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药专业

2024-07-17

高职医药专业(精选十篇)

高职医药专业 篇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职院校毕业生日益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其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 对于医药行业更是如此。医药行业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因此我们要加强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端技能型医药人才。

1 职业道德和医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 通过内化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态度。医药职业道德不仅是医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而且是医药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目前, 对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 即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之社会价值, 使他们增强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无私奉献的医德意识, 进而在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上加以贯彻, 并表现在将来的从业行为上。

2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响

医药类专业学生目前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他们的辨别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 自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 容易受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在有着众多无私奉献的优秀医药工作者的同时, 还存在制售假劣药品、药品回扣、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医患关系紧张等现象, 这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医药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 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 逐步培养他们做到辨别是非和坚持原则。

2.2 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学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 医药类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之所以不尽如人意, 从学校层面来说,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 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很少。到目前为止, 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 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第二, 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目标定位和职业道德要求出现脱节。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 重视相关法规政策、求职基本技巧方法等传授, 而轻视职业道德教育。第三, 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无关, 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不少学生认为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待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 甚至部分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学人员也错误地认为, 职业道德只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实践相关联[1]。

2.3 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存在问题

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 在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认识问题。目前, 在医药类专业学生中主要存在对职业道德教育认识的两大误区:第一, 学生更重视就业时的各种考证培训, 而忽视人文素养。当前, 医药类学生更加重视例如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证书的获得, 对于人文素养的积淀无暇顾及, 这也间接导致其忽视了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第二, 部分医药类学生的伦理知识储备与未来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实践要求存在差距。医药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其他专业应有所区别, 应侧重传承救死扶伤精神和无监督的自律精神。然而, 目前课程教学担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实际要求存在差距, 教学中存一定的实效性问题。

2.4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

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后延续性是指就职后大部分毕业生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被弱化, 而功利观、个人利益意识则被强化。有的学生把选择的职业和单位作为找到个更有“钱途”的工作的跳板, 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马上跳槽。这种现象说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停留在书本知识、文化成绩上的话, 那么, 在当前功利观的诱惑和影响下, 这样的书面教育将不能产生良好的职后影响力和延续性。

3 加强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加强重视程度培养“德才兼备”的医药类学生

从医药类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来看, 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首要条件己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恰恰是职业道德修养。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思考, 认真研究, 勇于探索, 敢于实践, 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 推进课程改革。根据医药行业特色, 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编写适合医药专业职业道德的教材, 提高医药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建议在各类医药专业开设此课程, 将对学生有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 改进教学方法。目前思政课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多以理论讲授为主, 传播具有单向性, 学生仅为被动接受, 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一些有趣的、有悬念性的问题情境。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 根据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可通过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辩论、考查调研和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2]。

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医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性质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 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医学和药学知识, 才能驾轻就熟地传授好知识。其次, 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如果教师对自己讲授的思想观念都不信服, 或者课堂上和生活中言行表现不一致, 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 还可以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专家模范给学生开设讲座, 使学生了解医药行业, 热爱医药事业,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药职业道德观。

3.2 加强法制教育熟练掌握各项医药法律法规

我国拥有多部医药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 以及大量的医药部门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性规范, 在医药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加强医药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 教育他们增强法制观念, 自觉遵守各项医药法规, 恪守医药职业道德。

3.3 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职业道德教育新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要想利用好网络文化这个新载体, 必须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精通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师队伍, 使他们增强主体意识, 提高主体素质, 掌握网络条件下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及规律[3]。其次, 在网络信息化新时代, 要求建立网络管理他律系统。健全网络教育体制,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是加强网络条件下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3.4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医药职业道德意识

在校大学生基础品格已经基本定型, 这个时期更应该注重职业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渗透进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和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 这样做符合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规律, 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因此,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观医药企业,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同时, 要努力争取让医药类学生进入一些具有优秀人文氛围的企业中实习, 并担任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 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 使学生感悟企业文化, 了解企业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纪律习惯。

参考文献

[1]谷朝众.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9) .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06) .

[3]唐凯麟, 蒋乃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0-61.

高职医药专业 篇2

【摘 要】本文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理,分析了目前高职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并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提出“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构想,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从而推进医药营销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达到高职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 市场营销专业 |“三段式”教学模式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医药营销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使得医药营销专业学生很难和市场的需求接轨。因此,必须改善我国医药营销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研究高职医药营销专业的教学体系,探索构建行之有效的“三段式”教学新模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其尽快走上就业成才之路。

一、当前市场营销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高职医药营销专业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不科学。重理论教学、毕业设计,轻实训和实习教学;理论教师有余,有经验的实习教师不足;只要考试合格,论文合格就可以顺利毕业;人才培养与岗位脱节,医药营销专业特性不突出等问题。如何培养有素质的医药营销专业人才,以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构建进行研究,提出以“三段式”教学新模式,以理论与实践技能交叉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医药营销应用人才。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1、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理想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所借助的工具或技术。虽然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条件有所改善,但是部分老师的教学手段依然停留在“书本、粉笔、黑板”的时代,弊端表现为:知识面窄,信息量小,课堂枯燥无味,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大部分教师来自高校毕业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特别是医药营销实战经验。他们的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被动听课,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材版本缺乏、案例脱离现实

教材是由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由于各高职医药营销专业的班级少,医药营销学的教材版本种类不多,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连贯性,教材中的案例过时,甚至前后出现矛盾。加之高职学生“底子较弱”,部分高职院校盲目选择教材,导致教材难度加大,老师不好备课,学生没办法掌握。因此,要保证医药营销教学获得成功,高职教材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医药营销是一门时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书本上过时的案例,会给老师和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因此,教师应该收集适用性、时代性有特色的医药营销案例进行教学。

3、课程体系与结构安排不合理

有的职高院校在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安排上不合理。突出理论教学,弱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课程关键点和关键环节,不能体现医药营销专业素质特点和职业技能方向。该体系有许多不符合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定位,在医药营销专业课程安排上,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只保证学生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不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减少实习、实训课程甚至不安排。文化基础课过多与医药专业课和实训课课时过少的比例问题

三、重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

1、重修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高职医药营销专业教学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强化实用性、技能性和先进性。完善与规范教学大纲。如: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等,都要紧紧围绕服务于高职专业医药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药营销专业的教学是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其目标是为医药公司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重视实训教学和医药公司实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力措施。因此必须针对市场营销专业以前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重新修订,重点对理论讲授部分和实践部分进行修改。特别是对学时分配与比例:如: 专业理论课 30学时,占总学时 30% 实训案例分析讨论 20 学时,占总学时 20% 课程实践 50学时,占总学时 50%,增加医药营销实战教学的比重,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实战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实训作业。

2、采取“三段式”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要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要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医药营销专业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通俗的理解就是半年在校学习理论半年在校实训,第二年“重复第一年”(方法重复,教学内容不重复),第三年指导老师带队到公司顶岗实习。并要学生求写实训报告,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部分。医药营销专业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训及实习教学结构,把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教学及医药公司定岗实习时段进行重新整合,第一学期集中上基础理论课,第二学期分成3个时段前6周节课上核心基础课,中间6周上实训课,后6周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公司实习,第三、四学期重复第二学期教学模式(方法重复,内容不重复),第五学期学生由实训老师带队到公司定岗实习(一个班一般由2位实习老师带队)这样形成3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进入认知性实训→定岗实习巩固知识、增强新知识和创新意识。基本实现职高就业成才目标。

三、运用“三段式”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计划、课程时间的科学分配

“三段式” 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的三个环节的教学计划,课程时间分配一定要考量它们之间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公共基础理论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合理科学的分配,合理衔接。设计多个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强、作用突出。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依据能力结构模块进行了一定的课程整合。突出医药营销专业专业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点,突出医药营销专业专业专业课程同时兼顾其他

学科的必要知识。

2、教学环节的合理衔接

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是一种复合式教学模式,它融合和充分体现了职高医药营销专业中的“讲授教学模式”、“训练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以及“实训教学模式”和“合作教学模式”等等。在运用时必须注意三个阶段教学环节的合理衔接,即时性、针对性和实习性,把握好过渡。这种衔接是知识的合理衔接、实训的合理衔接和实习的合理衔接。

3、操作过程的规范使用

在运用医药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的“三段式”教学计划时,不能随意性,操作过程规范,从公共基础理论课到职业基础课到职业技能课到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再到公司实习,各个环节的每一步骤都要规范操作,不能随意改变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参考文献

[1]郑 璁;关于市场营销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思考[J] 2010(05)[2]533学习网;探讨市场营销教学模式[N]教育2010(10)

高职医药专业 篇3

关键词:医药;药品;医药品;物流;医药营销

我国有13亿人口,人口老年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发展又使得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对保健品及医药品的需求量也在上升。可见,医药行业是21世纪的一个极具前景的朝阳行业,而药品营销又是医药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社会对医药营销人员的需求量当然很大。

高职药品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掌握药剂制备、药物分析的相关知识;掌握医学、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药品营销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药事法规及经济法原理;熟练应用计算机,能进行网络管理。但其核心能力应该是药品经营理念与管理技能技巧和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药品营销是一个跨多学科的专业,既有理科要求,更有管理学、市场营销的特点。所以,高职药品营销专业开设《医药物流管理》课程是必需的。

医药品是特殊商品,医药物流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是药品配送,是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市场对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的从业岗位上看,主要表现在:①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仓储与配送方向的药品保管人员、药品验收人员、药品理货人员、药品养护人员等岗位;②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医药物流营销方向的医药物流市场开发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岗位;③医药企业物流部门和医药物流企业需求的医药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物流信息管理人员、票务员等岗位。

在高职药品营销专业如何组织和实施《医药物流管理》这门课程呢?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应该注重:

1)教学内容上注重医药品的特点。医药品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与人的生命健康相关、质量标准严格、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公共性、缺乏需求价格弹性、消费者低选择性、需要迫切性上。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医药品”的这些特殊性。物流的最基本功能是储、运等,而医药品的储运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在教学上应该加强医药品的储运的规律和法规的介绍。包括医药品的储存与养护;药品的运输要求;在库药品的管理制度,等等。

2)《医药物流管理》本质上还是物流管理课程。内容上还是应该介绍物流的主要活动(诸如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管活动。涉及企业的采购、生产及销售物流,也涉及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主线还是物流,只是将物流对象变成医药品。

3)采取案例教学法。要突出举医药物流方面的案例。九州通物流仓储管理、远望药业的连锁管理、三九医药的物流管理等都是很好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教学采用一定的步骤进行:布置案例——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总结阶段。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使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物流行业是新兴的行业,收集最新的素材,包括多媒体视频,涉及新闻、事件,及时掌握发展动态。教案最好使用PPT制作,同时制作视频作为辅助。

总结:

本文在高职药品营销专业课程《药品物流管理》的设置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网 网址: www.chinact.net.cn/

[2]马爱霞,孔亮.中国医药市场分析及企业应对策略[J] .中国药业,2002(6)

[3]郑凌莺.医药物流中心仓库货位优化系统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2005

[4]马全伟.企业仓储中心货位优化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

[5]杨舒杰、黄小勇,2005:《我国医药产业一体化得探索》.《药业论坛》第14卷第1期

高职医药专业 篇4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医药工业是宜春市的传统工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 2015年医药产业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 成为全省60家重点产业集群之一。我市医药产业主要分布在樟树和袁州两地, 樟树是传统的中药材集散地。目前, 袁州医药工业园已建设成为江西省省级医药工业园、省级医药产业基地、省级民营科技工业园, 建成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 拥有济民可信、百神药业、海尔思、远大生物等医药类企业45家。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社会愈来愈重视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与合理性, 对药学专业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药学专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 培养了大量的药学技术人员,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需求。

2 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我校药学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 实施了校企 (院) 合作、工学结合的“12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主线, “2”结合, “4”递进) , 即围绕医药产业人才培养这一条主线, 实施两个结合 (专业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获取相结合) , 按照四层阶梯式实施职业技能培养 (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药学专业在服务于地方医药产业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企业尚未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订单培养未成规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等深化。

(2) 课程体系岗位针对性不强, 教学内容改革不够深入, 药学人文素养不够凸显, 课程建设有所滞后。

(3) 教学团队现有职称、年龄、“双师”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校内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需提升, 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需加强。

(4) 社会服务的范围较窄, 产生的影响较小, 服务的能力有待加强。

(5) 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 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需要提高。

3 对目前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3.1 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体, 二结合, 三交叉”的模式, 一体即“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二结合即“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三交叉即“药学与医学交叉、药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交叉”, 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药学专业以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复合型的高技能应用性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将人文品位与药学专业知识相互融合, 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相互渗透, 使学生的内涵与素养都得到提升[2]。

在课程建设中,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 明确专业定位, 使学生获得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将职业技能考核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

3.2 优化实践教学平台

需要转变实践教学是辅助理论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 打破各学科之间、各专业课程之间的界线。把握职业能力需求以及根据学科间的内在本质联系, 把现有以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训课程 (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技术、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实验) 进行重组、交叉、融汇、整合, 以实验技能掌握为主线, 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深入研究药学专业必备的实训技能 (含基础实验技能、专业实训技能和综合实践技能) 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构建“综合化、多层次”的药学实训教学新体系[3]。其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为50%以上, 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 编写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大纲及实践考核标准, 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

3.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

构建顶岗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根据药品生产、药品经营和药学服务三大领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把专业教师分别派往宜春市药厂、宜春市食品药品药检所、宜春市人民医院以及连锁药店进行定期的顶岗培训, 即提高了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水平, 又缩短了教学与一线生产的距离[4]。药学教研室还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教学观摩、实践技术培训和实践技能竞赛等教学活动, 加强专兼职教师的教学交流, 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专业技能课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教学等多种竞赛, 提高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符合地区医药产业需要的应用型药学职业人才对我市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深入探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加快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 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是我校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它不仅关系到药学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也是此类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需要不断探索, 从实践中积累经验, 从经验中提升理论。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必将为本市药学行业输送出实用型技能人才, 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1]。从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理念出发, 结合高职院校药学专业的特点, 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为例, 从培养药学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深化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平台设计,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培养药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药学教育,问卷调查,实验实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姚文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4) .

[3]张秋荣, 可钰, 孙默然, 等.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海峡药学, 2011, 8 (2) :201-202.

高职医药专业 篇5

关键词:康复评定;课程标准;高职;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9-03

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康复评定知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医学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模式转变,人们对疾病、功能、残疾和健康等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患者要求人体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和恢复,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并重返社会。这种改变和需求对康复医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急迫的要求,中医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运而生。但中医药高职高专尚缺乏统一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笔者以《康复评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主编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康复评定》为契机,整合全国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对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评定》课程标准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对于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指导任课教师规范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首先要找准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据此进行课程定位,明确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施。

1.课程标准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需求是课程标准制定的基础。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基层医疗单位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康复治疗工作的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职业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工伤康复中心、康复专科医院、假肢矫形器公司、体育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机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等卫生、残联、企业、民政、特教系统。这些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归纳为:接诊患者,康复评定,制定康复计划,康复治疗,康复再评定,以及贯穿康复全过程的康复教育和指导。由此,对康复治疗师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为:①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专业素质,能正确运用各种社交礼仪与人交往、进行简单英文交流,适应康复评定工作环境的需要;②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临床常见功能、能力障碍或残障的评定方法;③掌握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技术,具备运用康复评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会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等进行评定操作;④具备根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各种康复技术的能力,等等。以此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符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任职要求。

2.课程定位

《康复评定》是研究患者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岗位分析决定《康复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通过康复评定,明确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确定康复目标与治疗方案,通过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康复评定,可以进行疗效评定和预后判断。作为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康复评定是制定出好的治疗计划的基础,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康复评定》已成为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在历年的考试内容中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从事康复治疗的技术人员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课程体系中,其前修课程是《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功能解剖学》、《生理学》、《康复医学导论》等,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理论。同时,掌握康复评定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疾病康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3.确定课程目标与任务

课程的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任务根据目标制定。根据对课程定位分析,《康复评定》课程目标与任务为: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掌握康复评定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康复评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康复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各种评定技术评定患者,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资料并得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对临床相关疾病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评定以及对残疾等级进行评定,为防治功能障碍提出依据;具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与组织是课程标准质量高低的关键。高职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计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择课程内容要以职业综合能力的细化分析为基础,以课程目标分析为依据。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知识、技能要求,结合课程目标与任务,确定出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结构时应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重点,突出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职业教育特点,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衔接与交融。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构建与教学内容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包含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学生考核评价、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等部分内容。在课程设置里阐明课程设置的依据、定位与思路;课程的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内容要求与项目设计包括课程教学单元、学习情境等;学生考核评价指明学习课程后的评鉴方法;课程标准实施要求包含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

根据设计思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康复评定》课程主要涵盖康复评定认知,人体功能评定、残疾评定三大模块。在康复评定认知模块里,介绍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的对象与内容及评定方法与流程;要求掌握康复评定概念、评定原理与流程;熟悉康复评定的内容与方法。在人体功能评定模块里,教学内容主要为身体形态的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步态评定、感觉评定、认知与知觉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等;要求掌握人体的正常姿势、四肢、躯干和截肢残端长度与周径的测量技术,掌握关节活动度的测量、主要关节肌肉的徒手肌力检查的方法,掌握平衡与协调功能检查与评估方法,掌握步态的分析技术与常见的感觉障碍的检查方法,掌握认知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检查与实施方法等。在残疾评定模块中,教学内容主要是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等残疾的评定,侧重于把握各类残疾的分级表现特点。依据课程目标,将这些内容细化为章节与知识点,与具体的学时结合,形成课程单元,从而为组织教学服务。例如:关节活动度评定部分,课程目标对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分析关

nlc202309010352

节活动度的影响因素的能力,能够运用量角器测定各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评定。课程对应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关节活动度基本概念、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类型、影响关节活动度的因素、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等等。

2.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创设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根据课程任务,确定《康复评定》课程包含人体形态评定、反射发育评定、徒手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等16个学习情境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项目包括项目目标、学时、项目任务与教学内容、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与工具、教学方法建议、考核与评价等。如徒手肌力评定学习情境卡,见表1。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

不同课程观念由不同的课程模式体现。《康复评定》课程具有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教学环节相对集中。也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还可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条件,进行产学结合,选用工学交替的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到附属医院康复科室及走进社区临岗见习、实习,开展工学交替。临床见习时,可采用“标准化”病人,既能让学生主动掌握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又能让学生多动手、反复操练,掌握评定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可以选用问题引导、归纳小结、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专题讲座、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角色扮演、项目训练、以赛促学等方法。如:心脏运动负荷试验有多种形式,可以选取此典型教学内容,讨论试验的运动形式选择;或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定师和患者,模拟康复评定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在患者身上进行现场角色互换操作,两人交替进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利用模具、挂图、示意图等传统教学手段,又要积极选用电视、录像、PPT、视频、电视化的图形、模拟实操的3D技术,等等。

3.改善教学基本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师资是这种能力获得的基础。《康复评定》课程配备的主讲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具有教师、康复医师或治疗师资格证,具备坚实的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康复治疗工作经历。同时应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来自于康复治疗临床岗位上的兼职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室与仪器设备条件应至少与国内行业目前状况一致,并保持同步更新,才能使培养学生具有职业实践能力成为可能。据此,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需有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教学条件,达到每5名学生拥有一套可做实训的基本康复单元、共享一套基本实训设备,一个教学单元共同利用一座仿真康复中心,尽力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条件,满足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

4.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主要手段,根据《康复评定》课程的特点,可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过程评价,通过实践考核项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人体康复评定、残疾评定等知识的前后衔接、技能表现、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将素质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完成小论题考察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

四、结语

《康复评定》课程标准以康复治疗师的岗位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用于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中,还需考虑加强与岗位一线合作,在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反馈中开发完善,从而制定出更适合中医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康复评定》课程标准。

高职医药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中药专业;课程设置;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实用性人才

中医药必须国际化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 全球大约有20万针灸师在使用针灸进行治疗, 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高达400亿美元, 中医国际化的态势迫切需要国内中医药院校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中医药学人才, 而中医英语落后已阻碍了中医国际化进程, 为了顺应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 并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了《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中药的发展趋势将是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

一、必要性

为了适应中药国际化的发展, 促进国际交流, 提高专业英语的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许多高校近年来相继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中强化中医药英语的教研。例如, 上海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等高校近年都先后成功地开设了《中医英语》课程, 成为此领域教学和研究的领军者。笔者认为中医药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高端的理论研究学者的输出, 更应重视底层中医药工作人员的基础性教育。随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显著增加, 中药专业的高职学生将成为将来的中医药工作人员中的主干力量。因此, 具有高职中药专业的院校也必须从现在开始, 在制度、政策、环境、人才等方面作好充分准备, 其中, 就包括拥有一定的能将英语和中医药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的实用性专业人才。通过开设《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努力使古老的学科与国际最前沿的发展接轨, 适应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需求。

高职专业英语《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设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决不是本科《中医英语》教学的压缩。不仅要考虑的语言工具课课程性质, 更需要根据高职中药专业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确定正确的教学目的与定位, 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1. 教学大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也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1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木要求》 (以下简称基本要求) 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经过一定学时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 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从而能借助词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 在涉外交际的日常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书面交流, 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 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强调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基础性、适用性和自主性。在高职中药专业开设《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 作为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对外专业交流的能力, 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总体效益, 确保教育质量;有利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 学生现状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 我们现在教学对象已经不是我们心中的那种精英、尖子, 而是一些普通学生, 甚至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五年制高职高专的生源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和来自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技校等学校的学生, 高职高专学生整体水平较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有很大差距。他们在学习时常常具有自卑情绪, 尤其害怕理论英语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像英语这样的课就是用来对付考试的, 以后根本用不上, 因而轻视英语学习。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程的实用性和简单易学性, 不能只求进度, 只求完成任务, 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勇气。

二、可行性

在设置课程前, 我们有必要从市场的需求等实际出发, 确定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我们需要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者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2) 《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的性质?学外语学到什么程度?目前的外语课程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吗? (3) 外语教师有何需求?不同学习者有何不同的需求?只有了解学生的主观需求, 才能有效地、有目的地设置课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教学目标与内容

从就业情况来看, 市场需要的是能从事现代中药与中成药制药生产、管理、鉴定、检验、分析、营销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虽然目前就业形式严峻,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 但是真正系统掌握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 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 具有现代意识、能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和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技术工人却很稀缺, 这也正是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 也正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医英语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要有明确的方向, 那就是传播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要把培养学生中药发展国际化的意识作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 不仅能强化专业技能、充实其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而且能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尤其是掌握一些中医药特定术语、特有表达的英文翻译, 为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以及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优秀的学习者有望成为能用英语传授中药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 我们确定《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 (1) 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象学说, 气、血、津液、经络理论的书面英文表述, 要求重点掌握一些突出常用词汇如“中医”“针灸”“气虚证”“实证”等, 以及简单日常医院英语口语交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介绍中医药学术论文、中医病历、中药说明书等的书写格式。 (2) 掌握中药概述的英文翻译, 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及功能主治正确、规范的英文表述。了解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温里药等的英语表达。 (3) 掌握代表性中药如“人参”“当归”“甘草”“麻黄”等的英文名、拉丁文名及药物气味性能、归经、功效、炮制、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的书面英文表述, 借助互联网检索方式培养学生阅读中药学英文文献的能力。 (4) 了解方剂学和针灸学的概论, 包括组方原则, 部分典型方剂的组成和剂型, 方君臣佐使的意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常用穴位的英语表述以及常见的针刺方法、灸法及针灸治疗器具等专业英语词汇、语句。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补充或调整教学内容。

2. 课时教材方面

《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是从中医药出发, 又落脚到中医药的特殊英语课, 因而其教学对象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公共英语基础, 二是懂得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课程主要针对已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 正在或即将开设《方剂学》《针灸学》教学的五年制高职高年级学生, 按学期按部分开展教学。

按照五年制高职高专的要求, 外语所学课时应在300~360学时。目前, 第一阶段 (前四学期, 约144学时) 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为主线, 重在加强学生对基础词汇句型的巩固与加强;第二阶段 (第五六学期, 约72学时) 为《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的初级阶段, 我们特选择了李磊主编的《新世纪中医英语教程 (上册) 》为基本教材、朱忠宝主编《中医英语基础》为主要参考资料, 主要学习中医基本理论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 为学生由基础英语向职业英语的学习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 规范其中医英语学习;第三阶段 (第七八九学期, 约108学时) 为《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的高级阶段, 我们特选择了万仁甫等主编的《实用中药英语》为基本教材、赵爱秋主编《中药学 (英文版) [新世纪/创新]》为主要参考资料, 主要学习中药实用英语, 这一阶段学生对社会、对今后的职场规划较之以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而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应与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 应以针对性强的专业英语为主。

这样的编排能较好地将英语教材与高职特有的学制有机结合, 更适宜高职英语改革的需要。开设此课程有助于复习巩固中医中药和英语等课程, 使英语教学同专业教学交叉渗透, 相得益彰;亦为跨东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大对比, 这一点要在教学大纲中突出, 并作为教师授课的指导思想, 体现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

3. 师资教学方面

大家普遍认为师资是专业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 合格的中医药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英语教师所需要的英语专业知识, 还需要掌握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知识, 更要具备较高的英语理解和使用能力, 即较高层次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目前队伍以学科教师为主, 英语教师为辅。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专业英语教学师资的培训越来越受重视, 中医药专业英语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不断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使得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快速提升。但这门课的开设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 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尤其需要一面教学实践, 一面还要学习研究, 才能练就过硬的基本功, 具备良好的教学水平。

中医药英语属于语言能力培养课, 而培养语言能力最忌用“灌输式”教学法。为此, 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把培养中医药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放在首位。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 将声音、图像和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不仅应讲解课本上的语言点, 还应适时旁征博引, 讲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使他们通过非语言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 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要尽可能多地采取提问、对话、听写及其他生动活泼的练习形式, 促进学生眼、耳、口、手、脑并用, 变教学的单向注入为双向交流, 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这样反复训练, 多次强化, 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另外, 无论平时还是考试, 都既有以翻译、写作为主的笔试, 又有以英语对话为主的口试。学生年轻, 精力旺盛, 接受新知识快, 我们作为教师应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多引导多鼓励, 课堂上尽量多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使学生感觉到中医英语翻译并不那么艰深, 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正如Hutchinson和Waters所说:“设置一门课程从根本上来说是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以便为以后的大纲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评估提供一个理论基础。”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还不成熟, 高职专业英语《中医药基础英语课程》的设置还处在萌芽阶段, 教材的选用、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和改进。如何赢得教育部门、职业市场与家长学生的支持与理解, 有待于大家共同努力探讨研究。但毋庸质疑, 随着这门课的开展, 将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实用性人才, 有助于中医药对外交流, 有益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成都中医药大学峨眉学院英语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郭淑敏.中医药在国外的应用与发展[J].国外医学情报, 2004 (9) .[1]郭淑敏.中医药在国外的应用与发展[J].国外医学情报, 2004 (9) .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8) .[3]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8) .

高职医药专业 篇7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对新信息的接受, 并使之与原有信息融合, 建构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概念的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思维、学习状态将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 学情分析应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的参与展开, 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教学的实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情、研究学情, 有的放矢地施教和导学, 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调查目的及背景

近年来,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卫生类专业除了招收江苏省内学生以外, 陆续开辟了青海、内蒙等省份作为生源基地, 多省份的生源状况使得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生活背景、个性特征等学情状况方面既有共性, 又存在一定差异。生源类别复杂造成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例如,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属于专科批次录取, 大部分同学未能如愿进入本科院校,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学习热情不高, 信心不足;学院同一专业生源的学生中, 学科知识背景不同, 通常既有文科知识背景的学生, 又有理科知识背景的学生;不同省份的学生录取分数线有所差异, 高考时使用的考卷亦有所差异, 江苏考生为江苏考卷, 其他省份为全国卷等等。

本调查从一般状况、家庭状况、知识背景、学习动机、心理状况五大方面调查学院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学情状况, 分析可能影响高职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现阶段成长的各种因素, 以及各种因素与学生专业课成绩的取得, 素质能力养成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真正期望和需求, 从满足学生需求角度出发, 进一步明确医药卫生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与改革的方向。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随机抽取学院医药卫生类四个专业2013级8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现场发放问卷, 包括一般状况 (年龄、性别、专业、性格特征、体力状况) 、家庭状况 (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对教育的关心程度) 、知识背景 (就读高中的性质、高中所选课程、高中最感兴趣的一门课程) 、学习动机 (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最渴望学到的知识、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最期望的教师授课形式、最渴望的学习方式) 、心理状况 (自我学习能力的认知、对大学生活的预期) 五大方面。为保证调查问卷有效性, 现场问卷调查之前, 已进行了个别访谈和小规模测试, 依据测试结果对调查问卷修正, 最后形成正式问卷。

2013年10月, 共发放调查问卷852份, 收回841份, 有效回收率为98.7%。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运用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女性在高职卫生类专业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 90.3%学生家庭状况一般, 96.7%的父母较为关注子女教育, 91.4%同学对所学专业基本不了解, 70.4%的同学专业的选择出于家长决定, 44.1%的同学高中阶段选考科目是文科背景, 72.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一般以下水平等。针对如上等学情调查结果分析, 我们应该在高职医药卫生专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如下对策。

(一)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选择医药卫生类专业并非是大多数学生的初衷, 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教师的熏陶, 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有所转变, 但还没有提高到热爱的层面, 片面地以上岗就业为需求作为学习的动力, 而忘记了为患者提高质量服务的宗旨, 学习被动、缺乏热情。因此, 教师要始终在教育教学中, 灌输热爱本专业, 牢记宗旨意识, 必要时可以聘请一线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讲座交流, 现身说法, 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激发学习热情。护理专业学生中共有95名男生, 男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尤其值得重视, 100%的男生对于专业的选择是服从家长安排, 出于就业考虑, 应邀请行业专家畅谈交流男护职业发展规划, 稳定男生专业思想。

(二) 进一步促进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 学院医药卫生专业依据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办学定位, 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尤其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及授课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突出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程服务的设计理念。而学生中学阶段文理科学习背景的不同, 直接影响到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例如中学阶段的《生物》、《化学》的学习基础直接影响到《正常人体机能》、《正常人体结构》等课程的学习。今后医学基础课程的改革还需与学生的学习背景相结合, 文理科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可以编制不同的班级, 文科背景的班级与理科背景的班级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以及课时数均可作针对性调整。

(三)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72.5%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够自信, 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学习活动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学习兴趣较弱;但同时, 学生动手能力尚可, 对操作性内容兴趣较为浓厚。针对学生此特点, 课程教学中应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 (学习任务型) 为主的授课可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等方法;实训课 (工作任务型) 以操作性为主要内容, 采用示教法、练习法、小组练习法、角色扮演、模拟练习法、情景式教学方法等, 并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Simman多功能模拟人,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四)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沟通交流能力等人文素养。

医药卫生类专业人才将来从事的是医疗服务行业, 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为岗位必备能力。学情调查分析显示, 不同地区, 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性格差异较大, 沟通交流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差异较大,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人际交往缺乏起码的信心, 71.1%的江苏省外 (青海、内蒙、四川、重庆等省份) 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较为内向, 90.3%的学生渴望提高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各大院校的社团活动是学生在校锻炼沟通交流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平台, 如何进一步扩大锻炼平台, 将沟通交流能力等职业能力的锻炼融于课程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 尤其是占据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比例较大的实训内容, 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角色扮演等方法, 教师有针对性地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训练沟通交流能力的情境, 以小组为单位, 角色扮演, 在完成实训教学内容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人文素养。

摘要:本文通过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学情状况的调查分析, 深入了解高职卫生类专业学生学情状况, 探讨如何根据学情状况特点, 从满足学生需求角度出发, 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与改革、学生管理与改革。

关键词:学情调查,高职院校,医药卫生,医学生

参考文献

[1] .许明.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学情分析[J].高教论坛, 2011

[2] .吴银银.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价值、内涵与方法[J].教育探索, 2011

[3] .许明.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学情分析[J].高教论坛, 2011

[4] .叶芳.英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高职医药专业 篇8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工作压力随之加大、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饮食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亚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出现不断增长的现状, 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非常大。 笔者所在学校的管理学院于2015 年招收了首届健康管理大专班。 这个班级的学生尽管年龄相仿, 然而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学习风格上却各有差异, 这些差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探索适合医药院校健康管理高职班的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1 分层式教学的起源及内涵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 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 根据每个学生特点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孔子所谓的“ 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是分层式教学法的最早起源。 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 道尔顿制”和“ 文纳特卡制”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1];英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强力推行分层教学[1];1961 年, 新加坡开始实施“ 分流教育”[2], 这些都是分层式教学的重要体现。

分层式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差异、课程差异、个性发展需要, 将教学环节按照不同的差异状况, 分为不同的层次, 在不同层次的载体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或仿真的情境和机会, 增强知识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提升教学与学习效果,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3]。

2 健康管理高职专业实施分层式教学应具备的实施条件

2.1 人才培养目标应分层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相关。 健康管理类人才受行业、区域、岗位的影响, 对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职业精神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也不尽一致。 健康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构成如下:首先, 人才发展目标: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满足个性发展需要, 满足职业发展需要, 三方需要相得益彰。 其次, 人才教学目标:知识吸纳目标、知识运用目标、知识创造目标, 三层目标由浅入深。 再次, 人才教育目标:科学认识世界、准确表达世界、勇于创新世界, 三维能力与素质循序渐进。 上述三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为医药院校健康管理类人才培养开展分层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客观基础[3]。

2.2 学生应分层

由于国家招生政策等条件的限制, 各个省份招生的学生的分数线差别比较大, 出现学生的基础很不一致, 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思维特征 ( 包括认知、学习心理和情感) 以及学生原有知识的不同, 可以将学生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甲等级的学生乐于学习, 可以从学习中寻找乐趣;乙等级的学生需要经常鞭策, 也能较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丙等级的学生自觉学习能力比较差, 需要经常督促。

2.3 课堂教学应分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难易程度的问题, 选择对应等级的学生来作答, 如设置的问题在书本中比较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让丙等级的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正确要及时鼓励并表扬,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兴趣;设置的问题相对困难, 要联系以前学到的知识, 就选择乙等级的学生作答, 回答正确也要给予肯定,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在课上和课下会主动学习;设置的问题需要理论联系实践的, 选择甲类同学作答, 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同时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2.4 实践教学应分层

相比理论教学而言, 实践教学的活动空间较为复杂, 目的更为多样, 涉及课堂、课外、校外多个场景, 涉及知识拓展、技能提高与伦理提升多个目的, 这就决定了大学实践教学具有多样性, 而且不同场景及类型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4]。 甲类同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健康管理专业比较前沿的问题, 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及必要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才能完成;乙类同学的社会实践内容需要查阅相关的行业内的文献资料, 需要专业实践和课堂实践即可完成;丙类同学的社会实践内容相对简单, 需要课堂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即可完成。

3 健康管理高职专业实现分层式教学的途径

3.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教学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 学生也在集中思考着老师讲授的知识, 进行着思维的强化训练。 因此,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 充分考虑发挥和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作辅助的教学原则[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积极探索并开发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利用我校的BB教学平台, 相关教学资料发到BB平台上,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 同时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积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探索并合理使用各种与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视频资料, 探索传统教学模式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 MOOCs) 的有效融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健康管理高职课堂中, 帮助学生创造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学习的情境,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 更好地运用现代技术来提高健康管理高职班的教学质量。

3.2 通过分组作业实施分层教学

分组作业会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状态, 使其积极思考、体验分工中的不同角色, 激发创意, 使课堂教学从被动模式转变为主动模式[6]。 甲、乙、丙三个等级的学生在完成分组作业的过程中, 均可以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魅力, 小组成员中每个人的角色不一样, 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同, 学会与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协同和配合, 达到最佳的作业效果, 通过分组作业展示, 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团队合作的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培养合作精神。 通过分组作业, 可以更好地实现分层教学。

3.3 通过课外实践实施分层教学

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模式, 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 是一种隐性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特殊功能, 它可以灵活的方式进行, 可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只要认真组织, 纳入规划, 就能收到实效。 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7]。 甲、乙、丙三个等级的学生在完成课外实践的过程中, 都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升华, 理论联系实际, 健康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更好地服务社会。

我们可以看到,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健康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 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健康管理专业是首次招生, 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上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 如何探索并走出适合本专业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 值得我们去创新和思考。 在分层式教学法中, 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是前提, 然后才有学生的分层、课堂教学的分层以及实践教学的分层。 而现代信息技术、分组作业和课外实践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途径。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 分层式教学模式在健康管理专业的教学上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摘要:伴随着教育改革新的需求, 健康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类院校新的选择, 文章从分层式教学的起源与内涵出发, 探讨健康管理高职专业实施分层教育应具备的条件及途径, 从而探索医药院校健康管理大专班分层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分层式,教学模式,高职专业,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田燕.英美日个性化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李静.新加坡基础教育分流制度的演变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179-180, 188.

[3]那文忠.工商管理类专业分层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5 (36) :96-97.

[4]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07) :61-64.

[5]张雪梅.分层教学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5.

[6]孙毕红.“小组作业”在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尝试[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6 (04) :121-122.

高职医药专业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一、医药营销专业适合创业型教育

1. 营销专业适合创业。

营销工作是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 并通过各种营销途径实现产品的销售。由于企业营销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因而医药营销决策含有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缺乏程序化的工作范式, 因此医药营销的每一次销售活动或过程都具有开创性工作的性质, 都需要从业者拿出创业的精神、运用创业的方法和手段、积蓄创业的经验及能力、进行开拓性的工作才能取得销售业绩, 这与创业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异曲同工。同时销售作为特殊的职业, 很多企业的报酬制度规定其基础工资 (底薪) 很少, 大部分的收入与销售人员销售业绩挂钩, 具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这种分配方式也类似于自主创业的情况。

2. 医药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职业规划。

高职专科医药营销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具备营销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培养“善推销、会策划、强素质、重发展”的医药行业营销高技术人才, 鼓励学生安居乐业, 建功立业, 自主创业。高职医药营销专业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来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初级岗位:药店营销员、医药公司代表、市场调查员。工作目的是发展顾客关系渠道, 丰富专业基础知识, 做到“善推销、会策划”, 鼓励学生“安居乐业”,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中级岗位:区域负责人。通过资本积累, 经验沉淀, 资源丰富而稳定, 做到“强素质”, 需开创性的完成任务, 鼓励“建功立业”。高级职位:经销商, 创办医药公司, 医药代理商, 做到“重发展”,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将医药营销专业的创业能力进行分解, 主要包含特定医药营销行业基础能力、市场机会把握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胜任一线医药营销工作岗位, 并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要求如下表:

二、以创业能力为核心优化高职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高专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强调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 使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工作或开创性地开展创业工作。基于此, 我们设计了以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特长与个性、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特点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基于“课内应用性实验、校内创业实训、校外创业实训、综合模拟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1. 课内应用性实验, 培养创业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

以医药营销综合实训之一——阿司匹林片剂的制备为例, 实训项目是化学合成阿司匹林和按照处方制备阿司匹林片剂等, 这一系列的实训操作均为课内应用性实验, 学生通过药物化学的知识合成了阿司匹林药粉;在药剂学知识学完后将其合成的药粉压制成片剂,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将两门课程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培养学生在本行业创业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 宜采用课内应用性试验的课程主要有:《中药学基础》、《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医药商品知识》等。

2. 校内创业实训, 重点培养市场机会把握能力。

以《营销策划》课程为例, 学生需结合相关课程, 顺利完成特定实训任务, 制定一份营销活动方案, 提高学生策划方案的制定能力。

例如校园营销实训, 使学生具有医药营销观念和意识, 指导医药营销实践。通过从最初的促销方案的制定、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到商品的选购、销售、促销、售后, 使学生掌握市场竞争、目标市场、产品策划、价格策划以及渠道策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了岗位角色一体化、实践职场化的工学结合特色, 为实现”安居乐业”的目标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适用于校内创业实践的课程有:《电子商务实训》、《广告文案与策划》等。

3. 校外创业实训, 主要培养经营管理能力, 培养风险承受能力。

例如,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医药营销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通过对医药营销专业职业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按照学院“小学校、大课堂”的办学思路和“校企融合、同兴共赢”的办学模式, 以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市场调查报告的撰写、市场预测为典型工作过程, 以现实的市场调查工作为载体, 以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与学习场所, 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适用于校外创业实践的课程有:《商务谈判实训》、《创业设计策划》。

4. 综合模拟创业实践, 培养学生综合创业能力。

实训仿真模拟操作环节:在校园内开设模拟药店, 对老师提供的处方进行配伍审核。通过互相扮演角色, 进行柜台药品销售, 了解常用药品的商品名、通用名及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药品知识。了解店面卫生的清洁与维持, 药品的摆放与陈列, 购药计划的制定, 价格管理、盘点等药房日常管理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在校园内了解药品营销的实践知识;或者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在校内开办药房, 让学生到药房实践并且建议邀请企业的专家定期来学校做一些销售技巧方面的讲座。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组织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创业实践, 开展“创业热身”。例如, 河北电大高职学院与小拇指维修达成创业协议, 共同创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学生提出申请并经基金协会审议通过后, 可拿到相应创业基金并在第六学期开展“创业热身”, 创业热身的结果直接当做毕业实习成绩计入学生学分, 引导学生创业活动向实战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高职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要真正行使名副其实的主导作用, 除了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素质外, 还应具有特定的、适应创新的创业性素质, 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和创业实践技能。其次是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加强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鼓励教师按照特长发展, 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打造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学校应当创造条件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 增加其管理实践经验。

2. 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高职医药专业 篇10

关键词:思辨能力、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思维教学、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东省教学改革项目“拔尖创新型医药英语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DJG20142325)研究成果之一

1、引言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中国外语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英语专业过于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思考问题能力、特别是批判性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训练。学生“思辨缺席症”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黄源深1998/2010,何其莘等1999)然而,国内学界对此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尽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已经写入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但是直到近几年,思辨能力才引起教育部门、学术界的广泛重视。(黄源深2010;文秋芳等 2009,2010a,2010b,2010c,2011)研究也隨之丰富起来,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思辨能力模型构建、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构建和检验、改革英语专业教学以加强思辨能力培养。

可见,国内外语界虽然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有关如何培养这一能力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有关如何构建系统培养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的文献更是鲜见。因此,本文试图对国内外思辨能力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目前阶段如何借鉴国外研究,结合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教育特点来构建培养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可操作性框架。

2、思辨能力简述

思辨能力,即英文的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很多学者将之翻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课题依据文秋芳等(2009,2010)的观点,将之称为“思辨能力”。近20年来,西方国家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非常重视,主要研究有《德尔斐报告》,Anderson,Krathwohl & Bloom的类级模型,以及Paul & Elder的三元框架。《德尔斐报告》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描述,报告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倾向两个维度(Facione,1990);Anderson以及Krathwohl对Bloom的思辨能力分类进行了修正和升级,形成了改良版的思辨能力类级模型: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该模型的贡献在于将思辨能力中各种技能进行分层分级,突出思维技能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并且将创造能力明确提出作为思辨的最高层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思辨与创新之间的关系;2006年,哲学家Richard Paul和教育心理学家Linda Elder提出了批判性思维三元模型,认为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逻辑要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征。总之,国外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大致分为思辨能力的分项能力界定、思辨能力量具的构建、思辨能力的培养三类。(文秋芳等2009)

关于国内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现状,研究者发现,既有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偏误,还有学生学习理念方面的偏差。(黄源深1998,2010)思辨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影响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本课题采用文秋芳等对“思辨能力”所下的定义,她们在综合以往思辨能力研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适用于教学过程的、也更易于操作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该模型将思辨能力细化为两个层次: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思辨进行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处于第二层次的思辨能力受第一层次元思辨能力的管理与监控。具体内容如图所示:

3、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框架

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医药翻译、医药商务与管理等工作,这些岗位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商务专业知识结构,有思想、有创新意识,在实际工作领域中具备沟通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倡导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高层次思维能力亦即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上文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图直观地界定了思辨能力的具体内容,是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本文将设计一个英语专业教学框架,在教学框架中重视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思维教学和情感教学,将分析推理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纳入教学框架,从而培养学生具备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具体教学框架如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本文构建了“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思维教学+情感教学”的教学框架,将思辨能力细化为分析推理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并将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具体教学结合起来,旨在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思辨能力。现举例如下:(1)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医药词汇、商务词汇、医药语篇等的渗透,让学生了解医药英语、商务英语的语言语篇特点,培养语言能力。(2)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注重医药文化、商务文化等文化的输入,扩大学生文化知识储备。(3)注重思维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医药案例或商务情景的展示或模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分析推理、评价和创新的能力。(4)注重情感教学,在语言、文化、思维教学中,注重正能量输入,鼓励学生培养起正直、坚毅、向上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在医药院校英语专业语言类基础阶段课程、高级阶段课程、以及医药、商务类课程教学中,将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思维教学和情感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注重语言、文化的输入,启发学生思考、评价、辩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思维,培养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从而具备思辨能力。

4、思辨能力培养框架实施方案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写作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某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实验前和实验后思辨能力状况。具体说来,用教学实验来对比学生前后的思辨认知能力情况;用问卷来调查学生自身对思辨能力以及与思辨相关的情感特质的了解;用访谈来获取用人单位对学生思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前期调研。启动前期问卷调查和写作测试,内容围绕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现状展开;通过问卷调查、企事业单位走访等途径,调查分析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失”情况。

(2)分析调研结果。了解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制定更为具体的研究步骤;对症下药,构建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框架,尝试界定教学内容,细化思辨能力。

(3)教学实践。将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具体教学结合起来,在构建的教学框架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旨在在教学中逐步培养思辨能力。

(4)再次调研获取反馈。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反思等针对教学实践内容再次调研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等思辨能力,以获取教学反馈;另一方面,通过企事业单位走访等,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职场的思辨能力状况。

(5)后期总结。对比分析前后两次调研数据,得出结论,找出实施成功之处和待改进之处。确定医药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框架,界定教学内容,细化思辨能力。

5、结语

本文设计的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框架,认为在重视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关注文化、思维、情感教学,突破了以往只重视听说读写译教学的局限。既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又重视分析推理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是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课程语言基础阶段课程如精读、听力、口语、写作等,高级阶段课程如文学、翻译、语言学,以及医药类课程药学英语、基础医学等课程完全适用于本文设计的“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思维教学+情感教学”的教学框架。因此,在既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方案下,将思辨能力的培养置于具体教学中,分别将各种细化的思辨能力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思维教学、情感教学相关联,有利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Anderson,I W.,Krathwohl,D.R.& Bloom,B.S.(eds.)A Taxonomy for Learning,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mplete Edition [C].New York:Longman, 2001.

[2]Ko M.Critical Literacy in EFL Teaching[R].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Paris,France : The 5th Internation- 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2007.

[3]Paul, R. & Elder, I. The Miniature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Concepts and Tools[M].

Dillon Beach,CA: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2001.

[4]Paul,R.& Elder,I.Critical Think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 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5]何其莘等.關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1):11-16.

[7]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 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 2011(3):49-58.

[8]文秋芳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9]文秋芳等.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教学,2010a(1):55-63.

[10]文秋芳等.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研究[J].外语界,2010b(4):19-35. [11]文秋芳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c(5):350-355. [12]文秋芳等.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应用尝试[J].中国外语,2011(3):4-10.

作者简介:张引(1981-),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广东药学院讲师。

上一篇:音乐创作音乐艺术下一篇:植物的道德与情感