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绩效评价

2024-09-04

供应绩效评价(精选十篇)

供应绩效评价 篇1

到目前为止, 国外学者更倾向于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作实证研究, 很少探讨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Maskell (1) 较早地讨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 他从供应链管理中制造战略、需求变化、时间性要求和合作机制四个方面研究了评价问题。Bowersox (2) 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一种具备总体透视衡量功能的系统评价方法, 能衡量供应链总体的绩效, 即能适用于功能组织, 也能适用于行政机构。Thonemann (3) 在此基础上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应强调信息的共享程度。相比较而言, 国内学者在供应链绩效评价内涵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 马士华 (4) 较早提出可以从供应链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综合绩效三方面来度量。

目前国内学者公认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概念表述如下:是指紧扣供应链整体目标, 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 按照一定流程, 对各个环节 (特别是核心节点企业) 运作是否高效以及各环节间关系是否协调进行度量 (5) , 关键是评价供应链能否增加价值, 关注供应链的长期发展能力。

有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以及后期优化工作可以识别并加强供应链的优势环节, 培育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链条, 撤销绩效性差或无绩效的链条, 增强整体竞争力。目前关于供应链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随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日益成熟, 国内外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如Lummus等人 (6) 从供应、过程管理、交货运送和需求四方面提出了主要考核指标。Beamon (7) 从定性角度如柔性、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和定量角度如财务状况、顾客响应能力等构建评价指标。Morris (8) 提出用成本最小化来衡量供应链效率。Gunasckaram (9) 从战略、战术和操作层三个方面来衡量供应链绩效。徐贤浩 (10) 则提出了以下评价指标: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中国供应链协会结合中国实际, 提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参考模型 (SCPR) (11) 。SCPR由五大类指标组成, 包括订单反应能力、客户满意程度、业务标准协同指标、节点网络效应指标、系统适应性指标。

虽然众多指标体系不尽相同, 但存在共通之处, 即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流程, 更为集成化, 并体现前馈性。具体来说, 选取的指标多维化和跨节点化,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在我国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货币指标。是指能衡量供应链的当前营利性的评价指标, 包括收益、利润和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如现金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供应链资本收益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 (包括供应链通信、采购、库存、质量和交货失误等方面, 它反映供应链运营有效性和成本集约型) 、客户销售增长及利润等。但与此同时, 供应链绩效与财务的挂钩主要是基于传统的财务会计, 对未来盈利能力考虑较少。

(2) 价值维持指标。是指考察供应链盈利的持续能力的评价指标。

(1) 客户管理有效性的度量。客户的需求满足程度是用以调整供应链经营方向的重要依据。这类指标包括订单完成的总周期、客户保有率、客户价值率和客户对供应链柔性响应的认可度等。客户价值率是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值与导致客户发生的成本的比值, 即:

客户价值率=服务评价值/获得每份订单的成本。

客户对供应链柔性响应的认可度, 一方面反映客户能否自由地提出个性化要求, 另一方面体现客户是否认为这种个性化的要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响应。

(2) 供应链内部运作效率的衡量。客户绩效指标很重要, 但其必须被转化为供应链内部流程绩效指标, 只有这样, 供应链内部成员才会对各自的运作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并作相应改进。这类指标如生产时间柔性、产品最终组装点、供应链有效提前期率 (可细分为响应时间和增值活动总时间) 、供应链目标成本达到比率等。

(3) 价值驱动因素。是指分析供应链盈利的增长潜力的评价指标, 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价值。

(1) 内、外部资源整合程度的度量。从未来发展角度来看, 应加强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共享, 优化节点企业间的相互关系, 集成合作伙伴。如共享数据占总数据量的比重;又如王国文 (12) 根据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 提出了相邻层供应商评价法, 即通过衡量相邻下层节点企业对上层节点的综合满意程度, 最终用户满意度是一层一层推算出来的。颜泽贤 (13) 给出计算公式为:

最终用户满意度=α×零售商准时交货率+β×产品质量合格率+λ× (实际产品价格/用户期望产品价格)

式中, α, β, λ为权重, 且有α+β+λ=1

张炳轩和李龙洙 (14) 分析了动态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原则和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 据此建立了动态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指标体系。霍佳震, 马秀波 (15) 站在集成化的角度, 分别从整体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及分销商这四个方面, 给出供应链在组建期、运行期和解体期的绩效评价体系, 并对每一个评价指标给出了量化的方法和公式。

(2) 动态改进能力的衡量。对供应链系统是否具有不断改进、创新的机制的考察也至关重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 供应链系统应能适时更新产品及流程设计、重新定义核心价值。这类指标包括新产品研发循环周期 (可细分为节电器也零部件循环期和核心企业产品循环期) 、新产品产销率、新产品产需率、流程改进效率等、。

2. 评价方法的研究。

根据供应链评价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供应链整体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和就供应链某环节的评价方法。虽然评价对象不同, 但是核心思想基本相同, 因此可以放在一起讨论。常用的定性方法有:专家打分法、指标体系法, 标杆企业对比法, 以及各种定量方法如数据包络法、模糊评价法、BP神经网络等。如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方面, 多采用模糊评价法或多目标优化法。

路应金、江黎黎等 (16) 针对集成化供应链, 并基于对客户服务的角度, 提出了一种衡量实现客户服务承诺程度的区间数线性规划方法。并通过引入系数, 将区间数线性规划问题转化为参数线性规划问题。

梁浩和王渝 (17) 、常良峰 (18) 、刘春林 (19) 、李一峰 (20) 等均采用基于供应链仿真与模拟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供应链诊断、优化的方法。

R oss等 (21) 构建了基于Benchmarking的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标杆企业的确认。但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不够成熟, 很难在国内找到合适的标杆企业, 同时国外企业可比性又不高, 因此这种评价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是一种相对效果评价方法, 但这种方法在目前的使用中是需要将输入和输出给予确定值。而供应链的可靠性指标等是随机变量, 因此需要对数据包络法方法进行修正。

3. 文献评述。

(1) 评价指标设置的不足。从指标反映的评价内容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现行的评价指标更多是关注某些节点企业内某个职能部门或者员工的绩效评价, 较少对企业业务流程绩效进行评价, 更缺乏对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进行衡量的指标。另一方面, 现行评价指标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事后绩效的分析, 缺乏实时的评价分析, 即前馈性较低, 从而导致当偏差出现时, 损失也往往相伴而生, 且难以挽回。

从指标的设计角度来看, 现有评价指标过于庞杂, 重复现象较多, 整合性欠缺, 针对性不强 (22) 。

(2) 评价方法的不足。评价方法较多采用定性和简单定量的方法, 比如指标打分法、平衡记分卡法、标杆企业对比法、模糊数学评价和专家评价法 (23) 的计算方法等。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比较粗略, 目的性不够突出;二是缺少灵敏度分析, 不便于分析出对供应链系统有较大影响的指标, 从而不便于直接指导供应链的优化;三是鲜有将供应链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 缺乏综合的评价方法;四是静态的评价方法很多, 而时序性评价的较少, 对于动态供应链如何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欠缺。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

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 传统供应链必然走上“绿化”之路。因此, 我们必须实施一套完整的绿色管理方法, 而如何进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 我们可以识别出影响系统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 从而为绿色供应链运作进行整体最优, 降低对环境的负影响至最小。然而有关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仅近10年时间, 而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也才刚刚兴起, 还处于探索阶段, 成果较少。

1. 评价指标体系加入绿色考量。

众多学者从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角度进行了研究, 均是在一般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融入了对环境的考量。绿色供应链评价中的绿色水平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 即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水平越低, 反之则越高。

(1) 显性“绿色”指标。将在传统指标体系中单独新列出的“绿色水平”指标称为显性“绿色”指标。如赵丽娟和罗冰 (24) 根据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和环境管理标准设计了环境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供应链流程的环境影响度、供应链的能源消耗度、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性、环境声誉这四个方面, 并继续细分形成一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黄国青和华凤燕 (25) 、郑任和白勤虎 (26) 等从财务状况、业务流程、顾客服务水平、成本费用和环境绩效五个方面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孙晓博 (27) 、包菊芳 (28) 等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指标。方青和邓旭东 (29) 在参考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用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了信息共享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共7个一级指标, 并进一步细分为了28个二级指标。

在指标体系中进一步融入对合作伙伴绩效水平的考量。如张敏顺和吴洪波 (30) 在上述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对节点企业关系衡量的指标。赵书华和谢兴云 (31) 、张华伦和冯田军 (32) 等依据环境管理标准IS014000系列, 结合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 在环境总指标下设计出具体的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供应链管理水平、供应链绿色水平和核心企业业绩水平三个方面, 并分别设计了各自的二级指标。曹敏和范佳静 (33) 从顾客导向评价、供应链密切度评价、核心企业绩效水平评价、供应链绿色化评价四类指标入手, 建立了多层次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2) 隐性“绿色”指标。值得注意的是, 绿色供应链绿色水平的评价, 必然会对其他传统评价指标带来影响, 如顾客满意度、新产品研发循环周期、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必然得融入对绿色水平的考量;顾客除了对产品质量、响应时间等有要求以外, 还会关注该产品是否环保。又如对绿色供应链成本评价, 不能仅仅考虑采购、库存和质量等的成本因素, 还应将用于产品回收处理费用, 无害原材料的选择成本,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环境治理费用等纳入成本的考核范畴, 而成本范畴的扩大必然会进一步对供应链的收益、效益等造成影响。

2. 评价方法源于对传统供应链的总结。

因为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而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源于对传统供应链的理解和总结。

ScottD.Jolmson (34) 利用平衡记分法原则识别并选择了环境绩效指标, 得出切合实际的评估企业环境绩效的平衡记分法法。J.Sarkis (35) 利用网络分析法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进行了评估, 他还详细介绍了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要素和成分, 并指明了它们的之间的关系。M.H.Nagel (36) 则对电子企业环境绩效评估进行了讨论, 构划了一个新的环境企业模型, 同时他还利用了标杆企业环境绩效的新方法管理企业环境绩效。汪波、申成霖 (37) 在J.Sarkis的评价模型基础上, 从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等四个基本维度, 采用基于差距分析法的标杆测评, 评估了供应链的绿色度。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模糊评价法, 如张敏顺和吴洪波设计了绿色供链绩效模糊评价算法, 并做了实例分析。孙晓博、黄国青和华凤燕等均分别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群决策方法, 建立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另外, 阮略成 (38) 在供应链SCOR模型的基础上综合扩展Kaplan和Norton的平衡记分法而建立了绿色供应链平衡记分法;而后又结合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多目标多准则的特点, 建立了基于三角模糊函数的层次分析模型。

3. 文献评述。

关于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 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1) 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 从内部绩效评价角度和外部 (合作伙伴) 绩效评价角度的研究相对成熟, 而从整体绩效评价角度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的评价, 由于涉及的因素和方法非常庞杂, 因此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的研究进展相对落后于内部与外部绩效的评价。而由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受到供应商、分销商等各个不同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如何协调各节点企业的收益以及避免冲突内耗, 成为接下来绩效研究的关键点。

(2) 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模型也鲜有建设性的方法, 大部分的研究都侧重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面, 未能有效结合指标体系构建数学定量模型, 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

摘要:文章在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对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供应链绩效指标的设计、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供应链绩效评价未来的研究方向。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篇2

http://bbs.vsharing.com/Article.aspx?aid=635027 为了客观、全面地评价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这一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讨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

在这里,整个供应链是指从最初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用户为止的整条供应链。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的绩效评价指标,目前国内外研究得很少,本文综合考虑了指标评价的客观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提出了如下反映整个供应链运营绩效的评价指标: 1.产销率指标

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 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 ①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②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③供应链产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其时间单位可以是年、月、日。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时间单位可以取得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做到以天为单位。该指标也反映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1,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2.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

该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其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大,库存费用越高。反之,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库存费用越低。3.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如下2个指标: ①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

该指标反映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下层节点企业准时交货率低或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②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1,说明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较强,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小于1,则说明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4.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Cycle Time)或节拍指标

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为单一品种时,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指产品的出产节拍;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时,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指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出产间隔。由于供应链管理是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经营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因此,供应链产品出产循环期一般是指节点企业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出产间隔期。它可分为如下两个具体的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商)零部件出产循环期该循环期指标反映了节点企业库存水平以及对其上层节点企业需求的响应程度。该循环期越短,说明了该节点企业对其上层节点企业需求的快速响应性越好。

(2)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该循环期指标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的在制品库存水平和成品库存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或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决定着各节点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即各节点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必须与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合拍。该循环期越短,说明整个供应链的在制品库存量和成品库存量都比较少,总的库存费用都比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供应链管理水平比较高,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缩短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应采取如下措施:

◇ 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与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合拍,而核心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与用户需求合拍。

◇ 可采用优化产品投产计划或采用高效生产设备或加班加点来缩短核心企业(或节点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其中,优化产品投产顺序和计划来缩短核心企业(或节点企业)产品出产循环期是既不需要增加投资又不需要增加人力和物力的好方法,而且见效快,值得推广。这种方法在一般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书中都可以找到,此处不赘述。

5.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供应链库存费用及各节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它反映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具体分析如下:

(1)供应链通讯成本供应链通讯成本包括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讯费用,如EDI、因特网的建设和使用费用;供应链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费等。

(2)供应链总库存费用供应链总库存费用包括各节点企业在制品库存和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之间在途库存费用。

(3)各节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各节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等于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之间运输费用总和。

6.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成本指标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品成本是供应链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根据核心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确定出该产品的目标成本,再向上游追溯到各供应商,确定出相应的原材料、配套件的目标成本。只有当目标成本小于市场价格时,各个企业才能获得利润,供应链才能得到发展。7.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供应链产品质量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生产的产品或零部件的质量。主要包括合格率、废品率、退货率、破损率、破损物价值等指标。

二、反映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 1.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

本章所提出的反映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是以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为基础的。根据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对每一层供应商逐个进行评价,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在该结构模型中,供应链可看成是由不同层次供应商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上层供应商可看成是其下层供应商的用户。有关供应链结构问题在前面的各章中进行了讨论,这里进一步简化成一种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0-3所示。2.反映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

供应链是由若干个节点企业所组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如何选择供应商、如何评价供应商的绩效以及由谁来评价等问题是必须明确的问题。根据供应链层次结构模型,这里提出了相邻层供应商评价法, 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相邻层供应商评价法的基本原则是通过上层供应商来评价下层供应商。由于上层供应商可以看成是下层供应商的用户,因此通过上层供应商来评价和选择与其业务相关的下层供应商更直接、更客观,如此递推,即可对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评价。为了能综合反映供应链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本书提出了满意度指标,其内容具体介绍如下。

满意度指标是反映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即在一定时间内上层供应商i对其相邻下层供应商j的综合满意程度Cij。其表达式如下所示: 在满意度指标中:

◇ 准时交货率是指下层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跟不上供应链运行的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成本利润率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在市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价格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变的量。按成本加成定价的基本思想,产品价格等于成本加利润,因此产品成本利润率越高,说明供应商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应商在市场价格水平下能获得较大利润,其合作积极性必然增强,必然对企业的有关设施和/或设备进行投资和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

◇ 产品质量合格率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数量越多,则产品质量合格率就越低,说明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供应商必须承担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修或报废的损失,这样就增加了供应商的总成本,降低了其成本利润率。因此,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与产品成本利润率指标密切相关。同样,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也与准时交货率密切相关,因为产品质量合格率越低,就会使得产品的返修工作量加大,必然会延长产品的交货期,使得准时交货率降低。

在满意度指标中,权数的取值可随着上层供应商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对于同一个上层供应商,在计算与其相邻的所有下层供应商的满意度指标时,其权数均取相同值,这样,通过满意度指标就能评价不同供应商的运营绩效以及这些不同的运营绩效对其上层供应商的影响。满意度指标值低,说明该供应商运营绩效差,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并且影响了其上层供应商的正常运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因此对满意度指标值较低的供应商的管理应作为管理的重点,要么进行全面整改,要么重新选择供应商。在整个供应链中,若每层供应商满意度指标的权数都取相同值,则得出的满意度指标可以反映整个上层供应商对其相邻的整个下层供应商的满意程度。同样地,对于满意度指标值低的供应商就应当进行整改或更换。

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研究 篇3

关键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三角模糊数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A

The Study on Appraisal of the Performance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

TANG Shi-q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Against the complic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 ambiguity of appraisal on the performance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 this paper presents a“FUZZY AHP based” appraisal method for the performance of supply chain partners. The paper constructs an appraisal index system designed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triangle fuzzy values. A case study is made to appraise a supplier of automobile parts as the upstream partner in supply chain.

Key words:performance appraisal; index system; AHP; triangle fuzzy value

在供应链管理中,对合作伙伴业绩的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供应链合作的一些基本手段如激励、帮助和奖惩等都必须建立在对伙伴企业的实际表现(业绩)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基础之上。而在我国,供应链管理是新兴的管理模式,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缺乏这方面的经历和经验,这使得对合作伙伴绩效的评价往往带有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评价方法就成了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笔者引入“基于三角模糊数的FUZZY AHP方法”,研究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的评价。

一、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准则及指标体系

(一)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准则

合作伙伴的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准则对合作伙伴进行描述的一个过程,因此,评价一个合作伙伴首先应建立评价准则。影响合作伙伴性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使得合作伙伴的评价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在对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时,必须全面衡量各种因素,而其评价标准随着许多因素而变化,因此,合理地确定评价准则,选择影响合作伙伴绩效的主要因素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系统研究合作伙伴评价准则始于1966年Diskon的工作[ 1],Hatheran 在 1988年对制药业也作了类似的研究[ 2],而最具影响的是Weber所作的研究,他在1991年研究了从1967年到1990年的74篇相关文献,归纳出价格、交货、质量、生产能力/生产设施、地理位置、技术能力、管理和组织等因素较受重视[ 3]

合作伙伴评价问题涉及因素众多,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要建立一套通用的、可扩充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和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合作伙伴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节点(或部门)的运营情况,还应包括关于伙伴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评价指标。

(2)稳定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到易与其他指标体系的可比性。

(3)简洁性和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大小必须适中,指标粗细适宜。

(4)实效性。指标体系尽量简化,突出重点,从而使指标体系易于操作、切实可行。

(5)通用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发展性和灵活性, 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评价体系进行调整,重视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对合作伙伴的动态评价,重视供应链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

(6)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一定标准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定量指标都必须具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制造商评价供应商的绩效为例,选择了质量水平、成本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敏捷性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6个评价因素,并建立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的评价方法

传统AHP方法有两个缺陷,其一是专家评分分值缺乏弹性,其二是构造比较矩阵时,由一

个专家给出比较矩阵往往带有很大片面性[ 4]。因此,笔者采用了基于三角模糊数的FUZZY AHP方法,在使用AHP方法进行专家咨询时,将专家对定性指标和指标权重的判断和评价用实数域上的三角模糊数来描述(为处理上的方便和一致性,定量指标也用三角模糊数来描述),使所得到的判断矩阵成为模糊判断矩阵,再经过对指标和权重求解,最终完成评价。

(一)建立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应用层次分析方法,评价指标应分不同的层次,同一层内的因素尽量保持相互独立。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及其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二)产生权重

1.模糊判断矩阵的构成

运用Delphi法,由若干专家独立地对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再对指标进行平均化处理。在专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基础上,将五级评分转为三角模糊数。

根据三角模糊数理论,若以三角形隶属函数来表示一个模糊集,则规则如下[ 5]:记三角形的3个顶点在横轴上的坐标分别为(a,b,c),b是相对隶属度最大的点,见图1。其中a,c表示判断的模糊程度,当c-a越大,表示的模糊程度越高;c-a=0则表示判断是非模糊的。该三角模糊数对应的隶属函数如下[ 6,7]:

2.判断矩阵的综合处理

在层次结构中,一般分为对于某层上所有决策因素的两两比较(所得评分矩阵为因素判断矩阵)和针对任意一个因素的所有方案两两比较(所得评分矩阵为方案判断矩阵)

(2)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的模糊权重Zk。

从而得到二级指标对于一级指标的模糊权重向量:Z=(Z1,Z2,…,Zp)T。

(三)原始评价指标值的获取和处理

1.原始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评价指标数据主要有两类别,一是定量数据,指实际的数据,通过科学、客观而且经过所确定的数学公式计算得到的数据,笔者所使用的定量原始数据均源自企业,如相关报表等;二是定性数据,指通过专家语言变量法或问卷征询法产生的指标数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原始评价指标值的指数化

为便于计算与比较分析,对所有评价指标数据均进行指数化处理,即将数据的绝对值转换成相对值。

(1)定量指标的指数化运算按下式进行,直接产生对应的指数值。

P=1-[SX(]原始值-标杆值[]标杆植[SX)][JY](5)

其中,标杆值是特定行业在国内或国际的先进水平。

(2)定性数据按表2对专家的评价结果直接实现指数化(即对应三角模糊数的第二个分量)。

3.数值的三角形模糊化处理

(1)定性数据按表2转换为三角形模糊数。

(2)定量数据的三角形模糊数的三个分值均取原指数值,即

(四)计算绩效评价值

计算绩效评价值的基本思想是将权重三角形矩阵与评价指标三角形矩阵相乘,求出某一层指标的评价值,并以此类推,逐级求解上一级的评价值,直至求出第一级指标评价值。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

下面,对某汽车配套企业作为整车生产商的上游合作伙伴的绩效进行实际评价。

(一)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对该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层次结构见表1。

(二)确定和计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根据五级评分规则,邀请了三位专家对表1所列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判断,经检验满足一致性后按表2对判断结果赋予对应的三角模糊数,再按式(2)进行综合,再运用式(3)得到各三级指标相对于其所属二级指标的权重三角模糊数,按照层次,向上逐层分析,计算出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三角模糊数,见表3。

(三)计算三级指标的评价值

对于定量指标,按式(5)进行指数化处理后,再按表2进行三角模糊化处理;对于定性指标,按式(2)进行综合后再按表2进行三角模糊化处理,计算和处理结果见表3。

(四)计算二级指标的评价值

运用表3的三级指标模糊权重值和模糊评价值数据,按式(7) 计算二级指标的评价值,见表4。

(五)计算总(一级)指标的评价值

应用表3的二级指标模糊权重值和表4的二级指标模糊评价值数据,按式(8) 计算一级指标的评价值,见表5。

(六)总指标评价值的去模糊化

按式(9)对总指标评价值进行去模糊化处理:

四、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该汽车配套企业作为整车生产商的上游合作伙伴的绩效得分为0.59,属中等水平。

1.从该企业实际情况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开展了一些相关工作,有初步基础,但从整体看来尚不系统和完善。

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投入与信息沟通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研究的地方。企业员工虽能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大部分日常业务,但信息共享程度比较低,信息沟通技术还是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以至影响相互协调合作。

2.企业在内部管理相对较强,但是对外部市场变化信息不敏感,反应迟缓,产品结构调整缓慢,设计周期较长,组织结构比较僵硬,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机构庞大,缺乏灵活性。

3.服务意识不强,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定单,满足于完成现有生产任务。很少主动与下游整车生产商联系,了解下游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征求下游企业的改进意见。

因此,该企业若要保持与整车生产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大力气改进,才能满足供应链对她的要求,成为合格的供应链成员。整车生产商在设计能力和信息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在这些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该配套企业改进提高,加速供应链整体能力的加强,整体绩效的提高。

五 结语

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合作伙伴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对供应链合作伙伴评价的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FUZZY AHP方法研究了指标权重的获取与处理以及评价指标的计算,最后,运用所研究的方法对某汽车配套企业作为整车生产商的上游合作伙伴的绩效进行了实际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评价指标及权重进行三角模糊处理,可使评价过程更贴近实际,评价结果更可信。

参考文献:

[1] Gary L Ragats,Robert B Handfield,Thomas V Scannell. Success factors for 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Prod Innov Manag,1997(14):190-202.

[2] [美]罗杰·布莱克威尔/季建华,任建立,赵平译. 重构新千年零售业供应链[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 Davis.T. Effec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loan Management: text and cases(6th ed) [M].New York: McGraw-Hill,1996.

[4] Shan Fenga,Lida Xu.An 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1999(16):21-32.

[5] 常大勇,张丽丽. 经济管理中的模糊数学方法[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

[6] 王君,樊治平.知识管理者能力的一种模糊多指标评价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 用,2003,12(3):279-283.

[7] 叶义成.基于模糊优度的工程项目评价模型及应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1):37-38.

[8] 陈大宇.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电网规划决策综合评判[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3(8).

(责任编辑:习 文)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篇4

特点与绩效内涵

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它综合考虑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问题, 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目前, 国内外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还比较分散, 还没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也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一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它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与供应、生产、营销, 到最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整条供应链管理进行绿色设计, 通过供应链中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紧密绿色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实现和谐统一, 达到系统社会、经济、生态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环境问题。传统供应链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 没有充分考虑在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节约能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等。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 并行工程要求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在设计一开始, 就充分考虑设计下游有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 并考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尽量避免在某一设计阶段完成后才意识到因工艺、制造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该阶段甚至整个设计方案的更改。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数据流动是双向互动的, 并通过网络来支撑。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也为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利用网络完成产品设计、制造, 寻找合适的产品生产合作伙伴, 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利用, 减少加工任务、节约资源和全社会的产品库存;通过电子商务搜寻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 减少销售渠道;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中资源配送, 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供应链绩效的内涵。绿色供应链绩效是指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效果。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构造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对绿色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本文主要研究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问题。

设计原则

为了全面、客观地考核与评价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绩效, 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首先应能全方位地反映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绩效, 满足绿色供应链之间的节点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评价和了解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要求。另外, 该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还要考虑供应链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为保证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 在设计这些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所以构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绿色供应链是由许多节点企业所组成的, 因此在对整个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进行评价时, 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在指标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各节点企业的特点, 更要从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特点来设计指标体系。

实用性原则。指标首先应当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变化的现实;其次指标应切实反映各节点的个体经济行为对生态的影响;再者, 指标应当继承原有的会计、统计指标, 方便全社会范围内的计量和考评;最后,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指标有的可以量化, 有的不可以量化, 不论哪一项指标"定量或者定性, 都应该概念含义清晰, 便于实际操作。

经济性原则。进行绩效评价时, 必然要投入一定人、财、物, 即产生一定的成本。我们知道, 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成本是成正比关系。如果评价的成本大于收益, 那么评价就失去了意义。所以, 在指标设计时, 我们必须权衡收益和成本。

指标选取

经济指标。核心企业的业绩水平可以反映直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带给商家经济效益, 也是最终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动力之一。经济指标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等。成本方面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资产成本、物流成本和信息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包括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前者是指员工的收入;后者主要包括员工的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和辞退费用等。资产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成本和流动资产成本。物流成本主要有运输成本、存货成本、仓储成本和管理费用。信息成本包括固定信息成本和变动信息成本。

社会指标。包括企业知名度、客户忠诚度、公益活动率、企业绿色文化和员工绿色意识等。这些社会指标也是衡量绿色供应链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共享指标。包括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传递的质量等。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回报率:主要反映整个绿色供应链在研发方面的工作成效, 投入回报率越高, 则说明整个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也说明整个绿色供应链绩效越好。新产品销售收入百分比:主要反映整个绿色供应链新产品盈利的能力。成员的稳定性:反映整个绿色供应链的稳定性程度。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反映整个绿色供应链的活力状况。

生态指标。环保效率比率:该指标表明每单位立方米“三废”排放量提供的净资产值, 比率越高, 则环保效益越好。资源利用率:该指标表示单位净产值原材料、能源消耗, 比率系数越低, 则原材料、能源利用效果越佳。资源的再利用率:该指标表示单位原材料、能源消耗中关于原材料、能源的再利用程度, 比率系数越高, 则原材料、能源再利用效果越佳。产品回收收益率:该指标主要反映产品的回收效益。如指标为正, 表明产品回收带来了一定的利润, 比率系数越高, 则产品回收的效果就越好。

供应商绩效考评方案 篇5

为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强化供应商与我司配合意识,提高材料到货品质,促进材料到货时间更加及时,激发供应商潜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最终达到企业双赢的目的。

一、考核周期及依据

1.2.对于参加2010年评定的供应商,统一纳入月度绩效考核范围。

关于新开发的供应商,所供应材料大类同时有其他供应商供应的,根据其他供应商整体情况进行区分;所供应材料属于接替原供应商的,根据原供应商整体情况进行区分;属于材料首次供应的,统一先按月度考核。3.如发现供应商在品质和交期上不再符合原定考核周期的情况,由供应商管理专员上报供应商管理主管审批,审批通过后进行变更考核周期的相关工作。4.所有月度、季度考核在年终由供应商管理统一汇总整理分析,制作供应商考评报告,作为供应商评定的重要依据。

二、考核内容

(一)到货批次合格率

数据来源和判定标准

 质量监督部正常检测的到货,根据质检每周提供的检测结果作为数据来源和判定标准。

 质量监督部尚未归为检测的,根据工厂的相关投诉及处理结果作为数据来源,随时记录,以是否最终确定系材料品质问题的情况作为判定标准。

对部门各管理模块的要求:

 对于质检反馈的到货不良和工厂投诉问题严重的,由采购员回复品质问题出现原因、解决方案、后期对策。供应商管理负责收集备案作为考核依据。

(二)材料准时交付

数据来源:

 采购员根据订单回签跟踪物料到位情况,提供每周执行数据。

 采购员每周一提供关于上周供应商材料准时交付率执行情况的数据,对于未达标供应商要说明原因和改进对策,由供应商管理备案并作为考核依据。

不同到货模式的考核原则:

 依据操作模式不同,实际工作中订单到货主要按照两种方式进行:整批订单到货和订单数量按工厂需求分批到货。

 供应商按订单整批到货的,按回签订单上的交期时间作为准判定供应商是否达到对我部的准时交付的标准。

 提前下单给供应商备货,依据工厂报量分批发货的,按供应商是否按照工厂需求时间及时到货作为判定供应商是否达到对我部的准时交付的标准。

辨别供应商是否达成准时交付的依据:

 供应商须及时对我部下发的采购订单的要求交期回复是否能够满足,对于依据工厂报量分批到货的,须在接到采购员要求送货数量和具体到货时间后及时回复交期是否能够满足。因采购周期不足导致供应商无法满足交期的,及时回复问题的供应商如出现无法及时到货的情况,不计入供应商未准时交付。

 供应商回复无法满足交期的,需采购员判定是否情况属实,情况不符的如出现无法及时到货的情况,仍计入供应商未准时交付。

对部门各管理模块的要求:

 采购员每周一提供关于上周供应商材料准时交付率执行情况的数据,对于未达标供应商要说明原因和改进对策,由供应商管理备案并作为考核依据。

 供应商未能按照交期到货的,采购员没有在每周准时交付情况统计表中回复问题但生产管理部最终计入未准时交付的,对采购员进行个人考核。

 供应商管理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材料供应商的准时交付情况进行抽查,如发现供应商未准时交付材料而采购业务知情不报的,须进行通报批评,情况严重的上报部门经理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三、绩效考核标准

月度考核采用100分制进行具体评分。

到货批次合格率得分:由供应商管理根据质量监督部提供的到货批次合格率,按照实际合格率比目标低1%扣除3分计算。如某供应商交货100批次,合格95批次,则为50权重50%*100-(目标值98.5%-实际合格率95%)×100*3=36.5分。对于发生因为某批次到货不良导致生产拆包、停线或客人投诉等严重问题的,在得分上扣除30分,低于30分的扣到0分。

准时交付得分:由供应商管理和采购管理依《供应商准时交付率记录表》资料,按照实际合格率比目标低1%扣除3分计算。对于因未能及时交货导致生产停线的,在得分上扣除30分,低于30分的扣到0分。

供应商指标指标界定指标权重50%50%公式权重*100-(目标-实际合格率)*100*3权重*100-(目标-实际合格率)*100*3目标得分综合得分根据实际到材料到货批货批次合格(供应次合格率率商名称)材料准时交根据实际准付率时交付率98.50%(最终得分)(两项得分合计)100%(最终得分)

四、评估分级和惩戒办法

供应商管理根据供应商考核周期,每周期出具《供应商绩效分析报告》,总结供应商在此周期内的表现并打分,对供应商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并实施奖惩。考核结果公示给采购管理,由采购管理通知到供应商。

(一)供应商评估总得分:质量得分+交期得分。供应商管理须将得分情况记录于《××供应商绩效评估汇总表》中。《××供应商绩效评估分析表》中等级的注明与界定:  A类供应商:总得分≧95分;  B类供应商:85≦总得分≦94;  C类供应商:75≦总得分≦84;  不合格供应商:总得分≦75分。

(二)供应商管理建立《供应商整改情况跟踪表》,负责跟踪分数偏低的供应商的后期整改情况,如供应商连续两个季度被评为三级供应商以下,则供应商管理发出整改通知要求其限期整改。必要时安排供应商评估小组对此类供应商进行实地辅导与改善,并对缺失部分要求供应商限期改善,在下季度评估时应有等级提升,否则将进行削减份额或者取消合作等相应惩戒性考核。

供应绩效评价 篇6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供应链主体博弈下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原则。首先总结供应链主体之间博弈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供应链主体之间冲突的原因。通过与传统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对比,归纳供应链主体博弈下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原则。

关键词:供应链主体博弈;企业物流绩效评价

供应链是由独立的主体企业基于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动态联盟,主体企业均有自己的管理目标与绩效标准。为了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供应商、制造商以及经销商纷纷由传统的企业关系走向战略合作。然而,由于他们是不同的、独立利益主体,各主体企业直接的管理目标可能是冲突的,所以会导致主体企业行为之间的冲突。因此在考虑企业物流的绩效评价时,不能只从供应链“互利双赢”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考虑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博弈现象。

一、供应链主体博弈的主要内容

以博弈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为供应链内的主体企业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将供应链内企业间买卖双方对立的概念,变成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具有最高运作效率的联盟体系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使整个供应链中各主体共同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具有共同组织目标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供应链主体博弈研究的核心内容。

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比,供应链主体的博弈理念更多的侧重于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冲突分析。

以“双赢”为目的,在进行供应链体系的构建时,出发点是供应链体系内各个主体——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顾客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等的相互作用。而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行为或决策时相互之间的反应或反作用,专注于个体策略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

供应链运作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但是供应链的成长过程实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产品(技术、服务)的扩散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发展壮大企业的实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通过供应链企业之间博弈可以看出,在供应链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协调机制是实现供应链体系有效、协调运转的关键所在之一。

二、供应链主体间产生冲突的原因

1目标冲突引起的供应链失调

实际运营中,各个供应链主体的目标与供应链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使主体企业直接有可能发生冲突,这样就会导致供应链失调,供应链绩效降低。每个阶段的最优化目的都有可能相冲突。比如,管理者希望通过过量采购或超前采购而从制造商获得数量折扣,但是这种采购却引起库存的增加;而对于运输与分销环节,供应商总希望通过运输的规模经济来降低运输成本,但由此却引起了库存成本的上升和顾客服务水平的下降。

2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的供应链失调

由于完整的信息在各个阶段之间无法共享,所以信息在不同主体企业传递时,就会发生扭曲。而这种扭曲又由于供应链产品的多样性而夸大。尽管最终产品的消费是稳定的,但原材料订单规模高度变动,使得成本增加,难以在供应链内实现供需平衡。这就是供应链中信息传递的“牛鞭效应”。

三、供应链主体博弈下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特点

许多企业认识到了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博弈对企业个体的潜在影响,他们已经认识到,供应链主体间的合作能使企业个体绩效在基于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另一方面,大量的冲突也存在着供应链主体之间。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是基于企业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绩效衡量的,潜在地忽略了主体企业间互相冲突的一面。此外,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自发性的供应链体系结构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并没有进行联盟,却也存在着供应链博弈的现象。应该说,供应链管理并不是在每一企业中都有进行应用,但是供应链博弈,却在每一个企业的周围充斥着。

从理论上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社会,使企业之间为了共同的市场利益而结成战略同盟,而这个联盟存在的准则就是共同受益,也就是以“双赢”为目的,在进行供应链体系的构建时,必须将供应链体系内各个组成个体一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顾客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等的相互作用作为其出发点。博弈论研究的重点是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行为或决策时相互之间的反应或反作用,专注于个体策略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因此在分析供应链各主体企业的物流运作绩效时,就提供了另外的视角,即在评价企业物流绩效时,也应考虑企业成员之间的冲突,而不是仅考虑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

四、传统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缺陷

在不同的时期,根据生产经营特点以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企业绩效评价与管理方法大不相同,从其产生发展历程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使用简单的成本指标;第二阶段,企业开始使用生产率指标;第三阶段,企业通过设置运营目标来实现企业物流绩效的提升;第四阶段,企业设置了跨部门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集成衡量体系。

从过去的实践证明,多数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方法存在如下几方面的缺陷:

第一,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没有注重物流整体绩效的衡量以前,企业一般将组织中的各个物流部门视为独立的个体,设定其专属的目标与绩效评估衡量标准。经理人专注于改善所负责部门的绩效,以确保其目标的达成,而较少关心其部门目标的达成对其他部门中其的他成员有何影响。例如企业的采购部门往往过分地追求供应商的低报价和降低采购费用,而不太重视整个企业物流的材料缺陷费用、质量成本和总库存成本等。

第二,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指标数据往往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不能反映企业物流动态运营情况。而且单一的财务指标,会对企业持续的提高和创新这些当今的竞争环境所要求的行为给出令人误解的信号,导致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而损害企业长远发展潜力。

第三,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往往侧重于对事件结果的事后评价,不能对企业物流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分析,这使得企业不能及时地发现经营过程的偏差,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

第四,传统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注重企业内部评估,不重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当今供应链博弈环境下,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均是供应链博弈中的参与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需要立足于自身对包括供链节点处的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关系质量进行评价。

第五,目标冲突与信息的不对称性能引起供应链失调。传统的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对信息交流水平的评估。

五、供应链博弈下构建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迫切要求企业更新现行的经营管理理念,从供应链主体企业博弈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各个经营环节的管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主体间博弈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内容也比现行的企业物流绩效评价体系更为广泛,它不仅仅代替现有的会计数据,更重要的是应提出一些方法来测定整个企业物流是否有能力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是否有能力满足市场顾客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第二,要能反映整个企业物流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物流节点或部门的运营情况。

第三,应重视企业物流流程的动态评价,而不仅仅对静态经营结果的考核衡量。

第四,要能反映供应链节点处企业之间的关系,注重相互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五,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并注意相互间的协调。

第六,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降低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

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 篇7

关键词:绩效评价,AHP,坎蒂雷赋权法,物元法

1 引言

当前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日益朝着规模大型化、技术复杂化、产品多样化、上下游产业延伸化、服务客户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汽配行业面临着快速响应、质量、成本等挑战,供应链管理成为增强汽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核心。对汽配行业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能够促进企业间协调经营管理,正确评价汽配行业供应链的实际运营效率,增加行业的整体效益。由于汽配行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多方性,复杂性的特点,其供应链绩效的衡量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标准。如何科学、全面、客观地进行绩效评价是汽配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取两个方面。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侧重点不同,大部分是以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作为考核指标,缺乏对于指标的全面分析。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定性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模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较少。基于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坎蒂雷赋权法计算综合权重,利用物元分析模型,结合模糊集合和欧氏贴近度的理论,对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作出科学、客观的量化分析,获得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量化结果。

2 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汽配行业供应链以整车配套计划为源头,建立企业统一的、完整的供应链体系。由多个企业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与协同,将信息、技术、管理有机集成,完成包括采购、委外加工、生产和销售发货等供应链各主要环节的计划,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共同目标。对汽配行业供应链进行绩效综合评价时,指标的选取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可比性与规范性原则、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特点出发,根据汽配企业调查结果,将评价指标归纳为五个准则共二十一个指标,即从供应链成本与收益、顾客满意度、供应链弹性、供应链反应速度、供应链内部流程绩效来确定汽配行业供应链的绩效。具体指标见表1。

3 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3.1 利用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如表1。

(2)通过专家咨询法,结合1~9标度量,对上述层次构建判断矩阵。

(2)层次单排序[1]

若目标层下的准则判断矩阵为m1×n1矩阵,记为M=(bji),计算矩阵各行元素乘积的n1次根:

将上述计算结果正交化,得到各准则的优先级向量,层次单排序,为目标层下各个准则的权重。同理,可分别求出准则层下各指标的权重Wbi

(4)对各级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各指标层次总排序

3.2 利用坎蒂雷赋权法计算客观权重

(1)建立X为初始信息矩阵[2]。评价对象为m个汽配供应链,评价指标为n个指标;

(2)决策属性值规范化。对初始信息矩阵X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规范化的决策阵Z;

(3)构建样本协方差阵V

其中:

(4)求解V的最大特征值λ1及最优权向量Wje

对任意初始向量b0≠0,迭代:

bk必收敛于最大特征值λ1乘以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假设精度ε>0。任选初始非零向量,如b0=(1,1,..,)T;令K=1,由(4)式计算bk;如:‖bk-bk-1‖>ε,令k=k+1,返回到(4)式中;如‖bk-bk-1‖<ε,计算,wk=bk/λ1,求得客观最优权向量Wje=(w 1,w2…wn)

3.3 综合权重的确定

设β为主观偏好系数,β∈[0,1]有:

4 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

由于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是一个多元复杂体系,评价指标中既有定量指标也有定性指标。其中,一些定性指标具有模糊性这给量化结果带来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物元分析理论[3]试图把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形式化,实现定性到定量的描述和转换。如果物元中的量值带有模糊性,便构成了模糊不相容问题[4]。模糊物元分析把模糊数学和物元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5],融化提炼,交叉渗透,适用于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指标量化问题。

4.1 构造物元矩阵

分别用事物M及其特征C和量值X组成物元R=(M,C,X)。如果物元模型中的量值xij具有模糊性,便称其为模糊物元。

上式中,Rmn为m个待评价供应链的n个指标的复合物元矩阵;Mi为第i个待评价的供应链(i=1,2,⋯,m);Cj为第j个指标(j=1,2,⋯,n););xij为第i个供应链第j个指标对应的量值;

4.2 计算指标的隶属度得到模糊隶属矩阵

越大越优型指标(正指标):

越小越优型指标(负指标):

式中:max xij—第j项指标量值中的最大值;min xij—第j项指标量值中的最小值。

4.3 求取最优模糊物元

最优模糊物元是由从中按照指标的性质选取最优值构成的,正指标取最大值为最优值,负指标取最小值为最优值得:

4.4 求取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

若以Δij表示最优模糊物元与复合从优隶属度模糊物元中各项差的平方,则组成差平方复合模糊物元,其中:

4.5 欧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

贴近度是表示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是衡量两者接近程度的一个尺度,其值越大表示两者越接近,反之则相离越远。wj为量化指标的权重计算欧氏贴近度ρHi

由ρHi可构造欧式贴近度复合模糊物元RρH

根据的大小即判断可各汽配供应链的绩效水平。

5 算例

拟对某区域的6组汽配供应链L1~L6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实际调查、分析,针对文中C1~C21指标收集数据,得到初始数据如表1,其中成本型指标单位为十万元,其他指标为%

经专家打分获取AHP的判断矩阵,得到指标C1~C21的评价权重为Waj.利用表2中的数据,采用坎蒂雷赋权法计算出各指标的客观权重Wej,取主观偏好系数β=0.5,得到综合权重值如下:Wj=(0.1621,0.0815,0.0435,0.0431,0.0376,0.0338,0.0855,0.0475,0.0475,0.0360,0.0258,0.0835,0.0378,0.0165,0.0782,0.0421,0.0172,0.0411,0.0212,0.0103,0.0082)T

由公式(7)至(12)结合权重数据,得到最终结果如下:

按照物元法所得出结果可知各个供应链绩效排序L2>L4>L3>L5>L6>L1。绩效最好的汽配供应链为L2,绩效水平为0.7639,绩效最差的汽配供应链为L1,绩效水平为0.4135。决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定绩效评价的最低值,假定绩效水平必须达到0.6时,供应链L6和L1的绩效水平不符合要求,需要对供应链的协作进行调整。

6 总结

通过分析影响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各种因素,建立衡量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优劣的指标体系。文中结合AHP法和坎蒂雷赋权法,分析指标权重使优选结果更为合理。引入了模糊物元方法对汽配行业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研究,该方法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形式化,实现定性到定量的描述和转换,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中的指标状况来选择模糊数及精确数表示取值,运用此方法得到的结果能够更加客观、科学的反应被评价供应链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焦昊阳.制造企业敏捷性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

[3]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4]周泰,叶怀珍.基于模糊物元欧式贴近度的区域物流能力量化模型[J].系统工程,2008,(6):27-31.

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篇8

煤炭供应链是指围绕煤炭企业的运营从最初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用户为止的整条供应链。其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以煤炭企业为核心的供应商、运销商和消费群体。供应商主要为煤炭生产商提供生产所需的设备、设施、材料;运销商主要为煤炭产品提供销售和运输服务,并最终将煤炭产品由煤炭生产商处转移至煤炭客户手中,为客户最终的发电、工厂生产、取暖等提供服务。在这一体系中供应商不仅仅是企业物质(钢材、水泥、电能等)的供应者,而且从物质的流动上来看,又是煤炭的消费者,在煤炭供应链中既处于“源头”地位,又是“链尾”,形成一个闭合的供应链。

煤炭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主导企业,对其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具有很强的辐射和吸引力。在煤炭企业的内部链中供应中心是企业供需链接的桥梁,对内负责各生产单位物资需求的预测、控制、储备;对外又是煤炭企业供需链接的窗口。

2 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2.1 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

从煤炭供应链的运作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煤炭供应链体系中各层次间关系较为复杂,那对于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的难度也较大,因此本文考虑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把定性的指标定量化。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法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少必要数据的情况下,需要经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定量化时非常实用。层次分析法的主要特点是分析思路清晰,可将系统人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数学化、模型化。在此,根据煤炭供应链体系的设计,建立如下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首先是确定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目标。其次是针对每一目标考虑供应链的实际情况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等。在此我们考虑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在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应实现的目标为高效率、低成本,优质、适量,安全、环保。在具体指标中,限于篇幅,本文暂且建立到二级指标。以下我们通过表1说明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

2.2 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分析

由表1可知,确定了六大目标,形成9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以下我们将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2.2.1 衡量煤炭供应链企业是否实现高效率、低成本性

针对煤炭供应链企业是否高效运转,我们可以从生产循环周期的快慢指标来衡量,而低成本性可以通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指标的合理性来衡量。具体指标如下:

(1)煤炭供应链企业产品生产(或投产)循环期或节拍指标

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品种为单一品种时,供应链产品生产循环期是指产品的生产节拍。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时,供应链产品生产循环期是指混流生产线上同一产品的生产间隔。由于供应链管理是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经营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管理模式,其节点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原则都应是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策略。因此,供应链企业产品生产循环期一般是指节点企业混流生产线上同一种产品的生产间隔期,它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具体指标:

供应商提供生产设备、设施的循环期。该循环期指标反映了节点企业库存水平,以及对其节点企业的需求的响应速度。

供应链核心企业产品生产循环期。该循环期指标反映了整个供应链的在制品的库存水平和成品的库存水平,同时也反映整个供应链对市场或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2)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供应链库存费用,及各节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它反映供应链运营的经济有效性。具体分析如下:

供应链通讯成本包括各节点企业之间通讯费用。如EDI、因特网的建设和使用费用;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费等;

供应链总库存费用包括各节点企业在制品库存、成本库存费用以及各节点企业之间在途库存费用;

各节点企业外部运输总费用等于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之间运输费用总和;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成本。此成本是基于供应链选择合作伙伴而发生的谈判,合同成本及交通食宿等必要支出费用。

(3)供应链企业产品成本指标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品成本是供应链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根据核心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确定出产品的目标成本。再向上游追溯到各供应商,确定出相应的原材料、配套件的目标成本。只有当核心企业产品的目标成本小于市场价格时,既当“P-S>O(P为市场价格,S为目标成本)”。各个企业才能获得利润,供应链才能发展。对于节点企业来说当“S实际-S目标<=0”时,节点企业产品才有生命力,此节点企业才不能被淘汰。

2.2.2 衡量煤炭供应链企业是否实现优质、适量

针对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合理性可以从产品质量、库存合理性、产销比例协调、产需适当性等指标来衡量。

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产需是否协调,即企业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能否相协调。若该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1,说明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较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但同时也说明供应链企业的产品供大于求,是否应及时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若该指标值小于1,则说明该供应链的生产能力有些不足,不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同时,也说明供应链产品供不应求,产品在市场很有生机。

2.2.3 衡量供应链是否实现安全、环保

在煤矿生产中,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重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因此,在煤炭供应链企业中是否做到安全运营也是评价绩效的关键环节。在此可考虑用年安全事故数和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来衡量煤炭供应链企业的安全性能。

(1)年安全事故数即在一年中出现的事故包括产品运输过程中的事故数和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事故。

(2)原煤生产公式如下:

百万吨死亡率主要是针对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所提出的。

另外,环境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有限的,它的价值最终通过产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如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效益,必须把生产经营全过程中动用的环境价值计算进成本,这样才能计算出高产是否就是实现了高效的结果来。而煤炭的生产、运输、使用中都与环境密切相关,目前,国家对污染物的排放已从浓度控制转向全面的总量控制,排污总量达不到国家和地方规定要求的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排污总量计划指标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一票否决指标。针对煤炭供应链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

(1)煤尘飞扬度。主要是煤炭及其他设备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尘土。(2)烟尘排放量和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主要是煤炭产品在燃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3 结论

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评价属于团体评价,而且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供应链组建及健康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人们在研究绩效评价时,大多都集中在以个体或企业内部各部门为评价和激励对象,而对供应链企业特别是煤炭供应链如何结合实际进行绩效评价还很少涉及。因此,本文基于当前供应链管理研究和企业改革的需要,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以煤炭供应链企业为着眼点,结合其实际需要提出了绩效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煤炭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但是,这些模式和方法还需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完善,如一些评价指标就需要结合供应链及供应链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应用中做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这些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的解决。

摘要:文中从煤炭供应链的运作模式着手,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指标的确立,并着重对各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

关键词:煤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启申.供应链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曾强.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则及其应用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12.

[4]卢国志,李希勇,宁方淼.煤矿安全指标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2003,6.

[5]The Group of Tsing hua University Operations Research(清华大学运筹学编写组).Operations Research(运筹学)[M].Beijing:Presson Tsinghua University,1986.

[6]许祥左.对高产高效矿(井)标准环保考核指标的探讨[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4,3.

[7]谢新连.沿海煤炭运输系统评价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9.

汽车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篇9

资金、存货周转指标

我国现行的汽车物流模式主要是居于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内部的供产销一体化的自营物流。每个整车生产厂都有数目庞大、各自为政的汽车零配件和供应原材料的企业提供配套,构成了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采购供应物流体系。由于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往往要求其供应商按它的要求供货,物流问题加重了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的零部件企业的负担。而零部件企业由于其经济实力差、协调能力弱,每个供应商都要安排自己的运输设备、运输时间,运输资源不能整合共享,往往需要为不可控制情况准备远大于实际需要的库存量。而且这样的零担运输,即使加大库存,很难保证供货质量。这种自营物流模式下,整车生产企业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多地强调保障整个生产企业生产的连续性,无形加大了零配件生产企业的成本。比如,货物库存时间在国外一般是14天,在国内平均为40~45天,直接影响资金流转。国内每笔资金每年流转1~2次,而海外是8~10次,差距很大。因此,对汽车产业供应链的资金周转与存货周转情况进行监控,是提高供应链效率,促进产业链进化的有效措施。

资金周转率等于资金周转额与资金平均占用额的比值。供应链资金周转率是一个联系供应链的整个流程的关键指标,它评价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资金在原材料、劳动力、在制品、完工产品直至现金的全过程。

供应链存货周转率是指供应链产品的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用以衡量一定时期内存货资产的周转速度,反映供应链购、产、销平衡的效率。供应链存货周转率快,表示存货量适度,存货所占资金使用效益高,供应链变现能力和经营能力强。但是存货周转率过快,往往说明产品供不应求。另外存货周转率和产品的生产周期有关。因此在评价存货周转率时,应考虑各汽车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汽车制造厂为了保证市场供应, 必须保持有大量库存, 而且每一款车型都有相配套的零部件, 因此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量比较大, 应十分关注存货的周转情况。

信息化、协调性指标

信息是整个物流系统的神经。各个分散的汽车自营物流系统,首先,应主要通过信息技术集成来提高客户的可得利益、整合已有的物流资产资源,共享物流信息资源。现代一体化物流既要开发出好的信息系统平台,也要有准确的数据提供支持。汽车生产比较特殊性,制造一部车需要数千个零部件,而且可能是全球采购,所需零部件要做到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同时到达工厂又不能有太大的库存,没有信息系统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实是我国的零配件生产厂分布地域广阔,供求双方信息交流不通畅,生产计划的调整和变化不能及时沟通。而且由于采购供应物流系统信息不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迟滞,造成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在信息数据管理方面,目前许多生产厂的库房仍采用人工信息管理的方式。这不仅意味着较高的人工成本,同时由于信息的实时性差、供应链流程时间长而导致的急件空运,也是中国汽车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供应链评价的信息化指标必不可缺少。

供应链信息沟通水平反映了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沟通水平,是对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的定性描述。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可以用专家评议法打分。

另外,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扩大,对汽车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产、供、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上,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得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扩大,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相应的资金状况,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及时、集成、同步的控制和信息的安全交流与共享,成为管理的重点及难点。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应该都已意识到其竞争形式必须调整,加强合作、协调运作是“共存共荣”的必然选择。在供应链管理结构下,供应链节点企业必须将物流整合所需要的信息与其他企业分享,否则无法形成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因此,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情况普遍受到关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协调性、整车企业业务比、柔性等指标显得尤为突出。

产需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企业已生产产品数与其下游企业对该产品的需求量之比,反映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产品满足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也能体现供应链的整体协调性。指标值越接近1,产品满足能力、响应能力越强,整体协调性越好;若大于1,则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很强,但经常产大于求,造成产品积压;若小于1,说明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体可分为节点企业产需率和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产需率。

产销率指标反映汽车产业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它反映供应链内部的产品消化能力和资源的利用程度, 体现了企业间协作能力, 产销率越高, 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具体可分为节点企业产销率和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产销率。

水平, 其值越大, 供应链产销水平越差, 库存成本越高, 反之说明供应链产销水平越好, 库存成本越低。

供应商对整车厂的订单满足反映了一定时间内供应商对整车厂供货能力, 也能够考察汽车产业供链的实施效果。

映了供应商和整车厂之间的合作度, 也是供应商和整车厂之间的战联盟关系的重要表现方面。整车厂占供应商的业务比重=

履行承诺的能力。可靠性越高, 用户对供应链的信赖度越强, 越容易培养用户的忠诚;反之, 则容易导致用户的不满意。可以采用销售流失率、交货可靠性和最终用户抱怨率来描述汽车供应链的可靠性。

应链中企业间的协调能力, 也是对供应商时间协调绩效的描述, 该指标属于效益型指标, 即该指标越高, 表示供应链企业间的协调能力水平越高。目前中国整车生产厂和关键零

部件制造商大都是合资企业, 为保证产品质量, 原材料采购中绝大部分都是采用进口件。由于进口件的采购比重过大, 生产筹措阶段和运输周期变的很长, 导致供应链流程时间长, 以至于整个供应链缺乏柔性。供应链柔性指标主要从产品、时间和数量三方面衡量。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方法研究 篇10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供应链各成员通过信息协调和共享,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运营关系,通过建立供应链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

2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意义

通过供应链绩效评价,可以明确供应链成员对供应链绩效所做的贡献,从而更好的协调供应链战略目标和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关系;使供应链决策者发现改进的机会,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供应链结构、业务流程和运行状态;可以激励供应链成员,包括核心企业对非核心企业的激励,也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相互激励,可明确与竞争者供应链的相对位置。

3 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分析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分析方法随着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得到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标杆法

标杆法是美国施乐公司确立的经营分析法,以定量分析自己公司现状与其它公司现状,加以比较。标杆法是将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秀公司作为测定基准,作为学习的对象,以迎头赶上,并进而超过之。标竿对于评估一个企业的策略、运作方式和处理过程是十分有用的,它可以帮助企业检查自身的策略缺陷,明确物流过程的物流再造,以取得较好的结果,许多有活力的企业用标竿估计他们竞争者的标准,以便持续改进他们的运作和过程处理。

3.2 专家评价法

这是一种以专家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其具体形式有:加法评价型、连乘评价型、加乘评价型、加权评价型、功效系数法。

专家评价法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头脑风暴法和Delphi法。头脑风暴法是组织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讨论得出评价结果,这种方法有助于发挥创造性思维,短时间内得到创造性成果。Delphi法以问卷的形式征询专家意见,专家进行匿名评价,经过汇总整理后最为参考资料反馈给每位专家,此过程持续三四轮专家的意见渐趋一致,结论的可靠性越来越大。

这种方法的优点总结起来就是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避免会议讨论时产生的害怕权威随声附和,或固执己见,或因顾虑情面不愿与他人意见冲突等弊病;同时也可使大家发表的意见较快收敛,参加者也易接受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综合所有意见的客观性。

3.3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主要是应用其中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一些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等,该类方法优点是不依赖于专家判断的客观方法,可以排除评价中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且比较适宜评价指标间彼此相关程度较大的对象系统的综合评价;不足之处就是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不宜用在供应链整体绩效的综合评价上。

3.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合成原理,对边界不清、没有明显分界线的评价因素实现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能够根据既定的评语等级和实测值,通过模糊变换做出评价,评价结果是被评事物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它构成一个模糊向量,而非其他方法的一个点值,因而其结果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适于处理多准则信息,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加权平均原则或模糊向量单值化原则来确定被评对象的优劣等级。

3.5 层次分析法

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萨迪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的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具有实用性、系统性、简洁性的特点。

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又将这些因素按一定的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

层次分析法虽然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其局限性表现在:(1)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2)比较和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3)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绩效评估的排序,但是得不到分类。

3.6 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法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是一种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它通过分析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来判断变化趋势的接近程度。灰色关联法常常被作为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法)。一般选取最优方案为参考序列,与之关联度越大的方案越优。与传统的多因素评价方法相比,灰色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因素间关系的强弱,操作对象为因素的时间序列,最终结果表现为依据关联度对被评对象作出的排序。

3.7 数据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效率评价方法,是评价企业运作有效性水平的重要工具。与以前的传统方法相比有着很多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适合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的有效性评价;(2)具有很强的客观性;(3)可用来估计多投入多产出系统的“生产函数”。但是DEA方法需要较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其实用性较弱,还有待进一步简化。

3.8 神经网络算法(Artificial Nerve Network)

人造神经网络(简称ANN)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ANN可以模拟人脑的某些智能行为,如直觉、灵感和形象思维等,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性动态处理等特征。将ANN应用于供应链控制环境下绩效评价,旨在建立更加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择模型。通过对给定样本模式的学习,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主管判断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做出综合评价时,该方法可再现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维,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也可以较好的保证合作伙伴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3.9 组合评价方法

组合评价方法是几种运筹学评价方法的两两集成,如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集成;层次分析法与DEA法集成;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综合评价法集成;模糊综合评价法与DEA法集成。例如,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集成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将层次分析法的定量性和客观性优点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包容性有机融合。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解决多因素、多指标权重问题,也可解决综合评价问题,是一种适用性更强的决策方法。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方法越来越多,各种方法的出发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又各有优缺点。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一般需要较多的数学知识,且在评价模型的建立上,建模过程相对复杂。且对评价方法的研究多是侧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较少,这就加大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因此,在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中,如何根据各评价方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法是研究的重点。

摘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对常用的几种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分析其优、缺点,旨在为供应健绩效评价方面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吴俊卿,郑慕琦,张志兴.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2]阎子刚,吕亚君,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李贵春,李从东.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2(1):104-106.

上一篇:体育科学体系现状下一篇:科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