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精神

2024-07-18

抗震精神(精选六篇)

抗震精神 篇1

本刊讯5月12日,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召开“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大会, 沉痛哀悼在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 总结回顾全省一年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主要历程和工作成效, 动员全省电信干部员工, 从抗震救灾的艰苦奋争中汲取前进的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 进一步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夺取恢复重建的全面胜利和企业转型发展新的突破。

省公司领导及本部全体干部员工, 川通服领导和员工代表, 各市、州、县分公司、直属单位、信产、号百等分公司干部员工参加会议。

抗震精神 篇2

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描述1976年唐山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强烈地震,顷刻之间使24万同胞遇难,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西方一些新闻媒介曾说:“唐山从地球消失了”。然而,让世界惊讶的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西方一些人的预言发展。唐山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公而忘私、患难与共、自强不息、顽强奋斗、拼搏进取,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震后第一个十年,我们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震后第二个十年,我们积极实施国民经济振兴计划,“七五”时期赶上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八五”时期超过了全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跨入了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震后第三个十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狠抓第一要务,按照发展成果惠及百姓的目标,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走在了全省最前列。我们深深体会到,在抗震救灾和快速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抗震精神”是党的历史先进性和时代先进性相结合的必然体现,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弘扬抗震精神,就不可能有繁荣美好新唐山的今天。

1996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地震灾害面前,唐山人民不怕艰难困苦,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抗震精神。公而忘私,就是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在地震发生后,无数的党员群众从废墟中爬出来,不顾家人的安危,自发组织起来,救人、保护国家财产。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时期,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把全部的心血献给了唐山的恢复和发展。患难与共,就是心系群众,同甘共苦。在地震灾害面前和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建立了患难真情。在震后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数十万唐山人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同住一个抗震棚,组成一个大家庭,互让一碗水,分吃压缩饼干,一起照顾伤员,患难与共。在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阶段,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舟共济,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改革发展乐章。百折不挠,就是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在毁灭性的大地震面前,唐山人民不是捶胸顿足地哭泣,而是表现出了从来未有的镇定、从容、举重若轻和不屈的抗争。残酷的命运和无情的灾难,铸就了唐山人坚强的性格,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困难挑战,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震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生产了“抗震瓷”,种上了“抗震麦”,使工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到震前水平,创造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壮举。勇往直前,就是负重奋进,敢于争先。唐山人民素有不甘落后、勇于争先的优良品格,无论是在与震灾斗争中,还是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新时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精神。正是有了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抗震精神,唐山各级党组织和大共产党员带领人民战胜灾难,才实现了快速发展。

灾难中的日日夜夜,那些坚守、自信、担当,那些真诚、善良、博爱,想阳光照亮了天地,温暖着人心。灾难,让中华民族迸发出气壮山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伟大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互助精神,看到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抗震:让心灵回归精神家园 篇3

此次抗震救灾,对于中小学德育而言,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更在于其所展现出的精神画面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一、普世价值与民族精神,由谁构建德育之魂?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源于《南方都市报》刊登的《普世价值的胜利》一文。

我们不否认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体现的普世价值,尤其是救人第一的救灾理念,但笔者却认为,这其中更多折射出的是民族精神之光。无论是受灾群众在灾难面前的坚忍与顽强,还是温总理指挥救灾时的果决,解放军官兵在艰难环境下舍身跳伞的英勇,无不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芒。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五千年来,我们绵延不绝,靠的正是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顽强意志。总书记的躬身抚民,温总理的深情呼唤,救灾人员的不离不弃,志愿者的奔波劳累,处处都闪耀着仁爱的光辉,处处都显示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厚重情怀。而全国一盘棋的救灾格局、以军队为主体的救灾形态等等在救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因素,更是所谓的普世价值无法包容的。这一切都充分显示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足以擎起国人的脊梁。

德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以什么为思想内核是德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德育的价值取向和育人目标的确立。我们并不否认普世价值的合理性,其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保护人权等理念不仅适用于西方,也同样适用于东方。问题在于在当前语境下,普世价值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以此为核心建立我们的德育思想体系,并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去改造国民精神、民族特性,不仅不符合国情,同时还会留下文化殖民的后遗症。普世价值的建立如果要以民族特色、民族尊严、民族自信心的付出为代价,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也是任何一代人都无法承担的历史问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德育思想内核的必定是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德育之魂当由此而立。

而且,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我们并不排斥对普世价值中合理成分的吸收,当然,这也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管是融合还是吸收,我们都不能放弃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都要以我为主。

所以,以民族精神构建德育的思想内核不仅是必要的、可行的,更是确保我们这个民族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脊梁的理性选择。

二、个性张扬与集体认同,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还需要集体认同吗?这似乎是个伪问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当下教育实践中的的确确存在着集体认同危机。

这似乎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长期隐于集体,鲜论个性的民族,一夜之间突然变得那么崇尚个性。年轻一代自不待言,教育工作者同样是言必称个性。而集体与集体主义除了官样文章外,很少有人论及,集体主义甚至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但一场震灾,却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集体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更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全港湾。

在中国,集体意识更多体现为一种家国意识。在灾难来临之际,绝大部分国人内心里都希望我们的国家领导人能如家长般关怀民众、救助民众。胡主席、温总理之所以在此次救灾中获得崇高的声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好契合了国人的这种心理企盼。“老爷子”“父亲”等词,透露的正是家国意识下人们对政府领导人的心理需求。

对范美忠的责难,更是集中在他对老师所应负责任的背叛,对由他与学生所构成的那个班集体的背叛。责任本身就来源于集体,没有集体,单个个体没有责任可言。其他教师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能自觉地组织学生逃生,有的甚至数度折回教室寻找学生,其心理动机除了爱,更多的应是对责任的认同,对自己所属集体的认同——我是孩子们的老师。

尽管我们为了纠正原有社会体制下集体对个体及个性空间的压抑而有意回避、排斥集体这个词,以更有力地张扬学生的个性,却没曾想集体意识竟如此深地隐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固执地拒绝集体这个词,而不在教育中张扬个性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集体认同,学会遵守集体的规则,学会恪尽职守,学会与人相处呢?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更幸福地生活,我们就应该这样做:让他们的心有所归依——归于集体、归于祖国、归于民族,而不会在孤独的徘徊中迷茫失措。

三、公民教育与理想主义,只能择而取其一吗?

与对集体主义否定倾向相伴生的是对理想主义的排拒。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崇高、英雄、理想等概念离我们越来越远,生活德育、公民教育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这对于缺乏公民教育传统的中小学德育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是,拨乱反正可以,矫枉过正就不可取了。如果说只有高、大、全,只有无私奉献的德育是空洞的,那么只是停留在眼前生活的德育则是幼稚的、片面的。我们理解,倡导德育生活化的初衷是为了修正高、大、全的空洞德育对人性的压迫与扭曲。我们应该拒绝空洞,拒绝伪善,但更应拒绝借崇高之名,行压制人性之实的虚假德育。我们不但不能也不应拒绝崇高,拒绝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而且还应把它视为完整人格、完满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固然需要生活,但又何尝不需要境界的高远、人格的完善呢?

解构原有正面价值观的原因除了伪善的现实存在外,还在于在许多人眼里,崇高是虚幻的、不现实的,人不可能如此高尚,一切高尚背后都是利益的算计。而当余震来临时,武警战士跪地而呼“我还能再救一个”;谭千秋老师以手为翼,保护学子;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毫无惧色地让其他同学先走,自己最后一个走出废墟……一件件发生在地震中活生生的事例无时不刻地告诉我们,崇高不仅存在,而且如此集中,如此真实!面对荧屏,我们为什么一次次泪流满面,不正是因为这背后的崇高,这背后的人性之光吗?

所以说成熟的德育,应当存以底线,导以文明,示以高远,在生活德育、公民教育的基础上,引领人的心灵一步步走向高尚,使其本身所固有的善从自在走向自觉,成就其人生的圆满。

如果说生活德育是对原有教育体制下日益僵化的德育的第一次否定,是为德育走出僵局,走向成熟打通障碍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借此次抗震救灾中折射出的道德之光,完成否定之否定的进程,以促进德育的现代化、成熟化,以大德育培育大国民,为中华民族的崛起铺平道路。

抗震精神 篇4

1 医护职业精神的内涵

职业精神(Medical professinalism)是指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1]。因此职业精神不仅仅包括技术造诣,还包括“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关怀和服务精神,有别于坚守职业行为底线的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升华,是内化守常的伦理准则。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就谈到:“凡授我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我国自古对医者有“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人命至重,贵逾千金”等道德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与要求。[2]

2 新时代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

2.1 利他主义精神

利他主义精神是医护人员职业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切实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震发生时,医院坚持撤离中先病人、后医护人员的原则,对不能撤离的50台手术坚持完成,对无法撤离的I C U病房,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岗位,病人在,医护人员在。震后,华西医院主动放弃自身利益,立即组织腾出床位上千张,免费收治灾区伤员,并积极与其它医疗机构协调,建立危重病人转入华西医院,轻病人转入其它医疗机构的转诊机制,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截至5月21日16时,医院接诊病人1900人,入院1160余人,现在院980余人,开展手术700余台。外派医疗队一支24人,在灾区一线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坚守岗位,连续十天十夜奋战在医疗第一线,淋漓尽致地书写着医务人员的利他主义精神。5月12日,都江堰市女孩贾正娇,地震被埋48小时后成功获救,15日被送入华西医院I C U病房。由于长时间被埋和挤压,她全身多处挤伤,尤其是双腿静脉不畅,贾正娇最担心的就是保不住自己的腿。医护人员给予她最精心的照料,用最先进的扫描仪为她作全面检查,不仅关爱她的健康,更重视维护她的利益与幸福。通过竭尽全力地救治,终于保住了她的双腿,这对于一个20岁如花般年龄的女孩来说,代表和体现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008年5月19日,在沉痛哀悼“5·12”汶川地震遇难同胞之际,华西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将牢记使命,竭尽所能,救死扶伤,与灾区人民血脉相连,守望相助。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充分展示出医护人员的利他主义精神。

2.2 团队精神

医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决不是个人行为,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它需要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一个团队的亲密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集体力量的深度开发和展示。这里的团队不仅仅指单个科室不同岗位之间人员的合作,也包括多科协作联合救治危重病人的团队合作,还有跨国籍、跨省份、跨医院之间院内医疗团队的合作和院内团队与抗震救灾一线医疗团队的合作等。灾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员大多为病情危重的病人,医院立即抽调外科、内科、麻醉、I C U、感染、营养等方面的高级专家,集中精兵强将,组建多学科专家组,应对重危伤员的救治,极大地提升了伤员救治的质量,在来院的近2000名病人中,死亡人数为8人,死亡率4%。院内各个科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例如,由于震后骨伤病人较多,按照医院的统一部署,将眼科的部分病房用来收治骨伤病人,由部分骨科的医生和眼科的护士组成新的团队负责眼科骨伤病人的救治工作。由于平时护理的都是眼科病人,接收护理骨科病人给眼科的护理团队带来的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为了配合医生做好工作,他们从护士长到普通护士都积极主动地向骨科护士请教,用最短的实践掌握了护理技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5月14日起,先后有21支省外医疗队,280余名医护人员来我院支援,与我院工作人员一起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促进和保障了整体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5月16日,卫生部将“抗震救灾省外医疗队后勤物资供应中心”设在华西医院,由我院后勤团队保障省外医疗队在一线救治工作的物资供应,通过团队合作,使50多支省外医疗队能够及时地完成抢救任务。5月17日,通过技术支撑、远程联线,实现了我院医疗团队与战地医院医疗团队协同救治受灾病员,截至5月1 9日,已完成82例远程影像传输与会诊。

2.3 情感责任

灾后给病人造成的不仅是身体伤害,也给心里留下了沉重的心理创伤。医护人员在伤员救治的过程中,必须跟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稳定他们的情绪,给予他们心理援助。5月15日,医院全面启动灾后病人和灾区的心理干预机制,组成了一支由专家率领的6 0 0多人的心理干预队伍,深入各科室病房和重灾区开展工作,鼓励他们解开精神枷锁,勇敢面对现实。一位汶川县的伤员,从都江堰转入华西医院,家人杳无音信,几天未进食,绝望地看着医护人员。当医生告诉他昨天刚从都江堰一线回来后,才开始慢慢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并试着为他拨打了妻子的电话。当电话拨通,他听到妻子那熟悉的声音并了解到家人都平安时,突然挣掉了手臂上的绷带,并嚷着说饿了,要吃东西。医护人员为他高兴不已,完全做到了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悲患者所悲,喜患者所喜。一位来自汶川映秀镇的3岁小男孩,送到急诊科经过检查以后,并无伤情,但由于空转出来的时候是独自一人无法联系父母,小孩嚎啕大哭要找爸爸妈妈,医护人员立即扮演起爸爸妈妈的角色,至他妈妈被成功转移出来接他离开时,这个小孩与我们的医护人员已经生活了一个星期,并叫医护人员为爸爸妈妈。

2.4 献身精神

医护人员一旦选择了医学职业,就等于选择了奉献,就要具备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灾难发生后,我院在第一时间派出了医疗队奔赴一线,24个名额却人人都争着想去。有句话说,“慷慨就死易,从容就义难”,危急关头,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体现出医护人员崇高的职业精神。一位队员在自己的战地日记中这样写道,“夜深了,但我们仍能看到公路上来不及清理的巨石,没有塌方完的峭壁就悬在我们头顶。车子在崎岖狭窄的路上艰难地前进,余震仍不时地袭来,山上石头‘哗哗’滑落的声音也不时地传入耳里��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我们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死扶伤的决心。几名博士后在给医院的请战书里这样写道,“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青年医务工作者,面对这一艰巨困难和严峻挑战,我们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真切希望能够冲锋在前,切实实践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废墟里伤者无力的呻吟,瓦砾旁孩子痛苦的哭喊,帐篷内大量等待救治的患者,雨夜中献血群众排起的长龙,都让我们难以平静,无法沉默、不能等待!我们坚决要求到抗震救灾的前线去。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待命”。5月14日,我院发现5例创口芽孢病人,发生气性坏疽的可能性极大,病人立即被送到隔离病房,在隔离病房内,经过感染科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所有感染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2.5 推进社会公平的责任

与一般病人相比,震后伤员是属于没有足够能力来保护他们自己利益的人群,可谓“弱势病人”[3]。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充分尊重病人的人格,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优质高效完成救治任务的前提下,将有效的医疗资源公平公正地用在伤员身上。华西医院通过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轻伤转出,重伤转入”的双向转诊机制,使每一位伤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医护人员对伤员的救治全力以赴,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受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财富等其他条件的影响,使每个伤员平等享受卫生资源或公正分配的权利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仍有许多重伤员正从灾区或其他医院转运而来,住院医疗压力还将持续增加并维持一段时间。目前,医护人员们正顶住压力,全力以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在全国医疗同行的支援和配合下,以崇高的职业精神和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团队战斗力,顽强拼搏,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相信,这种职业精神不仅是体现在战时,更内化为每一名医护人员的行为做事的准则……

参考文献

[1]李本富.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2]钟南山.简论医德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3-4.

学习抗震救灾精神 篇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记得这一刻。从这一刻起,灾区的一切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这一时刻,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五万多同胞遇难,二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短短的三分钟无数家园瞬间变成废墟,无数亲人生离死别,无数孩子成为孤儿。

每阅读一条新闻、每聆听一段故事、每关注一篇报道、每凝视一组画面,都那样令人心碎,令人背泪!这次地震虽然让我们失去了那么多同胞,使人痛心不已,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共产党,我们的子弟兵,是可靠的,是值得全中国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人民在关键时刻所爆发出的潜能,爱国热情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群体的生命是强大的。生命的伟大在于不屈不挠,在于顽强的抗争,在于心与心的相通,在于手与手的相牵。此时此刻,出现了多少感人的事迹,让人感动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作为前进的动力。

灾难似火急,患难显真情。

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虽然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但摧不垮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和意志。

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我想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们默默地为他们祈福,并以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灾难发生后的当天晚上我们的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这正体现了作为一名党员,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作为总理,当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不顾个人安危,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精神。他的每一次落泪都感动着所有爱国的人。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的联系。温总理紧握双手的刹那间,我们还看到了人定胜天的力量和自信,看到了众志成城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学习。

抗震救灾期间,各国志愿者的大量出现,这是中国文明社会走向成熟的一个象征。我们所要学习的是一种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承诺,一个神圣契约,“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 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它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人类同情心等基本价值理念组成,它超越了商品交换的原则,展现了人性崇高的层面。

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人员,人民警察。在灾区你们创造了太多感人的事迹,太多让人震撼的壮举。在忍着失去亲人的痛苦下还要 1

忘己的工作在救灾的前线,我被你们的行为所感动。你们这种忘己的精神,勇敢奋不顾身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我想你们是最可爱的,你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灾区家园的重建,尽快解决灾区人民的生活问题。各方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每一份捐款不管是多是少都是我们献给灾区的一份情,这是也体现了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奉献爱心的精神。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一位母亲在临死的时候用手机编辑的短信,她的孩子活下来了,在自己父母的庇佑下, 大灾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这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我们需要学会感恩。

然而,小英雄的事迹却更令我感动,他们的精神更加的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作为一名中小学生能做到,而我们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好好的反省,好好的学习他们的精神。

勇敢智慧少年英雄雷楚年。他今年15岁, 是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在灾害来临之际, 当教学楼在剧烈摇晃,同学们站立都很艰难的情况下,雷楚年表现出非凡的冷静和勇气。他在短短的2分钟时间内,两次返回教室,带领7名同学脱险。当他连抱带推把最后一个惊吓过度的女生送出教学楼时,楼梯在他的前方垮塌,他只好返回二楼教室,推开窗子抱着一棵树跳到一楼,还没等他跑到操场,教室就垮塌下来成了一片废墟。这体现了一种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应该传送着他这种小小年纪就具备的不怕牺牲的救人精神。

乐刘会(被困近70小时,压在废墟中的乐刘会对救助她的救援人员说:“被困时,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我就等着你们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我听到你们外面有人在说话,我就不停地喊救命……没有(你们)声音,我就不喊了。我要节省力气。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我希望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在里面会自己保护自己的。你们来救我,我很感谢你们。……”5月15日,这个叫乐刘会的22岁女孩牵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靠着坚定的信念,乐刘会度过了被深埋在废墟中的70多个小时的漫长时间,终于获救。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让她如此坚强呢?是一种坚持、冷静、乐观的精神。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是很值得推崇与学习的。我想,在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像乐刘会同学一样坚持,冷静,乐观!

为救同学断臂的白乐潇。白乐潇是一位12岁的女孩。地震发生时,她的胳膊被教室的门卡住,为了让后面的同学跑出教室,她忍住疼痛自己把胳膊拽断了。同学得救了,她却从此失去了一条手臂。这位小姑娘具备了一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断臂少年白乐潇的感人故事”,我的心中似乎有一股澎湃的波

涛再涌流……他的母亲看一次就哭一次,为了安慰母亲,白潇乐说,没关系一点都不疼,但转过身去自己却蹙紧眉头一个人挺着,在广元市做了两次手术,一次比一次痛,他没掉过泪……看到电视上的此幕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多么坚强的少年啊!用微笑面对痛,不只为了自己,还为了母亲。我赞叹生命力的顽强,我更赞叹白乐潇的坚强!

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如康洁、薛枭、陈浩、张吉万等,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对同学的情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看完他们的故事,我想了很多,的确,生命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在这危急关头,他们不放弃生命,是一种精神。他们舍己为人,是一种精神,他们坚强乐观,是一种精神,等等。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在于为他人着想,在于为全社会做贡献!

这次地震也让我明白: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珍惜身边的一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试想一下,如果地震能够预测,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生命在瞬间消失,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骨肉分离!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那些救灾中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

抗震精神 篇6

1.要抓住发展的机遇。要发展就要研究和抓住机遇, 我们中国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主要采取扩大投资规模、扩大内需、扩大出口三大方面的政策, 这些都是钢结构产业今后的重要发展机遇。

2.确立我们的发展目标。研究和确立钢结构行业未来发展的三大目标:一是在十一五规划期内的今后两年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二是到2021年纪念建党100周年的时候, 中国的钢结构从规模到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一个就是到20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 我们的钢结构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关于战略目标我提出了一些要求, 要求进行系列化的研究、集约化的生产、精细化的管理、品牌化的经营。

3.正视钢结构发展中的三大薄弱环节: (1) 设计问题。 (2) 发展钢结构住宅问题。 (3) 完善钢结构有关标准和规范中存在的问题。

今天这个会议, 是我们钢结构行业有关抗震课题的论坛, 是关于钢结构行业如何为灾后重建做贡献的论坛。我们与会的专家将围绕怎么抗震, 或者说我们的结构, 从结构的设计, 构件的制作安装, 怎么符合达到地震区的要求, 将进行深入讨论、广泛交流。我想借此机会, 借题发挥, 说这么一个题目, 就是:以抗震救灾的精神, 扎实推广钢结构建筑。

“5.12”汶川大地震自发生至今, 已经一年了, 这场空前惨烈的自然灾害, 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的人员、物质和财产的损失。抗震救灾斗争, 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锦涛同志指出:“在同这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艰苦博斗中, 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坚持了这份崇高的精神, 这个精神就是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不畏艰险, 百折不挠, 以人为本, 尊重科学。”这是二十四个字的抗震救灾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流传青史, 永放光芒。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伟大结晶, 抗震救灾精神是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写照。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人为本理念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我们要把抗震救灾精神用到很多方面, 激励我们大力推广钢结构。我今天要讲的是,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建筑领域推广钢结构建筑的科学精神和强大动力。

一、全社会要提高对钢结构建筑的认识

从建筑准则来看, 要提高全社会对推广钢结构建筑重要性认识, 就是说钢结构建筑不能只是在我们专家之间, 也不能只是在钢结构企业之间进行交流, 而是全社会都要提高认识, 增加共识。建国6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新的变化。也就是说, 钢结构可以为满足我们改革开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做出巨大贡献。这里要强调一点, “生命第一”是建筑的准则。2008年的“5.12”汶川巨震, 给建筑界的启示是深刻的。作为我们搞建筑的都知道, 地震是自然灾害, 对建筑物来讲, 也是一种破坏性实验。我们不可能把一个大楼建起来, 再去检查它的基础怎么样, 去把它的主体结构搞碎了, 那是不允许的。地震灾害, 正是对建成的建筑进行一次破坏检验。在日本神户地震中, 发现有些建筑在混凝土中有不少的易拉罐, 政府就把不法承包商抓了起来。1999年台湾发生集集大地震, 后来我到台湾去看了现场。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钢筋应该弯到135度, 台湾在地震过程中, 有些结构倒了以后, 看到有些钢筋只弯到90度, 就因这一条, 抓了60多名承包商。地震是自然灾害, 但是要追究建筑承包商在建筑过程中的质量缺陷。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让人震惊, 一些中学, 三层砖混结构, 竟然连一根圈梁都没有。那么多中小学生就牺牲在这里, 这哪是搞建筑, 简直是在搞坟墓!这些建筑给无数的人和家庭的生命财产造了巨大损失。当然, 建筑本来也很复杂, 很难追究哪一个承包商的责任。我们要总结和思考怎么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才是正确的。对此, 不仅要求大家提高抗震的标准, 还要求规划师、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 能够共同推进中国减灾建设和城市安全。安全, 作为人生活的基本要求, 表明了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作为基本权利的保障, 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建筑师们的创作必须把握的准则就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建筑安全至高无上。建筑是艺术, 也是如何维系生命的艺术。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70%以上的城市, 50%以上的人口, 都分布在气象、地震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近年来, 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我们发生了冰雪凝冻灾害、台风灾害, 还发生了地震灾害。我讲过, 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么一个机构, 叫“防涝抗旱指挥部”, 一边防涝一边要抗旱。这本来是两个相反的事情, 在中国会同时出现, 防涝还要抗旱, 南边涝了北边旱了, 北边涝了南边又旱了。近年来每年因灾害、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 超过20万人。受伤人数超过300万人, 经济损失每年达到6500亿元, 相当于GDP总量的3%-6%。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在城市化发展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发展与抗灾能力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我们的城市发展相当快, 包括绵阳市的发展也相当快。北京市过去只有2环路, 后来又有了3环、4环、5环、6环。城市不断在增加,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化率1978年才17.9%, 到了2008年达到409%, 预计到2020年, 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而这个时期, 正是我们城市防灾、抗灾、减灾的关键时期。当然, 我们要从很多方面去考虑, 从法律、法规健全;从技术标准建立;从防灾规划;从防灾组织;以及建筑的防灾能力等等方面来加强这一的工作。在四川的地震中, 众多建筑物受了很大损害, 而绵阳钢结构工程九洲体育馆安然无恙, 成了当时抗震救灾的指挥部、庇护灾民的“诺亚方舟”。到现在, 这个建筑依然完好。九洲体育馆之所以能够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近乎惨烈的灾难中, 屹立不倒, 是因为我们建筑师们在项目的方案设计阶段, 就清醒的认识到:如此大跨度的空间结构, 必须要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同时, 主动加强抗震的构造, 就是以卓越的设计来保证、提高我们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综上所述, 我想说明一个问题, 就是中国是自然灾害比较多的国家, 我们的钢结构正具备抗击各种灾害的能力, 不仅是地震, 还包括台风、暴雨和其它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

要大力宣传钢结构的优越性。对我们来讲, 就是要以地震为契机认真宣传、介绍钢结构建筑的优越性。我们要做三件事情, 希望四川能率先做到。第一件事情, 就是发挥我们钢结构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发挥建设部门的领导、主管作用。今天, 这么多四川省的人大原主任在这里, 我希望都能支持我们的协会工作和部门工作。我们要召开有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的钢结构座谈会议, 也要请人大的代表参加, 谈谈钢结构的优越性、重要性。今天在座的有这么多的钢结构专家, 我只想讲简单地讲一下就是:钢结构是特别安全的建筑, 是绿色的建筑, 是可以循环再生利用的建筑, 是使用面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建筑。要通过座谈会, 把这些优越性进行宣传、普及。第二件事情, 就是在座谈讨论的基础上, 请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组成课题组对我们钢结构建筑进行调研, 对这个课题我们将积极参与, 协助起草调研提纲和整理讨论发言的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 向省人民政府提出在地震灾区大力推广钢结构的建议。第三件事情, 就是希望四川省建设厅, 代表省政府起草《关于推广钢结构建筑的意见》。由省政府发文, 这样对于推广钢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四川省去年发生了地震灾害, 灾后重建对我们大力发展钢结构提供了重要契机。当然, 我们要在全国推广, 而四川省要率先搞上去, 起表率作用。我们在向政府提出这样一个建议以后, 还要在过去很多政策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发展钢结构的政策性意见, 制定国家政策。

中国人是强调直观的, 强调有榜样的, 有示范的。毛主席说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积极地把专家的主张、专家的智慧贡献于工程, 让这些工程在中国起示范作用, 起推动作用。这样下来, 我们协会、企业、专家们要做的, 就是如何提高钢结构的水平。

昨天, 我到了北川。北川县城, 在地震过程中整个被夷为平地。现在, 正在进行新址规划, 由山东省援建。在北川新址的规划过程中, 有一个新区, 叫北川的工业园区。我提到这个工业园区, 要思考怎么建。我当时提出:希望山东省建设厅考虑, 按照工业园区的要求把各种配套设施建立起来, 要用钢结构、轻钢结构建设一大片标准厂房, 进行工业房地产开发, 把北川-山东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中国的创业园区。这是我受了一个美籍华人的启发。他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多年, 在中国的广州、上海、天津、海口等城市, 建了九座“美国工业村”, 他当村长, “工业村”建成有十年、八年, 所有的房子全部出租了, 租给电子产品厂、医药产品厂等等。所有的工厂, 都希望租用这样的标准厂房, 而他就承担这个小区的物业管理和收租金, 这实质是工业房地产开发,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由此, 我看北川-山东工业园区完全可以用轻钢结构的标准厂房去推进发展, 吸引绵阳市内外的电子工厂、生化工厂、卫生用品工厂以及其它各种日用产品的工厂入驻和发展, 这是很好一个契机。

为了大力推广钢结构, 我们可以组织专家们到企业去看看, 到发达国家看一看, 到台湾、香港看一看, 哪一幢建筑不是以钢结构为主体的。而我们现在还在那里犹豫和选择!昨天在从成都来绵阳的路上, 我很高兴地到一个叫“攀成钢”的钢厂去看了一下, 这个钢厂新建的100万平方米厂房全是钢结构的。几年来, 我们这次论坛的协办单位之一——泛华建设四川赛特蓝钢结构集团也参与这个项目几个工程的建设。我看了以后给予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还要考虑, 建筑结构的颜色、建筑结构的外部涂料、建筑结构的门窗、就是建筑结构的眼睛, 霓裳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要用抗震救灾的精神大力推广钢结构, 明确“生命第一”是建筑的准则。明确钢结构在所有结构中符合当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要求, 同时也要正视钢结构建筑的薄弱环节。

二、要从三大方面, 夯实钢结构建筑, 推广钢结构建筑的基础性工作

钢结构建筑要在全国推广, 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随着我们国力的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钢结构建筑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实现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要做好基础工作, 主要是三大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钢结构建筑的法规体系。近几年来, 就抗震来说, 我们加强了法律的规定, 落实出台了建筑工程抗地震灾害管理规范,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的规范, 并提出城市抗震的防灾规划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范, 还有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管理规范, 我们还加强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监督, 这些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大的调整, 但是健全钢结构法规体系, 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钢结构的验收, 不仅是钢结构本身的验收我们还要出台详尽的验收标准, 要把钢结构配套的幕墙、扣件及其它东西都要跟着一起验收, 这些好不好, 也影响钢结构整个工程的功能质量。幕墙也是如此, 一个幕墙时间长了, 它的连接胶硬化了, 到时候幕墙就会掉下来, 那还得了吗!前些年在珠海, 一次台风, 把这个城市的幕墙建筑刮得差不多了, 钢结构纹丝未动, 幕墙掉得差不多了, 幕墙和钢结构是相辅相成的, 建筑好, 其中不仅是钢结构好, 包括与钢结构配套的各种东西, 它都存在建筑的功能里面, 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质量。

第二、完善钢结构的各种标准规范。标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经讲过, 从国际发达国家来看, 在市场经济进程中, 人们通常说的一句话, “三流企业是卖劳力, 二流企业是卖产品, 一流企业是卖技术, 超一流的企业是卖标准”。标准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必要环节, 要想技术更新, 技术改造, 没有标准, 你的新技术是得不到应用的, 你的专利是没有市场的, 标准至关重要。当然, 我们有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我们大型企业、先进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标准, 进行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生产, 建设部共编制和修订了有关抗震的标准、规范四十余项。有关我们钢结构常用的规范有99项, 还有不少地方性标准。有些就是我们协会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及有关部门编制的。在完善标准规范的同时还要强调国际上的四大标准体系, ISO9001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0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还有SA8000社会责任体系, 推行国际通用的标准体系使管理工作法制化, 这就是科学管理进入到知识管理的最前沿阶段, 要求我们实行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管理, 这也是我们新型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第三、增强钢结构建筑工程检查的科学性, 先进性。搞建筑质量检查, 靠“吊、卡、量”, 用线吊一吊, 尺子量一量, 钢结构检查, 吊卡量是不行的, 像人体检查一样的, 我们过去老中医, 把把脉, 望闻问切。现在光望闻问切不行, 要到医院扫描去, 全面检验, 我们的检查手段要科学化, 要检查建筑物建造过程中, 它的内部构造结构;检查我们钢结构焊接的每一道焊缝, 还要检查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疲劳程度;抗风压、抗剪、抗侧压等压力状况;以及钢结构的结构防火、保温、隔热系数;钢结构和非钢结构的接合状况等等。要增强这些检查的科学性, 前瞻性, 而不是凭我们的经验去检查, 经验是宝贵的, 但是如果成为经验主义, 那就不行了, 要有先进的检测仪器, 先进的检测手段, 增强检测的科学性、先进性。

三、要从四大方面进行研讨, 钢结构建筑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我们的工程技术, 必须要创新, 尽管我们不是高新技术行业, 但我们需要用高新技术行业改造我们的传统行业, 更何况我们钢结构, 是在建筑中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钢结构的科技创新要从四大方面抓好。

第一、要弘扬钢结构建筑新理念、活跃钢结构建筑设计思想, 繁荣钢结构建筑创作。我们民族建筑有民族建筑风格, 但是我们不能光靠琉璃瓦造房屋, 我们要把民族建筑时代化, 把我们民族的传统风格和世界的先进理念紧密结合。大概是1956年左右, 最早提出了我们建筑的设计指导思想。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三句话, 经济、实用, 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发展到今天, 这个指导思想就要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不仅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到美观, 而是必须要创造魅力建筑, 要经济, 要实用, 更要美观。如果一个城市建筑不美观, 没有魅力, 没有标志性建筑, 那就是种遗憾也是种缺失, 也会令这个城市没有了特色和吸引力。建筑作为一门艺术, 是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建筑的魅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 国家的竞争力, 一个民族的精神。

第二、要推进钢结构制作施工的新型工业化。所谓新型工业化, 是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的工业化, 是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工业化, 而不是简单的工厂化生产。那么, 对钢结构工程来说, 就当前的制作和施工的水平, 应该说我们相当一批企业规模还是比较小的、设备还是比较简陋的。钢结构如何做到精细管理、精细制作非常重要。钢结构焊接有自动焊接和人工焊接, 人工焊接过程受人为意识的左右, 人为思想的影响, 而精密焊接的钢结构用的全是铆接、栓接、焊接, 那就更需要发展钢结构的精度。钢结构的制作如此, 钢结构的安装更是如此, 大型钢结构的安装方案, 那更值得研究。一个大跨度的钢结构, 吊起来, 就像面条一样, 如何保持它的精密度和安全性, 既有制作工艺问题又有吊装工艺问题。我们现在有的钢结构高层建筑, 有的做到两天半建一层, 全是工厂化制作, 现场化安装, 我们钢结构公司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施工是最快的。在钢结构的制作和施工中还有很多技术需要攻关, 从而切实提高我们钢结构的制作、安装水平, 实现制作安装一体化。

第三、要拓展轻钢结构, 空间结构的应用。空间结构, 轻钢结构, 要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要渗透到方方面面的领域。不仅是大型公用事业, 如体育场, 博物馆, 影剧院, 火车站, 机场等等自然是采用钢结构。而且我们的民用住宅建筑, 小型的卫生所, 检查站, 中小学校, 也完全可能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钢结构, 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安全快捷, 另一方由于采用批量生产, 也大大降低了成本, 从而拓展轻钢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应用领域。

以上这三个方面, 要有三个专家组, 就是钢结构设计专家组, 钢结构制作安装专家组, 轻钢结构和空间结构专家组, 进行专题研究。但是, 我们专家组的研究, 必须要明确如何发挥专家组的作用, 专家组将怎样发挥作用。应该看到技术进步的主体在企业, 科技创新主体在企业, 那么专家起什么作用呢, 就是专家的知识和理念, 智慧和技能, 要作用在企业和企业产生良性互动, 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协会组织要有效地发挥每个专家的聪明才智, 去全面推进钢结构的技术进步。

第四、要全面推进钢结构工程管理创新, 努力做到知识管理、信息管理、文化管理。我们钢结构的发展, 从企业来说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方面一切为了人, 为企业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还要为社会为用户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还要做到一切为了造就一代新人。另一方面要一切依靠人, 尽管电脑和信息技术飞跃发展, 但是都是人操作的, 我们要尊重员工, 善待员工,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充分调动其的主观能动性。

在创新的同时要搞品牌建设, 我们更要认识到我们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全世界各大商场都有中国造的产品, 叫made in china。但是应该看到, 中国是制造大国, 但是是品牌小国, 很多有价值的品牌, 都是在国外的, 而我们自己的品牌太少。我们的品牌意识不强, 我们部分企业, 光考虑自己发展挣钱, 而不考虑品牌建设, 仍然是我们企业发展的一个大的问题。品牌建设, 包括城市的品牌建设, 比如说成都, 成都怎么进行品牌化建设, 先是提出成都的品牌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后来改进提出成都是“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 这样的品牌观念就很好。作为钢结构无论是制作还是安装都有获奖的代表性工程, 这些工程要成为我们钢结构的品牌。作为有为的企业家一定要领衔名牌企业创建品牌工程。

上一篇:宫外孕的预防和治疗下一篇:创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