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收入

2024-07-18

会计收入(精选十篇)

会计收入 篇1

一、会计收入和应税收入差异的原因

会计收入和应税收入之所以形成差距, 主要原因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 这是会计与税法产生差异的根源。因目标不同, 决定了其基本前提和遵循的原则存在一定差别, 也导致了会计收入和应税收入之间的差异。

(一) 会计和税法追求目标的差异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会计所追求的目标是:第一, 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等信息, 并参与监督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与结果;第二, 将有效用的信息传递到决策者手中, 以便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济活动做出决策。所以, 对各种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标准 (真实、可靠、准确) 是会计所要做的。但是, 确保税收分配秩序、规范国家财政收入与调节经济活动、维护纳税人的利益是税收的目标。所以, 税法在各税制要素的规定上面, 要求做到高严肃性、可操作性。为了完成彼此之间不同的目标, 会计与税收会导致不同的发展道路, 进而最后使得会计与税收出现不同。

(二) 会计与税法在收入确认方面所遵循的原则差异

1. 会计着重强调的原则有:谨慎性、权责发生制等原则

谨慎性是指, 经济组织在进行核算时, 应该谨慎, 不能够高估或者低估资产或者负债, 合理预计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针对这一原则, 经济组织应当将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计入负债类, 然而这种做法是有悖于税前扣除的确定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 则是强调权利和责任相统一。

2. 税法主要强调的原则为:确定性、历史成本与收付实现制原则

为了避免经济组织人为调节利润, 像通过减值准备与预计负债等手段, 以实现延期纳税。税法突出法定确定性原则, 规定各构成要素一定要由法律予以清晰界定, 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只能依据法律, 如果法律上拿不出根据, 则都不能征税或者减免任何一个征税对象的税收。在确认涉及到的税收项目上, 税收制度的执行, 一定要遵循规定, 不能凭主观猜测。另外, 税法遵循支付能力原则, 目的是确保税收收入能够及时且足额入库。所以, 税法在收入确认方面, 倾向于经济社会价值, 成本和费用税前扣除, 在法律上要找到明确的根据, 不能靠主观臆断。

二、会计和应税收入确认方面的不同

(一) 收入概念的不同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收入是指: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能够增加所有者权益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三类) 总流入, 然而利得不属于它的范畴。利得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之外形成的、能够增加所有者权益 (如政府补助等) 的收获。根据税法第六条, 收入是指企业通过货币与非货币方式, 从各个渠道所获得的收入。收入不仅仅包括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出现的经营业务收入, 由于投资所出现的投资收益, 另外还包括属于利得范畴 (具体有: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财产、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接受捐款以及其他收入等) 的营业外收入。例如, 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向客户收取的违约金, 在会计上作为利得处理而不做收入, 但税法要求必须将其作为“价外费用”并入收入中计算税收。

可以看到, 税法中“收入”的含义要比会计中“收入”的含义所涉及到的范围广。也就是说, 税法上所提到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 相反会计中的“收入”则是一种狭义上的“收入”。

(二) 收入确认条件的不同

1. 确认时点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突出企业已经把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转嫁给购货的一方, 企业没有保留通常意义上和所有权相关的继续管理权。但是,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企业必须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 收讫价款或获得索取价款凭证的同时, 确认营业收入。

2计量属性上的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 对收入的确认突出表现在收入的金额能可靠地计量, 相关的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另外, 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会计准则上的相关解释是指, 收回销售商品价款的可能性超过一半。但是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只对关联交易未按照独立原则定价减少了应税收入的, 税务机关有权合理调整进行了规定, 对其他方面没有具体规定。

从以上分析可知, 会计准则在收入实现确认方面, 所注重的是“实质条件” (商品所有权转移的) , 相反, 税法则倾向于“形式条件” (货款的结算与发票的开具等) 。比较而言, 企业会计准则在确认商品销售收入方面的规定要严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三) 视同销售行为收入确认的不同

视同销售行为, 包含把自产、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等非货币性资产用到投资、抵债等方面。依照企业会计准则, 平常的商品销售确认收入除外, 企业用自己生产的或从外面采购来的商品, 在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职工福利、分配股利之用时, 要确认收入。然而, 将自己开发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者租出去时, 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 所以就不确认收入。但是依据税法实施条例, 经济组织在交换非货币性资产时, 及将财产用于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 应视作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劳务, 计入应税收入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 在会计上, 确认为收入的视同销售行为, 税法上, 则也确认为应税收入。但针对无偿赠送的商品, 在会计上, 是不确认收入, 但是税法上, 是需要确认收入;商品自己消费或者租给别人时, 会计上与税法都不确认收入。

三、协调会计和应税收入差异

会计和应税收入之间之所以存在不同是正常, 主要是因为会计与税法所追求的目标与确认原则存在不同。然而事实是, 如果会计和应税收入之间的差异过于离谱, 既增加企业核算难度, 也会使得税收征管成本变大, 导致征缴数额的不足。

(一) 统一性原则

如前所述, 差异是无法避免的, 但如果税法完全不考虑会计处理方法, 将会无端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差异, 毕竟计算税款的基础数据是以会计为基础的。如对自建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税法是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而准则是以达到预定可使用前所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

(二) 成本效益原则

对于准则有规定, 税法没有规定的, 总体原则应按已有的准则规定处理。这样有利于缩小和协调税法和会计的差异, 也利于降低核算成本, 也可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和税法遵从成本。

(三) 促进会计和税收的法规制订等方面的合作

会计是属于财政部, 而税收是隶属于国家税务部门, 二者皆是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然而, 二者之间的具体职责与管理目标存在差异。所以, 二者应积极沟通合作。在对税收征管妨碍不大的情况下, 税法可以在具体方面适度地降低和新会计准则的差距。

(四) 在收入的确认上, 尽可能防止在权责发生制上出现背离

由于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功能是, 能真实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所以企业广泛采用会计核算。基于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与纳税人纳税能力考虑的企业所得税法, 对某些项目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调用了收付实现制。应尽可能缩减这些项目, 对不确认收入的企业按权责发生制原则, 即使已收到现金, 也不可确认为应税收入。

摘要: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更多地体现在所得税法规之中。为了减轻会计核算难度, 增加会计报表信息准确性的同时, 维护国家利益, 保证国家税收不流失, 有必要对会计收入与应税收入进行协调。文章针对收入在会计与税法确认原则、概念、范围、确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收入,应税收入,差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李雪.新旧准则下所得税会计比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入差异 篇2

收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收入的含义和收入的确认两个方面。

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

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一、收入确认范围上的差异

在收入确认范围上,会计收入小于所得税法收入,具体体现在:

会计收入。

其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这一定义,会计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会计收入的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将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作为利得加以确认,比如企业接受的捐赠收入、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等。

因此,会计准则中“ 收入”为“ 狭义”上的收入。

但在计算会计利润时,应从广义的角度考虑收入,则要将“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纳入计算的范围。

正如基本会计准则第37条规定,会计利润包括收入( 狭义) 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等。

所得税收入。

其范围涉及所有经营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虽然未对所得税收入做出明确的定义,但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原则、收入的形式、内容等。

所得税法第6条采用列举法明确了所得税收入的内容。

其中,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一致。

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则属于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相当于会计准则中的“利得”。

但“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的其他收入,不形成会计准则中的利得。

另外,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中指出,所得税收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

由此可见,所得税法中收入的范围大于会计收入,除了包括会计收入之外,另外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和利得。

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中的“ 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 则形成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法收入之间的永久性差异项目。

二、收入确认条件上的差异

会计收入更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规定,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从上述确认条件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主要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 注重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

所得税法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更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以销售货物收入确认条件为例,所得税收入应为:企业获得已实现经济利益或潜在的经济利益的控制权;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

各种劳务收入确认的确认条件应为: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交易中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

企业的其他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收入:一是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而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

因此,对所得税收入的确认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只要有利益流入企业或者企业能控制这种利益的流入,所得税法就应该确认为收入。

三、在收入确认时间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确定收入的入账时间。

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但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此可以看出,在收入确认时间上,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是相同的,但也有例外。

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上。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取得股权投资后,在被投资单位实现损益以及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均要按照投资单位应享受或分担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

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第二款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一般情况下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由此可见,所得税法上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但又不是纯粹的收付实现制。

也就是说,税法上不确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收入差异分析 篇3

摘要: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会计;所得税;收入;差异;分析

会计上的收入体现企业的经营成果, 税收上的收入则是税收的税基或税源。收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收入的含义和收入的确认两个方面。随着新会计准则与新企业所得税法相继颁布,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内容。在会计实务中,必须对这些差异进行充分认识,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的顺利进行。

一、收入确认范围上的差异

在收入确认范围上,会计收入小于所得税法收入,具体体现在:

会计收入。其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这一定义,会计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会计收入的范围只涉及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而将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作为利得加以确认,比如企业接受的捐赠收入、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等。因此,会计准则中“ 收入”为“ 狭义”上的收入。但在计算会计利润时,应从广义的角度考虑收入,则要将“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纳入计算的范围。正如基本会计准则第37条规定,会计利润包括收入( 狭义) 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等。

所得税收入。其范围涉及所有经营活动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虽然未对所得税收入做出明确的定义,但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本原则、收入的形式、内容等。所得税法第6条采用列举法明确了所得税收入的内容。其中,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与会计准则中的收入一致。接受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则属于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相当于会计准则中的“利得”。但“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的其他收入,不形成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另外,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中指出,所得税收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由此可见,所得税法中收入的范围大于会计收入,除了包括会计收入之外,另外还包括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和利得。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中的“ 已作坏账损失处理后又收回的应收款项”, 则形成会计收入与所得税法收入之间的永久性差异项目。

二、收入确认条件上的差异

会计收入更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及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四条规定,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从上述确认条件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主要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 注重收入的实质性的实现。

所得税法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更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以销售货物收入确认条件为例,所得税收入应为:企业获得已实现经济利益或潜在的经济利益的控制权;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各种劳务收入确认的确认条件应为: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交易中发生的成本能够合理地计量。企业的其他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收入:一是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而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合理地计量。因此,对所得税收入的确认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注重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只要有利益流入企业或者企业能控制这种利益的流入,所得税法就应该确认为收入。

三、在收入确认时间上的差异

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确定收入的入账时间。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但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以看出,在收入确认时间上,会计准则与所得税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所以,在多数情况下二者对收入确认时间的规定是相同的,但也有例外。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时间上。《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中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取得股权投资后,在被投资单位实现损益以及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均要按照投资单位应享受或分担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7条第二款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一般情况下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由此可见,所得税法上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但又不是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税法上不确认会计上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差异探析 篇4

第一,会计收入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从会计核算角度来看,会计收入基本可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以及补贴收入等5类,主要特征是有形的收入。

第二,税法收入,根据税务条例及细则,是指“增加企业经济利益的全部流入”。可简述为,只要能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入,就是税收收入,主要特征是有形和无形的收入。有形的税收收入主要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非营业收入,无形的税收收入主要是视同销售收入和其他经济利益。

第三,确认原则带来的差异。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是向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全面、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变动情况,要遵循客观性,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注重收入的实质性,而不是收入在法律的实现。税法的目的是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进行测定,从而对此课征一定量的税收,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满足政府实现经济和社会职能的需要。因此税法主要是遵循法律性和确保收入的原则。

两者确认原则的差异,在一些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方面,存在业务处理的差异。如会计核算根据谨慎性原则,要在一些收入的处理上,充分考虑这些收入将来要承担的潜在义务或潜在风险,以确保准确反映一个经济实体真正的长期获利能力,因此,在会计核算上会计提预计负债。但税法系列中的企业所得税法是不予确认纳税人的潜在义务或潜在风险的,所以在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时不能扣减预计负债带来的费用。

2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确认差异

2.1 税法确认的收入比会计确认的收入范围更广

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并取得收取价款的凭证时,确认为收入;会计制度对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入以及让渡使用权收入提出4个确认条件;从范围上来看,税法确认的收入比会计确认的收入范围更广,税法确认的应税收入不仅包括会计收入,还包括会计上不做收入的视同销售、价外费用、纳税人转让不动产采取预收款以及纳税人自产应税消费品移送使用等业务。所以,税法确认的收入范围要大于会计制度确认收入的范围。

以视同销售为例,视同销售是指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在税收上作为销售,确认收入计缴税金的转移行为。其主要依据是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属于视同销售货物的行为,在会计上不作为销售核算,但在税收时应及时计算增值税。

2.2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时间差异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只要符合会计确认收入的条件,确认为当期收入。税收收入的确认时间,主要在纳税申报表反映,对不同的税种做出不同的应税收入时间确认。如税法规定:“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增值税细则规定:“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比所得税收入确认增加了“发出货物”这个并列条件。通过比较,说明同一经济业务下,不同的税种,确认时间不同。

另一种情况是同一税种下,会计与税收对收入确认产生的时间性差异,这是指会计制度与税法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主要从损益表的角度来考虑时间差异:当会计与税法在确认某些收入或支出的时间不同时,则产生时间性差异。例如,2010年12月,甲企业购入生产设备一台,入账价值为150万元,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预计净残值为0。税法规定该设备的折旧年限不短于5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所得税率25%),产生时间性差异,如表1所示。

单位:万元

根据表1数据,从损益表的角度分析,会计与税法扣除折旧的差异如下(单位:万元)。

(1)2011年,甲企业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50-30=20,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0×25%=5;

(2)2012年,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40-30=10,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10×25%=2.5;

(3)2013年,不需要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4)2014年,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20-30=-10,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10×25%=2.5;

(5)2015年,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10-30=-20,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20×25%=5。

上例从资产的计税基础和损益表的角度分析了时间性差异,虽然会计与税法确认递延所得税的方法和时间不同,产生了时间性差异,但最终结果是相同的,并没有影响最终的应纳税所得额。

2.3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确认依据差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收入的定义,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以及租金收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第六条规定收入的定义:“包括营业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视同销售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5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其他用途,应视同销售收入”;从两者的收入定义依据来看,税法列示的收入依据更广,主要是税法规定的其他业务收入比会计规定的更广。

2.4 与会计收入无关的税种

目前,在我国的税种中,有些是企业即使没有会计收入,依然要缴纳的税种,即使没有取得会计收入,也要及时进行纳税申报。

2.4.1 与会计收入无关的营业税

营业税来自会计营业收入的确认和计提,一般情况下,没有会计收入就不需计提营业税,但有些特殊经济业务的营业税与会计收入确认无关。根据《营业税暂时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销售不动产和纳税人提供租赁或建筑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从本经济业务分析得出,会计核算中没有确认收入,但税法需要计算缴纳营业税。

2.4.2 与会计收入无关的消费税

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生产的应税消费品,在纳税人实现销售时计提消费税。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需计提消费税;用于非应税行为的,在移送使用实现时,计提消费税。上述情况说明,纳税人自产的应税消费品根据不同的用途,有时会计不确认为收入,但税法上依然要计提缴纳消费税。

2.4.3 与会计收入无关的房产税

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房产属于单位的,由经营管理的单位缴纳;房产出典的,由承典人缴纳;第三条规定,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 至30% 后的余值计算缴纳;房产出租的,纳税人以房产租金收入计提房产税。上述情况说明,纳税人只要拥有房产,无论是自用还是出租,或全年没有会计收入,都应缴纳计算房产税。与其类似的,还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

3 两者收入的差异分析

会计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其确认标准和时间不同造成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是从权责发生制和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原则出发,侧重于收入的实质性实现,体现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税收收入是从组织管理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收入的形式,即企业只要有应税行为发生,不论是否作为销售处理,均按税法计量标准计征税款,体现的是国家利益。

摘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收入在确认和计量方面有着不同的标准,因而产生差异,认真学习和把握两种收入的标准与差异,才能正确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纳税申报。

会计收入 篇5

企业会计制度新世纪变革--收入会计

《企业会计制度》总体而言,基本上保留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结构体系,它们在收入的构成、配比原则的运用以及基本会计处理方面基本相同,但是在主营业务收入、劳务收入、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会计处理上存在差异.本文拟就这些差并进行以下分析.

作 者:康均 吴联生  作者单位: 刊 名:财会月刊(A会计)  PKU英文刊名:FINANCE AND ACCOUNTING MONTHLY 年,卷(期):2001 “”(7) 分类号: 关键词: 

会计收入 篇6

[关键词]补贴收入;会计核算;税法规定;差异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补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补贴,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企业增值税退税款;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开发的新技术,这样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显著作用的技术,在这个时候,企业可以通过技术的评定向相关政府部分提出申请部分项目开发基金,帮助企业进一步的进行技术研发;三是由企业商标荣誉引发的一系列补贴收入,政府部门对于国内免检产品实行的奖励政策、对于省级以上的示范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经济支持。针对上面提到的各类补贴收入,大多舒服地方财政、科技研发政府部门,其中有些事属于补助性的、有些属于奖励性质的,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稳定的发展。然而面对形形色色的补贴,建立完善的补贴评估体系,政府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相关规定指出:补贴不计入虽然属于企业的利润,但这部分收入不需要缴纳所得税。

1、税法规定方面存在的差异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减免及返还的流转税并人企业利润征收所得税的通知》(财税字[94]074号),相关规范表明:“针对退还企业的增值税的退还问题,主要的执行方式有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税,除非有关部门命令指出的某些典型的项目以外,其他必须计入企业损益,同时,企业的这一部分利润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缴纳所得税。然而针对直接减免和即征即退的,企业应将这部分的利润归于企业的年利润,并且按照规范上交这部分利润的所得税;对于企业先行提交退还申请,政府部门审核之后退还的部分增值税款项,企业需要交纳规定的所得税款。”并且,企业的其他补贴,利润专利技术研发的拨款、免检商标的奖励的等,经过相关政府部分审核过后,企业可以免交这一部分的所得税额度。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文件中明确规定:

(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销售软件产品的同时销售其他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对于无法划分的进项税额,应按照实际成本或销售收入比例确定软件产品应分摊的进项税额;对专用于软件产品开发生产设备及工具的进项税额,不得进行分摊。纳税人应将选定的分摊方式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自备案之日起一年内不得变更。

(2)企业将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60个月)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对于一些能够积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以及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企业,根据相关的劳动法规,针对这一类企业,当地的政府部分可以适当的给以一定经济上的支持与奖励,政府部门可以帮助企业再就业的员工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可以适当的免征这些企业的所得税。除此以外,企业还可以政府部门对企业获得培训下岗再就业的补助对于这一部分的收入,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必须缴纳规定的收入的所得税。

2、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差异

补贴是损益类账户,是企业的直接现金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于明确企业的现金流具有重要的意义,记录企业的补贴收入,其中也包括企业申请退还的部分增值税。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其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超额费用,政府部分也可以定期的给予适当的补贴;又或者对于政府部分所扶持的部分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等,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这类企业补助,帮助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在登记账簿过程中,注意明细账户的登记,并且在期末余额的登记过程中,将左右的余额转入到“本年利润”科目,账目应该全额结转。

对于政府扶持的一些地方企业、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等,政府部门可以给予其他方面补助,登记账簿时,在借记的一方可以标明银行存款或者应收票据等,而在贷记的一方则可以标明为补贴收入,这样对于财务工作者以后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明确的资料。而对于退还的税金,在贷记一方可以记录为营业税金附加等各类税金科目。

针对企业受到相关部门退还的增值税,在登记账簿时,可以在借记的一方标明银行借款,而在贷记的一方标明“补贴收人”。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帮助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企业,政府部分可以直接减免部分由这一部分利润引起的所得税作为奖励,这里的一系列免交的税金就可以不用记录在账簿。但是对于增值税,无论以后是否退还,都必须记录在账簿,在借记的一方标明“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而在贷记的一方标明“补贴收入”。尤其是教育费附加返还款,可以直接归于在营业外收入这一类账户。

3、处理补贴收入时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相关的规范,有规定指出某些补贴收入是不需要缴纳税金的,然而对于这类财务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在登记所得税科目的时候,应在适当的程度上进行一系列的调整,由此引发企业的收入与支出等都具有明细的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在企业财务核算的过程中,企业的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单独的核算,这其中必然混存在一些由于财务活动复杂引起核算工作量大以及一些收入不能给予其一个明确的分类,企业应当申报给相关税务部门,在分析明确之后再进行这一类财务活动的登记,登过程中的按照一定的比列进行核算,来明确企业总额中成本费用所占比例金额。

2.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企业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按照工作量来进行,并且此时采用的定额为国家定额的时候,就需要根据企业当年生产经营所发生的所有财务活动来进行定额补助。此时,针对其他的税金,例如增值税的退还、所得税的免收等,应按照当年实际收到或者支付的金额来进行定额补贴。

4、结语

会计收入和补贴收入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补贴收入核算必须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及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丽明.关于补贴收入会计核算的思考[J].商,2014,(9):121-121.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提前退休取得补贴收入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J].财务与会计,2011,(4):43-43.

会计收入 篇7

一、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的差异比较分析

尽管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 其在相关的原则上差异不大, 但是, 税法是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制定, 其对社会收入的价值加以肯定, 所以, 在这个层面上, 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 收入范围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 收入主要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所获得的利益, 但是, 如果不是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利益, 在进行收入核算中, 不能算入到计税收入中, 企业所有人的资本收入在会计收入的范围之外, 在计税收入中, 对相关的收入没有明确的界定, 而且收入的范围更大, 既可以是企业在销售产品中获得的收入, 也可以是提供劳务中获得的收入, 或者是长期股权的收入等。会计收入主要包括企业在经营中获得的收入, 也包括其他的收入, 但是, 在计税收入的计算中, 还要分析其他的收入方式。

(二) 收入确认的差异

1、确认的原则存在差异。

通常情况下, 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环节中, 常常比较谨慎, 而且注重实质, 其与法律意义上的收入存在一定的差别, 这些收入要会计人员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 但是在税法中, 尽管会计人员在对收入进行确定中也要坚持实质性的原则, 但是要分析纳税所得额, 这就产生了一定的强制性。会计收入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而且对企业的财务能力也是一项考察, 但是, 计税收入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层面,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特征, 国家需要采用此类手段确定税收的真实性, 而且这种方式的国家意志非常的强烈, 导致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确认的时间不同。

在对收入时间进行确定的过程中, 税法中的规定比较严格, 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 为了使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要对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一定的控制, 收入时间的确定一般在企业当天收到款后进行, 而且应该分析纳税的所得额, 进行收入的确认。通过对会计核算的原则进行分析, 而且在收入确定中遵循的时间大部分相同,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例外。在税法中, 企业在对货物销售的过程中, 采用直接付款的方式, 这种形式, 不管企业是否发货, 账款的票据都要作为当天收入的时间。在预售货款的方式中, 在货物当天发送后, 当天应该确认好时间, 而且如果在货物销售的过程中是委托他人进行, 确认的时间应该是收到代销单位销售清单的那一天。

3、确认的条件不同。

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在确认的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 在税法的规定中, 一般都是针对实物和所有权的转移进行, 但是在对确认条件的规定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劳务所得的收入在确认中跨年, 在税法中不能得到肯定, 所以二者的差异比较明显。企业在会计计算中, 会及时地对劳务的成本和收入进行计算, 将这部分数据用于分析其营业的风险, 在确保正常收入的情况下, 降低各项成本。但是, 税法中, 要坚持均衡赋税的原则, 不论企业在什么时间产生的劳务成本, 都要完整的记录到收入中。

二、收入计量的差异。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在确认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导致了二者在计量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差异, 其一, 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 企业在采购的过程中, 企业要与供应商以合同的形式将价款确定下来, 而且在商品销售中, 商品销售的金额要与合同上的保持一致, 如果合同中没有公允的条款不能执行。例如, 如果在商业销售中出现了延期收款的情况, 但是在交易中, 产生了一定的融资形式, 所以, 在对收入计量的过程中, 要展现出折现额的数值。相对的, 在税法中, 公允价值这一说法没有被提出, 在计量的过程中将历史成本记录到其中, 这就说明, 在一定的情况下, 税务机关可以自行的调整计税收入。其二, 在对一些打折的商品销售的过程中, 会计收入是根据商品打折后的实际款价来确定, 但是, 在税款的计量中, 其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专用发票上经销售额和抵扣额标记的非常清楚, 确保在税款的收入中不出现差错。而且, 在处理先进折扣的过程中, 在收入确定中, 要按照税法的规定执行, 要按照销售完款的方式执行, 折扣金额应该按照扣减之后的金额确定, 所以, 二者的区别比较大。其三, 通过对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的内容进行分析, 都会按照视同销售的理念执行, 所以, 导致二者在计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 在会计的收入核算过程中, 视同销售这一理念不常被运用,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会产生现金流量, 所以, 其常常与其他的营业收入分离, 不能作为企业的销售收入。但是, 在税法中, 视同销售被视为与销售收入相同, 应该在增值税的计算中体现出来。

三、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服务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

会计主要为企业提供服务, 这就使企业在进行会计收入的过程只能够, 他们会更多的考虑到企业的利益, 从企业的经济利益入手, 从而提高自己的盈利。但是, 税法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制定, 其强调的是社会价值, 要实现各个行业的收入分配公平, 实现社会的公平。

(二) 目标不同

会计制度和税法都是由国家颁布, 但是会计制度的主要目标在于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提高企业会计报表的准确性, 确保报表的真实, 公司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自身的经营情况, 但是税法制定的目标在于让企业可以依法纳税, 实现财富的合理划分,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 收入确认的原则不同

在会计收入中强调的是谨慎性原则和实质性原则, 但是, 在计税收入中, 这些原则不被使用。

四、协调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差异的措施

(一)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原则

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环节中, 有关的部门应该通过有效的沟通, 实现最高的国家利益, 而且, 在税法的制定环节, 要对会计制度进行研究, 结合会计制度的相关的规范, 通过论证的方式, 确保市场经济基本原则不发生变动, 再分清楚二者的差别, 通过对会计制度的调整, 对税法进行完善。而且, 在对会计制度进行调整的过程中, 要与税法的相关内容保持一致, 防止在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 二者产生很大的差异, 最终导致企业的利益受损, 税收也不能顺利的执行。

(二) 建立独立的税务征收体系

税收准则的制定一般根据会计准则的内容, 税法体系从来都不是独立的, 所以, 在税务体系的建设中, 在结合会计体系的同时, 也要提高税务体系的独立性, 建立一套完善的, 并且与会计体系协调的税务体系, 实现二者的协调, 使政府在进行税收工作中, 可以结合企业的会计制度, 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三) 明确各个要素的范围

在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会计资产折旧的方法应该改善, 给企业更多可以选择的空间, 确保收入的费用得到保障, 并且确认的时间可以明显, 使会计制度对相关的规定更加的明确, 确保会计与税法保持一致, 这样可以简化会计核算的流程, 而且税款的核算中相关的概念更加清晰, 防止多项工作不兴起, 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 降低企业的成本, 确保企业可以依法纳税, 为企业的纳税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结语

会计收入指的是在企业销售商品等形成的经济利益, 税法收入是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的总和。会计收入和税法收入存在很大的差别, 如果企业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处理, 在经营中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产生很大的影响, 甚至会出现一些违法行为的发生。所以, 企业应该分析会计收入和计税收入的差别, 防止二者的混淆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经营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高允斌, 吴明泉.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之差异比较分析 (三) [J].财务与会计, 2016, 19:35-37.

[2]田亭亭.会计收入与计税收入的差异分析及协调[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08:203.

企业补贴收入的会计处理 篇8

★在线专家:

企业补贴收入的会计处理本处的补贴收入,指企业收到的拨款、补贴款等收入,但不包括企业收到的退税、税收返还等收入。

一、公司专项拨款的会计处理

按照《规定》,对于国家拨入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如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会计处理程序如下:

1.公司收到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2.拨款使用时,借记“更改工程支出”(或“在建工程”,下同)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3.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各项资产的部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专有技术”等科目,贷记“更改工程支出”等科目;同时按形成资产的价值,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拨款转入”科目。

对未形成资产需要核销的部分,报经批准后、冲销拨款金额,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更改工程支出”等科目。

4.拨款项目完成后,如有拨款结余需要上交的,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二、公司定额补贴等会计处理

公司如有按销量或工作量等和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等,《规定》要求,公司应在中期期末和年度终了,按应收补贴款进行会计处理,即按应收的补助金额,借记“应收补贴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收到定额补贴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补贴款”科目。

此外,公司如有属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补助,除有规定的专门用途外,公司应于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

三、其他企业专项拨款的会计处理

1993年会计改革时财政部制发的一系列行业会计制度,均未涉及专项拨款的核算。为此,财政部;先后印发了(93)财会字第29号,(93)财会字第35号、(94)财会二字第19号等文件(以下合称《补充规定》),就企业专项拨款核算等对行业会计制度作了补充规定:

1.企业应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有关部门拨给企业的专项拨款。

2.专项拨款使用、转销、核销的程序和会计处理,与本文以上介绍的公司专项拨款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有一点:将各道分录中的“长期应付款”科目改为“专项应付款”科目。

3.企业资产负债表未设“专项应付款”项目,因此《补充规定》要求将“专项应付款”科目期末余额并入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长期负债”项目反映。

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按照现金流量表准则的规定,收到专项拨款一般应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拨款数额大的,可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类单列项目反映;拨款项目完成后结余款上交时,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反映。

四、其他企业定额补贴的会计处理

按照《补充规定》,工业、商品流通等行业的企业应在会计科目表的“其他应收款”科目上一行增设“应收补贴款”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应收的政策性补贴和其他补贴;在“营业外收入”科目的上一行增设“补贴收入”科目,核算企业已收取或应收取的补贴收入。

企业按规定计算应收补贴时,借记“应收补贴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收到补贴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补贴款”科目。

“补贴收入”属损益类科目,期末其余额应全部转入本年利润。

收入确认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篇9

(一) 确认条件的差异

《关于确定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75号) 中第一条规定:除《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另有规定外, 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必须准许权责发生制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销售商品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 应确认收入的实现:商品销售合同已经签订,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对已售商品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已发生或将发生的销售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销售收入确认条件中还包括“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税法认为, 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 属于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该经营风险应该由企业的税后利润来补偿, 以避免企业利用这种已知的风险进行盈余管理、调整税前利润, 影响财政收入的实现。因此, 对于不符合“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的情况, 在会计处理上, 不确认收入, 已经发出的商品成本转入“发出商品”账户;而在税务处理上, 只要其他条件符合, 不论是否符合“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一条件, 都必须申报缴纳所得税。因此, 在纳税申报是调增销售收入, 同时调增销售成本, 其差额为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 不同销售方式下收入确认的差异

具体包括: (1) 分期收款销售。会计准则规定, 分期收款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 应当按照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 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冲减财务费用。税法规定, 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 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由于在会计和税法上收入确认时间的不同, 导致企业收入的不同。会计遵循“谨慎性”原则, 只有确定当前收入能够实现企业才会确认收入, 并且在会计上需要计算收入的现值以及确定融资收益, 而在税法上只以各期收到的款项确认收入, 因为税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 企业各期收到的款项即实现的收入, 并不考虑利率对收入的影响。

[例1]2010年1月1日, 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大型商品一套, 合同规定不含增值税的销售价格为900万元, 分三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在现销方式下, 该商品不含增值税的销售价格为800万元。该批商品的账面价值总额为600万元。假定不考虑增值税, 实际利率为7.93%。

会计处理上 (单位:万元) :

2010年1月1日

税法处理上, 各期确认收入=900÷3=300, 各期确认成本=600÷3=200。

(2) 买一赠一方式销售。在会计处理上, 对于买一赠一的赠品是不确认收入的。《关于确定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75号) 中第三条规定, 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 不属于捐赠, 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销售收入。会计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尽管赠品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减少, 但并没有为企业带来收益, 因此不是销售不确认收入;税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 商品在社会中流通为购买者服务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社会的总价值增加, 销售商应该确认收入缴纳税款。 (3) 售后回购方式销售。会计准则规定, 售后回购销售商品, 没有转移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后, 销售时不能确认为收入, 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 回购价格高于原售价, 差额应在回购期间按期计提利息, 计入财务费用;有证据表明符合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 销售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 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在税法上, 《关于确定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75号) 中规定, 采用售后回购方式销售商品的, 销售的商品按售价确认收入, 回购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有证据表明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条件的, 收到的款项确认为负债, 回购价格高于原售价, 差额应在回购期间确认为利息费用。会计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由于并没有真正的转移商品的所有权, 不能作为销售行为确认收入;税法认为尽管并没有真正转移商品的所有权, 不符合商品销售确认条件, 但销售出去的商品为购货方创造了价值, 而销货方也利用货款为企业创造价值, 因此应当确认为销售行为。 (4) 折扣方式销售。折扣方式包括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会计准则规定, 商业折扣采用净额法或总额法, 净额法即以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净额入账, 总额法即以不扣除商业折扣的销售总额入账, 且在总额法下要设置“销售折扣与折让”科目以反映发生的商业折扣, 而在净额法下商业折扣无需在会计记录上反映;现金折扣采用总价法, 即以不扣除现金折扣的销售总额入账。税法中规定, 商业折扣采用净额法与会计上的规定相同, 且仅限于货物价格的折扣, 即不能扣除商品的增值税;现金折扣采用总价法与会计上的规定相同, 现金折扣是一种融资性质的理财费用, 不得从销售总额中减除。

二、提供劳务收入确认处理的差异

(一) 不跨年度完成的劳务

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提供的劳务完工不跨年度的, 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税法的规定与会计准则相同。

(二) 跨年度完成的劳务

具体而言: (1) 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提供劳务收入。会计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能够可靠估计劳务交易结果的,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企业应当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提供劳务收入总额, 但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提供劳务收入总额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后的金额, 确认当期提供劳务收入;同时, 按照提供劳务估计总成本乘以完工进度扣除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已确认劳务成本后的金额, 结转当期劳务成本。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于劳务收入的确认方法相同。 (2) 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提供劳务收入。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 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 应按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税法处理上, 税法不认同企业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 应对根据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的结果区别情况进行纳税调整:对会计人员判断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 企业应当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提供劳务收入总额, 不能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对会计人员判断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够得到补偿的, 企业也应当按照从接受劳务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提供劳务收入总额, 应待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确定不能够得到补偿后, 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 方可作为损失扣除。

(三) 差异分析

会计和税法在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方面, 仅在跨年度劳务中交易结果不能可靠计量方面上有差异。会计遵循“谨慎性”原则, 而税法则完全根据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确认, 具有很大的人为因素, 没有遵循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因为税法上认为这是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 与国家无关, 只要是从事了劳务就必须确认收入。

三、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确认处理的差异

(一) 利息收入

会计准则规定, 当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且收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利息收入, 且按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税法规定, 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利息收入包括存款利息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和国债利息收入, 前两者缴纳所得税, 后者为免税收入, 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98号) 规定:新税法实施前已按其他方式计入当期收入的利息收入, 在新税法实施后, 凡与按合同约定支付时间确认的收入额发生变化的, 应将该收入额减去以前年度已按照其它方式确认的收入额后的差额, 确认为当期收入。

(二) 使用费收入

会计准则规定, 当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且收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确认使用费收入, 按照有关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费时间和方法计算确定。税法上的规定与会计上一样, 即按合同约定的日期确认收入。

(三) 差异分析

利息收入和使用费收入在会计和税法上的确认大体上一样, 只是利息收入的确认时间不一样。

四、其他收入确认处理的差异

(一) 包装物押金

会计准则规定, 对于企业出租、出借包装物时收取的押金, 当包装物在合同约定的期限不能完全收回或不能收回时, 退回已收回包装物的押金并没收不能收回的包装物的押金, 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税法规定, 纳税人为销售货物而出租、出借包装物收取的押金, 时间在1年以内又未过期的, 不并入销售额征税, 但对因逾期未收回包装物不再退回的押金, 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 而收取1年以上的押金无论是否退还均并入销售额征税。会计和税法上对于1年内且为过期的包装物押金的处理是一样的, 均不确认收入, 两者之间的差异仅在于1年以上的押金的处理。会计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原则, 无论包装物周转期限的长短, 只要没过期就不确认收入, 而只要过期且收不回包装物就确认收入;但税法认为1年以上的押金就应该确认为收入。

(二) 非货币性交易

会计准则规定, 非货币性交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 发生时均不确认收入。同类非货币性交易, 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 则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确认为当期损失;不同类非货币性交易, 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确定, 则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二者的公允价值都无法确定, 就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不确认损益。税法规定, 非货币性交易一律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资产或提供劳务确认收入, 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除外。

(三) 处置资产收入的确认

会计准则规定, 对外捐赠产品不确认收入。在税法上,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8]828号) 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况, 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理资产, 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用于交际应酬;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用于股息分配;用于对外捐赠;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企业发生上述情形时, 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 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 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认销售收入。而发生下列情形时, 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 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 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 不视同销售: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改变资产用途;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在会计上, 收入的确认遵循着八项基本原则, 侧重于企业收入的实质性实现, 因为会计的主体为某个企业, 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 必须从企业的角度来正确反映收入的实现情况及企业的经营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销售和经营做出正确的财务分析和判断, 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服务;而税法则是为国家服务, 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反映社会价值的实现, 因此, 某企业在会计上可能并未实现收入但在整个社会中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 应当确认收入。正是由于会计制度及其准则与税法的出发点、角度的不同, 导致了两者在收入的确认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浅析“拉手网”团购收入会计处理 篇10

一、团购含义、拉手网团购类型及与商家合作模式

(一) 团购含义指一定数量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渠道组团, 以较低折扣购买同一种商品的商业活动。

(二) 拉手网团购类型

拉手网的团购商品可以分为服务类和实物类两种, 以服务类为主。拉手网作为自主型团购网站, 负责团购活动前后的各个环节, 包括商户联络、商品定价、商品配送及售后服务;收入来自与商户组织团购商品。

(三) 与商家合作模式

商家在整个活动期间不用承担风险, 拉手网的商家和消费者是预付费的关系, 由拉手网预先将费用支付给商家, 消费者直接消费即可。主要有三种合作模式: (1) 商家向拉手网提供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 双方约定好产品及服务内容, 拉手网在和商家约定的价格基础上加些钱在拉手平台上销售。所加款项作为拉手网的运营成本和对消费者的返利。比如, 某餐饮项目, 市面价值203元, 商家同意以40元的结算价格交给拉手网组织团购。拉手网按9元/单收取手续费。拉手网以49元的价格上线。即:拉手网以每单40元的价格和商家进行结算, 49元的上线价格中9元是拉手网的运营成本和客户返利。由此看出, 拉手网与商家之间是以收取手续费的方式进行委托代销。 (2) 抵用券的形式推广。商家将其抵用券以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模式在拉手网上出售, 消费者用抵用券在商家消费可抵面值对等的商品价格。 (3) 产品吸引推广。商户以一款非常有价格优势的产品在拉手网上卖, 用户得到电子券后, 用券号密码进入商户的网上商城, 亦可再次选购其他商品, 在商户的支付平台上补足差价进行结算。目前拉手网与商户的合作多以第一种模式进行, 后文分析的交易过程及会计处理都是针对第一种模式。这种经营方式也是大多数服务类自主式团购网站所采用的。第一种合作模式下与商户的结算方式:拉手网在团购的第2日支付团购金额的50%给商家, 在团购消费人次达到50%时, 再支付给商家团购金额的40%, 剩余的10%在全部消费完毕或活动期满进行结算。

二、拉手网交易过程

要想在拉手网上团购, 首先要注册登陆, 然后开始真正的网上交易环节。

(一) 搜索团购商品

拉手每天推出多单精品消费, 包括餐厅、K TV、SPA、美发店、瑜伽馆、衣服鞋帽、数码家电、化妆品等精选特色商家, 凑够最低团购人数即可享有折扣!

(二) 购买商品

消费者看上合适的团购商品后, 即可填写订单, 然后通过以快钱、财付通、支付宝或易宝账户, 网络银行付款。货款以即时到账的方式进入拉手网的账户。如果团购商品是服务类的, 消费者的手机将收到电子券。电子券包含交易账单号, 消费时需提供的密码, 商家地址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如果团购商品是实物类的, 消费者的手机在支付成功后收到拉手网的交易短信, 提醒消费者拉手网在何时发货。

(三) “7天退款”和“过期自动退款”这两项权益保障一般只

针对服务类团购商品, 实物类团购商品很少享有这样的保障。消费者可以在团购产品付款成功后的7天之内, 若尚未消费, 可以提出退款申请, 即可进入退款流程。拉手券过期20天后, 拉手网对未消费用户的拉手券开始办理自动退款, 退款充值到拉手账户中, 消费者可在下次消费时直接充抵现金使用。

(四) 评价返利

当消费者完成消费后可以在拉手网上进行点评, 可获得一元钱的返利, 记入拉手网的账户中, 供以后团购冲抵现金。

三、交易中涉及的会计核算

由于团购商品涉及服务类和实物类, 以下处理均不考虑税费的影响。

(一) 与商家之间结算

收到商品时, 借记“受托代销商品”, 贷记“代销商品款”。实际销售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受托代销商品”, 同时再做借记“代销商品款”, 贷记“应付账款”。支付款项时, 借记“应付账款”,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银行存款”。采用收取手续费的委托代销方式处理, 意味着委托方 (商家) 在发出商品后不应确认销售收入, 而只能在受托方 (拉手网) 售出商品, 向委托方开出代销清单后, 再确认收入。

(二) 与消费者之间结算

上一篇:糖尿病专项护理下一篇:国内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