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现状

2024-06-03

高职学生现状(精选十篇)

高职学生现状 篇1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随着逐年的扩招,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精神状态懒惰松懈、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感受不到学习压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 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没有信心、毅力和能力去克服, 而是选择放弃努力, 甚至放弃学业, 经常出现上课迟到、无故缺课、旷考、考试作弊等现象。近期一项针对600名学生的学习状况问卷调查表明:课后自主学习时间能达到课余时间三分之一的同学仅占24%, 有67%的同学下课后偶尔主动的去学习, 还有9%的同学从来不学习;调查中有56%的同学表示所学课程听不懂、学不会;对部分班级期末考试结果统计显示, 很多班级不及格率在22%以上, 有的班级不及格率达到30%以上, 班里三分之一的同学有考试不及格现象, 其中还有部分同学2、3门不及格, 甚至全部不及格, 总体来看, 大多数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随波逐流型——被动学习, 无任何学习计划、盲目的学习。

这类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甚至来上学、所学的专业都是被安排的, 他们尚能坚持听课, 完成学校和老师规定的硬性学习任务, 但是他们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 需要像高中那样, 时刻要老师引领学习, 自己不会去总结、积累学习方法, 一旦遇到学习方面的挫折, 不坚持努力、克服困难, 而是轻易便放弃, 他们学习只是为了能通过考试, 课余时间也不知道该怎样利用, 对课外的学习和活动, 很少主动参与, 所学知识得不到拓展和巩固, 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昏昏噩噩的度过大学生活, 这类学生占大多数。

2. 功利型——以能通过专业课考试、拿到毕业证为目标。

这类学生来上学的目的很功利, 就是想通过学校做翘板找个工作, 因此, 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就是用最少的付出去应付各门课程的学习, 而不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主要任务, 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 超过考试范围的、拓展能力的知识一概不学;对专业课重视、对基础课忽视;作业能抄就抄、能省则省, 得过且过;不时地逃课, 考驾照、亲朋结婚等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他们请假的理由;考试前搞突击, 60分为目标, 经常因为考试不及格而补考、重修;他们以拿到毕业证为最终目的, 不考虑毕业后的发展, 学习只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

3. 放纵型——满足于暂时的快乐、轻松, 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用放纵麻木自己。

这类学生一般在高中时就不学习, 以较低的分数进入高职院校, 各项基础较差, 没有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不但专业课不学, 其它课程也不学。夜晚上网酣战, 白天逃课睡觉;有时间就谈情说爱, 热衷于倒腾点小生意, 赚点小钱;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课堂与书本之外, 把学习以外的事当主业, 把学业当副业, 随便放弃考试, 在这些学生中作弊现象频现,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负担, 他们把学业完全抛到脑后, 毕业时一无所获, 连毕业证都拿不到, 这类学生虽然为数不多, 但是他们的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觑。

二、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造成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主观能动性不强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 也有专业、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原因, 总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基础差、缺乏学习的能力。

很多学生高中时就没打好基础, 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到高职后, 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全部听不懂、学不会, 这些学生原有的基础距离学习目标相差太远, “跳一跳也够不到果子”, 他们长期体验不到成功的滋味, 干脆就选择彻底放弃努力, 不再学习, 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业以外。

2. 对专业没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

有的学生所学专业是由家长做主选定, 或者是到学校后专业经过了调剂, 学习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 又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对所学专业主动了解、适应, 而是选择了排斥的态度, 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也不主动解决, 而是放任自流。

3. 专业课难度大、缺乏学习的信心。

由于入学后没能及时适应高职课程的学习, 认为高职专业课难度大, 并因此产生心理压力, 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没有信心和毅力去克服, 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而是采取逃避和退缩的态度面对问题, 久而久之, 问题越积愈多, 而问题的堆积使学生对学习更没有信心, 如此, 形成恶性循环, 到最后学生就干脆放弃努力, “混完”三年高职生活了事。

4. 学习方法和策略不当、缺乏学习的有效方法。

很多学生从高中进入高职后, 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还是习惯于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学习没有从被动变为主动, 不去总结学习方法, 不能及时提高自学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差, 课余时间不能充分利用, 完全依赖课上45分钟时间来学习, 课前无预习, 课后无复习、巩固, 往往是到了期末考试才醒悟过来, 追悔莫及。

5. 教师授课方式不当、授课质量差,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以完成教学进度为目的, 不能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节奏, 教学信息量大, 不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有的老师完全照本宣科, 学生听不懂时, 片面的从学生身上找原因, 不从自身教学环节查找不足, 使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太大, 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 最终放弃对课程的学习。

6. 高职学生定位明确, 影响了学生的进取心。

由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应用性高技能人才, 学生将来的发展定位清晰、明确, 这种确定性, 使高职学生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 对自己的未来不抱有很高的期望, 认为学得再好将来也是一线工人, 不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设定目标, 失去了进取心,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因此, 在学业方面也就不再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 仅仅完成课上的学习任务而已。

7. 不良的学风、班风, 磨灭了学生的斗志。

班级的风气对班级成员的态度有着重要影响, 若班集体学风不正, 学习氛围不浓厚, 消极、颓废的情绪蔓延, 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 就会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这样的环境里随波逐流, 变得懒惰和懈怠。

8、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侵蚀了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不良风气通过媒体、家庭等各种渠道影响到学生, 对学生的价值观不断侵蚀, 已毕业的学长、学姐的错误思想对在校学生也产生着负面影响, 如认为现在学习好坏与将来在职场上的发展不成正比, “学得好不如关系硬”, 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得太少甚至用不着所学知识等等, 这些不正确思想的传播使学生形成扭曲的价值观, 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 形成厌学情绪。

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解决策略

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着力从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固化等几方面做工作, 要注重过程控制而非一时一事的做工作, 针对高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工作方法:

1. 加强专业教育。

学生入学之初要进行专业教育,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 明确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对自己的将来形成美好的预期, 由此, 产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进而激发起学习的内驱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对学生要不断进行专业再认识的教育, 通过专业讲座、技能竞赛等形式, 使学生逐渐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并建立起专业自豪感, 把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学习的源动力。

2. 加强价值观教育。

“认识决定态度”, 对学习的重要性如何认识, 决定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因此, 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组织优秀毕业生报告会, 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请企业专家做报告, 介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个人发展应具备的各项素质;通过形势政策教育, 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 培养起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使学生提高学习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 使学生具备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 能够自主的克服学习困难, 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把学习变成一件愉快的事。

4. 优化学习氛围。

加强班风、学风建设, 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 以保持与大多数同学相一致, 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予以约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采取各项奖励措施, 对学生中优良的学习行为及时予以正强化, 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约束和引导, 最终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 使大多数学生主动学习, 使少数学生迫于环境压力参与学习。

5. 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的略前性原则, 使教学进度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对教学进度进行调整;采取差别化教学、模块化教学,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 使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并由此产生自信;教师要善于发挥“期待效应”的作用, 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 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并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6. 建立联系家长制度。

要充分发挥家长在学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通过家庭对学生施加正面影响。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随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异常情况;期中、期末定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反馈给家长, 并与家长配合, 做好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工作。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程中, 家长、家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家长发挥的作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对学生个人来说, 造成专业功底不扎实、综合素质上不去的后果, 严重影响了自身发展;对学校来讲, 学生厌学, 学风下降, 必然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从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没有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不合格人才, 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也就不被企业和社会认可, 因此,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服学生基本素质薄弱、思想状况复杂、学生在校时间短等高职教育特点带来的困难, 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学校应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实践技能, 从而符合未来就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用工需求。然而, 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 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上进心, 虚度光阴的状况, 这些状况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 分析了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原因,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冯刚.最新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0.

[2]吴少怡.大学生人格教育[M].泰山出版社, 2008.10.

[3]张力.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54-56.

[4]尹登海.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7.

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篇2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或多次尝试发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 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无助”的心理状态,即称为学习的“习得性无助”。

高职学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他们基础课功底不扎实, 学习能力不强。很多学生在中学时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自觉性、主动性不足, 自控能力很差。进入高职后, 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 尤其是在接触复杂深奥的专业课后, 他们往往感觉难以适应, 学起来很吃力。一些学生开始还持有好好学习的打算, 但由于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 成绩总是上不去, 付出与进步不成比例, 慢慢地便丧失了信心, 最终放弃努力。因此, 要改变这种状况,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用成功的快感去激发他们的动力和潜能。

帮助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

所谓适宜, 就是具体的、可行的, 从实际出发且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 其原则就是“跳一跳, 够得到”。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难度不大, 学生容易产生尝试的念头。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其付诸行动, 并最终实现目标。目标的实现必然会带来成功的喜悦, 也能增强他们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还能够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奠定心理基础。在这种良性循环中,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一点点加强, 自信会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

挖掘自身优势, 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识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学习能力欠佳, 但并非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他们可能具有除学习以外的特长或优势。因此, 可以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文艺、体育、组织管理等方面发挥优势, 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 赢得肯定和赞赏。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归因是对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

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他们的情绪体验与期待, 进而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倾向于把学业上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 如智商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这样, 无论成功或失败, 都无法激起他们努力获取成功的动力。这种归因习惯使他们忽视了自身的能动性, 感觉自己对学习无法控制, 学习时便没了劲头。

因此, 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学生, 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等外部因素,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是可控的, 从而增强对未来学业成功的期望和实现目标的信心;减少对失败的内部归因, 如能力差, 以避免学生产生自卑、无望等消极心理, 保护他们的自尊、自信。

高职学生管理现状调查 篇3

调查范围为山东省部分高职院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有效回收率为93.4%。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以及学生自我管理三个方面。

一、调查结果

1.管理制度满意率较低

调查显示,高职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满意率较低。在“你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效吗”的回答中,39%的学生回答“效果不是很好”,27%的学生回答“基本上没有效果”,只有3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效。在“你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吗”回答中,45%的学生回答“会遵守”,这表明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对一部分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在行动前会考虑到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允许;29%的学生回答“要看规章制度是否合理”,这表明学生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影响要视情况而定,有的时候他们会遵守,有的时候他们不会遵守;26%的学生回答“基本上不会遵守,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符合学生的管理实际。”这表明他们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不是非常认可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觉得规章制度管理无效,是因为它们比较陈旧,不适合管理现代的学生。

2.管理方式较为生硬

调查显示,在学生管理方式方面学生的满意度也不是很高。在“你认为学校的管理方式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的回答中,76%的学生回答“单一”,24%的学生回答“多元”。在问题“你认为学校的管理方式较为人性化,还是较为生硬”的回答中,67%的学生选择了“生硬”,3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方式较为人性化。这表明,在学生心目中,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式较为生硬、单一。

在学生期望的管理方式中,所有学生都选择了人性化的管理。他们主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以及教师的言行示范来管理学生。

在回答“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是管理方法不当(42.1%),其次是认为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30.5%),不少学生认为学校管理的主要方法是拿制度来衡量他们的行为,而不考虑他们的想法和他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看来,目前的学生管理方式与学生的期望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

3.学生的自我管理混乱

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校的管理颇为不满,但他们对自己的管理也处于混乱状态,表现在对自己的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等多方面。

时间管理5.71%的同学表示早上6点以前起床,80.69%的同学在6点到7点之间起床,13.6%的同学7点以后起床,剩下的同学起床时间不固定。可见大家在度过了高中艰苦岁月后都逐渐变得懒惰了,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在6点以前起床,大部分同学在高中时代是5点左右起床的,而男生尤甚。对于晚上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显示,29.5%的同学选择了看电影和上网,主动去上晚自习的占31.0%,而39.5%的同学则干了其他事。进入大学,学校对晚上时间的管理没有高中时那么紧。晚上又是很关键的自由支配时间段,很多同学都荒废了。对于周末时间利用的调查显示,20.2%的同学周末去校外逛街或外出游玩,12.0%的同学选择上网,15.5%的同学则去自习室自习,还有52.3%的同学会随机安排活动。这些数据说明,现在大学生的周末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符合张扬个性的时代潮流,但是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将学习视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学习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主要表现在是否制订学习计划、是否落实学习计划上。对是否给自己订计划的调查显示,32.5%的同学没有制订计划,制订本学期计划的占了22.9%,制订年度和大学四年计划的分别占了13.6%和16.7%,真正制订一生计划的人只占了14.3%。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的一些基本现状,大部分同学没有长远的计划性。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没理想、没目标、没动力,不重视学习也就不足为怪了。在问题“大学入学以来,自己的计划与目标实施情况”的调查中,45.7%的同学认为自己实现了当初目标的1/4,18.2%的同学认为实现了1/2,6.9%的同学认为实现了3/4,只有1.5%的同学认为完全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或计划,另有18.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目标都没有实现,其他的同学说不清楚。这说明很大一部分同学在现阶段没有实现当初的预计目标或计划,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制订目标的盲目及实现目标的困难。

生活管理此方面只调查了两个问题:“你是否制订生活时间表”和“你的生活有规律吗?”其中,24%、32%的学生选择了“没有制订生活时间表”“没有规律”;51%和57%的学生选择了“制订了生活时间表,并实施了”“有规律”;25%和11%的学生选择了“制订了生活时间表,但没有实施”“有时有规律,有时没规律”。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的生活管理混乱,日常生活没有规律。

建议和对策

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各高职院校团委、学生处应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宿舍文化建设、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资助和评优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创造适合学生发展规律、切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富感染力和实效性。

1.可以推进辅导员制度,逐步在系部配备辅导员,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学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开办各系党、团书记、辅导员培训和班主任建设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一线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他们能够掌握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等。在选聘、管理、培养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既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骨干作用,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大学生管理与教育的强大合力。

2.培养好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处要加强学生干部人才梯队建设,放手让学生会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的同时加强指导和培训。在学生干部培养上,把思想教育与工作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集中培训,注重日常培训,使培养工作具有长效性、系统性;合理进行学生会人才梯队规划,让高年级的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工作奖评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传授学生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工作和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各高职院校的团委、学生处还要将学生管理工作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能够接受管理,逐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3.做好学生自我管理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认识,提高自律意识。明确责任,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机构,让更多的学生去承担责任。

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利用好,大学期间学习任务不重,但是也不能忽视学习,一定要将自己的学习计划制订好并付诸实施。

高职学生现状 篇4

一、高职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表1中所列举的现象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已司空见惯, 尽管已经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注意, 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很大程度上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网络的普及化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懈怠, 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网络过度的依赖。

针对这种现象, 高职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情况, 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 造成高职学生目前学习现状的原因主要与学生的学习目标、自控能力、家庭因素及教师能力有关, 如图1所示。

1. 学习目标不明确, 感觉前途渺茫, 动力不足

在调查中, 75.2%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知道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 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只是个高职生,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与高学历者无法竞争, 内心产生了自卑感;还有学生受“学历不重要”说法的影响, 对学习不重视。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动力, 对学习不感兴趣, 以至于出现上课无精神, 作业大抄袭, 课后玩游戏, 考试无所谓的现象。

2. 自控能力较差, 抵制不住诱惑

有86.3%的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 感觉自己被解放了, 不再有父母的唠叨、繁重的学习、教师的看管, 相对宽松自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他们一下子无所适从, 面对校园外的诱惑, 没有足够的抵制能力。

3. 衣食无忧的家庭境况改变传统的学习观点

目前, 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比以前学生较好, “只有靠读书方可出头”的观点在当代学生中已不复存在。有65.6%的学生表示学习只是为考试, 考试只要及格, 工作无需担忧, 进校为了“混日子”, 就等拿毕业证书。有了这种观点, 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压力, 自然对学习不重视。

4. 教师缺少人格魅力, 教学无味, 缺少方法

在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现状的四大主要原因中, 高达85.5%的学生一致认为教师上课不生动, 主要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 他们希望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积极引导高职学生学习,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调查与分析, 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际上, 网络是把双刃剑, 关键是如何应用。在国外, 如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 网络早已普及于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 采用网络进行教学或学习已经不足为鲜, 同时经过几十年的见证, 网络能在学习上给予学生许多帮助。而国内, 网络普及才初见端倪, 对于学生来说, 它充满了神秘, 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对他们的身心、生活、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尤为重要。

1. 培养“绿色学习”理念,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绿色学习”的概念 (G-learning) 由南京大学教育研究所桑新民教授在“第十一届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上提出, 指应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学习新时空、新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学习越来越走向人性化、个性化、自主化、团队化、智能化、生活化、艺术化的广阔道路, 代表着高效的学习、能激发学习者强烈兴趣和动力的学习, 是使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人的学习。以“绿色学习”理念为指导, 才能系统化解决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问题。

2. 明确学习目标, 开展全面学习

当前, 高职学生普遍认为, 学习就是学课本知识。其实不然, 学习是一个过程, 涉及范围较广, 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只是其中的一项学习效果。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如:在问题讨论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与同学共同完成一个任务中学会与人合作, 培养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在回答问题中增强自信与勇气, 提升心理素质等。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 要充分应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才能促进全面发展。

3. 学习先进典型, 激励自我前进

高职学生易自我否定, 因此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树立信心。因为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首先, 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毕业生事迹, 鼓励他们;其次, 可以查找网络资源, 获取正能量。通过这些正能量让高职学生变得自信、乐观、向上、好学。

4. 培养独立能力, 转变学习观点

近年来,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对学生的学习观产生了动荡。“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现象在网络上随处可见, 靠关系获得发展、借人脉获取资源, 消解着社会的公平底线。学生将对这种现象的态度体现到学习中, 觉得学得好不好都一样, 只要考试能及格就万事大吉。其实, 学习是培养一个人获取多重能力的重要过程, 通过学习, 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5. 利用网络资源, 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上课不听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上课不生动, 教学内容死板,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开展网络教学, 其次, 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 把知识点或技能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现、自我提升的舞台。

三、结束语

高职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主力军, 只有充分认清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 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篇5

陆 文

(山东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4670)

摘要: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现状入手,针对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主要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学生 人文教育 现状 原因分析

有关大学生缺乏人文精神而冲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屡屡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人文教育似乎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不足表现。人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我体验与心灵感悟达到人性境界的提升,造就健全的人格,为变革客观世界提供能量和内驱力。显然人的品德、价值观不可能靠科学技术去解决,只能靠教育,而只有人文教育才能担当这种教育的使命。

1、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人文教育早在我国几千年前就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在美国这个讲求实用的国家,著名的《耶鲁报告》也极力肯定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声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变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就学科范围而言,人文教育尽管涉及人类文化广泛的知识领域,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思想的教育、人文方法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而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是为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上的正确态度,塑造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它独特的定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伦理道德、价值体系难以进入教育的视野,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缺乏。首先表现在缺少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笔者所在学院新学期开学后,老师让谈谈自己对今后大学生活的规划,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到空前的迷茫和空虚,“郁闷”成为大学生普遍流行的口头语,不知该干什么,整天无所事事。其次表现在人文知识的贫乏,对人生、生命的知识残缺,人格不健全。高职学生由于他们文化课功底薄弱,对人文知识了解甚少。每当老师们提及一个历史上或近现代的著名人物或著名事件,学生们的表情都是一脸茫然,文化底蕴的淡薄导致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把握的扭曲,今天的药家鑫案件就是大学生漠视生命极端性的表现。此外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的诸如打架斗殴、使用凶器,人际交往中谩骂攻击、冷漠孤独,同学之间的讽刺挖苦,对残疾人的歧视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轻视和践踏。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格的缺陷。第三表现在“知行背离”、行为举止粗俗、不规范。虽然道德本身具有“知难行易”的特性。但作为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一个普通公民所拥有的基本的道德规范,而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现象。大学生的道德理念虽然清晰明确,但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却都缺乏自觉性、自律性。这一点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课堂上的违纪行为无视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存在,考场上的作弊行为,同学交往缺少真诚,班级中缺乏团队精神,公共场所没有公德意识,大声喧哗、争抢座位、随手乱扔杂物、餐厅的长流水、教室的长明灯,恋爱中的私秘行为也要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此外,以自我为中心、虚荣、攀比、一味抱怨、只知索取、不会感恩,特别强调自己的权利、忽视自己应尽的义务等等也是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

3、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出来,使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崇拜感,认为只要依靠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所以在社会上曾一度流行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使得社会的眼光更关注于科学教育,只注重于科学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企业或公司在人才市场招聘人才时,往往更注重大学生的学历和各种专业证书,根本不会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一个人的人文精神远不如学历、证书重要,在这种社会大环境背景下,人文教育理所应当的被社会忽视了。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影响。虽然大学不应成为风向标,但毋容置疑大学应该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这种定位使高职院校在招生和学生就业方面承受着比一般本科院校更大的压力。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而实际上高等院校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人文教育,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设置的专业都是围绕市场转动。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除了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两课”以外,几乎是一个空白,即使是有,也只是简单的开设了几门选修课,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选修课的开设也是为了应付高校的评估。人文学科的弱化必然影响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文化知识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功底都很差,甚至连简单的应用文都写不好,有的学生写一个简单的通知,在用语和格式上也会出现错误。作业、求职信等书面材料更是错字连篇,语句不通。而相对较好的学生,跨进校门就开始忙着考证,每一所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考证热”,老师们也会强调证书的重要,对各种证书急功近利的盲目追求,减少了对文化本身的热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的高职院校变成了“职业培训场”,学生变成了职业的“工具”。这种实用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中带有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行为模式会更多的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过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很容易走向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学是心灵的故乡。“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也是文化的摇篮,是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理应把人文教育作为自己最基本的任务。参考文献:

【1】 戚万年 高等教育学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7 【2】 薛涌 谁的大学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 【3】谭国应 试论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1 【4】王婵娟 浅谈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与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人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它们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与关系。其中重要的因素和关系之一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这里的“心”指心理。心理健康与否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如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显突出。高职学生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如何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及时到位的心理辅导成为辅导员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为此,本文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工作实际,试图提出一点看法,以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所探求。

1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人成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现在在校的学生都是80后、90后的学生,生活物资条件好,尽管农村家庭的孩子困难些,但家里还是倾其所有供孩子上学。农村学校的学习条件与大城市学校的条件差距已不是很大。在全民重视教育的今天,多层次体制的学校基本能满足人受教育的愿望。社会对青少年文化的教育氛围日益浓厚,政府的投资逐渐加大,可以说现在已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1.2 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分为广义的社会环境教育和狭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从学生所处的时间、场所来看,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主要方面,也是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的身体发育、心理成熟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长教育水平不同,环境的差异和学校教育条件的不同,在教育方式上或多或少就会出现利于和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1.3 内在因素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通过教育,激活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需求,增强他的注意力、感觉力、知觉力、判断力,达到正确的对待客观事物。特别是教育在人精神、情绪方面对人的意志、态度、感情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的普遍作用明显,但人是一个个个体组成,教育的内化作用是不同的,甚至少数人身上还会出现些偏差。

2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2.1 高职学生的个性意识

高职学生不仅生理上早已成熟,心理上也正趋向成熟或已经成熟。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个性已经长成,个性的意识倾向增强,它是学生行为的基本动力,决定高职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在心理活动上具有导向作用。

2.2 高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高职学生的智能发育已处在顶峰时期。已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满足于一般的泛泛评议,而时常带有批判的态度。中学时代只是接纳吸收知识,提出疑问,争论问题的情况有,但不普遍。大学里,力求各个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对学生个人要求要有独立思维,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与独立性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当代大学生的特征,恰当的引导,有利于生理健康发展,排除一些消极、固执的心理情绪。

2.3 高职学生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

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重要得多。以长知识和长身体两方面而言,知识是博大精深的海洋,求知是永远不会让人满足的,而身体的成长一般22岁便已达顶峰。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多达几百种。上海曾对七所大学的714名学生作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基本需要有18种,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1.求知;2.友情;3.建树和自尊自立;4.性需要、归属需要和躲避伤害的需要。如果把18种基本需要归为六类,则依次为:发展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贡献;安全;生理的需要。[1]

2.4 高职学生的理想与信念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最求。理想的形成是随着一个人认识的扩大、加深,在实践中长期发展的结果。[2]有理想,才有方向,才能朝着目标前进。没有理想,就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大志,就没有前进方向。信念是对未来可以实现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信念的作用给个性倾向以稳定的形式,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高职学生是理想的发展时期,也是个人认识向信念的转化时期,处理好之间的关系,就会有正确的思想和世界观。

3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作用增强,心里有“我”的意识,经常在不断的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否定自己。多数高职学生能积极肯定自己,并能够不断地克服消极的自我,达到新的自我。而一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陷入个人矛盾之中,造成心理的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学新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离开温暖的家庭,面对集体生活,陌生的面孔,缺乏独立在外生活的经验,不知所措,情不自禁地想家。心理特别伤感。(2)对高职学生发展目标的定位感到困惑、茫然。认为在专业理论上,不如本科,动手能力,实践技能上,逊于中专。心理失衡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导致功能的失调。(3)青春期带来的自然烦恼,人际关系、感情的失真,学习生活的单调与向往的理想生活的落差,由此生出来的压抑感,让人感到空虚和孤独。(4)家庭经济变化而使学生生活水平对比发生明显差别。一些家庭经济能力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情绪,从而破坏了心理内环境的稳定。(5)专业情趣低。有些学生在填报录取志愿选择专业时,轻率、盲目甚至失误,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难于面对所学专业,无心学习,于是心理矛盾倍出。(6)恋爱、性问题也困扰一些人。牵扯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精力,与紧张的学习生活交织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危机。(7)网络痴迷甚至成瘾,成为学生逃避现实,压力的一个工具。现在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8)随着国家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模式。根据我校学生调查情况表明,二、三年级学生对就业非常担心,是否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的问题,使他们对未来感到精神压力,甚至有择业恐惧感。

4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首先是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和工作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其次是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开展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与学生诸多方面接触,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可以说最有发言权。学生中出现的大量问题,特别是一些影响生活和学习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辅导员发现和解决的。他们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稳定辅导员队伍,解决他们的问题,从组织上保证它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其次,要优化辅导员队伍,让那些具有优秀品质,热爱学生工作,乐于奉献的人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最后,在职称和行政职务聘任方面与其它教师应同等对待。他们是解决学生问题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队伍的稳定是我们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组织保证。

(2)设置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改变重身轻心的旧模式。实际上,人类的疾病有两大类,论疾病的种类、数量、危害性,心理引起的疾病不在躯体疾病之下。1984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这样定义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任务是教会患者模仿某些应对做法,指导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能力,或者培养更为恰当的应变能力。”心理咨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宣泄、疏导来访者的情感,缓解其情绪压力;鼓励来访者自行说出内心的痛苦,帮助其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帮助来访者树立对人、对己、对事的正确观念和态度。在心理咨询中,要掌握一些原则,如(1)信任互敬;(2)耐心倾听;(3)因材施治;(4)审慎解答;(5)维护隐私权。

(3)增强自我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时是模糊的,他们看到的自我一般是很不稳定的。一方面,自我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与变化之中,另一方面,量度自我的各种心态时,用的标尺也多种多样,难于确定一个最标准的。要适应环境,就要扩大生活领域,积累生活经验,才能自我了解、自我认识,逐步使心理与外面世界达到和谐,才能正确的量度自我。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的认识自己,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想入非非。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心境,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学一门爱一门,有过硬的本领。逐步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修正自我,修养自我,接受自我,达到自知之明,自尊自爱,确立理想,发挥自身潜能,使自己达到最佳状态。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心理健康。不要封闭自己,敞开心扉,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愿意去帮助别人。遇到矛盾,要有主动化解的心态,努力去消除成见。多参加一些班级、社团,或同学邀请的聚会,促进相互了解,消除一些个人狭隘的心理意识和偏见,从而增强自信心,健全心理素质,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陈钟舜.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14-15).

浅析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现状 篇7

1 职业能力未作为独立的评价内容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其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征, 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与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能力, 凡与职业活动任务密切相关的“能力”, 都可看作是职业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高低在整个职业活动任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均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当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未把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一项独立的评价内容, 而是把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作为一个隐性能力单元融入各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中进行评价, 从而使得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内容不清楚, 评价效果不明显。

2 职业能力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高职教育在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对学生能力评价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注重学生在职业活动任务中“做”的能力, 包括操作技能、技术设计、问题解决、与人合作、阅读理解、识图、获得信息等与特定职业活动任务相关的多方面具体能力, 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能力。对该种职业能力的评价应集中反映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评价特征, 依据规定的、统一的职业能力标准进行。

评价标准是评价得以实施的准绳, 也是衡量评价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主要是根据各校自身的教学特点、管理需要而自定评价标准, 随意性很大, 没有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基本要求和具体职业岗位活动任务来制定与之相应的、全行业认可的、统一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 从而导致整个评价缺乏科学性依据。

3 职业能力评价中缺少企业参与监督

高职学生主要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 其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就业成功与否。要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 就必须让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评价。

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以各校自行评价为主, 缺乏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和监督。由于缺乏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与监督, 导致整个评价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职业能力水平, 使得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难以鉴别、挑选和聘用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就业率及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可。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以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的考试为主。由于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衡量的尺度不一, 从而造成了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结果的巨大差异。此外, 仅由高职院校一方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很难把握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 容易偏离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目标。当前各高职院校教师成为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主要评价主体, 缺乏行业等用人单位的参与和监督, 整个评价过程 (包括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基本上是按照学校意愿进行, 未充分考虑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未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单元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及评价形式等, 从而造成整个评价流于形式, 评价结果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

4 职业能力评价方式不合理

高职教育办学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等特征, 注重具体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 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不能采用传统教育学生能力评价方法, 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仍延用以往的评价方式, 以定量评价为主, 以书面考试为主, 以书本理论知识作为评价重点, 以试卷分数作为评价依据, 侧重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基本上脱离了具体的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 这种脱离实践的评价, 把理解和记忆力的考核置于主角地位, 不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实际工作任务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即使设有实践技能考试, 也仅仅涉及或重视职业活动任务的某一方面能力的操作, 对完成一系列职业活动任务所需的分析计划、检查计划的能力没有在当前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得以体现, 而对完成职业活动任务各环节所必须的沟通协调、信息获取、计算机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则在评价中被彻底遗忘。

职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任务的多方面能力。它具有多种维度, 故仅仅评价学生的部分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是不能充分地证明学生的职业能力, 而必须做多方面、综合性的评估。又因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需要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任务中进行, 故我们必须利用多种评价方法,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多次测量与分析, 才有可能进行多维度、准确的评价。因此,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根据职业活动任务采用工作现场观察、追踪面谈、口头和书面提问、提交项目报告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 来对学生职业能力做出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现状

“社团”, 又称为“社”、“协会”等, 集体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而结成的组织就是社团。那些具有一定相似点的学生或者为完成某种相似目标的学生, 在不违反法律或者校纪的前提下, 按照规定的要求和宗旨, 主动参加的、具有一定不变成员的学生组织就是大学社团。

作为传承和发扬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的高校学生社团是开拓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大平台, 高校社团慢慢变成学生对自己进行教育、管理、服务、迎接社会竞争、了解知识经济的重要地方, 是大学里的另一个课堂。

现在, 高校学生社团正欣欣向荣, 正慢慢成为聚集学生、展开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成员的方法。建设校园文化的重任慢慢落到了学生社团的肩上, 它在学校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但是学校社团的发展仍然有许多不够好的地方, 社团不能更方便更好地为学校学生进行服务。

一、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经过调查显示觉得参加社团有好处的同学有80%, 觉得社团活动的开展对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帮助的同学有82%, 觉得大学社团活动对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同学有85%, 觉得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积极性等方面有帮助的同学有91%, 觉得学校社团对解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有好处的同学占83%, 觉得社团能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工作方面知识的同学占80%。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学生社团发挥着独具特色的、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能力在社团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职院校里, 因为缺乏经验和资源的匮乏,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直处在一个不高的阶段, 大多数学校社团的规章制度没有制定完善, 学校社团内部的监督制度的制定不完全等。

1. 盲目的学校社团建设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的聚集在一起的组织团体就是学生社团, 但是社团的成立绝大多数是对其他有名的院校社团的借鉴模仿, 但是其他有名的院校与其他普通院校之间在人员、资金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对学校所能拥有的社团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 建立一个社团没时有充分考虑好。影响社团良好发展的原因还有高职院校对专业发展的偏袒, 最后都因为各种条件的拘束, 学校社团都因此而无法顺利成立。

2. 高职院校社团的特点没有突出

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就是高职院校, 是高等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世界的角度看, 经济社会成长到一定的程度而产生的一种以前没有的高等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 与传统一般的高等教育之间既有联系有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高等教育, 这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批拥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一定实践能力, 面向底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处在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和技术型的专业人才。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水平就是高等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大部分在借鉴有名的本科院校成立社团, 开展活动, 对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针对学生实用型和技术型专也人才的培养没有重视。虽然有大多数的综合性的学生社团, 但是专门发展专业和实践的学生社团不多。

3. 管理不严谨

大学生社团在刚成立时通常都有独立性、不严谨性和成员广泛性的特征。而且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多个校区, 这样对社团的管理就带来了许多不方便的地方。管理的不严谨已经对学校社团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管理不严谨所导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不平衡的发展、不完善的结构、没有目标的开展活动。因为目的和主题没有确定, 没有对社团进行计划和正确的指导, 进行了几次活动后就停止了。

4. 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活动设施不完备

本科院校通常都有社团活动用的固定场所, 但是高职院校由于学校本身面积大小的原因, 没有太多的地方能让学校社团利用, 多数的学生社团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 也没有完备的活动工具。通常学生社团举行活动都要先向学校的有关人员进行申请, 如果申请的活动场所和教学活动或其他类活动有冲撞, 就必须更换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 所以有些学生社团没办法就少展开社团活动, 这样学生社团的特色就没办法呈现了。

5. 没能正确指导学生社团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规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学校老师数量不多, 导致许多学校社团没有老师进行正确的指导, 再加上学校的活动经费有一定的额度, 给社团进行指导的老师没有制定奖惩制度, 指导老师的活跃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学校社团的指导老师缺乏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6. 学校社团活动经费不足, 开支不透明

成员缴纳的会费、社会赞助、学校拨款是学校社团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可是要职高院校给社团拨款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通过调查, 学生反映会给社团拨款的学校仅有39%。关于社会赞助, 社团能从社会得到的赞助也很少, 通过调查, 学生反映能得到社会资助的社团只有46%。所以, 成员缴纳的会费成为高职院校社团经费的主要来源, 而由于会费的不足, 对社团活动的次数、样式、质量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可就算这样也有调查反应关于社团的资金使用并没有向会员们公开。

从以上可以看出, 学校社团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尽管如此大学生社团还是集中大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地点, 是大学生提高素质的绚丽舞台。多种多样学校社团的成立是许多高校的所追求的, 是各大高校活动开展的首选, 是校园文化氛围的首席制造者, 它能让学生看到更多没看到过的,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因此变得多彩起来, 大学生还能从社团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为以后自己踏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 篇9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是密切相关的, 但两者是不相同的。人文素养是将外在的人文知识内在化, 并付诸于实践。人文态度是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 它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表现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 它主要是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体现出来的。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同样是承传人类文化, 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应该作为它的基本的任务。但遗憾的是, 自从创办职业技术院校以来, 我们一直不太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由此带来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诸多方面的欠缺。

1.人文意识缺乏

前些年, 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高教趋向于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 甚至开展一些针对就业的训练, 出现了削弱甚至取消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特别在职业技术院校, 强调技术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很少接触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 很少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少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科技发展、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缺乏了解, 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质量方面没有达到高职学生应有的水平。可是, 学生对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却非常热衷。在他们看来, 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而掌握人文知识与提高能力无关。事实上, 实用技术教育只是教育全面发展的一项内容, 其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如果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 只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或机器人。

2.心理素质差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各方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 增强心理素质, 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条件。然而, 现在高职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 诸如自信不足或自傲、焦急、自制力差、好冲动、抗挫折能力低、人际交往障碍等等。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往往都不开心理学课, 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正确的引导, 久而久之, 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甚至心理疾病, 这有损于学生品德、智慧和身体的健康发展。

3.社会适应性差

高职学院的生源主要是“三类生”和普高招生的第五批次录取的学生, 他们比起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 本身存在着诸如知识面、学习习惯、认知水平等许多不足。升入高职后又在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掌握, 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走出校门后, 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差, 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弱, 缺乏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 往往造成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社会不适应症。

4.道德素质严重滑坡

由于忽视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许多高职生身上已经很少能看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一直为中华民族所自豪的品质。不少学生人生价值扭曲, 价值观念金钱化协作精神差, 道德水准下降, 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还有不少学生功利主义色彩较浓, 在入党、择业、提干、交友等方面均见利而动, 甚至见利忘义。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 生活品位较低,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生活懒散, 精神空虚, 以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 目无组织纪律, 违反社会公德。学生中的早恋、赌博、酗酒、打架等现象屡屡发生, 在校生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改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对策

1.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强化人文教育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从校园的规划、校园建筑的设计、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建设到校风、校训、师生行为规范、第二课堂活动、图书资料的建设都要有利于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以其深厚的文化渗透力、美感熏陶作用, 潜移默化地陶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作用

首先, 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 尽量多给教师创造课堂以外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教师在第一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 但教师的人文精神不容易被学生感受到, 而课堂之外, 学生与教师能够在比较自由的氛围中交流, 教师的精神品质、人格魅力极容易感染学生。其次, 要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接触的最为密切的教师, 他们对学生极具影响力。所以, 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并不断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 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

3.发挥课堂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难以奏效, 不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 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技能进行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以专业课教学为主, 做好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至关重要。“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 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此, 要善于采用开放式教学法, 引发学生质疑, 启发学生探索,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 适时穿插本专业领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或企业家的创业史, 以科学家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科学报国的精神和企业家苦练技能、艰苦创业的品质展示科学技术中蕴含的“美”, 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激励、思想品德的陶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之, 重视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高职教育如何顺应形势, 抓住机遇, 大力进行教育改革, 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摘要:人文素养是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神鬼的特质, 发展人文素养就是“学会做人”。目前,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为:人文意识缺乏、心理素质差、社会适应性差等几方面。改变这种状况就应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挥课堂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谭国应.试论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4) .

高职学生现状 篇10

一、高职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1.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责任意识越来越弱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 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实现与自己实际利益相关的现实目标。这就体现出其个人功利主义倾向, 过多地强调个人发展, 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追求自我实现, 只看重自我价值, 认为在日益激烈和无情的社会竞争中, 没有功成名就, 就没有社会地位, 就展现不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认识不清, 对个人需要考虑得多, 对社会贡献考虑得少, 这就造成他们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 强调个人价值实现, 轻视社会价值的追求, 这种薄弱的责任意识直接导致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团队观念越来越弱。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出了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可在集体活动中, 往往为了凸显个人能力, 缺乏大局观念, 致使学生之间在团体活动后产生各种分歧, 这也造成了许多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

2.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社会公德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追求个性独立、渴望展示自我, 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 但在今天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忽略了丰富的道德情感, 待人自私冷漠, 缺乏同情心, 对任何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分析、评判, 不屑于群体生活应遵循的规则, 疏忽应履行的义务。在校园里甚至在课间和课堂上不讲文明礼貌, 说话带脏字;谈恋爱的情侣之间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生活的空间有不文明的举址;在公共教室上课随地扔垃圾, 在课桌上刻字、画;把集体宿舍当作自己的私人空间, 不打扫卫生, 随意乱放东西;对损坏公物的行为不以为然, 肆意践踏草坪;缺乏诚信意识, 考试做弊不以为耻, 反以为荣;还有部分学生沉迷网络, 思想道德意识弱化, 导致大学生出现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多;无视学校的校规校纪, 持反感和对立态度, 抱着侥幸心理故意违反, 又不敢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3.亲情淡化、漠视生命, 恋爱道德、家庭美德意识单薄

高职生作为“80后”或“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 部分高职生从小受到家庭溺爱, 出现认为父母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从不知道感恩和回报父母等现象:部分学生对父母不要钱不给父母打电话;不知道父母具体做什么工作;假期在家只知道玩, 使唤父母伺候自己;若自己受点委屈或挫折, 全然不体恤父母的养育之恩、寻死觅活等等。

高职院校的学生平均年龄都在18~22岁之间, 他们对恋爱既无知懵懂又有好奇心, 恋爱成为校园一道风景线。尽管在各高校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公共课中会对学生恋爱问题进行理论教育, 但仍然会出现处理不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错置爱情的地位;重恋爱的过程不顾后果, 导致高职生女学生早孕现象等严重问题。尤其经历过早孕的女学生, 选择厌学、厌世等方式来逃避, 甚至开始自甘堕落, 从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

4.成功欲望强烈, 道德修养自觉性较差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最迅速、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 时代为高职生的成才、成功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他们拥有强烈的报国意识和强烈的成功欲望, 有道德之知, 但少道德之行, 更缺乏锤炼道德品质的意志。但他们从小受到了过度溺爱, 父母极尽所能给他们以物质享受, 却忽视了精神需求, 普遍缺乏挫折教育。加上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环境优裕, 导致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急功近利, 心态浮躁, 缺乏自制力、毅力和长期奋斗的准备, 更缺乏慎独的自律意志。如果遇到挫折, 便一蹶不振, 通常会表现出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 甚至做出对自己、家庭、社会不负责任的傻事。

二、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现状

高职生正处在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 这一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也备受重视, 但实效性差, 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注重职业技能教育, 弱化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工作现状并不能和“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校企结合”的成效相媲美, 市场经济理念和竞争的压力让不少高职院校专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 弱化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注。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要为专业课让路, 课时数不够, 不进行相关实践教学;道德教育以辅导员教育为主, 政治理论课为辅, 辅导员教育方向重心发生转移, 以“安全”教育为主线, 加上辅导员承担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繁重工作, 因此靠辅导员来解决学生的道德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道德教育实效性差。

2.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忽视社会公德等其他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要对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 一切为了学生将来就业服务, 往往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养成相应职业道德习惯,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但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做为一个社会人, 更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和家庭美德品质, 这将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3.道德教育创新了方式方法, 但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有很多高职院校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如根据高职学生个性化的特点,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 创设“个性化”道德机制;加强家校联系, 实施合力教育;教学过程中, 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进行道德教育体验教学;运用价值澄清理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虽具有创新性和可借鉴性, 但是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不应该是孤立的, 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学工部, 或者是宣传部还是学院党委哪个部门的工作, 而应该是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多个部门形成的合力机制。

摘要:就高职院校的学生现状和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存在一些显著的很多人不愿意碰触到的问题, 我们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 才能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道德教育,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恋爱道德,家庭美德意识

参考文献

[1]丛英姿.浅谈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个性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2]王凯旋.价值澄清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启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 (7) .

上一篇:铁路客运专线箱梁下一篇:东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