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4-07-16

北京外国语大学(精选十篇)

北京外国语大学 篇1

国际商学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年轻、最富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该院组建于2001年,自成立以来,国际商学院秉承北外严谨、务实的一贯作风,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立具有国内最强英语背景的经济和管理学科,培养能在全球化经济中大显身手的国际管理人才。国际商学院以其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和来自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北外国际商学院正在成为国内众多商学院中的后起之秀。

国际商学院目前拥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生上千人。目前招生的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六个专业。

国际商学院会计系目前招收会计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目标是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掌握会计、理财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了解现代企业的发展现状、经营过程和实际环境,熟悉我国会计领域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和相关会计准则,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现代财会、审计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毕业后能够从事注册会计师专业工作和跨国公司、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修总结 篇2

2011年10月30日,在三亚市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认真组织和精心安排下,三亚市50名中学英语教师启程奔赴北京,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办的 “歆语工程”研修培训项目。在短短的14天里,北外为我们安排了合理而高效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语音知识、阅读技巧、听说教学、写作教学、测试与评价、高效课堂等,并在苹果园、陈经纶分校等四所中学参加优质课观摩。经过半个月的学习,我们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升,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们作为来自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我们感到幸福和骄傲,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满地完成了此次培训任务。

一、研修效果

本次研修,主要针对了一线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化、知识传授方法模式化、语言能力匮乏等问题进行探索。切实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同时强化了英语教师的语言素质,提高了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我们通过研修,更加了解和把握《英语课程标准》,了解课改进展、更新了教学观念。能够系统的掌握新型的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流程设计及各种课型的设计方法,课堂教学效能显著提高。能够指导我们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及英语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提高了教学理论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强化语言训练,扎实的提升英语语音,口语、课堂用语、英语文化素养等与教师日常教学密切相关的语言素养。通过名师座谈,考察参观活动等,让我们与北京的同行交流了思想、开拓了视野。

二、研修感悟

1、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师角色

研修期间,我们参加了四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观摩,让我们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师角色。以往我们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以教师的灌输为主,教师占用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的时间较少。通过听课,我们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要求教师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

2、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

通过李俊和老师的课,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灵活的处理教材及各个教学环节。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学的因素分别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因此,我们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我们只有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才能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型,才能充分有效地把教材中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要学会把问题阐述清楚,也要学会如何去引导学生探索,去自主学习。

3、我们要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法

在11月11日,我们在北京陈经纶中学听取侯海英老师的课,我们觉得有必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法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我们对语言教学的规律的认识逐渐深入,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没有一种唯一的、最佳的教学方法,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对所有教师、所有学生都适合,因为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迥然。所以,我们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法,并尽量把多种方法组合起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水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UI—有爱 篇3

“你好,请帮我拿一条慢跑裤。”我们刚来到坐落在北外大学生创业中心的有爱小店,就看到一个满头大汗的高个子男生跑进店里买了条慢跑裤换上又急急跑了出去。英语系大三的店长彭月告诉我们,因为小店靠近篮球场和体育馆,经常有打篮球的男生因为出汗多了,就会来店里买一件T恤或一条运动裤替换,“我们还在想,要不要设计泳帽,因为隔壁就是游泳馆。”彭月笑了起来。

彭月告诉我们,有爱经常会出一些应季的产品,以满足同学们的不同需求,“比如冬天我们就会设计可以暖手的随行杯,夏天就是比较清凉的T恤,考试季推出‘逢考必过’碳素笔。”除此之外,有爱还会在一些特殊节日推出特色产品,比如万圣节面具、新年明信片等等,时常让大家耳目一新。

听完彭月的介绍,我们不禁仔细端详起店里的商品来。五颜六色的组合荧光笔、做工精致的金属书签、抽象风格的情侣钥匙链、专为商学院设计的“商不起”pin牌(创意徽章)、图案多样乖乖排成V字行的随行杯等等,让人看花眼,甚至是墙上贴的宣传和招新海报都叫人忍不住看很久。整理货柜的小哥说,很多货卖得很快,新货得码得勤快一点才行。

“电源”“电力”

看到这么多既有北外特色又独具创意的产品,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作为一个以语言主打的高校,北外并没有艺术类专业,有爱的设计师们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又为什么能够设计出这么多好玩的东西?

设计总监杨迪娜告诉我们,设计师都是各个院校的学生,因为对设计的热爱和施展自己设计特长的欲望,聚集到了一起。有爱的所有成员都被当作“电源”,虽然和“店员”同音,却显得更加给力。“大家喜欢我们的产品是因为它们看起来都很有趣,但大部分人可能不清楚这些好玩背后大家付出了多少。我们设计团队从产品的选择到设计到宣传,基本信条只有一个‘专业而体面’。”

“之前你们看到的‘我是一只杯子’的随行杯,因为设计师想要体现北外特色,找来了几十种‘我是一只杯子’的外语翻译。但要把这么多种语言文字体现在有限的空间里,不仅大小要吻合,字体要统一,颜色还得一次又一次调,设计起来非常繁琐,做到最后连软件都不想打开了。” 我们笑说或许设计师都是天生追求完美的强迫症患者,对此迪娜有自己的看法:“每个设计师都是有受众的,既然我们赢得了那么多同学热切的目光,就不能不追求完美,要对大家负责任嘛。”目前,有爱的设计团队共有七名同学,他们正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各种奇思妙想的“电力。”

农斯乔是个在国商学院学会计的女孩子,虽然才读大二,却颇有设计师的范儿。斯乔被称作这个团队的“高产设计师”,虽然加入有爱只有短短的一个学期,却已经设计出明信片、马克杯、卡套、T恤衫、pin牌等多个产品了。思乔的设计作品跟她本人一样非常随性:“比如说这个pin牌,有一次我看着校徽就觉得它特别像狮子,于是就设计出了一个狮脸形的徽章。” 我们从斯乔手里接过pin牌,果然经过思乔的创意,校徽被添上了耳朵和眼睛,顿时变得可爱讨喜起来。还有一个产品,只是因斯乔看到的一句话产生的:“有一次我看到‘Words want to be free’这句话,不知为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就想能不能把这个概念融入到产品中去,然后就想到了做纸板夹。”斯乔指着纸板夹上的圆形图案:“你们看,这里有个圆形,圆形的意思就是把思维框住,我把圆形打开一个缺口,再放上‘Words want to be free’这句话,也就意味在创作时要突破固有思维,是不是非常符合纸板夹的功能和意境?”由于对色彩和几何图形很敏感,斯乔设计的产品几乎都渗透着这个特点,比如她设计的马克杯上的图案——BFSU字母就很好地利用了色块和立体几何元素,给人一种炫彩、热烈的视觉冲击。

除了像农斯乔这样的产品设计师,团队里还有负责产品后期宣传的设计师,他们要参与摄影、海报和视频的制作,陶喆就是其中一位。“最近两个学期的产品很多都是我负责的,不管是马克杯还是T恤衫,拍每个产品都是一个挑战。”由于后期制作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销量,拍摄起来也颇有讲究。“拍牛奶杯的时候,由于它是黑白色调的,我就想着要找一个比较适合它的背景,来凸显它的简约和纯净。正好工作室有一个消防通道的墙是灰色的,我觉得能给人一种工厂里粗犷的感觉,这样再配上一张白色的桌子,就能在整体上形成一种灰暗纯粹的色调,视觉上的空白也能带给人更多的联想。”

学生设计师们在不断为有爱提供“电力”的同时,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农斯乔说她对设计越来越感兴趣了,之前还有位设计师也在创作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后来就索性转学去了意大利专攻设计。

定制最UI

2010年,有爱起步于“个性定制”这个理念,但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再加上一对一的定制成本太高不适合学生,有爱便开始专攻自己的品牌创意设计,努力满足同学们对彰显个性的要求。店里卖得很好的随行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彭月说,他们设计随行杯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杯壁上的图纸有着非常大的设计空间,能够充分体现创意;二是随行杯内部的壁纸可以更换,设计师们也因此会定期推出新的随行杯替换纸。”如今,货架上的替换纸已经有十几个款式的图案了,或卖萌或耍酷,每张三元,很是好卖。

此外,有爱针对特殊人群的定制产品也一直存在,定制产品一般都以每年的新生礼和毕业礼为重头戏。新生礼大多都是“爱北外”主题T恤,虽然只是简单的T恤衫,但图案的设计理念每款都可圈可点。毕业礼的形式则更加多样,比如纪念册、录音小熊、北外音乐盒、毕业戒指等等。“2012年的毕业礼录音小熊一上市就非常受欢迎,它既能录音,又配有一个可以留言的卷轴,非常有纪念意义,就连好多毕业多年的校友都纷纷回来买。”彭月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着店里的特色产品。为了能让毕业生们带走最美好的回忆,有爱团队从每年三月就会着手准备,今年的毕业大礼也正在设计中,“具体是什么现在还得保密,但保证会是个惊喜。”彭月神秘兮兮地说。

看到有爱的设计如此“靠谱”,学校也开始放心地把任务交给有爱的学生设计师。摆成“螺旋楼梯”、放在入口处最显眼位置的效率笔记本便是学校定制的产品之一,“刚开始学校只是要求为办公室的老师设计台历,有爱的小伙伴们觉得如果只做老式台历,同学们肯定都不太感冒。后来设计师们发现不少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根据这个特点,他们决定把台历做成效率笔记本。”效率笔记本不仅能起到日历的功能,还可以有更大的空间把自己各个阶段的计划写在本子上,这样一来,同学们就可以很好地“接受治疗”了。

杨迪娜正在设计的“多语魔方”也是最近接到的学校“紧急任务”。由于北外的国际交流活动非常多,有位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便提议做一个类似魔方的官方纪念品,把北外教授的四十几个语种印在魔方各个小面上,以此作为学校的象征和校际间交流的礼物。“这个任务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一一确认这么多种语言,工作量非常大,而且要设计成魔方的样子,一个文件至少要50个图层,只要动了其中一个语言的字体就会影响到整体效果。”如今魔方的雏形已初步完成,但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处理,相信它还将“折磨”杨迪娜相当一段时间。

北京外国语大学 篇4

自从1993年开始设计外研社办公楼(17 000m2)到现在,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又先后设计了外研社二期办公楼(3 500m2)、逸夫教学楼(12 000 m2)、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80000 m2)等一批建筑,目前仍有三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在这些合作的基础上,我们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起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校园整体规划调整(图1~3)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张镈等一批前辈建筑师设计了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的雏形,原有校园规整,建筑群体形式协调,绿树成荫,花园环抱,空间布局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但由于后来经历了各个时期断断续续地改扩建,建筑多半各自为政,造成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差,失去了原有设计的和谐。随着时代的变迁,校园的使用要求与五十年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用地由于城市道路建设而被缩减,老校园与新需求之间的诸多矛盾日渐凸显,其间需要协调的问题很多,重做一个新的校园规划的需求迫在眉睫。

2005年,适逢北京外国语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起始之年,学校对于自身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义和更高的要求。我们受学校委托对校园进行了新的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把每个房子、庭院、每条道路分别编号并分为若干区域,对每一个区域进行详细分析。建筑的功能性,绿化的使用性,广场的实用性,人流的通达性,停车的利用性等等都被作为我们的统计数据和评价标准,为每个地块给出量化的评价结论和具体可实施改善的措施。通过这一过程,让我们更理性和系统地了解现状的价值和问题,然后我们又针对东、西校区的原有空间布局进行研究。东校区以保留和完善原有格局为主,疏整不协调的部分,强化原设计的规划轴线,突出校园的中心区,规整建筑体型,完善校园使用功能。西校区以推陈出新为主,延续东校区的规划轴线,增加北外在三环路边的标识性,以新的面貌展示给城市。同时考虑了城市景观和环境的改善,我们试图利用地下通道和高架桥下的空间,结合北外人才资源,设立公共设施,从而建立起学校师生与社会城市的联系。

在规划调整完善的基础上,我们按校方要求分期实施改造。下面对各个建筑分别作以介绍:

逸夫教学楼(图4~10)

逸夫教学楼位于东校区的最东端,在校园东门的入口处,原来只有几排平房和几棵槐树。用地周边的建筑形式十分不协调,南面是国际交流学院,西面是一座建有拱券和穹顶的阿拉伯语研究中心,北侧则是其他单位的高层住宅楼,要考虑日照遮挡,用地十分紧张。

为了土地使用的最大化,建筑进深设计得较大,南高北低,避免遮挡后面住宅的阳光。教学空间需要足够的采光通风,因此设置了两个南向开敞的庭院,使南向的大教室有了三面外窗,同时增加了内部房间的数量,使尽量多的房间拥有了较好的自然采光通风,减少了设备的投入,节省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日后的运行成本。

在两个南向庭院,结合建筑必要的安全疏散,分别设置了楼梯间。楼梯间采用钢结构支撑玻璃幕墙的立面形式,既作为垂直交通空间,又可作为休息场所。通透轻巧的楼梯间和结实厚重的楼体之间,形成了虚实对比。

在功能上也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做法。楼层间上下连通的共享空间和宽度达3.6m的通廊,满足公共交通要求的同时,提供给师生更多的交流场所,延伸了教学空间。两个南向开敞庭院为通廊提供了自然采光和通风,同时为人们提供与环境交流的途径,使通廊亦可成为师生课间休息的场所。卫生间设置在通廊的两端,通过室外平台进入。这样设计既有卫生清洁上的考虑,又带动了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伸。

根据建筑的经济性原则,我们在设计中减少装修的经费,建筑表面尽可能多的使用结构原有材质。当看到混凝土拆掉模板后的效果很好,于是决定外墙用黄色陶土砖作局部点缀,与素混凝土搭配,内部也尽量露明结构梁柱。其设计效果使建筑形体显得粗犷稳重,强化了建筑结构的真实性和逻辑性。

大学生体育馆(图11-17)

大学生体育馆的用地原为学校食堂,设计年代为上世纪60年代,设计之初还兼备小礼堂的功能,占地面积相对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老食堂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另建新食堂取而代之。老食堂用地紧邻体育场,作为新体育馆的位置正好。

大学生体育馆用地东西长1 2 5 m,南北宽61m。体育馆四周道路通畅,利于人流的疏散以及消防的扑救。西侧运动场和东侧绿化,也起到了扩大视野的作用。

建筑的使用功能较多,各项设施不可能处在同层,因此根据使用的需要与结构的可能,采取垂直空间的组合形式,做到各项功能布置得体。这样既能使各房间的过渡顺畅,又缩小了占地面积,留出更多的室外空间。

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的入口布置在一层南北方向偏西的位置,进入建筑是一个两层通高的门厅,向上可达综合体育馆,向下可达游泳馆。中途训练馆布置在综合体育馆的西侧,与综合体育馆使用上可分可合,方便教学、比赛使用;健身房和艺术沙龙等布置在游泳馆上空一层南北两侧,方便学生使用,同时与游泳池相结合,提高人的使用感受和建筑品位。体育教研室的办公用房放在西侧,可以俯瞰体育场,方便管理使用。

为把更多空间留给校园,降低建筑对人的压迫感,在南北两个立面设计了净宽为2.7m的清水混凝土柱廊,弱化了建筑的边界,延伸了周边道路的空间感受。在双层结构混凝土梁柱之间设置体育馆的室内外楼梯,在满足安全疏散要求的同时,增加了建筑内外的交流互动,增强了建筑与环境的沟通,强化了体育馆功能的动感与活力,也像是一种立体的校园路。

东立面为游泳池设计了落地的大玻璃窗,使阳光在使用者游泳时可以洒进游泳池内。建筑结合东侧的绿化广场,设计挑台,扩充了体育馆的功能性和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性。面向体育场的西立面充分考虑其中办公空间的舒适性,设置遮阳板降低西晒的影响。

大学生体育馆的立面设计注重功能性和协调性,不像一般城市体育馆过于表达个性,造价昂贵,空间封闭,难于与环境协调。立面色彩和语言延续了逸夫教学楼的形态,形成了积极的对话关系。

行政办公楼(图18~23)

行政办公楼用地位于东校区的东北角,相对独立,对外联系方便。原用地上为一栋学生宿舍楼和一栋老图书馆。学生宿舍楼是上世纪50年代由张镈先生主持设计的校园建筑的一部分。考虑到整体的校园形态,也为了和其他保留的原有校园建筑相呼应,我们确定了部分保留原有学生宿舍建筑部分立面,新旧结合,有机生长的设计思路。

规划布局为内院式,建筑主体分为南北两栋。北侧主楼为行政办公主楼,高8层。南侧配楼为接待会议部分,地上两层。东西两侧环廊部分为校史馆、学生处及配套用房。地下有车库和设备机房。

主楼保留原有立面及坡屋顶形式,把新建楼体和保留部分做出区别,使人在外观和室内空间中都可以看到新旧对比的戏剧性。由于年代久远,原有墙面平整度较差,设计在原有灰砂砖外铺贴新的灰色面砖,延续了原有的风格。室内布局保留原中间走廊,及两边房间的形式,将原有宿舍功能的小空间调整为办公功能的大空间。在各层设置公用小型会议室,满足各科室办公人员会议和接待的需求。各楼层增加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满足竖向交通的便捷性。在楼梯连接部位设置两个中庭及玻璃采光顶,增强了建筑内部的空间联系,并改善了空间质量。主楼南侧新建楼体向南侧扩建,为争取更多日照,设置落地玻璃窗,辅以可开启的遮阳百叶窗,改善了办公室的条件。

配楼强调与主楼的关联性,一层与连廊融合,以一道长长的灰墙与主楼相连,而配楼二层则以混凝土体块的形式与灰色墙体脱开,塑造建筑纯朴的意境。由于建筑的外事接待功能,在内庭院的设计中,我们提炼传统合院建筑的精髓,延续原有绿化高大乔木的种植原则,创造出优雅娴静的环境。

国际交流学院教学楼扩建(图24~29)

国际交流学院位于逸夫教学楼南侧,是外国研究生较集中的一个学院。教学楼是国际交流学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此次设计即对教学楼进行改扩建。经过规划分析,建筑南侧的钟塔和硬质铺装广场利用性低,且市政排水设施落后,常常下雨后就是一片汪洋。屋顶的中式角亭与广场西式的柱廊钟塔只是装饰作用,费钱费地,建筑形态也显得有些不大气。扩建中充分利用现状场地,增加教学楼空间;改造原有钟塔廊架,作为门厅,敞开一层空间给学生去南面食堂留出捷径。

由于这里欧洲留学生较多,所以设计上考虑利用西方古典剧场空间的理念,在内部绿化庭园中设置圆形平面的门厅和报告厅,活跃了带型教学空间的单一性,同时两个功能体块遥相呼应,增加了更多的趣味空间,使师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机会来这里交流和放松。

原有建筑外墙为黄色面砖,为与原有保留建筑协调,并且考虑到建筑附近的逸夫楼,立面采用与逸夫楼呼应的设计手法,混凝土框架外露,围护墙体外贴黄色陶土面砖。

图书馆扩建(图30~37)

现状图书馆位于东校区中部偏东的部位,与东校区教学主楼东西轴线相对。随着媒体资源增加,办学规模扩大,使用师生人数增加,需要改造扩建。

在校园规划中,对校园东院中心区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未来通过拆除部分建筑,调整开放空间,使东校区主轴线得以强化。图书馆最终将处于校园轴线的中心位置,十分重要。

方案构思过程中,学校提出希望现有图书馆在扩建中还可以部分使用。因此,我们保留了原有建筑,而在外侧四周和内院中加建新楼体。根据大规划的设计思路把主入口调至建筑西侧,调整建筑内部功能流线,形成开敞式的开架阅览空间。

平面布局便于工程分步建设,使建筑在改造施工的同时,亦能便于师生使用。改造过程分为五步。第一步保留原有图书馆的主体结构,拆除外墙部分;第二步增加外围护结构,设临时出入口和通风系统;第三步加建新建筑部分,四个交通服务空间和新老建筑间的交通空间;第四步老建筑功能调整到新建筑里,再对老建筑部分进行改造,增加中央书库及交通空间;第五步调整藏书区和阅览区,使建筑流线合理。

设计中保留原建筑内部结构,根据复核进行结构加固。对外围新建筑部分加以抽象的提炼,以表达对书架形象的隐喻,在色彩和材料的运用上充分考虑了对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和整合,使新旧建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西立面作为东校园轴线上的重要对景,两层高的柱廊形成了一个醒目和典雅的入口空间,凸出悬浮的报告厅给西立面带来了一个活泼的元素。

东立面为保留原有的两棵大树,在造型上设计了一个“凹”字空间,透明的玻璃使室内、室外空间形成相互渗透的效果。一层利用矮墙,结合老树,围合成静谧的小书院。

随着几个建筑设计的陆续完成,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的建筑改造设计已经完成了一半有余,东校区的建筑面貌已有较大的改变,空间形态也正向大规划的设计目标前进。以校园整体规划为指导,建筑设计更有针对性、整体性,建筑与校园空间关系更加合理。东校区以改造为主,建筑设计相对受到一定限制。西校区则会出现更多的新建筑,其建筑设计也将相继展开。

北京外国语大学个人简历 篇5

个 人 信 息 姓名: 身份证: 民族: 身高: 文化程度: 毕业时间: 第一外语: 第二外语: 工作经历: 目前年薪: 所在省份:

自 我 评 价

肯吃苦,能耐劳,有干劲,在高压力环境下工作能力强,仍然保持开朗 做事认真,责任感强

最大特点是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强,喜欢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 富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敢于负责,可以胜任独立工作 善于和中外人士沟通,短时间内建立起良好关系 明白成就一番事业的艰难,愿意从零做起

联 系 方 式 电话: QQ:

求 职 意 向 工作性质: 欲从事岗位:

全职

英语翻译外贸类其他新闻采编/记者/摄影

期望工作地点: 北京.北京,北京市四川.泸州,泸州市四川.成都,成都市

1358187**** 无

电子邮箱: MSN:

Eric*****tman@vip.sina.com Nig****an@hotmail.com

郭** 汉族 174 厘米 本科 07年6月 英语 无 0 年 无 北京

性别: 婚姻状况: 体重: 所学专业: 毕业学校: 等级水平: 等级水平: 从事行业: 留学经历: 所在城市: 更新日期:

男 198*年7月 未婚 70 公斤 英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专业八级无 还未工作 无 北京,海淀 2007年1月4日

510502********12 出生年月:

注册日期:2006年12月13日

工 作 经 验

工作时间:

所属行业:

部门:

职责和业绩:

联合国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第二次政府间审查会,担任大会同声传译译员陪同及其文件分发,同时担任会场布置、大会服务、外方联系等工作

工作时间:

所属行业:

部门:

职责和业绩:

负责《英语沙龙·实战版》的审稿、加注、校对等工作,同时协助其他部门的工作。

译文得到《英语沙龙·时尚英语》负责人和编辑的认可,至今已经接受该版多次约稿,提供高质量译文。

在《英语沙龙·阅读版》工作期间,对其封二创意和排版提出自己的设计,并得到采纳。实习工作受到社长、总编和各版主任的好评。

工作时间:

所属行业:

部门:

职责和业绩:

为天安门国旗班战士讲授执勤英语,每周一次

教 育 培 训

2002年9月—2007年6月 北京外国语大学

证 书

2004年5月

京城园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篇6

未名湖的景色四季变换,每个季节都是一幅优美的画,更是学子们读书学习休闲的好去处。未名湖南岸,垂柳的婀娜流动与湖面的平远宁静相洽,柳丝的垂线与涟漪的横线相得,更体现出湖畔栽柳是亘古不易的良选。

事实上,北大的园林是比较局促的,并不宏大。但就是在局促和喧闹中,未名湖区的营造运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妙手,做到了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效果。那么小的一片水面,却似乎有走不完的湖岸,看不尽的明灭。

其实除了未名湖的柳,北大里面其他的树也非常可观。比如静园草坪的松树、一院到六院的爬山虎,还有临湖轩的竹子。静园前面轩敞的草坪作望景,后面平整的纪念碑作幕墙,几颗白皮松掩映俯仰,退让合度,如静如舞,其色如玉,其默如宣。一院到六院的黛瓦青砖营造出冷静的调子,沧桑的十二面人字形山墙上,生长着爬山虎这种每年都有青春的植物。就如同十二张宣纸上,爬山虎如墨色,或横或斜,或皴或染,有时碧绿如泼,有时疏影婉约,是北大造景中的神来之笔。北方的竹子虽不如南方的竹子好看,但也有独到的地方,北大的竹子在下雪天格外精神,森郁的竹丛,冷碧的叶子上承着厚雪,很能激发文人之想。

总之,燕园内的景致肃穆优雅,透露着北大宁静与和谐的人文氛围。

提起清华,人们不免想起晋代谢混的诗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的确,水木清华,荷塘月夜,竭尽玲珑剔透,令多少执着青年着迷;穹顶礼堂,东门主楼,尽显规模气派,使无数狂生少年扼腕。而清华的新图书馆则堪称中西合璧、科技与传统的结晶。

清华里的树也非常多,好多有着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树龄,人走在树丛中感觉很幽静,也使得校园显得有深厚的底蕴。在清华里,一眼就能分清哪些是清华人,哪些是游客:一般游客走得都很慢,在里面闲逛着,而清华人则会步伐很快,显得很匆忙。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清华校园非常大,学生们要赶去上课,便很少有走路的,即使走路,也都练就了“草上飞”的功夫。通常,他们都是骑自行车出入自己的学堂,毕竟这会节省很多时间。

论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 篇7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一) 何为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1]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 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2]使得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大学的高楼大厦和硬件设施, 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 犹如人的精神存在的作用一样, 是无形却巨大的。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是激励大学改革的推动力。[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笔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指通过大学中的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和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 (与大学相关联的所有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观, 它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源, 是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很多时候,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但它的确存在于大学和大学人的心里。大学精神有时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但它却有“深入到骨髓”的力量。它常常体现在大学的校训校识、办学理念、大学使命方面, 但又不完全吻合。大学精神更加客观, 更具高度和提纲挈领的精髓感, 是凌驾于校训、理念与使命之上的上位概念。当然, 各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也蕴含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批判精神、科学创新精神、人格独立、学术中立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本质的因素。办学规模、办学方针, 甚至办学理念, 都可以被模仿, 但大学精神却是不可被复制的。越是杰出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它自成风格, 世代延续。这不仅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 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久发展的精神源泉。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学精神会持续以各种具体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发展。尤其是当一所大学因各种外部因素陷于困顿时, 就会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新知和动力。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临时组建而成, 虽然只有短短8年的办学时间, 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却培养了大批爱国栋梁之材, 靠的就是三校的名师荟萃和融会贯通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严谨认真”和南开的“吃苦耐劳”, 凝练出了西南联大“刚毅艰卓”的精神, 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入学人数激增25%, 而州政府拨款却骤减25%, 导致大学预算锐减、工资下调、人员雇用冻结等。但伯克利正是秉持“平等与先锋”“优秀与公平”相结合的大学精神, 仍然在这个时期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共同承担起与东部常青藤高校相媲美的西部大学学术脊梁。

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发展精髓的归纳与总结。它最能体现大学的本质要素, 是大学学术水平不受侵害、人格不被侵蚀的重要依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大学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与干扰, 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但正是大学精神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引导大学不向世俗妥协, 不为利益损害大学的声誉。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正是认为大学应该人格独立, 坚决反对政府和政党干扰学院发展, 才有了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案”。该案的判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分离, 使得达特茅斯学院在245年的发展历史中, 始终保持私立性质, 并跻身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列。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出席并演讲, 里根希望哈佛大学借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结果被哈佛大学断然拒绝。这也是大学坚持学术中立精神的鲜明写照。

大学精神是激励大学摆脱平庸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当中, 往往都含有目标性的表述, 都有使大学办出杰出成就的动力诉求, 凝聚了全体大学人对大学未来发展远景的集体判断。当大学流连于肤浅层面而沾沾自喜时, 当大学满足于发展现状而驻步不前时, 大学中的有志之士和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人, 就会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力量, 来刺激和激励大学发展, 使得大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摆脱平庸。即便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同样也需要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动力, 捍卫自身的荣耀与光环。麻省理工学院正是坚持“不保守、不落后, 勇于开拓”的大学精神, 才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赢得“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仅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凭借的正是香港科大“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绝”“不甘平庸处世”的精神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智慧融通——大学章程

(一) 大学章程的发轫与要义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这种更有效率的专业化组织的诞生, 规范其与世俗权力机构关系及其内部规则的大学章程也应运而生。[5]早期的大学章程多以“特许状”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特许状”由枢密院颁布, 作为一种皇家特权, 赋予大学存在的合法依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章程同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大学特许状有点像今天的执照或政府批文, 是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框架的法律性文件。它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 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6]后来的欧美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的董事会制定和颁发。中国的大学章程, 从最早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山东大学堂章程》开始算起, 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彼时的大学章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的密集推进, 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出台, 将我国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 欧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都是先有章程, 后有大学, 而中国大都是先建立了大学, 再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中西方高校章程制定方面的重要差异。

大学章程不是大学精神, 它是大学精神的下位概念, 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彰显与融通, 是大学精神借以正确表达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归根到底, 大学章程的本质和内涵是高校融入大学精神、规范自身、指导大学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所大学的章程制定得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并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是判断一所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没有规范的大学章程, 很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 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并且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种规范, 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7]

(二) 大学章程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章程的制定, 大学章程制定的首要要义, 就是要认真领会大学精神, 并以大学精神指导制定大学章程。好的大学章程一定是认真总结了一所大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真正地融入自身。这样的章程才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本质。大学章程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且是主要的载体之一。这种章程对大学精神的融通, 不是表现在章程的开头插入几句大学发展理念的话, 更不是特指专门对大学精神有一段文字表述, 而是真正地将大学精神融入到章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融入到章程的每一句话当中。一旦大学精神融通到大学章程当中, 大学精神便富有了直接的生命力, 指引大学的发展。

大学章程是指导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纲领。大学章程一旦制定, 就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作为大学治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变动之中, 但大学的章程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是不随大学的人,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保证大学章程的威严和效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 章程没有制定则罢, 一旦制定, 是不可以被废止的, 它将与大学共存亡。当然, 这并不是说章程的内容不可更改。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 章程内容是可以进行修订的, 但也必须经过学校严格的民主法定程序。

大学章程不但要承载大学精神, 更要指导大学治理。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上承大学精神, 下启大学治理。大学章程不能像大学精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要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能像大学治理那样, 处处从细处着手, 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大学章程在大学处于宪章地位, 一方面体现为“最高法”, 校内任何规章制度都须以大学章程为直接依据, 大学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 不能和大学章程有冲突之处;另一方面体现为“纲领法”, 它仅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统领性事项做出规定。[8]既要保证大学章程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保证在大学章程之下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章程中既不能写没有实质内容和指导性较弱的话, 更不能写一些大学细微层面的内容。细微层面的内容可以由具体的规章条例来完成。这已经属于大学治理层面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指导下的大学治理

(一) 何为大学治理?

国内外对大学治理有多种理解。大学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科森创作的《学院与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即大学治理。[9]大学治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具体贯彻层面。如何更好地让全体大学人领会大学精神, 遵照执行大学章程, 靠的是大学治理。何为大学治理?笔者认为:治, 制也, 即制定各项规章规则;理, 厘也, 厘清与学校发展相关的规律与各种问题, 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治理就是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规则, 发现并厘清大学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有章有法地创造性解决, 从而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治理既包括要求人们服从的正式规章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规章规则。

大学治理, 要从表象看到实质。目前很多大学治理方面的问题, 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精神没有好好总结和领会, 对大学章程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出现“三张皮”的现象:章程上不凝练精神、下不指导治理, 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无为和无序的状态。造成大学章程上写的是一套, 而在大学治理中使用的是另一套——比如更多是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精神被扭曲, 大学章程便成了虚无的东西, 大学就会沦为地地道道的“人治”。所以, 大学治理是否真正融入了大学精神, 是否真正贯彻了大学章程, 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 大学治理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治理是一个不断诠释和丰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治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一以贯之。大学精神是最具稳固性的, 大学治理既要领会大学精神, 更要创新性地去诠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大学章程, 同时也在一直持续不断的、长时期地指导着大学治理, 是推动大学治理达到理想效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而对大学治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也是使大学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的源泉。

大学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基本载体。要将大学章程的内容贯彻到实处, 还要靠大学治理。章程只是根本大法, 但只有章程, 是无法完成学校的法制建设进程的, 需要通过大学治理才能落实大学章程的内容。大学治理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求真创新, 勇于改革, 并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各类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乃至废弃的过程, 以行为诠释大学精神, 以措施贯彻大学章程。大学治理是在具体层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最好的诠释和贯彻。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相近, 但并不等同于大学管理。具体而言, 大学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 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大学的发展水平。如欧美的大学治理一般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教授制度等。大学管理则是指大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动作, 如计划、组织、协调等, 对大学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做法。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大学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既定目标。可以说, 大学治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概念, 注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学管理则是一个更加实践性的概念, 直接面对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种种问题。

四、大学何为——针对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 尊重大学传统, 实事求是, 归纳和凝练大学精神

大学要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不扭曲大学发展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学校过去、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精神。而不是因为社会因素、政治要求的介入, 去人为地改变大学精神的本来要义, 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大学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高校还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 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10]有的高校完全以量取人, 将科研的量化考核指标用到了“极致”, 严重伤害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此种种, 俨然对大学精神为何已经相当陌生, 更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抛之脑后。使得大学精神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 阻碍了大学的发展。恪守大学之道, 重新认识、建构、凝练、提升大学精神, 是我国大学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 团结全体大学人, 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制定好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一定是一部被学校的大多数人认可、被学校全体人贯彻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大法的法规。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仅仅靠开会和征求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地需要做一些主动性的工作, 主动去提炼、去凝结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既不能搞一言堂, 对师生校友意见的征求流于形式, 更不能对所有的意见都一味采纳, 丧失章程制定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章程随波逐流。章程制定工作既要很好地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 采纳大多数人的主流意见, 又要主动对各种文本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升和凝练。这才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本质要求。每次章程的修订都必须民主、合法、有理、有据。

(三) 保证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

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三者具有一贯性联系。如前所言, 三者的主旨要义和价值判断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将大学的体制机制理顺, 保证三者主旨要义的一致性, 才能真正顺利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倡导以法而治, 而不是人治, 更不是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写入大学章程;一些全校形成共识的、明确性的东西, 可以为大学治理提供指导的, 一定要写到章程里面;一些尚不能确定的内容, 可以先不写进章程;一些细节性的、具体层面的规定, 则可以由大学治理去完成。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会随着大学治理的具体形势而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的改变是一种主动的改变,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 而不是迁就于大学治理。如何将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联系做到最好, 将三者紧密地上下融通一体, 考验大学的智慧, 考验大学人的智慧, 更考验大学管理者的智慧。

注释

1[1]陈平原.大学以精神为最上[J].大学 (学术版) , 2009, (11) :93.

2[2][10]饶武元, 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43, 45.

3[3]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51.

4[4]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 2004, (1) :193.

5[5][8]柯文进.关于大学章程制订中法律地位、外部关系与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3, (4) :15-16.

6[6]马陆亭, 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3-24.

7[7]刘继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02-03-12.

北京外国语大学 篇8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1年7月, 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演变而来的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 成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7月, 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 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 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46年春, 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1949年9月, 北平改称北京, “北平师范大学”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而首都师范大学始建于1954年, 原名北京师范学院。1992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首都师范大学。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于1978年初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

北京、北京 篇9

在我的印象当中, 北京是一本内存丰富、光彩夺目的画册。她厚重典雅的历史文化内涵, 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是一方贯通古今的圣域。她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六大古都之一, 也是亚欧大陆最大的交通枢纽。踏上这块令人神往的热土, 油然而生一种崇敬激动的心情, 仿佛走进一座巨大无比的中国古代历史博物馆, 文人辈出的山水之间。

据北京的迪哥说北京有几大气, 有故宫的霸气;颐和园的秀气;恭王的财气;长城的雄气;北大清华的才气;十三陵的宝气;地坛史铁生涅槃王者之气。

穿梭在人群中, 人潮一阵涌动, 就在这涌动中《国歌》奏响, 天空明亮了, 广场明亮了, 国旗高高升起。无数的相机闪烁着, 整个广场听到就是这光芒跳跃的声响, 这种激动而又深沉的声响。

太阳越来越亮, 天安门前的广场也被照得更宽敞, 一堵堵人墙如集云散开。我见到了人民大会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 毛主席纪念堂等。一切真的都像书中读到, 银屏上看到一样。

在北京, 在任何一个角落里, 只要你安静地凝望, 你会感觉这里潜伏隐蔽着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与这座城市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 那种生死不渝的维系, 以及坚守下去的那份信心。史铁生, 就是北京造就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颗高贵的灵魂在这里生根, 发芽, 那个高位截瘫、苍白孱弱、一身重病的智者, 他静静地坐在这里, 显示着一种让人难以企及的深度。他以自己坚定的立场和纯粹的内心, 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另一个标志, 另一个象征。他说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也让我感觉他是个静观或者沉思的王者, 他统摄着生命以及善与高贵、爱与受难的精神。

我从小就生长在山城, 也始终觉得自己一直在都市的边缘。总觉得那都市高楼林立, 像一堵堵宫墙, 隔在人们的心灵;灯火凄迷, 像一场场幻境诱食着人们的真性;人们带着同样合乎礼节的微笑, 操着相似的恭维的腔调。

然而就在二0一0年十二月我又一次去了北京, 护理我那住院治疗的父亲。在北京居住近一个多月, 我真正触摸到了北京, 触摸到了大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快节奏紧张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一种简单的平凡, 快乐的平凡, 每个人守望着心灵, 仰望内心的乌托邦。那一幕幕的场景好像蒙太奇镜头变幻在我的眼前, 让我的心随着一个个镜头的摇晃而起伏。

真的是巧合的相遇, 在父亲住院的病房里住着一位名叫亚军的老北京人, 因椎间盘突出, 疼痛使他不能行走。他与我父亲同一天住院, 同一天手术, 年龄也只比我父亲小几个月, 人高大, 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 两条眉毛又短又粗, 眼珠很大, 眼光里充满了憨厚和纯朴。他也是个慈祥的父亲。

他见了我, 微微地一笑说:“这是大姑娘吧!”

“嗯, 大伯好。”我也顺应地回答他。并转过头来看着父亲问, “现在是手术后第二天吧!感觉如何?”

“好, 首都医疗技术就是一流的, 我现在脚都没抽筋, 全身也没有感觉到被绷紧。”父亲笑嘻嘻地说道。

“你爸真坚强, 外伤曾使他不全高位截瘫, 都没有让他倒下, 真是常人不能比的。现在这手术对他来说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大伯由衷地说, 眼睛传出赞赏的眼光。

“都是这个大姑娘, 去年她写受伤的我以及医院六十年来的变化到北京来领奖, 回家后一直以史铁生这位作家的历程来鞭策我, 让我以他为榜样。叫我想一想就能感同身受一个高位截瘫者的渴望站立起来, 渴望用自己的双腿去行走的那种悲壮。一直在鼓励我, 相信我会站起来的, 让我感到有一种重生般的生长的力量。果真,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与锻炼, 真的还能站着行走了。你也一样坚强, 手术后都不用镇痛药。”父亲立即接过话说道。

“这亚军, 与我一见如故。他是公共汽车的司机, 他可是北京的交通地图, 无论哪个旅游点坐几路车, 他都了如指掌, 过二天你就可以与你妈一起去旅游, 亚军会教你如何打车才能省力省时省钱。”

“北京之大, 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距离上。从北京的一个地方到北京的另一个地方有多远?我算过, 从北京西站到你们住的东直门医院, 就要一个多小时。这在我们那儿, 差不多是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我快人快语地说着。

“呵呵, 这还要看顺不顺利, 在你尚未精确的计算出这个数字之前, 已经遇到了——堵车。”老伯不以为然道。

手术拆线后, 父亲只能勉强挪动他的两条腿, 仍一拐一拐的, 费力走一小段路, 就会累得精疲力竭了。就在我父亲失去信心, 想坐下来不动时, 老伯拿出表来, 对我父亲说:“老陈, 你扶着走廊的扶手走吧, 我帮你看时间, 这次走总要比上一次走的时间长一些, 哪怕是一分钟, 也是进步的。”

老伯的话真有效, 父亲在他的鼓劲下, 又多走了几米路, 又多走了几分钟。

就这样, 老伯在这住院期间一天一天地陪着父亲锻炼。因为有他, 我的父亲也变得更加坚强。因为有他, 病房变得生机勃勃, 好像他俩人都忘记自己是个病人。他侃侃而谈着北京的历史文化背景, 告诉我们哪些地方是值得参观旅游的。我幽默地跟着父亲叫他为北京的百科全书, 称他为北京的交通地图。与他短短相触的一个月里, 他的品格更值得我敬佩, 他把我不慎遗失在卫生间的钱拾来交还给我;他说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害人之心不可有;他还慎重地交待我要如何保管贵重物品。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出院后对我父亲仍牵肠挂肚的, 时常传来信息鼓励我父亲锻炼身体, 祝我父亲能够早日康复, 鼓励我的父亲迈开大步走回美丽的故乡。这是他对比他弱的人表示的关怀和善意, 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效果, 比任何礼物对弱者都有更多的实际利益。也正是在这种友谊之泉滋润下, 我的父亲那久卧在床爆噪的脾气也变得柔和了, 人也变得自信了, 懒怠动的父亲也肯主动地笨拙地拿起手机与患友发起信息, 相互沟通、支持、问候着……

我知道这世上时时刻刻都有我意想中伟大的事或悲哀的事情发生。二0一一年一月一日, 惊闻史铁生逝世!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

“爸, 史铁生作家离开我们了, 到另一个时空, 他重新开始, 进行更空灵的心灵写作。瞧, 星空上, 他在微笑。”我神伤地看着爸说。

“走, 我今可以拄着拐杖出院了, 那我们去地坛看看。”父亲铿锵地说。

我的眼前亮了起来, 我仿佛看到坐在荒芜并不衰败的园子里, 一个叫史铁生的坚毅男人, 他在一生中最绝望的时候, 坚守住了地坛----那属于他的一方净土, 那里, 生命透射着永恒;那里, 告诉了他生命的价值!他到这园子里来, 他在这里忧伤, 打量这个美丽世界里现出的健康、端正、柔情的男女;他与自己的病身、与母亲对抗。我仿佛又听见在地坛上他的轮椅在那古老的小道上滑过的声音。他的手用着力气, 带着他进园子, 然后在地坛中和花花草草中停留, 感动于昆虫们的辛劳, 面对着朝阳或者夕阳……写出了著作。他在很多很多年里一直要定期做着血液透析, 每周做一次透析的滋味, 生理的, 心理的、那是一种怎样的折磨啊。现在他去了, 他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与死, 这样的苦痛, 有如凹凸有致的碑铭镌刻在生命线上。

夕阳西下, 暮色中的北京又染上更加神秘的色彩, 最后我们坐黄包车穿行古巷。车子、车夫, 走过的巷道胡同都是历史的车轨。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 最早起源于元朝, “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 数目达到7000余条, 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 有的以人物命名, 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 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 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 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 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 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 宽仅0.7米。

现在北京专门设有胡同旅游项目, 上车地点在什刹海体校西侧, 游览耗时从1小时到4小时不等, 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2点各一次。行程安排依次为鼓楼、什刹海、银锭桥、恭王府花园, 全程游览时间约为2.5小时。可以参观胡同中的小学校, 还能留意着胡同边的屋宇, 文人故居, 官宦私宅, 商人院落等。胡同里的屋子就是小门小户, 那门墩有的就是一块天然之石, 即使也有些雕刻, 均属拙朴之列。我喜欢这样的胡同, 这才是人居的地方, 我见这门, 也会轻轻问声, 主人在家吗?不管是折回历史还是现实, 我都喜欢成为这个家的客人, 并到胡同居民家里作客, 与主人一起包饺子、拉家常, “做一天北京人”。胡同七转八弯, 曲而不阻, 曲径通幽。大户人家屋内假山、池澡、回廊造境成趣, 小户人家凭着胡同别是一番情趣!

北京师范大学 篇10

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校.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陈垣、范文澜、钟敬文、启功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

京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048亩。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600余人、研究生9900余人、长期留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3000余人。学校有馆藏文献370余万册,数字资源量近10万GB。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5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6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00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学校有5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 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的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结果,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15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

上一篇:IP通信网下一篇:管道支架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