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2024-07-14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精选十篇)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篇1

1 静脉输液外渗后易引起坏死的药物

(1) 高渗液及阳离子溶液:50%葡萄糖注射液、20%甘露醇、10%葡萄糖酸钙、10%氯化钾等; (2) 静脉高价营养液:氨基酸、脂肪乳等; (3) 血管活性药物:阿拉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4) p H值较高的药物: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

2 小儿血管的特性

(1) 小儿血管细、短, 且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 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递质的释放, 以及使血管内壁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渗漏。 (2) 选用套管针的型号不符:小儿血管细尤其是新生儿, 留置套管针后, 一方面套管针周围的血管由于入套管针而扩张受压, 血管自身的营养障碍, 易发生渗漏坏死;另一方面, 套管针与血管之间没有一定量的血液边流, 可增加套管针与血管内壁接触和摩擦的机会。 (3) 物理性损伤: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前, 需剃掉穿刺局部毛发, 可造成肉眼看不见的机械损伤, 头皮表皮损伤、毛发的毛囊损伤, 即可造成感染或外渗。 (4) 小儿天性好动, 不能自控:头皮钢针穿刺, 尤其在关节周围易引起钢针刺破血管发生渗漏。如为套管针, 频繁的活动, 套管针虽为软管不会立即产生渗漏, 但可增加套管针与血管内壁的摩擦造成血管内膜粗糙损伤, 从而产生血液凝集、沉淀、阻塞、渗漏。

3 输液外渗的预防

为了避免静脉输液外渗, 给患儿造成痛苦,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 穿刺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透明敷贴面积, 皮肤消毒后必须等待消毒液干燥后方可进行穿刺, 避免化学性刺激产生血管无菌性炎症。 (2) 尽可能选择弹性好、粗、直、远离关节活动处的血管, 选择合适的头皮钢针或套管针型号。 (3)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穿刺时力求一针见血, 切忌反复来回穿刺, 这样即使最终穿刺成功也会造成血管周围组织的损伤、充血、水肿, 从而导致局部肿胀渗漏。 (4) 头皮钢针应固定稳妥, 但固定胶布条数不宜过多, 如在3条以上, 每增加1条胶布其输液外溢的危险度就会增加。固定松紧适度, 用弹力绷带固定时操作者可将食指和皮肤一同固定, 固定完毕抽出食指, 此时松紧度正好合适, 对皮肤影响降到最低。太松易造成头皮钢针刺破血管或滑出血管, 太紧也易造成套管针移位、脱出, 而且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 (5) 血管固定时, 一定要暴露穿刺部位和四肢末端, 以便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漏和穿刺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床边交接班, 巡视观察过程中如有家长陪伴应主动询问家长, 因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敏感度最高, 危险信号往往来源于家长。

4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一旦发生外渗, 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迅速采取相应措施, 争取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避免和减少不可逆反应的发生。其措施为: (1) 发现静脉输液外渗时拔针前最好回抽液体至血液回流, 丢弃血液1~2 m L, 这样使血管内形成负压, 部分外渗到组织的药液回流至血管内, 从而减轻渗漏的程度。 (2) 冷敷:静脉输液外渗肿胀的前24 h最好用冷敷。冷敷的方法:前24 h的第一个小时持续冷敷, 后23 h每次15 min, 每小时1次, 以减轻肿胀, 同时抬高肢体。冷敷时不可在局部加压, 这样会造成外渗的药液向四周渗出, 增加外渗药液吸收的难度。 (3) 热敷:长时间的冷敷必定会影响静脉血液循环, 不能促进渗漏部位的组织吸收, 故24 h后采用热敷。 (4) 药物外敷:a) 局部肿胀明显可用50%硫酸镁湿敷以达到消除肿胀作用;b) 山莨菪碱湿敷适用于高渗液、阳离子溶液以及血管收缩药物引起的静脉渗漏性损伤, 效果很好;c) 当穿刺针眼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色、紫色肿胀时, 碘伏消毒针眼后, 及时用甘油外敷局部可起到明显的消除红肿作用, 减少局部坏死的几率。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篇2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输液过程中尽量避免导致外渗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外渗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处理

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输液外渗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种原因发生多起因输液渗漏造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外力因素

(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外渗更易加重。(3)老年人由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患者因素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4、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5)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6)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6、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7、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小范围外渗

(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生姜、白萝卜片、金黄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外敷。

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与防治 篇3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肿胀;原因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88-02

婴幼儿静脉给药是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婴幼儿血管细短、管壁薄、不易固定,同时患儿易动、哭闹以及药物的刺激性作用和某些理化因素、疾病因素、技术因素等,造成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高,若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有肿胀感,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通过对婴幼儿静脉输液的观察及护理,发现对婴幼儿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现总结如下。

1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儿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皮肤薄,血管短且不直,以及家长的紧张都无形中给了护理人员很大的压力等原因,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加之患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固定后易脱落,加之衣被包裹不易被观察,使其更易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无法表达不适的感受,所以小儿输液渗漏多于成人,严重外渗者也多于成人。

1.2药物因素药物的渗透压,浓度,药物的配伍及其输入液体的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发生几率。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静脉高营养体液等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技术因素(1)缺乏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或巡视不到位,交接班不详细,均易发生静脉外渗。(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未使用留置针,据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两倍(1)。(5)婴幼儿输液时常使用夹板固定,易遮盖压迫输液部位,不利于观察;(6)使用输液泵时,由于机器对外渗不能识别,肌肉松弛,药液渗出时不报警。(7)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4疾病因素长期患慢性疾病的患儿(白血病、肾病、结缔组织病等)血管损伤严重,触摸时感到有紧绷和硬化感,此情况说明,静脉内膜的瘢痕会给穿刺成功带来很多困难。

2减少外渗的预防措施

2.1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伤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留置针,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并导致破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同一血管的远端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同一条血管避免多次穿刺。

2.2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3加强护士责任心经常巡视病房,检查输液部位,凡是输入刺激性强药物时,严格床头交接班,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除护士加强巡视观察外,有家属陪伴的,多与家长沟通,教会家属保护和观察静脉输液部位。

2.4讲究拔针技巧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因而减少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機械性切割损伤。

3护理对策

3.1小范围外渗先用0.5%爱尔碘消毒针眼后,再按实际情况处理,(1)外渗的药液是普通溶液的,用喜疗妥乳膏适量外敷患处,轻轻按摩,6~8h一次,外敷范围等于或大于肿胀部位,避开针眼及皮肤破溃处,肿胀很快会消退。(2)外渗的药液是特殊药物(如甘露醇,脂肪乳,含钾液体等),肿胀处需每小时外敷喜疗妥乳膏一次,轻轻按摩,外敷范围应大于肿胀部位,避开针眼及皮肤破溃处,肿胀也会消退。

3.2大范围外渗先用0.5%爱尔碘消毒针眼,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处,再用药液(0.9%NS100+地塞米松10mg+利多卡因5ml)将纱布湿润后持续湿敷于患处,每小时与喜疗妥交替外敷患处,外敷范围大于肿胀处,肿胀处逐渐会消退。也可用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10mg局部环形封闭,封闭注射时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用于化疗药物渗漏效果显著(2)。

3.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防止破裂感染,使其自行吸收。;水疱大的,在无菌操作下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每日两次。

3.4局部组织出现坏死者应尽早彻底切除坏死组织,用庆大霉素1支加生理盐水20ml冲洗创面,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每8小时换药一次,可使创面早期愈合。

3.5健康教育婴幼儿是一个特殊的患者,他们没有自控能力,所以外敷期间需要家长配合,保持患儿局部清洁,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回流,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渗出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恶化医患关系。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对病人造成医源性损伤。

参考文献

[1]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南方医学报2004.11(1):10-11

[2]李尚娣周月琼曾飞燕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联合山莨菪碱治疗甘露醇外渗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1.7.20-2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篇4

1 临床资料

根据10年来发生药液外渗原始登记进行统计分析, 31例外渗性损伤中, 男18例, 女13例。年龄最大64岁, 最小6个月。31例中, 因患者因素12例, 其中新生儿2例, 婴幼儿1例, 老年人5例, 无法沟通的患者2例, 重症患者2例;疾病因素15例;技术因素4例。发于足背11例, 发于手背7例, 发于内踝5例, 发于肘关节8例。

2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2.1 患者因素

2.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 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 有的是皮肤青紫, 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 可见的血管很少, 穿刺难度大, 固定后易脱落, 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 使其易外渗。

2.1.2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 其血管短、不直, 且家长都很紧张, 无形中给护理人员造成了压力, 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 难于固定, 易发生外渗, 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 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 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2.1.3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 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 痛感减低, 反应迟钝, 皮肤松驰, 静脉脆弱, 增加了外渗的可能。

2.1.4 无法沟通的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 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 容易发生外渗。

2.1.5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容易发生外渗。

2.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 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 这些药物一

2.3 疾病因素

(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 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 静脉脆弱, 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 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 血管硬化, 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 如右心衰患者, 全身静脉淤血, 血液回流受阻, 容易发生外渗。

2.4 技术因素

2.4.1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 对血管不了解,

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 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 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影响外渗的观察。 (6)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 使用输液泵, 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4.2 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静脉炎的血管, 由于血管收缩, 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 易外渗。

3 护理对策

3.1 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 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 可以用湿热敷, 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 肿胀很快就会消退, 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 可以一边观察, 一边湿敷, 如不再继续外渗, 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 局部肿胀虽不明显, 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 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 局部可有95%酒精持续湿敷, 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2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 如在四肢, 局部制动, 抬高患肢, 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持续湿敷, 配合理疗, 局部封闭, 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 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 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 也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3 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 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 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3.4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 可用无醇碘伏外涂, 水疱大的, 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 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 也可用鸡蛋清外敷。

4 小结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篇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院50例静脉输液患者出现外渗的原因分析,为以后的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主要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50例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显效者42例,所占的比例为84%,有效例数为 8例,无一例无效者。结论: 弄清楚造成患者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以便能够对患者进行早期预防以及及时护理,对减少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外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52例;静脉输液;外渗分析;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271-01

静脉输液外渗指的是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输入的药液渗透到了静脉以外的软组织中。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肿胀、中度或者是重度的疼痛,并伴随着发热、局部红肿以及皮肤暗紫变硬等反应。静脉输液外渗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患者的精神带来创伤,也是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导火线,因此患者一旦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应该立即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本文主要对2013年来我院接受静脉输液并出现外渗的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的总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一般资料:本文主要选用的是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这段期间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并出现外渗的50例患者。男性患者共计27例,女性患者共计23例,年龄为1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40.5岁。50例患者中出现小范围静脉输液渗透共计34例,出现大范围静脉输液渗透共计16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小范围外渗的护理措施:由于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药物对组织的刺激性较小,因此容易被吸收,针对这种患者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采用热敷将药液散开,也可以采用浓度为95%的酒精或者是浓度为50%的硫酸镁溶液进行热敷。在对患者进行输液过程中,输入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血管的活性增强,让患者皮肤呈现苍白或者是暗紫色,并伴随着明显的疼痛感的时候应该立即更换输液的部位,用浓度为95%酒精进行热敷。

1.2.2 大范围的外渗护理措施:针对患者外渗的药物对组织产生的刺激性较强且不容易吸收的情况,可以采用浓度为95%的酒精或者是浓度为50%的硫酸镁进行湿敷,并配合利用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马铃薯、生姜或者是与硫酸镁联合用药等多种外敷方式。另外,当患者出现大范围的外渗情况导致药物扩散面积增大的时候,还可以借助注射器将药物抽取出来,以此来减少组织中药液的量来缓解药液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1.2.3 化疗药物的护理方法:化疗药物的外渗容易造成患者组织、皮肤的坏死。因此,当患者出现化疗药物外渗的时候,就应该马上停止对药物的使用,并对患者的皮下进行生理盐水的注射,以便对药液进行稀释,然后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防止局部组织的坏死。结果

50患者中,出现小范围静脉输液外渗为34例,出现大范围静脉输液外渗的共计16例。但是在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后,显效42例,所占的比例为84%,有效8例,所占的比例为16%,没有出现一例无效者。具体如表1所示。讨论

3.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3.1.2 人为因素: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和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主要是因为患者年龄、患病种类、病重程度等方面的造成的,例如,老年人的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等容易出现外渗;患高度水肿、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危患者因为循环功能差,容易出现外渗。因为患者反复的进行静脉刺穿导致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塌陷等容易发生外渗。护理人员因素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护理精神,在护理过程中没有严格观察病人的护理过程,造成患者出现外渗。或者是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注射的时候,穿刺过浅、过深或者是在患者的同一部位进行刺穿的次数过多,造成患者出现外渗的情况。

3.1.2 血管因素:血管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微循环障碍,例如患者出现失血、脱水以及休克等现象,导致患者的血管出现塌陷,促进血管的通透性提高,容易出现外渗。二是患者出现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在静脉输液中容易出现外渗。三是患者血管发生硬化,患者血管发生硬化也会造成外渗。四是敷贴过大,主要是因为覆盖刺穿部位,导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观察到外渗。五是在关节以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一些部位的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出现外渗。

3.1.3 药物因素:因为药物而造成的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一是患者输入的是渗透性较高的药物,例如高渗透葡萄糖、甘露醇或者是钙剂等等,从而对血管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造成血管的收缩、痉挛,导致患者出现外渗甚至出现静脉炎。而是患者输入的是血管活性药物,例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因去甲状腺素等等,从而造成外渗。

3.2 护理的干预措施:针对患者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现象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刺穿的技术;二是要合理控制穿刺;三是要尽可能的应有静脉留置针;四是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巡视力度。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上防治疾病和抢救病人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外渗的情况,因此要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毛惠娜.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1,5(26):8一9

[2] 胡玲,郭向群.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预防[J].医学信息,2010,23(1):208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篇6

①调整患者状态。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信任,争取患者合作,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穿刺失败。②合理选择血管。首先选择患者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易固定的血管。由四肢的远端循环使用,避免使用靠近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尽量避免首选粗大血管,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③掌握有效穿刺的技巧。娴熟的技术是有效穿刺成功的基础,禁忌试验性穿刺,避免给患者增加痛苦和恐惧,影响再次穿刺效果。

静脉输液外渗的防治

①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过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②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a.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剌,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b.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避免反复穿刺,以保护血管。c.正确掌握给药方法。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首先应静脉注入单纯液体,观察5~10分钟,确定静脉滴注顺畅后,方可输注药物,结束时,再给予单纯液体快速滴入,以缩短药物在周围血管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对血管的刺激。另外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d.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若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e.正确拔针。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剌点及其稍上方,甚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分钟,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护理对策

小范围外渗:①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剌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②.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报道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报道用鸡蛋清外敷的。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篇7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完全植入于皮下可供长期留置在体内的静脉输液装置, 适用于长期间断需要输液的患者, 被认为是肿瘤患者静脉输液化疗的永久性通道,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医疗护理的安全性[1~2]。我科自2008年12月引进了输液港技术以来, 在临床应用和护理过程中发现输液港存在各种并发症, 如回抽无血、导管堵塞、纤维蛋白鞘形成、导管相关性感染、药液外渗等。现我科1例经静脉港输液患者出现静脉港座蝶翼针穿刺针眼处液体外渗病例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病历资料

女, 53岁, 2012年6月20日入院, 于我院诊断为右乳癌, 且分期较晚, 不宜手术, 建议行新辅助化疗。于6月23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左颈内静脉港植入术, 型号为8F单腔三向瓣膜式导管 (美国巴德公司) , 术后胸片结果示:导管走形自然, 导管头端位于右侧脊柱旁第6后肋下缘。化疗第1、2周期, 及2次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症的4次用药均经静脉港输入, 穿刺针为20Ga (gauge规格) 无损伤蝶翼针 (美国巴德公司) , 使用过程顺利, 抽回血好。2012年8月13日拟行第3周期新辅助化疗入院, 因转氨酶较高, 给予保肝治疗3d后, 于8月16日给予TA方案第1天化疗, 抽有回血, 液体输入顺利, 患者未诉不适, 蝶翼针穿刺处无异常;8月17日给于第2天化疗, 用药前蝶翼针穿刺处无异常抽有回血, 止吐、保肝等药物输入顺利, 下午快速静点化疗药物剩余约10ml, 患者由坐位改为平躺时突然出现颈左侧疼痛, 同时发现穿刺点针眼处有少量红色药液渗出皮肤浸湿敷料, 港座周围无明显肿胀, 立即停输化疗药, 用20ml空针抽回血通畅, 回抽血约5ml后弃去, 0.9%氯化钠溶液20ml冲管, 静脉港座周围给予冰袋冷敷, 患者行胸片及静脉造影检查, 结果示:导管走形自然, 管头位于脊柱右缘旁平第6后肋水平, 造影剂推注通畅, 由导管头端侧孔顺利流入上腔静脉, 导管周围未见纤维蛋白鞘形成, 静脉港座及导管旁未见造影剂外漏。患者未诉不适, 安返病房, 去除敷贴后观察穿刺点周围稍显红, 无明显肿胀, 蝶翼针翅膀处纱布浸湿, 回抽可见血, 给于0.9%氯化钠溶液40ml冲管, 冲管时穿刺处针眼可见液体渗出, 消毒后拔除蝶翼针, 针眼处有少量液体渗出, 因考虑为输入化疗药物时出现的外渗, 遂给予静脉港座及其上方沿导管走向至颈静脉穿刺处周围软组织局部封闭, 冰袋间断冷敷24h, 第2天查港座周围皮肤软组织无红肿疼痛, 皮温正常, 继续局部封闭2d, 其后液体经外周静脉输入。3d后查患者颈部及静脉港座周围皮肤软组织无红肿疼痛。该患者其后5次应用输液港用药过程中, 每次专人穿刺尽量避开上次的穿刺点, 缩短留置时间, 未在出现外渗现象, 药物输入过程顺利, 未诉不适, 蝶翼针穿刺处无异常。

2 护理

2.1 原因分析

结合临床资料, 分析该患者出现外渗的原因可能为输液港使用较频繁, 蝶翼针穿刺时间间隔较短, 平均4~10d, 蝶翼针留置时间较长, 平均5~7d, 使穿刺隔的液态硅胶出现薄弱处, 当蝶翼针再次穿刺于该处时, 因损伤不明显, 冲管及开始使用时未出现外渗, 当留置时间长后, 穿刺隔内液态硅胶材质包裹穿刺针不紧密, 加之患者的日常活动不受限, 手臂、肩关节的活动及港座周围肌肉的收缩, 使穿刺针在穿刺隔中出现轻微摆动, 造成穿刺针与穿刺隔间出现细小缝隙, 在输液压力加大或上腔静脉压力增高时, 储液槽内液体沿穿刺针由穿刺隔缝隙处渗于皮下及体外。证实该原因是否正确, 需在患者取港后再进一步确认。

2.2 预防及处理措施

2.2.1 规范蝶翼针穿刺操作标准:

蝶翼针的穿刺必须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输液港的输液操作规程, 选择合适的针头进行操作, 穿刺时应垂直进针, 动作轻柔, 感觉有阻力不要强行进针, 强行进针可使针尖与注射座底部推磨, 形成倒钩, 拔除蝶翼针时倒钩会对穿刺隔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 穿刺时应掌握好穿刺力度, 当针头到达储液槽时会有轻微的落空感, 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固定好, 以免针头在穿刺隔内摆动, 蝶翼针翅膀下垫无菌敷料时应将穿刺点露出, 便于观察, 并将每次静脉港使用及维护情况做相应记录, 以便于提供回顾性信息。

2.2.2 使用过程中加强观察和护理:

输液港输注药液前应确定回抽血顺利, 推注无阻力, 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管时应密切注意输液座部位软组织是否有轻度的肿胀, 询问患者是否有烧灼感、疼痛、麻木、瘙痒等不适。发生输液外渗时, 立即停止输液并根据原因进行相关处理, 腐蚀性药物外渗时须立即冷敷, 或注射解毒药物, 以减轻炎症范围;如果漏液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溃疡, 需要外科手术治疗[3]。对于蝶翼针穿刺较频繁患者, 更应密切观察, 不要忽略患者的一些模糊不适感, 拔除蝶翼针后穿刺针眼处如有液体渗出, 再次穿刺时尽量避开该穿刺点, 并适当减少穿刺针留置时间, 延长蝶翼针穿刺间隔时间, 以利于穿刺隔液态硅胶材质自动愈合。比如, 可采取输注化疗药物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用输液港输入, 输入过程密切观察, 输入完毕拔除蝶翼针, 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可经外周静脉输入。

2.2.3加强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蝶翼针穿刺后, 注意保护穿刺处, 不可碰撞, 上肢不能做剧烈的外展活动及扩胸运动, 以防针头在穿刺隔内摆动, 对穿刺隔造成损伤, 严重者可造成针头脱出;教会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出现异常及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3 结论

静脉输液港解决了需长期间断输液患者的静脉通路问题, 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液体外渗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一般多见于导管断裂和纤维蛋白鞘形成后引起的外渗, 此病历出现穿刺点针眼处外渗, 临床较为少见。因而在使用过程中, 护士应提高对外渗的防范意识, 加强巡视,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并正确处理。要延长输液港的使用时间, 除了要提高术者的手术技能, 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护士的护理技能及与输液港相关的理论知识, 使护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对出现的异常情况有准确的判断力和分析处理能力,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宋慧娟, 厉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0) :785-786.

[2] 张望, 张艳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护理及并发症[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4) :305-307.

静脉输液外渗的治疗与护理 篇8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1 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输入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发生输液外渗[4]。

1.2 疾病因素

癌症患者的血管是外渗的危险因素[3],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动脉血管硬化,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3 机械性损伤

多为穿刺技术不熟练,没有经验,对解剖位置不清楚,对血管不了解,选择血管不当,或拔针后按压血管不正确;使用钢针,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力推注药物或使用输液泵,另外,同一部位多次穿刺等,均可造成液体外渗。

1.4 年龄因素

婴幼儿:小儿血管细,皮肤娇嫩,且缺乏皮下脂肪层的保护,自控能力差、好哭闹、多动等特点[6]。不配合,肢体固定有一定的难度,故易造成液体外渗。

老年人:老年患者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易使药物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4]。又因为老年人行动的灵活性下降,容易失控,从而导致注射针头移位。此外,老年人的自身条件使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血管长期营养障碍,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弹性降低,损伤后恢复功能下降,也易发生液体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判定

外渗是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7]。其临床表现为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常为烧烁性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3]。重者皮肤、皮下组织坏死、甚至肢端缺血坏死[8]。

3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3.1 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

实施静脉穿刺的人员应操作熟练,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合理使用静脉,加强病房的巡视[1]。对输液的患者或陪护者进行输液知识的健康教育,对于小儿患者,护理人员应教会家长正确的照顾方法。

3.2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确定针头确实在血管内再加药,输入甘露醇时,应局部热敷或提高药液的温度。持续输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时,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二三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组织坏死[9]。

3.3 合理配置药液

调节输液的pH值,使其尽量接近血液的pH值。例如,在红霉素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的碳酸氢钠,将其pH值调至7.0左右,此时,红霉素分解速度降低,且对血管内膜损伤最小;通过稀释方法降低输液的渗透压,可减少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10]。另外,静脉推注高渗溶液时,应选用大、中静脉、且推注时间不宜过长[9]。

3.4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认真评估血管条件,及时发现静脉炎和血管损伤征象,根据所用药物种类、时间,对选择血管、穿刺位置、进针角度进行全面的计划,再实施输液治疗。穿刺时观察外周静脉弹性程度及有无硬结,肿胀。血管选择原则由远到近,有细小静脉到大静脉,不宜选用靠近关节及硬化的静脉,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切忌反复穿刺。输入高渗药物时,不采用直径小于或等于3 ml的血管[4]。

2.5 正确的拔针与按压

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2个针眼,即同时按压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棉签的顶端或棉球的直径应该超过针眼的一二厘米,这样,可使2个针眼同时受压,按压时间不能少于3 min[11,12]。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再次出血,正确的拔针与按压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4 静脉输液外渗的治疗

4.1 局部物理治疗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的水泡小且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每日三四次;水泡大的,先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泡内的渗出液。再用无菌碘伏外涂或外敷。对于药物外渗致组织严重损伤甚至坏死的可选用短波紫外线疗法进行治疗,并配合局部消毒换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13],对外周静脉滴注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炎,24 h后采用微波治疗,每次15~30 min,每天1次,10 d为1疗程。有效率可达100%。有报道用220 W远红外线灯照射外渗引起的静脉炎部位,每天2次,每次30 min,经治疗后38例患者静脉红肿、疼痛消失,静脉硬化、患肢血管发黑的病变静脉长度缩短8~10 cm[14,15]。由此可见,应用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失。血管恢复。郭凤英等[16]报道对于血管收缩剂,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等的外渗可以热敷。另有报道,抗肿瘤的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及对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如安定,四环素,红霉素等药引起的外渗,可以加药冷敷,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7,18,19]。

4.2 局部药物治疗

如意金黄散加食醋调成糊状,湿敷于水肿部位,可治疗静脉输液引起的外渗[20],中药黄金散主要成分为大黄、白芷、蚕茧、天南星等,制剂有较好的清热和消肿作用,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管通透性,迅速恢复血管弹性等优点,经与西药组对照、观察,疗效明显好于传统的西药对照组。

李玉平[21]研究发现鲜芦荟能迅速减轻疼痛,还有杀菌消肿的作用,再配合热敷,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肿胀消退。芦荟易于种植,全年可割取,药源丰富且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实用,疗效好,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护理工作者推广使用。

止痛消炎软膏也可用于输液外渗的治疗[22]。止痛消炎软膏主要成分有独活、芒硝、生天南星、皂荚、生草乌、冰片、冬绿油、滑石粉等调剂而成。其中独活具有祛湿通经活络、止痛消肿的作用,生天南星能消肿止痛,芒硝局部外用可清热泻火,冰片有散热止痛防腐的作用,生草乌、皂荚有较强的消肿之功能,滑石粉能退炎和吸收水湿,冬绿油能凉肤消肿,诸药合剂而成,有消肿、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较好地拮抗外渗所致局部炎性反应,疗效显著。

刘华等[23,24]研究云南白药4 g加10%的氯化钾8 ml,调成糊状外涂治疗输液外渗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热敷。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淤、消炎止痛和抗炎作用,两者配伍使用,对药物或机械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能加速血管壁的修复,具有药效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有报道脉炎消酊可用于输液外渗的治疗,其药物制备:选黄柏30 g、黄连30 g、红花50 g、丹参50 g、地榆30 g、赤芍30 g、银花30 g 7味中药,浸泡于500 ml 75%乙醇内,1个月后使用。方法:按红肿范围取4层纱布一块,浸于脉炎消酊,拧至以不滴水为宜,覆盖于患处,每隔15 min更换纱布1次,待局部红肿消退,停止湿敷。其有效率100%,其中痊愈75%,显效20%,有效5%[25]。中医理论认为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引起局部脉络血行不畅、淤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不畅,凝聚肌肤,津液输布受阻则肿胀;淤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其病机在于血淤气滞[26]。此制剂经济、实用,具有止痛快、消肿时间短、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适用于多种药物静脉注射外渗后引起的红、肿、热、痛,疗效确切。

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治疗甘露醇静脉外渗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方法:取无菌纱布一块,用生理盐水10 ml加654-2 10 mg,将纱布浸湿外敷患处,纱布大小可随创面范围大小而定,必须将肿胀部位全部覆盖,湿敷时间以纱布干为宜,每天1次,外渗范围宽且出现皮肤变性者每天可湿敷2次[27]。据资料记载及临床观察,甘露醇外渗后在注射部位引起疼痛,组织水肿,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渗出较多时可引起组织坏死。654-2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可使平滑肌松弛,并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变性组织恢复,同时有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热敷。

儿科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时,可用湿润烧伤膏与山莨菪碱联合用药治疗[28],其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用33%硫酸镁湿敷。湿润烧伤膏的主要成分是黄芩、黄柏、黄连及植物油等,是一种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有机混合物,具有溶点低、表面活性高、吸附力强的特点,还有增溶作用。它能明显加强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增加其抵抗力,具有消炎、止痛、预防感染之功效。

还有人做过马铃薯用于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或拔针后按压不当出现的皮下淤血和肿胀的治疗,其方法:将马铃薯冲洗干净,切成薄片外敷于局部肿张或淤血部位。马铃薯用于治疗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皮下肿胀和皮下淤血,因其含有大量淀粉,具有高渗作用,能缓冲局部肿胀,而且马铃薯内含有胆烷衍生物茄碱及龙葵碱,故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速血液流通的作用,从而达到活血消肿等功效。另外,马铃薯内含丰富的B族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2参与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可保护皮肤免受炎症侵害。效果比较明显,时间短,起效快,方法简单,经济实惠,操作方便,安全,对皮肤无刺激,病人较易接受。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外渗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首先要做好预防,消除或减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护士应该能够及时识别和评估外渗,并能够提供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使外渗的影响降到最低。

静脉输液所致的药液外渗护理分析 篇9

关键词:静脉输液,药液外渗,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用于纠正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恢复内环境稳定并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治疗措施。对于静脉输液, 护士的主要职责是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监测输液过程及输液完毕的处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经常发生药液外渗, 而普通药物外渗, 可自行吸收;但有些刺激性药物就需要护士及时处理, 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护理差错,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以下是笔者多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的经验, 希望能给护理人员一些帮助。

1 造成药液外渗的原因

1.1 患者血管弹性差

慢性患者、老年人、长期卧床的患者, 比较容易药液外渗。

1.2 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比如氯化钾、葡萄糖酸钙、多巴胺、果糖等。

1.3 静脉内放置留置针

放置时间过长, 易造成硬结、包块。

1.4 护士技术不过硬, 血管选择不当

如静推药物时压力过大, 及反复穿刺同一条静脉。

1.5 护士巡视不到位

护理人员巡视病房时, 只观察药液剩余量[1], 而忽略了静脉穿刺部位, 未询问患者输液部位有无疼痛感 (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 , 往往发现的时候包块已经很大。

2 护理措施

2.1 用75%酒精为患者湿敷

一般药物外渗可为患者用75%酒精外敷, 应询问患者有无酒精过敏史, 因为酒精容易挥发, 必要时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在酒精敷料上。

2.2 硫酸镁湿敷

硫酸镁外敷可消肿, 例如患者静点葡萄糖酸钙, 药物外渗可以用硫酸镁湿敷, 告知患者用硫酸镁湿敷会有结晶出现。

2.3 丙三醇 (甘油) 和镁粉

丙三醇的形状澄清, 黏稠液体, 易吸收水分, 是一种软化剂;有些患者药物外渗形成的硬结、包块过大、过硬、时间过长, 不易吸收的患者可以用丙三醇 (甘油) 和镁粉, 搅拌均匀, 然后用热水加热, 为患者湿敷时避免烫伤患者, 效果显著。我科最典型的1例为张某, 78岁, 静点的药物有单硝酸、抗生素、平喘药物;护士为该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置管术, 3天后, 患者输液部位有渗血, 为其拔针。2天后, 护理查房时, 发现该患者原输液部位形成一鸡蛋大小的包块, 胳膊前臂红肿, 询问患者诉有疼痛感。用75%酒精及硫酸镁湿敷均效果不明显, 故用丙三醇和镁粉并且稍加热, 为患者热湿敷, 3~5h后观察患者的包块明显变软。护士按时交接班, 按时为该患热湿敷, 第二日晨起观察, 其包块明显变小 (已用笔标示包块范围) , 继续按时为其热湿敷, 3日后包块消失, 胳膊前臂已消肿。

3 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 加强巡视,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热、痛, 如有以上情况, 应及时为患者处理。选择弹性较好的血管, 为患者进行穿刺, 并为其固定稳妥, 告知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每次静脉穿刺前, 应询问患者前1日的穿刺部位, 为患者更换血管进行穿刺。为患者输注高浓度, 刺激性药物时, 应选择较粗直的血管进行穿刺, 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行静脉留置针置管术时, 留置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3天就应更换[2], 如患者的血管不好, 最多可留置7天再拔出, 患者的输液部位有渗血、红肿, 应及时拔除。

作为一名白衣天使, 护士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数不胜数, 患者出现药液外渗的机率也很大, 护士随时随地要为患者处理好出现的各种药液外渗情况, 这样既可减少患者的痛苦, 又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总之, 临床的护理工作中, 静脉输液常规操作时应观察,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让每1例患者感觉到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建全.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7, 6 (6) :92-93.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 篇10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80岁, 于2009年8月8日入院。诊断:肺感染、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脑梗死后遗症、左股骨骨折术后等。主诉突发高热、嗜睡1 d入院。入院时查体温38.9℃, 脉搏100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57/71 mm Hg (1 mm Hg=0.133 kPa) 。体查: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 口唇无紫绀, 左大腿外侧可见一纵行约18 cm手术瘢痕, 左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血常规示:WBC 19.9×109/L、N 0.88, K+2.4 mmol/L.胸片示:双肺感染。入院后使用头孢曲松及左氧氟沙星抗生素静脉点滴, 但患者仍反复发热, 体温波动在36.1~39.2℃.血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溶血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痰培养及咽拭子提示多重耐药菌, 只对亚胺培南、美洛匹宁、万古霉素、夫西地酸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几种抗生素敏感。于8月14日停用头孢曲松改用夫西地酸钠静脉点滴, 用法是0.9%NS 100 m L加入夫西地酸钠0.5 g按q 8 h静脉点滴。初期是使用静脉留置针静滴, 留置针留置于左前臂的大静脉处, 使用4 d就出现针头局部肿胀、潮红、疼痛, 拔留置针后用冰敷及土豆片贴敷肿胀部位, 喜妥疗外涂, 效果无明显好转局部呈瘀黑色。当时因患者周围循环差、四肢水肿, 难以选择大静脉进行穿刺留置针, 只选择一般静脉进行穿刺点滴, 然而患者每个静脉输液的穿刺点都出现红、肿、热、痛, 伴小水疱, 经土豆片贴敷后出现局部呈瘀黑色, 水疱增大, 散在四肢各穿刺点大小不等的瘀斑, 最大的19 cm×20 cm位于左足背。随即通知医生, 改用0.9%NS 250 m L加入夫西地酸钠0.5 g按q 8 h静脉点滴, 于8月21日停用夫西地酸钠。经处理后受损部位基本愈合, 只剩左足背最大伤口, 也缩小并结痂约4 cm×5 cm.患者基本情况良好, 于8月31日强烈要求出院。

2 护理

2.1 患者早期出现红、肿、热、痛伴小水疱时, 因对夫西地

酸钠的药理副作用不够了解, 没有给予重视, 只按一般药物渗漏处理, 未采取任何有效的局部封闭措施, 使各穿刺点出现点状软组织受损, 面积增大, 水疱变大, 渗液增多。出现上述症状时, 请上级护理会诊, 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2 在进行无菌操作下抽出水疱内液体, 使用利福平胶囊及康复新液局部外涂。

方法:取康复新液20 m L置于无菌容器内, 加入0.15 g×2粒利福平胶囊内的药粉, 调匀后按每天4次外涂在受损的部位, 每天配制1次使用。康复新液主要有效成分具有促进新生肉芽组织生长、修复溃疡创面功效, 具有促进血管增生, 消除炎症水肿, 改善创面微循环, 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 还有抗炎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利福平胶囊为利福霉素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 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均有抗菌活性[1], 敏感, 经济实用。上述处理实施9 d, 基本愈合。

2.3 出院后45 d追踪, 发现患者左足背伤口未愈合, 创面

扩大, 面积约18 cm×20 cm, 黑痂下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 给予足部伤口生理盐水清洗伤口+蚕食法清创术, 伤口深达筋膜。

2.4 使用康爱肤水胶体标准敷料外敷锁住渗出液隔天换

药1次, 避免浸蚀伤口周围皮肤, 高度吸收伤口分泌物, 溶解坏死组织易清除。银离子敷料亲水性纤维吸收渗出液后, 破坏了细胞膜与细胞核, 直接杀死了细菌、微生物, 但不会像抗生素一样产生耐药问题, 释放银离子, 提供抗菌环境, 保持湿性环境, 减轻伤口疼痛, 不结痂, 减轻瘢痕的形成[2]。初时每3 d换药1次, 第2周肉芽组织生长很快向周围爬皮生长, 这时要减少换药次数, 每周换药1次, 因患者出院在家, 离医院较远, 所以我们选择银离子敷料, 可以减轻护理工作量。经过65 d, 患者左足背伤口已完全愈合。

3 注意事项

3.1 选择合适的静脉及给药途径。

对血管及组织刺激性大的药物, 要选择粗大、弹性好、直的静脉, 如前臂内侧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 采用留置针或中心静脉置管输入。因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 导致疼痛感减低, 反应迟钝, 皮肤松弛, 静脉脆弱等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 造成静脉输液外渗。而低蛋白血症及手术后, 患者体质差, 微循环受阻, 血管通透性增加都容易发生输液外渗[3]。

3.2 掌握正确的给药浓度。

每0.5 g夫西地酸钠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250~500 m L静脉输注, 药物浓度越大对血管及组织刺激性越大, 容易引起静脉痉挛及血栓性静脉炎, 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每20 min~30 min巡视1次, 观察有无静脉痉挛或静脉炎的发生, 严防液体外渗,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因夫西地酸钠不能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否则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4]。带有伤口出院的患者应该教会家属对伤口的护理及换药方法, 并加强随访及追踪,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处理, 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损失, 并嘱咐患者定期进行门诊复查。

4 体会

加强巡视, 观察输液部位, 及时处理输液渗漏及输液故障, 将输液渗漏引起的损伤降到最低。医生、护士要掌握药物浓度、作用及副作用、配伍禁忌, 在执行输液过程中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加强护理工作中的责任心, 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免因输液外渗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提高防渗漏风险意识, 避免和减少对患者身心的伤害, 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5 讨论

患者四肢水肿微循环差, 血管通透性增加都容易发生输液外渗。对长期静脉输液而周围静脉不易穿刺的危重患者, 及输注对血管组织刺激大的药物给予中心静脉置管输入, 不要选择足背及小静脉, 输液外渗时应采取有效的局部封闭措施。护士要加强对新药物的学习, 掌握药物浓度、作用及副作用、配伍禁忌。带有伤口出院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及追踪, 做到早期发现, 早期处理, 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损失。银离子敷料可直接杀死细菌, 但不会像抗生素一样产生耐药问题, 提供抗菌环境, 保持湿性环境, 减轻伤口疼痛, 不结痂, 减少瘢痕的形成, 有效避免植皮及截肢术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金朝阳, 黄冰梅, 等.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疮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2009, 7 (2) :66.

[2]吴玲, 周芳, 范英华, 等.银离子泡沫敷料对延迟不愈溃疡的疗效[J].上海护理杂志, 2008, 8 (1) :52-54.

[3]王华芳.静脉输液外渗原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13) :1741-1742.

上一篇:语文课前活动下一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