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

2024-08-17

初中文言文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1

那么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否完成了它的使命呢?我们来听听中学校园里流行着的这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看看, 文言文荣登学生三怕之首了。怎么会造成这种可悲的局面呢?抛开历史原因不说, 以笔者近二十年从教经历来看, 不得不说我们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确实存在一些不妥的做法,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畏难情绪的产生。

首先初中语文老师在向学生开始讲授文言文时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文言与现代汉语是完全对立的。这可以从“翻译”这一初中文言教学常见环节中看出。

大多数语文老师教一篇文言文时, 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 以什么方式切入, 最后都要归结到全文的翻译。甚至有的语文老师认为教文言文就是翻译。这就给了学生上述这种错觉, 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文言就是外语。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 它已经沿用了两三千年, 直到1918 年, 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因为它, 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才会泛起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等诸多美丽的浪花, 中国文人才有了羽扇纶巾风袅袅的儒雅谈吐。它本身就是汉语啊!何来“翻译”之说?它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但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而非硬生生地割裂。以蒲松龄的 《狼》为例, 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学生根据文下注解这么“翻译”:但顷刻之间两狼毙命, 禽兽的手段能有多少啊。教师怎么说?“顷刻”没有翻译, 应该说不一会儿;“两狼”应该说两只狼;“毙”应该说死了。这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怎样的混乱。他们是否会嘀咕文言中的“顷刻”难道不等同于现代汉语里的“顷刻”?两狼一定要两只狼, 更简练些不好吗?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的翻译真的没有必要教, 也不该有这种说法。古代有一本《水经》, 记载相当简略, 若干年后一般的读书人看不懂了, 怎么办?郦道元做了注, 为《水经注》。何谓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说:“注, 取义于灌注, 文义艰深, 必解释而后明, 犹水道阻塞, 必灌注而后通。”什么意思, 就是说给文章看不懂的地方加注, 这样一般的读书人就看得懂了。全文“翻译”好让学生看, 而且还得大白话, 那还是文言文?学文言文的意义又何在呢?

其次是太急于求成, 对学生缺少古文诵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

《唐才子传》中说骆宾王“七岁能赋诗”, 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就是他七岁时写成的。而宋朝名相寇准七岁就咏成了华山诗。再看近代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 八岁学为文, 九岁能日錣千言”。从这些例子中不难看出, 从古到今中国文人学习文言的能力是不分上下的, 可为什么到了现代就成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了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学文言的。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 意为他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 因此九岁时能“日錣千言”。很明显多读多背这不仅是学习其它语言的不二法门, 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读背得多了, 这篇文章里记住了些生字, 那篇文章里记住了些句子, 那部书解决了一些字的用法和解释, 这部书让我悟得了文章的意趣……久而久之, 量变必定带来质变。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 它同样需要培养起语感来。我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 我知道学语言应该这样, 可我等不起, 要想快点出成绩, 最现实的就是给学生现成的翻译, 背出了事, 就这样把本该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的时间和机会都浪费掉了。当然有些语文老师是怕戴上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帽子, 所以不敢让学生多背诵古文。到底是死背还是活背, 我认为这里既需要老师的引导, 也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文言文教学 篇2

【摘 要】中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一直处于低位,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本文试图从师生两方面来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学习主体;有效课堂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针对这一要求,对应的中考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综观历年中考,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比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低。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应如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所谓教学,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双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就师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是一个教育强省,然而从执教多年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却呈削减之势。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无所事事,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读书用处不大,反正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在工厂找到工作,就能赚钱;有的认为家里有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可以继承,家里正缺帮手呢。加上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只顾赚钱,对孩子缺乏管理,对学习不重视,助长了这种情绪的滋长。另一种是厌学。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比小学来得重,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降,与小学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吃不了苦,认为学习太苦了,倒不如玩耍轻松自在。他们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这些学生本来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现代语言有着明显差异,就更提不起干劲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对此,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心态。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读书有用吗”的论辩,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共识: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当个种地的农民,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哪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纠正学生“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偏差。其次,开展以“名人成长史”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有关名人成才的历程,从名人的成长中感受到兴趣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例如:一张曝光的胶卷底片,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进而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一颗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引发了牛顿极大的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沸腾的壶水顶起壶盖,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对史学的酷爱,促使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语不惊人誓不休”,最终造就一代“诗圣”杜甫;对医术的执着,李时珍完成了惠及后世的《本草纲目》„„ 这些真实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充满好奇和求知的心弦,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但是如果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星期又会消失,所以接下来要增强学生的信念,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对于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此来鼓励 1

学生,增强自信。最后,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在班级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文言文的风气,利用早读课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并逐渐形成语感。文言文蕴蓄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着中华灿烂的文化,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交流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几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进而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喜爱知识,而且会因获得成就而更加努力。”[3]小学阶段,学生学的文言文主要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进入中学,学生才真正接触到文言文,七年级课本所选的文言文较为浅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能够读懂,获得成就感,进而逐渐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可以说七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更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归为三步:一读二译三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这教学“三步曲”。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旨在指导学生正音;接着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串讲,学生忙于记译文,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最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一来,老师一堂课下来,讲得唇焦口燥,再看学生,个个俨然成了“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累得够呛。而且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被当成一堆文字处理,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学习认真的同学尚还能接受,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丝兴趣,恐怕就消失殆尽了。这种“一言谈”、“满堂灌”的做法,老师一手包办,惟恐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最后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逐步形成自主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下的几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1、情境创设法。生动、直观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认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课堂情境创设主要是设置一些巧妙的导语进行学习导入。有些文章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 2

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探究,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上升为能力。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古文与现代文比较阅读。古文与现代文的比较主要是同种文体的比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游○记,第六单元是文言文游记。教学文言文游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的现代游记的写法特点和阅读技巧来指导该单元的学习。现代游记的特点主要有交代清楚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等。而这些特点在文言文游记中也体现出来。如《小石潭记》,让学生根据现代游记的特点来学习,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了游踪,明确了第一段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交代了小石潭的发现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石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去探究作者的情感世界。课文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的理解分析,去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温故而知新”,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难了。学习论说文也可利用已学议论文的阅读技巧来指导,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可以用这种方法。○2内容相关的文言文之间的比较。如《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夜游》,同为游记,写法也有相同的地方,可那同为被贬之人的柳宗元和苏轼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一样吗?这一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同时,苏轼的作品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如《记承天寺夜游》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比较。用《浣溪沙》中所流露的旷达、乐观的情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感情。○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同类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这一比较主要是知识迁移运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这类文章在练习册中经常出现,要重视这些练习,让学生课后去做,并及时讲评。

4、古为今用法。结合现实,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古文内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闪耀着先人们的思想光芒,其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如《世说新语》中的《期行》、《乘船》,告诉我们要守时守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体现了做人的诚信,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讲,仍是非常必要的精神品质。还有一些古代寓言,如《孙权劝学》、《杞人忧天》、《杨布打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帮助。象这类课文,一般篇幅短小,学生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或结合课文注释完全能读懂。字词的学习让学生自主进行或小组合作进行,重点放在对文中所蕴含道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并从中获得心灵的陶冶。

5、归纳复习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归纳,把知识积累巩固下来,就可免去“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才能顺利地应对考试。一篇课文或一单元学完后,进行归纳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一词多义、通假字(教材提法“现在写作„„”,但实际仍用此称法)、成语、佳句妙语等。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归纳。归纳的过程实际上又是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把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逐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把枯燥的文言课堂变成人人喜学乐学的文学审美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利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古文教学课堂,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3

精神。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中国多出现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不断地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3]《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0.[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中包含了各种词语、语法、修辞手法的精髓,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把文言文中的重点知识讲解给学生,这样才能够把这些原本难以理解的文言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知识让学生们理解,学生们才能够通过文言文来了解这篇文章要传达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奥。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困境

文言文的价值意义无需赘述。首先,文言文是现代文的基础。尽管中国文化史在五四时期完成了语言的裂变,白话文直接脱离文言文的体系应运而生,形式上与文言文完全脱离,但是在意识形态、思维特性等方面都是承前启后的关系。所以,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厚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对之乎者也不感兴趣,认为这是老掉牙的陈腔滥调;老师对文言文的驭的欠缺也是课堂枯燥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文言文呈现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两难局面。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言文看作枯燥的文字,而是要把它看作是揭秘古人生活、智慧、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载体,充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辩论会、朗诵比赛、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视频播放等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2、注重熟读背诵,突出熟读的地位。要想进行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必须突出熟读的地位,学生一定事先熟练阅读,然后学生背诵,这种形式一定贯穿文言文教学始终。熟读要读出一定的层次,读出一定的品味,读出作者写作的思想,读出作者表达的主题,读出作者体现的情感。学生可以大声阅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必受课堂的约束,通过阅读学生对课文有深刻的体验、感悟。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多度,经过时间长的训练,摸索阅读经验。实现阅读方式多样化,自己阅读和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和自己阅读、朗读和背诵、课前阅读和课后阅读。这样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分析水平,也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3、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侧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精华,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侧重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教学,教育学生学欣赏,激发学生想象思维,想象文章作者描述的美景,感受文章作者抒发的情感,感悟文章作者阐明的真谛,让学生完全接受美的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出来,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尽情享受学习文言文的愉悦,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4、加强学法指导。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习方法。首先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构建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整理,如整理重点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整理时要结合句子进行。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意义,不断丰富词义;遇到难点问题可以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还能养成良好的学習习惯。每学习一单元,教师就要总结所学的知识、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掌握文言翻译方法。文言文教学中,翻译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译方法,如保留、替换、增加等,其实翻译的基本方法是弄懂大意,在工具书、课下在注释的基础上弄懂大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再加以点拨。因此文言文翻译大致会经过对照注释、调配词序、结合现代汉语语法进行增补。

5、注意知识之间的串联。在初中语文中,文言文不止一篇,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文言文,如果学习到的词语的含义用法等知识只是局限于某一篇文章中,那么,与未学习过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所以知识的串联是很重要的。比如,某个词语在一篇文章中的意思与另一篇文章中的含义是一样的,当学习第二篇文章的时候,即使这个词是重点是难点,也可以一遍带过,当作复习而已,而不应当像第一次接触那样,仔细地讲解。这样做,不但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的、重要的知识中去。文言文虽然看上去很难,其实也是有规律的,在某些语法、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有共同之处,当学生们已经接触过某种相关知识之后,在以后的文言文中,如果遇到了同样的知识点,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联系原来的知识,理解并学会该知识点在新文章中的应用。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也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怕学”变为“乐学”。

参考文献

[1] 宋玉峰等.初中文言文有效教法研究[J].新

课程(教研),2011(03)

[2] 范桦.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文

学教育(上),2011(08)

[3] 张艳霞.文言文教学的创新[J].文学教育

(中),2011(06)

[4] 张桂艳.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

2011(14)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篇4

一、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无论在现代文教学还是在文言文教学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教师设计好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文言文更应该设计好导语使其与内容有机的结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接受下面的内容, 使他们更乐于学习文言文。

二、把好读书关

帮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良策就是“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读法, 有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等。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的范读,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读音、停顿、使其读得琅琅上口。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点名朗读、组织齐读, 读多了, 背诵就水到渠成, 且能初通大意。

三、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只借助于书下的解释去翻译课文, 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 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 圈出重点字词, 以便今后复习记忆。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以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 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最后是教师对文言文句读和语法的适度点拨。

四、再次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文言鉴赏力

课堂上进行多种朗读训练, 朗读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技巧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子, 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在教学中, 挖掘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倾心陶醉, 那就是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到实处了。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 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露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 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如“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引导工作, 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心灵上的震撼。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篇5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困境;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部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只要冷静地反思一下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现代文教学是“热点”,而文言文教学则是教改热潮中的“冷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尤其是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当前,文言文教学遭遇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其一是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是教法呆板、单一。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课堂里死气沉沉,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是事倍功半,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师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又因为市面上文言文的注释资料过于泛滥。这些资料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总认为资料上写着,何苦去白费劲,结果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锻炼。

新课标出台后,激进的教师们高举语文改革大旗,在课堂上大胆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多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鼓励学生自学、质疑、同堂讨论,尤喜在教师的主持下,实现师生互动。新理念的实施给往日沉重的课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就在大家以为看到希望的曙光的时候,另一种弊端又产生了:没完没了地“提问”,没完没了地“谈话”,长串的“提问”和无休止的“谈话”贯穿课堂始终,同样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此时的谈话和提问已经蜕变为另一种刻板的教学程式。在热闹过后,学生仍然没能学到多少实质性的东西。

其三是学生中有厌学情绪。

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利用课堂、早读,叫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不管什么考,考前逼着学生反复记诵。学生在这样的朗读环境中,读得极为厌烦,有口无心,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学生的读停留在文字表面,根本没有走进文字,没有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那抑扬顿挫的风采,更没有体会出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另外,在我们的调查了解中,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困惑:都什么时代了,为什么还要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确,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之前,常常忽略了这个问题,甚至自始至终从未提及。或许认为这个问题不值得讲,或许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正是学生心存困惑的原因。学生不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不知道文言文的价值所在,当然就很难提得起学习兴趣,更不必说肯下苦功钻研文言文了。

二、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一)了解文言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文言就是书面语言,白话就是口语,“文言文”就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白话文”就是“用日常口语写成的文章”。在古代,人们写文章用的都是典范的书面语言,所以,所谓古文,实际上指的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所使用的书面语言是相对稳定不变的,不像白话口语那样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文言文的特色和优势。从时间上来说,文言文在中国文化史上已流行了几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写作的主流,这段时间其实不足一百年,文言文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者,文与言分离,文字精练而优美,行文简练而历久不变,这是文言文的最大特色和优点。正因为如此,文言文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功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智慧、文化财富正是用这种叫“文言文”的东西来传承的,文言文就是开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对古代圣贤肃然起敬,才会下决心学好文言文。

(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有个经学家叫董遇,对《左传》《老子》等古籍都很有研究。有人想跟他学,他却不肯教。说一定得先读一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在阅读上下工夫,想通过什么别的途径获得一把可以打开一切古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那只是一种幻想。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泛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无定法,能活则灵。一般常用的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够灵活应用,相互协调,就一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串讲法,客观地说,教学文言文是离不开串讲法的,但是,串讲法决非自始至终千篇一律的解词译句,而应该根据课文不同而有主次之分,难易之分,轻重之分,详略之分,把力度放在要点、重点和难点上面,力避平均用力。又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从这个角度去设计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再如多媒体教学,巧用多媒体,不失为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文言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重实用”而“轻形式”,多媒体教学课件不能光靠美妙的音像来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用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丰富。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鱼”,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1、学会读注解。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这样,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方法。

(五)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六)注重灵活运用,丰富学生的写作。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并积极地挖掘,它将是一座学生写作的富矿。总之,我们应理性地正视我们身陷的“困境”,勇于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彻底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参考文献:

⑴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⑵于漪:《面面观》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

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大多会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困难,觉得文言文深奥难懂,那么今天的中学生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它呢?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了批判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为发展新时代的文化服务,提高阅读现代书报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即是“古为今用”。从小的方面说,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文言文知识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中包含着最起码最必要的一些知识,要真正读懂白话文,往往要学一些文言文知识。至于要把现代文写好,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来,更需要具备文言文的修养。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同学们能从中学到智慧,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可让学生终生受益。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主力军,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因材施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叶圣陶也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的去想,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每节课里,我通过故事导入、实物演示、讨论引入的方法。在初中文言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在课堂中,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我还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通过展示、演示实物,来导入与之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及内容。与此同时,我还组织同学课前翻阅古代汉语词典,然后进行讨论,进入课题。通过以上的方法,通过形象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同学主动爱学。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更重要、更有价值。初中文言文,多是一些短小精焊、浅显易懂的文章,加之注释又十分详细,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读懂课文,了解大意,过去那种“字字落实”、“句句推敲”的训读课就没必要了。我们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知道学生的学习。首先,我要提到的就是背诵。背诵不在乎智商高低,只在乎是否努力,所以我想说,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三、整合学习资源,比较阅读

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分课时、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学生仅仅学会了某课时内容、学好了某阶段知识,而缺乏不同课文、不同阶段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学习的能力,其学习品质是很难发展、提升的。而文言文复习它特别强调知识点的链接与集合。既要注意作品内涵的相似之处,又要注意作品的个性化特征;既要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常用法,又要注意区别于不同语境中的语境义。因此,只要我们通过比较阅读,就会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我们的成绩。最后,学会迁移。新课程标准调整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方向,要求把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用法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新课标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在文言文的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归纳掌握词法和句法,具体做法是,以课后练习为载体,分项归纳、补充、巩固,举一反三。同时,要求学生准确翻译课文。我们要熟悉课本,学会迁移,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当然,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要求我们一起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四、结语

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篇7

那么, 如何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 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呢?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 可以是故事式, 可以是问题式, 可以是赞美式, 还可以是背景式等。它直接关系着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文言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章教学, 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比如教学《幼时记趣》,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 你们认为人的一生中什么时候是最快乐的? (学生齐声说:“童年”。) 现在让我们随着罗大佑的歌声一起重温一下那幸福快乐的时光。 (放动画歌曲《童年》) 下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 长短不限。 (学生开始说。)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 它充满阳光, 充满诗意, 充满幻想, 充满希冀。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带给我们的一篇追忆他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幼时记趣》。这一导语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音乐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而且让学生用一句很美的话来说童年, 培养了学生的说的能力。教师在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沉浸在美好童年的回忆中时, 引入课文学习, 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兴趣进入文本。但是导语的设计也必须防止一种错误的倾向, 那就是因追求趣味而不着边际地大谈奇闻异事, 使学生的兴奋点只停留在导语上, 从而冲淡课文教学内容, 那只能是“误导”。

其次, 教师要引进竞争机制。学生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教师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 可以组织一系列竞赛活动, 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如开展配乐朗读竞赛、抽背竞赛、文言文知识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竞赛、简单的辩论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 并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发动全班学生参与, 积极投入学习之中, 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 以先进带动后进, 开阔了视野, 拓宽了知识面。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 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再次,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文言文知识点繁琐, 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过分注重疏通文字, 结果使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教师也感到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 效果却不怎么好。究其原因, 教师的教学方法太陈旧, 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 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朗读。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以说,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首先, 范读。教师有表情的朗读, 必然使学生对作品有“临其境, 闻其声, 睹其貌, 见其行”之感, 易于学生理解内容。接着, 导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用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的语调, 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 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使学生如临其境, 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最后, 品读。学生在诵读时注意句读, 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 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来读去, 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 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 课文的内容和意旨, 随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教学《陋室铭》, 教师配乐范读, 让学生注意教师的停顿、抑扬顿挫、感情运用等。然后, 学生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来读。最后, 学生品味读的感情, 理解文章的意思。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学生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2. 放手。

我们教师生怕学生不会, 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 结果就是教师代劳, 而效果并不是太好。《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 让学生在结合注释, 自主把握大意, 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次, 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 并做记录, 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最后, 学生在基本理解大意的前提下, 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如教学《马说》, 我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抛还给学生, 让他们针对疑难问题, 合作探究讨论, 解除疑惑。先将全文分为三部分, 由3位同学翻译;之后对有困难的字词分别通过小组讨论, 全班讨论, 确定更为准确的意思;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学习方法。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同时也初步探究了古文学习的方法, 一举两得。

3. 活动。

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里的那些小故事生动有趣。让人过目难忘。我想:这不就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如果把文言文教学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 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如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 我根据本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 且以对话为主, 把它当作一个简易的剧本来学习。我让学生在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的情况下, 分成四个小组演练。然后分两轮表演。第一轮: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 要把对人物的理解 (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 都想象出来。 (共表演两次。) 第二轮: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 注意人物的语气。 (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又一轮的表演中, 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以便及时补充、学习。我想, 这样的活动对于故事性较强, 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8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关键

由于文言文相对来说比较晦涩难懂,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 在学习文言文之前, 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上一堂名为欣赏课, 实质是让学生入门的课, 老师在上课之前多收集一些趣味性强的关于文言文的资料, 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 在学习《论语》之前, 可以让学生先搜集孔子的箴言, 上网了解孔子生平。由老师制成课件, 利用多媒体教室展示孔子的图片, 配上老师的讲解介绍, 让学生了解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打开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大门, 让学生看关于文言文知识的光盘, 另外, 老师还可以搜集关于文言文的趣味知识, 介绍给学生。

二、把握基础知识

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老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时第一步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的写作动机是什么, 又是在什么样的情感基调上写这篇文章等。写作背景只要能被学生掌握, 它必然会引领学生去分析体会, 对阅读理解很有帮助。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 我们如果从写作背景入手, 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因被贬谪, 致其心中抑郁, 无法解脱, 末了只能寄情山水, 用以排解心情。这样我们后面的教学就能驾轻就熟, 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将小石写得如此的清怆幽邃及作者又为何觉此不可久居了。第二步是熟悉课文内容, 了解重点字词和语句的意义。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识记以上知识点。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往往会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 试想我们整个初中阶段要学的文言文字词句数量如此多, 谁能达到要求?在句子理解上我认为我们应教给学生理解记忆的方法, 对于一句话主要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 其次在对字词的理解上我们要给学生进行分类讲解:1.通假字;2.一词多义字;3.古今字;4.实词的活用;5.虚词用法。这几类字是中考的考点, 要在讲解时给学生归纳, 平时要他们去运用, 加深理解。第三步是背诵, 就背诵而言, 要讲究侧重法, 老师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背, 应给他们提出重点, 引导其体会掌握。如在《出师表》中要让学生记住的应是作者给后主的几条建议和作者陈述身世及谈出师目的那一部分。当然课本要求背的文章都是美文佳段, 我们在侧重记忆时别忘了要让学生先对全文细细品味一番。第四步是语法知识的讲解, 对于初中生来说, 古文中应掌握的语法是修辞、句式。在修辞上, 老师应对互文、对偶多做提示, 句式主要掌握省略、倒装、判断等句型。

三、班级交流, 化解疑难

学生在对课文有了基本了解之后, 仍会有疑难问题或是认识偏差, 这时教师不应马上给他们答案, 而应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分组互相交流, 提出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讨论得出结论。在班级交流中,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同时其他学生倾听, 找出和发言的同学不同的内容, 教师组织学生辨析, 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会纠正了错误, 而且能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指导、讲解帮助学生解决, 引导学生感悟文言的魅力。

四、分析写作手法

古文的写作手法和现代文相比大同小异, 老师要根据实例多给学生讲解。如, 对比: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作对比, 体现自己豁达的胸襟;衬托:周墩颐的《爱莲说》中作者用世人对菊花的爱和世人对牡丹花的爱反衬出了作者洁身自好和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借景抒情:郑谷在《淮上与友人别》中通过依依的杨柳抒发了与友人惜别之情。准确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五、切合实际, 教会方法

文言文教学应该教会方法, 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是采用“满堂灌”, 是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 对号入座, 学生则一字不漏地记下, 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 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 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 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 借助工具书, 联系语言环境, 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学生模糊的地方, 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 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 引导学生增补、调配, 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 首先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 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 作出增补。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篇9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朗读,方法,语感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 一方面是为了解我们的过去;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有张力与韵律的诗文,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笔者三十年来致力于初中文言文教学, 现谈些个人的看法。

一.兴趣———学习之动力

1. 迷住学生

“迷”, 有多个意思, 这里是指“醉心于某种事物, 发生特殊的爱好” (《新华字典》) , 如“着迷”“入迷”“痴迷”“迷醉”。“迷”住之后, 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什么费力, 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

2.抓住时机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 应随即给予穿插教学训练。如教完《〈世说新语〉两则》之后, 向学生介绍《世说新语》, 课外让学生搜集记载聪颖机智少年儿童故事的文言文, 抄在黑板上, 上课课前阅读, 了解故事内容, 体会古今语言的差异, 体会到古代语言的精炼、深奥。

3.激发兴趣

运用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好奇心强, 学习文言文有浓厚兴趣。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 平时或课前五分钟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成语故事、文言名句, 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奇心。

二.朗读———理解之源泉

对初中生而言,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难点可能在于按文言文的节奏、停顿读顺课文。因而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指导, 把读通读懂文言文作为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读与思结合, 读与讲结合, 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内容, 读中体验文章情感, 读中赏析文中的精妙之处。

1. 初读课文, 扫清文言障碍。

在这一阶段, 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语言停顿, 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读明白”与教师讲述下学生“听明白”, 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是学生在读与思的过程当中, 反复体验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 进而领悟而来的, 便于知识记忆积累, 进而培养能力。

2. 精读课文, 领悟赏析。

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 甚至达到成诵的程度, 自然会从诵中感知和领悟文章的内涵和境界。文章的情感和道理, 可以通过诵读来领会和感悟, 通过反复诵读可以根据教学目的,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完成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理解赏析。

3. 熟读深思, 质疑问难。

钱理群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学生诵读的过程, 就是他们自学课文的过程, 也就是他们领会知识, 提出疑难的过程。一定要鼓励, 引导学生在诵读学习之中就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只有如此, 学生才会带着疑问, 有兴趣地学习。

三.方法———“教是为了不教”

1.个性理解, 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注释, 工具书及有关书籍、资料, 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自行解决, 这种方法是学生解决疑难最重要的一环, 利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是学生以后人生学习文言文乃至其他知识的主要途径。

2.相互合作, 解决疑难。

学习文言文, 疏通文句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因为只有疏通文句, 才能深入了解文言文字词等知识, 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完成其他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分类, 交由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去读懂课文, 解决疑难。

3. 利用语境, 揣摩词句。

老师要让学生动用平日积累的文言文知识,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词义。词义要结合它所在的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而这个句子的意思, 又必须结合其所在的全篇文章的内容来判定。

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篇10

一、初中文言文现存教学症结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单一

大部分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停留在句法词 义上,认为对文言文字字落实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有时甚至断章取义,只是讲解一些经典的语段,简单地翻译一些文段,采取“满堂灌”的单一教学形式,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忙着做笔记,之后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诚然,这种方式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停留在应试上面,偏离了文言文教学在培养思维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等其他方面的目标。在没有了解时代背景,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之下,学生记忆这些词句尤为吃力,很容易丧失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学生认识不足,学习范围狭窄

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考试,没有认识到文言文的精华之处,没有注重文言文在对自身道德水平、思想文化、人格培养方面的重大影响,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一字一句的翻译,自己做笔记,之后死记硬背,更没有时间去拓展课外文言知识,知识范围狭窄,在考试中缺乏迁移能力,不能举一反三,短期的记忆达不到学习效果。

3.学生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动力

文言文的发源距今有几千年,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感让处在中学时期的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是必然的。再者,教师以“满堂灌”的方式去教,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被动接受,使文言文变为一潭死水。教师与学生都有一个错误的共同目标,就是为了“考试”,这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恐惧、抵触心理,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不足,缺乏足够的动力。

二、改善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

学习文言文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 值观、世界观 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这些方面应给予足够的认识,注重教学的系统化,字句只是文言文的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吸收文言文的精髓,创新教学方法,确立教师本身的指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师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语言犀利,对文章的记忆起着潜在的作用。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古文魅力的关键。

2.深入挖掘内涵,丰富学生文言素养

文言文的魅力在于其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是我国人民从古到今的文明。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在学习课本内容之余,学会拓展课外文言知识,找到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与历史知识,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使文言文的魅力对自身产生长远影响。如《伤仲永》教 会了学生 正确的家 庭教育观,教导学生在人生的任何时刻都需努力,天赋会被时间洗净的深刻哲理;《桃花源记》为学生刻画了一个理想的世界,感受自然风光的无限魅力,为其添加了一份为理想而奋斗的动力。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其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文言文在语言方面经典的浓缩是白话 文无法企及的,如“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把作者所酝酿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文言文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巨大潜力,应注重发掘文言文的内涵,充分展现其魅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一切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反复体会经典作品的韵味。如学习《木兰诗》中花木兰敢于承担的高尚精神,《愚公移山》中愚公永不言弃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受到文言文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艺术修养,克服对文言文的恐惧感,改变应试的观念, 使文言文对自身的长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上一篇:贸易与环境冲突下一篇:决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