当公示与慈善服务有关的全部信息,以及在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第十八条 慈善组织对外公开有关机关登记、核准、备案的事项时,应当与有关机关的信息一致。

慈善组织公布的信息相互之间应当一致。

慈善组织在其他渠道公布的信息,应当与其在统一信息平台上公布的信息一致。

第十九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以及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同意公开的姓名、名称、住所、通讯方式等信息,不得公开。

第二十条 慈善组织不及时公开应当公开的事项或者公开的事项不真实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民政部门投诉、举报。

第二十一条 民政部门可以要求慈善组织就信息公开的相关事项作出说明,必要时可以进行约谈,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二条 慈善组织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民政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三条 慈善组织有下列情形的,民政部门依据《慈善法》第九十九条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一)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泄露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个人隐私以及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不同意公开的姓名、名称、住所、通讯方式等信息的。

第二十四条 慈善组织在信息公开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规定的,民政部门应当进行记录,并将相关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实施联合惩戒。

第二十五条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责令改正;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县域慈善组织 篇3

1 开展医疗慈善救助的背景

1.1 先心病发病率居高不下

据有关部门估算, 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20万名先心病患儿出生, 其中有万~9万名患儿因家庭经济困难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丧失治愈机会甚至失去生命。如何实施人道主义救助, 保障患儿基本的生存权利[1], 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慈善工作不断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 热心公益事业的的企业家、知名人士、爱心人士不断增多, 慈善在逐渐地影响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据有关媒体报道, 目前专门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 已发展到了5多万家, 募款数额也从最初的几千万元发展到800多亿元人民币。爱佑慈善基金会就是由一企业家发起并运作良好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 该基金会依托企业家资源优势及良好的管理专注于孤贫患儿的先心病医疗救助。自2006年至2013年, 实施先心病孤贫患儿救助累计20000余名, 对于国内的非公募基金的运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借鉴作用。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承担着全国心血管病的预防、研究与救治工作。在临床实践工作中, 我院的医务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孤贫患儿对就医的渴望及对无经济能力承受医疗费用的无奈。为了使更多的孤贫患儿获得就医机会,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充分发挥医疗救助平台的作用, 为孤贫患儿与社会公益慈善组织搭建医疗救助的桥梁。

2 开展医疗慈善救助的意义

2.1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目前, 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平均发病率约为7‰, 其中很大一部分患儿因家庭经济困难得不到及时治疗而丧失治愈机会甚至失去生命。这些孤贫患儿大部分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农村, 生活很困难, 慈善救助资金对于这些贫困的患儿犹如雪中送炭, 不仅改变了患儿的命运, 也使患儿的父母摆脱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被救助患儿得到治疗后, 生活能够逐步自理, 这样至少为家庭解放一个劳动力, 增加家庭收入, 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2 促进就医机会平等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全国唯一国家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开展慈善救助使得贫困患儿获得一流医疗技术的救治成为可能, 对促进就医机会的平等、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推动科研进步与学术创新

医疗慈善救助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医院调整病种结构,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推动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事业不断发展。科研推动医疗创新, 医疗创新不断转化促进医疗费用下降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患儿对医院的欠费问题, 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2.4 提高公众对医院的认可度和员工对医院的忠诚度

慈善工作的开展与医院的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这种正相关的逻辑基础是慈善责任转化为公众对医院的认可, 员工对医院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忠诚, 从而提升公众对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2.5 引导慈善事业发展, 加快社会道德体系重塑

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 医疗慈善救助将使更多的企业家、爱心人士参与到医疗慈善救助事业中来, 这对推动企业、公民对慈善理念、慈善文化的认同, 引导企业、公民参与慈善、热心慈善, 让慈善事业逐步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孤贫患儿实施医疗救助, 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这种关爱对重塑社会道德体系, 重拾中华民族关爱弱者的道德风尚起到推动作用。

3 建立相关机构及管理规则

为加强慈善工作的管理, 规范管理与各慈善组织的合作,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立了阜外医院慈善基金管理小组并下设综合办公室, 由事业发展部、党政办公室、财务处、医务处、小儿外科中心共同组成。出台了《阜外医院慈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 明确管理分工及工作流程, 协调医疗救助慈善基金的相关工作。

4 救治病种介绍

自2012年5月至2013年12月,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与各慈善组织合作救助患儿近600人次。救助病种及比例分别为法洛氏四联症约占21%, 肺动脉闭锁约占13%, 右室双出口约占11%,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约占11%, 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畸形约占11%,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合并其他病变约占10%等, 其救治病种涵盖了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

5 慈善救助目前存在的问题

5.1 扩大救助病种, 拓宽救助的覆盖面

由于各慈善组织救治理念不同, 对救治病种的选择有一些差异。目前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救治工作中, 大部分慈善基金会只救助实施外科手术的部分病种, 而先天性心脏病的患病种类较多。由于救助资金有限, 需要救助的基数较大, 贫困患儿的救助水平整体不高, 因此不断扩大救治病种的范围, 使得更多的贫困家庭患儿能够得到医疗救助, 保障患儿的基本卫生保健权利是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2 加大对重症复杂先心病患儿的救助力度, 建立分层救助机制

各慈善基金会对救助限额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 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等, 因为所需的费用相对较低, 加之有一些患儿已经参加城镇医保或新农合医疗, 相对来讲其监护人的经济负担不大。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先心病, 由于医保地域性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 患儿报销比例较低, 各慈善基金会对患儿所患病种的救助亦有最高限额。有的患儿因病情复杂所需费用在10万元以上, 部分患儿甚至超过20万元, 慈善救助金额显得杯水车薪, 患儿家庭的经济困难得不到根本缓解, 望医却步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

5.3 关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家庭

每个基金会都有自己的救助理念, 对于慈善救助工作理解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甚至有的基金会对于因病情较重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患儿不提供救助。慈善救助应该倡导这样一个理念, 慈善救助是在救助一个患儿, 更是在救助一个家庭。贫困家庭的患儿因病情较重失去生命, 对于其监护人而言, 背负失去子女的痛苦与沉重债务的双重压力。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得不到救助, 贫困患儿家庭的经济存续能力将存在较大的问题,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因病情较重而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患儿, 其家庭更需要社会的温暖, 需要慈善组织的关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 只有家庭的存续能力得到加强, 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地走向和谐。

6 探讨及建议

6.1 政府引导有待加强

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慈善基金的政策法规, 引导和激发企业与个人参与慈善工作的热情。比如激励企业与个人自愿捐款的税制建设, 考虑税价弹性与收入弹性等。捐款金额可以抵免个人或企业的所得税, 完善遗产税的征收政策, 加大遗产税的征收比例等[2], 从而引导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大政府对慈善工作的宣传力度, 倡导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 将慈善的文化理念与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个人积极参与的慈善基金筹资体系。

6.2 救助水平有待提高

要提高贫困家庭社会保障程度, 慈善组织要不断扩大救治病种的范围, 提高慈善救助比例, 加大对单病种的救助力度, 为救助更多的孤贫患儿作出更多的努力。比如:慈善组织可以与城镇医保, 新农合的管理部门联手, 对贫困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全额医疗救助。

6.3 关注贫困患儿的后期持续康复能力

贫困患儿的家庭经济存续能力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给予关注。贫困患儿即使得到了手术医疗救助, 但因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长期服药, 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病人需要服用波生坦片, 其价格极其昂贵。如果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慈善机构不能给予贫困家庭必要的帮助, 其后期的存续能力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6.4 慈善组织的运作能力尚待提高

提高慈善组织的运作能力, 提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增强慈善组织筹资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 保障慈善组织能够持续、稳定, 健康地发展。慈善组织可以借用营利企业的帮助, 在项目行动中采取商业活动, 借用商业的力量去完成一些慈善事业。慈善与商业的结合, 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发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群体的作用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石祥, 周绿林.国外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11) :78.

县域慈善组织 篇4

第二条慈善组织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本组织章程的规定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充分、高效运用慈善财产,并遵循管理费用最必要原则,厉行节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第三条慈善组织应当依据《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加强对慈善活动相关费用的会计核算。

第四条慈善活动支出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在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慈善活动,向受益人捐赠财产或提供无偿服务时发生的下列费用:

(一)直接或委托其他组织资助给受益人的款物;

(二)为提供慈善服务和实施慈善项目发生的人员报酬、志愿者补贴和保险,以及使用房屋、设备、物资发生的相关费用;

(三)为管理慈善项目发生的差旅、物流、交通、会议、培训、审计、评估等费用。

慈善活动支出在“业务活动成本”项目下核算和归集。慈善组织的业务活动成本包括慈善活动支出和其他业务活动成本。

第五条慈善组织的管理费用是指慈善组织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为保证本组织正常运转所发生的下列费用:

(一)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的工作经费;

(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社会保障费;

(三)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费、资产盘亏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因预计负债所产生的损失、聘请中介机构费等。

第六条慈善组织的某些费用如果属于慈善活动、其他业务活动、管理活动等共同发生,且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一类活动的,应当将这些费用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项活动中进行分配,分别计入慈善活动支出、其他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

第七条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

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三。

第八条慈善组织中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年度慈善活动支出和年度管理费用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上年末净资产高于6000万元(含本数)人民币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末净资产的百分之六;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二;

(二)上年末净资产低于6000万元高于800万元(含本数)人民币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末净资产的百分之六;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三;

(三)上年末净资产低于800万元高于400万元(含本数)人民币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末净资产的百分之七;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五;

(四)上年末净资产低于400万元人民币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末净资产的百分之八;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二十。

第九条慈善组织中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和年度管理费用按照以下标准执行:

(一)上年末净资产高于1000万元(含本数)人民币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末净资产的百分之六;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三;

(二)上年末净资产低于1000万元高于500万元(含本数)人民币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末净资产的百分之七;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四;

(三)上年末净资产低于500万元高于100万元(含本数)人民币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末净资产的百分之八;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五;

(四)上年末净资产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年度慈善活动支出不得低于上年末净资产的百分之八且不得低于上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年度管理费用不得高于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二十。

第十条计算年度慈善活动支出比例时,可以用前三年收入平均数代替上年总收入,用前三年年末净资产平均数代替上年末净资产。

上年总收入为上年实际收入减去上年收入中时间限定为上年不得使用的限定性收入,再加上于上年解除时间限定的净资产。

第十一条慈善组织的年度管理费用低于20万元人民币的,不受本规定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年度管理费用比例的限制。

第十二条因下列情形导致年度管理费用难以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其登记的民政部门并向社会公开说明情况:

(一)登记或者认定为慈善组织未满1年,尚未全面开展慈善活动的;

(二)慈善组织的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资产盘亏损失、资产减值损失突发性增长的;

(三)慈善组织因预计负债所产生的损失突发性增长的。

第十三条慈善组织签订捐赠协议对单项捐赠财产的慈善活动支出和管理费用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其年度慈善活动支出和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违反本规定的要求。

第十四条慈善组织年度慈善活动支出和年度管理费用应当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进行详细披露,并依法向社会公开。

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 篇5

公信包括“公”和“信”两方面的内涵。所谓“公”是指社会公众, 而“信”则是指因信任而产认同和服从的心理感受。公信力是指组织获取社会公众信赖的能力, 属于主体的一种心理认知现象, 涉及的是公众与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 体现组织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公信力是在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一种信任资源, 是一种无形资源和软实力, 具有非均衡性、非对称性等特征。公信力主体双方具在信息的拥有量、影响力上的非均衡性往往使得信任方处于不利地位, 从而产生信任建立过程和破坏过程的非对称性。公益性成为慈善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公信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运作理念。扶贫济困、救灾助孤、恪尽职守, 诚实守信, 高度负责, 推动社会服务, 依法行善等组织运作理念是创建公信力的根本动力。公信力可通过组织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的。科学进行项目决策, 充分调动公共资源, 不弄虚作假, 不欺骗隐瞒, 组织则具有公信力。组织管理制度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形成的保障。包括公开信息、开放程序、建设问责机制、健全具有自律、互律与他律共生的社会约束机制、完善监督评估体系等。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内容的多维性:主要包括信息的披露、法律和政策的遵守、理事会的职责、组织机构的效能和使命的公益性保障、募捐伦理、利益冲突的避免和解决、社会资源的管理等。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可分为机构公信力、能力公信力和财务公信力三部分。机构公信力主要体现慈善组织体制理顺、制度建设、工作规则与标准的制订、运行机制构建等方面的效能。机构公信力的培育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慈善组织的性质与服务理念, 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能力公信力是组织实施公益项目的计划、实施、监管、评估的效能, 包括组织的决策能力、资源动员和管理能力、行动能力、社会互动能力和控制变化的能力等。必要的设施、充足的经费、流通的信息、高效的管理、廉洁的领导、敬业的员工及专业的素质等是能力公信力实现的保障。能力公信力的建设有利于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 提高公益服务的效益与效率。财务公信力是公信力建设的核心环节, 主要包括合理筹措和运用慈善资源、科学进行慈善项目的论证与规划、完善慈善资财的管理制度、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

二、慈善组织财务公信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内部治理的合理度

治理结构是在组织内部合理分配权力使组织内部各机构权责分明而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慈善组织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配置的制度安排。慈善组织法人组织使命与服务宗旨的体现是组织治理的核心。与营利组织相比, 慈善组织属于外部资源依赖型组织, 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企业、个人的捐赠及国际组织的救济等, 内部治理结构模式选择具有较强的外在约束性。捐赠者一旦捐赠完成即对慈善捐财产失去了事实上的控制管理权。慈善组织作为受赠人享有一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慈善组织利益归属上的复杂性以及所涉及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导致慈善组织财产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离而形成所有者缺位。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 剩余收益没有明确的享有主体, 理事会作为决策层对管理层缺乏制约力, 管理层有可能利用组织的产权缺陷来谋取一己私利, 损害包括捐赠者和受益对象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最终导致公信力的缺失。由于慈善组织治理结构中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更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控制着捐赠财产的慈善组织完全履行其义务。而理事会作为一种“虚拟”代理人, 难以融入利益相关者角色, 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公募慈善组织不断派生出的依附性和官僚性加重了决策过程的家长制色彩, 公募慈善组织财产所有权主体由政府部门代为行使, 理事长由行政管理机关任命, 难以形成对理事长权力的制衡, 致使组织滋生“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公募基金会由于设立人一般为捐赠者, 捐赠者可能凌驾于治理结构之上, 盗用慈善组织的名义, 为自己谋取利益, 甚至有可能背离组织的使命与目标, 更无法满足实际受益对象的需求, 难以体现其公益服务的宗旨。

二) 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信息公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性的重要方面。在非营利治理模式下, 捐赠者一旦完成捐赠行为, 就与已捐赠的资财脱离关系。捐赠者不能干涉慈善组织的具体运作, 但对所捐赠的资财保留有一定的监督权和知情权。慈善组织必须按照捐赠者的意旨来管理和分配受赠财产, 并履行向捐赠者报告捐赠资财的动态变化的义务。实际受益对象基于其社会成员身份和特有的弱势地位, 具有捐赠资财的剩余索取权。慈善组织在甄选和审核实际受益对象的过程中, 有义务保持较高的信息透明度, 以保障受益对象的充分知情权。合法有效的慈善捐赠通常可以享受政府相应的税收优惠。慈善捐赠税收扣除的本质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减让, 社会公众作为纳税人也付出了相应的经济代价。慈善组织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向所在地政府和纳税人公开其财务状况和其他工作情况, 接受政府及社会公众的监督和问责。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 捐赠者、受益人、政府及社会公众与慈善机构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态势, 慈善组织在信息资源的掌握上处于明显的优势, 而相关利益者由于无法通过简洁有效的渠道获取信息, 其知情权与干预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慈善组织较低的财务透明度实际上侵犯了组织资源提供者的权利, 降低其对慈善组织资金管理和使用问题上的信任度。此外, 对于潜在的捐赠者来说, 组织的有关信息是判断组织是否值得信任的重要依据。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信息不公开的慈善组织将很难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支持, 也使慈善组织本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 财务管理的规范度

我国现有的慈善组织的财产归社团法人所有即抽象的社会公众所有, 慈善组织不能对其资财权益进行转让、出售, 通常要按照资财提供者的要求来运作、管理和处置资财。资财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据以取得经济上的利益, 因而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 也不进行净收入的分配。慈善组织的这些不同于营利组织的财务特征, 可能导致慈善组织的资财运作、组织形式和财务目标的扭曲, 进而失去财务公信力。目前, 我国对慈善组织的日常财务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财务管理制度不尽完善, 部分慈善组织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作年度财务报告, 或者虽作年度财务报告但无严格审计, 导致利益相关者对慈善组织的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信任度降低, 从而严重影响慈善资财的筹措。慈善组织缺乏强制性的捐赠资财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 其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管理现状对利益相关者群体来说处于非透明状态, 不利于慈善组织的发展和自身正向功能的发挥。

(四) 会计监管的力度

我国慈善组织的运行机制通常可分为行政性模式和自主性模式两种。公募慈善组织一般属于行政性模式。慈善组织的人事任免、资金运用、项目开展等都由主管政府部门决定, 按行政逻辑运作, 在行政性监控之外缺乏其他机构的监督。非公募慈善组织一般属于自主性模式。慈善组织的成立与注销由设立人或慈善企业决定, 慈善组织自主运营, 组织结构、项目设计较为灵活, 在组织自律的基础上, 接受多元主体的监督。目前, 我国对慈善组织采用“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监督管理制度, 作为慈善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民政部门、慈善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等都对慈善组织负有监督的职责, 由于各监督主体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 各监督主体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 导致监督主体的缺失。慈善组织一旦登记成立, 除了象征性地接受年检外, 很少接受日常性的评估和监督。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 慈善组织应当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但由于相关条款没有具体明确监督机构监督的方式和程序, 缺乏监督权得以行使的保障措施, 导致监督的动力不足。会计监督力度的弱化对财务公信力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慈善组织财务公信力提升策略

(一)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还远没达到国际通行标准。为了实现慈善组织组织目标的实现, 促使组织完成社会使命, 提升组织的公信力, 慈善组织必须完善其治理结构。首先, 理事会作为慈善组织的重要自律机构, 在组织目标、组织行为和组织长效发展、组织财务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元化的理事会结构应包括内部理事和外部理事。内部理事一般都在组织担任重要职务, 是组织运作决策的核心成员, 外部理事由组织外部拥有慈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组成, 起辅助决策的作用。理事会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监管组织, 负责政策制定、财务指导和发展治理, 且定期对财务和项目运作实施日常监管, 承担招聘或解聘执行官的职责, 定期评估和鉴定其工作绩效, 审核和批准预算, 进行预算和财务监督, 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理事会成员必须接受慈善组织章程的制约, 才能以决策者的身份行使相关职能。其次, 执行管理机构必须贯彻实施理事会领导决策下的最高执行官管理负责制, 负责慈善资财的管理、项目的运作、组织内部岗位的设置、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财务信息的披露等。同时, 慈善组织可以设立监事会, 监事会成员中应包括捐赠人代表、受益人的代表等, 监事会应充分发挥监事会对慈善组织理事会权力的制衡作用, 以防止“内部人控制”的情形发生。大型的慈善组织可以在机构内部设立各个专门委员会, 由有社会声望、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担任委员会成员, 参与决策, 提高慈善服务的效能。

(二) 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的公开披露是慈善组织取得社会公信、获取社会支持、筹措慈善资金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重要方面, 也是组织治理的重要内容。建立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最终目标是构建组织公信力, 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可靠、及时和完整的信息披露, 使得广泛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基金会的发展概况, 充分揭示基金会捐赠资财的收支状况, 客观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合理评价基金会公益使命完成度、慈善资源投放度、项目运作有效度以及社会公众满意度。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组织概况、财务会计报告及附注、慈善项目运作状况、组织绩效评价等。财务信息构成信息披露体系的主体框架, 非财务信息的适度披露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非公募慈善组织所提供公益服务的潜在能力, 成为财务信息披露的有效补充。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分为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强制性信息披露两个基本层次。自愿性信息披露某种程度上可以节约信息披露成本, 但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可能会导致社会公益服务效率低下。强制性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压力, 但可能导致信息披露成本加大。此外, 为力求信息披露的客观与公允, 规范的信息披露需要中介机构的审计及鉴证, 以保护捐赠者和受益对象的利益, 提高慈善基金运营过程的透明度、保证慈善基金运营的效率和效果, 增强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度。

(三) 强化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是慈善组织获得组织公信力的关键因素。从监督的主体看, 受益者作为慈善组织的直接服务对象, 对其服务的质与量都最为了解, 因此是监督的第一个主体。目前要做的是通过政策制度改变受益者的相对弱势地位, 赋予他们监督慈善组织的权利。捐赠者有充分的理由关心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状况和服务水平, 他们对慈善组织所进行直接的监督将有效促使慈善组织内部财务规范化运作。社会公众通常可以通过一些政府部门、评估机构和慈善组织自身设立的投诉热线和网站, 对慈善组织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其次, 政府应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日常监管。民政部门、财税部门、检察机关等政府部门相互配合, 通过不定期的查账等方式, 对慈善组织的年度收入和支出等情况进行监管。政府部门一旦发现并核实慈善组织违规筹款、非法挪用慈善资金等情况, 有权吊销慈善组织的执照, 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惩治。此外, 慈善组织内部主要采取理事会与监事会双重监督。定期召开理事会, 向全体理事汇报基金会工作情况及财务收支状况, 随时监事会的查询和监督。慈善组织在加强自查自律、自我公开的同时, 应主动接受审计部门对基金会的捐赠款物收支情况的审计, 通过审计部门对基金会的财务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发现不足, 及时纠正, 逐步实现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规范运作。不同规模的慈善组织可以区别对待。大型慈善组织可以聘请独立公司审计, 小型慈善组织可以采用财务外包的方式交与专业机构打理, 以保持慈善组织财务的公开与透明, 从而提升慈善组织自身财务公信力。

参考文献

刍议我国慈善组织的财务治理 篇6

一、我国慈善组织财务治理所出现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

尽管慈善组织和公益性事业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 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专门为慈善组织的财务治理制定相应的法律使其得到充分的保障,也没有推出符合慈善组织“非政府、非营利”相关特性的政策来为其保驾护航。 一旦慈善组织出现财务治理问题,只能参照一些相关的法制来执行,但是仔细查阅这些法律条文就可以发现,它们并不完全适用于现阶段慈善组织当中的财务治理问题, 因而也就无法取得可观的效果,甚至会使事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所以说,法律法规上的缺失使得慈善组织的财务治理缺少规范,监管缺乏依据,因而在运行过程当中就会出现纰漏。 我们经常会看到慈善组织内部会出现权责不分明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得财务治理工作名存实亡。

(二)政府对慈善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所谓双重管理体制, 主要是指在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之下开展慈善工作,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双重管理体制给予慈善组织很大程度上的保护作用,因为这样一来,慈善组织不仅可以得到民政部门在法律上的维护, 还可以有业务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业务指导和具体的日常管理。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双重管理体制的确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问题,尽管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都有监督管理的职责, 但是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部门, 所代表的的利益和所履行的义务是不同的,时常出现“缺位”或“越位”的现象,民政部门往往注重登记入册,对慈善组织的日常监管仅在“年检”一关,而主管部门则直接干预慈善组织的日常运行,使许多“公益行为”演变成“政府行为”,产生了像筹资过程中强捐、摊派等违背自愿原则的做法。 同时,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还可能影响到慈善组织财务治理结构的合理设计。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对于慈善组织相关信息是否公开这一方面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我国目前的慈善组织普遍缺乏信息透明度,尤其是对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时间和渠道没有明确统一的要求,信息公开的随意性很大,信息的不及时、不完整,导致大多数公众都对慈善信息公开状况不满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和社会对慈善组织多元化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监督渠道不畅,监督依据不足,加上慈善组织与外界信息不对称,极其容易产生以讹传讹、歪曲放大等恶性事件,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遭受严重质疑。 另外, 我国对于慈善组织的进入规制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很多慈善组织就不能够在民政部门取得合法的资格,他们只能成为民间草根组织,而监管部门恰恰没有权利对这些组织进行监督。 在我国,还有的慈善组织和政府利益挂钩,因此就出现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 在这些慈善组织当中, 有的业务主管部门是政府机构,那么工作人员的资金来源和政府之间都存在明显的联系,这就极大地阻碍了监督工作的进行。

(四)慈善组织自律意识淡薄

事实上,我国慈善组织普遍缺乏自律意识,因此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氛围。 但是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又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慈善组织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时它也能够提升慈善组织的权威和公信力,从而得到更多公众的支持。 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组织大多都会按照内部自律要求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并且主动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尽管这是切实可靠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需要的成本过高,迄今为止仍然没能够在我国慈善组织当中盛行。

(五)社会公众监督意识淡薄

因无监督意识或者是因为能力有限等因素, 我国公众普遍缺乏对慈善组织财务方面的监督。 对于捐赠数目较小的捐赠者往往不会去在乎慈善组织的资金流向问题, 也不会在乎自己的捐赠为社会带来的影响。 而受益者更不会主动地对慈善组织进行监督,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受益者。 这一点导致了慈善组织财务管理方面更容易产生问题。

二、完善我国慈善组织财务治理的策略

(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想要从根本上规范慈善组织的财务, 就必须按照慈善组织的现有状况出台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并将立法层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从而强化法律效应和法制的约束力。 与此同时,违法的成本也不能像以往那么低,而是要被提高,无论是财务管理人员还是财务监管机构,一旦犯法就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笔者认为,法律法规的真正贯彻落实才是重点所在,否则,一切方案只能沦为空谈, 毫无实际意义。

(二)改革双重管理体制

双重管理体制应该向单一管理体制转变, 慈善组织可以直接在民政部门进行登记,政府应该明确慈善组织归口哪个部门管理,使慈善组织从原有的主管部门中脱离出来,走向民间、走向独立自治,构筑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多个部门之间出现责任的推卸。 同时,这样做还能够有效降低监督成本,将监督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也避免了多个部门同时工作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三)强制信息公开

只有慈善组织定期公开财务信息, 监督人员来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地监督,所以强制信息公开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当然,在现阶段要求慈善组织公开所有的细节并不现实, 一是因为这样做会产生巨大的资金成本,二是因为普通公众知识水平有限,对于专业化信息并不能完全了解,对此,政府应当做好详细的规定,对于公开的内容和公开的程度都要有规定。 事实上, 信息公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良好地监督, 并不是说公开的信息越多越好, 因为杂乱的信息可能还会误导公众。 对于普通公众,应当尽量提供非专业类信息,这样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使得公众对其有一个整体上的通俗了解。

(四)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服务和指导

就我国现有状况来看,很多慈善组织都缺乏实用性人才,其工作人员也普遍缺乏专业化水平和较高的道德素养,因此,无论是规模还是组织能力都难免会差强人意,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强有力的指导。 而政府对于慈善组织的服务和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慈善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方面的引导, 另一个是通过对慈善组织当中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来规范慈善企业内部机制的运行。 这样不仅能够使慈善组织的财务治理得到良好地规范, 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五)加强行业自律

首先,要为慈善组织的自律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要在最大程度上打破政府垄断的局面,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慈善组织都应当处于公平竞争的环境当中,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平等竞争。 如此一来,慈善组织所得到的的市场竞争压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促进其前进的动力, 加强行业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 可以说这是一项客观上的举措。 其次,要从慈善组织内部着手来加强行业自律,在慈善组织内部应当建立健全财务治理系统和体制,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应该组建一个财务治理机构,以此来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工作,确保其有效运转。

(六)培养社会大众的监督意识

有必要让每一个捐赠者都意识到对慈善组织的财务进行监督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并且通过监督可以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更重要的是, 也要让慈善受益者也充分意识到对慈善组织财务监督是极其必要的,只有捐赠者和受益者同时加强对慈善组织财务的监督,才能够将其社会效益充分挖掘出来。 事实上,在我国慈善事业当中,受益者普遍缺乏监督意识, 因为受益者往往都是弱势群体, 不仅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还缺乏文化水平,并且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受益者往往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恩惠而不必去进行监督。 政府要让受益者明白,对慈善组织进行财务监督也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 并且还要鼓励受益者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信息,以此强化慈善组织的财务治理。

总的来说,对于慈善组织的财务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利用多样化手段对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 将内部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能够将效益和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以此来推动我国慈善组织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步伐逐渐加快,我国慈善组织已经得到了可观的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并不完善,尤其是在财务治理机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纰漏,完善我国慈善组织的财务治理刻不容缓。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我国慈善组织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慈善组织,财务治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崔执树.慈善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特区经济.2007(12)

[2]姜广秀.慈善组织开办社会企业策略——成功因素分析[J].消费导刊.2008(15)

[3]侯石安,方海洲.构筑慈善资金监督体系研究[J].财政监督.2009(07)

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设计 篇7

一、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慈善组织所做的是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诉求和依赖的是同情心、爱心等人的美德, 正因为有这样的特征, 公共责任和道德的缺失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因此, 建立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证慈善组织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性。真实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不仅能够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诚信度, 而且还能维护慈善组织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二是有利于确保慈善组织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资产的安全完整是慈善组织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全的内部控制, 能够为慈善组织保证资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从而确保慈善组织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性。

三是有助于慈善组织管理层实现组织内部的发展战略。将组织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 并在运营管理中符合组织的战略要求, 这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是有利于保障慈善组织项目资金按既定用途使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保证项目资金的授权审批完全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防止慈善组织内部出现善款被贪污、挪用现象发生。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2008年, 财政部在发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所有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全过程。

COSO框架中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目标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保证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性;

保证企业相关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性;

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确保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COSO框架中的财务报告将内部控制要素分为风险评估、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内部监督等五项内容。我国根据COSO财务报告也将内部控制要素界定为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环境、沟通与信息以及监督等五部分内容。

三、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慈善组织的内部控制是指慈善组织为了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慈善组织内部经营管理目标, 制定并实施执行的具有控制组织职能的程序与方法。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是保证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 就如结实的骨骼能够保证人类灵活运动一样。可见, 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目标和构成要素是组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设计的关键环节。

第一, 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目标。慈善组织的目标是充分考虑捐赠者的意愿并根据受助者的需求, 结合慈善管理目标, 做好各方面的联系工作, 实施慈善性救助, 确保将慈善资金能够得到充分合理运用, 从而使受赠者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进而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达到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根据慈善组织的目标可以分析出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目标, 即应该包括:合理利用救助资金、确保捐赠物资的安全完整、确保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是救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慈善组织的救助资金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 关系到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关系到慈善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慈善组织要做到专款专用, 不挪用、贪污救助资金。救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是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目标的重点。

二是救助物资的安全完整。慈善组织应该根据捐赠人的要求将捐赠物资安全、完整地送到被捐赠人手中, 不得将捐赠物资变卖或者转作他用。为了保障慈善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则组织内部必须制定相关的控制制度加以防范, 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同时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改正错误, 保证捐赠物资的安全完整。

三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慈善组织是一个非营利组织, 能弥补政府职能的缺陷, 以服务人民,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慈善组织只有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才能实现慈善组织的最终目标。

四是会计和管理信息真实完整。健全的会计核算对所有的经济业务都有反应和监督职能, 我国慈善组织会计存在核算不规范, 信息披露不充分、不透明的现象。因此, 慈善组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第二, 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具体如下:

一是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第一层次要素。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是一个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本文设计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可将它们分为两个层次来确定。根据控制论的基本观点, 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第一层次要素主要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与评价。

控制环境。任何一个控制系统, 都处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 它们都不是孤立的。慈善组织作为一个特定的控制系统, 当然也不例外, 控制环境的好坏会对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执行和遵循有直接影响, 以及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它是促使慈善组织控制工作正常进行的发动机, 是内部控制其他组成部分的基石。控制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其中内部环境是慈善组织可以自身调节和控制的。本文设计的主要是慈善组织内部环境要素。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保证企业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施和执行的程序和措施, 具体包括:授权、核准、调节、验证、复核经营业绩、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职能分工等。企业内的各阶层和各职能之间都会出现控制活动。具体到慈善组织的控制活动, 它是为了保证慈善组织内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而制定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慈善组织的控制活动通过规范慈善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和经营业务的整个过程,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而成为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最重要的内容, 并且也是整个慈善组织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核心。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组织稳定的基础, 对一个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慈善组织信息应该包括来自慈善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信息与沟通要素不仅需要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对组织内部的各项经营业务进行正确记录和计量, 并采用适当的途径对内部信息进行辨别, 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而且还需要对外部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和分类, 充分掌握各方面有用信息, 并做好各方面的沟通, 使工作人员能与管理者流畅沟通, 以保证组织工作的顺利完成。良好的信息与沟通, 有助于提高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效率。可以说信息与沟通是慈善组织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 也是连接控制活动与监督二要素的重要桥梁。

监督与评价。监督是指监督检查部门对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情况随时进行跟踪和检查, 发现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及时传递给控制主体, 以纠正偏离目标的差错。评价是对慈善组织职能部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监控。通过评价, 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和执行结果能够得到很好的反映, 从而发现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 并加以改进。只有实施了监督和评价, 控制活动才能彰显出它的有效性和成熟性。因此不但要在充分了解慈善组织内部特征、合理分析慈善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还要对该方针政策随时进行跟踪, 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并进行评价, 最后通过信息与沟通, 及时反馈跟踪和评价结果。

二是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第二层次要素。在第一层次的要素中, 环境控制是内控的基础, 活动控制是内控的核心, 信息与沟通是内控的桥梁, 监督与评价是内控的保障。其中, 对控制环境是和控制活动两个要素作进一步细分, 可划分出第二个层次的内部控制要素。

控制环境的第二层次要素。结合慈善组织的实际情况, 可将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环境细分为慈善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和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两个要素。

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载体, 组织文化影响内部控制的意识和理念。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是指为慈善组织活动提供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应采取理事会制度, 通过理事会来负责资金来源和资金项目达到控制的均衡, 慈善组织的组织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其中慈善意识, 慈善理念, 慈善价值观都属于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能够支撑慈善组织发展壮大, 它是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内部控制得以发展和推行的重要保障。环境文化是形成良好内部控制的条件。

责任分配与授权要素不仅要求对慈善组织内部所有活动的岗位权限和职责进行合理和有效分配, 而且还要为履行职责和执行任务的关键岗位人员, 配备和提共与该岗位相匹配的资源, 以确保他们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并与其职责权限相吻合。

首先慈善组织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负责人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其次明确各单位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保证各岗位人员各司其职, 为内部控制的执行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控制活动的第二层次要素。控制活动包括很多方面, 慈善组织控制活动可以分为预算控制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

预算控制是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慈善组织预算控制主要包括收入和支出预算控制。收入预算是慈善组织在年度内通过各种形式和各种渠道可能取得的用于各种救助项目以及其他活动的非偿还性资金的收入计划。支出预算是慈善组织年度内用于各种救助项目及其它活动的支出计划。收入、支出预算共同构成慈善组织预算整体。

会计信息系统控制要求慈善组织相关人员要注重经营业务的记录、计量和报告等会计工作, 加强对会计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监督与检查, 确保慈善组织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可靠和完整性。慈善组织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建立层次分明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会计档案保管制度, 并及时、准确地公开披露财务信息, 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内部控制是针对企业中频出的舞弊行为而提出的, 但它同样适用于慈善组织, 近几年慈善组织内部经常出现巨额救助资金被贪污和挪用现象, 这说明慈善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无法对捐赠资产的取得和使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因此慈善组织首先要设计出具有完整性和系统化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它将为慈善组织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良好的框架支撑。

参考文献

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研究 篇8

一、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原因

(一) 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公众的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公众个体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公众的社会需求也从“底线型”向“发展型”转变,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 而是希望增强自己能力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官办慈善组织的行政化发展倾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妨碍自身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2. 建设有限政府的必然要求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府改变以前大包大揽的做事方式,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转变, 必定会给社会服务领域留下真空空间, 这就要求加紧培育社会组织, 接替政府之前提供的某些服务。但是, 我国的慈善组织尤其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 这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不利于弥补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服务空缺。因此, 政府角色转换和职能的转变将会成为促进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动力。

现阶段, 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已经无法应付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 政府需要寻求一切可能的资源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需要。政府获取资源的方式是受到合法性的约束的。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和发行公债, 原则上政府是不能进行税收之外的募捐活动的, 也不能接受来自海内外个人、企业和慈善机构的捐款。但是, 政府可以通过成立慈善组织来募集资金, 接受捐款, 解决社会问题。官办慈善组织的行政化发展阻碍了其自身能力的建设, 因此也会影响其筹集资金的能力。政府对于社会资源的需求使得政府不得不选择主动开始官办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进程。

3. 提升官办慈善组织自主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

目前, 政府在官办慈善组织的运行中干预过多, 官办慈善组织的准入机制、人事任免、资金来源和项目运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因此, 官办慈善组织在日常运行中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 这大大制约了官办慈善组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功能的实现。

在行政化的发展方式下, 官办慈善组织既没有绩效方面的压力也不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 因此会忽视自身的能力建设。现阶段, 我国的官办慈善组织不论是在资金筹集还是项目运作方面的能力都还有所欠缺, 这就迫切需要解决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化发展的问题, 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 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可能性

改革开放后, 中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当时, 海外一些企业表示愿意支持中国扶贫事业, 从原则上来说, 政府不能直接接受捐款, 所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就在这样背景下诞生了。初创时期, 机构的官方色彩很浓, 这样角色定位也给基金会的运作带来不利影响。此外, 再加上资金的短缺, 中国扶贫基金会急需改革。

2000年, 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向主管部门写报告要求取消基金会的国家行政事业编制, 改为民间社团编制, 建立新的人事管理制度, 实行全员招聘制和干部竞争上岗制, 取消行政级别, 打破“铁”饭碗。从官办慈善组织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组织, 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运营中引入竞争和考核机制, 大大提升了基金会运营的效率。中国扶贫基金会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官办慈善组织的去行政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例。

二、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阻碍

(一)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中国在慈善方面立法不健全是一个普遍认可的事实, 比如关于慈善组织准入标准、管理、监督等都没有明确地法律条文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就可以游走于法律的真空地带, 利用自己的权力干预官办慈善组织的发展。显然,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给政府的干预提供了方便, 也阻碍了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进程。

(二) 政府的复杂态度

我国政府对于慈善组织的态度一直比较微妙。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领域出现了不少问题, 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敏感时期,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合理地加以解决, 将会激化社会矛盾, 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相较于大量出现的社会问题, 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 它只能通过发行债券和税收两种合法性途径获取资源。面对这种情况, 政府要想方设法地获取社会资源, 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慈善组织作为政府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途径, 可以通过接受社会捐赠的方式集聚资源。出于这方面考虑, 政府希望能与慈善组织合作, 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解决社会问题, 缓和社会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

只有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政府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和社会。只有慈善组织发展壮大, 政府才能更多地获取社会资源。只有创造更加自由、宽松的环境, 慈善组织才能更好地发展。而自由、宽松的环境意味着政府要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但是, 现阶段我国政府很难做到放松对社会领域的控制, 让民间组织自主发展, 因为它认为这样做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 出于维护国家安定和安全的角度出发, 我国政府很难减少对于慈善组织的干预。

我国政府对于慈善组织自主性发展的态度一直比较复杂, 一方面, 它希望慈善组织能发展壮大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另一方面, 它又担心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发展会不利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对政府来说, 资源获取的需求和控制需求存在着一种博弈,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政府更倾向于控制的需求。也就是说, 政府只有在保证控制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才会考虑通过慈善组织获取社会资源。政府的这种态度无疑给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设置了一道障碍。

(三) 官办慈善组织自身能力薄弱

正是因为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的慈善事业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我国的慈善组织尤其是官办慈善组织有很大一部分在运作过程中都过分依赖政府部门, 缺乏独立性。不仅如此, 我国的慈善组织尤其是官办慈善组织在各方面也都体现出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

慈善组织自身能力的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造成影响。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缺失会直接削弱其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政府对社会资源获取的需求是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动力, 如果官办慈善组织获取资源的能力的被削弱, 那么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动力也会被减弱。

三、官办慈善组织去行政化的路径选择

(一)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统一的慈善立法, 准确界定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 明确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的职能界限, 对慈善组织的准入条件、管理、监督、退出等制度都应该做出明确地法律规定。通过明确地法律条文的规定, 不仅可以让慈善组织明确自己的职能所在, 也可以约束政府的行为使其减少对慈善事业的干预。可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是减少政府对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干预的前提条件。

(二)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在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社会改革。社会改革的核心在于“将原本社会承担的职责还给社会, 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把政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方面的部分事务性职能转移给有资质的慈善组织, 政府从控制慈善组织向引导、培育慈善组织转变, 政府从越位到归位, 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减少政府对慈善事业的干预,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 降低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按照中国相关法律规定, 包括慈善基金会在内的各级慈善组织必须在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并且由各级政府授权的机构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这种规定不仅限制了慈善组织数量的增长, 而且使得得以建立的慈善机构受到很大的行政性干预, 不能独立自主的开展慈善活动。因此, 应该取消这种主管部门挂靠制, 建立更加直接、简便的准入制度。

其次, 给予慈善组织更大的生存空间。现阶段, 我国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双重管理和分级管理体制, 使得慈善组织不得不沦为政府的附属机构, 慈善组织的自主性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 应该废除双重管理体制, 增强慈善组织的独立性, 使其能够按照组织的发展目标和业务需求独立地筹集资金、运作项目。除此之外, 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还应该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不要直接给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不要干涉慈善组织的内部事务, 而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引导和培育慈善组织的发展。

最后, 减少对慈善组织人事任免的干预。目前, 我国慈善组织特别是官办慈善组织的领导都是由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快要退休的人员担任, 这种做法会妨碍慈善组织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 应该改变政府对慈善组织人事任免的干预的现状, 使慈善组织能够按照组织发展目标和业务要求独立、自主选拔符合组织要求的专业化的工作人员。

(三) 增强官办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迅速, 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要壮大慈善事业首先要尽可能多的扩大慈善组织的数量, 促进慈善组织间的合作, 使之形成规模效应。此外, 慈善组织数量的增加也会促进行业内的相互竞争, 提高慈善组织利用的效率,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我国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缺乏自主运作的能力。出于减少政府对官办慈善组织行政干预的目的, 官办慈善组织应该首先增强独立募集资源的能力, 减少对政府资源的依赖, 这是官办慈善组织能力独立运作的物质前提。其次, 要提高官办慈善组织项目运作的能力, 使其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实现组织目标。最后, 要提高官办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能力, 实行财务公开, 公开资金流向明细, 增强自我监督能力, 提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蔡勤禹, 张芝辉.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关系探析[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1)

[2]何卫卫.准行政化——我国慈善组织运作的策略选择[J].学习与实践, 2010 (4)

[3]沈芬.中国慈善组织自主性发展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4]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5)

影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的因素分析 篇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10月29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慈善帮扶,是补上社会建设短板、弘扬社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可见,我国的慈善组织作为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Greenlee and Trussel(2000)的研究表明,当慈善组织运营效益越好时,他们越喜欢向慈善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公布“好消息”,也就是更愿意对外披露更多的信息。Behnet al.(2007)发现,当慈善组织中的负债偏多、收到捐赠较多、相对来讲规模较大、慈善组织中的高管人员薪金报酬水平比较高、涉及高等教育类的慈善组织往往会更加愿意对外披露他们的财务报告。Saxton et al.(2011)的研究表明,慈善活动参与度与慈善组织当期的网络财务与绩效信息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是影响捐赠者捐赠决策的重要因素。

慈善组织向社会公众公布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越高,对于捐赠者而言,越能获得可靠、有用的信息,捐赠者会更愿意向这样可靠的组织进行捐赠,对于慈善组织而言,信息透明度越高越有利于加强利益相关者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和管理,进而约束慈善组织管理层的不法行为。经营业绩较好的慈善组织愿意对外披露其财务信息,一方面是可以传递其良好的经营业绩,吸引更多的捐赠者;另一方面,公众看到比其他组织更加完善的管理,同样起到宣传自身,吸引捐赠者的作用。

三、变量与数据

1、影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变量的界定

查阅以往的研究(Bharath et al.,2008;Graham et al.,2008等),结合相关实证模型,对影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的变量进行界定。这些变量包括Size、Fund、EQUITY、GRANTS、ADMIN。Size是对公司的期末总资产取自然对数,用来衡量慈善组织的规模。规模较大慈善组织更加稳定,信息披露更加规范,信息透明度比规模小的慈善组织高,得到捐赠的途径也比较多,业务覆盖面更广。因此规模较大的慈善组织更可能获得捐赠收入。Fund是Fundraising Expense的简称,是指对慈善组织的筹资费用取自然对数,企业的筹资费用越高,其向社会公布信息的透明度越高,则捐赠者越能获得可靠、有用的信息。EQUITY是Adequacy of Equity的简称,是指慈善组织净收入与总收入的比值,揭示稳定性与慈善组织捐赠收入之间的关系。GRANTS是Government Grants and Indirect Donations的简称,是指对总收入取自然对数,总收入越小,越可能向外界传递慈善组织整体经营、发展能力较弱的信号,其是慈善组织声誉的一种体现。由于直接捐赠会影响间接捐赠,并对慈善组织的捐赠产生影响。ADMIN是Administrative Cost Ratio的简称,管理成本比率是管理费用与总费用支出的比率,比率越高表示效率越差,管理效率差则会影响其业务活动的效率。

2、慈善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指标

根据国家2011年出台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2011)》,其中明确指出慈善组织报送的信息应该满足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易得性的要求,同时要求对外披露慈善组织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治理信息、业务信息四方面的内容。本文根据此项指引并结合慈善组织财务信息披露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共设计20个指标对慈善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进行度量。慈善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指标见表1。

3、控制变量

根据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本文设置了以下四个控制变量。

(1)SIZE:用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代替组织规模。

(2)EQUITY:用净资产与总收入之比来代替组织的稳定性,比值越低表明慈善组织发展越稳定。

(3)GRANTS:用年末捐赠收入与总收入的比值来替代慈善组织的声誉。

(4)ADMIN:用管理费用与总费用支出的比率来替代慈善组织的运作效率。

4、数据来源

根据杨团编著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5)》的统计,截止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正式登记的社会组织60万个,且全国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超过3万个。各组织在规模、管理、活动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信息披露的完善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反映各慈善组织真实的情况,分析影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的因素,本文采用随机选样的方法在2011年慈善透明度前100名的组织中选取了30家慈善组织,搜集了2012-2014年的财务信息,在剔除相关信息不全、披露不完善的样本后,共得到79个研究样本。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79个样本进行分析得出,总资产自然对数的平均值是19.23。对于慈善组织而言,如果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达到了19.23,说明其组织规模达到了平均水平;如果达到22.75(测试中的最大值),说明慈善组织的规模较大。

根据上述透明度指标的设计,对各项指标赋值,满足条件为1,否则为0,再对各样本的赋值进行汇总。通过对透明度指数的分析,发现企业间的透明度指数差距较大。透明度指数的平均值为15.57,最大值为20,最小值仅为8分,前100名的组织都能出现如此低分,可见我国现在60多万个慈善组织其信息透明的程度仍处于较低的状态。

净资产与总收入的比值代表慈善组织的稳定性,比值的平均值为0.05,这说明慈善组织净资产与总收入大于或等于此比值时,比较稳定;反之,组织不够稳定。

管理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代表慈善组织的运营效率,比值的平均值为0.05,最大值为0.67,超过均值的15倍,此数据说明了我国慈善组织在运营效率方面差异较大,运营效率高的组织较少,大多数慈善组织的运营效率低于平均值。

捐赠收入与总收入比值代表慈善组织的声誉,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慈善行为与其他市场行为有相似之处,都会存在“跟风”现象。换言之,社会公众更愿意向获得较多善款的组织捐赠,进而,表现出该慈善组织口碑较好,声誉较高。样本数据中,声誉指标的平均数为1.04,最大值为11.64,通过分析发现多数组织的声誉(口碑)较差。

2、相关系数分析

影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的因素有:慈善组织的规模、信息透明度、稳定性、运营效率、声誉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见表2)。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慈善组织的规模,用慈善组织信息透明指数代表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慈善组织的规模和信息透明度与慈善组织的捐赠收入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慈善组织的规模越大,信息透明度越高,慈善组织的捐赠收入就越高。净资产与总收入的比值反映其稳定性与捐赠收入之间的关系,比值越高相对净资产而言其收入就会越少,说明其不能真正满足慈善活动的稳定运行,慈善组织的稳定性便越差。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慈善组织净资产与总收入的比值为负数,这说明其与慈善组织的捐赠收入呈负相关,可见稳定性与捐赠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发展稳定的慈善组织更可能获得捐赠收入。管理支出与总支出之间的比值代表慈善组织的运营效率,比值越高则其在管理费用方面的支出越多,其运营效率就会越低,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慈善组织管理支出与总支出间的比值与捐赠收入呈负相关的关系,由此可见,慈善组织的稳定性越高其捐赠收入就会越多。

五、研究结论

捐赠收入是慈善组织获得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实现组织价值的主要基础,也是慈善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最关注、难以控制的问题。通过对影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慈善组织现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可以促进慈善组织更好地发展。根据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影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慈善组织规模是首要的因素,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是主要因素。以往人们对慈善组织进行研究忽视了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的问题。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得出,透明度指数对慈善组织捐赠收入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慈善组织自身以及社会公众,都应该重视对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的监管,以促进慈善组织健康良性发展。

摘要:本文从2011年我国慈善透明报告前100名的慈善组织中选取30家慈善机构,以这30家慈善组织在2012—2014年公开披露的信息为样本,对影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慈善组织规模、信息透明度、慈善组织稳定性、声誉与捐赠收入呈正相关。其中,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是影响捐赠收入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慈善组织,捐赠收入,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JohnM.Trussel and Linda M.Parsons.Financial reporting factors affecting donations to charitable orgqnizations[J].Advances in accounting,volume 23.

[2]杨平: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研究[J].Accountant,2010(3).

[3]游春晖、厉国威:慈善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筹资类型与筹资效果[J].财经论丛,2015(5).

上一篇:等离子低温灭菌下一篇:物理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