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

2024-07-27

高校思政理论课(精选十篇)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1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开设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课程, 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而在当前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这严重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及指导作用。所以, 调整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则显得势在必行。

1高校思政理论课存在问题

1) 理论空洞枯燥。高校思政理论课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讲实话, 办实事, 脚踏实地的为人处世作风。而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内容理论性太强, 说理居多、脱离实际、观念陈旧, 而且给学生的感觉是空洞枯燥, 还没开始学就感觉没意思乏味, 提前就有了一种排斥抵触心理, 给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增进难度。2) 教学方法陈旧单调。目前, 大多高校采取的都是大班教学形式, 由于现行条件限制个别教师采用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填鸭式”, 无疑再次增加了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排斥感, 于是思政课就成了“补觉课”、聊天课。3) 教师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是有激情、有趣味、有收获的课;最受学生们喜欢的老师是知识渊博、人格魅力独特、爱学生走近学生、关心学生、愿与学生做朋友的老师。而我们有的思政课老师却固步自封, 仍然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复读机”式的教学。有的老师甚至躲在故纸堆里不愿走出来, 张口闭口马克思恩格斯说, 却不能深入浅出、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吸引学生呢?4) 考评方式机械死板。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性格迥异、追求个性与独特、追新求异的群体。他们是立体的人。而单纯用考试分数来评定学生的品德, 成绩考核上以考代评这样的方式不科学也不全面。思政理论课应更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成长成才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二、思政理论课存在问题分析

(一) 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背景下, 改革开放也已进入攻坚时期, 人们的思维模式及观念价值取向于悄无声息中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大学生就是在这么一种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核心价值观文化等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层面下矛盾彷徨困惑。他们好奇心强、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 容易受不良现象和思想的影响。而当前,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占有相当的市场。同时, 官场上官僚主义贪污腐败专权勾心斗角等负面报道屡次曝光, 加深了学生对政治的反感和抵触。

(二) 学校环境因素

1) 有的高校对思政课不重视、有“缩水”举动。课时安排随意性较大, 任意减少课时和消减课时的现象时有发生。2) 学校未能把大思政教育融入到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理论与实际相脱节。3) 培养机制上重专业轻德育, 大多高校在奖学金评定和品行不端惩处上缺乏可操作性机制。

(三) 课程因素

一是思政理论课所固有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当前新自由主义思潮兴盛时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喜欢民主追求自由的学生不喜欢整齐划一的传统核心价值观, 而我们思政理论课却是扮演着宣扬主流核心价值观, 这就是一种矛盾, 加大了思政理论课的授课难度。二是因长期的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使人存有阴影。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 但在贯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时, 方式方法太过于粗糙与极端, 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带有敌对情绪, 他们感觉马列毛邓等理论离他们太远, 理解起来太抽象。三是当前无产阶级运动处于低潮,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机与活力难以体现。

(四) 教师因素

一是教师本身就没有吃透思政理论, 讲起课来自然不能游刃有余;二是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严肃枯燥的理论同样以严肃枯燥的方式讲述出来, 学生不喜欢;三是不能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 使得让学生听起来是昏昏欲睡。

三、改革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策略

(一) 整合教学内容

我们大多高校思政理论课采用的都是教育部统一编订的教材, 但各高校的学生基础和学科类别都不一样。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授课时不考虑各高校以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生搬硬套、机械灌输, 思政课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 整合教学内容非常必要。

(二) 创新教学方法

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讲授教学内容。1)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而机械的理论, 这样的方法效果很不错。2) 主题辩论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就教材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主题辩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主动积极的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3) 主题演讲教学法。4) 讨论教学法。第五, 实践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 坚持把教学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把诸如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文明上课、文明就餐、创建文明宿舍、诚信考试、诚信还贷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第六, 报告教学法。邀请优秀毕业生或者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给低年级学生做专题报告, 用同龄人的现身说法和优秀事迹来教育学生,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 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 提升自我素质

1)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 高尚的思想品德, 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2) 拥有渊博的学识。大学生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知识面较宽的青年, 知识浅薄、孤陋寡闻是很难赢得学生的尊敬。3) 拓展工作能力素质。主要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的是一名教师要有思维的独立性和敏捷性, 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思政教学。

参考文献

[1]李亚州.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韩玉芳.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1.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2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显示出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差的弊端。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学方法、高校课堂和师生关系。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基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和探索,以便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教学改革;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课堂;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8-004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8-02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颁布实施,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其在观念、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变化的新需要。这一工程是自上而下运行的,承担这一任务的是高校本身。但其自觉性和主体性如何,对教学功能的认识又如何等问题,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的成效。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是有效解决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矛盾之首要前提。本文以高校思政理论课为例,旨在说明有效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教学方法看教改

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专题”为例,传统的讲授方法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国内外环境分析切人。这样的开场白虽面面俱到,但却显得苍白且缺乏人情味。要让九零后的学生明白他们还未出生的二十多年前的历史是不容易的,那么,又如何让他们理解党和国家在那样的背景下做出抉择的原因呢?我选择从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偷渡事件讲起,点题后直接引入纪录片“南粤纪事”之“黑潮:三十年逃港**纪事”。之所以选择这部短片是因为讲的是宝安县的历史,作为同省人,很容易拉近年轻学子的心理距离。加之,片中人物的命运在历史洪流中沉浮,情节引人人胜,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更是发人深省。视频播放结束后,摆出问题。在学生回答完毕后,给出邓小平当年在听完县领导汇报后的讲话。通过对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分析出:偷渡问题的产生不是靠部队围堵就可以解决的。生活过不下去,人民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偷渡。因此,只有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偷渡问题。之后,让学生总结: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以及怎样改革和开放?将宏观的社会背景与普通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讲,会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学生身临其境听故事的同时,会换位思考,以便深刻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将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是多么不易,又多么坚定。在此基础上抛出十八大以来强调的“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为例。用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入,与学生一起分析韩剧在中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热播的原因,并以此导人新课。在阐述完基本知识点后布置“角色扮演”作业。设计“角色扮演”环节要达成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1)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2)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及参与的意识;(3)锻炼学生的“说话之道”。我国的中学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听讲和记忆,但高校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辩证思维、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除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之外,还需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在他们准备和执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上这些能力。理不辩不明,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找到可操作的解决路径。因此,高校教改应首先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

二、从高校课堂看教改

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改革能否在课堂中深根发芽。教改要持续深入地完成,需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两点:

(一)重视导课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时间,但它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一些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够,很少产生主动预习的行为。重视导课环节,旨在解决学生没有预习的缺憾。好的导课是一门艺术,它如同桥梁般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同一台戏剧的序幕,开启之后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讲授中,应有效地运用创设情境式导课和设置疑问式导课。备课时,根据章节内容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如同亲身置于某种特定的场景中,从而深入体验教材所讲之内涵。学生在导课中积蓄的情感会逐渐转化为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

高校理论课的深度不容怀疑,但难免遇到曲高和寡的尴尬。加之很多同学本身在思想上对理论课就缺乏重视,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过好在那些用脚投票的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简单好玩的课程。因此,教师应不断调整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分享结论产生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最大阻力,不仅仅是学生的主观意愿,更多的是教师的角色定位。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以经典案例导入课程内容,抛出问题,营造出良好的接纳氛围,广泛接受学生的奇思妙想,并鼓励其批判精神。一个人善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其是否具有创造能力的尺度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最重要的是促使其养成主动思考和提问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不囿于现成的答案,多角度地提出假设,独立分析,勇于质疑。哪怕学生的问题不合常理,也不要指责和批评,应循循善诱,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学科思想发展的脉络,以提高其创造性思维。

三、从师生关系看教改

(一)调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维护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调控师生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直接提醒、及时转换、语调变换、幽默调节、鼓励激励。教学不仅仅包括传授学生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其各项素质,使其获得全面成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此,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首先,增加课堂吸引力,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课堂气氛好坏,学生喜不喜欢听讲,与教师讲的好坏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不断丰富授课内容。其次,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应与学生保持沟通,密切留意他们的生活世界以及所关心的话题,要对社会发展的现状、科技水平等有深刻的认识,能够灵活地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要根据学生的情绪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案例。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取的案例要有所差异。再次,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因兴趣导向和成就动机不同,导致其在听讲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教师应抱着宽容和理解的心态,运用积极的隐性台词,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激励,对反应欠佳的学生给予引导。

(二)以同理心获得学生的认可

传统的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说教,这样很难使学生信服且内化于心。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全面部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任务时,重申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源自新华网)的明确要求。前两个“进”很好操作,但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头脑”则十分不易。九零后的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加之互联网时代下,他们有更多渠道接触到中国社会的负面消息及其不实报道。如何让他们坚定信心,明辨是非?如何让他们把对理论体系的理解内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不着痕迹的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习惯施加影响,以弥补当前理论课教学雷声大雨点小,动作大但收效甚微的尴尬。

教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信任、愉悦的良好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使教学节奏张弛有度、活泼有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长,获得成就感,可能这比仅仅获得书本知识更有意义。教无定法,基于教改的思考和探索还在继续。

参考文献:

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 篇3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 道德示范 失范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依赖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引导和规范人的思想行为,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道德教育中,道德示范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必须通过现实的活动方能获得,德性之教,应通过榜样的示范和实践的指导来进行。道德示范就是示范者能对社会行为具有率先垂范与价值导向作用。教师的道德示范,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示范。思政理论课教师应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通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技能、端正的学术作风、高尚的人格力量及日常化的行为表现来教育和引导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道德示范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基础素质,是由思政理论课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地位决定的

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三条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最佳诠释。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应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抱有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一项事业,作为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灵活的教学艺术所形成的示范力量运用到教学各方面,以融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于一身的道德示范力量来熏陶、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2、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教师作为受教育者的心灵导师,必须要从各方面表现出道的模范引领作用,要在思想道德上体现示范作用。从思政理论课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来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定要求来看,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须以道德示范者的角色用自己的思想、品德、言行、仪表为学生做出表率,也以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示范为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以最佳的精神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影响和教育学生,达到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健康人格的成长的目的。

3、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是高校坚定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要求

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和思政理论课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必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风貌,反映我国社会道德理想和发展方向。但在市场经济高速推进、各种思潮互相碰撞、思想信息获取多质多维的新形势下,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对自身道德示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职业素养有待提高。通过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意识,教育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牢固树立“经师”与“人师”并举的观念,引导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树立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使思政理论课教师真正成为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和道德教育的楷模。

4、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道德示范所展现的崇高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优良品质,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从而引导和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与认同。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能够引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履行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师以身示范、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目标。

二、思政理论课教师道德示范的现实状况

作为示范者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今天面临多方压力和受到多重影响。文化差异、价值多元,社会道德的底线经常被冲破,市场经济的物欲功利价值在凸现,所有这一切都给今天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带来形形色色的冲击。下面笔者试图分析思政理论课教师道德示范所面临的现状,谈谈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中种种不良示范的影响。

1.政治立场不坚定,价值取向扭曲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渗透,少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忽视师德修养,崇尚西方的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淡化,更有一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被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占据了头脑,价值观和道德观扭曲、异化。说到底,就是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缺乏扎实的理论修养,思想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立场不坚定,未能熟读马列经典,也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深入,既不能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合理地理解现实中的不良现象,也不能回答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而把自己的错误理解带入课堂。这些思想和行为的示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道德示范。

2.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

“严谨治学”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应遵循的职业准则。但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思潮的出现,急躁、浮躁和功利之风也蔓延到了高校,部分高校教师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走所谓的学术“捷径”,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学术道德失范、学术行为不端:如职称评定造假、学术研究违规,这种学术态度和行为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术研究的纯洁和科研学术成果的含金量,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良好的学术氛围,也影响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的培育,也损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是给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精神造以极其恶劣的影响和示范。

3.敬业精神不足,育人意识淡薄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高校思政理论課教师就直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其责任重大而高远。然而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缺乏清晰的思想认识,对自己工作定位不准确,敬业精神不足,把本职工作仅当作谋生手段,厌倦和鄙视思想政治工作。其结果是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仅满足于课堂传授知识,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漠不关心,更少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更有个别思政理论课教师把课堂当成自己对学校和社会发泄不满的平台,散步一些不良信息误导学生,影响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这样循环的结果是: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在理论上讲不清楚,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更谈不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自然也就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还可能对大学生以后的作风产生深远而有害的影响。

三、新形势下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道德示范的对策

高校思政理论课“培养人”的特殊性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找到自身的道德定位,切实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角色落到实处。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师道德示范作用,自律是关键,他律是保障,在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下,才能保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师德修养得以提高,也就才能保证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1.坚定正确的政治取向,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对于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是核心之核心。十六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有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取向。思政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肩负着党和国家强化政治教育的重任,关系着我们是否会有政治性强的下一代。因此,必然首先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坚定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取向,一方面能从理论上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和国家荣誉感,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以贴近学生实际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教学为手段进行道德示范,促使大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精湛的师能是实践师德的基础,是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也必须通过其多样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这一形式来展现。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了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思政理论课教师就一定要讲究教学手段和方法。具体说了,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刻苦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教学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特殊性与一般性相结合,扎实做到三贴近。

3.塑造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人格,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自律意识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个人范例,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表的一种教育力量”。他还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可见,教师道德人格是一种巨大的德育资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因此,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人格方面的表率、示范作用,应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师道德人格的根本指向。这就需要教师以德立德、以行立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政理论课教师自身也实现职业与事业的完美结合,从而真正乐业。

4加强思想道德示范的制度建设,建立道德示范的长效机制机制体系

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道德示范的诸多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道德示范建设缺乏规范的机制,不能很好地规范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对此,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规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准入机制与师德评价机制,此外还要完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师德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一是思政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二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师德评价机制,三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激励机制,四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师德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教师道德教育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赵建伟、秦红.厚德载物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师德养成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3]洪玉兰.关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1(7).

[4]周建华.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切入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5]蔡岳建.教师人格研究:回顾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6]田春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5).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4

一、问卷调查的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思政课的现状, 笔者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450 份, 收回有效问卷439 份, 回收率为97.5%。 这些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评价、思政课的教学态度及思政课教学要求等几个方面展开。

根据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可以看出, 在大学阶段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思政课的占45%, 有必要的占35%, 而认为没太有必要和没必要的占12%和8%。 在你对思政课感兴趣的问题上有兴趣的同学占9%, 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占32%, 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占49%, 不感兴趣的同学占10%。 在思政课对自身的影响力方面, 32%的同学认为有影响力, 47%的同学认为较有影响力, 12%的同学认为影响力一般, 9%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力。

根据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教学评价调查可以看出, 22%的同学认为课堂氛围很好, 57%的同学认为课堂氛围较好, 10%的同学认为课堂氛围一般, 11%的同学认为课堂氛围不好。 在教学方式上, 学生希望采取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教学, 37%的同学非常认同这种教学模式, 29%的同学较为认同, 17%的同学不太认同, 17%的同学不认同。 不认同的原因主要是理论知识讲授太多, 实践课的安排太少或者没有, 可见, 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 需要在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上多下功夫。 在思政课的考勤情况来看, 到课率达到95%以上的占30%, 80%-95%的占45%, 80%以下的达到25%, 这些数字表明学生的到课率一般, 听讲的学生人数只有50%, 超过一半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根据学生的满意度评价来看, 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收获很大的有27%, 较大收获的39%, 收获不大的15%, 没有收获的19%。 另有28%的同学认为应将理论知识与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 37%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实践环节,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20%的同学认为可针对某一问题写篇小论文, 15%的同学认为根据上课内容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

二、问卷调查的总结

从以上的问卷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感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本身的教学方式、 效果、手段、内容等方面。 通过本次调查, 可以看出思政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就是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 在学习当中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试过关, 及格就是学习思政课的目标, 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表现出冷淡不感兴趣, 也有同学认为学习思政课还不如学习专业课更能够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和生动性。 很多学生认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学来学去都是些没有创新的内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讲得很少或者不够深入,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没有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去形成自己的思路进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授课老师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些老师认为思政课在学校地位不高, 思政课不像理工类的课程容易出成绩, 因此出现评职称难、申报课题难、与校企合作难, 因此会出现上课不够主动热情、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教学内容不能跟上当前社会发展, 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 坚持学生为本

教学观念的创新是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时期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以人为本, 目前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 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思维性, 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判断。因此思政课堂上, 老师应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摆脱理论性的说教、避免华而不实的内容, 应时时了解社会发生的热点, 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 与他们分享政治观点和社会事实, 引导学生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 使他们无论从社会心理、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都开始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体认识。 但是教师也要学会在大学生出现矛盾的多元取向上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 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

2.创新教学方法, 加大教学改革

思政课要在理论课的基础上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观看视频、个人演讲等体验式的教学手段, 打破沉闷枯燥的学习局面, 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参与进来,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 除了理论课的改革, 社会实践也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大学生都十分欢迎实践课程的学习, 认为可以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 因此思政课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 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因此可以根据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 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周的学习, 让思政课不仅停留在表面上, 让他们可以学以致用、真正实现可以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想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去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3.加强师资培养, 提高师资水平

《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 号) 指出, 要把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到战略高度, 要“以教学科研组织建设为平台, 以选聘配备为基础, 以培养培训为抓手,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以实现教学状况明显改善为目标”。 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 必将为高校思政课老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一系列的保障。 因此高校应根据实际办学情况, 从制度、人才、经费等方面加大思政课老师的培养效果, 稳定思政课老师的思想情绪,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学习调研, 借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进行交流, 提升业务知识水平,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才能跟上思政课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陈志杰.关于社会转型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 2009, (5) .

[2]张琴.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3, (8) .

[3]邵雅利.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3, (9) .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5]雷艳平.论思政课对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6) .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5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高度整合,该课程具有要求高、难度大、发展快的特点。为了使难懂理论通俗化、生动化,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必须以“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为切入点,方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承载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责任,具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以及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认同的功能。而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理论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革命、改革、建设最新理论成果,因此,实践教学在“概论”课程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是理论性有余而实践性不足。“05方案”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大学生的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获得思想政治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认同感

“概论”课程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阶段理论成果的总结。实践课的开展利于学生将课堂上教师所讲的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深入具体地把握“概论”课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二)实践教学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教师在台前演“独角戏”,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造成了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不满意老师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调研报告、如何做PPT等加强了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

(三)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最为常见,包括专题式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其中每一种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如“概论”课都是大班上课,课内实践教学多数是以分组形式完成的。在这一实践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都得以培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做到“三贴近”

“概论”课最忌讳的是空洞的说教,如何把一节沉闷的政治理论课上的精彩,吸引学生的眼球。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中穿插“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坚持学以致用。

(一)贴近实际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对理论的共鸣。比如“概论”课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讲民族精神时,选取了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涌现的几个典型事例,突出说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凝聚起来的核心精神理论。

(二)贴近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唯有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发现,运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讲述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概论”第十一章和谐社会,和谐社会2006年就已经提出了,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这一章节教师简单讲解书本知识后,就由学生来讲。可以讲“和谐家庭”、“和谐宿舍”等等,围绕“和谐”自由选题。

(三)贴近学生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教师要讲明白的;对于他们困惑的问题,就是教师要解释清楚的。在“概论”课上,可以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提问,自由回答,回答不了的,由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如在《蜗居》这部电视剧热播时,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毕业后,我们究竟应在大城市工作还是在小城市工作?

三、“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一)“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05方案”新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就是整体性和综合性较强,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概论”课共15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革命、改革等内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合理论的讲解外,需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较强的应变能力。理论教学都是根据教师事先作好的教学设计,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但是实践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比如学生有可能用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谈一些共产党员腐败的事情,质疑共产党的先进性,谈一些社会的黑暗面,质疑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等。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瞬间判断其正误,并作出合乎理论的、令学生信服的解答,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第二,充足的心理学知识。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恋爱的烦恼等心理问题。所以,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有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利用心理学知识为学生服务,在实践教学中解决学生的困惑。

第三,良好的沟通能力。一次成功的实践教学,是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共同交流下完成的。在这一沟通过程中,教师亲切的态度,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使学生热情的学习,主动的思考。

(二)“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对高校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大学生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群体,他们个性独立,追求成功,但与人合作及沟通的能力普遍不强。因此“三贴近”的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以下能力:

第一,应用信息的能力。“概论”课的课内实践教学以研讨和演讲为主,研讨和演讲的主题是一定的,但是从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及课件的制作等就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培养了大学生信息的获取、处理,提高大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去发现问题,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人际交际的能力。“宅男”、“宅女”现象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欠缺。实践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假期搞调研,这一过程就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以后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第三,团结协作的能力。课内实践活动的开展,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材料的收集者、演讲稿的组织者、PPT的制作者及演讲者这些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密切配合,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不久前,网络上的一个帖子如此描述大学课堂上的窘境:“小学生上课费嘴,初中生上课费笔,高中生上课费脑,大学生上课费流量。”显然,如何增强课堂吸引力,应对大学课堂的“低头族”,是大学教师的当务之急。仅仅依靠提高教学技能、完善教学方法等手段,显然无法应对现如今课堂上面临的各类挑战。必须要致力于教学艺术化,将教学与艺术有机融合,才能增强课堂吸引力,使学生自觉、自发、自愿投入课堂学习过程当中。

究竟何为教学艺术化呢?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罗伯特·特拉弗斯强调:“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它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具体说来,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着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如课堂教学与相声表演、主持艺术、演讲演说的结合。

一、将各类曲艺形式充实到课堂当中。很多课堂“低头族”之所以对课堂不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课堂无聊、无趣,而手机里的娱乐内容则很有吸引力。不妨将一些娱乐化的曲艺形式(如小品、相声等),融入到课堂当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尝试着借鉴相声表演的合理元素,充分利用其幽默、诙谐及说理功能。相声一直是笔者的业余爱好之一,学生时代,曾多次在各类晚会登台表演相声。当笔者有幸走上大学讲台,发现教学与说相声实际上存在着诸多共性,例如都需要通过口语化的表达,吸引受众,最终达到说理的效果;为了说服受众,有时也需要设置一些包袱,通过一些独特的幽默语言,引人深思。

在本学期讲解“中国梦”专题时,笔者大胆借鉴了相声“说学逗唱”的“学”的艺术手段,模仿范伟在《耳朵大有福》中的一段表演,试图向学生解读何为中国梦内涵中的“人民幸福”,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课后表示,原来“中国梦”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有的学生则表示,对于这样形式的政治课,不仅耳目一新,而且也有利于理论本身的学习。实际上,正如学生所说,如果公共政治课过于严肃和说教,学生们往往会比较逆反。

二、教学是一种主持艺术。在教学互动环节,以一种电视节目主持的艺术化形式,启发和诱导学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一般具有如下特色:语言个性化,富有逻辑性、文化感、生活气息等,在基本素质具备的前提下,要把内在的“素质”外化为语言,从而更好地表现语言的功力和语言的魅力。尤其在一些涉及到与嘉宾或观众互动的环节,极其考验主持人的功力。

我也曾经多次主持过各类节目,并在大学期间获得过“校园十佳主持人”的称号。在公共政治课的教学互动环节中,我便充分利用电视节目主持的一些技巧,引导学生。不久前,在与学生互动讨论转基因问题(科学技术的伦理)时,我以近似主持人的角色,将课堂分成了“挺转派”和“反转派”两组,通过聆听和引导双方的辩论和思想交锋,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明晰了书本上的理论:科学技术需要伦理规范。

有必要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其内心难免会有一些矛盾,例如急躁、厌烦,不能够安心组织教学,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无论怎样,作为一名教师,都要学会运用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改善自身心理环境,稳定住自己的情绪,竭尽全力将正能量传递个学生。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三、教学是一场精彩演讲。从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来说,应当充分借鉴演讲演说的艺术形式。众所周知,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运用多种语言进行展示的过程。演讲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旨在调动起听众情绪,并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而传达出你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感悟。从这一点来看,它与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共同点。

演讲需要激情,教学也一样需要激情。学校不是一座生产机器的工厂,我们的课堂也不是生产机器零件的车间。学校、课堂应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一条流动的思想之河。教师的责任是让这条思想之河生生不息,涌动起来。其实,一个人的激情是可以感染别人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激情这一特点,以情育情。试想,一个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对工作缺乏热情,不能激励自己,又怎么能去激发学生呢?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了教师生命的激情,教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学生的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

此外,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吸收演讲艺术的优势,注意语句的顿挫,尽量使用排比句和循环句,有时也借用一些古诗、名句、名言或者网络、社会、切中时代利弊的新词。事实证明,这样的语言引人入胜,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吸引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尤其注重使用学生们非常喜欢的网络流行语。例如,我称呼同学们为“小伙伴儿”,告诉大家努力时我用“怀挺”(fighting),提醒大家要珍惜大学生活时,我用的是“且行且珍惜”,等等。有的学生告诉我说,这样的语言,大家易于接受,同时也拉进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此外,在与学生私下的交往中,笔者比较注重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方式,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微信公共平台“江南一点通”上,学生们评价笔者的毛概课“不费流量”;在百度贴吧里,学生们称呼笔者为“宝哥”,并认为“毛概课因为宝哥而不再无聊”;在人人网上,学生甚至称笔者为“男神老师”。这些较为夸张(甚至略显极端)的评价,既表明了笔者的教学基本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同时也为笔者接下来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教学艺术化本身不是目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思想心智的开启。教学艺术化不是哗众取宠,而必须紧扣教学内容,防止离题。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还需要不断在专业理论方面下功夫。所谓的“艺术化”只是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简言之,应当结合学科特色,发挥教师自身优势,向学生展现最精彩的自己,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高等教育目标。

个人简介: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7

一、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一) 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但是学习兴趣不高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85%学生认为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 72%的同学认为学习这门课对未来“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 这说明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这门课对未来发展的作用, 对课程本身是认同的。但是, 只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思想政治相关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39%的学生回答“感兴趣”, 认为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学生达到43%, 占有的比例最高;2%的学生表示“反感”。这说明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本身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不感兴趣。

(二) 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课堂出勤率低

在回答“为什么去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问题中, 有70%的学生都选择“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必须上”, 29%选择了“以后考研、考公务员做准备”, 可见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出于自愿去上课。在回答“是否逃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问题时, 仅有18%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逃过课”, 67%的同学表示“逃课在五次以下”, 其余15%的同学选择“多次逃课”, 可见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三) 课堂本身缺乏吸引力, 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方式单一

在回答“您认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哪些问题”中, 近70%的同学选择“教学内容枯燥、深奥”、60.8%的同学选择“上课方式古板单一”、56%的同学选择了“理论知识脱离实际”, 这几项的选择比例均超过了50%, 说明这几个问题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 亟需改变。此外, 也有15%的同学认为“教师素质不高, 思想僵化”。该题目反映出的不仅是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存在问题, 教师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不当。

二、提高理工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课堂纪律方面的教育和管理

1. 任课教师严抓课堂纪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严肃课堂纪律, 定时或不定时的点名抽查, 对多次无故旷课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对于上课迟到、早退或者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给予严厉警告, 使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

2. 辅导员、班主任做好日常教育工作, 辅助查课, 提高重视。

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应提高重视, 主动为同学讲解课程的重要意义, 使学生提高认识。此外, 辅导员应该定期对课堂出勤情况进行抽查, 不给学生制造逃课的机会, 一经发现有学生逃课要及时进行教育, 遏制住学生逃课的发展势头。

3. 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的作用。

由于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巨大, 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利用这种影响去管理学生, 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学习上的带头作用, 由学生干部督促和管理学生的出勤情况。另外, 大学生经常以寝室为单位选课, 可以在寝室中选择一名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寝室长, 专门负责管理寝室同学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尤其在寝室同学想无故旷课时, 寝室长能够及时制止, 对其进行劝说教育。

(二) 教师以学生为本,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除了从纪律上对学生进行约束之外, 课堂本身也必须具有吸引力, 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教师, 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应该以学生为本, 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1.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不仅以知识讲授为主, 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历史资源, 改变教学方式, 多开展讲座、辩论、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外出参观等实践活动。

2.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课本知识进行二次加工, 使内容尽量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进行教学时, 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用相关理论进行解读, 引导学生认识这门课的价值和意义。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尤其是网络等技术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电影、视频、音频等资料, 使课堂变得生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三) 学校加强重视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8

1 大数据及其特点

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生活的社会由数字时代进入到了数据时代,数据已经突破传统定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享受数据的同时也成为数据的一部分,因此部分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且越来越方便。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们以往主要靠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网络的全面覆盖,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认知和判断的来源,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大学生的虚拟沟通能力已经超过现实沟通能力。

(2)信息传播快捷,且价值巨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数量、传播速度和处理及应用程度都在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不断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掌握、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人们思想观念更新越来越快,

(3)数据总量大,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一直以来,互联网都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人们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存在大量暴力、色情、虚假广告等有害信息,垃圾信息泛滥业已成为网络新公害。信息的甄别和使用也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

2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教育使得教育实践中数据的收集和运用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不断达成“大数据是最强有力的力量”的共识。大数据的运用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变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课堂内外多维度充分互动,全时空学习正在实现,但是,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个性化教育对教育者也存在不小的挑战。

2.1 大数据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机遇

(1)大数据使教育方式灵活多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数据的运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从而实现预防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在课前教学准备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属性,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判和前瞻,动态地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构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同时,教师为了更有效地把握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发挥现代大学“监测、分析、预见和缓解”的预警功能,对不确定事件作出提前反应。比如,大数据的分析预测使教师通过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准确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喜好,从而因人而异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对学生群体信息掌握更全面。大数据包含的内容丰富,既有图文等传统数据,还有音视频等更直观的数据,极大地充实了思政教育工作者采集样本数据的路径。教师在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出勤状况、书籍借阅情况,甚至通过调查问卷和实时监控还能动态采集到学生网络浏览习惯和网络社交行为等,都可纳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丰富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师全面、深刻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信息确实有重要意义。

(3)教育介体微型化,方式多样化。微博、微信、QQ等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正改变着思政教育的传统传播生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由此也正经历着传播媒体迷你化,传播受众细分化,传播信息精简化等转变,特别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掌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平台,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2.2 大数据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挑战

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开辟了一个重要而广阔的领域,但是,由于其内容纷繁复杂,数量巨大,涉及面广,必然会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

(1)部分信息可能会比较敏感。教师在收集和整理素材的时候,学生的部分隐私信息必然也会被挖掘,对学生本人而言部分信息可能还比较敏感,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在收集和运用学生信息的时候对学生的隐私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侵犯。

(2)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环境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宁静的校园也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师生在利用数据的同时也成为数据的一部分。与以往那种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少,高校校园比较封闭,学生思想较单纯不同,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兴起帮助学生每天通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接收并处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在手机及互联网媒体中监管缺失,社会不法分子利用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等开放、不易控制的新媒体向大学生宣扬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课外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处于主导地位,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校内外环境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我的理论教学水平,注重教改,让课堂从封闭转为开放,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有效性。

(4)数据的真实性也值得考究。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已经成为人们判断和结论的重要参考,但是海量信息总会参杂部分无从考证的内容,信息的真实性也值得考究,特别是对大数据预测的相应结果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信息的可靠程度如何判断,怎样合理避免由于大数据的误判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适应与创新

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政理论课堂的与时俱进,我们需要立足学生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坚持伦理原则与道德责任优先。大数据为教育者的针对性教育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偏重宏观层面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不应当微观到学生个人的直观数据,同时,充分利用宏观洞察而不是微观精准,避免对学生的个人隐私过度窥探。思政教师要树立合理使用数据意识,加强对数据使用的伦理与道德责任担当,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面引导作用。

(2)强化阵地意识,占领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构建大数据意识,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发展。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通过自身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捕捉积累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和深入挖掘。比如,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辟思政教育二课堂,教师运用微博,微信,网络聊天工具等媒介为载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在转变方式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水平。

(3)优化思政理论课的工作方法。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需要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适应与创新能力,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改善师生交流方式,积极调整心态,才能做到真正创新。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使得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让枯燥的课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灌输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为了灌输而灌输就不行,如果任课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讲解课本内容的时候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平等地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那么思政课堂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4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数据开辟了全新领域,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大数据带来的风险和不利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1-01.

[2]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8-01.

[3]陆璟.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4]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

[5]卢正天.大数据浪潮挑战下的教育回应[J].当代教育科学,2014(20).

[6]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7]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8]夏晓东.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前沿,2014(AZ).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9

一、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意义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两项基本工作任务, 科学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 有助于渊博教师学识, 有助于为学校赢得声誉。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将会不断丰富和充实自身的知识, 活跃学术思想, 使教学更显特色和水平。

我国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特指四门课程的教学,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述。四门课程内容都是教育部统一要求的, 对大学生来说, 这些课程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具体来说, 很多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存在重复, 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 主观上对教学内容易产生排斥心理, 且教材内容涉及知识点多, 但又泛泛而谈, 显得概括和抽象, 不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实践表明, 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深的专业知识,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适应能力, 有利于解决教学新问题, 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1】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阅读大量的文献、期刊和书籍, 并对自身教学行为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 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二、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科研现状分析

由于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 民办高校经费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办学者的投资和学费的收缴, 较之于公办高校, 民办高校缺乏相应保障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科研水平。第一, 民办思政理论课教师入职门槛相对较低, 新入职教师多为刚毕业的青年硕士研究生。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多为硕士研究生学历, 其中多数人只在读研期间就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 读研之前所学专业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 这意味着较之公办高校, 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学术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第二, 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问题。民办高校不能解决教师编制问题, 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受生源影响, 这些外在经济待遇的不稳定性使得很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重视应付当前课堂教学, 忽视学术研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轻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术研究。第三, 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 相对来说缺乏进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民办高校教师收入来源主要是基本工资和课时费, 每周有一定数量的基本课时, 超过的课时才能计入课时费, 所以为了保证收入水平不至于过低, 民办高校教师承担的周课时偏多, 限制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进行。第四, 民办高校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关注和支持。在实践中, 民办高校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重视专业课程教学, 缺乏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关注和支持, 更缺乏对思政理论课科研的投入与支持。

三、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 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各教研室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方面的组织和管理功能

首先, 重视科研工作。各教研室主任应该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有意向教师传达科研的重要性, 并随时询问、关注教师们科研的进展, 并适时对教师们的科研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 以老带新, 发挥骨干教师的科研示范作用。骨干教师一般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文写作、成果总结和鉴定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新入职教师被分配给某个骨干教师, 以此结成科研小团体, 平时多交流、讨论, 并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研究。这既让新入职教师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又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最后, 把科研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各教研室应该公开奖励有科研努力和成果的教师, 奖励要体现出物质上的利益, 更要传达出对被奖励者的尊重与认可, 满足被奖励者的自尊感和荣誉感。

(二) 民办高校应重视思政理论课科研, 并加强科研投入与科研管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3】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水平是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体现。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 制定相应的制约与监督保障机制, 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科研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及经费的投入, 以此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自我充电、严谨治学

进行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既然选择了高校教师这份工作, 对知识就要有自觉追求, 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与恒心。高校教师作学问重在平时的付出与积累, 切忌一知半解, 道听途说, 以断章取义为荣, 以照抄照搬为智;切忌学风浮躁, 治学不严谨, 急功近利, 甚至在学术科研上弄虚作假, 抄袭剽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以刻苦的努力、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相关科学研究。

摘要:科研工作是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以外所承担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从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意义、科研工作的现状以及科研工作能力提升的路径这三方面进行思考与论述, 力图为各民办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有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民办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科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西南高校师资培训中心.高等教育学[M].重庆出版社, 2006年.

高校思政理论课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政理论课,案例教学法

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有些学者这样描述, “案例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

综合案例教学法与思政理论课, 我认为所谓的案例教学法, 是指思政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 通过多媒体、情景演示等教学手段, 经过策划, 在教学中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到特定情境中, 深入角色, 分析案例, 使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思政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不全面, 不到位

思政课一直都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公共课程,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重视它, 与其他专业课比较就更不值一提了。许多学生认为没什么用, 可学可不学, 学的目的也只是应付考试而已, 而没有认识到思政课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与长远性。

(二) 学生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 积极性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却匮乏了, 社会上这种“金钱至上”的荒谬说法严重影响了学生, 以致于学生们根本不把思政课放在眼里, 课上发现许多学生不是看小说、打游戏就是睡觉, 反正都是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究其原因是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也因为从高中到大学思政课的内容都大同小异, 造成他们心里的厌倦。因此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三) 思政理论课的内容繁多, 对教师教学要求高, 难度大

思政课虽属于公共课, 但思政课中的具体每门学科又有不同的学术思路, 这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 怎样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将各门学科有效连成一体就比较困难。解决这一难题, 就需要教师不仅有过硬的理论功底, 还要有口齿清晰的言语能力。

教学内容变动快, 改革频繁。每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之后, 相应的政策、都会加到思政课程中。思政课又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课程, 这就需要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重组的内容也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二、如何在思政理论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一) 教学前教师精选案例, 组织内容

教师课前要认真准备, 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案例, 这样既能使学生全面地认识该类事物的形象, 又能使案例所要揭示的内容表达清楚。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比较前卫、信息接收量也大, 因此要选择能够激起学生兴致的案例来教学。

首先, 所选案例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让学生产生探究意识, 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 让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知行统一。

其次, 所选用的案例必须与时俱进。如今大学生一个普遍特点是喜欢求新、求异, 所以现在多用多媒体、视频等进行教学。

教师在组织教学案例时, 还要预测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 有什么想法, 会得出什么结论。以及这些问题是否在老师的可控制范围之内, 如何去解决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想法。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把一堂完整的课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才能真正达到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课堂中教师组织演示, 学生讨论发言

案例设计好之后, 教师应让案例以丰富、精彩的形式呈现, 一些案例可以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去, 使他们身临其境, 期间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穿插一些有意义的图片说明, 让内容更加直观明了。

案例展示完毕后, 教师应组织学生分成小组, 针对案例围绕的主题进行讨论。为了让大家最大限度的从小组讨论中学到知识, 讨论中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使讨论达到最大效益, 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在课堂讨论中有助于学生批判、怀疑意识的迸发, 在阐述观点完成学习任务时有助于形成独特的和富有个性的评议表达及观点阐述,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2】。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应根据自己所需做一些标记, 把别人提出的合理建议记录下来, 对于争议较大的问题最后听取老师点评。期间有的小组讨论会跑偏,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及时引导, 促进讨论的有效性。

(三) 教师精心讲评, 善于总结

点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最后环节, 此环节不仅能纠正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还能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答案, 教师点评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观点上, 对不同的同学采用不同语言进行点评, 尤其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同时还要对讨论中出现的偏激思想进行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此外, 在案例教学中, 师生还要注意进行适当的角色转换。如果学生始终都将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 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生只有把自己与案例相融合, 案例情景才有可能“再现”, 案例教学的价值才能被体现。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 否则学生的角色就难以改变。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这样通过课堂总结和反思, 教师能再次强调理论, 而同时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反馈学习成果的同时, 也重视了讨论思考的全过程”【3】。

总之, 思政理论课教师选取与教学大纲要求相符合的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 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判断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把教材中的原理与学生们的现实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与教师对上课都有激情, 同时帮助学生克服一些对案例教学法错误偏差的认识, 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 :48-50, 62.

[2]周伟明.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下一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